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班音乐区多样化材料投放的实践(黄清清)[定稿]
浅谈小班音乐区多样化材料投放的实践
人乐幼儿园
黄清清
一、背景介绍
《纲要》指出--3岁儿童喜欢学唱歌,尤其对情绪热烈的歌曲产生很大兴趣,会反复地跟唱。他们会试着用1—2种打击乐器打击出不同节奏,虽然节奏并不准确合拍,但是表明他们已开始学着控制自己的动作。教师是儿童音乐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儿童感受节奏、走近音乐。在区角游戏中,我们给孩子创设了音乐区,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并从中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本学期我们班确立了“主题背景下小班情境性个别化学习活动音乐区操作材料有效投放的实践研究”。所以,如何提高音乐区材料的有效性是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希望通过情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研究促进音乐区活动的开展,激发幼儿艺术表现的潜能。
二、创设音乐区的多维思考
首先,从内容的选择上来说,根据主题“好听的声音”和幼儿当前的年龄特点提供了“乐器城堡”“敲敲摇摇”“彩琴叮叮”等材料。
其次,从情境的选择上来说,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木偶剧场”“节奏宝贝”“骰子滚滚”等形象生动的情境,吸引孩子在音乐区进行操作,在游戏中感受节奏和韵律。
第三,从呈现方式上来说,由于音乐区会产生声响容易影响周边的区角活动,所以我们充分利用走廊的空间资源。如:墙面上的“乐器城堡”、立体衣橱改建的“木偶剧场”、移动小桌制成的“彩琴叮叮”等。
最后,从资源的利用上来说,音乐区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有真实的打击乐器,也有与之相配的课操作小图片、还有便于幼儿操作的绒布墙、可移动并方便验证的纸质卡通节奏条等。
三、我班幼儿经验分析
对小班幼儿我注重从培养倾听习惯与积累音乐经验入手,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首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我注重创设适宜的欣赏环境,使幼儿在自然的情境中乐于倾听,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其次,注意选用短小而有趣的歌曲 引导幼儿尝试演唱。第三,选择配乐儿歌、律动,打击乐等培养幼儿表现音乐的兴趣。
因此我班幼儿喜爱唱唱跳跳,他们能感受音乐的情绪、尤其对于节奏鲜明、欢快的乐曲甚为喜爱。我班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在音乐活动中,要结合歌曲、乐曲的目标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使幼儿产生情感共鸣,那么幼儿就能在音乐游戏性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来进行表演。通过集体教学、音乐游戏等活动,孩子对二拍子的基本节奏有了初步的了解,相对四分音符而言幼儿对于八分音符的表现还存在一些欠缺,表现为能理解却难以准确表达,所以旨在通过音乐区的活动,在游戏中加强个别指导。[阶段目标]
1、主动、尝试、操作、表现,在游戏的情景中,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
2、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体验音乐表演活动的乐趣。[观察要点] 节奏宝贝:
1、观察幼儿能否根据老师图片的提示排列出各种节奏。
2、观察幼儿对于已经熟悉的节奏是否能有初步的迁移运用。[活动材料] 音乐区大背景:
以彩色五线谱为大背景,利用两个活动衣架作为左右帷幕。配合简洁明了的入区标志和可爱逼真的小话筒,把孩子引入了音乐王国。
一、骰子滚滚
提供材料:一个六面贴了图画暗示(幼儿曾经学过的歌曲和儿歌)的 2 骰子。玩法:
1、幼儿将骰子抛起,待其落地的时候,观察骰子向上的一面是什么画面。
2、幼儿根据骰子向上的那一面所显示的画面表演相应的儿歌或者歌曲。
3、可以一人骰,一人表演,也可以一人骰,几人表演。
4、根据表演的情况让孩子用大苹果贴在歌曲牌上,让老师在讲评时候,了解该区玩的情况
注:孩子在游戏后把苹果贴纸送给唱得好的歌曲,是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小班孩子尝试进行评价。
二、木偶剧场 提供材料:
将KT板支起,中上部挖空,用纱缦围成一个舞台状。玩法:
1、各种布袋木偶或者指偶,由幼儿躲在KT板后进行操控表演,仅有木偶部分露出舞台,充满情趣。
2、有的幼儿可以操作表演木偶,有的幼儿可以选择做观众,观看木偶戏或者木偶表演。
注:操作木偶本身就是一件充满趣味的事情,利用孩子们喜欢的木偶游戏,引导幼儿进行音乐表演,就不会显得枯燥和单调。
三、彩琴叮叮
提供材料:铝片琴一架,标有彩点暗示的曲谱一套(一套是只含五音以内的《小夜曲》,一套是含六音的《小星星》以备孩子在今后活动中难度的提升。)玩法:
1、通过观察,了解曲谱《小夜曲》下方彩点的含义。
2、敲击与曲谱标明的彩点相应颜色的琴键。
3、按照彩点暗示连贯地敲击,形成流畅的歌曲旋律。
注:不论是五线谱或者是阿拉伯数字的简谱都是不适合小班幼儿的,于是用不同颜色来区分不同音符这样的游戏就能使孩子很快成为一个“小小演奏家”。
