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项目基层党建典型案例
项目基层党建典型案例
贵州都匀:党建结合生产创效增益
【案例背景】
贵州省都匀市是中建四局五公司的老根据地,我们所在的都匀市环东环西项目也是于2016年上半年成立,项目基层党支部于2016年6月成立,成立之初项目管理人员共有80多名,党员11名,预备党员1名,积极分子3名,成立项目党支部的当天就召开了党支部的第一次大会,由公司党委主持并选举了项目书记及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组织委员。
2016年项目党支部成立之初,对整个党建工作的开展是非常迷茫的,且项目党支部还存在责任不明、定位不明,党员的自身认识不明,党支部管理混乱,群众监督缺失,管理人员自治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等问题,于是在分公司党委的帮扶下,针对如何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相结合、将党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运用于生产上及以上存在的问题,项目党支部将创先争优之风带入项目,不仅仅在人才上对各个争先,在生产上也是各个攀比。【主要做法】
一、责任制度的编制与诠释,让支部清楚“干什么”。主要通过三个环节:一根据公司党委编制的各项党支部责任及各个党支部干部的责任,还有党规党章等制度,先组织全体党员进行宣贯和学习。二是督促落实决议。指导党员干部和项目管理人员带头围绕形成的决议开展活动,促进生产。三是检查落实情况。对决议落实情况定期检查,一季度进行一次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党员绩效挂钩,好的进行奖励,差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组织各类学习,增强群众“内功”。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项目党支部及项目领导班子起头,组织好项目部门负责人,对各个部门的知识领域进行培训,对各个管理人员的技能进行培训,增强自身的知识;二多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项目党支部书记以及公司党委多下项目上党课,在监督党员的同时宣贯党的先进性,让其他管理人员对党有一定的认识,并且能感觉到党确实一直在身边;三是对组织的培训和党课进行考核,由各个部门及党支部出题,进行笔试,优秀者奖励,不合者者进行处罚。
三、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让村委明白“怎么干”。主要通过三个程序:一是制定实施方案。围绕形成的决议,拟定工作步骤、编制资金预算、落实责任人,形成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二是组织实施决议。负责做好宣传发动、疏导解释、人员调动、资金组织、日程安排等工作,确保决策事项落到实处。三是报告执行情况。定期向村党支部汇报决议的执行情况及下步工作建议,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及时分析研究执行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需提交“两委”联席会议商定的,提出方案议定后组织实施。
四、保证村民小组的议事权,让小组讨论 “参与干”。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征集村民意见。村民小组每季度组织村民召开一次议事会,广泛征求群众对经济发展、村务管理、公益事业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两委”反馈。二是参与酝酿讨论。对拟决议的重要事项,由各村民小组组织村民酝酿讨论,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为村民(代表)会议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三是组织落实决议。决议形成后,积极发动群众落实决议事项,确保决策意图和群众意愿落到实处。
五、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让群众监督“规范干”。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组建监督机构。按每个村民小组1名的原则,由村民小组推选非村“两委”成员及其直系亲属的村民组成9-11人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代表村民对村务管理进行全程监督。二是实行民主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对村级重要事项的意见征求、决策议题方案的制定和村民(代表)会议对村级重要事务的决策过程,列席“两委”联席会议,实时监督重大村级事务执行落实情况和村级财务开支情况,每季度定期向村党支部和村民(代表)会议报告监督情况。三是反馈群众意见。凡是村民对决议执行情况有异议的,经村民代表或十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同意,监委会可以以书面形式建议村委会举行听证;如村委会7日内无正当理由不作出听证决定或解释,可以直接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近年来,仪陇推行村务管理“五权”模式的生动实践,既保障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更规范了村级组织科学运行,既尊重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更激发了农村发展的原动力,有力促进了农村的稳定和谐发展。
第二篇: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四川仪陇:推行村务管理“五权”模式
转自《人民网——理论频道》
【案例背景】
仪陇县是朱德总司令和张思德同志的故乡。全县幅员面积1767平方公里,辖56个乡镇,920个村(社区),总人口108万,有基层党组织1527个,党员33000余名。
2005年,该县日兴镇九湾村被确定为全县首批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村。对扶贫开发中的问题,由于大家意见不一,党员干部不知道从哪个方面下手,于是村党组织把“水”、“路”、“产业”等13个群众期盼解决的问题贴在13个碗上,所办事情的轻重缓急、谁先谁后都交给全村群众决定。谁希望解决什么问题,就往相应碗里丢玉米粒,每人一颗。就这样,用“投玉米粒议事”的方式,群众选定了“一路、二水、三产业”的发展顺序。村党组织立即根据群众意愿组织实施,仅用5个月时间,便修通了8公里村道路,吃上了自来水,办成了群众多年想办却未办成的事。这件事引发了党员干部的深思,更启迪了县委政府的思维。于是县委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村“两委”权责不清、定位不明,村务管理混乱、群众监督缺失,村民自治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派出调研组深入九湾村实地调研,对其做法进行了总结规范,村务管理“五权”模式由此应运而生,并逐步在全县、全市、全省推广。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对此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人民日报》、《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等主流媒体先后多次进行了深度报道。
【主要做法】
一、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让支部清楚“干什么”。主要通过三个环节:一是提出重大议题。围绕农村工作中最重要、最迫切需要办理的事务提出议题,经“两委”讨论形成初步方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进行修定和完善、报上级党组织审查后,由村委会提请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二是督促落实决议。指导党员干部和其它村级组织带头围绕形成的决议开展活动,协调各方利益,整合资源,共同促进和督促决议的落实。三是检查落实情况。对决议落实情况定期检查,年终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绩效挂钩,好的进行奖励,差的予以通报批
234-
第三篇: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湖北省兴山:推广农村党建“两会两评”模式
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近年来,特别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兴山县委积极应对农村党建出现的新情况,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以凝心聚力为突破口,以培养跟党走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大胆探索“两会两评”模式,着力构建党组织、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新机制和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巩固和扩大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
包、综合配套改革、两免一补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削弱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一、服务群众缺“配套”。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手段与群众服务需求不配套。一是服务需求大。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留守农村的大都是老弱病残愚人员,生产生活面临重重困难,种田缺劳力、发展缺技能、生活无人管、思想无人问,“年猪就杀不死”的现象普遍存在,急需组织的关怀和帮助。二是服务人员少。合村撤组后,村管理面越来越大,干部职数越来越少。兴山县古夫镇平水村,由原来的8个村合并而成,村干部却只有7人。一个村干部平均要服务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农户,精力不济。无职党员服务意识淡化,激励机制不健全,参与的少,坚持的少。三是服务内容少。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停留在盖章子、发票子上,停留在节日慰问、抢险救灾上。无职党员服务群众停留在“结
/ 14
对子”帮扶上。四是服务手段少。干部还能借助党的惠农政策,无职党员仅能凭借一张嘴、一双腿、一双手服务群众。
二、村民自治缺“实效”。一是自治内容未更新。现在真正体现村民自治的,就是依法选举产生了村民委员会。其他自治活动实际上很少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村集体成了“空壳”。除了公益事业,《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应由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大多不存在,群众的关注度降低。群众需要自治的新内容,无人组织,比如产业结构调整、集体文化活动开展等。二是自治程序难到位。无论是召开村民会议,还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能议事的人都外出务工;即使有群众愿意参与自治,半天才走到村委会,屁股没坐热,就要急着往回赶,“一事一议”难“议”。村民自治过程中,党的领导未落实。三是自治主体不积极。现在的农民是“各种各的田、各挣各的钱”。普遍认为开展村民自治误工贴钱,还不如抓紧时间干自己的活,缺乏参与自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组织建设缺“活力”。一是书记无责任。实行书记、主任“一肩挑”后,农村出现重“村务”轻“党务”、党建工作无人抓的现象。对书记主任“一肩挑”的考核,往往以主任岗位考核代替书记岗位考核,以经济指标考核代替党建工作考核,以党委政府考核代替群众考核,从导向上弱化了党建工作。二是党员无能力。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先锋模范作用弱化。兴山县6368名农村党员,55岁以上的占51%,35岁以下的仅占11%,且大多无一技之长。三是组织无财力。集体经济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兴山县92个村(居委会)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只有32个。财政转移支付村级办公活动经费只有5000元左右,订报、交水电费后所剩无几。“这年头没把米,连鸡都唤不来。”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下降。四是评议无结果。民主评议党员走形式,你好我好大家好,“个别党员不像党员”,组织处理不硬,群众反映强烈。
四、农民思想缺“感恩”。一是农民思想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新兴媒体的兴起,农民的思想出现信仰危机、公德缺失、价值观倒置、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只知索取,不讲回报。现在的农民是“有田有粮不理你、不偷不抢不怕你、有了问题就找你、不给解决就
/ 14
骂你、解决不好就告你”,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矛盾纠纷增多。二是工作方式简单化。对党的惠农资金,村干部一“发”了之,没有向群众讲明党的惠农政策实施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实行惠农资金“一卡通”后,群众只领“钱”,不知“党”,导致农民一面享受党的惠民政策“吃奶”,一面“骂娘”,缺乏对党的感恩之心。三是教育手段政治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停留于开大会、读文件,内容空泛,脱离实际。邪教、宗教势力乘虚而入,进村入户,打着“治病行善”的旗号,反复做思想工作,竭力拉拢老弱病残愚等群众。
通过准确把脉,兴山县委认识到:这些问题长此以往,势必动摇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二、主要做法:
对症下药,兴山县委调研发现:2003年首创于榛子乡的“户联责任区”制度,在村民自治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2007年首创于水月寺镇南对河村的“党支部+关怀理事会”模式,无疑是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2009年春,在总结完善上述两项群众创造的基础上,兴山县委决定全面建立“两会两评”农村党建模式。两会即“党支部+关怀理事会”和“村委会+户联理事会”;两评即“书记、主任分岗评”和“党员、理事群众评”。“两会”是核心,“两评”和加快发展集体经济是保障。由此,强化服务,加强自治,凝聚民心,强基固本,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变党员“结对子”为组织“搭台子”,建立“党支部+关怀理事会”。村党组织牵头成立关怀理事会,积极搭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平台。党组织书记兼任理事长。支部增选一名支委,担任关怀理事会常务理事,专门负责关怀理事会日常工作。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元的工作经费。按需设置理事岗位,以理事岗位分类成立党小组。根据群众需求,普遍设置生产关怀、生活关怀、思想关怀和文化关怀四个理事岗位,相应建立了四个党小组,组长由党员理事推选产生。每个理事岗位由数人承担,村干部、无职党员、致富能人、九佬十八匠、退休干部等自愿申报,村党组织确认后开始履行职责,任期不限。重点关怀三类对象,即老弱病残愚、鳏寡孤独、留守家庭等特困群众;农村进步青年;参与邪教、刑
/ 14
满释放等特殊人员。关怀理事会理事以党的惠农政策和个人特长为关怀手段,参与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和项目。县财政按1000元的标准,支持各村成立民间文化协会,添置必要的文化设施。按500元/场的标准,鼓励县昭君艺术团送戏下乡,带动民间文化协会开展活动。
二、变村域层面自治为农户联合自治,建立“村委会+户联理事会”。以屋场院子、自然村落为基本单元,兼顾考虑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等因素,由农户自愿按25-30户的规模联合组成“户联理事会”,推选理事长1名、理事1-2名。户联理事会组织农户开展“四联”自治活动,即经济联合,推动产业化,形成一“会”一品;治安联防,开展平安创建,反邪教,把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好事联办,由公益事业建设、困难帮扶向人的精神关怀拓展;文化联学,老曲新唱,丰富群众集体文化生活。开展“五好”户联理事会创建活动(即产业发展好、社会风气好、党员作用发挥好、公益事业好、村庄面貌好),一年一评或一年多评,以奖代补,与惠农项目安排挂钩,充分调动群众参与自治和理事组织自治的积极性。
