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
海拉乡是贵州省威宁县的西部的一个贫困乡,距县城约118公里,东与该县的黑石镇、秀水乡相接,南与该县的岔河乡接壤,西与云南省会泽县的矿山镇、火红乡隔牛栏江而望,北与该县的斗古乡有一水之隔,境内三面环水,全县最高海拔“平箐梁子”亦在境内,因而素确“海拉半岛”和“小西藏”之称。
全乡总面积约222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94个村民组;共有农户8000余户,人口3.7万人,境内居住着彝、苗、汉等民族,地形由上而下分为梁山、半山和河边地区,最高海拔2879.6余米,最低海拔1379余米,平均海拔在2200米左右,全年千均气温7月(11℃)、1月(1.6℃),年降雨量为800—1000毫米,无霜期为180天——200天,由于该乡所在辖区属喀斯特溶岩地貌,地表破裂,山势陡峭,经济和文化受区位的影响相当严重,因此,是全县的两个—类贫困乡镇之一。
海拉乡自1992年“撤、并、建”后,乡政府由原住地(老鸦营(卫星村)迁至红辉山后,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壮大,现在已基本上建成了一个机构健全,人口密集的乡镇,人民群众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海拉乡物产丰富,有良好的畜牧养殖条件,有高产量的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有储存丰富的煤炭资源,有可扩大发展的“再生黄果”,它们都是推动海拉乡各方面发展的物产条件。
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发展铺就致富路
新华网(2010-08-05)
稿件来源:威宁报社 作者:王德聪
夏日的威宁,满山碧绿。绿树、绿草、繁花、一栋栋新建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环抱之中,田野里,白色的地膜在阳光照射下银波荡漾,竞相绽放的洋芋花争奇斗艳,行走在县城附近的草海、黑石头、小海、羊街等乡镇,到处呈现出山的风光、绿的自然。素有“田坝”之称的中水镇,村民们正在地里收获早熟马铃薯,一派忙碌的景象,地膜覆盖下的烤烟长势宜人,绿浪滚滚。在秀水、麻乍、雪山等乡镇,天然牧场、人工草场上,一群群赶着猪、羊混杂的牲畜队伍,形成“赶着牛羊奔小康”的生动画面。一排排造型新颖、白墙青瓦的黔西北民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高原风景线。
马铃薯:土果变金蛋
去年以来,威宁县紧紧抓住喀斯特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气候,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马铃薯、蔬菜、经果林、烤烟等一批新型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增收渠道。威宁县具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平均海拔2200米,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气候区域,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美称,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日照为1700-1945小时,为全省之冠。农产品方面,有享誉全国八大名梨的大黄梨、优质苹果、清香型优质烤烟、马铃薯、苦荞、中药材等,均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各地客商纷纷前来我县订货抢购,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交通不便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威宁县的特色资源一直无法变成“摇钱树”,走不出山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内昆铁路的开通,威宁县从此有了自己的火车站,一批批农产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草海火车站,昔日高山上的“土果果”闯进了沿海大都市,摇身一变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蛋蛋。”
今年威宁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60万多亩,占威宁县土地面积的一半,涉及种植户28多万户,占威宁县农村人口的90%。按照每亩马铃薯2000元的纯收入计算,很多种植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麻乍乡嘠利村塘上组村民马永配去年种植马铃薯15亩,养牛6头,年收入3万多元,如今又建起一栋160多平方米的黔西北民居,家里还购置了崭新的现代家具。“不是政府的支持,我那能盖得起这么漂亮的房子,还是党的政策好。”马永配高兴地说。
现代烟草:农民增收的“金叶子”
威宁县拥有河谷地带和低凹丘陵坝地。当地高原气候培育了“清雅飘逸、柔美香甜”的优质烟叶,是全国清香型优质烟叶的生产基地。近年来,县委政府把烤烟生产作为威宁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围绕以科技兴烟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使烟叶生产水平得逐步得到提升。2009年,全县种烟15、6万多亩,收购烟叶43万多担,实现烟叶税收6000多万元,农民增收近2亿元。今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7.96万亩,计划收购烟叶50万担,预计实现烟税7500多万元,农民增收3亿多元。
“目前,我们已在牛棚镇、秀水乡、迤那建立了现代烟草示范基地,烟田内配套了小水窖、沟渠、密集式烤房等烟叶工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已初建成效,先后有贵州中烟、上海、长沙烟草集团在我县建起了优质烟基地,并签订了烟叶购销合同,一大批烤烟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烟农只管种烟,不愁卖不掉。”县烟草公司经理马本宁对记者说。
