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度兴义市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成效及经验

时间:2019-05-13 13:04: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2014年度兴义市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成效及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2014年度兴义市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成效及经验》。

第一篇:2013―2014年度兴义市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成效及经验

2013―2014年度兴义市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补助项目成效及经验

摘 要:该文介绍了2013-2014年度兴义市在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做法、成效与经验:通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对技术指导员及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做法与经验;兴义市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9-19-04

基本情况

兴义市隶属贵州省黔西南州,全市国土面积 415km2,耕地面积25 866hm2。辖26个乡镇、151个行政村。2012年末总人口数为74.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9万人,14.68万户)。2012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为1 286 000万元,财政总收入312 000万元,农业生产总值为286 48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 849元/人。

1.1 主导产业现状 第一主导产业蔬菜生产现状:蔬菜产业覆盖全市29个乡镇办,2012年种植规模9 786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7.84%,产值68 948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4.0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68%。2013年计划种蔬菜种植面积11 040hm2,涉及农户5.88万户,总产值达86 774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9.80%。主要加工企业有5个,从业人员470人。

第二主导产业茶叶生产现状:茶叶产业分布在我市的七舍、捧乍、鲁布格、猪场坪、敬南、泥凼、白碗窑、乌沙、清水河等乡镇,2012年种植规模4 733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18.30%,产值10 357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62%,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6%。2013年计划茶叶种植面积达5 000hm2,涉及农户1.5万户,总产值达180 0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18%。主要加工企业有4个,从业人员12人。

1.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情况 2007年,兴义市人民政府拟定了《兴义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报经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审核后,2008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黔府函【2008】62号)。全市已设置市级推广机构6个,乡级30个,共有农技推广人员298人(非专业人员除外),其中:市级70人,乡镇228人,具有大、中专学历以上205人,农技推广队伍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23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09人,初级职称128人,专业人员占80.8%,农技人员工资由市级财政统一支付。初步建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核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五项制度。“三权”归县(兴府通〔2009〕51号文件),各项规章制度较健全。项目实施年度目标

2.1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完成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多元化推广制度,明确县级农业部门和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指导职责,保障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全县推广机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实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有完善的管理体制、规范的运行机制、精干的人员队伍、稳定的经费保障和必要的工作条件。

2.2 促进主导产业发展 实现全市范围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 000户。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开展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争创活动。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0名。完善工作机制。年度目标完成情况

3.1 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2013-2014年度,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农技体系改革工作的深入进行,完成公益性职能,明确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体制,“5项制度”在全市各农技推广机构规范上墙,全市农技人员完善了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三方考评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和多元化推广制度,明确了县、乡(镇)政府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指导职责,保障乡镇农技人员的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农技推广工作,确保全县推广机构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达80%以上。全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实现了“三权”归县,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推广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3.2 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 2013-2014年度全市蔬菜产业完成种植面积11 453hm2,涉及农户6.24万户,实现总产值可达94 868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32.45%。建立标准化蔬菜示范区3个,设施蔬菜基地示范基地1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8个,主要加工企业有7家(个),从业人员66人,筛选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4项,实现了全市范围蔬菜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全市茶叶产业完成种植面积5 233hm2,涉及农户1.62万户,实现总产值可达19 880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6.63%。建立标准化茶叶示范区3个,发展专业合作组织4个,主要加工企业有6家(个),从业人员22人,筛选主导品种5个,主推技术4项,实现了全市范围茶叶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

3.3 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 全市培育科技示范户1 000户(其中:蔬菜产业示范户800户;茶叶产业示范户为200户),由农户自愿申请,经村民委员会择优推荐,乡镇农技站筛选,上报县农业和扶贫开发局审核后,须在示范户所在村张榜公示无异议后,再报兴义市农业和扶贫开发局确定。编制示范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并由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签订责任合同。

3.4 建设了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 2013-2014年度分别在敬南镇的白河村大坡组、下五屯办事处的坝佑村下补路组、木贾办事处的枫塘村街上组,分别建设茶叶、蔬菜产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3个。

3.5 开展农民满意的农技人员争创活动 根据省农委印发的《2013年贵州省农业科技服务“送、带、促”活动方案的通知》(黔农办发〔2013〕143号)文件,我市制定了2013年兴义市农业科技服务“送、带、促”活动方案,其活动开展情况有:

