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19-05-13 13:2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篇: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中国佛教界、佛教学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调生态问题的实践向度,因而提倡佛教的生态实践理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议题进行探讨,即:发挥佛教优良传统,力行生态文明建设之举;以佛教“方便”智慧,借助当今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生态环保问题;以禅宗的“当下一念”理念来引领开展生态环保行动。

[关键词]佛教实践理念;生态环保;“当下一念”理念;生态文明

当今生态环保问题不仅是中国社会包括学界、佛教界等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原因自不待言。国内外学界都在尽其所学进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其智慧。伴随此研究热潮,中国佛教界、佛教学界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并在与生态问题相关的佛教义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一些学者用佛教缘起论、心净土净思想、正报依报理论、无情有性说、心性理论等为依据,来探讨佛教义理中蕴含的生态思想。相比之下,学者们探讨生态实践理念方面的成果则较少,更多的是一般性地谈及戒杀放生、爱护美化环境、和平主义等。也有学者如台湾地区的杨惠南教授,提出“心境并建”的环保主义理念,注重环保实践的社会政治经济层面,显示出一定的思想深度。也有学者在考察近年来西方学界几种文化生态思潮后,提出以佛教德性论为核心对生态问题进行研究的主张①,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总的说来,学者们对佛教生态问题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佛教理论对生态环保的积极作用方面。此外,还有一位学者借日本“批判佛教”的主张,对近年来佛教学者表现出的生态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批评②,显得有些独特。

鉴于此,我们更要关注佛教实践方面的相关理念。借用现代西方哲学知识论的术语,实践理念即所谓“力行知识?”――它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关于修行实践指南意义方面的理念,它对如何在切实的实践层面上做到生态环保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强调生态问题的实践向度正当其时。以下对此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发挥佛教优良传统,力行生态文明建设之举

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用佛家的术语来说,表现为她是由众多的有情及无情众生所构成;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珍惜、爱护这些众生,以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么,这就涉及一个重要问题:生态环境中的有情众生如各种动物、无情众生如花草树木等,是我们猎捕和索取的对象,抑或是值得我们倍加爱护的众生呢?我们都知道,佛教以“慈悲”精神为特质,就是爱护一切众生,既包括一切有情众生,也包括无情众生。有人会问:佛教有相关的教义支撑这种观点吗?有情众生值得爱护还说得过去,无情众生真的也值得我们珍视吗?让我们来温习一下太虚大师的相关开示。太虚大师在《大乘宗地图释》中阐释说:

佛性之义,各经论及古今大德解释坳异,且相矛盾,今略举三种会通之:有云“情与无情皆有佛性”;有云“凡有心者皆有佛性”;有云“二类有情有佛性,谓二乘之坳小向大者及大乘种性者;定性之声闻与缘觉及无姓者无有佛性”。如是三说不同,欲其会通,先审名实。言佛性者,佛之体性名曰佛性,或云知觉自性名曰佛性,或云成佛之可能性名曰佛性。初谓佛果上所成就之一切无漏功德法,总名曰佛。佛果之总聚无漏法,论其体性,即是有漏无漏一切法平等不二之无为体性,故曰佛性。次谓佛者觉义,能知觉之自性,即为有情类本来具有之佛性。三谓由法尔无漏种具有发展成佛之可能性,故曰佛性。第一,从一真法界真如性说名佛性;第二,从心、心所能缘虑性说名佛性;第三,从本净种增长圆满之成佛可能性说名佛性。以此义故,凡诸名辞,应观其义以定其名,不可依名而判义也。依上三种训释以定其名,次出其义,略有三种:

一、理性佛性;

二、隐覆佛性;

三、行性佛性。①

由此可知,太虚大师对当时流行于佛教界的、有关“有情与无情,是否皆有佛性”问题的三种说法进行了详细的分判。大师在详实解释“佛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从“体性”的角度而言的“佛性”,即是有漏、无漏一切法平等不二之无为的体性,此时的“佛性”即是“理性佛性”。此种“理性佛性”是如来佛果之所显,众生虽有而不能显;而“情与无情皆有佛性”的说法,正是“理性佛性”的佛果境界所显示的“佛性”之义理。第二种的“凡有心者皆有佛性”之说,是从“从心、心所能缘虑性”的角度来说“佛性”。第三种的“二类有情有佛性,谓二乘之坳小向大者及大乘种性者;定性之声闻与缘觉及无姓者无有佛性”之说,是从“本净种增长圆满之成佛可能性”的角度来说的佛性。后两者都不是从佛的广大圆满的智慧境界的“理性佛性”来说的佛性,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对性。

若我们能秉承佛陀究极之说的“情与无情皆有佛性”的义理,就会对包括无情众生在内的所有生命都加以珍视。而从中国佛教史上看,佛教自古就有爱护包括花草树木在内的一切生命的理念及行动,集中体现在于生态环保方面,很早就形成了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

据《景德传灯录》卷12之《镇州临济义玄禅师》记载:

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人也,姓邢氏。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便慕禅宗。初在黄檗随众参侍……师与黄檗栽杉,黄檗曰:“深山里栽许多树作么?”师曰:“与后人作古记。”乃将锹拍地两下。黄檗拈起拄杖曰:“汝吃我棒了也。”师作嘘嘘声,黄檗曰:“吾宗到汝,此记方出。”……②

作为临济宗的创始者唐代的临济义玄禅师(?―867),一次在山中与师父黄檗禅师一起栽杉树,其间师徒二人进行了一次机锋对话。从《景德传灯录》的记载可知,黄檗禅师、义玄禅师等禅师都继承了禅宗“农禅并举”的劳作传统,他们边修禅、边劳作;他们种杉树的行动,既造福了当地、维护了生态,又可将种树等劳作作为修禅悟道的因缘契机。

