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路线分析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路线分析
概述: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是2010年国家测绘局党组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全面把握我国测绘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的测绘事业发展新方向,得到了李克强副总理的高度肯定。2010年12月,李克强副总理在对测绘工作的重要批示中强调,要“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国务院对测绘部门提出的新要求,是测绘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是推动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手段。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普查的对象和内容: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一
地理国情普查整体技术路线分析
1.1 普查资料的预处理
本次普查所采用的基础数据资料有高分辨率影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资料和其他专业部门的资料。
高分辨率影像是进行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工作底图,要对国家下发的卫片资料进行正射纠正。如果生产区域内存在多源影像数据,正射影像生产优先选用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更高、时相更靠近生长季、现势性更新的影像。
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专业部门的资料进行坐标转换,图形和属性对照,为地理国情要素和地表覆盖分类影像判读和属性录入提供重要参考。
1.2 地理国情数据内业采集的方法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覆盖面广、工期短、任务重、要求高的任务。内业采集方法的选择和规划至关重要。传统的作业方法以野外判读为主,其劳动强度大、周期长、效率低。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数据采集方法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作业要求,而基于高分影像的遥感技术室内判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影像解译要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可以准确判读的地物到模糊地物、从大类到小类、内业定界外业定性的方法采集。内业预判解译成果直接影响外业核查的工作量和核查后内业整理的工作量。内业解译时,要对确实判读不准确的地物进行标识,外业进行重点核查。
1.2.1 基于现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高分影像的人机交互解译
对于作业区基础地理或专题资料信息数据丰富、质量较好的情况,则充分利用基础地理或专题信息资料。对其中可以利用的数据进行提取加工,人工更新编辑后,作为计算机自动分类的参考数据,然后对其他类型数据进行自动分类。此方法充分发挥了人的认知能力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有利于更准确、有效的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大大提高了采集的准确度与生产效率(如图1)。
1.2.2 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
自动分类可大大节省人力及生产时间,而且可保证面对象之间拓扑关系严密。但是算法精度不高、图斑破碎、后期处理复杂。
对于作业区影像时相合适、清晰度高、无云遮挡时可优先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的采集方法;对于自然地表覆盖如水体、植被等易自动解译的类型一般优先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的采集方法;对于作业区基础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应先进行计算机的自动分类。
计算机自动分类后要对分类结果进行人工核查,核查分类对象的错分、漏分,对达到采集指标要求但未实现自动提取的分类对象,进行人工添加,错分的对象,进行人工剔除;属于同一类型的相邻对象,进行对象合并;不同对象分入同一图斑的,进行对象拆分。空间位置上位于某种对象内部非该对象,达到采集指标要求的,则划分到对应地表覆盖类别中;未达到采集指标要求,且自动分类未分类为对应地表覆盖类别的,归为相应植被类别(如图2)。
1.2.3 直接进行人工解译
直接进行人工解译可以充分利用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解译结果科学、准确,但是费时费力,效率太低,并存在个人判读差异。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拓扑关系的错误。
对于作业区域影像质量较差,时相不好、清晰度不够、有云遮挡的情况,直接选用人工解译的方法。对于人工地表覆盖比如房屋建筑区、构筑物、人工堆掘地、荒漠与裸露地表这种自动分类难以实现的类型,一般优先考虑采用人工解译的方法进行采集(如图3)。
1.2.4 解译成果的属性和内容补充
根据收集到的各部门的专业资料对地理国情要素成果进行属性内容的补充,并对影像上难以解译出的人文要素对象进行补充,专业资料包括交通、民政、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料。补充的内容越丰富,后期成果统计分析的内容越全面,分析报告内容越充实,普查成果越有意义。
1.3 地理国情普查的外业调绘与核查
外业调绘核查是对内业判读分类成果的核准,发现判读过程中的误判,指导修正判读数据。又是对新增变化图斑进行外业采集的过程。外业调绘核查是确保我们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准确程度的关键方法。外业调绘有平板电子调绘与传统的纸质调绘两种方式。调绘核查前要规划好核查路线,避免走冤枉路,还要保证不漏掉任何核查的地物。调绘核查要做到“四到”即走到、看到、问到、画到,确保调查质量。
1.3.1 外业调绘底图的制作
在融合后的正射影像上,叠加内业判读解译成果,对解译矢量成果数据进行简单的符号配置,并有选择的对部分名称、属性进行标注。用于地表覆盖、地理国情要素的外业调查与核查。
核查底图中的地表覆盖分类应采用地理国情分类编码表示相应的地表覆盖类型,但是由于编码给人的感觉不是很直观,可以对其编码进行汉字对照,将其编码转换为直观的文字简称进行标注。对于地理国情要素,采用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符号表示相应的国情要素,可对其主要要素属性进行图面标注。核查底图的比例尺根据图幅的信息负载量进行确定,合适比例尺的选择也是保证外业核查效率的关键。前期工作做好,这样更能保证调绘针对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外业调绘核查的效率。
1.3.2 调绘核查的方法
外业调绘核查是基于调查底图,按照规划好的核查路线对疑问要素、疑问图斑和解译样点进行重点核查和样本数据的采集,并沿规划路线对内业解译的信息分类要素、属性及图斑进行抽样核查。采用图上标绘和填写调查表相结合形式开展实地调查与核查,形成外业调查核查成果。内业根据外业核查结果及解译样本,对分类和解译结果进行整理修改,最终形成地理国情基本要素数据、地表覆盖分类数据。
1.3.3 调绘核查的内容
(1)外业调绘、核查涵盖所有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内容;(2)对内业分类与解译工作中通过专业资料无法确定属性的地理要素实体,进行核查,对其属性内容进行补充;(3)内业标注的影像上无法准确确定类型的图斑(比如园地和林地,灌木林与幼林等)为重点核查对象。通过核查对其进行定性;(4)对比影像实地新增或变化的地方,由外业补测,如果在影像上可以直接定位的,在影像上标绘,当无法确定其准确位置时,可采用手持GPS采集;如果变化情况较严重,外业采集工作量太大时,可以在普查时点核准时利用普查时点时的影像再进行补充;(5)地理国情普查中重点要求的城镇综合功能单元进行调绘,补充;(6)采集解译样本数据。利用具有对照关系的地面照片和遥感影像为主的解译样本数据,可以为遥感影像解译者建立对相关地域的正确认识提供重要支持,并可在解译结果的质量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4 外业核查成果的内业整理
对外业调绘核查成果进行整理,根据核查成果对相应的地理国情要素和地表覆盖分类数据进行编辑、修改。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过程,直接关系到采集成果的质量,对后期统计分析也有一定影响。对于分类有误的图斑应当引起内业人员的注意,逐渐积累出分类经验,提高内业地表覆盖分类的正确率。这反过来会减少外业核查的工作量,它们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成果质量。建立地理国情普查的质量保证措施
2.1 建立可靠的质量保证体系
首先要对参加普查的人员包括内业采集人员、外业核查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生产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作业水平;作业单位要建立自检、互检、部门检查和单位验收制度;上级主管部门要对阶段性成果进行质量控制,最终成果的验收。
2.2 质量控制的内容
(1)数据采集精度的检查,对比影像,看是否有超出技术规定所规定的采集误差范围,如果超出,按照影像改正。(2)图形数据的检查,检查图幅范围内图形要素表示是否完整,有无遗漏,遗漏的按照相关数据添加。(3)属性数据检查,检查图形数据的分类是否正确,必填字段是否填写,是否按照相关资料进行属性内容的补充。(4)拓扑关系的检查,检查图形数据是否存在线打折、线相交、悬挂点、悬挂线等情况,拓扑面之间是否有重叠、缝隙等情况。结语
根据拥有的基础数据和专业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分类解译技术方法,尽可能充分发挥内业的作用。
重视自动分类,充分挖掘自动分类在国情普查数据采集中的潜力,提高数据采集效率。
根据影像图幅范围内地表覆盖的复杂性与变化程度,合理安排自动分类、人工解译、外业的工作量和投入的比例,既保证分类精度,也节省时间。
统一的作业标准是保证任务顺利完成的技术基础,按照统一的标准对作业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认识,提高水平,保证提取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俊峰.关于地理国情监测的探讨》(北京测绘).[2]马万钟,杜清运.《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研究》(国土资源科技管理).[3]马平华,刘永宏.《浅谈遥感技术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中国科技信息).二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探析
[摘要]在当前这种形势下,要掌握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相关成果资料,同时还要开发不同种类的产品以及地形图数字产品等。与此同时还要推出适用的、好用的公众版地形图等,从而能够满足全社会对测绘地理信息公共产品的具体需求。本文主要探析了地理国情普查以及监测技术,从而可以有助于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地理国情 普查 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 X830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0-114-1
1前言 只有以国家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为基础,从而才可以提供丰富的测绘基准信息产品,最终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基准信息的具体要求。通过对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进行加强,同时还要对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信息化服务进行强化,另外在分析地理国情以及测绘地理信息项目规划设计等工作中,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2地理国情普查的测绘技术
随着空间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国民经济以及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此时测绘事业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技术手段上、服务层次上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此时人们提高了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近几年来,测绘学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社会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与此同时该任务的确定标志着我国测绘现代化以及信息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测绘学科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从信息理论、技术以及方法等方面出发。比如: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现代测绘基准建设等工程不仅推进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进程,而且也促进了测绘学科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此时地理国情普查的测绘技术开始发展起来,从而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并且也可以更好的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
同时还包括了多源数据融合与处理技术。地理国情监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数据来进行分析。由于数据来源是不相同的,此时会用到不同时段的数据,其中包括了雷达数据以及光学数据等。所以要对这些多源数据进行融合以及处理。由于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量较大以及类型丰富,因此要采用遥感影像数据集群分布式处理等技术手段,从而对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进行高效的处理。除此之外,测绘地理信息部门要将地理信息数据域其他专业部门的数据融合起来,可以提供给地理国情监测使用。
另外,还有内外业一体化调查技术。在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中,内外一体化调查技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应用同一遥感影像的时候,要以高精度判读为基础,并且要采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无线通信以及移动终端等技术设备,从而快速采集相关的数据,这样做不仅可以保证了监测结果具有客观性以及可靠性,而且能够保证精度的准确。当作业员在内工作的时候,与外业可以并行操作,从而可以避免出现费时费力的情况,最终减少了内外业的工作量。
3地理国情普查以及监测的意义
地理国情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国情,通过地理国情不仅可以将直观的将地物形状、大小、空间位置的变化反映出来,从而可以帮助政府掌握国情国力,最终能够及时应对突发事件;而且也可以深入的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环境的内在演变规律,从而可以合理的配置各种资源。
3.1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以及利用
在地理产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核心内容,通过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够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在大力开发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产品的时候,要从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来出发,并且要加快发展手机定位、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位置服务产品,从而可以对地理信息应用的深度以及广度进行拓展,最终使得地理信息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高。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产品,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从而可以创造出新的产品满足人们的不同的需求。
3.2加快技术自主创新的步伐
在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品的先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增强地理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迅速占领地理信息产业这一领域。通过自主创新,不断完善地理信息体系,提高地理信息体系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在自主创新过程中,要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并且企业要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创造经费以及政策等支撑条件中。
4加强地理国情普查以及监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国土整治就是指考察、开发、利用、治理以及保护国土资源,并且以此为目的来规划国土以及管理国土工作。比如:国土资源部主页栏目中不仅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资源,而且包括了基础测绘以及地质调查等栏目。在国土整治工作中既有全国范围跨区域的也有区域性的,最终的目的就是促使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的国土资源辽阔、自然资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较大,并且社会经济以及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因此国土整治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整治工作。比如:与东南沿海相比较,我国西北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其经济基础以及科技水平等都比较落后,并且自然环境也是比较恶劣的,因此在国土整治工作中要确定不同的治理方法。现阶段,遥感技术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并且一些教材对遥感技术的概念、工作原理等作出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通过介绍航空、航天遥感相片与普通地图之间的区别,不仅可以加深对相关图形信息的认识,而且可以更好的理解遥感技术。在经济建设与国土整治方面,遥感技术得到了应用,比如:预测农业生产、灾情预报以及水文预报等。地理信息属于空间信息,具有多维结构以及时序明显的特点。与地图制图、处理空间信息等方面,GIS技术具有较强的功能。
全球定位系统是充分利用卫星来进行导航、定位的高科技信息技术,并且在现代化高新技术中,全球定位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定位系统这种技术难度较高,形成初步的认识也是可以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亲自操作“GPS信号接收机”,并且要掌握相关的方法,感受GPS技术所具有的魅力。
5结束语
只有充分利用网络通信技术,从而可以提供在线地形图以及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最终能够顺利实现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向着地理信息综合服务这一方向的转变。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介来提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建立起高效的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景小元,燕晋宁.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地理摄影要素与技法[J].科技信息,2013,(20):204-206.[2]叶玮,雷邦俊,周扬.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车载移动测量系统更新DEM 方法的探讨[J].测绘通报,2013,(08):58-60.
