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西人物报道的比较
中西人物报道的比较
摘要:在我国,人物报道多以典型报道的方式出现,人物之所以被选择进行报道,是因为他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时代主题,成为众人之中的典型,具有代表性、指导性、思想性。这也成了我国的记者选择人物的一个标尺和传统。在西方,人物报道常以政要人物为主。中西在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也各有特色,通过比较分析,互相借鉴,优势互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中西人物报道写作的差异:中西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的选择侧重不同;中西人物报道所反映的主题不同;中西人物报道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不同;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的差异。
关键词:人物报道
手法
侧重点
正文:人物报道以多种体裁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由于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在新闻写作报道这方面也有各自的不同和特点。人物报道以多种体裁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尽管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但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各有特色,通过比较分析,互相借鉴,优势互补。中国人物报道的体裁有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特写等。《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名篇为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而在西方国家,只称“新闻”或“报道”,并无“通讯”这一体裁,按照他们的划分,除了消息、社论之外的所有文章,都归为特稿,美国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在《特稿写作与报刊》中写道:特稿,通常指报刊上篇幅较长的某类稿件,这类稿件没有正规的新闻导语,写的是有关某人、某机构的一桩新闻事件,或某一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
第一、中西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的选择侧重点不同。中西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了在人物报道中所选取的新闻人物侧重点不同。我国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强调党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其重要任务,因而报道人物趋向于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宣传好人好事,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如焦裕禄、孔繁森、等。近几年,我国的人物报道逐渐把视角移向了普通百姓。《“爸爸妈妈,昂起头来”——一个女中学生鼓励下岗父母再创业的故事》中的女中学生尹嵩琦,《我是“蜘蛛人”》中的高楼清洗工作者,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生动形象宣扬了新时期的社会风貌,而很少出现关于反面人物的劣迹、丑闻的报道。西方的新闻价值包含五个因素: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其人物报道也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取向。《“老报童”罗伊去世了》中体弱多病,却认真工作,偶尔出错的卖报人罗伊;《生为南非黑人》中,作者在政府的限制与监控下,走仿南非黑人居住区报道在那里遭到拘禁、侵扰、杀害的南非黑人们,其中有许多人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甚至社会的最底层,还有些新闻人物违反法律,违背道德,颇具争议性。
第二、中西人物报道所反映的主题不同。中国人物报道通过新闻人物突显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我国的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过不少英雄、模范人物,革命时期所宣扬的是爱国志士们舍身取义的高贵情操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鼓舞全国人民联合抗战,建国后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宣传,引导和推动群众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以他们为榜样,广泛开展学先进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国人物报道的主题,仍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为主。西方人物报道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1980年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马德琳•布莱斯说,她总是对“对那些常常游离于社会生活边缘或者难以捉摸的人的故事”感兴趣。
第三、中西人物报道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不同。我国人物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围绕着所要表现的个性特征组织材料。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多面且复杂的,而我国人物报道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产生影响。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以既定的思维形态反映报道者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