4300多亩优质烟连成一片,秀水乡是如何打破各家各户的土地界限?该乡党委书记马仲华感慨地说:“起初可费了不少劲,土地丈量了五六次,为了确保现代烟草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党委政府制定了‘三个不变’,(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原承包土地界限不变,土地面积不变)。村民们看到连片烟田规范整齐、行向统一,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加之集中育苗和机械化耕作节省了大量工时,烟苗长势又越来越好,群众理解了,都说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目前,全县共有3000多户烟农,其中,种烟大户超过100亩以上的就有200多户,50亩以上有300多户,职业烟农超过10亩的多达2000多户。
“现在,咱烟农清闲多了,以前,我们栽烟要1个多月的时间,自从烟草合作社成立以来,实行机耕才10天就栽完了。这样,我们就能把时间节约出来,大伙出去打打工,挣点钱帮补下家庭,栽完烟后,平常只是打打药,媳妇一个人就完全做得了,烘烤季节再回来”。牛棚镇范家田村烟农禄朴国笑着对记者说。
畜牧业:农民变牧民
行走在秀水乡前峰、高峰、华峰三峰万亩草场上,一望无际的人工草场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村庄里,新建的黔西北民居一栋连一栋,正在建设的通村油路工地上,施工人员正忙着砌边沟,一派紧张忙碌的场面。现代化的“羊别墅”里关满波尔多羊群。
“我从06年就开始养羊了,那时养的是黑山羊,07年后,政府引进波尔羊,我家发了38只母羊,两只种公羊,去年,发展到100多只,年底卖了40多只,收入5万多元,养羊确实比种洋芋收入高得多。”前峰村农民杨绍群喜不自禁。
据了解,2007年来,国家、省、地扶贫办启动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养羊扶贫项目”在秀水实施,总投资近1000万元,采取滚动扶贫的方式,首批扶持农户1000户。目前,已建成连片人工草场2.4万多亩,零星草场1万多亩,养波尔山羊13000多只,其中基础母羊10000只,新增羔羊3550只,涉及农户400多户。
短短两年多时间,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效果明显。“原来是只管种草籽购羊子,后续管理和销售环节等措施没跟上,为了保障让群众得到实惠,从项目实施开始,我们采取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种草的方式,成立了“三峰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负责基地疫病防治、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马仲华感慨颇深。据了解,“三峰村”平均海拔在2300多米以上,土地贫瘠,农民主要以种包谷洋芋为主,过去,农民养羊主要以放养为主,由此对生态破、植被造成破坏。为了修复生态,保证增收,山上进行了封山育林后,利用项目支持,通过引进适宜圈养的波尔山羊,真正实现了农民从粮民向牧民的转变。
2008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威宁县在秀水、哈喇河、观风海等乡镇启动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百里示范长廊,实施核心区养殖辐射带动,以秀水、观风海为核心区打造3万亩畜牧生态养殖基地,力争在2011年前在全县建成共10万亩的人工种草养殖区。如今,在秀水、雪山、麻乍等10余个畜牧乡镇,种草养畜规模已经形成,昔日与土地为业的众多农民将告别土地当“牧民”。中药材:协会铺路搭起桥
在山川秀丽、绿树成荫的哲觉镇,仿佛走进一片原始森林,在这里,除了耕地,全是森林。“哲觉镇有41000多人口,耕地面积不到29000亩,森林覆盖率却高达60%。人多地少,群众却不毁林开荒,靠的是外出务工和发展特色产业。”该镇党委书记崔炳鸿说,近年来,哲觉镇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全镇每年种植折耳根、百合、党参、魔芋等上万亩。去年,仅折耳根种植就有400多户,一半人家收入上万元。
“发展中药材需要大量劳力,在销路、运输等具体环节上要保障农民利益,所以,我们成立了中药材协会。”崔炳鸿介绍,哲觉镇中药材协会的成立,通过网上进行销售。自中药材协会成立以来,先后有贵州仪佰制药厂、安顺制药厂等厂家前来定货,生产上,农民只负责把药材季挖起来,有协会指导农民搞好初加工,销售上,农民不用操心,协会会组织人来完成。“我们只管种植,挖药。运输和销售都由协会去办,到时候我们只等着他们把钱送来。”公平村村支书顾光华告诉笔者。
目前,全县已注册各种专业合作社、协会100多家,各种特色产业协会应运而生,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配、运输、市场销路等问题。
“威宁是农业大县,三农问题是大事,要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这三个问题,要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变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在发展特色产业上,逐步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狠抓农村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等突出问题,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地委委员、县委书记杨兴友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第二篇:发展特色产业(定稿)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步脱贫
