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王云飞
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浅析
王云飞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12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作为多年从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现将本人在审计过程中的一些思考进行总结。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高校在日常管理中主要在10个方面存在问题。
(一)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校以各种形式将资金划出,形成账外资金;学校以非正规收据收取费用或折扣款,不进学校的账;附属单位长期占用学校资金等。
某学校的证券账户保证金余额12.18万元未纳入学校账户管理,形成账外资金。某学校以支付退管会“代管账款”的名义,将40万元划至证券公司,退管会将40万元进行股票买卖,该资金未纳入学校账户管理。
(二)财产物资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多种原因造成资产账实不符、账账不符。主要表现形式有固定资产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不规范,导致固定资产明细账中的使用人及存放地点等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符;材料管理不到位,造成材料账与实物差异。
2、固定资产报废处理不及时,处置手续不规范。主要表现形式有:未经评估及主管部门批复,擅自处置固定资产;未经国有资产主管部门批准,报废固定资产,按照相关文件规定,学校年报废固定资产超过20万元的,需报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审批,有的学校未履行批准手续就报废处理了固定资产。
3、购入的固定资产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国家计委令2000年 风险进行掌控,产生亏损。
有的学校在决策时,不顾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决策。
如某单位,明明知道上海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年12月17日上海市 如某校购置某地块支付10,928.32万元。该部分支出已全额列入固定资产,但尚有8,228.32万元仍在其他应收款中挂账。形成挂账的原因系因为下拨资金来源不足,为避免对收支平衡造成困难,暂列入应收款项。
(七)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
会计核算而影响财务报表真实性的情况主要有:拨入专款未单独核算,使专项资金难以专款专用;存在记账凭证缺乏有效的原始凭证的情况;部分高校未按规定计提专用基金,包括未计提帮困基金。
按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的文件规定,高等学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提取10%的经费,专门用于帮助困难学生。但审计中发现,某高校未按规定计提帮困基金。
(八)内控制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未明确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合作合同签订不规范;收据管理不到位,存在收据遗失、缺失的情况,未对收据领用存进行登记,有的单位使用非正规渠道取得的收据;对实物资产管理不到位,未对实物资产进行盘点;对应收款管理不到位,使应收款超过诉讼时效而无法收回;对费用支出管理不到位,使相关费用无合法的原始单据;有的报销款项为了回避审批而“化整为零”;对购物卡等有价证券未等同现金管理等等。
如,某高校2006年至2008年期间发放购物卡17.21万元,无领用人签收清单。
(九)收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审计,我们认为上海高校在收费上总体是规范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就是一些代办费未按规定退给学生,主要包括:学校截留教材折扣款、保险费,未退返给学生;未按规定退返学生代购代销床上用品结余款。
如某高校在2006—2007年期间,截留教材折扣款110.71万元,保险手续费20.50万元作其他收入,未退返给学生。
(十)科研经费、专项拨款及代管经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研经费、专项拨拨款及代管经费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未根据教委批复的教育高地建设期限使用专项资金,造成资金沉淀;代管账款长期挂账未及时清理。
如,某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方向)建设周期为2007年1月到2008年12月,截止2008年12月31日,该项目共收到教委拨款350万元,支出170.15万元,未使用资金179.85万元。
二、高校相关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投资决策前未充分进行论证,使决策失误,或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与
国家法规相抵触而作出决策。如投资未经充分论证就作出决定,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作出发放住房补贴的决策。
(二)未能兼顾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利益,而是以个人利益为重。如某单位在职人员在下属单位领取1,286.35万元劳务报酬。
(三)内部管理不到位,或疏于管理。如证券账户保证金余额12.18万元未纳入学校行政账户;将40万元划出账外进行股票买卖。房屋租金由子公司收取,而未上交学校。
(四)工作不细心,内部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如,实物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账实不符等情况。
(五)相关人员学习不够,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如将应退给学生的代办费截留不退给学生,对应收款催收不及时而使应收款无法收回,未按规定计提帮困基金等,处置固定资产未进行评估或未履行审批手续。
(六)预算编制不科学。如学校收支结余通过往来款调节,科研经费实际结余。
(七)不能排除人为舞弊的情况。如合同价高于中标价等基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放购物卡无人签字,将资金划出账外进行股票买卖等。
三、对高校改进管理的建议
高校要想使管理更加规范,必须从严管理,使高校所有人员均位于内部控制的范围以内:
(一)投资决策前应充分进行论证,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经过充分论证的对外投资,才有可能产生收益,只有充分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才会使相关决策不至于违法。
(二)学校在经济活动中,应能兼顾国家、集体及个人的利益,而不能以个人利益为重。在相关经济活动中,遵守相关规定,才不会出现某单位在职人员从下属单位领取劳务报酬的情况。
(三)学校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才能使学校各项经济活动规范而有序。才能防止个人舞弊的情况发生。
(四)对同一项经济活动由两个以上部门管理的,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应加强沟通及交流工作,防止实物资产账实不符等情况发生。
