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农庄建设规范(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3 13:0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部农庄建设规范(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部农庄建设规范(小编推荐)》。

第一篇:农业部农庄建设规范(小编推荐)

农业部农庄建设规范

2013-09-09 安徽金雨园林公司 标签:农庄规划 总则

1.1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休闲农庄的规划建设。

1.2休闲农庄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农庄(5h以下)、中型农庄(5 h至100 h)、大型农庄(100 h至200 h)、特大型农庄(200 h以上)。

1.3 休闲农庄规划建设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2 术语 2.1休闲农庄

是指以山林、田园、湖泊、溪流、水库等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为基础,以乡土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引线,集生产、加工、经营、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企业形态。

2.2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

2.3 休闲活动

在休闲农庄内开展的观光采摘、休闲垂钓、节事节庆等休闲旅游活动。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9664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 GB 9667游泳场所卫生标准 GB/T 15971-1995导游服务质量 GB 16153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GB/T 10001.1-2006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2-2006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GB/T 15566-2007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与要求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18406.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GB 18406.2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

GB 18407.1 农产品安全质量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GB 18407.2 农产品安全质量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要求 4 总体布局要求

休闲农庄布局必须全面贯彻遵循有关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总体布局的定位应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各种功能系统,既要突出各功能区特点,又要注意农产品的不同成熟期,使之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4.1充分体现出提供农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的3层次功能。

4.2从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园区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展示等多种功能需要。

4.3适当结合城郊休闲、农园生活和生产体验、乡土教育等功能,完善生产的基础设施,完善每个环节的高科技含量,配备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

4.4总体布局要兼顾软、硬件建设,而且要注重两者互相配合,以发挥建设示范作用。4.5统筹规划,分期建设,有计划地分期实施,要有长远观点,逐步建设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建设内容 5.1整体环境

5.1.1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5.1.2整体环境优美,树木花草(包括农作物)占陆地面积的50%以上。5.1.3建筑外观、形式、色彩、材料及空间尺度与周围环境协调。5.1.4有完善的游览系统 5.1.5园内无裸土,无荒地。5.1.6水面无污染 5.1.7公共场所无垃圾杂物 5.2功能分区

根据休闲农庄综合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点,应因地制宜设置不同功能区。规划分区大体上包括入口区、服务接待区、科普展示区、特色品种展示区、精品展示区、种植采摘区、引种区、休闲度假区、生产区、设施栽培区等十二个区。休闲农庄必须划分入口区、服务接待区、种植采摘区、生产区四区。5.2.1 入口区

用于游客方便入园的用地,大型休闲农庄一般建设两至三个入口。主入口区包括入口牌坊、入口停车场、服务建筑、导游牌、假山水池等。

5.2.2 服务接待区

用于相对集中建设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医疗等接待服务项目及其配套设施。此区可规划建设办公楼、游客服务中心、果品文化展示室、停车场等。

5.2.3 科普展示区

是为儿童及青少年设计的活动用地,以科学知识教育与趣味活动相结合,具备科普教育、电化宣教、住宿等功能。

5.2.4特色品种展示区

以各种不同的具当地特色的农业品种植展示区,为观赏性较强品种展示空间。5.2.5 精品展示区

为精品农业种植区,可满足高端层次观光采摘者的要求。5.2.6种植采摘区:

此区面积最大,是休闲农业园的基本用地。种植采摘区可以分为不同果品的采摘区,在景观营造上应保留农田景观格局,在不破坏农业景观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适当的园林小品和游憩采摘道路。

5.2.7引种区

引进和驯化国内外优良的品种,建立优良农产品品种引进、选育和繁育体系。5.2.8 休闲度假区

主要用于观光休闲者较长时间的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之用地。休闲农业园在合理的园区土地利用控制下可适当建设度假木屋,度假小别墅等住宿设施,延长游客在园区内停留的时间,增强休闲农业园的休闲度假功能。5.2.9生产区

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区域,在园区其他功能区农产品供给量不能满足游客时可开放,生产区在景观建设、管理方面比其他分区要粗放。

5.2.10设施栽培区

进行农作物设施栽培的区域。5.3活动项目

5.3.1项目组织安排合理,休闲体验主题突出,可参与性项目不低于5项。5.3.2提供丰富多样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等休闲体验。5.3.3有家禽、水产养殖饲养基地,提供喂养、垂钓等休闲体验活动项目。5.3.4与当地地域人文特色相结合的休闲娱乐项目及农事、节事类参与性民俗活动。5.4餐饮设施

5.4.1休闲农庄餐饮服务点和布局,应按照游览路线和园区实际条件加以统筹安排,凡是不靠近风景区或民俗村的农庄,均宜设置餐饮服务设施。

5.4.2餐饮建筑除供游人进餐外,造型应新颖、独特,与乡村自然环境协调。5.4.3餐饮建筑设计,应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与农庄景观相融合,并应符合现行《饮食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5.4.4餐饮建筑的体量和烟筒高度不应破坏原有景观和环境。5.4.5餐厅餐位数不低于50位。

5.4.6有传统民俗节日的特色餐饮,如月饼、年糕、元宵、粽子、腊八粥等。5.4.7使用自产无公害农副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有典型农家菜、时令菜。5.5住宿设施 5.5.1休闲农庄的住宿服务,应根据游客规模和需求,确定接待房间、床位数量及档次比例。5.5.2住宿服务设施设计,应符合现行《旅馆建设设计规范》的规定。残疾人使用的建筑设施,应符合《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5.5.3床位数不低于50张。

5.5.4 客房整洁卫生,无异味,卫生间设施齐全完好 5.5.5 客房有冷暖空调并能正常使用 5.5.6 卧具一律消毒处理并一客一换 5.6道路设施

5.6.1 休闲农庄外部可进入性强,到达农庄的道路交通状况良好、便利。5.6.2 内部交通通达性强,具有独立的生产(消防)通道、观光游览道路等。5.6.3有与车位需求相适应的停车场。

