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物报道的新媒体写作

时间:2019-05-13 08:26: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人物报道的新媒体写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人物报道的新媒体写作》。

第一篇:论人物报道的新媒体写作

试论人物报道的新媒体写作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作为内容生产的人物报道,不仅要符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也要符合读者的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才能达到其传播效果,传递社会正能量。

关键词 人物报道 新媒体 新闻写作

随着的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作为内容生产形式的人物报道,要主动寻求符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才能发挥它的传播目的,才能永葆它的生命力。传统的人物报道在选题上大多以 “典型”为重,在写法上以“意义”的内容,在表达上着重引导性的语气,在篇幅上讲究大篇章。而以“草根”选题,贴近读者生活;人情味价值取向,触动读者心理;故事化叙述,吸引读者;短小精炼的篇章,满足读者阅读习惯,是新媒体传播环境中的人物报道的写作特征,一、以“草根”选题,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随着传播环境的空前开发,以民间为“草根”的现象盛行,这种“一地鸡毛”式的生活方式,得到公众追捧。人物报道的选题,应该符合时代的需求,符合读者的信息需求。国内传统人物通讯报道的对象都是“高、大、全、强”,被报道的人近乎是一种神话。这个人物为工作而六亲不认,七亲不顾;为了某项事业而废寝忘食,甚至积劳成疾、乃至献出生命。当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不可否认这种以意识形态为内容,以宣传为目的的报道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在新媒体的到来,传播手段多样,传播环境开放,带来是读者信息需求的多元。这种“高、大、全、强”的人物写作受到质疑。那些近乎“神话”的典型人物、受到读者的诟病。

然而,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突发,利益分化严重,人们价值取向多元的情况下,读者更易于接受“草根”选题。人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众”形象意义就是很多人搭起来的,所以这个社会离不开一个个独立的人,既要有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有普通平凡的人。在这个空前开放的传播环境下,社会不仅需要伟人,同样也需要“草根”人物。媒体作为文化的传承和社会价值观的维护者,自然就应该用镜头用笔头面对这些人群。那些感人的经历的、有普通意义的人物是人们更多关注的对象。以“草根”人物选题,让人物报道回归社会现实,能接近读者的生活,让读者可见、可知、可感。

纵观近几年来中国新闻奖的获奖的人物报道,人物报道“草根”选题的出现了新气象,一年一度的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吸引全国观众,因为这些人物多是从民间发现的,他们的事迹并不“伟大”,但是他们来自读者周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第二十二介中国新闻奖中获奖作品《宿管阿姨800字致辞 被掌声打断11次讲哭毕业生》的南信大当了10年的宿舍管理员的吴光华阿姨,《小胡同走出大记者——“张刚现象”启示录》普通记者张刚,这些人物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自己生活、为别人服务。从读者的角度来说,那是自己的故事。

只有报道回归现实,以我们写“我们”,以自己写“自己”才能情真意切,才能感染别人,这恰恰是我们媒体的社会功能之所在。符合媒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符合“走转改”的报道思路。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人物“草根”选题的新气象。央视的东方时空栏目的标语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与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那些感人的人物、那些具有教育警示意义的人物故事。《南方人物周刊》副主编徐列认为,他们所报道的人物大致分两类人,一类是对生活、对社会的进步具有推动作用的人,另一类是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向善力量和人性魅力的人。

二、人情味价值取向,触动读者内心。

人情味是新闻价值构成要素之一,指的是新闻人物接近读者,能在读者心理产生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以“意义”来写人物报道,要遵循新闻的发展规律,以“新闻”来写人物报道。以“情”字为核心来报道。这不仅要展示一个人有“意义”的一面,也展示一个“人”的真实的情感,当灵感相同,感受相同的时候,才能引起共鸣。分析国内外人物报道,我们发现,国内的新闻人物主要写作特征是人物的主要事迹、主要成绩等等。而国外则是人物的故事,国内的人物报道注重“意义”。国外的新闻人物关注“人情味”。他们写人物报道就是把一个人当成一个完整的人,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街头小贩或司机,在写作上能融入这个人物的正常的日常生活,展现一个正常人所具有的特征。人之所以成为高级动物,是因为他具有社会属性。所以,人物报道中也是需要让人物回归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我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讲述了已经74岁高龄的老人吴兰玉老人,为了还清为儿子治病而欠下的10多万元的费用,用9年的时间,依靠捡破烂攒钱还债。这一义举,赢得了读者的尊敬,也打动读者的心,体现中国传统文化诚信的优良品质。《吴菊萍:勇敢的妈妈,伟大的妈妈》讲述的是一个女童从10层楼高地方掉下来是,这个与她素不相识的吴菊萍,①伸出双手接住了。《‘最美司机’吴斌:普通人的创造‘爱的奇迹’》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时,这些普通人,为了别人,毫无顾虑地行动起来,这么一个举动却感动人们。这些人物虽然不伟大,却做出“伟大”的事,相比那些“高、大、全、强”的人物,他们充满人情味的事件,切合时代的价值观,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能唤起社会的良知,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

一个有人情味的人物报道有助于读者在心理上的接近与共鸣,能够赋予新闻报道“活”的灵魂。人情味的人物报道是体现了人文关怀,在一个崇尚以人为本的社会,我们的人物报道的人情味应该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

三、故事化叙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故事化产生视觉化,在这个“读图时代”,一张图胜过万千字,作为传统的文字,故事化的文章才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新媒体时代的读者习惯“浅读”,故事性的文章才能让读者“潜读”,扣人心弦,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文章才能拴住读者,无论是党报还是都是都市类的报纸,唯有“寓教于悦”才能起到报道的目的。

在外国的新闻学里,新闻是 “story”,这不仅说明外国新闻要以事为新闻,而且是以故事来写新闻,一则新闻就是一个故事,或者说是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一则新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有人就有故事。人物报道也因为故事而引人,也因故事而的代表性而成为报道的对象。在国内的人物报道中,我们看是模式化的、鉴定式的、简介式的写法。写一个尽职的优秀干部,都写他整天忙着到基层调研,走破多少双鞋子,吃冷饭,感冒生病也不医治。写一个优秀教师,都是为学生着想,冬天里给学生送衣服,熬夜批改作业等等,其实不然,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一个人的个性都与这个人的为人处世有关。

