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巧手制作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
《巧手制作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
本课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再经过发挥想象,从而“变废为宝”,制作成各种手工艺品。通过制作,体验变废为宝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力、想象力和环保意识。对于废旧物品,学生并不陌生,但要把这些废弃物制成艺术品,就需要学生的大胆想象和实践。由于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课堂效果上看,总体感觉还不错,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重视作品评价
作品完成后,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的丰富想象与创造力通过这些精美作品得以充分展示。为了使每个学生能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验到成功,面对同学们琳琅满目的作品,我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推选出小组中的优秀作品,再进行集中展示,展示期间让学生从三个面面来介绍自己的作品,之后让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在自评、互评,交流展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成果展示,重在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成功,延伸制作兴趣。
2、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品展评结束后,让学生通过这次“变废为宝”的活动,谈谈自己的收获。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再次渗透环保节能的意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除了课上这些在再利用的方法外,还可以怎样利用?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这样就把环保话题从课堂上转到课堂外,从美术方面转到工业农业等其他领域。真正达到拓展的目的。
思索:在引导学生观察与想像时,怎样能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跳出物品常规的形态,赢得更广阔的创新空间?
我想这要在选择欣赏作品时就带有很强的目的性,采用两种方式的欣赏。一种是实物欣赏,虽然直观,但是受条件限制,我们不容易收集到特别有创意的作品,所以实物欣赏是基础;一种利用课件进行图片或者视频欣赏,这些从网络中就可以的资源更新颖,展示的面更宽,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创新欲望。
一节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但老师在课前和课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则要更多,只有经过反复的思索与实践,才能让自己的课堂走向完美。首次进行综合实践的公开课,难免会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变废为宝小巧手》教学设计
........《变废为宝小巧手》教学设计
天心中学 欧阳丽琴
课型:手工制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进行联想,让学生加深对材料的体验。教学难点
1.充分利用废旧物品的原有外形进行联想和创作,鼓励学生有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想法。
2.在动手制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学准备
1.共同收集制作材料:一次性杯子、广告纸,旧毛线、棉花、破布等装饰物。2.剪刀、双面胶、水彩笔或油画棒等。3.范作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的世界是美好的,在这样美好的世界里我们每天不可避免地在制造着废品。可是有的人却能“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板书“变废为宝”)
二、讲授新课
(一)看大师作品,引起学生兴趣
师:一起来看大屏幕:a、栩栩如生的老牛雕塑,是什么做得?b、c、生答(废旧易拉罐、废旧……)
师:艺术大师们能用废旧物品加上自己的“奇思妙想”作出美化环境的雕塑作品,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师:如果给你一堆废旧的易拉罐,你能做出什么来?(生答)师评价
试题试卷
........师:看来废旧物品的确就是放错位置的宝贝。
(二)废旧纸杯的创意设想
1、环保思想渗透
师:用过的小纸杯是我们生活当中常见的废旧物品。你扔掉一个纸杯也许没什么,可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扔掉一个纸杯,我们就相当于失去了一大片森林。我们能不能也像艺术大师那样进行创意,把小纸杯变成一件宝贝?
2、教授观察方法
师:瞧,这是老师用纸杯作成的灯笼。你能用纸杯做出什么来?大家想一想,(在想之前,我们来看看怎样来观察纸杯:从上看、从下看,横着看……
3、生交流创意设想
师:谁起来说说你的创意?(生交流)
(三)看同龄人的作品,激起更大兴趣
师:咱们同学想的都很好,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同学用纸杯进行的创意,也许会对你有更大的启发。
师: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交流)
师:你想不想也成为“小巧手”(板书:小巧手)赶紧拿出你准备的材料比比看谁的手最巧?做的时候要把你的创意表现在你的作品上;作品要做得精细,如果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让小伙伴帮帮你。
三、学生作业 教师指导
四、作品展示
师:赶快把你的作品拿上来吧。你喜欢哪件作品?为什么?(师生交流)
师:这么多作品你打算怎样处理?(生交流)(装饰周围环境)
五、延伸(欣赏不同层次的作品,让学生有高度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只用了纸杯进行了创意,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废品还有很多,远远不止我们看到的这些,他能做成什么?让我们来看看。
师:这幅作品,你能看出来是用废品制作的吗?这么精美的作品其实是用易拉罐、绒布、软泡沫和硬纸板做成的。它的作者是四川患有听力障碍的铁路工人谭路,这幅作品,在今年上海世博会上获得冠军。谭路说: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试题试卷
........够有机会展示在世博会的舞台上,让全世界的旅客感受到四川人民重建美好家园的热情和智慧。
师:多么可贵的愿望啊!咱们同学是不是也有美化我们生活的愿望?我们接下来继续看。。利用剪、贴、卷、折、组合等方法加上动脑、动手我们也能做出和他们一样好的作品,回去后,大家也试着用其他废旧材料做一做,下星期我们举行一个“变废为宝”小展览。
《变废为宝小巧手》授后反思
“变废为宝”这一课题,对学生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我们经常倡导的环境保护理念的重要内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用自己的小巧手巧妙进行再创造、再加工,让废旧材料重新焕发生机,变成各种宝贝,美化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变废为宝的乐趣,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以前上这节课时,我往往是放手让学生准备各种废旧材料,随意去做,但我发现这样一来内容虽然丰富但过于空泛,教师的启发及辅导都不免有点茫无边际。为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经过组内研讨,我们大胆创新教学思路,决定从小处着眼,由一个具体的点切入,通过小视角打开大视野,利用小制作将学生推上激情创意的大舞台。基于废旧材料的课前准备以及三年级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考虑,我将本课制作材料确定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废弃物——纸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通过巧妙的制作、组合将纸杯美化成生活中的宝贝。具体的教学环节是这样安排的:一是欣赏艺术大师的“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种种创意,给学生以震撼,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欲望;二是鼓励学生对小纸杯的再加工展开想象,然后通过纸杯作品欣赏来交流、探讨制作技法;三是提出作业要求,分组进行制作;四是作品展示评价;五是进行拓展延伸,欣赏其他材料变废为宝的图片,开阔学生视野。
试题试卷
........虽然学生作业只是进行了小小的纸杯制作,内容显得单一和狭窄,但是学生由此萌生的创造欲望却是无限的,他们会主动找寻生活中其他的废旧材料进行再制作,学生环保意识也会在这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
虽然我们的设计初衷都是美好的,刚才的课堂教学过程也基本达到了如期的目标,但其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用学生最容易想到的造型来激发学生最初的创意;随机点播废旧物品改造需要从外形和颜色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做起;从最简单的造型入手,让学生感觉到废品改造不是一件难事。和老师一起完成作品,又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老师不再是站在高处而是和学生平等的一起研讨性的学习
培养学生动脑能力,通过学生交流、展示材料,先尝试性创作,引导学生去发现材料的不同肌理特点并进行创意,使学生初步自己去感受感受到不同材料带来的独特美感,从而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研究和发现美、创造美,并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让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相互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自主造型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感知,体验、设计创新。
