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新材料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2009-2011)[全文5篇]

时间:2019-05-13 13:0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淮南市新材料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2009-201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淮南市新材料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2009-2011)》。

第一篇:淮南市新材料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2009-2011)

淮南市新材料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2009-2011)

新材料是高新技术产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各行各业对新材料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提升,新材料产业在最近的十多年中一直呈现出非常积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产业的升级,以及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升级,为新材料产业的成长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基础。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即可充分发挥我市煤电资源的特有优势,又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推动我市新材料产业的振兴发展,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当前的形势

目前我市新材料产业主要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新型建材中又以新型墙体材料、特种水泥和特种钢材为主。其中新型墙体材料产业利用煤电产业产生的废物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淮南新材料产业的最大特色。龙头企业有淮南昂瑞新型墙材有限责任公司、淮南鑫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淮南鑫旺新型建材公司、亿万达有限公司。到2008年底,新建、改建各类新型墙体材料生产企业和生产线43条,全市已形成砖、板、块等各类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能力20.6亿块,综合利用煤矸石220万吨,粉煤灰115万吨。特钢主要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为主,其中宏泰钢铁是淮南特钢产业的重点企业,2008年总产值约4亿元,并计划新上50万吨特钢项目,规划到2010年形成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共有9家水泥厂,多数生产普通水泥,重要企业有淮南舜岳水泥公司、海螺水 泥、强大水泥和盛元水泥。2008年新型建材年销售规模近20亿元。

新材料产业目前总的形势是,面临全球快速发展的格局,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各省市都争相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作为支撑产业升级的先导产业。一是前沿性技术不断突破,产业融合进一步发展。新材料与信息、新能源、医疗卫生、交通、建筑等产业结合越来越紧密,并带动了这些产业的产品升级。特别是核能的利用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成为新材料发展的主要动力。二是新材料市场需求旺盛,产业规模迅猛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对新材料种类和数量的需求日益增加,新材料产业前景更加广阔。预计到2010年国内新材料市场需求可达6500亿元。三是新材料向多功能化智能化发展,开发与应用联系更加紧密。进入21世纪以来,新材料产业在技术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与进步,呈现了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复合化、低成本化的趋势。

二、发展优势与主要瓶颈

我市发展新材料产业具有两大优势。一是煤电资源禀赋优势。新材料产业中有不少行业对能源具有较强的要求,比如新型金属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对煤、电的消耗比较大。淮南在煤电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吸引力,以煤为原料而生产的电力和煤化工在淮南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和坚实的基础,对淮南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形成强大的支撑。二是周边城市产业拉动优势。淮南周边城市如无锡、扬州、合肥、铜陵、武汉、南昌等地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快,并已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集聚优势。这些城市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将对淮南产生积极的辐射作用。由于交通的改善,淮南与周边城市的同城效应日益显著,有利于形成产业配套。但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制约。主要是,新材料产业在淮南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产业基地和对外影响,与那些先行发展的地区相比基础相对薄弱;目前新材料产品仅仅停留在新型墙体材料、特种钢铁、特种水泥和汽车内饰纺织产品等方面,缺乏处于新材料产业领先地位以及高附加值的技术与产品;在技术力量与技能人才方面缺乏强有力的储备与配套。

三、指导思想、振兴目标与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充分把握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与新能源战略规划的导向,以长三角产业转移为背景、合淮工业走廊建设为契机,依托煤电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巩固提高新型建筑材料产业优势,培育新型金属材料产业优势,拓展新能源材料产业和光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通过“整合提升、承接引进”,实现新材料产业的振兴发展。

(二)振兴目标

1.实现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大、做强、做优”新材料产业,打造“华东知名、省内一流”的省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未来计划三年内累计引进项目投资30亿元,改进扩建项目投资5亿元,到2011年实现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达40亿元,在整个工业结构中的比例上升到8%以上,并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2.巩固提升新型建筑材料。淘汰技术落后、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生产设备,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扩大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规模。整合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加快新型墙体材料的新技术突破,实现粉煤灰资源的百分之百利用。加快完成特种水泥和特种钢材 的技改扩能项目,到2011年生产规模实现翻两番。

