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者国之公器 官者民之公仆
法者国之公器 官者民之公仆
-----学习翟树全精神 正当人民爱戴好法官 10月19日,吉林省委、省政府联合授予吉林省农安县人民法院哈拉海人民法庭副庭长翟树全“公正爱民法官”荣誉称号。2012年2月,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模范法官”称号。2012年12月4日,翟树全荣获2012年度法治人物“年度特别贡献奖”。通过对赵树全先进事迹的学习,我认为要想成为想翟树全那样的好法官,必须在内心树立两种观念:
一、法者国之公器,作为法官首先要深刻理解法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内心敬畏法律的至上性与权威性。法律是惩恶扬善,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安定的重要国家机器,特别是司法程序,是法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是法从抽象规范到具体规范的衔接过程。实现司法的独立、公开、公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司法的重要性更体现在其自身重要功能上,首先,司法具有惩罚功能,司法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其次,司法具有保障功能。对社会关系具有保护作用;再次,司法还具有教育功能,司法机关的活动对公民所具有的教育、感化作用,通过对人们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指引人们遵守法律秩序,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后,司法具有调整功能,调整功能主要是通过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来实现的,也就是涉及法官的审判权的行使。司法的公平公正,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而法官是司法环节的核心,法官是否将法律作为唯一的上司,是否能够熟练、正确的适用法律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
翟树全同志正是因为意识到法律于国于民的重要性、权威性,法律职业的严肃性,才能始终严守职业道德防线,坚决抵制各种说情、诱惑和压力,没有办过一件人情案、金钱案,始终保持着对公平正义的信仰与追求,坚持秉公办案,两袖清风成为百姓爱戴的好法官。翟树全同志维护了法律的正义,法律成就了翟树全同志的光荣。
二、官者人民之公仆。我国司法的核心价值观包含“公正、廉洁、为民”三个方面,其中“为民”就是说法官要树立公仆意识,用民本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人民当家做主是新中国区别与旧中国根本界限。古语讲“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又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本主义言论,是现今以人为本理念的思想源泉和历史依靠,都说明了一个真理,即国家是人民的,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一切国家权力的行使者都是人民的公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体现了我国国家政权为民而生的特点。这要求我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认清自己的公仆位置,作为国家法律忠诚执行者的的法官,并不是原始意义的“官”,相反,不过是受人民所托运用国家赋予的权利服务广大劳动人民的服务者,必须严格执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法律,做人民群众最忠实的执法公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翟树全同志能够扎根乡村,埋头基层,淡泊名利,恪尽职守相信也是能够秉持民本思想,不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大老爷”,而是把自己定位于人民的法律服务者,把法律送到人民身边。翟树全同志始终牢记执法为民宗旨,真心诚意为辖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他把法庭开到田间地头,开到当事人家中。他承办的2100余件民商事案件无一错案、无一超审限、无一引发上访、无一激化矛盾。这些成绩一个必然出自能够俯身为人民服务的好法官身上,一个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位置的法“官”是不可能有耐心、决心和信心去做这些纷繁复杂的基层群众工作的。我们当然要以翟树全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要学习他淡泊名利、公正廉洁的高尚情操、抵制各种说情、诱惑和压力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他踏实勤奋,谦卑牢靠的工作作风,不能把人民放在首位,任何所谓的高风亮节都是空谈,都是虚无的。
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价值的心里需要,都有在自己的事业上获得更多肯定的冲动,法官是一个社会关注度比较高,承认度也比较高的职业,每一名法官自然都希望能够在法律工作中有一番作为,而想而不去研究是空想,想要成为一名好法官,以上两方面因素是缺一不可的,司马迁说过“法者天下之公器,惟善持法者,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有所恃而犯之也”,就强调了法作为国家公器,需要执法者出于善良的本质,不徇私枉法,秉持公正公平的执法原则,才能实现惩恶扬善、衡量是非的作用,才能杜绝有恃无恐者绕过法律,逍遥法外。翟树全同志正是因为能够做到崇仰法律的权威,甘当人民公仆,恪守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的人生准则,严格自律,清廉如水,维护了司法公正,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尊重和支持。作为法律工作者,特别是在司法机关工作的我们要懂得,学习先进事迹不是为了附和、跟风、看热闹,要真正的从先进人物身上学习到东西,获得感动。我们要研究他人能够成功地得到社会的肯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背后的促成因素是什么。在了解他人成功的方法后,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不仅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还要把应然变为已然,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所处位置出发,坚守信念,忠于本职,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成就自己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完成法律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的必然要求。相信在翟树全同志先进事迹的影响下,法官队伍里会有更多的人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出路,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为人民生活的安定和谐站岗放哨。