斯诺的故事化写法值得我们借鉴。在《西行漫记》一书中他用故事化的讲述,中央苏区的领导人、苏区的生活情况,国共当时的形式对比等等,故事化强。在斯诺笔下的写毛泽东、徐东、彭德怀等中央苏区的中共领导人,每个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是因为他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作用运用多种写作手法,讲述了这些伟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处理的“伟人”的性格。如写毛泽东的一个细节,“突然间,他们两个都附过身去,看到一只飞蛾在蜡烛旁边奄奄一息地死去,高兴得叫起来。这确是一只很可爱的小东西,翅膀是淡淡的苹果绿,边上哟一条橘黄色和玫瑰色的彩纹。毛泽东打开一本书,把这片彩色的薄纱般的羽翼夹了进去。······这样的人会是真的在认真地考虑战争吗?一个伟人以日常的细节来描写,在中国的人物报道史上极为鲜见。

⑤④新闻是建构,而不是记录。笔者认为,记者是巧妇而不是魔术师,巧妇是在有米的条件下才能做饭,做饭是巧妇的技能。魔术师是制造无中生有,脱离现实的表演;记者是建筑设计师而不是化妆师,建筑设计师用真实的材料通过巧妙的设计展现建筑的美,而化妆师可以把美化得更美,丑也能化成美,掩盖事物的本来面目。所以新闻作品是行为艺术而不是表演艺术。新闻的本源是事实,记者的本事是讲故事。记者可以在现有的事实上,通过自己的对事件的理解,为读者讲述一则故事。这就要求记者要有小说家的思维,有散文家的情感,有诗人的灵气。在写作人物报道时基于报道对象的事实,围绕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故事情节、有散文化描写、有诗歌造句。一篇故事化人物跃然纸上。

四、篇幅要短小。满足读书阅读习惯

周蔚华通过后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研究发现,后现代的阅读是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是感性的、享受的阅读是非线性的、跳跃式的、破碎的阅读。是海量的、浏览性的浅阅读,是调侃的、消解(解构)和颠覆传统的,是多元化的、时尚的,充满着不确定性。我行我素、率性而为的,,是偷懒的、具有惰性的,是趣味指向型的,是交互的、互动的、对话式的。篇幅短小符合新媒体的传播要求,我们的新闻媒体要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的渠道,我们改变过去长篇大论或鸿篇巨,精品化成为我们报道的改革方向。

中国的传统人物报道是长篇巨著,是创世诗,笔者做过统计《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正文不含空格共13,356字,《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贴心人——追记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牛玉儒》不含空格共计9,529字,这些收录在《人民日报60年优秀通讯》的人物报道,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中国人物报道的典范。我们不可否是的是这么长的人物通讯在中国的某一个历史时期所起到的传播效果,但是我们也可以想一想,搁在现在的阅读习惯和在没有行政指令要学习的情况下,会有多少人去认真读一读这样的人物报道。难怪业界也有说,很多报道是“写谁谁读,谁写谁读”的几乎是“自娱自乐”的现象。第23届中国新闻奖人物报道的特等奖的获奖作品《老红军和他的三个兵》记空格在内才1,755字。这篇文章不仅篇幅小,行文中大量引用直接引语,新闻现场感强。我们应该提倡这样的人物报道。

篇幅短小符合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习惯。符合时下“悦读”和“浅阅读”的时代。那些上万字的报道,如果按照一般人的阅读速度平均为(200~500)字/分钟,大概需要20分钟的时间。上班族中有多少人一点静下来读这样一篇报道(除了有目的的读者外)。更何况,这样的文章放在手机里,有多少人乐意去翻下一页。时代的要求和读者的阅读习惯要求我们写

⑥精品人物报道。我们的记者和编辑人员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新闻采写,尽量缩短篇幅。一篇短文的人物报道,读者一口气读完,引起的读者的对这个人物的思考。

结语

新媒体的到来引起了传统媒体的转型,这种转型最关键的是如何把传统的新闻写作更适应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也更符合“众口难调”读者的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作为传递社会正能量人物报道,如何在信息时代发挥它的传播效果,激发它的生命力,需要媒体从业人员从思想上要改变过去的写作思维,在传播技巧上要改变过去的行为方式。唯有新媒体写作特点的人物报道才能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注释

①《南方人物周刊对话北大学子: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http://news.Sina.com.cn/c/2005—06-031***.shtml.②白贵、彭焕萍:《当代新闻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第1版,第17页.③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12月第1版,第88页.④周蔚华:《后现代阅读方式的兴起与出版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第二篇:新媒体写作定稿(推荐)

新媒体写作

我的观点是,新媒体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文体,而是在传统媒体写作的基础上(理论、结构、技巧、形式等等),为了更适应读者需要、适应新的传播媒介,在写作上做出的一种适应和改变。下面,我和大家一起,简单认识一下新媒体。

一、认识新媒体及其特征

(一)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出现的称呼,也被称为‚第五媒体‛。简单地说,新媒体就是建立在微博、微信、客户端、贴吧……等等基于移动互联网新兴媒体平台上,向受众提供内容产品的一种传播形态。

(二)新媒体特征

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还有可能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都可以说是新媒体。‛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因为新媒体传播的内容不同于传统媒体,除文字外,还可以同时结合图片、音频、视频、符号等手段,归纳起来有三个特征:数字性、互动性、超文本性。

数字性。新媒体是基于数字化技术来处理文本内容,通过数据压缩来存储和传输,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

互动性。传统媒体采用的是“你传我收”的模式,受众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新媒体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沟通,读者与读者之间实现个性化交流,传播者和接受者是平等的交流主体。

超文本性。新媒体采用超链接技术(指超文本内由一文件连接至另一文件的链接,作用与论文中的参考或注释类似,以方便读者随时参考某一词汇),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体,实现了资源共享,读者可以快捷简便的获取各种需要的信息和文本资料。比如对相关专业词语设臵超链接。点开后可以看到具体介绍。通过文本后的‚相关新闻‛超链接来介绍新闻背景,扩展阅读。

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写作的区别

从前面所说就可以看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比如传播媒介不同、传播方式不同、阅读方式不同(前者更随意更方便)、受众不同(前者阅读群体更年青化)、形式不同(新媒体多是文字、图片、视频为主,有时还有表格图)、创作方式(新媒体更便捷更 有时效性)等等,内容上更是有很大区别。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内容上的不同。为了更有说服力有权威性,下面以人民日报报纸和‚两微一端‛报道‚两会‛为例进行分析比较。

(一)写作风格不同

1、表达方式。传统媒体语言相对来说严肃刻板。新媒体写作则更加活泼生动,大量运用网络语言,表达则偏向口语化,是‚看了啥,说了啥‛,使读者容易理解。总的来讲,新媒体平台改变了传统新闻过去以单向传递信息,灌输观点为主的话语方式,构建起媒体与读者协商式对话。实际上,现在传统媒体已经受到新媒体影响,在表达方式上向新媒体靠拢,更年轻化、一些网络语言也常有出现。

