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亲可敬的人物 真实感人的报道
亲可敬的人物 真实感人的报道
——杨善洲事迹报道特点评析
近一时期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云南日报》等一批媒体,对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这位媒体多次宣传过的老典型重新聚焦,经过深入采访,深度挖掘,找准了人物自身最具时代特征、最具现实针对性的东西——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不论地位发生什么变化,不论在什么时期,都要永葆共产党人本色,从而形成了贯穿杨善洲事迹报道始终的鲜明主题。各媒体发挥自身优势,系列、规模,多侧面、多角度、多体裁,对杨善洲事迹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宣传报道,使这位退休领导干部的感人事迹很快传遍全国。
真实是打动读者的力量所在
作为云南的一名老新闻工作者,我在杨善洲生前曾与他有过3次接触,对其人有所了解。因而,对有关杨善洲的报道格外关注,几乎每篇必看。这些报道中有不少作品确实感动了我,使我对曾经自认为有所了解的杨善洲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也从杨善洲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在这些报道中,令我几次眼湿的当数《人民日报》2011年1月30日刊登的长篇通讯:《(主题)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副题)追记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新华社记者张严平、杨跃萍,人民日报记者姜洁、宣宇才)。我细细品味,扪心自问:为何这篇文章会如此感动我?我认为,真实是这篇通讯打动读者的力量所在。文章中,作者十分注意也较好地处理了杨善洲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与党组织的关系、与亲属的关系,特别是有分寸感地处理了杨善洲自身优点和缺点、成绩与不足的关系,而不像某些“追记”文章那样,一味拔高,刻意渲染,一好百好,掺杂使假,水分不少。从而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符合杨善洲的本来情况;使这篇文章在真实的基础上,上升到了准确、全面、客观的高度。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杨善洲也同样如此。这位从保山市施甸县偏僻的大柳水村一个普通农家走出来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和人民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他永远把个人利益放在最后,一辈子坚定信念,一条路走到底,切切实实地履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党内长期极左思潮的影响,加之杨善洲个人文化程度也不高等,他在担任保山地委书记期间,并非没有失误之处:他熟悉种田种粮食,缺乏开展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经济的意识,当年曾极力反对修建保山机场,认为占用了农民太多粮田不值得;他坚信工农干部忠诚可靠,对知识分子心存疑虑,一些同志在他手下曾受到不公正待遇;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对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如包产到户、自留山、开展边境贸易等,不是那么积极主动;他还反对把大电网接入保山,认为这样会抢去本地区小电站的市场,肥水流入外人田„„当时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注意到了杨善洲存在的这些不足,及时给予指出和帮助。同时,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加快保山地区改革开放的有力措施。难能可贵的是,杨善洲正视自己的不足,知错就改,坦荡光明。在1988年3月退休时召开的送别会上,他讲话时还对任上一些工作未做好表示内疚。
很明显,在新闻界内被誉为“新时期人物通讯写作代名词”的张严平以及其他3位作者,采访中都已掌握了上述情况,在他们所写的文章中,我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处理上述情况的原则和技巧。
浓墨重彩与简练传神
从标题看,《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似乎是追记杨善洲一生的事迹,其实不然。文章并非平铺直叙,泛泛而谈,而是有重点、有侧面,截取式地着重写了杨善洲在退休之后,婉言谢绝按规定到昆明安家的厚意,带领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扎根家乡大亮山,开始了十余年艰苦造林的事情。这十余年的栉风沐雨拼搏,又不时闪现出广阔的背景:在杨善洲生命的84个春秋里,他一直都在坚持为人民做好事,生命不息,行善不止,始终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这样,使气壮山河的最后10年有了厚实思想根基和生活根基。文章运笔从容,穿插得当,详略分明,适乎其度,浓墨重彩的十余年与简练传神的70多年叙述互相呼应,相得益彰,令人过目难忘,留下深刻印象和无尽回味。值得强调的是,作者所写的杨善洲,并非刻意雕琢使之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而是写出了一个极其符合杨善洲本真的共产党员形象。
主题是文章写作选材的基本标杆和唯一尺度。在人物通讯的写作中,与主题无关的东西,不论多么感人、多么生动,均要忍痛割爱。既然文章重点写的是杨善洲退休之后的植树造林,主题是一辈子坚守信念,永葆共产党员本色,那么,与主题无关的东西当然也就不用提及了。
然而,像杨善洲这样曾经位居高位的领导干部,退休后的最后十余年不可能与之前的时期截然分开,特别是在思想感情上往往一脉相承,因而在一些问题上又无法回避也回避不开。通讯作者正视问题,遵循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进行处理。文中写道,杨善洲退休后“选择了另一种活法,这是一次还债,也是最后的报恩。”还什么债呢?杨善洲亲眼看到曾经长满大树的大亮山,一点点变秃变荒,乱砍乱伐,曾成为一个时代的隐痛。因而他不止一次向身边的人诉说:“都是在我们手上破坏的,一山一山都砍光了,多可惜!我们要还债!要还给下一代人一片森林、一片绿洲!”报什么恩呢?家乡的山水、家乡的父老乡亲养育了他,他在任上从不为家人办事、不为家乡办事,“退休后,我会给家乡办一两件事的!”他吐露心迹。
发掘人物身上合情合理的依据
很明显,杨善洲正视时代的局限,正视自己任上工作的不足,并决心在退休后给予补偿。这样,使他退休后回乡种树这个看似突然的行动,找到了合情合理的思想依据。另外,文中还用一个段落专门交代:“毋庸回避,杨善洲也不是事事都看得准。他也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落后于农村改革的实践。但当他一旦了解到群众的意愿,便会义无反顾地为之奋斗。”英雄人物,并非没有丁点失误和问题,要紧的是认识到失误和问题后能够正视并加以改进;优秀的人物通讯也并非不能写正面人物的失误和问题,关键是要分清人物身上的主流和支流,不诿过,不粉饰,更不能颠倒黑白,用史家之笔,写传世之作。这一点,此篇通讯的作者基本做到了。
