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调研报告
关于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调研报告
摘要: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与法官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互补,促进了司法公正,也实现了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近年来,随着法院受理案件的不断增多,各类新型案件大量增加,在案件的执行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执行难”成为社会现实,为了更好的实现案件执行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我国部分地区正在尝试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人民陪审员制度还在逐步探索和完善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和加强。我国现有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人民陪审员能否参与执行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司法实践中探索研究。本文就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案件类型,以及人民陪审员在执行中的职权、职责及程序进行了调查和论述。
关键词:人民陪审员;执行难;参与执行
前 言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项诉讼制度,经过多年的选任培养和司法实践,特别是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以来,不论在刑事审判领域还是在民商、行政审判领域,人民陪审员在保障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行人民陪审员制度是司法民主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监督支持法院工作,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也是
对人民群众进行法律宣传和法制教育的重要形式。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提高了审判透明度、加强了对审判的监督,对于法官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树立司法权威、增强社会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近年来,法院受案日益增多和复杂,案件的执行难度加大,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一些群体性案件及涉信案件难以执行,处理不好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加强对执行工作的监督,增加案件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人民陪审员在审判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那么是否可以让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中来,发挥其优势,更好地解决纠纷化解矛盾。但是我国法律没有的规定,如何具体操作也是个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探索。近年来,部分地区不断的进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重庆市高院还出台了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必要性及意义
法院执行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执行难已成为阻碍法院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障碍,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研究和解决法院执行难的问题,切实保障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现如今,法院在案件的执行过程中还是依靠传统的思想
和方法,案件很难执行,甚至会引发新的矛盾和社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和探索新的执行理念和方法。人民陪审员制度在我国实施多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应当吸取人民陪审员在审判阶段的经验,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的优势,让人民陪审员参与到执行中来,促进案件更好的执行。
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对执行机制的完善、执行公正的实现、执行效果的提升以及执行环境的优化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实现执行权力制约机制的进一步科学化。执行中,陪审员以社会普通成员的眼光零距离审视和评价法官在执行过程中各种执行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对其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制约。
2、有助于促进执行质量的提高。陪审员参与执行,扩大了知情权范围,保证了执行公开;认定事实过程中,可以帮助执行法官以普通民众的良知去判断事实,这种判断往往更能反映社会的普遍正义,更符合社会对法律的期待。
3、有利于提升执行工作的效果和法院公信力。由于执行工作面对的是当事人间利益的直接对抗,矛盾非常容易激化。让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陪审制度在司法审判中表达民意、反映民声的渠道作用,促使法官在执行中能够更多关注民生和民意,注意执行方法;另一方面
由于人民陪审员社会普通成员的特殊身份,其中立性和亲和力使他们出面与当事人进行释法说理,更有利于价值沟通。
4、有利于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法律宣传和教育。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可以将参与执行中了解到的执行程序、法律法理、执行风险、困难问题等向身边群众讲授和有关部门反映,使公众执行法律知识增加,守法意识增强。
二、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案件类型
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具体实践中,要注重把握科学性和针对性的要求,循序开展,力求实效。要科学确定参与执行的案件。针对执行工作的现实状况以及人民陪审员的自身实际,按照因案、宜人的原则科学确定参与执行的案件范围。从司法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案件范围及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群体性纠纷案件。群体性纠纷影响面广,处理稍不谨慎,就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针对此类案件特点,应当选用有一定群众基础、办事公道的陪审员参与案件执行,充分发挥其 “稳定器”、“润滑剂”的作用,妥善化解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确保案件顺利执结。