9.3-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在厦门举行,人民日报客户端的报道 金砖不行了,成色不足? 三大事实怼回去 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有啥看点,一图带你了解

2、句式。新媒体写作上立场更鲜明,情感更充沛。如在行文中大量使用祈使句。如‚当谨记‛‚注意了‛‚提醒‛更敢于亮出观点,获得关注和共鸣。

3、碎片化、浅阅读。新媒体文字更短小精悍。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的文字以短小精悍为主,更多时候是作为图片或视频说明出现。

可见,新媒体写作不是把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直接复制,而应该顺应新媒体阅读需要来写作。

(二)写作要求不同

1、结构。传统媒体比较严格、中规中矩,是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而新媒体写作基本上没有这些要素,没有规定第一段是导语,是不是倒金字塔结构,只要求把事情说清楚,写得有意思、写得大家爱看。

2、标题。传统新闻标题以简洁为标准,流传着‚不超过13字为宜‛的说法,更有学者认为标题应该控制在10字以内。新媒体写作则往往并不推崇短标题,而人民日报‚两微一端‛的标题则以中长标题为主,大多数标题为14-28字之间,其中尤以19字、22字标题最为常见。新媒体想要得到受众的关注,标题常富有耸动性,甚至有‚标题党‛的情形出现。如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常用的‚刚刚‛体、‚提醒‛体。标题可说的东西很多,后面再细说。

三、新媒体写作技巧 传统媒体写得好,新媒体可能写不好。但是,传统媒体写得不好,新媒体绝对写不好。

了解一下不少新媒体大咖的背景就知道,比如咪蒙是文学硕士,曾在南方都市报下属杂志担任首席编辑,‚六神磊磊‛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资深时政记者,获得过媒体大奖。做知识服务的罗辑思维罗振宇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曾在中央电视台工作。很多高流量号的主笔本身就是资深媒体人。所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做新媒体的基础。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追求的目标都是:阅读量。有研究发现,人们在网上阅读新闻的时候通常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想在15秒钟时间内得到信息要点。如果标题不能吸引读者,读者根本都懒得打开。打开以后往下拉两次没看到有兴趣的,就会返回。

(一)选题要紧跟热点。

不用解释大家都知道一篇紧跟热点的文章,可能会获得比平时高许多倍的阅读量。但我们做新媒体宣传大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领导指定的宣传内容,另一种是自己找选题,策划的内容。可能后一种情况比较容易去追热点,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怎么跟热点。

互动1首先要找到热点:百度热搜指数、近期各大媒体宣传热点、微博指数、时间节点如曹处转发的北京、上海、山东监狱制作的七夕专题……前段时间女子监狱紧跟热点‚我们是谁‛漫画。马上要来的教师节,监狱民警是特殊园丁,当然可以写;国庆节,监狱民警要值班保安全,绝对可以写;

如何与热点发生联系:电影《战狼2》开学季 共享经济 统编教材

注意:

1、到底要不要和热点发生关系? 如果不符合我们自己的调性,实在难以结合,宁可追冷也不追热。2.要愉快的和热点发生关系:要借着热点让自己的内容和读者发生关系;一定要软性结合,不要生搬硬套,你要在热点里另辟蹊径。发出“一个新的观点”。如果不能抢占先机,观点不能另辟蹊径,内容不能软性植入,不能令人愉快的和热点发生关系,就不要追了。只会让读者倒胃口。

最关键的是抢占先机,有研究认为最多72小时以内!想做好新媒体宣传就必须与时间比赛,新媒体小编真的很累啊。

(二)独到的切入点(见示例)。就是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着眼点。同样的热点话题,同样的新闻事件,有很多人在写,所以如果没有新颖独到的切入点,文章是很难得到读者的特别青睐的。这其实和传统新闻写作一样。国内媒体 :‚靠读者近些‛。突出新闻个性特征、体现事实本质、生动活泼、形式新颖巧妙。

西方媒体 :切中要害、最能引起读者兴趣、读者最易接受、读者最关心、距读者最近、最有人情味。比如华尔街日报经常用到的‚华尔街体‛,开头从非常个人的视角切入,再从这个小细节推展开来,逐渐论及全局。这种写法更有人情味,和读者更接近。共同点:应有服务观念,假设自己是一名读者。

具体方法:以旧见新(常规活动会议)、以小见大(大型活动事件)、虚中觅实(会议报道)、逆向思维(近年来报考公务员人数下降说明人们对职业有更多选择、快餐面销售额下降,说明外卖更方便)、发散思维(春节报道有罪犯开展活动的、有民警坚守岗位的、有家属来会见的,都可以体现监狱的管理)、统摄思维(综合性报道,找到最佳聚焦点)。见举例:冰点周刊 法制湖北

互动:联合帮教解拆迁心结 局机关开展青少年远离毒品 关爱未来教育活动 寻找新的切入点

(三)能表达情感共鸣。努力让读者产生共鸣,获得认可读者就会转发,成为我们文章的‚自来水军‛。第一是你的文章跟‚我‛有关,找到所写文章内容与大众的关联点,站到读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第二是你的文章对‚我‛有用,写技术流的东西。在某个领域的深厚的知识、技术和经验的积累,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对某种现象深刻的研究都是微信文章写作的经典主题。

互动:监狱工作中有哪些是和普通读者有关、对普通读者有用的?哪些和民警有关、对民警有用。监狱工作有特殊性,但人和人的情感是共通的,都有家庭、有工作、有子女,会思考责任、理想、未来、成长这些共同的问题。

(四)精彩的摘要(导语)能加分。(见导语举例)

一个简短有力概括性很强,同时又能勾起阅读欲望的摘要很重要。这个和传统新闻里的导语很像。作用是解释或补充标题的内容,报告新闻事件最新的动态。

1、文字要简练,注意突出关键词以吸引用户。

人民日报 2016年6月5日文章,标题为‚有领导换届前有点‘蔫’怕干得太猛丢选票‛导语:

中国日报网有一篇‚工信部紧急提醒!这 29 个 APP 尽快删除!‛的导语: 前一篇文字形象生动,对比强烈;后一篇里的‚提醒、恶意、APP、尽快、删除‛是文章的标签。这两条导语一看,读者就有看下去的欲望。

2、逻辑严密和表达高效让导语快速进入主题

因此导语不要绕,不要拖沓,不要让读者去找重点,要减少铺陈,要快速进入主题。作者自己先要想清楚文章的核心是什么,再来清楚表述。

如一篇‚为了达到给母亲捐骨髓的最佳体重,14岁女孩增肥救母‛的故事,如果以母亲生病作开头写,就会拖沓而散漫。作者后来把导语改成:‚别的女孩都在争先恐后变瘦,而 14 岁的李佳却在想方设法增肥。‛一句话点出核心要素,设臵了一个能引起阅读兴趣的焦点。