5.6.4道路网设计必须满足农业生产、农产品观光采摘、环境保护及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

5.6.5休闲农庄内部主路路基宽度一般按5.0~7.0m进行设计,其纵坡小于8%,横坡小于4%。

5.6.6休闲农庄内通往各功能分区的道路路基宽度一般按3.0~5.0m进行设计,其纵坡小于12%。

5.6.7休闲农庄内步游道路宽度一般按1.0~3.0进行设计,不设阶梯的人行道纵坡宜小于18%。

5.7水电设施

5.7.1有符合环保标准的污水处理设施或中水设施。

5.7.2休闲农庄给水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集中管网给水,也可利用简易管线自流引水,或采用机井给水。5.7.3给水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一般以地下水为主。排水工程必须满足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

5.7.4排水方式,宜采用暗管(渠)排放。污水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生活、生产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体和洼地。

5.7.5休闲农庄的供电工程,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和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

5.7.6休闲农庄照明宜采用分线路、分区域控制,并将照明与防止消灭农业病虫害结合起来。

5.7.7在变电所和变压器的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5.7.8供电线路敷设,一般不应采用架空线路。必须采用时,线路应尽量沿路布设,避开中心园区和主要景点,尽可能不跨越建筑物或其他设施。

5.8景观设施

5.8.1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物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色彩及其使用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5.8.2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他景观要素和自然环境统一协调; 5.8.3层数一般以一层为宜;起主题和点景作用的景观建筑高度和层数服从景观需要。5.8.4亭、廊、花架、敞厅的楣子高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

5.8.5亭、廊、花架、敞厅等供游人坐憩之处,不采用粗糙饰面材料,也不采用易刮伤肌肤和衣物的构造。

5.8.6休闲农庄内景观最佳地段,土壤肥沃地段,不得设置餐厅及集中的服务设施。5.8.7景观小品的位置、高度、体量、风格、造型、色彩要与整体环境相适应。5.9卫生设施 5.9.1各类场所卫生达到GB9664规定的要求,餐饮场所达到GB16153规定的要求,游泳场所达到GB9667规定要求。

5.9.2公厕数量与接待能力相匹配,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应达到GB/T18973-2003规定的三星级及以上旅游厕所标准。

5.9.3配备数量满足需要的垃圾箱,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时,日产日清,集中处理。5.9.4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规定,配备卫生消毒设施,不使用造成污染的一次性餐具。5.10配套服务设施

5.10.1 游客中心位置合理,规模适度,具备提供信息、咨询、游程安排、讲解、教育、休息等旅游设施和服务功能。

5.10.2 公共服务道识系统完善,标识标牌布设合理,规范醒目。标识牌和景物介绍牌布置合理,能烘托整体环境。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应满足GB/T10001.1-2000和GB/T10001.2-2002的要求。

5.10.3 设立旅游购物场所,布局合理,环境整洁,秩序良好。旅游商品种类丰富,地方特色突出。

5.10.4 咨询与投诉管理制度规范,有咨询、投拆接待人员,游客的问讯能得到及时解答。

5.10.5 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具备网上查询、预定、支付等服务功能。5.10.6 设置邮政、银行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外观易于识别,与环境协调性好。6 经营管理 6.1管理体制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构,解决好休闲农庄的建设和管理,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休闲农庄的建设要实行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对施工和监理单位进行公开招标,对每一个具体项目的管理进行量化,明确职责,实行层层岗位责任制,将责任分解到具体的人员,在休闲农庄建设期间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相关现行的规范和标准,将质量管理贯穿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6.2项目管理 6.2.1工程管理

工程设施建设实行招标的形式进行,公开放标,公平竞争,择优录用,既保证质量,又保证投资较少。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监督,直至完工验收。

6.2.2资金管理

保证有偿资金的按要求偿还;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制度,保障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项目按照批准的内容施工;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核查、政策、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财政资金应用和管理是否符合规定。保证各项资金的使用的合法、合理,杜绝挪用、滥用资金情况的发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项目资金属专用资金部分,必须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6.2.3组织管理

休闲农庄的开发、建设、管理、运营须按照开发运营市场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经营管理现代化的总体原则,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

在农庄建设期间成立项目协调领导小组,项目协调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工程指挥部。专项工程指挥部下设计划财务部、材料供应部、工程技术部和办公室。

6.3人员培训

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对农庄的决策者、组织者、经营者需进行必要的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技能、职业道德、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农庄的服务人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导游等尽可能安排下岗人员、转型人员,同时向社会公开招聘,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训,定期岗位培训或轮训,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始终把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以适应农庄发展的需要。

7综合效益标准 7.1经济效益

7.1.1休闲农庄必须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体,农业生产经营应占到整个农庄收入的50%以上。7.1.2休闲农庄年接待人数2万人次以上。

7.1.2休闲农庄年直接收入(指发展休闲农业所获得的直接收益)50万元以上。7.2社会效益

7.2.1休闲农庄直接吸纳劳动力就业30人以上。7.2.2休闲农庄间接提供劳动力就业50人以上。7.3生态效益

7.3.1休闲农庄绿化美化好,生态环境优良,绿色植被(含农作物)占整个农庄面积的60%以上。

7.3.2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庄园内无裸土、无荒地、水面无污染、园公共场所无垃圾杂物

附录

本规范用词说明

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对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

本文关键字:农庄规划

查看更多

第二篇:生态休闲农庄建设规范——休闲农庄发展调研报告

生态休闲农庄建设规范——休闲农庄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腾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步入小康社会的市民们闲暇时间又有了新的去处——休闲农庄。近几年来,休闲农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目前,吴江市的休闲农庄、休闲农家乐、采摘园等发展已成一定规模,更有不断壮大之势。随着休闲农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趋凸出,人们对休闲农庄的认识亦进一步深刻,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休闲农庄的发展中来。