杨善洲的传闻,诸如在施甸大街上伸出援手,帮助赶马人端马脚钉马掌;在公路建设工地,捋起袖子,拿起铁钎,打出漂亮的芝麻花纹石头;赤着双脚下田,为农民示范“三岔九垄”插秧新法等,早年我在保山市采访时就听说过,另外还得知他严苛家人的不少奇事。留下的印象是,这是一个“苦行僧”,“不近情理”、“自讨苦吃”。《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的作者,同样在采访中得知了这些传闻和情况,但没有浅尝辄止,人云亦云,而是深入采访,深度挖掘,发现了杨善洲所作所为的思想基础,揭示出杨善洲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职位发生什么变化,杨善洲都没有忘记,他的根就在大柳水村;没有父老乡亲和家人,就没有他自己。文中写道:他16岁,滇西抗战,被派去参加担架队。和他一起抬担架的是一个叫刘贵的40岁的农民。刘贵用绳索将年少的他套在担架上,万一滑倒,刘贵会拽住他。上坡时,刘贵叫他在前,自己在后;下坡时刘贵让他在后,自己在前。少年的他走得轻松稳当,可刘贵走得挥汗如雨,磨烂的草鞋露出脚趾,在山路上留下点点血迹。这件事在他心里装了一辈子,父老乡亲给予他的真情,成为他日后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一辈子为人民谋幸福的源泉。这样的描写,将杨善洲“一辈子的坚守”诠释得清楚明白。他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安泰,一辈子从大地母亲身上吮吸养分。这样的描写,也使杨善洲信念的形成和坚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合情合理,让人信服,让人佩服。
文中所写的另外一桩事情,更可看出杨善洲对家人、对妻子的一片深情。在身患重病、自知来日不多之时,他将占地5.6万亩、总价值达3亿多元的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地移交给国家。为此,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定给予他20万元的特别贡献奖。经过再三劝说,杨善洲接下了这笔钱。如何花呢?杨善洲给保山第一中学捐了10万元,给林场建瞭望哨捐出3万元,给山下老百姓修建澡堂捐出了3万元。文中写道:他最终留下4万元。因为,他想到了老伴,一个一辈子含辛茹苦、给他撑起整个家、没享过他一天福的老伴。他对老友说:“如果我走了,在这个世界上,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她了。”他决定把这4万元留给老伴,让她一生愧疚的这个好女人安安稳稳,一路走好。另外,杨善洲还在林场房前仔细地种下一棵玉兰花,这种花在当地称“报恩花”,他说,这棵花是我对家人的最后表达了„„真爱无价,真爱无疆,感天动地!谁说共产党人就不食人间烟火,谁说共产党人就无情无义,谁说为国为民就非得舍弃小家?杨善洲身前身后事,较好地处理和回答了这个问题。通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杨善洲,也消除了人们对他的种种误解。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假、大、空”的人物典型早已烦腻,对媒体推出的先进人物报道总是不以为然,甚至有人嗤之以鼻。其实,英雄模范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民群众的先锋和代表,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和任何一个国家,英雄和英雄主义都是最为激动人心和鼓舞斗志的物质和精神力量,都是人民群众争相学习、传颂和仿效的榜样。时代呼唤英雄模范,人民群众期盼涌现出更多的英雄模范。事实说明,受众摒弃的是那些乱贴标签、强扭角度、无限拔高、违反新闻真实的所谓典型人物通讯;欢迎的是源于生活、忠于事实,可信、可敬、可亲、可学的英雄模范的人物报道。《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就属于这样的好文章。
从《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学到不少东西。其中,对正面典型的描写不能“木匠斧子一边砍”:只讲人物成绩,无视不足,甚至把弱点也颠倒写成优点;为突出所写人物,压低周围群众的觉悟和力量,无视组织的培养和帮助;将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要家人、亲戚、朋友,没有一点私利和私心等。
这,应该是人物通讯写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点,也是目前我们在写作中常常忽视的一点。
第二篇:人物报道
陈其伟2003年以来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边远贫困老区山村第一线黄田村担任村支书,他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凭着让黄田村富起来的信念,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创造出令人信服的辉煌业绩,实现了该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带领发动群众养牛1000头,养猪12000头,养黑山羊600头,养蜂1000多箱。种植橄榄150亩,龙眼350亩,油柿500亩,造林10000亩。同时还办起黄田村矿泉水厂、大雾山茶叶厂和3家服装加工企业、2家包袋加工企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60多人。陈其伟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铺筑了8.8公里6米宽的通村水泥路、9.5公里3.5米宽通往8个自然村组的水泥路,新建老人活动中心和架设有线电视,建设小型水库水坝以及村主干道路灯亮化工程等。黄田村也由2002年泉州市贫困村逐步走向2007年泉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还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陈其伟也先后两次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泉州市劳动模范、农村实践“三个代表”基层干部标兵和服务“三农”工作先进工作者,并被群众称为“大山深处的领路带头人”。2008年陈其伟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第三篇:真实感人的辞职报告
辞职报告
尊敬的X总:
您好!我非常遗憾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提出辞职。此时,我感到十分的惭愧与难过。
4个月前,承蒙您的赏识,我有幸进入XXXX这个蓬勃、睿智、向上的团队,我欲踩着青春的尾巴,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中搏击,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定位在车联网版图中,为实现心中的IT梦而努力奋斗!入职后,得到您的信任,被委以重任,负责市场部、行政部的领导事务。我心中既兴奋又紧张,更多的感觉到肩上的压力是无比的重大!我深知这个机会对我来说是万分的珍贵。因此,我在工作中,唯有投入百分百的努力,取得佳绩,才能报答您对我的信赖。
在开始的工作中,在您的谆谆教诲和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我慢慢的进入自己的角色当中,特别是对各地市XXX公司的培训中,我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并取得了些许的效果。但随着工作的推进,我感觉到了困难与阻力慢慢的变大,虽然您孜孜不倦的对我进行悉心教导,以及我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与状态,但效果甚微。此时的我,进入了一个迷茫、忧虑的思想状态当中。我不断的反思自己,我的大区域市场开拓经验储备不足,缺乏大型正规军的领导指挥思想,我能否挑起如此重任?
