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之力 和谐之园.doc
文化之力
和谐之园
——内乡实验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本报通讯员
别中伟
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精神,这种精神拓宽着教育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激情,激发着每一个学生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走向幸福人生之路;校园文化更是鲜活的生命在教育实践中的一种不断创造,为学生成就自我铺就康庄大道。近年来,内乡实验高中在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内部改革的同时,用文化为学校立魂,给学校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和文化基因。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培育、发掘、概括、积淀、传承与发展,营造一种处处有景点、处处有特色、处处有品位、处处有内涵、处处有精神的人文环境,使师生浸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从而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为创建和谐校园夯实基础。
营造浓郁的文化环境
走进内乡实验高中,会被一股浓浓的育人氛围所陶醉。只见楼道、班级、宣传橱窗、连廊处处都是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以及名人名言警句,置身在这样美丽温馨且充满人气、文气、生气的校园里,会感受到每块墙壁都在说话,每处环境都在育人。这是内乡实验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的新气象。
让学校每一面墙都会说话。站在雄伟气魄的大门前,看到紧接大门的两侧院墙上对称地书写着“立校以德,业精行成人为本”“治教依法,风清气正学乃强”;大门右上方刻写着“扬厉独立精神,创造卓著功业。珍惜今日光阴,精成必为之事。砥砺健全品格,格致一等才学。弘毅浩然正气,效法古今贤人”、“肃正、勤勉、奋发、创新”、“勤奋、坚毅、博学、慎思”的校训、校风、学风;大门正上方书写着校名,大字遒劲有力,是由内乡籍中共中央委员、解放军某部李栋恒题写的。走进学校大门,看到是“名师风采”、“ 学星风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等内容的版面,突出学校教育特色,主题鲜明;连接生活区与教学区的双向连廊两侧栏杆及门柱上镌刻着古今中外教育名言、对联,给师生以良好的启迪和指引;通往教学区主道两旁的灌木丛中点缀着一个个“哲理故事启示”板,小故事大哲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教学楼正对主道的墙面上高悬着八个醒目的金色大字“树人树德,振兴中华”,洒脱飘逸,是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视察学校时的题词。教学楼走廊的柱子上悬挂着“十佳班主任”、“十大学星”的先进事迹,激励着每位教师和学生的进步成长。洗刷间水池边的“关紧我,别让我流泪”等温馨提示,告诉学生珍惜每一滴水;草坪边“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我为鲜花而喝彩,我与小草同成长”,透出浓浓的人文气息,激发着学生的责任意识。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争创市级绿色学校活动,学校因地制宜,统一规划,栽植了成材树、美化树一百多个品种,全面绿化、美化了校园。现在整个校园绿树环绕,苍绿青翠,绿茵茵的草坪,鲜花怒放的花坛,宽敞的活动区、运动场,与高耸亮丽的教学楼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成为学生温馨的家园和学习的乐园。
创设以班训班魂为主体内容的班级文化。在班级文化的设计上,各班体现着各自的风格和追求。他们把班风、学风设计成美观的招牌或横幅悬挂在醒目的位 置,把学习园地设计得丰富多彩,展示着班级师生的精神风貌,积聚班级文化底蕴,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充分体现班风学风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还开展了“文明班级”评选活动。通过评比,大家心更齐了,劲更足了,方向更明确了。
打造激情燃烧的校园。他们安装校园广播系统,每天起床、早操、课间操、三饭有针对性地选播昂扬、奋进的歌曲;为了树立学生自信心,他们抓宣誓,抓跑操,抓惜时;宣誓时,每个人握紧右拳,神情庄重,发自内心地高呼誓词,跑操时口号不断,匀速前进,抬头挺胸,严肃认真,步调一致,跑出协作性,产生促进学习的强大动力;他们举行高考百日冲刺签名仪式,并在教学楼上张挂激励性横幅标语,营造拼搏竞争氛围。
让精神旗帜高高飘扬
内乡实验高中不只是把文化写在墙上、挂在嘴上,更注重学校深层精神文化的凝练、形成和培育,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真正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象、凝聚学校成员心志、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巨大能源。
民主决策凝聚人心。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各项活动,感悟“教师与学校是发展的共同体”,让教师真正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具有主人翁精神,使学校集体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学校的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包括办学方向、校园硬件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等都让教师参与;学年和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计划,包括学科教学质量目标、德育工作的目标和操作要求、体育达标率的目标要求等的制定也由全体教工参与,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让全体师生评议;教学分工、分配方案、奖励方案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事情,更让人人都参与其中。这样教师就把学校奋斗目标自觉或不自觉地变成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学校各项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学校的发展规划变成了大家的共同愿景。
把对“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他们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如定期召开座谈会,鼓励新教师用独特眼光审视学校,让老师们心底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通过“建言献策为学校”、“我讲师德,共建共享和谐校园”演讲比赛以及各种文体活动培养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组织教师观看孙维刚等全国师德标兵报告,增强教师的职业神圣感,提高教育的艺术性;举行“责任——师德之魂”师德报告会,树立先进典型,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
打造团队精神。近几年,该校除了从制度创新上促进教师的人为合作外,一直致力形成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通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使教师认同、感悟、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合作比竞争更重要、责任比能力更重要”。利用“三八”、“五一”、“教师节”、“国庆”等有纪念意义的节日或空余时间,开展一系列有益的课外活动,诸如各种球类、拔河、歌咏、趣味性运动等比赛,培养了教职工之间的协作精神,增强了教职工之间的沟通、理解和友谊,从而达到培养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形成强大的凝集力和向心力的目的。他们改进评价机制,成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师团队,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团队,实行“捆绑式评价”。评价要看整个团队打集体战的能力,看重整体效果,若一个学生出了问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评优评先就一票否决,这样促使每位教师都必须加强合作,自觉关注自己的每个学生。评价机制的创新,促进了教师转变观念,变“要 我合作”为“我要合作”,使学校形成了人人争先,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整个队伍始终保持着和谐奋进的活力。