简要来说,休闲农庄休闲农庄是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它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与旅游景点不同的是,它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以充分开发具有休闲、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

发展观光农业有如下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休闲农庄的兴起有利于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方向发展

以往人们只是注意农业的生产功能,而忽视了农业在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也忽视了农业在社区生活环境、人文生活方面调节身心、教化人民、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观光农业具备游憩、休闲、教化、医疗、美化环境等综合功能,代表了人类对300年工业化、城市化历程的一种反思和觉醒,反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高度发展以后人类对新时代农业的一种探索。

休闲农庄的兴起,展示了生态旅游农业之路,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掠夺式生产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吴江有震泽镇金星村“农家乐”和新申农庄、平望镇山友农庄、同里肖甸湖、横扇镇、八坼苗圃等乡镇的农业即是一个典型。它们是三高农业的生产基地。园中有种养的优质蔬菜、水果、花卉、禽畜、水产品等的品种达数百个。休闲农庄开设了科研基地,通过组织培育,繁育出芦荟、蝴蝶兰、巴西蕉、龙牙蕉等优稀花卉、水果品种,既吸引了农业专业户前来学科技购良种,又吸引了游客到此观奇览胜。

(二)开发旅游农业资源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旅游农业与其它旅游活动一样,是一种服务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农业,需要一整套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有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行业等,能带动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观光农业区的度假村、饭店、餐饮、商店、游乐设施等,需要大量的服务员、厨师、售货员、保安人员、后勤人员、维修人员等。无论固定工或旺季的季节工,都可优先在区内农民中招聘,降低经营成本。旅游农业投入不大,就业成本低。而旅游农业的发展又与其它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根据乘数效应估算,一般认为,旅游业每创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将产生另外三个关联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三)发展观光休闲农庄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结构中,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观光休闲农庄必然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观光休闲农庄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的特色化。

观光休闲农庄的发展可带动与之有关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特别是当地的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产销活动,从而促进商品交换,繁荣市场,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达到开拓一处景观,致富一方乡亲。如观光区的度假村、饭店、商店、广场、游乐设施等公共场所,需要大量花卉,可由农民种植和供应。旅游者餐饮所需的蔬菜、瓜果、家禽、畜肉、水产等,都可由农民分工生产。观光区的农民,原有不少在农业之外从事各种手工艺品的副业生产、销售,旅游者可以参观这些农户,观赏或参与研习手工艺制作技艺,购买旅游纪念品。

(四)发展观光休闲农庄还有利于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

传统农业是天然的弱质产业,其比较利益低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十字路口,旅游农业为这种转变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而且把农业的生态效益、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合理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观光休闲农庄具有吸纳、接收和传播科学技术的动力机制。

休闲农庄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然要在选育良种、栽培、管理及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事实证明,凡实施产业化的地方,任何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

休闲农庄经济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农业不断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在现代农业中,技术变革已成为生产要素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技术变革所产生的新的生产要素已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主要源泉。庄园农业广泛地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可以超越常规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震泽新申农庄既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农场,又是一个著名的农业观光农庄,是上述技术创新的一个典型。多年来,该农庄建起了以鲜活畜禽、林果花卉等高技术产品为支柱的集约经营体系。

现代农业观光庄园技术创新示范功能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庄园引进或创造的许多新技术和新成果一旦在市场上获得成功,就会引起区域性模仿浪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农业新技术产品,建立新技术示范区,是其示范功能的基本内容。农庄通过示范培训,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强化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普遍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生产基本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

(五)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

观光农业的兴起展示了生态革命方面和内容的一个方面,其产品除一般的有形产品外,还包括无形产品即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是人们自觉地按照生态学规律、生态经济学规律和系统工程方法建立起来的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结合而又各有侧重的高功能、高效率的知识密集型的集约化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设现代农业的方向。它既弥补了传统农业生产目标单

一、生产技术落后以及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农业的不足,又避免了“石油农业”以高投入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病。

那么我国对休闲农庄有详细的规划标准,根据国家农业部颁布的《休闲农庄建设规范》,主要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总体布局要求

休闲农庄布局必须全面贯彻遵循有关各项方针、政策及法规。总体布局的定

位应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各种功能系统,既要突出各功能区特点,又要注意农产品的不同成熟期,使之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1)充分体现出提供农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的3层次功能。

(2)从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园区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展示等多种功能需要。

(3)适当结合城郊休闲、农园生活和生产体验、乡土教育等功能,完善生产的基础设施,完善每个环节的高科技含量,配备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

(4)总体布局要兼顾软、硬件建设,而且要注重两者互相配合,以发挥建设示范作用。

(5)统筹规划,分期建设,有计划地分期实施,要有长远观点,逐步建设为今后发展留有余地。

2、建设内容

(1)整体环境

(2)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

(3)整体环境优美,树木花草(包括农作物)占陆地面积的50%以上。

(4)建筑外观、形式、色彩、材料及空间尺度与周围环境协调。

(5)有完善的游览系统

(6)园内无裸土,无荒地。

(7)水面无污染

(8)公共场所无垃圾杂物

3、功能分区

根据休闲农庄综合发展需要,结合地域特点,应因地制宜设置不同功能区。规划分区大体上包括入口区、服务接待区、科普展示区、特色品种展示区、精品展示区、种植采摘区、引种区、休闲度假区、生产区、设施栽培区等十二个区。休闲农庄必须划分入口区、服务接待区、种植采摘区、生产区四区。