潮安县凤凰镇位于潮州市北部山区,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交界,面积232平方公里,辖27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其中8个村在扶贫开发中被定为贫困村,有贫困户522户,1946人。自2009年扶贫“双到”开展以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立足产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该镇扶贫“双到”成效显著,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实际,依靠特色,确立一个“总体工作思路”,做到“四个坚持”、“四个着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主要做法如下:
一、因地制宜,确立特色扶贫工作思路。
该镇多为山地,海拔在310--1498米之间,其中山地面积30多万亩,属亚热带海洋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约2200毫米,山高雾多,峡谷纵横,岩泉渗流和深山密林形成独特的环境,具备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条件。茶叶栽制历史悠久,始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凤凰单丛茶的原产地,也是广东省最古老的茶区,具备了茶叶生产和制作的人文历史条件。凤凰茶香馥高爽、味美甘醇、韵至
清远、爽口宜人,享誉海内外,该镇在1995年5月被定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2003年被中国科学院定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被省定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2008年被定为中国名茶之乡。由于自然资源独特,产业优势明显,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坚信只有紧紧依靠特色茶叶产业优势,帮助和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和长远上实现脱贫致富。
二、坚持宣传教育,着力提高贫困户脱贫信心。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有了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前提和首要条件。该镇和各帮扶单位深入调研,下乡驻村,分析各贫困户致贫原因,找准脱贫关键点,制订了“依靠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劳动力转移为辅”的脱贫工作思路。一是组织贫困户集中学习,分析近十几年来凤凰单丛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总体趋势,要求贫困户要坚定信心,下大决心加大茶叶种植,紧紧依靠特色茶叶种植脱贫致富。二是宣传教育,彻底改变贫困户“等、靠、要”落后思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批,树立勤劳致富的典型、亮点、进村入户与贫困户沟心、谈心等等方法方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贫困户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取得扶贫效果。
三、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带动,着力提高贫困户的 “造血”功能。
该镇坚持抓好扶贫工作,不仅要切实抓好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发展生产,培育特色产业,提高造血功能,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工作思路,积极寻求贫困户脱贫的长效机制。一是开设茶叶种植、嫁接、田间管理和制作等多期技术培训班,组织贫困户开展学习,提高了其种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使贫困户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增加收入。二是通过开设评茶师、高级评茶员培训班,培训一批贫困人员成为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既为该镇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充实了人才,又为贫困户依靠专业技术脱贫创造条件。三是通过扶贫专项资金和多方筹资,购买优质茶苗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充实生产资料,使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造血”,为稳步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坚持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着力拓宽贫困户的茶叶销路。
该镇紧紧抓住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和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等多块金字招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使特色产业扶贫之路不断延伸,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龙头企业通过自身的品牌建设和科研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凤凰
