孙海平教练执教理论5篇

时间:2019-05-13 12:5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孙海平教练执教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孙海平教练执教理论》。

第一篇:孙海平教练执教理论

做教练工作已整整20年了,如果从做运动员算起,接触田径项目有3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成功的地方,主要是后期,前边很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确实也有很多的教训。可以说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在不断地找问题、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反思,发现了很多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特别是近几年,在训练观念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三个步骤来体现的:第一,是自己做运动员时的经历;第二,是从教过我的11位教练身上学到的东西;第三是自己做教练后在对知识改造更新过程中得到的提高和升华。

我做运动员时训练非常刻苦,经常是一天四练(早上、上午、下午和晚上),一周24次课,可成绩还是不提高,还总觉得练的不够,于是周日上午就再加一次课,一共练25次,训练的刻苦程度当时在上海队是出了名的。可结果是成绩水平却没有提高,当时在组里虽不是最差的,也是倒数几位的。不仅如此,还带来一身的伤病,到1978年就再也练不下去了,只好考入上海体院去上学。读了四年书,留校做了两年教师,1984年又回到上海队做教练。

过去写过一些关于训练的东西,现在看来只是当时的想法,不够成熟,当然也不是说现在的就都正确,有些东西还是在摸索、思考和完善中.今天主要讲一些对跨栏训练比较成功的地方和一些问题,都是个人想法,欢迎批评指正。

大约两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但一直没有发表,基本上和现在的想法吻合,中心内容是怎样更好地将专项素质与专项能力结合起来,来提高运动成绩。专项素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有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专项与训练和比赛有关的各种能力;专项能力就是专项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说,素质和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越来越趋向于专项化训练,过去的一些训练理论正在逐步地被替代或者是有了新的补充。我们田径也是如此,训练方法和理论同样有了很大的变化。



一、现代田径运动的发展趋势 

1.重新划分训练周期 

众所周知,中国田径过去大部分都是学习和沿袭了前苏联的训练体系,全年分三个大周期,即准备期、比赛期和休整期。准备期主要是冬训和夏训,时间比较长;比赛期主要是春秋两季为数不多的几个比赛;然后是过渡期,就是全年比赛结束后的休整。但现在,特别是近10余年,这个模式已经被打破,全年都可以安排比赛,高水平运动员全年比赛可达几十次。比如刘翔,2003年仅大的比赛就超过20次,而且强度密度很大,如世界室内锦标赛,一天之内跑三个赛次,都是大强度的,而且一次比一次跑的好,这与我们平时就已经把比赛作为训练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一种延伸,融入整个训练过程中是密切相关的。

在上海队时,我们教练员之间也经常进行业务交流,当时普遍感觉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即冬训一般是从10月中旬左右开始,到了春节前后,运动员身体疲劳的程度会达到最深,每到这个时候,身体能力往下走,训练、强度和质量也往下走,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趋势。而刘翔正好相反,他是不断地往上走,近几年的训练都是这样,比如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冬训两个月了,按照常规或其他人的规律,疲劳已经很深了,不可能在专项训练上表现出很高的强度水平,但刘翔不同,他可能会在机体的某个部分或某个系统上有些疲劳,但整体状态不会下降,最近几次训练不但没有往下走,而且训练水平还提高了。比如,我们专项训练的手段之一:10个栏架,7.5米缩短栏间距离跑,过去他最好成绩是9.02-9.03秒,上周跑8.92秒,整整提高了0.1秒;而在另一个训练手段中,即拉长栏间距离的训练中(正规是9.14米,我们为口长到9.20米),成绩同样提高了。按照常理,训练这么长时间了,肯定有疲劳,但是他只要对自己稍加动员,就能表现出不错的状态,不光是刘翔,其他几个队员如曹靖等也都有提高。这与我们采用的新的训练周期有关,即摒弃过去那种长时间的大周期训练,采用小周期,不要使疲劳积累太深。

感言:孙海平教练敢于否定中国田径几十年的许多约定成俗的落后训练理念,大胆创新,非常值得敬佩和信服。正缘于此,才有了改写中国短跨历史的刘翔。

孙海平教练的贡献决不仅仅在于培养出了创造世界纪录的刘翔,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田径、中国体育落后观念的改革创新。在未来的中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将愈加彰显其里程碑意义!

2.训练负荷的变化 

由于比赛的日益增多,并且已逐步成为训练的一部分,整个训练负荷的组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从目前世界优秀选手来看,在训练中的变化、特别是训练负荷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训练强度上,而不是训练量,这是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

(1)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容易造成疲劳 

(2)低强度的训练不会对专项形成有效地刺激 

(3)低强度大负荷训练不利于专项水平的提高 

(4)有一定强度要求的训练有助于运动员稳定状态,在比赛中发挥水平。

3.强化专项训练 

我认为尽管整个训练过程包括的内容、类别很多,比如一般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力量训练等等,但所有的训练都要以专项为中心,这也是当今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一个趋势。过去是将整个训练比作一个圆,各项训练内容都在这个圆里划分,各占多少比例。但经过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摸索、总结,我认为,整个圆都可以认同为是专项训练,没有必要人为地划分比例,这个训练占多少、那个占多少。现代训练最讲究的就是效应,就是一切都要围绕着专项这个中心来安排、来进行。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每天都要练技术才是专项,比如我们跨栏项目,并不是每天都要跨栏才叫专项训练,我的意思是, 应该着眼于这个练习手段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和我们的专项有关系?是否对促进专项成绩有帮助?等等。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专项的特性不同,每个人的认识理解程度也不同。比如,我们跨栏项目的特性,我认为很简单,就是带障碍的短跑。那么我所有的训练都会围绕这一特点来安排和进行。另外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就是所有的训练都结合运动员个人自身的特点来考虑,这同样非常重要。

4.重视恢复训练 

(1)怎么来进行准备活动 

(2)如何进行肌肉的抻拉练习

(3)运动员的管理工作 

5.训练负荷系统化 

近几年我们的训练负荷安排相对比较稳定,起伏不大,虽然上下有一些波动,但总是围绕在一个度上。训练中会有一些调整,但只是半天或一天,从没有安排过一周都进行调整,不像过去那样,练的时候猛练,调的时候又猛调,大起大落。超量恢复的原理有它一定的道理,否则也不会沿用到今天。但现在又有一个新的说法是特意刺激,简而言之就是练什么提高什么,就这么简单。就像我前面讲到的我们专项的特性是“带障碍的短跑”一样简单,你认识到了,抓到了这个核心,就有效应。我观察到国外的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也是这种状况,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每天只练半天,两、三个小时,训练负荷长年比较稳定,大同小异。总之,训练、负荷安排不要起伏太大,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

二、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协调用力问题 

我目前的一些训练想法和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这点而来的,采用的一些方法手段也是依据这个选择的。但过去不是这样,比如,为提高腿部肌肉力量,过去我们大多都采用杠铃深蹲这个手段,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过去所看到的世界优秀选手身体都非常强壮,肌肉非常都非常发达,相比之下第一印象就是我们的运动员力量水平太差了,所以就拼命加强力量训练。而采用的方法又非常简单,无非就是高翻、卧推、深蹲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这里面存在很多和很大的问题。比如说,一个人站在那里,二分之一中点处应在腰髋部位,而杠铃深蹲主要发展的是腿部股四头肌的力量,对腰髋和上体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我们大多数运动员跑起来光靠两条腿在发力和用力,不光费劲,而且维持不了多久,顶多几十米,而我们比赛的距离最短也要100米,因此经常会看到我们的运动员跑到后程出现“坐着跑”的现象,这说明光靠深蹲来增加腿部力量不符合我们专项的特点。

在这方面,我也走过弯路,以前带过的一些运动员下肢力量都不错,但专项成绩却不好。后来经过不断琢磨和总结,逐渐将力量训练的重点转到了腰髋部,这主要是从人体结构上考虑的,髋部基本上是在人体的正中间,由髋发力实效性应该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说,髋是发动机,有了强大的发动机,人自然就跑得快。所以,后些年我们一直采用大量的方法手段来发展腰髋部的力量。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不断矫正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比如,前些年对陈雁浩的训练,虽然也在髋部力量训练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且也挺有效,当时陈雁浩在国内、甚至亚洲的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发现一些问题,那就是当时的训练都是单因素的东西,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大脑皮层的兴奋点都是单一的和局部的。

而现在,我提出一个概念叫“高效率的全面训练”,或者叫多因素训练法。即在一个练习手段里面,包含多种训练因素。以起跨腿原地支撑向前提拉练习为例,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模仿练习,但在完成过程中,当他腿向前提拉时,我会向后给他一些阻力,把一些力量训练因素加在里面:而当他动作快要结束时,我会顺势向前推一下,给他一些助力,帮助他加快动作;速度,这就又把速度因素融进里面。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上我们很多训练都是把这几个因素溶在一起同时进行的。