2、涉专业技术类案件。针对医患纠纷、建筑工程质量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执行专业技术性较强,法院较难处理的实际,选用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背景的陪审员参与执行,特别是在制定执行方案时,充分听取并吸纳其合理的专业意
见,使执行方案更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执行措施也更具有操作性。
3、婚姻家庭类案件。这类案件的当事人矛盾容易激化,应尽量选用来自当地的陪审员参与执行,充分发挥其在当地群众中的威望及熟悉乡土人情的优势,为执行工作出谋划策,并协助法院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当事人和解结案。
4、执行受阻案件。是指在执行中受到有关机关干涉和相关部门不积极甚至拒绝协助执行的案件时,应选用具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身份的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以其特殊身份监督当事人,对有关部门或个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促使相关部门自动履行判决或裁定,或主动协助法院执行工作的开展。
三、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职权与职责
为了保障人民陪审员更好地参与执行工作,应当对人民陪审员在执行中的职权进行科学的部署和规定,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人民陪审员应该具有以下职权:
1、参与执行裁决程序。在实行审执分离的基础上,对执行异议、变更追加被执行人的听证审查,以及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查封、冻结等裁决,由人民陪审员与法官共同组成合议庭。
2、参与执行实施过程。执行法官应与人民陪审员共同查阅案件材料,充分了解案情,与陪审员共同分析案情,确定审查重点,确保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使陪审员能够迅速熟悉执行情况,正确履行职能,工作中主动向他们介绍当前执行工作概况、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法院做出的各种努力,并征询他们对执行工作的意见,然后决定采取什么措施。在执行中加深陪审员的介入程度,安排他们对当事人进行解释疏导。
3、做好执行咨询工作。人民陪审员中有很多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在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案件时,应提供专业技术服务。保障案件合理顺利的执行。
4、进行执行监督。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对执行法官进行监督,保证案件的执行活动依法进行,防止徇私枉法,促进公平正义。
5、做好法律宣传。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对具体案件的执行过程、对法官的生活和法院整体工作有了全面了解,通过宣传、说明、解释,增进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信任,增进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人民群众和法院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桥梁,提高案件的和解率,促进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对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建议
为确保人民陪审员制度规范有序的运行,我们应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制度,并结合执行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健全配套机制,实现人民陪审员在执行中的独特价值,为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尽快制定《人民陪审员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以来来,尽管大部分法院能够认真贯彻执行该项决定,但对此项规定重视程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大,造成此项工作差距很大。如果制定《人民陪审员法》,对选任、培训、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使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将会极大地改变目前状况。
2、加大宣传力度,为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对人民陪审员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对于提高人民陪审员工作质量和效率,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要大力宣扬人民陪审员中的先进典型,挖掘他们的先进事迹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报道,激发广大人民陪审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支持、人民群众踊跃参与的浓厚氛围。
3、规范管理,加强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组织领导。法院要成立人民陪审员管理办公室,加强对陪审员工作的协调
和监督管理。强化对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重要意义的认识。推动人民陪审员顺利地参与到执行工作中来。
4、加强培训,提高人民陪审员的素质。打造一支热爱陪审事业的过硬队伍,是确保陪审员作用发挥的关键。要把人民陪审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列入法官的培训计划。为人民陪审员的学习创造条件,如为陪审员购买法律书籍、订阅必要的报刊杂志、翻印最新司法解释等,不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
5、保障经费,调动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积极性。各基层法院要建立陪审员经费保障机制,严格落实对人民陪审员的补助标准。加强向当地党委的请示汇报,及时与人大和政府沟通,足额划拔补助经费,确保人民陪审员能按时足额领到补助,调动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积极性。
6、强化监督,明确职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要把廉洁守纪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对陪审员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必须用制度来保证,要结合实际探索人民陪审员考核办法,把人民陪审员的考核评比情况,纳入本院考评范围,与法官同表彰同奖励。对于人民陪审员违法违纪或因人民陪审员重大过错导致错案的,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追究。
结 语
