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总工会关心帮扶劳模五项机制
上海市总工会关心帮扶劳模五项机制
上海市总工会积极贯彻落实七部委《关于进一步解决劳动模范社会保障和生活困难等问题的通知》,按照沪府发【2011】62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关心上海市劳动模范工作的意见》)精神,出台《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工会要统一思想,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劳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渣工作落实,不断提高劳模工作水平,提出劳模管理服务工作五项机制。
1.劳模关心慰问机制
上海工会坚持做到重大节日必访、劳模突发困难必访、思想波动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等四个必访,实行春节慰问、劳模疗休养和劳模抚恤慰问等三项制度,每年春节各级党政工领导都亲自慰问劳模,召开座谈会、发放慰问金。2013年,本市的全国劳模春节慰问金为2000元/人,在市政府的关心下,市劳模春节慰问金提高到1000元/人。
坚持每年组织劳模休养,除安排好全国劳模分批参加全总组织的全国劳模疗休养外,还由市总补贴费用,分批组织部分近几年受到表彰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疗休养,2013年市总补贴费用为3000元/人。同时,鼓励各区县局(产业)工会每两年组织一次在职劳模疗休养,2012年各区县局(产业)工会共组织了4000余人次劳模疗休养。
从2012年起,市总工会每年从工会经费中列出预算资金,组织开展千名劳模疗休养、千名劳模文化寻访、劳模集体生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劳模倍感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2.劳模生活保障机制
2004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出台了《关于提高上海市退休劳动模范待遇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04】27号),对城镇退休劳模实行养老金托底,2007年,针对企业退休的市级以上劳动模范出台专加养老金的政策,使一批五六十年代企业退休的老劳模和生活困难劳模的生活待遇得到改善。2011年起,通过市社保系统,对低收入市劳模按照本市社会平均养老金的110%自动匹配差额补贴,1900余名劳模从中受惠。
建立健全劳模体检制度,市总工会根据市政府批转《市总工会等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关心上海市劳动模范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从2011年起上海市总工会建立了市劳模体检制度,要求各区县、系统、单位每1-2年对本区县、本系统、本单位的市劳模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市劳模所在单位工会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经费一般由劳模所在单位解决,如劳模所在单位解决经费有困难的,由其上级主管单位解决;因企业破产、倒闭等原因造成无主管单位的市劳模及支内返沪市劳模,其体检由市劳模所在区县总工会负责组织,经费由区县政府解决。2012年本市各区县、系统、单位组织了4000余人次在职劳模体检,6400余人次退休劳模体检。
3.劳模特困帮扶机制
近年来上海加大了特困劳模帮扶力度,按照事实清楚、依据充分、重点突出、热情关心的原则,重点加大对患大病、重病住院等医疗费支出较大以及突发困难的劳模的关心帮扶力度,做到一般困难企业帮、特殊困难政府帮、突发困难及时帮,使劳模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劳模特困帮扶金按照8级标准实施,以2012年劳模特困帮扶金实际发放情况为例:困难全国劳模共265人,补助396.5万元,人均约1.5万元,特困帮扶面约为全国劳模总数的20.6%;困难市劳模共2508人,发放784万元,人均约3126元,帮扶面约为市劳模总数的17.1%。
劳模宣传教育机制
上海市总工会以劳模精神为引领,以劳动最光荣为主题,加大对劳模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以开展主题教育、创办主题节目、唱响主题歌曲、举办主题论坛、创办主题刊物等五大途径为抓手,通过创办《劳模》杂志、编撰劳模风采书刊画册、组织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创办劳模讲学堂、大力选树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千个劳模品牌等活动,着力打造劳模先进和劳模品牌,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劳模、尊重劳模、争当劳模的氛围,推动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模先进竞相涌现。
劳模动态管理机制
上海市总工会按照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二级管理、三级网络、四级服务的劳模管理服务体系,在市、各区县局(产业)工会分劳模协会、劳模协会分会、劳模之家和劳模荣誉室,不断拓展劳模服务阵地。按照隶属关系管理、属地委托管理、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劳模信息数据库,实施每年定期更新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劳模变化情况。
第二篇:上海市总工会
上 海 市 总 工 会
关于组织广大职工积极参与“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 的英雄模范人物、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和“时代 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投票评选活动的通知