最近有一个教授写信给我,说按照一般的规律,一个运动员成才需要6--8年的时间,而刘翔仅用了5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是不是拔苗助长。实际上这还是涉及到我刚才讲的那个问题,就是我们以往的训练都是单一因素的,今天练这一块,明天抓那个部分,最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将这些单一的东西进行组合和转化,在人力、物力、时间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无形中就拉长了运动员成才的年限,所以我认为8--10年指的是以前那种传统的训练方法,而我们现在的训练,是在一个练习中融合多种训练因素,这样就省去了重新组合转化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率,因此,刘翔用5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并不是拔苗助长,而是顺其自然。同时,这种多因素练习还有一个绝大的好处,就是多点神经系统的刺激,多点兴奋,而不是一个一个单一的兴奋点,所练习的结果可以直接对专项起作用,而不用再象过去那种花费很大力气将一个一个单一的兴奋点经过一个完整的训练串起来。

当然,条条大路边罗马,但那一条更近呢?有人可以以最短的直线到达,也有人在外面绕了好多圈才到达,甚至有人最终还绕不到目的地.这就存在一个时间和效益的问题。所以,我现在的训练主要是从神经肌肉协调用力来考虑和安排,都是多因素的综合练习,这样的练习不会出大的偏差,而以前那种先单一再组合的训练很容易出问题,因为等一个练习练的差不多了,才发现有问题或不对路,再纠正就来不及了,运动员是人不是机器,没有时.间和机会再让你重来了,而多因素训练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有时有些运动员因伤病不能进行跑的练习,教练员很着急,我就对他们说,没关系,只要你把其它那些东西练好了,等伤一好,穿上钉鞋照样能跑的很快.因为速度不是在跑道上跑出来的,那只是一个结果,很大的因素是取决于你在下面是如何进行训练的那个过程,看你专门速度和专门力量是怎么训练的。

除上面所讲的几点外,还有一些训练体会:一是关于“弹性力量”训练。一般来讲,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分为三个部分:一个主动用力,一个支撑固定,还有一个是被动转化主动,即肌肉主动用力到快要结束的那一瞬间,被动肌肉马上转入主动用力。要把这几个部分完全统一协调起来,一般的训练手段是达不到的,包括美国有那么先进的联合训练器械,甚至细化到可以练手指的肌肉力量,但其作用也都是单一的,没有把这么多因素包括在一起的功能。所以,我提出弹性力量训练的概念,就是针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即在给肌肉施加一定的压力后,还要求他能够快速地反弹,它对我们跑的项目在提高步频和动作幅度方面有极大的帮助。刘翔的动作幅度很大,而且还能快速地收回,这与我们的弹性力量训练有很大关系。但也有很多运动员,蹬伸的力量很大,但回收的速度却很慢,这不符合我们项目的特点,也与肌肉的反弹能力较差有关系。

二是关于大力量训练,我们的大力量训练每周只有一次课,而且不完全以大力量为主。刘翔做蹲起练习,除了我在后面保护外,两边还各站1人,准备随时拆卸杠铃片,变换重量。比如140公斤蹲3-4次后,我一喊“撤”,两边的人迅速将重量减到80公斤,再快速蹲4-5次,这样的练习一节课一般进行4组就结束了。但实际上,很多人练下来感觉比一般的8组训练负荷还要累。以前我们虽然也想到过大力量训练之后要加一些快速力量练习,但很少有人把它溶为一体完成,都是先做大力量, 然后再采用另外一个手段来做快速练习,没有紧密地衔接在一起。而我现在是把他们整合到一个练习手段中来完成,其目的就是能够及时改善和弥补由于大力量训练造成的肌纤维增粗和速度下降的弊端。

三是关于速度训练。在速度训练方面,我可能和其它教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安排,和短跑项目的速度训练也有所不同。短跑项目的速度训练、可能太多在跑道上进行,内容主要较短距离的冲跑。而我在跑道上进行的速度训练并不多,特别是较短距离的不多,进行较多的是100-120米跑。因为就象我前面所讲的,我认为速度并不主要是在跑道上跑出来的,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力量训练积累出来的。比如,我们平时进行的压腿和髋关节力量训练等,一方面是力量训练和解决肌肉的发力问题,同时也发展了速度因素。当运动员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穿上钉鞋自然会跑的很快。所以,并不是只有在跑道上才可以进行速度训练。

四是关于构建训练平台。这一点同样很重要,上海的高栏水平一直不错,但以前一直没有主动地意识或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平台。现在我训练的意识或者说理念很明确,就是高效率的全面训练,每一个练习、每一个手段都是大强度,每天都是大强度。从准备活动开始到专项训练,再到身体训练,都是以强度为中心,当然前提是要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和铺垫。比如,我们的身体训练一般只有四组,时间也不过是两个小时,但由于质量高、强度大,对运动员的刺激是非常大的, 而且不是局部的刺激,而是全面和整体的刺激。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你这么练,每天都是大强度训练,你的恢复情况是怎么怎么样,靠什么来恢复?因为这么大强度训练对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刺激是很大的。在奥运会前,刘翔的训练强度是非常大的,实际他已经具备了13.00秒以内的水平。冯树勇指导那时经常来看刘翔的训练,他出于关心的角度提醒我,说要防止强度过大不要使神经系统过于兴奋,过于集中的刺激时间长了造成疲劳就难办了。

当时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可以说这个问题已得到较好的解决了,那就是我现在的训练是多因素的训练,是一个集合群的训练(即整体里面有几个因素,如果其中一个因素有些不好,那其他几个点调动起来加以弥补,照样可以比出好成绩),而不是过去那种单因素的训练, 其刺激不是集中在某一点上,不会在某个部位、特别是神经系统造成过深的疲劳, 运动员也不会因刺激过于单一而产生厌烦。过去有些运动员只靠单一的特点,如技术好或腿部力量强,仅靠单因素去比赛,在状态好的情况下,也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如果正好比赛那几天处于抑制状态,水平就一落千丈。而我现在的训练不是这样的, 是一个群,其中一两个点处于抑制状态不怕, 还有其他的点来加以弥补。所以,现在我们首先可以避免神经疲劳的发生,至少不会造成局部的疲劳的出现:其次我随时可以处在比较兴奋状态下进行大强度训练和比赛。 

感言:在本篇孙海平教练提出一个概念叫“高效率的全面训练”;强调一种问题即髋关节是最大的发力部位;澄清了高水平田径运动员需要的力量类型的疑问。

“高效率的全面训练”,这不禁使我想起了英国著名的中长跑两届奥运会金牌得主塞巴斯蒂安·科,其训练最大特点是注重全面身体素质的发展,他成功的运用了“循环速度力量训练法”。其实质与孙海平教练所提倡的“高效率的全面训练”有异曲同工之处,在2006年早些时候,刘翔脚踝受伤期间,孙海平教练适时的运用了这一理论,结果几个月后,刘翔一举打破了沉睡12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再次证明了孙海平教练所说:速度不只是在跑道上训练出来的。

三、训练手段、方法以及训练安排问题  现在很多媒体记者问我,刘翔什么时候破世界纪录,刘翔还能不能提高等。虽然我无法精确的确定刘翔会在那一天或那一个阶段破世界纪录,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讲,刘翔还可以提高。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刘翔这5年多的训练,并不是靠大运动量和大强度刺激起来的,也就是说,在训练安排方面,还留有较为充分的利用空间和余地。如刘翔一周的快跑量最多也就是2000多米:周三较长距离的训练,大概为600-700米,周六6-7个120米,共800米左右;再加上两次技术课,把跨栏的距离全加上,也就是2000多米。这样的运动量,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是会被领导吗死的。

我当运动员的时候,运动量越多说明你练的越好。但是我现在的训练理念已经不是这样了,从表面上看,跑量是减少了,但如前面所讲,强度和质量都非常高,练习的效率和效果也都非常高。其实我想说的是,在刘翔以前的训练中,我还是留有余地的,我还有一些后续的、进一步强化的手段没有完全用到刘翔以往的训练中去。有些训练手段现在虽然已经在用,但要求、强度等还远远没有达到所谓的极点。如一些力量练习的负荷和速度,持续的时间、重复的次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余地。比如,虽然刘翔现在腰背力量很强,但也不是说强到了无法提高的地步;还有整体的训练负荷、跑量等方面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增加和强化。

我举一个例子,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很难把自己所有的潜力和能量表现出来,可能会有20%-30%的保留,而到了危急关头,危及到了生命的时候,才能够激发出这部分的潜力,甚至超出。作为我们竞技体育项目来说,就是要通过强化的手段和强力的措施来把这部分潜力挖掘出来。简单举例,这部分潜力平时就好像在一个管道里面摸不到,必须从一端不断地施加力量把它逐步的向上顶,而且不能间断和放松,即挖出潜力后还要把它保持稳固住,然后再进行新的挖掘。刘翔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已经把他的一部分潜力给挖掘出来了,后面就是要通过我们更加强劲有力的措施和训练手段将他的其他的潜力再加以挖掘和开发。