欣赏其他作品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思维。让学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件东西原来还可以这样去改造,我怎么没想到呢。加深了学生对废旧物品原形的理解,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广度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激起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学理念: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遵循《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对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的培养,把课内外知识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试题试卷
........2、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真正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给学生说、做、画、评的空间。
3、注重学科整合,整节课融入了语文、自然等学科的内容,突出了综合性。
4、注重把“美”贯穿整节课,通过对美的观察、美的发现,从而发展到对美的表现和创造。让学生从不仅从听觉上更是从视觉上感受到秋的“美”。
试题试卷
第三篇:变废为宝教学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1
作为一个创意手工活动,“创意”是重点。《指南》中指出:艺术教育应以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为中心任务。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适当范例。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可今天是个创意手工活动,如果让幼儿直接进入操作的话,肯定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所以我展示了三张自制玩具范例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可能是怎么做成的?不仅积累了相关的技能经验,为下面的操作做铺垫,还通过欣赏成品激发幼儿创作的愿望。
2.材料丰富。
为了避免幼儿完全按照范例来制作,我提供的材料有很多种类:纸盒类(大的、小的、高的、扁的)、空瓶类、牛奶盒类、易拉罐类等等;还有不同的辅助材料:黏贴纸、彩色手工纸、皱纹纸、瓦楞纸、星星纸等。分四组,分别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作。
3.恰当指导。
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针对幼儿出现的不同情况,要进行不同要求的指导,倡导幼儿个性化的表现,反对千篇一律的训练,教师不做过多的干预,就像《指南》的要求:教师要“顺应幼儿需要的指导”。
另外,最后的'作品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老师不是用“好不好看”、“对不对”的依据标准来评价,而是根据《指南》的要求:“从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创造性、专注性、独立性、坚持性,对材料的探索和操作以及行为习惯方面进行评价”,不以成人的标准来判断作品好坏,以免导致幼儿对手工活动失去兴趣和自信。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2
上周五,我上了《变废为宝有妙招》这课的第二课时《减少垃圾 变废为宝》,从选课、备课,到讲课,中间有课程教研部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有本组成员的鼎力相助,也有学生的积极配合,为大家展现了一节自认为不太成熟的`道法课。
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我有如下反思:
1.道法课旨在培养良好的公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它是开放的,自由的,快乐的,要切实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2.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标扣本,以学定教。
3.在这节课上,可以根据教材已经分好的七大块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道法课的生活性。
4.要想上好一节道法课,需要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前大量收集资料,课堂上,可以是学生的成果展示,分享交流,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不仅对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环保意识,从自我做起,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其他学生也能从别人的分享中得到启示。
5.教学中,评价语虽有所进步,但还需大力提升,争取做到评价有针对,及时评价。
6.过度也是自己所欠缺的,因此在以后的上课中也要重点提升自己过度用语。
7.各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够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突出学生学的特点。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3
秭归实验小学: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领域。本人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表达,以启发式的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制作出各种有趣的造型。课后我引导他们留意用身边其它的材料进行艺术再创造,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并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成功之处:
1.导入新颖
创设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愿望,自然导入新课《变废为宝》。
2.教学示范设计巧妙
常规的`教学示范是教师一个人演示,学生认真观看,而本次教学中的示范是老师请全班同学共同观察、分析、思考、制作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本次设计制作,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启发式教学,激发创意
通过”超级变变变”的游戏,将杯子和饮料瓶通过正放、倒放、剪开等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变废为宝的制作步骤及方法,整节课是快乐的,充满创意的。
4.评价方式独特
在评价作品时,一部分没有完成的同学不愿意停下来听。教师得想办
法吸引他们,于是我让同学们手牵手随着欢快的音乐一起来欣赏,这样没有完成的同学只能放下手中的作业,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欣赏、小组讨论将本组的创意之星和巧手之星由组长贴在作品上,每完成一件作品,老师就在相应的组里贴上五角星,增强了每组的竞争意识,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
5. 拓展部分回味无穷
一堂课的魅力并不止在这四十分钟内,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本堂课通过杯子、饮料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珍惜资源,变废为宝。
教学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还可以放开一些,不要总担心哪些还没为学生想到,课堂上总会有生成性的东西,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课堂就会更精彩。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4
本课属于造型 . 表现 、设计 . 应用领域。本人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表达。以启发式的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制作出各种有趣的造型。课后 引导他们留意用身边其它的材料进行艺术再创造, 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并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成功之处:
1、导入新颖
利用哭声创设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愿望,自然导入新课《变废为宝》。
2、教学示范设计巧妙
常规的教学示范是教师一个人演示,学生认真观看,而本次教学中的示范是老师请全班同学共同观察、分析、思考、制作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本次设计制作,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启发式教学,激发创意
通过” 超级变变变” 的游戏,将杯子和饮料瓶通过正放、倒放、剪开等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变废为宝的.制作步骤及方法,整节课是快乐的,充满创意的。
4、评价方式独特
大部分美术教师都有同感,在评价作品时,一部分没有完成的同学不愿意停下来听。教师得想办法吸引他们,于是我让同学们手牵手随着欢快的音乐一起来欣赏,这样没有完成的同学只能放下手中的作业,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欣赏、小组讨论将本组的创意之星和巧手之星由组长贴在作品上,每完成一件作品,老师就在相应的组里贴上五角星,增强了每组的竞争意识,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
5、拓展部分回味无穷
一堂课的魅力并不止在这四十分钟内,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本堂课通过杯子、饮料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珍惜资源,变废为宝。
教学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还可以放开一些,不要总担心哪些还没为学生想到,课堂上总会有生成性的东西,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课堂就会更精彩。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5
“老师,以后我一定要充分利用家里的废品,把它们变成有用的东西!”