总之,从当前法院执行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工作是必要的和切实可行的。我们应积极探索,制定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使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优势,促进案件执行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第二篇:关于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规定(试行)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关于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规定(试行)
(草稿)
为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加强对执行工作的监督,增加案件执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有关精神,制定本规定。
(说明:这是关于立法目的、意义、依据的表述,其中,本规定实际上没有明确的上位法。就陪审员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只规定了“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三十八条只规定了“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所参加的审判庭的组成人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第十条也只规定了“依法参加审判活动是人民陪审员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我们这个规定实际上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我们现在心里唯一踏实点的是最高人民法院“法发(2009)43号”文件,这个文件是今年7月17日出台的,文件名称叫《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有一句原文是这样说的:探索人民陪审员和执行监督员参与执行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在这里,也有少部分人认为应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为上位法。)
第一条 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执行审查、执行裁决、执行实 1 施、执行监督等执行活动。
第二条 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执行时与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享有平等的权利,各级人民法院应当为人民陪审员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保障。
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案件评议时,可以独立行使表决权。
(说明:这条共有两款,前一款对后一款具有包容关系。小组讨论时,一部分意见是将后一款删去,一部分意见认为后一款是在作特别强调,不能删去。)
(说明:在最初的分组讨论稿中,这里有一条“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对人民陪审员进行执行业务专项培训”的规定。小组讨论时,小部分人认为得到必要的培训是人民陪审员应有的权利,应该特别予以强调,但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删去,其理由是:培训是人民法院政工部门的事,在这里规定没必要。)
第三条 人民陪审员应当协助法院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促使被执行人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说明:这条规定借鉴了山东高院的做法,不过,山东高院在全国第八次“清积”视频会议上介绍的经验是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小组讨论时,大部分人认为我们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不能太迁就被执行人,因此,就有了现在的提法。)
第四条 人民陪审员发现执行人员在执行活动中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反映。
(说明:这条在最初的分组讨论稿中是这样叙述的:“人民陪审员发 2 现执行干警在执行活动中有违规行为,应当及时向廉政监察员、局、院领导反映”。小组讨论时,多数人认为“违规行为”的叙述不妥,一部分人认为“向廉政监察员、局、院领导反映”的叙述应改为“向有关部门反映”,大部分人认为对违纪行为应重处,所以改为直接“向纪检监察部门反映”。)
第五条 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执行活动中应当准时参与、保守秘密、注重司法礼仪、维护司法形象。
(说明:这条是最初的分组讨论稿中第五条和第八条的合并,原来第五条的内容是“人民陪审员应当准时到庭(或执行现场)参与有关执行裁决和执行实施活动”,第八条的内容是“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执行活动中应当保守秘密、注重司法礼仪、维护司法形象”。小组讨论时,一部分人认为第五条只能叙述为“人民陪审员应当准时参与执行活动”,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将第五条和第八条的内容进行合并。)
第六条 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执行过程中不得滥用职权,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当事人利益。
(说明:这条在最初的分组讨论稿中是这样叙述的:“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执行过程中不得滥用职权,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小组讨论时,一部分人认为应改为“人民陪审员在参与执行过程中不得滥用职权,损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一部分人认为应改为现在的内容,理由是:当事人的利益更重要。)
第七条 人民陪审员不得私自会见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
(说明:前面这三条是关于人民陪审员义务的规定,在小组讨论时,一部分意见认为应该删去,其理由是:用不着。)
第八条 人民陪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三)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裁决和执行的;
(四)参与过该案件审理的。
人民陪审员回避的审查、决定、复议程序参照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执行。
(说明:这条是关于回避的规定,属于总则的内容。其中,第一款前三项是基本照搬民诉法的原文,只是第三项把“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改成了“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裁决和执行的”。第一款在最初的分组讨论稿中还有一项,内容是这样的:“执行内容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且当事人不同意其他人参与执行的”。小组讨论时,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删去,理由是:如果写上这个内容,当事人随时可以找理由不要陪审员参与执行,违背我们设定这一制度的初衷。)
