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灾行动中解放军(武警)官兵的感人事迹点滴

时间:2019-05-13 13:4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震救灾行动中解放军(武警)官兵的感人事迹点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震救灾行动中解放军(武警)官兵的感人事迹点滴》。

第一篇:地震救灾行动中解放军(武警)官兵的感人事迹点滴

一直关注我军在这次救灾中的表现,并深深被战友们大无畏勇于牺牲的精神所震撼、所感动!今天从网上搜来几个有关我军官兵在救灾中的感人事迹,登出来与众好友分享。

1、某部三级士官陈洪

一名三级士官叫陈洪,是成都军区装备部坦克修理大队卫生员,在这次地震中他包括妻子、儿子在内的五名亲人被掩埋,然而,当他得知部队组织人员奔赴抗灾一线时,他毅然的报名申请参加,一干就是二十多个小时。面对电视台的他只说了一句话:“都是亲人,哪个不亲呢?”过了好久,他的妻儿终于被挖了出来……可是,已经没有任何的生还机会了,刚结婚两年的他,没有落泪草草就地掩埋了自己的妻子和不到两岁的儿子,连采访的机会都没有给记者……就匆匆投入到了下一个伤员的抢救当中……在抗灾一线,他一共挖出受灾群众85名,抢救伤员100多名,可是却连自己的妻儿……都无力去挽救……

2、一个空降兵在前往地震灾区前留给自己爱人的短信

一个空降兵在前往地震灾区前留给自己爱人的短信:我去灾区了,别为我担心,看到那么多人被灾情折磨着,作为军人我义不容辞,虽然

我可以不去。我没有告诉家里任何人,只告诉你了,那里情况不容乐观,抢险救灾有着一定的危险,记住,如果我留在那里了,别哭,你失去的是一个亲人,那里很多人失去的不止一个亲人,那里建好了去那里看看,别问我留在什么地方。

3、抗震救灾中一位军官绝情的怒吼

战友不让他进一座废墟中抢救伤员,因为他才为了妻子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他指着身上的迷彩服大骂“你记住!一个兵!穿上军装的时候,就不再是老子的儿子!你老婆的男人!你是老百姓的儿子!国家的男人!国家的军人!我今天就对不起她了!”然后向妻子所在的城市方向敬礼:“宝贝!我爱你!别恨我!我是军人!” 进入废墟后,余震使废墟二次坍塌,他把伤员压在身下,自己受伤…… 7小时后,他醒了过来,拔下针头再次冲进了救援的队伍…… 废墟上,他看到随自己部队的女军医在搬运砖头。上去就是大骂:“谁让你到这来的!混蛋!告诉你!男兵没有死绝之前,女兵都给我滚回去!……你是医生!你的战场是手术台,不是这……退下去……!”又转身喊:“男兵!上!”

4、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的恳求

一个去汶川救灾的军人的恳求:我也是军人,我们部队现在待命准备去四川汶川救灾,我愿意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救灾区的老乡……可是我老婆确没有人救……我马范文就要出发了,也许很难联系她,虽然无论怎样我都会尽全力去抢汶川救灾区老乡,可是希望在江油的老乡也能跟她带点吃的,哪怕一瓶矿泉水也行,求求老乡了,她现在在马路湾中国电信的门口公路上的一辆货车上……叫王琢,是老师,求各位老乡帮忙。

5、跪下来大哭的战士

在一所学校的救援现场,一片一片的废墟,到处是哭喊的声音,救援队发了疯一样的救人,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正在上课,几乎有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全是小学生。一些似乎是消防队员的战士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和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的危险,几乎

等于送死,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才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

几个战士听见了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一块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那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给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在上面拉扯,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6、留下遗书去救灾的空降兵

面对灾情紧迫,人民生命受到威胁,投入抗震救灾的空降兵心急如焚,加上灾区震中的地形十分恶劣,空降行动面临极大危险,首批出动的4500名直属空降兵第一梯队,是全部写好遗书才赶赴灾区。