这就回到我前面谈到的构筑平台的问题,就是说运动员到了一定水平后,训练要维持在一定的高度上,不能够起伏太大,大起大落,否则又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再重新返回。这样的起伏过大对运动员的整个成长和提高专项成绩是不利的,会带来很大的弊病。所以我现在始终把刘翔维持在这个平台上。当然所谓的平台决不是一条平坦的直线,还是有起伏的,但是在平台上的起伏,总体训练水平是处在平台之上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的挖掘,争取达到更高的平台。

四。训练手段练习的间隔时间和前后顺序 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速度是跨栏项目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训练中间始终把速度训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过,关于速度训练,我也是有一个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以前在带陈雁浩那批运动员时,我的安排都是先进行速度训练,让运动员在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练习速度,后面再安排一些其他的练习,如力量和弹跳练习。但是,我现在的练习顺序已经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我是把速度练习放在后面,在这之前,我会先进行很多辅助的力量或速度力量练习,近几年我都是这样安排的。包括刚才讲的杠铃练习,都是先蹲大重量,然后是快速的小重量。这个想法还是从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考虑入手的。神经系统除了支配肌肉工作,还要感知来自肌肉的信息,然后进行修正和调整。在练习时,运动员完成不同的重量时神经发放的冲动肯定是不一样的,完成大重量时神经动员的程度要比轻重量高的多,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我就是利用这种兴奋的后作用,来进行速度训练,这个时候训练的效果最好,而且运动员的肌肉在得到一定刺激后完成动作的力度会更大(这仅是我个人的想法),我现在很多的训练手段和安排都是源自于这个神经和肌肉协调的理念,将传统的先后次序颠倒过来。比如,周三和周六进行的跑的练习,在跑之前,我先让刘翔完成3组强度很大的拉胶带练习,然后再练技术和速度,而不像以前那样先把主要的练完以后再练一些辅助的。

其实,关于主要和辅助的概念,现在看来也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一些传统上认为不太重要的东西,现在看来实际上反而是比较重要的。或者应该讲,是以前的一些安排练反了,所以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达不到高水平。可能有人会问,你前面那么大的强度,几组专项力量练习下来消耗那么多,接着去跨栏,还能跑的快吗?当然,我不是说现在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都对,也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好像问题不大,刘翔这样练可以跑出比较高的强度。

感言:很长时间以来,“三从一大”训练指导思想一统我国体育领域。其中所谓“一大”,就是大运动量。于是乎,很多教练员没有灵活、辩证的领会,反以每月、每年完成多少训练总量为训练之重,短跨等爆发力项目危害尤甚。虽也强调训练质量,可是面对为完成大运动量训练而精疲力尽的运动员,质量当然无从谈起。

更使人迷惑不解的就是每年例行的冬训了,占很大成分的、漫长的量大、强度低的一般耐力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使运动员从辛苦训练近一年登上的较高水平平台上,人为的放任下滑。第一,它破坏了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的连续性;第二,造成运动员运动成绩多年低水平循环、徘徊;第三,使运动员精神上产生自我怀疑,失去进取动力;第四,在调整期结束,专项成绩大幅下滑而又因比赛任务迫切需要提高时,极易造成运动伤病。

五。关于赛前安排的体会 

这些年从我们组运动员看,一般情况下包括国内的一些比赛如全运会等,基本上没失常过。当然一些偶然因素外,如突然打栏影响比赛等。但是,没有出现因为赛前安排不当,使运动员在比赛期间体力不行、跑不动的情况。我的观点是:不能单就赛前安排来谈这个问题,而应该首先从整个的训练安排来考虑。

我前面提到过,我的训练安排是比较平稳的,没有大起大落,甚至可以讲:就是刘翔现在出来比赛,他照样可以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在赛前这一段,我只要做一些微调,把一些主要的训练因素抓住,到比赛就不会出问题。比如,刘翔这次奥运会的赛前情况:刘翔是8月18日从北京出发,24—27日比赛,每天一个赛次。我安排了10天的赛前训练。在这10天的前三天,我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这3天基本上没练,之后开始4天的训练,其中包括3次技术课,3次专项力量课,2次跑150米(我安排跑的练习最长的就是150米),还有一次半的身体训练课。其中3次专项力量我是作为10天当中的重点来练,特别是出发之前的那堂课,练的很大。根据我对刘翔情况的了解,一般情况下,他高强度专项力量课的恢复需要3天时间,今天练完了,明天和后天肌肉有反应,到第3天就不会影响他的大强度训练课和比赛了。因为出发前的那次课强度很大,所以我为了保险起见,增加了1天恢复时间。因为大赛之前、特别是奥运会,身体任何一点小的不适和问题,运动员都会相当敏感。4天以后再练第二次课,在赛前2天的时候做了1次模仿,一共3次课。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练下来刘翔的体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只要给他一天时间,晚上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就可以恢复。问题是他的专项能力感觉千万不能丢,实际上我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当时他始终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从做完准备活动到检录处的那段不到100米的路,他自己感觉好像要把地面踩穿似的,具有这样的感觉不拿冠军才怪呢。当时他过栏的那股狠劲,就好像即使打栏也不会给他打下来。当然第二次的强度比第一次要小些,身体反应1天就消失了。所以说关键的关键不在于体力,问题就可能出在专项能力的感觉上,一般只要把这个问题抓好,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这里我还要谈一些细节问题,包括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奥运会前也有人提出是否要请专门的心理老师来给刘翔做一番心理辅导,我没有同意。我不是说我有什么特殊的功能或者说我不重视心理训练,只是我感觉作为一个教练员,应该把心理训练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在平时的训练和生活当中,而不要把心理脱离开训练单独来进行。如果是这样,也不会收到好效果,特别是在大赛前,搞不好会产生负作用。教练员应该把心理训练融合到平时的训练手段安排里面,靠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这样才能培养出运动员在大赛当中稳定的心理素质,效果才能好。

心理训练的关键还在教练员,教练员要在这方面多动脑子、多想办法。我现在对刘翔在训练和比赛的心理活动了解的很透彻,我可以通过察言观色来把握他的心理状况,再采取相应的对策,用简单的话语引导他。当然刘翔对我是非常信任的,我们两人现在的沟通情况很好,有时只需要一句话他就明白了,用不着再说多余的话。总之,我认为教练员在平时日常的训练和比赛里就要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不要靠比赛之前临时抱佛脚。

上述所谈只是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欢迎批评指正。(完)

感言:整理完孙海平教练的这几篇执教训练和比赛的体会,自己深受震撼并思绪万千。几年前我得到一段美国著名田径教练约翰-史密斯的教学视频,他的教学指导思想几乎和孙海平教练所谈一模一样,也是强调速度训练前先进行力量训练。在训练中,史密斯教练更注重动作的准确和放松,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大负荷和低质量的数量。这一点很值得令人深思。反观我们的一些教练员,包括许多国字号的教练,每每满足于大强度、大负荷,而忽视了最核心的东西—训练的质量。他们所谓的大强度在众多的数量压迫下,其实早已不复是大的强度了,充其量你可能发展了速度耐力,越发偏离了你原本想要得绝对速度。

再者,国内几乎所有项目的运动员综合身体素质较差,其中力量素质薄弱尤其突出,特别是上肢力量更是同欧美、甚至日本运动员差距都很大,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你最重要的两大因素速度和力量都相距甚远,还奢谈什么竞争!

一、孙海平大谈:田径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一)重新划分训练周期

“众所周知,中国田径过去大部分都是学习和沿袭了前苏联的训练体系,全年分3个大周期,即准备期、比赛期和休整期。现在这个模式已经被打破,全年都可以安排比赛,高水平运动员全年比赛可达几十次。比如刘翔,2003年仅大的比赛就超过20次,而且强度密度很大,表明高水平运动员已摒弃过去那种长时间的大周期训练,而采用新的小周期训练。”

(二)训练负荷的变化

“随着比赛的日益增多,并且已逐步成为训练的一部分,整个田径训练负荷的组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从目前世界优秀选手来看,在训练中的变化、特别是训练负荷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训练强度上,而不是训练量,这是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1.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容易造成疲劳。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疲劳,而神经系统和机体的疲劳会造成整个训练质量的下降,使运动员在很多时候处在失控的状态下进行机械、被动的训练,而不是主动的、能够发挥和调动自己最大能力的训练,阻碍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2.低强度的训练不会对专项形成有效的刺激。低强度的训练不符合比赛的需要。因为在比赛中,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兴奋度应该是最高的,肌肉系统的紧张度和内分泌的浓度也应该是最高的。如果平时训练都是低强度,没有足够的刺激,没有平时的锻炼和积累,运动员到了比赛中不可能突然一下子达到高的兴奋性和紧张度。因此,低负荷、低强度的训练,不会提高项目所需的专项机能和专项能力,当然也不会符合和满足比赛的需要。

3.低强度大负荷训练不利于转向水平的提高。长期处于低强度训练状态,肌肉会产生适应性。人体中处于快肌和慢肌之间、具有一定可塑性的亚型肌,如果你对它加以快速力量训练,它就会向快肌方面转化;反之,它会慢慢向慢肌方面靠。这种肌肉比例的变化,不仅完全和短跨项目所需的肌肉类型背道而驰,而且还会给训练造成很大的麻烦和负效应,增加阻力。另外,经过长期的低强度大负荷训练后,肌肉已经适应了慢性收缩、拉长的训练强度,而短跨项目需要的却是高强度的快速收缩与拉长。因此,在没有大强度训练基础的情况下突然转变,容易造成肌肉损伤。

