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盘点历届G20会议成果
历届G20领导人峰会成果有哪些?
随着杭州G20峰会时间的临近,全球对中国此次举办的G20都投以期待的目光,对中国寄予厚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认识到仅仅依靠西方发达国家应对国际金融问题已不现实,还需要有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参与。根据西方七国集团1999年6月在德国科隆举行的财长会议的倡议,同年9月25日,西方七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同意建立由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组成的G20就国际金融问题进行磋商。
G20成立初期,其运行机制为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机制,2008年金融危机后升格为领导人峰会。自2008年11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领导人峰会起,至本次土耳其安塔利亚峰会为止,已举办十次领导人峰会。2014年11月的布里斯班峰会宣布中国将举办2016年G20峰会。
G20的宗旨是推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那么历届的成果有哪些?
第一次峰会
G20首次领导人峰会2008年11月于美国华盛顿举行。这是G20财长会首次提升为领导人会议级别。
会上,与会领导人就金融危机的起源、加强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经济增长等问题达成共识,并就应对世界面临的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措施达成一项行动计划,其中包括提高金融市场透明度和完善问责制、加强管理、促进金融市场完整性、强化国际合作以及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等。
会议结束时,与会领导人还发表了支持全球经济稳定和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宣言。宣言承诺,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宣言强调,在金融不稳定时期更应反对保护主义,反对为投资或商品和服务贸易设置新壁垒,反对采取新的出口限制措施或采取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定的刺激出口措施。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通力合作共度时艰》的重要讲话,深刻分析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呼吁国际社会采取包括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深化国际金融监管等在内的“一切必要措施,尽快恢复市场信心,遏制金融危机扩散和蔓延”。
第二次峰会
2009年4月,英国伦敦举行G20领导人第二次峰会。中国、欧盟、俄罗斯等交替发声,呼吁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
会上,与会领导人发表声明,同意为IMF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提供总额1.1万亿美元资金,其中IMF资金规模由2500亿美元增加到7500亿美元,以帮助陷入困境的国家。
在金融监管方面,与会领导人认为有必要对所有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和监督,首次提出把对冲基金置于金融监管之下,并同意对拒不合作的“避税天堂”采取行动及实施制裁。
在金融机构改革方面,与会领导人决定新建一个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现在的金融稳定论坛,并与IMF一道对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实施监测。IMF和世界银行也将实施改革并赋予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更大的发言权。
此外,与会领导人还一致承诺,反对保护主义,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并重申将致力于在年底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就温室气体减排达成协议,朝着绿色经济迈进。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重要讲话,全面介绍了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有效举措。
第三次峰会
2009年9月,美国匹兹堡举行G20领导人第三次峰会,主要讨论了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议题。
峰会取得的最重要的历史性成果,就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新兴经济体赢得了在全球经济事务上的重要话语权。在匹兹堡峰会的《领导人声明》中,首次明确指定G20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而在此之前,充当这个国际经济合作主要平台的是G8(八国集团)。此外,承诺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份额至少提高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的投票权至少增加3%。
本次峰会确定了G20峰会日后的举办机制,即自201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此次峰会并发表题为《全力促进增长推动平衡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应该充分利用二十国集团这一平台,继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保持政策导向总体一致性、时效性、前瞻性。
第四次峰会
2010年6月,加拿大多伦多举行G20领导人第四次峰会。峰会呼吁加强国际金融高管人员选拔机制改革,减少财政赤字,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力推下一届首尔峰会前完成IMF投票改革;同意要求银行增加资本额。会议强调了G20集团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和加强经济复苏。
会议发表了《G20集团多伦多峰会宣言》,在发达国家削减财政赤字、国际金融机构治理改革、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时间表,强调采取进一步行动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
峰会达成“相互评估程序”,旨在协调全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中期可望使全球经济总量增加2.5%,创造数千万就业岗位,并使数千万人摆脱贫困。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并发表题为《同心协力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强调继续发扬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世界经济尽早进入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第五次峰会
2010年11月,韩国首尔举行G20领导人第五次峰会。这是G20领导人峰会首次在亚洲举行,也是首次在“新兴市场国家”举行,对G20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峰会主要议题为汇率、全球金融安全网、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问题——发展议题首次入选峰会主要议题,通过了“首尔发展共识”和跨年度行动计划;此外,最终通过了《G20集团首尔峰会宣言》,既对当时经济复苏和长远全球治理的焦点问题给出了解答,又对包括发展在内的全球性议题作出了承诺。
首先,世界经济不平衡问题是此次峰会讨论的重点问题。峰会就经常项目收支平衡议题达成两项内容——“相互评估进程”及其相关讨论。而对于美国以一些经济体贸易顺差较大为由提出的为经常项目设定量化上限的提议,由于很多经济体提出质疑和反对,该提议未得到采纳。G20集团“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框架”工作组将研究拟定相关“参考性指南”,其进展情况将在2011年上半年由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进行讨论。这一决定没有预断结果,体现了G20寻求互利共赢的正确做法。