消息称,解放军这次出动的空降军第15军直辖部队是最精锐的部队,中央和军队真的动了血本了。此外,载有数百名空降兵的一架空军大型运输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机今天冒雨安全着陆成都机场。至此,中国空军在30个小时内紧急出动51架次大型运输机空运救灾人员和物资,选派的6420名空降兵相继奔赴汶川、北川救灾一线。

报道称,在今年初抗雨雪冰冻灾害中出手不凡的空降兵部队,13日凌晨接到上级号令后,当即按抗震救灾应急方案作出部署。此次行动,部队从集结地域到抗震救灾地域,仅用了6个多小时,创造了空降兵历史上兵力出动规模最大、准备时间最短的新纪录。

7、“90后”小战士严情勇

成都军区某装甲部队士兵严情勇年仅18岁,带病在山区背送病员三天三夜后晕倒。主刀的两位主任大吃一惊,就差一点点,这个年轻战士的生命就不保了。

安县的高川镇被发现道路毁坏,灾民无法出来后,指挥部立即调配昆明的一支陆军抢险部队赶赴现场,下死命令,要求尽力营救灾民。这个满脸稚气的年轻士兵说,他15日晨抵达高川镇抢险。高川镇整条山路都毁了,坍方的泥石流从高川镇所在的山脚下延伸到村民聚居的山顶处,单程需要7至8个小时。战士们采用接力的办法。严情勇负责的一段山路,背着食品爬上山需要两个半小时,背着伤员下山需要3小时,他一度连续往返20余趟,中间没有休息过。

16日,他突然觉得腹痛,由于救灾任务重,他也没当会事,继续和

战友们一起扛着包行进救援,第二天当他背着50公斤粮食进山时,阵痛加剧,像是有什么东西卡住了肠子,异常难受,可他没有吭声,只是把腰带紧了紧,死死扎住痛处。

第三天,他背着一名老奶奶蹒跚着向山外行进,突然身子一歪,但他仍拼命用手撑住地面,将老奶奶轻轻放下,捂着肚子晕了过去。

他被送进安县上海二军大长征医院的急救帐篷,普外科主任陈学运教授、江道政教授紧急为他会诊,由于疝气引起大网膜穿孔,小肠已流进阴囊造成肿大,变成了嵌顿性腹股沟疝,必须立即手术,否则肠坏死,危及生命。

第二篇: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专家肯定解放军云南地震救灾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国家公务员最新时事:专家肯定解放军云南地震救灾

时事政治:从国防部新闻事务局获悉,3日云南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已派出大量先进装备和专业救援力量参与救灾。

截至4日13时,已有军队和武警部队官兵5262人、民兵预备役人员1709人抵达灾区投入救援行动。以第38集团军工兵团为主组建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已奉命集结100名救援队员和12条搜救犬,可随时出发参与救援。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8架直升机、第14集团军1支洗消分队、空军1架伊尔-76运输机已做好出动准备。

从武警部队作战勤务指挥中心了解到,武警8750部队按照命令,从工化救援力量、医疗救援力量中紧急抽组880名官兵,连夜携带野战医疗方舱、野战炊事车、综合通信车等装备,冒雨抢修道路,强行军于4日上午9时抵达震区投入救援。

据武警部队新闻发言人刘军大校介绍,武警黄金部队抽调6名地质专家和56名水文地质、遥感测绘等专业骨干组成先遣救援队,携带四旋翼无人机、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生命探测仪等20余台(套)新型应急救援装备,连夜赶往受灾现场,开展地质灾害评估以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排查工作。据悉,这是目前抵达灾区的首支专业地质灾害应急调查队伍,也是武警部队首次将无人机等高科技装备运用于抗震一线。

中国军事专家王亚男4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武装力量派出的这些先进装备都是非常有用的,可以看做是军队现代化成果在平时的一次实际应用。四旋翼无人机可以配备到基层部队,单兵就可以携带,虽然飞得不是太远,但在交通不便的地区,足以让救灾部队快速大范围掌握灾情。如果再加装一些光电、红外和雷达的设备,救灾效果会更好。野战医疗方舱、野战炊事车不仅体现出这些年中国军队后勤保障能力的提升,还会对受灾群众带来直接的帮助。比如带有综合检测和医疗手段的方舱,可以快速展开成为一个小型野战医院,甚至进行一定级别的手术。野战炊事车可以给大量的人员提供食品,而且是热餐,再加上专业的洗消部队进入,这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传播。王亚男还对中国武装力量的快速反应能力表示了肯定,认为中国军队经过汶川等一系列救灾行动,反应速度和救灾能力方面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靠前的。