再看《补续高僧传》之《洞山晓聪禅师》记载:

洞山晓聪禅师,韶州曲江人,生杜氏,见文殊应天真和尚,初游庐山,莫有知者……以大中祥符三年,师出世洞山……师于山之东北,手植松可万。松凡植一株,坐诵《金刚经》一卷,自称栽松比丘,岭名金刚岭。或问:“岭在此,金刚在何处?”师指曰:“此一株松,是老僧亲栽。”①

洞山晓聪禅师(?―1030),是宋代云门宗第四代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在洞山道场任住持时,曾在洞山东北,种植松树上万棵,而且每种植一棵松树,就念诵《金刚经》一遍……可见,洞山晓聪禅师已经把种植松树的劳作与禅法修行融合在一起。这样既继承了禅宗“农禅并举”的优良传统、以生态成果造福当地一方,又为修行悟道提供了契机和条件。

再看宋代庐山万杉寺的太超禅师。太超禅师作为宋代庐山万杉寺开山祖师,于万杉寺周围种植杉树万棵,这在《宋史》、历代的《庐山志》及其他方志、佛教传记等书中均有记述。如宋代陈舜俞的《庐山记》这般记述:

由开先至万杉院二里,本朝景德二年始建,旧有古石崖。先是僧曰太超,即山植杉万本。有为之言于朝者,乃赐钱建院,仍赐土田、佛像、供器。及其成也,仁宗赐御篆?テ涞睿?曰“金仙宝殿”,内翰钱易书……②

近年,最新编辑的《万杉寺志》对万杉寺创建者植树兴寺之事也有考据和叙述:

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僧大超住持庆云院,增旧制、扩禅院、植杉万株。有人为之言于朝廷,真宗为表彰大超植杉兴寺之功,于是赐钱建院,并赐土田、佛像、供器等。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仁宗赵祯改寺名,赐御书“金佛宝殿”匾,后又赐御书“国泰清净”。翰林学士钱易书寺名“万杉寺”……③

由此可知,万杉寺开山祖师太超禅师,依然是秉承前人的“农禅并举”的优良传统,以种植杉树造福一方,声名远播,从而受到宋朝皇帝的赞誉和支持。

此外,《宗教与庐山》对庐山历代僧人植树育林、造福一方的事迹也进行了记述:

慧远在东林寺构置“禅林”,晋僧昙诜栽植大林峰,明僧修观辟植归宗寺“大悲林”,清僧至善“手植室山百万松”,民国僧人以“种植森林”为产业等等,就是庐山僧人热心这一活动的真实记录。它不仅美化了寺庙环境,优化了梵宇风景,而且对整个庐山变成苍松翠竹、繁花似锦、绿草成茵的优美风景区和避暑清凉胜地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④

《宗教与庐山》还对庐山万杉寺在植树育林方面的突出成就进行了叙述:

而在这场由庐山僧徒积极提倡和热情参与的植树造林活动中,万杉寺僧的表现尤为突出,用心特别精勤,恩惠被及后世。万杉寺,建于南朝梁代(502―557),唐代时名庆云院,座落在山南庆云峰下。北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僧大超来寺住持,持志不懈,坚忍苦行,在寺周“手植杉万本”,使默默无闻的庆云院迅速成为“门前松径深,屋后杉色秀”的青幽禅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观赏游历。⑤

庐山万杉寺不仅以植种万杉而扬名禅林,历史上还有诸多高僧于万杉寺住持弘法,如南北朝时期“万杉寺”创始者庆云大师、五代时期的若虚禅师、北宋时期的太超广智禅师,明代的紫柏真可大师……,他们都为创建、发展、重兴万杉寺做出过杰出贡献。

十分值得提及的是,当今万杉寺住持能行法师,作为临济宗四十五世、天台宗四十七世、沩仰宗十三世的得法传人,于1995年受当地政府聘请前来住持并重建万杉寺。时禅院荒榛而道肠,山秃林稀,梵香不绕;而能行法师怀着复兴道场祖业的大愿,率众僧尼艰辛创业。时至如今,古刹新宇巍然,殿阁雄峨,僧徒、皈依弟子甚众,香火旺盛如史,寺宇俨然雄甲庐南。能行法师堪称万杉古刹五度复兴之法师①。

当今,能行法师率领四众弟子,不仅荷担如来家业,弘法精进,还积极为庐山生态建设做贡献。法师四众弟子之中也有一些于生态建设方面取得骄人成绩的人,其中成绩十分突出的一位是能行法师之优婆塞弟子――现任庐山市政协常委的郭青云居士。郭青云居士在能行法师的德业感召之下,于2014年自筹资金一千余万元,创办了庐山市东林雨露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的生产与经营。他在荒山种植了高标准无性系良种庐山云雾茶,引进了先进的“养猪―沼―茶(果)―肥水一体化农业新模式”,形成了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间、茶中有树、树中有花、花中有果的生态茶园布局,同时解决了二百余人的就近就业问题。他还将海会师范毛竹林承包进行低产改造,发展林下经济+旅游的新业态。目前,他正集中优质资源,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一家集庐山云雾茶叶、庐山金丝皇菊种植、农产品加工销售、电子商务、生态农业生产及茶文化旅游观光、农村创业青年技能培训及大学生就业培训、众创空间服务为一体的,将第一、二、三产进行有效融合的九江市农业龙头企业,由此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促进周围群众一同创业致富②。

二、以佛教“方便”智慧,借助当今科学技术手段来解决生态环保问题

很多人都知道包括佛教义理在内的生?B环保理念,但是当处在与现实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相冲突的抉择面前,往往会有如下疑问:是从长远考虑还是只顾眼前,是为子孙后代着想还是只顾自己?而眼前利益有一种诱惑力,它能使人沉浸于当下现实的物质享乐之中,从而丧失了理性判断,进而去选择只顾当下物质利益、但长期看来会危害生态环保的行为。佛法这时便显现其作用,因为佛法要求人类要克制贪欲。