四、乐器城堡
提供材料:双响筒、三角铁、铃鼓、手串铃、响板、沙球等八种打击乐器、八种打击乐器的可操作图标、悬挂打击乐器的多形状绒布底板 玩法:
1、根据绒布底板的形状,选择相应形状的打击乐器进行取或放。
2、绒布底板上自由择取自己喜欢的一种小乐器为《小星星》或者其它学过的歌曲进行边唱边伴奏(打节奏)。
3、可以一名幼儿自己操作自己伴奏,也可以幼儿各自操作后大家一起来伴奏。(如:三个孩子选择了三个不同的乐器图标贴在曲谱上,三人可以一起合唱并用各自选择的小乐器进行伴奏)
注:绒布底板是根据各种乐器的不同形状进行裁制的,在幼儿游戏完毕后有暗示孩子什么乐器回到哪个家的作用,在游戏的形式中让幼儿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
五、节奏宝贝
提供材料:用绒布屋顶和围栏打造的一座节奏小屋。小屋有由易到难的八层(绒布展示条)屋顶有节奏谱的各种图标。(小猫咪、大猫咪)四条大的可操作的节奏条,雌雄扣 玩法:
1、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节奏谱的卡片,在绒布条上进行摆放(每小节放两个图标)。
2、根据自己摆放的节奏图谱,学学有节奏的猫叫声,在游戏的情景中完成节奏的感知和表现。
3、幼儿可以自己选择不同难度的节奏条,在操作中学习,活动后期还可以用小图标创造节奏条,也可以修改同伴的节奏条,变化出新的节奏条。
注:可以移动和自由操作的小猫以及可以自由组合的节奏条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是游戏更是挑战。
六、美美唱片
提供材料:录音机、老师自己录制的能和孩子互动的有韵律的童谣、儿歌等。玩法:
1、在录音机的开和关钮上贴好绿色和红色的标记,让孩子可以自己控制录音机。
2、根据录音机里的提示语,和其中的童谣、儿歌进行互动表演。
注:在墙面上挂了数本可以替换的卡片书,幼儿可以自由取阅,根据录音机里的音乐配合画面进行音乐和童谣的欣赏,还可模仿图片中的动物进行表演,提高了游戏性和表演性。
七、敲敲摇摇
提供材料:塑料、金属、纸质等各种材质的废旧材料制作的可摇可击打的简单小乐器 玩法:
1、运用不同方法体验不同自制小乐器产生的声音,培养幼儿对节奏乐兴趣。
2、选择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感知声音的强和弱。
注:在KT板上按照乐器的形状抠出各种形状,以便幼儿在取用打击乐器的时候可以“对形入座”,既有游戏性又整合了对形状匹配的认识。
活动反思 亮点:
幼儿的音乐能力、音乐兴趣、音乐潜能存在差异性,体验性学习尽可能地让学生亲历活动过程,让每个个体获得不同的体验,并为幼儿提供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充分发展。音乐区域化游戏活动是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带有学习性质的活动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个性特长、知识能力水平、特别是发展的潜能,用游戏的方式,创设游戏的情景让所有的孩子都在音乐区的活动中体验到表达表现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一、结合主题活动创设音乐区角材料
在主题活动《好听的声音》的开展中,把能发出声音的东西和节奏整合,放到了音乐区中,让孩子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而有东西可操作,有东西可玩,让孩子自由选择操作,发挥孩子的自由想象。如:装了相同东西的不同罐子,和装了不同东西的相同的罐子,摇一摇,声音是怎样的呢?塑料碗、铁碗,陶瓷碗,敲击的声音哪个更好听呢?怎样才能敲出好听的节奏呢?这些问题会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在游戏中感受各种声音和节奏。
二、适时、适宜、适度地投放材料
有层次性的材料能给幼儿带来更多的挑战。在“节奏宝贝”中,我结合本班幼儿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打造了八层(8个不同难度的)节奏小屋提供便于小班幼儿动手操作并赋予挑战性的操作材料。如在游戏中,考虑到幼儿的差异性,在节奏小屋和节奏卡片上分别注明了楼层的数字,让幼儿清楚地看到那一层是最难的,那一层是最简单的,从而激励自己“今天想要挑战到第几层”的想法。有了图片形式和数字说明,能力弱的幼儿可以选择从简单的节奏条开始尝试,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重点攻克有点难度的节奏条,孩子们也可以记住昨天自己已经完成 6 到了第几层次,今天想完成到第几层次,这样的操作方式,让孩子不断感受到新的挑战和成功的喜悦。同一套材料,幼儿既能有所选择地使用,又能不受相互操作的影响,从而更好的进行节奏的探索活动。
三、游戏性的材料投放培养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