(五)学校应加强对相关人员后续教育工作,通过培训及自学,加强对相关国家政策法规的了解,及时清退学生的代办费结余款,对应收款及时催收,按规定计提帮困基金,在处置固定资产前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并履行审批手续。
(六)学校应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确保预算编制量入为出的原则。
四、审计中的经验和体会
审计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一个高校,如果从领导到全体职工都能高度认识到规范的重要性,认识到个人利益不能同集体利益相抵触、集体利益不能同国家利益相抵触,那么这个高校的管理一定会规范,这个高校一定会健康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力度,是确保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
五、如何将审计做得更好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从六个方面对单位进行审计评价,六个方面是指:
1、单位的发展情况;
2、执行国家政策法规情况;
3、重大投资建设决策,重要经济政策的制定,重大人事安排,大额资金的运作决策方面;
4、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情况;
5、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
6、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及个人廉洁情况。目前评价体系还存在欠缺。
第二篇:医院经济责任审计案例(王云飞)
关于某医院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王云飞
一、案例背景
2008年7月中旬,我们接受委托,对某医院院长任职的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在接到委托后,我们组成由一名组长、三名副组长及三名审计人员共七人的审计小组,对该医院进行审计。
二、确定审计方案
在对医院进行审前调查后,我们按照上海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上海市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和《上海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以及《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制定以下审计方案。
(一)业绩审计——医院的事业发展状况
以医院资产、负债、收支真实性审计为基础,反映2006、2007年医院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重点检查和评价资产增长率、负债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科研投入。
根据医院的职能定位,通过对重大经济决策实施结果的审查,对重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检查院长任职期间在发挥本医院职能作用、推进事业发展、在治病救人过程中是否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体现以人为本为原则的社会效益等方面所采取的主要经济措施和相应结果。
(二)政策审计——审计医院执行国家政策情况
关注医院在资本运作、产权交易、物资采购、工程建设、经营活动等方面是否存在违反国家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问题。
审计医院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他法规的情况。
对收费进行审计。审计医院的收费许可证,实际收费项目是否超过收费许可证规定的项目,收费额是否超过规定标准,在国家对药品进行降价时是否按规定进行降价。
对政府采购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三)决策审计——重大经济决策情况
主要有重大投资建设决策,所属国有企业的改制,招商引资,重要经济政策的制定,大额资金的运作。现在监督、检查“三重一大”的决策,作为审计主要是“二重一大”。
(四)内控审计
重点审查专项资金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重大经济决策管理、以及对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监管等方面是否制订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这些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关注有无因制度缺陷、执行不力,以及对所属单位监管不严而造成的违纪违规、资产流失等问题。
(五)预算管理情况审计
审查预算编制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完整性,有无虚列项目、高估预算问题。审查经批准的预算的执行情况,有无截留、挤占、挪用应拨所属单位资金,或向没有经费领拨关系的单位拨款或越级直拨经费等问题;有无改变预算资金用途、有无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六)专项资金使用审计
专项资金收支的审计。重点审查各项财政专项资金(基金)管理的科学性、分配的合法性、使用的合规性及效益性。
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
(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情况。
关注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处置的合规性。审查是否存在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使用不恰当导致国有资产损失、流失和浪费等问题
(八)法纪审计——院长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
重点审查院长有无利用职权侵占、侵吞、挪用国有资产等问题;关注在土地出让、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决策、特殊政策制定、政府补贴或扶持项目、资产处置、大额采购等方面,有无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请托人谋取利益,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问题;有无违反规定报销应由其个人负担的费用等问题。
(九)投资审计
主要审查对外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及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等。审查投资决策、审批、合同(章程)签署、资产转让等手续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潜亏。
(十)合同管理审计
审计各单位合同管理是否规范;合同是否编号;合同拟订人与审批人的职务是否分离;重要合同是否经过法律顾问审核;合同收入是否全部入账;是否存在不签订合同的情况。
(十一)基本建设审计
在重大投资决策审计的基础上,审计建设项目总投资有无超过批准的概算。
是否存在建设项目施工总承包方式不规范,未进行公开招投标,私自将专业工程分包;是否存在建设项目甲供材料及设备的采购未进行询价、比价或公开设备招投标,无验收和交付安装手续;是否存在建设项目的实施无施工监理和投资监理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控制;是否存在施工单位的进度款、材料设备款的付款依据(合同)、手续不全;是否存在未进行工程审价和竣工财务决算审计;是否存在将日常经费支出挤入基本建设支出的现象。
(十二)风险管理审计
1.通过对银行存款收支的审计,审查医院是否存在将资金进行证券投资、委托理财投资等情况。重点检查投资风险的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操作是否规范,投出资金审批是否有授权制度,资金来源是否正常,是否有变相的贷款资金,资金安全和收益变动情况是否有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并有效执行,本金的增减和收益返回是否及时入账,是否存在账外资金情况。关注担保抵押事项及风险状况。