3.5.1 双送双带双促示范活动 推进“美丽乡村”主体活动,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宣传力度,积极协助中央电视台农业节目拍摄兴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美丽乡村万峰林;将万峰林8个行政村作为一个整体向农业部申报了“美丽乡村--中国兴义万峰林”,同时撰写了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材料《依托峰林田园,建设美丽乡村--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万峰林模式》。

3.5.2 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争创活动 在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争创活动中,要求技术指导员充分发挥技能、提高服务质量,争取争当农民满意的农技员。

3.5.3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示范与指导活动 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兴义市以全省实施“5个100工程”为契机,突出地方资源优势,以蔬菜产业为主、种养加相结合的现代高效生产经营模式,着力打造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土地、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全力支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

3.5.4 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活动 围绕我市实施的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我市招聘技术指导员100名,其中:蔬菜技术指导员80人、茶叶技术指导员20人。对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当地培训和异地培训方式进行,30名到省农科院进行培训;70名到黔西南州职业技术学院培训。主要做法

4.1 政府加强“统”的功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经兴义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下发了(兴府办发[2013]150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的通知》文件,领导小组组长由兴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聂建强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协副主席刘胜兴同志、市农业局局长黄学刚同志担任,成员有市政府办、财政、农业相关负责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农业局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成立了项目实施专家组,下发了(兴府办发[2013]149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201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实施专家组的通知》文件,专家组组长由高级农艺师张义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农艺师徐发友、张清胜同志担任,成员有市职各业务站、乡(镇)农技站主要负责人。

由项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监督,把各项补助足额发放到技术指导人员和示范户手中。同时制定了《兴义市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推介发布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遴选管理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管理考核办法》、《兴义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示范基地遴选管理办法》。

4.2 明确职责,加强管理

4.2.1 明确职责 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和实施,达到预定目标,项目领导小组负责体系改革相关措施制定,项目资金监管,项目督促检查。县级专家组在部、省级专家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本地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筛选,负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做好对技术指导员的培训,对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工作等。

4.2.2 加强管理 参与项目实施的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基地负责人、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等分别签订责任合同,明确分工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管,严格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4.3 严格按照五项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 按照兴义市委的总体部署,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已完成人财物“三权”的移交工作,已制定五项管理制度,按照五项管理制度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规范的农业技术信息收集、发布和反馈机制。二是开展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三是依托和组织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参与重大农业项目的实施,改进推广方式,锻炼和培养推广人员,提高服务效能。四是通过广泛开展科技下乡、进村服务、巡回指导、专业热线等多种形式,有效扩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五是推行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科技特派员制度等。

4.4 统筹产业发展、合理安排项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采取统筹产业发展,合理安排项目措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增长。

4.5 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 我市主导产业虽然在规模上有较大发展,但在效益上还需提高。为了解决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努力探索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增加产业产值的有效途径。

蔬菜产业:基地积极探索有机蔬菜生产工艺,开展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示范新技术(抗旱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有害物质监测)。通过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2013年蔬菜产值达到了6 458元/667m2,比2012年增1 324元/667m2(2012年产值5 134元/667m2),增25.79%。产品远销广西、云南,对我市今后蔬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茶叶产业:我市茶叶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品种老化,产量低,严重制约茶叶产业发展。基地针对这一问题,由七舍镇七舍村、敬南镇白河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引进金华小叶茶、福鼎大白茶、龙井43号、乌牛早等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种植并取得成功。在基地深入开展茶叶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害物质监测技术、精加工工艺,提高茶青产量,为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现全市已经种植乌牛早1 333hm2,龙井43号933hm2,产值达4 120.00元/667m2。通过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我市的茶产业在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上有较大突破,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为实现我市产业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4.6 围绕主导产业,组织技术指导员开展技术服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位技术指导员作好围绕主导产业、示范户做好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在管理上,实现县、乡共同管理,制定各项制度,按照“三方”考核办法进行考核,每季度检查工作日志,对违反制度技术指导员实行个别谈话、辞聘处理。通过加强对技术指导员的严格管理,全市技术指导员2013-2014年度平均每人入户指导产业94次,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34个,实现了蔬菜平均产值6 458元/667m2,比2012年增1 324元/667m2(2012年蔬菜产值5 134元/667m2),增25.79%;茶叶种植面积5 233hm2,比2012年增加1 760hm2,增50.67%,平均产值2 532元/667m2,比2012年增414元/667m2(2012年产值2 118元/667m2),增19.55%;示范户2013年人均收入9 868元,比2012年人均收入8 923元,增945元,增10.59%。