音乐知识的获得与技能的培养会有一定的枯燥与乏味,怎样让孩子在音乐区既能象做游戏一样高兴地活动又能学到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和发展其审美情趣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于是我针对小班幼儿好游戏、好动、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绪变化快,注意力易转移,兴趣短暂的特点在音乐区中投放游戏性的操作材料,创设游戏化的环境和采用游戏化的组织方式让幼儿在音乐区中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幼儿从情感上喜欢音乐,愿意尝试节奏表演和音乐表演活动。如:“骰子滚滚”游戏中,孩子们对于每一次骰子滚出的面上提示的歌曲都充满了期待,孩子在游戏中不断表演着骰子上的歌曲,充满兴趣,乐此不疲。又如:“敲敲摇摇”游戏中,投放的各种材质的废旧材料制作的小乐器,有的是相同材料装不同的东西,可以摇出不同的声音,有的是不同的材质装相同的东西也可以摇不不同的声音,用这些变化多样的声音来表现各种孩子熟悉的节奏当然是充满了趣味性。让孩子完成小曲子的演奏,看似一件很难得事情,但是我选择了适合幼儿的简单曲调并利用了铝片琴琴键不同色彩的特点,在乐谱上用彩色的小圆点提示孩子每一次应该敲击的琴键。孩子在游戏中成为了小小演奏家。后续思考和调整:
1、在“美美唱片”游戏中,教师也可创设一些舞台情景,录制一些激发孩子一起来表演的语言指导,来激励孩子更好的表演。
2、“敲敲摇摇”的游戏中瓶瓶罐罐除了摆放以外,还可以采用悬挂的形式,让孩子感受更多声音的不同。
3、在内容上节奏、演唱、表演、乐器等板块比较丰富,但在音乐欣赏方面显得薄弱,仅仅局限于儿歌欣赏,以后可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欣赏的乐曲投放到“美美唱片”中进行整合开展。2012、5、12
第二篇:小班角色区角材料投放分析
艾里克森指出:促进幼儿自主性和主动性的发展,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而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目标性和探究性是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前提。
由于区角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主题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开展系列活动,因此,材料投放应具有目标性,根据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和幼儿的活动需求以及投放材料。现结合小班娃娃家的区角活动材料投放进行了简单分析。
案例一:娃娃家小超市。
在小班娃娃家的小超市里面,教师根据主题《香喷喷的食物》与区角环境小超市进行了巧妙结合,在前期区角的材料投放中布置了超市的各种好吃的蔬菜、美味的水果、香喷喷的饼干。教师为幼儿创设的小超市环境里面,是为了让幼儿在区角游戏情景中体验超市购物的感受;知道多种食物的名称,了解蔬菜与水果、糕点的区别。与主题相关进行的幼儿已有经验不断更新,对第二次的区角材料投放有了一些创意,幼儿能想出在超市买了食物该怎么做好食物呢?教师在材料的选择上加入了小厨房的餐具,这样是为了让幼儿在超市买了食物后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制作,可以在超市里面买到半成品的食物;同时幼儿会根据超市里面幼儿的数量太多选择一些简单的分工,比如有人推车买水果,有人卖蔬菜,有人加工制作美味的菜肴。在进入到第三个子主题“吃食物的学问”时,教师有意在娃娃家里面投放了一张大的幼儿操作台,是为了让幼儿愿意尝试各种食物,不挑食;在进入区角游戏后能按娃娃嘴巴的大小选择相应的小勺子,练习用小勺舀起食物;体验包饺子过程中的合作与成功的快乐。案例二:娃娃餐厅
小班的角色区娃娃餐厅根据季节变化与主题环境《亲亲冬宝贝》相结合,在第一次材料投放时,放入一些冬季常吃的蔬菜、水果、点心。让幼儿一进入到娃娃餐厅中就知道现在是冬天了,冬天常见的蔬果有哪些。学会给蔬果分类摆放。结合幼儿吃火锅的相关经验,扮演小厨师设计火锅以后,教师在区角环境材料中投放了亿童餐具的玩具,让幼儿在游戏时愿意大胆尝试与同伴交流合作完成火锅;请“客人”来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圣诞节的时候,将娃娃餐厅家的环境有一个简单的布置,教师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了第三次的材料投放,放入圣诞树、圣诞苹果、圣诞披萨。这样是为了让幼儿能通过区角环境的更新进一步感受节日的气氛,让节日气氛在幼儿的心中越来越浓烈;投放的“新事物”让幼儿乐于去寻找,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提醒“小厨师”愉快的给“客人”介绍新的菜单。
区角活动以其物化的操作使教师从集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中走了出来,也难怪有些老师说:“孩子手中有玩的,打闹现象明显减少,我们也轻松多了。”投放材料后,教师真的可以袖手旁观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区角的开设,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活动场所和可操作的活动材料。然而,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开设区角和投放材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放教师减少幼儿打闹,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也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育素质要求。