4.有一定强度要求的训练有助于运动员稳定状态,在比赛中发挥水平。多年的比赛实践证明,平时的训练中如果缺乏高强度或者连续大强度的训练,神经和肌肉系统就无法适应比赛时连续的高强度刺激,这同样是长期低强度大负荷训练带来的后果之一。”

(三)强化专项训练

“现代训练方式最讲究的就是效应,所有的训练都要以专项为中心,这也是当今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一个趋势。这并不是说每天都要练技术才是专项,而是应该着眼于练习手段的目的是不是和专项有关系?是否对促进专项成绩有帮助等等。另外,同样非常重要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就是,所有的训练都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来考虑。”

(四)重视恢复训练

“1.准备活动与恢复。现在的准备活动与过去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是布置训练计划、慢跑、拉韧带,而且经常是一边聊天一边拉,再接着是专门练习、最后进入专项练习。我们现在先是做1-2圈慢跑,接着就是快跑或者叫大步跑。这个做法的依据是什么呢?当一个人兴奋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所做的事情有兴趣,才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个事情,这一点仅靠慢跑是绝对无法达到的。大步跑后,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会马上动员起来,达到兴奋性提高的程度后,再接下来进行拉肌肉等其它内容。

为什么要把准备活动放到恢复这一块呢?以前那种准备活动,运动员一般都是慢慢地进入状态,往往到了兴奋性最高点才跑出好成绩,而此时训练也基本上结束了。但运动员的兴奋程度却依然很高,且会持续很长时间,对运动员的恢复、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恢复非常不利。总之,要把每一堂训练课都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各项内容环环相扣,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都要重视,不仅要考虑高质量完成训练课,更要为整个训练工作的可持续进行做好准备和必要的铺垫。

2.肌肉的拉伸练习。拉肌肉继是柔韧练习,也是力量练习。在进行这项练习时,要尽力让运动员有一个主动用力的过程,通过给他一些阻力,把力量训练融入到其中。在用力往下压的过程中,尽力将肌肉拉长,同时肌肉也在用力地收缩,从而形成一个对抗练习,即在拉肌肉的同时,进行了力量训练。另一条支撑腿的脚尖必须尽量地摆正,否则其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这个相互对抗的过程就是一种力量训练,而且是刚柔并济。柔韧性练习必须要和力量训练结合起来,这样的柔韧练习才会对专项起帮助作用。3.运动员的休息与睡眠。保证运动员休息好和良好的睡眠极为重要,这是从神经系统来加以考虑的。因为一个人在清醒的、有知觉的时候,肌肉会始终处于一种消耗状态,大强度训练有大的消耗,小负荷有小的消耗,即使是坐着不动,为了维持正常的坐姿肌肉也要有所消耗。只有在睡眠状态下消耗最小,此时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肌肉最为放松。所以保证运动员良好的休息对于恢复是非常重要的。”

(五)训练负荷系统化

“近几年,我们的训练负荷安排相对比较稳定和系统。虽然上下有一些波动,但总是围绕在一个度上。训练中会有一些调整,但只是半天或一天,不像过去那样大练大调、大起大落。”

二、孙海平大谈: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协调用力

“ 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协调用力是我目前采用的训练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深化的过程。

例如,过去为提高腿部肌肉力量,大多都采用杠铃深蹲。但这里面存在很多问题。一个人站立时中点处应在腰髋部位,而杠铃深蹲主要发展的是腿部股四头肌的力量,对腰髋和上体没有什么帮助。我们大多数运动员跑起来光靠两条腿用力,跑到后程出现“坐着跑”的现象,这说明光靠深蹲来增加腿部力量不符合专项特点。将力量训练的重点转到了腰髋部主要是从人体结构考虑的。髋部基本上是在人体的正中间,由髋发力实效性应该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说髋是发动机。有了强大的发动机,人自然就跑得快。

我提出一个概念叫高效率的全面训练,或者叫多因素训练法。即在一个练习手段里面,包含多种训练因素。以起跨腿原地支撑向前提拉练习为例,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模仿练习,但在完成过程中,当腿向前提拉时,向后给一些阻力,把一些力量因素加在里面;当动作快要结束时,顺势向前推一下,给他一些助力,帮助加快动作速度,又把速度因素融进里面。这种训练方法省去了以往那种单一因素训练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将这些单一因素重新组合转化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率;同时,这种多因素练习还有一个绝大的好处,就是多点神经系统的刺激,所练习的结果可以直接对专项起作用。以前那种先单一再组合的训练很容易出问题,因为等一个练习练得差不多了,才发现有问题或不对路,再纠正就来不及了,而多因素训练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

除上述几点外,还有一些训练体会:一是关于弹性力量训练。一般来讲,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分为3个部分:一个主动用力,一个支撑固定,还有一个是被动转化主动。要把这几个部分完全统一协调起来,一般的训练手段是达不到的,所以,弹性力量训练即在给肌肉施加一定的压力后,还要求它能够快速地反弹,它对提高步频和动作幅度方面有极大的帮助。二是关于大力量训练。我们的大力量训练每周只有一次课,而且不完全以大力量为主,而是将大力量与快速力量整合到一个练习手段中来完成,其目的就是能够及时改善和弥补由于大力量训练造成肌纤维增粗和速度下降的弊端。三是关于训练速度。速度并不主要是在跑道上跑出来的,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力量训练积累出来的。比如,压腿和髋关节力量训练等一方面是力量训练和解决肌肉的发力问题,同时也发展了速度因素。四是高效率的全面训练理念。从准备活动开始到专项训练,再到身体训练,都是以强度为中心,前提是要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和铺垫。这样的训练对运动员的刺激是非常大的,而且是全面和整体的。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个恢复的问题。我现在的训练是多因素的训练,是一个集合群的训练,而不是过去那种单因素的训练,其刺激不是集中在某一点上,不是在某个部位,特别是神经系统,运动员也不会因刺激过于单一而厌烦。”

第二篇:孙海平教练谈田径训练

孙海平教练谈田径训练

做教练工作己整整20年了,如果从做运动员算起,接触田径项目有30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成功的地方,主要是后期,前边很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确实也有很多的教训。可以说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在不断地找问题、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断地加以总结和反思,发现了很多问题和值得改进的地方,特别是近几年,在训练观念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三个步骤来体现的:第一,是自己做运动员时的经历:第二,是从教过我的11位教练身上学到的东西:第三是自己做教练后在对知识改造更新过程中得到的提高和升华。

我做运动员时训练非常刻苦,经常是一天四练(早上、上午、下午和晚上),一周24次课,可成绩还是不提高,还总觉得练的不够,于是周日上午就再加一次课一共练25次,训练的刻苦程度当时在上海队是出了名的。可结果是成绩水平却没有提高,当时在组里虽不是最差的,也是倒数几位的。不仅如此,还带来一身的伤病,到1978年就再也练不下去了,只好考入上海体院去上学。读了四年书,留校做了两年教师,1984年又回到上海队做教练。

过去写过一些关于训练的东西,现在看来只是当时的想法,不够成熟,当然也不是说现在的就都正确,有些东西还是在摸索、思考和完善中。今天主要讲一些对跨栏训练、比较成功的地方和一些问题,都是个人想法,欢迎批评指正。

大约两年前我写了一篇文章,但一直没有发表,基本上和现在的想法吻合,中心内容是怎样更好地将专项素质与专项能力结合起来,来提高运动成绩。专项素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有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专项与训练和比赛有关的各种能力:专项能力就是专项素质的综合体现。因此说,素质和能力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现代竞技运动的发展,特别是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越来越趋向于专项化训练,过去的一些训练理论正在逐步地被替代或者是有了新的补充。我们田径也是如此,训练方法和理论同样有了很大的变化。

一、现代田径运动的发展趋势 1.重新划分训练周期

众所周知,中国田径过去大部分都是学习和沿袭了前苏联的训练体系,全年分三个大周期,即准备期、比赛期和休整期。准备期主要是冬训和夏训,时间比较长;比赛期主要是春秋两季为数不多的几个比赛;然后是过渡期,就是全年比赛结束后的休整。但现在,特别是近10余年,这个模式已经被打破,全年都可以安排比赛,高水平运动员全年比赛可达几十次。比如刘翔,2003年仅大的比赛就超过20次,而且强度密度很火,如世界室内锦标赛,一天之内跑三个赛次,都是大强度的,而且一次比一次跑的好,这与我们平时就已经把比赛作为训练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一种延伸,融入整个训练过程中是密切相关的。