第四、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的差异。
中国人物报道的表现手法一般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常用的有人物的行动,语言,景物,细节描写,以及议论。用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就是用人物富有特征的具体行为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并在人与人,人与物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反映时代的社会面貌;用人物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对话做到“由说话看出人来”;景物描写在人物报道中常用来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主题,显示时代背景;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彩的细节迸发出人物思想的火花,强化人物个性,使报道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议论在人物报道中用来表达作者对新闻人物的主观感受,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增强报道感染力。西方人物报道在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刻画新闻人物性格的同时,更注重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强调一种故事性,使读者在轻松、好奇的心理状态下接触到报道所要反映的严肃主题。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开篇先设置一个个悬念,引起读者兴趣,让人们带着疑问来寻找答案。
通过中西新闻人物报道的写作特点比较,不难看出,中西新闻人物报道在写作上的差异,受到双方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但都有各自的写作特色,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借鉴,不断促进在人物报道写作上的创新程度。
第二篇:中西人物报道写作比较
中西人物报道写作比较 作者:张洁意 文章来源:《中国记者》
内容提要:中西在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却各有特色,通过比较分析,互相借鉴,优势互补。本文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分析中西人物报道写作的差异:中西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的选择侧重不同;中西人物报道所反映的主题不同;中西人物报道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不同;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的差异。
人物报道以多种体裁报道新闻人物,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典型性个体的事迹和思想,通过个人问题揭示广泛、深刻的社会问题,记录下从个人这面镜子所反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风貌。尽管中西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但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各有特色,通过比较分析,互相借鉴,优势互补。
中国人物报道的体裁有人物消息、人物通讯、人物专访、人物特写等。《共产党员刘胡兰慷慨就义》、《访“葡萄常”》、《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名篇为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而在西方国家,只称“新闻”或“报道”,并无“通讯”这一体裁,按照他们的划分,除了消息、社论之外的所有文章,都归为特稿,美国新闻学教授詹姆斯?阿伦森在《特稿写作与报刊》中写道:特稿,通常指报刊上篇幅较长的某类稿件,这类稿件没有正规的新闻导语,写的是有关某人、某机构的一桩新闻事件,或某一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1)其中的人物特稿与我国的人物通讯具有许多相似之处。《英迪拉?甘地》、《彭德怀印象》、《格雷迪的礼物》、《被排斥的优等生》等成为人物报道中的佳作。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体裁的划分终是由内容的表达而决定,本文不作报道体裁的划分和比较,而把中国人物报道与西方人物报道作为两个大的单位进行比较,从两者的报道对象、主题、人物性格塑造、表现手法四个方面对中西人物报道的写作进行比较。
一、中西人物报道的报道对象即新闻人物的选择侧重点不同。
中西新闻价值取向的不同,决定了在人物报道中所选取的新闻人物侧重点不同。我国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强调党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其重要任务,因而报道人物趋向于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宣传好人好事,弘扬共产主义精神,如焦裕禄、孔繁森、吴吉昌、蒋筑英等以社会主义建设鞠躬尽瘁,坚韧不拔的时代英雄的光辉形象;《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劳模李素丽等一个个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先进工作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中张海迪在困境中坚毅的人格魅力。近几年,我国的人物报道逐渐把视角移向了普通百姓。《“爸爸妈妈,昂起头来”——一个女中学生鼓励下岗父母再创业的故事》中的女中学生尹嵩琦,《我是“蜘蛛人”》中的高楼清洗工作者,《我的母亲》中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勤劳、善良的人性光辉,《西部,一个士兵的葬礼》中平凡的西藏边防军人。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生动形象宣扬了新时期的社会风貌,而很少出现关于反面人物的劣迹、丑闻的报道。
