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肠衣原料输出企业加工卫生要求(推荐)
国外肠衣原料输出企业加工卫生要求
一、目的
为加强和规范进境肠衣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工作,保障进境肠衣原料的安全卫生质量,防止动物疫情传入传出我国,制定本卫生要求。
二、依据
本要求根据《进境食品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肉类屠宰加工企业注册卫生规范》制定。
三、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对肠衣原料输出国家或地区、供宰动物养殖场、供宰动物屠宰场和肠衣原料加工车间的要求。
四、术语和定义
本要求所指的肠衣原料是指用健康牲畜的食道、胃、小肠、大肠、膀胱等器官,经过特殊加工,对保留的组织进行盐渍等加工的产品。
五、卫生要求
(一)对输出国家或地区的要求
输出国或地区应建立完善的疫情疫病监控体系,无猪瘟、口蹄疫等国际OIE规定的重大动物疫情。
(二)对供宰动物养殖场的要求
1、建立有关肉类卫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反馈系统;
2、建立疫病监控和疫情通报制度;
3、按照计划实施残留监控;
4、建立包括动物、饲料和环境卫生的良好卫生规范(GHP),积极应用HACCP体系和取得农产品认证;
5、建立动物来源的识别系统,确保供宰动物能追溯至原产地;
6、饲料原料的采购、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应最大可能地防止生物、化学、物理性因素的危害;
7、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应保证来源、成分清楚,并附有相应的证明材料,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8、饲养场应符合兽医卫生要求,并在兽医的监督下生产。保证死亡动物和废弃物的处理不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危害;
9、兽药及疫苗的使用应符合国家和进境国的有关规定;
10、饲养场应建立饲养日志,记录动物健康状况、饲养情况、兽药及疫苗的使用情况和消毒情况等内容;
11、供宰动物在运输前应由兽医主管部门进行检疫,并随附兽医主管部门出具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方可进入屠宰厂;
12、运输过程应避免粪便污染和动物应激或伤害。运送动物的车辆应及时进行清洗和消毒。
(三)对供宰动物屠宰场的要求
1、选址。企业应远离污染源,厂区周围应保持清洁卫生,交通便
利,水源充足;不得建在有碍肉类卫生的区域;厂区内不得兼营、生产、存放有碍食品卫生的其它产品。
2、厂区主要道路应铺设适于车辆通行的坚硬路面(如混凝土或沥青路面等),路面平整、易冲洗,无积水。
3、屠宰厂应设有畜禽待宰圈(区)、可疑病畜观察圈、病畜隔离圈、急宰间和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备密闭不漏水的病畜(禽)专用运输工具;可疑病畜观察圈、病畜隔离圈的位置不应对健康动物造成传染风险。
4、厂区卫生间应有冲水、洗手、防蝇、防虫、防鼠设施,墙裙以浅色、平滑、不透水、耐腐蚀的材料修建,易于清洗并保持清洁。
5、厂区排水系统畅通、厂区地面不得有积水和废弃物堆积,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的处理和排放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6、厂区应建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并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料、辅料、化学物品、包装物料储存等辅助设施和废弃物、垃圾暂存设施。
7、厂区内不得堆放废旧设备、物品,废弃物应及时清除或处理,避免对厂区环境造成污染。
8、厂区内禁止饲养与屠宰加工无关的动物。
9、工厂的待宰、屠宰、分割、加工、储存等车间及加工流程应设置合理,符合卫生要求。
10、无害化处理设施、锅炉房、贮煤场所、污水及污物处理设施应与屠宰、分割、肉制品力口工车间和储存库相隔一定的距离,并位于主风向的下风处。锅炉房应设有消烟除尘设施。
11、企业应分设活动物进厂、成品出厂的大门及专用通道。
12、厂区应设有运输动物车辆和工具的清洗、消毒的专门区域及其相关设施。
13、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分开设置。
(四)对肠衣原料加工车间要求
1、设计和设施要求
(1)肠衣原料加工车间应与屠宰加工车间相连接。
(2)车间面积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布局合理;应设专门的内容物清理间、盐渍间等加工处理间,各间应有效隔离,工艺布局做到脏、净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并应安装足够数量的洗手消毒设施,并确保良好通风排气。
(3)内容物的清理应设专门的工作台,台下接专门的内容物排放管道,保证其内容物和废水以封闭的方式排入专门的下水道。
(4)操作人员应有相应的更衣室,面积应与人员数量相适应;清理内容物的人员应设有专门的更衣室。不同的更衣室应与相应的车间直接相连。
(5)车间地面的坡度应为2%以上,排水畅通,车间地面不得积水。
(6)产品加工车间的温度应符合其特定的要求。
2、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
(1)清理去除内容物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内容物污染肠衣原料的外壁;当去除内容物并充分冲洗后,方可用清洗设备进行处理。
(2)加工处理肠衣原料时,不得使用清洗剂、漂白剂、消毒剂等对人体有潜在危害的化学物品。
(3)所有肠衣原料在屠宰车间应与胴体实施同步检验,经检疫合格方可用于加工肠衣原料。
(4)应建立肠衣原料的追溯系统,确保对不同饲养场动物的副产品原料进行识别和追溯。
3、储存
(1)储存库内应保持清洁、整齐,不得存放有碍卫生的物品,同一库内不得存放可能造成相互污染或者串味的食品。有防霉、防鼠、防虫设施,定期消毒。