三、变“一肩挑”为责权重构,实行书记、主任分岗评。对村书记、主任“一肩挑”的村,细分村书记、村主任两个岗位的职责,将党的惠农政策落实事项明确为村书记岗位职责,村民自治事项明确为村主任岗位职责,进一步突出村书记的党建责任。村书记落实惠农政策事项,按“党支部形成初步方案→党支部召集“两会”理事商定最终方案→党支部落实→党务公开”的程序运行,改变传统上由村委会干部落实党的惠农政策的运作路径;村主任落实村民自治事项,按“村委会或户联理事会提出议案→党支部研究提出实施方案→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村委会组织实施或指导户联理事会实施→村务公开”的程序运行。对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实行分岗考核,作为村书记应向乡镇党委和本村全体党员述职,接受乡镇党委的考评;作为村主任应向村党组织和村民代表述职,接受村民代表的考评。运用分岗考核结果,书记、主任双岗考核均合格的,继续实行“一肩挑”;主任岗位考核合格但书记岗位考核不合格的,原则上可继续担任村主任,但书记应受到批评教育,严重者应免去其书记职
/ 14
务,另行选(派)村书记;书记岗位考核合格但主任岗位考核不合格的,或批评教育,或依法罢免主任职务。罢免主任职务的,原则上不能继续担任村书记。
四、变“一言堂”为扩大民主,实行党员、理事群众评。将群众评议引入党员民主评议、“五好户联理事会”评比和优秀关怀理事评比中,先由群众“背靠背”(党员、理事回避)评议党员或理事发挥作用情况,然后在党员会或理事会上通报群众评议结果,最后组织党员或理事“面对面”相互评议,始终把党员和理事置于群众监督之中,强化群众对党员和理事的舆论教育功能。依据评议结果,对党员和理事给予奖励或批评。对不合格党员,适时进行相应的组织处理。
五、变无钱办事为有钱办事,加快发展集体经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盘活集体资产、资源、资金,实施“155 ”工程,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即盘活集体土地,建成100亩以上集体经济“高效经济林”;盘活集体山林,建成500亩以上集体经济“高效丰产林”;村平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过5万元。实行“两让一返”扶持政策,即让利、让权、返税。抢抓宜巴高速和十宜铁路建设机遇,将河道采砂权全部“让”给村集体;抢抓小水电建设机遇,把过去县、乡在电站中占有的利润按一定比例“让”给村集体。对烟叶种植村,按产值返还一定比例的税收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对以集体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兴办的企业,返还地方留存部分税收,作为集体经济收入。开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变“输血”为“造血”,从资金、信息、项目等方面扶持村发展集体经济。
三、初步成效:
“两会两评”模式推广以来,全县建立关怀理事会92个、户联理事会1001个、关怀理事党小组372个,共有关怀理事1908名,户联理事会理事2961人,网络农户42840家。机制一变天地宽。“两会两评”模式的运行,起到了“通一脉而活全身”的功效。
一是创新了联系服务群众方式,党群干群关系融洽。成立关怀理事会专门联系服务群众,在服务形式上实现了组织化,在服务内容上实现了具体化,在服务对象上实现了分类化,在服务时间上实现了经常化,5 / 14
在服务手段上实现了多元化,扩大了党员的参与面、群众的覆盖面,真正做到了“群众的困难在哪里,党组织的作用就发挥在哪里”。尤其是通过党组织“搭台子”,无职党员的个体“零散服务”已转变为有组织的配套“全面服务”,被动完成“政治任务”式服务已转变为主动“紧贴群众需求”式服务,真正做到了关怀有真感情,关怀有真措施,关怀有真成效。据调查,各村关怀理事会基本做到了“每月走访所有农户一次、帮困难群众办实事一件”。过去,外出务工的农民无人管;如今,水月寺镇南对河村村民简帮青在广州因工死亡后,关怀理事会理事长简锦带领3名理事与厂方交涉,使厂方在原定赔偿28万元的基础上追加了17万元精神抚慰金。死者家属感激地说:“村党支部是我们的主心骨,关怀理事会是我们共同的家!”
二是延伸了农村社会管理链条,村民自治水平提高。“两会两评”模式通过“户联理事会”这个小单元,搭建了“村委会——户联理事会——农户”这一新的村民自治链条,加强党的领导,方便村民自治,重组了民心、民智、民力,激发了农民联合起来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通过“四联”,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自治内容紧贴农民需求,逐步实现了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从虚到实的转变,村级组织的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和指导型转变。据不完全统计,自户联理事会普遍建立以来,村民互换劳力21.2万人次,自发整修堰塘水渠11.8万人次,修路105公里。峡口镇泗湘溪村钟家槽有40多户不通公路,柑橘运输难。去年,村委会计划修通此路,却因“赔树还田”搁浅。今年,在户联理事会的牵头下,农户自愿集资,村适当补贴,三个月就修通了2.8公里路,解决了卖柑难。返乡农民工王江发展山鸡养殖,受场地限制,难于扩大养殖规模。今年,他当选户联理事会理事长后,联合群众走“基地+农户”的模式,规模迅速扩大5倍,年创产值达80万元。
三是健全了监督激励保障机制,农村基层党建激活。书记、主任分岗评和党员、理事群众评,既是监督机制,也是激励机制,更是保障机制。评出了党建责任和党员意识,评出了组织和群众的信任,评出了荣誉和价值,评出了党建活力。首创“关怀理事会”的南对河村党支部被省
/ 14
委表彰为先进党组织后,该村书记简锦感慨地说:“过去埋头抓经济,经济也没抓上去;现在一手抓党建,一手抓经济发展,党员活了、群众活了,经济也活了”。过去,老党员自身放弃服务群众,组织也未要求服务群众;如今,81岁的老党员林和玉,自觉参与思想关怀,帮助2名参与邪教的邻居改邪归正,她自豪地对群众说:“一颗红心向着党,海枯石烂不变心!”过去,少数党员不仅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拖群众后腿;如今,开展群众评议党员,党员争着带头,担心落后被群众批评。在高速公路建设房屋拆迁中,党员黄教明哭着做通妻子工作,按时完成搬迁。2009年底,兴山县可全部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保证了村级组织有钱办事,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在集体经济年收入达20万元的昭君村,60岁以上的村民人人享有“养老金”,都说“托了共产党的福”!
四是占领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跟党走新型农民增多。党的惠农政策由党组织召集关怀理事会理事来落实,群众从党员干部、党员理事手中领取党的惠农资金,明白了党的惠农意义,真切地体会到党的温暖。群众自觉凝聚在党的周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也参与到关怀行动中来,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农村党组织后继乏人难题得到缓解。无职党员在关怀服务中参与惠农政策的落实,畅通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扩大了党内民主,突出了党员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履行义务与享受权利的统一。成立民间文化协会,遇有红白喜事,群众自娱自乐,说唱好人好事,宣传党的政策,在节目中展现了真、善、美,展现了人文关怀和道义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党员、群众思想的罗盘和坐标,成为心灵的寄托和归宿,赢得了群众。古洞村关怀理事会上门帮助参加邪教组织的郑明申办好低保手续,解决了生活困难,他逢人就说,“还是党组织能帮我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改邪归正,自觉跟着共产党走。全县在关怀对象中已发展党员61人。安桥河村今年有50多名群众递交入党申请书。南对河村在外务工的万淼知、万忠婷受到关怀后,夫妻双双加入了党组织。
四、启示
/ 14
兴山县农村党建“两会两评”模式,切合村情民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创新之举。它给我们带来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农村党建必须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两会两评”模式成败的关键是支部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关怀理事会”关键在支部的主导;“户联理事会”关键在支部的领导;“两评”关键在支部的引导。因此,在“两会两评”模式的运行中,兴山县注重了支部班子建设和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只有抓住了支部这个“龙头”,新农村建设才真正有了“领头雁”。
二、农村党建必须发挥党员、群众主体作用。“关怀理事会”主要是发挥了农村党员和农村能人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关怀中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户联理事会”主要是激发了农民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意识到自治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办,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在“两评”中突出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好坏群众说了算。通过“两会两评”,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党员和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党在农村的领导真正落到了实处。
三、农村党建必须服务中心、紧贴群众需求。在“关怀理事会”中设置生产关怀、生活关怀、思想关怀、文化关怀等理事岗位,在“户联理事会”的“四联”中突出经济联合、好事联办,让“两会两评”模式始终围绕新农村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围绕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来展开,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支部也通过“两会两评”的运行在群众中树立了威信。农村党建在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四、农村党建必须着眼于凝聚民心。加强党对农村的领导,就是通过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关怀理事会”对农民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关怀,让群众感受到了党的温暖;通过“户联理事会”开展“四联”活动,让村民始终围绕建设新农村奔小康开展自治,让农民感受到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通过“两评”,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员的为民宗旨和责任。农民通过切身的感受,增强了对党的信任,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对实现小康生活
/ 14
目标的期盼。农民心齐了,气顺了,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农村党建自然而然显现出勃勃生机。
广东翁源:培育农村党员创业“领头雁”
广东省翁源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机制,在全县农村实施了“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经过近两年多的实践,全县共帮扶党员创业示范户152名,银行提供贷款512万元,政府贴息50多万元,拉动民间投资创业资金3000多万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起初动因
一是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农村党员处于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线,不仅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且是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骨干力量。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对于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等“三化”问题,仍然是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瓶颈”,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通过一项新的机制来加以解决,翁源县实施的“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正是基于新形势下这一迫切需要进行的一项探索和实践。
二是增强和体现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需要。农村党员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他们的形象如何,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反映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整体水平。农村群众看我们党的基层组织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能力强不强,农村党员先进性能否体现出来,党员的“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能力是一个重要标准。如何通过从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扶持,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弱、发
/ 14
展没思路、种养没技术、创业缺资金等问题,提高他们创业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是新的历史时期增强和体现农村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需要。翁源县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正是结合这一现实需要,顺应时代要求而采取的一项创新举措。
三是增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客观要求。由于现实中农村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并不十分对等,义务强调的多,权利体现相对较少,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党员就是修桥修路带个头,捐款捐物带个头,选举时投一下票,每个月交交党费而已,久而久之,党员在许多农民眼里变成了有奉献没实惠的苦差事,导致许多农村中青年骨干和致富能手不愿加入党组织。要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切实破解农村党员发展难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党员关爱激励帮扶机制,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翁源县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让农村党员得到了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扶持,使党员得到的实惠让广大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这项工程,实质上是一项关爱帮扶机制,是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年轻的、有经济头脑、善于经营、具有致富带富能力、思想政治品德好的人向党组织靠拢,从而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一个创新载体。
四是促进党内互助和推进全民创业的必然要求。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理应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上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因其与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群众希望身边的党员既是党对农村政策的宣传者、贯彻者和执行者,也是致富奔康的引路人,渴望党员说给他们听,干给他们看,带着他们干。基于这种必然的要求,“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要求被列为帮扶对象的农村党员要签订《帮扶承诺书》,积极履行相关义务,不仅要带头创业致富,还要发挥创业示范带动作用,主动积极地帮助群众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同时,通过建立与困难党员、普通群众“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制度,使之成为了一条促进党内互助和推进全民创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二、主要做法