第九条 人民法院执行涉及下列情形的案件时,可以通知人民陪审员参与:
(一)当事人或其它利害关系人反应强烈,有进京上访经历、自残自杀苗头或暴力倾向等情况的;
(二)需对国家级和市级重点企业、特困企业、享受三峡移民扶持政策的企业、残疾人福利企业等特殊主体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
(三)涉及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城市规划及拆迁补偿、拖欠劳动报酬及其它劳动争议案件等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的;
(四)人大监督、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上级法院督办、本院院长督办、新闻媒体跟踪报道等受社会关注的;
(五)申请人为刑附民案件受害者等弱势群体的;
(六)其它执行机构认为应当通知人民陪审员参与的。
(说明:这条是考虑到一些执行案件矛盾尖锐、当事人对法院执行工作有强烈抵触情绪,一些执行案件涉及群体性利益博弈、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需要人民陪审员利用自己在当地群众基础较好及熟悉乡土人情的优势协助法院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当事人和解结案。我们在最初的分组讨论稿中还有:“涉及社会的专业性很强的执行案件”这一项,后来在小组讨论时多数人认为应该删去,理由是:没有这样的说法。)
第十条 人民法院在开展以下执行活动时,可以通知人民陪审员参与:
(一)执行听证;
(二)中止案件执行的评议;
(三)终结案件执行的评议;
(四)终结案件本次执行程序的评议;
(五)需要合议庭评议的其他执行活动。
(说明:这一条主要涉及执行裁决的内容,其中,既有程序和实体的,又有民事制裁的。不过,总体上限定的是“有限参与”。小组讨论时,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允许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措施的决定和实施;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把第九条和第十条进行合并;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干脆把第九条和第十条叙述为“人民陪审员可以参与所有的执行活动”,理由是:既然前面 5 规定了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执行时与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享有平等的权利,那么,就应该让他参与所有的执行活动。)
第十一条 人民陪审员在执行工作中有显著成绩或其他突出事迹的,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第十六条的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 人民陪审员违反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纪律的,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第十七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负责解释。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关于人民陪审员决定执行和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人民陪审员决定执行和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的报告
根据本次会议的安排,我代表最高人民法院报告《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实施后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请审议。
一、人民陪审员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是审判工作充分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方法,是人民法院弘扬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开、保障司法公正、增强司法公信的有力保证。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根本上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重要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司法领域的生动实践。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陪审员的性质、地位、职责、选任、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对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推进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决定》的颁布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件大事,《决定》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特色人民陪审员制度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决定》颁布和实施以来,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于2005年4月、2006年7月和2008年6月先后三次听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落实《决定》工作情况汇报,多次对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有关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将贯彻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人民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多次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充分认识《决定》的重要意义,以贯彻实施《决定》为契机,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为加强督导和调研,最高人民法院每年都派工作组到各地认真听取当地党委、人大、司法行政部门及人民陪审员的意见,注意总结和交流人民陪审员工作经验,不断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各级人民法院普遍成立了人民陪审员工作机构,紧紧依靠党委的坚强领导、人大的有力监督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配合,在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大力推进《决定》的全面实施,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党的十八大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时期。