沪工办发〔2009〕32号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篇章,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一代又一代劳动模范,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近期,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中组部、中宣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开展"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全国总工会组织开展了“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评选活动。经过第一轮推荐评选,上海入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候选人有巴金、杨怀远、徐虎、包起帆、孙道临、谢晋、吴孟超、彭加木、姚明、金晶等10人;上海入围“时代领跑者一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的有李斌、包起帆、徐虎、杨怀远、孔利明、谢晋等6人。目前,评选活动已进入公众投票阶段,为了更好地动员组织本市广大职工参与评选,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职工群众性地投票评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以及“时代领跑者一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活动,是深切缅怀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热情讴歌新中国成立60年来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颂扬他们的感人事迹,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过程;是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各级工会要商度重视,加强投票评选活动的组织领导,把这项活动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点内容,摆上重要日程,精心组织,认真发动,把投票评选工作抓紧抓好抓落实。
二、各级工会要坚持正确导向,突出思想内涵,注重挖掘英模人物的崇高精神,把评选典型与学习典型结合起来,把评选过程与教育过程结合起来。要大力宣传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弘扬英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宣传模范、学习典型、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把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动力,坚定信心,鼓舞士气,奋力拼博,为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而努力奋斗。
三、认真组织广大职工踊跃参与投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及事迹公布在7月20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及所属新闻网站上。各级工会可按照公布的投票规则,组织职工进行报刊投票,网络投票或手机投票。投票时间:7月20日一8月10 日。
“时代领跑者一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侯选人及事迹已刊登于6月27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以及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中工网,接受公众投票,具体投票事宜见投票规则。投票时间截止7月31日。
请各区县局(产业)工会于8月8日前,将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广大干部职工参与投票的情况报送市总工会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五项机制
哈尔滨中院建立和完善“五项机制”
2003年以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坚持“从严、求高、抓实”的治院方针,突出“公正与效率”的主题,遵循“依靠改革完善机制,依靠机制建设队伍,依靠队伍促进审判,依靠审判强化服务”的工作思路,以限制司法权力滥用为核心,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总抓手,以制度建设和审判组织建设为支撑点,狠抓从严管理,建立和完善通报批评、审判监督、考评激励、选人用人、惩戒追究“五项机制”,切实加强日常工作、案件审判质量、全员绩效、干部选用、岗位责任“五项管理”,强化审判监督,严格责任追究,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不断提高哈尔滨市两级法院的整体工作水平。通报批评机制 强化法院日常管理
五年前,针对法院纪律松弛、作风不实、工作效率低和上访案件多等问题,哈尔滨中院逐渐建立起督查、纪律作风、纪检监察、案件审判质量和信访五项通报批评制度,从每一件事、每一起案件、每一个人抓起,坚持从严管理每一天,在细微处约束,纠偏扶正。
随着从严管理的深入,哈尔滨中院进一步完善五项通报批评制度,由通报中院向通报基层法院延伸,由通报领导干部向通报全体干警延伸,由抄送省、市领导机关向同时抄送县区党政机关延伸,解决通报的触及力、影响力和作用力问题,严格工作标准,严肃工作纪律,强化法院日常工作管理。
——督查通报制度,主要是对重点工作落实进行跟踪,对工作不落实、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进行通报批评,督则必办,办则必果。近两年中院共发出《督查通报》119期,通报中院中层领导、基层法院领导117人次。
——纪律作风通报制度,主要是对法院纪律作风进行监督,对上班着装、打卡、会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近两年中院共发出《纪律作风通报》564期,通报人员680人次,通报责任部门领导232人次。