(2)库内物品与墙壁距离不少于30厘米,与地面距离不少于10厘米,与天花板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分垛存放,标识清楚。
4、运输
(1)用于运输肠衣原料的工具不得运输活动物或其他可能污染肉类的物品。
(2)运输工具应符合卫生要求,运输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3)运输工具应及时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5、人员卫生
(1)从事肠衣原料生产加工和管理的人员经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做临时健康检查。凡患有影响食品卫生的疾病者,应调离食品生产岗位。
(2)从事肠衣原料生产加工和管理的人员应保持个人清洁,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车间;工作时不得戴首饰、手表,不得化妆;进入车间时应洗手、消毒并穿着工作服、帽、鞋,离开车间时换下工作服、帽、鞋;工厂应设立专用洗衣房,工作服集中管理,统一清洗消毒,统一发放。生产中使用手套作业的,手套应保持完好、清洁并经消毒处理,不得使用纺织纤维手套。
(3)清洁区与非清洁区等不同岗位的人员应穿戴不同颜色或标志的工作服、帽,以便区分。不同加工区域的人员不得串岗。、产品卫生要求
(1)肠衣原料的成品应新鲜、无粪污、无杂质和病灶、未腐败变质等。
(2)出境国官方和企业应分别建立针对肠衣原料的微生物(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单增李斯特菌等)监控计划。
(3)肠衣原料的卫生指标应符合出境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卫生要求。
(五)卫生质量体系的控制和运行
1、企业应按照《出境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应用HACPP原理建立卫生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指导卫生质量体系运行的体系文件。
2、企业在建立实施HACCP计划时,应:(1)制定并有效实施基础计划;
(2)在进行危害分析时,充分考虑屠宰动物的种类、肉类产品的预期用途,确定危害预防措施;
(3)保证制定的关键限值和操作限值具有可操作性,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
(4)充分考虑HACCP计划的验证频率,必要时,取样进行实验室检验;
(5)充分考虑HACCP计划的有效性,确保肉类及其制品安全卫生。
3、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卫生质量体系的有效实施。
4、企业应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内设检验机构和具备相应资格的检验人员。
5、企业内设检验机构应具备检验工作所需要的标准资料、检验设施和仪器设备;检验仪器应按规定进行计量检定。
6、委托社会实验室承担检测工作的,该实验室应具有相应的资格。
7、企业应制定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及生产过程卫生控制程序,并有效执行,做好记录。
8、企业应制定书面的SSOP程序,明确执行人的职责,确定执行频率,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
SSOP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加工用水和冰的安全; 2)肉类接触表面的清洁卫生; 3)防止交叉污染;
4)洗手消毒设施以及卫生间设施的维护; 5)避免肉类被污染物污染; 6)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控制; 7)员工的健康和卫生; 8)鼠害和虫害的控制。
9、企业应制定和执行加工设备、设施的维护程序,保证加工设备、设施不对产品造成污染,满足生产加工的需要。
10、企业应制定和执行对不合格品的控制制度,制度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记录、评价、隔离处置和可追溯性等内容。
11、企业应制定产品标识、质量追踪和产品召回制度,以保证出厂产品在出现安全卫生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召回。
12、企业应制定和实施职工培训计划并做好培训记录,保证不同岗位的人员掌握肉类安全卫生知识和技能。
13、企业应建立内部审核制度,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审核,一年至少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并做好记录。
14、对反映产品卫生质量情况的有关记录,制定标记、收集、编目、归档、存储、保管和处理的程序,并贯彻执行;所有记录应真实、准确、规范并具有卫生质量的可追溯性,保存期不少于2年。
第二篇:关于油脂加工企业原料短缺情况的汇报(2013)
关于油脂加工企业原料短缺情况的汇报 市政府:
按照奥局长的要求,产业办和油脂协会于本月22至23日在临河区、磴口县就油脂加工企业原料短缺的情况进行调研,同时对接了鲁花、上海佳格等油脂加工企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油脂产业现状
1、种植情况
我市油料作物品种主要以油用向日葵为主,其次是油菜籽、胡麻、蓖麻。2004年至2007年,全市油葵种植面积平均在100万亩左右,年均总产量在23万吨以上。从2008年开始由于食用花葵价格一路走高,油葵的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到2012年种植面积不足30万亩。
2、布局情况
河套地区是全国向日葵的优势产区,生产的油用向日葵色泽鲜亮、颗粒饱满、容重大、含油率高。主要分布在套内七个旗县区及沿黄河的河滩地(55万亩)。油菜籽主要分布在乌拉特中旗的山旱区。胡麻属于我市传统油料作物,在套内七个旗县区都有种植,但因产量低效益不高以农民自食自用为主,种植面积很小。蓖麻属于新推广的油用作物,虽然产量较为理想,但没有龙头企业带动销路不畅,因此农民没有种植积极性。
3、加工业的生产情况
