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步镇山脚村远程教育示范典型材料
八步镇山脚村
远程教育示范典型材料
山脚村位于八步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组378户1440人,耕地面积725亩,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几年前,该村还有38户村民在温饱线下挣扎。自1998年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八步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村民抢抓机遇,苦干实干,终于使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八步镇的首富村和文明村寨。
一、村“两委”班子的素质建设是推动全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山脚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上。几年来,村领导集体团结协作,从未出现过扯皮闹矛盾等现象,“农民富不富,先看党支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抓好村委工作的同时,也同样没有放松自己家庭的建设,他们各自办副业,以此带动全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如村支部书记黄海斌酿酒养猪,年均纯收入近万元;村党支部委员干起了水泥砖制作等等。通过村领导集体成员的带动,截止目前,全村兴办第三副业的农户有187户,其中酿酒养猪的96户,磨坊豆腐制作13户,加工3户,运输29户,建材18户,个体工商户28户。以上产业全村年均收入约83万元。由于工作出色,村支部和村委会几年来曾多次受到地委组织部、县委、县委组织部、八步镇党委、八步镇人民政府的表彰。
二、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为此,该村在上级单位的帮助下,每一年的春播工作严格采取一系列的科学栽种方法,如种植绿肥、选取良种、单株定向种植、起垄地膜覆盖等。科学的种植,使山脚村年年产量大丰收,全村采用旱育稀植水稻、营养驼假植移栽玉米和农业良种的普及率达98%,100%的农户都种上了绿肥,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增加了农民农业收入。
三、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山脚村过去的村级集体经济可谓一穷二白,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村两委班子人员穷则思变,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并在镇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修建了一幢200多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实现了办公阵地化,为随时、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全村人口素质
山脚村有村级完全小学一所,距县直中学——八步中学仅1.5公里,因此全村适龄儿童少年具备接受学校教育的良好条件,而且家长的意识觉悟也高,纷纷送其子女入学,近几年来,全村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均在95%以上,初中入学率也超过95%。该村拥有初中毕业人员30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70人,拥有科技人员2人。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是推广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保证,提高山脚村人使用科学技术的普及率,因而近年来全村的农业良种推广率均超过98%;其次,村建有精神文明活动室和广播室,还有60户自己出资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设备,有82户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沟通了与外地的联系,拓宽了农户的就业渠道。在家无业的富余人员还通过亲戚联系、邻居帮助等外出务工,每年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五、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大力提倡“少生优生,致富一生”
几十年来,计划生育一直是制约山脚村经济发展的一道瓶颈,2003年7月八步镇实行村级事务承包责任制以来,村委抓住这一机会,以计划生育为突破口,检查每月一次的群众会议制度和“工资量化到组,工作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妇检率保持100%,孕情追踪保持100%,“四术”消化率做到100%,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步入正规化管理,其他各项工作也向正规化管理方向迈进。
六、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
织毕公路横穿整个山脚村,大部分村民建房在公路的两侧,加上各组均有马路与公路连通,从高处看,整个村寨公路马路纵横交错,可以说,每家每户都基本能通车到门前;其次,全村户户通电;程家河大沟环村而过,全村仅有一个组的部分农户未接通自来水。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山脚村人经商、运输生产物资、开办运输业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富足的水源和电力方便了全村农田灌溉,并促进了酿酒养猪、磨坊制作、建材生产、加工等副业的兴旺发展。
七、抓物质文明建设,促精神文明发展