然而,克制贪欲并没有那般简单!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是由欲望作为动力来驱动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认为的那样。我们在现代城市中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各种消费服务一应俱全……而这些都是人类欲望驱动的结果。然而,我们还应该了知并警觉的是:欲望能推动社会发展,但欲望也可能阻碍社会发展进程、破坏甚至摧毁人类文明――离我们不远的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就说明了这一点。从充满惨痛教训的历史来看,人类虽然具有理性,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非理性的欲望往往占据上风;而就算人类也知道“非理性的欲望会导致严重后果”这种经验教训,但还可能犯同样的错误;这不得不使我们想起《地藏经》中佛陀对娑婆世界众生所具“刚强本性”的慨叹!虽然人类经历过惨痛的教训,但还不得不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试误”。

可见,我们在现实的维度上不能完全消除过度的欲望,强行而为,后果往往是“欲盖弥彰”和“适得其反”!这在历史上的教训实在不少:像宋明理学那样“存天理,灭人欲”的做法往往遭到更强的反弹。但是,我们可以采取“退而求其次”的“疏导”策略,即把欲望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并使其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转和发挥作用――这样的策略,佛法称之为“方便”之法。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时空机缘条件,来采取相应的“方便”法门。比如,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昌明的时代;而治理经人类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需要哲学理论,更需要现实层面的科学技术手段,即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破坏生态,也能将其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可喜的是,目前,有一些科研工作者正在积极从事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有一些理论成果面世,如《环境生态学导论》《恢复生态学概论》等①。这些成果从理论上对诸如生态系统、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生态系统的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系统的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阐述。环境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理论告诉我们:进行生态环境的治理,需将生物科学、材料技术、工程技术等先进技术运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治理一般有如下两个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用新能源、新材料、清洁生产等技术,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人类目前所遭遇的自然环境,有很多属于“退化的生态系统”。所谓“退化的生态系统”,就是指在自然、人为因素或二者的共同干扰下,导致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固有功能遭受破坏和丧失、生物多样性下降、稳定性和抗逆能力减弱、系统生产力下降的受害或受损的生态系统②。我们分析,导致“退化的生态系统”出现的人为干扰,就目前情况而言,主要由于人类对森林的过度采伐、草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露天开采、大型基建项目等经济活动而造成,当然也有其他社会、文化活动的原因。生态系统退化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人为干涉,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出现生态危机。

治理这种退化的生态系统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在技术层面主要包括:一是对退化的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二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及其调控技术;三是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四是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五是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等。在这些生态保护技术中,最重要的是对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之关键技术。而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包括:非生物或环境要素(包括土壤、水、空气)的恢复技术;生物要素的(包括物种、种群、群落)恢复技术;生态系统(包括结构、功能)的总体规划、设计、组装技术③。

第二种途径是运用新科技,带动以生态环保为目标的“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产业又叫生态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相对于不具有环境保护机制、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现代工业而言,生态工业是通过对生物圈运动的功能进行模拟,运用生态学中“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以及系统工程优化方法和其他科技成果,设计出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的产业技术系统。生态工业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绿色的、无污染的,对环境不会造成丝毫的损害,从而可以收到在工业生产中获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效果。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基础上的、低投入的农业生产系统,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能量的投入,通过发展畜牧业,大量使用农家肥,通过农作物轮流耕种的方法,实施农业内部的物质循环,以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能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无论对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与重建,还是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都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和谐发展为目标,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这体现了人类达到了在眼前“利益”追求与长远“生存”愿景的两方面的一种平衡,即实现了一次对自我“贪欲”的超越。第二,人类研发、运用新的科学技术以达到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充分表明了人类智慧的产物――科学技术――具有工具属性。经济发展史告诉人类:对工具的使用必须以人类的价值理性作为指导,也就是对科技的使用,要限定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范围之内。

而科学技术手段的掌握者是科技人员。一般说来,科技人员也都具有人类本性,有对钱财、名誉等物质利益的追求(当然也有将以追求真理为唯一宗旨的科学家);而开发生态治理的科技成果对科技人员来说,是应该能满足他们对物质利益的需求,这是他们进行生态科技研发的物质动力,这也说明了佛教的方便智慧――“先以欲勾牵”于此时应用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研究满足人类需求的理论的一些管理学学者,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出现了一些积极的成果,这也值得我们关注。现列举其中一些成果的相关结论:其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员工,对高新技术整体发展起重要作用,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的激励应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因人而异的差别化的激励措施、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多种激励方式综合运用、按时按需灵活激励等举措①。其二,政府应发挥协调引导作用,鼓励科研单位在政府设定的分配框架内制订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的分配方案,保障科技人员的技术权益,激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D化。完善科技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是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举措②。其三,要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绩效,提高收入水平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制定科技人员收入分配政策时要着重考虑其公平合理性,同时要适当控制收入差距,使其保持在科技人员可接受的范围内。加强非经济性薪酬激励,应该给予科技人员参与政策制定和发表个人观点的机会,从根本上重视科技人员、关心科技人员,积极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科技人员的地位,提升科技人员的工作成就感③。

由上可知,科技人员之所以能够充分发挥其技术优长、开发包括生态科技在内的成果,需首先在经济收入方面满足他们的需要;其次还要在精神激励等方面注意做到诸如尊重科技人员、给予科技人员参与管理的机会、关心科技人员;进而应从多层次、多角度考虑,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措施以激励科技人员。