我市油脂加工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的加工
企业最多时达到26家,近几年由于油葵种植面积下降,原料不足,部分加工企业相继停产关闭。到目前为止加工企业不足15家,年生产能力36万吨,其中鲁花、上海佳格、宏发三家企业形成年生产能力30万吨。2012年鲁花收购油葵仁5.7万吨,生产食用油脂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3亿元,上缴税金4615万元;上海佳格加工原料5000吨,从银川、新疆、乌克兰收购毛油(食用四级油)5万吨进行一级食用油加工,实现6亿元的销售收入,上缴税金2000万元。
二、原料短缺的主要成因
一是随着近几年农产品价格普遍上涨,而油葵的价格不涨反跌。2006年冬季油葵市场价格5.6元/公斤,到2007年3月份油葵市场价格上涨6.4元/公斤,因此2007年全市农民大种油葵,油葵种植面积超过了花葵的面积,这一年是有史以来油葵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实际种植面积达到160多万亩。在这一年的春季,鲁花公司向全市广大农民郑重承诺油葵最低保护价3.6元/公斤,但到了秋季,油脂加工企业看到油葵原料充足,压等压价,市场实际收购价格降到3.0--3.2元/公斤,低于承诺价。而花葵价格逐年上涨,2012年花葵3939、3638这两个品种收购价格达到8.4元/公斤,一般杂交种收购价格也能达到7.2元/公斤以
上;2012年油葵收购价格不足5.6元/公斤,二者价差
1.6--2.8元/公斤。
二是近些年食用花葵普遍使用了美国杂交花葵品种,单产大幅度提高,和油葵单产不相上下,油葵单位面积高产的优势不复存在。
三是以前沿黄河的河滩地(55万亩)不能种植花葵,现在由于采用花葵优良杂交品种,全生育期缩短,河滩地也可以种植花葵。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农民为了增加收入选择种植花葵而不种植油葵。
四是我国食用油60%以上依靠进口,主要进口大豆油、棕榈油及少量的橄榄油等高级油脂。国际食用油油脂价格左右国内价格,如果提高葵油市场价格,民众必然选择其他食用油,如果提高原料价格,必然增加生产成本,企业无利可图,因此加工企业处于两难困境。
五是葵花油市场占有率低,消费者认识程度不高。从全国范围来看,葵花油作为一个新兴的油种,消费者认识程度和市场占有率明显不高。从我国食用油的结构来看,大豆油占了50%的市场份额,菜籽油、花生油占了30%的市场份额,而葵花油的市场份额不足8%,市场价格受其它油种的影响较大。食用人群的消费习惯地域性比较明显。
三、解决原料短缺的建议
1、打响、打亮品牌,逐步扩大市场份额
向日葵油是一个新兴的油种,在国内各类食用油脂中,它是最营养、最健康的,到目前向日葵油脂中还没有发现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葵花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8%,其中亚油酸含量在60%以上,在所有植物油中含量是最多的,由于亚油酸有降解胆固醇、软化血管、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对高血压病人、肥胖人和脑血栓、心肌梗塞、肾病患者都有较好的疗效,而葵花油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和维生素E,其生育酚比一般植物油高,因此有“保健油”、“营养油”之称。在世界范围内除橄榄油外,葵花油是健康营养食用油,因此我们各级政府、油脂协会、加工企业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力度。把食用向日葵油健康营养的这个品牌打响打亮,逐步扩大消费群体。
2、打有机牌,走高端市场
就目前来讲,我市沿黄河河滩地有55万亩。在河滩地上种植向日葵,农民不使用农药,不使用或很少使用化肥。在这块土地上生产的油葵属于无污染、纯绿色的食品,企业用这种原料生产的油脂,要积极申报有机食品认证,打有机牌,走高端市场。
巴彦淖尔市产业办
二零一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三篇:食品加工企业卫生管理制度
食品卫生管理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我单位就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制定如下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度
1、负责人岗位职责 :对食品的经营负全面责任;负责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业务经营人员的质量教育,保证质量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实施。定期开展质量教育和培训工作,每年组织一次全员身体检查。
2、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按时做好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清洁卫生工作,确保食品的经营条件和存放设施安全、无害、无污染;建立并管理员工健康档案,每年负责安排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监督检查员工保持日常个人卫生;负责监督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温湿度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经营食品的质量;发现可能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应立即解决,或向负责人报告。
3、购销人员岗位职责 :严禁采购法律法规禁止上市销售的食品;严禁从证照不全的企业采购食品;进货时认真查验供货单位的《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和《检验合格证》等;确保所售出的食品在保质期内,并应定期检查在售食品的外观性状和保质期,发现问题立即下架,同时向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报告。
二、从业人员卫生管理制度