(1)入口区

用于游客方便入园的用地,大型休闲农庄一般建设两至三个入口。主入口区包括入口牌坊、入口停车场、服务建筑、导游牌、假山水池等。

(2)服务接待区

用于相对集中建设住宿、餐饮、购物、娱乐、医疗等接待服务项目及其配套设施。此区可规划建设办公楼、游客服务中心、果品文化展示室、停车场等。

(3)科普展示区

是为儿童及青少年设计的活动用地,以科学知识教育与趣味活动相结合,具备科普教育、电化宣教、住宿等功能。

(4)特色品种展示区

以各种不同的具当地特色的农业品种植展示区,为观赏性较强品种展示空间。

(5)精品展示区

为精品农业种植区,可满足高端层次观光采摘者的要求。

(6)种植采摘区:

此区面积最大,是休闲农业园的基本用地。种植采摘区可以分为不同果品的采摘区,在景观营造上应保留农田景观格局,在不破坏农业景观的基础上规划建

设适当的园林小品和游憩采摘道路。

(7)引种区

引进和驯化国内外优良的品种,建立优良农产品品种引进、选育和繁育体系。

(8)休闲度假区

主要用于观光休闲者较长时间的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之用地。休闲农业园在合理的园区土地利用控制下可适当建设度假木屋,度假小别墅等住宿设施,延长游客在园区内停留的时间,增强休闲农业园的休闲度假功能。

(9)生产区

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区域,在园区其他功能区农产品供给量不能满足游客时可开放,生产区在景观建设、管理方面比其他分区要粗放。

(10)设施栽培区

进行农作物设施栽培的区域。

4、活动项目

(1)项目组织安排合理,休闲体验主题突出,可参与性项目不低于5项。

(2)提供丰富多样的粮食、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种植、采摘等休闲体验。

(3)有家禽、水产养殖饲养基地,提供喂养、垂钓等休闲体验活动项目。

(4)与当地地域人文特色相结合的休闲娱乐项目及农事、节事类参与性民俗活动。

5、餐饮设施

(1)休闲农庄餐饮服务点和布局,应按照游览路线和园区实际条件加以统筹安排,凡是不靠近风景区或民俗村的园区,均宜设置餐饮服务设施。

(2)餐饮建筑除供游人进餐外,造型应新颖、独特,与乡村自然环境协调。

(3)餐饮建筑设计,应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与园区景观相融合,并应符合现行《饮食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4)餐饮建筑的体量和烟筒高度不应破坏原有景观和环境。

(5)餐厅餐位数不低于50位。

(6)有传统民俗节日的特色餐饮,如月饼、年糕、元宵、粽子、腊八粥等。

(7)使用自产无公害农副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有典型农家菜、时令菜。

6、住宿设施

(1)休闲农庄的住宿服务,应根据游客规模和需求,确定接待房间、床位数量及档次比例。

(2)住宿服务设施设计,应符合现行《旅馆建设设计规范》的规定。残疾人使用的建筑设施,应符合《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的规定。

(3)床位数不低于50张。

(4)客房整洁卫生,无异味,卫生间设施齐全完好

(5)客房有冷暖空调并能正常使用

(6)卧具一律消毒处理并一客一换

7、道路设施

(1)休闲农庄外部可进入性强,到达园区的道路交通状况良好、便利。

(2)内部交通通达性强,具有独立的生产(消防)通道、观光游览道路等。

(3)有与车位需求相适应的停车场。

(4)道路网设计必须满足农业生产、农产品观光采摘、环境保护及职工生

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

(5)休闲农庄内部主路路基宽度一般按5.0~7.0m进行设计,其纵坡小于8%,横坡小于4%。

(6)休闲农庄内通往各功能分区的道路路基宽度一般按3.0~5.0m进行设计,其纵坡小于12%。

(7)休闲农庄内步游道路宽度一般按1.0~3.0进行设计,不设阶梯的人行道纵坡宜小于18%。

8、水电设施

(1)有符合环保标准的污水处理设施或中水设施。

(2)休闲农庄给水方式,有条件的可采用集中管网给水,也可利用简易管线自流引水,或采用机井给水。

(3)给水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地表水,一般以地下水为主。排水工程必须满足生活污水、生产污水和雨水排放的需要。

(4)排水方式,宜采用暗管(渠)排放。污水排放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生活、生产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排放,不得直接排入水体和洼地。

(5)休闲农庄的供电工程,应根据电源条件、用电负荷和供电方式,本着节约能源、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维护管理方便。

(6)休闲农庄照明宜采用分线路、分区域控制,并将照明与防止消灭农业病虫害结合起来。

(7)在变电所和变压器的周围,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8)供电线路敷设,一般不应采用架空线路。必须采用时,线路应尽量沿路布设,避开中心园区和主要景点,尽可能不跨越建筑物或其他设施。

9、景观设施

(1)游览、休憩、服务性建筑物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空间组合、造型、色彩及其使用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2)与地形、地貌、山石、水体、植物等其他景观要素和自然环境统一协调;

(3)层数一般以一层为宜;起主题和点景作用的景观建筑高度和层数服从景观需要。

(4)亭、廊、花架、敞厅的楣子高度应考虑游人通过或赏景的要求。

(5)亭、廊、花架、敞厅等供游人坐憩之处,不采用粗糙饰面材料,也不采用易刮伤肌肤和衣物的构造。

(6)休闲农庄内景观最佳地段,土壤肥沃地段,不得设置餐厅及集中的服务设施。

(7)景观小品的位置、高度、体量、风格、造型、色彩要与整体环境相适应。

10、卫生设施

(1)各类场所卫生达到GB9664规定的要求,餐饮场所达到GB16153规定的要求,游泳场所达到GB9667规定要求。

(2)公厕数量与接待能力相匹配,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应达到GB/T18973-2003规定的三星级及以上旅游厕所标准。

(3)配备数量满足需要的垃圾箱,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及时,日产日清,集中处理。

