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专题研究汇报材料

时间:2019-05-13 13:1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专题研究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专题研究汇报材料》。

第一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专题研究汇报材料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专题研究汇报材料

实践科学发展,关注困难群体,实施救助措施,维护社会公平,既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多年来,定边县立足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目前,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包括基本生活、医疗、教育、就业、住房保障、司法援助等专项救助,兼顾各方、统筹全局、城乡一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形成。

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乡统筹、分类指导的原则,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宗旨,遵循“单项突破,系统完善、点上突破、面上拓展”的总体思路,力争“十二五”期间,以健全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优化资源为核心,形成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手段现代化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和解决群众的特殊困难,促进和谐定边建设。

5、以“高度重视、部门配合、积极协调、认真实施”为目标,努力推进教育、住房、司法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三)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二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三是重在建制、逐步提高。四是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五是政策保障、依法救助。

二、定边县各类社会救助工作政策落实和专项资金投入情况

(一)各项社会救助政策落实及规范管理现状

1、城市低保。我县制定出台了《定边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明确了低保工作的指导思想、保障范围、保障标准、收入核算和审批程序,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并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定边县城市居民收入核算实施办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3708户8272人,占城市人口的17.13%,人均月补差标准为225元。

2、农村低保。2009年11月,我县在市民政局的组织下,专门召开了低保工作培训会。2010年,我县对全县所有低保对象进行了摸底排查,将不符合政策的农村低保对象进行了调查,新增农村低保对象3074户7685人,形成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动态管理模式。到目前为止,我县共有农村低保户15447户31564人,占农业人口的11.19%,人

标迈进,全年累计支出农村低保资金2935万元。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逐步落实,初步实现应保尽保,定边县根据上级指示精神,适时提高供养标准,落实供养资金,供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共对156人实施了农村集中供养,对908人实施了分散供养,全年累计支出五保供养资金276.4万元,其中农村集中供养72.2万元,分散供养204.2万元。

城市医疗救助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截至2010年年底,城市医疗救助共救助108人次,全年累计支出城市医疗救助资金972960元,农村医疗救助669人次,全年累计支出农村医疗救助资金4744342元,全年共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892人次。

临时救助制度正在建立健全,全年有530人享受了农村传统救济,1760人次得到了农村临时救济,为城乡低保家庭、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和城乡老党员发放了一次性节日生活补贴,涉及4万余人。

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救助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第一、政策制定过程中仍有显失公平之处。一是社会救助标准设定不够科学,低保家庭除了享受低保救助外,还能享受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由此造成部分低保家庭得到的社会救助大大高于低保线,且超过了大部分低保边缘户的实际生活水平。二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城乡流动人口的

变动频繁,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与当前政府社会救助工作要求不相适应,专业素质和职业精神都有待加强。

(四)财政投入社会救助工作的压力增大。

我县是省财政直管县,市上制定的各类社会救助专项资金配套形式均按2:8执行,其中20%均由中、省列支,市上不予配套,县列支80%,我县现有城市低保对象8272人,农村低保对象31564人,五保供养人员1064人,常年受灾人员6.2万人左右,临时救济人数达到4000人。以2011年为例,县财政列支城乡医疗救助资金70万元,临时救助资金32万元,救灾专项资金150万元,五保供养240万元,城乡低保1200万元,加之我县财力有限,这就造成财政投入压力增加,恳求市上在这些专项资金配套上予以支持。

四、进一步改革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定边县社会救助的总体思路和总体目标是:以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重点,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网络和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单项突破,系统完善,点上突破,面上拓展,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水平,不断改善困难群众生活水平。

(一)创新工作机制

通过建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机制,在基层搭建统一的社会救助平台,实现救助信息的畅通,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社会救助措施,提高社会救助

第二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宣恩县)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宣恩县财政局

【内容提要】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而社会救助体系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补充,主要包括城乡低保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共济制度等内容。加快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关键词】社会救助体系 现状 问题 原因 对策

一、基本情况

宣恩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辖6乡3镇(其中有2个侗族乡)、279个行政村,总人口35.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4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千分之7.74。境内居民除汉族外,还有土家、苗、侗等2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其中侗族居民列全省之首。境内山大人稀、沟壑纵横、土地贫瘠、自然生存条件恶劣,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0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52元,低于全州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国家级扶贫攻坚县。

从现行的社会救助政策实施来看,宣恩县城乡困难人群可以分为城镇低保户(含其他困难户和“三无”人员)、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农村散居孤儿、农村受灾困难户、各类突发性事件事故造成的临时困难群体六大类。目前,宣恩县总体社会救助水平有如下特点:

(一)分布不均,城镇相对集中,农村相对分散,农村地方之间差距较大,偏远乡镇的农村人数相对较多。

(二)救助水平低,截止2010年底,城镇低保户的“三无”人员最高为280元,农村低保户救助分三档,最高为75元/人月、最低为35元/人月;农村五保户中集中供养的为1800元/人年、分散供养的为1300元/人年;农村散居孤儿为1500元/人年。其他如受灾临时困难群体和边缘人群,其救助是不固定的和低水平的,其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上级财政补助。