1、凡从事食品经营工作的人员必须经岗前卫生知识方能上岗,从事直接入口食品工作岗位的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明,且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定期进行食品卫生和有关卫生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的培训。
2、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3、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做到个人仪表整洁。上岗时必须穿戴统一整洁的工作服,并应经常换洗,保持清洁。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嚼口香糖、进食、吸烟,私人物品必须存放在指定的区域或更衣室内,不可放置在工作区内。
三、销售管理制度
1、经营场所距离非水冲式厕所、开放式粪池、垃圾堆(场)等场所的直线距离25米以上,并设置密闭的垃圾容器,及时清除垃圾,搞好防尘、防蝇、防鼠工作,确保环境整洁。
2、《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应悬挂于经营场所内醒目位置。设有食品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结构,配有经专业培训的食品安全专职管理人员。
3、食品陈列设施布局合理,划定食品经营区域,食品与非食品分开存放;不出售有毒有害、“三无”和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保证食品外观清洁,如发现食品超过保质期、破损、鼠咬、受潮、生霉、生锈等现象要及时处理。
4、散装食品销售必须按“生熟分离”原则,分类设置散装食品销售区。按销售品种配备足量的容器,并符合卫生条件。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应有防尘材料
遮盖。应在盛放食品容器的显著位置或隔离设施上设置“散装食品标识牌”,标识出食品的名称、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保存条件、食用方法、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做到“一货一牌、货牌对应”。销售直接入口的散装食品必须由专人负责,为消费者提供分拣和包装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符合卫生要求的小包装。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口罩、手套和帽子,使用专用工具取货。
5、生鲜食品应纳入“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管系统”,销售应配备货架、保温柜、冷藏柜和冷冻柜等陈列设施,配备符合要求的检测设备。
6、熟食制品销售间入口处应设预进间,设更衣及洗手、消毒设施,采用非手动式的水龙头。配备有效的空气消毒设施、食品冷藏设施和专用工具,食品要有防尘材料遮盖。
四、仓库管理制度
1、食品仓库必须做到专用,不得存放其他杂物和有毒有害物质。应设专人负责管理并建立健全出入库登记制度。食品及食品原料入库时,库管员应对其质量和数量进行验收,并详细记录入库产品的名称、数量、产地、进货日期、生产日期、保质期、包装情况等,并按入库时间的先后分类存放,感官检查不合格的食品不得入库。设有不安全食品暂存专柜,并有记录本。
2、食品仓库应有良好通风,保持库房内所需温度和湿度,防止食品霉变、生虫。贮存生鲜食品应配置必要的低温贮存设备,包括冷藏库(柜)和冷冻库(柜)。搞好防尘、防蝇、防鼠、防潮工作,定期对库房周围进行卫生清扫,消除有毒、有害污染源及蚁蝇孳生场所。
3、食品存放设隔离地面的平台和层架,离墙30厘米以上,最底层隔离地面40厘米以上。食品按照先进先出、生熟分开的原则分类贮存,并有明显标识。
五、除虫灭害制度
1、食品销售场所内不得使用鼠药,配备一定数量的灭蝇灯,并保证能正常工作。熟食制品销售间要配有充足有效的空气消毒设施,定期消毒。
2、应定期进行除虫灭害工作,防止害虫孳生。使用杀虫剂进行除虫灭害,应由专人按照规定的使用方法进行。除虫灭害工作不能在营业时间进行,实施时,对各种食品应有保护措施。使用时不得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及包装材料,使用后应将所有设备、工具及容器彻底清洗。
六、卫生检查及奖惩制度
1、卫生管理工作有领导分管和专人管理,制定卫生检查及奖惩制度,并组织有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卫生检查;组织从业人员学习卫生知识和有关法规,并组织培训考核,考核成绩与奖惩挂钩。
2、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做到每天在营业前后有检查,检查记录完备。严格从业人员卫生操作程序,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操作习惯。检查中发现问题仍未改进的,按有关奖惩制度严格处理。
第四篇:学校食品销售加工人员卫生要求
学校食堂食品销售加工人员卫生要求
一、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
二、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三、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四、从业人员及集体餐分餐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五、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必须做到:
(一)、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
(二)、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三)、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
(四)、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五)、个人衣物及私人物品不得带入食品处理区。