“老师,您的板书就是一首押韵的诗,好巧妙啊!我们读一遍就能把它背出来了!”
下课以后,学生们兴冲冲地跑到讲台上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看着他们兴奋的笑脸,我不禁由衷地笑了。从孩子们诚恳的话语中,我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这节《变废为宝》综合实践课已收到了预期的成效,学生们确确实实是学有所得。值得一提的是板书设计,那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也许这节课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瑕疵,但我的`总体教学目标已经达成,诗一般的板书更将铭刻在学生心间,成为他们日后进行环保行动的指路明灯。
本课的另两个亮点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和课堂上合作制成的精美作品。以下将细细道来——
“变废为宝”这一主题活动在我班上已开展了一段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学生从废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废旧物的处理、对废旧物的利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所提高。在“变废为宝”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老师共同参与,学生在发挥想象、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
1合作,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活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加深。整个活动让我们真正共同享受了劳动的快乐、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思想得到了升华。
一、设计方案
先引导学生确定主题,再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意愿成立小组,然后分组设计制作方案:要求选好小组长、进行分工、做好制作准备、定好制作步骤,设计作品展示方式。
为了使此次活动更顺利地进行,我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分组
二、组织实施
小组分工合作,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调控组员各司其职、互相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自行收集材料,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从而获得许多关于“变废为宝”的知识。
三、开拓创新
这次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但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真诚地与人沟通,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小组合作的精神,还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总结、实践、研究问题的学习方法,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白了“变废为宝”的巨大效用。
无论如何,我都希望环保意识从此像种子一般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并把这种意识传播到周围,对这个社会也能形成一定的良性影响,使我们的地球真正绿树成荫,水秀山清。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6
我上完了二年级美术课《变废为宝》,感触很深。变废为宝这节课的显性目标是利用废旧的材料制作立体和半立体的艺术品,隐性目标是渗透环保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学生们对垃圾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重新认识垃圾,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利用垃圾设计、制作工艺品,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工艺品,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制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和综合技能;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而且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一节课不可能把作品做得那么完美,但这没关系,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我觉得应该以变废为美的艺术思路的`深度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思考,可以落脚到某一种方式方法,以点带面,由易到难,通过色彩、形状、质感的联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从材料广度进行拓展,可放手体验,自由发挥,达到精彩纷呈。让学生了解如何对废旧物进行联想,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废旧物品变美得可能,调动其操作积极性;通过制作先后的美丑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丽的同时,自动的热爱生活通过自己的能力变废为宝美化环境。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之外,一定要努力地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材、准备切合实际的教案、备好学生,特别是在备课时就做一下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等,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7
“老师,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整理家里的垃圾,变废为宝!”
“老师,以后我一定不会乱扔垃圾,一定要把垃圾分类,充分利用!”
……
下课以后,同学们兴冲冲地跑到讲台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着他们的笑脸,看着他们的那种热情,我由衷地笑了,看来这次课已经到达我所期望的成效,让他们收获不少,这课的学习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也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告诉他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得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垃圾做起。本课的亮点在于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活动二“垃圾分类”,活动三“分离可回收垃圾”,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以变废为宝为主线,通过变废为宝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使地球水秀山清的目的,心灵手巧则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也许这节课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瑕疵,但我的总体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学生通过动手能力,知道了垃圾如何分类和垃圾的危害,这将成为他们日后进行环保行动的指路明灯。
本课的另两个亮点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和课堂上合作制成的精美作品。以下将细细道来--
“变废为宝”这一主题活动在我班上已开展了一段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学生从废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废旧物的处理、对废旧物的利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所提高。在活动一的家庭垃圾调查中,虽然是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但要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参与。这样做不但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学习,还可以引起家庭成员对自觉保护环境的注意。
在活动二、三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分工合作,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调控组员各司其职、互相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自行收集材料,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从而获得许多关于“变废为宝”的知识。
在活动四中,制造再生纸,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他们的.作品不仅美观精致,而且很有意义,我想只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学习他人的制作,他们的作品会更加的完美。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堂上积极地展示和自我表现构成了课堂活跃热烈的气氛。学生能够观察,有发现,能动手操作有收获,能够动脑有所挖掘,各项能力得到了培养,还使学生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白了“变废为宝”的巨大作用,也知道了爱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8
美术课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就是利用“美”的感染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我们的美术课要两条腿走路,即美术与教育。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有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变废为宝这节课的显性目标是利用废旧的材料制作立体和半立体的艺术品,隐性目标是渗透环保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把握二者的关系,让学生在美术的课堂上享受“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千万不要把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上成一节环保节能的思品课,这一点我认为也很重要。