2.对其他应收款及预付账款进行账龄分析,呆滞账户余额查询,通过账龄分析、重要款项的查询,确定债权的风险性、坏账损失及潜在坏账的情况,对重大的或非正常原因的资金流向,应查实支付依据,确认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
3.通过对收入、结余、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分析,评价医院的发展前景(风险)。
三、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一)业绩真实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1.医院将支出提前确认,影响支出规模及结余
(1)2006年12月底计提2007年元旦奖金4,929,200元,调节了2006的支出及结余。
(2)2007年12月底同时计提2008年住房补贴23,532,000元。将2008年的住房补贴计入2007年支出,调节了2007的支出及结余。
2.奖金及质检费未能据实列支,而是通过预提方式
(1)“其他应付款-应付其他工资”科目反映各科室收支结余提成及其他各项奖金、津贴和补贴、劳务分成等的计提和发放。2006年、2007年计提数共计比实际发放数多9,715,801元,使2006年和2007年支出多计9,715,801元。
(2)“其他应付款-科室基金-各病房留存”科目反映各科室收支结余提成的10%预留。主要用于支付医疗纠纷赔偿和质检费。2006年和2007年计提数共计比实际发放数多6,980,979元,使2006年和2007年支出多计6,980,979元。
3.下属实业公司未按规定上交经营利润
根据医院与实业公司所签订的委托租赁、管理合同约定,实业公司应该将房屋出租所得和停车场经营费用所得扣除相关费用后归医院所有,但至2007年底,净利润615余万元未及时上交医院。
(二)执行国家政策方面的问题 1.对外合作行医未取得批准
经审计,医院于2006年1月与上海市杨浦区**医院合作,成立了“**医学中心杨浦分中心”,2006年3月与上海****医院合作,成立了“肾脏病—血液净化曲阳中心”,但是,医院未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九条“单位或者个人设置医疗机构,必须经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取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方可向有关部门办理其他手续”的规定。
2.医院存在自制药剂成本利润率高于国家相关规定的情况,自制药剂成本中还包含无依据计提的福利基金和科研基金
医院自制药剂的成本中包括福利基金、科研基金,分别按制成品批发价的10%、15%计提,无计提依据。其中 2006年计提5,773,683元;2007年计提5,538,480元。以上做法的结果是增加了病人的负担。
抽查2007年1月份制成品的批发价为2,032,653元,零售价为2,340,046元,成本为1,463,999元。按批发价利润为568,653元,销售利润率为28%,成本利润率为38%;按零售价利润为876,046元,销售利润率为37%,成本利润率为60%。
这种做法不符合1997年2月12日国家计委关于印发的《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计价管[1997]199号)第四条 “药物制剂的成本利润率标准,由省级物价部门审定价格控制在5%以内”的规定。
3.医院存在违规支付补贴的情况
审计发现山医院从“专用基金-福利基金”中支付给员工饭贴,2006年支付3,135,900元,2007年支付3,389,320元。这种做法不符合《卫生部关于调整基金提取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卫规财发[2004]484号)第二条“基金的提取和使用,要严格遵守现行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不得任意扩大基金提取比例及支出范围,严禁在职工福利基金中列支各类形式的奖金、补贴及个人劳务性支出。”的相关规定。
4.国务院“国纠办发[2005]3号”《2005年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规定 “坚决取消科室经济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收入提成挂钩的做法”。但审计发现医院存在以下问题:
(1)医院2006年和2007年提取综合目标管理奖分别为6,988.91万元和9,162.05万元,大多数部门计提奖金的比例为部门收支结余金额的20%。
(2)医院规定利用周六做手术,手术组分得手术费收入的70%,手术麻醉、胃肠镜麻醉人员分得麻醉费收入的70%,胃肠镜检查人员分得检查费收入的50%。该院2007年依以上规定提取周六手术及检查费用 2,939,062.80 元。
(3)医院规定体检中心按当月收支结余的35%和20%提取专家劳务和体检管理费用。2006年和2007年依此规定提取劳务费分别为6,241,422.61 元和7,102,117.01 元。
(4)医院规定护理部按护理费的50%提取护理部劳务。2006年和2007年提取护理部劳务分别为 2,100,644元和2,409,871.50元.(5)医院与其他医院成立的“产**诊治中心”合作,所创收部分,医院按总手术费60%计提手术劳务费,2007年共提取1,360,389.76元。
(6)医院规定到外院会诊收入的50%提取给会诊医生。2006年和2007年提取会诊费分别为 360,673.40元和298,199.50元。
5.增加病人负担,未能体现以人为本为原则
2006年至2007,医院有40%以上的药品不是直接从药厂采购,而是让子公司从药厂购入后再销售给医院,该子公司因此取得药品销售利润3159万元,按15%加成率计算,增加病人负担3632.85万元。
另外,2006年至2007,医院从该子公司收取了管理费576万元,并出具了收款收据,但该子公司实际依据的是冲减药品收入的红字增值税发票,两方账务处理的原始凭证不一致。按销售收入应同购货成本一致的原则,医院应依据子公司红字发票冲减购药成本,而不应另外开具收款收据做其他收入。由于此项处理,至少增加了病人负担662.40万元(576万元与西药15%加成率,中药25%加成率计算。《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要严格执行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的规定,中药饮片加价率可适当放宽,但原则上应控制在25%以内”的规定)。
6.医院在医疗服务收费方面存在违反规定自设项目收费、重复收费和超标准收费的现象:
(1)按规定,向病人收取手术费20%的手术材料费后,不应再收取一次性(3)按规定,向手术病人收取多功能监测费后,不应再重复收取KG、血压材料费,而医院违反规定收取静脉留置针、输血白条等材料费19.01万元。监测、SPO三项监测费。但医院违反规定多收5.24万元。
(三)预算管理及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决策时未落实资金来源,使建设的支出未在账上体现
我们在审查2007年开始建设的传染楼时,事前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该
项工程项目于2007年3月5日院务会讨论通过(于2006年3月13日院务会议开始讨论),决策程序合法合规。
我们关注到,2006年以前建设的分院及门急诊楼,产生的效益正在体现,无决策失误情况。但是分院建设项目及门急诊楼资金来源还未完全落实,使相关支出近8亿元未在账上体现。
2.改制时未考虑利润的流失
审计发现,2006年至2007年,医院从药业公司购入药品57136万元,占医院当期购药总金额的40.3%。该公司因此产生销售利润3159万元。
由于药业公司以前为医院全资子公司,其产生的利润全部由医院享有。但改制后医院的投资比例只有27%。也就是药业公司销售药品产生的利润医院只享有27%,其他73%的利润2306万元归其他股东占有。
(四)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对医院固定资产抽盘发现,医院有的固定资产的标签过于简单或贴得不规范,部分固定资产统计有误,各部门之间固定资产调拨、使用及保管责任不够明确,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无设备报废残值收入的管理办法,未能提供设备采购申请及审批方面的资料。