过去,该村人均吃粮不到250公斤,纯收入不足700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人均吃粮328公斤,年均人收入达1800元,涌现万元户100多户,成为八步镇较富裕的村之一。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委利用春节、元旦、三.八、五.四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时,村委还采用标语、宣传专栏、广播等形式向村民介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适时进行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由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该村近三年来未出现重大的违法乱纪行为,村民和睦相处,正为建设美好的家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毕节实验区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下,山脚村全体村民将团结在村“两委”班子的周围,践行“三个代表”,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创造山脚村美好的明天而更加努力。
二0一0年十二月三十日
第二篇:八步镇水塘村远程教育示范典型材料
八步镇远程教育
水塘村学用转化示范典型材料
一、基本情况
水塘村位于八步镇北面,全村辖8个村民组,514户2215人(其中,移民户40户159人),居住着汉、苗、彝、布依族等多个民族,有耕地面积1083亩,其中水田383亩、土700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水麦,经济作物有烤烟、绿肥、红蒜等,2005年人均粮食收入385公斤,人均纯收入1814元,比上年增收298元。
全村有党员16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4名、初中及以下文化12名;60岁以上的6名,40—60岁的7名,30—40岁的3名。村委现有三人,其中副支书1人,主任1人,副主任1人,村委班子较为团结。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以“六个一”工程为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理清一个发展思路。水塘村党支部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配合“三农服务团”,“三只特派员”(党建特派员、经济特派员、文教特派员)队伍积极开展扶农、助农工作,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通过抓绿肥种植、转化养畜、配套建设沼气,形成“绿肥——畜(禽)——沼气——还田”的一体化循环生产模式,以绿肥为基础、以养殖为关键、以沼气为龙头、以增效为目的的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新思路。二是培养一批新村示范点,选取12户利用绿肥发展养殖业取得成功的农户作为示范户,镇党委政府承诺对其贷款由政府贴息一年,并注入资金6万元,作为鼓励扶持经费,资助他们改厕、改圈、改厨,扩大规模。通过抓好典型示范工作,以点带面促发展。三是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派有大专文化的镇干部到村任村主任助理,解决人难选的问题,有力地推动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组建一批专业协会组织。2005年4月,水塘村成立了养殖协会,有14位农民加入协会。通过协会组织,市场运作,有效把握了市场信息,会员的经济利益得到最大保证,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仅2005年5月至12月,通过协会组织,成批量销售肉牛184头,出售单价比本地市场价每市斤高0.2元至0.4元,协会管理费提成达2760元。现实利益的刺激,增强了养殖户加入协会的信心,2006年以来,新增会员3人;五是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出一批以王发荣、田顺忠、王发祥等党员为骨干的“双培双带”能手;村“两委”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对村致富能人,普通党员、群众的培训,开办培训班6期,培训300余人次;村支书田顺忠还在自己家中开设了播放点,每天晚上播放远教节目,有人问他:进进出出的人多了麻烦不麻烦?他笑着说:能让大家多学点知识,多学点致富的技术,我求之不得呢;六是形成一套“党员长期受教育,永保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村“两委”立足抓好“一规则三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落实工作,积极探索集体监督作用的发挥途径,建立健全了“村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简称“两会”)集体信任测评制度,在每月初,管组干部必须将管理的基本情况及个人及亲属执行政策的情况,工作完成情况,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两会”上向代表述职,接受代表的质询,决定办理“议题”,代表根据管组干部述职的内容现场无记名投票测评干部。镇党委将定期研究测评内容及对管组干部采取必要的措施。通过“两会”评议制度的试行和推进,村干部责任心得到了加强,工作压力普遍感到加大,广大党员、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也明显加强。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大力发展以绿肥转化利用技术为主导的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水塘村党支部树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理念,总结多年来本村种植绿肥养畜的经验,带领农民走出一条种植绿肥—绿肥养畜—畜粪变沼气—沼气作肥料还施于土的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路子。村主任王发荣介绍,2010年,水塘村就种植绿肥600余亩,村民种植绿肥10亩以上,通过转化养畜,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就有30多户,种植绿肥5亩至10亩,收入3000元至8000元的更是为数不少。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沼气池的配套建设,现在全村541户已建成沼气357口,沼气普及率达65.5%,沼气的应用节约了能源,优化了环境,据计算,通过种植绿肥进行转化养畜,每户农民可节约肥料钱、电费、燃煤款、劳动力工资近千元,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增收。2010年底,水塘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创历史新高的1950元,名列全镇前三甲。