茶的特色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政府通过穿针引线,鼓励企业和贫困户长远合作,定期向贫困户收购茶叶,解决贫困户的茶叶销路,获取双赢效益,为贫困户的脱贫提供了稳定保障。
五、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推进整村脱贫。
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该镇紧紧抓住各种机遇,积极申报项目、狠抓项目落实,发动贫困户积极性,参与扶贫开发,使各扶贫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针对贫困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各项基层设施建设,较好的解决了各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等实际问题,为贫困村的整村脱贫打下了基础。
第三篇:农村特色产业
关于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但是一系列变化发展是以生产发展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种植由于大型机械的广泛运用使农村产生了更多资金和劳动力,农民已不满足传统种植带来的收益所以产生了许多依托土地的特色产业,以此来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以XXX为例,目前成规模收益显著的有以下特色农业:
蔬菜产业。以XXX村为中心的温室蔬菜种植现有大棚占地200多亩,人均年收入逾两万元。12年积极争取了XXX市450吨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改造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40栋,总占地面积110亩,该项目投产使用后,年产值可达660万元,可带动180人就业,辐射周边360户通过种植设施蔬菜达到致富目的。
草莓种植:种植区位于XXX村,由农艺师XXX承建,已建成X个高标准日光温室,每栋占地面积1500平米。品种为红袖添香、章姬等,产品销往北京等大中城市,每棚年利润5—8万元,发展潜力巨大。
莲藕种植产业:位于XXX占地2X0亩,品种为泰国花奇莲,采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即依托肉鸭鸭粪经沼气池发酵,供莲藕生长用肥,藕池内饲养泥鳅,既增加了收入,莲藕的种植又为肉鸭养殖提供了环境,形成生态种养的良性循环产业链。
肉鸭养殖产业:占地面积120亩,已建肉鸭养殖大棚20个,每棚每年出栏6茬。与六和公司签订长期回收合同,保证了养殖链顺畅,也奠定了养殖园的利润基础。
除以上之外,还有观赏苗木种植,错季水果等特色农业,效益好,发展前景乐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知名品牌、区域品牌稀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抗御市场风险;产业规模过小,经济效益低下;市场信息不灵、产销不协调等。针对以上情况我个人建议:
1、加强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指导。围绕特色产业开发,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班,充分利用村电教设备,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平台,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进步程度。凭借科技信息网站,制作发布名、优、希、特农副产品销售网页,及时收发致富信息,宣传销售农产品,搞好信息服务。
2、积极发展农业保险。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特色产业抗风险能力。
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公司和经纪人联结农户和基地,从事加工销售,延伸产业链,开拓大市场。
第四篇:打造特色产业
打造特色产业,服务党建品牌,创建微型企业示范村 太和镇亭子村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围绕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建设服务型“支部堡垒”、“典型引路”带动、党员干部素质提升、干部作风建设等五大主题行动,着力打造产业党建示范带和服务党建特色品牌,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建设市级微型企业示范村。
亭子村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服务党建品牌,建立太和亭子黄桃产业党支部、蔬菜产业党支部、莲藕产业党支部、微型企业协会党支部。创新设置了“党建—科技—人才—合作社—项目 ”五位一体模式和“党支部+专业合作社+企业+种养殖户”产业党建模式,形成了“特色产业党建示范带工程”,发挥了“典型引路”的积极作用,成为亭子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目前,通过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三级服务模式,做到党员上门为群众提供“代办式”服务,入户为群众提供“点题式”服务,结合项目、新农村、微型企业示范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和群众重大需求,为群众提供“主题式”服务的“民情会所”,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目前建立种养殖微型企业56户,带动群众110户发展黄桃、蔬菜、莲藕种植、泥鳅养殖等,带动全村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展望
2012年3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在市工商局上报《工商要情专报》(2012年第11期)上作出重要批示:“总结经验,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微型企业健康发展”。