第二篇:做一个乐之者演讲稿
做一个乐之者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乐之者。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如果把学习当做任务,则学无止境,高山难攀,必定艰辛痛苦。超越掌握知识点本身,去探索求知,岂不更具乐趣?轻松的心态让我们拥有饱满的精神状态,从而带来高效率。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达尔文用22年的时间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推翻了神创论,而他研究的念头,起源于一次考察途中对岛上动物外形异样产生的兴趣。兴趣促使他锲而不舍地探索,终于为世人带来了进化论。我们不是达尔文,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学习中找到乐趣。数小时沉思后终于解出一道难题的豁然开朗,几番挣扎终于将模糊的概念弄清的曲径通幽……由此带来的巨大成就感,会不断提升我们的兴趣,趋使我们在学习之路上走得更远。
有一家杂志曾用“终日计算,冥思苦想”为题介绍杨振宁的物理研究。杨振宁因此不大高兴,他说:“尤其不同意的是这个„苦‟字。什么叫苦?自己不愿意做,又因为外界的压力非做不可,这才叫苦。研究物理是没有苦的概念的,物理学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只要我对物理学有了兴趣,我就会被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吸引。”杨振宁对物理的热爱,让他能在研究中能甘之如饴,以苦为乐。若我们对学习产生的热情,学海无涯也可以乐作舟。
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学习,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精通英、法、意、德、西班牙、希腊等多国语言,33种中国方言的汉语言之父赵元任,却对女儿说研究语言学只是因为“好玩儿”,他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为他是那儿土生土长的人。他研究语言学,是为它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它带来的某个头衔或是荣誉,所以他不会为名誉所累,所以他能如玩乐一般投入其中,所以他能有巨大成就。学习是有着丰富体验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分数量化的结果,当我们专注于过程,才能感受到学习内在的乐趣,才能心无杂念地投身其中,才能有更多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协调好心态上的放松与时间安排的紧凑。心态的放松并不代表懒散与对时间的随意浪费。达尔文写成巨著,离不开他22年的潜心研究,杨振宁的研究成果,离不开反复的实验与大量的计算,赵元任对多种语言的掌握,离不开他到每个地方的勤学好问,同样,要获取更多的知识,也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只是,找到了其中的乐趣,便不觉得苦了。
对于即将升入高三的高二同学和终将面对高考的高一同学来说,我们都无法完全抛开考试的压力。但是,一旦高考成为我们学习的唯一目的,我们必然为分数所困。或是为低分伤神,或是为高分自满,忽略了真正重要的知识,又如何在对知识的考察中表现出色,得到理想的成绩呢?相反,让学习成为乐趣,享受学习的过程,会减少我们的心理负担,让我们更加专注于学习本身。既然考试内容的根本——知识已被掌握,还需要担心考试这种形式吗?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三篇:见义勇为受损者国家赔偿之立法探讨
见义勇为受损者国家赔偿之立法探讨
摘要:对见义勇为仅作道德评价是不够的,应强化对见义勇为的法律评价。然而,尽管我国目前的法律对见义勇为作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但仍存在着不足。本文通过对见义勇为受损者私法救济之不足,提出公法救济之构想,以期完善对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法律救济。
关键词:见义勇为受损者 私法救济 国家赔偿
2009年长江大学大学生救人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们给予了陈及时、方招、何东旭等十几名大学生以极高的赞誉。其中,遇难的三名大学生还被批准为革命烈士。长江大学为此给三名遇难大学生家庭各50万元的奖励。我想人们或许会为此感到欣慰,这也算是一起让英雄“流血不流泪”的事迹,毫无疑问,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高素质的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大力保护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可能企盼所有见义勇为者都成为新闻媒介的关注焦点,进而使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经济学告诉我们纯粹的伦理说教将成为历史,市场伦理秩序的建立不能没有制度和规则,法律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将上升为更重要的道德推动力量!而国家公法的介入无疑是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最高赞誉!我们极力推崇道德,把它视为法的精神支柱,我们努力追求道德的发扬光大,为此,我们必须为道德提供法律保障,我国目前就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法律救济问题。私法对此已作出相应调整但存有诸多弊端,且无法超越其自身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公法的介入无疑成为一剂良药!