——纪检监察通报制度,主要是对违纪问题进行监督,对工作期间饮酒、违反审判纪律、投诉率高和违法违纪等问题进行通报批评。近两年中院共发出《纪检监察通报》196期,通报人员211人次。
——案件审判质量通报制度,主要是对审判工作进行监督,对违法立案、滥用强制措施、案件审判质量差和超审限等问题进行通报批评。近两年中院共发出《案件审判质量通报》383期,通报办案人员702人次。
——信访通报制度,主要是对信访工作进行监督,对进京到省、市上访和对信访工作不重视、处理不及时等问题进行通报。近两年中院共发出《信访通报》213期,通报信访责任人1064人次。审判监督机制 强化案件审判质量管理
针对曾经出现的裁判不公、办案效率低、开庭纪律差等问题,哈尔滨中院建立了电脑分案、开庭纪律检查、庭审全程监控、审委会委员集体入庭听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入庭听审、聘请执法监督员等审判监督制度。
随着从严管理的深入,哈尔滨中院在坚持以往监督制度的基础上,创新监督办法,由过程性监督向结果性监督转变,形成“院长集体接访、发改案件评查、信访案件听证、重点案件剖析、典型案件邀请当事人述说”五项监督制度,检验案件审判质量,发现案件问题,在关键环节上制约,防止审判权滥用,强化案件审判质量管理。
——院长集体接访制度,通过当事人反映的问题,发现和解决案件审判质量问题。哈尔滨中院把接访作为发现问题的重要渠道,变院长双周集体接访为每周接访,面对面地听取上访人反映的问题。两年来,哈尔滨中院共集体接访88次,接待上访群众2092人次,从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提高了案件审判质量。
——发改案件评查制度,通过院庭两级评查,发现和解决案件审判质量问题。哈尔滨中院把评查发改案件作为发现案件审判质量问题的主要方法,采取庭自查、院复查的办法评查全部发改案件。两年来,哈尔滨中院共评查案件716件,从中发现回避矛盾、推卸责任、随意发回、增加诉讼成本等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
——信访案件听证制度,通过公开澄清认识,发现和解决案件审判质量问题。哈尔滨中院在复查的基础上,选取上访人情绪激烈和复查意见分歧较大的信访案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进行公开听证。两年来,哈尔滨中院已公开听证疑难信访案件32件,从中发现法官社会知识欠缺、做群众工作经验不足、案结事了能力不强等问题。
——重点案件剖析制度,通过反面典型警示,发现和解决案件审判质量问题。哈尔滨中院在评查和听证的基础上,选取确有问题的重点案件,由办案人、部门领导和审委会委员逐级进行剖析,以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对法官进行警示教育。两年来,哈尔滨两级法院共召开剖析大会207次,对249件重点案件公开剖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
——典型案件述说制度,通过法官换位思考,发现和解决案件审判质量问题。哈尔滨中院选取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件,邀请当事人来法院述说诉讼苦衷和对法院、法官的意见,让法官了解当事人打官司的难处,促使法官换位思考,密切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两年来,哈尔滨市两级法院共邀请60名当事人来法院述说。考评激励机制 强化全员绩效管理
随着从严管理的深入,从2005年起,哈尔滨中院进一步创新全员调动办法,由单纯的考评排序发展为“横向排序”与“纵向评估”相结合的绩效评估管理体系,每月、季、半年、全年对各业务庭和各审判人员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纵向评估和横向排序,并把评估排序结果作为“优秀法官、优秀法庭、优秀法院”创建的依据,以此客观评价审判部门和审判人员工作成效,强化全员绩效管理。
一是进一步完善纵向比较评估制度。哈尔滨中院坚持“以质量为主、以效率为辅,以结果为主、以过程为辅”的评估原则,通过科学合理设定评估指标和制定具体考评办法,定期纵向比较审判部门案件审判质量效率情况和队伍建设情况,各部门自己和自己的同期对比,看工作增幅的变化。
审判工作评估,主要包括发改、信访、曝光、剖析、通报、评查、调撤、上诉、抗诉、结案率、人均结案、平均审限等内容与上年同期对比;队伍建设评估,主要包括停止审判权、纪律作风、重大影响事件、违法违纪、素质考试等内容与上年同期对比。
评估工作分为业务庭自我评估、审委会和政治部对各业务庭评估、主管院领导评估和主要领导评估四个步骤,采取集中汇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当场指出谁好谁差,好在哪里,差在哪里,用事实、用数据说话,将部门工作评定为“好、略好、持平、略差、差”五个档次。
二是进一步完善横向比较排序制度。哈尔滨中院坚持院考评到部门、逐部门排序,部门考评到人、逐人排名的考评排序制度,部门及人员横向之间对比,看位次的变化,以此作为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主要抓手。
在审判部门、职能部门、主管领导、主要领导四级评估的基础上,坚持突出重点工作的原则,科学合理的设定考评项目。
对审判部门人均结案率、案件发改数、国家赔偿、审限情况、信访情况、被媒体曝光情况等6项重点指标进行考评。采取月积累、季统计、半年初评、全年总评的方式,对部门出现重大问题或领导干部自身出现严重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
选人用人机制 强化干部选用管理
针对法院进人把关不严、政绩评价不具体、考核依据不客观、优劣比较不充分等问题,哈尔滨中院建立和完善了“公开招录”,业务素质考试等队伍管理制度。
近两年来,随着从严管理的深入,哈尔滨中院重点实施“入围选拔”、“优化法官职权配置”制度,在导向上凝聚,营造靠工作不靠运作的用人环境,强化干部选用管理。
一是根据有形政绩实行“入围选拔”。哈尔滨中院依据政绩考核、业务素质考试和民主测评结果,对干警进行综合排序,把考评排序在前作为提拔使用、评先选优的依据。
两年来,哈尔滨中院突出审判部门这个重点,通过“入围选拔”,从后备干部中选拔26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审判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审判一线正、副职领导岗位。