第五篇: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水产品加工企业要求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水产品加工企业要求
目 次 范围 24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4 3术语和定义 24 4 前提方案、前提计划 25 5 关键过程控制 29 6 产品检测 32 7 记录保持 32 附录A(规范性附录)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试行)3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水产品加工企业要求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和实施以HACCP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要求,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前提方案、关键过程控制、产品检测和记录保持。
本文件是GB/T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水产品加工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水产品加工行业的特点将GB/T 22000在本行业要求的具体化。
本文件适用于水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实施与自我评价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可用于采购方对此类食品提供者的评价和实施第三方认证。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上述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使用其最新版本。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质检食函 [2004]348号)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4881 食品生产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GB/T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SC/T 3016 水产品抽样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本文件中未注释的术语和定义同 GB/T22000中相关术语。3.1 水产品 fishery product 适合人类食用的海水或淡水水生物或它们的可食部分,以及以它们为特征组分制成的食品。3.2 贝类 bivalve molluscs 新鲜或冷冻的牡蛎、蛤、贻贝、扇贝等可食种类或其可食部分。完全由闭壳肌制成的产品除外。3.3 卫生标准*作程序 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SOP)企业为了保证达到食品卫生要求所制定的控制生产加工卫生的*作程序。3.4 无公害农产品 safe agri-food 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4 前提方案
从事水产品加工企业,在根据GB/T 22000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时,应符合GB 14881要求。4.1 人力资源 4.1.1食品安全小组
食品安全小组应由多专业的人员组成,包括从事卫生质量控制、生产加工、工艺制定、实验室检验、设备维护、原辅料采购、仓储管理等项工作的人员。4.1.2 人员能力、意识与培训
影响食品安全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技能。
4.1.2.1 食品安全小组应理解HACCP原理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4.1.2.2应具有满足需要的熟悉水产品生产基本知识及加工工艺的人员。
4.1.2.3从事水产品工艺制定、卫生质量控制、实验室检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4.1.2.4 生产人员熟悉人员卫生要求,遵守前提方案的相关规范要求。4.1.3 人员健康与卫生要求
4.1.3.1影响食品安全活动的人员必须经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及卫生知识培训,必要时做临时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康记录。
4.1.3.2直接从事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的人员,凡患有影响食品卫生疾病者,凡患有如活动性肺结核、传染性肝炎、伤寒病、肠道传染病及带菌者、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疥疮、手有外伤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者,应调离食品生产岗位。
4.1.3.3生产、检验和管理人员应保持个人清洁卫生,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车间;工作时不得戴首饰、手表,不得化妆;进入车间时应洗手、消毒并穿着工作服、帽、鞋,离开车间时换下工作服、帽、鞋;工作帽、服应集中管理,统一清洗、消毒,统一发放。不同卫生要求的区域或岗位的人员应穿戴不同颜色或标志的工作服、帽,以便区别。不同区域人员不应串岗。4.2基础设施及维护 4.2.1 厂区环境
4.2.1.1 企业应远离污染源,不得建在有碍水产品卫生的区域;厂区周围应保持清洁卫生,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厂区内不得兼营、生产、存放有碍食品卫生的其它产品。
4.2.1.2 厂区主要道路应铺设适于车辆通行的坚硬路面(如混凝土或沥青路面等),路面平整、易冲洗,无积水。