变废为宝这节课优势在于形式多样,材料随手可得。难的就是如何使学生的联系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上出一堂井井有条又生动活泼的美术课。上好这节课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一些简练又出效果的变废为宝的'好方法,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好奇心与求知欲。只有做到这一点后,才能谈及更高的教学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那样,“当教育的目的被学生发现了,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了。”变废为宝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要想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上这节课从而达到震撼心灵刻骨铭心,就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的“直观美感”这一特色进行美丑对比,采用新奇又简单得操作形式,用精美的艺术品打动学生的心灵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到自我能力可以驾驭,从而调动学生踊跃参与,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实现环保教育的目标,上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课堂。
变废为宝的方式方法很多,40分钟的课堂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我觉得第一课时以变废为美的艺术思路的深度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思考,可以落脚到某一种方式方法,以点带面,由易到难,通过色彩、形状、质感的联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第二课时主要从材料广度进行拓展,可放手体验,自由发挥,达到精彩纷呈。从大处说:变废为宝的艺术手段很多,比较突出的有根雕艺术、贝克粘贴、种子粘贴和一些装饰品(如椰子工艺品、旧挂历窗帘、碎布装潢下脚料工艺品等等),这些变废为宝不仅可以随手把玩,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社会产业,回收废旧物品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换取一定的经济来源。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可能一节课影响学生的一生,说不定,将来的这些学生中就会有人从事这项变废为宝的失业中。从小处说:就可以用一些简单,轻便的小物品如小瓶子、塑料碟、瓶盖、牙签,旧丝袜等等做一些装饰品美化教室等。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从而热爱自己的班级,爱上学,爱学习。
通过节课,让学生了解如何对废旧物进行联想,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废旧物品变美得可能,调动其操作积极性;通过制作先后的美丑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丽的同时,自动的热爱生活通过自己的能力变废为宝美化环境,从心灵深处体会到“美”的震撼。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9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了师生互动互学共同收获的平台。每节活动课得以正常进行,关键在于学生课前一两天到一周时间的准备。《学习材料》中大量需要学生填写的内容,都是引导学生在课外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渠道去掌握第一手材料。这个阶段最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有动力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做充分准备的同学会得到老师的大力表扬和盖在书中的一朵红花。这是对孩子准备工作的肯定,也是积极性的调动和兴趣的激发。
活动课上是老师有意识地按一课一主题设计环环相扣的多个环节,引导学生对第一阶段活动中得到的信息进行交流、汇报,对活动中所做所得进行展示、总结。这是整个活动的第二阶段。从准备到课上的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多方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索科学的能力及审美能力。学生把学习的视角更广阔地伸向社会,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有目的地观察、思考自然、人与社会,与同学、家长正确相处交往,交流,促进了自身语言、人际交往、自然观察等多项智能的开发、发展。教师在活动课上也获取相当多的来自于学生带来的信息,学习、提高知识层面、教学技巧的`机会无处不在。
二、本节活动课由“一、直面垃圾 二、垃圾的危害 三、垃圾的处理 四、节能减排,分类回收 五、分类与再利用 六、活动总结”六个环节组成。主题为“变废为宝”,但利用废品制作成工艺品并不能成为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只有在充分认识垃圾的危害,真正的理解“节能减排,分类回收”的必要性,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具有最基本的环保意识,在环保行动上有一定的动力,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或家长尽量地节能减排,自己能学着做到“物尽其用”。因此,“垃圾的危害,处理,减排,分类回收”被作为本节活动课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汇报自家一周内产生的垃圾后,师生以一个班,一个学校共同进行计算,以数据启发想象,运用数学进行推理,明确“只要有人类的活动必定产生垃圾”,再通过图片的展示,让被污染的环境走进课堂,使之具有真实感,使学生产生沉重,难受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环保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并从中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借助动态板书延伸活动的内涵:“扔”表示人们处理垃圾的习惯做法与动作,又实线转变为“ ”表示观念的转变,“少排少扔”是“节能减排”的具体化;成堆如山的垃圾由于能分类回收而消失,这是学生体验减少垃圾的快感,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
四、这节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积极地展示和表现自我构成了课堂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能观察有发现,能讨论有体验,能动脑思考有所挖掘,能动手操作有收获,个性得到发展,各项能力得到培养。
五、由于对“一、直面垃圾 二、垃圾的危害”两个环节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因此在“小制作展示”部分比较仓促,未能让学生边展示边介绍材料及制作方法;最后的“按提供的废品设计制作装饰品”被省略。这应该也是一个促进学生想象创新的好机会。去年的树教学反思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用自己的智慧美化环境。 本课取材于儿童最熟悉的废旧材料,由于孩子们所带来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废品,所以将无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开始,我示范把一只易拉罐变成一朵漂亮的`小花,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带的材料种类比较多:水果网、纸杯、小木块、易拉罐、牙膏盒等等,因而我没有具体介绍哪一样物品如何制作,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行为,通过欣赏老师的作品,找出制作的材料方法,并以一个小小的瓶盖和一个小纸盒去引导观察,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路,以找到观察制作的要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孩子们制作的过程中,我还用多媒体展示很多有关变废为宝的图片资料供他们参考。制作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创作欲望很强,剪、折、贴等方法运用恰当,个个都是能手,学生创作也是各有千秋,不拘于教材。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11
《变废为宝》这是一个饱含环保意识的主题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环保意识,组织了清扫濠涌村街道的课外活动,学生们准备好一切工具,进行垃圾分类收集,把不可回收的放进垃圾桶,可回收的收集起来,准备课堂作品创作。课堂开始,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到了废物制作的工艺品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了解课前收集的废弃品的形状特征,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去制作,并两两合作设计。
在准备材料的环节,有部分同学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虽然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但也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好在制作过程中因为我采取小组的合作,集合几个人的智慧和材料,成功地创造出了更为优秀的作品,又使这原先的“劣势”转化为有利的“优势”。再次,这节课部分学生未带老师规定的材料,老师着急,可是学生提议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制作,这又何尝不可呢?这正体现了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灵活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适宜创造活动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改以往美术课程单纯地把学生看成是受教育者,上课只是按老师的做,学生属于被动的学习操作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满足感。使学生懂得其实美术课不一定需要特定的工具,它可以毫无束缚地从自己的身边选取任何煤材进行美术创作。这样美术课程赋予学生一个美好、快乐、完整的艺术印象,通过这样的美术课程培养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出现了很多的小制作家,他们的制作精美,设计独具匠心,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杰作,我也欣赏到了同学们精美的作品。在进行活动小结的时候,同学们的感受非常深刻,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了这个活动中的美丽与永恒。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我想,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第四篇:变废为宝教学反思
道自己刚才没想到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学会创新,《变废为宝》教学反思
学会自己
二小
王彦英