其次,首尔峰会再次肯定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支持IMF向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代表性不足国家转移6%以上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多年谈判未果,目前的改革因“势”而生,并具有三方面意义:更好地反映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增强富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加强基金组织自身的合法性、可信性和有效性。
第三,与货币相关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大焦点。首尔峰会就汇率政策与协调提出四项建议,这些建议明确了G20韩国庆州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的成果,缓解了人们对“货币战”的担忧。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实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后,人们对热钱冲击国际金融市场担心加剧,峰会特别指出对此应保持警惕,减少其可能带给新兴经济体的风险。
第四,与会领导人承诺加强全球金融网建设和加强金融监管。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再接再厉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强调各方要本着“对历史、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站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高度,发扬“同舟共济”精神,再接再厉,努力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
第六次峰会
2011年11月,法国戛纳举行G20领导人第六次峰会。该峰会首要命题被视为在世界经济面临新危险时,如何维护和巩固来之不易的经济复苏势头。
峰会主要讨论了世界经济形势、“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大宗商品价格等问题,重点讨论了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强调G20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呼吁建立一个更稳定和更能抗风险的国际货币体系,扩大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组成篮子。
在会议通过的《增长与就业行动计划》中,G20集团成员承诺在短期内应对经济危弱性,恢复金融稳定,在中期加固经济增长基础。所有G20集团成员都将进一步推动结构改革,挖掘增长潜力,促进就业,加强各国和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倡导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此外,时任法国总统萨科齐强调,戛纳峰会达成三点共识:
一、确保IMF拥有充足资源以发挥其作用,将在此前增资共识的基础上随时进行新的增资;
二、采取一切措施促进经济增长;
三、强调社会保障体系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G20集团成员,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承诺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在此次峰会中积极参与,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合力推动增长合作谋求共赢》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对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立场和主张。
第七次峰会
2012年6月,墨西哥洛斯卡沃斯举行G20领导人第七次峰会。
本次峰会通过了《G20集团洛斯卡沃斯峰会领导人宣言》。宣言指出,G20集团的首要任务仍是寻求强劲、可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G20集团将共同努力加强需求和重塑信心,通过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金融稳定,来创造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为此,峰会通过了《洛斯卡沃斯增长与就业计划》来促成各方合作以达到目标。该计划强调,全球经济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与会方现在的共同关注点是增加需求、促进增长、信心和金融稳定,为全体公民改善就业前景。
峰会批准《洛斯卡沃斯责任评估框架》,对各国财政整固、货币和汇率政策、结构政策进展进行评估;向IMF累计承诺增资4560亿美元;宣言强调一个开放、可预测、有规则可循的、透明的多边贸易体系的重要性,保证世界贸易组织的中心地位。
对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欧洲债务危机,宣言指出,G20集团中的欧元区成员在宣言中承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该地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改善金融市场运作,打破主权债务与银行债务之间的恶性循环。各方希望欧元区能与希腊新一届政府通力合作,确保该国在欧元区内继续朝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支持欧洲迈向更加一体化的金融体系。
会议宣言指出,与会各方都意识到有效的“全球和地区安全防护网”的重要性。此次峰会期间,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兴经济体做出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的决定,其中中国提供430亿美元,巴西、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各出资100亿美元,南非出资20亿美元。
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题为《稳中求进共促发展》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关于继续致力于保增长、促稳定的政策主张。
第八次峰会
2013年9月,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G20领导人第八次峰会。G20峰会通过了涉及12个领域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圣彼得堡宣言》,明确了世界最为紧迫的任务是增强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促进更高速度的增长和改善就业。
峰会重点聚焦经济增长和就业两大主题,强调以创造更多生产力和更好工作作为各国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减贫和增强社会包容性。宣言承诺采取更广泛地行动来切实增加就业,并提出以下具体措施:改善营商环境和催生正式的、更多生产力和回报的工作岗位;投资技能教育和终生学习计划,使其掌握技术和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使得岗位流动更为便利并提高就业力;投资于劳动力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帮助解决就业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等;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工资议价、国家工资设定体系和获得社会保障等方面来提高就业质量;制定国别计划或采取系列就业行动,并将在下届布里斯班峰会上继续讨论。此外,宣言中还特别强调了长期投资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的投资,这些领域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峰会持续关注发展议题,宣言强调了缩小发展差距和支持强劲、可持续、包容和弹性增长是增长和就业这一总体目标的关键。宣言关注了粮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包容、人力资源发展、包容性绿色增长和国内资源的流动性六个方面的内容,这些领域的相关计划和下一步行动安排可视为首尔峰会所达成的跨年度发展行动计划的延续。