/ 14
(一)结合产业发展,选准帮扶对象。翁源县实施的“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帮扶对象主要是农村党员、建党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选择标准和条件一是有发展生产的能力、有可行的创业致富项目,种养具有一定规模;二是有良好诚信度,诚信守信,遵纪守法,无违法违纪记录;三是能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群众信任,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业建设;四是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社员(会员)等。由农村党员个人申请,基层党组织推荐呈报,县领导小组组织专员实地考察和项目评估,符合条件并经公示无异议的确定为帮扶对象。目前全县已有种植13位种植兰花、72位种植九仙桃、三华李、柑桔等水果,以及27位养猪、18位养鱼、13位养鸡等共152位农村党员、建党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被确定为创业示范帮扶对象。
(二)设立专项资金,帮扶创业发展。由县统一筹集设立“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帮扶资金,从2008起,由政府贴息50多万元,银行贷款512万元,帮扶培养152名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帮扶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制定帮扶资金管理办法,在县扶贫办设立专帐进行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保证帮扶资金落到实处。县农信部门开辟贷款绿色通道,目前已为152位创业示范带头人发放了每人3至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共512万元。
(三)建立教育基地,提供技术支持。按照“面向农村党员、强化党性锻炼、突出实用技术”的方针,翁源县整合全县教育培训资源,在创业示范带头人所在村建立相关产业发展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使创业示范带头人得到实用技术的免费培训。同时,组织本县专业技术人员与创业示范带头人开展结对帮扶,提供项目和信息,现场解决技术难题,帮助分析市场前景。目前,全县已建立兰花、柑桔、九仙桃、水果种植等10个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2007以来,在全县各镇共举办兰花、三华李、九仙桃种植和猪、鸡、鱼养殖等各类培训班53期,培训农村党员群众6000多人次。
(四)创业示范承诺,发挥带动作用。翁源县加强对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管理,要求帮扶对象签订承诺书,一是对帮扶资金做到专款专
/ 14
用,认真规划经营管理好发展项目,争当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二是带头学习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带头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争当产业发展和科技致富带头人;三是带头遵纪守法,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带头依法办事,争当文明兴村带头人;四是带头联系群众,带头服务群众,带头帮困解难,争当为民办事带头人。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对示范户的生产和带动群众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了解承诺执行情况,听取村民对示范带头人的评议和意见;年终,对创业示范带头人进行评估考核,对发挥作用好的示范带头人继续予以支持,对发挥作用不够的取消帮扶资格,不再享受帮扶待遇。
(五)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协会(合作社)带动。县委成立“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对每一创业示范带头人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跟踪落实,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根据产业发展成立各种类型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已建立了兰花、糖蔗、蚕桑、蔬菜、水果种植及养殖行业等23个农业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创新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把党组织建立在农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社上,组织协会和合作社中的党员成立党支部,通过“支部抓协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带产业”,为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带动特色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
三、初步成效
翁源县实施的“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积极培育农村党员创业“领头雁”,已成为体现农村党员先进性、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和党内互助的重要载体,推进农民创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农村党员威信不断提高。翁源县通过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较好地解决了一些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弱、发展没思路、种养没技术、创业缺资金等“瓶颈”问题,为农村党员创业致富提供了动力,激发
/ 14
起了他们的创业致富热情。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使创业示范带头人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更新观念,提高了经营管理能力和创业致富本领,一批农村党员一跃成为当地创业致富带头人。如江尾镇仙北村党员陈求坤种植兰花15亩,年产值可达70多万元;九仙村党员王文坚种植九仙桃30多亩,挂果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20多万元;龙仙镇李洞村党员郑绍畅扩种柑橘30亩,水果种植面积达70多亩,全部挂果后年收入可达20多万元。随着农村党员创业致富能力的提高,使群众对党员刮目相看,农村党员在群众中进一步树立了形象,提高了的威信,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提升。
2、农村党员先进性不断凸显。帮扶对象在享受资金、技术、物质等方面的扶持优厚待遇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党员意识和责任意识,他们积极履行帮扶承诺,怀着感恩的情怀,不忘回报社会,不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实现共同致富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农村创业的“领头雁”,较好地彰显了党员的先进本色。如江尾镇仙南村兰花种植专业户陈现夫,不仅招聘当地农民务工,还牵头创办了全好兰花专业合作社,从技术和资金扶持了30多户农户种兰致富。联益村李达明养鸡致富后,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实践积累,带动了5户群众户均养鸡10000多只,每户年收入都超过5万元;南塘村沈成柱在发展综合养殖致富后,主动帮助村民建标准猪舍,无偿为村民养猪提供技术支持,为村民提供销售渠道,在他的带动下,有10多户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他还垫资25万元为村里建设食水工程,使全村和周边群众喝上了干净的山泉水。目前,通过开展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与一般党员群众“一对一”、“一对多”的结对帮扶活动,实行“党内互助”,全县逐渐形成了“先富带后富,齐奔致富路”的创业热潮,152位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共带动全县1452户农民群众走上创业致富之路,为村民办好实事实事216件。
3、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得到夯实。村级党组织在“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把关做好帮扶对象甄选,跟踪服务,组织评议等各项工作,在引领党员群众创业致富中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服务党员、服务群众
/ 14
的水平不断提高,使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号召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如仙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苏英明,九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王健南,积极带领群众发展兰花、九仙桃产业,成为带领群众创业致富的“领头雁”。农民的收入增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增强了。苏英明、村委主任王健南在2008年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均再次当选支书、主任。此项工程的帮扶举措,使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成为党支部的中坚力量,还使广大党员群众充分认识到作为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了大批农村优秀青年向党组织靠拢,使入党成为了当前农村的新时尚,涌现了农民入党热潮。同时,在家乡新形势的变化下,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参与创业。如仙北村汤金龙去年主动回乡种植九仙桃30多亩,加入了九仙桃专业合作社,提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上半年,翁源农村有入党积极分子1683人,发展农村党员428人,其中35岁以下的236人;而2007年,该县全年入党积极分子仅有710人,发展农村党员仅有264人,35岁以下的仅有86人。全县从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的人数占农村新发展党员总数的73%,为党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发展壮大了农村党员队伍,进一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4、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组织组织实施过程中,县委组织部充分发挥了牵头部门作用,宣传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努力营造氛围,财政部门做好帮扶资金的筹集和管理使用,农信部门加大支农力度,涉农单位加强指导和技术扶持,各镇村党组织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会各方都积极关心支持,使党的执政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下,翁源县农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发展,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富民兴村进程。152位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带头人,户均增收2.53万元。江尾镇兰花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兰生产基地,并被评为广东省唯一的兰花专业镇。
/ 14
第四篇:党建典型案例
华电集团党建典型案例
中国华电“三融入、四引领”的党建创新实践,主导力在于集团公司党组抓好顶层设计,生命力在于基层企业党组织抓好落地生根。
本次课题研究收录的7个案例,是课题组通过对中国华电不同产业、不同区域、不同类别企业,进行认真调研、采访、挖掘选出的,基层企业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引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新疆公司党组创造性地将对标管理引入党建工作,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的对接和互动。江苏公司党组实施“1+X”共建机制,实现组织联对、班子联带、活动联谊、问题联排,资源共享,比学赶超,探索建立了企业党组织横向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区域企业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资本控股公司党组坚持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三同步”,探索形成了金融企业党的建设助推企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邹县电厂党委打造“竞合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文化兴企的特色发展道路。扬州公司党委通过开辟“623”片区共建共学模式、开发应用“先锋”党建数字化管理系统等创新做法,有效提高了党建工作水平和成效。闽东水电公司党委改进传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推行党员积分管理对标,增强了党员自觉发挥先锋作用的内生动力。哈密公司检修党支部打造学习型、技术型、文化型、和谐型的“四型”党支部,夯实了企业科学发展的战斗堡垒。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中国华电基层企业党组织紧扣中心,务实创新,全面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安排部署,注重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共同参与,直面挑战,破解难题,找到了提升党建工作的突破口,从不同角度验证了“三融入、四引领”的普遍适用性。这些单位的成功探索,既保证了中国华电“三融入、四引领”党建创新实践落地生根,也为公司系统企业树立了党建工作的样板和学习标杆,形成了以点带面、典型引领、整体提升的创先争优生动局面。
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实施党建对标管理
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公司)落实集团公司党组“抓班子、带队伍、推发展、促和谐”的党建工作总体要求,创造性地把“标杆管理、示范建设”的理念引入党建工作,积极实施党建对标管理,引导各级党组织善于立标、勤于对标、精于达标、勇于创标,形成了“着眼基层、示范引路、强化基础、增强活力、发挥作用”的党建工作良好局面。
一、建机制,推对标,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工作水平
新疆公司党组建立并推行党建对标管理,为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找到了突破口,开辟了新途径,实现了程序化控制、标准化考核、持续化改进,有效提升了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寻找问题,找准切入点引入对标理念。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党务干部岗位变动较频繁,部分同志担任支部书记时间短,不熟悉党务知识,不会做党务工作;党员学习教育流于形式,学习教育的方式单一枯燥;围绕中心发挥作用不强,不能很好地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效结合。基于这些问题,2008年,新疆公司党组创造性地将对标管理的理念引入党群工作,并从“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三个基本问题入手,在对原有的党群工作制度、规定、流程等进行梳理优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党群工作对标评价体系》,帮助基层党组织梳理工作思路、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工作方向。