在上海队时,我们教练员之间也经常进行业务交流,当时普遍感觉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即冬训一般是从10月中旬左右开始,到了春节前后,运动员身体疲劳的程度会达到最深,每到这个时候,身体能力往下走,训练强度和质量也往下走,基本上都是这样一个趋势。而刘翔正好相反,他是不断地往上走,近几年的训练都是这样,比如到目前为止,我们已冬训两个月了,按照常规或其他人的规律,疲劳已经很深了,不可能在专项训练上表现出很高的强度水平,但刘翔不同,他可能会在机体的某个部分或某个系统上有些疲劳,但整体状态不会下降,最近几次训练不但没有往下走,而且训练水平还提高了。比如,我们专项训练的手段之一:10个栏架,7.5米缩短栏间距离跑,过去他最好成绩是9.02-9.03秒,上周跑8.92秒,整整提高了0.1秒;而在另一个训练手段中,即拉长栏间距离的训练中(正规是9.14米,我们加长到9.20米),成绩同样提高了。按照常理,训练这么长时间了,肯定有疲劳,但是他只要对自己稍加动员,就能表现出不错的状态,不光是刘翔,其他几个队员如曹靖等也都有提高。这与我们采用的新的训练周期有关,即摒弃过去那种长时间的大周期训练,采用小周期,不要使疲劳积累太深。2.训练负荷的变化

由于比赛的日益增多,并且已逐步成为训练的一部分,整个训练负荷的组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从目前世界优秀选手来看,在训练中的变化、特别是训练负荷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训练强度上,而不是训练量,这是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2.1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容易造成疲劳.长期大量的低强度训练容易造成疲劳,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疲劳,而神经系统和机体的疲劳会造成整个训练质量的下降,并阻碍训练向更高层次发展。因为大量的低负荷训练,最后主要造成的是整个神经系统的疲劳和功能下降,使运动员在很多时候都是在失控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我本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当时是一天四练,到最后的情况是,教练让我跑10次100米我能完成,让我跑100次甚至200次也能跑下来,但这种训练已经完全是机械和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能够发挥和调动自己最大能力的训练。我有时举例说,就象卓别林在电影里演的流水线作业工人一样,永远是机械和麻木地重复和完成同样的动作,毫无质量可言。

2.2低强度的训练不会对专项形成有效地刺激

低强度的训练、不会符合比赛的需要,因为在比赛中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兴奋度应该是最高的,肌肉系统的紧张度和内分泌的浓度也应该的是最高的。而如果平时训练都是那么低的强度,没有足够的刺激,那么到了比赛中怎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因为没有平时的锻炼和积累,运动员不可能突然一下子达到这么高的兴奋性和紧张度,来完成比赛。所以说,这种低负荷、低强度的训练,不会提高我们项目所需的专项机能和专项能力,当然也不会符合和满足比赛的需要。

2.3低强度大负荷训练不利于专项水平的提高.长期处于这种低强度训练状态,肌肉会产生适应性。因为一般来说,我们人体的肌肉分为两种类型,即快肌和慢肌(红肌和白肌),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亚型肌,就是处于快肌和慢肌之间的一种肌肉。这部分肌肉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即在于你怎么去训练它,如果你对它加以快速力量的训练,它就会向快肌方面转化;反之,你主要进行一些低负荷或耐力性训练,它会慢慢向红肌方面靠,这种肌肉比例的变化,不仅完全和我们短跨项目所需的肌肉类型背道而驰的,而且还会给我们训练造成很大的麻烦和负效应,因为你不光要把原有的快肌练上去,还要花很大的力量把已经转向慢肌的那部分肌肉练回来,否则这部分肌肉就变成了阻力,产生负面影响。另外,经过长期的低强度大负荷训练后,在往大强度训练转化时,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伤病,因为肌肉已经适应了慢性收缩、拉长的训练强度,而我们的项目需要的却是高强度的快速收缩与拉长,因此,在没有大强度训练基础的情况下突然转变,最容易造成肌肉损伤。

2.4有一定强度要求的训练有助于运动员稳定状态,在比赛中发挥水平。

这主要是神经、肌肉系统的适应性问题(后面会细讲),有时我带一些其他组或项目的运动员出去比赛,出国前状态还可以,一到正式比赛就不行;还有的只有听一.枪的水平和能力,就是说在预赛或者是田赛的及格赛中还能表现出一定水平,但后面就不行了,这都说明在平时的训练中缺乏高强度或者连续大强度的训练,神经和肌肉系统都无法适应比赛时这种连续的高强度的刺激,也可以说,这同样是长期低强度大负荷训练带来的后果之一。3.强化专项训练:

我认为尽管整个训练过程包括的内容、类别很多,比如一般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力量训练等等,但所有的训练都要以专项为中心,这也是当今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一个趋势.过去是将整个训练比作一个圆,各项训练内容都在这个圆里划分,各占多少比例。但经过多年、特别是近几年的摸索、总结,我认为,整个圆都可以认同为是专项训练,没有必要人为地划分比例,这个训练占多少、那个占多少。现代训练最讲究的就是效应,就是一切都要围绕着专项这个中心来安排、来进行。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每天都要练技术才是专项,比如我们跨栏项目,并不是每天都要跨栏才叫专项训练,我的意思是,应该着眼于这个练习手段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和我们的专项有关系?是否对促进专项成绩有帮助?等等。当然,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每个专项的特性不同,每个人的认识理解程度也不同。比如,我们跨栏项目的特性,我认为很简单,就是带障碍的短跑。那么我所有的训练都会围绕这一特点来安排和进行。另外需要着重考虑的一点,就是所有的训练都结合运动员个人自身的特点来考虑,这同样非常重要。

4.重视恢复训练

4.1怎么来进行准备活动

我们现在的准备活动和过去比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我们首先从慢跑抓起:过去几十年己形成一个老套套,即教练布置训练计划、然后马上进行慢跑、接着拉韧带,而且经常是一边聊天一边拉,再接着是专门练习、最后进入专项练习。千篇一律、固定不变。那现在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慢跑还是要有,但已有所改变,前面会有1、2圈的慢跑,接着就是快跑或者叫大步跑。这个做法的依据是什么呢?还是从根本上,即神经系统兴奋性上来考虑安排的。一个人只有当他兴奋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对所做的事情有兴趣,才会全力以赴地去完成这个事情,这一点仅靠慢跑是绝对无法达到的,而加上大步跑后,运动员的神经系统会马上动员起来,兴奋性提高了一大块,达到这个程度后,再接下来进行拉肌肉等其它内容。

4.2如何进行肌肉的抻拉练习

对于我们来讲,拉肌肉既是柔韧练习,也是力量练习。绝大多数人在进行这部分练习时,都是自己在那慢慢拉,最多教练帮着推一推、压几下就完了。而我们在进行这项练习时,尽力让运动员有一个主动用力的过程。比如,你们都看到过我为刘翔压腿,从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只是把角度打开了拉大了,但实际上我已经给了他一些阻力,把力量训练融入到其中。所以,别看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其实我是很累的。在我用力往下压的过程中,尽力将他的肌肉拉长,而他同时也在用力地收缩,这就形成一个对抗练习,即在拉肌肉的同时,进行了力量训练。那么另一条腿(支撑腿),脚尖必须尽量地摆正向正前方,否则其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大约十几秒。这个相互对抗的过程就是一种力量训练,而且是刚柔并济。千万不能象体操那样拉肌肉,那不符合我们专项的特点和需求,比如踢腿,我们要求不仅要快速地摆上去,而且还要迅速地收回来,伸缩都要有爆发力。总之,柔韧性练习必须要和力量训练结合起来,光柔不够,还要有刚,这样的柔韧练习才会对我们的专项起帮助作用。所以,我们将每次课的柔韧练习都当作是训练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进行,而不单纯只是为把肌肉拉开。那么为什么要把准备活动放到恢复这一块呢?我是这样考虑的,如果按以前那种习惯的方法去做准备活动,运动员一般都是慢慢地进入状态,比如进行10次跑的练习,前边几次根本调动不起来,往往是到了最后儿次兴奋性才达到最高点,跑出好成绩,而此时训练也基本上结束了,可运动员的兴奋程度却依然很高,久久无法平静,会继续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整个晚上,对运动员的恢复、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恢复非常不利。而我们现在这种做法,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我可以随时调动他的竞技状态,让他发挥出最高水平。也许第1次跑会适应一下,但第2、3次马上就可以进入一个非常高的状态,跑出非常优秀的成绩,最后几次兴奋性又慢慢地往下降,这样到训练结束后,再经过慢跑抻拉肌肉等活动,就基本上平静下来,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我把这一块工作也放到恢复这一部分中,只是一己只见,不一定对,仅供参考。总之,我是把每一堂训练课都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各项内容环环相扣,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都要重视,不仅要考虑高质量完成这一次训练课,更要为整个训练工作的可持续进行做好准备和必要的铺垫。