(三)救助内容单一,我县目前的城乡救助仅仅只限定在勉强的保障基本生活,对于困难对象的就医、住房、入学有心无力。

(四)城乡困难群体致困的原因不一样,但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县经济欠发达,农业占主导地位、没有什么工业,城乡困难群众缺乏致富的门路。城镇困难群众成困的主要原因是下岗失业、农村致困的原因主要是交通地理条件、受教育程度低、自然灾害、突发变故等。

(五)救助主体单一,我县目前实施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民间慈善组织和社会力量相当薄弱,社会互帮互助的气候气氛还远未形成。

从目前我县城乡困难群体构成的数量来看,有以下特点

(一)农村五保户。截止2010年底,我县农村五保户人数共为1033人,其中:集中供养840人、分散供养193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1.31%,平均每个乡镇115人,每个村近4人。这个数据在5年内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其财政补助标准从800元左右/年增加到近2000元/年,虽然标准提高了很多,但近几年物价飞涨、粮油供应很难落实,其增加因素几乎被抵消,农村五保户生活还是较为困难,还存在有很多应该纳入五保户管理的,因地方财力问题而无力纳入。另外五保户的就医还没有形成一个长期有效保障措施。

(二)农村低保户。根据上级要求,我县近两年通过几次大规模扩面,到目前为止,我县的农村低保户已经达到11103户25782人,已经超过了我县农业(农村)总人口的8%,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分类救助,目前我县得标准是:一类85元/人月、二类65元/人月、三类45元/人月。需要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864万元。从原来的10元/人月到如今的分类施保,标准虽然提高了,但是水平还是很低的,保障内容很有限,他们的医疗、住房、子女入学也还不能得到较好解决。

(三)城镇低保户。包括城镇“三无”户等困难群体,目前我县城镇低保有2447户4615人,其中90%在县城珠山镇的五个社区。全额保障标准为280元/人月(主要指“三无”对象),平均保障标准为140元/人月,基本上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近年来。通过民政部门与教育、水电、广电、卫生、劳动等部门协调,按规定落实了他们的相关优惠政策,这对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存在对城镇“三无”对象保障标准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部分城镇低保户无房户住房问题、未参加医保人员就医问题仍不容忽视。

(四)受灾困难户和临时困难群众。一是受灾户的救济问题,我县处于鄂西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极容易引发洪涝干旱冰雹灾害,每年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按照国家规定,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实行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县市级按农业人口平均1元的标准列入预算,专项用于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但由于我县现实的财力状况,实际只定额负担,列入预算(每年10万元),而且没有列救灾工作经费。其余绝大部分要向上级争取(这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由于资金十分有限和工作人员缺乏,对受灾困难户救济显得十分乏力。二是农村临时困难群众包括部分政策原因下放的困难群体救济问题,由于没有专项预算,民政部门存在把上级专项和本级其他专项东拉西扯的问题,从而导致存在审计风险。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政府部门虽然不断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救济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特别是城镇困难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在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机构不健全。承担困难群众救助救济工作的主要是民政部门。现在突出的问题是乡镇街道民政经办机构配臵与日益增多的民政工作业务极不相称,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民政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救助也将由主要集中在城镇扩大到农村,乡镇街道民政机构将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目前,我县乡镇街道民政机构基本上有名无实,大多数乡镇街道没有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没有形成工作体系,兼职人数也太少,基本上是一个人,最大的乡镇也只安排了两个人,最突出的是政策业务知识缺乏,很不适应民政工作特别是救助困难群众的需要。

(二)财政困难。我们发现,经济欠发达县市困难群众救助的难点是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财政困难,贫困对象多,贫困对象越多,财政就越困难。目前我县困难群众救助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负担,作为国家级扶贫攻坚县,县级可用财力十分有限,很难筹措更多的资金保障低保经费的落实,如按照2010我县一般预算收入额度,县级财政应配套城乡低保资金329万元,但实际只配套了152万元,缺口177万元,低保办公经费64万元,实际落实30万元(是在县级城乡低保配套资金中列支的),城乡低保资金的发放和工作开展,如果没有上级财政补助,简直难以想象。

(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县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严格地说还处在初级起步阶段,水平低,覆盖范围小。城镇低保制度已初步建立,自然灾害救助制度虽然建立,但很不完善,不易操作。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社会互助制度也还未真正建立,特别是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问题仍然很突出,仅仅依靠民政一个部门发点临时救济无济于事。应该由政府主导建立与之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让那些有困难的群众通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能够自食其力,生活得到不断改善,最重要的是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应尽快在城镇完善、在农村建立。

(四)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社会贫困人口相对的救助面大,困难对象中出现了越扶越贫、越帮越困的现象。据了解,我县来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济的八成以上是同一困难户,他们对民政部门的救济逐渐产生了依赖思想,给临时救济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由于财政原因,个别地方农村五保户供养经费未按规定落到实处,对部分政策的解释不到位甚至胡乱解释,引起部分群众上访,使国家的好政策落空。