现在是XXX产品上市前宣传工作开展的时期,对于XXX产品重要的宣传和销售渠道——微信,我知之太少。我一直利用各种机会加以学习,但未能领悟其中的精髓。在近段时间的工作中,我没有取得令您及我自己满意成绩。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期望与信任,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
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未能给公司带来理想中的效益,同时考虑到公司今后安排的合理性,本着对公司负责的态度,考虑再三,我郑重向公司提出辞职。在离开公司前,我一定会做好交接工作,站好最后一班岗。
因缘相聚,因缘而散。在此,由衷的感谢X总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与培养,感谢公司同事们对我的帮助与支持。祝愿您工作顺利,家庭幸福。祝愿公司宏图如鲲鹏展翅,一飞冲天!
辞职人:XXX
2014年9月25日
第四篇:真实感人励志故事
真实感人励志故事
一九八零年,大卫在美国阿灵顿商学院读书。他的大学生活,主要靠父母按月寄来的那么一点钱来维持。不知怎么的,家里两个月没给大卫寄钱了。大卫的布兜里只剩下一枚硬币了。肚子里咕咕直叫的大卫走到电话亭旁,把所有的钱也就是那小小的一枚硬币投了进去。“喂,你好,”电话接通了,千里之外的大卫母亲说话了。大卫带着哭腔说:“妈妈,我没钱了,现在饿得慌。”大卫母亲说:“亲爱的孩子,妈妈知道。”知道了为什么还不递钱?大卫刚要把这个疑问怒冲冲地向妈妈说,忽然感到母亲的话音里有一股深沉悲凉的味道。大卫预感到不妙,他赶紧问:“妈妈,家里出什么事了吗?”大卫母亲说:“是的,孩子,你爸爸得了重病,已经五个月了,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而且由于患病导致工作没了,家里惟一的经济来源断了。因此,这两个月没给你汇钱。妈妈本不想告诉你,可你大了,应该自谋生路了。”大卫母亲说着说着,大哭了起来。电话那端,大卫也“扑嗒”、“扑嗒”直掉眼泪,心想:看来自己必须辍学回家了。大卫对母亲说:“妈妈,你别难过,我现在就去找工作,一定养活你们。”残酷的现实把大卫击晕了。
还有一个月,这个学期就要结束了,如果能有十块八块的钱,大卫就可以熬到暑假,然后利用两个月的假期打工赚钱。可现在一分钱也没有了,必须退学了。大卫和母亲说“再见”挂掉电话前的那一刻异常难过,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很棒,并且他很喜欢阿灵顿商学院的学习生活。挂断电话后,公用电话传出一阵噪音,大卫惊喜地发现许多硬币从投币口涌出。大卫高兴坏了,伸出手去接那些钱。如何去对待这些钱?大卫心里直犯嘀咕,留给自己用吧,完全可以,一是没人知道,二是自己确实很困难。但考虑来考虑去,大卫觉得不该据为己有。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争斗后,大卫把其中一枚投进公用电话,拨通了电话公司的服务电话。听完大卫的诉说,服务小姐说:“钱属于电话公司,所以必须把它们放回去。”扣掉电话后,大卫就把钱币往回放,可一遍遍地把钱币放回去,公用电话就一遍遍地把它们吐出来。大卫又给服务小姐打去电话,服务小姐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现在就请示上司。”孤独无助的大卫在电话里透出一股凄凉,服务小姐强烈地感受到了,她觉得那话那端一个品行优良的陌生人需要帮助。不一会儿,服务小姐把电话回拨到这部出了毛病的公用电话。她对大卫说:“我请示了上司,上司说这钱送给你了,因为我们公司现在人手不够,不想去为了几个美元专门派人去取。”“呀!”大卫高兴地跳了起来。现在,这些硬币光明正大地属于他了。大卫蹲下身来,认真数起来,一共9美元50美分。这些钱足够大卫支撑到暑假打工领到第一笔薪水。往学校走时,大卫笑了一路。他决定用这些钱买点儿吃的,然后去找份活干。转眼暑假到了,大卫找了份清理百货仓库的工作。
那天,大卫找到百货公司老板,跟他讲了公用电话的事和自己找工作的想法。百货公司老板告诉大卫随时可以来上班,不只是暑假,平时学习不忙的时候也可以来工作,因为百货公司老板觉得大卫是个诚实的人、尤其是个慎独的人,清理仓库绝对信得过。大卫干活非常卖力,老板很欣赏他、也很同情他。老板给了大卫双倍的工资。领到薪水后,大卫把钱都寄给了母亲,因为大卫此时已经得到消息,他获得了下一学期的奖学金。一个月后,钱又寄回大卫。
母亲在信中说:“你父亲的病有些好转了,我也找了份工作,能够维持生计。你要搞好学习,别饿了肚子。”看完来信,大卫又掉下了眼泪。大卫知道,父母就是忍饥挨饿,也不会反过来向需要资助的大卫要钱的。每每想到这些,大卫就泪水直流,心澜难平。
一年后,大卫顺利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大卫开了一家公司,第一年,大卫 就创利10万美金。大卫时刻不忘公用电话的事。他写信给电话公司:“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是,贵公司把意外的‘9美元50美分”资助了我。这一善举,让我避免成为辍学青年,走向极端贫困,同时也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激励我时刻不忘拼搏。现在我有钱了,我想回赠贵公司1万美元,略表我的心意。”电话公司老板比尔随即回复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祝贺你学有所成,事业发达。我们认为,那些钱是我们花得最值的一笔。这倒不是指9美元50美分换回了1万美元,而是说那些钱让一个人懂得了这样一个人生至理箴言:在最困难的时候,一不要忘了希望就在眼前;二不要忘了坚守正直品性。”20多年过去了,大卫怎样了?在美国芝加哥市,有一幢豪华大楼,它的外形就像一个公用电话亭,这就是ADDC公司的办公楼。
ADDC公司的开创者、现任总裁,便是大卫。大卫,同时是菲力慈善基金会的最大捐献者之一。
第五篇:08年地震感人报道
08年地震感人报道--师德教育学习材料
这样的教师彪炳千秋
5月13日,四川德阳的历史会记下一个难忘的名字:东汽中学教导主任谭千秋。在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他用自己的双臂和生命,换回了4个学生的生命。
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其含义至少有二。一是责任重大,培育新人,绵延文明,传承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二是师德崇高,为人师表,爱生如子,在任何时候,当老师的都要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如今,在这场罕见的灾难中,灾区的老师,显现出无愧于这个职业的牺牲精神。映秀镇小学年仅29岁的青年教师张米亚,跪仆在废墟中,用双臂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活了,而“雄鹰”已经气绝。汉旺镇小学有5位遇难的老师,至死他们的怀里都抱着孩子。北川县一中班主任刘宁,在地震突发时,机智勇敢地保护59名学生安然脱险,却永远失去了当时也被压在废墟里的女儿。