在上这节课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了我们的家园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后,再欣赏变废为宝的作品。主要是激发学生创作的火花和热情,因为学生有可能带来许多的废旧物,但是对于制作什么物品却无从下手。其次,发挥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本课是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而且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一节课不可能把作品做得那么完美,但这没关系,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可我还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做完再让学生展示,不过最后还是有没做完的,以至于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了。教学本身是一件教学相长的事情,我也是在反思中成长,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之外,一定要努力地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材、准备切合实际的教案、备好学生,特别是在备课时就做一下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等,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但课堂时间有限,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问,这就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让学生对课题先有个初步的印象,就本课而言,老师可以设计好调查表,让学生课前调查家中每天产生垃圾多少,家周围的垃圾箱有哪几类,人们都分别丢写什么在里面等等,让学生参与进课堂的研究,形成问题意识,激发探索欲望。
本课由于前面的教学太宽松,学生的制作时间太紧张,而且没有能激发学生自我创作的兴趣,过早展示作品,让学生产生了模仿意识。其实教师大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做,做出的东西可能单一,可能不美观,但是这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思考着怎么做的过程,也是一个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在学生展示之后,教师再展示其他优秀作品,扩展学生的思路和眼睛,让他们知
动手。
教学要服务于生活,课题的探讨也要具备实用性,可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在制作过程中就可以仅仅围绕塑料瓶的制作展开,利用绘画、裁剪等等方法制作,制作成花盆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使用不同的方法,制作成不一样的花盆或者其他作品,启发学生思考,学会创新。
总之,综合实践课的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自己思考、自己创新、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学会合作探究,学会实践。
第五篇:《变废为宝》教学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1
本课属于造型 . 表现 、设计 . 应用领域。本人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表达。以启发式的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制作出各种有趣的造型。课后 引导他们留意用身边其它的材料进行艺术再创造, 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并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成功之处:
1、导入新颖
利用哭声创设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愿望,自然导入新课《变废为宝》。
2、教学示范设计巧妙
常规的教学示范是教师一个人演示,学生认真观看,而本次教学中的'示范是老师请全班同学共同观察、分析、思考、制作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本次设计制作,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启发式教学,激发创意
通过” 超级变变变” 的游戏,将杯子和饮料瓶通过正放、倒放、剪开等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变废为宝的制作步骤及方法,整节课是快乐的,充满创意的。
4、评价方式独特
大部分美术教师都有同感,在评价作品时,一部分没有完成的同学不愿意停下来听。教师得想办法吸引他们,于是我让同学们手牵手随着欢快的音乐一起来欣赏,这样没有完成的同学只能放下手中的作业,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欣赏、小组讨论将本组的创意之星和巧手之星由组长贴在作品上,每完成一件作品,老师就在相应的组里贴上五角星,增强了每组的竞争意识,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
5、拓展部分回味无穷
一堂课的魅力并不止在这四十分钟内,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本堂课通过杯子、饮料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珍惜资源,变废为宝。
教学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还可以放开一些,不要总担心哪些还没为学生想到,课堂上总会有生成性的东西,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课堂就会更精彩。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2
我上完了二年级美术课《变废为宝》,感触很深。变废为宝这节课的显性目标是利用废旧的材料制作立体和半立体的艺术品,隐性目标是渗透环保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学生们对垃圾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重新认识垃圾,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
2、让学生利用垃圾设计、制作工艺品,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工艺品,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制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和综合技能;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而且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一节课不可能把作品做得那么完美,但这没关系,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我觉得应该以变废为美的艺术思路的深度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思考,可以落脚到某一种方式方法,以点带面,由易到难,通过色彩、形状、质感的联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从材料广度进行拓展,可放手体验,自由发挥,达到精彩纷呈。让学生了解如何对废旧物进行联想,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废旧物品变美得可能,调动其操作积极性;通过制作先后的美丑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丽的同时,自动的热爱生活通过自己的能力变废为宝美化环境。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之外,一定要努力地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材、准备切合实际的教案、备好学生,特别是在备课时就做一下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等,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3
兴趣是创造的源动力。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像学生未带书本、作业本、颜料等情况时有发生,而此时教师假如立即给予学生批评,甚至责罚,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既挫伤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又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及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进度。下一次,学生可能因为对美术课的轻视,而又忽视了材料的准备。回顾以往课堂教学中,有些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的减退,就有可能跟此有关。因此,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兴趣。可能是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不得体的做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此次,美术课中未带材料的学生,我并未批评,而是鼓励其参与小组的设计构思,让他(她)协助其他同学进行制作,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在之后的一堂工艺制作课中,原先未带材料的学生,准备都很充分,这也说明他们对美术感兴趣了,所以就重视了材料的准备。这是我上了这节课后的感悟之一。
其次,上这节课,让我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有了新的认识。某些突发现象,对于教师的教学探索来说可能是个小小的挑战,可能也是一次机遇。就如这节课中有部分学生未带材料,对于原先的教学设计来说可能是意外的败笔,但小组的合作,集合几个人的智慧和材料,成功地创造出了更为优秀的作品,又使这原先的.“劣势”转化为有利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中,甚至是公开教学活动中,我们也许也会碰上此类的“突发事件”,比如材料未带、讲课时有学生捣蛋、提问时无人响应、画画时颜料打翻了等等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设计要灵活,善于发挥教师的应变能力,努力将教学中的不利因素引导、转化为有利因素。
再次,这节课部分学生未带老师规定的材料,老师着急,可是学生提议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制作,这又何尝不可呢?这正体现了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灵活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适宜创造活动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改以往美术课程单纯地把学生看成是受教育者,上课只是按老师的做,学生属于被动的学习操作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满足感。使学生懂得其实美术课不一定需要特定的工具,它可以毫无束缚地从自己的身边选取任何煤材进行美术创作。这样美术课程赋予学生一个美好、快乐、完整的艺术印象,通过这样的美术课程培养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我想,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4
作为一个创意手工活动,“创意”是重点。《指南》中指出:艺术教育应以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为中心任务。于是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适当范例。