(二)落实责任,把握根本点推进党群对标。实践中,新疆公司党组既注重指标的对比,更注重管理手段、方法和流程的对比。一是对指标,明确工作责任。将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转化为可以量化、对比的指标,使各级党组织对“要做什么”一目了然、明明白白;同时,将指标分解细化到牵头部门和协助部门,构建起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二是对过程,规范工作流程。在指标体系中详细写明了每项指标的“评分依据”、“加减分说明”以及“查验方法”,以此指导基层党组织明确工作流程,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2009年制定下发了8个党群工作管理模板,实现了先进工作流程的异地复制。三是对结果,找准工作差距。坚持指标审核、结果通报和经验交流制度,通过横向对比、归段、评分,最终评定了各单位党建对标所处区段,解决了“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通过年终总评,对基层党委、党支部对标结果进行排名通报,促使各单位找准工作差距,找对标杆单位。
(三)持续改进,运用对标理念形成创争机制。对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将过去党建工作中一些“原则性意见”规范提升为精细有效的指标评价标准,将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将目标落实到党支部、党小组和每个党员,并通过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和定期的内部审核以及绩效考核等措施,促进了工作的落实,各项工作实现了“月检月清”。开展对标后,学标杆、找差距、促和谐蔚然成风,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氛围鞭策基层党组织不断改进工作,党员意识、党员责任明显提高。定期公布对标排名,不仅支部书记的压力增大了,行政领导也有了压力,极大地激发了党政领导通力合作、创造性开展工作、争当标杆的动力。2012年按照中央“基层组织建设年”要求,运用对标管理方法和工作成果,创造性地开展基层党组织的分类定级工作,做到了分类定级工作的清晰、量化和便于操作,较好地达到了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促进了基层党支部的普遍晋位升级。
二、建示范,固阵地,有效发挥党组织的示范作用
创建党建示范点是对标活动的延伸和对标结果的具体体现。通过示范点建设,树立基层党建样板,打造基层党建的标志性工作,以创促建、以点促面,使基层党组织建有标准,学有榜样。
(一)在“建”字上用心,规范活动阵地功能。2010年印发《华电新疆发电有限公司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以“提升党建创新含量,规范党建活动内容,发挥党建阵地作用”为目标的示范点创建内容,使示范点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稳妥推进。为把示范点建成基层党建的示范窗口,一方面规范阵地建设,形成标准化的阵地。按照“一室多用”要求,落实党组织办公活动场所,从宣传专栏的拟定和制作,党员活动室的规划、建设、布置等方面进行规范,在醒目的位置设立党务公开和党员公示栏,随时接受监督。同时给予获得示范点称号的基层党组织5000元的经费奖励,用以增添阵地建设设施。另一方面突出服务功能,有计划开展理论知识和业务、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党务工作者和党员队伍素质。
(二)在“融”字上聚心,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始终把职工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党建示范点建设的重要手段,狠抓基层文化的培育和建设,着力提升示范点创建成效。一是打造区域文化品牌。2011年,新疆公司整合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新疆特色的区域先进文化品牌,初步架构起了以“新丝路、新跃点、新华电”为主题的“越”文化体系,全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二是加强活动阵地建设。始终把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基本文化权益作为一件大事,不断加大投入,拓展文化活动空间。目前共建有各类职工活动场所45个,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三是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每年都要举办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在增进与职工交流和沟通的同时,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基层单位党组织广泛开展“摄影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有益”等职工文化活动,在党员干部职工中掀起了学文化、谈文化、讲文化的热潮。四是关心职工健康生活。通过夏送凉爽、冬送温暖、困送关爱、常送健康等形式关心职工健康生活。基层单位也采取不同形式,形成了重大节日一线慰问、生病住院及时探望、婚丧嫁娶热心帮忙、生活困难主动救助的工作模式,有8家单位还建立了职工互助基金,随时为职工排忧解难。
(三)在“带”字上凝心,体现示范引领作用。党员的骨干作用发挥是否突出,最终要体现到各项工作的业绩上。一是在支部中实施“示范工程”。通过党建示范点建设,树立基层党建样板,打造基层党建的标志性工作,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使基层党组织建有标准、学有榜样。二是在党员中实施“亮化工程”。大力开展以服务大局、服务企业、服务职工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创先争优活动,抓重点、创特色、求实效。以工作岗位为平台,通过推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和“亮化工程”,在党员责任区内开展“佩党徽、树形象、作表率”党员亮身份活动,推动党员做到责任区内无责任事故、无违章违纪、无投诉。三是在职工中实施“提素工程”。将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打造技术过硬的金牌蓝领作为推进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寻找身边模范,讲述身边经典”,开展评“星级”职工、技术带头人、管理标兵等活动,为职工搭建起了成长成才的平台,一批批优秀的职工脱颖而出,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
三、全覆盖,强责任,建立党建工作立体化格局
通过四年来的对标工作,新疆公司党建工作实现了“三个覆盖”,强化了“三项责任”,促进了“两个延伸”,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和基层党建工作的协调发展。
(一)实现了“三个覆盖”。一是指标体系的全覆盖。为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不断改进党群组织的工作水平,2011年新疆公司党组对党建对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完善,强调突出“四强四优”的内容,形成基层党委、党支部工作和共产党员三个对标子系统,实现了全方位、多侧面对各单位党建工作进行综合科学评价的要求。二是重点工作的全覆盖。围绕公司重点工作,把三项责任制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将党委考评结果纳入领导干部业绩考核,实现了党建工作在方式上由“围绕型”向“融入型”转变,在工作重点上由“四面出击”向“破难攻坚”转变,在工作创新上由“外力推动”向“自主首创”转变的效果。三是基层党组织的全覆盖。党建对标进一步规范了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明晰了工作流程。近年来,公司发展迅速,新企业增多,新疆公司党组在组建新单位的同时建立党组织,调整经营管理组织的同时调整党组织的设置,配备经营管理人员的同时配备党务工作人员。
(二)强化了“三项责任”。一是效益提升的责任。对标体系将基层党组织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进行紧密连接,促使基层党组织把效益提升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坚持将外塑形象谋发展、内控成本强管理作为工作的立足点。通过多措并举,管理创新,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2010年以来,新疆公司连续两年经济增加值(EVA)位居集团公司前列。2011年更是实现了8.5亿元利润,创下了新疆公司自成立以来的最好业绩。二是破解难题的责任。面对煤价持续上涨和融资、环保成本上升的严峻形势,各级党组织动员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从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影响能耗指标的重点问题、提升企业科学管理的难点问题、事关职工生活的焦点问题等方面入手,进行破难攻坚,进一步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处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树立领导班子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破难的新形象。三是管理创新的责任。围绕管理创新活动,党组织发动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创造可持续价值的理念,紧密结合企业和岗位实际,积极查找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提高执企能力和盈利能力为目标,以管理创新促进效益提升为主攻方向,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安排好各环节工作,全面推进管理创新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各项管理得到全面加强,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明显优化,企业发展的活力、后劲明显增强,得到了集团公司的充分肯定。新疆公司荣获集团公司“管理创新先进单位”称号。
(三)促进了“两个延伸”。一是向安全生产延伸。将安全纳入党员承诺中、纳入党员目标管理中、纳入党建对标体系中、纳入主题实践活动中,广泛开展“党员身边无事故、无违章”主题活动,推行“五化”管理和“最佳作业区评选”,机组检修闭环管理和工艺水平不断优化,设备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系统有8家企业实现了超千天长周期安全运行。二是向创造可持续价值延伸。围绕指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价值最大化,促进企业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管理从精细化向精益化转变。直面“煤炭、电量、资金”三大市场的压力,新疆公司各级党组织把创新载体、创造可持续价值融入推进管理创新、破解经营难题、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和谐保稳定的过程,围绕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难点,开展党的活动,以政治优势促进价值创造,增强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截止今年9月底,新疆公司装机规模由成立之初的98万千瓦发展到了390万千瓦,增长398%;资产负债率由115.44%下降至78.44%,降低了37个百分点。
华电江苏分公司实施“1+X” 结对共建机制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江苏分公司(以下简称“江苏分公司”)党组针对新单位新项目多、区域党建工作不平衡的情况,本着“党组引导、双方自愿、优势互补、定向选择、共同发展”的原则,提出并实施了“1+X”共建机制,组织扬州发电公司等3家老企业与句容发电公司等5家新建单位从四个方面结成共建对子,有效推动了区域党建工作“一体化”发展。
一、在实践中突破创新,大胆提出“1+X”党建工作思路
江苏分公司下辖管理单位较多,在企业规模、发展概况、经济效益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别,导致区域党建工作出现不平衡的现象,成为困扰江苏公司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升的长期性、结构性问题。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江苏分公司党组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和集团公司党组部署,积极探索、广泛组织调研。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于2010年初,创造性地提出了“1+X”结对共建的党建工作思路,并下发《关于在分公司系统开展党组织“1+X”结对共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结对原则、形式和目标任务,即由一家工作基础好的老企业与一家或几家新企业结对共建,实现组织“联对”、班子“联带”、活动“联谊”、问题“联排”。本着“党组引导、双方自愿、优势互补、定向选择、共同发展”的原则,组织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望亭发电厂3家党群工作基础较好的老企业与句容发电有限公司等5家新建单位从四个方面结成共建对子,以此推动区域党建工作实现“一体化”发展。
(一)组织“联对”——健全各项组织制度
2010年,江苏分公司组织所属8家企业党委签订了结对共建责任书。活动之初,为提高结对单位的思想认识、确保活动效果,分公司党组要求各单位党委把握好“六个方面”:一是要树立“一体化”理念,结对单位党建工作要统筹规划、协调联动、整体推进。二是要明确目的,区域化党建资源的融合互补、党建水平的提升,以促进区域科学发展为目的。三是理清思路,结对单位党建统筹要经过以老带新、新老互动、优势互补的阶段,最终实现党建“一体化”目标。四是抓住“关键”,以统筹、联动、互动作为党建结对的主要手段和实现形式。五要强化保障,必须有人力财力支持,搭建各级党组织沟通交流平台。六是落实责任,分公司政治工作部组织协调,各单位党委为责任主体,各单位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公司政工部负责抓协调、抓规范、抓督促,各单位党委负责抓落实。在此基础上,建立党组织定期会商联系机制,要求结对单位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研究互助共建事宜,确定共建议题。戚墅堰发电公司在与结对单位句容发电公司会商后,针对句容发电公司刚刚成立处于基建期、专职政工干部少的实际情况,把2011年共建重点确定为一季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二季度开展好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三季度提炼基建安全、质量及相关企业文化理念并组织宣贯活动,四季度成立工团组织及摄影、读书等协会等。从实际出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组织“联对”,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班子“联带”——提高班子成员能力
为打造具有较强执企能力和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领导班子,江苏分公司党组以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为契机,借鉴“行动学习”理论,着力在创新学习机制和方法上下功夫,实施班子“联带”活动,把结对单位领导班子组成学习型团队,开展“结对班子学习日”活动。活动中,分公司要求结对单位领导班子重点抓住“两个切入点”:一是以重大或重要政治活动为切入点,如创先争优活动、民主生活会以及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交流等。二是以设备关联、技改关联、管理流程再造与优化为切入点。一年多来,结对单位领导班子集中学xxx集团公司、分公司的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会议次数超过3次,每次交流人数占双方班子总数的20%。同时,结对双方还邀请对方班子成员到本单位列席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员学习培训会,并通过座谈会、现场会等活动,相互交流学习管理、技术、党建工作经验,起到了共谋发展、共同提高的作用。
(三)活动“联谊”——营造和谐共进氛围