宣言中主要从打击避税和提高税收透明度、改革国际金融体系、加强金融规制、提高金融教育和消费者保护四大方面对金融领域下一步的规范发展建章立制。此外,宣言还对影子银行、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金融机构大而不能倒等问题作出了回应和具体部署。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代表中国新一届政府在峰会上作了重要发言,提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等一系列新理念,倡导二十国集团成员建立伙伴关系,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呼吁各国要采取负责任宏观经济政策,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重要主张得到与会各国普遍接受和认同,中方的很多观点和建议均被纳入《二十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领导人宣言》,集中发出了“中国声音”,体现了中国的话语权,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九次峰会
2014年11月,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G20领导人第九次峰会。
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里斯班峰会公报》上,与会成员领导人核准了支持增长和抗风险的《2015-2016年G20反腐败行动计划》,同意采取行动建设反腐败合作网络,包括加强司法互助,返还腐败资产,拒绝为腐败官员提供避罪港。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推动创新发展实现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提出“创新发展方式”、“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三项行动建议,倡导做共促经济改革的发展伙伴,落实全面增长战略,推动世界经济从周期性复苏向可持续增长转变。习近平强调,中国将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势头,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
有专家表示,此次G20峰会给人最大的感受在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多,扮演的角色也愈发重要。中国的自信心增强了,“底气”也更足了。可以说,这次的G20是由中国“塑造”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一直是中国在G20峰会中的核心诉求。当前的国际金融体系存在明显的弊端,习近平讲话把这一议题上升到了历史的高度。与此同时,当年金砖国家的合作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建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这是二战后第一个没有发达国家参加的国际金融机构,是对于国际金融体系是一个补充,也对G20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来源:)
第二篇:盘点:历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
盘点:历届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
“两会”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始于1983年6月召开的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从五届全国人大到六届全国人大,我们国家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政治局面安定团结,生产建设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举国上下正在同心协力,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在这个大背景下,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召开换届的会议,自然引起了海内外众多传媒的广泛关注,包括港澳台和外国的不少新闻媒体都希望能够到北京采访“两会”。
为了使众多传媒和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了解中国人大和中国政协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两会”秘书处同有关方面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扩大“两会”对外开放的程度,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召开之前,分别举行新闻发布会,并邀请和欢迎港澳台和外国新闻机构派记者采访“两会”。此举受到境外新闻机构的普遍好评,认为这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有力举措。1983年6月4日上午,“两会”首任新闻发言人——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副秘书长曾涛、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副秘书长孙起孟,分别受各自会议秘书处的委托,同时向中外记者发布了关于召开“两会”的新闻。自那时起,“两会”建立的新闻发布会制度就一直延续至今。
先后担任过全国人大会议新闻发言人的有七人,他们是:
曾涛(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至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曾涛,原名曾海仙,1914年5月出生在江苏泰兴市(今属江苏泰州)。1937年参加革命,入安吴青训班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支部书记、中共富阳、建德中心区委书记,苏中一地委组织部部长,工委书记、宣传部长、胶东区委办公室主任、苏南区党委秘书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镇江地委副书记,1952年后任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兼机关党委书记,1960年1月,调外交部工作。后任新华通讯社哈瓦那分社社长。
1977年12月,被任命为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秘书长,驻阿尔及利亚、南斯拉夫、法国大使,新华社副社长,社长、顾问,1980年恢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时,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团执行主席,1979年11月至1983年6月,兼任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负责人大常委会的外事工作。是中共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中国—欧洲议会友好小组主席。1997年2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姚广(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至五次会议)
原名姚广禄,山西昔阳人,1937年11月参加抗日游击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在河北邢台和沙河县八路军工作团工作,任区委书记;1940年后任豫北涉县区委书记,河南林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47年后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华北局政策研究室研究员;1950年后任华北行政事务部农业组秘书,华北农林水利局处长、副局长,湖北省政府外事处处长;1955年后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驻波兰使馆参赞,外交部第二亚洲司司长和欧美司司长;1970年后历任驻波兰、加拿大、墨西哥、埃及兼吉布提、法国兼吉布提大使。1982年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兼外交部纪委书记。1986年后任外交部顾问、纪委书记。1988年5月后任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顾问,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98年离休。