4.2.1.3 厂区布局和设计合理,应建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并符合卫生要求的原料、辅料、化学物品、包装物料贮存设施,以及污水处理、废弃物、垃圾暂存等设施。厂区排水系统畅通。
4.2.1.4 厂区内不得有卫生死角和蚊蝇孳生地;废弃物和垃圾应用加盖的不漏水、防腐蚀的容器盛放及运输。废弃物和垃圾应及时清理出厂。
4.2.1.5 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烟尘的处理和排放应符合国家环保规定。需要时,应设有污水处理系统。4.2.1.6 厂区卫生间应有冲水、洗手、通风、防鼠、防蝇、防虫设施,易于清洗并保持清洁。4.2.1.7 厂区内禁止饲养与生产加工无关的动物,应设有防鼠、防蝇、防虫设施。4.2.1.8 生产区与生活区应分开,生活区对生产区不得造成影响。4.2.2 车间及设施设备 4.2.2.1 车间
(1)车间应布局合理,防止交叉污染,符合所加工的水产品工艺流程和加工卫生要求。加工车间的面积、高度应与生产能力和设备的安置相适应。
(2)车间的墙和隔板应有适当高度,其表面应易于清洁;地面应耐腐蚀、耐磨、防滑并有适当坡度,易于排水、无积水,易于清洗消毒并保持清洁;地面和墙壁之间的连接部分应采取弧形连接,易于清洁。(3)车间内墙壁、屋顶或者天花板应使用无毒、浅色、防水、防霉、不脱落、易于清洁的材料修建,屋顶或者天花板和车间上方的固定物在结构上应能防止灰尘和冷凝水的形成以及杂物的脱落。(4)车间的门、窗应用浅色、平滑、易清洗消毒、不透水、耐腐蚀的坚固材料制作,结构严密。(5)车间出口及与外界相连的排水口、通风处应安装防鼠、防蝇、防虫及防尘等设施。
(6)车间应设有能够满足工器具和设备清洗、消毒的区域,其*作对加工过程和产品不会造成污染。(7)冰的制作、贮存设施应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8)排水系统应有防止固体废弃物进入的装置,排水沟底角应呈弧形,易于清洗,排水管应有防止异味溢出的水封装置以及防鼠网。应避免加工用水直排地面。任何管道和下水道应保证排水畅通,不积水。禁止由低清洁区向高清洁区排放加工污水。
(9)车间内应有单独的、足够的区域分别存放化学药品、包装物料、下脚料等,以避免交叉污染。(10)车间应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或者照明,光线不得改变被加工物的本色。照明设施应装有防护罩。4.2.2.2 设施
(1)供电设施应满足生产需要。需要使用蒸汽的*作应保证足够的压力和蒸汽供应。
(2)供水设施应能保证企业各个部位所用水的流量、压力符合要求。加工用水的管道应用无毒、无害、防腐蚀的材料制成,应有防止产生回流现象装置,不得与非饮用水的管道相联接,饮用水与非饮用水的管道应有标志加以区分。
(3)加工用水可以根据当地水质特点和产品的要求增设水质净化设施;储水设施应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制成,应建在无污染区域,定期清洗消毒,并加以防护。
(4)在车间入口处、卫生间及车间内适当的位置应设置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水温适宜的洗手消毒和干手设施、鞋靴消毒设施。消毒液浓度应能达到有效的消毒效果。洗手水龙头应为非手动开关。洗手设施的排水应直接接入下水管道。
(5)设有与车间相连接的更衣室、卫生间,其设施和布局不得对产品造成潜在的污染。
(6)卫生间的门应能自动关闭,门、窗不得直接开向车间。卫生间应设置排气通风设施和防蝇防虫设施,保持清洁卫生。
(7)不同清洁程度要求的区域应设有单独的更衣室,面积与车间人数相适应,温度和湿度适宜,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有适当照明。个人衣物与工作服必须分开存放。
(8)车间内应安装通风设备,其设计和安装应符合维护和清洁的要求。进气口应远离污染源和排气口。蒸煮、油炸、烟熏、烘烤等产生大量水蒸汽和烟雾的区域,应设有与之相适应的强制通风和排油烟设施。废气排放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4.2.2.3 设备和工器具
(1)设备和工器具应采用无毒、无味、不吸水、耐腐蚀、不生锈、易清洗消毒、坚固的材料制作,在正常的*作条件下与水产品、洗涤剂、消毒剂等不发生化学反应。不得使用竹木器具。
(2)设备和工器具的设计和制作应避免明显的内角、凸起、缝隙或裂口。车间内的设备应耐用、易于拆卸清洗。设备的安装应符合工艺卫生要求,与地面、屋顶、墙壁保持一定距离,以便进行维护保养、清洁消毒和卫生监控。
(3)专用容器应有明显的标识,废弃物容器和可食产品容器不得混用。废弃物容器应防水、防腐蚀、防渗漏。如使用管道输送废弃物,则管道的建造、安装和维护应避免对产品造成污染。4.2.2.4 包装
(1)包装容器和包装物料应符合卫生标准,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
(2)包装容器和包装物料应有足够的强度,保证在运输和搬运过程中不得破损。
(3)水产品的包装不得重复使用,除非包装是用易清洗的、耐腐蚀的材料制成,并且在使用前经过清洗和消毒。
(4)内、外包装物料应分库存放,包装物料库应干燥、通风,保持清洁卫生。(5)属于预包装食品的水产品的标签应符合GB 7718的要求。4.2.2.5贮存
(1)贮存库内应保持清洁、整齐,不得存放有碍卫生的物品,同一库内不得存放可能造成相互污染或者串味的食品。应设有防霉、防鼠、防虫设施,并定期消毒。
(2)库内物品与墙壁距离不少于30 cm,与地面距离不少于10 cm,与天花板保持一定的距离,并分垛存放,标识清楚。
(3)保存温度应符合5.3.1.2的要求 4.2.2.6 运输
(1)运输工具应符合有关安全卫生要求,使用前应清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运输时不得与其他可能污染水产品的物品混装。
(2)运输工具应根据产品特点配备制冷、保温等设施。运输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4.2.3 维护保养
(1)厂房、设施、设备和工器具应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2)应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
(3)应制定和有效实施厂房、设施、设备和工器具维护计划并保持相关记录。4.3*作性前提方案