西方的新闻价值包含五个因素:时效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其人物报道也体现了新闻价值的取向。《“老报童”罗伊去世了》中体弱多病,却认真工作,偶尔出错的卖报人罗伊;《弃婴》中遗弃亲生孩子的母亲朱迪;《生为南非黑人》中,作者在政府的限制与监控下,走仿南非黑人居住区报道在那里遭
到拘禁、侵扰、杀害的南非黑人们;《亚当和梅根》描写了亚当一家经历了一起严重的爆炸事故后,勇敢地战胜烧伤,以及许多帮助他们的朋友和陌生人。这些新闻人物并未做出光荣的值得称颂的事迹,也没有受人景仰的嵩高品质和精神追求(至少作品中没有提及),其中有许多人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甚至社会的最底层,还有些新闻人物违反法律,违背道德,颇具争议性。
二、中西人物报道所反映的主题不同。
中国人物报道通过新闻人物突显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我国的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反映过不少英雄、模范人物,革命时期所宣扬的是爱国志士们舍身取义的高贵情操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鼓舞全国人民联合抗战,建国后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宣传,引导和推动群众学习先进模范人物,以他们为榜样,广泛开展学先进活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前我国人物报道的主题,仍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精神为主。一些优秀的人物报道,通过真实的人物形象再现,人物行为和心理世界的深入透析,引人向上,极具感染力,在社会上掀起学习先进人物的热潮,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群众工作建设四化的积极性。西方人物报道以时代为背景,反映的主题多是新闻人物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点。1980年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马德琳?布莱斯说,她总是对“对那些常常游离于社会生活边缘或者难以捉摸的人的故事”感兴趣。1991年获奖的谢里尔?詹姆斯说:“我喜欢表现普通人在特定的情况下怎样做出反应。”1995年获奖作品《被排斥的优等生》描写了一个竭力在恶劣的学习环境中求得生存的少年,如何克服家庭困难及二级教育,终于站在了著名学府的预科班前,它的追踪报道记录了主人公最后没有进入梦想的大学,悲伤地返回了原来的生活、学习环境中。
获1999年“中国新闻奖”的作品《“爸爸妈妈,昂起头来”——一个女中学生鼓励下岗父母再创业的故事》,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特稿卷的作品《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0岁男童尼古拉斯的顽强生命》。这两篇人物报道情节类似,讲的都是在贫困家庭中成长的自立自强的孩子的故事。不同的是,前者以下岗职工子女鼓励父母再就业为视角,反映当时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再就业问题,揭示子女以及全社会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大时代意义和时代主题。后者则揭示了普通人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毫不气馁,坚韧不拔的风貌,以新闻人物的光辉人格魅力为主题。
三、中西人物报道人物性格塑造的方法不同。
我国人物报道强调鲜明的人物性格特点,围绕着所要表现的个性特征组织材料。人物的性格特征应是多面且复杂的,而我国人物报道一般选取其中一个能反映报道主题的个性品质重点渲染,并在众多材料中截取某些最精彩,最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产生影响。中国侧重于抽象思维,这种抽象思维以既定的思维形态反映报道者对新闻人物的认识,注重概括性内容,忽视表象和细节性的内容,形象性较弱,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抽象思维体现在人物报道中,新闻人物的个性特点便具有概念性和较强的主观色彩。
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获1996年普得策新闻奖的《她把所有的15万美元都捐给了
一所大学》,这是一篇好人好事的报道,可作者塑造新闻人物的方法同我国处理类似题材的手法有很大的不同。作品对人物性格是这样刻画的:“六年级时她便辍学开始工作。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小孩,也没学过开车,因为没有什么是她特别想去的。”;“她谈起死亡,平淡得就好像在说下午可能有一场雷雨。对她来说,捐赠是为了防止不测发生,就像下雨时要关上窗子以免雨淋湿床罩一样。”;“她毫不在意她的小黑白电视只能收到一个频道,因为她很少看电视;她还常常抱怨电费太高,也从不订报纸,因为她觉得太贵了。”
四、中西人物报道表现手法的差异。
中国人物报道的表现手法一般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常用的有人物的行动,语言,景物,细节描写,以及议论。用人物的行动表现人物,就是用人物富有特征的具体行为来揭示其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并在人与人,人与物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反映时代的社会面貌;用人物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对话做到“由说话看出人来”;景物描写在人物报道中常用来烘托、刻画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主题,显示时代背景;细节描写在人物报道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彩的细节迸发出人物思想的火花,强化人物个性,使报道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议论在人物报道中用来表达作者对新闻人物的主观感受,加深读者的感性认识,增强报道感染力。