成都财贸职高女教师周航,在危险袭来的瞬间,毫不犹豫地向学生高喊:“你们先走,不要慌,老师殿后。”
这是怎样的一种无私而无畏的勇气啊!不管他们是本能反应,还是理性选择,我想,有良知的人们,都会从中看到师德的博大和光芒。
我们的教师,特别是长期默默无闻辛勤工作在农村、山区的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艰苦的环境中,忠于职守,教书育人,心向神圣却依然平凡。今天,在生与死、亲人与学生的抉择中,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师者最真实的爱,用血肉为学生筑起一道永生的长城,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上了最深刻的一课,从而成为百姓心中的救命恩人,孩子眼里的神圣英雄。
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师德,理当彪炳千秋。
一、老师,你用天使的翅膀守护了花朵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7.8级大地震,强度大,波及面广,北京、宁夏、云南、上海等十几个省区市有感。震后灾区,雨幕笼罩下满目疮痍,道路阻隔、通信中断,每前行一步都无比艰难。但是,所有抢险救援人员都抱定必胜的决心。艰难险阻中,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共产党员勇挑重担、人民子弟兵冲锋在前,风雨中挺起了坚强的脊梁。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老师。
谭千秋老师,在地震中本可以获得生存的机会,却在关键时刻,用臂膀、用脊梁、用身躯,为学生撑起坚实的屏障,用生命与死神抗争,换回了孩子生的希望;刘宁老师,在地震发生时用智慧、冷静与勇敢,指挥引导学生避震,及时挽救了59名学生,而自己心爱的女儿却在地震中失去了花儿一样的生命;康玉龙老师,在灾后迅速投入救援行动中,一刻不停地寻找被掩埋学生,得知岳父遇难的消息后,他擦干眼泪,继续留在学校救援现场,继续与时间赛跑,挽救幸存学生„„
用双臂守护学生,自己却被死神带走
据新华网报道,5月13日23时50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在一位老师的遗体下发现的。这位英雄的老师叫谭千秋。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在操场上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为寻找掉队的学生,他放弃生的机会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5月12日下午,崇州怀远中学教学楼发生垮塌事件,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该校700多名师生绝大多数顺利脱险,但该校英语老师吴忠红却永远离开了他爱的学生——地震袭来,学生从楼梯口蜂拥而下,这位老师引着孩子疏散时,听到有学生掉队,他义无返顾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楼体突然垮塌,这位老师和几名孩子被吞噬„„
作者:卟棄卟棄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当救援人员从垮塌的残砖中找到吴忠红,他已经永远停止了呼吸。
他挽救了59名学生的,却永远失去心爱的女儿
5月14日7时30分,这是令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永远悲恸的时刻:念初三的女儿终于从水泥断块下被“掏”出来,但却永远离开了他。据新华社报道,这个在地震中失去女儿的教师,却在地震发生时刻,机智勇敢地保护了自己班上59名学生,使他们安全脱险。地震发生的时刻,刘宁正带领自己59名学生在县委礼堂参加“五四”青年庆祝会。“礼堂突然在晃动,而且越晃越厉害。”经验丰富的刘宁马上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他招呼同学们不要乱跑,立即就地蹲进结实的铁椅子下面。正是刘宁老师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全班59名同学中只有两个受了轻伤。
刘宁,这个外表粗犷的坚强汉子,在地震发生时镇静无比,而在睹见女儿遗体的一刹那,他放声大哭。悲怆之情,令周围人潸然泪下。<<<<<
那一刻,她用身体为孩子挡住水泥板
汶川地震发生后,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除园长在外出差,5名教师都在园内。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此次地震共造成该园50多名小孩和3名教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教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二、为了71个孩子安全转移
大地震后,北川县曲山镇希望小学9名教师带领学生历时3天到达100公里之外的绵阳
本报5月17日综合消息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海光村刘汉希望小学9名教师带领71位无家可归的学生,翻越5公里的大山后,历时3天逃出震区,到达100公里之外的绵阳中学英才学校。
12日下午2点28分,北川县曲山镇海光村刘汉希望小学483名学生刚午休结束8分钟,大部分学生在操场上玩耍,少部分学生正睡眼蒙眬地呆在3层楼的教室里。
突然,大地开始颤动,教室的门窗哗啦啦地响。“地震!”老师同时紧张起来,大喊着让学生跑向操场。12秒后,震动越来越激烈,学校外的一些民房开始倒塌。老师们将学生全部围在中间,趴在混凝土篮球场上。
翻飞的泥土、扬起的建筑物灰尘,让师生们呼吸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求生和负责的本能,令老师们不敢大意,相互拉着手将学生牢牢地围在中央。剧烈的震动过后,老师们在余震中义无反顾地跑上还在摇晃的教学楼,一间教室一间教室地搜索,将部分还没来得及脱离险境的学生带下楼。
此时,学校门前的道路被倒下的房屋封闭,一些前来寻找孩子的家长动手清理出一条通道。
转移,撤离。教导主任肖晓川立即带着全校学生跑向对面的山上。
站在山顶,师生们看见,他们曾经的家园,已经变成一堆废墟;他们曾经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学校,只剩下那幢3层教学楼仍然倔强而孤单地挺立着。清点完人数,肖晓川放下了悬着的心:学生们无一伤亡!