佛教的慈悲精神就在于能够洞彻人们的各种需要,从而给予众生以福祉。如普贤菩萨“十大愿”之“恒顺众生”之愿,就是满足众生不同层次的不同需要,从而使众生感受到幸福。科技人员得到了物质、精神上的满足,就能以饱满的干劲,从事科技成果的创新研发工作。当然,如果科技人员接受了佛教义理如“慈悲”理念,就能在从事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具有为社会谋福祉的愿望。这种愿望具有强烈的崇高感,能激发人的更大的能量,从而促使科技人员在强大的精神动力的激励下创造科研奇迹。

三、生态环保行动要实践禅宗的“当下一念”理念

近代佛学领袖太虚大师(1890―1947)对修行“当下一念心”的关键意义进行过阐释。如太虚大师在进行《建设现代中国佛教谈》演讲时说:

大乘诸宗之各标其胜,在集中其理解于一念而起观行,建宗趣行或殊,真本觉果无二。④

可见,太虚大师认为,“一念心”本具万法实相、是佛法修行之本;而佛法大乘各宗都是围绕“一念心”而起修行的。

又如,太虚大师在做《诸法有无自性问题》之《中国佛学的圆中自性说》开示时说:

所谓现前介尔一念心起,无不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虽不可得,而遍一切法;?m充塞法界,而无所有。所以达摩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说:“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当前的这一念心,就是即有真空即空妙有的圆中法界性,也就是本来的天真佛;成佛不必外求,当人即是。①

可见,太虚大师认为,修行成佛不必向外驰求,只要抓住“当下一念心”,便把握了修行的根本,因为当前之“一念心”本来具足法界性,本来是佛。

太虚大师同时也强调佛法修行对于破除障碍、真正证得“一念心本具实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师在作《中国佛学的圆中自性说》的开示时说:

在佛的智境上说,凡夫确皆本来是佛,在修证的事实上也确实见性即是成佛;但因现行意识的颠倒分?e,和无始虚妄习气的重重障执,明见现前一念自心的本性,却不是容易的。所以必须要破除重重的执障,扫尽无始的妄习;那么,必须修习种种方便解行,上来所说的小乘大乘各种有无自性的理观,又都是不可偏废了……②

可见,大师开示给我们,由于众生现行意识中存在种种颠倒分别,并由于无始劫以来积累的种种障碍执着,因此,一般人并不能证得“一念自心的本性”,所以,必须借助小乘、大乘的种种修行才能真正证得。

再参照当今禅宗大德净慧长老(1933~2013)对“当下一念”重要性的开示,长老在讲述《在当下一念上用功夫》时说道:

“祖师留得安心法”,整个的佛教,都是讲的安心法门。达摩祖师来到中国传播禅宗,更是直截了当地指示安心法门。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安了才能成佛,心不安,成不了佛。怎么样安心呢?“当下忘缘火自消”。在欲火焚烧的当下,能够把贪欲的念头,觉悟过来;嗔恚的念头,觉悟过来;愚痴的念头,觉悟过来。三毒之火,当下就息灭了。三毒的火息灭了,心就得到安顿,生命就得到安顿。所以说安心不可向外驰求,不可脱离当下。迷失也好,觉悟也好,烦恼也好,清凉也好,道不远人,都在当下。成佛作祖,上天入地,都在当下一念。当下一念迷失了,就入地;当下一念觉悟了,就成佛。我们修行一定要紧紧地抓住我们当下这一念,从当下这一念做起,就有一个可操作的处所。安心从当下一念做起,让当下这一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谓了了常知。了了常知者,就是随时提起觉照,随时看破妄想的起灭。③

由佛门大德的开示,我们懂得,要修行有所成就,就必须将“当下一念”的思想落实于佛法修行的实践之中,也要落实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具体到生态文明的实践方面,就是要求我们要从每一个当下做起、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中,注重环保意识、文明行为的培养:不随便丢弃不用的物品、垃圾,尤其在风光秀美的旅游点,更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做到自觉维护环境美;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在适当的情形下以步行代替开车……还有,我们不仅不做损害环境的事,还要主动从维护环境的小事做起,带动其他人注重环保。

这方面,我们要举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带动市民自觉践行生态环保活动的事迹为例。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是以天津荐福观音寺住持妙贤法师为领路人、70余位尼众法师为主体、秉承佛教慈悲精神建立起来的基金会,2005年始在政府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基金会成立10多年来,通过15000多位志愿者的投身参与,3500多万元善款的募集襄助,慈善惠及面涉及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抚慰鳏寡无望的老人、体恤孤独无助的弱者、救助身患重症的病患、接济贫困拮据的家庭、资助莘莘学子的学业……可以说,各种慈善活动,是其常态的工作内容、日常关注的焦点。从2015年开始,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又在各种慈善活动中增添了生态环保实践及宣传活动的内容。2015年10月5―6日,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环保公益行”启动仪式在天津动物园举行。基金会的志愿者200余人参与了这项善举,他们向广大市民、游客发放环保垃圾袋并捡拾散落于公园各处的垃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进行“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公益宣传。活动持续了两天,众多市民、游客在基金会志愿者榜样力量的带动之下,纷纷领取环保垃圾袋,并参与到公益环保行动的行列中来。2016年10月5―6日,天津市佛教慈善功德基金会“环保公益行”启动仪式继续在天津动物园举行,此次基金会志愿者的人数增加至300余人,有更多的市民、游客参与了这项公益实践和宣传活动①。

生态环保事业的开展,需要社会每一位公民的积极参与。我们不要轻视“随手捡垃圾”“不随便丢弃废弃物”这些环保“小事”,因为以保护、爱护生态环境的“当下一念”,不断地、持续地做这些“小事”,就可以“积小善为大善”。而更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地行环保之善举,就可以持续地强化我们“当下一念”中的环保之“正念”,也就是要在我们阿赖耶识之中造就出强有力的环保的种子,进而使我们将环保行为培养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如此推广开来,全社会民众都具有环保意识,都能自觉地行环保之善举,那么,碧水蓝天、花木葱茏的优美环境就会与我们相伴永远!