三、形成原因

虽然我县困难群众形成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重视不够不到位是根本原因。一是民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当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发展当地经济,关心困难群众就是逢年过节发点慰问款就行了;二是对民政工作内容了解不够,认为干民政工作只是抄抄名册、发发钱,平时不干也无妨。甚至个别地方认为关心困难群众是县民政局的事情,跟乡镇街道无关,凡是有困难群众要求解决困难的,二话不说顶多盖个章就要他找民政局;三是存在犯难情绪,认为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难见成效,难见政绩,与其做了不讨好还不如不做。由此造成我县民政机构不健全,乡镇街道民政干部身兼多职的现状,“抽点时间做民政”这是真实的写照,足以说明乡镇街道在安排全盘工作时,对民政工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困难群众救助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二)财政困难时主要原因。我县几乎每年的财政收入应付干部的工资和基本运转都存在问题,因此要县级财政过多地拿钱解决困难群众生活只能是有心无力。

(三)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是重点。社会互助的风气在我县尚欠火候,民间慈善机构力量不强,不知如何参与,会有什么政策对待。因此下一个问题将是如何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形成社会多元救助、多方帮困的格局,而不是让政府唱独角戏。

四、解决对策

(一)加强机构建设,加强专门组织机构建设并配备高素质专门民政干部,做到事有人做、能做好。

(二)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生活,县级财政尽最大努力予以保障经费,明确列出经费预算。建议对象我们这样的贫困县,县级财政足额安排工作经费,少配套或不配套补助资金,这样,拉扯上级专项资金的情况将会大大减少。

(三)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多方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上级主管部门主动加大对象我们这样贫困县的专项补助或转移支付力度。

(四)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民间慈善团体、社会互助力量相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最佳选择。

(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帮助困难群体解决基本生活是治标,主要是如何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困难群众再就业、创业,用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最佳唯一出路。

(五)切实加强对城乡低保工作的领导,把低保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和班子分管成员工作实绩考核的内容。湖北省委、省政府多次对保障城乡群众生活提出了新要求,主要领导对进一步做好低保工作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做好城乡低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低保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同时,把低保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街道正职和班子分管成员工作实绩考核的内容,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长效机制。

2011年5月

参考资料:

1、恩施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中期评估自评报告

2、宣恩县民政局2010年城乡低保工作总结

第三篇:六盘水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

六盘水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

张兴荣

〔内容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全面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为广大困难农民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生活保障,真正做到保障民生、维护民权、实现民利。

〔关 键 词〕农村 社会救助 体系建设 单项救助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民政局

截至2005年12月,六盘水市尚有22.97万贫困人口,其中:经过帮扶可以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14万人,需要进行易地搬迁的贫困人口4.1万人,需要长期社会救助的特困人口4.87万人。关心这些贫困群众,特别是长期需要社会救助的4.87万特困群众的冷暖与病痛,为其提供尽可能满足衣、食、住、医、教等方面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履行《宪法》规范,尊重和保障这些困难群众的基本人权的要求,是建立健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也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要保障这些特殊困难群众的生存权益,仅仅依靠传统的生活救助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全面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为广大的困难群众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生活保障,真正做到“保障民生、维护民权、实现民利”。

农村社会救助是政府、社会和个人对于陷入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在现金、实物和服务等方面实施的助人及自助活动。所谓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从系统性、整体性、有机性的角度去思考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并构建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或整体的行为或活动。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可以单项推进,可以整体推进,也可以整体与单项工作齐头并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当前我市民政工作的重点,而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则是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难点。一、六盘水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随着六盘水市经济实力和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社会救助项目要逐渐增多,内容也要日益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六盘水市农村社会救助项目主要有以下基本内容: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科技救助、司法救助、就业救助以及特殊困难群体收费减免政策的开通,如身份证等制作收费的减免。从单项救助制度来看,目前全市基本上建立了农村特困户基本生活定期定量救助制度,基本生活救助制度的基础性或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从农村社会救助的整个体系来看,六盘水市建立了以农村特困户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但是我们这个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可以说只搭建了一个社会救助体系的平台,许多具体的救助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落实,进一步丰富和向外扩伸,才能真正解决特殊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二、六盘水市农村社会救助的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救助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性工程。农村社会救助要规范、有序和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建立健全一个“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使农村社会救助形成一个完整的、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建立健全一个统一协调的农村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这是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农村社会救助管理体系应该是:“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政府主导”强调的是政府在社会救助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的作用,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办法措施;“民政主管”是指民政部门作为社会救助工作的政府主管部门,要发挥其归口管理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组织、协调社会救助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落实;“部门联动”是指各级政府组成部门或单位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工作职责,根据救助工作的总体部署和统一要求,在本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相应的救助工作;“社会参与”是指广大的各族群众、各界人士、群众团体和个人,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为困难群体救助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总结六盘水市社会救助工作的实践经验证明,这一工作机制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要将社会救助工作的重心向下移,以乡镇或街道为主体,使之成为救助方与救助对象之间的中介,救助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媒介,构建起“上下统一”的社会救助工作运行机制。社会救助的具体操作应该是:困难群体向乡镇或街道提出救助申请或经乡镇、街道的委托,由困难群体向村、居委会或城市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救助机构或个人提供需要救助的信息,根据供求双方的情况,由乡镇救助机构和个人分别进行救助。