(4)食品卫生符合国家规定,配备卫生消毒设施,不使用造成污染的一次

性餐具。

第三篇: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

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

按照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方案的要求,为规范创建工作,统一验收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一、园地要求

(一)环境条件。标准园的土壤、空气、灌溉水质量符合相关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行业标准,废旧农膜须全部回收。

(二)标准园规模。设施蔬菜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设施内面积)200亩以上,露地蔬菜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

(三)功能区布局。标准园具备农资存放、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产品检测、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功能区,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且统一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布局。

(四)菜田基础设施。园内水、电、路设施配套,确保涝能排、旱能灌、主干道硬化。

(五)温室与大棚。日光温室按照合理采光时段和异质复合蓄热保温体结构原理设计建造,严冬季节室内外最低温度之差达到25℃以上。塑料大棚按照合理轴线方程设计建造,坚固耐用、性能优良、经济实用。

二、栽培管理要求

(六)耕作制度。合理安排茬口,科学轮作,有效防治连作障碍。适宜蔬菜全面推行垄或高畦覆盖地膜栽培。

(七)品种选择。选用抗病、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八)育苗要求。利用专门的育苗设施,采用穴盘或泥炭营养块等集约化育苗方式,集中培育、统一供应优质适龄壮苗,标准园内需要育苗的蔬菜100%采用集约化育苗。

(九)设施覆盖材料。设施栽培全面应用防雾滴耐老化功能棚膜,通风口及门覆盖防虫网防虫,夏秋覆盖塑料薄膜避雨和遮阳网遮荫,冬春多层覆盖保温节能。

(十)水肥管理。全面应用滴(喷)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肥施用适量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禁止使用城市垃圾、污泥、工业废渣和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

(十一)病虫防控。采用综合措施防控病虫害,露地蔬菜全面应用杀虫灯和性诱剂,设施蔬菜全面应用防虫网、粘虫色板及夏季高温闷棚消毒等生态栽培技术。科学安全用药,农药以高效低毒生物药剂为主,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和采收安全间隔期,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及来源不明、成分含量标注不清的农药。实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十二)采收上市。按照兼顾产量、品质、效益和保鲜期的原则,适时采收;严格执行农药、氮肥施用后采收安全间隔期,不合格的产品不得采收上市。

(十三)田园清理。将残枝落叶等废弃物和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园清洁。

三、采后处理要求

(十四)设施设备。配置专门的整理、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场地及必要的设施,长途运输要有预冷处理设施。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冷链系统,实行商品化处理、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

(十五)净菜整理。叶菜、根菜的修整净菜过程与采收同时进行。叶菜只采收符合商品质量标准要求的部分,根菜要清除须根、外叶等。整理留下的废弃物要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六)分等分级。按照蔬菜等级标准,统一进行分等分级,确保同等级蔬菜的质量、规格一致。

(十七)包装与标识。产品须经统一包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标识要按照规定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采收期、产品质量等级、产品执行标准编号等内容。包装材料不得对产品造成二次污染。

四、产品要求

(十八)安全质量。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

(十九)产品认证。通过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有条件的积极争取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GAP认证及地理标志登记。

(二十)产品品牌。产品须统一品牌,且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商标通过工商部门注册。

五、质量管理要求

(二十一)农药管理制度。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

(二十二)档案记录制度。统一印发生产档案本,详细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产品收获日期。档案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二十三)产品检测与准出制度。配备必要的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对标准园蔬菜进行检测,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不得采收,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销售,销售的产品要有准出证明。

(二十四)质量追溯制度。对标准园内生产者和产品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要实现产品质量信息自动化查询。

六、其他要求

(二十五)明确实施主体。标准园创建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注册登记,并规范运行。标准园要确定技术员和指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和菜农培训等相关工作。

(二十六)树立创建标牌。按照农办农[2009]120号文要求的标牌大小、格式和内容,树立标牌,标明创建规模、目标、关键技术、技术负责人、工作责任人等。

(二十七)普及技术规程。标准园生产的每种蔬菜都要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技术规程要印发到每个农户,张挂到标准园醒目位置及每个温室、大棚;标准园要切实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农事作业。

(二十八)建立工作档案。创建方案、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生产档案、产品安全质量检测报告、工作总结等文件资料要齐全、完整,并分类立卷归档。

第四篇:农业部水果标准园创建规范

农业部水果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

按照农业部水果标准园创建方案的要求,为规范创建工作,统一验收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一、园地要求

(一)环境条件。标准园的土壤、空气、灌溉水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相关水果产地环境条件行业标准。

(二)标准园规模。集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

(三)功能区布局。生产资料存放、生产区、生活区布局合理。具备采后处理、产品初步检测等设施设备。

(四)果园基础设施。交通便利,园内水、路设施配套,做到涝能排、旱能灌,果园主干道硬化,能通过运输车辆。园区主干道入口处设立植物检疫警示牌。

(五)栽培模式 根据各地的生态条件和和生产实际,选择适宜的栽培模式(露地、促成、延迟、避雨),具备必要的促成、延迟、避雨、防寒、防风设施。

二、栽培管理要求

(六)品种和砧木选择。选用抗逆性强、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同一果园,要求主栽品种一致,纯度99%以上。除果园土壤类型或抗病性等特定需要外,同一个果园,相同的接穗品种应采用相同的无病毒砧木,砧木纯度98%以上。无检疫性病虫为害。

(七)土壤管理。适宜采用生草栽培的果园,在适宜季节应采取生草栽培或种植绿肥,要求草和绿肥种类与果树没有共生性病虫害,且为浅根、矮秆和非藤蔓类。适宜覆盖的果树,旱季或冬季提倡树盘覆盖或全园覆盖。保持树盘下及周边地表疏松。地表严重板结的,在非雨季适度中耕。