责任编辑:王 琦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是对全体生态环境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激励。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地,近年来,**积极践行“两山论”,探索生态价值工程,创新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取得了重大成效,在生态修复工程整治、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制度改革创新、配套设施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示范经验。

一、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针对不稳定斜坡的变形特征以及考虑施工场地环境,采用“边坡削方+坡脚回填+土地平整及边坡整形+挡土墙+截水沟”综合治理方案,有效消除多年安全隐患,变废弃矿山为绿水青山。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在完成地质灾害治理的基础上,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方案,对项目进行土地复垦,增加建设用地、耕地以及建设用地指标收益,解决治理工程和乡村振兴等资金问题,变废弃矿山为金山银山。

引进社会资本开展现代农业种植经营,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通过社会资本合作和市场机制,盘活现有资源,实现土地资源要素合理配置,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和集体收入,变废弃矿山为幸福靠山。

二、坚持传统与新型并重,推动产业发展绿色转型

基于冶金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现状,**坚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壮大“两山”基础。

传统与新兴产业并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钢铁、矿山等智能化改造,建设绿色钢厂、绿色矿山,大力支持太阳能光伏产业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等,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好**生态资源,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依靠现有优势,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依托**现有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四大产业集群优势,培育**“光芯屏端网”光电子信息1个千亿级,低碳冶金、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建材5个五百亿级,现代物流、超硬材料、现代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现代金融、航空配套、清洁能源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绿色转型。

三、改革创新制度,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作为承担多项中央级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制度城市,**通过横向生态补偿、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和生态资产融资等制度,创新“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机制,为生态价值工程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测算生态服务价值。紧跟国家要求,通过补充调查、变动调查、利用上级数据等多种技术方法,突破数据缺失难题,完成全市土地资源、林木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四个账号的汇总、审评及评估工作,形成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摸清区域内生态“家底”,同时与高校合作编制《**区生态价值与金融问题研究报告》,准确测算全市各区及**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实现资源有偿使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意见》等文件,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保护、谁受益原则,建立起各区间责权利相一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20**年至20**年**区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亿元,绿水青山兑现的“真金白银”,进一步激发了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模式,促进生态价值实现。以林权质押贷款为切入点,在**区设立生态金融试点,利用生态风险补偿基金,拓展生态资产质押融资范围,推动生态资产质押融资品种全覆盖,促进生态价值实现。

四、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以建设国家水生态文明示范区为契机,**紧盯江河湖港特色,通过生态治理和旅游导入,增强旅游竞争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配套设施,推动旅游转型升级。采用青瓦盖顶、砖瓦正脊等传统民居风格,加上建设田园村道、森林氧道、人文古道等,重构旅游产品结构,推动传统旅游转型升级,完善旅游产业基础设施,提升村庄形象,实现产业旅游化,增强旅游竞争力。

顺应自然规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群众主体,准确把握村庄功能定位,科学编制、完善、创新村庄规划,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聚焦文创产业,聚焦要素资源,夯实村庄产业基础,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村庄多方参与、多元投资,形成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五、塑造**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继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加强与各市碳交易市场跨区合作、制定处罚与激励相结合的政策机制等措施,增加企业参与积极性,促进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塑造**协同治理示范样板,实现高质量发展。

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投入,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必须进一步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支持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建立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创新性金融制度安排,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利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落实绿色产业发展各项优惠政策,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支撑。

加强与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有效配置市场资源。**必须进一步发挥**城市圈同城化核心区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等独特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湖北“全国碳交易注册登记平台”,组建登记结算机构,加强与沿江兄弟各市碳交易市场的跨区合作,确保碳市场登记、结算、分配和履约等服务顺利开展,有效配置市场资源,推动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为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者的违法成本。加快培育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构,发展鉴定评估市场,加强鉴定评估管理,深化实践探索,完善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磋商、诉讼、修复、资金等管理制度,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机制。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示范和带动长江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必须重点聚焦**重要生态系统资源,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与各要素相互关联角度出发,按照“十四五”至2035年期间**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总体设计,争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推动**、**湖等跨市河湖的保护治理,对整个长江中游生态保护修复形成示范和带动。

第三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实践

(省环保局副巡视员 张振钿)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生态文明以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因此,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许多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个战略阶段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发展阶段。如果继续沿用原有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难以完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当前在生产和消费领域,还存在着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现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破坏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对策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内容上具有全面性,时间上具有长期性,过程上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成果上具有多样性。1.建立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撑体系

(1)加强环境分类管理。加紧环境功能区划工作,逐步实行环境分类管理。在优化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优先,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在重点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力。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为主,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2)严格环境准入。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规,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清洁生产标准和排放标准,已无环境容量的区域,禁止新建增加污染物排放的项目。

(3)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制定相关法规,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广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和典型经验,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

(4)大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按照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原则,把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完善资源节约的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废弃物收集、转运、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的构架体系,大力推进生产、生活中各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2.构建生态文明的环境安全体系

(1)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分区、分类管理,确定不同地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和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自然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提高保护质量;建立一批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定生态脆弱区,使脆弱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加强灾后生态恢复与建设。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生物安全管理;做好转基因生物安全、外来有害入侵物种的环境安全管理。

(2)强化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力度,优先保护饮用水源。逐步划定各主要河流、湖泊的水生态功能区,建立健全水生态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推进重点行业污染综合治理。