由于依靠机制选人用人,得到了全院干警的认可,也得到了市委、市人大等领导机关的支持和肯定,先后选任的20位业务庭庭长在通过人大任命时,均以高票当选。
二是根据审判需要优化“职权配置”。哈尔滨中院根据审判工作需要优化法官职权配置,将现有法官“一分为四”,相对固定“审判长、主审法官、合议法官、辅助法官”职权,让优秀的法官主办案件,发挥审判长的牵头带动作用,发挥主审法官的主体作用,发挥合议法官的调解作用,提高案件审判质量。
职权配置改革后,审判长和主审法官都由院、庭长、后备干部和业务骨干担任,所有的案件都由审判长和主审法官主办,合议法官做案件调解工作,辅助法官做案件的辅助性工作。同时,哈尔滨中院规定,对于案件结案多、调解率高的合议法官和工作表现突出的辅助法官,经过考核可以成为主审法官;对案件审判质量差、出现问题的主审法官,视情况转为合议法官或辅助法官,以此强化法官队伍动态管理。惩戒追究机制 强化岗位责任管理
哈尔滨中院实行从严管理,建立诫勉谈话、停止审判权、暂停履行领导职务、引咎辞职等惩戒追究制度,从落实审判责任、领导责任抓起,解决法官不称职、领导不胜任的问题。近两年,哈尔滨中院进一步完善“两项追究”、“两个限制”和“廉政问责”三项责任追究制度,在惩戒上从严,增强法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强化岗位责任管理。
一是严格落实“两项追究”。一项追究是以停止审判权为核心,严格追究法官审判责任。从法官最在意、最关心的审判权着手,对案件发改率高、造成有理访的法官,停止审判权、调离审判岗位,直至免去法职。
另一项追究是以引咎辞职为核心,严格追究领导监管责任。把强化领导问责作为落实责任追究的另一个关节点,对失职、失察、失管造成案件问题多、案件审判质量差的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实行引咎辞职,直至免去领导职务,促使领导干部触及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严格实行“两个限制”。一个是限制法官业外活动,促使法官正当行使审判权,哈尔滨中院加大明察暗访的力度,着力发现法官利用审判权力吃喝玩乐的现象问题和徇私枉法的本质问题。问题一经查实,审判人员停止审判权,领导干部免去职务。另一个是限制领导干部在审判组织外活动,促使院、庭长回到审判组织内依法行使审判权。为完善院、庭长办案制度,规范领导干部活动,防止领导干部通过听案件汇报,以个人意见左右审判组织意见,干扰法官独立审判,哈尔滨中院制定实施了《关于强化院、庭长监督工作若干意见》,规范了院、庭长在审判组织内的行为;进一步健全院、庭长入庭听审、列席合议庭、庭务会等履行审判监督职责的监督考核制度,规范了院、庭长在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外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背景链接:
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辖18个基层法院,67个人民法庭;两级法院共有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2495人,约占全省法院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中级法院共有31个部门,其中,审判部门17个,综合部门14个;在编人员594人,其中,审判员221人,助审员216人,书记员69人,行政人员88人。
全市法院年均审理各类案件近10万件,约占全省法院案件总数的三分之一。中院年均审理各类案件在12500件左右,其中,刑事案件约占10%,1200件;民事案件约占59%,7400件;行政案件约占5%,600件;执行案件约占9%,1100件;申诉复查、再审和国家赔偿案件约占17%,2200件。
哈尔滨市两级法院通过建立和完善五项机制,全面推行“从严管理”,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也给法院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一是干警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进则退的危机感和勤奋敬业的责任感普遍增强,人心思进、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在法院基本形成。
二是审判质量逐年稳步提高。五年来,中院年均结案11712件,结案率为91.85%,案件年均发改率为1.06%,信访案件年均发生率为0.84%,2007年,哈尔滨中院审判工作呈现了“四降两升”的喜人态势,信访案件同比下降35.16%;发改案件同比下降37.40%;上诉案件同比下降20.82%;再审案件同比下降33.53%;调撤案件同比上升1.22个百分点;执结案件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
三是法院社会形象有了较大改观。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法院内部、500户居民和1000份社会抽样调查三组测评中,法院内部满意率为83.7%,居民满意率为93.9%,社会调查满意率为96.4%,法院社会公信度有了较大提升。2007年,哈尔滨中院在全省中级法院主要工作考评排位中,从2002年的末位,跃升为全省第一名,被省高院评为2007“全省优秀中级人民法院”,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处理涉诉信访先进集体”;2008年4月,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集体”。
“哈尔滨中院虽然在从严管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收到了一些成效,但与面临的形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相比,还有许多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我们将继续深化从严管理,努力提高审判水平,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哈尔滨中院院长王克伦对记者说。
第四篇:帮扶机制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形成“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现就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工作原则
