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3 21:1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

去年元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时明确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协作。这是中央高层首次正式提出“泛长三角”的概念。“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合作与分工可谓恰逢其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泛长三角’合作的概念推出去,形成广泛共识,叫响喊热。”省委书记王金山的一番话,更是让一个承载着安徽人太多期待的“泛长三角”呼之欲出。去年底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个章节详细对以安徽为主的“泛长三角”进行规划,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增提了“泛长三角”概念。这意味着长三角区域规划正式吸纳安徽,作为长三角企业向西发展的大门,显然是看上了安徽有着能源、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已进入操作层面的泛长三角时代,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趋势,结合xx县的地域情况、经济现状等,就xx县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如何承接产业、角色定位、如何扬长避短、对接共赢作出思考。

一、参与分工,规律势所必然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20xx年,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总值4.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7%,平均增幅1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3.4∶54.4∶42.2,二产、三产比重分别高出全国5.8和2.1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为126.7%,高出全国60.5个百分点,出口占全国的3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50.1%。

1、能源瓶颈促其扩容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能源的瓶颈开始让长三角感到“饥渴”,从“煤荒”到“电荒”再到“油荒”,能源频频告急,其生产成本大约高出安徽30%-40%。20xx年末,长三角人均土地面积1.96亩,相当于全国的18%;人均耕地面积0.6亩,远低于1.38亩的全国平均水平。20xx年,上海、江苏人均水资源分别为153.9立方米和538.3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用水警戒线。20xx年,上海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自给率为1.5%,浙江一次能源自给率为9.2%。几近饱和的空间和环境容量,长三角扩容乃大势所趋。

长三角最初是上海市和江苏、浙江的15个城市,20xx年在浙江台州的争取下,范围扩大到“15+1”。这是长三角第一次扩容。20xx年,长三角扩容为“2+1”的两省一市。在《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了“2+1”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理解为长三角预留了再一次扩容的空间。也就是说长三角到了“泛”的时刻。

什么是“泛”,按照江苏社科院院长宋林飞的说法是:长江下游入海口周边地区的16个城市是“小长三角”,苏浙沪两省一市是“大长三角”,安徽等邻近省份是“泛长三角”。

2、政策走向导致呼应

安徽是全国的“居中靠东”,xx大约是安徽的“居中靠东”,与苏浙沪可谓“共饮一江水”。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上海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是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2004年年末,合肥提出建立包括安庆在内的沿江9城市的“9+1”城市圈发展战略。安徽省沿江城市群“十一五”规划纲要界定出“皖江城市带”,把安庆市作为安徽中部崛起第一方阵的四个核心城市之一,成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排头兵。20xx

年,安庆市公布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纲要,提出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的规划方案,其中一核指的就是“宜城-xx-怀宁”集聚核。2008年11月10日,在皖江城市带发展论坛上,专业人士称xx已成为江北岸线开发条件最好的县份之一,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应该水到渠成。可以说,从国家到地方,开发长江流域的方针政策由来已久,安徽沿江城市呼应长三角的愿望也由来已久。

3、经济规律迫其就“泛”

根据区域经济学,如果把长三角视为中心点,则为其提供资源支持并接受其辐射的周边地区就成为该中心点的腹地。腹地是中心点发展的支撑和后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竞争就是腹地的竞争。近年来,中国的三大经济圈的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正是通过延伸腹地而再续发展的。通过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使经济区土地面积达到全国五分之一,人口、gdp、进出口总额均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左右。通过构建环渤海两侧区域的大地域空间城市群,已使新经济区土地总面积达到长三角的1.7倍。这两大经济圈的发展经验给长三角的启示是:长三角是到了“泛”的时候了。

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安徽、特别是皖江流域城市参与长三角分工不是“单相思”,而更应该是“你情我愿”。

二、承接产业,xx条件成熟

xx县地处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县域总面积1808.1平方公里,东接上海等沿海开放地区,西通武汉等中西部经济中心,承东启西、呼应南北,区位优势明显。现辖22个乡镇,96.5万人口。是个历史古县、人口大县、资源富县,最有可能成为长三角的“腹地”。近几年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推进,已成为安庆经济发展排头兵,成为皖江发展带的“经济快县”,已具备承接的能力。2003-20xx年连续4年,xx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十快县”。经济总量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2002年28.7亿元,发展到20xx年68.8亿元,按现价计算,年递增19.1%;工业增加值2002年5.18亿元,发展到20xx年24亿元,年递增35.9%;财政收入2002年1.61亿元,发展到20xx年7.31亿元,年递增35.3%;20xx年三项指标在全省分别排名第18位、第12位、第9位,比2002年位次分别上升10位、21位、16位。20xx年,xx被新华社及其他省以上主要媒体誉为“皖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

1、空间优势日益凸显

地缘较近:xx县同长三角区域最大距离不足600公里,最近的只有100多公里。据相关资料,目前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为398公里,预测10年后的辐射半径为660公里,资料说明,xx县将被长三角全域幅射覆盖。交通便利:沪蓉高速、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等穿境或掠境而过;安庆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规划筹建中的池州(xx)大桥横跨长江两岸;拥有可泊5000吨级江海轮的码头,能有效降低大宗货物运输成本。特别是去年10月份开工的宁宜(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按省委书记王金山的话就是“不融入也融入了”。随着大交通框架的全面搭建,基本上实现了4小时到达长三角任何地区的可能。也正是因为地缘和交通方面的优势,使xx县与长三角地区的民间合作互动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参与泛长三角积累了经验:xx县蜜蜂研究所与上海百酿蜂业有限公司合作在xx建立规范化的蜜蜂养殖示范和技术推广基地;花园粮贸与浙江临平粮油有限公司合作投资3500万元,创建了xx县华飞制粉有限公司;陈瑶湖回乡创业青年谢贵艺与苏州某老总达成协议,合资创办了xx县腾嘉鞋业。