3、将最重要的价值要素臵于最前端。

这是写作的一般要求,也是新媒体时代写作的特殊要求,无论是整篇还是一个段落,都应遵从‚重要价值优先‛的原则。

2016年6月初,在中加两国外长记者会上,面对加拿大女记者阴阳怪气的诘难,王毅外长以6连问回应,赢得国人力挺,引发外媒热议。

北京日报评论部客户端‚公道‛2016年6月4日推出文章‚王毅外长6连问,谁没风度?‛导语就事件和话题中的6问点出来,直接而吸引人:

导语就是要把最有价值的要素点出来给人看,体现最有意义,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用最简练最明快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价值要素表述出来,力求简明扼要有特点,冗长的导语只会‚吓‛跑读者。

4、趣味?哲理?感动?价值?让你的导语‚有特点‛

受欢迎的导语都是那些有特点的导语。有特点,才能别具一格,才能吸引人。比如,业界经常谈论的‚华尔街日报体‛,导语就很有特点,它常常会设臵一个焦点,这个焦点通常是描写一个情节、人物、场景、趣闻逸事或是一个悬念。焦点应该确保能够引起读者的普遍兴趣。

2014 年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特别奖的网络评论作品‚限制‘公款消费’本质是制约权力寻租‛一文导语就很有特点:

比如,人民日报曾刊发的‚反劫持谈判专家这样诞生‛一文,就选取了一段紧张刺激的现场对话作为导语,把受众立即带到谈判专家的工作现场,增加了悬念和表述的速度感、现场感和画面感:

用生动鲜活的画面,用富含哲理的句式,用价值冲突强的引语,用矛盾尖锐的对话,用感动人心的情节,用耐人寻味的结局……总之要别出心裁,以求有特点。

互动:按照四条标准来写今天的新闻宣传交流?

(五)好的标题能抓人眼球。标题是一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一个好的标题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是读者点击量的关键。

1.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最核心的信息

好的新媒体新闻要力争一下子抓住用户,进而引导用户点击。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简单直接地告诉用户,这个新闻是什么,即尽量包含新闻要素。

①国务院派出8个督导组(督导什么?)

②专项督查房地产市场调控落实情况(哪级组织来督查、督查哪里)

③从4月上旬开始,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对16个省(区、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措施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太长了)

④国务院4月起专项督查16地房地产调控落实情况 2.包含具体的数字、情节或细节

特殊的数字、情节或细节会吸引用户,增加阅读率。比如咪蒙《说来惭愧,我的助理月薪才5万》,有数字有细节,是不是很吸引人。

3.表述内容要准确

标题表述的信息要准确,即使是细节也要精准无误。内容的准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准确,即标题中所陈述的新闻要素要完全符合新闻事实;二是对新闻事件的陈述和评论要概括事件全貌。

有些标题党为了吸引眼球,标题说的是一件事,主体说的却是另一件事,读者有被欺骗的感觉;这样虽然赢得了一时的点击率,却丧失了诚信

4.运用全媒体手段

比如重大突发事件可以采用标题集锦的形式,围绕一个主标题,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若干条新闻的标题,同时可以添加与主标题新闻相关的关键词、图片集、视频、微博、互动等超链接,形成组合标题。在强调突出某一条新闻时可以采用‚图片+标题+摘要‛的形式,这种标题传达视觉信息、核心信息、基本信息更加全面。

题好一半文,因为标题太重要,我们过会专门来聊下制作标题。

(六)正文应语言简洁,内容平实

在互联网上流行着这样的写作准绳:“一段文字不可超过 6 行”“一篇文章最好不要超过 3 屏”。新媒体时代,读者已没有过多的耐心。有专家指出,800字足以讲完任何一个故事。写作者应当时刻谨记庞大的文本块会让读者阅读困难,善于拆分就是提升阅读欲的法宝之一。

比如多用小标题和着重号,把文本和意思分开,甚至将信息提炼汇集到图表、表格、项目符号列表。就算是一个简单的方框,带有定义或者总结的,也有助于拆分文本,以一个便于阅读的格局传递信息。

1.简洁。新媒体新闻文本每句话要简洁,一般不超过20个字,多分段,段落简短。2.语言平实。文本用最简单、准确的文字告知信息即可,不需要大段大段的抒情议论,避免花哨难懂的词汇。记住新媒体用户浏览新闻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不是追求文学性。

3.一段表达一个意思。用户在阅读新媒体新闻文本时大多是跳跃式阅读,因此,文本最好一个段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便于用户搜寻式阅读和跳跃式阅读。

4.多用小标题。过长的新媒体新闻文本要善于用小标题将文本分成几块,便于用户搜索和选择信息阅读。

5.重要信息优先原则。文本要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臵于最前面,无论是整个文本写作还是文本中的某一个段落写作,都要遵循重要信息优先的原则。新媒体用户希望在开头就能找到想要的信息,这与传统新闻写作中要求的‚倒金字塔结构‛完全一致。

6、结构倾向于选用总分、并列、递进等结构。一般开头以一两段简单活泼的文字告知下文信息,引导受众阅读,从而实现消息的导入。当然,依据新闻的不同类别,微信新闻写作结构也有所不同。

在对通知、公告、会议、文件类公文进行传播时,一般会采用截取新闻关键点的方式进行报道,并以换色、加粗或变大字体等方式突出部分内容,有时也将信息浓缩整合制作成图,方便受众理解,也方便其找寻有用信息。例如,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传播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时,将纯文字内容以图片的形式整合起来,截取公报中的重要部分制成九图,在微信平台以“九张图读懂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的方式进行传播。一张图带你看懂金砖会议。在对人物通讯、大型活动等新闻进行深度报道时,一般会通过取小标题的方式将长文内容分割成块,通过板块化的方式减轻受众阅读疲劳,同时也易于受众搜索和选择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

标题太重要:司法行政单位和其他新闻媒体、自媒体不同,我们的新媒体承担着政务公开、舆论引导、正面宣传等职能。我们的标题不能仅仅重视吸引关注和流量,还要兼顾自己的身份定位。一个好标题的基础是了解读者的心理,清楚哪些内容是读者感兴趣的,并且清晰表达出来才是好的标题。

结束语:虽然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各种不同。但写作并没有网络和现实之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一样,也需要我们保持敬畏和责任,做一个有责任的写作者。认真按照写作的道德要求、思想要求和技巧要求,来磨炼自己,在新媒体写作上不断进步。

第三篇:《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读后感

我加入学校的一个新闻网站已经一年多了,这个月来读的理查德·克雷格《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让我重新考虑了自己曾经做的、正在做的以及将要做的事。

作为记者,我该做什么?