2.药品库存采用“倒轧账”结成本,掩盖了可能存在的漏洞。
(五)专项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1.部分科研项目在间接费支出预算上不符合规定
按照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条例规定:“科研经费间接费(管理费)为4%。”但审计发现,某经费管理费预算占总开支的5%,超过规定的4%。
2.科研项目在课题结束后,留在课题负责人手中做沿伸研究或用于其他课题的经费。未结转结余。
(六)投资及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划给某美容公司的150万元去向不明
审计发现,2007年12月31日医院账面其他应收款中挂美容公司150万元,经查阅档案,该美容公司已于2003年9月被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注册资金150万元,实收资本为0元。由于实收资本为0元,意味着150万元的资金去向不明。
2.对某药业有限公司投资373万元投资无着落
医院实际对某药业有限公司投资373万元。但经查询,该药业有限公司是一
个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经营期限至2008年12月23日止,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投资方为:某国际有限公司投资444.9万元,某药业集团投资996.11万元,无医院的投资。
3.其他单位长期占用资金2287万元未能收回。
(七)合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审计发现,医院在同杭州市萧山区**人民医院、上海第*人民医院、台州市第*人民医院的合作时,未签订合作协议。
2.部分合作行医应收的收入未能及时收取。
与盐城市第*人民医院合作成立盐城**中心,按协议规定,每年收取的管理费不低于20万元,但2006年未见收款的记录。
与昆山市第*人民医院合作成立昆山**中心,按协议规定,每年收取的管理费不低于20万元,但2006年只见收款10万元的记录。
四、几点启示
(一)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
通过审前调查,了解医院的基本情况、发展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基本建设情况和对外投资等情况,以便掌握审计重点。
(二)事前需要有审计思路,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审计方案
在进行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审计方案,为同组的审计人员提出审计方向。
(三)审计前需很好地学习国家对医院管理方面的法规
本案例“执行国家政策方面”发现的问题,就是由于事前学习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卫生部关于调整基金提取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意见》等法规,在审计实务中将相关情况对照法规,就能确认相关情况是不是问题。
第三篇: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讨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讨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指对高校的法定代表人或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在任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按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07〕13号)》的规定,高校领导干部在任职期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都应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对象主要是各院、系、部、处的主要领导人,其主要目的通过对高校领导干部财务收支及重要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资产管理、重大经济决策的程序与效果、内控制度建设、本人遵守廉政规定等情况的审计,分清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并为组织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上级机关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开展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高校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学校经济秩序、提高办学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深化高校改革与发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
二、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普遍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情况
目前,大部分高校内部都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情况。干部往往先接受任免,然后再接受审计工作,造成审计和干部考核两张皮的现象,同时,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资料、核实材料、落实审计结论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因为被审计对象己到新的岗位上任或退休,新任领导又因不了解情况或者认为是前任的事情,对审计缺乏有效的配合,即所谓的新官不理旧账;另一方面,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被审计对象己不在任职,整改或处理存在很大困难。先离任,后审计的情况造成审计的时效性不高,难以实现审计的目的,也起不到监督、考核的作用。
(二)审计结果的运用度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还没有完全实行公开制,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情况出具审计报告,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上讨论通过后,除了报委托部门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公开披露,这样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很少有高校的组织部门把审计结果真正纳入干部考核范围和计入干部人事档案中;如果是离任审计,新上任的领导对于经济责任审计中要求整改的内容重视度不够,整改的积极性不高,整改效果不明显,使得审计成果的运用不充分,降低了审计的结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责任追究得不到落实