建立健全对口帮扶机制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阶段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一小时经济圈(以下简称“一圈”)是全市发展水平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具有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条件;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以下简称“两翼”)是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转移人口、加快发展、改善民生的任务繁重。“一圈”对口帮扶“两翼”,有利于加快构筑“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要切实树立全市“一盘棋”的观念,把对口帮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合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一圈”区县要顾大局,讲政治,以帮扶“两翼”区县(自治县)加快发展为己任;“两翼”区县(自治县)也要主动抓机遇,迎挑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合理把握对口帮扶原则。一是坚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对口帮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富民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以实效为标准,在互助中寻找合作项目,在合作中谋求发展机遇。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一圈”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综合优势和“两翼”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惠政策等独特优势,促进“一圈”产业升级,缓解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制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两翼”人口转移,疏解环境压力,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由“一圈”有对口帮扶任务的区县政府和北部新区管委会牵头,重点企业、大中小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共同组建对口帮扶集团,完善“一圈”企业到“两翼”投资兴业的利益机制。三是坚持典型示范、全面推进。结对区县(自治县)要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抓典型,通过示范带动,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面推进,促进结对区县(自治县)全面发展。四是坚持长期稳定、力度不减。“一圈”对口帮扶“两翼”是长期的战略性制度安排,2015年前结对区县(自治县)保持不变,市级部门对帮扶项目进行政策支持的原则保持不变。
二、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促进产业联动。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核心在产业协作,“一圈”区县要着眼于发挥“两翼”的资源优势,支持结对区县(自治县)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等产业;引导企业到结对区县(自治县)建立制造或采购基地,培育优势互补型产业链;帮助有条件建设工业园区的结对区县(自治县)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促进工业向园区集聚;积极探索对口支援异地办园,完善税收分成等政策措施,力争每年投产2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把结对区县(自治县)的招商项目纳入总体计划,一同策划,一同宣传,一同招商,主城各区和北部新区力争每年为结对区县(自治县)至少引进2个规模以上投资项目,其他区县至少为结对区县(自治县)引进1个规模以上投资项目。对已签订投资协议或意向的项目,要做好服务工作,帮助其尽快开工,早日投产;对已落户“两翼”的企业,结对区县(自治县)应适时回访,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推动企业生产经营尽快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实行新增耕地指标市内统筹、有偿调配使用制度,优先收购“两翼”区县(自治县)新增耕地富余指标,同等条件下优先用于对口帮扶项目。
加大融资支持。“一圈”区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财政性资金无偿支持结对区县(自治县),重点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乡镇文化站、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等;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搭建投融资平台,支持结对区县(自治县)中小企业发展和开发园区建设。“两翼”区县(自治县)要学习“一圈”区县的投融资经验,用好本地银行存款,争取更多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积极吸引市级投资集团参与本地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