首先是采访。曾经我觉得采访对我来说,只不过是去旁听一个会议、观看一场演出、观察一次展览之类的,总之就是把一个活动的全程从头到尾跟踪下来,记住其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因为写的不是人物访谈,所以我没必要采访人物。这是曾经的想法。

可是书中写道:“对于一名记者来说,经常与社区居民保持交流(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其他方式)是形成报道思路、获得信息的一个重要环节。„„想当一名好记者,你不可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我还记得自己选择新闻专业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可是在真正着手写作新闻的时候,我对与陌生人交流产生巨大的恐惧,于是我写的新闻中,引语仅限于“某某领导在会上表示„„”。过了一段时间,由于担心主编认为我的采写质量太差,于是假装自己是“某同学”,接着写“在观看演出后表示„„”。这样的做法只是在文章表面化了些妆,本质上我还是没有迈出步伐去和别人交流。再到后来,人物信息模糊的“某同学”被指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我不得不在每次活动结束前,花五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去选定采访对象,想好采访问题,还有深呼吸。总结起来,至此,我出去采访他人始终是被迫的,不是自愿的。

被迫去进行采访的后果就是,采集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十分浅显,而且我和采访对象的交流一般不超过5分钟。我一直觉得这只是我的性格问题,和对新闻的不负责扯不上关系。直到看到书上的一段话:“有时候,你做最后三四次采访似乎就是仅仅为了得到可以援引的话。只要你得到了有用的引语就行了,你并不真正关心采访对象在说什么。因为你不过是需要这些人的名誉、社会地位以及可以从他们那里引用过来的话而已。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是这么做的——甚至最优秀的记者也是这么做的。这不是什么天大的秘密,也没有什么不道德的。但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它不会让你的网络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的深度。”功利主义,这个词还是挺刺伤我的。

我现在反思起自己的采访,觉得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先是选定采访对象,很多记者在做新闻的时候都要对采访对象进行一番精挑细选,然后再大费周折地去取得对方的联系方式。可是对于我,由于采写的都是会议、演出之类的硬新闻,采访对象随便在现场找一个就行了。再到采访的问题,通常优秀记者的做法是在接到活动的策划时就已拟好采访提纲,等到了现场在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适当修改,我也不需要这么辛苦,拿演出新闻来说,顶多要采访的就是“觉得这场演出是否好看”“有没有什么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节目”之类的,完全成了一个套路,不需要动脑筋。这样的轻松让我自己都感觉到害怕,没有踏实的付出过程,得来的成果总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

真正进行精心的采访是在参加“新闻之梦”比赛的时候。在选定报道主题后,我通过电话、网络,联系三个人最终约到采访对象;花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拟写了半页A4纸的采访提纲;最后与对方进行了两个小时的交谈。这是一篇有关志愿活动的新闻,以前我写过这个主题的新闻,采访到的信息全是“志愿者们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感受到了奉献的快乐,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一类;而此次“新闻之梦”的采访,我收获的信息还有“上门陪护的交通补助费,宣传展板的制作费等,仅靠微薄的募捐收入支撑,使得整个活动举步维艰。”这让我觉得很欣喜。打开自己,迈出与人交流的第一步,的确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警醒我的另一个问题是:“你不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窃听别人的电话或给谈话录音。„„一旦获准,通常的做法是:开始录音,然后再询问一遍。这样就能证明你确实获得了被采访人的许可。”若不是阅读这本书,未经许可便给谈话录音会是我现在在犯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会犯的错误。或许在校园里,这样的规矩显得小题大做,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这也是在表达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并且如果你这样做了,说不定对方对你的印象会得到加分。

在采访这一方面,我觉得网络媒体记者与传统媒体记者要做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书中提到的差异也仅在“获得消息来源”这一项,书中认为网络记者能利用网络资源更方便地找到消息来源,不过我认为,在现在这个多媒体时代,无论是网络记者还是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记者,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与他人取得联系。真正使网络记者区别于传统媒体记者的工作是写作。

网络受众对信息的极度需求决定了网络记者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书中最形象的一个标题就是“最后一分钟”,意即对于网络记者来说,每个一分钟都是最后一分钟,他们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新闻稿写作完成并发表。与“速度”相对的一个词总是“质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确保发稿速度的同时还要兼顾新闻的真实性、写作结构、语言逻辑等因素,实在是很难做到的。所以网络新闻通常会先将事件的主要信息呈现出来,而关于事件的细节,有时候要经过几天或者几个星期才得以展现,比如马航MH370失联事件、大陆人带孩子在香港街头便溺事件等,网络媒体应对这种新闻的优势就在于既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为受众提供最新的资讯,又可以将同一事件的新闻设置成一个主题归放在一起,持续不断地进行进展式、更新式和追踪式报道。记者在其中要做的就是,持续关注各方动态,以严谨的职业道德为受众提供最新的客观真实的消息。

书中有一个观点是“(网上的)记者们不再羞于表达他们的意见和观点”,“该网站(《小报》)的写作风格是‘新式报道方式’的典型——其文章毫无顾忌地固执己见,以无拘无束、咄咄逼人的口吻报道新闻,要么骇人听闻、发人深思,要么活泼有趣、引人发笑”。我个人认为,尽管网络是一个自由的言论平台,但作为新闻人,太过展露个人观点对受众来说是一种伤害。至少我在自己所撰写的新闻稿件里,从来没有表明过个人立场,这些报道网络、报纸通用。不过书中在紧接着本段开头提到的第一句引语之后写的是:“但最优秀的记者仍然用坚实的报道、确凿的事实来支持他们的观点。”这让我觉得很理解也很赞同。

至于写作的结构、语言组织等,我觉得无论是网媒还是纸媒,大体上都是一样的。倒金字塔结构、时间顺序结构、悬念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消息、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华尔街体;多用主动少用被动、多用名词动词,少用副词形容词、不用武断字眼„„这些都是所有媒体的新闻通用的。

综上所述,在作为网络记者方面,我从书中所获取的知识就是:尽管网络资源丰富,你依然要多与人打交道;在采访时录音需经过采访对象的许可;你要以最快的速度更新新闻;网络记者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以此造就贴近受众、不死板的写作风格,但还是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作为编辑,我要做什么?