农村微型企业作为太和镇特色产业示范镇建设及产业升级、旅游升档的发展重点,是太和镇经济发展工作的中心之一。太和镇将以“激活民间资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为目的,狠抓“1+3+3”政策落实,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方向,大力发展种养殖产业及组长村旅游产业。同时,强化微企公共服务平台,强化产业导向,以务实创新的举措,深入扎实抓好后续帮扶,增强微企发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强化管理服务,提升微型企业存活率和成长率。进一步加大微企融资服务力度,推动扩大微企金融服务机构范围,提高微企扶持贷款额度,发挥微企协会的作用,引导微型企业诚信经营,提升微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成长能力。
通过深入调研,对微型企业村的发展制定详细的五年规划。在未来五年内,将继续开展“三级联姻”,强化行政帮扶,通过微型企业发展与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与专业行业协会发展相结合、与企业规范化建设相结合“三个结合”的形式,以微型企业示范村为依托向周边辐射带动,深入开发养殖种植,充分延伸产业链,对微型企业进行整体打造,实
现微型企业抱团发展。一是深入开展黄桃种植产业,从太和镇木莲岔公路口至大佛寺路段全面推广黄桃种植,打造万亩桃花林的恢弘格局。二是充分进行立体开发,大力推广林下经济,发展家禽养殖业。三是进行桃花酒、桃花宴、黄桃宴、土家菜宴等特色品牌开发,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打造1-2个集餐饮、娱乐、观光、会展、度假、农耕体验为一体的4星级休闲山庄,形成5-10个上规模、有档次的特色农家乐,并发展打造出千亩荷塘、万亩黄桃林。
以亭子村为旅游资源,辅以报恩巨峰葡萄园、富金坝航电枢纽、恐龙湖、佛盐森林公园,形成太和旅游资源整体升级提质,大力推动全镇旅游商贸发展。
第五篇:2010.8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发展铺就致富路 烟草重中之重[范文模版]
威宁县四大特色产业发展铺就致富路
新华网(2010-08-05)
稿件来源:威宁报社作者:王德聪
夏日的威宁,满山碧绿。绿树、绿草、繁花、一栋栋新建的黔西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环抱之中,田野里,白色的地膜在阳光照射下银波荡漾,竞相绽放的洋芋花争奇斗艳,行走在县城附近的草海、黑石头、小海、羊街等乡镇,到处呈现出山的风光、绿的自然。
素有“田坝”之称的中水镇,村民们正在地里收获早熟马铃薯,一派忙碌的景象,地膜覆盖下的烤烟长势宜人,绿浪滚滚。在秀水、麻乍、雪山等乡镇,天然牧场、人工草场上,一群群赶着猪、羊混杂的牲畜队伍,形成“赶着牛羊奔小康”的生动画面。一排排造型新颖、白墙青瓦的黔西北民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高原风景线。
马铃薯:土果变金蛋
去年以来,威宁县紧紧抓住喀斯特扶贫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气候,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马铃薯、蔬菜、经果林、烤烟等一批新型农业特色产业成为农民的主要增收渠道。威宁县具有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气候优势和区位优势。平均海拔2200米,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气候区域,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美称,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年日照为1700-1945小时,为全省之冠。农产品方面,有享誉全国八大名梨的大黄梨、优质苹果、清香型优质烤烟、马铃薯、苦荞、中药材等,均有良好的市场口碑,各地客商纷纷前来我县订货抢购,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交通不便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威宁县的特色资源一直无法变成“摇钱树”,走不出山门。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内昆铁路的开通,威宁县从此有了自己的火车站,一批批农产品源源不断的运往草海火车站,昔日高山上的“土果果”闯进了沿海大都市,摇身一变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金蛋蛋。”
今年威宁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160万多亩,占威宁县土地面积的一半,涉及种植户28多万户,占威宁县农村人口的90%。按照每亩马铃薯2000元的纯收入计算,很多种植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麻乍乡嘠利村塘上组村民马永配去年种植马铃薯15亩,养牛6头,年收入3万多元,如今又建起一栋160多平方米的黔西北民居,家里还购置了崭新的现代家具。“不是政府的支持,我那能盖得起这么漂亮的房子,还是党的政策好。”马永配高兴地说。
现代烟草:农民增收的“金叶子”
威宁县拥有河谷地带和低凹丘陵坝地。当地高原气候培育了“清雅飘逸、柔美香甜”的优质烟叶,是全国清香型优质烟叶的生产基地。近年来,县委政府把烤烟生产作为威宁县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围绕以科技兴烟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使烟叶生产水平得逐步得到提升。2009年,全县种烟15、6万多亩,收购烟叶43万多担,实现烟叶税收6000多万元,农民增收近2亿元。今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7.96万亩,计划收购烟叶50万担,预计实现烟税7500多万元,农民增收3亿多元。