(二)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的法规政策体系,是我们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制度保障。要结合六盘水市“十一五”发展规划,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六盘水的总体要求,加快六盘水市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建立健全、完善和整合,使各项社会救助政策逐步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为规范全市农村社会救助行为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基础和环境。

(三)建立稳固的救助资源供给系统。建立稳固的救助资源供给系统,是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物质基础。救助资源主要是分为三种形式,现金、实物、服务等三种,其供给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民间组织和国际社会。救助供给资源的短缺与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社会救助的最大瓶颈。只有真正解决了救助资源的开发、整合和配置三个方面的问题,构建起一个稳固的救助资源供给系统,为救助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1、关于救助资源的开发问题。当前政府对社会救助资源的投入总量明显不足。以六盘水市2005年为例,全市各级财政(不含中央、省)用于民政事业经费支出的总额为7468.64万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2.5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36%。与2004年相比,对民政事业投入资金总量尽管增加了,但是占财政总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仍然很低。因此,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救助资金总量,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公共财政,尽快完善财政在经济领域的“渐退机制”和对社会救助的“渐入机制”,切实做到有进有出,是下一步开发各级政府救助资源的实质与核心。民间救助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空间,今后应当健全社会帮扶系统,对其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国际救助资源也要加大开发力度。根据联合国有关规定,每年发达国家都有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援助的义务。援助资金应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5%。但是从实施的情况来看,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主动争取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对社会救助工作的了解,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国际社会的救助资源也才会流入到我们的救助工作中来。

2、关于救助资源的整合问题。我们现有救助资源主要有六类:一是财政投入,如扶贫资金、社保资金、春荒冬令灾民救济款、重大自然灾害救济款、五保供养转移支付、城市失业救济金;二是福利彩票公益金;三是慈善募捐资金;四是政府各部门、群众团体和企业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采取的政策性优惠减免;五是临时性的社会捐助;六是志愿者提供的社会报务。在救助资金不足的前提下,如何围绕农村特殊困难群体进行相应的救助资源的整合,厘清救助对象和投入重点,是提高救助资源使用效益,解决救助资源总量不足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政府部门及群众团体共同参与。

3、关于救助资源的科学配置问题。救助资源的配置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第一个层面是国有总体救助资源的配置,就是国家财政结构问题,也就是说国家社会保障资金中规定多大的比例用于社会救助。第二个层面是救助资源本身的配置问题,就是救助资源内部结构问题,也就是说在社会救助资源中多大的比例用于东中西部、多大的比例用于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五保供养等都需要进行通盘的考虑。无论是哪个层面的资源配置都涉及到配置方向问题。只有配置方向正确,配置的效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和提高。我认为,社会救助资源配置必须坚持扶贫济困的基本原则和方向,不论是制度设计还是操作实践,都要切实使困难群体得到救助。

(四)建立一个完善的有效的监督系统。建立健全的监督系统是保障社会救助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将社会救助工作置于全社会监督之下,是校正救助政策,争取社会支持,提高救助效益,使救助工作向“公开、公正、公平”的阳光操作的有效措施。一方面,作为社会救助主管部门要主动与社会进行沟通,主动公布救助信息,使救助对象和社会各方了解有关救助政策;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困难群体的需求,及时提供相应的物质、现金和服务方面的供给。逐步形成部门与部门、部门与社会、救助部门与救助对象、工作部门与监督部门、社会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促成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整体合力。

(五)建立健全社会帮扶系统。建立健全社会帮扶系统,是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社会帮扶系统,是发扬中华民族邻里相帮、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和充分利用民间救助资源的需要。建立健全社会帮扶系统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认真总结现有帮扶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市直机关挂钩党建扶贫联系点制度、机关干部结对子“一帮一活动”、团市委牵头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帮扶活动的经验和做法。二是要将挂钩扶贫、“结对子帮扶”、志愿者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帮扶整体合力,使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三是尽快成立六盘水市慈善总会,各县、特区、区成立本级慈善总会,制定有关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救助资源。四是政府要积极培育各类民间组织的救助资源,努力提高救助的社会参与度。五是政府和各群众团体及各新闻单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大社会救助的宣传力度,并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募捐活动,筹集民间丰富的救助资源。三、六盘水市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

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除了建立保障体系之外,还需要解决一些工作实践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性,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明确思路、找准方向,真正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关于救助平台问题。社会救助平台,也就是救助对象了解救助信息、申请社会救助、领取救助物资的场所。它是社会救助资源的集散地,也是社会救助政策的落实地,可以说是开展社会救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救助平台搭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救助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近年来,我市城市社区建设的普遍加强和“星光计划”项目的有效实施,特别是钟山区18个社区国债资金资助项目建设完工后,我市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社会救助平台即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的救助平台基本搭建成型,在社会救助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城市低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工作开展以后,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建设的内涵,实现了社区建设与社会救助的相互促进。在城市社会救助平台基本完善,救助网络初步形成的情况下,如何搭建农村社会救助平台是当前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根据六盘水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六盘水建立农村社会救助平台应参照黑龙江省和湖南省的做法,在市、县、乡镇(街道)三级成立社会救助机构,并纳入行政编制或者参照公务员管理,统一承担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职能。