书中提到两种编辑,一种是负责校对和检查细节错误的(网络清样编辑),另一种是负责检查总体内容和排版的(网络编辑)。这样分工的好处就是,新闻的质量在宏观和微观上都得到了保证。让我印象深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清样编辑不仅应该找出拼写和语法错误,也应该找出会给报道带来法律问题的事实性错误、具有误导性的段落和细节”、“除了要熟知所有语言的规则外,最好的清样编辑还应该对每个领域都拥有相应的常识。这些常识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这样看起,清样编辑似乎是防止记者犯错的最后的防线,举足轻重。

美国有“拼写检查”,记者会依赖于这样粗糙的功能来遣词造句;中国同样有“拼写和语法”,但结合书中的描述和我自己的体验,我感觉“拼写和语法”比“拼写检查”还粗糙。并且有些错误,计算机是无法识别的。例如人名中的“钰”和“珏”,如果记者写错了,不靠编辑检查就发现不了,如果这又恰好是一位重要领导的名字,在中国的体制里,是不可原谅的。清样编辑还有敏锐的直觉,哪个地方的字体、编排用得不恰当,他们能一眼看出来(这又很像网络编辑该做的事),这让我觉得很神奇。

另一点是关于网络编辑的,网络编辑要打造“新闻包”。“这即是说,所有的文本、图片、链接和多媒体都必须为同一条新闻服务。”我觉得这就是网络新闻最大的特点,可以充分利用所有的资源为自己的新闻提高吸引力。“新闻包”的概念我是第一次听到,但对其内涵并不陌生。从日常浏览新闻网站的经历来看,我国各大新闻网站在具体的某条新闻报道里都做得很好,图片、视频、相关链接都安排得很到位。但是对于我自己所在的学校网站来说,这个方面就做得很逊色。我们的图片永远有固定的插入位置(比如只有一张新闻照片就插在文章中间;有两张就放在第一段的下面和最后一段的上面),插入方法永远是“嵌入型”而没有“四周环绕型”之类的;我们没有相关的链接(甚至连“上一篇”、“下一篇”都没有);至于受众反馈方式,只有当我们在官方微博上发送了相关消息,读者们才可以在微博上与我们互动(但至今没有读者为我们的新闻提出过任何意见)。

编辑的工作看起来只是在修正记者的成果而已,但实际上,等我真正经历了才知道,很多时候,记者看起来只用把一件事发生的几大要素陈述完整就可以了,而编辑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评估、重新组织。这也难怪为什么看上去采写新闻更辛苦的记者实际上地位还是没有坐在办公室里的编辑高了。

其他收获

其他收获就是有关于新闻道德、新闻伦理等这些方面的。其实与上述的内容也有重复的部分,例如记者应该遵守职业道德、采访录音要经过对方允许、编辑校对要保证文章在思想上不犯错误等。

至于公众人物对媒体起诉的情况,“沙利文案”在大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尽管这成了历史的范例,但我不知道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处理方法也同样适用,所以不予多评。

谈起新闻道德、新闻伦理、职业素养等,总的说起来,其实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所遵守的行为准则,也同样适用于网络。

阅读《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开头的时候看得很仔细,越往后越粗糙,所以读后感也一样。但是总体说来,作为一本专业书,它不晦涩,能让我在阅读的时候觉得很轻松,所以读下来还是有收获的。

第四篇: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灾难报道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灾难报道

【摘 要】央视通过其新闻频道、微博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等,对马航飞机失联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多媒体联动,对事件的发展进程实时跟进报道。在这次灾难报道中,央视有颇多值得业界借鉴的地方:注重时效性;心系人文关怀;强调客观真实准确;争取获得第一手新闻和权威消息;合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等等。

【关键词】马航事件 央视 时效性 人文性

所谓灾难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灾难性事件常常表现出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和社会性的特征。①灾难性事件的报道,考验媒体工作者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处理能力、报道的组织策划能力。在面对天灾与人祸时,媒体不仅仅是发布新闻的工具,更应成为承担社会道义,肩负道德重任的表率。

央视作为我国最为权威的新闻媒体,在我国有着最为广阔的收视覆盖,其影响力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国开放国外媒体进入灾区现场,央视报道公开、透明,等等,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此之后,央视不断地在灾难报道中完善做法,将新闻报道准则和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相结合,在灾难性事件的报道处理上,越来越得到大众和业内人士的认可。

2014年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号为MH370,由马来西亚吉隆坡飞往北京的航班与地面失去联系。机上共载有239人,其中有154名中国乘客。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事件,央视通过其新闻频道、微博客户端、手机客户端等,进行了全方位、多媒体联动,对事件的发展进程实时跟进报道。在这次灾难报道中,央视有颇多值得业界借鉴的地方。

一、注重时效性

灾难来临之时,不论是与灾难相关的人士,还是普通大众,对于灾难的发展情况都密切关注。此时,新闻的时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时效性突出体现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微博近年来成长为国内的一大新闻汇集地,央视也开通了“央视新闻”官方微博账号。

“央视新闻”在3月8日发布的关于马航的第一条微博是一条快讯,时间是在8点33分,在第一条快讯之后连发两条快讯,又不断地跟进报道事件的发展进程。三条快讯的时间在短短16分钟之内发出,9点10分,央视正式发布了关于马航飞机失联详细情况的新闻。

在这一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中,“央视新闻”共发布了56条微博,其中有55条是有关马航飞机失联的,只有一条是当天“两会”的消息。不断更新事件进展的微博,时间间隔最短的只有3分钟。

央视新闻频道的几大直播栏目是:《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新闻30分》、《共同关注》、《新闻联播》、《东方时空》和《24小时》等。自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发生后,该事件无一例外地被放在了这几档节目的开端。并且,在节目播出中,有任何关于此事件的最新进展,都是直接在节目中进行插播。

在航班失联之后,马航立即在京召开了发布会,之后在每天的下午5:30都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有关情况。央视新闻频道也是在每晚的这个时间,进行实时直播。在有重要消息需要发布时,召开临时发布会。例如,3月22日早上11点左右,在澳洲珀斯的军事基地和3月24日晚10点左右,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两次临时新闻发布会,央视新闻频道都是在《新闻直播间》和《晚间新闻》栏目中,直接将信号切入发布会现场。

二、心系人文关怀

作为新闻媒体,发布新闻是天然的使命,而人文关怀则更是一种不可懈怠的责任。

在马航飞机失联当天的热门微博中,热度最高的微博来自“央视新闻”。这条微博选择了倡议的形式,倡议人们谨慎地对待每一条消息,以避免任何不实的消息,或者不当的言辞,对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之后,央视发布的微博内容,多是以祈祷、祝福为情感主线,并将倡议随文转发,每一次消息的更新都体现出对可能遇难的乘客和乘客家属的关怀。而选择以倡议这样的方式,也是呼吁大众多给予他们祝福、安慰,促使社会形成一种人文关怀的氛围。