《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可今天是个创意手工活动,如果让幼儿直接进入操作的话,肯定会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所以我展示了三张自制玩具范例的图片,让幼儿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可能是怎么做成的?不仅积累了相关的技能经验,为下面的.操作做铺垫,还通过欣赏成品激发幼儿创作的愿望。
2.材料丰富。
为了避免幼儿完全按照范例来制作,我提供的材料有很多种类:纸盒类(大的、小的、高的、扁的)、空瓶类、牛奶盒类、易拉罐类等等;还有不同的辅助材料:黏贴纸、彩色手工纸、皱纹纸、瓦楞纸、星星纸等。分四组,分别提供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作。
3.恰当指导。
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针对幼儿出现的不同情况,要进行不同要求的指导,倡导幼儿个性化的表现,反对千篇一律的训练,教师不做过多的干预,就像《指南》的要求:教师要“顺应幼儿需要的指导”。
另外,最后的作品评价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老师不是用“好不好看”、“对不对”的依据标准来评价,而是根据《指南》的要求:“从幼儿的兴趣性、主动性、创造性、专注性、独立性、坚持性,对材料的探索和操作以及行为习惯方面进行评价”,不以成人的标准来判断作品好坏,以免导致幼儿对手工活动失去兴趣和自信。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5
《变废为宝》这是一个饱含环保意识的主题活动,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为了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环保意识,组织了清扫濠涌村街道的课外活动,学生们准备好一切工具,进行垃圾分类收集,把不可回收的放进垃圾桶,可回收的收集起来,准备课堂作品创作。课堂开始,向学生展示了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到了废物制作的工艺品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了解课前收集的废弃品的形状特征,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去制作,并两两合作设计。
在准备材料的环节,有部分同学准备的材料不够丰富,虽然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但也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好在制作过程中因为我采取小组的合作,集合几个人的智慧和材料,成功地创造出了更为优秀的作品,又使这原先的“劣势”转化为有利的“优势”。再次,这节课部分学生未带老师规定的材料,老师着急,可是学生提议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制作,这又何尝不可呢?这正体现了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灵活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适宜创造活动的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改以往美术课程单纯地把学生看成是受教育者,上课只是按老师的做,学生属于被动的学习操作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满足感。使学生懂得其实美术课不一定需要特定的工具,它可以毫无束缚地从自己的身边选取任何煤材进行美术创作。这样美术课程赋予学生一个美好、快乐、完整的艺术印象,通过这样的美术课程培养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出现了很多的小制作家,他们的制作精美,设计独具匠心,他们看到了自己的杰作,我也欣赏到了同学们精美的作品。在进行活动小结的时候,同学们的感受非常深刻,他们用自己的文字记录了这个活动中的美丽与永恒。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受启发,我想,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善于总结,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6
“老师,以后我一定要充分利用家里的废品,把它们变成有用的东西!”
“老师,您的板书就是一首押韵的诗,好巧妙啊!我们读一遍就能把它背出来了!”
下课以后,学生们兴冲冲地跑到讲台上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看着他们兴奋的笑脸,我不禁由衷地笑了。从孩子们诚恳的话语中,我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这节《变废为宝》综合实践课已收到了预期的成效,学生们确确实实是学有所得。值得一提的是板书设计,那是本课的亮点之一。也许这节课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瑕疵,但我的总体教学目标已经达成,诗一般的板书更将铭刻在学生心间,成为他们日后进行环保行动的指路明灯。
本课的另两个亮点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和课堂上合作制成的精美作品。以下将细细道来——
“变废为宝”这一主题活动在我班上已开展了一段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学生从废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废旧物的处理、对废旧物的利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所提高。在“变废为宝”的活动过程中,学生、老师共同参与,学生在发挥想象、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
1合作,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实践活动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加深。整个活动让我们真正共同享受了劳动的快乐、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思想得到了升华。
一、设计方案
先引导学生确定主题,再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意愿成立小组,然后分组设计制作方案:要求选好小组长、进行分工、做好制作准备、定好制作步骤,设计作品展示方式。
为了使此次活动更顺利地进行,我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特长分组
二、组织实施
小组分工合作,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调控组员各司其职、互相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自行收集材料,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从而获得许多关于“变废为宝”的知识。
三、开拓创新
这次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但学到了知识,学会了真诚地与人沟通,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小组合作的精神,还增进了对社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总结、实践、研究问题的学习方法,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白了“变废为宝”的巨大效用。
无论如何,我都希望环保意识从此像种子一般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并把这种意识传播到周围,对这个社会也能形成一定的良性影响,使我们的地球真正绿树成荫,水秀山清。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7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了师生互动互学共同收获的平台。每节活动课得以正常进行,关键在于学生课前一两天到一周时间的准备。《学习材料》中大量需要学生填写的内容,都是引导学生在课外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多渠道去掌握第一手材料。这个阶段最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兴趣有动力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能做充分准备的同学会得到老师的大力表扬和盖在书中的一朵红花。这是对孩子准备工作的肯定,也是积极性的调动和兴趣的激发。
活动课上是老师有意识地按一课一主题设计环环相扣的多个环节,引导学生对第一阶段活动中得到的信息进行交流、汇报,对活动中所做所得进行展示、总结。这是整个活动的第二阶段。从准备到课上的整个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多方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索科学的能力及审美能力。学生把学习的视角更广阔地伸向社会,尽可能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有目的地观察、思考自然、人与社会,与同学、家长正确相处交往,交流,促进了自身语言、人际交往、自然观察等多项智能的'开发、发展。教师在活动课上也获取相当多的来自于学生带来的信息,学习、提高知识层面、教学技巧的机会无处不在。
二、本节活动课由“一、直面垃圾二、垃圾的危害三、垃圾的处理四、节能减排,分类回收五、分类与再利用六、活动总结”六个环节组成。主题为“变废为宝”,但利用废品制作成工艺品并不能成为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只有在充分认识垃圾的危害,真正的理解“节能减排,分类回收”的必要性,才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具有最基本的环保意识,在环保行动上有一定的动力,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或家长尽量地节能减排,自己能学着做到“物尽其用”。因此,“垃圾的危害,处理,减排,分类回收”被作为本节活动课的主要内容。
三、学生汇报自家一周内产生的垃圾后,师生以一个班,一个学校共同进行计算,以数据启发想象,运用数学进行推理,明确“只要有人类的活动必定产生垃圾”,再通过图片的展示,让被污染的环境走进课堂,使之具有真实感,使学生产生沉重,难受的情感,进一步加深对环保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并从中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借助动态板书延伸活动的内涵:“扔”表示人们处理垃圾的习惯做法与动作,又实线转变为“”表示观念的转变,“少排少扔”是“节能减排”的具体化;成堆如山的垃圾由于能分类回收而消失,这是学生体验减少垃圾的快感,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
四、这节活动课给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积极地展示和表现自我构成了课堂活泼热烈的气氛。学生能观察有发现,能讨论有体验,能动脑思考有所挖掘,能动手操作有收获,个性得到发展,各项能力得到培养。
五、由于对“一、直面垃圾二、垃圾的危害”两个环节用了将近20分钟时间,因此在“小制作展示”部分比较仓促,未能让学生边展示边介绍材料及制作方法;最后的“按提供的废品设计制作装饰品”被省略。这应该也是一个促进学生想象创新的好机会。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8
“老师,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整理家里的垃圾,变废为宝!”