第二篇: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处理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处理
一
一般问题
二、有关技术规定的补充说明
三、地表覆盖数据采集有关问题
四、地理国情数据采集有关问题
1.1 普查任务区域内,有些禁止或限制进入的区域,也需要采集普查相关数据。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本次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如果这些要素位于禁止或限制进入等敏感区域范围内,可按难以达到的困难区域处理。
1.2 为确保忠实记录生产过程,便于核查和追溯有关问题,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的采集工作应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过程相结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是反映数据采集过程相关信息的数据,是数据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期试点证明,元数据采集和生产过程结合是可行的,不仅有效提高了数据质量,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过程的综合效率。
1.3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普查成果中包括“全国地貌类型数据库”,不需要各省及普查任务区分块建立该类型数据库,中小比例尺的“全国地貌类型数据”和“全国地形分区数据”目前由国普办统一安排生产。对于地理国情要素中的地形分区数据(BGTA)和地貌类型单元数据(BGLA),由国普办统一安排生产,各单位不需要采集。
1.4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GDPJ 10-2013)》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在制作外业核查工作底图时,图廓整饰和符号表示,也可以根据作业习惯适当调整。
1.5 外业调查过程中,对有疑问图斑,一般以消除内业判定过程中的疑问为目的进行拍摄。如同一区域疑问图斑类型相同或疑问原因相似,可针对疑问图斑对应的类型,选择典型疑问图斑拍摄对应类型的地面照片。此外,非疑问照片也应按照一定比例选择拍摄地面照片,便于选择制作解释样本数据。无伦哪种情况,最终采集的样本数量,都应达到规定的数量要求。当实地与影像差别较大,地表覆盖发生季节性根本变化时,可到达区域应尽可能拍摄变化地物的地面照片,为后续信息采集奠定基础。
2.1 将其他园地定义改为:指被人工种植的可可、咖啡、胡椒、药材、油棕和其他油料或香料等其他多年生经济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同时,为便于归类,将该类细分为“(0291)其他乔灌园地”“(0292)其他藤本园地”“(0293)其他草本园地”。最小图斑对应面积为400平米。其中:(0291)其他乔灌园地指被人工种植的乔灌木形态的多年生经济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0292)其他藤本园地指被人工种植的多年生藤本经济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0293)其他草本园地指被人工种植的多年生草本或灌丛经济类作物覆盖的连片区域。
2.2 细化了人工幼林的定义说明,修改为:以造林为目的,人工种植不久、处于初长阶段、树木矮小、树叶稀少且树冠覆盖度低于半分之20的未成林。人工幼林影像上难以判别人工种植树木的存在,以背景地物特征或种植痕迹为主。2.3 明确固沙灌草除了草地也包括灌丛。修改为:为了固定或者减少干旱地区流沙移动而人工种植的发挥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作用的灌丛或草地。
2.4 明确护坡灌草也包括非人工栽植的。修改为:指路堤、路堑、堤、坝、护坡等的边坡部位,为防止冲刷,在格框中生长或直接在坡面上人工栽植的灌丛或草地。
2.5 增补房屋建筑区(0500)在地表覆盖分类中的要求说明.1、对于小规模的聚居点,优先按照房屋建筑区归类,最小图斑实地面积指标按200平米掌握。
2、南方乡村地区散点型分布的居住点,面积较小,可以参照院落式房屋归类的方法,将连在一起的住房、牲畜棚房以及空地场院等合并归类。但归为独立房屋建筑还是房屋建筑区应符合院落式房屋建筑的归类要求。
3、乡村地区散点型分布的居住点,如果不符合前述房屋建筑区的定义要求,只能按照独立房屋建筑归类,若达不到指标要求,则可以舍弃。
4、当房屋建筑区和独立房屋建筑两种类型都符合时应优先按照“房屋建筑区”的要求归类。2.6 对于新增地物的处理方式,对于大面积新增地物可暂不考虑进行补测,待国普办下达时点核准方案并发放时点影像资料后再进行补测。外业核查时,原则上以现有影像为准开展工作,并详细标注新增及变化区域时点核查范围,质检部门应重点检查此项内容。
2.7 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够指标的线装地类并列存在时,应充分考虑合理性,尽可能在客观反映总体地表覆盖特征的原则下,采用“就近就大”的归类方法就行归并。2.8 农村经修建完好的坟地如果连片且比较明显,识别比较容易,应圈出明显部分归入其他构筑物。
2.9 独立房屋建筑前有不够指标的碾压踩踏地表,并入房屋建筑之后,具体是按照房屋建筑还是房屋建筑区归类,可参照院落式房屋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2.10 房屋建筑与道路间宽度不足3米的硬化地表或其他地类,视情况“就近就大”归为相邻地类。
3.1 以下情况可归为狭长覆盖类型处理: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成片区域内部斑块之间的田埂、水渠、小路、林等重复出现的狭长条带,如果宽度在5米(含5米)以下,可就近归类到相邻的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类型中。房屋建筑区内部宽度小于5米的道路可就近归并到其所在房屋建筑区内图斑点中,不需要单独归类。3.2 达不到最低采集指标要求的地类需要就近归并时,在充分考虑合理性,并尽可能客观反映总体地表覆盖分布特征的原则下,采用“就近就大”中的“近”和“大”都是相对的,不是指归并到最近的达到指标要求的最大图斑,核心是需要反映所在范围内的总体地表覆盖分布特征。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 GDPJ 51—2014 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解答
i目 录 组织实施有关问题.................................................................................................................1 2 技术规定理解和完善问题......................................................................................................2 2.1 关于对技术规定内容理解的问题..........................................................................................2 2.2 关于技术规定完善补充的问题..............................................................................................4 3 影像与资料收集利用问题......................................................................................................4 3.1 影像数据源问题.....................................................................................................................4 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问题..................................................................................................6 3.3 其他专题资料利用问题.........................................................................................................6 4 正射影像生产问题.................................................................................................................8 4.1 控制点影像采集.....................................................................................................................8 4.2 元数据填写和命名.................................................................................................................8 4.3 其他问题.................................................................................................................................9 5 地表覆盖分类问题.................................................................................................................9 5.1 一般性问题.............................................................................................................................9 5.2 耕地(0100).............................................................................................................................13 5.2.1 一般性问题................................................................................................................13 5.2.2 水田(0110)..................................................................................................................14 5.2.3 旱地(0120)..................................................................................................................14 5.3 园地(0200).............................................................................................................................16 5.3.1 一般性问题................................................................................................................16 5.3.2 果园(0210)..................................................................................................................17 5.3.3 苗圃(0250)..................................................................................................................17 5.3.4 花圃(0260)..................................................................................................................18 5.3.5 其他园地(0290)..........................................................................................................18 5.4 林地(0300).............................................................................................................................19 5.4.1 一般性问题................................................................................................................19 5.4.2 乔木林(0310)..............................................................................................................21 5.4.3 灌木林(0320)..............................................................................................................21 5.4.4 乔灌混合林(0330)......................................................................................................21 5.4.5 疏林(0350)..................................................................................................................22 5.4.6 绿化林地(0360)..........................................................................................................22 5.4.7 人工幼林(0370)..........................................................................................................22 5.4.8 稀疏灌丛(0380)..........................................................................................................23 5.5 草地(0400).............................................................................................................................24 5.5.1 一般性问题................................................................................................................24 5.5.2 天然草地(0410)..........................................................................................................25 5.5.3 人工草地(0420)..........................................................................................................26 5.6 房屋建筑区(0500).................................................................................................................27 5.7 路面(0600).............................................................................................................................33 ii 5.7.1 无轨路面(0601)..........................................................................................................33 5.8 构筑物(0700).........................................................................................................................34 5.8.1 一般性问题................................................................................................................34 5.8.2 硬化地表(0710)..........................................................................................................35 5.8.3 堤坝(0720)..................................................................................................................37 5.8.4 温室、大棚(0750)......................................................................................................37 5.8.5 工业设施(0770)..........................................................................................................38 5.8.6 其他构筑物(0790)................................................................................................39 5.9 人工堆掘地(0800)...........................................................................................................39 5.9.1 露天采掘场(0810)................................................................................................40 5.9.2 堆放物(0820)........................................................................................................40 5.9.3 建筑工地(0830)....................................................................................................41 5.9.4 其他人工堆掘地(0890)........................................................................................41 5.10 荒漠与裸露地表(0900)..............................................................................................41 5.11 水域(1000)..................................................................................................................43 5.11.1 水面(1001)............................................................................................................43 5.11.2 水渠(1012)............................................................................................................46 5.12 其他综合性问题..............................................................................................................47 6 地理国情要素采集问题........................................................................................................48 6.1 道路(0600).......................................................................................................................48 6.1.1 铁路(0610)............................................................................................................48 6.1.2 公路(0620)............................................................................................................49 6.1.3 城市道路(0630)....................................................................................................51 6.1.4 乡村道路(0640)....................................................................................................52 6.2 构筑物(0700)...................................................................................................................53 6.2.1 排灌泵站(0723)....................................................................................................53 6.2.2 桥梁(0732)............................................................................................................53 6.2.3 高速公路出入口(0735)........................................................................................53 6.3 人工堆掘地(0800)...........................................................................................................53 6.4 水域(1000).......................................................................................................................54 6.4.1 河流(1011)............................................................................................................54 6.4.2 水渠(1012)............................................................................................................61 6.4.3 湖泊(1020)............................................................................................................61 6.4.4 水库(1031)............................................................................................................61 6.4.5 坑塘(1032)............................................................................................................61 6.4.6 冰川(1050)............................................................................................................62 6.5 地理单元(1100)...............................................................................................................62 7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采集有关问题......................................................................64 8 有关技术规定内容校订........................................................................................................65 8.1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65 8.1.1 耕地(0100)............................................................................................................65 8.1.2 其他园地(0290)....................................................................................................65 iii 8.1.3 乔木林(0310)........................................................................................................66 8.1.4 人工幼林(0370)....................................................................................................66 8.1.5 固沙灌草(0423)....................................................................................................67 8.1.6 护坡灌草(0424)....................................................................................................67 8.1.7 房屋建筑区(0500)................................................................................................67 8.1.8 铁路(0610)............................................................................................................68 8.1.9 公路(0620)............................................................................................................68 8.1.10 城市道路(0630)....................................................................................................68 8.1.11 水渠(1012)............................................................................................................68 8.1.12 库塘(1030)............................................................................................................68 8.1.13 水库(1031)............................................................................................................69 8.1.14 主体功能区(1121)................................................................................................69 8.1.15 地形分区、地貌类型单元、湿地保护区.................................................................69 8.2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69 8.2.1 是否高架(ELEVT)属性说明...................................................................................69 8.2.2 路宽属性....................................................................................................................70 8.2.3 车道数赋值要求........................................................................................................70 8.2.4 堤坝要素采集要求....................................................................................................70 8.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GDPJ 04-2013)......................................................70 8.4 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GDPJ 05-2013)..................................................................71 8.4.1 同一存储单元内包括不同分辨率影像情况处理.....................................................71 8.4.2 元数据........................................................................................................................71 8.4.3 整景纠正卫星影像数据整理....................................................................................71 8.4.4 控制点信息文件示例及控制点采集来源项(ConSource)说明............................72 8.4.5 浮点型元数据项小数位规定....................................................................................72 8.5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72 8.5.1 地面照片采集要求总体原则....................................................................................72 8.5.2 地面照片采集数量要求............................................................................................73 8.5.3 示例中的文件名后缀................................................................................................73 8.6 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技术规定(GDPJ 12-2013)..............................................73 8.6.1 样点环境描述字段英文名........................................................................................73 8.6.2 文本框文字................................................................................................................73 8.6.3 总体原则....................................................................................................................74 8.6.4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编辑............................................................................................74 8.6.5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编辑............................................................................................75 8.6.6 遥感解译样本数据整理............................................................................................77 9 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数据使用相关的规定内容调整......................................................78 9.1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78 9.1.1 河流(1011)............................................................................................................78 9.1.2 水渠(1012)............................................................................................................79 9.1.3 湖泊(1020)............................................................................................................79 9.1.4 水库(1031)............................................................................................................80 9.2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80 iv 9.2.1 河流、水渠、湖泊与水库相关内容.........................................................................80 9.2.2 流域数据采集............................................................................................................82 附录A 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代码对照表........................................................83 1.道路要素...............................................................................................................................83 2.水域要素...............................................................................................................................84 3.构筑物要素...........................................................................................................................86 4.地理单元要素.......................................................................................................................88 附录B 草地或灌丛覆盖度简易测定方法....................................................................................93 方法一:适合植被覆盖均匀的草地覆盖度测量...........................................................................93
1、适用条件...............................................................................................................................93
2、测量方法...............................................................................................................................93 方法二:适合植被覆盖不均匀的草地或灌丛覆盖度测量...........................................................94
1、适用条件...............................................................................................................................94
2、测量方法...............................................................................................................................95 v 引 言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开始以来,各省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 领导和技术人员积极行动,在全国各任务区开展了大量工作,采集了较多数据和 样本,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为顺利推进普查工作,确保全 国范围执行地理国情普查各项技术规定的一致性,更好地解决各单位普查数据采 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 实施组面向全国持续开展了样例和疑难问题收集工作。在对这些样例和问题进行 筛选、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按照问答的方式汇编形成地理国情普查常见问题处 理系列文件,作为对各项技术规定的补充,以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更有效 地推进普查工作。本文件是在截止2013 年年底前通过调研和集中收集的997 个 样例和近500 个有关案例与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的。
为便于查阅,对常见问题按照生产组织、技术规定理解和完善、影像与资
料的收集与利用、正射影像生产、地表覆盖分类、地理国情要素采集、元数据等 共七大类分章节进行组织。同时,在本文件第八和第九部分,分别对GDPJ 01-2013、GDPJ 03-2013、GDPJ 04-2013、GDPJ 05-2013、GDPJ 06-2013、GDPJ 12-2013 六个相关技术规定中发现的有关文字性错误和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校订,为充分 利用水利普查数据对GDPJ 01-2013、GDPJ 03-2013 中个别要求做出了适当调整。
根据本文件第八和第九部分的内容,将对涉及的技术规定文本进行校订,校订文 本的电子版本将通过网络发布使用。
vi 1 1 组织实施有关问题
问1 统一提供的省级任务区接边界数据有何用途?可否作为行政界线的依据? 答1 统一提供的省级任务区接边界数据是根据本次普查的任务分工范围,利用更 新的最新版本1:5 万数据库中的行政界线编辑生成的,专门用作本次普查中各省 级任务区之间的接边界线依据和接边任务分工参考。但由于比例尺、现势性等因 素,该数据不作为行政界线的依据。省级普查任务区内,各生产单位的接边界线 和分工,由各省级普查办自行确定。省级普查办最终上交的成果,应按照省级任 务区接边界的要求完成与相邻省级任务区的接边。具体接边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由各省级普查办之间协商确定。
此外,提供的接边界数据中包含的、从1:5 万数据库中提取的海岸线数据,仅作为一般性参考,不作为省级普查任务区界线的依据。向海一侧的普查任务区 范围和界线,按照各省已备案的省级普查实施方案确定。
问2 相邻省级普查任务区之间的数据成果接边处理工作如何安排?