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最高人民法院强调要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更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更加重视回应人民群众对公正司法的新期待,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进一步加强司法公信建设,在审判工作中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认真总结近年来人民陪审员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于今年5月提出,要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扩大陪审员规模、完善机制保障作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特别是要增加基层群众代表比例,不断完善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和经费保障机制,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陪审活动,更好地感受司法、理解司法、支持司法、监督司法。最近,最高人民法院正着手修改关于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司法解释,改进和完善人民陪审员参审机制,并确定在北京等10个省市的部分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开展进一步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人民陪审员制度本质属性日益显现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全面实施,使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审判活动,依法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对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给予了有力支持,充分体现了审判权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受人民监督的根本属性。据统计,《决定》实施8年来,全国人民陪审员参加审理案件共计803.4万人次,其中2012年参加审理案件人次是2006年的3.8倍。全国人民陪审员参加审理案件总数共计628.9万件,其中刑事案件176.4万件、民事案件429.8万件、行政案件22.7万件。全国人民陪审员参加审理的案件比例逐年提高,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审理的一审普通程序案件陪审率已达71.7%,比2006年提高52%。
(二)人民陪审员队伍来源更加广泛 我国人民陪审员队伍逐年扩大,选任渠道不断拓宽,人民群众参加陪审工作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在各级人大和有关方面的积极支持下,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逐步加强和完善,全国各地现有人民陪审员8.7万人,比2006年增加3.1万人,增长幅度为55%,人民陪审员总数已超过基层人民法院法官的二分之一。各地法院坚持组织推荐和个人申请相结合,规范选任程序,丰富选任方式,既广泛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以及社区工作者参加陪审工作,也注重提高普通群众代表所占比例,不断优化人民陪审员队伍结构。各地普遍规定了选任普通群众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最低比例,注重推荐来自基层的群众代表参加陪审工作,确保人民陪审员的来源有效涵盖不同社会群体,更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三)人民陪审员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不断推进,逐步形成了与《决定》衔接配套的工作机制。《决定》颁布后,最高人民法院与司法部联合制定了《关于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与财政部联合制定了《关于人民陪审员经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注重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组织协调。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制定《关于人民陪审员管理办法(试行)》、《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和司法解释,组织编写《人民陪审员培训教材》,积极指导各地法院开展人民陪审员选任、培训工作,建立人民陪审员培训、参审、管理机制。各地法院积极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全面实施,结合实际出台各项具体制度或措施,努力探索“分类随机抽取”等做法,细化陪审案件合议规则,完善管理信息系统,保证人民陪审员全部接受任职培训,具备依法履职能力,在陪审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四)人民陪审员工作效果更加明显
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不断完善,在审判工作中作用突出,效果明显。各地法院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社会阅历丰富、了解乡规民约、熟知社情民意的独特作用,积极促使当事人诉讼和解、服判息诉及自愿履行。很多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海商海事和未成年人犯罪等特殊类型案件中,依法由法官与具有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积极发挥人民陪审员中各类专业人员的作用。各地法院还注重对一些社会关注、案情复杂(包括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吸收人民陪审员参加审理,努力提高审判工作的司法公信力。如今年以来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吉林周喜军故意杀人、盗窃案,海南陈在鹏强奸案等,由于吸收人民陪审员参加陪审,注重增强司法透明度,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实践充分证明,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特色鲜明,适合国情,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在扩大司法民主、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人民陪审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近年来人民陪审员工作尽管取得很大成效,但应清醒地看到,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仍处在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中,人民陪审员工作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人民陪审员总体数量仍然不足;人民陪审员参审机制还不完善;人民陪审员经费保障有待加强。