3.初步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在新型金属材料、新能源材料产业、光电子信息材料三个领域,争取各引进一个5亿元以上投资规模的项目,并带动其他中小型项目投资。在2011年前部分投资项目竣工投产。

(三)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主要以新型墙体材料、特种水泥、特种钢铁和复合人造材料为主。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节能、节水、节土、节电、减少污染”为原则,充分利用煤电废弃物,扩大新型墙体材料的开发和生产能力。以淮南昂瑞新型墙材有限责任公司、淮南鑫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为主,加快投资新项目,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加强市场营销,加快培育新型墙体材料市场。加快推进水泥产品的结构升级,发展快硬高强水泥、膨胀和自应力水泥、装饰水泥、耐高温水泥、特殊用途水泥等新型水泥及水泥制品。充分发挥上市企业海螺集团的作用,利用其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着力发展水泥粉磨站项目,形成特种水泥生产能力。推进淮南舜岳水泥有限公司、盛元水泥等重点企业的新项目建设。尽快完成宏泰钢铁规范化技改工程,形成50万吨特钢生产能力,同时落实新增50万吨特钢扩建项目。

2.积极发展新能源材料。利用煤炭资源和其他矿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太阳能储能材料,包括太阳能级和电子级高纯度多晶硅材料、半导体级单晶硅棒、切片。利用煤电优势,加强与世界和国内著名的光伏企业合作,如无锡的尚德公司,争取配套建立光伏材料生产基地。3.加快发展新型金属材料。利用淮南的电力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新型铝合金材料项目,如航空航天使用的高强度铝合金、超塑性铝合金、汽车用铝合金、机械切割用的铝合金、导线用的铝合金以及热交换用和铝合金等。围绕合淮工业走廊建设,在引进中铝项目上,加强与合肥的合作。促进煤铝共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高铝粉煤灰利用项目,形成氧化铝生产规模。

4.积极引进光电子信息材料。对接合肥的京东方液晶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建设,借助资源禀赋优势和与合肥近距离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引进合作,发展为液晶显示器(STN-LCD)配套的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超薄平板玻璃生产线项目,为平板显示器特别是液晶显示器提供主要原材料和配件。

四、配套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推进工作。把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放到与煤化工同等重要的程度,从战略高度予以重点推进。成立新材料产业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工业的副市长担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设立新材料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市经委,并从经委和其他相关部门抽调熟悉材料工业、开拓能力强的机关干部组成专职工作班子。重视规划的宣传,争取列为省级新材料生产基地。加强新材料产业项目引进、建设、发展中的工作协调,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提高支持和服务力度。建立新材料项目专项服务机制。加强与项目投资方的联络,及时了解与把握他们的意图与要求,确保项目落地;建立审批绿色通道,提高市级审批效率,大力协助办好省和国家层面的审批工作;采取现场办公方式,及时协调各方,优先解决项目投资中的用地、环保、供电供水、道路、融资、人员招 聘等关键问题。

2.推行“133”战略行动,加快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即打造1个省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3个新材料工业园,引进3个上亿元投资规模的项目。在山南新区规划10平方公里作为淮南新材料产业基地,首期3年内开发5平方公里。在产业基地内建立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三大园区,即新能源工业园、新型金属材料工业园和光电子信息材料工业园。做好园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与新材料产业基地配套的公路与铁路,改善物流运输条件。

3.设立新材料产业振兴基金。产业振兴基金的资金,主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土地的出让收入、地方国有企业的利润收入,以及国家和省相关专项的支持等渠道解决。新材料产业振兴基金主要支持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投融资,以及对企业的科技研发、技术改造、扩大规模、环保投资、人才引进等予以资助,其支持手段主要有无偿支持、贷款贴息、短期融资、贷款担保等。

4.积极争取电力体制改革中的直供电首轮试点。国家电监会年初召开的2009年度全国电力监管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将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并明确提出今年将推广直供电,着重输配分开和电价机制改革。要抓住电力体制改革机遇,争取合淮共同成为直供电首轮试点地区,把淮南的煤电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当地发展的现实优势,为引进、发展新型金属材料项目和新能源材料项目提供电力保障,降低能耗成本,增强招商优势。