一、见义勇为行为法律之界定
(一)见义勇为行为的含义
见义勇为行为是指公民为保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或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其含义从民法角度上可以这样界定:“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侵害或危险而作出了不顾个人安危,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合乎社会正义的危难救助行为。”①
(二)见义勇为行为有以下四个特征
第一,高度的人身危险性。见义勇为者救人于危难之时,常常要冒着生命危险。实践中,见义勇为者受伤致残的为数不少,有的甚至献出了宝
贵的生命。
第二,紧急性。见义勇为行为常常是在非常危急的时刻,未能及时获得国家力量的有效介入的情况下作出的。若当事人不能获得及时援助,就有财产人身受到侵害的危险。
第三,利他性。见义勇为者实施其见义勇为行为纯粹是一种利他行为,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维护公共秩序与安全。
第四,结果的双重性。见义勇为者通过其行为,一方面维护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给其他人带来了公共安全感,维护了公共秩序和安全,所以,见义勇为行为也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三)见义勇为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行为人实施了危难救助行为,是在危急的情况下作出的,并且因此而承受到一定程度的人身危险。见义勇为行为是不负特定职责或义务的公民不顾人人安危而实施的危救助行为,从社会本质来看,具有“义”和“勇”的双重特征。“义”是指社会正义,“勇”是指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在重大的危险甚至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作出某种正义之举。因此,见义勇为行为必须是在危难情势下作出,行为人并为此构成的首要条件。构成见义勇为,还必须是行为人因实施该行为而使自身承受一定的人身危险。见义勇为与一般的助人为乐行为相比较,体现出来一种更为高尚的思想境界,立法上应予以正确区别和界定。
(二)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救助义务。法定的义务有三种:其一,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其二,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其三,由行为人某种先前行为所引发的义务。约定的义务主要是指救助者与被救助者根据合同约定而产生的某种具体义务。只有行为人无上述法定或约定的义务而实施的救助者行为,才可以构成见义勇为行为。否则,负有某种特定义务的人,即使实施了某种危难救助行为,也称不上是见义勇为行为。
(三)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使公、私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害的目的。这一主观要件就决定了并非一切客观上实施了危难救助行为均能称为见义勇为行为。如误将他人事务当作自己事务而作的防卫行为,为了获得报酬而实施的危难救助行为,为自身利益而实施的具有一定人身危险性的行为,均缺乏为他人谋利益的主观要件,不应列入见义勇为行为之列。
(四)行为主体是具有一定意思能力的不特定多数人。见义勇为行为 的主体是不特定的多数人,除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约定实施特定的救助行为以外,凡具有一定意思能力的公民都可成为见义勇为者应当具备行为能力。即对于社会正义应有较为明确的判断,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以及可能产生或已经产生的法律后果,有一定的预见和判断的能力。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性质是一种事实行为,而非法律行为。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要件,其意思中必须包含有效意思,行为人还必须将自己的意思表示于外部而为他人所知。因此,实施法律行为的主体应有相应的行为能力。而见义勇为则不同,法律虽然也要去行为人必须具有维护他人利益的意思,但这并非发生某种法律效果的意思。见义勇为的内容及效力完全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不问行为人是否具有此种效果意思。此外,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也无需表示于外部。②
二、我国关于见义勇为受损者救济的立法现状和私法救济的缺陷分析
(一)我国关于见义勇为受损者救济的立法现状
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总结的那样:“些实施见义勇为的行为人死亡后,其家属向受益人或者有关利害关系人提出索赔请求。受理案件的法院有不少是适用《民法通则》第109条规定所采用的公平原则进行处理,有的是按照《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的无因管理的原则和精神作出判决,确定受益人的相应补偿或者赔偿责任的。”③在我国理论界,对见义勇为行为实行法律救济,在适用法律上有不同的主张。
第一种主张认为,其最早源于《民法通则》第109条规定:“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根据学者的解释,第109条是倡导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追究民事责任相结合的条文。本条文的基本精神是提倡和鼓励公民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损害。因为上述行为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与适当的补偿。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简称《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142条规定,被理解为是对《民法通则》第109条规定的进一步解释:“为维护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益人收益的多少及其经济状况,责令受益人给予适当的补偿。”根据这两条规定,见义勇为者仅仅只能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
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请求受益人给予适当的补偿。也就是说受益人并非侵权人,其承担补偿责任并不是因为其有过错,而是基于对损害的分担。从侵权损害赔偿的角度看,因见义勇为遭受人身损害的受害人,与受益人应当是利益共同体。对受害人的救助,从长远来看应当是社会的责任。但在缺乏响应机制的条件下,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受益人,适当分担损害,给受害人以补偿,是符合公平原则的。
第二种主张认为,见义勇为行为应当适用《民法通则》关于无因管理的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出的必要费用”。对此,《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132条又明确解释:“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的管理人或者服务人可以要求受益人偿付的必要费用,包括在管理或者服务活动中直接支出的费用,以及在该活动中受到的实际损失”。根据这两条的规定可以得出结论:在无因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受到人身损害的,可以向本人请求赔偿。无因管理在外延上包含见义勇为行为。见义勇为通常是在危难情况下作出的,且行为者一般要冒着一定的危险,见义勇为行为属于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无因管理行为。所以,见义勇为者受到人身损害的,他作为管理人可以向本人提出请求赔偿。对于在无因管理过程中管理人遭受人身损害的法律救济,大陆法系国家一般由无因管理(适合无因管理、不合意而有利之管理及不合意而不利之管理)、不真正连带(第三人应当对管理人承担法定的赔偿责任的同时,本人也应当依法向管理人承担法定的赔偿责任,此二债务并非具有主观的共同的目的,只是客观上的目的同一,因此称之为不真正连带债务)和让与请求权制度(在无因管理的情况下,管理人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人身伤害的,而本人先行赔偿后,本人应当先向管理人请求让与其对于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再向第三人求偿)等相互配合来予以实现。