特色教育彰显学校个性文化
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目的必须放在学生身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主动、健康、全面的发展”,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和最终归宿。内乡实验高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对学生的感化引导,实施成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打造了特色教育,彰显了学校个性文化。
感恩教育传美德。感恩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该校把“感恩教育”作为学生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开学典礼、板报、国旗下讲话以及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站等媒介,全方位、多角度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而是很多人无私奉献甚至牺牲的结果;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蕴涵的感恩素材,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里课堂中去;在日常行为教育中,经常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点拨学生去知恩,引导学生去领恩;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每天播放《感恩的心》等歌曲,组织学生观看《千手观音》、《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永远的丰碑》等感恩经典作品,以达到陶冶心灵修养德行的目的。在“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中,他们具体设计了“给父母写一封信”、“为老师敬一杯茶”、“给长者让一次座”、“扮靓自然”等活动;在教师节上,让同学们用亲手制作的贺卡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自律教育竞风华。为了落实“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办学理念,该校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进行自主管理,培养主人翁意识与自律意识,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组织、沟通、策划、协调等综合能力的目的。他们制定了《实验高中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实验高中文明班评比细则》等制度,为学生自主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他们扩大学生会的职能范围,将纪律卫生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督促、艺体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完全交给学生会;学校经常举行座谈,征求学生意见,采纳学生建议,并及时进行反馈,从而不断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提高了自主管理效能;他们高度尊重学生,完全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组织自己的活动。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校园广播站、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完全是学生自己策划、自己组织。
自律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相处、学会做人,懂得礼仪,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
成功教育结硕果。该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创建“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成功教育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他们确立了教学“五性原则”,即全体性、全面性、多样性、创造性、实践性;树立了三个“一切”的育人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坚决贯彻生本思想,坚持“学生主体”教学论,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树立学生主体观,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建设民主课堂,积极营造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树立学生发展观,相信学生存在发展潜能,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培养,使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丰富情感、完善自我、体验成功的过程。成功教育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得以开发,弘扬了所有学生的优良德性、智慧和创造精神。该校每年会考率均在98%以上,本科上线率超过40%,体育艺术特长生每年高考“双过本科线”有近百人。
给学生撑起一片蓝天,让学生自由飞翔
以活动吸引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个性张扬的空间,是内乡实验高中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
道德教育净化心灵。学校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入学教育、校园广播站、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多种教育活动载体,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遵纪守法教育。他们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确定阶段性教育主题,开展了“热爱学校,共建和谐校园”、“成就自我,塑造文明学生形象”的创建活动;“学雷锋讲奉献”、“情系灾区,共度难关”的爱心救助活动;“爱父母”、“爱学校”、“爱老师”的感恩主题日活动;“学文明礼仪知识,守校风校纪”演讲比赛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净化了学生心灵,健全了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崇尚团结、友爱、互助、奉献、文明的精神,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了学校良好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两大”活动活跃校园。自2004年始,该校坚持举办两大校园文化活动——艺术节和运动会。在筹备这些活动时,他们有意把学生推上前台,让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展现了学生风采,陶冶了学生情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开展。校园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群体性、艺术性。