通过联谊举办各种活动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不仅可以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保障,而且还有助于职工群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多年来,江苏分公司党组注重以党建实践服务大局、以文体活动陶冶人、以企业文化铸魂塑,每年由分公司牵头开展的系统文体活动不少于2次、形势任务教育和党群主题实践不少于1次,并鼓励结对单位发挥各自场所、设施等优势,联合开展党员学习交流会、党课教育主题活动、党史和业务知识竞赛、文艺体育比赛等联谊活动。如扬州发电有限公司利用其“数字化”党建管理系统,邀请与之结对的仪征热电公司、新能源江苏分公司党员干部一起进行了党史知识竞赛;戚墅堰发电公司组织结对的句容公司以及望电、吴江公司等参加了其独具特色的“徐健创新工作室”活动,同时邀请以天然气发电为主的吴江公司和仪征公司职工一起举办了知识竞赛和技能比赛;仪征公司邀请相关单位举办了“颂歌献给党,红歌大家唱”活动。
(四)问题“联排”——落实结对各项优势
为更好地提高党建工作的贡献度和影响力,江苏分公司党组一方面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规定分公司党组成员去联系点单位蹲点调研每年不少于2周,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调研课题不少于1篇,努力排找“管理效益双提升、创建一流企业”中的“难点”和“瓶颈”;另一方面以“1+X”共建机制为平台,针对党建和经营发展中的难题,组织共建单位共同排查差距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望亭电厂针对吴江热电由民营企业转制为国有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在保持民营企业活力的基础上,发挥好国有企业优势”建议;吴江热电对望亭电厂提出了“以创先争优促进星级企业创建,争做集团一流示范企业,使创先争优活动成为‘满意工程’”的建议。其他共建单位的建议还有:“扬州发电有限公司发挥好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示范作用,带动区域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企业建设,提高基层班子执企能力、党员攻坚破难能力和职工素质,服务华电江苏事业发展”、“按照‘成本领先’战略,实现在建项目选型优化、工程优质、热网电网配套,确保投产后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优于对手”等等。结对单位还围绕生产经营中共同的难点热点,开展联合攻关。扬州发电有限公司与望亭电厂都有燃煤发电机组,双方围绕“如何控制煤价、掺配掺烧”等问题,每月与分公司职能部门一起召开两次碰头会,一起分析市场,完善对策。有基建项目的单位则围绕“达标投产”相互交流经验,拓宽研究领域,放大结对效应,产生了1+1>2的效果。
二、在实施中取得成效,“1+X”党建工作机制的“四化”意义
“1+X”机制的有效实施,使江苏分公司整体党建不平衡发展现象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区域党建工作“一体化”发展。各新建单位党组织日益壮大,领导班子能力不断提升,企业文化氛围得以改善,同时基础较好的老企业在结对子过程中也开阔了党建工作视野,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通过新老企业的共同努力,江苏分公司得到了整体长足发展。
(一)党建资源利用得到“最大化”
“1+X”结对共建机制自实施以来,有效发挥了老企业在党建方面的人力资源优势,有效整合了区域党建资源,改变了过去企业党建“各自为营”、“孤军奋战”的单一格局,形成了各企业之间多维互动的良好局面。两年多来,新建单位主动派人去结对单位跟班学习,老企业分季度派人重点长驻结对单位。在老企业的帮助下,各新建单位建立起了各项基本制度,各项工作扎实开展,特色活动层出不穷。比如,句容发电公司在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创建成立了“职工夜校”,开展“品书香、强素养”等活动,不仅落实了上级的精神,拓展了党建工作的内容,而且赢得了与其他兄弟公司共同成长与发展的良好机遇。
(二)党建工作开展得以“关联化”
在开展“1+X”结对共建活动之初,江苏分公司党组曾担心此次活动得不到基层的强烈响应,达不到预期效果。但是,活动开展两年多来,基层党组织对于此次结对共建活动的积极性超出了想象。目前,除了企业与企业党委结对之外,工作内容相近的部室、支部也制动结成了对子,夯实了结对组织基础。引用基层同志的话说:“改部室、上级部门的‘单相思’,变基层单位‘两情相悦’才能凸显魅力”。各企业党组织纷纷表示“1+X”结对共建机制为基层搭建了互动互学互比的平台,尤其是为新建单位跟上中央“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消除了各个企业之间党建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三)结对共建工作形成“常态化”
江苏分公司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把结对共建活动列入党建工作目标考核管理的内容,基层企业党委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并且明确了分管领导以及具体的联系人。目前,各结对单位都成立了结对共建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也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建立结对共建工作档案,如实详细记录开展结对工作的情况。2011年以来,结对单位之间,互动交流达到3次,多的达到6次,并且已纳入2012年党建计划之中,形成了长效工作机制。
(四)基层问题解决便于“具体化”
自活动开展以来,各结对中优势企业积极主动去新建单位调研,了解基本情况,摸清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制订出具体详细的帮扶工作方案,并尽快组织实施。比如,新能源江苏分公司、仪征热电、句容公司、吴江公司都把争创集团文明单位作为近三年的党建工作重要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优势单位从制度到档案,从企业文化到活动组织,与新建单位一起运作。同时,各系统单位还围绕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点疑点进行联合攻关,集中各单位优秀人员的聪明才智,把问题解决在“前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资本控股公司党建工作“三同步”助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华电集团资本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资本控股公司”)现有在册员工90名,党员人数47名,党员比重超过50%;现有机关党委1个,党支部4个。自2010年集团公司对金融板块实施金融改革以来,资本控股公司党组牢固树立价值思维理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紧密围绕公司经营管理、金融业务,坚持党建工作“三同步”,即:“与中心任务同步、与管理创新同步、与业务拓展同步”,因地因企制宜,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力促进了企业科学发展,公司正式入主川财证券,合资寿险公司获得批筹,拓展了集团公司金融平台;盈利能力年年倍增,2010年实现利润1.25亿元;2011年实现利润2.35亿元;2012年上半年盈利2.7亿元。公司获“首都文明单位”、“中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集团公司“文明单位”、“先进企业”等荣誉。
一、与中心任务同步,正确引领公司科学发展 资本控股公司党组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坚持把党的建设与科学发展这一中心任务同步推进,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不断创新与加强党的建设,使之成为资本控股公司服务集团战略,加快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
凝心聚力,发挥领导班子的“领头雁”作用。在实践中,资本控股公司党组大力提升领导班子的开拓创新和推动科学发展能力,着力提升各级领导班子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政治敏感性、工作预见性和市场适应性,增强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结合公司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建立完善公司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民主决策。加强决策制度建设,对“三重一大”等重大问题,坚持上总经理办公会、党组会议,由集体研究讨论决定,营造了“风正气顺、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集体的智慧,增强班子整体合力。二是坚持中心组学习制度。把学习作为“学理论、转观念、议大事、出思路、推发展”的有效途径,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公司改革发展和创新党建工作的思想保证。三是建立健全“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长效机制。不断巩固和扩大创建的成果,增强领导班子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效益意识,提高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与风险防范能力。
激发活力,促进公司干部队伍建设。按照集团公司党组创先争优活动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资本控股公司党组结合金融业务实际,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着力在发展创效、提升效益、提升岗位水平能力上见成效。着力抓好干部队伍,把创建“政治素质好、经营业绩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领导班子活动作为班子建设的重要载体,以“能力素质提升年”活动为抓手,重点围绕“科学决策、驾驭全局、防控风险、破解难题”和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打造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本控股公司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每月确定学习主题,业务学习和政治理论学习互为融合,班子成员带头进行专题讲座和交流研讨等方式,全面提升班子成员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坚持每季度召开党建政工例会,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注重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公司各级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和执企能力,使公司抓班子、带队伍的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全面提升广大干部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提高魅力,创新党组织的活动方式载体。资本控股公司党组注重加强党员党性教育,以主题实践活动、岗位创先争优为载体,以“公司发展我成长”为主题,以“一篇文章、一本书、一部教育影片”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征文活动等一系列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党员教育活动。为了增强部门凝聚力,提升员工的专业化水平,机关第一党支部组织员工学习《投资最重要的事》、《投资一定要懂资金流向》等投资类专业书籍,定期进行相互交流,并撰写读书心得体会。集团公司实施金融改革以来,资本控股公司连续两年取得良好业绩,在机构发展、盈利模式、市场化机制建设、创新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被集团公司授予“管理创新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与管理创新同步,努力助推公司创新发展
针对金融企业具有远离生产线、业务产品虚拟化、从业人员知识水平高等特点,资本控股公司党组通过创新活动方式,打造创新文化、树立创新典型,不断推动公司金融运作模式的创新,从而实现创造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今,“公司增收创效的任务越繁重,越要发挥党组织的融入、结合、服务、保障作用”,已成为资本控股公司各级党组织的共识。
开展主题活动,推动金融管理创新。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融入公司中心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扎实有效地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员工创造价值、开拓市场的能力,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业务创新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为了推进公司市场化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员工参与竞争、开拓市场的积极性,他们在员工中大力倡导“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理念,先后两次组织开展了竞聘上岗活动,营造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事创业氛围。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为党旗添光彩、为华电做贡献”主题演讲比赛、“追寻红色记忆、点燃红色激情”红色主题教育、“重走长征路”拓展训练、“爱祖国、爱华电、爱公司、爱生活”摄影比赛、“公司发展我成长、我为公司争贡献”乒乓球、羽毛球、保龄球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员工们加深了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创新力,全力推进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文化建设,提升公司“软实力”。资本控股公司党组按照“战略统领、文化引领”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兴企战略,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精益化管理为手段,努力在公司内铸造一种精神,形成一套制度,搭建一个平台,培育一支队伍。积极推进公司“蓝海”文化规划的实施。“蓝海”文化倡导“务实、创新、阳光、激情”的公司精神,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方式的宣贯和推广活动,“蓝海”文化理念已延伸和渗透进经营管理、创新发展、人才任用选拔、风险防控、党建政工、廉洁教育、公司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公司“蓝海”文化建设过程中,先后开展了“融入中心助推跨越发展”、“公司发展我成长”主题实践活动,“感恩、赶超、敢当”文化活动、“清风尚德、价值人生”廉洁文化月活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组织公司党员及干部员工交纳特殊党费,成立了“爱心基金”,先后组织公司“郭明义爱心团队”到贵州、新疆开展捐资助学活动,树立了公司良好形象。建立网站、展板、《华电资本》简报等文化载体,不断提升公司的“软实力”,促进了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选树创新典型,营造良好氛围。按照集团公司“创先争优、科学发展”活动首批先进典型和先进典型培养工作的总体安排,资本控股公司党组结合实际,每月开展“岗位明星”评选,组织“岗位明星”集体宣誓、公司员工签字承诺等活动,为员工们树立了榜样,对先进典型进行了重点培养,充分激发了先进典型的荣誉感,进一步发挥了先进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公司总经理郭怀保被评为“中国电力行业优秀企业家”、“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党组书记王俊生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党务工作者”。同时,涌现出一批集团公司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在公司内营造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确保公司全年各项任务的实现。
三、与业务拓展同步,全力促进公司跨越发展
资本控股公司党组把握党建工作的内在规律,夯实基础,与公司金融业务拓展同步,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支部建设年等活动,通过开展统一工作标准、完善工作流程、量化考核指标、规范基础管理,实现了党支部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四位一体、三化并举”,促进了党建工作由定性向定量、由粗放向精细、由软实力向硬指标的三个转变。