西方人物报道在描写新闻故事的现场气氛,刻画新闻人物性格的同时,更注重新闻故事的情节发展,强调一种故事性,使读者在轻松、好奇的心理状态下接触到报道所要反映的严肃主题。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开篇先设置一个个悬念,引起读者兴趣,让人们带着疑问来寻找答案。如《格雷迪的礼物》开篇:“那一天格雷迪出现在我家里??伯明翰第5大道西1409号,这之后没多久她就改变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策普的最后一站》的开头:“爱德华?策普终生所想的,莫过于问心无愧的去另一个世界。”西方人物报道的切入角度都比较小,先是以人物的某处外貌或性格特征的描写进入故事,然后逐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随之揭示人物的本质特征及报道所要反映的社会意义。《一个视力过人的男孩》的第一句:“首先是眼睛:那是一双又大又蓝的眼睛、一种淡淡的发暗的蓝,像知更鸟卵一样的颜色。”;《裁判的儿子们》开篇:“这个男孩喜欢玩碰运气的游戏,他喜欢那种投一枚硬币即自动开启的机器,他喜欢玩牌和即开赢的彩票。”西方人物报道还善于将情节、文字的可读性,新闻人物的生动形象与主题的严肃性相结合。《弃婴》所反映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佛罗里达似乎到处都可看见弃婴,该文所描绘的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报道以时间为序,读起来就像个故事,作者在写作中采用了小说创作技巧,表现在人物性格发展以及人物的思想活动描述等方面。《格雷迪的礼物》所要揭示的是在美国南部一个实行种族政策最为严厉的城市中黑人、白人间的关系问题,作者以第一人称来表述,用简约、活泼的散文体使报道读起来像一篇随笔,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
注释:
(1)《比较新闻学》 刘夏塘 主编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年参考文献:
《普利策新闻奖:特搞卷》(美)加洛克编;多人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年2月
《中国新闻奖作品选:1999年第十届》 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0年10月
《中国新闻奖作品选:2000年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办公室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1年12月
《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汤世英主编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
《中西新闻写作比较》姚里军 著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年1月
《新闻通讯写作》汤世英 薄瀚培 劳沫之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6年10月
第三篇:人物报道
陈其伟2003年以来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边远贫困老区山村第一线黄田村担任村支书,他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凭着让黄田村富起来的信念,团结带领全村人民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创造出令人信服的辉煌业绩,实现了该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带领发动群众养牛1000头,养猪12000头,养黑山羊600头,养蜂1000多箱。种植橄榄150亩,龙眼350亩,油柿500亩,造林10000亩。同时还办起黄田村矿泉水厂、大雾山茶叶厂和3家服装加工企业、2家包袋加工企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60多人。陈其伟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创业,铺筑了8.8公里6米宽的通村水泥路、9.5公里3.5米宽通往8个自然村组的水泥路,新建老人活动中心和架设有线电视,建设小型水库水坝以及村主干道路灯亮化工程等。黄田村也由2002年泉州市贫困村逐步走向2007年泉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同时还被福建省委、省政府评为文明村。陈其伟也先后两次荣获省“优秀共产党员”、省“五一”劳动奖章、泉州市劳动模范、农村实践“三个代表”基层干部标兵和服务“三农”工作先进工作者,并被群众称为“大山深处的领路带头人”。2008年陈其伟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第四篇:中西古代人物绘画比较
中西古代人物绘画比较
摘要:中国和西方古代人物画的风格形成有着差异巨大的民族特色和历史背景。古代中国人物画对外形要求不苛刻,讲究表现人物精神,注重“以形写神”。而西方的人物绘画受民族宗教影响很大,在科学探索的精神基础上求真求实,西方画家注重对人物的进行再现和描绘,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理性求实精神与悲壮热烈气质的追求。中西方在绘画材质方面,绘画的功能性和写实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但是中西古代人物画也不完全是两个毫无关系的个体,在探索中,它们还是有融合渗透的艺术共同点,相互影响和发展。
关键词:中西古代人物画
比较 民族意识
审美
人物画作为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的花园中绽放奇葩。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人物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这里,我们对中西古代人物绘画进行分析,看看古代中国和西方在人物画上有怎样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
对中西的艺术比较,宗白华先生说:“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番礴,任意挥洒。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相的刻画。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的互映,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物体形象固宛然在目,然而飞动摇曳,似真似幻,完全溶解浑化在笔墨点线的互流交错之中。西洋自埃及、希腊以来传统的画风,是在一幅幻现立体空间境中描出圆雕式的物体。特重透视法、解剖学、光影凸凹的晕染。画境似可走进,似可手摩,它们的渊源与背景是埃及、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1】。”它非常透彻地表现了中西艺术的差异,而在古代人物画中,这种差异更是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风格的发展和形成