“老师,以后我一定不会乱扔垃圾,一定要把垃圾分类,充分利用!”
……
下课以后,同学们兴冲冲地跑到讲台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着他们的笑脸,看着他们的那种热情,我由衷地笑了,看来这次课已经到达我所期望的成效,让他们收获不少,这课的学习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也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告诉他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得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垃圾做起。本课的亮点在于设计了四个活动,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活动二“垃圾分类”,活动三“分离可回收垃圾”,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以变废为宝为主线,通过变废为宝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使地球水秀山清的目的,心灵手巧则是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也许这节课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瑕疵,但我的总体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学生通过动手能力,知道了垃圾如何分类和垃圾的危害,这将成为他们日后进行环保行动的指路明灯。
本课的另两个亮点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和课堂上合作制成的精美作品。以下将细细道来--
“变废为宝”这一主题活动在我班上已开展了一段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学生从废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废旧物的处理、对废旧物的利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所提高。在活动一的家庭垃圾调查中,虽然是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但要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参与。这样做不但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学习,还可以引起家庭成员对自觉保护环境的注意。
在活动二、三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分工合作,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调控组员各司其职、互相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自行收集材料,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从而获得许多关于“变废为宝”的知识。
在活动四中,制造再生纸,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他们的作品不仅美观精致,而且很有意义,我想只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学习他人的`制作,他们的作品会更加的完美。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堂上积极地展示和自我表现构成了课堂活跃热烈的气氛。学生能够观察,有发现,能动手操作有收获,能够动脑有所挖掘,各项能力得到了培养,还使学生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白了“变废为宝”的巨大作用,也知道了爱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9
秭归实验小学: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领域。本人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的表达,以启发式的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制作出各种有趣的造型。课后我引导他们留意用身边其它的材料进行艺术再创造,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兴趣和欲望,并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成功之处:
1.导入新颖
创设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触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愿望,自然导入新课《变废为宝》。
2.教学示范设计巧妙
常规的教学示范是教师一个人演示,学生认真观看,而本次教学中的示范是老师请全班同学共同观察、分析、思考、制作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地参与了本次设计制作,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启发式教学,激发创意
通过”超级变变变”的游戏,将杯子和饮料瓶通过正放、倒放、剪开等方式,引导学生联想,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会了变废为宝的制作步骤及方法,整节课是快乐的,充满创意的。
4.评价方式独特
在评价作品时,一部分没有完成的同学不愿意停下来听。教师得想办
法吸引他们,于是我让同学们手牵手随着欢快的音乐一起来欣赏,这样没有完成的同学只能放下手中的作业,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欣赏、小组讨论将本组的创意之星和巧手之星由组长贴在作品上,每完成一件作品,老师就在相应的组里贴上五角星,增强了每组的竞争意识,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
5.拓展部分回味无穷
一堂课的魅力并不止在这四十分钟内,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中起的作用,本堂课通过杯子、饮料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学会珍惜资源,变废为宝。
教学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还可以放开一些,不要总担心哪些还没为学生想到,课堂上总会有生成性的东西,及时解决这些问题课堂就会更精彩。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10
“,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整理家里的,变废为宝!”
“老师,以后我一定不会乱扔垃圾,一定要把垃圾分类,充分利用!”