4.7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开展农技人员技术培训 根据项目安排,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我市招聘技术指导员100名(其中乡镇76人、市级24人),其中:蔬菜技术指导员80人、茶叶技术指导员20人。对技术人员培训,采取当地培训和异地培训方式进行。当地培训于2013年12月10日在黔西南州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员70名;异地培训依托贵州省农科院进行培训,分3期进行,培训技术指导员30名。培训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上采用教师主讲、学员提问、师生互相交流等方式进行授课。通过培训,使学员了解掌握我市主导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学员普遍反映:培训教师讲课深入浅出,切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教学手段直观、先进,图、文、声、像并茂;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学员反映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提升了基层农技干部的综合素质。

4.8 深入开展“三结合”,促进产业发展

4.8.1 项目实施与现在规划的现代农业园区相结合 项目安排的基地建设、技术培训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规划进行,为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先行铺路。

4.8.2 产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结合 我市规划茶叶、蔬菜产业,主要与茶叶深加工、蔬菜保鲜、蔬菜批发等企业结合,保证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

4.8.3 产业发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结合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围绕产业建立的,它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通过三结合,在茶产业发展中茶青由茶叶深加工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做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蔬菜生产、储藏保鲜、运输得到保障。

4.9 扩大项目宣传,提高辐射能力 一是市政府分管市长、市政协主席在项目启动会上强调:市政府、市政协将加强项目管理和监督,把项目纳入考核内容。二是技术指导人员下乡必须佩戴胸牌,接受广大农民监督。三是示范基地挂牌,注明建设内容。四是加大科技(下转34页)(上接21页)服务力度,创建高产、高收入典型示范户,通过媒体报道提高辐射能力。五是建立永性标牌,接受社会监督。六是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提高投产比,通过项目简报进行宣传。主要成效和经验体会

5.1 主要成效(1)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我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有较大发展和提高,茶叶种植面积现已经达到233hm2,比2012年增加1 760hm2;蔬菜种植面积现已经达到11 453hm2,比2012年增加646hm2;现已经建成666.7hm2蔬菜基地2个,333.3hm2蔬菜基地4个。(2)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有较大提升,能满足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3)建立了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建全了农技推广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了农技人员的敬业精神和整体素质。(4)农民收入有较大提高。2013年实现蔬菜产业收入9.49亿元,比2012年(6.9亿元)增加2.59亿元,增37.54%;实现茶产业收入1.99亿元,比2012年(1.04亿元)增加0.95亿元,增91.35%。

5.2 经验体会

5.2.1 体系改革是基础 我市通过体系改革,明确了职责,建立和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和考评激励,增强了广大农技人员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广大农技人员踏踏实实为“三农”服务。2013年秋种期间,全市298名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从2013年9~12月,放弃双休假日,指导帮助农民按质按量完成秋种计划,通过体系改革,广大农技人员又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5.2.2 示范基地建设是关键 蔬菜基地建设,为保障城市蔬菜供给,起到了关键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组织农民到基地观摩学习,带动了蔬菜产业发展,为沿边贫困乡镇农户找到致富路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2.3 实行层层负责制是保障 实行专家负责指导技术员、技术人员指导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的层层负责制是成功的保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分类指导,就地管理原则,把专家、技术指导人员所学专业进行分类,同时考虑相关产业技术缺陷进行合理搭配。通过采取这种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责编:徐焕斗)

第二篇: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工作简报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工作简报

—————————————————————————

太康县技术指导员在周口市职业技术学院圆满完成培训

2013年11月20日,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能力,根据省农业厅科教处和周口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安排,县农业局组织40名小麦产业的技术指导员赴周口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异地集中培训。参加开班仪式的有省市农业局科教科刘民乾科长、周口市职业技术学院培训部主任李红军各个小麦主导产业县农业局分管领导以及全体参加技术培训的技术指导员等共计180人。会上李红军主任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的现状、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重要讲话、刘民乾科长就学员培训管理提出几点要求,希望技术指导员要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听取专家授课,做好学习笔记,圆满完成这次培训任务。

第三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技术指导员工作方案

九台市龙嘉农业站

马志兴

为了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龙嘉镇粮食作物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根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具体目标

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及时足额发放物化补助,并登记造册。遴选10户科技示范户,挂

门牌,发放技术(明),并张贴上墙。

加强科技培训,确保科技入户率在95℅以上;每个示范户带动2个以上农户,确保户均增产5-10℅。

作好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并在秋季召开现场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与专家的联系和沟通,切实解决农户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主推品种和技术 主推品种:

◇玉米推广增产潜力大、优质、高产、耐密品种,例如:先玉335、先玉

422、先玉508等。

水稻推广大穗、秆强、优质、高产、抗病虫品种。例如:吉粳88、吉粳803、吉粳507、通育

217、通育225、通育238、通育239等。技术路线:

水稻:选用高产抗病品种,稀播育壮秧,适时早插,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玉米:选用高产品种,深耕蓄水,适时抢墒精量点播,增施有机肥,配方施用化肥,化控防倒,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关键措施:

水稻:

选用高产品种。

稀播育壮秧。3两种芽∕㎡。合理密植。9×5-8 配方施肥。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氮肥的40℅和磷钾肥的全部做底肥;抽穗前30天,施用氮肥的20℅做分蘖肥;抽穗前15天,施用氮肥的30℅做穗肥;齐穗后,看叶色情况,决定是否施用氮肥的10℅做粒肥。

水分调控。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特点调节水层的深浅。插秧-缓苗,4-5㎝深水护苗;缓苗-分蘖前,保持3㎝浅水层;分蘖-孕穗前,保持湿润,适当建立浅水层;孕穗-抽穗前,保持浅水层;抽穗-灌浆期,采用间歇灌水的方法;蜡熟期排水。病虫害防治。

稻瘟病:7月末,用40%富士一号、三环唑等预防;8月10日左右齐穗时再喷一次药防效更好。

纹枯病:应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防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5-10%,孕穗期达10-15%时用药防治,如遇高温、高湿天气连续防治2-3次,间隔7-10天。主要药剂有:5%井岗霉素或25%粉锈宁等。

二化螟:在7月5日-10日前后,用杀虫双或杀虫单等防治2-3次,间隔5-7天喷一次,田间保持水层3-5㎝3-5天。玉米:

选用优良品种:选用生育期127-129天,增产潜力大的优质、高产、耐密品种,如先玉335、先玉420、先玉508等。深耕蓄水:深松打破犁底层,减少地表径流,建立土壤水库,提高土壤含水量,改善耕层结构。

适时抢墒播种:当5-10厘米地温稳定在10-12度时,为最佳播期。一般在4月25日-30日。

精量点播:芽率要在95%以上,按计划密度增加用种量的10-15%。配方施肥:①施肥方法:底肥、种肥、追肥三结合,底肥深施到种下14-16厘米;垄沟深追肥8-10厘米,覆土盖严。②施肥量:公顷产量在17000-19000斤干粮的中等肥力地块的施肥量为纯氮420-430斤、五氧化二磷130-140斤、氧化钾90-100斤,折合成尿素900-1000斤、磷酸二铵300斤、硫酸钾200斤。

化控防倒:在玉米6-9片叶,喷施玉米生长调节剂—玉黄金。

及时间定苗:当苗4-5片叶时及时去掉病苗、弱苗,留壮苗、齐苗、匀苗。

化学除草:播后3-5天,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及时进行土壤封闭。病虫害防治。大小斑病: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发病株率达到70%左右时,用50%多菌灵喷雾防治,或70%甲基拖布津1000-2000倍液,间隔7天连喷2-3次。

蚜虫:在玉米抽雄前用40%氧化乐果或抗蚜威喷施。

玉米螟:在玉米大喇叭期,用1.5%或3%的辛硫磷颗粒剂,每株玉米用1-2克,撒于玉米心叶中;7月10日释放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两次放蜂间隔7天,每公顷放蜂30-50个点。因玉米螟是迁移性害虫,必须群防群治。农田统一灭鼠。服务内容

定期举办培训班:确保示范户参训率90%以上。利用2-4月农闲季节开展水稻、玉米高产技术培训。

强化入户指导:关键生产季节每周不少于5次,全年下乡指导在150天以上。

《科技示范户手册》填写:帮助示范户做好田间生产记录,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专家沟通信息,适时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注意事项

示范户在种植管理中要积极协助技术指导员,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经验,确定最佳种植管理技术。

示范户要积极学习先进适用技术,搞好宣传和辐射带动,每个示范户最少带动2个农户。

技术指导员要不定期组织辐射户观摩新技术的应用效果。示范户要及时向技术指导员、专家咨询,解决实际问题。上级部门电话抽查时,示范户要如实回答所抽查的问题。

第四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自查报告

景泰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精神,有效实施好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我县以《景泰县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为基准,迅速组县财政、审计、纪检、人事、编办、畜牧兽医局、农技中心等部门人员组成的农业科技示范县建设项目绩效考评专班,按农业部统一考评标准,对景泰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2011工作进行自查评价。重点对项目组织管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科技示范户培育、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农技人员培训和技术推广应用效果等内容进行了现场检查,电话抽查和资料查询。项目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项目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较好完成了项目的组织协调、检查评比和其它的日常管理;成立了专家组,顺利完成实施方案的制定修订,筛选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完成资料整理汇总。

