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特色

时间:2019-05-12 18:1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特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特色》。

第一篇: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特色

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特色

在主流媒体报道中,乐于助人、爱岗敬业、英勇牺牲的典型人物报道一直占据一个重要地位,通过典型人物的光辉事迹和伟大精神对广大群众进行积极引导,能够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也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需要。由此可见,对于典型人物的报道方式也是非常有技巧的。

一、从平视角度看待典型人物

印象中在过去看到的典型人物无一不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无一不是一副“高大全”的形象,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我们很难用“凡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在我们心中,他们就是一个个的超级英雄。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辨别能力也在与日俱增,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察觉到典型人物其实也是一个个平凡的人,我们的媒体视角也已经从仰视切换成了平视,我们在看待这些人的时候,已经在用一种辩证的思维去审视他们,看待他们,我们可以理解了孔繁森为了工作可以放弃家庭,可以容忍张建明这个昔日的打黑英雄沦落为黑社会的保护伞,他们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也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也可能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今天,人们心中的雷锋依然是那个一直在“为人民服务”的雷锋,新时代的典型人物们却也一直活跃在公众的视线中,只不过,他们不再显得那般高大,不再那般非同一般,他们也是平凡人,平时也在做着平凡的事,只不过在他们的身上流淌着一股叫做“雷锋精神”的热血,并将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而编辑记者所做的便是将这份真实呈现在我们面前。

二、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

在对典型人物的报道中,公众们可能更加关心的应该是每位典型人物究竟做了哪些事迹,换句话说,正是这些典型事迹成就了一位位的典型人物。半岛都市报2011年12月27日的报道《“最美妈妈”接坠楼女童:伸出双手救人同时自救》中写到“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女童小妞妞翻出阳台从10楼突然坠落。就在这一瞬间,小区住户吴菊萍伸开了双臂。营救之前踢掉高跟鞋、微弯腰部的预备动作并不能抵消上百公斤重的冲击力,在接住孩子的一刹那,吴菊萍左臂断成三截。正是这个缓冲,让妞妞有了生还的可能。”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么一位平凡的女性,但就是这么短短的几秒钟,便产生了一位 “最美妈妈”。

对于典型人物的事迹的报道,我们注意到,编辑作者们更多的是通过一种场景再现的手段进行报道,将整个事件和典型人物丰满、真实、深刻的表现出来,虽不需刻意雕琢,只一番白描淡写,便足以达到报道宣传的效果。

三、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典型人物

在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的时候,编辑们往往也会对其进行最全面的、最真实的描写,他们会先报道一个个鲜活丰满的“人”,进而将其塑造成一个“典型人物”。阿里木因卖烤羊肉串赚钱捐助孩子上学而获得“感动中国2012十大人物”荣誉称号,引起众人的广泛关注,贵州都市报在对他进行报道时,采用了全面报道的方式,将其走南闯北的艰辛历程、将其再穷也不放弃道德底线的可贵精神统统述诸纸上,也将其平日生活中的可爱一面展现给大家。

典型人物们终归也是有着区别所在的,他们的典型事迹不会是如出一辙的,他们的人生历程更不可能是雷同的,通过对一系列典型人物的报道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时,一定要进行深刻、细微的观察,而且观察不能仅仅停留在事情表面,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典型人物活动的基本情况,去捕捉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动机,从而挖掘出人物不同层面的性格与特点。这样展现出的人物是丰满鲜活的,是立体的,也是能够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

四、报道要坚持主次矛盾相互统一的原则

在诸多报道典型人物的新闻中,编辑记者们无一不坚持了主次矛盾统一的观点,我们可以看到,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在整篇报道中会占据最多的篇幅,而这些典型人物的一些平凡生活片段也会充斥其中,成为一片片绿叶,以衬托整片花海。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主次分明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典型人物的典型事迹就是整篇报道中的主要矛盾,就是典型人物之所以成为典型人物的关键所在,所以,浓墨重彩的一笔笔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对于典型事迹的报道上。