4.3运动员的管理工作

在对刘翔的管理过程中,我体会到保证运动员休息好和良好的睡眠极为重要,这点我也是从神经系统来加以考虑的。因为一个人在清醒的、有知觉的时候,肌肉会始终处于一种消耗状态,大强度训练有大的消耗,小负荷有小的消耗,即使是坐着不动,为了维持正常的坐姿肌肉也要有所消耗,甚至躺着也是如此。只有在一种状态下消耗最小,那就是睡觉,此时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肌肉最为放松。前些年刘翔什么营养品都不用,照样能够承受大强度的训练,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他特别能睡觉,而且睡眠质量非常高。不论头一天练的多累,他一觉醒来,就能恢复,接着进行大强度训练。但我们有很多队员、包括我组目前其他的几个队员,在这方面存在很大问题,不能很好地管理控制自己,不按时休息,热衷于玩电脑游戏。他们认为玩电游不会消耗体力,其实不然,表面上看只是手在操作,实际上整个神经系统都在高度兴奋和紧张刺激很深。尤其是玩过以后,还不能马上入睡,要等兴奋性慢慢消退,这就太大影响了休息的时间和质量。这是在运动员管理中比较难办的问题,但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5.训练负荷系统化

近几年我们的训练负荷安排相对比较稳定,起伏不大,虽然上下有一些波动,但总是围绕在一个度上。训练中会有一些调整,但只是半天或一天,从没有安排过一周都进行调整,不象过去那样,练的时候猛练,调的时候又猛调,大起大落。超量恢复的原理有它一定的道理,否则也不会沿用到今天。但现在又有一个新的说法是特意刺激,简而言之就是练什么提高什么,就这么简单。就象我前面讲到的我们专项的特性是“带障碍的短跑”一样简单,你认识到了,抓到了这个核心,就有效应。我观察到国外的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也是这种状况,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每天只练半天,两、三个小时,训练负荷长年比较稳定,大同小异。总之,训练负荷安排不要起伏太大,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二、神经系统和肌肉的协调用力问题

我目前的一些训练想法和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这点而来的,采用的一些方法手段也是依据这个选择的。但过去不是这样,比如,为提高腿部肌肉力量,过去我们大多都采用杠铃深蹲这个手段,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过去所看到的世界优秀选手身体都非常强壮,肌肉都非常发达,相比之下第一印象就是我们的运动员力量水平太差了,所以就拼命加强力量训练。而采用的方法又非常简单,无非就是高翻、卧推、深蹲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这里面存在很多和很大的问题。比如说,一个人站在那里,二分之一中点处应在腰髋部位,而杠铃深蹲主要发展的是腿部股四头肌的力量,对腰髋和上体没有什么帮助。所以我们大多数运动员跑起来光靠两条腿在发力和用力,不光费劲,而且维持不了多久,顶多几十米,而我们比赛的距离最短也要100米,因此经常会看到我们的运动员跑到后程出现“坐着跑”的现象,这说明光靠深蹲来增加腿部力量不符合我们专项的特点。

在这方面,我也走过弯路,以前带过的一些运动员下肢力量都不错,但专项成绩却不好。后来经过不断琢磨和总结,逐渐将力量训练的重点转到了腰髋部,这主要是从人体结构上考虑的,髋部基本上是在人体的正中间,由髋发力实效性应该是最好的,甚至可以说,髋是发动机,有了强大的发动机,人自然就跑得快。所以,后些年我们一直采用大量的方法手段来发展腰髋部的力量。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个不断矫正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比如,前些年对陈雁浩的训练,虽然也在髋部力量训练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且也挺有效,当时陈雁浩在国内、甚至亚洲的成绩都是数一数二的。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发现一些问题,那就是当时的训练都是单因素的东西,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最后造成的结果是大脑皮层的兴奋点都是单一的和局部的。

而现在,我提出一个概念叫“高效率的全面训练”,或者叫多因素训练法。即在一个练习手段里面,包含多种训练因素。以起跨腿原地支撑向前提拉练习为例,从表面上看,它只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模仿练习,但在完成过程中,当他腿向前提拉时,我会向后给他一些阻力,把一些力量训练因素加在里面:而当他动作快要结束时,我会顺势向前推一下,给他一些助力,帮助他加快动作;速度,这就又把速度因素融进里面。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上我们很多的训练都是把这几个因素溶在一起同时进行的。

最近有一个教授写信给我,说按照一般的规律,一个运动员成才需要6--8年的时间,而刘翔仅用了5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运动员,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是不是拔苗助长。

实际上这还是涉及到我刚才讲的那个问题,就是我们以往的训练都是单一因素的,今天练这一块,明天抓那个部分,最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将这些单一的东西进行组合和转化,在人力、物力、时间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无形中就拉长了运动员成才的年限,所以我认为8--10年指的是以前那种传统的训练方法,而我们现在的训练,是在一个练习中融合多种训练因素,这样就省去了重新组合转化的时间,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率,因此,刘翔用5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世界顶尖水平,并不是拔苗助长,而是顺其自然。

同时,这种多因素练习还有一个绝大的好处,就是多点神经系统的刺激,多点兴奋,而不是一个一个单一的兴奋点,所练习的结果可以直接对专项起作用,而不用再象过去那种花费很大力气将一个一个单一的兴奋点经过一个完整的训练串起来。

当然,条条大路边罗马,但那一条更近呢?有人可以以最短的直线到达,也有人在外面绕了好多圈才到达,甚.至有人最终还绕不到目的地.这就存在一个时间和效益的问题。所以,我现在的训练主要是从神经肌肉协调用力来考虑和安排,都是多因素的综合练习,这样的练习不会出大的偏差,而以前那种先单一再组合的训练很容易出问题,因为等一个练习练的差不多了,才发现有问题或不对路,再纠正就来不及了,运动员是人不是机器,没有时间和机会再让你重来了,而多因素训练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这样的情况发生.有时有些运动员因伤病不能进行跑的练习,教练员很着急,我就对他们说,没关系,只要你把其它那些东西练好了,等伤一好,穿上钉鞋照样能跑的很快.因为速度不是在跑道上跑出来的,那只是一个结果,很大的因素是取决于你在下面是如何进行训练的那个过程,看你专门速度和专门力量是怎么训练的。

除上面所讲的几点外,还有一些训练体会:

一是关于“弹性力量”训练。一般来讲,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分为三个部分:一个主动用力,一个支撑固定,还有一个是被动转化主动,即肌肉主动用力到快要结束的那一瞬间,被动肌肉马上转入主动用力。要把这几个部分完全统一协调起来,一般的训练手段是达不到的,包括美国有那么先进的联合训练器械,甚至细化到可以练手指的肌肉力量,但其作用也都是单一的,没有把这么多因素包括在一起的功能。

所以,我提出弹性力量训练的概念,就是针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即在给肌肉施加一定的压力后,还要求他能够快速地反弹,它对我们跑的项目在提高步频和动作幅度方面有极大的帮助。

刘翔的动作幅度很大,而且还能快速地收回,这与我们的弹性力量训练有很大关系。但也有很多运动员,蹬伸的力量很大,但回收的速度却很慢,这不符合我们项目的特点,也与肌肉的反弹能力较差有关系。

二是关于大力量训练,我们的大力量训练每周只有一次课,而且不完全以大力量为主。

刘翔做蹲起练习,除了我在后面保护外,两边还各站1人,准备随时拆卸杠铃片,变换重量。比如140公斤蹲3-4次后,我一喊“撤”,两边的人迅速将重量减到80公斤,再快速蹲4-5次,这样的练习一节课一般进行4组就结束了。但实际上,很多人练下来感觉比一般的8组训练负荷还要累。

以前我们虽然也想到过大力量训练之后要加一些快速力量练习,但很少有人把它溶为一体完成,都是先做大力量, 然后再采用另外一个手段来做快速练习,没有紧密地衔接在一起。而我现在是把他们整合到一个练习手段中来完成,其目的就是能够及时改善和弥补由于大力量训练造成的肌纤维增粗和速度下降的弊端。

三是关于速度训练。在速度训练方面,我可能和其它教练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和安排,和短跑项目的速度训练也有所不同。

短跑项目的速度训练、可能太多在跑道上进行,内容主要较短距离的冲跑。而我在跑道上进行的速度训练并不多,特别是较短距离的不多,进行较多的是100-120米跑。因为就象我前面所讲的,我认为速度并不主要是在跑道上跑出来的,更多的是靠平时的专门力量训练积累出来的。比如,我们平时进行的压腿和髋关节力量训练等,一方面是力量训练和解决肌肉的发力问题,同时也发展了速度因素。

当运动员具备了这些能力之后,穿上钉鞋自然会跑的很快。所以,并不是只有在跑道上才可以进行速度训练。

四是关于构建训练平台。这一点同样很重要,上海的高栏水平一直不错,但以前一直没有主动地意识或形成一个完整的训练平台。

现在我训练的意识或者说理念很明确,就是高效率的全面训练,每一个练习、每一个手段都是大强度,每天都是大强度。从准备活动开始到专项训练,再到身体训练,都是以强度为中心,当然前提是要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和铺垫。比如,我们的身体训练一般只有四组,时间也不过是两个小时,但由于质量高、强度大,对运动员的刺激是非常大的, 而且不是局部的刺激,而是全面和整体的刺激。