相关推荐:

【咨询】中公教育交大分中心

电话:010-57455526;QQ:2850600179;交大公考交流群:236091023

地址:北京交通大学宏途书店(交大南门外东行300米路北)

乘坐路线:地铁2、4、13号线,在西直门站下车,A西北口出,步行至城铁站西直门站;乘87、651在交大东路南口站下车,下车左转西行200米。

【辅导】国家公务员考试面授课程

【信息】国家公务员考试 | 北京公务员考试 | 事业单位考试 |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

北京人事考试网:http://bj.offcn.com/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资料: 【时政】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政治汇总资料

【面试】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备考【行测】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备考【申论】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资料资料

一对一国家公务员考试面授课程

中公图书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人事考试网:http://bj.offcn.com/

第三篇: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近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已进入全部重灾乡镇救灾

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近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已进入全部重灾乡镇救灾

2014年08月06日 09时52分00秒来源: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云南鲁甸8月5日电(记者刘永华、黄明、王德思)记者5日从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了解到,截至5日1时,来自成都军区、北京军区、空军、二炮和武警部队的近万名官兵已全部到达3个重灾县13个重灾乡镇,全力展开生命搜救和转移伤员。

鲁甸地震发生后,习主席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解放军和武警官兵闻令而动,坚决落实习主席和中央军委指示,迅速奔赴救灾一线。副总参谋长戚建国带领总部工作组于4日上午抵达灾区,现场指挥协调救灾工作。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按照统一指挥、分片负责、科学使用的原则,以鲁甸、巧家、会泽三县重灾区为主,统筹使用救灾力量。目前,解放军和武警近万人到达灾区参加抗震救灾,13支医疗队和4支防疫队已进驻13个受灾最重的乡镇。

各救灾部队把习主席“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作为首要任务,尽最大努力搜救被埋人员。各部队到位后,以连为单位挨家挨户进行地毯式搜救,确保不留死角。各救灾部队及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对接,了解需求,保证救援及时、高效、有序。截至记者发稿时,救灾部队共救出200余人、转移伤员近500人、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万余人、搬运物资450余吨。

第四篇:四川汶川地震救灾中的国家力量

权威信息显示,截至2008年5月21日14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128.67亿元。目前,十多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已进入汶川大地震灾区所有乡镇和村庄,多支医疗队奋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四川汶川地震救灾中的国家力量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5月21日12时,地震已造成41353人遇难,受伤274683人。

神州大地,举国同悲。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把13亿中国人的心紧紧地凝聚起来。而在众志成城地抗震救灾过程中,党和政府的出色表现让受灾群众,让所有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都为之动容。

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政府应急能力为人称道

地震发生一个小时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两个小时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带领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等部委领导飞赴灾区。

当晚11点40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地震灾区都江堰市临时搭起的帐篷内召开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分析当前抗震救灾形势,部署下一步抗震救灾工作。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同样是一个不眠之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全面部署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决定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

军队的处置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也迅即启动。总参谋部发出指示,要求全军部队坚决贯彻军委主席胡锦涛的重要批示,迅速组织灾区驻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想方设法救人。

几个小时内,数万大军完成集结,铁流滚滚涌向汶川。由于通往汶川的道路一直中断,依靠机械化和摩托化输送无法到达,部队连夜徒步开进。截至15日8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13余万人,出动军用运输机、直升机飞行近300架次,进入灾区全部58个乡镇。

专业的医疗队也连夜出发。解放军总医院6个专家组的专家脱下白大褂,换上迷彩服。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志愿与服务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表示,地震后政府快速的反应,标志着我国在建设快速机制反应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标志着我国突发事件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已经走向了成熟。

设立全国哀悼日,体现“以人为本”