(二)关于救助工作的组织体系问题。确保一定数量的社会救助管理机构及其相应的工作人员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这在方面,黑龙江省、辽宁省、湖南省及贵阳市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创新。他们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黑龙江省和湖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省、市、县都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构即社会救助管理局,乡镇成立社会救助管理所,村委会成立社会救助管理站(点)。并选派思想政治素质高、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承担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与当前社会救助工作相应的社会救助组织体系是扎实推进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社会救助工作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为设立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机构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要最充分地利用当前基层乡镇机构改革中闲置的人员、中介机构及社会各族各界人士来参与社会救助工作。

(三)关于救助的工作手段问题。对社会救助工作实行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管理,是提高社会救助管理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将社会救助工作置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微机管理软件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目前重要的是要配齐必要的微机设备,加强学习,让每一位从事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能熟悉计算机的操作,能正确使用社会救助管理计算机软件。

(四)关于救助对象家庭收入核算问题。救助对象的家庭收入核算是否准确,关系到救助对象能否合理确定,救助结果是否公正公平、社会救助分类管理、分类救助、动态管理能否有效实施的带有全局性的关键问题。综观当今世界各国,家庭收入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级的难题,也是国际级的难题。在当前救助标准政策的框架下,社会救助工作的公正公平、分类救助、动态管理的有效实施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我们应该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核定家庭收入,逐步破解这个家庭收入核实的世界级难题。

四、关于六盘水市今后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今后六盘水市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重点必须是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一手抓体系建设,一手抓单项救助,逐步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提高救助效益,努力保障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将“更多的关爱”切实送给农村困难群众,不断推进农村社会救助和农村文明进程。具体来说就是要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面建立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救助组织领导,争取党政部门和社团组织及社会各界人士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支持参与,健全各项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加大投入,形成全社会关心、关注农村社会救助工作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开创农村社会救助工作新局面,使农村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障。

1、认真研究,廓清现行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由于政策制定的时间不同,出台政策的部门不同,常常会出现一些政策的缺位或者政策与政策之间不配套的问题。因此,中央和省必须对社会救助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和修订,即社会救助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对于市、县两级,要根据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救助项目、内容,适时地制定符合本地的规范性文件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规范,填补目前中央和省在社会救助方面的政策空白。

2、抓紧出台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文件。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六盘水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暂行办法》,将目前实施的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生活救助制度转变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尽快出台农村五保对象供养经费实行县级财政统筹解决的文件,使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对象供养资金能得到真正落实。三是认真总结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实践经验和不足,适时修改我市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四是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建立全市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及其相关配套文件,进一步规范和推进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五是要从体系建设的高度来统筹规划,抓紧健全现有的单项救助项目,争取后发优势,高起点推动我市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3、加快农村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新出台的各项救助制度不少,加快这些救助制度的实施,是当前推进救助体系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不折不扣地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怀与温暖送到他们手中,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强再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

4、统筹做好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认真研究做好农村各单项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互补,注意与城市救助体系建设接轨,真正构筑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还要做好各项救助制度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以及劳动就业、户籍管理、医疗卫生等制度的衔接,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制度的效能。

5、充分发挥社会参与救助。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无论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主体,还是社会救助资源的筹集以及实施救助工作的落实都有于政府、群团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因此,在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参与的问题。

(二)采取多种形式,筹措救助资源。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六盘水市社会救助

工作仍然需要发挥政府社会救助的主渠道作用,主要通过政府救助事业的社会保障资金,维系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一是要进一步争取国家和省对六盘水救助资金的投入和支持。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全市各级政府的救助意识,加强救助责任,加大地方财政的救助投入,确保逐年有所增加。三是要通过政府统筹、政策扶持、多管齐下等方式,综合财政拨款、农业扶贫、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等,充分发挥各项救助资源的作用,使救助资源实现“1加1大于2”效应。四是要尽快成立市、县两级慈善总会,积极与国内外联系,充分发挥国际社会和民间资金的作用,进一步拓宽救助资源渠道,为救助工作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

(三)稳步推进单项救助工作。

1、进一步加强五保供养工作力度。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后,五保供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当前要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加大学习和宣传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力度。二是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全市目前共有五保对象6379户7444人,虽然有关部门统计已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但是据笔者调查,仍然有极少部分五保对象没有进入供养的保障范围。因此,必须加强动态管理工作力度,确保新产生的五保对象及时被纳入五保供养范围,对已经死亡和年龄超过五保对象的及时进行调整,确保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三是要尽快提高五保供养标准。目前我市五保供养标准比较低,分散供养人年标准625元,集中供养人年标准平均1320元,只能基本解决吃饭问题,五保沦为一保或者不保。要根据国务院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立法精神,充分考虑五保对象的衣、食、住、医(教)、葬五个方面的需要,制定切合六盘水实际新的供养标准,使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四是要切实解决五保供养资金问题。结合六盘水实际,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实行县级财政统筹解决,由县级财政根据民政部门提供的五保对象数据,按照供养标准,将五保供养经费分季度拨付到县级民政部门,民政部门负责兑现到每位五保对象手中。同时,要建立农村五保财政专户,确保专款专用,防止挤占、挪用。五是要健全、完善和落实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有关政策。要将敬老院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敬老院用地和开展的经营活动给予税收减免政策;针对分散供养,要签定供养协议书,明确帮扶责任,确保农村“五保”老人的基本生活权益。