三、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进一步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法院立足我国国情,发挥制度优势,更加依靠人民群众,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途径。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关于人民陪审员工作情况的报告,是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监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陪审员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司法民主、司法公开和司法公正的新要求,切实加强人民陪审员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是人民法院扩大司法民主、实现司法公正、增进司法公信、加强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将不断增强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的自觉性,切实把人民陪审员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要求到位。要结合本地实际,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作为全面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的重要步骤,主动邀请当地人大监督检查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施情况,努力探索全面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的联动机制,认真协调解决人民陪审员制度建设和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扎扎实实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不断发展。
(二)进一步扩大陪审员队伍
做好人民陪审员工作,扩大人民陪审员队伍是基础。各级人民法院将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需要,认真做好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广泛吸收各阶层人士参加陪审工作,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制度扩大司法民主、推进司法公开、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听取民意的功能。要扎实推进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努力在2至3年内将全国法院人民陪审员数量增至20万左右。要注重强调人民陪审员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广泛吸收社会不同行业、性别、年龄、民族的人员参加陪审工作,努力提高基层群众特别是工人、农民、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社区居民等群体的比例,确保基层群众所占比例不低于新增人民陪审员的三分之二。要坚持把品行良好、公道正派作为主要选任标准,适当放宽学历条件,让更多的基层群众能够直接参加审判活动,依法行使公民的民主权利,支持和监督人民法院公正司法,使人民陪审员队伍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积极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有生力量。
(三)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
做好人民陪审员工作,加强培训工作是保证。各级人民法院将不断完善人民陪审员业务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民陪审员依法履职能力。要把人民陪审员培训工作纳入法院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统一管理、分级实施”的要求,切实落实全员任职培训和定期轮训,坚持和完善长期有效的培训方法,广泛运用集中讲座、庭审观摩、案例教学、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法律知识、诉讼程序、司法礼仪培训,重视国情意识、履职责任和审判纪律教育。要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投入,强调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广大人民陪审员真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四)进一步健全陪审机制
做好人民陪审员工作,加强制度建设是保障。各级人民法院将不断加强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确保人民陪审员在审判活动中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要进一步扩大陪审案件范围,越是社会关注的案件,越应吸收人民陪审员参加案件审理。要规范人民陪审员选取机制,认真落实“随机抽取”原则,注意克服“长期驻庭”和“编外法官”现象。要改进人民陪审员参审机制,强化法官的法律指引和告知义务,坚决支持人民陪审员依法履职,切实解决“陪而不审、审而不议”等问题。要完善人民陪审员保障机制,认真落实误工补贴、交通补助和表彰奖励等方面的规定,努力调动人民陪审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做好人民陪审员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各级人民法院将积极做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宣传工作,为全面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丰富宣传手段、拓展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积极倡导崇尚法治、尊重民意、依法办事的社会风气,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公平正义。要不断增进广大群众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理解支持,增强人民陪审员的荣誉感、责任感、正义感,把全面落实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有效载体。