“目前,我们已在牛棚镇、秀水乡、迤那建立了现代烟草示范基地,烟田内配套了小水窖、沟渠、密集式烤房等烟叶工场,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已初建成效,先后有贵州中烟、上海、长沙烟草集团在我县建起了优质烟基地,并签订了烟叶购销合同,一大批烤烟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烟农只管种烟,不愁卖不掉。”县烟草公司经理马本宁对记者说。
4300多亩优质烟连成一片,秀水乡是如何打破各家各户的土地界限?该乡党委书记马仲华感慨地说:“起初可费了不少劲,土地丈量了五六次,为了确保现代烟草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党委政府制定了‘三个不变’,(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原承包土地界限不变,土地面积不变)。村民们看到连片烟田规范整齐、行向统一,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加之集中育苗和机械化耕作节省了大量工时,烟苗长势又越来越好,群众理解了,都说各级政府和烟草部门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目前,全县共有3000多户烟农,其中,种烟大户超过100亩以上的就有200多户,50亩以上有300多户,职业烟农超过10亩的多达2000多户。
“现在,咱烟农清闲多了,以前,我们栽烟要1个多月的时间,自从烟草合作社成立以来,实行机耕才10天就栽完了。这样,我们就能把时间节约出来,大伙出去打打工,挣点钱帮补下家庭,栽完烟后,平常只是打打药,媳妇一个人就完全做得了,烘烤季节再回来”。牛棚镇范家田村烟农禄朴国笑着对记者说。
畜牧业:农民变牧民
行走在秀水乡前峰、高峰、华峰三峰万亩草场上,一望无际的人工草场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顶。村庄里,新建的黔西北民居一栋连一栋,正在建设的通村油路工地上,施工人员正忙着砌边沟,一派紧张忙碌的场面。现代化的“羊别墅”里关满波尔多羊群。
“我从06年就开始养羊了,那时养的是黑山羊,07年后,政府引进波尔羊,我家发了38只母羊,两只种公羊,去年,发展到100多只,年底卖了40多只,收入5万多元,养羊确实比种洋芋收入高得多。”前峰村农民杨绍群喜不自禁。
据了解,2007年来,国家、省、地扶贫办启动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养羊扶贫项目”在秀水实施,总投资近1000万元,采取滚动扶贫的方式,首批扶持农户1000户。目前,已建成连片人工草场2.4万多亩,零星草场1万多亩,养波尔山羊13000多只,其中基础母羊10000只,新增羔羊3550只,涉及农户400多户。
短短两年多时间,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效果明显。“原来是只管种草籽购羊子,后续管理和销售环节等措施没跟上,为了保障让群众得到实惠,从项目实施开始,我们采取土地流转集中连片种草的方式,成立了“三峰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负责基地疫病防治、技术指导、市场销售等,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马仲华感慨颇深。据了解,“三峰村”平均海拔在2300多米以上,土地贫瘠,农民主要以种包谷洋芋为主,过去,农民养羊主要以放养为主,由此对生态破、植被造成破坏。为了修复生态,保证增收,山上进行了封山育林后,利用项目支持,通过引进适宜圈养的波尔山羊,真正实现了农民从粮民向牧民的转变。
2008年,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威宁县在秀水、哈喇河、观风海等乡镇启动建设草地生态畜牧业百里示范长廊,实施核心区养殖辐射带动,以秀水、观风海为核心区打造3万亩畜牧生态养殖基地,力争在2011年前在全县建成共10万亩的人工种草养殖区。如今,在秀水、雪山、麻乍等10余个畜牧乡镇,种草养畜规模已经形成,昔日与土地为业的众多农民将告别土地当“牧民”。
中药材:协会铺路搭起桥
在山川秀丽、绿树成荫的哲觉镇,仿佛走进一片原始森林,在这里,除了耕地,全是森林。“哲觉镇有41000多人口,耕地面积不到29000亩,森林覆盖率
却高达60%。人多地少,群众却不毁林开荒,靠的是外出务工和发展特色产业。”该镇党委书记崔炳鸿说,近年来,哲觉镇成了远近闻名的中药材之乡,全镇每年种植折耳根、百合、党参、魔芋等上万亩。去年,仅折耳根种植就有400多户,一半人家收入上万元。
“发展中药材需要大量劳力,在销路、运输等具体环节上要保障农民利益,所以,我们成立了中药材协会。”崔炳鸿介绍,哲觉镇中药材协会的成立,通过网上进行销售。自中药材协会成立以来,先后有贵州仪佰制药厂、安顺制药厂等厂家前来定货,生产上,农民只负责把药材季挖起来,有协会指导农民搞好初加工,销售上,农民不用操心,协会会组织人来完成。“我们只管种植,挖药。运输和销售都由协会去办,到时候我们只等着他们把钱送来。”公平村村支书顾光华告诉笔者。
目前,全县已注册各种专业合作社、协会100多家,各种特色产业协会应运而生,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调配、运输、市场销路等问题。
“威宁是农业大县,三农问题是大事,要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民、农村这三个问题,要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变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在发展特色产业上,逐步形成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狠抓农村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工作等突出问题,努力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地委委员、县委书记杨兴友在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