文化铸精魂,芳香满校园。内乡实验高中虽然办学时间短,但由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让师生浸润在的文化氛围之中,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为师生和学校发展积蓄了经久的精神营养和动力,从而使学校走上了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第二篇:发挥文化之力 精准扶贫帮困
发挥文化之力 精准扶贫帮困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时期。为加快建成惠及全民的全面小康社会,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导思想,多次强调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为我们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文化建设应同步跟上甚至可以超前引领。文广新系统承担着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的重要职责,推动实现文化同步小康,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应当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以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之姿态,积极发挥文广新系统特色优势和职能作用,瞄准问题导向,精准用功发力,强化薄弱环节,补齐体系短板,促进文化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流动,以文化之力引领助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达成这一宏伟目标,我认为可以实施以下几项文化举措进行扶贫帮困。
一、实施文化项目扶贫。项目资金对扶贫帮困具有立竿见影、利在长远的明显效果。贫困地区往往拥有很多文化资源宝藏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开发利用,缺乏项目整合和资金助推。鉴于此,我们应在深入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广播电视村村通、“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帮扶”、“送文化 1
下基层进社区”等文化惠民工程之时,着力推动农民文化乐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发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建设项目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流动,切实加强城乡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偏远地区、革命老区农村文化建设。“扶贫先扶智”,我们可以依托广播电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等设施阵地和项目载体,把时事新闻、科学信息、实用知识、文化活动等精准送进贫困村组、送给贫困人员,帮助贫困人员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学习技能,提高思想文化水平,从文化方面帮助他们出点子、想办法、挖穷根,引领他们提升脱贫意识和致富本领。
二、实施文化人才扶贫。古话讲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实现脱贫致富,光靠送点慰问金、送点文化活动,也就是只“输点血”,这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办法。只有恢复并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主“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问题。文广新系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专业人才资源,在扶贫帮困方面大有用武之地。我们可以引导推动干部职工常态化深入群众、沉下基层,走访慰问、考察调研,了解民情、征集民意,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找问题、理思路、谋发展、促和谐,发挥自身政策通、人脉广、信息灵等诸多优势,参谋部署打好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要持续实施“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通过上挂、下派等方式,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等培养急需紧缺文化专业人才,选派优秀文化专业人员 2
赴基层开展文化辅导,帮助基层发展文化事业,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和文化队伍,增强基层文化自主“造血”功能。组织艺术专业人员赴贫困地区采风体验贫困人员生活,为他们送去文化指导、慰藉和交流的同时,创作推出鼓舞脱贫致富的艺术精品佳作,以文艺作品的传播力、感染力、影响力,呼吁引发社会各界对困难群体的关心关注,积极营造“脱贫攻坚在行动、共同致富奔小康”的良好文化舆论氛围。同时,要着力推动配备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专干、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管理员和农家书屋文化辅导员,指导建立村(社区)业余文艺团队,辅导基层因地制宜开展文化活动。
三、实施文化服务扶贫。享受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提升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在扶贫帮困工作中,把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准送到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服务贫困人员,减少贫困人员的文化生活支出,也是实施文化扶贫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式。我们可以把共性文化服务与个性文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推动文化普惠全体居民的同时,针对城乡困难群体需求特点,以适当方式,提供适用服务,真正解其文化所需。深化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组织开展送戏、送演出、送电影、送展览、送辅导进村入户等文化活动,建立图书馆总分馆制和文化馆联动机制,积极打造城区15分钟、乡村30分钟公共文化圈,让全体城乡居民均等、便利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丰富文化生活。同时,面向城乡基层低收入群体,推行提供免费专场演出、免费培训讲座、免费数字文化资源、免费上网等文化服务,并依托图书 3
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文化机构,为其子女提供免费艺术培训和暑假课业辅导等服务,让他们减少文化生活支出,提升文化生活质量。
四、实施文化产业扶贫。文化产业最能体现文化的经济属性,具有与旅游、科技、金融、信息等领域融合发展的独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能促进当地经济转型发展,直接带动居民就地就业和增收致富。在扶贫帮困工作中,我们应结合实际,帮助贫困地区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有潜力、有前景、有效益的特色文化产业。制定实施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办法,切实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管理,支持安徽再芬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五千年文博园等重点文化企业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安庆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提升文化产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引导促进居民文化消费,提高文化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结合美好乡村、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等建设,引导城乡基层发挥文物、非遗、书画、戏曲等特色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带动居民就地就业、增收致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