为切实解决人民陪审员工作存在的实际困难,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略)二是进一步落实经费保障。建议各地人大加大对人民陪审员工作经费保障的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推动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严格按照单独列项、统一管理的要求,全面落实人民陪审员工作经费保障的有关规定,足额发放人民陪审员的交通、误工等补助费用,探索建立经费保障标准及定期调整机制。三是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建议各级人大继续在人民陪审员员额确定、审核任命、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强监督,在人民陪审员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管理、表彰宣传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人民法院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的各项规定。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全面落实我国法律的规定,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人民法院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力监督和支持下,更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的审议意见,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推进人民陪审员工作实现新的发展,为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第四篇:执行调研报告
关于开展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
情况调研报告
依据省高院下发的《关于开展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情况的调研的通知》要求,我院对2007年—2011年民事调解结案案件进入执行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登记、收集,对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调研报告。
一、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情况
2007年—2011年我院共受理调解结案民事案件47件,标的额513608.08元;其中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进入执行程序的6件,标的额60571元;进入执行程序的调解案件结案6件,标的额60571元;调解结案进入执行程序案件与调解结案案件的比例为12.7%,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案件以劳务雇佣合同纠纷居多,此类纠纷案件调解结案后,对于不按调解协议自动履行,进入执行程序后存在难执行的情形。
二、调解结案的执行案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当事人法律观念存在偏差,诚信度较差。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藐视法院的调解,他们虽有履行能力,却不愿意履行,甚者把法院调解与民间协议混为一谈,认为调解协议是双方协商达成的,拖延履行无关紧要,对调解书的法律效力持着无所谓态度;有的当事人藐视调解书的严肃性、权威性,误解只有判决书才对其有法律约束力,假借调解之名骗取对方当事人作出让步,为其拖延、逃避履行调解书所确定的义务赢得必要的时间。
2、不合理的考核绩效驱使调解异化,调解率成为法院民事审判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调解工作虽然是法院工作任务的重点,并且调解率关乎工作绩效,但绝不能为了追求高调解率而歪曲了调解的本意,为了达成调解目标,不惜违背调解原则,一味
进行调解,就是对当事人权利的一种侵犯,脱离了调解的本意。无原则地调处,表面上解决了纠纷,而实质上是以损害司法尊严为代价的。
三、调解结案的执行案件的建议和意见
1、加强法院队伍建设,提高审判人员自身素质。加强审判人员的大局意识、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改变作风散漫、不遵守纪律、工作不负责等突出问题。法院队伍素质,将影响案件的审判与执行效果,应大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队伍执行力,法官应当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廉政教育和业务教育。
2、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对广大群众进行法律教育,增加其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使双方当事人能够正确理解调解的立法本意,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针对调解案件执行的问题,应避免过度强调调解率。杜绝一味强调调解率,忽视了调解后当事人的后续履行,出现调解后的新矛盾,增加了权利当事人的负担。
二0一二年七月九日
第五篇:关于民事执行程序适用参与分配制度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民事执行程序适用参与分配制度情况的调研报告
参与分配制度,是指在执行程序开始以后,未参加执行程序的其他债权人发现同一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时,向法院申请加入已开始的执行程序,要求使债权得到公平受偿的制度。其对于保护多数债权人平等受偿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提高诉讼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和多样化,诉至法院要求解决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就执行阶段,出现了债务债权的多样化,不仅同一债务人涉及不同的债权人,而且债务性质也是不仅相同。如何化解这一冲突,在《执行规定》设臵了参与分配制度,在起初的执行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这一制度,亦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我院辖区所涉及案件及处理情况
我院属于工矿企业内的专门法院,因所面对的环境,与外界交往较少,所涉及的案件相对比较单一。涉及到进入执行的案件,一般都是民间借贷、合同案件。涉及的债权人债务人也都是一对一,一个债务人对多个债权人的也很少。况且涉及到的大多是该企业的员工,经济收入稳定,涉及执行标的都比较小,一般按照债权人启动执行程序的先后顺序,依次执行完毕。除非涉及有诉讼保全的,优先受偿。2007年以后,我院所在辖区的居民搬入嘉峪关市,经济交往活动频繁和多样化,进入法院执行程序的案件不仅执行标的大、执行为同一债务人案件数量也有所上升。自2007年以来,我院涉及到同一债务人案件共有60件,其中债务人为单位的有3件,涉及债权人有56人。债务人为单位的均为涉及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的案件,这些案件从发生纠纷到执行一般在2-3年时间,因争议时间长,当事人情绪激动,不仅在争议阶段、审判阶段、执行阶段大多数农民工有上访的经历,给最后所处执行阶段的法院增加很多压力。况且这些债务人工程完工后不知去向。且与银行之间存在经济利益关系。为逃避债务该公司在多家银行开设账户,并且在钱款到帐后立刻转财,致使法院多次查找财产,要么查不到钱,要么知道该公司账户有钱就是不知道其所开账户使得案件迟迟无法执行。其中有8件,涉及农民工200多人。自2004年拖欠工资以来,他们找过各种部门,并且经常性的到嘉峪关市政府进行信访,并多次到省政府、省高院上访,同时给国家信访局写信状告甘肃矿区法院执行不力,致使他们拿不到血汗钱。2008年12月,我院以最高法院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专项行动为契机,执行人员借年终岁末各单位清帐之际,放弃假期,再次到被执行人所在地,调动各种因素,通过相关人员的线索,几经努力将被执行人十余个账户依法冻结、查封。使得该案履行,该案通过合并执行,统一进行了清偿。目前还有3件,因各种原因,仍处于终结阶段。我院已经通过省法院将该债务人及其负责人的银行账户列入重点清查对象。债务人为个人有10人,涉及债权人47人,涉案标的约69万,因被执行人为企业员工,目前正在扣划工资,对债权人以申请先后顺序进行清偿。
