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善宝生平事迹学习体会
学习金善宝先生事迹体会
“勤奋耕耘育良种,老骥伏枥写专著。言传身教堪师表,桃李天下仍近人。”学习金善宝先生的先进事迹后,感触很深。金善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名誉主席、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作为我国现代小麦科学主要奠基人,不仅为我国在小麦科学的研究和发展道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为我国的农业教育事业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人才。
金善宝先生于十九世纪出生在浙江省的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里。早年父亲因病去世,他是有勤劳朴实的母亲抚养。贫困的家境也让他较早地懂得和熟悉了生活的基本要求。当时的农村疾苦生活现状也使他深刻体会到了旧社会农村生产力落后和农业生产的落后。较早的体验劳动生活也培养他了服务农业的兴趣和决心改变中国农业生产现状的决心。在农村读完小学和中学后,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高等师范农学专修学校。在那里他不仅受到了导师的良好教导,更是有了更为有效的提升方法。如可以通田间实践和课本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了农场,在那里他作为技术员实现了他人生梦想的起点。尽管如此,他一边工作,仍然没有放弃学习,于是后来他又继续在东南大学成立后,继续完成了本科专业的学分。恰逢出国招考,他积极应考最终赴美深造。在美国学习期间,他始终不忘祖国,最后他毅然学成归国。回国后,他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任教。之后的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内战并没有阻碍他为中国农业发展所秉承的那份热心。期间,在重庆得到国家主席毛主席的亲切会见,更是让当时的他感觉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农业的未来充满了光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先后在无锡江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任教,后来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当时的他兼任副院长。后来,他先后担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和名誉院长。
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金善宝和他的同事们从全国各地搜集到小麦地方品种。经过研究分析,他们把这些中国小麦品种分为不同品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云南小麦被定为一个新种,这对进一步研究中国小麦的起源、进化与分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对世界小麦研究的一个贡献。我国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属于普通小麦种,其下已定名的变种有100个,其中有22个变种是金善宝定名的。他一生潜心于研究小麦科学研究,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如此,他还被授予了全苏联列宁农科院通讯院士和“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永久荣誉会员”的称号。他不仅是一位农业科学家,更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自然科学家。他的光辉一生里,不仅自己的科研硕果累累,更是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通过学习金善宝先生的平生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金善宝先生的出生家境和浓厚坚定的科研兴趣,给了我的启示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是未来事业道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另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积极学习前沿知识,使自身能力和很快得到提高。学习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学习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学习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发掘不了新的科研问题。最后使得自己的科研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及时更新赶上最先进的前沿研究进展。所以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是当下我们这些新世纪的青年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和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时跟踪前沿的新的动向、新技术和新成果,及时努力推进自身的学习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
二、勤奋尽责、踏实肯干
金善宝先生在为中国农业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改变和推进中国农业发展事业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了能够提高中国现在农业生产的落后的现状,他不惜环境的艰苦,远赴异国学习先进知识,只要是国家发展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在自己的农业科学研究的岗位上干出了卓越的业绩,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接班人。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工作。
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
金善宝先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通过艰辛劳动和刻苦研究,在农业展的研究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卓越的成绩。这说明他踏实工作,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利益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科研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育种为民食,科研百岁春。辛勤育种民为天,刻苦钻研历百年。小麦丰收仓储满,风云变幻总心安。
对照这样的先进事迹和榜样,我想不管干在什么情况下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自己工作和事业保持持久热情和责任感。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们给一个现代青年,他们的刻苦钻研和卓越贡献精神能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而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金善宝先生事迹为榜样,认真审视自身不足,踏实改进和提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精神状态,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使自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进步。期望自己能够将来能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和范围内,能为国家切实做出自己的应尽的努力和贡献。
第二篇:金善宝先生平身事迹学习感悟
金善宝生平学习体会
金善宝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教育家、九三学社名誉主席、原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小麦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在小麦的分类和育种研究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为我国的农业教育培养了几代农业教育、科研和生产管理人才。