当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材料时,教师不仅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小伙伴、好搭档,还应成为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好导师。通过观察和参与游戏,教师才能从孩子的操作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生成新课程,从而使下一次的材料投放更好、更科学。
第三篇:音乐作业多样化设计的实践反思
音乐作业多样化设计的实践反思
方建军
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音乐教育越来越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老师越来越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以学生的爱好为动力,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更注重孩子的情感体验。
本学期我开展关于音乐多元化评价实践的课题研究,重点是研究关于如何开展音乐多元化评价的形式。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关于评价的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
所以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我也非常注意探索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除了平时要求学生填写音乐多元化评价积累表以外,还经常布置一些课后的拓展作业,比如在上《春天来了》这一课时,请学生画一幅有关春天的画等,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梨园金曲》这课时布置的拓展作业。我把枯燥的说教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与奖励,就是让学生有机会去向家人表演京剧。于是,我就布置了回家为爸爸妈妈边唱歌边干活,并且请爸爸妈妈写回执的家庭作业,在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我发现接受任务时孩子们是愉悦的,完成任务时孩子们是兴奋的,得到奖励时孩子们是骄傲的。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主动、积极、快乐的状态。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接受了中国国粹教育,自然也就完成本课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当我看到家长的回执,发现只要是孩子一点点的进步都能让家长感到欣慰与快乐。在音乐课程评价中指出,要形成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形式,家长本身就是我们多元化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的评价者,所以我们教师更应该成为一种桥梁与媒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创造更多机会,让家长也能参与进来,形成一个教育合力。让家长了解音乐课不仅仅只是唱唱歌,它还可以运用多样的形式把枯燥的思想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去感受真、善、美,教学生怎样了解中国文化。
在评价的过程中我发现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请家长写回执的时候,可以设计表格的形式,列出具体的评价项目,如从音色音准、节奏、表情、动作等方面来加以评价可能更加清晰、明了。还可以请家长写一些对我们音乐教学的建议与意见,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更好的从多方面来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去挖掘教材,分析教材,设计一些结合生活实际,符合音乐课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的音乐课后拓展作业。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评价溶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
第四篇:小班益智区数学活动材料的调整和投放
小班益智区数学活动材料的调整和投放
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提供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数学,积累相关的数学经验。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提供活动材料,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呢?我们该怎样根据幼儿的操作情况调整活动材料,不断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呢?