(八)肥水管理。根据年周期内不同物候期对肥料的需要量和土壤肥力情况进行施肥,果树施肥分为基肥、追肥和根外追肥三种方式,力争做到配方施肥。施肥原则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保持或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所施用的肥料不应对果园环境和果实品质安全产生不良影响。灌水时期、方法、用量合理。提倡节水灌溉(喷灌、滴灌),科学合理用水。

(九)花果管理。综合应用土肥水管理和植保措施,维持正常开花结果,无明显大小年。产量连续3年高于当地省(市、区)相同树龄果园平均水平20%以上。果实形状、大小、颜色、外观等基本整齐,优质果率80%以上。果实内在品质达到该品种的固有特征。

(十)树体管理。合理密植或通过间伐、修剪等措施控制树冠。株间无严重交叉。树冠通风透光良好,无严重枝叶重叠,树冠内病虫害枝和枯枝少。植株生长整齐,树冠大小、高度、树形基本一致。无严重病虫害树,缺株率≤2%。

(十一)病虫防控。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全面应用杀虫灯、性诱剂和粘虫色板,病虫危 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科学使用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或其他禁限用农药。实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

(十二)采收。严格执行农药、化肥施用后采收安全间隔期,不合格的产品不得采收上市。根据果实成熟度、用途和市场需求综合确定采收期,杜绝早采。成熟期不一致的品种,应分期采收。采收时,轻拿轻放,避免碰伤。具有出口订单的果园依据果品计划供应市场的时间按成熟度确定采收期,采后尽快运输并进行预冷等加工处理。

(十三)清园。将残枝落叶、果袋等废弃物及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进行越冬病虫害的防治,保持果园清洁。

三、采后处理要求

(十四)设施设备。配臵必要的预贮间、分级、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场地及配套的设施,如田间临时存放,应建有遮阳棚等简易设施。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冷链系统,实行运输、加工、销售全程冷藏保鲜。

(十五)分等分级。按照水果等级标准,统一进行分等分级,确保同等级水果的质量、规格一致。

(十六)包装与标识。产品须经统一包装、标识后方可销售。标识应当按照规定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采收期、产品质量等级、产品执行标准编号等内容。包装材料不得对产品造成二次污染。

四、产品要求(十七)安全质量。产品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十八)产品认证。通过无公害食品水果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有条件的积极争取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GAP认证及地理标志登记。

(十九)产品品牌。产品须统一品牌,且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商标通过工商部门注册。

五、质量管理要求

(二十)农药化肥管理制度。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

(二十一)生产档案记录制度。统一印发生产档案本,有较为完整的生产管理档案记录,包括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日期,病、虫、草害及重要农业灾害发生与防控情况,主要管理技术措施,产品收获日期。档案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二十二)产品检测与准出制度。配备必要的常规品质检查设备和农药残留速测设备,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和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得上市销售,销售的产品要有产地准出证明。

(二十三)质量追溯制度。对标准园内生产者和产品进行统一编码,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产品质量查询。有条件的地区,需要记载果树营养诊断数据和施肥及矫正方案,确保从生产源头上控制果品产量质 量。

六、其他要求

(二十四)明确实施主体。标准园创建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注册登记,并规范运行。标准园要确定技术员和指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和果农培训等相关工作。

(二十五)树立创建标牌。按照农办农[2009]120号文要求的标牌大小、格式和内容,树立标牌,标明创建规模、树种、品种、生产目标、关键技术、技术负责人、管理责任人等。

(二十六)普及生产规程。每类水果都要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技术规程要印发到每个种植户,张挂到标准园醒目位臵,要切实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

(二十七)建立工作档案。创建方案、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生产档案、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工作总结等文件资料要齐全、完整,并分类立卷归档。附件3:

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规范(试行)

按照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方案的要求,为规范创建工作,统一验收标准,特制定本规范。

一、园地要求

(一)环境条件。应远离公路干线200m以上,与其他作物地块间建有隔离带。茶园应为平地或缓坡,坡度在25°以下,其中坡度15°-25°的茶园需建立等高梯级园地。土壤pH值4.5-6.0,土层有效深度1m以上,土壤疏松、肥沃,通透性良好,排灌条件良好。标准园的土壤、空气、灌溉水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条件行业标准(NY5020-2001)。

(二)标准园规模。集中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

(三)功能区布局。生产资料存放、生产、加工、包装、检验、贮藏等设施齐全,布局合理,满足生产需要。标准茶园离茶叶初制厂的直线距离5km以内,茶叶加工厂应与办公、生活区隔离。

(四)茶园基础设施。园内水、路设施配套,建有排、蓄、灌水系统,能灌能排。有条件的茶园建立喷灌或滴灌等现代节水灌溉系统。建有茶园道路系统,有主干道、支道、操作道等,能适应机械化生产要求。

二、栽培管理要求

(五)品种选择。应选用抗逆、优质、高产、适制性好、商品性好和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80%采用无性系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六)种植。采用双行或单行条栽的方式种植,行距以1.2-1.8米为宜。

(七)土壤耕作。根据茶园的类型、土壤和气候条件等,合理采用浅耕、中耕、深耕和免耕等耕作技术,避免土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肥力改善。有条件的配备耕作机,提倡使用茶园耕作机械完成耕作作业和进行茶园地表覆盖。修剪枝、叶应全部回归茶园,增加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回归有效养分。

(八)水肥管理。应用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加强养分综合管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基肥和追肥配合,按需施肥。

(九)病虫防控。配备至少1名植保人员,负责制定防治计划、确定防治技术;负责农药采购、使用、贮藏、处理和防治指导工作,并记录防治档案。实行统防统治,及时控制茶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按照病虫害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技术防治病虫害,全面应用杀虫灯、性诱剂和粘虫色板,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选用推荐农药,不得使用禁限用农药。建立病虫防治档案,7 记录防治时间、地块、防治目的、防治措施、投入品名称、剂量、防治效果、操作人等。