(3)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改善,积极开展农村污染治理,加强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发展,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建设,防治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4)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做好资源、能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力度,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而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新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有效保护水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提高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监管,推广生态旅游试点示范。3.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文化体系

(1)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规范。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不同层面入手,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促进人们更加自觉地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节约资源。大力倡导以清洁生产、爱护公物、文明办公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不断壮大环保志愿者队伍;积极弘扬以简约生活、善待生命、邻里和谐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树立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的社会新风尚。

(2)推广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实行环境标志认证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以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引导公众改变不良的消费方式;完善塑料包装制品减量化、无害化、再利用政策措施,实行垃圾分类、清运和回收,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

(3)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家庭教育,形成生态文明的家风;通过学校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知识;通过社会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4.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1)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环保部门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联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合力。

(2)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决策机制,建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新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推动企业成为节能环保的实施主体和投入主体,逐步形成多方并举、合力推进的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投入格局。

(3)完善生态文明的法律法规。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4)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强化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建立并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制定和实施利用信贷、保险、税费、证券、贸易等市场手段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等。

(5)推广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活动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也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基础和前提。全面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生态街道、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自下而上、由点到面,不断扩大建设成果,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2008年5月,韶关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将承担起为全国其他地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重任,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韶关正积极在推进和探索,加强了组织领导,完善了工作机制,制定了建设规划。同时,提出了努力完成五大建设任务,即: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建立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功能体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建立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一)、做好规划先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定科学的生态发展规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市里已组织编制了《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韶关市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韶关市2009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等制度文件。

规划、建设时,要注意示范性,能否提炼出一些模式、做法等,能为同类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同时,要注意特色性,提炼出一些有地方特色的、难以复制的主题。根据地方的自然景观特质,人文景观特质,经济环境特质,通过系统分析,逻辑推理,科学论证,梳理出地方的主题,之后对地方主题进行系统开发和利用。地方主题文化是一种稀有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手段。

(二)、推进生态创建

生态示范创建极大的推动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载体。韶关可结合各类创建活动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实践证明,生态创建活动是地方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和有效载体,是现阶段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模式,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环保工作实现历史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展循环经济

市里提出:“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韶关产业发展的基本取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这是从源头和过程中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企业层面上为清洁生产;区域层面上为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社会层面上为生产与消费大系统。企业层面(小循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区域层面(中循环),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社会层面(大循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切入,逐步向生产领域延伸,以求在每个产业链网的节点上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密切结合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通过一、二、三产业间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及产业间废弃物的循环,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前和消费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建立循环型社会。

(四)、完善生态旅游

韶关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这是韶关的优势之一。以“绿色生态环境与禅宗文化交相辉映”为主题,着力抓好丹霞山和南华寺两大龙头景区的开发建设,打造广东旅游航空母舰;精心营造五条黄金线路,全面提升韶关旅游形象。完善配套旅游休闲服务体系,增强韶关市的综合接待和服务能力。稳步培育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会展业,逐步形成特色会展产业。

在推进生态旅游建设中,应注意把握好生态旅游的内涵,寓生态文明理念于其中,起示范、引领作用。生态旅游,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自然生态系统以及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系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高级旅游形态;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旅游是指在旅游活动全过程及旅游经营管理的各环节,均以生态保护为首要原则,突出环境责任、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强调天人合一,追求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主要是指采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生态体验的服务和要素组合;作为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指到具有生态价值的地区,用生态友好的方式,体验生态之美的行为。

要清醒地看到,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生态旅游规划滞后,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二是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三是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四是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一些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五是一些旅游者生态保护意识不高,对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不清,形成了对生态旅游的不当需求。

(五)、提升生态文化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教育,寓教育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潜移默化,整体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还要让百姓真正受益,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使之成为自身的需要,成为自觉的行动。人们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造人。优美的环境、文明的氛围,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和引导,逐步树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品位,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四篇: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关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认识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环境污染引发的健康损害问题在局部地区已经相当突出,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近年来,由环境污染导致健康问题在一些地区引发的群体事件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长。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增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就此,我通过调查和学习浅析个人体会。

回顾中外发展史教训深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加速工业化,1953年起至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先是发现一些猫突然跳水自杀,后来发现大批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的病人。过段时间病人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身体弯曲,变声嚎叫着惨死。经过多方调查,发现是当地一些冶炼厂和化工厂将含汞污水排入水俣湾,午睡中有机汞也有甲基汞,水中的一些细菌把污水毒性较轻的无机汞转化成对人体有剧毒的甲基汞。鱼、贝通过食物链在体内富集甲基汞,含量超出水中汞含量的一千倍至十万倍。居民食用鱼后不知不觉甲基汞中毒,近万人中枢神经受损,七中确认甲基汞中毒的病人有283人,有60人死亡。1970年日本开始执行当时世界上最严格的环境标准,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来控制污染。这起事件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细菌把无机汞转化成甲基汞。二是鱼、贝富集甲基汞。说明此时水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细菌)和消费者(鱼和贝)都在放大污染物。