促进劳务合作。“一圈”区县要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并做好村干部、重点产业大户和基层农技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社会保障补贴、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属地企业积极吸纳结对区县(自治县)的劳动力;有组织有计划地吸纳结对区县(自治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主城各区和北部新区力争每年培训、吸纳就业1000名以上,其他区县力争每年培训、吸纳就业500名以上;积极为结对区县(自治县)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廉租房、阳光公寓等,主城各区和北部新区力争每年解决200人以上,其他区县力争每年解决50人以上。
加快人口承接。“一圈”区县要完善转移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优先承接结对区县(自治县)人口转移定居,同时也要积极吸纳“两翼”其他区县(自治县)人口定居,有条件的区县应尽可能多地承接“两翼”地区人口。渝中区、大渡口区、万盛区、双桥区等面积较小、承接人口能力有限的区,可采取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人口转移。
强化科技帮扶。“一圈”区县要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提高科技水平,引导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建立技术转移协作机制,促进科学技术普及,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力争每年组织20人次以上的科研人员到结对区县(自治县)提供实用技术和科技咨询服务,每年互派10名左右农业科技人员挂职。
推动教育互助。“一圈”区县要引导属地高校、重点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从合作办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入手,帮扶结对区县(自治县)的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鼓励教师到结对区县(自治县)学校支教,力争每年互派10名以上教师和10名左右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支持结对区县(自治县)发展职业教育,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做好学生公寓建设,资助教育设备,改善办学设施;开展助学活动,主城各区和北部新区每年资助结对区县(自治县)失学和贫困学生1000名以上,其他区县资助结对区县(自治县)失学和贫困学生500名以上。
加强卫生资助。“一圈”区县要帮助结对区县(自治县)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力争每年帮助培训医务人员20名以上,互派医务人员交流10名以上,支持一批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中心医疗设备或药品。
增进干部交流。结对区县(自治县)每年要互派5名以上干部挂职,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一圈”区县每年要从属地大中型国有企业中选派2名以上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到结对区县(自治县)的骨干企业挂职。
各结对区县(自治县)可以据此协商确定具体帮扶任务。鼓励各结对区县(自治县)因
地制宜探索帮扶新模式,特别是对发展水平较为接近的结对区县(自治县),尤其要突出自身实际科学确定帮扶目标任务。
三、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工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有效整合扶贫集团对口支援扶贫工作重点县、主城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等多方资源,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形成合力。一是强化统筹协调。市政府由黄奇帆常务副市长、谭栖伟副市长负总责,市级部门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移民局、市扶贫办具体负责,评估对口帮扶绩效,提出工作任务。二是强化市级部门职责。市发展改革委、市经委、市农办要指导结对区县(自治县)构建产业链,对帮扶项目优先给予信息服务、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支持;市教委要指导结对区县(自治县)开展教育互助,促进义务教育均等化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市科委要促进结对区县(自治县)科技成果转移;市公安局要完善户籍政策,促进“两翼”人口向“一圈”转移;市财政局要完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市人事局要优先安排结对区县(自治县)的人才交流;市劳动保障局要加快完善就业促进、社会保障等配套政策;市国土房管局要完善用地政策,优先安排帮扶项目建设用地;市卫生局要促进“一圈”医疗卫生资源向“两翼”区县(自治县)覆盖和共享;市移民局要推进三峡库区对口帮扶区县(自治县)异地办园;市扶贫办要指导结对区县(自治县)开展扶贫开发;市建委要加强对结对区县(自治县)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市规划局要促进城乡规划统筹;市统计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统计体系。三是落实区县(自治县)责任。结对区县(自治县)政府要各指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对口帮扶工作,确定专职部门负责日常工作,每年定期研究部署工作任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加强协商对接。结对区县(自治县)间要加强工作联系和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对口洽谈、定期互访、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主要领导每年率队互访、交流衔接和落实对口帮扶任务;突出各地实际,充分磋商、科学制订结对帮扶行动规划,编制和实施计划,工作目标和任务要落实到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并配置相应的政策资源。“一圈”有帮扶任务的区县要将本行政区域内的优势企业、事业单位吸纳充实为对口帮扶集团成员,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明确任务,推动工作。“两翼”区县(自治县)要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改善投资环境,为帮扶企业提供用地、规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严格管理、规范使用好帮扶资金和物资。