(十)树冠管理。根据茶树生长发育特点和茶园环境条件,合理运用定型修剪、轻修剪、重修剪等技术措施,培养结构合理、长势健壮的树冠,常规条栽茶园覆盖度在80%以上(立体采摘茶园除外);配备单人修剪机或双人修剪机进行机械化修剪。

(十一)采摘。按照产品标准要求,适时采收,适宜机采的茶园推行机采。严格按照农药、化肥施用采收安全间隔期进行采摘。

三、加工要求

(十二)设施设备。加工厂能满足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的要求。初制加工应根据所加工的茶叶产品的不同,配备相应的厂房、工艺和设备;精制加工应力求达到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加工应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十三)分类处理。不同批次鲜叶、在制品和干茶要分别摊放和贮存。

(十四)分等分级。按照茶叶等级标准,统一进行分等分级,保证同等级茶叶的质量一致。

(十五)包装与标识。产品须经统一包装、标识后销售。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标准》(GB11680)要求,并有明显标识。标识内容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至少 标明产品的品名、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质量等级、净含量、产品标准代号等内容。

四、产品要求

(十六)安全质量。产品质量安全指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十七)产品认证。通过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有条件的积极争取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GAP认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十八)产品品牌。产品须统一品牌,且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商标通过工商部门注册。

五、质量管理要求

(十九)农药管理制度。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

(二十)档案记录制度。统一印发生产档案本,详细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产品收获日期。档案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二十一)产品检测制度。对标准园茶叶进行检测,凡不符合国家或行业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一律不准销售,销售的产品要有产地准出证明。

(二十二)质量追溯制度。对标准园内生产者和产品进行统一编码,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实 9 现产品质量查询。

六、其他要求

(二十三)明确实施主体。标准园创建的主体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注册登记,并规范运行。标准园要确定技术员和指导专家,负责技术指导和茶农培训等相关工作。

(二十四)树立创建标牌。按照农办农[2009]120号文要求的标牌大小、格式和内容,树立标牌,标明创建规模、目标、关键技术、技术负责人、工作责任人等。

(二十五)普及生产规程。要制定先进、实用、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技术规程要印发到每个农户,张挂到标准园醒目位臵;标准园要切实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

(二十六)建立工作档案。创建方案、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规程、生产档案、产品质量检测报告、工作总结等文件资料要齐全、完整,并分类立卷归档。

第五篇:20120218农业部调研农技站建设

鄢陵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鄢陵县总面积 866平方公里,辖 7乡5镇,386个行政村,2230个村民小组,13.5万农户。2011年底总人口6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万人;耕地总面积100.8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7万亩。

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和建设情况

鄢陵县委、县政府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三年内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根据农业部的部署和要求,成立了专门组织,加强领导。从2009年9月开始进行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工作。截至目前,改革已基本结束。

1、加强组织领导。2009年9月县里召开了县政府常务会议,对我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成立了以县长袁宝根任组长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根据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印发了鄢政[2009]42号文件《关于印发鄢陵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对农技推广机构职能任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管理体制、财政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计划用三年时间全部完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2009年10月30日召开了我县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启动会,提出了建设“五有”农技站(有编

制、有人员、有办公室、有经费、有房屋)的奋斗目标。

2、明确管理体制。2010年4月,领导小组再次召开会议,下发了县编办批复的县农业局鄢农[2010]9号《关于建立马栏等九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的请示》的文件。以“县管驻乡,服务基层”为原则,把原来的12个乡镇农办改为9个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县农业局对乡镇农技推广应用区域站的“人、财、物’实行全权管理。

3、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按照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因地制宜设置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共设置乡镇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9个。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人员测算办法(农技科函[2007]1号),按照1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750户农户和3个行政村各配1名公益性农技人员的标准,全县共配备164名农技人员。县里成立了农技推广中心,明确乡镇站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保证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技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技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科学核定并经编制部门批准落实了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全县乡镇区域农技推广机构共设编制100名。人员由县农业局统一管理。

4、明确公益职能,纳入全供事业管理。明确了农技推广机构承担的关键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农业灾害监测,病虫害防治和植物疫情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

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和培训教育服务等公益性职能。农技推广机构性质为全额供给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及其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给予保障。

5、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我们建立了《鄢陵县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鄢陵县农业技术指导员考核管理办法》和《技术员技术服务协议》等规章制度,规范和约束农技人员的业务工作,并制作成版面上墙。

6、实行绩效考核。县农业局相关人员及乡镇分管领导组成,考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是工作实绩,实行百分制评分,农业局、乡政府、服务对象分别占40分、30分、30分。对农技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现场打分,服务对象评分采取现场随机打科技示范户电话询问的方式进行。

三、农技推广工作开展情况

1、开展技术指导,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县乡农技推广机构本着提高质量、改善品质和增加效益的原则,以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为方向,以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以高产创建为载体,狠抓各项关键技术及应变管理措施的落实,克服了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据调查结果表明,2011年我县小麦面积77.1万亩,平均单产494.5公斤,总产达到38.12万吨,较去年30.41万吨增加7.71万吨,增加25.35%,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秋粮播种面积53.3万亩,其中,玉米播种面积51.3万亩,平均亩产502.8