金善宝1895年7月2日生于浙江省石峡口村。从6岁开始在父亲的私塾里读书。他13岁时,父亲病故,家境日趋困难。年幼的他跟着以养蚕为生的母亲,过早的体会到旧社会农民的疾苦和农业生产的落后。经常帮助母亲采桑叶、养蚕、进山砍柴、挖竹笋的劳动实践培养了他务农的志趣和为改变落后农业而奋斗的决心。强烈的求知欲望,切身的农民饥苦体验,激励他赴考学农。1917年,他以优秀的考试成绩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学专修科录取。在良师的指导之下,他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田间实习。1920年他农科毕业后,作为技术员进入农场工作。此间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后来他在东南大学完成了本科专业的学分。1930年夏,浙江省教育厅公开招考出国留学生,他积极应考最终赴美深造。在了解国外的农作物育种方法、理论,掌握实际操作技术后。于1932年2月,金善宝毅然回国。他先后在杭州浙江大学农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此后的岁月中他致力于小麦研究、和教学工作。
金善宝和他的同事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从全国各地收集小麦的地方品种。进过研究分析,他们把中国的小麦品种分为不同的品种。分类的品种中有22个是金善宝定名的。他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动容和感动。回观现今的我们,有着物质充裕的生活条件,却忘记了曾经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坚持奋斗的科研者们。我们时常抱怨实验室里不断重复的实验,时常感叹采样的艰辛。通过学习我们应该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艰苦奋斗的精神。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因此,唯有我们不断的克服各种困难,我们才能够把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学透,才能够把所学得心应手的运用于实践,才能够在自己的学科上取得建树。此外,我们在学习上不能闭门造车,而应该积极的投身于实践中。金善宝在良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各种田间试验,他把理论联系实际,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也该如此,通过实践接近了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使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从而完善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综合素质与能力。
通过金善宝先生的事迹学习,我坚定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我将兢兢业业、脚踏实地的学习和进行自己的工作。让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升,运用自己所学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三篇:黄瑞采生平事迹学习体会
学习黄瑞采先生事迹体会
学习黄瑞采先生的先进事迹后,感触很深。黄瑞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60余年,编写了大量教材,培养了大批土壤科技人才。在土壤地理、土壤发生分类、土壤微形态和农田生态特别在变性土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黄瑞采,原籍湖南省长沙市,1907年3月10日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1914—1923年在南京第四师范附小、金陵小学和金陵中学学习。青少年时代的黄瑞采家境清寒,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3年因学制调整,转入南通七中,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进入金陵大学,攻读水土保持学科。他学习勤奋,每年均获奖学金。
1926年,黄瑞采前往广东汕头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历任文书、连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国共分裂后,大革命的失败和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使他深感要实现救国救民的愿望,必须弘扬科学,走“科学救国”之路。1927年秋,他再次进入金陵大学农学院,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校方颁发的“金钥匙奖”。
大学毕业后,黄瑞采在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助教。次年,应邀回金陵大学执教,讲授水土保持学、测量学、气象学等课程,同时兼管学校气象站工作。他主讲的气象学课程,内容充实,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同学们赞誉。
1935年,黄瑞采借助同学间相互资助的方式,自费去美国留学,先后在加利福尼亚州和明尼苏达州大学研究院专攻土壤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七七”事变发生后,黄瑞采放弃了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返回祖国,在金陵大学任教。1937年底,随金陵大学内迁成都华西坝。他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对学生的学业要求比较严格,教导学生为国分忧,珍惜来之不易的仪器和设备,为金陵大学农艺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黄瑞采从事土壤学教学和科研工作60余年,先后发表专著、论文70余篇,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土壤学专门人才。他先后讲授过水土保持学、气象学、土壤学、肥料学、土壤地理学等12门课程,亲自编写出土壤学、区域士壤学等7种教材。黄瑞采治学严谨,在编写和编译专著时,总是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他博览群书、文献和资料,反复考证,去粗存精,写成之后还要逐句逐字推敲,甚至亲自抄写和校对。审阅论文,除仔细阅读、严格把关以外,对有疑问的个别词句和数据,亲自去图书馆查阅有关文献进行验证,甚至请教有关学科专家。这就是他的论著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的原因所在。
黄瑞采-永远进取,余热生辉。1984年夏,黄瑞采去东北哈尔滨参加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学术会议和中国土壤学会森林土壤分类学术讨论会后,由于旅途疲劳导致冠心病复发,虽经治疗,但健康状况日益恶化,1985年4月再次住进医院。在医院,危险期一过,他就着手工作。白天查阅文献,修改研究生论文,审阅稿件。晚上为了不影响同室病人的休息,竟躲进病房内不足4平方米的卫生间里继续看书。他总是这样自觉地忘我工作和学习,除了出差开会和身体不适外,每天伏案工作8个小时以上,在他的书桌上总是堆着一摞一摞的书。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永远进取的精神,使医院的医生、护士深受感动。
通过学习黄瑞采先生的平生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黄瑞采先生的出生家境和浓厚坚定的科研兴趣,给了我的启示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是未来事业道路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另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积极学习前沿知识,使自身能力和很快得到提高。学习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学习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学习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发掘不了新的科研问题。最后使得自己的科研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及时更新赶上最先进的前沿研究进展。所以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是当下我们这些新世纪的青年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意识和要求。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时跟踪前沿的新的动向、新技术和新成果,及时努力推进自身的学习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