第三篇:借开门评警之力 奠和谐安全之基
借开门评警之力 奠和谐安全之基
2011年1月6日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后,我交警大队为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全州公安机关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州公安局、县公安局《关于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认真在‚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中开展好‚五个专访‛,在‚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组织实施阶段把握好‚四个环节‛,在‚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组织实施阶段,立足本地、本部门和警种实际,下大力气打造特色、亮点。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狠抓落实
根据县局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大队集中开展 ‚大走访‛活动,构建和谐谐警民关系,结合单位和辖区实际做到‚五个确保‛。
1、确保认识清醒到位。通过组织民警学习讨论公安部、省厅、州局‚大走访活动‛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学习各级领导重要讲话精神,确保民警思想认识保持清醒,使民警更加自觉地把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来,积极开展大走访活动。
2、确保组织到位有力。根据州、县‚大走访‛实施方案的要求,大队立即组织召开中队长以上干部会议,大队长亲自主抓落实责任。严格按照活动精神扎实开展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并要求结合各中队实际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下大力气打造特色、亮点。
3、确保活动全面覆盖。一是走访人员要全面覆盖。全大队民警参与走访活动,把走访活动作为日常工作、基本任务,与交通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边工作边走访,全体民警 100%深入辖区开展走访活动。二是走访对象要全面覆盖。特别要重点走访信访当事人、交通事故当事人等。三是走访方法要全面覆盖。以入户走访为主,综合运用错时走访、预约走访、座谈走访等方式方法。
4、确保措施扎实可靠。要带着问题、带着任务,有计划地开展走访活动,避免为走访而走访。在排查交通安全隐患的同时自查执法执勤存在问题和不足。虚心听取地方党委政府、群众的意见建议,反思审视工作,重点自查是否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执法观念不端正、办理案件违反程序、对待群众冷硬横、值班备勤制度不落实、接处警不及时、对辖区情况不熟悉等情况。确保访得民意、察得民情、解得民忧、赢得民心。
5、确保走访取得成效。通过全员大走访活动,第一时间排查出不稳定因素,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组织民警认真反思审视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牢固树立为民执法观念。积极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各界群众,结合向群众报告工作等方式,虚心听取得群众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确实改进执法工作。
二、打造特色铸造亮点
一、请进来评警,寻找不足。大队及各中队集中邀请一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和社会各行业代表,采用请进来的方式,以座谈会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开门评警工作。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风监督员和社会各行业代表,就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给交警的各项工作‚挑刺儿‛,让交警把这些的监督和批评意见当作一面镜子,及时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能积极改正,真正起到请进来评警的作用。
二、走出去评警,倾听呼声。在实行请进来评警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的走出去评警。大队及各中队充分抓住深入推进‚三项建设‛、‚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等工作为契机,采用走出去评警的方式,走访一批机动车驾驶人、车主、运输企业、客运场站、社区、学校等,倾听他们的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交警协助解决的问题,在耐心倾听他们呼声的同时,并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扶危解困,发挥走出去评警的作用。
三、回访式评警,化解矛盾。大队在做好请进来、走出去评警的同时,继续做好回访式评警工作,通过集中回访一批交通违法当事人、事故当事人、事故受害人,认真听取他们的诉求,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当事人和受害者对交通管理工作的支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同时,也能促进办理行政和刑事案件水平,切实做到严格、公正、规范执法。
四、亲情式评警,温暖民心。继续强化爱民实践活动,开展亲情式评警,积极走访辖区困难群众、结合县委、政府开展的‚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深入映秀镇看望帮扶对象了解家庭和生活情况,并给予物质上精神上的帮助已解决燃眉之急
五、开放式评警,纳谏求真。大队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广泛听取来自基层民警和协管员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继续强化开放式评警活动,号召全大队的民警和交通协管员,可以采用写信、打电话、发短信等任何形式、任何方法为大队的各项工作建言献策或提出批评监督意见。大队也会积极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和建试,纳谏求真,让开放式评警工作在全大队形成良好的惯性习惯。
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以来我大队共召开‚大走访‛开门评警座谈会3次,发放民意问卷调查300余份,接待群众60多人(次),接受咨询并解答各种问题50个(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8次,搜集群众意见和建议6条。
第四篇:文化之力推进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
以文化之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
摘要:丝绸之路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好证明,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蕴含着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习近平主席在 2013年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后,陕西省不失时机地喊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战略。基于古长安在古丝绸之路中的显要地位,西安市的发展路径将不可避免地经历一次重大调整。现代城市的发展水平除了在经济总量加以考量外,文化事业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衡量标尺。陕西省文化厅率先提出“文化先行”的工作思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文化之力正成为彰显西安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建设经济带新起点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之力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背景