通过村级管理服务机制的创新,夯实了基层组织,理顺水塘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生育程序,推动了水塘村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一是计划生育实现了规范管理。改革前,水塘村村干对计生管理对象底数不清,每年均有三至四个计划外孩子出生,通过改革后的规范管理,摸清了底数,连续两年没有计划外生育,计生率、一孩上环率达到100%,妇检率一直保持在96.37%以上。二是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以前由于偷牛盗马现象严重,群众不敢饲养大牲畜,现在村干部的责任心强了,民兵连带领群众群防群治,再也没有偷盗案件发生,同时民间纠纷得到了及时调解处理,没有越级上访事件发生。三是通过实施道路硬化、房屋美化、庭院净化、村寨绿化的“四化”和改厕、改圈、改灶、建沼气池“三改一建”,基本实现了组组通电、通路,村民的生活环境很快改观,激发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第三篇:八步街道山脚小学禁毒工作汇报材料
八步街道山脚小学禁毒工作
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八步街道山脚小学坐落于距织金县城北面22公里的织毕公路旁,是一所较为大型的村级小学。现有7个教学班(其中学前1个班),学生298人(其中学前58人,小学240人)。近三年来,我们响应党中央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及各级禁毒工作文件,对师生进行“防毒、禁毒”教育,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口号几乎深入人心。现将近三年来的禁毒工作向各级领导汇报如下。
一、成立机构,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我校一向把小学生的毒品预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当接到禁毒文件后,陈国亚校长立即召开校委会,班主任会议,立即成立了校长任组长,分管法制的教导主任任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禁毒工作领导小组,并设专人负责日常禁毒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个人,提出了创建“无毒校园”的口号,各班主任充分履行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学校无涉毒现象作为综合评定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学校与上级签订各责任书,学校与教师及班主任(尤其是四—六年级)签订本目标责任书,各班班主任与学生签订240份目标责任书,这样层层签订责任书,责任到人,目标落实到位。
二、开展内部丰富形式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校通过形式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毒品的危害,预防毒品的基本知识及禁毒政策与法律法规,确立“珍惜生命,拒绝毒品”的意识。掌握拒绝毒品的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要的形式有如下几种。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我校将毒品预防纳入
教学计划3—6年级上专题课的教师及班主任,写单列禁毒教学计划6份,每个学期每人4—8节禁毒教案共48节,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禁毒教育,使学生全面认识了毒品的种植,制成来源及危害,学会了预防毒品的知识技能。
〈二〉、充分利用专刊宣传标语,录像等形式,深入宣传毒品的危害。
每个学期3—6年级的班级必须出4期专刊共24期,学校组织出每学期共4次。学校校园有大幅的禁毒标语,在走廊,楼梯过道等处有几十幅小的禁示牌,充分利用6.26国际林毒日,9.29《贵州省禁毒条例》颁布纪念日和12.28禁毒法制宣传为契机,进行深入的宣传教育。
同时组织学生观看录像带,图像,使学生深入的全方位了解毒品。〈三〉、听禁毒报告,写禁毒心得,每学期开学初定期向学生作一场禁毒报告,报告中,派出所的同志除了向学生宣传禁毒知识外,还以生动形象的事例,把贩毒人员的可悲下场活生生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样的报告会,学生对毒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以作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谈认识,谈体会,在作文中,同学们表示了拒毒,禁毒的决心。还号召全社会共同努力打击吸、贩毒行为。让毒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这是多么深刻的认识,多么振奋人心的话语,这让全社会看到了祖国的美好明天。
〈四〉、我校开展了独具特色的禁毒知识“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学生把知晓的禁毒知识告诉家长,让全社会都来重视,参与禁毒工作。
三、学校、社会点面结合,净化环境,共创“无毒校园,无毒社区”
人人都说社会是大染缸,所以坚持在学校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我校充分发挥了家长学校的社区教育的辅助作用,避免形成校
外教育盲区。所以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经常到不适合未成年人出入的娱乐场所去巡视,并严令这些场所的负责人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不准未成年人进入,一经发现,严惩不贷。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堵截了学生参与吸、贩毒的源头,减少了学生受引诱,教唆的机会,净化了教育的环境,为禁毒教育起了很大的辅导作用。