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但相关部门对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认识不到位,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不够健全,职责履行不够充分,没有建立健全审计整改的督促、落实和责任追究等相应的制度,致使这个部门领导出现的问题在其他部门领导间也同样会出现,再加上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是平级关系,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利,也是责任追究得不到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审计队伍建设不足,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高校违法违纪、腐败问题时有发生,这就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治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许多离校审计队伍建设力量薄弱,审计人员配备少,专业索质不高,审计经验缺乏,很难胜任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审计结论很难做到客观、公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对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些思考
(一)完善制度建设,坚持先审后离
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促进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范有序、严谨高效的开展。组织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管理的新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干部考核的必经程序和重要内容,在调整干部时事先和审计部门沟通,尽量避免大批量的进行,真正将先审后离这一制度落到实处。
(二)合理运用审计成果,发挥好审计作用
组织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干部管理监督体系,重视审计结论,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存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并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依纪依法受理审计移送的案件线索、依法依归进行查处;组织、人事、审计等部门应共同研究审计结果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并将其作为采取有关措施、完善有关制度规定的参考依据解决具体问题,多部门联动,形成审计合力,做到客观公正地考察和任用领导干部,充分发挥审计结果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整改,巩固和扩大审计工作成效
高校应逐步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推动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整改。纪检部门对负经济责任问题的领导干部一定要严肃处理;被审计领导干部要将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和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被审单位和责任人要重视审计意见与建议。针对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和审计建议,认真讨论,深入研究,做出整改方案,进行整改落实,并将整改结果书面报告审计部门、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管理监督部门。
(四)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较强的工作,高校要一步健全教育审计机构,配备与本单位审计工作需要相适应的审计人员。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养,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能力,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审计专业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更高要求,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高校依法治校的一项有效措施,对于增强领导干部的财经法制观念、廉洁意思,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对于促进高校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探讨
199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以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审计署随之发布其《实施细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亦陆续在总结审计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了一大批落实两个“暂行规定”的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的颁布、实施有力地保障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朝着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初步明显的成效。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领导干部(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在理论上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在实务上亦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探索。
一、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审计执法环境不尽人意。由于我国开展审计工作时间还不算长,法制化工作起步较晚,在审计执法环境中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得到体现。首先,个别领导对审计工作存在偏见。他们认为,审计工作就是对自己和地方财政的约束,加强审计监督就会束缚地方经济的发展,损害地方利益。其次,领导分管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宪法》和《审计法》明确规定,审计工作应由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分管,而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一般是行政副职或其他领导代管,这本身就削弱了审计执法的力度,特别是在审计工作遇到阻力时,未能给予理解和必要的支持。
(2)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没有得到保证。独立性是审计监督有别于其他专业经济监督的本质特征,审计机关只有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才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才能体现审计执法的权威性。就目前来看,审计执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行政干预的侵害,行政干预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政府领导认为,审计机关是本级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其人权、财权隶属于政府,就必须听从于政府,听从于行政首长,从而受利益的驱动去进行行政干预,行政干预是影响审计监督独立性、权威性的最大障碍。