丝绸之路像一条文化运河,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梦想,抒写了东西方的文明与繁荣。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国际都市,吸引了无数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人、学者、旅行家慕名而来,“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谓商贾云集,川流不息。伴随着经济贸易往来,东西方思想文化亦交融汇集于古长安,谱写了无数的璀璨诗篇。汉长安城遗址、大唐西市遗址、大雁塔、阿拉伯风情回民坊等历史遗存,依然能唤起我们对遥远过去的美好记忆。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响应。这一战略构想契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展示了新一届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描绘出一幅连接欧亚、辐射40多个国家、覆盖30多亿人口,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蓝图,将极大地优化我国的战略空间布局,为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总书记在2015年初来陕西视察时提到,陕西省要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再加上一项,那就是“文化自信”。文化的自信从哪里来,正是从我们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来。陕西省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很自然的事情。文化是整个发展的灵魂所在。作为文化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的新情况,勇于探索、积极进取,推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提出以后,引发各地对这条“新经济引擎”起点的争夺。而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历史传承、文化底蕴、产业基础等方面有着其他地区无法相提并论的优势。从区位来看,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处于全国的几何中心,是全国六大铁路枢纽和八大区域枢纽机场之一,已成为欧亚大陆桥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转站。从科教来看,拥有普通高等院校78所,在校学生100万人,两院院士59人,各类科研院所960多个,专业技术人员110万人,尤其是全省现有中亚留学生1200名,占到全国中亚留学生7.5%。从文化来看,2100年前陕西汉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大小雁塔、彬县大佛寺等文化遗存见证了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回望历史,西安应该肩负起现实的责任。我们要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战略构想,遵循“五通”原则路径,立足地理区位、交通、旅游、文化和科教等优势,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发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作用,延续丝路历史,传承丝路精神,弘扬丝路文化,重振丝路雄风,高标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二、文化之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要意义 陕西处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首要位置,又被国家赋予了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和“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的重要使命。自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之后,陕西省秉承“文化先行”的理念,全面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陕西提出的‘三强一富一美’、‘三个陕西’等目标中无疑都强调了‘文化强省’的重要性。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作为‘5.23’讲话的发生地,在这里纪念讲话精神非常重要。2013年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也为陕西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方向和目标。
丝绸之路现在得到巨大关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唤醒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文化是陕西最大的财富。陕西文化资源丰富,不管是黄帝陵、汉唐遗存的历史文化,还是延安红色革命文化还是众多民间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文化,都是巨大的宝藏。我们首先应该保护好,同时还要进一步发扬光大。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核心力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要实现各国民众“民心相通”,文化就是最好的载体。
漫漫古道,悠悠驼铃。如果说古丝绸之路开阔了中华文明的视野,为汉唐盛世增辉添彩,那么今天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全新的伟大事业,无疑会为西安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带来新的福音。
三、树立“文化自信”、发挥“文化之力”的重要举措 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在2013年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后,陕西省委省政府便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这一理念,围绕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陕西”建设。
(一)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文化交流活动
谈及陕西省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做的文化建设工作时,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表示,为使文化真正能够“先行”,将会在接下来陆续开展了一系列交流活动。
2013年西安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联合沿线国内外15个城市共同签署了《西安宣言》,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开街运营,与中亚城市马雷、撒马尔罕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正式开通。2013年11月17日,我省赴罗马,启动了“从长安到罗马”音乐展览系列;另一个是“今日丝绸之路”美术创作工程。这两个项目体现着我们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和抓手,同时也拉开了我们艺术文化“走出去”的帷幕。此外,我省的“国风秦韵”项目去到欧洲、非洲等国家进行展示,我们的非遗民间文化艺术也随着这些品牌项目的拓展,走出了陕西、走出了国门。