5月19日14时28分,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这一刻:国旗为普通国民的死难而降;汽笛为普通国民的死难哀鸣。全体国民以国家的名义为普通国民的死难默哀3分钟。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普通国民设立的全国哀悼日。在这一天,生命的尊严上升到历史高点。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表示。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着悲伤和一种信念,向全世界呈现我们对生命的关爱,对民众的重视,呈现我们万众一心救灾重建的决心。

全国哀悼日的设立,更是把亿万民众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19日下午,上万名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为汶川大地震中的死难者默哀。之后,人们久久不愿离去,“中国加油”、“汶川挺住”的喊声响彻云霄。

信息公开透明,赢得了主动权

当缅甸当局对世纪风灾的救援工作还是讳莫如深之际,中国在灾后的十天内,却是以坦荡荡的态度,让灾区的信息公开透明,并因此赢得了全球的掌声。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不到10分钟,国家有关部门就迅速通过新华社向社会发布了消息,并及时发布了各地的震感信息,使公众很快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避免了恐慌发生。

其后,政府即时、滚动发布的情况通报,以及新闻媒体从现场发回来的新闻报道,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地震灾区的真实情形。截至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汶川大地震和抗震救灾情况召开了9次新闻发布会。

各级政府部门对灾情讯息的发布较之以往也有很大改善。灾区各相关部门透过电视、广播、手机短讯等渠道接连发布震情通报,消除了民众疑虑。广东免费发送420万条地震应急短信,稳定民心;武汉市有关部门通过小灵通短消息向市民发布震情„„

地震伤亡人数在互联网上实时更新,媒体滚动播出最新消息,人们从未逼真地看到一个灾难如此多的场景和细节。

更让人称赞的是,在灾后的六十个小时内,不但境内大小传媒对灾情报道快速深入,境外媒体也蜂拥到灾区获得第一手信息。

信息公开不但有效地制止了各种谣言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及时的信息公开大大提高了抗震救灾的效率,成为挽救成千上万人生命安全的“指示灯”。从公开顺畅的信息披露中,指挥者可以准确有效地进行抗震救灾的决策,救援部队可以及时地赶到救灾现场实施救助;社会各界能够迅速了解灾区急需的物资和其它迫切需要,从而快捷地调运各种急需品运往灾区;信息公开更激发了广大群众强烈的爱国心和同情心,继而汇成了一股股向灾区捐款捐物的洪流。

此前的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刚开始实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信息公开透明也成为践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绝佳范本。

主动接受国际救援,展露大国胸襟

汶川大地震不仅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

5月15日上午,中国政府正式向日本政府发出了派遣国际救助队的邀请。16日上午9时45分,日本政府派遣的首批31名专业救援人员星夜兼程抵达距成都400公里的青川县关中镇,开始了地震救灾行动。这是此次地震以来,中国政府接受的第一个外国救援队伍。

随后,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也纷纷派遣专业救援队赶赴地震灾区协助救援。237人的国际救援队伍不仅具备在国内外进行地震救灾工作的丰富经验,同时,还携带着搜救犬和专业搜救设备。

事实上,中国已多次参与了包括伊朗地震、印尼海啸、巴基斯坦大地震和印尼大地震在内的多次国际救灾合作,与多国政府、联合国机构、区域组织、非政府组织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然而,作为受灾国,接受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行动,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继救援队之后,来自俄罗斯和日本的国际医疗队也先后抵达四川,并前往四川彭川市和德阳市参与救治伤员的工作。

外交学院对外关系教研室教授周尊南表示:“在汶川地震后,我国政府多方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并且积极沟通协商,同意日本等四国派专业人员参与地震救援的行为,是政府开明形象的一种表现,是真正的对人民负责。”

一位网民在博客中留言表示,政府开始尝试在救灾上寻求国际合作,是其提高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的进步”。

“在唐山地震时,受当时政治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国家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保守,关住门自己疗伤,遇到困难一个人扛。”抚今追昔,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不胜感慨。

从拒绝到主动接受国际救援,中国政府正以大国的胸襟和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

今日快评

地震考量政府执政能力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个日子: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惊恸全国,惊悚世界。其重创生命之剧,危害程度之烈,堪为人类历史上的劫难。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壮举:十几万大军和几万人的医疗队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以和死神赛跑的速度从废墟下抢救伤员。