而典型人物在平凡的时候做的平凡的事,也就是我们的次要矛盾,一般的新闻报道常常是以一件件很平常的事为开端,再以一件件很平常的事来收尾的,这能够比较好的体现了典型人物报道的真实性。由此可见,如何将报道的主次矛盾进行排兵布阵,对于整篇报道的社会反响也会是大相迳庭的。

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避免一味说教

一篇新闻报道要有鲜明的观点,也就是作者的倾向性,但对于一篇优秀的典型人物报道,倾向性只是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所以说,一篇报道的言论要注重写作艺术,不要一味说教,要善于说理。人人关注社会新闻更多的是关注事情的发展,而对于编者的观点和说教大都不太感兴趣,所以在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时应避免说大话、空话,用事实说话,才能使报道显得更加真实,才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可以拉近典型人物和受众的距离,使读者们感到亲切,这对于表达作者的初衷或许效果更佳。

第二篇:典型人物材料写作

典型人物材料写作

职场普通人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典型楷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把工作干好,二是把典型材料写好。

职场中典型人物塑造很难,难在如何在开头把读者目光牢牢吸引过来,难在如何让职场典型人物走进百姓心里、受到群众认可,难在如何让典型人物的职场形象闪亮起来......本文以帮助职场朋友掌握典型人物材料的写作技巧与方法为目的,以人民日报刊发的几篇典型人物报道为案例,为职场笔友们详细讲解典型人物材料的写作秘诀,希望给大家带来些许启迪与思考。

一、典型人物材料如何新颖入题?

典型之所以感人,不是因为他们成绩有多么卓越,身份有多么高贵,地位

有多么显赫,而是因为他们于生活,起始于微尘,典型与读众之间没有距离,共同生活在一个阶层,处于同一起跑线。

典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每位读者都能从他们身上寻找到自己曾经的梦想与青春的印记,典型因平凡朴实而引发读者认同,因客观真实而激发读者共鸣。

因此,撰写典型人物材料时,在开头处就应突出三个关键词:平凡、真实、上进。

三个词六个字,看似简单,下手则难。把这六个字表述准确,第一任职推荐两种入题方式:

1、故事入题法。就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客观讲述人物故事,这些故事既要平凡真实,又要具有寓意和代表性。

事例1:

曹锟说,初中时,当他第一次去叔叔的单位,看见炼钢炉里往外倒钢水,钢花四溅,他不仅不害怕,反而觉得这个场景特别熟悉和温暖,有一种与生俱

来的亲切感!这个场景一直在他脑内挥之不去。随后,他如愿以偿,考上武汉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从此,开始了他的炼钢事业。

——:《为炼钢而生——记“最美武钢人”、武钢炼钢总厂职工曹锟》

2、借势入题法。就是借用其他典型人物事迹作为开篇钥匙,顺势引出本单位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从而树起典型人物的新形象、新特点、新风貌。

事例2:

上世纪60年代,“铁人”王进喜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彪炳史册,成为中国石油的魂。上世纪90年代,“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不断攀登科技找油新高峰。今天,面向国际能源市场,李新民喊出“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把大庆精神带出国门,把中国标准、中国力量和中华美德传向世界。

——人民日报:《沿着铁人的足迹

“寻梦”》

二、典型人物材料应当具有哪些必备要素?

典型人物宣传在我国新闻报道中应用比较广泛,特别是在建国以来,应经济、政治、社会、国情的需要,典型人物宣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我国通过新闻宣传塑造了一大批先进典型,比如,雷锋、孔繁森、张海迪等被当作全民楷模的典型人物。通过学习这些典型人物的报道材料,有一个根本规律始终穿插于各种材料之间,那就是典型人物事迹材料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

其实,典型人物材料就像高中时期学生写的议论文,首先提出观点,尽量保持“一文一论”,这里的“论”,也就是常讲的论点;其次,引用能够证明观点事例与数据材料,也就是论据;最后,证明观点的正确性、科学性、可靠性、可行性,这一证明过程就是论证。

“三要素”是驾驭典型人物经验材

料的金钥匙。在典型人物材料中,“三要素”通过完美结合,为组合起了一个完整的“人”。

“三要素”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1、观点就像是人的“思想”,是统帅一切的“灵魂”,它对“人”的肢体活动与活动产生的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只有有思想的“灵魂”才能体现“人”的价值与品质。换句话说就是,观点决定了价值。