当天下午,陆续有家长到山上领回自家的孩子。然而,直到下午5点,还有71名学生一直无人“领取”。
老师们开始用竹子搭建帐篷。部分老师担心家里的情况,请假离去,留下了9名老师。
当夜无雨,余震却不断,师生们无法入睡,默默地忍受着漫漫长夜的煎熬。
天亮了,小雨也开始向这群无家可归的人袭来。
肖晓川与老师们开了个简短的会。山下的房屋,学生们曾经的家,已经不复存在;原本完整的大山,也裂开了缝隙,伴随着塌方裸露出了黄褐色的泥土。
大地似乎像患了感冒一样,无规则地打着冷战。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只有撤离。逃生之路,当然不能选择危险。倾盆大雨,向他们泼洒而来,山下的道路,随时面临泥石流、山体滑坡。9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踏上了无路的征途,这些学生中,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才14岁。
师生们在山间艰难地前行,一边要躲避泥石流和滚落的飞石,一边要以最快的速度奔跑。就这样,公路距离县城7.5公里的路程,不知在山间蜿蜒增加了多少,但是,他们在6个多小时后顺利地抵达了刚刚在县城另外一边的山顶上成立的抗震救灾指挥部。5岁的王义钦,才读学前班,左脚磨破了皮,直到快到终点才告诉老师。十来岁的高年级大孩子,则搀扶低年级的小孩子。就这样,再一次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地到达了目的地。
作者:卟棄卟棄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刚成立的指挥部没有汽车送他们转移,没有干粮供他们填肚子,也没有床铺供他们休息,穿着被雨水淋透的衣服,坐了一晚,师生们再一次在相互鼓励中度过了难关。5月14日上午,两辆救援车将这群逃难的人送到了绵阳。
几经周折,肖晓川联系到绵阳中学英才学校,很快,他们被该校的小学部接走,有吃有喝有床睡,师生们再次找到了家的温暖。
5月16日,记者在绵阳中学英才学校找到他们的时候,孩子们正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旁边,一位社区医生在为一个扁桃体发炎的孩子检查身体。“这些学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但是,目前已经证实,有十多名孩子的父母已经在地震中遇难。”英才学校校长何关平说,学校还有130多个学生联系不到父母,学校目前只能先行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
比起眼前这些正看电视的孩子来说,那9位老师其实是最痛苦的。
“目前,已经有4位老师知道家人已经遇难!”肖晓川痛苦地说,一位老教师家里,7个亲人已经离开;而其他的老师,至今也未收到家里的任何音讯。
“他们都是英雄,包括老师和学生!”知道这件事的学生以及老师们都这样评价。(据中央电视台和都市时报)
《中国教育报》2008年5月18日第1版
三、吴忠洪:用生命诠释师德大爱
几天来,崇州市怀远镇中学吴忠洪老师以生命为代价抢救学生的事迹,让全镇乡亲为之动容。吴忠洪老师用身体力行又一次昭示: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导师,在灾难面前,更是学生们偎依的羽翼和希望的灯塔。
“如果吴老师要跑,他可以第一个离开教室、第一个冲下楼,也许身强体壮的他还可以率先到达相对较为安全的操场。但是,他没有!”在记者面前,怀远镇中学校长高列潸然泪下。
“如果没有吴老师,我可能„„”学生林霞已泣不成声,说起当天的情景,她还隐隐后怕。可是,更让她痛苦锥心的是,吴老师为了抢救学生,永远离开了他们。
5月12日下午,吴忠洪老师正和往常一样,在4楼的一间教室里给学生们上英语课。吴老师流畅的发音,让孩子们沉浸在原本陌生的语言世界里。
巨大的灾难顷刻间袭来。地板剧烈晃动,门窗玻璃狠狠地砸在地上摔得粉碎,浓重的烟尘顿时笼罩住整间教室。在灾难面前没有任何防震经验的学生们不知所措。“同学们,快向楼下跑!”吴老师瞬间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将懵懂的学生唤醒。
29个孩子立即起身夺路而逃,而最靠近门口的吴老师却牢牢地扳住摇晃得很厉害的门框,为学生疏通一条生命隧道。
“快跑呀,林霞!”跑在后面的林霞,被吴老师狠狠地推向了楼道。随后,吴老师紧紧护住同学们向楼下跑去。
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吴老师突然发现,还有两名学生滞留在教室没有跑出来。关爱学生的吴老师奋不顾身地转身逆着往楼下蜂拥的学生,奔到楼上。而吴老师的生命,也在此刻逆转!