央视新闻频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对于新闻报道的用语十分谨慎,考虑到了每一个观众的切身感受。在马方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中,做同声传译的人在翻译马来西亚交通部长的一句话时,中间有一个英文单词是“miserable”,是用来形容这次马航飞机失联事件的。在翻译这个词时,他首先用的是“惨绝人寰”,之后便马上进行了修正,改为了“悲惨”。显然第一个词,是将事件表述成为了一次没有人生还的重大灾难性事件,而在任何消息都未被证实,真相仍在调查之中时,这样的词语必然会给乘客的亲属带来极大的悲痛。因此,恰当用词,照顾到每一个可能看到新闻的人的感受,是一个专业媒体人的良好修养的表现。

在一些灾难报道中,媒体会把摄像机话筒对准事件的经历者,从人文的角度观照,这种将他们的悲痛暴露于摄像机前,暴露于报纸杂志封面的做法,无疑是残忍的,因为这等于是把当事人最为伤痛的隐私赤裸裸地、无情地置于社会公众的眼皮下展览。

在这次事件中,央视新闻频道在丽都饭店派了一路记者,他们24小时蹲守在那里。但是,每一次进行新闻连线,我们都只看到一名女记者出面将现场的情况进行描述,而涉及到家属面孔的画面,从未出现过。由于女性的形象和女性记者较为柔和亲切的身份,她们可以更好地卸下家属的心理防线,深入到家属中去获得第一手信息。这样的安排首先是显得更为“温柔”。其次,这样保护家属的隐私,也是对人最为起码的一种尊重。

三、强调客观真实准确

灾难报道,保证新闻的客观真实是首要难题。灾难往往是突发的,是处在进行之中的动态事物,因此,各种变化的消息会不断地从各方涌来,怎样判断消息的真实性以及怎么将消息客观报道出去,对媒体而言是极大的考验。很多时候,该类新闻中出现的数字、关键词,会直接影响大众对于整个事件的判断。

3月24日晚10点,在马方发布新闻会中,马来西亚总理宣布飞机在印度洋坠毁。在发布会的直播中,电视屏幕下方的字幕是“马方确认飞机坠毁”,但发布会结束后,根据发布会的内容,央视很快把字幕改为了“马方宣布飞机坠毁”,这就更为准确。

灾难报道中很多都是较为专业性的知识,如在这次事件中,就汇集了较多关于航空和通讯方面的内容。确保这些消息可以真实准确地传播出去,一个非常有效可行的办法就是请专家作为节目的嘉宾,实时地对新闻进行解读。央视新闻在马航的特别报道中,邀请了涉及航空、通讯、救援等等方面的专家参与。例如在事件发生后,出现了很多通讯上的疑问,专家不仅对上述出现的情况进行了解释,并且还对所有通讯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了模拟和科学分析。这样的报道不仅保证了节目制作中内容的真实准确,还方便了普通大众对于新闻的理解和接受。

3月24日马方宣布飞机坠毁后,关于这次事件的探究转向了对马方政府和机构的声讨。微博中,一些意见领袖以及媒体,都在对马方政府和机构进行质疑。随着事件进一步的发展,对于中国政府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各方也开始颇有微词。但“央视新闻”并没有发布此类微博。央视坚持一个立场:在事件的真相没有完全被查出之前,每一次发言都要慎之又慎,客观是最好的立场,摆事实是最为核心的原则。

四、争取获得第一手新闻和权威消息

灾难事件是动态的,事件背后的真相一时无法调查清楚。很多谜底在还没有揭开之前,会有各方进行多种多样的猜测。如何在团团迷雾中得到真相,亲临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至关重要。央视在马航飞机失联事件发生后,首先联系到马来西亚的国防部长以及马来西亚航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这两位是在事发之后,马来西亚政府和相关机构指定的对外发布情况的职位最高的领导人,采访他们是获取官方消息的最权威的渠道。

马航事件发布会的现场,会不定时地出现马航有关调查人员或机构领导,还聚集了各国的众多记者,因而便成为消息的一大来源地。央视在这里也驻扎了两路记者,随时与总部进行连线。在丽都饭店的马航失联家属聚集地,也都有央视记者24小时待命。央视全球的各个新闻站,都在关注有关事件的发展情况。3月22日早上,澳洲珀斯军事基地临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就是央视新闻频道全球独家现场直播的。央视在得知澳洲珀斯军事基地将根据卫星传来的信息展开搜救后,便敏锐地感觉到这里将成为很多重要新闻的发布地,因此,立即将一路记者从并不是调查或者搜救的中心的北京调到了澳洲珀斯。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

传统媒体往往重视如何将新闻报道出去,如何将新闻思想灌输给大众,但由于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有时难以与大众即时互动,容易导致新闻报道脱离群众。而灾难报道很需要这样的反馈机制,让观众将自己的心里话和感受及时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的表达才能让新闻显得更加有人情味。这些就要求新媒体去补充传统媒体的缺憾,形成一个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辅相成的运作机制。

央视微博充分利用了网络交互效果显著的特性,与受众进行交流互动。央视利用微博及时发布新闻,并在每一条有关马航失联消息的前面,都附上“马航飞机失联”的互动话题链接。每一个微博用户在阅读完微博之后,不仅可以直接在下方进行评论或者转发,而且可以直接进入话题讨论,方便更多的微博用户交流这一话题。

灾难报道强调时效性,要求新闻机构充分利用多媒体融合的特点多方位地报道新闻。手机现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阅读新闻的首选,央视新闻的手机客户端可以随时推送消息给手机用户。央视推送的不仅有消息,还有实时的视频直播链接,或电视直播的预告提醒。这样,就把电视、网络、手机这三种传播渠道科学地结合了起来。

笔者认为,由于央视对马航事件能及时、客观、谨慎、多方位地报道,消息来源权威,人文意识浓厚,因此,央视的此次报道不失为灾难报道的表率。□

参考文献

①李伟峰,《试论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3)

(作者: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2013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第五篇: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报道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典型报道

摘 要: 典型报道是指用报道和宣传典型的方式树立社会行为与道德的典范,是我国新闻媒体长期运用的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和民众价值观念的急遽变迁和多元化,媒体在关注和报道那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时,在报道路径、叙述视角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等方面也开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新兴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信息丰富、实时互动的优势,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渠道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到传统媒体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典型人物报道呈现出关注人性、贴近实际、弘扬时代精神、尊重受众心理诉求、重视底层意见的新特点。