魏晋隋唐是中国人物画重要发展时期。魏晋时期,思想的解放,佛教的传入,玄学的风行,专业画家队伍的确立,促成人物画由略而精,宗教画尤为兴盛,出现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大师,也出现了以《魏晋胜流画赞》,《论画》为代表的第一批人物画论,奠立了中国人物画的重要传统。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推进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随着宫廷画院的兴办,工笔重着色人物画更趋精美,又随着文人画的兴起,民间稿本被李公麟提高为一种被称为白描的绘画。宋代城乡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风俗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故事画亦蓬勃发展。张择端的杰作《清明上河图》(图1)便产生于这一时期。自南宋受禅宗思想影响,梁楷的泼墨、简笔写意人物画,标志着写意人物画肇兴,中国人物画开始朝另一方向发展。中国古代人物画注重点、线、笔墨,讲求气韵境界与空灵超逸,水墨酣畅淋漓,而对凹凸阴
《清明上河图》(图1)
影、光线色彩、透视结构的不太讲究,是从骨气神韵的强调来表现人物情绪的流露。也就是说,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2】。
从14世纪下半叶开始,黑暗的中世纪日趋衰落,欧洲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资本主义的新种子在逐渐萌芽,由此引发了思想和文化上的变革。一场史无前例、气势磅礴的社会革新运动在意大利开始了,力图摆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封建专制的枷锁,史称“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提倡以世俗的“人”为中心,肯定“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人文主义者以对“人性”的弘扬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以提倡“人权”来反对中【3】世纪的“神权”。油画是最能体现欧洲绘画历史脉搏与博大精髓的类别,大约是伴随着文艺复兴而发展的。在这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美术创作也开始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显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美术已不再是宗教神学的奴仆,在题材上开始描绘世俗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即使是宗教神话题材,也注入了人性和人的思想感情,把神变成世俗的人。随着文艺复兴人文思潮的兴起和推广,倡导对人的尊重。人的价值得到肯定,描绘世俗的人和人的现实生活的肖像画随之出现。随着宗教的、国王的统治逐渐松散,伴随工业化以后商人阶层的出现,描绘普通人的肖像画快速发展起来。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比别的国家较自由地得到了发展,自乔托以来,意大利的艺术家们都在竭力追求对人物个性的表现,艺术家们重视个性的多样性表现,并逐步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这种强烈的欲望【4】。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则以高超的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
《自由引导人民》(图2)
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成为肖像画中的巨作。自此,科学探索的精神得到张扬,实证求真的风气开始兴起。人物画也突破了原来宫廷、教廷的题材与技法等束缚,在形式结构、画面处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以世俗人物与历史事件相关人物为主题的油画大量涌现,如荷兰画家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人民》(图2)画的是一场自由革命,这些题材都极大地丰富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西方画家对人物的再现和描绘,无一都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理性求实精神与悲壮热烈气质的追求。
功能性比较
中国和西方古代传统人物画的功能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以伦理的善为目的的劝戒作用,并依附于政治教化的功能,为统治阶级服务;另一方面是以审美的“趣”为目的的欣赏作用。如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图3),又称《古帝王图》,刻画了两汉、南北朝至隋代的十三位帝王形象,即: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倩、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帝王图像是古代人物绘画中的重要题材,它可以起到所谓“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的作用,因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这件作品中的每个形象都寓有褒贬,而这一褒贬又是寓于每个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之中的。在表现帝王的形象时,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面容、眼神、眉宇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神情,来刻画不同的个性、气质,以表达作者对前代帝王的作为和才能评价。在审美目的上,有《蒙娜丽莎》,这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