2、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力度。结合实际,六盘水市农村敬老院建设应采取辽宁的“中心敬老院”模式。关于敬老院定性问题,要将农村敬老院改为县级民政部门直属管理的农村社会福利事业机构,改革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模式。据统计,“十五”期末,全市共有43所农村敬老院,床位数624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362人,床位利用率58%,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4.86%。2006年,市委、市政府将新建10所农村敬老院列入“十件实事”之一,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全市将达到90个农村敬老院,床位数达3000张以上,所有乡镇都将有敬老院辐射。面对现有敬老院规模小、床位少,利用率低的现状,在新建敬老院项目基础上,要注重对现有敬老院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整合,使每一个敬老院床位数达30张以上。同时要采取措施,提高床位利用率。建立敬老院星级管理制度,定期开展服务质量评比,切实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让院民满意。

3、进一步推进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建设。农村特困户救助包括特困户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科技救助、司法援助、文化救助、就业救助等内容。其中: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是农村社会救助的基础和主体。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即定期定量救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目前,全市均开展了以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生活救助制度为基础,临时性救济为辅、医疗救助为补充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但是,这个救助体系刚刚起步,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主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要尽快将农村特困户定期定量生活救助制度转变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实行补差救助,并按照进行动态管理,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二是要认真总结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实践经验,修改实施意见,降低起负线,减化有关救助手续,让特困群众医疗救助工作得到落实。同时要注意研究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衔接,资助农村特困群众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让贫困群众真正享受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带来的实惠。三是教育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政策,让农村孩子不因贫困辍学,真正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同时,制定有关优惠政策,让考上大中专学校就读的困难群众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四是要制定计划,改善贫困群众住房难。

要认真制定改善困难群众住房难工作计划,对扶贫、发展改革、民政等部门的有关资金进行整合,捆绑使用,尽快解决困难群众无房和居住在危房、茅草房中的问题,让广大群众做到居者有其房。五是要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支持力度。有关部门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组织各种符合农村实际的科技下乡活动,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种养殖技术,为改造和解放农村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六是司法部门要定期组织法律工作者深入农村,为困难群众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司法援助,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为构建和谐农村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七是文化部门要经常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创造条件。八是劳动和保障部门要加大对农村特困群众就业培训工作力度,让每位具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至少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并有组织地推荐困难群众就业,这才是最大的救助。

第四篇:XX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XX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汇报材料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困难群众生活

社会救助体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施的养老保险、医保、失业保险等社会基本保障是社会保障的基础,而社会救助体系是建立在社会基本保障基础之上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保障困难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它主要包括城市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制度(我区现行的是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特困救助)、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等内容。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由于财力不限,保障面大,目前,我区社会救助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救助力度十分有限,需要不断加快完善。

一、困难群体基本情况不容乐观

从现行政策实施来看,全区困难对象可以分为农村五保户、农村特困户、农村受灾困难户、城市低保户(包括困难户和“三无”人员)、各类突发性事故造成的临时困难群体等五大类。目前,我区总体社会救助水平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城乡不均。城市保障水平总体比农村保障水平要高得多,去年城市低保发放保障金多万元,而农村五保户和特困户救助金总共才万元,城市保障面比农村要广,城市低保基本覆盖了城市所有的困难家庭,保障面达,而相对贫困的农村目前只有五保户和特困户才能享受,保障面只有;二是分布不均。城镇相对集中,农村相对分散,农村地方间差距较大,偏远乡镇的村人数相对较多,个别村组五保户达人以上;三是救助水平低。城市低保户的“三无”对象最高才元,一般在元左右,农村特困户救助只有元每月每人;四是救助内容单一。目前只能勉强保障基本生活,对于困难对象就医、住房、入学有心无力。五是城乡致困原因有别。城乡困难群众根本原因是当经济欠发达,但是城乡又有区别,这些区别的重要背景则是城镇初步建立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城镇困难成因主要是由于下岗失业,占,农村致困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如交通地理条件、受教育程度、自然灾害、突发变故等。六是救助主体单一。我区目前实施困难群众救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民间慈善组织、社会力量相当薄弱,社会互帮互助的气候还未形成。困难群众生活困难的具体情况如下:

⒈农村五保户。据调查,去年底我区农村五保人数为人,平均每个乡镇人、每个村人,普遍实行分散供养即各村组自行负责,集中供养程度低,集中供养人数不足人。××××年前供养标准由各乡镇自行确定,乡镇补助基本在元—元每月,粮油由村组集体供给,由于近年农村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粮油供应很难落实,部分村多年未再供应,生活十分困难。今年落实省为民办实事政策后,供养补助达到每年元(直接发到五保对象手中,部分由乡镇统筹安排解决五保对象就医等其它困难),村级粮油供养情况有所好转,生活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住房就医仍是难以化解的难题,全区农村五保户普遍居住在破旧危房当中,无力修缮,个别五保户还存在无房住,缺少防寒衣被的情况,五保户就医还没有一个长期有效的措施来保障。

⒉农村特困户。全区特困户人数为人,××××年前对农村特困户的救助只能适当给予临时救济。作为省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从××××年起,市区财政按:的比例负担,为农村特困户按每人每月元的标准发放特困救助,此项经费由民政和财政于××××年底下拨到乡镇办事处,落实到特困对象手中。今年市里决定将标准提高到—元,逐步改善农村特困对象生活困难,但是标准仍然很低,保障内容还很有限,他们的医疗、住房、子女入学问题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

⒊城镇困难户。城镇困难户包括城市“三无”户等困难群体,主要是指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我市城区为每月元)的对象。全区城镇低保人口已达人,占非农人口的,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近年来,通过民政部门协调,教育、水电、有线电视、卫生等相关部门都按有关政策规定落实了优惠政策,对于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但也有不足之处:对城市“三无”户而言,保障标准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城市低保对象无房户的住房问题、未参加医保人员的就医问题仍不容忽视。

⒋受灾困难户和临时困难群众。一是受灾户救济问题。我区处于江南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容易引发洪灾和旱灾,近几的来,全区都不程度地遭受了自然灾害损失,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县区级按农业人口平均元的标准由财政做出预算,专项用于自然灾害救灾救济工作。但是我区财政实质上没有预列出配套资金,每年救灾款由民政部门向上级争取的中央级救灾款(当年未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或灾害不严重中央就不会下拨救灾专项资金或下拨很少),由于资金有限和乡镇专门工作人员缺乏,对受灾困难户救济显得十分乏力。二是农村临时困难群众包括部分政策原因下放的困难群体救济问题,政策是从财政预算的社会救济经费中列支(即“救济款”),近年来,区财政基本未做预算安排,对于困难群众的临时救济工作,民政部门不得已从上级下拨的救灾款中划出一部分(规定上级下拨资金只能用于自然灾害救济,要求造册、张榜公布由乡镇直接发到受灾户手中,这里属未按规定用途使用),但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

二、存在的问题:令人担忧

虽然近年来,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救济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特别是城镇困难居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据调查了解,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机构不健全。承担困难群众救助救济工作的主要是民政部门。据调查,突出的是乡镇民政机构配置与日益增多的民政工作业务极不相称。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民政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困难群众救助也将由主要集中在城市扩大到农村,乡镇民政机构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目前,我区乡镇民政机构基本上有名不实,大多数乡镇没有配备专门工作人员,没有专门办公室和办公设备,没有形成工作制度和工作体系,兼职人数也太少,基本上是个人,最多的富家桥安排了人兼职,而且工作人员更换频繁,珠山镇基本上一年换一人,最突出的是政策业务知识缺乏,很不适应民政工作特别是救助困难群众的需要。

(二)财政困难。我们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众救助的难点是很容易进入恶性循环:财政困难,贫困对象多,贫困对象越多,财政越困难。目前我区困难群众救助主要是由政府财政负担,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区级可用财力捉襟见肘,帮助困难群众的资金十分有限,以去年为例可见一斑。本级财政应予预算的困难群众专项资金应该是城市低保配套万元,自然灾害救灾款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转移支付万元,农村特困救助金配套万元,适当安排社会救济专项经费(定万元),合计至少应安排万元,实质安排拨付的困难群众救助经费为农村五保转移支付万元,农村特困救助金配套万元,实际拨付万元,为应安排资金的,为同期财政总收入的。

(三)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区社会救助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平较低,覆盖范围小。城市初步建立了低保制度,自然灾害救济制度虽然建立,但不很完善,不易操作。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低保制度还未启动,社会互助制度还未建立,特别是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问题还很突出,依靠民政一个部门发点临时救济无济于事。应由政府主导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社会扶助体系,让那些有困难的群众通过政府的帮助和支持能自食其力,生活不断得到改善,最重要的是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应尽快在城市完善,尽早在农村建立。

(四)政策落实效果不理想。社会贫困人口相对的救助面大,困难对象中出现了越扶越贫,越帮越困的现象。据了解,来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济的八成以上是同一困难户,他们对民政部门的救济逐渐产生了依赖思想,给临时救济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由于财政困难和乡镇民政机构不健全的原因,致使农村五保粮油供应问题没有很好落实,个别乡镇农村五保供养经费未按规定落实,对农村困难群体的调查不细致,上报数据不完整等等,对部分政策的解释不到位甚至乱解释,引起部分群众上访,使国家的好政策落空。