大楼轰然倒塌,石子瓦砾在滚滚烟尘中四处迸溅。
抢险战士从废墟中找到吴老师的遗体时,已是第2天早上7点。随后,吴老师转身上楼营救的两名孩子的遗体也相继从瓦砾中被找到。在现场的人,痛哭失声。抢救人员根据遗体的位置以及先后顺序判断出,吴老师当时已经将两名孩子护送出了教室,并在身后守护着他们。可是,灾难最终没有放过这位崇高的老师和尚显稚嫩的学生。
教学楼里上课的700余名学生获救了,而吴老师年仅17岁的儿子却永远失去了慈爱的父亲。
人间大爱,洋溢天地之间。吴忠洪老师用生命诠释了“教师”这一称呼的分量!(本报记者余长安 贾宇)
四、“地震夺不走对知识的渴望”
救灾物资不断汇集,知识仍在继续传递。在成都受灾群众安置中心的一顶帐篷里,一位退休老教师、两名刚刚从震中地区逃离出来的中学生,组成了临时课堂。老教师杨德欢退休前在成都铁二中教高中物理,当他得知安置中心里有高中学生,就带着2本物理讲义风尘仆仆赶了过来。两名学生是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的高二学生阳坤伟和陈兴贵,他们是从映秀镇徒步走出来的幸存者。
作者:卟棄卟棄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这是一堂特殊的课程。说它特殊,是因为“教室”里既没有黑板和讲台,也没有课桌和板凳,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设施在这里都无法看到。但这里并不缺少对知识的渴望和通过学习回报社会的心愿。
“对知识的渴望是地震夺不走的。希望你们好好学习,这既是对亲人的安慰,也是对党和政府的回报。”杨老师语气凝重。
“一周都没有上课了,我们一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阳坤伟和陈兴贵眼含泪水,“我们要报考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将来用所学的知识重建我们的家园。”
“老师,英语完形填空是我的弱项,应该怎样加强?”在都江堰天府大道上的救灾棚内,一名叫刘婷的16岁女孩不停地向老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无法想象,几天前,她还被埋在聚源中学倒塌的校舍里奄奄一息。
灾难的磨砺和真情的浇灌让这个原本稚嫩的孩子迅速成熟起来。“我想考都江堰外国语实验学校,要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报答所有帮助过我的人。”刘婷对记者说。(本报记者余长安贾宇)
五、把学生安危放在首位:教师用行动演绎真情故事
5•12汶川特大地震,带给人们巨大的灾难。而灾难临头,人民教师们没有退缩。他们在特大地震发生时,自始至终忠于职守,把学生的安危放在首位,把危险留给自己,给学生带去了安全和希望。
5月12日特大地震袭来的时候,四川省江油市河口小学的学生们从午睡中被惊醒,孩子们惊慌失措,学校全体教师立即行动起来,共同疏散学生。
就在学生即将全部撤离转移到安全区域时,教学楼三楼上,一个智障女生若无其事,毫不知情地抓着栏杆四处张望,对已经暴发的危险毫无知觉。就在这时,一位老师不顾一切地朝着楼梯口冲了过去。所有在场老师一片惊呼:“那是康明远老师!”大家的手不自觉地紧紧攥成了拳头。一楼„„二楼„„三楼„„康老师终于跑到了女生身边,一把抱起了她,转身就朝楼下跑。这个时候,特大地震还没停息,楼体摇晃得更加猛烈。终于,康明远抱着那名学生跑出了教学楼,他的身后,是不断从屋顶坠下的瓦片、水泥块。等他冲出教学楼时,一串瓦砾重重落向地面,砸在他的脚跟后。同样是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双河初中党支部书记、校长洪道全马上跑到现场指挥疏散学生。他在通讯完全中断的情况下果断采取措施,镇定指挥抗灾自救工作。当700名学生无法安全离校返家时,洪道全指挥师生搭临时地铺,还拿出小卖部库存食品解决学生们的吃饭问题。
5月12日这天的夜晚无比漫长。整个晚上,洪道全都巡视在学校的危险地带,为学生盖被子,护送学生上厕所„„一夜未曾合眼。
到16日,在与家人隔绝100多个小时后,他才往家里打了第一个电话。老师们劝他回家看看,他说:“家里的情况知道了,学校才是我最应该关注的。”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一句话,折射着一位普通初中校长对工作的全心倾注,闪耀着一位普通人的光芒。
特大地震发生时,双河小学的辅导员郑老师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去拿话筒,用广播通知大家立即转移!郑老师知道广播站的房屋也许就快要倒塌了,但是仍不顾一切冲了进去,结果发现停电了。于是,郑老师在第三次进屋时,拿了一个口哨,边跑边吹边喊“地震了:!同学们快点下来。”
学生们纷纷跑出教室,涌向楼梯,场面一片混乱。在这危险关头,学校郭校长、工会马主席、陈华老师毅然站了出来,疏散学生,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安全地转移到操场,这几位老师才最后离开了教学楼。这时教室已经摇摇欲坠。“所有的学生都跑出来了吗?”为了证实这条消息,双河小学的敬主任不顾劝阻,又冲上教学楼,到每个教室挨个查看了一遍,直到确定整幢教学楼都已经没有学生,才放心地回到安全的地方。
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舍己救人、危难见真情的故事,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完整含义。(本报记者练玉春)
六、遇难教师谭千秋的最后奉献:双臂护住4个学生
那一刻,他张开双臂护住4个学生——德阳市东汽中学遇难教师谭千秋的最后奉献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作者:卟棄卟棄
新华网德阳市汉旺镇(四川)5月14日电(新华社记者孙闻、田雨)“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昨天晚上就听说有个老师救了4个娃儿,我哪知道就是你„„”张关蓉扑到丈夫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深夜的德阳市汉旺镇,冷雨凄厉,悲声四处,呼啸而过的救护车最能给人带来一丝慰藉,那意味着又有一个生命在奔向希望。
5月13日23时50分,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汉旺镇——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的救援人员在德阳市东汽中学的坍塌教学楼里连续救出了4个学生。
“我侄女是高二一班的学生,要不是有他们老师在上面护着,这4个娃儿一个也活不了!”被救女生刘红丽的舅舅对记者说。
“那个老师呢?”