加强绩效考核。市政府对对口帮扶工作实行专项管理考核,结对区县(自治县)要在年初将商定的当年帮扶计划上报市政府,市政府统筹平衡后下发实施。市政府督查室要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移民局、市统计局等部门每年检查结对区县(自治县)执行帮扶计划的情况,评估帮扶效果,通报考核结果。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对口帮扶工作会议,交流经验,表彰先进,总结成绩,部署工作。
附件:重庆市“一圈”对口帮扶“两翼”结对表
第五篇: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上海市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局(产业)工会:
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批转市总工会等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关心上海市劳动模范工作意见的通知》(沪府发【2011】62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本市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现提出意见如下:
一、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劳模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劳模工作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做好劳模工作,有利于体现党和政府对劳模的关心,有利于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风尚,也有利于工会组织发挥优势、体现作为、扩大影响。
各级工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劳模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本市全面贯彻《通知》精神,实施劳模“3+1”制度对工会加强和改进劳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把劳模工作放在工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认真研究部署,狠抓工作落实,不断提高劳模工作水平。
二、完善机制,进一步加大劳模管理服务工作力度
各级工会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精神,分析研究新形势下劳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劳模工作的“五项机制”,实现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1、劳模关心慰问机制。要坚持走访慰问劳模制度,做到重大节日必访、突发困难必访、思想波动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等“四个必访”;实行春节慰问制度,每年春节前召开劳模春节茶话会、座谈会,向全体劳模寄送春节贺卡,发放劳模春节慰问金;实行劳模抚恤慰问制度,凡劳模身故,所在单位工会应及时上门慰问并按规定向其家属发放抚恤慰问金。
2、劳模生活保障机制。实行低收入劳模帮扶制度,根据全总规定和市政府《通知》精神,对低收入全国劳模和市劳模按相关标准发放低收入生活补助金,对低收入劳模实行“托底”保障;完善劳模疗休养制度,各级工会要关心劳模身心健康,每年制定劳模疗休养计划,安排专项经费预算,组织劳模开展疗休养活动,一般每1-2年安排一次在职劳模疗休养,同时,要关心和组织退休劳模开展疗休养,充分发挥本市全国和市劳模疗休养基地的作用;要建立和健全劳模体检制度,实行劳模健康管理,做到定期、定点、定额和一条龙服务,组织在职劳模每年开展一次体检、退休劳模每两年体检一次,体检原则上安排在本市劳模体检基地——上海市工人疗养院,并由市工人疗养院对劳模体检信息进行跟踪,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管理,做到劳模体检“一条龙”服务,体检标准可参照全国劳模标准;要落实劳模基本社会保障,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协调,督促有关方面按规定落实解决劳模中农民工的户籍问题、转制和破产企业劳模社保问题、以及关心帮助符合条件的劳模申办保障性住房等各项涉及劳模基本社会保障的问题,保障劳模的合法权益。
3、劳模特困帮扶机制。要完善特困劳模帮扶制度,按照“事实清楚、依据充分、突出重点、热情关心”的原则,重点加大对患大病、重病住院等医疗费支出较大以及突发困难的劳模的关心帮扶力度,做到一般困难企业帮、特殊困难政府帮、突发困难及时帮,使劳模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4、劳模宣传教育机制。加大对劳模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善于发挥传媒作用,特别是在“五一”节前后,集中开展劳模宣传活动,积极创办劳模刊物或简报,建立劳模网站或网页,拍摄劳模先进事迹专题片,编撰劳模风采书刊画册,设立“劳模荣誉室”,举办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座谈会,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劳模的培养教育,创办“劳模讲学堂”,举办劳模培训班,组织劳模参观考察,引导劳模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先进性,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要重视关心一线劳模,搭建其才能施展舞台,充分发挥劳模的聪明才智,要总结推广先进操作(工作)法,积极建设“劳模创新工作室”,支持高技能创新型劳模开展技术攻关、师徒带教活动,鼓励劳模立足岗位、创新实践、建功立业。要大力选树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千个劳模品牌,推动具有时代特征的劳模先进竞相涌现,着力打造本地区、本行业乃至在全市、全国有影响的劳模先进和劳模品牌,扩大劳模的影响力。