三、形成的原因:一言难尽

虽然困难群众形成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重视不够是根本。一是对民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当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发展当地经济,关心困难群众逢年过节发点慰问款就行。二是对民政工作内容了解不够。认为干民政工作只是抄抄名册,发发钱,平时不干也无妨。甚至有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关心困难群众是区级民政局的事,跟乡镇无关,凡是有困难群众要求解决困难,二话不说顶多盖个章就要他找民政局。三是存在犯难情绪,认为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难见成绩,难见成效,与其做了不讨好还不如不做。由此造成我区民政机构不健全,乡镇民政干事不干民政的现状,“抽点时间做民政”这是真实的写照足以说明乡镇在安排全盘工作时,对民政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困难群众救助未引起足够重视。综合以上材料,去年全区只有朝阳、接履桥、黄田铺个乡镇完成了农村敬老院改造,今年邮亭圩镇

(二)财政困难是主要的原因。全区财政只够应付干部职工工资,除此之外,没有余。因此要区财政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专项经费只会是句空话。

(三)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是重点。社会互助的风气、条件还不完全具备,民间慈善力量不知如何参与,会有什么政策对待,因此下一个问题将是如何鼓励民间力量参与。

四、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任重道远

(一)加强机构建设。设立专门组织机构建设,做到事有人做,能做好。

(二)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生活,财政应最大努力予以保障经费,给出经费预算。

(三)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多方争取上级专项资金。

(四)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以政府为主,民间慈善团体、社会互助力量相结合的新型救助体系是最佳选择

(五)力足当前,着眼长远,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是治标,主要是如何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制订相应政策鼓励困难群众再就业、创业,用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最佳的唯一出路。

第五篇:完善社会救助

完善社会救助,关键在制度建设

现在,我国城镇公民基本上得到了宪法所规定的物质保障权利,贫者、病者、老者皆有所保。但是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还存在种种问题,具体表现为:农村社会救助地区不平衡;政府投入不足;五保供养难;农村社会救助无法律体系;司法救助不完善;有些地方缺乏教育救助;救助水平低,与经济增长不同步;社会救助项目单一等。

之所以发生以上种种问题,主要是制度缺失造成的。做好立法、完善制度条例、加强监管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立农村社会救助的专门法律。目前我国农村的公民对于宪法所规定的种种物质保障的权利部分不能得到,病者无医疗社会救助,失业无失业社会救助,贫者(灾者)所得到的定期社会救济和临时社会救济并非是“应保尽保”,往往只有16%——50%的贫困者。可见我国社会救助尚处于一种无法律可依、无程序可循的无序状态。正因为这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竟然还有些农村孩子买不起笔、本子、橡皮,上不起学;有些灾民拿不到临时社会救济款等。这时建立专门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规定在哪些领域哪些人可以拿到社会救助款,分别拿到多少救助款,如:医疗救助体系、教育救助体系等。

其次,完善各类工作条例。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水平偏低,与经济增长不同步。一些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救助经费增长更是微乎其微。截至2006年3月,我国各地农村沿用的是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村新形势、管理方式的变化,五保供养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人均所得水平低等。由此可见,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刻不容缓。根据当前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完善条例,使之切实可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救助对象摆脱贫困,而不是只起到道义上象征性的支持作用。

最后,加强对社会救助的监管。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提出申请,他们的要求就能得到满足,因此都申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申请社会救助。而办事人员针对公民的申请,只是向村级民政联络员了解情况,“情况属实”就下发救济金。这样使一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不到社会救助,失去了社会救助的意义。因此要注意发放救助金的方式方法,党申请人提出申请,办事人员可组织人去调查,看情况是否属实;调查过程中不可忽视村民的意见,可依向村民了解情况,看情况是否属实。这样才能达到社会救助金保障居民最低生活水平,使救助群众免于饥饿、免于死亡的目的。

可见,加强制度建设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建立专门法律、完善工作条例、加强监管,推动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完善,更好地解决困难者的难题。

下载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专题研究汇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专题研究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市**区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总面积280.12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个镇,1个农场和1个渔业总公司,41个社区居委会、275个行政村,总人口49.97万人;2008年财政总收......

    对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对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08-06-25作者:宣传信息处南京市政协委员、建邺区政协主席杨书礼反映,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

    求真务实 积极创新探索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

    求真务实 积极创新探索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 资溪,位于抚州东部,闽赣交界处的山区小县,总面积1251平方公里,辖5镇2乡5个国有林场,总人口12.6万人。07年有城市低保对象1......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报告五篇

    关于如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的调研报告 摘 要:围绕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从精确化管理、制度上衔接、城乡一体化三个方面入手,就如何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县民政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总体方案的要求,2009年4月13至17日,我带领局生救办、低保办、优安股、福利股等股室负责人到华阳、板桥头、上庄、金沙、伏岭等乡镇......

    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会讲话

    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会讲话今天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通报我市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推动全市社会大救助体系持断提升完善,全力打造全国民生工......

    美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及其启示

    美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及其启示 汪中芳 2012-10-25 15:11:25 来源:《中国民政》(京)2009年5期 【英文标题】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of America and I......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县民政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快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党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