在这些案件中,执行基础均为生效的法律文书,也无诉讼保全情形,在执行过程中,无当事人提出异议。对于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执行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六条亦无直接感观。
二、关于参与分配的时间及社会效果
通过对我院全部案件的梳理,我院现还不存在这样的情况,这类案件适用于债务人为单位的案件,就目前我院未执结的案件,财产正在调查期间,有无及有多少还不确定,所以对社会的评价还无法感受。但笔者认为,如果对于债务人的有限财产,在做好债权人工作的前提下未必不是好事。
(一)参与分配的时间
为保证债权人及时有效行使自己的权利,笔者建议债权债务必须通过确认后方可申请参与分配。执行程序的启动必须是执行依据产生了法律效力,且具有可执行的内容。所以参与分配前提是有确定债权债务关系的执行依据,即在执行程序启动后,截止分配方案实施前。对主张担保物权或工程款有先受偿权,因涉及到其他权利人,法院在债权债务关系没有确定下来以前,不易直接参与分配。不论是担保物权还是工程款优先受偿权,权利客体均为物,除非一种情形法院可以直接进行分配,即物就是债务人所有且无其他权利。除此之外,不能穷尽该物权利的唯一性的前提下,法院应谨慎启动该程序。
(二)平等、优先分配原则
对于平等分配原则的前提是债务人“资不抵债”,债务人是法人当然可以通过破产程序,但对于债务人是个人,如何认定其“资不抵债”,况且我国现有法律并未设臵个人可以“破产”。其次,个人财富的有与无、多与少是不确定,不能通过这样的法律程序设臵使某些人规避自己的责任。笔者认为,从法律层面,不给债务人任何钻法律空子的机会,就《破产法》而言,在债务人“资不抵债”情况下,通过平等分配原则,使债权人债务部分实现,但不能就此将债务人的债务归于消灭,应将该单位的开办者、股东予以追加,继续清偿该债务,实现债务履行单位与自然人的平等。
对于已经起诉但未采取保全措施的债权人允不允许参与分配,笔者认为,应当参与分配,理由是债权人对于自己的债权已经启动司法程序,况且债务人有可能此次程序后无资产清偿债务。为尽最大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应当允许其参与分配。其次,有利于债权人了解债务人的真实情况,以减 少债权人因债务人的原因而归责于法院。
优先原则,在目前情况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查找被执行人线索付出有效工作的;
2、进行保全的;
3、法律规定优先清偿的;除法律规定优先清偿的之外,1、2中情形,都是当事人采取了积极保护债权措施,对于此两类,当然要优先清偿,但是在债务人有限财产的情况下,对这两类优先清偿应设臵一个比例,该比列不高于有限财产的20%为宜。对于剩余有限财产1、2中的情形人平等参与分配。这样社会效果就会很明显。所以不能以单一运用优先原则或查封先后顺序原则,到底适合运用哪一种分配原则,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具体的分配方案,不宜采取大锅饭形式。
对于法律规定的优先原则和债权人查找被执行人线索付出有效工作的,这两类优先权谁先谁后,笔者认为,应当对查找债务人线索付出有效工作的。这类债权人,相对于自己的债权保护态度积极,且实现的愿望强烈,其次,他们为查找线索付出了一定工作,该工作付出也产生一定的费用,当然应当优先清偿。不仅是对债权人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肯定,更是对其他同类债权人的引导。不论是法律效果、社会效果都是积极的。
(三)分配制度与破产程序
执行程序中的分配制度是比照破产程序清偿顺序而设臵的,其合理性、公正性、科学性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毕竟 是不同法律规范,适用范围、调整目的、法律关系都是不同的。但在解决债权债务的任务是一致的,即债务归于消灭。若能将这两种法律规范能够有机衔接起来,对破解“执行难”将是一剂良药。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对一债务人有多个债权人的建议适用破产程序,以该程序的分配原则进行清偿。破产程序有很多制约机制,以防止法院利用执行程序中分配原则侵害其他当事人的权益。为配合两程序的合并,建议将《破产法》的名称改为《债务危机法》或《资信缺失法》,可以将个人债务危机列入其中。所以,建议将《执行规定》第96条取消。
三、目前参与分配制度适用上存在的困难
参与分配制度很好的解决了一些建筑行业农民工案件,虽符合我国的传统习惯,使矛盾在权力“逼压”得到一定的解决。但从长远来看,与法治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没有确权就进行执行,显然是违背司法原则的。并且使一些隐藏在该程序后很多内幕因这一程序而无法启动,建筑行业的资金链条的断裂最后让付出辛勤汗水的农民工来承担,于情于理都是不人道的。表现在执行阶段,就是债务人和债权人均对法院不满。债权人认为自己的债务没有全部清偿就结案,反之债务人认为,法院对其财产的执行有侵害其权力之嫌,法院处于两难境地。
参与分配的前提是债务人有财产,但目前我国信息不联 网,加之这一制度设计,使很多债权人不积极行使其债权。就以法院一家很难找到债务人财产。所以建议国家建立信息法院共享工程,并对涉及债务人财产的相关部门加强法律责任约束,以积极应对债务人规避、逃避执行。
四、多头齐进,巧解执行难
申请人:王胜兵、王忠、程军平、安国平等 被执行人:甘肃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 案由:劳务雇佣合同纠纷
案情介绍:王胜兵、王忠、程俊平、安国平等带领农民工200余人在甘肃省第四建筑工程总公司承建中核四O四有限公司生活基地住宅小区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等诸多原因,拖欠了百余名农民工的工资近30万余元,经甘肃矿区人民法院判决,被执行人甘肃省第四建筑工程总公司承担申请人王胜兵、王忠、程俊平、安国平等人劳务费近30万余元。在执行阶段,省四建管理不善,没有干完所承包的工程就一走了之,致使在生活基地指挥的工程保证金全部被扣完,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以致农民工多次到国家信访局、省人大、省高院上访,《兰州晨报》《嘉峪关雄关周报》对此事进行了专题报道,甚至还有部分农民工到嘉峪关市政府、信访局静坐,要求政府做主帮他们追回血汗钱,以上事件对甘肃矿区法院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也使得院领导和执行人员感到压力很大,执行人员多次到兰州执行省四建拖欠农民 工工资的案件,省四建均称企业效益不好,连企业内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故这些案件均没有得到执行。执行人员此次到兰州后,一改过去主动找省四建公司负责人的做法,而是不动声色积极寻找案件线索,通过多种方式及渠道查找到执行人省四建的公司十余个账户,并在第一时间赶赴中国人民银行、兰州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将其账户全部冻结,切断了省四建与相关单位经济上的往来,由于此时正值年关,建筑单位的工程款一般均在年末春节前结算,迫使省四建的领导主动与法院执行人员联系,就拖欠农民工工资一事主动与秩序人员协调,省四建开始同意先付一半工资,剩余部分在半年内清结。因为被执行人省四建的财产冻结后,工程款等费用进不来,出不去,着急的是省四建,执行人员于是就耐心地与省四建负责人做工作,促使心存幻想和报侥幸心理的当事人自觉地履行法律义务,经过二十余天的辛勤工作,执行人员终于与省四建方面达成正式还款协议,省四建拖欠农民工的工资一次性清结,法院将省四建执行期间的利息及延迟履行金予以免收。执行人员在嘉峪关法庭集中为农民工发放执行款,包工头激动地为甘肃矿区法院赠送了锦旗,并发自内心的说:“现在再不用为钱东躲西藏了,可以放心的回家过年了”。事后,《兰州晨报》、《新华网》、《甘肃矿区报》对此事进行了专门报道,使清积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