答2 根据提供的任务区接边界数据并参考该数据中对接边任务的分工建议,由各 省级普查任务区的负责机构根据其进度计划自行安排。建议任务区有共同接边界 的相关各省级普查办,及早协商接边工作安排,并做好生产计划,并交换接边区 域数据处理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问3 为什么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的采集需要和生产过程结合? 答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是反映数据采集过程相关信息的数据,是数据 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忠实记录生产过程,便于核查和追溯有关问题,地 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的采集工作应和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生产过程相结 合。前期试点证明,元数据采集和生产过程结合是可行的,不仅有效提高了数据 质量,也有利于提高生产过程的综合效率。
问4 普查任务区内,有一些禁止或限制进入区域,是否可不采集相关数据? 答4 需采集。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 [2013]9 号),本次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 素”,如果这些要素位于禁止或限制进入等敏感区域范围内,可按难以到达的困 难区域处理。
问5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中提出的普查成果中包括“全国地貌 类型数据库”,需要各省及普查任务区分块建立该类型数据库吗?
答5 一般不需要。中小比例尺的“全国地貌类型数据”和“全国地形分区数据” 目前由国普办统一安排生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是否也建立合适尺 度的类似数据库,由各省级普查办决定。2 技术规定理解和完善问题
2.1 关于对技术规定内容理解的问题
问6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表5-2 中备注一栏多次提到 的“省普查可扩展下级类”、“省普查中可参照使用”,是否可以理解为“可 以扩展,也可以不扩展”和“可参照使用,也可以不参照使用”?
答6 根据GDPJ-01 2013 中5.2.1 表格内容说明,省普办在制定本省实施方案和 内容与指标时,可根据本省需要或资料情况等,确定是否扩展有关内容,如需扩 展,应遵循GDPJ-01 2013 第8 章的规定;凡注明可参照使用的内容,是指省实
施方案和内容与指标可以不细分到这一级,但如果分到这一级,就应执行其分类,而不能重新命名或重新定义这些已经定义的类型。例如:
1)二级类“多层及以上独立房屋建筑(0540)”的采集要求是:执行城市 地区采集要求的区域,应细分至三级类(即区分多层独立房屋建筑、中高层独立 房屋建筑等4 个三级类);不执行城市地区采集要求的区域按二级类的规定进行 采集,不再细分;
2)二级类“硬化地表(0710)”的采集要求是:执行城市地区采集要求的 区域,应细分至三级类(即区分广场、露天体育场等9 个三级类);其他地区可 以只按二级类的规定进行采集,不再细分。
问7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中 “城市中心城区(1118)” 的采集要求中“收集资料确定中心城区范围”是否可以理解为:执行城市地 区采集要求的区域,如果收集不到资料或范围不明确的可以不采集,其他不 执行城市地区要求的区域由各省自己确定?
答7 确定按照城市地区采集要求做的范围,都需要采集“城市中心城区(1118)” 数据;不执行城市地区要求的区域,由各省级普查办自己确定是否采集该项数据。问8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关于城市道路定义中说明“面
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居民地范围内的道路算作城市道路”,但采集要求中又 规定“采集县级及以上政府驻地所在城镇内路宽大于5 米的快速路和城市街 道的道路中心线,以及该范围内其他具有路网联通作用的主要街道的道路中 心线,并赋要素属性”,两者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
答8 “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居民地范围内的道路算作城市道路”是对“城市 道路”概念内涵的解释,并非所有这样的城市道路都需采集,只有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县级及以上政府驻地”所在城镇范围内的道路才按城镇道路予以采 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城市道路,不统一要求采集,省级普查中可根据需要确定 是否采集。
问9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中“居住小区”的 属性项ADMNGD(归属)含义是什么,如何填写?
答9 指该居住小区所在的最低一级的行政区。农村一般应填写行政村,城区填写 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对应的社区名称;难以确定行政村或社区的,填写所在乡镇 的名称或街道办事处对应的街道名称。
问10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5.2-5.3 节对各 要素层的属性定义中,规定了M、C、O 三类约束条件,并在表5-1 给定了每 种情况的缺省值,同时在补充说明中描述了必选与可选的条件,如何理解三 者的关系?
答10 按照5.2-5.3 节中各数据分层的“约束条件”类型,并依据表5-1,确 定每个属性项的缺省值。“属性补充说明”中描述的必选与可选条件,只作为该 属性项取值检查时的依据; “属性补充说明”中未提及的要素类型,表示该属 性项不适用于该类型,无需对该类型进行检查。如水域数据集HYDA 数据层中,时令月份(PERIOD)属性项的数据类型为TEXT、约束条件为C,因此该层所有对象
该属性项的缺省值均为“”。
问11 《多尺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技术规定》(GDPJ08-2013)的表1 和表2 中,格网点高程中误差和DEM 内插点高程中误差有什么区别?
答11 格网点高程中误差是指检查点正好位于DEM 格网中心点上时计算的高程 中误差,DEM 内插点高程中误差是指检查点位于DEM 格网中心点之间时采用内插
高程计算的高程中误差。
问12 制作外业核查工作底图时,图廓整饰和符号表示是否必须严格按《地理 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GDPJ 10-2013)》的正文及其附录要求执行? 答12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GDPJ 10-2013)》的附录A 和附录 B 均为资料性附录,可以参考使用其图廓整饰和符号表示,也可以根据作业习惯
适当调整。
问13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要求,遥感影像地
面照片反映的地表季相或覆盖状态应尽可能与遥感影像的时相接近,实际操 作中是否应严格按照遥感影像时相拍照?
答13 不需要,时相尽可能接近,一般只要遥感影像和地面照片中可识别出的 覆盖类型一致即可。
问14 外业调查过程中,对疑问图斑,可到达区域必须拍照片还是可以选择拍 一部分?
答14 对疑问图斑,一般以消除内业判定过程中的疑问为目的进行拍摄。如同 一区域疑问图斑类型相同或疑问原因相似,可针对疑问图斑对应的类型,选择典 型疑问图斑拍摄对应类型的地面照片。此外,非疑问图斑也应按照一定比例选择 拍摄地面照片,便于选择制作解译样本数据。无论哪种情况,最终采集的样本数 量,都应达到规定的数量要求。问15 工作底图上规划选取的样本图斑,位于可到达区域的都必须拍摄地面照 片还是可以选择拍一部分?
答15 如果已经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了样本图斑的规划选取,位于可到达区域 的应尽可能拍摄,以确保样本的典型性和覆盖面。问16 当实地与影像差异较大,地表覆盖发生非季节性的根本变化时,可到达 区域都必须拍摄地面照片还是可以选择拍一部分?
答16 位于可到达区域的,应尽可能拍摄变化地物的地面照片,为后续信息采 集奠定基础。
问17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中,表6-1 定义 PHOTO 数据表的PHTM(拍摄时间)字段类型为日期型,表5-1 该属性的采集 要求说明规定其格式为YYYY-MM-DDTHH:MM:SS,在ACCESS 软件中无法实现,如何处理?
答17 表5-1 的“ 拍摄时间” 属性的说明是针对在照片EXIF 信息内
DateTimeOriginal 标记中用文本形式记录拍摄时间的格式,数据库中记录时,按照表6-1 定义的数据库能够接受的日期型要求填写,填写后的显示格式与数据 库的设置有关,确认正确即可。通常,一个以“YYYY-MM-DDTHH:MM:SS”格式表
示有效时间的字符串,可以通过数据库平台的相关函数正确转换为数据库中日期 /时间型的值。
问18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中,数据类型有整 型和短整型,但ACCESS 只有整型,没有短整型,而arcgis 只有短整型,没 有整型,怎么处理?
答18 由于不同软件和操作系统下对整型、短整型和长整形的字节长度的定义 有差别,因此,技术规定中提及的整数类型的字节数统一设定为:整型:4 个字 节(32 比特);短整型:2 字节(16 比特);长整型:8 字节(64 比特)。问19 《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6-2013)中未明确规定float 和double 两种浮点型数据类型的小数位数,请问应保留几位小数? 答19 未特别说明的,保留观测值的所有小数位。
2.2 关于技术规定完善补充的问题
问20 发现已发布的技术规定中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怎么办?
答20 由于技术规定内容较多,相互关联,制定过程中经过多轮调整和修改,导致部分内容在相关技术规定中的一致性存在不足,同时部分条款表述不够清晰 或不充分,容易引起误解。经过实际生产检验,各单位可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和建 议,由国普办统一进行完善。对迄今已发现问题的订正,详见本文件第8 部分,针对水利普查数据利用需对相关技术规定进行调整的内容见本文件第9 部分。影像与资料收集利用问题
3.1 影像数据源问题
问21 影像有缺陷如何处理? 答21 视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不影响使用的不再获取新影像。包括:(1)有薄云,但能通过去云处理 减小影响的;(2)有大块的云与阴影,但位于偏僻地区、地表覆盖较单一,能 通过周围地表覆盖类型推断的;(3)位于常年积雪区,地理国情要素可参考基 础地理信息等资料进行采集的。
2)仅有全色高分影像。需要补充资源3 号或其他相应地面分辨率的多光谱 卫星遥感资料。地表覆盖分类可以采用全色影像定界、多光谱影像定性的方式采 集。分幅DOM 生产时不必融合为彩色。
3)经分析,影像缺陷严重影响后续生产。如果国普办确认该地区不再采购 新影像,可利用本省其他航空或航天资料补充;其它影像补充后仍不能满足要求 的,需要标绘影像缺陷范围(采用shapefile 格式、经纬度坐标),并且注明缺 陷情况,尽快交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以便进一步处理。
问22 影像中地面被云遮挡或雪覆盖,信息采集困难,若单纯依赖外业,难度 和工作量较大,如何处理?
答22 同【问21】。根据影像时相和相关资料,判定为冰川和常年积雪的可以 正常使用;如不属于这种情况,若影响范围较大且严重影响数据采集的,应及时 向国普办组织实施组反馈具体范围,以便安排进一步补充收集影像资料;若影响 范围不大,应尽可能收集利用其他资料并结合外业调查进行综合判读与数据采集。
问23 地理国情普查数据采集时,基于分幅正射影像还是分景正射影像采集? 质检时叠加哪种影像进行检查?