2.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突出。
(1)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远未适应新的发展需要。2001年开始,国家审计署通过试点,认真总结经验,扩大审计覆盖范围,将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扩大到省部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同时要求各省、市审计机关逐级开展试点,总结推广经验,最终实现凡是负有经济职责人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依法接受经济责任审计,使之成为一项重要的,必须的干部考核、任免和廉政建设的基本制度。
显然,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量剧增,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制约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笔者了解,目前各地审计机关,特别是县(区)的审计机关,编制员额比较少,而且很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经济责任审计机构。
(2)审计人员素质适应不了审计工作要求。就经济责任审计的一般内容来讲有资产、负债、净资产真实正确性和资产增值审计;经营管理活动及财政、财务收支合规合法性审计;主要经济和业务指标完成情况审计;重大经营决策合理性及效益性审计;内部管理健全性和有效性审查;领导人员个人遵纪守法及廉洁自律情况审计;被审计领导人员应承担责任审计等。然而,不同行业、不同性质部门或单位、不同时期、不同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是不相同的,其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也各不相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行政财务,又要懂得企业财务和投资基建财务;不仅要具备查帐技能,审计和会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如果审计人员素质不够全面,就会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而实际上,目前审计队伍大部分人员都是财务类人员出身,知识面相对比较窄,缺乏对法律、计算机、经济贸易、工程技术等方面人才,这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3.审计决定执行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决定是审计机关做出的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法律文书,是审计成果的最终反映和体现[6].但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审计机关在作出审计决定以后,被审单位不执行、或不完全执行、或拖延执行的情况,使审计决定的执行难以顺利进行,大大降低了审计的权威和警示作用,阻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当前审计决定执行难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审计法规制定严重滞后。目前对审计决定的执行,我国的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审计实施细则》和《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暂行规定》,法规只规定了“被审计单位应该执行审计决定”,最多就是审计机关“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至于如何对审计决定的不执行情况进行处罚,却没有任何规定,也没有建立统一的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和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这就导致了一些原则上的规定缺乏了可操作性,处罚无章可循。如同样是对企业税收违法行为实施的监督检查,税务机关所进行的处罚远比审计机关的处罚要更具有约束力,而且执法主体明确,便于操作。审计机关能否以其他监督部门的法律法规作为审计执法依据没有明确规定,遇到此类问题,就很难做了。
(2)审计机关自身因素的影响。审计程序过于繁琐审计效率难以体现。如审计法规定:在实施审计3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送审计机关前,应当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被审计单位应当自接到审计报告之日起10日内,将其书面意见送交审计机关。在其实施条例中,对执行审计决定又作出了如下规定:被审计单位应当自审计决定生效起30日内,将审计决定的实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审计机关自审计决定生效之日起3个月内,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对不执行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而在向人民法院申请以及人民法院实际执行中,又将有一定的期限。同样,审计法与新的税收征管法相比,税收征管法所规定的检查处罚程序简便易行,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审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与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着一定距离。一是存在审计决定执行中怕得罪人,不敢坚持原则等现象,二是有的审计机关受经费不足影响难以进一步进行跟踪督查,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审计决定的正常执行。
二、做好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
1.完善法律体系,改善审计执法环境。审计工作在特定的法律环境中,必然受到特定的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环境越好,法制化程度越高,审计的效能作用也就会发挥得更好,对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应该进行修改和完善,要着力于维护审计监督的强制性。完善审计法律规范,保证审计执法的顺利实施。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审计人员承担审计责任的监管力度。要加强规范审计执法行为的立法,消除审计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矛盾和抵触,解决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重叠和交叉现象。要进一步完善《审计法》,要明确赋予审计监督应有的处置权,严肃追究妨碍审计机关执行监督检查权、经济处理权、行政处分权、提请司法权的行为和拒不执行审计结论和决定的行为,真正确立审计的较高层次监督地位。在监督手段上,要建立一整套监督方法和监督程序,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社会公认的经济、技术指标为标准开展审计工作。在立法上,应增强审计执法的制约机制,用法律规定执法权限范围,建立审计执法监督等。要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改进执法手段,使审计在廉政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审计机关要和其他监督部门加强联系,共同维护财经法纪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赋予审计的独立的地位,有助于提高审计执法的力度。要建立垂直独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审计管理体制。审计组织的独立是审计独立性的核心。只有实行立法型的审计体制,即把审计机关划归人大代表大会,受人大常委会的委托依法对政府进行财政监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监督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建立垂直独立的、具有高度权威的审计管理体制,有利于政府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而且可以对政府部门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它专业经济监督部门实行较高层次的监督,更有利于对所有国家资产进行监督,维护财经法纪。