“唉„„他可是个大好人,大英雄噢!”说着,刘红丽舅舅的眼圈红了。他告诉记者,那是一位男老师,快50岁了。
13日一早,设在学校操场上的临时停尸场上,记者从工作人员手中的遗体登记册里查到了这位英雄教师的名字——谭千秋。他的遗体是13日22时12分从废墟中扒出来的。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一位救援人员向记者描述着当时的场景。
谭老师的妻子张关蓉正在仔细地擦拭着丈夫的遗体:脸上的每一粒沙尘都被轻轻拭去;细细梳理蓬乱的头发,梳成他生前习惯的发型。谭老师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
当张关蓉拉起谭千秋的手臂,要给他擦去血迹时,丈夫僵硬的手指再次触痛了她脆弱的神经:“昨天抬过来的时候还是软软的,咋就变得这么硬啊!”张关蓉轻揉着丈夫的手臂,恸哭失声„„
就是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那天早上他还跟平常一样,6点就起来了,给我们的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了。这一走就再也没回。女儿还在家里喊着爸爸啊!”张关蓉泣不成声。
“谭老师是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兼着高二和高三年级的政治课。”陪着张关蓉守在谭老师遗体旁的同事夏开秀老师说,“在我们学校的老师里他是最心疼学生的一个,走在校园里的时候,远远地看到地上有一块小石头他都要走过去捡走,怕学生们玩耍的时候受伤。”
操场上,学生家长按当地习俗为谭老师燃起了一串鞭炮„„
七、面对灾难校长坚守救学生 废墟里上演生命奇迹
截至5月13日下午4时,汶川震灾已造成什邡1310余人死亡,2000余人受伤,20万余人受灾。尤其是山区7所中小学校垮塌,千余名师生被埋废墟之中;3个大中型企业的厂房和职工宿舍整体垮塌,1000余名职工被埋。截至昨日下午4时绝大部分受埋人员被及时救出„„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蓥华镇中学的教学楼一下垮塌,100多名学生埋在了废墟里生死不明;
废墟外,抢险官兵们在冒雨进行着一个个科学的“定点定位”施救;废墟里,幸存学生们面对“死神”威胁时,上演着一个个生命奇迹,也与救助的人之间上演了一幕幕感人故事„„„
校长坚持救助学生 岳父罹难也难尽孝
“一个、两个、三个„„”在施救现场,一个削瘦如竹、一脸憔悴的中年男子坚守在最前沿,每当有学生被施救人员从废墟里抬出时,不管生死他都要上去仔细的看上一眼,念着他们的名字。他,就是学校的老校长康玉龙。
对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当了8年校长的他能倒背如流。他告诉记者,学校共有360多名学生。事发时,刚打响了上课的预备铃声,老师刚开始从办公楼往教学楼走。地震发生了,4层楼的教学楼在瞬间一下子垮了。从目前了解的情况来看,有200多人成功逃出;还有一年级一个班的42名学生在上体育课,也侥幸逃出,约有100多名学生埋在了教学楼废墟里。事发后,他们学校的老师用手刨救出了几名同学。这之后,各方面的救援队伍一一赶到后,才展开了大规模的施救。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作者:卟棄卟棄
“看着他们这样,我真是„„”说着说着康校长像个孩子似的哭了起来。老师们告诉记者,就是在这次地震中,校长的岳父因房屋垮塌丧生。听到这一消息时,康校长正忙着在学校救助学生。他当时只是呆了一下,擦了一下眼泪,说“知道了”,然后就像没事的人一样全身心地关心着学生的救助进展。他告诉记者,“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没有救出来,我就不会撤离现场!”
女孩废墟里读书 坚强让老师哭泣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在乱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学生的尸体被挖抬出来,陈全红就会默默流泪,“他们一天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咋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呢?”
终于,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陈全红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连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与邓清清一样,另一名被压在废墟里名叫罗瑶的女孩子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入睡,结果她赢了死神。
两个女孩素不相识 生死对话战胜死神
“她还活着吗?她在哪,我想见她?”昨日凌晨6时许,当官兵们花费无数心血刨掉了压在她身上的一片片钢筋水泥残垣将她救出时,初二二班的女生蒋德佳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念念不忘初三一班的女生廖丽。
当医生给她输上药水后,她还在不停地问老师“廖丽呢”。她哽咽着说,事发时,她只听见一阵阵惊慌的尖叫声后就昏过去了。醒来时,白天已变成黑夜,浑身痛得要命,她想起身,但却被一块块破碎的水泥板压住,难以动弹。在饥寒交迫中,一身是伤的她好几次想入睡,但上方有一个女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千万不要睡,你一睡万一醒不来怎么办?”
被碎石压在上面无法动弹的女孩告诉她,自己叫廖丽,是三年级一班的学生。她和小蒋虽不相识,但听到她的呻吟声后,担心她在疲倦中不小心睡着了丢命,就鼓励她要坚强地活下去。为了赢得生机,原本不相识的她们俩在废墟里不停地相互鼓劲,最终为官兵叔叔赢得了时间。廖丽被救出后,接着她也被救了出来。她说,“我们经过了生死考验结下的情谊,将一生无法忘却。”(据天府早报)
徒步独行 只为寻母
清早,丝丝细雨笼罩着成都彭州汽车站。不少百姓聚集在这里,好像都在等长途车。想去什邡的新闻采访车从此路过,因司机不太熟悉路,于是摇下车窗问路。
这时候,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凑过来,拉着记者的车窗就不放手,说:“老师,你们要去什邡吗?我熟悉路,我带你们去。我要上去救人。”
上车后,小伙子显得十分腼腆,话不多,总是低着头玩自己手上的编织袋。只有听到收音机里播到什邡灾情时,才抬起头来,用力咬着唇,脸色十分难看。
“都说汶川已经是一个孤岛,什邡是不是也成了一片废墟?”听着记者的问话,小伙子的脸色更难看了。
记者一问才知道,小伙子姓邓,家住什邡,前几天刚和爸爸带着亲戚到成都去看病,只留了妈妈一个人在家。发生地震后,家里电话打不通,妈妈的手机也没信号,于是他一大早就开始出发,步行了将近20公里到了彭州,还打算走去找妈妈,幸好碰上记者才搭了一段顺风车。
“我今天早上5点就出门了,我爸爸和姐姐送我出来的。我不管,就算一路走上去,我也要去找我妈啊!”小邓眼里含着泪,却生生没让泪珠儿掉下来。
八、七日的纪念——谭千秋老师长女撰文忆父亲
2007年5月19日,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勇救学生光荣牺牲的谭千秋老师“头七”之际,记者收到了他的女儿、北京大学法学院二年级学生谭君子发来的回忆父亲的文章——《七日的纪念》。全文如下: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现在离爸过世已经七天了,七天的辗转也让我有些不堪重负。可每当我入睡前,我总会想起5月12日的那个夜晚,我不忍猜测,他在废墟里是如何度过„„