在这期间,救灾信息高度透明,救灾工作高效有序,政府各职能部门配合协调有力,显示了强大的执行力。这一过程中,政府不但赢得了民心,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可以说,面对人类发展史上的这一灾难,中国政府向人民、向历史、向世界递交了一分令人满意的答卷。汶川大地震考量了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地震发生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立即做出救灾指示,温家宝总理在两个小时后启程奔赴灾区。全国的抗灾系统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纷纷启动应急反应方案。反应之迅速,令人称赞!

汶川大地震考量了政府的动员协调能力。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民政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总队,以及医疗、交通和通讯等各部门迅速协同救灾,使得大量救援的人力和物资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进入灾区。与此同时,中国民间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赈灾活动。

地震考量了政府的信息搜集和发布能力,显示了政府的自信和对公民的信心。在地震发生后不到10分钟,国家地震局就迅速向外界发布了消息,并及时发布了各地的震感信息。国内主要电视台则对救援全过程进行了不间断的直播,各大媒体及网站也及时更新灾情和救援的最新信息。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使公众很快知道了真相,避免了恐慌的发生。

地震还考量政府的执行力。这次灾难中我们看到,大批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舍弃亲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力图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点,展示出了应有的执行能力和执政水平。在气候条件恶劣、道路损坏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救援队伍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以徒步、水路和空运并行的方式,实施了及时有效的救援。

不仅仅如此。这次灾害之后政府的信息透明度以及对外部援助的开放态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保障民众知情权、尊重生命、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政府形象。从“当前第一要务是救人”,到“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再到为大灾中遇难国人举国致哀伤逝,显示了中国政府“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一理念及实践在民众中产生了强烈共鸣和对政府的无比信任。

个人太孤单,所以群居。群而有序,所以立国。国家是公民所建,也是公民的依托。民信乃立国之本,信心乃治国之前提。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政府执政的基础。一个经过千锤百炼,矢志不移的“民本”政府,也会在灾难的洗礼中浴火而生。

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记住这一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举吧:面对劫难,中国政府显示了它的自信、强大,张扬了耀眼的人性光辉。

我们欣喜地看到:由灾难汇聚在一起的万众民心,正凝结成无穷力量。这一力量正和国家力量一起,推动着中华民族走过灾难,走过残垣,一步步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机制走向成熟

——专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政府危机管理专家吴江

记者:对于此次汶川大地震中政府的应急表现,您怎么评价?

吴江:此次地震,灾害之严重震惊世界,但政府的应急表现堪称享誉全球。对大灾回应的是政府的大智、大勇和大爱。

此次抗震救灾中最大的亮点,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力、有序、有效指挥。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就做出了第一个重大决策:把以人为本作为救灾的核心,把救人放在首位。胡锦涛总书记在震后的第一个重要指示,就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抗震第一线指导救灾工作;中央各部委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立即启动预案、调配资源„„短短的十天彰显出我国政府成熟的应急救灾能力。

记者:国外政要以及海外媒体对此次政府的表现评价非常高,您认为,其中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吴江:第一,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发挥了高效协调运转的作用。2003年非典以来建立的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经受了严峻考验,充分展示了国家应急系统的综合救灾效应。第二,法律保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整个救灾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法律的依据、法律的救助、法律的约束。法治的力量是我国应急管理中前所未有的,法治使整个救灾过程更加有序,使广大群众救灾更加理性。

第三,紧紧依靠三支队伍的作用。解放军、武警子弟兵队伍,专业救灾和医疗队伍,广大人民群众和志愿者队伍,这三支队伍构成了全社会的应急救助网络。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也是政府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优势。

第四,信息公开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次抗震救灾沟通及时,救灾透明,舆论到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刚刚颁布不久,各级政府部门就经受了行政透明度的考验,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果:谣言不攻自破了,亿万群众动员起来了,救灾的力量凝聚起来了,政府的公信力迅速提升了。记者:从2003年的非典,到今年年初的冰雪之灾,再到现在的汶川大地震,政府的应急能力接连面临考验。我国政府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目前是一种什么状况?吴江:恩格斯曾指出,一个聪明的民族会从灾难中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从非典以来,我们的政府是向灾难学习,向教训学习。政府应急管理经历了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摸索经验到完善体制机制,从单项减灾救灾到综合减灾救灾的过程。

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开始把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纳入到各级政府的常态管理之中。把居安思危、常备不懈落实在日常的工作中,这就是“平战”结合的两栖政府:平时履行好职能,应急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记者:目前,我国政府应急管理还有哪些方面有待提高?