《历代帝王图》(图3)
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而西方古代传统人物画的功能除了为统治阶级服务和纯审美的欣赏做用外,更鲜明的功能特点有表达作者思忧受磨难的人民群众,充满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精神,呼吁大家起来反抗。如《梅杜萨之筏》(图4)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席里柯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但画面上那个
《梅杜萨之筏》(图4)
高举红巾者,却另有涵义。他代表着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绘画材质的比较
中国绘画材料取自天然,竹做笔竿,动物毛做笔毫,炭黑、松烟做墨,树皮和稻草做纸,石料做砚。除此之外,必不可少的中国画颜料,有石绿、石青、朱砂、朱膘等矿物质颜料,也有花青,藤黄,胭脂等植物性颜料。这中国画的材料都是大自然赐于的厚礼。因此,用这些材料创作出的中国画水墨交融,浑然天成。而西方作画是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
写实性比较
中国古代人物画对于人物的描绘,不仅仅是满足外形的肖似,而是更着重
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有画法洗练纵逸的简笔人物或写意画,代表作以梁楷的《李白行吟图》最为典型。寥寥数笔就把大诗人李白那种才华横溢的风度神韵,刻画得十分传神,真可谓笔简意赅。中国古代人物画也善于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活动,如《韩熙载夜宴图》(图5)
《韩熙载夜宴图》(图5)
无疑是中国古代情节性绘画的杰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时期官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画家对人物的刻画尤为深入,以形写神,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夜宴图》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转自如,对器物的描写真实感强,人物衣服纹饰的刻画严整又简练,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方笔顿挫,颇有韵味,设色既浓丽又稳重画尽意在,塑造了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形象。
西方艺术家为了真实地描绘对象,准确地塑形体和表现空间深度,认识到自己的首要任务就是让艺术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研究人体的解剖结构,研究科学的透视法和明暗法,探讨各种造型艺术的技法理论。题材从宗教的内容扩大到现实生活,而且对自然景色也开始加以观注,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完美,更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心理特点,更强调视觉效果,探索作品的戏剧性和新的艺术语言。人们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看法,认为艺术是现实的镜子,主张艺术模仿自然,强
调艺术处理上难能可贵的技巧,盛期艺术家追求的美多是一种“绝对美的概念”他们把“最完善的比例”、“最美的线条”、“最温柔的典雅的形象”视为普遍永恒的公式,创造了一种古典理想美的
《最后的晚餐》(图6)
艺术典型,完善、准确、概括的写实绘画体系建立起来【5】。如提香的《丹娜依》,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图6)等名画,体现了西方艺术家对人物写实性的追求。《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的是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的情景。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画家通过各种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丰富的心理内容。并且,达·芬奇成功地运用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融合与渗透 中国古代人物画与西方也不是完全孤立的,它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有贯通和融合。清朝时期,宫庭画师郎世宁就对人物绘画的创新道路进行了探索。他把中国工笔画与西洋绘画写实特点结合起来,也把中国画材料与西洋画材料融合运用到人物画创作中。如《乾隆朝服图轴》(图7),把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写实画法相结合,形成互补,他以自己在西画造型上和色彩上的优势,对人物肖像做细致逼真的刻画,在人物画方面尤其是帝后肖像画上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乾隆朝服图轴》(图7)
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古典人物画与西方绘画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种是精神性。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及制作程序比西画简单和单纯,而西方油画无论是从高度写实技巧,还是从抽象观念创造抽象形体展现材料自身的物质美感来比较,都有极强的表现力。中国画的绢纸和水性颜料(包括墨)应付不了这两种极端的表现,工笔再怎么写实也达不到油画的精微,写意再抽象也达不到油画的丰富,这是材料特性的局限,故它必须侧重于精神表现来补物质再现之不足。
西方绘画在写实性上与中国以线条造型,以形传神的造型特征都是在本土上长期探索出来的结果。各自有其精髓,随着艺术的发展和传播,都会互相影响,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艺术共融性和多样性都在加强。
人物画在绘画艺术中就是一个大整体之一,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古代人物画,都是各自有其精髓,也都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从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各自以自己独自的形式表达世界。另一方面,各个艺术门类彼此间又是在取长补短、相互作用下不断取得整体上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人物画时,不仅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还不能无视其它门类艺术的存在,尤其是西方人物画艺术的观念。