基层组织建设与业务拓展同步,做到党组织全覆盖。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资本控股公司党组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和工作定位,着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了金融业务拓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根据公司党员出差多、人员流动性强的特点,制定下发了《党员干部学习教育制度》、《公司员工思想动态分析制度》、《党员主题实践活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党支部管理制度,为公司“双提升、创一流”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结合公司入主川财证券公司、正在筹备华诚寿险公司的实际情况,资本控股公司党组及早入手调查研究中外合资企业党组织管理办法;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川财证券公司党群管理的初步思路,做到了公司党组织建设与公司发展以及金融业务同步进行,做到了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人才队伍建设与业务拓展同步,为增收创效提供人才保障。资本控股公司党组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多措并举,着力强化人才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把技术骨干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使党员成为公司最优秀的人力资源,为公司业务拓展、跨越发展夯实人才基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公司多层面的高管、部门负责人和业务主管人员招聘工作中以及员工竞聘上岗工作中,深化市场化用人机制、绩效管理机制改革,实施市场化运作以来,打破人才发展通道,公司有多名员工因能力突出被直接提拔使用。加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丰富活动创品牌,开展了“公司发展我成长”系列读书活动,定期开展金融专业知识讲座,以“金融专业知识专题讲课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员工自学与集中研讨相结合、个别培养与系统培训相结合”这三个结合为重点,实现工作能力与个人修养全面提升,有特色,重实效地推进学学习型组织建设,促进干部员工知识转型升级,促进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在公司员工中组织开展了课题论文征集评选活动,共征集课题论文22篇,评选出10篇优秀课题进行奖励,进一步开拓了公司干部员工的视野和学习创新能力。
风险防控与业务拓展同步,监督保障有力。资本控股公司党组以“融入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党建工作的出发点,注重以风险防控保障可持续价值的增长。针对金融企业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风险和经营风险,组织召开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对《资本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制度》、《资本控股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建设任务分解表》进行了解读,制定了六项措施,全面部署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公司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了管理效益双提升。加强廉洁从业教育,将廉洁从业理念融入到公司干部员工经营管理、金融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利用党组中心组学习、机关党委委员、纪委委员会,党支部书记会等机会,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反腐倡廉有关规定、文件和集团公司领导讲话。建立公司党员干部廉洁从业档案,连续两年组织开展“廉洁文化月”活动,明确“防风险、保廉洁、提效益”的活动主题,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廉洁集体谈话会议,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员工在思想上、行为上筑牢防线,守住底线,不碰红线,使廉洁从业的理念融入公司经营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广大干部员工的行为准则。
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打造“竞和”文化品牌
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以下简称“邹县电厂”)是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综合节能和环保水平最高的燃煤电厂之一。建厂二十八年来,该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效益至上”的企业宗旨,大力弘扬“与最好同行”的企业核心理念和“敢为人先,永争第一”的企业精神,逐步形成了与集团公司价值理念一脉相承并具有自身特色的“竞和文化”,形成了特征鲜明的邹电品牌。邹县电厂先后两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荣获电力系统首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0—2011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全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十大领军企业、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电力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等省部级以上称号300多项。
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竞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企业的品牌文化凝聚了几代人的创造和智慧。邹县电厂在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在积淀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走出了一条文化管企、文化兴企的特色发展道路。
积淀——“拼搏”文化。建厂伊始,恰逢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的的经济发展带头作用给予了很高的期望。邹县电厂以振兴国家电力为己任,肩负起了建设山东省首台30万千瓦机组的艰巨任务。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一辈电力建设者在祖国发展的关键时刻共同聚集到了这片热土,不畏艰难险阻,拉开了邹县电厂艰苦创业的序幕。在困难面前,团结一心;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在这种“团结拼搏,求严务实,爱厂爱岗,争创一流”精神的激励下,该厂连续投产了4台30万千瓦机组,为缓解改革开放初期电力紧张的局面,促进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鏖战中,邹电人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孕育了企业文化的雏形——“拼搏文化”。
发展——“争先”文化。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电力发展和稳定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全面提升安全文明生产水平,加强企业基础管理,邹县电厂立下了“达标我所求,不达誓不休”的铮铮誓言,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双达标”热潮,历史性地跨入安全、文明生产阶段,率先成为电力系统双达标企业。1997年,两台60万千瓦机组实现“双投”,24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使企业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电力发电厂。虽然成绩骄人,但邹电人没有停下继续前进的脚步,而是积极践行“最大的,也应是最好的”理念,以“创一流”为切入点,全面提升基础、技术、经营管理水平,企业走上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管理的快车道,跃入全国一流发电企业行列,应运而生的便是邹电的“争先文化”。
创新——“竞和”文化。市场经济之中的电力企业,竞争能力将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邹县电厂牢记华电集团公司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一流发电厂”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两台全国首批大容量、低能耗百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跨越。在不断提升竞争能力的前提下,邹电人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与最好同行”为企业核心理念,以争先、创新、合作、和谐为特征,与儒家文化高度融合,与《华电宪章》一脉相承的“竞和”文化逐渐形成。“竞和”文化,寓意竞优、合作、和谐:“竞优”即事事竞优,时时争先,人人求新;“合作”即互利共赢,团结协作,共同提升;“和谐”即执中致和,以人为本,和谐统一。“竞和”文化的核心是“与最好同行”,它追求个体的创造力发挥到极致,企业的竞争力达到最强。彰显的是事事竞优,时时争先,人人求新,政通人和。
二、以人为本——“竞和”文化的精髓
“人”是企业中最核心的要素,成功企业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最大程度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并用人性化的经营管理,调动企业每位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活力。邹县电厂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扎根山东孔孟文化,在《华电宪章》和华电国际价值理念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了“竞和”文化的精髓——以人为本。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邹县电厂的企业宗旨中,最为核心的便是“以人为本”,即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尊重人才,尊重劳动,通过各种渠道,提供人才发展平台,科学规划职工个人职业生涯,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推动企业与职工协调发展。邹县电厂
“竞和”文化注重培养人的良好文化素养、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鼓励职工围绕生产经营和企业改革发展建言献策争当主人翁,在职工中形成了众志成城、戮力同心的强大合力。在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集团公司人才基地、教育培训基地的优势,将培训作为职工最大的福利,倾力打造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二)充分吸收借鉴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人本思想。邹县电厂党委充分吸收西方管理理论中的先进理念,把企业的发展真正融入到职工的人生目标和个人发展中去,把企业的发展观念与职工的价值观念进行整合和统一,提炼了“以制度人,以文化心”的企业管理观。“以制度人”就是要以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把制度转化为相关组织及个人的自觉意识和习惯行为;“以文化心”就是要以文化管理的力量,把企业的价值观融入职工的心里,把职工个人的意识行为、事业追求自觉地融入企业。
(三)认真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邹县电厂地处享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美誉的山东省邹城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孟子都诞生于此。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丰厚的文化底蕴,给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儒家“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人生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以及“敬老尊贤、孝亲敬友”的道德观,经过岁月的陶冶,深深内化为邹县电厂成长壮大的精神命脉,砥砺着一代又一代邹电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用文化凝聚全厂上下的向心力,形成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党组织——“竞和”文化的主动力
邹县电厂的企业文化——“竞和”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特色,做出品牌,党组织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厂党委通过各种途径把国有企业党组织的理论、政治、组织、制度和密切联系群众“五大优势”转化为企业文化的主要推动力,形成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一)创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思路。加强价值思维宣贯,通过“价值思维”理念宣贯答卷、集中研讨、班组政治学习等形式,将“价值思维”理念传达到每位职工,进一步强化了干部职工的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深入开展企业文化测评、理论总结、案例剖析等活动,对“竞和”文化进行理论提升和体系完善,充分挖掘“竞和”文化在体现电力文化、价值思维、低碳经济、履行社会责任及地域文化上的特色内涵,不断提升“竞和”文化的水平。组织开展了“竞和”文化调研暨“我为品牌邹电献一计”合理化建议征集、企业故事会、“安全发展,预防为主”安全月等系列活动;制定发布了《邹县发电厂分支文化指导意见》,倾心建设了文化长廊,修编了企业文化手册和故事集,使企业文化的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竞和”文化的影响力、辐射面和示范作用有效提升。
(二)丰富活动载体,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创新群众性文体活动形式,举办职工文化节,成立了排球、足球、歌咏、摄影等多个协会组织,举行“创先争优、感动邹电”企业故事演讲会,开展党员“金点子”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紧紧围绕企业深化管理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创建五星级发电企业等中心任务,针对生产、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动脑筋、献言献策,凝聚智慧,集思广益。扩大宣传平台,对内加强价值思维宣传,在网站开辟“创先争优”、“增盈提效”、“深化管理创新”、“品牌邹电”、“安全大家谈”、“节能身边行”等特色栏目,使广大职工认清了企业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任务和使命,增强了压力感和责任感;对外加强品牌宣传,在《中国电力报》、新华网、《中国能源报》、《中国华电》杂志、《华电国际》杂志等媒体发表400余篇,中央电视台对该厂节能减排工作专门进行了深度采访报道,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
(三)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带动作用。党支部作为最基层的党组织,是党的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委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党员干部队伍在各自的岗位上身体力行,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企业文化发展的骨干力量。“竞和”文化能否深入人心、落地开花,关键就在于基层党支部和党员能否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推动“竞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开展党支部对标管理活动,根据不同支部工作性质和特点分系统开展“支部建设,我为标杆”党支部对标管理活动,每季度评出8—10名先进党支部进行典型经验的推广,达到了“启动一点,带动一片”的目的。广泛组织开展党员奉献日、党员公开承诺、“管理创新、党员争先”、争作“五星”党员等“党员先锋岗”活动,促进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在实践中展示和体现“竞和”文化的真谛。