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个问题,你这么练,每天都是大强度训练,你的恢复情况是怎么怎么样,靠什么来恢复?因为这么大强度训练对运动员神经系统的刺激是很大的。

在奥运会前,刘翔的训练强度是非常大的,实际他已经具备了13.00秒以内的水平。冯树勇指导那时经常来看刘翔的训练,他出于关心的角度提醒我,说要防止强度过大不要使神经系统过于兴奋,过于集中的刺激时间长了造成疲劳就难办了。

当时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可以说这个问题已得到较好的解决了,那就是我现在的训练是多因素的训练,是一个集合群的训练(即整体里面有几个因素,如果其中一个因素有些不好,那其他几个点调动起来加以弥补,照样可以比出好成绩),而不是过去那种单因素的训练, 其刺激不是集中在某一点上,不会在某个部位、特别是神经系统造成过深的疲劳, 运动员也不会因刺激过于单一而产生厌烦。过去有些运动员只靠单一的特点,如技术好或腿部力量强,仅靠单因素去比赛,在状态好的情况下,也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但是如果正好比赛那几天处于抑制状态,水平就一落千丈。而我现在的训练不是这样的, 是一个群,其中一两个点处于抑制状态不怕, 还有其他的点来加以弥补。所以,现在我们首先可以避免神经疲劳的发生,至少不会造成局部的疲劳的出现:其次我随时可以处在比较兴奋状态下进行大强度训练和比赛。

三、训练手段、方法以及训练安排问题

现在很多媒体记者问我,刘翔什么时候破世界纪录,刘翔还能不能提高等。虽然我无法精确的确定刘翔会在那一天或那一个阶段破世界纪录,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讲,刘翔还可以提高。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刘翔这5年多的训练,并不是*大运动量和大强度刺激起来的,也就是说,在训练安排方面,还留有较为充分的利用空间和余地。如刘翔一周的快跑量最多也就是2000多米:周三较长距离的训练,大概为600-700米,周六6-7个120米,共800米左右;再加上两次技术课,把跨栏的距离全加上,也就是2000多米。这样的运动量,在以前是不可想像的,是会被领导吗死的。

我当运动员的时候,运动量越多说明你练的越好。但是我现在的训练理念已经不是这样了,从表面上看,跑量是减少了,但如前面所讲,强度和质量都非常高,练习的效率和效果也都非常高。其实我想说的是,在刘翔以前的训练中,我还是留有余地的,我还有一些后续的、进一步强化的手段没有完全用到刘翔以往的训练中去。有些训练手段现在虽然已经在用,但要求、强度等还远远没有达到所谓的极点。如一些力量练习的负荷和速度,持续的时间、重复的次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余地。比如,虽然刘翔现在腰背力量很强,但也不是说强到了无法提高的地步;还有整体的训练负荷、跑量等方面都可以进行适当的增加和强化。

我举一个例子,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很难把自己所有的潜力和能量表现出来,可能会有20%-30%的保留,而到了危急关头,危及到了生命的时候,才能够激发出这部分的潜力,甚至超出。作为我们竞技体育项目来说,就是要通过强化的手段和强力的措施来把这部分潜力挖掘出来。简单举例,这部分潜力平时就好像在一个管道里面摸不到,必须从一端不断地施加力量把它逐步的向上顶,而且不能间断和放松,即挖出潜力后还要把它保持稳固住,然后再进行新的挖掘。刘翔的情况就是这样,我们现在已经把他的一部分潜力给挖掘出来了,后面就是要通过我们更加强劲有力的措施和训练手段将他的其他的潜力再加以挖掘和开发。

这就回到我前面谈到的构筑平台的问题,就是说运动员到了一定水平后,训练要维持在一定的高度上,不能够起伏太大,大起大落,否则又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再重新返回。这样的起伏过大对运动员的整个成长和提高专项成绩是不利的,会带来很大的弊病。所以我现在始终把刘翔维持在这个平台上。当然所谓的平台决不是一条平坦的直线,还是有起伏的,但是在平台上的起伏,总体训练水平是处在平台之上的。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的挖掘,争取达到更高的平台。

四、训练手段练习的间隔时间和前后顺序

多年来,我一直认为速度是跨栏项目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训练中间始终把速度训练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不过,关于速度训练,我也是有一个不断总结、完善的过程,以前在带陈雁浩那批运动员时,我的安排都是先进行速度训练,让运动员在身体状态最好的时候练习速度,后面再安排一些其他的练习,如力量和弹跳练习。但是,我现在的练习顺序已经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我是把速度练习放在后面,在这之前,我会先进行很多辅助的力量或速度力量练习,近几年我都是这样安排的。包括刚才讲的杠铃练习,都是先蹲大重量,然后是快速的小重量。这个想法还是从整个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考虑入手的。神经系统除了支配肌肉工作,还要感知来自肌肉的信息,然后进行修正和调整。在练习时,运动员完成不同的重量时神经发放的冲动肯定是不一样的,完成大重量时神经动员的程度要比轻重量高的多,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我就是利用这种兴奋的后作用,来进行速度训练,这个时候训练的效果最好,而且运动员的肌肉在得到一定刺激后完成动作的力度会更大(这仅是我个人的想法),我现在很多的训练手段和安排都是源自于这个神经和肌肉协调的理念,将传统的先后次序颠倒过来。比如,周三和周六进行的跑的练习,在跑之前,我先让刘翔完成3组强度很大的拉胶带练习,然后再练技术和速度,而不像以前那样先把主要的练完以后再练一些辅助的。

其实,关于主要和辅助的概念,现在看来也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一些传统上认为不太重要的东西,现在看来实际上反而是比较重要的。或者应该讲,是以前的一些安排练反了,所以虽然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达不到高水平。可能有人会问,你前面那么大的强度,几组专项力量练习下来消耗那么多,接着去跨栏,还能跑的快吗?当然,我不是说现在的一些想法和做法都对,也可能会有一些问题,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好像问题不大,刘翔这样练可以跑出比较高的强度。

感言:很长时间以来,“三从一大”训练指导思想一统我国体育领域。其中所谓“一大”,就是大运动量。于是乎,很多教练员没有灵活、辩证的领会,反以每月、每年完成多少训练总量为训练之重,短跨等爆发力项目危害尤甚。虽也强调训练质量,可是面对为完成大运动量训练而精疲力尽的运动员,质量当然无从谈起。

更使人迷惑不解的就是每年例行的冬训了,占很大成分的、漫长的量大、强度低的一般耐力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使运动员从辛苦训练近一年登上的较高水平平台上,人为的放任下滑。第一,它破坏了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的连续性;第二,造成运动员运动成绩多年低水平循环、徘徊;第三,使运动员精神上产生自我怀疑,失去进取动力;第四,在调整期结束,专项成绩大幅下滑而又因比赛任务迫切需要提高时,极易造成运动伤病。

五、关于赛前安排的体会

这些年从我们组运动员看,一般情况下包括国内的一些比赛如全运会等,基本上没失常过。当然一些偶然因素外,如突然打栏影响比赛等。但是,没有出现因为赛前安排不当,使运动员在比赛期间体力不行、跑不动的情况。我的观点是:不能单就赛前安排来谈这个问题,而应该首先从整个的训练安排来考虑。

我前面提到过,我的训练安排是比较平稳的,没有大起大落,甚至可以讲:就是刘翔现在出来比赛,他照样可以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在赛前这一段,我只要做一些微调,把一些主要的训练因素抓住,到比赛就不会出问题。比如,刘翔这次奥运会的赛前情况:刘翔是8月18日从北京出发,24—27日比赛,每天一个赛次。我安排了10天的赛前训练。在这10天的前三天,我做了一个比较大的调整。这3天基本上没练,之后开始4天的训练,其中包括3次技术课,3次专项力量课,2次跑150米(我安排跑的练习最长的就是150米),还有一次半的身体训练课。其中3次专项力量我是作为10天当中的重点来练,特别是出发之前的那堂课,练的很大。根据我对刘翔情况的了解,一般情况下,他高强度专项力量课的恢复需要3天时间,今天练完了,明天和后天肌肉有反应,到第3天就不会影响他的大强度训练课和比赛了。因为出发前的那次课强度很大,所以我为了保险起见,增加了1天恢复时间。因为大赛之前、特别是奥运会,身体任何一点小的不适和问题,运动员都会相当敏感。4天以后再练第二次课,在赛前2天的时候做了1次模仿,一共3次课。根据我的经验,这样练下来刘翔的体力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只要给他一天时间,晚上好好睡一觉,第二天就可以恢复。问题是他的专项能力感觉千万不能丢,实际上我就是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当时他始终感觉身上有使不完的劲,从做完准备活动到检录处的那段不到100米的路,他自己感觉好像要把地面踩穿似的,具有这样的感觉不拿冠军才怪呢。当时他过栏的那股狠劲,就好像即使打栏也不会给他打下来。当然第二次的强度比第一次要小些,身体反应1天就消失了。所以说关键的关键不在于体力,问题就可能出在专项能力的感觉上,一般只要把这个问题抓好,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差错。