2、论据就像是人的“双手”,通过双手的社会实践,以产生的事实或效果来判断思想的正确性。比如,我们希望实现“1+1>2”,那么这一“思想”会指挥“双手”去实践证实,最终实现了“1+1>2”的利益收入。的论点就是法庭上的“无罪”申诉,的论据就是论点的“证人”,对“无罪”起证实作用。

3、论证就像人的“神经”,在人的“思想”与“双手”之间起着“桥梁”的连接作用。“神经”的作息传导过程,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其中,“神经”的传输途径与频率,决定着论证的效果。

典型人物材料常用论证方法一般有:事例论证、理论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等,这些方法的论证过程,就是“神经”的传导过程,只有选择最佳论证方法,才能保证“神经”发挥最大功效。

事例3:

大庆,因油而兴,因“铁人”而著名。

——人民日报:《沿着铁人的足迹“寻梦”》。

这一句话是例文的第一段,也就是的论点和“灵魂”,对全文起着“统帅”作用。

事例4:

在他担任炉长期间,车间取向硅钢HiB钢的产量大幅提升,作为转炉操作这个重要环节的责任人,拿到标准的曹锟感觉沉甸甸的,从兑铁到出钢,有几百个数据需要严格控制,特别是这个钢种成份范围狭窄,有些合金哪怕加错拳头大小的一块,都可能导致整炉钢水成份出格,造成改钢、回炉,甚至是质量

事故。感到压力的他一边自己学习,一边带领关键岗位人员精读标准,特别是在中夜班人的精神不易集中时,他在冶炼过程中更是保持清醒头脑,牢牢盯住关键岗位的操作过程,如合金成份的配比、原辅料的加入,做到温度和成份受控,实现了全年硅钢炼成率达100%的目标,同时也实现了连续70多个月无钢种改钢、回炉,班组成绩、各项纪录不断被刷新。

——:《为炼钢而生——记“最美武钢人”、武钢炼钢总厂职工曹锟》

这一段事例就是论点的论据,它重在证明“为炼钢而生”这个论点。

三、典型人物材料需要学会讲故事

典型人物材料避免不了要引用很多具体事例,确保人物“有血有肉”,形象更加饱满、生动、真实。

典型人物来自于群众,反映的就是发生群众身边的事儿,也是对群众生活、工作、思想、行为、品德、素质的真实写照。如果典型人物的故事讲好了,那

么,我们的人物就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受到群众认可欢迎。

那么,怎样才能把典型人物的故事讲好呢?

1、写出人物真实心理

最能打动人心的是真实的心理活动。典型人物在工作生活中,有时他们一句不经意的话,往往却能打动我们人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这些话准确地表达了人物真实心理活动。我们整理典型人物材料时,常常感到宣传人物的话太朴实,甚至泥土味太重,上不得台面,影响了整篇的格局与层次。事实上,现实与预想存在很大差距,也许一篇经验材料中,真正能够征服读者情感的,不是文采斐然的金句,而是一句毫不起眼的“土话”。

事例5

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X,县X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X的精神状态。

——人民日报《县X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这是焦裕禄的一段心理活动描写,其中“干部不领,水牛掉井”,用的都是民间俗语,就是因为这些“土话”,把一个朴实、自然、不做作的治沙人的那种憨厚、耿直、率真的人物本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这些真实的心理活动,才成了打动人心的关键。

2、体现艰苦奋斗品质

在新闻宣传中,我们会经常被一些典型人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们在恶劣环境影响下,勇攀人生高峰,始终保持奋斗初心、坚定信念与坚韧品质,愈挫愈勇,屡败屡战,一桩桩一件件艰苦奋斗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读者心房,引起了内心共鸣。新闻如此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典型人物的艰苦与我们当前生活环境作对比,衬托出典型人物的优秀人格与道德品质。

事件6

钻井是石油行业最苦最累的工种,作业三班倒,在钻台上一干就是8小时。只要一开钻,不管什么恶劣的天气,都不能停歇。李新民刚到钻井队时,体重还不到100斤,身体单薄,每次都累得不想吃饭,这使他真正品尝到井队的艰辛。