答23 都可以。数据采集时使用哪种影像,检查时就叠加哪种影像。但应考虑 到不同作业区之间的一致性,并处理好作业区之间的接边问题,接边结果应符合 技术规定要求。不应由于采用不同形式的影像采集数据而导致精度不一致或不合 格。此外,应以充分发挥影像包含的信息量为原则选取需要的影像,有效利用多 波段信息。问24 河流由于季节原因看不到河道,两景影像河道不一致。冬季影像的河道 全部被冰覆盖,但冰较薄;秋季影像为裸露河道,导致依据两景影像采集的 数据无法接边,应如何处理?
答24 首先核实使用的影像是否符合精度要求。如果使用的影像符合精度要求,根据采集数据内容特点,对两景范围内采集的数据适当移动合理接边;如果使用 的影像不符合精度要求,需要先对影像进行处理。
问题中涉及的河道,属于地理国情要素,要求采集高水界范围,与季节的关 联性不大,接边一般不应存在问题。
河道范围内两景影像相接处的地表覆盖类型由于水位变化产生的季节性差 别,地表覆盖分类数据采集时分别依据影像采集,接边线两侧依据的数据源需在 元数据中准确反映。
问25 对于新到的影像,按照影像的使用原则,应采用最新提供的高分影像数 据进行替换,但有些区域已经利用其他影像资料完成了数据采集甚至进行了 质量检查,如果按要求替换,会产生较大工作量,如何处理? 答25 对于新到的高分影像,按以下原则分情况处理:
1)新影像能弥补影像漏洞或新影像覆盖区域尚未开展外业核查的,地表覆 盖分类数据、地理国情要素数据、遥感解译样本和分幅DOM 均采用最新提供的高
分影像进行生产;
2)若新到影像的覆盖区域已使用其它分辨率、时相或现势性相对较差的影 像资料开展生产,并且开始或完成了外业核查工作,则新影像可只作为时点统一 时的参考影像使用; 3)2014 年6 月30 日以后不再专门补充新影像,缺失影像或有影像缺陷的 区域,应利用已有历史资料和适当外业调查采集相关数据,并在时点统一时进行 必要的核实。
问26 由于提供的遥感影像摄影时间较早,部分区域目前实地变化很大,通过 多种方式处理仍然难以满足生产要求,但可以利用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影像 资料来处理变化大的问题,不知是否合适?
答26 可以利用多渠道收集的、质量有保证的其他资料,以弥补普查下发影像 资料时相和现势性的不足,但应在元数据中充分说明。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影像 资料,如果能够确定影像的类型、时相等信息,并经过处理能够达到精度要求,在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国情要素信息采集时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使用,并需在元数 据中清楚说明,并保留所使用的参考资料。但该影像资料不可用于分幅DOM 制作。
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问题
问27 CC 码和GB 码的对应关系是什么?
答27 为了尽可能建立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在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中保留了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 码)属性。根据《地理 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3-2013)对该通用属性项的规定,填写
该属性值时,对于特定要素,如果基础地理信息中没有相应的类,填为999999; 如果只能对应到基础地理信息中的大类,则填写其大类码。
尽管地理国情信息分类码(CC 码)和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码(GB 码)之间没 有严格的一对一关系,但正确建立两者的关联关系,有助于后续生产过程中统筹 考虑数据更新与维护工作。为便于参考,本文件列出了常用要素类型的对应关系,见附录A。
填写某一个地理国情要素的GB 码时,应选择表中与其类型对应的最低(细)一级代码。例如,发电厂(站)的GB 码,应为320101,而不是320100。问28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有但影像上没有的要素是否采集? 答28 根据实地情况确定是否采集。
3.3 其他专题资料利用问题
问29 本省公布的行政区划代码与国家发布的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答29 应与省里相关机构沟通确定不一致的原因和处理措施,不能确定原因的 应优先使用国家发布的行政区划代码。问30 统一提供的1:100 万2 级流域数据和水利普查数据有何用途,如何使用? 答30 1:100 万2 级流域数据仅作为填写水域要素中“实体编码”(EC)和“流 域”(BAS)属性项的参考。对于1:50000 地形数据库中有代码的河流、湖泊、水库、干河床等要素,其EC 和BAS 属性值应与1:50000 地形数据库保持一致; 对于1:50000 地形数据库中无代码的要素,直接填写其属性项对应的缺省值。针对河流、水渠、湖泊和水库要素,新增“水利行业编码”属性项(缩写为 WRID,数据类型为String,长度为16,约束条件为可选);针对河流要素,新 增“水利行业河流级别”属性项(缩写为WRGR,数据类型为String,长度为4,约束条件为可选)。
对于水利普查数据中已有编码的对象,WRID、WRGR 的属性值需与其保持一 致;对于水利普查数据中无编码的新增对象,直接填写其属性项对应的缺省值。HYDA 与HYDL 数据层中,填写名称(NAME)、水质(WQ)、平均水深(AHEIGHT)、最大水深(MHEIGHT)、用途类型(USE)、容积(VOL)属性值时,若参考的基
础地理信息数据与水利普查数据不一致,应优先使用水利普查数据的属性值。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中流域(1131)数据的采集,应依据水利普查数据中的流 域数据确定,无明显不合理之处可直接沿用。
问31 调整各水域要素属性结构和赋值方法后,对已经完成数据采集的区域有 何影响?如何处理?
答31 本项调整的影响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降低了流域数据采集要求,大幅减 少了相应的工作量;二是增加了两个直接源于水利普查数据的属性项,需要提取 相关属性进行赋值,增加了一定的内业编辑整理工作量;三是降低了实体编码、等级、所属流域三个属性项的填写要求,新增要素实体不再需要赋值,大幅降低 了工作难度,也减少了工作量。从全国总体来说,与原要求相比,要求降低,工 作难度大幅降低,工作量也大量减少。
对于已经完成数据采集的区域,由于需要对HYDL 和HYDA 两层数据增加两个 属性字段,并根据水利普查数据进行赋值,这带来一定的内业编辑整理工作量。但由于水利普查以1:5 万为基准比例尺,只针对常年河流、水渠、湖泊和水库要 素,因此只需要针对这四类要素实体进行属性赋值处理。具体可根据情况采用以 下两种方式进行处理:
1)人机交互方式:从HYDA 和HYDL 两层中提取属性值为“常年河”的河流 数据,从HYDA 层提取所有湖泊和水库数据,叠加水利普查数据,根据对应关系 从水利普查数据选取其属性值进行赋值;
2)程序自动处理方式:从HYDA 和HYDL 两层中提取属性值为“常年河”的 河流数据,从HYDA 提取所有湖泊和水库数据,程序利用名称属性和空间位置的
关联关系,判别其在水利普查数据中对应的要素实体,自动复制相应的属性值,并辅以必要的人工检查修改。
问32 收集到的专题资料与影像不一致时,如何处理?
答32 依据普查规定使用的影像资料采集数据,有疑问的,通过必要的实地核 查进行确认。4 正射影像生产问题
4.1 控制点影像采集
问33 控制点信息文件中控制点采集来源项(ConSource)如何填写?有无具体 规定?
答33 控制点信息文件中控制点采集来源项(ConSource),需要按平面和高程 分别填写控制点采集来源,且能明确反映控制点几何精度。如果来源于外业像控 成果或空三加密成果,应标明成图比例尺,如:“平面来源于1:5 万外业像控,高程来源于1:5 万外业像控”。
问34 影像控制点中十字丝规定为宽度1 个像素,水平长度为11 个像素,是否 可以不对十字丝有详细的要求,以不压盖地物及不影响判读为准?
答34 影像控制点中的十字丝以能明显识别和尽量少压盖地物为原则,其规格 应尽量符合规定统一要求。4.2 元数据填写和命名
问35 整景影像元数据如何制作?全色与多光谱影像是否分开制作元数据? 答35 一般情况下,同景同时相全色与多光谱整景影像共用的元数据项信息一 致,只用填写一个元数据文件。
问36 同景同时相全色与多光谱整景影像共用的元数据项信息不一致时,需要 分别针对全色与多光谱影像分开填写元数据,此时的两个元数据文件如何命 名?
答36 对于“同景同时相全色与多光谱整景影像共用的元数据项信息不一致,导致无法填写”情况下,整景纠正影像元数据文件的命名时,全色影像和多光谱 影像的元数据文件名和对应的影像文件的文件名保持一致,后缀名为xml。问37 DOM 分幅元数据项中83 至86 项图幅最大接边差,在《数字正射影像生 产技术规定》填写样例中有保留1 位小数,也有保留2 位小数,不合理,怎 么处理?同样整景元数据项中58 至61 项也有类似问题。答37 涉及误差的元数据项,均保留2 位小数。
问38 DOM 分幅元数据第14 项“ImgSize”与整景元数据第11 项“ImgSize”,在《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填写样例中有的保留1 位小数,有的保留 2 位小数,怎么处理?
答38 影像大小保留小数点后1 位。4.3 其他问题
问39 整景纠正卫星影像数据整理中融合影像数据量太大,技术规定中文件命 名组织中列出融合影像,是否需要提交?
答39 整景纠正卫星影像数据整理过程中的融合影像不需要汇交。在作业过程 中,为便于信息提取和数据采集,根据需要才制作整景融合影像,不是必须的。问40 同名点在两景异轨影像原始片上位置相差较大,如一个同名点在一景影 像上经纬度为83.2031、45.7153,而在另一景影像上经纬度为83.2096、45.6915,图幅接边困难。选择一条合适的山沟过渡处理,是否合理? 答40 两景原始卫片未做正射纠正,同名点坐标差异大是正常的。若正射纠正 后影像接边差超限,则需要检查各景正射影像平面精度是否合格,正射影像生产 需要符合《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要求。
问41 图幅跨国界,由于DEM 不全,造成国外部分影像数据错位,拉花,如何 处理?
答41 国界外的影像纠正的精度和影像拉花等可放宽要求,无DEM 的区域不需 要制作正射影像。
问42 图幅跨省级任务区界时,由于获取的任务区外DEM、控制点等相关资料 的完整性、比例尺以及精度等与任务区内不一致,造成任务区外部分影像数 据处理结果和任务区内有差异,如何处理?
答42 跨省级任务区界的分景和分幅影像,都需要按照规定的精度指标制作正 射影像,任务区相邻部分按照接边原则由涉及的各方协商相互交换资料完成正射 影像生产以及接边处理。若生产进度差异难以同步开展,且暂时无法收集到相邻 的相关资料,为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可暂先用1:5 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正 射纠正,但采集形成的各类数据结果(包括正射影像)最终都需要与邻接任务区 完成接边,并符合接边要求。
问43 在资三的整景正射影像命名中发现,若参照现有的命名规则,使用轨道 号会出现文件名重复的情况,请问如何处理? 答43 整景纠正影像主文件名的结构为:数据源标识符+轨道号(或订单号)+ 影像数据获取时间+波段标识符,其中轨道号(或订单号)+影像数据获取时间的
组合应该是唯一的,不会重复。地表覆盖分类问题
5.1 一般性问题
问44 哪些情况可以作为狭长覆盖类型处理? 答44 1)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成片分布区域内部斑块之间的田埂、小 路、水渠、林带等重复出现的狭长条带,如果宽度在5 米(含)以下,可以就近归并到相邻的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类型中;2)房屋建筑区内部的路面 宽度小于等于5 米的道路,可以归并入其所在的房屋建筑区图斑中,不需要单独 归类。
问45 按照“就近就大”方法归并小图斑时有多种选择,如何确定合理的归入 类型?
答45 达不到最低采集指标要求的地类需要就近归并时,在充分考虑合理性,并尽可能客观反映总体地表覆盖分布特征的原则下,采用“就近就大”归并原则 归并到特征相同或相近的覆盖类型图斑中。“就近就大”中的“近”和“大”
都是相对的,不是指只能归入到最近的达到最低指标要求的最大图斑,核心是需 要反映所在范围内的总体地表覆盖分布特征。
例如,图 1 中,草地
1、草地
3、草地4 和硬化地表2 四个图斑都未达到最 小图斑面积指标要求,中间被小块的路面分隔。其他勾绘出来的图斑都达到了最 小图斑要求。图 1 图 2 是不考虑特征相同或相近的要求,简单采用“就近就大”方法,将各 个小图斑向最近最大的达到采集指标要求图斑归并的结果,草地1 被归入了房屋 建筑区,草地3 和草地4 被归入了硬化地表1,硬化地表2 被归入了草地2,完 全错乱,明显不合理。图 2 房屋建筑区 草地1 草地2 草地3 硬化地表1 草地4 草地5 硬化地表2 硬化地表3 房屋建筑区 草地1 草地2 草地3 硬化地表1 草地4 草地5 硬化地表2 硬化地表3 11 图 3 是尽可能向相同或相近类型图斑(不一定是已经达到最小面积要求的 图斑)归并,并尽可能反映总体覆盖分布特征,形成的归并结果。草地
1、草地 3 归并入草地2,草地4 归并入草地5,硬化地表2 归并入硬化地表3,其间夹杂 的路面类型也被归并。归并结果,符合该范围的总体地表覆盖分布特征,因此比 较合理。图 3 问46 最小图斑实地面积指标下浮的原则如何掌握?小于指标的小图斑,难以 归并或归并明显不合理的,是否可以保留?小于指标的小图斑数量是否有限 制?