四、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提升文化底蕴
要做好毒品预防教育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每年都通过举办体育、文化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以精心规划的绿地、草坪、花草、树木和净化美化的校园陶冶学生;以榜样人物生平简介,以突出我校精神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口号激励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学好知识,学会做人,提高了学生的内在素质,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文化底蕴,对学生预防毒品起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禁毒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作。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也碰到诸多的困难,同时我们也在进行着禁毒预防教育新途径,新方式的思考和探索,并实践更多形式的禁毒教育活动,扎扎实实作好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为摘掉“毒情重灾县”帽子,为争取禁毒战争的更大胜利而努力工作。
八步街道山脚小学
2014年月日
第四篇:八步街道山脚小学六一儿童节策划书
八步街道山脚小学六一儿童节策划书
一、活动意义: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为了让全体学生过一个快乐、祥和的“六一”国际儿童节,经学校研究决定,举行“六一”文艺汇演活动,各班要围绕活动方案精心组织,庆祝活动总体要求是简单而隆重,激励广大少年儿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培养少年儿童用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活动安排:
1、总体规划。(负责人——蔡红)
2、文艺演出节目。(每班至少3个节目,班主任在5月24日前上报节目,蔡红负责统计)
3、校园舞台布置-横幅、评委席、演播设备。(刘方才、朱华、杜仕友)
4、宣传发动、组织。(各班主任)
5、后勤服务、安全管理。(刘方才、杜仕友)
6、奖品和纪念品发放。(陈国亚、刘方才、高芳)
7、奖状打印。(刘方才、杨潜凌)
8、摄影、拍照。(陈国亚)
9、音响设备。(刘方才、高芳)
10、化妆。(各班班主任)
三、时间安排:
1、5月第一周准备酝酿、宣传发动。
2、5月17日各班级对照活动方案认真组织活动。
3、5月23日至27日完成节目彩排。
4、6月1日学校举行大型庆祝活动。(8:30开始)
四、活动程序:
1、主持人蔡红讲话,请出两位小主持人。
2、升国旗,奏国歌。
3、校长致辞。
4、播放、齐唱《国际儿童节节歌》,并由锣鼓队五年级伴奏。
5、节目表演类型。
(1)舞蹈。
(2)歌曲。
第页
(4)普通话演讲、诗歌朗诵比赛。
(5)拔河比赛。
(6)(文明礼仪、安全)知识抢答赛。
(7)相声小品各班自行组织参赛(学校不硬性要求)。
6、给留守儿童学生发节日礼物。
7、少先队辅导员蔡红作总结。
五、活动地点安排:操场。
六、节目评选、奖励及评委:
评选方法:从出场、退场、服装、动作、创意等方面对学生表演的节目进行十分制打分,评选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组织奖3名,并由学校颁发奖状及奖品(一等奖100元奖品、二等奖80元奖品、三等奖60元奖品、组织奖40元奖品)
评委组长:高芳分值统计:刘方才
成员:彭明基、李英、刘方才、彭交、高芳、朱华
七、注意事项:
1、讲安全:服从负责老师的安排,按要求活动。
2、讲文明:自觉排队,不乱挤,礼貌谦让。
3、讲卫生:搞好个人卫生,不乱丢果壳、纸屑、包装袋等废弃物,并能主动收拾身边垃圾。活动结束后,打扫干净室内外卫生。学校将组织检查评比。
4、讲纪律:遵守各项规定,有事向班主任请假。
5、班主任加强学生安全管理,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
6、如果天气原因导致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活动将延期至合适天气的正常工作日举行。
八步街道山脚小学
2014年5月6日
第页
八步街道山脚小学
六
一
儿
童
节
策
划
书
第页 2014年5月12日
第五篇:海子村远程教育典型材料
海子村远程教育典型材料
海子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明显。
一、领导重视,上下联动。海子村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在镇远教办的指导下,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坚持村支部书记负总责,亲自抓,村两委具体抓的工作措施,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学用结合,方法灵活。结合村实际,采取平时自学和集中授课相结合,每次培训都由操作员演示操作过程和现场指导,将适用技术送到干部眼前。再次,我们加强推广和应用,要求受训党员群众把学到的技能付诸实践,真正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进村入户。
三、因地制宜,突出实效。一是教学内容多样化。把教学内容分成农业种养技术、村居建设与管理、基层党建等几大块。在强调针对性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不同层面、对象的需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二是实际效果具体化。规定村干部必须参加1-2门适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干部的服务本领,使干部下村到组密切了干群关系,而且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热潮倍增,发挥了远教平台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