周觉(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至五次会议)
周觉(Zhou Jue,1927年4月—),外交家、人权学者,衡阳市衡南县洲市乡人。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全国人大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助理(1984年至1986年)、中国驻法国大使(副部级,1986年至1990年)。
曾建徽(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至五次会议)
曾建徽,男,汉族,1928年12月生,湖南平江人,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2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毕业。1942年,就读于明德中学,1945年至1949年在西南联大先修班学习,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北京《中建半月刊》工作,后任中共北京市委学生工作委员会宣传干事。1949年至1952年任新华广播电台英语广播部干事、助理编辑,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新闻处助理编辑。1952年至1977年任新华社对外部国内组编辑,副组长、记者组组长,对外部值班室编辑、主任。1977年至1981年任新华社总编辑室发稿助理、总编辑助理。1981年至1982年在中央党校干部培训班学习。1982年至1988年任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1988年至1991年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新华社副社长、党组成员。1991年至1992年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1992年至1997年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1997年后任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1998年3月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姜恩柱(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第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高邮人,1938年12月出生,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大学文化。曾任驻英国代办处随员,驻英国大使馆三等秘书,二等秘书。回国后,历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处长,处长,副司长,司长。1990年后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91年12月―1995年8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93年4月出任中英会谈(中英政府就香港九四/九五年选举安排进行的会谈)中方代表。1993年7月―1995年12月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95年12月―1997年3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1997年7月―2000年1月任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社长。2000年1月―2002年8月17日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2002年8月29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被任命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3月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香港)。
李肇星(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至五次会议)
李肇星,男,汉族,1940年10月生,山东胶南人。大学文化。1964年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外交部工作。后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翻译班学习。196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11月任外交学会科员。1970年8月后,任中国驻肯尼亚使馆职员、随员。1977年6月后,任外交部新闻司科员、副处长。1983年6月任中国驻莱索托使馆一等秘书。1985年3月后,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1990年2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92年12月后,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大使。1995年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98年3月任中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傅莹(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曾任中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大使,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驻大国女大使。是继龚澎、王海容之后,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副部级外交官。
作为中国首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也是继1974年王海容之后中国第二位女性副外长,2013年3月4日,傅莹迎来一个新角色——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第三篇:历届奥运口号大盘点
1.2012伦敦奥运会口号
Inspire a generation(激励一代人)
2.2008北京奥运会口号
One world,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2006都灵冬奥会口号
An Ever Burning Flame(永不熄灭的火焰)
4.2004雅典奥运会口号
Welcome Home(欢迎回家)
5.2002盐湖城冬奥会口号
Light the Fire Within(点燃心中之火)
6.2000悉尼奥运会口号
Share the Spirit(分享奥林匹克精神)
7.1998长野冬奥会口号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Flower as One(让世界凝聚成一朵花)
8.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口号
Harmony, Radiance,Grace。(和谐,光辉,优雅)
The Celebration of the Century。(世纪庆典)
9.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口号
Friends for Life(永远的朋友)
10.1988汉城奥运会口号
Harmony and Progress(和谐,进步)
11.1984洛杉矶奥运会口号
Play Part in History(参与历史)
第四篇:历届奥运会口号大盘点
历届奥运会口号大盘点
历届奥运会口号大盘点
1.2012伦敦奥运会口号
Inspire a generation(激励一代人)2.2008北京奥运会口号
One world,One Dream(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3.2006都灵冬奥会口号
An Ever Burning Flame(永不熄灭的火焰)4.2004雅典奥运会口号 Welcome Home(欢迎回家)5.2002盐湖城冬奥会口号
Light the Fire Within(点燃心中之火)6.2000悉尼奥运会口号
Share the Spirit(分享奥林匹克精神)7.1998长野冬奥会口号