第三种主张认为,因见义勇为而遭受损害的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人身损害赔偿的若干解释》)第15条予以一个说法:“为维护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人身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者侵权人没有赔偿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收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对此,有学者提出,本司法解释第15条实际上是对《民法通则》第109条和《民法通则若干意见》第142条的继承和完善,但并没有根本改变原来法律规定⑤
(二)我国关于见义勇为受损者司法救济的缺陷分析
对见义勇为损失者的私法救济主要是指民法救济,民法在见义勇为行为的适用上,存在下列弊端。
1、侵害人赔偿的弊端分析
侵权责任是民事责任的重要类别,侵权必担责,也是法律的一个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及相关的法律对此有明确规定。国家在对见义勇为行为人补偿时,要对侵权责任人进行追偿,同时在处理见义勇为事件时也要求侵权行为人对见义勇为行为人及时而有效的赔偿。但事实却往往是对见义勇为行为人不利,因为侵权人有赔偿能力的,也不会主动赔偿,需要通过司法途径,由见义勇为者用法律手段去求偿,很费时间、精力,成本很高;侵权人无赔偿能力或赔付困难的,见义勇为受损者将立即陷入困境,利益受到损害,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对见义勇为的看法和评价,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将见义不为,世风日下。这是私法救济不力产生的不良后果,将由整个社会付出代价;况且对于没有侵害人、受益人又不具体或不确定的见义勇为行为,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损失将由谁来赔偿或补偿,这是私法救济的盲区,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2、受益人补偿的弊端分析
受益人补偿时对见义勇为行为基于无因管理性质和公平责任原则的精神而产生的。受益人因见义勇为者的行为而受益,理应对因此遭受损失的见义勇为者加以补偿,其目的就是要使见义勇为者及时而有效的得到救济。但是受益人补偿有几点弊端:首先,它作为私法救济的手段削弱了见义勇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应,把见义勇为行为等同于一般的无因管理行为,而忽视了它弘扬社会正气,有利于社会健康、和谐的意义;其次,受益人的补偿只是部分补偿,而不是全部补偿,那么,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损失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自己承担,这是不公平的;再次,受益人若无补偿能力,受损者又从何处得到补偿?而受益人在无过错的情况下还要承受官司之苦,对受益人也是不公平的。救人者与被救者对簿公堂、反目成仇,也是悖于见义勇为本身的初衷和目的。因此,对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法律救济主要通过私法救济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也不能体现出见义勇为行为应有的社会价值。⑥
三、见义勇为受损者国家赔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分析
1、从主体角度来说,由于国家赔偿是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活动中的侵权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因而,公务行为的范围将直接影响到国家赔偿范围。在以往,公务行为仅限于公务员执行公务的行为,公务员身份,国家才会赔偿。现在一些国家,公务行为不再限于公务员的行为,加害人是否具备公务员身份并不是判断责任归属的关键,主要的是看其行为是否属于公务行为。从广义角度解释公务行为,也就会使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被授权从事公务的组织的成员、各公共团体的职员乃至于自愿协助公务的人员等,都纳入到“公务员”范畴中,从而相对扩大了国家赔偿范围③
2、从归责原则角度来看,我国国家赔偿法在归责原则问题上选择了“违法原则”,即构成国家侵权行为的要件之一就是该行为“违法”。近几十年来,在国家赔偿实践中,不少国家尝试采用危险责任、公平责任、结果责任等无过错责任原则,逐步形成了以一种归责原则为主,以其他责任原则为补充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体系。这样,无论就其立法宗旨还是实践效果来说,都大大拓展了国家赔偿范围。见义勇为者的损害赔偿如果按归责原则的话,似乎也应该属于无过错原则,因为受益人和见义勇为者本身都无过错,也都无违法行为,但见义勇为的风险是存在的,为了提倡这种高尚的行为,国家应将其列入国家赔偿范围,按无过错责任原则,由国家与受益人承担连带责任,从而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
3、从对“职务行为”的理解角度来看,我国国家赔偿法明确规定了职务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而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不作为、委托行为、假冒行为等引起的损害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未作规定,这一问题有待于国家立法或司法机关作出明确解释。从法理上分析,见义勇为行为是行政协助行为。因为,见义勇为者在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不法侵害和自然灾害的损害时,没有对其进行维护的义务,而国家有义务保护这些合法权益免受侵害。④而见义勇为者通过自己的行为,帮助政府履行法定职责所以它是一种行政协助行为,既然见义勇为行为是行政协助行为,是帮助政府履行法定职责且具有公益性的行为,那么由此产生的后果应由政府承担,而不是当事人承担,见义勇为者在实施该行为时所受到的损失理应由国家财政负担。
4、从国家追偿权角度看,国家追偿权,也是国家赔偿法的重要内容
之一,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或者在无法定情形下,损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国家对赔偿请求人承担了赔偿责任后,可以要求有过错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对于见义勇为者的损害赔偿适用国家赔偿,也可以通过国家追偿追究侵权人(如果有侵权人)和受益人的责任,根据过错原则或根据无过错原则进行追偿,从而减轻国家负担。
(二)可行性分析
当为之事也未必一定是必为之事。制约见义勇为立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成本费用的问题。虽然为见义勇为立法对社会风尚之形成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但需要投入的成本是不能避而不见的,如果这些成本过高,相对来说受益太小,这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功利性要求,所以为见义勇为立法的法律成本就很值得斟酌。
首先,来看支出。一是体制上的支出。要为见义勇为立法,必然要设立相关的部门,这部分投入只需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负责或在综治办中单辟一个见义勇为小组,并不像我们之前想象得那么规模浩大,成本应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二是对见义勇为受损者的损害赔偿投入,对此我们主张由国家承担先行赔偿责任,事后国家有关部门可代见义勇为受损者向侵害人追偿或者要求有经济能力的受益人补偿;对于没有侵害人,受益人或侵害人,受益人无力承担的,按照下列办法解决:
(一)参加社会保险的,由保险机构按规定支付,不足部分,所在单位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由所在单位支付,其他人员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二)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所在单位为国家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含社会团体)的,其费用由所在单位支付;其他单位或者无工作单位的,由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解决。
其次,来看一下用于平衡支出的部分,一是资金的来源。见义勇为基金的来源主要有:
(一)政府专项拨款;
(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和社会捐赠;
(三)向社会募捐;
(四)其他合法途径。可见,资金来源是比较丰富的,而且,由于对见义勇为者捐助的良好社会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程度上广告宣传的效应,许多企业单位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往往会不吝解囊。所以,在资金来源上不会侵占政府太多的财力。二是社会治理上的收益。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使投入再多,只要物有所值还是应该支持的。首先,这有利于社会正义风尚的形成,这无
疑是一种高级收益。其次,它可以鼓励人们实施见义勇为的行动,使“全民皆兵”,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减轻了国家的治安管理投入,增加了违法犯罪者的心理恐惧感,从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无疑会使国家社会受益良多。
三、见义勇为受损者国家赔偿的立法措施
(一)补偿程序的启动
按照程序的启动主体来分,国家补偿程序主要分为主动补偿程序和应申请补偿程序,笔者认为见义勇为者损害具有个别性,因此补偿程序应以应申请补偿程序为主。
首先,申请。通常由受到损害或损失的相对人向补偿义务机关提出补偿请求,并提供相关的证据材料。其次,审查和调查。补偿义务机关必须对申请人提出的补偿申请和相关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和调查,从而验证申请人提出的证据、材料是否真实、是否符合补偿条件。再次,听取意见。补偿义务机关通知申请人审查结果,并将拟作出的补偿义务机关就补偿方式、标准等进行协商,尽量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补偿协议。最后,裁决。若达不成补偿协议,则由行政机关依法作出裁决。裁决中应写明补偿的原因和理由、补偿的方式、补偿标准以及补偿的期限,并告知申请人享有行政复议权和行政诉讼权及其时效。相对人如果对行政机关的补偿数额有异议,或者行政机关逾期不作补偿决定的,均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途径寻求解决。
必要时,国家可以采取主动补偿程序,主动发出补偿通知,后续程序参照依申请补偿程序。⑨
(二)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
1、确认机关
现有见义勇为者保障和奖励的地方政府规章对见义勇为行为确认机关的规定不一,主要有民政部门、行为发生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市和区、县综治委设立见义勇为评审委员会等。笔者倾向于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来担任确认机关。
2、确认依据及举证责任承担
从法理上看,谁主张谁举证,见义勇为者要求确认机关认定其行为是见义勇为,必须承担其行为符合法定的见义勇为构成要件的举证责任。但实际中,见义勇为者往往由于身份所限,取证能力有限。笔者认为,此
种情况下,确认机关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可以主动调查,或者依申请人申请帮助收集证据,以减轻见义勇为行为确认申请人的举证责任。
如果认定单位、受益人及见义勇为者发生争议,可以提请法院裁决。
(三)补偿原则及方式
1、补偿原则
根据行政法学对补偿概念的认定,国家补偿可以分为传统意义的国家补偿和较新型的社会补偿。⑩见义勇为者损失的补偿则属于传统国家补偿的范围,笔者认为应以“完全补偿”为原则。当见义勇为者因义举而遭到损失、损害后,国家补偿要做的就是全面填补其所受的全面损害,使其能够因国家补偿恢复到如同损害发生前的、未受到损害时的应有状况,而且基于对其精神的鼓励,予以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2、补偿方式
见义勇为者的损失在大多情况下是非财产性损失,而非财产性损失本身有难以估算性、长期性、持续性的特征,所以,对见义勇为者的损失补偿除了金钱补偿外,更应重视政策性补偿,或者说是间接性补偿。
首先是给予医疗、抚恤。我国法律已明确规定,对于公民非因履行职务而为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在灾害事故中勇于救助,因此受伤、致残或死亡的,国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或抚恤。
其次是优先安排就业。实践中,许多见义勇为者由于见义勇为而致残,但他们中有些人并非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而是仍然能够胜任一定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这不仅能改善他们的生活,也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这种补偿方式可以说是双赢。
最后是入学、升学照顾。这种补偿方式在有些地方的见义勇为奖励条例中已有规定。
(四)补偿纠纷救济
有权利必有救济,当法律赋予见义勇为者获得国家补偿的权利时,就同时赋予了其在实体权利未实现时寻求相应救济的权利,而司法救济式最终也是最有效的救济途径。从理论上来说,行政相对人针对国家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补偿责任,对国家针对补偿纠纷做出的裁决以及针对国家补偿的计算标准不服提起的诉讼,均属于行政补偿纠纷诉讼的范围。但从司
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国家补偿纠纷种类繁多,并非所有的补偿纠纷都适用行政诉讼程序,例如在法国,针对补偿计算的标准不服提起的诉讼则采用民事诉讼程序。事实上德国的规定也大体如此。笔者认为通过民事诉讼解决补偿计算标准纠纷时合适的,而且在我国现有的立法环境下也是必要的,事实上我国也规定了类似的程序,虽然还很不完善。当然是不是必须或者只能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这一纠纷,能不能通过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来解决是值得考虑的另一种方式。
将见义勇为者损失纳入到国家补偿,并不意味着国家成为最终责任承担者,而排除权益侵害人的赔偿责任,事实上国家在承担补偿责任以后也因此而取得向权益侵害人的追偿权。至于国家奖励,笔者认为由于其本身性质及适用与国家补偿无冲突,从某方面来说两者能互补,因此,见义勇为者并不会因为获得国家补偿而丧失要求国家奖励的权利。
注释:
①罗竹风主编 成语大词典[2]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 388 ② 潘锡彬 雷晓亮我国政府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之现状及对策思考 民商法网址2007(2)③黄松有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精神的理解与适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④顾昂然 民法通则讲座[M]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⑤王利明 人身损害赔偿疑难问题[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⑥董伟霞 见义勇为的行政法保护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⑦刘春华 蔡裕华 见义勇为状告被救助者获赔万元人身损害赔偿金[N]人民法院报 2004-03-16 ⑧傅昌强等 见义勇为的行政法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 2002(2)⑨苏如飞.见义勇为的法律审视[J].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院 ,2006(3)⑩姜明安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法律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黄婉见义勇为:行政法调整的反思与重构【D】电子科技大学,2007 【2】雷刚见义勇为受损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7 【3】张李徐小平对见义勇为受损者加强公法救济之思考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3)【4】赵化宇赵小军浅论我国民法对见义勇为行为保护的立法缺陷及其修正对策【J】 重庆商
第四篇:读《师者之魂》心得体会
读《师者之魂》心得体会
黄桂海
在金秋十月,我细细品读了《师者之魂》一书,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教师的现实与趋势。是教师专业要求的第一份政策性文本。指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国际趋势的产物,教师的专业化它有着专门性,知识性,和技能性,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是灵魂的舞者。在思想与信念上,当今的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正是要重拾中国的优秀的文化传统,重建去昂人民的道德情操,重拾“文明中国礼”。、尊长爱幼,乐于奉献。现在中央电视台也逐渐出现了公益广告,指出文明是国人的精髓,要文明等车,文明行车,低碳生活等。这些在以前都是没有的。在这里特别指出了:教师队伍要师德为先,避免在教师队伍中出现“色魔”“色狼”等的现象。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杜绝再出现有辱教师称号的现象。其实这些现象是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与社会事件对教师的质疑,其实除去教师这个称号,又有哪一个行业不会出现“范跑跑”,不会出现有“开放”这些现象。为什么一到老师社会就会有那么多的质疑声呢。我认为,是公众对教师这个角色赋予了太多的期待,认为教师就必须是道德的典范,其实不然。当然作为一名老师能做到正己正人最好,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稍有小学校长带学生去开房了,就大惊失色,大呼师德沦丧。其实 它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前些年,不是有“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在经济领域上,就是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只要你找到钱,你就是有本事的,你就是有“好猫”,于是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盛行,而官员也就在其中迅速富裕起来,道德滑坡,也就是给道德松绑了,造成了今天国民对道德的迷茫,对西方主流霸权的尊崇,崇洋媚外,数典忘宗,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去朴忘真,对当代生命价值的异化;胸无成竹,对当代文化信仰转型的迷茫。归根到底是;传统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冲突,无宗教信仰世界的族群的遗憾。在这点上,我认为,要重拾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尊崇传统文化,我们作为教师的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因此必须从小抓起加强学生的道德品德的教育,而不是唯分数论。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分有三个维度,14个领域,63个要求。首先要我们理解“我是谁”?我是生命的舞者,安身立命,信仰与敬畏。一个是专业理念与实德维度等三个维度,讲到尊重与信任,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尊重,生命教育之一就是知识守护生命。再有一个是尚美与重道,恰闻与笃学,也就是教师的教育知识素养。学会区分,了解与理解,生长与成长,生理与心理,学生与社会知人、知面、知心、知情、知道。
在专业知识上,要精专也要博学,也即是教师通识性知识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施中要做到规范与机智,不要墨守成规。
在教师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中,要文化之治,制度之治,人治,道家之治。
在专业能力上,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注重结合学科教育进行与人活动;根据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德语活动;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教育,使学生走出早恋的谜潭。
树立恰当的教育教学评价,要懂得赏识教育,对真的赞,对美德赞,对问题的解决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掌握多远的评价标准。恰当地运用这个激励机制,是学生感到自信,有一种被人赏识的喜悦感,学生自然就会信其言,信其行。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记住十条:
1、淡泊明志,自强不息:教师之人生信仰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之爱国情怀
3、正心诚意,修身行道:教师之职业认知
4、硌尽职守,勤勉笃行”教师之敬业精神
5、学高为师 行为师范:教师之为人师表
6、严师为难 大爱无疆:教师之师生关系
7、诚者自明 信者致远:教师之诚信处世
8、为仁由己 与人为善:教师之群集合作
9、法约立身 公民之表:教师之守法觉悟
10、转识成智 御风而行:教师之反思学习。
第五篇:师者之魂学习心得体会
《师者之魂》学习心得体会 xxx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向我们昭示要搞好教育,就必须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没有爱不行。不断的学习,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得自我鞭策,怀着一颗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爱心,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教师的爱是一缕阳光,要让她照进学生的心田,让灿烂在她们纯洁的心灵开花。爱是一抹微风,要让她轻拂学生的心田,让笑容在她们清纯的脸颊绽放。爱是一泓清泉,要让她滋润学生的心田,让生命在师爱的温馨中成长。平凡的工作孕育的是不平凡的人生,当你将师爱奉献给你的学生时,你也会得到回报。“桃李满天下”是每个老师最感欣慰的一件事,当你的学生一个个成为祖国栋梁之材,捧着鲜花来看望他的恩师时,你将会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师爱的表现很平凡,也许仅仅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目光,可却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缺少的。学习上,教师的悉心指导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生活中,老师的谆谆教诲告诉了学生为人处世的准则。