——人民日报《沿着铁人的足迹“寻梦”》

这段内容通过交代人物的工作背景,以恶劣的工作环境、艰苦的工作条件,引起读者对典型人物的深刻理解,往往条件越艰苦、环境越恶劣,越能引起读者对典型人物的理解,越能触动读者的内心,越能反衬出典型人物的内在品质。

3、运用百姓质朴语言

运用百姓的语言,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自觉站在百姓立场,以群众的思想观点与语言习惯,去讲述典型人物的故事。为确保群众百姓能够人人听得懂,我们作者要当好连接典型人物与百

姓群众之间的“电话线”,当好读者百姓的“翻译官”,用大家最易接受的词语来描述人物故事。

事例7:

有一次,焦裕禄从堌阳公社回县城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想:“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察看洪水去了。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不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区。三个青年恳求他:“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人民日报《县X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例文中“白帐子猛雨”“等还等不到哩”“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要棍”等都引用的是民间俗语,全段也并未出现任

何生涩难懂词汇,全都是普通群众能看得懂听得明白的大白话。这些符合百姓“口味”的朴实故事,震动了中国亿万群众,感动了中国广大干部,一篇简单通讯,让焦裕禄在百姓心中复活了,重新走进了人民的心中,成为了百姓爱戴的楷模。

第三篇:试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

试论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变革的新时代。这是一个呼唤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只要留意一下就不难发现,在我们的身边,活跃着一个个业绩非凡的风流人物的身影。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讴歌他们的丰功伟绩,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神圣使命。

到生活中去发现典型

人物典型来源于群众,来源于生活。只有深入到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去,体察群众的情感,倾听群众的呼声,才能发现时代需要、群众欢迎的典型。有些典型虽然是由领导机关提供的,但说到底也是从下面实际工作中反映上来的。因而,记者不能两眼只盯着上级要典型,更应当深入实际,调查采访,主动地到生活中发现典型。事实上,有很多典型都是记者在深入生活时无意中发现的。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好书记――焦裕禄就是这样被发现的。当时,穆青、冯健、周原本来想从郑州去豫北林县,采访那里的人民在太行山腰开凿红旗渠的伟大壮举,在周原汇报豫东重灾区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后,他们决定改去兰考。他们认为,当时共和国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国民经济尚来恢复,特别是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还面临着严重困难,很需要报道一些奋战自然灾害、恢复和振兴农村经济的典型,激励全国人民。倘若这三位老记者没有深入生活,没有调查研究,焦裕禄这个典型可能就被埋没了。

对典型的采访要进行全面挖掘

选择典型时,必须克服采访中的片面性。典型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的,采访时就应把他放在这个环境里去观察。既要采访典型本人及其领导,又要采访典型周围的人;既要了解活动的主体,又不能忽视活动的环境。挖掘对立的两方面的情况。这是就典型人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言的。有些报道为什么带有片面性?发表以后为什么引起不良的反应?从采访方法上查找原因,常常是由于没有注意挖掘对立的两方面的情况造成的。这应该引起记者的高度注意。挖掘典型人物的矛盾。任何人都具有“矛盾”的因素,有正确也会有错误,有优点也有会缺点,有成绩也会有不足。记者在采访的时候,必须努力挖掘典型人物的“矛盾”,绝不可只片面地追求某一个侧面。有的记者对他要表扬的对象,只愿收集肯定的意见和事实;对于他要批评的对象,只愿收集否定的意见和事实。他们唯恐与自己本来意图对立的意见和事实从而完全否定了自己的采访计划,使已经花费的劳动付诸东流。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采访中遇到“矛盾”,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记者深入挖掘的杠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先进人物身上,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我们在宣传典型人物时,首先要把他们作为一个人看待,注意挖掘其自身的矛盾,才能立体地表现他们,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受众感到可亲可信。有的记者采访常常被片面性缠绕,有时是自觉不自觉地钻进了这个“圈套”。有了对立,有了矛盾,有不同的意见是好事,它可以使记者更冷静一些,更能发现真实情况,也能更全面一些。