公斤,总产25.793万吨;大豆播种面积1.6万亩,平均亩产190.5公斤,总产0.30万吨。

2、搞好示范推广,带动全面工作。我县自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以来,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把服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好、责任心强、有培训指导农民经验和较好业绩的100名技术指导员。遴选了1000个具有示范带动能力的农户为科技示范户。10个试验示范基地。对全县示范户及辐射带动户,开展了农业技术培训和巡回服务,向农户传授小麦、玉米高产栽培知识和配方施肥技术。向示范户和示范基地发放了物化补助,发放《小麦、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技术书籍共计2万余册。按照《鄢陵县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技术指导员考核管理办法》要求,积极下乡进村入户开展农业技术指导服务活动。两年多来,100名技术指导员共深入农户1万多次,指导农民80万人次,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300多个,引进推广新品种10个。

3、实施测土配方,确保节本增效。共计指导农民小麦、玉米等作物配方施肥90万亩次,推广配方肥1.5万吨,配方肥使用面积达到37万亩次;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30期次,印发相关技术资料4万份(册),培训农民和技术骨干4603人次;采集土样920个,调查农户920户;化验土样600个,检测大量元素及中微量元素6000多项次;安排玉米、小麦肥效试验各6个,安排玉米、小麦示范各10个;研发小麦、玉米等作物不同土壤配方5个,印发施肥建议卡9万份,在210多个村建立了村级示范方,在120多个行政村上墙公示了测土信息和施肥方案。

4、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我县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对于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具有积极作用。2011年我们实施了“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共规划建设高产稳产田2.5万亩。通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项目建成后,区内粮食产量提高了15%左右,每年增产粮食2000吨,节水80万立方米,节肥8万公斤,新增经济效益500万元,经济效益明显。项目的完成,使项目区环境得到了改善,提高了环境质量,提升了农田生产能力,生态环境效益非常显著。

5、抓好高产创建,增强示范带动。2011年落实小麦、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3个,分别设在涉及13个行政村。每个示范区面积均在1万亩以上,每个万亩示范区各建一个千亩示范方、一个百亩示范方、一个十亩高产攻关田、一个优质小麦、玉米品种展示田。共开展技术培训22多次,培训农民3650人次,开展电视专题讲座14期,印发技术资料1.5

万份。高产创建活动涉及的示范区,今年小麦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604.4公斤,只乐乡玉米示范方平均亩最高产达585公斤,张桥乡的玉米示范方平均亩最高产达570公斤。

6、组织农情调研,服务领导决策。我们根据农业生产和发展形势,针对测土配方施肥、粮食生产、农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等工作,认真组织人员搞好农情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搞好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和依据。向省、市、县农业网站报送信息100余篇,送科技下乡158余次,印发了《春季麦田管理意见》、《小麦中后期管理意见》、《秋作物田间管理意见》、《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技术》、《玉米晚收技术》、《主推小麦品种》、《冬季麦田管理意见》、《麦播技术明白卡》等各类宣传技术资料15万份。

四、存在问题

一是农技人员知识亟待更新。目前,在岗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100名农技人员人员中,高中文化程度占40%,中高级职称仅占45%,许多人员虽经过农广校培训,但由于知识老化,跟不上农业结构调整,难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二是农技推广条件较差。有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虽然有办公室,但办公条件差,缺乏工作经费、电脑和交通工具等。直接用于推广的经费依然不多,农技推广的手段、设施依然比较落后,农技人员的工作环境依然比较艰苦。有的乡镇还

没有将农技推广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有效实施。

三是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由于长期无法补充大中专农学毕业生,农技人员又得不到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难以适应新阶段农业服务的要求,农技服务的装备手段跟不上。农技服务面临新的挑战。再加上农技人员的待遇和收入偏低,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部分农技人员不甘于贫苦,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建议

一要把乡镇农技推广站建设作为一项实事工作来抓,坚决克服不同程度存在的那种“忽视”、“短视”甚至“歧视”等不正确、不公正的做法,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有关要求,保证工作经费、办公场所、交通工具,添置必要的办公设施和化验设施,推动全县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重塑农技站形象、再创农技站辉煌。

二要切实依法办事,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要重申乡镇公益性农技推广站在性质上为国家设在基层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承担区域性的农技推广和服务,要保证专业技术院校毕业的农技人员的比例。在经费上,乡镇财政对农技推广站办公经费要实行部门预算管理,将各项收费收入与财政拨款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

三要全面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的综合素质。要以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成为“指导服务的多面能手、专业技术的行家里手、农业工作的参谋助手”为目标要求,以农民是否满意作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全方位提高乡镇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广大基层农技人员的服务意识、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综合服务能力紧跟时代的需要。

2012年2月19日

下载农业部农庄建设规范(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部农庄建设规范(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休闲农庄建设可行性报告

    新兴镇富山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可 研 报 告一 前言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中国乡村游”主题目标,切实推进新兴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乡村游”成为我镇经济新的增长......

    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

    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农庄为了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挖掘农业资源优势,增强城市服务辐射功能,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开辟陕北黄土高原农业增收新途径,拓出志丹新农村......

    昆明市都市农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昆明市都市农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我市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

    农业部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

    附件3: 农业部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 为规范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行为,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农业部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科学、客观、公正,特制定本规范。 一、抽样工作......

    农业部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修订)

    农业部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规范(修订) 一、抽样工作 (一)抽样原则 1.承担监测任务的单位(以下简称承担单位)应对被检省(区、市)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和畜禽养殖分布情况进行调......

    投资生态农庄常见误区和建设要领

    投资生态农庄常见误区和建设要领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产阶级不断涌现,资产在500~1000万的中产阶层十分庞大,这些人都希望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并通过投资一个相对稳定、安......

    关于建设小茶园生态农庄可行性报告(最终定稿)

    关于建设小茶园 生态农庄 可行性分析报告 【草案】项目负责人:李昌海 起草人:黎萍 起草日期:2015.11.11 目录第一章、总论 ......................................................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加快私营农庄建设

    我镇地处松滋市的西北部,国土面积153平方公里,辖区人口4.2万人,耕地5.7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农业乡镇。为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优化组合生产要素,近年来,我们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