二、完成了项目要求的体系改革任务,景泰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印发了《景泰县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本着‚服务‘三农’,有利于业务指导、有利于履行职能、有利于调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有利于管理‛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合理设置,进一步明确了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设置。县上设置景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园艺站、农产品质量监测站、绿色食品办公室、农业信息办公室;景泰县农作物种子管理机构,加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牌子;景泰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加挂监测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景泰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两块牌子;景泰县能源办公室,加挂景泰县农业环境监测保护站的牌子;景泰县畜牧兽医局(改革已完成)。乡镇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实行县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双重领导,以县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人员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三、项目筛选确定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小麦产业主导品种为:宁春15号,宁春39号,宁春4号;主推技术:引进推广先进优秀的标准化栽培技术、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播机收。枸杞产业主导品种为:宁杞3号;主推技术:选优质种苗、无公害栽培、配方施肥、配方施肥、病虫害综防。红枣产业主推品种:小口枣;主推技术:选用优质种苗、配方施肥、科学修剪、无公害栽培。猪产业主推品种:杜长大;主推技术:暖棚建设、规范化养殖。

四、项目建设试验示范基地10个,其中小麦产业示范基地3个,枸杞产业示范基地3个,猪产业示范基地3个,红枣示范基地1个。基地试验示范成效明显,经济效益可观,辐射带动作用显著。

五、项目遴选了100名具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开展示范户农业技术指导服务,其中小麦产业指导员30名,枸杞产业指导员28名,红枣产业指导员17名,猪产业指导员25名;选拔科技示范户1000名,其中小麦示范户300户,枸杞产业示范户280户,红枣示范户170户,猪产业示范户250名。辐射带动示范户20000户。2011,共开展技术指导员培训35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技术指导资料450册(份);共培训农民22000人次,其中科技示范户1000人,辐射带动户21000人(次),发放科技教材、资料3万多份,出动宣传培训车辆20车(次)。每个技术指导员全年入户次数达10次以上,指导时间达80天以上,入户率和技术指导覆盖率均达90%以上。

六、通过项目推广实施取得的成效:小麦产业: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24公斤,其中喜泉镇亩产达到433公斤,一条山镇亩产达426公斤,红水镇亩产达410公斤;枸杞产业:项目区 3年以上的枸杞平均亩产达到410公斤,较基础亩产365公斤增产45公斤,亩增收700元,项目区年生产枸杞干 180.4万公斤,年总产值3608万元,纯收益增加308万元;红枣产业:项目区3年生小口枣平均亩产鲜果达550公斤,亩产值达1650元;6年生以上亩产鲜果达1620公斤,亩产值达4860元。辐射带动全县小口枣鲜果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产90公斤以上,亩增效益270元。项目区年生产红枣鲜果2941、2万公斤,年总产值8823、6万元,纯收益增加661、77万元;猪产业:猪产业建设在三个乡镇的19个村共培育科技示范户250户,其中:芦阳镇培育猪产业科技示范户120户,猪存栏28000头,能繁母猪4100头,培育仔猪15400头,出栏39000头;喜泉镇70户,猪存栏7000头,能繁母猪1400头,培育仔猪7310头,出栏13500头,其中生产三元杂交仔猪10500头;上沙窝镇60户,猪存栏6400头,能繁母猪900头,培育仔猪3200头,出栏9850头,猪产业产值 0.546亿元。

七、完成项目支出100万元,其中农技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费用3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户物化技术补助15万元.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补助30万元,聘请专家费用5万元,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培训费用15万元,技术资料印刷和制度建设等费用5万元。

通过查阅资料,走访示范户,看试验基地、组织技术指导员座谈等形式,验收领导小组一致认为,2009景泰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完成了实施方案要求的各项任务指标,达到了项目预期的目的,可通过验收。

验收组长:

验收组成员:

第五篇: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问题

关于吉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改革与建设问题

一、吉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进展情况

吉水县辖18个乡镇,总人口51.46万,其中农业人口40.3万,是全国商品粮食生产基地县,素有‚赣中粮仓‛美誉。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至2010年被列为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通过整合资源,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站,打造好服务平台,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一是全面完成综合建站任务。2009年,我县按照省里‚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的要求,将乡镇原有的农业五站合一,全县建立18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实行集中办公,工作统分结合、经费分块使用的管理模式。二是建立 ‚‘三权’归县,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乡镇农业综合站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局调配和管理;乡镇政府负责对辖区内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监督。三是建立农技人员财政保障体制。乡镇农业综合站现有人员274人,全部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工资全额拨款,阳光津贴从2010年元月起,也纳入县财政全额预算,彻底解决了乡镇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此外,每个乡镇站财政预算办公经费2万元。四是乡镇站工作条件大

大改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所建的陈旧站房、办公设备进行了改造、更新。2009年县农业局筹集资金100万元,按照省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新建黄桥农业综合服务大楼,主房建设面积400多平方米;整合原乡镇农业五站的资产和资金,更新、改建了乌江,金滩、双村、尚贤等4个乡镇综合站,全县全县近几年更新、改建站房面积4000多平方米。此外由县农业局统一筹资配备办公设施,乡镇站配备了固定电话、电脑等设施,八都、文峰等8个乡镇站还配备了面包车进行科技服务。今年,枫江、白水两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已纳入新建规划,计划年底完工。五是建立农技推广责任制。制定了乡镇农技站工作目标管理考评方案、乡镇农技人员末位鞭策、乡镇农技人员三方双重考核办法等制度,对乡镇农技人员进行有序、有效规范管理。六是建立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开展了信息咨询服务、包村联户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服务,建立了农技人员抓示范户、示范户带动辐射户的推广模式,创新了推广服务方式方法,开展挂牌服务、跟踪服务,抓基地、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服务效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站房建设问题。我县乡镇农业综合站站房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两层砖混结构楼房,房屋破旧,建设面积少,居住环境差,服务功能

弱,有的已成了危房,不能住人。加上综合建站后,平均每站就有十几个人,原有站房容纳不了,改扩建乡站站房迫在眉捷。

2、农技推广服务设备问题。服务手段滞后。缺乏开展农技服务的基本设备,基本上还是靠‚一张嘴,两条脚‛的方式搞技术推广,服务效率较低。

3、乡镇站推广经费问题。目前虽然每个乡镇站有2万元的推广经费,只够维持站里的电话、电费及办公用品费用,乡镇站的正常运转经费及推广经费没有建立长效保障机制,‚有钱养人,无钱办事‛,农业新技术推广进展慢。

4、农技干部知识更新问题。乡镇综合站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问题,亟待加强对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目前还没有项目支持建立农技干部知识更新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设想

1、建设乡镇农业综合服务大楼。按照省里‚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服务窗口‛的要求,添置技术推广设备,建设成集培训、咨询、办公、技术服务等功能的农业综合服务大楼。全县乡镇站房建设以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对6个站房成了危房的站进行新建,需资金420万元;对其余12个站的站房进行改扩建,需资金480万元。计划在3年内分期分批解决,但要国家项目支持,争取项目解决600万元,县财政和自筹300万元。

2、加强乡镇站服务硬件建设。按照‚六个一‛(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台投影仪、一台显微镜、一台测土仪器、一辆科技服务车)标准对全县18个乡镇农技站进行配备,每站预计投资10万元,全县需180万元,力争通过项目资金解决。2011年乡镇站都要实现办公自动化,2012年以前乡镇站都要配置手提电脑、投影仪、显微镜、测土仪器等设备,购置科技服务车,改变‚一张嘴,两条脚‛落后的服务方式。

3、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每个乡镇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个,建设面积各100亩。建设内容:完善田间排灌设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达到旱能灌,涝能排,培肥地力等。每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条件建设投资20万元,共360万元,通过国农项目投资完成。

4、保证农技推广机构基本推广经费。农技推广机构是公益性服务单位,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要发挥农技队伍的科技支撑能力,必须保证正常的工作经费。要保障技术人员再教育培训费、开展试验、示范、农民培训、服务设施维护、办公经费、炊事员工资、进村入户交通费等每站每年15万元,全县每年要270万元。国家项目扶持占70%,争取县财政解决30%。

5、继续深化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优化配置、创新机制,打造一支队伍稳定、机制灵活、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达到‚站房建设标准化、内部管理规范化、人才结构梯队化、试验示范科学化、信息传递多元化、服务群众优质化‛,实现‚管理在县、工作在乡、服务到户、指导到田,农民考核、绩效挂钩‛。

二○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下载2013―2014年度兴义市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成效及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2014年度兴义市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成效及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