3.整合资源,提升审计效能。对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审计项目的确定,还是审计计划的落实和审计结果的利用都绝非审计部门一家的事,就经济责任审计三大职能(监督、鉴证、评价)的监督职能而言,必须由审计人员、审计授权人、利用审计结果的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等共同来履行。况且,目前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加强协调沟通,统筹安排力量,齐抓共管。并要挖掘潜力,创新思路和方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整体效能。
4.建立审计成果共享制度。如能有效地做到审计成果共享,则可以节约大量的审计力量,并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具体工作中,审计机关经常性审计成果可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利用。不同审计机构或审计组织之间可以相互利用审计成果,特别是在进行审计时,可以充分利用原有的审计成果,减少审计工作量。要积极推进事前、事中审计,对重点单位、重点资金大力推行事前、事中审计工作,督促重点单位建立完善资金管理制度,通过有效执行制度来预防和减少违规、违纪事件的发生。逐步将事中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缓解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也可以考虑,适当扩展其它审计的范围,注意收集与经济责任审计有关的证据,以节约审计成本,达到一审多果的效果。
5.进一步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队伍建设。建立经济责任专职审计机构,并充实专职审计人员。机构设置应当“规格高、人员精”。所谓规格高,主要是指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职务要相对高一点,以便于协调工作。所谓人员精,是指经济责任审计干部队伍人员不在多,关键是要精干。要吸纳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要有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组织协调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干部配备和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使其能够较好地适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
6.加大审计决定执行的力度。审计决定的执行需要多部门的紧密协调与配合。首先,审计机关应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促使其积极执行审计决定。其次,要加强审计机关与财政、检察、纪检、监察、公安机关等执法机关的配合。审计发现问题后,审计机关应及时向上述部门通报,联手落实审计决定。与检察、公安机关和纪检、监察等部门建立审计移交案件跟踪督促落实工作机制,使彼此在具体操作和配合上更默契。同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审计移交案件的有关文书,以有利于规范有关部门的行为,积极配合审计机关工作,确保跟踪督促落实工作的顺利进行。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协调、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裴文英审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3-95
[2]广州审计学会审计论文集[M]广州市内部审计协会编辑出版,2005:30-52
[3]简志伟经济责任审计怎样划分责任[J]广州审计通讯,2005,(3)
第五篇:浅议高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浅议高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摘 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第三十四条中明确规定:“审计机关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规定》的颁布施行,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新形势下,高校审计部门应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深化发展和创新。同时,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字: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离任;财务
开展学校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是当前基础教育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对学校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强化学校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有效监督机制,同时也是为教育主管部门任用干部提供相关依据的有效手段。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校长任职期间的财政财务收支及与共相关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借以评价校长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治校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对校长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运用和奖惩兑现提供重要依据。在审计过程中如何对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进行界定成为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校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关键所在。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明确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既不能用经济责任代替财务管理责任,将检查的范围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及账务处理规范;也不能把经济责任的范围扩大至对领导干部所有行政活动的全面检查,造成监督的错位和越位。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更新观念、深化认识,根据不同岗位的领导干部工作任务不同,积极适应审计对象职责变化情况,以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础,以权力运用主线,实现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执行和个人廉政的全面监督。只有紧紧围绕“经济责任”开展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中的作用和职能。落实相应制度