答46 在确保分类结果正确的前提下,地表覆盖最小图斑实地面积指标下浮一 般控制在30%以内,即:小于最小采集指标70%的图斑需就近就大归并。对于难 以归并或归并明显不合理小于采集指标70%的图斑,可以保留。保留的小图斑数 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一个县级普查任务区或1:10000 标准图幅范围内,对于
每个类别,面积小于最小采集指标70%的图斑数量一般不应超过该类图斑总数的 10%。
问47 水渠或河流等线状覆盖类别两边的狭长条带(宽度小于5 米)如何处理? 如果归并到水面,水面范围会大于地理国情要素的水域范围,不符合相关关 系要求,如归并到相邻的其他地类(如房屋建筑区或道路),相邻地类的边 界又不合理。
答47 归并时应考虑与目标图斑类型之间的合理性,归并后明显不合理的,可 以不受最小图斑面积指标的限制保留原图斑单独归类,但应合理控制小于指标要 求的小图斑数量。
问48 河流、道路被树冠遮挡,如果遮盖的植被没有达到乔木林或绿化林的采 集指标,是否可以忽略林地树冠,直接按照河流或道路真实的边线勾画?如 果可以归并,有的作业区进行了归并,有的作业区没有归并,是否可以同时 存在?
答48 对于少数偶然图斑,可以不归并,但处理方法应尽可能一致,并注意合 理控制小于指标要求的小图斑数量。房屋建筑区
草地1 草地2 草地3 草地 4 硬化地表 1 草地5 硬化地表2 硬化地表3 12 问49 树木遮盖地物都按照顶层植被类型归类吗?
答49 树木遮盖房屋建筑时,宜完整采集房屋建筑;遮盖其他地类时,应优先 考虑按植被相应类别归类。
问50 什么样的变化可以视作季节性变化?外业遇到这种变化如何处理?统一 时点时如何处理?
答50 季节性变化是指随季节温湿度条件变化而发生的周期性变化,其状态具 有临时性和反复性特征。耕地、林地、园地、草地、水域等地表覆盖类型都有随 季节周期性变化的情况。对于季节性变化,一般以影像为准进行地表覆盖分类,并在相关元数据项中准确记录影像摄影时间,外业调查时不做修改。统一时点时,根据需要依据区域地理特点对特定类型统一处理,具体要求将在时点统一的相关 方案中明确。问51 什么样的变化应视作非季节性根本变化?外业遇到这种变化如何处理? 统一时点时如何处理?
答51 一般来说,由自然为主的类型变为人工为主的类型,或者相反,应视作 非季节性根本变化。此外,人工为主的类型之间的相互变化,也应视为非季节性 根本变化。非季节性根本变化包括林地、草地、荒漠与裸露地表、水域等变更为 耕地、园地、房屋建筑、道路、构筑物以及人工堆掘地等,或者相反方向的变化,或耕地、园地、房屋建筑、道路、构筑物以及人工堆掘地等类型之间的相互变化。对于非季节性根本变化,一般以外业调查时的状态为准。统一时点时,根据需要 对特定类型做重点核查,具体要求将在时点统一的相关方案中明确。
问52 未经过平整的建筑工地、空地、碾压踩踏地表等在适宜气候下容易长草,不同时间外业核查会造成不同结果,这种情况应如何归类?
答52 根据影像上的实际地表覆盖类型分类,仅当核查时发现非季节性根本变 化,才依据外业核查结果对内业分类结果进行修改。
问53 在采集时,哪些区域和地表覆盖类型图斑需要做重点标注,以便在时点 统一时重点核查?
答53 对于人类活动比较密集和正在变化中的区域,如城乡结合部、开发区、采矿区等区域内的各种覆盖类型,以及其他区域内的建筑工地、人工幼林等处于 中间状态、变化周期短的类型,应做重点标注,以便于后期时点统一时重点核查。问54 分类时需要重点注意哪些容易混分的类型?
答54 由于概念理解差异、判别条件复杂或可识别程度影响,以及归并尺度把 握不当等各种原因,一些类型与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容易混分(详见图 4)。如 图中所示,旱地(0120)是最容易与其所在一级类(耕地)之外的其他类型混分 的类型,其次是天然草地(0410)、林地(0300)和房屋建筑区(0500)出,再
次硬化地表(0710)、其他人工堆掘地(0890)、苗圃(0250)、泥土地表(0920)、路面(0601)以及水面(1001)等在有些情况下也容易与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混
分。图中还表示了其他一些交叉类型数较少的类型,在特定情况下也容易出现混 分。
这些相互关联的类型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容易混分,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 会出现。作业过程中,不应出现由于对类型定义或概念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归类 错误;在判别条件明确,可识别程度很高的情况下,不应出现混分。只有在判别 条件模糊或处于类型指标临界区域,或可利用资料(包括外业调查)难以提供足 够分辨能力的情况下,图中所示的各类型之间混分才可以降低要求,视作质量可 接受的情况。
针对图中各个相关类别,之后的多个相关问题问答中将分别说明易混原因及 处理方法。图 4 5.2 耕地(0100)5.2.1 一般性问题
问55 需要注意容易与耕地及其下级类型混分的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有哪些? 答55 请分别参见水田、旱地类型中的说明。
问56 目前已经荒芜的耕地,难以确定是否撂荒或弃耕,如何归类? 答56 能够确定撂荒或弃耕时间达到两年或两年以上(包括到时点统一时)的,按照实际生长的植被归入林地或草地相关下级类;不能确定时间的,根据地块的 耕作条件与所处的位置综合判断:
1)耕作条件较好,与大片耕地相邻或位于其中,田块形态完整,依然归为 耕地,具体归入水田还是旱地,按照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2)耕作条件较差,位于荒坡上、草原(草场)、荒漠边缘以及离居民地较远 的区域,或经外业确认属于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的,不归入耕地,依据“自然优 先”原则按照实际地表覆盖物归类。
水田(0110)天然草地(0410)旱地(0120)温室大棚(0750)竹林(0340)水面(1001)水渠(1012)露天堆放场(0717)露天采掘场(0810)堆放物(0820)其他构筑物(0790)其他人工堆掘地(0890)硬化地表(0710)泥土地表(0920)其他人工堆掘地(0890)果园(0210)苗圃(0250)其他园地(0290)林地(0300)人工草地(0420)乔灌果园(0211)人工幼林(0370)灌木林(0320)稀疏灌丛(0380)房屋建筑区(0500)绿化林地(0360)路面(0601)绿化草地(0422)建筑工地(0830)低覆盖度草地(0413)裸露地表(0900)无轨路面(0601)堤坝(0721)碾压踩踏地表(0718)14 问57 单纯通过影像上很难确定2 年内是否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如 何归类?
答57 依据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地块大小、灌溉设施以及当地的耕作制度,并结合外业经验综合判定属于水田还是旱地。确实难以准确判断的,根据现状进 行归类。
问58 经济发达地区,居民区外围有完善灌溉条件的平整区域(基本农田)内 间隔种植了各类经济作物的旱地,如高矮不一的苗木地(达到指标面积),实地变化较快,影像和外业判绘都不易区分。是统一归类为水田还是按照实 际种植的类型归类? 答58 难以判定是园地还是耕地的情况,建议按照耕地归类,并根据当地实际 情况确定归入水田或是旱地。
5.2.2 水田(0110)问59 需要注意容易与水田混分的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有哪些?
答59 根据水田的不同状态,容易与草地、水面类型混分,常见易混分原因或 情形及处理方式见表 1: 表 1 易混分类型 常见易混分原因或情形 处理方式 草地
撂荒或弃耕的水田,难以判 断撂荒的时间长短
按照【问56】的方法处理。退耕还草的水田 一般处于坡度较大的山地地区,确认是退耕 还草范围的,归为草地
水面(坑塘)不能确定属于坑塘还是水田 参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水田类型 说明中有关水田、坑塘的区分方法处理。
问60 莲藕、茭白等水生植物,有的生长在水田里,有的生长在坑塘里,是否 应该归为同一种类型?
答60 位于坑塘的,按照植被类型或出露类型归类,如果是浮游植物,应归为 水面,若是挺水植物且达到覆盖度要求的归为相应草地,否则归为水面;种植在 田地中的,按照耕地类型归类为水田。
5.2.3 旱地(0120)问61 需要注意容易与旱地混分的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有哪些?
答61 根据旱地的不同状态,容易与园地、林地、草地、温室大棚、人工堆掘 地以及泥土地表发生混分。常见易混原因或情形及处理方式见表 2: 表 2 易混分类型 常见易混分原因或情形 处理方式
园地
难以判定种植物是农作物还 是其他经济苗木
种植大宗粮食、疏菜、食用油料和衣物原料 为主的一年生作物种植区,应归入耕地;株 型较小的草本水果,如草莓,也归入耕地。其他多年生经济作物种植园按照相关的园地 归类。
旱地中种植的果树覆盖比例 较低,难以判断优势类型;
在耕地基础上种植的果树,果树树冠覆盖度 小于等于50%的归为耕地,覆盖度超过50% 的归为园地。
苗木种植处于轮歇状态 具有苗圃中苗木种植生长特征的区域,宜按 照苗圃归类。参见【问71】 林地
旱地中间隔种植防护林木,难以确定主要用途
林木成行间隔种植,且林带达不到采集指标 要求,总体均匀分布的耕地区域,旱地面积 大于50%时总体按旱地归类,旱地面积小于 50%时按林地归类;如果林木集中分布形成 片林或林带,与耕地不是间隔均匀分布,则 应分别按照林地和耕地的采集指标要求,分 别归类。另外,这类区域不属于大面积林区,最小图斑指标应为400平方米。退耕还林的土地,处于过渡 状态
一般处于坡度较大的山坡或需要生态保护的 区域,确认是退耕还林范围的,按林地归类。草地
由于位置接近自然类型植被 大面积分布区域,单从影像 难以判定是农作物还是草;
结合周边环境进行综合判读,尽可能通过外 业核查;外业不能确认的,按照“自然优先” 原则归类。
临时撂荒或弃耕的旱地; 按照【问56】的方法处理。耕地和草地混杂,无法准确 区分植被是草还是农作物;
旱地一般具有边界规则、纹理平滑、道路通 达等特点,满足以上特征,轮作、暂时撂荒 的也可判为旱地。
无法确定耕地范围内草地是 否为人工种植的牧草地。
根据维护痕迹判断是否为人工种植。温室大棚(0750)
一些属于旱地的简易临时大 棚或地膜,从影像上看不容 易和正式的温室大棚区分。
按照温室大棚的定义和说明,必要时通过外 业调查进行归类。其他人工堆 掘地(0890)
在大片耕地范围内,有人工 堆掘痕迹但不太明显的地块
根据周边道路、居民地等环境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需外业调查 泥土地表(0920)弃耕的旱地,无植被覆盖,泥土裸露
按照【问56】的方法处理。
问62 种植草莓的地块应归入耕地还是园地?
答62 草本果园指种植株型较大、多年生草本类果树为主的果园。草莓不符合 该定义,因此种植草莓的地块应归为耕地。问63 郊区大片荒地或空地,但没有拆迁和建筑迹象,应如何归类? 答63 按照实际的地表覆盖物归类。对于长期堆放瓦砾、碎砖、混凝土或碎石 块等各类建筑垃圾的区域,若植被覆盖度较低,但所在区域仍可利用的,可归入 其他堆放物(0829);若植被覆盖度较高,按植被类型归类;如果所在区域不可
再利用,可归入垃圾堆放物(0822)。
5.3 园地(0200)5.3.1 一般性问题
问64 需要注意容易与园地及其下级类型混分的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有哪些? 答64 根据园地的位置、种植物、生长状态等,容易与旱地,以及林地和草地 中的一些类型混分。常见易混分原因或情形及处理方式见表 3: 表 3 易混分类型 常见易混分原因或情形 处理方式 旱地(0120)参见【问61】 参见【问61】 林地 人工种植的乔木林和乔灌果 园从影像上较难区分
根据地域特点和其他相关资料综合判定,必 要时外业调查。
苗圃与林地易混的情况,参 见【问69】和【问70】。参见【问69】和【问70】
草地 人工种植的芦苇或牧草地中 零星生长少量乔灌果树
如果果树分布较均匀,且总体覆盖面积占比 超过50%,按果园归类,否则归为草地。
问65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中“其他园地”(0290)的定义只包括“其他多年生木本经济作物”,对于种植药材、香料等其他藤 本、草本经济作物的园地如何归类?