回到四川的第一天,我送爸去殡仪馆。从来没见过遗体的我,见到的第一具就是他。战战兢兢地,我用手触摸他的脸。那张至今还浮现在我眼前的脸,就和他平时午睡时一样。所以我一直喊他,似乎一辈子也没有呼唤他这么多次。我侥幸地希望把他叫醒,我以为爸听见我哭喊就会醒来的。
小时候曾经因为爸要去参加研究生考试而不得不留我一人在家,我害怕地哭着喊他,爸就回家来劝慰我。可是,这次我却如何也没能把他叫醒。
爸爸是一个特别朴实的中学老师,他是边做农活边看书才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后来分配到东汽厂当老师。爸爸很热爱他的事业,可又因为离家太远照顾不到父母而很自责。他每个月都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半来寄回老家。所以他省吃俭用,十几年都一如既往地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爸从来不抽好烟,我在家陪着爸的这些年里,他一直都抽很便宜的“天下秀”。袜子破了就缝缝补补。每次出去买菜掏钱的时候,爸都是一副很不情愿的表情,我还笑他,可我也知道那背后的辛酸。
我四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是爸爸含辛茹苦一手把我带大。为了我,爸爸牺牲了好多自己娱乐的时间来陪伴我,去哪里都把我带上,连再找伴侣的第一条件也是要对我好。邻居的阿姨说爸爸真是又当爸又当妈,每天都是三餐定时定量,再困难也没少过鸡蛋和牛奶。
高中出去读书的时候,离妈妈家近一些,爸爸转交给了妈妈一张“注意事项”,上面写着“君子爱吃的水果”,“每天应该提醒喝水的时间”,诸如此类。甚至连爸爸遇难后我翻看他的钱包时,里面还夹着我六个月大时候的黑白照片。
爸对我要求不高,他说只要我能过得比他这一辈好就算满足了。可是我知道他为我的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全力支持,而且很骄傲。小学的时候我被推荐参选省里的“十佳少年”,爸在工作之余熬夜修改我写的十几页的个人介绍;高考的时候爸怕我心态不好,总教导我不能非清华北大不去,当后来知道我考上北大的时候,爸是热热闹闹地请同事们吃饭庆祝;上了大学后我有机会去中央电视台录节目,爸不肯来现场,但在节目播出时候他兴奋地通知了所有他认识的人。
我知道爸就是这样一个默默的,不善言表感情的人。记忆里,爸从来没有说过爱我疼我之类的话,可我却记得在我七岁那年家里第一次装电话的时候,爸爸到处找人帮忙,专门将电话号码选成了我的生日;也还记得高中时,每次我从汉旺(爸爸家)回绵竹探望妈妈,爸都坚持要用他才买不久的小木兰摩托搭乘我走这十四公里的路途,为的是和我多多说说话„„
如今,我对爸爸的情感不仅仅是尊敬,思念,还有悔恨。自从我高中离开家到外地读书就与爸爸少了联系,只在较长的假期才回家呆上几天。我悔恨的是,在那些天里还因为贪玩而很晚回家;悔恨的是,在大学念书时没能天天都往家里挂个电话;悔恨的是,地震前两天才和爸爸互发的短信,因为我一时大意而没能留存为最后的纪念„„
现在,我的悲伤已经平复了很多,我庆幸自己还能在回忆里看见父亲的样子,还能凭着这条血脉延续父亲的生命。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明白,家人健在就是最大的幸福。而对于我的爸爸,我要代替他撑起这个家,照顾好阿姨和妹妹,这是我爱她们的方式,也是我回报爸的方式。(据新华社成都5月19日电)
九、杜正香:用肩和背为孩子挡住横梁
“挖出来了!挖出来了!杜老师找到了。”震后一直守候在南坝小学校门口的老师和家长们围拢上来。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
2008-7-23 19:01 回复此发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汶川教师感人事迹 深化师德师风教育
作者:卟棄卟棄
人们口中说的杜老师叫杜正香,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教师,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其实杜老师今年才48岁。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小心挖,注意保护杜老师的遗体。”这句话在搜救人员中互相传递。
“杜老师要不是为了救学生,自己一个人肯定能跑出来。”她的同事语文老师杨树兰说,“可我知道,她肯定不会扔下自己的学生们。”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杨树兰正在学校的宿舍午休,当她连滚带爬跑到操场上时,正好看见杜正香一把将送小孙子上学的严明君老太太祖孙俩推出了摇晃中的教学楼,转身冲进一楼的教室,连抱带拉救出几个孩子,之后她又冲进了已是烟尘滚滚、不停摆动的教学楼。这是杨树兰和其他人最后一次看到杜正香老师的身影„„
王全香老师说,同样在一楼的学前班大班的三四十个孩子都自己跑出来了,可是杜正香班上的孩子都太小,肯定被剧烈的地震吓呆了跑不动,要不然杜老师也不会跑进去那么多次,她舍不得孩子。
杜老师的丈夫严正明回忆起自己的妻子,哽咽里还有骄傲:“我知道她一定会那样做,她一直对学生们很好。”
和四川其他边远山区村镇一样,南坝镇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老老小小,爷爷奶奶们也都放心地把自己的孙子孙女交给她照顾。
这次地震,杜老师班上的孩子获救的并不多,可是家长们都没有怨言,“都知道她对孩子好,怎么能怪她”。
14日下午,全镇幸存的村民自发为杜正香出殡,队伍从山上拉到山下,他们都要来送送这位好教师。(新华网
十、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
张米亚: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师
当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这名男子就是该校29岁的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苟晓超:四川省通江县洪口镇永安坝村小教师
当险情发生后,洪口镇永安坝村小苟晓超老师迅速组织30名学生从3层撤离至操场安全地带。随后他又冲回3楼,抱出3名年龄较小的学生。就在他第三次冲向3楼,抱起两名腿部受伤的学生时,一根横梁从屋顶砸下来。当抢险的人们把他从废墟中扒出来时,他的双腿均被砸碎。由于失血过多,这位年仅24岁的教师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学生,而这一天,他才刚刚结婚10天„„
瞿万容: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教师
当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时,大地震发生了。30名熟睡的幼儿被老师抱出了房间而获救。救援队赶来时,从废墟里发现一个个小枕头、小盖被、小鞋子,也发现了年仅21岁的瞿万容和她怀中的孩子。她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挡住一块垮塌的水泥板,紧紧护住了孩子。孩子获救了,年轻的瞿老师却永远离开了人们„„
吉庆云:四川省绵竹市汉旺镇小学教师
13日早晨9点多,吉庆云被救出来的时候,满身都是伤,救援人员把他紧急送往医院。被救出来的时候,他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一个四年级的小男生,浑身没受一点伤。在医院住了一天后,14日一早,吉庆云就回到了学校。“伤情比我重的,大有人在。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