【1】 宗白华: 《美学散步》1981年
【2】陈师曾:《中国绘画史》2007年
【3】索科洛夫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概论》1983年 【4】 李一:
《中西美术批评比较》2000年
【5】李新生: 《中西绘画鉴赏比较》2004年
第五篇:如何做好新闻人物报道
如何做好新闻人物报道
人物报道在新闻报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有着其他新闻报道不可比拟的影响力。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对人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的人物或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那么,什么样的人物能成为新闻,成为报道对象?采访有没有通则可言?我们如何采访如何写作?笔者在此结合工作实践谈一下体会,期望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三种人物能成为新闻
根据一个人物之所以值得报道的原因和人物自身的新闻价值,笔者认为可把人物报道分为名人、公共人物和普通人物三种。
(一)名人任何时候都是新闻,其价值在于人格魅力和他们的事业成就,他们的出现就是一条新闻。当然这也要抓住他们身上的亮点做出有特色的新闻,否则就只能沦为一般的四五百字消息了。
(二)公共人物因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具有新闻价值,其价值在于公共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力。
这些人物包括官员、艺术家、公共知识分子等等。他们本身的新闻价值不大,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与他们有关,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策划者或反对者。因为他们的公共性,所以他们在新闻事件中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
(三)普通人物因为经历和遭遇而成为新闻,其价值在于他的故事性。
如2004年,笔者采写的系列报道《张剑欲转让青春救治女友》一举获得2004全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2004年3月,记者偶然获悉了张剑不离不弃照顾女友的荡气回肠爱情故事后,立即从多角度深入采访了张剑这一普通人物的心理历程和事情经过,并陆续采写了近30篇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江苏卫视等先后闻讯来徐进行采访。最后,张剑的爱情故事入选央视举办的“中国当代十大经典爱情故事”。采访的通则
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采访有没有可以通用的技巧?在采访中,我们会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规式的预约采访,一种是突发式的即兴采访。前者需要充分的准备,后者需要机智、需要一语中的的提问能力。
先说说常规式的预约采访,它的准备工作可从以下着手:
(一)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他的生平、价值观、作品、业绩,特别是最新的动向,可能的话请他提供一些材料,或请他建议寻找哪些有用的材料。
(二)拟定采访提纲,设计问题。问题的拟定是建立在对采访对象的了解上的,问题的设计不应过于琐碎,最好是在拟定问题时,要先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围绕主题和采访目的设计问题。
至于即兴式的采访,更多的是在记者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偶遇采访对象。这种采访比预约式采访难度大,它要求记者一句话问住对方,或者引起对方说话的欲望。
(一)准备是同样需要的。这种准备可能更多的是平时在阅读和生活中的有意无意的关注,当然如果有个预判,平时做些资讯收集自然更好。
(二)因为事先没有设计问题,最好根据当时的场景提问。
(三)抛出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吸引被采访者的注意力。
采访注意要点
有技巧的新闻人让采访看起来很容易。他们很快地让他们的受访者如鱼得水,而且鼓励他们自在地说话。他们的问话会诱导出答案,而且倾听他们在说什么,在他们听的同时,已经在想下一个问题,同时把刚才所听到的,与他们对背景资料的研究所得加以融会贯通。
他们从漫不经心的人口中诱出答案,套住口若悬河的人,让紧张的受访者稳定下来,认清捏造的事件,查证不清楚的事。他们让采访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如果新闻学是工艺品,那么采访就是一种艺术。其中也有许多不相关的技巧需要娴熟掌握。采访就像学开车一样,一开始有点害怕而且很难。但是经过练习,平稳地起动,打信号灯、换挡,控转方向盘,查看仪表,变得很自然。对于采访的学习也如同这般。
笔者以为,采访人物之前可做到以下几点:
计划:基本上是你要知道,你想要知道什么,接着规划你的问题,或准备话题。
研究:在会见你的采访对象之前,尽你所能地找出有关他的资料。有时候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前准备能加强你的知识,而且在采访经济、政治新闻时更是必需的。
倾听:不多说话的新闻从业人员能做出好的采访———沉默真的是金。
同情:这并不是指你必须喜欢你的受访者,而是你要深入了解他们,而且查明你的问题可能造成的影响。
这四大原则支撑了所有成功的采访。
另外,你一直要记得:受访者是主角;保持怀疑的态度而不是对立的态度。人物报道的两种写法
人物报道的写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话体,一种是叙述体。
(一)对话体。对话体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物报道的题材,它有三大优势:讲究对话的精彩;基于对话者能说会说,或者说的欲望被调动起来,被访者极具个性;新闻事件或被访者极具争议性。
(二)叙述体。叙述体也有三大优势:讲究故事架构;叙述自由,易于表现主题;便于穿插背景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