2013年,陕西成功申办为第十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主办省份,确定“十一艺节”于2016年10月举办。为筹备好“十一艺节”,目前陕西各地积极创作打磨40多台舞台艺术剧目,将有20台精品剧目参加十一艺节。话剧《白鹿原》,《你在灯火阑珊处》,大型舞剧《丝绸之路》,歌剧《白鹿原》、《大汉苏武》,杂技剧《丝路彩虹》,少儿剧《和你在一起》等,也都是为迎接此次中国艺术节推出的精品力作。
2013年12月24日在陕西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作为常设机构,也将制定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并不定期策划实施各类丝路沿线区域文化交流活动,进而促进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将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功为契机,与沿线国家共同开展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合作举办艺术节、电影节等活动,引导和动员民间力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扶持创作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艺术精品,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二)区域合作“五省联盟”推进丝路经济带建设
陕西与西北五省签署了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战略联盟合作协议。为更好的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在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值此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72周年之际,借力5月23日-26日在陕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这一优势平台,从5月23日至29日,陕西省文化厅将携手西北五省区文化厅和福建省文化厅,共同举办“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暨丝绸之路文化周”系列文化活动。本次文化周,旨在以丝绸之路沿线区域丰富的文化遗存、遗风为依托,搭建沿线区域文化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从而为陕西乃至西北各省的文化产业发展以及丝路文化的发掘弘扬迈出新的步伐。随后在2014年5月23号,举办了一周的陕西和西北五省联盟的丝绸之路文化周。
文化周期间,西北五省区将签订《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五省区文化发展战略联盟框架协议》,晋豫陕三省将签署《晋陕豫黄三角区域文化发展战略联盟合作框架协议》,联盟各方将在文艺创作、精品展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同时,各方将藉此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区域内文化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从而形成区域文化发展合力。
(三)举办国家级“艺术节”盛会
2015年2月,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提出一个重要思想:文化自信。而国家级艺术节就是实现“文化自信”最好的渠道之一。如果以时间作为发展的对标,那么在现在及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陕西已经开始步入了“艺术节时间”。一是明年10月,三年一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将首次在陕西举办;二是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陕西,每年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节是中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力最为深远的国家级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丝路文化”为主题和内涵的综合性国家级国际艺术节。
两大国家级艺术节在国家“一带一路”大力推进之际落户陕西,这绝非偶然为之,可以说,陕西在某种程度上,已是在落实国家的文化战略布局,在践行着国家的文化战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今年是第二届,不管从参与国家的数量还是活动的丰富性都高于首届,品牌价值凸显,民众也日渐形成了一种对艺术节的期待。当这种期待持续升温后,势必爆发出巨大的文化消费动力,从而深刻地改变陕西的整个文化生态和文化格局。可以说,两大国家级艺术节也为陕西再次搭建起了一个很好的对内对外开放的平台和载体,在客观上拉开了陕西文化发展的大战略格局,将陕西的文化发展提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一定会成为陕西乃至全国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通过这个品牌,我们会吸引丝绸之路沿线更多的国家参加,来了解陕西了解中国,实现民心相通。而且这个品牌不仅属于陕西,更属于全国,属于世界。所以我们在策划和实施时,也是立足陕西和陕西特色,放眼全球。
(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建设
2014年9月,陕西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已经出台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其中对全省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服务等内容的建设,在“十三五”中都有非常严密的规划。基层公共文化实施建好后,能不能使用好,也是我省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作为政府部门,我们要给老百姓提供这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怎样利用好设施。这方面我们会培养出当地的文化带头人,由他们代表政府部门引导当地老百姓热爱文化、参与文化的意识。
国家级盛会“十一艺节”落户陕西,艺术节的落脚点就是老百姓,因为艺术节的宗旨就是“人民的节日、艺术的盛会”,最后实际上真正得到实惠的就是广大老百姓。艺术节不仅仅是专业艺术创作,更是群众文化的创作,所以我们利用艺术节这一平台,让陕西每一个地市都打造其特色的艺术精品,包括有一些条件的县上专业的剧团也会让他们打造自己的品牌,最终让整个省市县联动。通过艺术节期间的展演,我们将这些全国的、包括陕西的艺术精品带到最基层去,到企业、到厂房、到军营、到学校,到我们的农村去,让它们真正得到群众的检验,同时也让广大百姓通过艺术节感受这份难得的文化盛宴。
文艺惠民是艺术节的重要着力点。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除了国际交流的平台、文化交流的平台之外,本身还是政府文艺惠民的过程。除了低票价惠民之外,我们还组织国内外的艺术家,专设了30场以上的进基层、进社区、进厂矿、进校园的公益惠民演出,努力将一流的文化艺术项目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充分享受高水平的文化艺术饕餮盛宴。另外,艺术惠民看似是自上而下“送”,但更重要的也是自下而上的“学”,艺术只有根植在沃土之中,根植于人民之中,才能接地气,才能出精品,艺术才更实,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更好的将‘文艺为大众’的精神理念落到实处,更好更多地将优秀文化成果分享惠及给普通老百姓,这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五)打造以“汉风古韵”为主题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区