1先审后任制度。现实中,绝大多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是人事已发生变动,才提出审计要求,审计项目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既打击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使审计成为例行公事,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也减弱了审计的威慑力。所以应坚持先审后任制度,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应当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由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一方面由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部门透露人事任免意向,由纪检监察部门向审计部门提供举报线索,另一方面由审计部门向其他部门通报审计结果,为人事任免和查处大案要案提供依据,做到整体联动。
2全程审计制度。在进行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从审计期限看,要对被审计人的整个任期进行审计,应对被审计单位分类管理,做到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将50000人以上的学校划分A类,一年一轮审;将20000人以上50000人以下的学校划为B类,两年上轮审;将其他学校划为C类,三年一轮审。坚持审计重点,拓宽审计内容
做到坚持以下审计重点:
1资产、负债、净资产情况。查清校长离任时学校的真实家底,与其接任时的“家底”比较。其既是评价校长的重要依据,又可以使离任者离得安心,接任者接得放心。
2往来情况。查校长离任时债权债务的真实性,并与接任时的债权债务比较,看债权、债务的增减变化情况,查有没有新的坏帐形成,查有没有形成新的重大的负债。
3基建投资、大额采购情况。查投资决策是否进行了论证,是否经过了行政集体研究,查基建项目是否经过了相关部门的批准,查投资的效益性,是否存在决策失误,查大额采购是否进行了招投标,是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主要以经济业务合法性和公允性为主要目标,解决不了管理舞弊的难题,所以必须要把目光投向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不仅仅是审计技术、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审计理念的改变。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对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种内外因素进行评估,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其不仅重视与内部控制系统直接相关的因素,而且重视各种环境因素。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技术与方法是用合理的资源投入,给出合理的审计结论,承担了比较低的审计风险。
同时,随着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需将经济责任的内涵、外延扩展到领导干部决策和贯彻执行经济政策等各个方面,深入推进党政一把手“捆绑审计”,积极探索主要领导“合并式”审计,避免重复审计。将离任审计与任中审计有机结合,从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转变;检查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执行效果如何,相关措施是否起到控制作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全面准确客观地反应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各高校可相应设立审计监督委员会,全面领导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分析审计评价,总结审计结果运用,坚持三个并重
审计评价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分析必须紧紧围绕经济责任进行,如经营管理决策、遵守财经法规、廉洁自律和内部控制等情况;定量分析应针对相同工作性质的领导干部建立统一的评价指标,并采用具体的数据,如预算完成百分比、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财务收支执行情况、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做到评价范围适度,将评价事项控制在审计权限范围内,与审计内容衔接。
通过总结多个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分析原因,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和热点难点问题,重点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反应单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注重从根本、长远的角度出发提出意见和建议,服务学校的总体宏观管理和决策,推动干部管理监督制度不断完善和创新。建立健全审计问题整改机制,把整改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将整改情况纳入部门工作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内容。
1坚持审计结果和结果运用并重。能否恰当有效地利用审计结论是衡量审计力度大小的标准。必须推行审计结果落实机制,做到审计结果和结果运用并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被审校长正确对待审计,加大审计力度。
2坚持查帐与分析并重。以往的审计大多查得深、查得细,数据清楚,但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做得少,这样的审计将会使其利用价值大打折扣。一般来说集体责任就是领导责任,个人责任就是直接责任。由领导集体研究决策的,校长应负有领导责任,未经领导集体决策的,校长也应负领导责任,如果是校长独断专行的还应负直接责任;由领导集体研究决策,又由校长亲自操作的,校长同时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3坚持问题与责任并重。审计应该是功过清楚,是非分明,可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报告往往是问题提得详细具体,责任却轻描淡写,问题与责任不对称。因此,必须坚持问题与责任并重,做到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就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问题与责任对等。
参考文献
[1]王玲,景春平,陈璇,高校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思考[J],财会通讯2009(4).[2]李银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趋势[J]今日科苑2010(6)
[3]吕燕,高校内部审计定位的新思考[J],会计之友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