From Around the World to Flower as One(让世界凝聚成一朵花)8.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口号
a)Harmony, Radiance,Grace。(和谐,光辉,优雅)The Celebration of theCentury。(世纪庆典)9.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口号 Friends for Life(永远的朋友)10.1988汉城奥运会口号
Harmony and Progress(和谐,进步)11.1984洛杉矶奥运会口号
Play Part in History(参与历史)
第五篇: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
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959年4月)一次会议(1954年9月)
二次会议(1955年7月)
三次会议(1956年6月)
四次会议(1957年6月)
五次会议(1958年2月)
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9年4月~1965年1月)一次会议(1959年4月)
二次会议(1960年3~4月)
三次会议(1962年3~4月)
四次会议(1963年11~12月)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9年4月~1965年1月)
一次会议(1964年12月~1965年1月)
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5年1月~1978年3月)一次会议(1975年1月)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78年3月~1983年6月)一次会议(1978年2月~3月)二次会议(1979年6月~7月)三次会议(1980年8月~9月)四次会议(1981年11月~12月)五次会议(1982年11月~12月)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3年6月~1988年4月)一次会议(1983年6月)
二次会议(1984年5月)
三次会议(1985年3月~4月)四次会议(1986年3月~4月)五次会议(1987年3月~4月)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88年4月~1993年3月)一次会议(1988年3月~4月)
二次会议(1989年3月~4月)
三次会议(1990年3月~4月)
四次会议(1991年3月~4月)
五次会议(1992年3月~4月)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3年3月~1998年3月)
一次会议(1993年3月15日~31日)
二次会议(1994年3月10日~22日)
三次会议(1995年3月5日~18日)
四次会议(1996年3月5日~17日)
五次会议(1997年3月1日~15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98年3月~2003年3月)
一次会议(1998年3月5日~19日)
二次会议(1999年3月5日~16日)
三次会议(2000年3月5日~15日)
四次会议(2001年3月5日~15日)
五次会议(2002年3月5日~15日)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03年3月~)
一次会议(2003年3月)
二次会议(2004年3月)
三次会议(2005年3月)
1、届:因为一般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换届选举中央委员,大会完毕也就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所以几届几中的届是第几届委员的届,而非第几次会议。比如十七届一中全会,并不是因为十七大才叫十七届,而是因为十七大产生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的全体会议才叫十七届。可能有人要说,这有什么区别?当然,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但这并不代表没区别。假设一种不太可能的情况,由于某种原因,某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换届流产,那么会后老一届中央委员的全体会议只能延续上一届的“届”。例:党的19999届中央委员已经开了5次全会(19999届五中全会),而在第20000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没能换届成功,中央委员还是第19999届的,那么他们在此后召开的全体会议只能叫19999届六中全会,而不能叫20000届一中全会。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5年。但由于政治运动等原因,九大直到1969年才召开,而十大、十一大均比党章规定提前一年召开,到了1982年的十二大及以后各次党代会,才真正按“八大”确定的党章的规定,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某次党代会的中央委员会议为“几届几中全会”。
2.“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议,如“七届二中全会”就是指七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委员会议。
八大二次会议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八大二中全会 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第一个是全国的党代表参加,第二个是全部的中央委员参加。
一、党的会议
1、全国代表大会
全国代表大会5年召开一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的十六大”
2、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简称中央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简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解释: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意思是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的第五次全体会议)
二、人大会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简称: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开的第三次会)
2、全国人大常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
(简称: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解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的人大常委会委员开的第22次会)
三、政协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简称: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解释: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十届委员开的第三次会)
历任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毛泽东(1954年9月27日—1959年4月27日)
刘少奇(1959年4月27日—1968年10月31日)
宋庆龄,董必武(1968年10月31日—1972年2月24日)(副主席代行主席的职权)董必武(1972年2月24日—1975年1月17日)(以代主席名义行主席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
宋庆龄(1981年5月16日授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82年以后)
李先念(1983年6月18日—1988年4月8日)
杨尚昆(1988年4月8日—1993年3月27日)
江泽民(1993年3月27日—2003年3月15日)
胡锦涛(2003年3月15日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机构中的一种。自1954年开始设立。主席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它对外代表国家。根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第六十二条选举产生,任期五年,最多可连任两届,根据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必须是年满45周岁并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实践上则同时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的高级干部。