5.加强区域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与合肥合作,共同开发合淮工业带新材料生产基地。积极与长三角光伏产业生产基地如无锡的合作,形成合作开发的生产配套基地。积极与中央和省级大型有色金属企业合作,争取这些企业的新项目布局淮南。在基地开发和项目投资中,重视战略投资者的作用,通过战略投资者筹集发展资金、建立战略联盟、加快项目进度、提升产业水平。对战略投资者提供积极的政策保障,实现双方合作共赢。

6.充分利用煤电生产废物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粉煤灰、煤矸石利用技术开发,提高新型墙体材料转化能力。设立专项开发资金,支持企业加快开发进度。加大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政策支持,拓展市场空间。统筹利用粉煤灰资源,淘汰落后生产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7.重视环保设施配套与排污管理,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在沿淮河岸建设大型污水处理设施,并与新材料产业基地连接,集中排污、集中处理,力争使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提高企业的自我环保意识与能力,通过加强排污监测、补贴环保设备、鼓励废物利用、建立危险废物交换网络等,促使各个项目可持续发展。按照国家和省的节能减排要求,对新项目进行严格监管,防止引进被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与项目。

8.成立新材料产业行业协会,协助政府做好协调与服务工作。加强协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协调服务能力。加强与全国、周边省市相关行业协会的联络、对接,收集行业信息,发布招商引资项目。强化服务工作,为企业招聘、培训人员,解决法律纠纷等提供专业服务。

9.在产业基地开发与项目引进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税政策。对一些投资规模大的新材料项目,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对引进的 新材料项目,减免所有行政审批性收费;对企业用地,减免土地征用或补偿费;对企业提取的研发费用,提高税前列支比例。对大型企业负责开发的产业基地,无偿提供非农建设用地,免缴土地补偿费,并配套一定比例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对大企业投资建立的项目,除了按现行政策在投产初期予以税收减免外,以后的税收收入,参照开发区政策,给予一定的留成。

第二篇: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组织申报微生物制造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

发改办高技[2009]5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办公厅,有关中央管理企业,有关单位: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加快微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推动传统发酵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微生物制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工业生物制造水平,我委决定于2009-2010年组织实施微生物制造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的主要内容

微生物制造是利用微生物细胞或酶的生物催化功能,进行大规模的物质加工与转化的先进生产方式,是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典型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征,是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依据我国微生物制造业的特点、产业技术基础和发展情况,专项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微生物制造产品及工艺产业化。主要包括:

(一)新型酶制剂产业化。以酶工程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为基础,重点支持1000吨/年规模以上的新型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碱性果胶酶、脂肪酶、蛋白酶的产业化。

(二)新型微生物发酵产品。以微生物分子选育、代谢工程、发酵工程技术为基础,重点支持500吨/年规模以上的高附加值氨基酸、核苷,1000吨/年规模以上的高附加值有机酸和多元醇的产业化。

(三)生物制造工艺示范应用。以新型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为基础,重点支持年产万吨级氨基酸、葡萄糖酸,年产千吨级长链二元酸、手性醇,年产百吨级手性医药中间体、甾体化合物的生物制造工艺改造升级与示范。

二、专项的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微生物制造专项,提高酶制剂和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水平,提高原料转化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延伸微生物制造产业链,大力发展新产品;扩大生物催化技术在食品、饲料、纺织、造纸等重点行业的应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能耗,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微生物制造产业龙头企业,全面提高我国微生物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专项实施原则

为确保微生物制造高技术产业化专项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在专项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鼓励自主创新。着重推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和成熟度较高的成果和自有品牌产品的产业化。

(二)促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支持合作关系清晰、合作实体明确、合作任务落实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我国微生物制造产业技术基础和优势领域的形成。

(三)突出重点,择优支持。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项目,重点支持应用范围广、示范效果好的品种。

四、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

(一)各主管部门所报项目,需符合我委颁布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和本文的有关要求,且已完成项目开工建设的相关准备工作或已开工建设。若项目涉及行业准入制度管理的,要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关许可文件。

(二)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项目的产业化基础和申报单位的建设条件。产业化项目应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申报单位(包括技术依托单位)应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和相应的技术开发、经营管理、资金筹集能力。涉及行业准入制度管理的项目要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关生产许可文件。应对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生产许可文件等)进行认真核实。