答65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中“其他园地”(0290)的定义覆盖不完整。将该类型定义中的“木本”二字删除,修订为:“指被人工 种植的可可、咖啡、胡椒、药材、油棕和其他油料或香料等其他多年生经济作物 覆盖的连片区域”。同时,为便于归类,将该类细分为“其他乔灌园地(0291)”、“其他藤本园地(0292)”和“其他草本园地(0293)”。
问66 修订“其他园地(0290)”定义并增补3 个下级类后,已经完成数据采集 的区域如何处理?
答66 前期为了和林业的应用需求对接,在其他园地中突出了对木本类植被的 要求,忽略了其他类型植被,导致园地中类型覆盖不全,使得种植中草药、香料 等的园地没有对应类型可以归类。为此,需要修改“其他园地”的定义,并为了 保留与林业应用需求的接口,需要对该类进一步细分,分别反映乔灌、藤本、草 本形态种植物的园地。
由于原“其他园地(0290)”只包含种植木本作物的园地,相当于扩展后的 “其他乔灌园地(0291)”。因此,对已完成地表覆盖分类的区域,可以在内业
编辑与整理阶段或数据入库预处理阶段利用程序一次性将代码0290 替换为0291。5.3.2 果园(0210)问67 同一地块被多层植被覆盖,下层为茶树上层为果树,如何归类? 答67 被树木覆盖的范围一般按顶层树冠归类。如果整个地块范围内茶树和果 树间种或均匀分布,宜根据顶层树冠覆盖面积占比优势的类型归类。图 5 问68 旱地里套种果树,应按乔灌果园还是旱地归类?
答68 1)旱地中成行均匀间种果树,树冠垂直投影面积占地块总面积的比例(覆 盖度)大于50%的,按乔灌果园归类;树冠覆盖度小于等于50%的,归为旱地; 2)旱地中集中连片种植果树,连片面积达到400平方米以上的区域归为乔灌果园,其他无果树或零星种植果树的部分归为旱地。
5.3.3 苗圃(0250)问69 苗圃与人工幼林有何区别?
答69 苗圃是以造林、果树生产、园林绿化等为目的种植苗木的地块,这些苗 木最终将被移走。人工幼林是指刚刚完成人工造林,且种植的苗木一直在此生长 的地块。两者的目的不同,种植的位置和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此外,人工幼林中 种植的树木还处于初长阶段,树木较小,枝叶较少,种植的树木覆盖比例较低,影像上难以判断有人工种植树木存在,应以背景地物特征或种植痕迹为主。种植 时间较长,枝叶较多,覆盖度较高,影像上能够清楚判断为树木覆盖的,不宜归 入人工幼林,应按林地中乔木林或灌木林的相应下级类归类。
问70 有的苗圃中的树(如桂花树、红杉树等)已长大甚至成林仍未移植,还 属于苗圃吗?苗圃基地中长的很高很粗的成树林,是否仍为苗圃?
答70 苗圃是以造林、果树生产、园林绿化等为目的种植苗木的地块。苗圃所 培育的苗木,少则需几年,如花灌木的一些种类,多则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凡 在苗圃中培育的树苗不论年龄大小,在未出圃之前,都称为苗木。因此,是否确 定为苗圃,主要看该地块中种植树木的目的,即是否发挥苗圃的功能。苗圃按使用时间不同一般分为两类,即固定苗圃和临时苗圃。固定苗圃经营 时间长,面积较大,生产苗木的种类较多。临时苗圃是为完成某一地区的造林任 务而临时设置的,待造林完成后,苗圃随即撤销。因此一般面积较小,培育苗木 的种类比较单一,距造林地近。
已撤销的临时苗圃,其苗圃功能丧失,生长在该地块上的树木逐渐呈自然状 态,宜按林地相应类型归类。
问71 之前是苗圃的地区,但临时未种的(可能大面积已挖坑但不到栽种季节)是否按耕地划分?
答71 苗圃中的苗木有实生、营养繁殖、移植、留床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育,都 有一定的培育周期。凡具有苗圃中苗木种植生长特征的区域,宜按照苗圃的要求 归类。
5.3.4 花圃(0260)问72 内容与指标中花圃是“以生产草本花卉为目的,由草本花卉覆盖的地表”,种植山茶花、桂花树等乔灌类花木的园地该如何归类?
答72 种植山茶花、桂花树等乔灌类花木的园地归入“其他园地”中新扩展的 “其他乔灌园地(0291)”。
问73 种植用做药材、香料等非观赏类目的的花卉的园地是否应归为“花圃”? 答73 凡以生产草本花卉为目的的园地,无论其花卉用途为切花、绿化、装饰、观赏、药用、制作香料,还是其他,都归入花圃(0260)。如果种植的草本植物
不是以生产花卉为目的的园地,虽然生长期也开花,而是以收获其根、茎、叶或 果实为目的,则宜归入“其他园地”中新扩展的“其他草本园地(0293)”。两 者难以辨别时,可归入花圃(0260)。
5.3.5 其他园地(0290)问74 在平邑南部丘陵地带普遍种植的金银花,归入其它园地是否合适? 答74 不合适。种植金银花以收获花朵为目的,宜归入花圃(0260)一类。问75 养殖柞蚕用的柞树为人为管理的乔木,在柞蚕产业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经 济效益,在地表覆盖分类上应该如何处理?是分类到乔木林还是划归为其他 园地?
答75 如果是专门人工种植和养护的柞树林,整个地块作为园地经营,可以归 入其他园地;如果柞树是自然生长和分布的,只是人为进行了利用,宜归入乔木 林中的阔叶林。如果为了体现地方特色,需要采集这类人工经营管理区域,可以 在地理国情要素中把柞蚕场及其管理的柞树林分布范围作为工厂企业实体进行 采集。5.4 林地(0300)5.4.1 一般性问题
问76 需要注意容易与林地类型混分的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有哪些?
答76 根据林地的位置、树木形态、疏密程度、生长状态等,容易与旱地、草 地中的一些类型发生混分。另外,由于对树木遮盖的不同处理方式和指标把握尺 度差异,易与房屋建筑区、路面和水面等几个类型混分。常见易混分原因或情形 及处理方式见表 4: 表 4 易混分类型 常见易混分原因或情形 处理方式
旱地(0120)参见【问61】 参见【问61】 园地 参见【问64】 参见【问64】 草地
与灌木林,低矮灌木的影像光谱特征与草地 相似,或灌草混生,难以确定占比,造成不 易准确区分。
根据当地植被分布特点,以适 当外业调查进行确定。对于植 株形态在50cm以下的低矮小 灌木为主,或与草混生的植被 类型均可归入草地相关类型。
与竹林,竹林幼苗时期,或株型较小的竹林,地表天然草生长茂盛,难以判定 成片竹林的分布具有很强的 地域性,需辅以适当外业调查 进行确定。小面积的低矮竹 林,难以判定的,可以归入草 地。
西部干旱地区,稀疏灌丛与中低覆盖度草地 的覆盖度指标相近,对其定义差异理解不够。参见【问91】和【问92】 房屋建筑区
房屋建筑区内部实地连片大于1600平米或 房屋建筑区毗邻的外围实地连片面积达到采 集指标要求的绿化林地,由于归并指标的掌 握不当,容易被错误归并到房屋建筑区中。达到指标的绿化林地,应单独 归类。
树木遮盖房屋,未按房屋归类 对部分被树木遮盖的房屋,能 根据房屋轮廓形态进行处理 的,都应按照房屋归类。房屋 被完全遮盖,影像上看不到 的,可以按林地归类。路面
树木遮盖路面,有道路数据的区域,利用道 路缓冲区对树木遮盖范围进行了扣除,其他 区域未予扣除,导致采集原则不一致 参见【问49】 水面
树木遮盖河渠水面,有河渠数据的地方,利 用缓冲区对树木遮盖范围进行了扣除,其他 区域未予扣除,导致采集原则不一致 参见【问49】 问77 需要注意林地中各下级类容易混分的类型有哪些?易混分原因是什么? 如何处理?
答77 林地中下级类由于定义理解不准确、覆盖度指标把握困难和影像光谱纹 理特征相似性强等因素,部分下级类之间容易混分的情况共计7 组:乔木林(0310)
分别与灌木林(0320)、竹林(0340)、人工幼林(0370)之间的混分,乔木林
/灌木林(0310/0320)与绿化林地(0360)的混分,灌木林(0320)与人工幼林
(0370)的混分,灌木林(0320)与稀疏灌丛(0380)的混分。易混分原因和处
理方式见表 5: 表 5 易混类型 易混原因 处理方式
0310 0320 影像的光谱特征相似导致 较难区分。
尽量收集相关专业资料进行辅助判读,必要 时进行外业调查。0310 0340 影像的光谱特征相似导致 较难区分。
尽量收集相关专业资料进行辅助判读,必要 时进行外业调查。应注意竹林生长的区域特 点。
0310 0370 对人工幼林的定义和影像 特征把握不准确
应注意人工幼林有比较明显的人工种植痕 迹。参见【问89】 0310/ 0320 0360 对绿化林地定义的把握不 准确
乔木林/灌木林与绿化林地的区分关键在于 对绿化林地生长范围的判定,需结合周边地 理环境进行判断。绿化林地一般位于城镇等 人口集中居住范围内,面积较小。0320 0370 没有准确把握人工幼林的 定义
应注意人工幼林有比较明显的人工种植痕 迹。参见【问89】 0320 0380 没有准确把握二者在地表 植被覆盖度方面的差异,当覆盖度在30%左右时较 难判读。
稀疏灌丛与灌木林的区分主要在于对二者 覆盖度差异的把握,同时需要结合周边地理 环境进行综合判别。
问78 路两旁的林地是按绿化林地还是按一般的林地归类?
答78 城镇等人口集中居住范围内的街巷、零星地块、街心花园以及道路隔离 绿化带、道路两侧等范围内的小面积片状或带状林地按绿化林地归类;城镇等人 口集中居住范围之外的道路、沟渠两侧、道路隔离带等范围的林带,都不按绿化 林地归类,应视情况归入其他林地类型。参见【问88】。
问79 城市中公园里的大块树林按绿化林地还是按一般的林地归类?
答79 城市中公园里的大块树林一般不按绿化林地归类,应按林地的其他下级 类型归类。
问80 沿海红树林覆盖区域,应归入林地、海面还是草地? 答80 不应归入海面(水面),应按照实际植被覆盖物归类。红树林通常情况 下为灌木林,也有可能为乔木林。省级数据采集时,如果需要专门采集红树林分 布区,可以在地理单元类型中扩展新类型。但地表覆盖分类应按照现行规定执行。问81 山林过火后长出杂草,按照林地还是草地归类?
答81 这种情况属于土地利用中的迹地,《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中无种 类型,应按地表覆盖物归类,即归为草地的相应下级类。问82 道路边、沟渠旁等单排连片树木如何归类?
答82 对于道路、河渠、房屋周围等单排行树,树冠不明显、未成片或成带区 域的可归入相邻地类。归并时应考虑合理性。
5.4.2 乔木林(0310)问83 针叶、阔叶、针阔混交林在影像上难以区分,是否可以只分到二级类,即乔木林?通常如何区分?
答83 应按照规定的要求执行。通过收集任务区内不同地理条件下三种类型的 样例,从遥感影像的各个解译标志入手进行区分,必要时结合其他类型的影像信 息和野外样本进行验证。
5.4.3 灌木林(0320)问84 干旱地区的灌木林高度很低,属于灌丛,与湿润地区的灌木林差别较大,归类时是否需要增加子类予以区分?
答84 普查中暂不增加。在分析利用阶段,根据其他资料进行细分。各省若有 需要可自行扩展。
问85 经过砍伐的桉树,从根部长出了一些小树枝,难以确定是否再长成乔木,这种算阔叶灌木还是什么? 答85 需要考虑其在普查时点时的状态,按照乔木林和灌木林的定义与要求进 行判断。先期采集时可添加标记,待时点统一时开展核查。
5.4.4 乔灌混合林(0330)问86 某一范围内,既有乔木林,又有灌木林,是否可以统一归类为乔灌混合 林?
答86 该范围内如果每一片单纯由乔木覆盖面积都不超过400平方米,每一片 单纯由灌木树覆盖的面积也不超过400平米,两者交错混合分布,且无论乔木还
是灌木,总体有树木覆盖的部分超出整个范围的30%,按照乔灌的覆盖比例,难 以区分主次,则应归入乔灌混合林。如果有任何一种单独连片覆盖面积超过400平方米,都应单独归入乔木林或灌木林的相应下级类。5.4.5 疏林(0350)问87 疏林和乔木林、灌木林之间如何区分?