全园的小组化数学操作正在风风火火的进行中。然而如何科学合理的制作材料又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省时间是值得我们每个幼儿老师认真研究探讨的课题。我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时间不长,但是也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希望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第一种操作材料的投放。
我在上第一次数学课《玩具回家》时,并没有进行小组化操作。在课前我找来几个篮子,篮子的颜色也不一样,有红、黄两种,找来了两种玩具,一种是雪花片还有一种是积木,并且在篮子上各画了一个雪花片和积木的标志。课堂上我对幼儿说:“玩具宝宝要回家了,红色的篮子是雪花片宝宝的家,黄色的篮子是积木宝宝的家。老师还给他们的家贴上了一个小标记,你们可不能把它们送到别人的家里去哦。”在孩子们的操作中,篮子的颜色对他们起到了导向作用,孩子在心里已经记住了“红色的篮子是雪花片的家,黄色的篮子是积木的家”,在分类的过程中,对于具备颜色分辨能力的幼儿来说并不困难。
同样的课,我又进行了一次小组化操作。在课前我准备了大量的数学操作板和各种材料。
幼儿操作情况
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材料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在材料中有的玩具颜色不同,有的形状不同。我则在一旁观察、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求他们一边操作一边说:“我把XX颜色的XX送回家或者我把XX形状的XX送回家。”芮芮选择了按颜色来区分玩具的材料。她将材料从碟子中拿出来,放到了操作板中的“大房间里”,一边送材料回家一边说:“我把红色的雪花片送回家,我把黄色的雪花片送回家。”
分析与思考
1、现有的材料如何才能有效的推动幼儿数学经验的发展
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幼儿会操作不会说,有的幼儿会说不会操作。所以如何让幼儿会手口一致的操作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材料中颜色、大小、形状以及排列位置等方面缺少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幼儿对此类游戏缺乏兴趣。
2、教师的介入是否适宜
刚开始操作时,有一部分幼儿并没有理解材料的设计意图,操作的目的性不强。比如芮芮在刚开始时就被玩具所吸引。其实,操作过程是幼儿感知和体验材料的过程,教师过早的介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对策
1、教师要学会等待,让幼儿充分操作,在自主探索中发现并了解不同材料的玩法。
2、针对幼儿大多不会手口一致操作的现状,在后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幼儿手口一致的操作。
第二种操作材料的调整和投放
针对第一次材料投放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二次的材料投放时,材料的颜色、大小、形状有了一定的调整。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幼儿分成了三组:苹果组、桃子组和西瓜组。在把幼儿分成三组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一组。在新的一组中,我们投放了新的操作材料《数一数》。
幼儿操作情况
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对新鲜的材料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我们鼓励幼儿参与到新游戏中进行活动。因为是上小组化操作的次数不多,幼儿对于课上的常规不是很了解。很多幼儿在新游戏操作完了以后,不知道到旧游戏中去玩,旧游戏中的孩子操作玩了以后也不知道在新游戏中去玩,很多孩子操作好了以后就在教室里乱转。而且很多幼儿不知道把材料收起来放入自己面前的小碟子里,离开位置时也不知道把小椅子轻轻的塞到桌子下面。
贝贝玩完旧游戏来到新游戏后,对新游戏中的材料有了很大的兴趣。她拿着操作材料在手中玩了一会以后,开始了新游戏。她把小球一个个从操作盘中拿出来,放到我们自制的排序板上,一边放一边说:“一个玩具宝宝我把你送回家,两个玩具宝宝我把你送回家,三个玩具宝宝我把你送回家,一、二、三,一共有三个玩具宝宝。(说的时候小手做着相应的动作,坐到了手口一致)
分析与思考
1、调整后的材料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吗
调整材料后,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有了明显的兴趣,参加到新游戏的热情也高了很多。由此可见,材料的多样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种多样的材料又都是为课程目标所服务的。然而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还是有一部分幼儿不会手口一致的操作。
2、幼儿的数学经验发展均衡吗
通先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有的幼儿拿到新的操作材料后能很快就能做到手口一致的操作,而有的幼儿在我们的帮助下还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对策
1、对于操作经验不太丰富的幼儿,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应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丰富与积累经验。如提供合作游戏的材料,引导幼儿强弱组合,发挥同伴互动作用,在共同游戏中尝试新方法。
2、针对教师少幼儿多的状况,在操作中我们不可能同时顾及到每个幼儿,所以面对这个状况我们想到一个方法,那就是在新游戏玩过并且做正确的幼儿我们在他头上贴一个小贴花,贴小贴花一个是为了鼓励幼儿到新游戏中进行游戏,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让我们知道哪些幼儿成功的完成了游戏而哪些还没有来玩过,这样我们可以做到心中有数。
第三种材料的调整及投放