这里我还要谈一些细节问题,包括心理方面的问题。在奥运会前也有人提出是否要请专门的心理老师来给刘翔做一番心理辅导,我没有同意。我不是说我有什么特殊的功能或者说我不重视心理训练,只是我感觉作为一个教练员,应该把心理训练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贯穿在平时的训练和生活当中,而不要把心理脱离开训练单独来进行。如果是这样,也不会收到好效果,特别是在大赛前,搞不好会产生负作用。教练员应该把心理训练融合到平时的训练手段安排里面,*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这样才能培养出运动员在大赛当中稳定的心理素质,效果才能好。

心理训练的关键还在教练员,教练员要在这方面多动脑子、多想办法。我现在对刘翔在训练和比赛的心理活动了解的很透彻,我可以通过察言观色来把握他的心理状况,再采取相应的对策,用简单的话语引导他。当然刘翔对我是非常信任的,我们两人现在的沟通情况很好,有时只需要一句话他就明白了,用不着再说多余的话。总之,我认为教练员在平时日常的训练和比赛里就要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而不要*比赛之前临时抱佛脚。

第三篇:二级教练理论考试

机动车驾驶教练员职业特点:教学对象层次多样化,教学内容专业性强,教学要求严格。

教练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丰富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较强的安全和防范风险的意识,过硬的操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综合的管理与教学能力。

教练员向学员传授安全意识、驾驶知识、操作技能和文明行为。

A1可驾驶A3B1B2C1C2C3C4M。

B1可驾驶10人以上19人以下客车C1C2C3C4M。

A3可驾驶10人以上公共汽车,C1C2C3C4。

客车扣12分:驾驶与准驾不符,酒驾,超员20%以上,交通逃逸,未悬挂号牌或遮挡、污损、不按规定安装号牌,伪造、变造号牌、行驶证、驾驶证、校车标牌或使用其他号牌、行驶证,高速上倒车逆行、穿越中央隔离带掉头,在高速车道停车,高速、城市快速路上超速20%或其他路段超50%,超4小时未休息或休息少于20分钟,未取得校车驾驶资格驾驶。

客车扣6分:驾驶证暂扣期间驾车,违反道路交通信号灯,客车、校车超员未达到20%或其他车超20%以上,中型以上载客载货汽车、校车在高速、城市快速超速未达20%或其他道路外超速20以上未达50%,违法占用应急车道,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驾驶客车在高速不按规定行驶,以隐瞒、欺骗手段补领驾驶证,客车不避让校车。

客车扣3分:营运客车、校车以外的客车超员未达20%,在高速、城市快速以外道路超速未达20%,客车在高速低于最低时速,客车在高速、城市快速不按规定车道行驶,客车经人行道不减速、停车、避让行人,客车违反禁令标志、禁止标线,客车不按规定超车、让行或逆行,客车牵引挂车,道路上故障、事故停车不适用灯光和设置警告标志,客车未定期安全技术检验。

客车扣2分:客车路口不按规定行车或停车,驾车拨打、接听手机,未系安全带,排队或缓行时借道超车或占对面车道、穿插,校车未配安全设备或安全维护,校车未按规定放置标牌、开校车标志灯或不按审核线路行驶,校车未在校车点停靠,校车无人使用标牌标志,校车上路未安检或存在带病上路,校车载客加油或发动时离开驾驶位。客车扣1分:不按规定使用灯光,不按规定会车,未放置检验、保险标志,未带两证。客运资格办理:取证1年以上,不超60岁,3年无重大以上事故。培训教学与考试大纲自2013年1月1日施行。大纲主题内容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学日志三部分。大纲规定,理论和操作培训每天不得超4学时。教学大纲分为三个教学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考核是对教学质量检验的唯一手段。一阶段教学内容:机动车基本知识、法律法规及道路交通信号两部分。一阶段重点:是驾驶教学的基础部分,让学员系统地学习机动车基础知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道路交通信号,掌 握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道路交通信号相关规定,树立法律意识,养成遵章守法的习惯。二阶段教学内容:基础驾驶知识、基础驾驶操作、场地驾驶三部分。三阶段是实际道路驾驶和安全常识教学。三阶段教学内容:理论包括安全文明驾驶、恶劣气象和复杂道路条件下的安全驾驶、紧急情况下的临危处置、发生交通事故后的处置、典型事故案例。实际操作驾驶包括起步、直线行驶、换挡、跟车、变更车道、靠边停车、通过路口、通过人行横道、通过学校区域、通过公共汽车站、会车、超车、掉头、夜间驾驶、行驶路线选择和模拟驾驶。

第四篇:孙平听课心得体会

听课心得体会

看了一周县里组织的优秀课展示,在各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现就谈谈自己听课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现在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解决,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把握好各个环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的基本功过硬,各教学环节,虽形式各异,似无法,确有定法在其间。每一个教学环节处理得环环相扣,过渡极为自然,如同故事进行到此刻,就当有下文一样,引人思考。因教师准确的语言串联,各环节过渡时。

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疑问,教师能灵活的处理,说明课前下了功夫,而且教师点拨时,语言中的启发性,引导性,能启迪智慧,没有暗示,又十分恰当!研究的问题的过程和结论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也不是学生念出来的,而是学生“悟”出来的。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第五篇:孙艳平简历

孙 艳平艺 术 简 历

孙艳平,男,72年生,国家二级编剧,戏剧影视双栖,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吉林省戏剧创作中心创作员,吉林省吉剧创作中心创作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吉林理事,农安县戏剧创作室副主任。

91年拜王福义先生为师,笔耕二十余年,小品、小戏、二人转、大型戏曲及电影电视剧作品数百部,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三十五次,2000年在网络上出售小品剧本几百部,作品被黄宏、潘长江、黄晓娟、张洪杰、陈寒柏、黑妹等演员演出,小品演出遍布全国各省,剧本几十部在国家刊物《剧本》、省刊《戏剧文学》等刊发,并有数部作品被收录《吉林省二人转全集》《吉林省二人转集成》等。

电影代表作品:

胶片电影《火车一响》由长影集团2009年拍摄,2011年获长白山文艺奖〃作品奖,2014年获“黄龙府文艺奖”金奖。

数字电影《乡长丁满贵》由中国电影集团2010年拍摄,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

数字电影《大嫂》由长影集团2011年拍摄,故事吉林系列精品电影。

数字电影《马村来了位朱警官》由中央电视台2011年拍摄,电影频道播出。

电影剧本《姑爷》获2014年国家广电总局“夏衍杯”潜力剧本奖(三等奖)。

电影剧本《黄马甲》获2014年“北京影协杯”全国剧本征集二

等奖。

电视剧代表作品:

12集电视连续剧《月牙湾》被吉林影人文化传媒拍摄,在农安电视台播出。

百集系列电视剧《城里城外东北人》(数集)2008年在辽宁卫视首播。

戏剧代表作品:

小品《超市**》在甘肃省春晚播出。

小品《谁会遇见谁》在河北电视台《真情旋律》节目中播出。(演员:潘长江、陈寒柏、黑妹)

小品《捡来的烦恼》2005年获吉林省文化厅一等奖。小品《爱心不等于爱情》2007年获吉林省文化厅一等奖。小品《白演了》2014年获中国曲艺家协会“包公杯”全国剧本征集三等奖。

大型戏曲《牤牛沟》2013年获吉林省舞台艺术中心三等奖。大型吉剧《情满东辽河》2014年获吉林省文化厅吉剧汇演一等奖。

下载孙海平教练执教理论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海平教练执教理论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孙海艳演讲稿

    《教育,使党旗熠熠生辉》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百禄小学的孙海艳。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教育,使党旗熠熠生辉》非常荣幸我能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极富教育意义......

    读后感孙海英范文大全

    读《中国师德手册》有感孙海英“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经典短跑《孙海平指导谈训练》启发[小编整理]

    在多次阅读《孙海平指导谈训练》一文后深受启发,感觉到100米成绩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素质好与差,教练员的训练方法也是决定短跑速度能否再提高的重要因素。在我转变观念,更......

    吕海平观后感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观后感 最近几天,我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认真观看了纪录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受到了一次生动的警示教育,进......

    李海平事迹

    李海平:梦圆故乡 初见李海平是在新组建的五烈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为年纪最小的一名人大代表,他在选举的间隙,为大家献上了一首《朋友》,他说,他要和在场所有的人......

    代理词(戴海平)

    代理词审判长、人民陪审员: 江西景之元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景德镇市隆鑫贸易有限公司的委托,指派我们作为其诉讼代理人出庭参加今天的庭审,现本代理人就本案的事实和法律提出如......

    孙元平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五堡镇计划生育办公主任----------孙元平孙元平同志现担任计生办主任,自从担任这个职务以来,孙元平同志一直兢兢业业,努力工作,认真配合好主管领导的工作......

    孙平同志述职报告(合集)

    孙平同志述职报告 2009年11月 2008年6月,分行党委任命我为南京分行大厂支行行长助理,经支行办公会议研究分工,我主要承担支行公金行长职责。在支行行长室的领导下,具体分管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