关键词:新媒体;典型报道;特点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新闻体裁形式。不仅对传达党的方针政策极为重要,而且对弘扬时代精神,褒奖社会先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形态多样化和人们的价值趋向多元化。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达背景下,网民的碎片化认知与个性化的信息诉求,推动了新时期的典型人物报道呈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与新趋向。新时期宣传报道的典型人物更加依据“三贴近”原则即尊重个性、关注人性,让典型人物走下神坛,融入本职工作生活中。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的权利、利益、表达等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各方面的问题。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也贯彻这一理念。记者在典型人物报道的采写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利益诉求,深入挖掘生活细节,突出人物个性,尊重人的内心感受,使报道的典型形象更加丰富也更加符合现实层面的人。

一、注重挖掘普通人身上的优秀美德

社会转型期,围家竞争力的提升、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大力继承和发扬优秀美德以淳化民风、凝聚人心,提高民族文化的号召力、软实力,典型人物往往是优秀美德的代表人物,在报道中需要新闻从业人员注意挖掘他们身上所蕴含的行为示范、精神激励、思想导引、心理安抚的因子,借助典型人物报道来弘扬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洪战辉,一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携无血缘关系的妹妹读书,读书期间挣钱养家,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品学兼优,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感动无数国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直接对社会做出巨大的经济、科技贡献,然而他们身上却闪现着不一般的优秀品质,作为普通人成了感动中国的典型。这充分说明了现如今媒体选择典型人物的标准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普通人物的优秀品德成为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高扬典型人物的时代特征

2010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在第四版发表评论“从沈浩看干部形象与责任”,称赞沈

浩“踏踏实实地为农民办几件实事”,“在基层带领一方百姓脱贫致富”。为数不少的干部愿意在繁华的大都市工作。大都市里服务齐全且方便,各种信息发达,工作交际的人群素质较高,不愿意到基层、不愿意亲临国情一线,与落后的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产值不高的农业在一起。而沈浩的典型事迹弘扬了党员干部的时代精神,对干部下基层了解国情.与百姓在一起树立了榜样,起到了示范效果,《人民日报》文中如此写到:“一个甘愿扑在基层一心为民的干部,肯定是个好干部。”

三、增加更多人性、人情话题

在任长霞的通讯报道中,展现了任长霞作为一名女性的爱美之心。“一瓶忘记拧盖的化妆品仍散发着淡淡的芳香”,乃点睛之笔,让人顿感局长也是普通女性.是有灵有肉的人。有着七情六欲。从而更为她的努力和卓然的业绩所打动。“杂交水稻”袁隆平作为科学家,媒体除了浓墨重笔报道他的不朽业绩和突出贡献外,“新闻l+l”节目也关注并报道了他买车的事情。靠自身的劳动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袁隆平家产过亿,光顾一次车展,欲买部汽车,一改过去科学家奉献一生、清贫一生.家里日常用具都成古董的形象,得到绝大多数观众、网民的支持与认可,大科学家买部高档车,提高生活质量也是正常需求。

在抓住典型人物蕴含时代精神的闪光点的同时,抓住典型人物的人性人情,展现从普通人成长为典型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新时期典型人物事迹报道,非常注重还原典型人物的个性、本色。在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到感动中国的大学生洪战辉也曾经想把捡来的妹妹送回她亲身父母身边来减轻生活压力的描述。摒弃传统典型人物报道对“高、大、全”模式的运用。深入采访对象的实际生活之中.关注生活细节中体现的人性之美,使典型人物具有更多的亲和力。典型人物形象的多视角的展示,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他们作为普通人血肉丰满的真实一面,使受众在心理上、情感上更容易产生接近性、共鸣性。使典型人物形象的传播效果更加显著。

四、即时互动等多种技术传播手段,使典型人物报道信息空前丰富,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图文并茂,动静互补,深度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及时反映受众心声。表达受众情感,实现媒体与受众的全天候互动

人民网对待网民对典型人物的关注非常具有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论坛内容、形式的设置上,人民网不仅设立了典型人物事迹专题论坛,还特别地加入了让网友为典型人物送鲜花的传播环节,在网上列出了多种鲜花,如玫瑰、康乃馨、桂花„„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情感表达。选择能够代表自己心情的鲜花,写上真挚的情感寄语。发送在网页上,满足了网友对典型人物表达情感诉求的需要。同时,网络用普通读者、网友的情感心声引导广大群众,也进一步扩大了典型人物报道的影响力,强化了舆论导向。

五、多元的价值观融入到典型报道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多样化,价值观多元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变化。在这个多元的媒介,多元话语,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里,个体意识的增强对典型报道 发挥舆论引导、榜样示范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符

合 时代的需求,准确把握典型宣传主题,使其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内涵。《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认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集中体现为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 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这正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

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信息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信源多样化,信息选择多样化。关注重点多元化,全媒体信息传播形态是信息社会传播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典型人物报道开始探索应用信息传播规律,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组合不同媒体,增强报道影响力,拓展报道深度。在众多媒体的不断实践和对受众心理、新闻规律的不断研究中,典型人物报道正逐渐克服过去平面化、样板化、单一化的形象,走向人性化、多元化、丰富化的形象建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同时,挖掘内容、创新形式、丰富手段,着力展现先进典型人物的时代精神,使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成为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重要形式。

下载论人物报道的新媒体写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人物报道的新媒体写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西人物报道写作比较(精选多篇)

    中西人物报道写作比较 作者:张洁意 文章来源:《中国记者》 内容提要:中西在历史发展轨迹、政治、经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人物报道写作技巧方面却各有特色,通过比较分析,互相......

    人物报道

    陈其伟2003年以来在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边远贫困老区山村第一线黄田村担任村支书,他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舍小家为大家、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凭着让黄田村富起来......

    新媒体写作培训策划

    新媒体写作培训策划 一.活动背景 意义 目标 顺应新媒体发展的潮流 促进大学生学习利用新媒体的平台规范新媒体写作与格式 纠正新媒体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 二. 活动开展 活动......

    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特色

    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特色在主流媒体报道中,乐于助人、爱岗敬业、英勇牺牲的典型人物报道一直占据一个重要地位,通过典型人物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对广大群众进行积极引导,能够......

    论国产电影的新媒体营销

    1何谓新媒体................................................4 1.1新媒体的定义...................................................4 1.2新媒体的特点......................

    论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

    论共青团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 【摘 要】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作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网络深刻影响、塑造着青少年,青......

    新媒体与写作的关系

    新媒体与写作的关系 1新媒体的概念 2新媒体的发展 3新媒体给予写作的帮助 4新媒体对于写作的影响新媒体与写作的关系 首先大家会问什么是新媒体?它是如何产生的,与旧媒体相......

    浅谈新媒体专题

    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新媒体发展受众的速度极其惊人。李开复曾说:“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校园里不用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