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幼儿对小组化操作已经不再陌生,大多数幼儿也已经能做到手口一致的操作。面对那些水平较高的幼儿我们如何让我们制作的材料有层次性,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经过考虑和商量后,给一些材料设置了一些难易程度。在《鞋子对对碰》这节课中,我们就给材料进行了一个层次划分。
在这次的材料准备中,我们在自制的操作板上进行了一个难易层次的划分,在操作板上我们贴上了一颗星和两颗星的标志,一颗星的是相对简单的,两颗星的是相对较难的。在一颗星的操作板上我们贴了一只鞋子,幼儿只需要在操作盘中去寻找和贴在纸上的一样的鞋子就可以了,两颗星的操作板就需要幼儿自己去寻找一双大小、颜色,形状一样的鞋子。
在制作这次材料的时候,我们还发现了一个问题,怎样制作材料才是最科学的。在第一次制作的过程中,为了美观我们是拿彩色纸去资料室复印的,在制作的过程的中我们没有考虑到复印后两只鞋子的颜色会存在差异。上课的时候,我刚对幼儿说了一个故事情节,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就有幼儿提出:“老师,你做的是错的。这两只鞋子的颜色不一样,它们不是一双鞋子。”是的,在生活中你看见过有人穿着不同颜色的鞋子走在街上吗?面对这一份不科学的材料我无法把我的课继续,数学材料需要的是严谨,当我用一份不严谨的材料去继续我的教学课堂时,那么我们的孩子将是最终的受害者。
幼儿操作情况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更喜欢有挑战性的活动。很多幼儿在新游戏中进行完第一层次的游戏后,主动要求进行第二层次的游戏,还对我说:“老师,我做成功了你才给我小贴花。”
分析与思考
通过不断调整材料,孩子们在操作中逐步丰富了操作经验,提高数学能力。教师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适当的调整材料,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逐步提高。
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及主题活动开展的需要,做到有计划的投放材料,有意识的观察指导,有针对性的调整,避免一刀切和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材料的运用,积极推进幼儿数学经验的提高。
第五篇: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探索与实践
《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
1、皮亚杰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我们都知道,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
在活动区中,幼儿主要通过自主地与材料产生互动,操作、摆弄各种材料,来丰富自己的经验获得能力的提高。所以,区域材料的不同特质及操作方式往往能直接决定幼儿可以获得怎样的一种经验和知识、获得哪些方面能力的发展。可以说,区域材料是活动区开展的灵魂和关键。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感兴趣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丰富材料可以让孩子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获得经验,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它能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其积极的投入到游戏中。也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反之过于简单、单一材料或超过幼儿发展水平的材料,只会让幼儿敬而远之。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活动区材料投放的问题,以促使材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2、《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中提出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这种自发的无意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材料种类特点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因此,在活动区投放丰富而适宜的游戏材料来满足幼儿多方面、多层次、个体差异等发展的需要。本课题的开展将引领我园教师进一步理解《指南》精神,在丰富多彩的区域实践活动中,获得更科学的研究儿童、观察儿童的技巧,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开展此项课题研究,顺应了我园园本发展的需要,投放适宜的区域活动材料,真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等适合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水平。
二、现状分析:
(一)教师队伍与专业发展的问题:
我园教师经历了争创市一级园的历练,开展区域活动有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教师变化,水平参差不齐,开展区域活动有一定难度和问题。《指南》颁布以来,区域活动越来越受到各幼儿园的重视。我园也投入到区域研究的工作中,努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但是,随着区域的深入开展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各区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适宜的、感兴趣的、多功能的、多层次的区域材料,以及区域活动的观察和适宜的指导,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材料投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目前教师困惑的是活动区的材料投放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正在为设计能够实现多种目标的材料而大伤脑筋;另一方面不明白有时幼儿为什么不喜欢花大精力、目标明确的材料,即使设计出多种层次、多种玩法的材料,过一段时间也不喜欢了。