吴江:一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协调联动还需要加强。有效的应急管理必须以高效运转的日常行政管理为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打造一个无缝隙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防灾和风险管理仍然是难题。预防是最好的救灾减灾,也是最有效的应急管理,但恰恰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我们要认认真真总结预防工作中的各种漏洞。将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这方面更重要的是预防标准和措施要让基层群众知道,要普及到中小学校,从娃娃抓起。

三是利用科技力量救灾方面还要加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央领导十分重视科学应对灾害,充分发挥了专家队伍的作用,并且请进了国际专业救援队伍。今后,这方面还有待加强,包括抢救过程的科学性。

记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改善这些状况?

吴江:一是解决各种灾害的人才保障问题。从预防到应急到恢复建设,整个过程需要各种各样的救灾人才、技术人才、救治人才、指挥人才。下一步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应急管理队伍,应急技术队伍,物资保障队伍。今后政府管理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两种能力,这是今天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二是要把国家应急管理方面的规定、预案,有关法律知识以及应急的方法技术沉到基层去。各级政府的预案不是给自己做的,而是为群众做的。要看村里有没有预案,学校有没有预案,幼儿园有没有预案。要把应急管理工作做到基层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坚决消灭死角。

第五篇:玉树地震救灾报道中的民族团结框架研究

玉树地震救灾报道中的民族团结框架研究

[摘要]

2010年04月14日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的7.1级地震是继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中国面临的又一次严重灾难事件。灾难性报道又一次考验了中国的主流媒体面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能力。灾难性报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以玉树地震救灾报道中的民族团结为实例,对媒体关于玉树大地震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其新闻框架;从新闻框架理论和“民族团结”角度研究媒体灾难报道框架的特征,以及媒体如何在今后的灾难报道中,鲜明立场,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分寸,实现媒体传播效果的人文化,客观化和多元化。

[关键词] 玉树地震;救灾报道;民族团结,框架理论;

新闻背景分析:

抗震救灾期间,全国媒体在报道思路上高度统一、协同一致,形成了一个良性的报道体系。记者在发回的各组稿件都充分显示了媒体的人文关怀,媒介素养被业界广泛讨论。报纸、网络、电视甚至手机等媒体发挥了明显、积极的作用,不管是国内的媒体还是海外的媒体,都呈现出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形态,为抗震救灾报道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媒体在这次大灾难面前充分展现了媒体职责和媒体的责任感。

在大灾难面前,媒体极力倡导救人救灾,为全国人民发回了最原生态的报道,号召全国人们与玉树同胞一起,为抗震救灾出资出力。这契合了新闻框架理论的预设。在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媒体在正式逻辑建构前,对抗震救灾做出了主观认定,即透明、开放、真实再现。

新闻框架理论分析:

新闻框架理论是新闻传播学者受到霍夫曼的社会框架理论启发,引入到新闻传播领域。框架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条和框是人们将社会真实转换成再现的标记,也就是人们对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作为社会真实再现主要渠道的媒体,通过报道新闻来建构一个主观环境,以达到其预先指向的目标。所以新闻框架就是新闻工作者使用语言或其它符号再现社会真实的过程。

新闻框架是媒体对社会事件所建立的思想结构,即对事件定性。它具有“选择与凸显事物”的作用。一般而言,框架具有三层内在结

构:高层对事件的主题(事件及事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界定;中层地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过程、结果影响进行归因、评估;低层运用语言和其他符号对事物作文本性的表达。抗震救灾中,媒体对救灾工作的再现就是运用文字符号或有声符号对抗震救灾作文本性的表达。