(三)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所在省市申报项目数量不应超过5项,其它项目主管部门申报项目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3项。请于2009年4月30日前,将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具体要求见附件)、项目简介和有关附件等材料一式三份报送我委,并同时完成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网上申报。

(四)在项目主管部门申报的基础上,我委将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要求等在2009年5月中旬组织专家评选后,择优予以支持。专家评审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要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

二〇〇九年三月十一日

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要点

一、项目意义和必要性。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对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产业关联度分析,市场分析,与国家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总体思路、原则、目标等关联情况。

二、项目技术基础。成果来源及知识产权情况,已完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及中试情况和鉴定年限,技术或工艺特点以及与现有技术或工艺比较所具有的优势,该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对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三、项目建设方案。项目的产能规模、建设的主要内容、采用的工艺技术路线与技术特点、设备选型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建设地点、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建设期管理等。

四、项目投资。项目总投资规模,投资使用方案、资金筹措方案以及贷款偿还计划。

五、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节能与原材料供应及外部配套条件落实情况等。其中节能分析章节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通知》(发改投资[2006]2787号)要求进行编写。

六、项目法人基本情况。项目法人的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及主要股东的概况等。

七、项目财务分析、经济分析及主要指标。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和评估,项目风险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八、项目招标内容(适用于申请国家补贴资金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并填写招标事项核准意见(见附表),主管部门提出初审意见并盖章。

九、资金申请报告附件:

1、银行承贷证明(省分行以上)文件;

2、项目法人近三年的经营状况(包括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项目法人自筹资金保证落实文件;

3、地方、部门配套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证明文件;

4、前期科研成果证明材料(需经权威机构认证或出具技术检测报告、专利证书等);前期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应能够满足产业化试验或产业化示范的要求;

5、相应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意见;

6、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城市规划选址意见(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内的项目);

7、有关部门出具的产品生产、经营许可文件等;

8、土地、重要原材料以及其它所需证明材料;

9、政府投资项目需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准文件,企业投资项目需提供核准或备案的批准文件(在有效期内且未满两年);已开工项目需提供投资完成、工程进度以及生产情况证明材料;

10、项目单位填报对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内容和附属文件真实性负责的声明。

第三篇: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年03月20日

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钢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09-2011年。

一、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08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07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08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陡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当看到,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内需潜力巨大,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抓住机遇,制定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应对危机与振兴产业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着力解决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保关键品种,保市场稳定,促进产业平稳发展,又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结合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3.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4.企业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体制性障碍,为推动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5.内需为主与全球配置相结合。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优化直接出口,扩大间接出口,在努力加强地质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内铁矿资源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三)规划目标。

力争在2009年遏制钢铁产业下滑势头,保持总体稳定。到2011年,钢铁产业粗放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的水平。

2.淘汰落后产能有新突破。按期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力争三年内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

3.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重点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污染明显减少。

4.技术进步得到较大提升。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产品生产实现自主化,关键钢材品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400MPa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使用比例达到60%以上。

5.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般装备基本实现本地化、自主化,大型装备本地化率92%以上。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6.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三、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任务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措施,稳定建筑用钢市场,保障重点工程用钢。通过调整和振兴相关产业,努力稳定和扩大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房地产建设、新农村建设、地震灾后重建和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用钢需求。建筑用钢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

改善钢铁产品进出口环境,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鼓励钢材间接出口。组织协会和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争取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二)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

(三)促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技术进步。

实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骨干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以及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关键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推广高强度钢筋使用和节材技术,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以及提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给予重点支持。

(五)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

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是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结合广州钢铁搬迁,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按照首钢在曹妃甸减少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结合杭钢搬迁、以及宝钢跨地区重组和淘汰落后、压缩产能,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二是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组织实施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三是抓紧实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钢铁项目建设。

(六)调整钢材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等关键钢材品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认证标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改相关设计规范,淘汰强度335MPa及以下热轧带肋钢筋,加快推广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

(七)保持进口铁矿石资源稳定,整顿市场秩序。

行业协(商)会通过行业协调,加强自律,规范进口铁矿石市场秩序。探索、推行代理制。抓住当

前市场全面疲软时机,协调国内用户与铁矿石供应商,建立互惠互利的进口矿定价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发挥流通环节对稳定钢材市场的调节功能。