五、实现“双赢”——“竞和”文化的魅力
邹县电厂党委注重将企业文化的导向、激励与约束作用,融化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实现了职工成长与企业壮大的“双赢”、企业文化丰富与党建工作提升的“双赢”。
(一)职工成长与企业壮大
职工素质快速提升。邹县电厂党委大力实施“人才强企”的战略,坚持“人人能成材,绩效论英才”的企业人才观,秉承“培训是职工最大福利”的培训理念,通过“请进来”、“送出去”、联合办学等形式,采取专题讲课、通岗培训等培训模式,为企业打造了一支适应企业战略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优秀专业技术和高技能操作“三高人才”队伍。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职工工作热情;积极推行岗位公开竞争,变“相马”为“赛马”,给每个职工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截至目前,该厂对外输送各类技术骨干达1700余人。
企业战略顺畅实施。注重文化与战略的高度融合,建立健全基于企业愿景和企业“十二五”规划目标,以传播、运营、考核体系为战略实施保障的企业文化运作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有效促进了企业战略的顺畅实施。在两台百万千瓦机组建设过程中,该厂积极打造“和谐工地”文化,将参建各方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百万工程提前8个月顺利竣工,创造了工程建设多方合作共赢的成功典范。荣获中国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被评为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创新实施“邹电”品牌战略,持续优化经济技术指标,被授予华电集团公司首批五星级发电企业。
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在推行国际管理标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高效运作营销、燃料、资金三大管理网络,大力推进能耗分解、保证、监督、评价四大体系建设,形成了以指标为核心、以边际利润为原点、以过程控制为手段、以管理制度为标准的倒逼成本控制机制,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不断优化。创新推行数字化集控运行能耗实时管控模式,将值班员的操作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充分调动了职工节能挖潜的积极性。不断深化管理创新,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完善就是提升,改进就是创新”的思想,梳理整合管理创新新项目265项。成功打造了以过程控制、过程数据管理、生产管理、事务处理、经营生产决策五大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数字邹电模式,企业创新活力倍增。
品牌形象得以树立。坚持“低碳绿色、环境友好“的企业环境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走低碳绿色发展之路。投运全国最大的中水处理系统,年利用城市中水1200多万吨。投资建设一、二期废水深度处理系统,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对2台60万千瓦、4台33.5万千瓦机组进行了脱硫技术改造,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8.7万吨。成功实施33.5万千瓦机组供热改造民生工程,拓展了335MW机组的生存空间,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灰尘等各类排放19万吨,减少各种污水排放50万吨,实现了“保效益、促发展、惠民生、建和谐”的高度统一。坚持“文明每一天、关爱每个人”的社会公德观,积极为抗震救灾、希望工程等捐款捐物,募集各类善款超过千万元,构建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和谐生态圈。
(二)企业文化繁荣与党建工作提升
企业文化繁荣发展。一是企业识别系统健全。秉承企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将企业识别系统分为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环境识别和听觉识别五部分,突出表现出“竞和”的文化特色。二是分支文化建设活跃。构建了以廉洁道德观、廉洁教育观、廉洁行为观为主要内容的“一主八辅”廉洁文化体系;形成了计划检修、状态检修、技改检修相结合的检修“精品”文化;推行了数字化集控运行能耗实时管控模式为主的运行“百分百”文化。化水分场清泉文化、热工队家文化、供水分场同心莲文化等优秀部门文化也纷纷涌现。三是企业故事丰富。挖掘整理出《百万奇迹》、《奏响生态和谐新乐章》、《记与最好同行的人们》、《邹电因你而精彩》等一批企业故事,引导职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用文化理念来规范自己,与企业融为一体、同存共荣。
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一是职工认同度大幅提高。将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相融合,从实际工作出发,与企业发展前景相一致,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竞优与和谐、合作的关系,摆脱了传统的空洞的理论说教,在维护集体利益的基础上,有效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工作方法实现新突破。企业党组织在发挥传统工作优势的基础上,巧妙借助“竞和”文化的理念与管理方式,通过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形式,把“大道理”分解,深入浅出,融汇到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中;通过制定统一的企业标识,比如安全帽、工作服、办公用品等,加深了广大职工对企业文化的理念、形象的认同。三是党建模式得以巩固发展。“竞和”文化在企业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与安全生产、人资管理、运营管理、政治工作等体系管理的各个模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邹县电厂特色的“三基四化五全”、“三级联动”、“五位一体”等一系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职工广泛参与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与制度的有效结合。
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以党建创新助推企业发展
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州公司”)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做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总体要求,按照“抓班子、带队伍、推发展、促和谐”的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实践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开辟“623”片区共建共学模式、开发应用“先锋”党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打造“两强三增”学习型党组织、开展特色主题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公司党委先后荣获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集团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华电江苏分公司先进企业党委、扬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一、打破传统,共学共建,开创“623”片区党建思路
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支撑点和落脚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扬州公司党委本着整合资源、共学共建的理念,按照有利于开展和落实党的各项活动、有利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创造性地开辟了“623”党建组团共学共建模式。
(一)以“六个一”为主线,构筑学习的平台
“六个一”,即有一个支部牵头策划,以一个季度作为学习单元,制定一个学习主题,举办一次学习交流,开展一次主题实践活动,组织一次答题竞赛。公司党委将16个党支部划分为四个片区,为党员搭建了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的统一平台,强化了各支部之间的资源共享。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各片区之间既能学习到其他各片区的优秀成果经验,又能通过对比,带给片区追赶优秀的压力和动力。在这种对比、竞争的氛围里,把各支部党员“被动的强迫学习”转变为“主动的自我学习”,激发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二)以“两着力”为要求,注重学习效果
“两着力”,即着力于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着力于学习成果的转化运用。扬州公司党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围绕企业发展现状,就如何紧扣生产经营实际创先争优,落实集团公司党组部署,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岗位开展职工主题教育,努力在“创特色、出亮点”方面实现突破。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党员中形成了“党员要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快速提升、发挥好骨干作用”的共识,为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以“三促进”为标准,抓好学习评价
“三促进”即促进党支部党员学习交流,促进党支部基础工作提升,促进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素质能力提高。学习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与动力。把各党支部划分为片区以后,首先,通过“一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党员能够对一个问题集中学习讨论,齐心协力把“难啃的骨头”消化;运用“案例教学”,有针对性地选取身边的典型案例向党员干部讲解,形成向先进看齐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党支部党员的学习交流。其次,开展“党课观摩”活动,加深基础知识学习,为党支部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模板”,促进了党支部基础工作的提升。此外,通过片区月度督导活动、“一月一评”活动,构建起了“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创新工作—推动发展”的学习体系,使党支部班子成员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创新载体,激发活力,建立“先锋”党建数字化管理系统
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时代之需、创新之举和活力之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扬州公司党委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建成了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业务功能完整、标准规范统一、安全性能可靠,具有8大主要管理功能的“先锋”党建数字化管理系统。
(一)趣味学习,实时交流
“先锋”系统搭建了一个集宣传教育、督导考评、交流展示为一体的网上创先争优平台。扬州公司党委利用网络优势,采用设置海量题库,随机显题、层层闯关、打错归零、难度递增的规则,将枯燥的材料学习变为有趣的智力竞赛,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了广大党员的浓厚兴趣。“先锋”系统“趣味、互动、海量”的特点,让闯关过程成为了加深对党建基础知识了解学习的过程,也成为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的过程。系统设立的“网上党校”、“党建书屋”等栏目,及时宣传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坚定了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党员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党组织保持一致的自觉性。“学习交流”栏目,实时发布党员在学习中的最新心得、思考和实践。
(二)在线督导,智能考评
按照“月月评比强基础、督导结合寻特色,选先评优重过程”的思路,扬州公司党委利用“先锋”系统完善了党委、16个党支部、42个党小组的三级管理网络,开展党支部基础工作“一月一评”活动,实现了党支部专项工作与常规基础工作同步推进。为加强创先争优活动的节点考核和过程控制,他们将党支部信息上报植入系统,实现自动归档,系统对未能及时上报材料或未按要求开展活动的党支部负责人发出短信提醒,对党支部活动开展情况的分析数据实时产生,自动生成柱状图,作为过程管理和考评的依据。
(三)图文并貌,亮出身份
“先锋”系统通过把所有党员的照片放在网站醒目的位置,将“一党员一规划”公开承诺内容上传至页面,让党员在公开承诺过程中亮出“红色”身份,用户点击照片即可查询该党员基本信息;系统还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全天候等优势,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满意度等内容进行网上公开,广泛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在党员政治生日到来之际,“先锋”系统自动发送生日祝福,进一步强化党员创先争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借助网络覆盖广、传播快的特点,在网页上设立“示范之窗”,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和展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让优秀党员成为广大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议论的热点。
三、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打造“两强三增”学习型党组织
扬州公司党委通过开展以“党组织强功能、党员强素质,增强领导班子执企力、增强‘四强’党组织建设推动力、增强‘四先’党小组和‘四优’党员创争力”为主要内容的“两强三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努力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领导“扭亏增盈,科学发展”的本领、加强自身建设的推手。
(一)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增强企业创新突破的领导力
扬州公司党委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为平台,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保证领导班子既做学习的主体又做实践的先锋,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一是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结合实际,建立了包括《集中研讨制度》、《考勤考核制度》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坚持用制度加强自我约束。通过“扬电通讯”、“政工在线”等媒体,报道班子成员学习情况,交流学习心得,展示学习成果,激励公司广大党员、干部以学习为荣。二是注重发挥领导表率作用。带头参加“三会一课”活动以及各类学习、教育和培训;带头撰写调研报告;带头参加公司、部门学习实践性团队活动。三是制定推动企业发展的学习计划。领导班子把理论学习与推动企业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大局,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大大增强了学习的时效性。