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我始终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因此,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平凡而又伟大,要无愧于本职工作,应当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时刻牢记重任在肩。“我是人民教师”,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却应当掷地有声。没有责任就当不好教师。人民教师使命崇高,责任重大,我将继续为教育事业作奋斗。篇二:读《师者之魂》心得体会 读《师者之魂》心得体会
自从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20年来,我始终热爱着教师这个职业。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严格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团结同志、关爱学生、勤奋工作、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赞许与信任。最近读了《师者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修养》后,引发了我更多的感想,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一、敬岗爱业,要热爱教育事业。
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二、加强政治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
自己应该系统地学习《义务教育法》、《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恪尽职守,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三、需要有爱心。
在教育中,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心智,启迪学生的心灵,唤醒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努力做到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心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师生关系融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需要耐心。
内心如火一般炽热,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为全体学生服务,这样才能燃起学生对知识渴望的熊熊之火。激发学生的斗志也是必不可少的,给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有“克敌制胜”的决心,这样才能在“创新教育”面前打好攻坚战。
五、孜孜不倦,积极进取。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就向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完善自己,以求教好每一位学生。怎样提高自身素质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厚积薄发,时时刻刻准备着用“一眼泉的水”来供给学生“一碗水”。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平时注重自身师德修养,业务素质的提高,积极参加各种进修和学习,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德为师之本”,做教师首先是做人,做真诚的人、做正直的人、做为人师表的人。不管是在平时的工作中还是生活中,不管是在学生面前还是在同事面前我都注意自身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打动人,感染人。树立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把对学生的爱,对事业的执着。化为自觉的行动。师德的核心是爱,我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把全部心灵和才智献给学生的真诚。我用我的爱心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家长的信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逐步完善自己,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作终身奋斗的目标做实做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教好,使学生获得发展。篇三:听《师者之魂》心得体会
听《师者之魂》心得体会
在金秋十月,我有幸参加了“国培2014年初中生物教师骨干教师培训”,对我来说,是出来工作以后的第一次,重温校园梦。是一次真正转变角色的学习机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教育部的“国培专家”高金岭教授的《师者之魂》,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金岭教授给我们解读了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教师的现实与趋势。是教师专业要求的第一份政策性文本。指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国际趋势的产物,教师的专业化它有着专门性,知识性,和技能性,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是灵魂的舞者。在思想与信念上,高教授指出:当今的中国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国梦”,正是要重拾中国的优秀的文化传统,重建去昂人民的道德情操,重拾“文明中国礼”。、尊长爱幼,乐于奉献。现在中央电视台也逐渐出现了公益广告,指出文明是国人的精髓,要文明等车,文明行车,低碳生活等。这些在以前都是没有的。在这里特别指出了:教师队伍要师德为先,避免在教师队伍中出现“色魔”“色狼”等的现象。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杜绝再出现有辱教师称号的现象。其实这些现象是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与社会事件对教师的质疑,其实除去教师这个称号,又有哪一个行业不会出现“范跑跑”,不会出现有“开放”这些现象。为什么一到老师社会就会有那么多的质疑声呢。我认为,是公众对教师这个角色赋予了太多的期待,认为教师就必须是道德的典范,其实不然。当然作为一名老师能做到正己正人最好,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稍有小学校长带学生去开房了,就大惊失色,大呼师德沦丧。其实 它也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前些年,不是有“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在经济领域上,就是不管你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只要你找到钱,你就是有本事的,你就是有“好猫”,于是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盛行,而官员也就在其中迅速富裕起来,道德滑坡,也就是给道德松绑了,造成了今天国民对道德的迷茫,对西方主流霸权的尊崇,崇洋媚外,数典忘宗,忘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去朴忘真,对当代生命价值的异化;胸无成竹,对当代文化信仰转型的迷茫。归根到底是;传统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冲突,无宗教信仰世界的族群的遗憾。在这点上,我认为,要重拾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尊崇传统文化,我们作为教师的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因此必须从小抓起加强学生的道德品德的教育,而不是唯分数论。