我国也在加速工业化。2004年2-3月,四川化工集团公司违反规定进行 改试生产,由于设备出现故障,使氨氮含量超标十倍的污水直接排入沱江。沱江干流受到严重污染,百万群众饮水中断26天,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沱江生态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到事故前水平。2005年11月13日,中石化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本车间发生爆炸事故,上百吨硝基苯等有毒化学物随消防水排入松花江,哈尔滨宣布全市停水4天,沿江数百万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江水顺势危及到邻国俄罗斯后,国家打击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2007年5月29日,无锡太湖突然发生大面积蓝藻暴发,受污染的湖水黑臭,生活在太湖边的无锡市喝不到自来水。蓝藻突然暴发和湖水发黑变臭是因为大量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田经流水流入太湖,这三种水中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元素,而氮磷元素是植物的营养物质。当过量的营养物质流入湖泊、海洋这些流动缓慢的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蓝藻和绿藻会大量繁殖。水面上会出现由这些藻类形成的一片片的“水花”,又称“藻花”,在海洋称为“赤潮”。这些藻类有恶臭,有的有毒,鱼不能吃又被藻类堵塞鱼鳃而死亡。大量繁殖的藻类遮蔽阳光,水地下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更可怕的是由于藻类不能被鱼类食用,自生自灭,死亡的藻类和产生生物尸体腐烂,分解,又将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重新释放进水中,再促使藻类生长,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植物营养物质长期保存在水中。湖泊一旦出现富营养化,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水体还是很难恢复。太湖蓝藻事件后,江苏省在7月1日全面施行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成为全国首个调整派污染费的省份。

2008年6月11日,云南省有关环保部门在例行检测中发现一向水质优良的阳宗海被砷污染,经过两个月的排查,确定锦业公司是这次砷污染的主要来源,这些企业几年间产值有六个亿,纳税1000多万元。但治理阳宗海的污染要几十个亿,还影响了沿岸近3万人的饮水安全。锦业公司被勒令关闭。

2009年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城西自来水厂的水源地蟒蛇河被含酚废水污染,河水中挥发酚浓度超标100倍。城西水产停水三天,盐城市全市停水一天。环保部门对蟒蛇河上游各类污染源进行地毯式排查,确定上游盐城标新化工有限公司偷偷排放大量高浓度化工污水引起的。供水虽然恢复,但河水中的酚很快就在鱼的身体富集起来,使鱼发出一股难闻的煤油味,而水中的酚分解到无毒则需要到数十年至上百年。

我省在株洲马家河镇新马林,2006年1月曾发生震动全国的镉污染事件造成2人死亡,150名村民经过体检慢性轻度镉中毒。株洲市镉污染超标5倍以上土地面积达160平方公里以上,被重度污染(核心污染区)面积达34.41平方公里。湘江是我们湖南的母亲河,也是中国受重金属污染最严重的河流。2011年8月经批准启动了湘江治理的一号工程总投资595亿元。

上面的几起环境污染事件起码告诉我们三个事实。一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相当严重。环境污染有是一个相对缓慢而隐性的杀手,就像温水煮青蛙,很容易让人麻痹和忽视,而发展到一定程度完全显现时就成了大病,象日本的“水俣病”。二是环境污染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很严重。几次水污染在当时就造成了几百万人喝不上水,而过后的治理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三是环境污染,往往是“企业发财,政府买单,百姓受害“。四是环境污染,治理修复还需漫长的时日。

我们都经历过1998年长江大洪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生命之河,长江流域有四亿多人,我们就生活在长江流域。由于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对长江流域的水、徒弟、林草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使湖泊猥琐,八百里洞庭几近枯竭,河床淤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生态系统也在退化,水中生物繁衍,生存的环境严重恶化,生物物种减少,一些珍稀水生生物面临绝迹,国宝白鳍豚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江豚数量急剧减少,长江已不堪重负。1998年自然终于向人们发出警告。当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铺天盖地压向长江,使长江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泛滥,上亿人受灾,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人民币。长江大洪水催生了

洪退耕还湖、还林、还草的国策出台。

长江大洪水告诉人们:生态环境的净化能力和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民在经济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即环境容量,也称生态阀值,一旦社会经济发展超越了环境容量,就可能发生灾难的后果,而且这个后果是不可逆转的。

地球上的人谁也躲不了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要燃烧煤和石油类,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水蒸气等,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好像是防止近地层的热能散射到宇宙中去的一个屏障,如同农业上新的温室,它会使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升温,人们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生的热效应叫做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氯氟烷烃等产生的温室效应的气体叫做温室气体。由于人们大量的消耗能源,二氧化碳每年在增加。1979年开始的卫星监测发现,2008年北极冰盖体积缩小到测量以来的倒数第二位。全球在继续变暖(根据气象预报分析今年将升高0.5度)海平面在上升。一些太平洋岛国最高点仅在海平面以上几米;全球变暖也造成了极端气候,未来自然灾害。2008年5月2日,袭击缅甸的飓风使14万人遇难和失踪,240万人无家可归。当年年初,我们湖南也遭受了罕见的冰雪灾害。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沿海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等城市因海平面上升沙滩严重减少,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自然界的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冰盖下的冻土可以存储甲烷,这种能力称为“碳沉龙”或“碳存储”,都能吸收温室气体。但人类的活动削弱了自然界的这种能力,环境中的碳循环失衡。有数据表示,因冰层融化,冻土解冻使甲烷从北极逃离出来,北极地区增温速度比其他地区快了3.5倍。科学家警告,全球变暖会在本世纪毁掉全世界赤道地区的农业,让数十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会使冰川消融,海平面继续上升,进而侵蚀人类居住的地方,毁灭和减少生物数量种类。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影响到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环境问题。在2008年世界环境日,联合国呼吁各国政府、企业、社区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和生活方式。2008年10月,联合国发起全球绿色新政和绿色经济计划,通过投资绿色产业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

全球气候变化能影响世界各个地区,任何人都难免遭受自然灾害的侵害。这一环境问题也告诉我们: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稳定和均衡多么重要。自然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有效应对。人们对自然现象认识得越深刻就越主动。

上面讲的污染事件和环境问题放在一起考虑,我们发现,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有自身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必须与自然共同体和谐相处,并竭尽全力珍惜和维护自然共同体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均衡。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都要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是和谐生态,人与自我之间是和谐人格,人与社会之间是和谐社会,这就是当代生态文明理念。