打好丝路文化牌,发挥西安文化优势,加强与沿线城市交流与合作,彰显西安文化软实力。加强旅游合作,建设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走廊,联手打造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签署丝绸之路旅游合作联盟协议,打造丝路文化旅游产业合作示范区。落实《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备忘录》,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加快西安中央文化商务区、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欧亚文化博物馆群等项目建设。编排歌剧《张骞》等系列丝路风情大戏、大片,积极申办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卫视频道。今年,我省将进一步深化国际文化旅游合作,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进一步提升陕西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深入发掘丝路文化内涵,全面开展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分借助文物、文化资源优势,将历史性与现实性融为一体,大力推进经济带文化、旅游、商贸等交流合作。唐长安城的西市是当时国际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西安市在其原址附近建设的大唐西市已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商业贸易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对宣传丝路文化、壮大商旅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将推广这一模式,高标准建设“汉风古韵”主题旅游区等历史文化精品景区,开辟一批跨国丝路旅游线路,努力打造各国广泛认同的旅游品牌。
古老与现代辉映,传统与时尚俱进。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嘹亮号角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历史召唤,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渭北工业区建设、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八水润西安、公路交通枢纽建设等重点工作,提升市民幸福指数,建设和谐、宜居、美丽西安。
(六)不断深化同沿线国家的文化教育合作交流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印度、波斯、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又特色各异,在2000多年的交流互动中彼此汲取营养,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与中亚各国文化交往历史悠久。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三国交界的地方的“陕西村”,村民是一百多年前从中国的陕西、甘肃等地迁徙过去的,已从当年的三千多人发展到现在的十多万人。他们对内依旧用陕西方言,仍然保留着一百多年前原汁原味的陕甘风俗。民风相同、民俗相近,民间往来频繁,这是天然的文化优势。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
广泛开展教育合作,打牢民心相通的长久基础。目前,陕西有中亚留学生1200名,占全国的7.5%。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近几年培养哈萨克斯坦东干族青年的经验,建设好中亚教育培训基地和上合组织大学西安校区,组建与中亚各国大学的合作联盟,支持西北大学与撒马尔罕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在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的基础上,又相继成立西北大学中亚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学院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并设立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把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教育合作不断引向深入。积极组织开展高端人才培养、留学生教育、青少年互访活动,2013年有614名中亚学生在西安的高校留学,占全省外国留学生总数十分之一。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青少年交流互访活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社会文化研究中心等文化教育平台。利用西安现有中亚人才培训教育基地的条件,积极拓展与中亚各国大学的合作。
2000多年前,汉代使者张骞从长安出发,“跨世界之屋梁,通中西之文化”,凿空之行开辟了横贯亚欧、绵延万里的丝绸之路。千年梦回,驼铃再响,“一带一路”战略再次将陕西推上了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在古丝绸之路上迈出新的步伐、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丝绸之路是文化之路,它让失落的传统在今天重新‘活’了起来,沉寂千年的丝路再度焕发生机。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之中,传统文化的“水土流失”也愈演愈烈,因此,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还是创新发展,都应当只争朝夕,时不我待。
第五篇: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
首先深刻领悟和谐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总的来讲包括三大研究领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扬。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要处理“知天”的问题,目的在于实现天人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要处理“知人”的问题,目的在于实现人际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是要处理“知己”的问题,目的在于实现身心和谐。其次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因为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内容,以宽 1
广深邃的文化眼光,深刻诠释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这样一个社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必然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因此,构建和谐文化有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途径。和谐文化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全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其次,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培育和谐文化,以共同的理想和观念,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才能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
第三,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和谐文化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才能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第四,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才能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总之,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需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最终建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