高教授给我们讲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分有三个维度,14个领域,63个要求。首先要我们理解“我是谁”?我是生命的舞者,安身立命,信仰与敬畏。一个是专业理念与实德维度等三个维度,讲到尊重与信任,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尊重,生命教育之一就是知识守护生命。再有一个是尚美与重道,恰闻与笃学,也就是教师的教育知识素养。学会区分,了解与理解,生长与成长,生理与心理,学生与社会知人、知面、知心、知情、知道。
在教师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中,要文化之治,制度之治,人治,道家之治。
在专业能力上,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注重结合学科教育进行与人活动;根据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德语活动;针对中学生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教育,使学生走出早恋的谜潭。
树立恰当的教育教学评价,要懂得赏识教育,对真的赞,对美德赞,对问题的解决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掌握多远的评价标准。恰当地运用这个激励机制,是学生感到自信,有一种被人赏识的喜悦感,学生自然就会信其言,信其行。篇四:《师都之魂》学习心得
《师者之魂》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教研室 王文瑜
认真的读了《师者之魂》后,深深的感觉到这是一本对于我们教师的成长与认识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书,也有了比较深的体会。首先作为教师,我们要理解“我是谁”?我是生命的舞者,安身立命,信仰与敬畏。一个是专业理念与实德维度等三个维度,讲到尊重与信任,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的尊重,生命教育之一就是知识守护生命。再有一个是尚美与重道,恰闻与笃学,也就是教师的教育知识素养。学会区分,了解与理解,生长与成长,生理与心理,学生与社会知人、知面、知心、知情、知道。在教师的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中,要文化之治,制度之治,人治,道家之治。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教师就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圣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最优秀的,从领导到家长也都要求我们把学生管理得最好、教得最好。但总是事与愿违,我们总有恨铁不成钢的不平衡心理,在教育教学行为上表现为没有耐心、方法简单,甚至违反教育教学原则出口伤人、出手打人。要平衡我们这种心理,就要时时告诫自己,要允许学生犯错!试想想,学生在知识上不犯错,他们岂不是可做你的老师;在行为上不犯错,他们岂不都成了圣人!学生不犯错就不是你的学生。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师德修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为学生服务做到实处。只有这样做,学生在教育中不但端正了自己,还学到了宽容和理解。因知识受益的人不容易忘记老师,因得到做人道理并行轨迹的人永远感激老师。
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我们老师面对的多是普通生,甚至是差生。说实话,我做了些什么呢?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扎扎实实上好每一节课,从不放任自流,尊重他们,公平公正。你也会因此得到他们的尊重。每次从校园走过,学生发自肺腑一声声“老师”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不要抱怨学生不懂感情,不要抱怨一代不如一代,而要问问,我们付出了多少情感。爱学生吧,不要有条件。一个人的能力也许有限,影响力有限,但无数能力有限的人行动起来,这个世界就有了改变的希望。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关爱学生的行动震撼着我的心灵。许多老师下班时间仍伏案批阅,尤其是那些班主任,严爱结合,从心灵深处教育学生,确实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让爱化作我们的行动,去抚慰学生的心灵。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有了新的特点,爱学生有了更深的内涵。我们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假想中醒悟出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公平公正、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伙伴,成为学生的朋友,引导他们走进社会。杨林柯精辟地论述:“教育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影响。就是震撼心灵、开启智慧、健全人格。师者之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学习心得体会
桂平市城西小学 魏凯琳 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师者之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教师既有底线的要求,又有较高的标准。通过对《标准》的学习我再次感受到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的分量,也使我充分认识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和重担。
从教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通过这些年的工作、学习,我认为师德至少有三个层次,首先有爱,然后是德,最后是师德。爱究竟要爱什么?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爱学生,这也是《标准》中提到的。不爱教师这个职业是很难有教师特有的那种奉献精神的,而爱学生更是师德素养的重要表现。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标准》里面也讲到“为教育之忧而忧,为教育之乐而乐,以校为家,把学生当儿女,这种情感是爱岗敬业最根本的动力源泉。”教师要学会宽容,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的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其次是德,也就是品德,换一句说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但是我觉得为人师者光有人格还不够,我们师范学校大多有一句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光身正是不够的,身为人师无学既是无德!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所以作为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甚至终身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专业性的教师。正如我们的先哲孔子所说“学不厌,教不倦。”这也是《标准》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较高标准,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教师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使自己变得更为睿智。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与此。”
以上是我学习了《标准》后的一些心得体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易经里的两句话自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用德行修业,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教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