“失衡”源自“过度”。生态文明强调一个“度”字,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必须有“度”,环境不是可以为所欲为,任人摆布的,人当然要改造自然为我所用,但人也必须善待自然,善待环境,善待地球,遵循生态规律,不能颠倒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改造自然天经地义,根本不去考虑自然的抗拒力和反作用力;自然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过度开发。过度利用和随意破环。人们常说: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要看到人的有限性,不能无线拔高自己的力量,对自然界要有敬畏之心。中国古代先贤“天人合已,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珍贵的实际价值。

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触及人的精神层面。生态文明也是一种文化伦理。生命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道德现象。人类和非人类,生物和非生物组成了自然共同体,他们相互做用互利共生,和谐共存,是一个动态进化的整体。自然共同体中所有存在物都有生命价值和生态价值,”万物皆得其宜,只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人员是自然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自然万物的主宰。要以公平原理来处理人际之间,代际之间和物种之间的关系,用道德的砝码来平衡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宣传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限制经济发展,二是促进经济按资源约束力,环境承载力办事,实现有序,长远,良性可持续发展。实现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领域,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反好型的社会目标。我国的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出自身的承载能力,治理、恢复和保护的难度越来越大,且由于环保工作见效慢,政绩迟又无法产生激励效应,保护环境的责任愈加被弱化。虽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已施行,但宣传生态文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仍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2012级环境工程专业

甘慧

参考:中国环境保护 中国环境管理

中国环境监测

湖南环境信息

中国环境科

国家污染物环境健康风险名录

第五篇:以“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以“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键词:绿色;生态文明;重大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 D 267

文献标志码 :A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可持续发展思想由共识变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应运而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意识执政理念、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日益得到全球共识,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理论范畴与实践方向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相继通过了一系列相关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环境、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4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年),《可持续发展纲要》(2000年)等等。

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生态文明的总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集中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成为党在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需要我们很好的学习领会与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论述的生态文明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形态,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绿色”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义,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新的五年规划有了新的内涵,提高到了新的层面,迎来的将是新的愿景。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充分表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1]。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2]。

二、我国生态环境的情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我们的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换来的发展,目前资源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据水利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km,其中,水蚀为165万km,风蚀为191万km。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肥力相当于4000~5000万吨化肥。中国是荒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国以来,全国共有66.7万公顷耕地沦为沙地,有235.3万公顷草地变为沙漠,退化草地面积达1.05亿公顷。

222

(四)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草原生态系统退化

人均森林和草原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32.3%,其中森林覆盖率13.92%,居世界第120位。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草原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1.35亿公顷,占草原总面积的1/3,并仍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草原超载放牧、乱采滥挖严重,鼠虫灾害频繁,状况堪忧。

(五)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受到破坏 目前,中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对人们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大气和水,还有有毒化学品、固体废弃物、噪声等污染。2007年5月,国土资源部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1.5亿亩,形势严峻。而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中国人的第一死因,每年有近130万人死于癌症。

三、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3]。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从源头上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建构综合协调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在建设生态文明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必须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得力措施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协调机制。不能再单纯地以GDP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依据,而忽视了绿色GDP的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单纯的GDP增长指标有问题,它非但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更因为片面强调GDP增长会助长盲目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社会失衡,反过来又使GDP的增长难以为继。在对一方领导干部进行评介时,不仅要看其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还要考察他们如何解决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尤其要考察其在处理生态与经济矛盾时的决策表现是否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维护环境执法的权威,改变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健全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建立健全环境问责制,使环境保护成为硬政绩。

(三)健全法律法规。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必须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惟有环保规则成为既定的制度和法律,防污治污的综合性约束机制才能真正的在社会中全面建立起来。有了可以遵从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保驾,环保机

关在全社会的管理、执法过程中更加地顺利,民众在生活中才能正确认清破坏生态的现象,从而自觉地监督、举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法律的高度,是始终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全社会所共享。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理念、生态道德,构建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牢固建立在公众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的基础之上,形成生态文明建设人人有责、生态文明规定人人遵守的良好风尚[4]。

全民都要树立“切实保护好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善待自然生态、珍惜自然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既建设山清水秀、和谐美好、生态优良的人类家园,又实现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发展要求。惟有允许并且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惟有放开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生态文明的观念才能真正在全党领导干部和全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水平

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而落实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是关键[5]。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积极运用高技术对农业、工业、服务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清洁生产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努力攻克大气污染控制、水体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生态文明要求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从而实现环境与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持续支撑,充分体现新型工业化的要求。高新技术和专利技术是发展生态文明的技术支撑和推动力,环保产业是生态文明的产业支柱和有力的催化剂。环保产业以物质循环利用、废物最小化为追求目标,为清洁生产、废弃物充分利用和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物流服务。

(六)广泛参与全球生态交流与合作,创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我们人类都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全社会都应该做的事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技术,人类的智慧各种各样,所以我们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广泛参与全球生态交流与合作,创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做到:第一,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文明制度构建。第二,加强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第三,保障国际贸易中我国的生态安全[6]。

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每一个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既需要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也必须承担保护全球气候的义务。加强国际合作走低碳发展道路,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必由之路。目前,欧盟、加拿大近年来与中国在污水处理和沙漠治理的合作项目较多,取得了良好效果。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也于2009年拉开了序幕。中国应和发达国家联合对去碳高新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开发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和潮汐能,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的实践理念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新农村建设 2012-04-06 实践证明,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工作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不断化解......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年级:2011级 专业:生物工程 姓名:崔凤明 学号:3011207280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走生态文明之路,已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是国家第一次把“生态文......

    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精选)

    试论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支配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价值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根本要求,是解决生......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中......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大学生与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气候变暖、沙尘暴、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干旱缺水、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延续构成了严重威胁。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

    题目:你如何理解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你认为大学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些什么?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重要?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