水产品加工企业应制定书面的卫生标准*作程序(SSOP)程序,明确执行人的职责,确定执行频率,实施有效的监控和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
制定的卫生标准*作程序(SSOP),内容不少于以下几个方面:
4.3.1 接触食品(包括原料、半成品、成品)或与食品有接触的物品的水和冰应当符合安全、卫生要求。4.3.2接触食品的器具、手套和内外包装材料等必须清洁、卫生和安全。4.3.3 确保食品免受交叉污染。
4.3.4 保证*作人员手的清洗消毒,保持洗手间设施的清洁。
4.3.5 防止润滑剂、燃料、清洗消毒用品、冷凝水及其它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污染物对食品造成安全危害。4.3.6 正确标注、存放和使用各类有毒化学物质。4.3.7 保证与食品接触的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卫生。4.3.8 清除和预防鼠害、虫害。
4.3.9 包装、储运卫生控制,必要时应考虑温度要求。4.4 产品追溯与撤回
4.4.1 应制定和执行对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包括不合格品的标识、记录、评价、隔离处置和可追溯性等内容。
4.4.2应制定产品标识、质量追踪和产品撤回程序,以保证出厂产品在出现安全卫生质量问题时能够及时撤回。出口企业应按照《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试行)》(见附录A)建立产品追溯制度;其他企业可参照执行。关键过程控制
5.1 原料基地方案(法律法规要求时)
5.1.1 原料基地宜有主管部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或产品认证)或水产养殖场检验检疫备案证书。5.1.2 若不满足5.1.1的要求,宜对原料基地进行评价,并保持相关记录。评价记录应包括但不限于: 1)养殖场质量管理文件; 2)养殖塘(池)分布示图及编号;
3)生产过程记录、养殖用药记录、水质监测记录; 4)所用饲料的品名、成分、生产许可证号及生产企业;
5)所使用药物(含消毒剂)品名、成分、批准号、生产企业、停药期清单; 6)养殖技术员、质量监督员的资质材料; 7)环境检测和评价报告; 8)产品检测报告。5.2 原辅料控制 5.2.1 原料要求
5.2.1.1 企业应针对原料制定有效控制程序,保证原料的安全卫生。在原料的贮存、运输等过程中应保证温度和时间适宜,不得使用未经许可的或成分不明的化学物质。
5.2.1.2 捕捞类水产品原料的捕捞船、加工船或运输船应符合卫生要求,获得主管部门的许可;活水产品应在适宜的存活条件下运输;冰鲜水产品捕捞后应立即冷却使水产品的温度接近0℃;保鲜用冰(水)应清洁、卫生;捕捞和在船上的前处理、冷却、冷冻处理等*作应符合国家有关卫生要求。
5.2.1.3 养殖类水产品的原料应来自于满足5.1要求或者主管部门许可的养殖场,养殖水产品应在适当的卫生条件下宰杀,不得被泥土、黏液或粪便污染,如果宰后不能立即加工,应保持冷却;其捕捞和运输应符合有关要求。
5.2.1.4进口原料应有输出国主管机构的卫生证书和原产地证书;经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5.2.1.5 贝类加工企业应制定专门的控制程序,以保证贝类原料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1)贝类原料应来自国家允许养殖或捕捞的水域,并在必要时进行净化处理。进口原料加工的贝类应有进口国官方卫生证,来自于进口国贝类主管机构允许养殖或捕捞的水域。贝类原料的养殖者或捕捞者应获得主管机构颁发的许可证。
(2)装载贝类原料的每一个容器应附有标签,散装贝类原料应提供相关文件,标签或文件应注明贝类养殖或捕捞的日期、地点、种类、数量以及养殖者或捕捞者的名称。企业验收时应保留相关信息资料。(3)去壳贝类应有包装,并附有标签,标签应注明去壳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等。(4)企业应定期有针对性地对贝类原料进行贝毒检测,以保证原料的安全性。5.2.1.6 其他要求
(1)河豚鱼等自身带有生物毒素的水产品原料的处理和验收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2)水产品的半成品原料应符合有关规定要求。5.2.2 辅料要求
5.2.2.1 辅料(包括食品添加剂等)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准使用。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符合GB 2760的规定,严禁使用未经许可或水产品进口国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5.2.2.2 辅料应设专库存放,避免污染;超过保质期的辅料不得用于水产品加工。5.3 加工过程
5.3.1 温度和时间的控制
5.3.1.1 前处理、烹煮、油炸、冷却、加工和贮存等工序的时间和温度控制应严格按照产品工艺及卫生要求进行。
5.3.1.2 有温度要求的工序或场所应安装温度显示装置。加工车间的温度不应高于21℃(加热工序除外)。预冷库(或保鲜库)的温度应控制在0~4℃之间;冷藏库温度应控制-18℃以下;速冻库温度应控制-28℃以下;冷包装间温度应控制在0~10℃之间;干制品等其他成品库的温度、湿度应满足产品特性要求。5.3.1.3 加工过程中,应按工艺要求控制产品的内部温度和暴露时间。
5.3.1.4 加热杀菌设备应进行热分布测试,以确保加热杀菌的均匀性;热杀菌工艺应进行确认以保证其科学有效。
5.3.1.5 对于易产生鲭鱼毒素的鱼种,应根据产品特性加强对从原料接收到成品全过程的时间和温度控制,必要时应进行组胺等指标的检测。
5.3.1.6 水产干制品应通过科学实验确定为保证成品的水分活度≤0.85所要满足的因素。这些因素可包括干燥时间、温度、湿度等。5.3.2 物理危害的控制
对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有可能混入物理危害的产品应设置金属探测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要定时校准。5.3.3 烟熏水产品
5.3.3.1烟熏应在独立的烟熏间(炉)进行,应装有通风、排烟系统。
5.3.3.2 用于烟熏鱼的发烟材料不得存放在烟熏间内,其使用不得污染产品。5.3.3.3不应使用涂有油漆、清漆的、经胶合的或经过任何化学防腐处理的木料进行燃烧发烟。