(二)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
以创建“四强”党组织为载体,立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党支部建设活动。一是深入开展“两强促三会”活动,使党员干部学习和工作相互交融促进。通过让党员干部在会议上即兴脱稿发言,安排支部书记轮流上党课,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讲学”意识和语言沟通表达能力。二是突出公司党校在学习型党支部建设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系统培训,外请教授、学者、行业专家到本公司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党员干部出外调研,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三是建立健全考核监督制度,敦促党员干部认真学。通过建立中层干部考核新体系,开展“四好”班子先进集体评比、优秀中层干部评选,举办中层干部培训班,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业绩观,提高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的自觉性。
(三)创建学习实践性团队,加强学习型党员队伍建设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员素质提升的新途径,以创建“四先党小组、四优党员”为主线,开展学习型党小组、学习型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学习模式,形成了以党员生产骨干领衔的,包括燃煤经济掺烧学习实践团队、机组检修规范化管理学习实践团队、全面预算管理学习实践团队、锅炉四管防磨防爆学习实践团队等267个学习实践型团队。他们将现场当课堂、难题当课题。通过深度会谈、头脑风暴、技术讲座、现场实践等活动,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先后破解了一批影响安全生产和经营创效的“老大难”问题,在公司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硕果。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学习,模范带头,为全体职工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机会和途径。
四、把准主题,凝心聚力,开展特色主题教育
扬州公司党委深刻体会到加强对职工的主题教育是凝聚广大职工力量与智慧,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连续12年坚持不懈开展“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特色”职工主题教育,形成了“行政命题、党委组织、全员参与、贯穿全年、适时优化”的鲜明特征。
“行政命题”是指每年行政领导针对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制定课题;“党委组织”是指党委全面围绕课题,定主题,组织开展;“全员参与”是指公司所有部门、全体职工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贯穿全年”是指每年初公司党委下发职工主题教育意见,分阶段制定活动方案,年底进行工作总结和综合考评;“适时优化”是指根据企业内外形势的变化和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及时优化充实主题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安排,确保主题教育围绕中心、服务中心。
(一)始终围绕企业发展中心开展主题教育
2002年初,在#4号机组创全优、安全生产向1000天冲刺的关键时刻,针对少数职工安全思想有所松懈现象,扬州公司党委决定开展以“如何适应长周期安全生产形势,向更高的安全目标迈进”为主题的全员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安全生产长周期的实现夯实了思想基础,成为公司职工主题教育的雏形,并得以制度化。
针对近几年市场竞争压力大,企业发电机组容量规模不占优势,以及人员负担重等困难,扬州公司党委分层次、全方位开展“艰苦创业、和谐奋进”、“珍惜品牌形象,共建和谐扬电”、“我为扬电做了什么”、“信心与责任”“共创业、同发展、争贡献”等职工主题教育,企业凝聚力空前增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篇:基层党建工作典型材料
凝心聚力创大业矢志建设新农村
八里沟村位于莱芜市西南部,距镇驻地4公里,全村共有10个村民组,713户,2479口人,党员67名。耕地面积2014亩,人均0.8亩。八里沟村素有煤炭、建材之乡的美誉,村内驻地企业5家,集体企业2家,各类商店、餐饮服务等工商业户25家,拥有机动车辆300余台。XX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8.8万元,人均纯收入4835元。我们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上任以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从群众最需要的事做起,以村庄改造,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按照规划,真抓实干,不到两年的时间,一举解决了群众的行路难、喝水难、上学难和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八里沟村,房成排、街成行、树成荫、花成簇,老百姓高兴地说“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在新农村建设上迈出了有力的一步。现将主要做法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以村庄改造为突破口,打造现代化村庄,努力实现村容整洁要求。
我们八里沟村是一个古老的以产煤闻名的村庄。村南是山岭,村内地势也沟沟坎坎、七高八低。并且,村内乱搭、乱建情况严重,黄黏土的道路凹凸不平,一到下雨天,人、车进不来、出不去,自古就有的集贸市场也因路难走,人越来越少,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群众致富。我们新一届两委班子上任后,决心大搞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制定了具体方案,并以致全体村民一封信的形式向村民说明了村庄规划的设想和具体操作步骤,向全体村民征求意见,同时召开村民大会,让全体村民共同讨论,对于群众的疑问,村两委积极向村民做出解释,并让部分村民和两委干部到外地参观,通过不断探讨,全体村民统一了认识,形成了村庄改造的合力。
为打好村庄建设这一仗,八里沟村专门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其他两委干部为成员的村庄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把村庄规划建设列入村干部的的创业承诺目标。我们深知:群众是村庄建设的中坚力量,没有群众的支持,工作很难开展。为此,我们村两委积极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搞强制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通街工作中,有一部分民宅直接影响工程进展,需拆迁30多户,200余间房屋,我们村干部分组进行做工作,群众表现出了很高的姿态,自觉服从大局,仅仅5天,拆迁工作就全部完成。特别是主干路修通后,群众更是热情高涨,主动要求接着修5米宽的标准街。我们两委经过研究,决定趁热打铁,迅速拿出意见“干”,并制定了优惠措施来进一步调动群众积极性。去年以来,我们已累计投资400余万元,实施了五项工程。一是道路工程,投资178万元,搬运土石20万方,规划建设了三纵两横8公里的主干路;开通了宽20米、长552米的东西街和599米长的南北街;硬化5米宽的标准街75条,7000米;垒砌沿路边沟、水沟60多条,13000余米。全村规划道路硬化率达到95%。二是绿化工程,投资10余万元,栽植大叶女贞、百日红、国槐、刺柏、冬青、塔松等各种苗木2万多株。三是亮化工程,投资6万元,在主干道两旁安装路灯116盏。四是自来水工程,投资16万元,对原自来水管道进行了重新疏通安装,埋设管道6000米,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98%。五是村小学教学楼改造工程,投资135万元,在村南新建高标准四层教学楼一座,将投入使用。
二、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实施“四项”工程,着力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保持村容整洁,推进乡风文明、更依靠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譬如,虽然村庄改造提升了村里的硬件档次,但并不等于提升了村民的文明道德水平,如果村民仍然坚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乱扔垃圾、乱堆乱建,村庄的面貌回很快恢复到往日的杂乱。两委干部认识到,关键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引导农民,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为此,党支部、村委会主要实施了“四项”工程,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一是“五个一”工程。以村庄规划改造和村容村貌的养护、美化为契机,结合全区正在开展的农村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建设,村里率先建起了容小康书屋,家政档案室、村史展室为一体的村文化大院,以及科技示范基地和文明街。并健全管理制度,赋予实实在在的内容,不但建好,重要的在于管好、用好。如对村中大路上的路灯,派专人管理,定时停灯、送电。并与村民签订了清洁卫生、管理好各户门前花卉合同,成立了护路清洁专业队,由村委统一支付工资。并通过宣传灯箱、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文明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营造了讲文明、爱文明的浓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村民文明道德素质的提高;二是培训工程。结合先进性教育,利用远程教育、成人技术学校、小康书屋、科技示范基地,由两委干部和党员带头,学政策,学法律、法规,学科技知识,不但使群众提高了思想觉悟,而且每名农民掌握1-2门专业技术,今年有19个原来游手好闲、爱闹事的青年,通过学习驾驶技术,新买了汽车、拖拉机等从事运输业,全村农民正朝着有理想、讲道德、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能致富的现代化农民转化;三是精神文明活动创建工程。主要是以各种活动形式为载体,促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里充分利用“民兵之家”、“青年之家”、“妇联活动室”、“老人活动中心”等组织村民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以家庭和睦、邻里团结、扶贫助弱、计划生育、移风易俗为内容,开展“五好家庭”、“双文明户”、“十佳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XX年,八里沟村共评出各类先进96户,227人,该村也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为进一步激发全村群众艰苦创业的干劲,投资18万元,新建2座“开拓创业坊”,并邀请河南豫剧团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戏剧演出,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全村精神风貌的提高;四是道德评议工程。村里民主推选了12名德高望重、公道正派、善于说理、素质较高的村民组成“道德评议会”,解决一些“法律管不着、行政管不好”不孝敬老人、家庭纠纷等道德问题,对各类矛盾做到抓早、抓小,超前预防,减少了纠纷,排除了大量信访隐患,维护了全村稳定。通过实施以上四项工程,使全村形成了农民群众顺心,干部工作顺手,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以村干部的实际行动,凝聚全体村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巨大热情。
新农村建设是全体村民大家的事,需要全体村民齐参与,共努力,更需要两委干部带头人团结拼搏,勇于肩挑重担,发挥带头人作用。有人说,八里沟村在两年的时间里干了20年的工作。是什么催生了这样的奇迹?主要是村两委一班人一心为民谋利益,严格要求树形象,带头实干赢民心,带动起了全村老少爷们的建设积极性起了关键作用。
首先是严于律己树形象。新班子上任以前,班子涣散,工作难干,人心难拢,村民纠纷、上访不断,处于无政府状态,李清林顶着压力,临危授命,被党员推选为支部书记后,从班子自身建设入手,针对以前村里家族派系斗争和“窝里斗”等现实问题,集中精力,化解矛盾,完善制度,规范言行,认真坚持“四民主一公开”和村务管理制度。特别是严于律己,从小事着手,制定了日常工作管理制度,要求工作日内禁止饮酒,不得随便到村民家中吃饭,对群众敏感的财务问题做到严格把关,对每张票据必须由村主要领导、民主理财小组代表、党员议事会代表和村民代表签字才能入账,使村财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正是村干部严格要求自己,素质不断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在村民中树立起了新形象,赢得了全体村民的信任和支持,才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是带头实干,凝聚民心。八里沟村杂乱的村状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不但严重制约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也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由于工程大,投资大,牵扯的面广,工程难度可想而知。连村路建设和村内“三纵两横”大街,投资202.4万元,除上级补助96.8万元外,动用机械落土拿方,房屋拆迁,路基建设村需投资105.6万元,另外,500多户村民门前的75条胡同,共7000多米标准街和14000米的边沟垒砌,投资250万元,村级总投资需355.6万元。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村两委班子没有被困难吓倒,横下了一个心思:只要是为民谋利益的事,困难再大也得干,而且在干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群众,调动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
在村庄改造过程中,村两委干部既当指挥员,更当战斗员,天天靠在工地上,从早上五六点钟一直干到晚上八点。一次电路维修,为赶进度,两委成员接连奋战了4个通宵。有一次,刚刚浇筑完路面,下起了大雨,为保护好路面,两委成员在大雨中拼搏了三个小时。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广大村民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村民代表“一事一议”,制定了各户门前胡同硬化方案,各户门前平均长16米,宽5米的标准街,地瓜石铺设,沙子、石子、人工和两边排水沟垒砌,由村民负责,村里统一标准,验收合格后,每户补助13袋水泥,统一硬化。村民自己定的方案,主动干,由原来看着村干部干到促着村干部干,有的自己人手不够,为赶在封冬之前硬化完,请亲戚帮忙,每条胡同施工期间,村民们自觉组织,争先恐后都怕干慢了,影响统一硬化施工。往往是一条十几户的“胡同”几十人在干活,仅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全村所有的标准街,即老百姓所讲的“胡同”75条,7000米及两边排水边沟全部硬化完成,每户物料和人工费用平均3000元左右,没有一户村民埋怨投资大的,也没有一户村民提意见的,相反,村民不但因自己的居住环境彻底改善上档次而高兴,而且看到周围邻村群众投来羡慕和赞许的目光而自豪。
一个干事创业的班子,不仅带领广大群众创造出了八里沟村村容村貌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唤回了广大村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设家园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XX年,村两委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绘就了更加宏伟的发展蓝图。计划总投资300多万元,实施第二轮的村庄改造,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计划新修防渗渠1.3万米;新修村西长55米,宽5米,高3米的大桥一座;在村后新建大型农贸市场一处;复垦村西砖厂80亩;拆迁房屋300间,新修公路3条,3公里;修建老年活动中心一处;村内修中心变压室一座,并完成新学校配套搬迁。目前,文化广场已基本完成,老年活动中心正在建设中。拆迁房屋48家、288间,新安装路灯20盏,准备新上企业4家(粉末厂、炭化硅厂、砖厂、铸造厂),现正在洽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