对典型要注意进行多侧面报道

采访时通过挖掘事物的对立,可以了解到存在典型身上的优点和缺点。在一篇报道中为了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在写作时也应该从不同侧面来表现典型人物的情况。长期以来新闻媒体上的报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表扬性的报道,这类报道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似乎就是说好话,对被报道单位或个人的缺点、问题一句话也不说;另一类报道是批评报道,这类报道的任务和内容似乎就是说坏话,对被报道单位和个人的优点和成绩一句话也不说。这样的报道带来的问题很多。多侧面报道就不是只就我们记者需要的或提出的面来写,而是尽量全面地反映被报道的单位或个人各方面的情况。有人担心写出先进人物的缺点来会影响报道效果,这是不必要的。因为这样报道的典型更客观全面,真实可信。

社会需要来自不同层次的典型

让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典型人物报道所追求的境界。但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还应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多层次报道”,就是既要报道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先进典型,也要报道具有现代意识的普通人的典型。以具有现代意识的普通人为报道对象的典型人物报道在新时期越来越受记者的关注和受众的喜爱。如:90年代普通劳动者的榜样徐虎、真情为他人的售票员李素丽等等。他们身上体现了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如下的基本特征:1.有现代化的理想与进取精神;2.有社会公德和现代人格:3.具有现代法律意识和理性精神;4.有科学文化知识和现代时空观念。由于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因而对他们的报道最能打动人。

从受众心理学角度说,人们总是对那些与自己的地位相仿,经历相似或者职业相同、地理接近的同类更加关注,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趣味性等要素即因这种心理因素而生。只有取得受众关注,新闻信息才是有效信息,才能取得社会效果。因此,从普通人之中发现典刑,显然是一种正确的、明智的传播决策。

新闻宣传不可能只用一种模式引导,但是我们却可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方向下,认真研究典型宣传的层次性,这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多层次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是一致的。既要有孔繁森、吴天祥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型,也应该有能为普通人日常生活提供积极参照作用的典型,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能够在最大的范围内,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编辑/丹桔)

第四篇: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

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

2005-12-28 14:04:54 来源:/ 『字体: 大 中 小』

典型报道是党报新闻宣传的拳头产品,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人物让读者难以忘怀,成为人生学习的榜样。但时下,典型人物报道与受众的需求尚有距离,不少新闻单位费心费力写出的典型报道,却引不起读者的共鸣,甚至引起读者的逆反心理。是新闻媒体多了,受众眼光高了,挑剔了吗?不是,关键是我们的新闻报道有千人一面的倾向,“高大全”让读者敬而远之。

人物报道急需创新。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所写所读谈一点体会。

放下写典型的心理负担,抛开典型头上的光环,轻松上阵,“我要写人,写一个普通人,一个生活中有情有义的人”

创新认识之一,典型定位:典型是人,是普通人

大千世界,再伟大的人物再高尚的典型也来自群众,是人间普通一员,也有正常的情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力戒“高大全”,有的记者在写作前甚至采访前就先给人物戴上一顶闪光的桂冠,这就难免把人物写成“是神不是人”的典型,不可亲不可信。

把典型当作普通人写,就有了亲和力,自然就有了感召力和影响力,典型也就有了生命力。《北京有个李素丽》中的售票员李素丽、《车到柳园》中的2256地震队测量分队长李忠红在记者笔下,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气概,但却被读者深深地记在了脑海。

创新认识之二,变英雄唱独角戏为英雄与群众互动

典型必须具备现实性和社会性,因此典型就不是孤立的,认识创新,还要树立英雄为群众、群众为英雄的观点,克服所有的好都往典型一个人身上加的观点,让典型身边人和事露脸出场,与典型产生互动效应,因为植根于群众中的典型才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北京有个李素丽》一文的高人之处就在于记者写出了李素丽是大家的李素丽,她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亲人。让我们看看下面的文字:

车厢里。人头攒动。

一位戴墨镜的乘客摸着朝售票台挤去。

她从挎包里掏出一个纸包,放在售票台上。

“同志,你„„”李素丽莫明其妙。

“姑娘,我就爱听你说话。这几天,我觉得你的嗓子有点哑,这点胖大海是我专门给你买的,泡着喝吧。”

车到站,乘客被扶着下车了。原来他是盲人。

盲人乘客心疼她,给她买药,还有大嫂给李素丽送荔枝保养身体,李素丽就是大家的。

现实中,刊发的典型常会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这与典型的群众基础不牢或与记者认识不到位,采写角度有着很大关系。还有的人为了突出典型,总是拿周围的人作陪衬,甚至贬低别人,这样就把典型孤立起来了。

抠细节,写情感,让点滴小事折射出典型人物身上的时代光芒

写作创新:走进典型心里,写到读者心上

在矛盾冲突中写情感。写人物,除了写他做什么、怎么做的,更要写他为什么这么做,这就必然涉及到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也只有这样典型才有血有肉,活灵活现,让读者与文中主人翁同悲同喜同乐。

怎样才能写好人物的内心情感呢?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写他的情感就会感人,有典型性。细节贵在细,贵在典型,贵在以静写动。作为读者,记住了一个细节,也说记住了典型这个人,在实践中自觉地学习他,新闻单位宣传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典型人物的语言贵在实,啥人说啥话。每一个典型都有不同的身份、职业、年龄,写他们,就要根据实际,取自生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衡写人物自成一家,在她的笔下,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这“个性”与文中的人物语言密切相关。“鸭”姑娘陈惠容:“我像鸭子一样,爱上了湖中水,石头打来也不飞!”;植物学家钟义:“森林里没有笔直的路,那就弯弯曲曲地走吧。不怕慢,只怕站,条条道路通罗马。”因公致残的知识分子张贻仙:“我好比是受了损的一块铁,与其放着锈,不如使用耗。”

第五篇: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报道

科技领域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报道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的事业必有科技领军人物。记者深入院所高校、科研场所、企业单位,以文字、图片、音视频、新媒体报道方式,讲述科技领军人物创新、创业的精彩故事及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弘扬他们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精神动力,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

茹振钢:麦田里的“守望者”

茹振钢是河南省小麦抗病虫育种首席专家,他和小麦已经打了三十多年交道,培育出多个优质小麦品种,其中“矮抗58”播种面积就占到全国播种小麦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实现增产效益200多亿元。今天的“领航科技 创新中国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近这位“麦田里的守望者”。

范云六:用科学务农

磷是动物生长所必需的一种元素,玉米作为畜牧业的主要饲料,含有丰富的磷,由于畜禽体内缺乏一种叫做“植酸酶”的蛋白质,所以很难吸收饲料中的磷,因此每年我国有300多万吨磷随畜禽粪便流失到环境中,极大地污染了环境。今天的领航科技创新中国节目,我们去认识一位中国植物基因工程的开拓者范云六,她通过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粒粒普通的玉米种子进行了改良,破解了这一困扰我国畜牧业多年的难题。

范云六,85岁,分子生物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植物基因工程开创者之一,率先将分子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作物遗传改良。

刘伟:打造智能技术民族品牌

人脸识别系统是刘伟和中科院科研团队合作研发的,今年4月开始投入试验性使用,这一智能技术大大提高了证券、银行、电子商务等行业的系统安全性。依托轨道交通安检方面的先进技术,刘伟他们今年还参加了美国洛杉矶地铁系统的竞标。

1992年,大学毕业不久的刘伟辞职办起了公司,2005年,在营业额超过100亿的时候,不甘心只做国外电子产品分销商的刘伟决定转型发展。

汪滔:成功留给有梦想的人

大疆无人机目前已经占领了全球民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70%的份额。研发生产这个小型一体化多旋翼航拍飞行器的初衷,是因为汪滔从小的一个梦想,他要做一个人人都能用的、会飞的照相机。

汪滔说,他小时候就喜欢遥控直升机,希望可以遥控着直升机拍摄到一般情况下看不到的风景。为了童年的梦想,汪滔在大学一直进行直升机稳定性的研究,毕业后,依然坚持朝这个方向努力。2008年,汪滔和他的研发团队用三年时间,先是成功研发出第一款较为成熟的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XP3.1。但汪滔并不满足,2011年,看到当时市场上流行的多轴飞行控制器,他希望能有飞得更稳定的产品。