2、在投放材料上:(1)在活动区材料上老师采取了封闭式投放的较多,即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材料进行设计,幼儿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以达到其目标;而采取开放式投放较少、材料缺乏探究性,即教师对材料的投放只做一个大致的规划,不对材料玩法进行设计,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决定如何玩。
(2)材料投放缺少针对性和计划性。活动区域游戏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各区的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个别老师不能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材料投放缺少针对性和计划性。
(3)材料投放层次性和动态性。从材料加工程度来讲,教师投放的材料以成品材料居多,缺少半成品和原始材料的提供。
3、教师缺乏认真观察与适时适度的指导。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教师指导不当或急于指导的现象,缺少分析反思。
4、教师在材料投放后,对幼儿是否会正确操作材料、材料是否适宜、难易程度及幼儿对材料的使用情况,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情况等缺少观察,及观察后的调整。
三、研究的目标:
1、幼儿方面:促使幼儿更有兴趣地参与到活动区游戏中并与材料产生有效互动,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与经验,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教师方面:促进教师观察、反思等专业素养的提高,并能掌握活动区材料投放兴趣性、层次性、多样性等的有效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活动区的实效性。
四、研究的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域材料的投放
1、活动区特点与材料投放。
2、不同幼儿年龄特点、兴趣、需求与材料投放。
3、区域活动材料的分类:如将材料分成原材料、成品材料、半成品、自然材料、废旧材料。
4、区域材料投放的多功能性、多层次性、的具体策略研究、区域材料投放的案例研究、区域材料投放与幼儿发展的个案研究。
5、材料投放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引导幼儿参与材料投放。
(二)教师的观察、指导
1、教师在区域材料投放过程中幼儿操作情况的指导。
2、教师对区域材料观察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五、研究的对象:小班2个、中班3个、大班2个。
六、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观察记录法、个案分析法等,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调查方式: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综述。观察法,幼儿区域活动时教师现场观察记录并分析。
(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游戏内容。(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频次和持续时间
七、组织与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6月—2013年9月)
1、成立课题组。
组长:李喜凤园长 副组长:黄艳艳、郝阳主任
成员: 张艳、任富红、周学艳、王晓晓、唐少侠、薛娜、吴翠英、曹丹丹、李小宁、于艳恒。
2、组织课题组成员有关理论和课题相关的文章资料。3.制定幼儿园课题研究方案。
4.各班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细化研究方案,并有效的实施。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5年5月)
1、学习有关理论、经验文章,开展区域活动教学研究工作。
2、操作实施:
(1)组织教师开展各班区域活动内容及材料投放情况的调查。(2)进行初步的研究探索,各班(大、中、小)区域活动设置及投放材料的活动,做好活动观察记录。
(3)开展一系列区域活动材料投放评比、现场观摩研讨等活动,班级之间互相交流自己在区域材料投放中的经验。定期进行阶段反馈、小结、反思、调整的基础上各班依据研究重点区域形成班级美工区特色及年龄段特色。
(4)分析课题进展情况举行相关的成果展示、经验交流等活动。
3、参加试点园间的交流、分享活动。
4、请有关专家来园答疑、讲座,解决研讨中的疑难困惑问题。第三阶段:总结汇报(2015年5月——2014年7月):
(1)教师根据自己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材料投放的经验及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理论,并能互相交流讨论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等。
(2)收集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3)编制论文案例集、图片集,录制区域活动专题片,交流推广。
八、研究过程的管理:
1、制作课题研究制度,使课题研究制度化、规范化。运用激励机制,对研究成员评优、晋级等政策倾斜,激励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整体推进教师队伍。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李喜凤园长任组长,郝阳主任为副组长,成员由平行班组长:张艳、任富红、周学艳引领各班组合的开展。做到认识统一、责任明确、目标一致、准备充分,以组织制度保证课题有计划、有步骤的加以落实。
3、定期进行园本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推荐参加各级培训。每月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每月各班观摩、研讨、交流实验成果,部署课题研究,巩固发展和推广研究成果。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