二、勤奋尽责、踏实肯干
黄瑞采先生在为中国农业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改变和推进中国农业发展事业中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为了能够提高中国现在农业生产的落后的现状,他不惜环境的艰苦,远赴异国学习先进知识,只要是国家发展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在自己的农业科学研究的岗位上干出了卓越的业绩,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接班人。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自己的每一项工作。
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
黄瑞采先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通过艰辛劳动和刻苦研究,在农业展的研究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卓越的成绩。这说明他踏实工作,不是为了个人私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利益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把全部精力都用在科研工作上,做到夜寝夙兴,殚精竭虑。要经受住苦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对照这样的先进事迹和榜样,我想不管干在什么情况下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自己工作和事业保持持久热情和责任感。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们给一个现代青年,他们的刻苦钻研和卓越贡献精神能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而他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黄瑞采先生事迹为榜样,认真审视自身不足,踏实改进和提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精神状态,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使自己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进步。期望自己能够将来能够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和范围内,能为国家切实做出自己的应尽的努力和贡献。
第四篇:杨善洲同志生平事迹
杨善洲同志生平事迹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人,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施甸区、县主要领导。1966年3月至1977年1月任保山地委副书记,1977年2月至1988年3月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下午3时零8分,杨善洲患肺癌医治无效在保山市人民医院病逝,享年83岁。
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首届‚中华环境奖提名奖‛,‚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11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杨善洲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曾带领老百姓把深山大沟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滇西粮仓‛。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带领群众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建成了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并将价值过3亿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接济困难群众,对自己和家人却始终严格要求,从没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属办过一件私事。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以‚人民满意为目标‛,用实际行动为百姓排忧解难。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上)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2010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完全变了模样: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林下山珍遍地,枝头莺鸣燕歌……
一位地委书记,为何退休后选择到异常艰苦的地方去种树?植树造林20余年,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让夕阳人生散发出炫目的光彩?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大亮山林场最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在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难题。场长董继军告诉我们:‚林场现在承担着3个乡镇11个村委会70个村民小组2.5万人的饮水供给任务和两个糖厂的蔗区灌溉任务。‛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
——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下)
采访期间,记者听说了一件事:杨善洲自1950年把妻子迎娶进门以后,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去过妻子家。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他的岳母到姚关去赶街,看到一辆汽车从街上过时听人提到了女婿的名字,老人想上去和久未见面的女婿打个招呼,可一晃车子就直奔乡下去了。直到临终前,老人都没再见过自己的女婿杨善洲……
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会‚无情‛和忘我到这种地步?从1955年任施甸区区委书记到1988年从保山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休,30多年的时间,他都在忙些什么?
与杨善洲谋面是在他的家中。老人穿着一件灰色的旧卡基布中山装,坐在一张枣红色的老式木沙发上。那一刻,让人感觉像是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年代……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做过9年石匠、工农干部出身的杨善洲,当了保山地委书记,依然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他脸色黝黑,双手老茧,和农民一起锄田、栽秧,走家串户体察农民的困苦,给受冤屈的人主持公道,自掏腰包给困难户力所能及的帮助,下乡不给农民添负担,从来都自掏饭钱……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给杨善洲担任秘书11年,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出了地委大门,天黑之后才回来。地委开会都在晚上。‛祝正光说,‚书记一直认为,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民’,并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在杨善洲身边工作过8年的保山日报记者苏加祥这样解读这位‚农民式‛的地委书记。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