赖远明:把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其中有一半是多年冻土地段。冻土含有丰富的地下冰,对温度极为敏感,遇冷冻结遇热融化下沉,铁路建在这样的路基上很容易出现破裂或者塌陷,这个被称为举世无双的世界冻土工程难题,却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赖远明团队攻克了。而攻克这个难题的钥匙竟然是普普通通的石块。

赖远明,53岁,中科院院士,在寒区隧道、冻土工程等方面首创多项世界级研究成果。被誉为世界冻土研究的领跑者。

李兰娟:独创人工肝技术 抗击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一直是传染病治疗领域的一道难题,一旦爆发病情在短期内就会迅速发展并危及生命。其死亡率曾一度高达近百分之八十。依靠独创的人工肝技术,李兰娟院士一次次地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使重型肝炎病死率大幅降低。

李兰娟,68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创建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获重大突破,建立了世界上首个肝病倡导菌群基因集。

鲁先平:做百姓用得起的救命药

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通常不是治疗效果差,就是治不起。经过十年研发,一种可以精准“杀死”肿瘤细胞的新药诞生,并成为我国首个授权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原创新药。它的研发者就是我国新药研发的领航科学家——鲁先平。鲁先平说,他要做的不仅是一种新药,更要让它成为老百姓用得起的救命药。

鲁先平,今年52岁,十年攻关,鲁先平带领团队研发 出了中国首个原创的化学药——西达本胺,给恶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生的希望。

裴端卿:挑战未知路上中国不应缺席

裴端卿,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再生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因为有趣,他选择了生命科学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因为有趣,他花费8年时间“打磨”一篇论文;因为有趣,他把看似废物的尿液变成了传说中的“不老泉”……

在外界看来,他是首届国家中长期规划“干细胞研究”计划专家组召集人,承担着为中国在该领域实现突破的重大责任;在研究领域,他是带着光环的领军“学霸”;在学生眼里,他是“身先士卒”的导师。而在他自己看来,能够代表国家成为人类未知领域的一名探索者,是一生最大的荣耀。

下载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特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典型人物报道的写作特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典型人物报道如何更出彩5篇

    如何让典型人物报道更出彩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壮举,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英模。鄂栋臣、余笑予、邱应发、陈艳书、聂志娥、熊斌、段逸群、彭开勤、潘兰英、张海燕„„他......

    如何突破典型人物报道的传统模式范文

    如何突破典型人物报道的传统模式 典型人物报道一向是我国主流媒体的强项,但是长期以来,这方面的报道局限于固有的传统模式,致使读者在看过报道后反而对典型人物产生怀疑心理。......

    论人物报道的新媒体写作

    试论人物报道的新媒体写作 摘要: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作为内容生产的人物报道,不仅要符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也要符合读者的信息需求和阅读习惯,才能达到其传播效果,传递社会正......

    特色教育报道

    昨日,在“2011年柳州教育特色展示周 ”12中展示点内,社会各界人士饶有兴致地来此观摩该校教育特色展示活动,就连桂林 、来宾等地的教师都早早地前来“取经 ”。 记者现场看到,在......

    论小说中典型人物的特征

    论小说中典型人物的特征 在小说作品中,人物和典型(亦称人物、典型形象、典型性格)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些区别,但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小说中所有的典型形象(不论它是正面典型还是反面......

    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发展

    新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发展 摘要:典型人物报道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新闻品种,是我国媒体正面报道的一扇重要窗口,它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并深刻影响着公众对当下社会状态的认......

    论典型报道(精选五篇)

    论典型报道 作者:指导教师 摘要:典型报道在中国的新闻事业史上长期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承担着为党的政策,方针宣传、例证的作用。典型报道经历了解放前后一段时期的大发展,也经......

    远大前程写作特色

    greatexpectations的写作特色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晚期的作品,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这个书名是有讽刺意味的,它讲述了一个孤儿,匹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的故事,他最终没有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