5、劳模动态管理机制。认真贯彻《上海市总工会关于加强劳动模范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沪工总经【2008】23号)精神,按照隶属关系管理、属地委托管理、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劳模信息数据库,实施每年定期更新制度,以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劳模新增、调出、退休、去世、撤销荣誉称号,以及家庭地址及联系方式变更等动态情况,其中对于违纪违法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法律追究的劳模,在有关方面作出处理决定后,应即按规定程序办理劳模荣誉撤销手续,收回奖章证书,停止其劳模待遇,做好数据库信息备案更新,确保劳模对象的准确性和劳模信息无差错。今后,市总将以每年10月31日为截止日更新一次劳模信息数据库,各区县局(产业)工会要作出相应安排,形成机制。
对因企业关停并转、无挂靠、壳体企业、转制企业、失业、协解等原因造成无主管单位的劳模,实行属地委托管理,由劳模所在区县总工会负责托管,落实劳模动态管理及“三金”和体检等市级及以上关心劳模的政策待遇。同时,在条件成熟时让其享受本地区劳模相关待遇。对因种种原因目前暂时无法联系到的劳模,由原归口单位负责管理,确保劳模工作的全覆盖。
三、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劳模工作的整体水平
各级工会组织要切实承担起劳模管理服务的职责,更好地把握劳模工作的时代性、规律性,不断提高劳模管理服务水平,使工会真正成为劳模之家。
1、增强工作合力。要坚持“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负责、各方协同”的劳模工作格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工会主要领导要亲自关心劳模工作,明确劳模工作的分管领导、分管部门和具体工作人员,建立劳模工作专项经费预算,加强劳模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同时,要加强资源整合,依托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合力推进劳模工作。要建立健全劳模工作“五项机制”,定期研究、及时部署,切实把劳模工作作为工会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加以落实;要坚持劳模评选与劳模管理相统一的原则,做到“谁评选谁管理”,切实克服劳模工作中“重评选轻管理”的现象,推动劳模工作从推荐、评选、宣传、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加强,不断完善劳模工作的长效机制。
2、健全组织体系。坚持条块结合、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二级管理、三级网络、四级服务”的劳模管理服务体系。各区县总工会及劳模人数较多的局(产业)工会,要建立健全“劳模协会分会”和劳模活动室,负责劳模信息库的维护和管理,协助发放劳模“三金”、组织劳模健康体检和参观休养,开展劳模学习交流、帮困慰问,协助做好劳模信访接待等管理服务工作,建立劳模工作信息员队伍。街道、乡镇总工会及基层企业工会也应根据劳模人数等实际情况,单独或联合成立劳模之家或劳模活动室,不断拓展劳模服务阵地。
3、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劳模工作干部的选配,真正把那些热爱劳模工作、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同志选配到劳模工作岗位上,确保劳模工作有专人负责。加强对劳模工作干部的业务培训、信息交流及管理,及时总结推广劳模工作的先进经验,提高劳模工作干部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增强劳模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大对劳模工作的考核力度,把劳模的培养选树、日常管理、作用发挥、关心服务等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及时通报劳模工作情况,推动劳模工作创先争优。
4、创新劳模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善于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劳模工作的发展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和分类指导,及时掌握劳模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好劳模工作中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有效性;要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劳模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建立健全劳模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劳模工作的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本市劳模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