(八)开发国内外两种资源,保障产业安全。

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合理配置与开发国内铁矿资源,增加资源储备。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开展铁矿勘探开发,适度开发利用低品位矿和尾矿,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河北司家营、山西袁家村等大型铁矿资源开发,提高国产铁矿石自给率;支持邯钢中关、唐钢石人沟、通钢塔东、武钢恩施等现有矿山的深部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四川攀西、河北承德地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开发安徽霍丘地区和山东苍山等地区的铁矿资源。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外独资或合资办矿,组织实施好已经开展前期工作的境外矿产资源项目。鼓励沿海钢铁企业充分利用区位和运输优势,尽可能利用国外铁矿石、煤炭等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调整部分产品的进出口税率。

继续坚持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下,认真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适时适当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二)实施公平贸易政策。

研究国产钢材和进口钢材公平税负政策,制订具体措施,为国内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入。

在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以贷款贴息形式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不包括节能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引导钢铁企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

(四)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财政奖励力度,支持钢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比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规定,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的地区暂停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向国土资源、金融、环保、工商、质检等部门通报淘汰落后企业名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防止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对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落后装备的,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

(五)完善企业重组政策。

制定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大型企业跨省(区、市)重组后的改扩建等项目优先予以核准。落实好鼓励钢铁企业重组的税收政策。适时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

(六)适时修订钢铁产业政策。

调整更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完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一是提高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以及炼铁、炼钢淘汰落后标准;二是修改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的考核范围和比重;三是增加节能减排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烟粉尘排放、可燃气体回收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环保指标;四是明确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储量5000万吨以上铁矿资源,优先依法

配置给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五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

(七)提高建筑工程用钢标准。

尽快完善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结合提高抗震标准,研究出台扩大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商业设施等建筑物钢结构使用比例的规定,修改提高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重点工程、建筑物基础工程等用钢标准及设计规范。

(八)实现钢铁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完善装备、汽车、造船、家电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带动钢铁产品消费和产业升级。加强钢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适应和促进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鼓励和支持钢铁企业与相关领域用钢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九)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

加大对钢铁重点骨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的项目,以及实施并购、重组、走出去、技术进步的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银行贷款、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防范大型骨干企业资金断链风险,必要时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违法违规建设、越权审批的项目和产能落后企业,继续实施融资限制等措施。

(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提高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准入条件。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对外并购。进一步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境外资产风险。扩大冶金设备出口信贷规模,带动设备物资出口。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稳定高端产品出口份额。充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专项资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十一)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

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项目核准、生产销售库存、产能利用、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银行贷款情况等信息,切实加强信息共享,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

(十二)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企业联合对外谈判,由钢铁协会组织用矿企业统一对外谈判,建立新的双赢定价机制。由钢铁协会会同相关商会协调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行业协(商)会要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五、规划实施

各地区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具体落实方案,确保取得实效。各省(区、市)要将具体工作方案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划》分工,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政策措施的实施范围和执行期限,并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实施《规划》的中后期后评价工作,及时提出评价意见。

第四篇:解读: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

通过学习《解读: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所学到的认识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我了解到以下内容:

现代物流的特点:一体化的管理,是将运输、仓储、配送及相关的信息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的控制、协调,达到资源共享和获取更高的企业和社会效益。现代物流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创新服务,同时可以集成物流活动、整合物流资源、提供信息服务、实现资本增值。

现代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与微观经济的关系:物流与微观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与生产、流通企业的关系,主要是为企业提供扩大市场范围和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并通过社会分工促进企业运作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与物流活动相关设施与服务企业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系统、精细、信息化等技术与装备的应用,以及服务理念的提升,提高各个相关传统产业企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物流是复合型产业,在物流与微观经济关系的基础上,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宏观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二是带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物流活动各个活动相关的产业整体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三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可以培育具有增量规模的现代物流产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物流现在面临的形势:1.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2.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客观要求;3.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要保证;4.调整和振兴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1.立足应对危机,着眼长远发展;2.市场配置资源,政府营造环境;3.加强规划指导,注重协调联动;4.打破分割封锁,整合现有资源;5.建立技术标准,推进一体化运作;6.创新服务方式,坚持科学发展。

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和协调;

(二)改革物流管理体制;

(三)完善物流政策法规体系;