答87 疏林是郁闭度较低(0.1-0.2)的林地,其树种为乔木。当乔木较少,覆 盖面积占比小于10%时,以灌木为主的归入灌木林,以草被为主的归入草地,以 裸露地表为主的归入裸露地表。在耕地范围内的,即使符合疏林特征,也不应归 入疏林,而应按照耕地的定义和要求归类。
5.4.6 绿化林地(0360)问88 绿化林地与其他林地类型如何区分?
答88 绿化林地是指城镇等人口集中居住区域内的街巷、零星地块、街心花园 以及道路隔离绿化带等位置人工种植的绿化树木覆盖形成的小面积片状或带状 范围。对于城市中成片大面积成片覆盖的树林,应按乔木林或灌木林等类型归类。具体面积阈值,可参照400平米掌握,即:城镇等人口集中居住范围内,成团分
布的面积超过400平米或林带宽度超过10 米且面积达到400平米以上树林,一 般情况下不按照绿化林地归类。城镇等人口集中居住范围之外的区域,如道路、沟渠两侧、道路隔离带等范围林带,都不应按照绿化林地归类,应视情况归入其 他林地类型。
5.4.7 人工幼林(0370)问89 人工幼林与乔木林、灌木林以及疏林有何区别?
答89 人工幼林中种植的树木还处于初长阶段,树木较小,枝叶较少,种植的 树木覆盖比例较低,影像上难以判断有人工种植树木存在,以背景地物(如草地、裸露地表等)特征为主,往往具有较明显的人工种植痕迹。乔木林、灌木林以及 疏林中的树木生长时间较长,枝叶较多,覆盖度较高,影像上能够清楚判断为树 木覆盖,即使是人工种植,种植痕迹已不明显。图 6 23 问90 外业调查能看到人工幼林,但是种植比较稀疏,中间夹杂覆盖度较高的 灌丛和草,应如何归类? 图 7 答90 以上照片中不易观察到树苗及其种植痕迹,宜按占优势覆盖类型归类,不宜归入人工幼林,应结合遥感影像确认是否应归入高覆盖度草地。
5.4.8 稀疏灌丛(0380)问91 稀疏灌丛、中低覆盖度草地以及裸露地表如何区分? 图 8 答91 稀疏灌丛指在荒漠或植被稀疏地区丘团状生长的低矮灌木或灌草丛,成 群分布,但平均覆盖度低于30%、大于10%的地表。如上面图中1-4 均应归入稀 疏灌丛(0380);上图中5 和6 虽然也符合稀疏灌丛的形态特征和地理环境,但
需要确认其覆盖度是否大于10%,若不足10%,应归入裸露地表的有关下级类。2 3 4 5 6 24 中低覆盖度草地指整个地表的覆盖较均匀,与稀疏灌丛的丘团状分布不同。问92 在草地上稀疏分布的灌丛和在荒漠上稀疏分布的灌丛都归入稀疏灌丛类 吗?
答92 不是。稀疏灌丛仅指在荒漠或植被稀疏地区丘团状生长的低矮灌木或灌 草丛,且成群分布,平均覆盖度低于30%、大于10%的地表。这种地区,除灌丛 覆盖部分外,基本符合裸露地表的特征。草地上稀疏分布的灌丛,不应归入此类,应按照草地的相应类别归类。
5.5 草地(0400)5.5.1 一般性问题
问93 需要注意与草地及其下级类型容易混分的其他跨一级类的类型有哪些? 答93 根据草地的地理位置、生长状态等,容易与耕地、园地、林地、建筑工 地、裸露地表、水面以及水渠等类型或其相关子类发生混分,同时由于对归并指 标把握尺度差异,易与房屋建筑区和构筑物的有关类型混分。常见易混分原因或 情形及处理方式见表 6: 表 6 易混分类型 常见易混分原因或情形 处理方式
旱地(0120)参见【问61】 参见【问61】 园地 参见【问64】 参见【问64】 林地 参见【问76】 参见【问76】 房屋建筑区
房屋建筑区内部实地连片大于 1600平方米或房屋建筑区毗 邻的外围实地连片面积达到采 集指标要求的绿化草地,由于 归并指标的掌握尺度不当,易 被错误归并到房屋建筑区中。
达到指标的绿化草地,应单独归类。构筑物
人工草地和硬化地表等构筑物 类型混杂,当指标把握不当时,易把达到指标要求的不同类型 归并为一个图斑。
达到指标的各个类型,应单独归类 建筑工地
仅被圈占但未施工,或者原来 的耕地或植被已被破坏,但并 无施工迹象,抛荒长草或裸露 但可能成为工地的区域
被植被覆盖的,按植被归类;没有植被覆盖 的归入其他人工堆掘地,并做好标记,便于 后期时点统一时核查。另请参见【问153】。裸露地表
低覆盖度草地与裸露地表的过 渡地带,指标掌握困难。
参见【问96】,两者之间确实难以判定的,优先按裸露地表归类。水面(1001)
水面上生长浮游植物,其范围 确定困难,易归入草地
充分利用红外等其他波段信息并辅助纹理、位置等综合判断
水渠(1012)未硬化长草的水渠易错按照水参见【问171】 易混分类型 常见易混分原因或情形 处理方式 渠归类
问94 需要注意草地中各下级类容易混分的类型有哪些?易混分原因是什么? 如何处理?
答94 草地中部分下级类由于定义理解不准确和覆盖度指标把握困难等因素,较容易混分,易混类型共有5 组,其中天然草地内部三级类之间的混分2 组(参 见【问95】),人工草地内部三级类之间的混分1 组(参见【问99】),天然 草地与人工草地之间的混分2 组,分别为天然草地(0410)与固沙灌草(0423)的混分,高覆盖度草地(0411)与牧草地(0421)的混分,具体原因和处理方式 见表 7:
表 7 易混分类型 易混分原因 处理方式 0410 0423 对固沙灌草的定义理解不 准确
固沙灌草的判定需要考虑区域地理环境,并 尽量收集相关专业资料,提高判读精度。需 要注意固沙灌草的人工种植特点和生长区 域。0411 0421 对牧草地人工参与情况难 以明确
牧草地的判定需要考虑区域地理环境,并尽 量收集相关专业资料,提高判读精度。
5.5.2 天然草地(0410)问95 需要注意天然草地下级各三级类容易混分的类型有哪些?易混分原因是 什么?如何处理?
答95 天然草地三级类之间的混分主要是对草地覆盖度的把握问题,具体原因 和处理方式见表 8:
表 8 易混分类型 易混分原因 处理方式 0411 0412 不同地域的作业人员往往对天然草地 内部高与中覆盖度之间的区分,即覆 盖度高低的界定认识不一致。高、中、低覆盖度草地相 互过渡时较难区分,需要 通过建立不同区域的典型 分类样本,提高作业人员 0412 0413 认识的一致性。
问96 如何确定草地的高中低覆盖度?
答96 草地的覆盖度主要有实地测量法、实测与遥感综合测量法和遥感估算法 3 种。实地测量法又可分为目视估测法、采样法、仪器法和照相法。由于受条件 限制,本次普查可参照附录B 的方法进行实地测定,并建立遥感影像判别标志。图 9 是模拟不同覆盖程度草地在影像上的目视效果示意图,可以作为确定覆盖 度的参照。图 9 在确定草地覆盖度时,需要注意地域的气候和物候特点,对于湿润和年均温 度较高的地区,植被生长快速,分类时应偏向于覆盖度较高的类型;对于干旱和 年均温度较低的地区,植被生长缓慢,分类时应偏向于覆盖度较低的类型。但也 需要注意部分地区受局部小气候的影响,小范围的覆盖度会与周边较大范围有差 别。
问97 南方地区,有些地方看上去似草地,但实际上是低矮灌木植物,是否应 归阔叶灌木林?
答97 灌木覆盖度高于30%的,才可归入阔叶灌木林,否则宜按天然草地的下 级类归类。
问98 水面中长草或长树且密度较大几乎将水面遮盖,地表覆盖该怎么归类? 答98 在河流、湖泊、库塘等范围内,挺水植物分布的区域按植被覆盖类型归 类,浮游植物和水面分布的区域,按水面归类。水田范围内,按照水田归类。
5.5.3 人工草地(0420)问99 需要注意人工草地内部三级类容易混分的类型有哪些?易混原因是什么? 如何处理? 答99 人工草地中三级类的混分主要是绿化草地(0422)与其他人工草地(0429)的混分,原因主要是对绿化草地定义理解不准确,此外,能明确人工草地具体功 能用途的应归入相应地类,确实不能明确的可归入其他人工草地。
问100 距离城镇或居住区域较远的水闸、道路隔离带、道路交叉环岛或三角地 等处人工种植和持续维护的草坪如何归类?。
答100 不在城镇或居住区域内,不符合绿化草地的定义,宜归为其他人工草地。如果人工维护痕迹不明显,呈自然生长状态,可以按照“自然优先”原则归入天 然草地(0410)的相应下级类。
问101 机场跑道之间的草地,是单独归类,还是归入停机坪与跑道? 答101 达到和超过最小图斑实地面积指标要求的,归入绿化草地。
问102 内蒙古地区因为大部分干旱少雨,沙漠化比较严重,灌、草均起防风固 沙作用,人工种植的和天然的灌、草在实地和影像上均无法区分,不排除是 机播等人为播种的情况,如何归类?
答102 在影像上可以看到明显的人工种植痕迹的归入固沙灌草,确实无法判定 自然或者人工种植的,按照“自然优先”的原则归类。
问103 沙漠公路旁,种植有灌木,主要目的是防风固沙,归类为固沙灌草,而 不是灌木,是否合适?
答103 无论是灌丛还是草,人工种植痕迹明显的按固沙灌草归类;人工痕迹不 明显,呈自然状态的,宜按灌木林或天然草地的下级类归类。
问104 高速公路护坡上生长的杂草,有些是草籽混在水泥浆喷上去的,有些是 自然生长的,草或灌木比较茂密,是否可以归类为护坡灌草?
答104 位于路堤、路堑、堤、坝以及山体护坡等工程防护措施处理的边坡上的 草或灌丛,无论是人工栽植还是自然生长的,由于生长环境人工痕迹明显,都宜 归为护坡灌草。
5.6 房屋建筑区(0500)问105 需要注意与房屋建筑(区)及其下级类型容易混分的其他跨一级类的类 型有哪些?
答105 容易归入房屋建筑(区)的类型,包括绿化林地、绿化草地、路面、构筑 物中的硬化地表等,一般都是源于对归并指标的把握不当造成的。另外,某些情 下易与建筑工地混分。常见易混分原因或情形及处理方式见表 9: 表 9 易混分类型 常见易混分原因或情形 处理方式 林地 参见【问76】 参见【问76】 草地 参见【问93】 参见【问93】
路面 房屋建筑区中宽度超过5 米,面积达 到1600平方米以上的路面图斑未单 独归类。
达到指标的应单独归类。
构筑物 房屋建筑区内部实地连片大于1600平方米或房屋建筑区毗邻的外围实 地连片面积达到400平方米的硬化 地表,由于掌握归并指标尺度不当,被错误归并到房屋建筑区中。达到指标的应单独归类。
建筑工地 房屋已经建成,但还未交付使用,易 被归为建筑工地
依据《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要 求,已建成但未交付使用的房屋建筑、道路或其他构筑物,如果影像上或实 地已没有建筑施工迹象,应归入房屋 建筑等相应类别。问106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中同时定义了房屋建筑区 和独立房屋建筑两种类型,当两种类型的要求都满足时,优先采用那种类型 进行归类?
答106 无论是在城市地区(指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心城区)还是非城市地区或城 乡,当房屋建筑区和独立房屋建筑两种类型的要求都满足时,优先按“房屋建筑 区”归类。
问107 采用自动解译的方式,将房屋建筑区的房屋逐栋进行了采集,代码仍按 建筑区录入,未按照1600平方米的指标进行综合,若综合归并则工作量较 大,鉴于已采集的数据不影响统计分析结果,且图斑精度更高,是否可以不 做综合处理? 图 10 答107 不宜这样处理,无论城市地区,还是非城市地区,对于房屋集聚分布的 区域,均应优先按房屋建筑区归类。
问108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关于房屋建筑区的地表覆
盖分类要求:“连片的绿化林地、绿化草地、硬化平地、路面等其他类型,若其面积小于1600平方米,即使达到各类型的最小图斑要求,也不再单独 归类,直接并入各类房屋建筑区类型;如果连片面积大于1600平方米,应 单独归类,一般不宜全部归并到房屋建筑区一个图斑中”,如何理解? 答108 1)连片的含义:指实地而非影像上同一种类型连续覆盖,没有间断; 2)“若其面积小于1600平方米”是指某单一类型,如绿化草地,不是“绿 化林地、绿化草地、硬化平地、路面”几种类型面积之和;房屋建筑区范围内的 绿化林地、绿化草地、硬化平地、路面等任何一种类型单独连片面积未达到1600平米,都可以归并。
3)宽度小于5 米的道路路面,视作狭长地类,即使连片面积超过1600平方 米,也可并入房屋建筑区类型中,不单独归类。
例如,图 11 所示的范围内如果绿化草地、绿化林地、硬化地表等类型单 独连片达不到1600平方米的宜并入房屋建筑区。图 11 问109 《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01 2013)中关于房屋建筑区的地表
覆盖分类要求中,共有7 段文字,加上修订后的4 段文字,这些要求中,只 要符合其中之一即可,还是必须都符合?