分析结论:

高层:灾难报道中民族团结传播的高度。

宣传思想战线要坚决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坚持及时、准确、全面、客观的原则,认真做好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着力营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良好氛围,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在这次玉树地震报道中,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之间,形成了一座思想的长城,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实践,民族团结在大灾面前谱写的高亢的赞歌。

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媒体开创的公开透明的报道制度,积累的突发事件报道经验、培养的责任意识、树立的人文情怀,对我国媒体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进一步夯实了媒体人以人为本的职业理念,尊重生命、民族大义、充满人文关怀的报道得到了上下一致的好品,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心,凝聚了民族团结的力量,不分让民族大爱在废墟中得到弘扬,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作用。

中层:民族团结为中心思想,深度报道,整个多元信息。

经过汶川地震的考验,在这次玉树地震报道中,媒体显得更加的沉着冷静、有理有序。围绕信息的发布、传播、接受都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较汶川地震报道中,更凸显其重要性和紧迫感。在新闻传播中,速度赢得了先机。在玉树发生地震后,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中:中央电视台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机制,于当时8时23分在综合频道、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中以字幕的形式播发地震消息,8时48分又以电话联线方式更新报道地震灾情和救援情况。全国各个地方台也与中央电视台一起加入了地震报道的大军中,14日至15日就播报地震相关报道30000余条,播发报道速度之快,形式多样,行动有序,这为受众对灾区的及时了解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也为各个地区对灾区的救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媒体的报道中民族团结是整个救援的中心思想。大灾面前,藏汉一家,不分藏汉,不分僧俗,积极互救,这样的报道在所有的抗震救灾的报道中是提及最多的词语,让报道的思想高度有了更高更远的意义。在节目形式上除了灾区现场的及时播报,更有专题报道、访谈等深度报道,除了传统媒体的报道之外,新媒体也在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有着出色的表现,这让此次报道的形式更灵活、多元、整合信息更丰富、更全面,让受众能够从不同侧面、更深层次是了解地震灾区人们的情况和面临的危险与困难,也对救援进行有效的分析与指导。

低层:抢先报道,放平视角,掌握话语权,人文关怀引导舆论。⑴采用平视视角、弯下腰写新闻

媒体要尊重新闻主体的感受和想法,就必须站在主体的角度进行报道。在报道语言、报道方式、报道内容上,报道者要抱着同情、安慰、理解、宽容和善意的态度进行报道,要采用平视的报道角度,设身处地为采访对象着想。在现场采访时,记者要理解被采访者的现场感受,关注他们此时此刻的情绪、想法。不要深挖他(她)们的伤痕,更不能将其作为“煽情”的工具而制造“声泪俱下”的效果,在安慰的同时给以爱的鼓舞和关怀,让藏民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而不是沉浸在过去悲伤的回忆中,让其感受到灾难过后的温暖、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⑵把握报道的平衡性,实现对藏民的人文关怀

灾难报道中,对典型人物的宣传诚然是有一定必要,它能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关注和重视,唤起社会的关爱和同情,但新闻传媒的“人文关怀”只有在对大多数受众实行“关怀”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价值。英雄是时代的代表, 群众却是生活的主流。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了个人在历史上的特殊或杰出的作用, 揭示了杰出人物在历史中发挥领导和榜样作用的必然性。与此同时, 也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在灾难报道中,媒体在重视典型宣传的同时,反映其群体的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坚持“点”与“面”相结合的报道模式。⑶立足于藏民心灵重建的议程设置

藏区的民族话题十分敏感。灾区藏民的安抚工作和重建家园迫在眉睫。灾难面前民族大团结的力量是最有利的思想武器,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其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将大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对灾区藏民的心灵关怀。例如,媒体在关于灾区的报道中要充分发挥媒体“说服”效果,并让大众参与到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效益,为灾区藏民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卉《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2.阴兴良《论媒体应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变革》

3.陈智通《浅论突发事件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方法》

4.刘孜《汶川地震报道的影响》

下载地震救灾行动中解放军(武警)官兵的感人事迹点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震救灾行动中解放军(武警)官兵的感人事迹点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