(四)制订落实专项规划;

(五)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

(六)完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七)继续推进物流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

(八)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九)发挥行业社团组织的作用。

第五篇: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解读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新华社北京4月24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菊花、陈玉明)国务院24日全文公布《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提出,2009年至2011年,我国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的主要任务有八:稳定国内外市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自主品牌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此规划可以作为促进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促进剂,有利于纺织行业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其最根本、长远的意义在于促进纺织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规划提出,稳定和开拓出口市场,在不违反WTO规则的前提下,实施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积极应对贸易摩擦,稳定纺织品国际市场份额。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销售、研发、生产各个环节的优化配置,提高我国纺织工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同时,促进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引导纺织企业大力开发新产品,优化和创新商业模式,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增加对边远乡村的销售,便利农民消费。通过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促进产业用纺织品在水利、交通、建筑、新能源、农业、环保和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记者24日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其中3月份增长8.4%;出口交货值下降8.5%,其中3月份下降8.4%。在打折促销及服装换季等因素的带动下,3月份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服装类商品零售量同比增长10.96%,相比前两个月零售量负增长的态势出现了明显回升。

杜钰洲表示,中国纺织业仍然是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的产业,现在全国贸易顺差的60%是纺织业创造的。同时,目前国内市场已成为纺织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的纺织品服装消费依然很低,要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增长,就要研究、适应农民的消费需求和习惯。“纺织行业要通过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改革流通渠道及营销方式等来降低成本,保证产品品质。”

加快创新,淘汰落后

规划提出,提高纺织服装自有品牌出口比重10个百分点,以服装、家用等终端产品自主品牌建设为突破口,选择10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企业,加强技术进步,提高质量水平,建设和完善设计创意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品牌推广中心,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支持优势品牌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加强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品牌企业的市场控制力。

杜钰洲表示,目前在内销市场的中高端,国内品牌已占据主体地位,并且品牌产生的效益使内销企业的效益比外销企业高出一倍。“中国纺织行业已产生了一大批百姓耳熟能详的品牌,如七匹狼、爱慕、雅戈尔、杉杉等。有的家纺品牌已在国际上位居前列。实际上,通过多年的‘打工’,中国纺织业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为建设自主品牌打下了基础。”

规划提出,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和应用,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纺织行业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结构,增强市场有效供给能力。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的淘汰力度。

据杜钰洲介绍,目前我国纺织全行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为0.3%,其中三分之一的企业达到1%至2%,优秀企业达3%。纺织行业每年都有很多专利产生,骨干企业的技术也在不断提升,纺织行业整体劳动生产率、产品附加值以及市场开拓竞争力都在不断提高。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已列出淘汰落后产能、高耗能、高污染设备清单。“对纺织行业来说,淘汰落后产能是产业提升进程中必须要做的。要特别强调的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时,不能转移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和设备。”杜钰洲说。

优化区域布局,提升企业实力

规划提出,东部沿海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行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

杜钰洲表示,提高东部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是纺织行业当前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明显高于东部,已经体现出纺织服装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趋势。为帮助中西部更好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目前我国纺织业中西部产业集群规划正在制订中。

规划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运行情况、质量等跟踪监测制度,加强产业信息平台与预警机制建设,建设30个面向中小企业、功能完善、服务能力较强的公共服务平台。纺织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档次和水平。

杜钰洲表示,中国纺织行业的目标是到2020年能够实现纺织强国的基本目标,而纺织强国主要反映在国际竞争力上,特别是骨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据了解,为加大对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纺织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试点,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将包括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信息化、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培训等五大服务体系。

下载淮南市新材料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2009-2011)[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淮南市新材料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2009-2011)[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广东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广东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粤府〔2009〕98号2009年9月10日印发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等特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山东省化学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化学工业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化学工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保持全国首位,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

    《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

    《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一、有色金属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有色金属产业迅速发展,在技术进步、改善品种质量、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利用境外资......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本文由xiaolanlv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法规标题】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颁布单位】国务院 【发文字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材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本站推荐)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材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各类建筑材料及其制品。我区建材工业已取得长足的发展,......

    广西壮族自治区石化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石化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石化工业 既是能源工业,又是基础原材料工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源资金技术密集,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总量大,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对促进相关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