……
下课以后,同学们兴冲冲地跑到讲台上来,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看着的笑脸,看着他们的那种热情,我由衷地笑了,看来这次课已经到达我所期望的成效,让他们收获不少,这课的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也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告诉他们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得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垃圾做起。本课的亮点在于设计了四个活动:
活动一“家庭垃圾调查”,
活动二“垃圾分类”,
活动三“分离可回收垃圾”,
活动四“制造再生纸”。
以变废为宝为主线,通过变废为宝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使地球水秀山清的目的,心灵手巧则是对的总体评价。也许课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瑕疵,但我的总体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学生通过动手能力,知道了垃圾如何分类和垃圾的危害,这将成为他们日后进行环保行动的指路明灯。
本课的另两个亮点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和课堂上合作制成的精美。以下将细细道来:
“变废为宝”这一主题活动在我班上已开展了一段时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学生从废旧物对环境的影响、对废旧物的处理、对废旧物的利用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保护环境的意识有所提高。在活动一的`家庭垃圾调查中,虽然是学生开展的调查活动,但要鼓励学生与家人一起参与。这样做不但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学习,还可以引起家庭成员对自觉保护环境的注意。
在活动二、三中,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分工合作,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调控组员各司其职、互相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自行收集材料,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从而获得许多关于“变废为宝”的知识。
在活动四中,制造再生纸,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他们的作品不仅美观精致,而且很有意义,我想只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学习他人的,他们的作品会更加的完美。
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学到了知识,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课堂上积极地展示和自我表现构成了课堂活跃热烈的气氛。学生能够观察,有发现,能动手操作有收获,能够动脑有所挖掘,各项能力得到了培养,还使学生知道了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明白了“变废为宝”的巨大作用,也知道了爱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11
上周五,我上了《变废为宝有妙招》这课的第二课时《减少垃圾 变废为宝》,从选课、备课,到讲课,中间有课程教研部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有本组成员的鼎力相助,也有学生的积极配合,为大家展现了一节自认为不太成熟的道法课。
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我有如下反思:
1.道法课旨在培养良好的公民,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它是开放的,自由的,快乐的,要切实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2.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标扣本,以学定教。
3.在这节课上,可以根据教材已经分好的七大块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道法课的生活性。
4.要想上好一节道法课,需要提前布置,让学生在课前大量收集资料,课堂上,可以是学生的成果展示,分享交流,学生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不仅对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提升了自己的环保意识,从自我做起,影响身边更多的.人。其他学生也能从别人的分享中得到启示。
5.教学中,评价语虽有所进步,但还需大力提升,争取做到评价有针对,及时评价。
6.过度也是自己所欠缺的,因此在以后的上课中也要重点提升自己过度用语。
7.各环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够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突出学生学的特点。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12
现代社会,物品越来越注重包装,但这些拆下来的包装随便丢弃又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根据新纲要的要求: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为指导思想。利用废旧物品来大胆进行创新制作,既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让幼儿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乐趣。最近,结合我园绿色幼儿园的'创建,我特设计本活动,主要是引导幼儿在欣赏废旧物变宝创造出来的美后,自己动手利用平常经常丢弃的废旧物也来创造一种美,从中增进幼儿的创新意识与环保意识。我认为,选择这一活动就如《纲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以参观者的身份引导孩子,以自己的语言启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在本次活动的开头,我以故事《奇妙的商店》导入,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也使幼儿懂得:原来我们生活中很多平时丢弃的废品是可以做成漂亮的礼物的。在第二环节中,我采取直观教学法,以幼儿参观“奇妙的商店”,让幼儿通过欣赏别人的作品,引起幼儿创作的兴趣,初步感受艺术中的美。在制作活动中我采用自主探索法,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材料、形式进行废旧物的创作,并在制作过程中学习合作,并提高幼儿的协商能力。本次活动的结尾部分,我让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一同交流分享,让小朋友学会互相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废旧物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在整个活动中,我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创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在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废旧物变宝发生了兴趣。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创作活动中我就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进行创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商量、合作、尝试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作。通过交流分享,又把大家的经验作一汇合,学会了相互欣赏、相互交流。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13
美术课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就是利用“美”的感染对学生进行教育,所以我们的美术课要两条腿走路,即美术与教育。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有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变废为宝这节课的显性目标是利用废旧的材料制作立体和半立体的艺术品,隐性目标是渗透环保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应把握二者的关系,让学生在美术的课堂上享受“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千万不要把一堂生动有趣的美术课上成一节环保节能的思品课,这一点我认为也很重要。
变废为宝这节课优势在于形式多样,材料随手可得。难的就是如何使学生的联系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结合,上出一堂井井有条又生动活泼的美术课。上好这节课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一些简练又出效果的变废为宝的好方法,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好奇心与求知欲。只有做到这一点后,才能谈及更高的教学目标。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那样,“当教育的目的被学生发现了,你的教育就已经失败了。”变废为宝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要想调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上这节课从而达到震撼心灵刻骨铭心,就要充分发挥美术课的“直观美感”这一特色进行美丑对比,采用新奇又简单得操作形式,用精美的艺术品打动学生的心灵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到自我能力可以驾驭,从而调动学生踊跃参与,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实现环保教育的目标,上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课堂。
变废为宝的方式方法很多,40分钟的课堂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我觉得第一课时以变废为美的艺术思路的深度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思考,可以落脚到某一种方式方法,以点带面,由易到难,通过色彩、形状、质感的联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第二课时主要从材料广度进行拓展,可放手体验,自由发挥,达到精彩纷呈。从大处说:变废为宝的艺术手段很多,比较突出的有根雕艺术、贝克粘贴、种子粘贴和一些装饰品(如椰子工艺品、旧挂历窗帘、碎布装潢下脚料工艺品等等),这些变废为宝不仅可以随手把玩,而且还可以成为一种社会产业,回收废旧物品美化环境的同时,还可以换取一定的经济来源。将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体现教育的社会性,可能一节课影响学生的一生,说不定,将来的这些学生中就会有人从事这项变废为宝的事业中。从小处说:就可以用一些简单,轻便的小物品如小瓶子、塑料碟、瓶盖、牙签,旧丝袜等等做一些装饰品美化教室等。让学生自主探索,创造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从而热爱自己的班级,爱上学,爱学习。
通过节课,让学生了解如何对废旧物进行联想,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废旧物品变美得可能,调动其操作积极性;通过制作先后的美丑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丽的同时,自动的热爱生活通过自己的能力变废为宝美化环境,从心灵深处体会到“美”的震撼。
《变废为宝》教学反思14
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用自己的智慧美化环境。 本课取材于儿童最熟悉的废旧材料,由于孩子们所带来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废品,所以将无用的东西变成有用的,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开始,我示范把一只易拉罐变成一朵漂亮的小花,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学习氛围。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们带的'材料种类比较多:水果网、纸杯、小木块、易拉罐、牙膏盒等等,因而我没有具体介绍哪一样物品如何制作,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的学习行为,通过欣赏老师的作品,找出制作的材料方法,并以一个小小的瓶盖和一个小纸盒去引导观察,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思路,以找到观察制作的要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孩子们制作的过程中,我还用多媒体展示很多有关变废为宝的图片资料供他们参考。制作时我发现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创作欲望很强,剪、折、贴等方法运用恰当,个个都是能手,学生创作也是各有千秋,不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