答109 按照从前至后的顺序,满足条件的,必须依次符合这些要求。
问110 乡村地区达不到200平方米采集指标要求的独立房屋,以及达不到1600平方米采集指标要求的房屋建筑区怎么处理?
答110 1)对于乡村地区小规模的聚居点,优先按房屋建筑区归类,最小图斑实 地面积指标为200平方米;
2)散点型分布的居住点,如果不符合房屋建筑区的定义要求,应按独立房 屋建筑归类,如果未达到指标要求(包括下浮30%),可以舍弃。如果希望在本次普查中采集或保留散点居民点信息,建议在地理国情要素 中扩展相关类型,作为要素点采集,并赋相关属性。
问111 目前已完成数据采集的区域,乡村地区达不到200平方米采集指标要求 的独立房屋,以及达不到1600平方米采集指标要求的房屋建筑区被舍弃或 归入了其他类型,如何处理?
第三篇:北京地理国情普查
北京市第一次全市地理国情普查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全市地理国情普查是为掌握本市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把地理空间信息与经济、人文、自然等基础统计数据相结合,形成全市经济、人文、自然专题空间数据和综合统计分析报告,为制定和实施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空间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提供重要依据,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市情监测应用奠定基础。
二、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全市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城市规划实施、公共服务设施、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三、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地理国情普查作业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为此成立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普查中的重大问题。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下设普查办公室,设在市规划委,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成立北京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专家顾问组,协助普查办公室研究普查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普查工作要按照“全市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普查办公室研究提出需领导小组决策的建议方案,督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加强与有关部门和地区的沟通联络,具体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监督检查,承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负责组织编制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申请普查经费,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做好管理、成果上报、信息汇总等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提供数据资料,建立共享机制。
五、普查的经费保障
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所需经费由财政预算安排,并加强管理,专款专用。
六、工作要求
北京市地理国情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础测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和《北京市测绘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报送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对在普查中所获得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保密。
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要求,为开展普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篇:我国开展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我国开展首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3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通知》指出,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第五篇:地理国情普查宣传口号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地理国情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1] 地理国情普查
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2] 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工作要求
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础测绘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报送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对在普查中所获得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保密。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三个方面,即从不同角度对基本地理国情、综合地理国情和分专题的地理国情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
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数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自然营造物和人工营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等。地表覆盖通常采用规则格网形式的场模型(也称作域模型)进行描述。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信息(以下简称地理国情要素)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如城市、道路、设施和管理区域等人文要素实体,湖泊、河流、沼泽、沙漠等自然要素实体,以及高程带、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通常采用要素模型(也称作对象模型)来进行描述,按照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
综合考虑上述三类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使用的内容分类对象 及采集指标。本文件未涵盖完整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
地理国情信息分为 12 个一级类,58 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3] ★论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两者是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又有区别的概念)
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为社会获得了持续发展的经济、适宜的人口密度、良好的居住环垅、充足的水资源和适宜的生活氛围等,从而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首先,可持续发展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土地的集约利用又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两者的关系在于:(1)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可持续利用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上的。
(2)土地可持续利用比集约利用土地具有更深刻的涵义。
(3)土地的合理利用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提高不能以牺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代价。土地的可持续
利用必定是合理利用。
(4)可持续利用土地是比土地集约利用更为广泛的概念。
总之,城市土地利用的高效集约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最终取向。
★我国是基于什么背景提出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如何理解“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时代背景:
①人地矛盾尖锐需要注意耕地资源保护
②日益增加的粮食需求压力迫使我们关注有限的耕地资源
③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造成对大量耕地资源的占用
理解:在我国未来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的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应不断提高,达到耕地的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动态平衡。所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应用及其特点★ 3s”技术即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土地资源调查中,rs和gps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源,同时gps可以进行精确的定位,gis则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处理。
1、利用rs技术获取遥感影像资料、遥感影像解译技术提取土地利用现状信息。rs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趋成熟。它能快速、动态地提供地球表层的信息。通过rs获取现势性较强的遥感影像资料,能最直观的反映土地利用现状。应用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纠正、色彩平衡等处理后,生成更新调查所需的正射影像图(dom)。特点:信息量丰富、全天候、信息获取周期短和多光谱特性
2、随着gps技术的发展和接收机价格的进一步降低,gps已被广泛应用于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在内的资源调查各个领域。现在gps在实时状态下,精度已经能够达到厘米级,这种被称之为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已被新西兰规范权威机构确定为地籍测量的一种适合方法。事实上,gps作为一种成熟的数据采集技术,无论是在采集精度、作业速度适应性还是在数据质量等方面,都能够满足土地资源调查中数据采集的要求。特点:(1)全天候;(2)全球覆盖;(3)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4)快速省时高效率:(5)应用广泛多功能。
3、应用gis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建设。gis具有区域综合能力、动态预测能力,能用于自然过程的机理分析与建立预测模型。土地资源调查是针对土地的各种资源、各种自然属性进行调查,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各种自然属性的空间和统计数据库,信息来源有土壤图、气候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自然灾害图等。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这些图的叠加建立起土地资源调查数据库,存储大量的土地资源及其背景信息,为土地资源的自动化管理服务。
★空闲宅基地比例过大:
(3)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对空闲宅基地进行台理开发,可以下几方面入手: a开发改造旧宅基地。b.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发展。c.健全审批制度d.实行有偿使用。
★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中的专门化技术方法及新技术的应用★
专门化技术方法:(1)调查法。调查法是对所研究事物的实际考察方法。这是土地资源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2)分类法。分类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按事物特性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对事物的分级与归并。
(3)评价法。评价方法是研究事物在一定用途条件下,对事物进行鉴定或分等定级的方法。(4)规划法。规划法是根据需要与可能及未来发展的目标要求,对事物利用的各种方案优化,以使对事物利用后可达到经济、社会、环效
益综合最优的结果。(5)决策法。决策法是对事物利用方向的选择,因而它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一种研究方法。
新技术在土地资源学研究中的应用:(1)数学方法在土地资源学研究中的应用。数学方法一方面能使土地资源研究趋于定量化,另一方面也可使最优化及预测能够得以实现。(2)遥感遥测新技术在土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即利用航空相片和陆地资源卫星相片进行解译,以研究土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编制不同
比例尺的土地资源图。
(3)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信息系统是一个根据一定的目的收集信息数据(资料),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解释,最后输出适用的,并满足一定目的的系统。篇二:重庆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培训方案(报批稿)重庆市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培训方案(报批稿)根据重庆市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需要,为建立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技术规范的地理国情普查队伍,重庆市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计划开展全面、系统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技术培训,特制定此方案。
一、培训工作的主要原则及依据
(一)培训工作的主要原则
1、分期举办:按照普查工作整体部署和实施步骤,分阶段、分期举办培训班。第一阶段为管理及上岗培训;第二阶段为专项技术提高培训及技术交流。
2、分类培训:参与普查工作的人员分三类人员进行培训。第一类为市委办局国情普查相关人员;第二类为区县普查办相关人员;第三类为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检验人员、普查生产作业员等生产技术管理人员。
3、统一教材:统一使用由市普查办编制印刷的包含总体方案、实施方案、技术规定等培训内容的学习教材。
4、持续培训:在第一阶段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普查工作实际需要,适时推进第二阶段专项技术提高培训及技术交流。
5、人员考核:每一阶段培训结束后,由市普查办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对考核合格人员颁发合格证书,持证上岗。
(二)培训工作的依据
1、《国务院关于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
2、《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和<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实施办法>的通知》(国地普发[2013]1号);
3、《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重庆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 领导小组的通知》(渝府办发〔2013〕195号);
4、《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gdpj 01-2013);
5、《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规定与采集要求》(gdpj 02-2013);
6、《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生产元数据规定》(gdpj 03-2013);
7、《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gdpj 04-2013);
8、《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dpj 05-2013);
9、《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20130918);
10、重庆市普查办发布的有关规定。
二、第一阶段管理及上岗培训
1、面向普查生产管理人员
(1)培训对象
符合普查任务培训资格的生产单位分管领导、生产及技术管理人员。
(2)培训目标
使受培训人员熟悉地理国情普查的目标内容、主要任务、工作流程、技术方法、预期成果和相关管理规定。具备开展技术方案设计、生产装备配置、实施进度监督和质量过程控制等工作能力。
(3)培训内容
讲解地理国情普查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讲解普查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讲解普查实施办法、生产、技术、质量管理规定;介绍生产组织管理模式;讲解普查内容与指标;讲解普查质量管理办法(质量控制、监督管理、成果检查与验收),讲解质量检验与评价相关技术规定与标准。
(4)培训安排
拟定于10月16日;地点:重庆市勘测院6楼会议室;课时:1天;人数:预计30人。
2、面向普查技术员培训
(1)培训对象
直接承担正射影像制作、数据采集、核查、处理、统计分析和质量检验等地理国情普查生产作业工作的全体技术人员。
(2)培训目的
使受培训人员了解地理国情普查的目标内容、主要任务、工作流程、预期成果等,了解普查实施办法、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各项管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熟悉掌握普查的基本技术路线和流程,准确把握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熟练掌握正射影像制作、数据采集、核查、处理等具体生产作业的技术和方法以及具体的质量要求,具备承担具体普查作业任务的能力。
质量检查员应重点掌握普查成果质量检验的基本技术路线和流程,掌握普查成果质量检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具备承担具体普查成果质量检验任务的能力。
(3)培训内容
讲解地理国情普查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讲解普查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讲解普查实施办法、生产、技术、质量管理规定;介绍生产组织管理模式;详解普查内容与指标;详解正射影像制作、数据采集、核查、处理等生产作业流程与操作;介绍统计分析流程与操作方法;讲解质量控制与监督管理要求;介绍普查预期成果;详解相关软硬件工具使用方法和技巧。
详解普查质量管理办法(质量控制、监督管理、成果检查与验收),详解质量检验与评价相关技术规定与标准。
(4)培训安排
拟定于10月至11月;地点:重庆市勘测院9楼会议室;课时:4天;人数:预计600人。
3.面向市委办局普查相关人员
(1)培训对象
市委办局地理国情普查负责人。
(2)培训目标
使受培训人员正确理解地理国情普查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掌握普查实施的目标内容、主要任务和相关管理规定,了解普查运用的相关技术、普查生产作业流程、组织管理模式和预期成果,具备协调完成有关普查工作能力。
(3)培训内容
讲解地理国情普查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详解普查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说明普查实施办法、生产、技术、质量管理规定;说明普查内容与指标;介绍生产组织管理模式;介绍生产作业流程;介绍数据库设计与建设;概述统计分析流程、方法和结果;讲解各类资料收集与使用的原则与方法。
(4)培训安排
时间:待定;地点:重庆市勘测院6楼会议室;课时:1天;人数:预计30人。
4.面向区县普查办人员
(1)培训对象
各区县普查办人员。
(2)培训目标
使受培训人员正确理解地理国情普查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掌握普查实施的目标内容、主要任务和相关管理规定,了解普查运用的相关技术、普查生产作业流程、组织管理模式和预期成果,具备开展区县普查工作能力。
(3)培训内容
讲解地理国情普查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讲解普查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说明普查实施办法、生产、技术、质量管理规定;说明普查内容与指标;介绍生产组织管理模式;介绍生产作业流程;介绍数据库设计与建设;概述统计分析流程、方法和结果;介绍关键技术;讲解各类资料收集与使用的原则与方法。篇三:10号——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 gdpj 0x-2013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8月 5.1.1数字普查底图.......................................................5 5.1.2纸质普查底图.......................................................6 5.2作业步骤及要求.............................................................6 5.2.1数据准备...........................................................6 5.2.2数字普查底图.......................................................7 5.2.3纸质普查底图.......................................................8 6 质量控制....................................................................9 6.1检查要求...................................................................9 6.2检查内容...................................................................9 7底图输出....................................................................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纸质普查底图图廓整饰.....................................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地理国情要素符号设置.....................................12 本文件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规定之一。本文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
本文件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本文件起草组成员:梁安宝、曲平、王刚、李军、汲旭生、岳昊
本文件规定了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的相关要求。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环节,是内外业衔接的关键点,基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或者基础地理信息与必要的专题数据,叠加遥感影像数据,制作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用于外业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的充分利用,可提高外业调查的效率,减少外业工作量,对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件规定了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的模式和方法,本规定适用于地理国情普查项目,是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