5.3.3.4 产品烟熏后、包装前应迅速冷却至产品保存所需的温度。5.3.4 腌制水产品
5.3.4.1 腌制*作应在独立的加工区域内进行,不应影响其他的加工*作。5.3.4.2 加工用盐应符合卫生要求,不得重复使用。
5.3.4.3 用于腌制的容器的结构应能保证腌制过程中产品不受污染。6 产品检测
6.1 应有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内设检验机构和具备相应资格的检验人员。
6.2 内设检验机构应具备检验工作所需要的标准资料、检验设施和仪器设备;检验仪器应按规定进行计量检定,并应自行开展水质和微生物等项目的检测。
6.3 委托社会实验室承担检测工作的,该实验室应具有相应的资格。
6.4 抽样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执行,确保抽样工作的公正性和样品的代表性、真实性,抽样方案可依据SC/T 3016制定;抽样人员应经过专门的培训,具备相应资质。6.5 产品应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检测判定。7 记录保持
7.1对反映产品卫生质量情况的有关记录,应制定其标记、收集、编目、归档、存储、保管和处理的程序,并贯彻执行;所有质量记录应真实、准确、规范。文件和记录的保存应与实际情况相适应。7.2冷藏品的记录至少要保存一年,冷冻、腌制或货架期稳定的产品记录至少要保存两年。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出境水产品追溯规程(试行)
为确保出境水产品的可追溯性,保证不合格产品的及时召回,根据《进出境水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制定本规程。A.1 适用范围
适用于出口水产品卫生注册企业加工出境水产品(活的水生动物除外)的追溯。A.2追溯要求 A.2.1批次的确定 A.2.1.1原料批
同一时间收购,在同一捕捞区域(海区、水域或养殖池等)或者同一批进口原料,同一品种的为1个原料批,并且:
(1)海洋捕捞原料:以收购的每一船次为1个原料批。
(2)养殖原料:以注册登记备案的同一养殖场或同一养殖塘(网箱)为1个原料批。(3)淡水捕捞原料:以同一水域为1个原料批。
(4)来(进)料加工原料:以进口报检的同一“卫生证书”同一品种为1个原料批。A.2.1.2 生产批
同一天、同一车间或同一生产线加工的同一原料批加工的产品为1个生产批。A.2.1.3报检批
以同一份报检单报检(出证)的同一品种的水产品为1个报检批。A.2.1.4并批原则
经检验合格,不同批次代码的同一品种的产品可以并批。A.2.1.5同一生产加工企业、同一品种的产品识别代码不得重复。A.2.2识别代码的确定 A.2.2.1原料批识别代码的确定
每1个原料批确定1个原料识别代码,用“数字+字母”表示:AAAB。
AAA:表示原料收购流水号,1年为1个流水周期编号。加工企业可根据本企业的年收购批量确定流水号的位数,一般至少为3位数。
B:表示原料的性质,原料的性质分以下4种:(1)海洋捕捞原料用“H”表示;(2)养殖原料用“Y”表示;(3)淡水捕捞原料用“D”表示;(4)来(进)料加工原料用“J”表示。
如:某一企业收购的第3批海捕原料表示为003H。A.2.2.2生产批识别代码的确定
(1)在原料批识别代码前加生产日期(年月日),如030725003H表示2003年7月25日生产的第3批海捕原料的产品。
(2)如在产品加工过程中有不同批号原料并批的,以批量大的原料批代码前加生产日期表示,其余原料批号在生产加工记录上标明。A.2.2.3报检批识别代码的确定
以企业向检验检疫部门报检的批次数流水号表示,一般为3位数,以1年为1个周期。如101,表示当年该企业的第101个报检批。A.2.3识别代码管理 A.2.3.1识别代码记录管理
(1)原料批识别代码:在原料收购记录上必须确定原料批识别代码,并记录识别代码、品种、数量、收购来源,海捕的注明捕捞区域、船名及备案登记号;养殖的注明养殖场(塘)及备案号;进口的注明进口报检单编号、输出国卫生证书号;淡水野生的注明收购水域等有关信息。
(2)生产批识别代码:在生产加工记录上确定生产批识别代码,并在记录上显示加工该批产品的原料批代码。如有并批的,同时记录并批的其他原料批代码。
(3)报检批代码:加工企业确定报检批代码后,向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时必须提供报检批组成情况清单,清单内容包括报检批代码、组成该报检批的各生产批的代码及相应的数量和重量。
(4)企业的所有生产、检验记录上必须标明相应的产品识别代码,并符合《出口水产品加工企业注册卫生规范》等要求。A.2.3.2代码标识管理
(1)外包装箱上的批号标识:直接在出口外包装上打印报检批代码、生产批代码以及企业卫生注册号。标识样式为:
卫生注册号 3300/00001 报检批代码 101 生产批代码 030725003H 注:以上标识除斜体字部分为产品包装结束后直接打印外,其余部分应与外包装印刷时一同印刷。(2)加工过程代码标识:在每一批次加工过程中的生产线始末以及各工序的适当位置用标识牌标识批次代码,标识代码必须清晰,不易丢失,防止不同批号的产品相混。
(3)贮藏过程批次标识管理:不同批次的原料或产品应分垛堆放,在每一垛上有代码标识(包括数量重量),当不同批次原料或产品需同垛堆放的,必须有明显的标志分隔,同时必须确保防止交叉污染。A.2.4不同批次的产品应分别加工或生产线分开,每批加工结束后,生产线必须彻底清洗消毒后才能加工另一批产品。
A.2.5各出口水产加工企业必须按照本规程制订适合本企业实际的“产品识别代码计划”,并报各检验检疫机构水产品检验部门批准备案。A.3 出境水产品追溯的实施
当产品出现不合格时,应通过产品识别代码从成品到原料每一环节逐一进行追溯,追溯途径是:出口卫生证书——报检单——报检批清单——生产加工记录——原料验收记录——原料收购来源,如为海捕原料可追溯到船;如为养殖原料可追溯到养殖场或塘;如为淡水捕捞原料可追溯到捕捞区域;如为进口原料可追溯到进口批的有关信息。
企业应建立以原料批为单元的产品流向登记记录,以便从原料追溯到产品,查找到不合格产品的去向,并及时召回不合格产品。
通过追溯,可用查阅该批产品的相关记录等手段分析不合格的原因,采取有效整改措施。A.4本规程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负责解释。A.5本规程自2004年6月17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