宪法第三章第二节界定了主席的职责与义务。主席的主要权力包括,根据全国人大和其常委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和国务院其它组成人员、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动员令、授予国家勋章;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批准或废除与外国缔约等。
按宪法,主席职务仅仅是象征性的国家的元首。如果主席同时任别的职务,其实际权力则来自其他职务,自杨尚昆开始,国家主席一般都兼任中央军委主席或副主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如果国家主席出缺,由国家副主席继任;如果正副主席都出缺,则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代理主席职位至新的国家正副主席人选产生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设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此时只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一职;1954年国家主席的设立至1975年第二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撤消;自1975年国家主席在宪法上的缺位至1982年第四部宪法对国家主席的恢复;以及1982年至今国家主席制度的稳步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新中国建国初期到1954年,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国家主席,行使国家主席职权的国家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设主席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6名,委员56名,秘书长1名。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和领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工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不是国家元首,而只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过在实际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行使了一部分属于国家元首的职权。因此,在新中国建立至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就相当于国家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置国家主席开始于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取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家主席是政治体制中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既是国家的代表,又是国家的象征。同时第一部宪法还对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地位和职权等一系列问题予以明确的规定。
1954年至1965年,中国的国家主席制度基本上得到正常运转。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分别担任国家主席和副主席。1959年和1965年,刘少奇两次当选为国家主席。在1954年至1965年期间,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了大批的法律法令,召开了多次国务会议,接见外国使节,并进行了其他许多有关的职务活动。1966年至1975年间,由于担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迫害致死,国家主席职位长期处于空缺状态。
取消国家主席时期。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部宪法。宪法正式取消了国家主席的建制。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部宪法。该部宪法仍然坚持不设置国家主席。不过,1978年宪法把1954年宪法所规定的由国家主席行使的一些职权,包括: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和法令,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同外国缔结的条约,授予国家的荣誉称号的重要职权,改为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行使。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四部宪法,恢复设置国家主席、副主席。1982年宪法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1999年3月和2005年4月经过了四次修正,每次都继续坚持国家主席、副主席的设置,从而使国家主席制度得到确立。
第一届(1954年——1959年)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第二届(1959年——1965年)刘~~少~~奇为国家主席
第三届(1965年——1975年)刘~~少~~奇为国家主席
第四届(1975年——1978年)未设国家主席,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第五届(1978年——1983年)未设国家主席,叶~~剑~~英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华~~国~~峰为国务院总理
第六届(1983年——1988年)李 先 念为国家主席
第七届(1988年——1993年)杨 尚 昆为国家主席
第八届(1993年——1998年)江 泽 民为国家主席
第九届(1998年——2003年)江 泽 民为国家主席
第十届(2003年——至今)胡 锦 涛为国家主席
军委主席:
毛泽东(1949年10月~1954年9月)
邓小平(1983年6月~1988年4月)
邓小平(1988年4月~1993年3月)
江泽民(1993年3月~1998年3月)
江泽民(1998年3月~2003年3月)
胡锦涛(2005年3月~2010年3月)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选举产生)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5年1月中共四大推选)
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1927年4月至5月中共五大推选)
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1928年6月至7月中共六大选举产生)
(注:1931年向忠发被国民党逮捕杀害后,由王明代理)
中共中央总书记:博古(秦邦宪)(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洛甫)(1935年1月遵义会议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45年6月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69年4月中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1973年8月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1977年7月十届三中全会追认)
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1977年8月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1982年9月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1987年11月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2年10月19日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7年9月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