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较之于周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老伴一起生活。2008年,孙子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常年顾不得回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但这5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向我们讲述了另一件更让人心酸的事。她3岁那年,一天深夜忽然高烧昏迷,奶奶和妈妈急得顶着暴雨爬山路连夜赶往施甸县城。山路崎岖不平,路过一个山崖的时候,奶奶因走路慌乱而失脚,身子往山崖下倾倒,母亲急忙伸手去拉奶奶,不料由于失去重心,3人一起掉下了山崖,挂在了一蓬枯藤上……回忆起昔日的艰难,年近花甲的杨会菊含着泪水,轻轻地抚摸着母亲的手说:‚父亲不容易,我妈更不容易啊!‛
杨善洲的小女儿杨会芹回忆说:‚我8岁时,第一次见到了父亲。当时因为奶奶病重,父亲赶回家来送药。母亲对我说,这是你爸爸,赶快叫啊,我却害怕地躲开了。‛
杨善洲退休后,组织上安排他到昆明安度晚年,一家人欣喜万分,以为终于可以与在外忙了几十年的父亲共享天伦之乐了,不曾料想,他却一头扎进了家乡的荒山……
‚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一个老地委书记的妻子和家人怎么会在农村?从大柳水村出来后,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是老书记自己不让办‘农转非’。‛熟悉情况的人解释。1964年,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组织上提出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他谢绝了;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地、师级干部,家在农村的妻子、母亲、不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当时,杨善洲家除大女儿外,都符合进城的条件。当组织部门将他家‚农转非农业人口‛的报告打上去时,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他说:‚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自己常年不在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也不给家人享受,杨善洲做过的类似事情数不胜数。
1982年盛夏的一天,保山地区中专生招考张榜处,有个18岁的姑娘眼睛睁得大大的在榜上寻找了无数遍,还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杨善洲过来拍拍自己小女儿杨会芹的肩头说:‚别难过,明年再考。‛‚爸爸,要是明年还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女儿可怜巴巴地问。杨善洲紧锁眉头,严肃地看着女儿:‚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这一类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隆阳区芒宽乡现在是保山市有名的小粒咖啡之乡,全乡的咖啡连片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可在30年前,这里的咖啡树只是零零星星。咖啡种植产业的长足发展是在杨善洲走进芒宽田间地头,鼓励群众大力发展咖啡种植之后发生的。1980年10月,杨善洲到了潞江坝的芒宽公社。他听说新光大队有位叫朱自祥的社员,种植咖啡成了出名的冒尖户,曾因种咖啡挨过批斗,便想让朱自祥带头发展咖啡种植。杨善洲踏进朱自祥的家园,摸着咖啡树说:‚过去,我也没顶住‘左’的妖风……我看这咖啡树是摇钱树。‛
朱自祥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杨善洲又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是人均300多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应该快快推广。‛就在那一年,全国咖啡生产会议现场会在芒宽新光大队召开。从此,咖啡种植在芒宽得以迅速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位84岁的老党员说。
第五篇:金茵学习体会专题
最近开始读《彼岸的教育》,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教育不竭的动力?什么使教学熠熠生辉?答案是创意!创意!不管是情境教学,还是快乐教学;不管是生本教育,还是生命教育,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创新,使教学充满乐趣,充满智慧。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如何将理念运用于教学实践,摸准教育的脉搏,实现教学的新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关键点。参加各类培训,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听报告时激情澎湃,过后却还是穿旧鞋走老路。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我想,除了定势思维的困扰,更主要的是缺乏一种感召力,一种团队的支持,一种教育的成就感。
这次生本培训,听了低年级的识字课,观摩了中年级的精读课,聆听了专家的报告,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低年级:一心一意奔识字,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无论是生本配套课本,还是鲁教版、苏教版教材或是八岁儿童能读会写实验学本,在低年级段的重点就是识字、写字,多识少写。教材中的课文是帮助学生识字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舍弃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把多样式的读文和识字加进来。
低年级段的识字方法多种多样,哪一种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哪一种更能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率,这是我们备课时重点思考的。一种方法用长了,我们就要创造新方法,想出新点子,动员学生出主意,想办法。广州和深圳的老师用的最多的是字卡游戏识字。找朋友、对对碰、送信、生词拼图、红绿灯、听音报告、钓鱼、接龙、飞行棋、老鹰抓小鸡、抽大奖、擂台赛……这些有趣的识字方法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每一种方法开始前,老师还要编出一些有趣简短、任务清晰地口令,如:小铅笔要干活,轻轻走出铅笔盒;小铅笔要休息,轻轻回到笔盒里;小小字卡拿出来,一张一张摆仔细。免除了教师的啰嗦说教,带来了课堂的有趣高效。
二、中高年级:主题单元教学做支架,整本书阅读来提升。
学生进入到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提速了。怎样提速,那就要引入主题单元教学,基本理念是:实行单元备课,课课目标清晰。精读一两篇,略读其他篇。注意方法的渗透和积累。本学期,我们刚刚开始摸索前行,相信只要上路,就会有收获,哪怕是遇到风雨,我们也不放弃:因为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感受到了成功和乐趣。
研讨会上出示的《爬天都峰》一课,在推进阅读方面做出了初步尝试。如何从文本入手,巧妙地引入更多的文章,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成为课堂低效和高效的分水岭。这堂课上,有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商榷:文本的朗读到底要读到什么程度?读多少遍?推进阅读放在哪儿更合适?整本书的阅读如何引入各年级段,达到什么要求?这些将逐步成为今后教学企待解决的要点问题。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小组合作的建立和调控
无论是低年级段的识字教学,还是高年级段的合作探究学习,都离不开高效的小组合作,如何建立小组,怎样分工合作,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尝试,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小组之间的任务均衡问题,小组奖励机制的有效运用等等。广州的余老师还提到各学科教师要协调工作,班级小组要相对固定,才有利于学生形成合作的氛围,形成有效的小组合作机制。
这次培训带给了我很多思考,必将使我的教学有新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