2、资源优势相对突出

安徽是农业大省,xx县则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xx年,粮、油、肉产量均占全省的2%左右(安徽的粮、油、肉产量占全国比重均高出长三角地区约两个百分点左右)。水产养殖在安徽是独树一帜,属全省水产示范县,20xx年水产养殖面积39万亩,产量8.15万吨,占全省5%。xx县矿藏资源富集,境内有丰富的铜、铁、锰、明矾、石灰石、泥炭、玄武岩等资源,储藏量丰富,发展建材、采矿等产业原料充足。岸线资源丰富,拥有全省四分之一的长江黄金水道,境内长江岸线78公里,且深水岸线27公里。发展造船、港口、大物流业潜力巨大。另外,xx的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以上这些都可一定程度地弥补长三角地区在能源原材料需求量上的缺口,和对用工成本的降低。

3、产业优势关联紧密

相对于“九五”末,20xx年长三角地区二产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5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明显。xx县同时期是二产比重上升了14.4个百分点,三产则下降了1.6个百分点。数据说明:xx县“工业立县”的战略成果十分显著,工业化率达到34.1%,但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成长期、服务业培育期,与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明显,产业发展空间巨大。xx县的七大主导产业板块中,船舶制造业、采掘业、纺织业等都具有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4、政策优势环境宽松

20xx年,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了“两个比照”政策,使安徽省开始步入国家政策扶持的“高地”。20xx

年,商务部确定安庆市等地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xx县是全国政协重点联系单位,可以通过全国政协协调上级有关方面关系,争取资金,享受政策。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xx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将能获得更多支持。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东向发展战略”要求“沿江经济带率先崛起”,xx县正居于“沿江经济带”的核心,势必会更多地享受相关政策。近几年xx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税费、土地、服务、奖励等方面制定了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并出台政策发放外来投资重点企业保护牌和外来投资者保护证。在投资硬环境建设上,完成xx经济开发区“一区六园”基础设施投入11.6亿元,开发面积近10平方公里;建成乡镇功能区16个,开发面积1万余亩。特别是xx县人民政府组织长江航运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了《xx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规划》,必将给xx带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三、打造基地,面向泛长三角

参与到泛长三角的分工合作中去,xx首先要表明身份,准确定位,坚持优势互补、利益互惠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出面向泛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1、船舶制造基地

八百里皖江,xx占了五分之一,可用于船舶制造的深水岸线也达到27公里,目前造船规模已突破50万载重吨,拥有各类造船企业50多家,08年岸线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18亿元。特别是以东方造船有限公司和舟洋船舶为主的xx造船产业集群,于近期已被省政府纳入安徽九大产业振兴规划。而江、浙、沪等造船优势地区岸线资源已饱和、造船能力已过剩,xx对接长三角造船业、打造成长江水系中一个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可谓时机正当时。

2、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基地

经济学家谢国忠在经过市场调查后,认为中国新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希望应该在安徽,而安徽的希望在皖北和皖江一带。20xx年度,xx共销往省外粮食

约11万吨,其中长三角地区8万多吨。销往省外水产品

5万多吨,其中长三角地区2万多吨。“十一五”规划中,xx县把粮、油、棉、畜禽、水产品、保健食品六大系列产品开发作为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重点突破口,至20xx年底,全县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 家,产值131557万元,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

家。目前,xx县的钱铺至项铺和山山至会宫两条铜、铁、金、明矾石、重晶石等资源采选的矿业经济带脉络清晰。因此,面向长三角,打造xx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钱铺铜、金、多金属采选基地和会宫官埠桥铁、明矾石、建筑石料开采加工基地。变xx的能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3、劳务输出基地

xx县是安徽省劳务输出大县,20xx年输出人数达到25万,占全县人口的26%。从流向上看,长三角地区居多,两省一市约有

14万人,占总输出人数的 56

%。长三角地区是劳动资源的聚集区。高密度的企业意味着大量劳动力的聚集,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企业急需中西部地区丰富劳动力资源为其不断发展增添源动力。“十五”期间,长三角南下珠三角“挖”有经验的外来务工者,近几年又纷纷到中西部设立劳务输入基地,xx县要紧抓这一机遇,面向长三角对接建立劳务输出基地。

4、旅游、生态农业基地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汉代置县,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更是桐城派文化的故乡,境内有汉武帝射蛟、陶侃洗墨等多处古迹遗存;有集文山、火山、佛山于一身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浮山;有“小黄山”之称的白云岩;还有“枞川夜雨”、“荻埠归帆”、“竹湖落雁”、等自然景观和美妙传说。生态农业近两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是一个旅游资源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县份。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旅游消费渐成热点。安徽“两山一湖”的开发,让两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而xx县也要围绕“两山一湖”做足文章,围绕“朝阳农业”下足猛料,构建面向长三角的旅游基地。

四、错位发展,全面无缝对接

长三角地区和安徽、和xx与生俱来具有不同的区位和资源禀赋,注定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泛”与“不泛”、“参与”“不参与”,其目的都是要使自己的道路走得更好。因此要强调产业规划先行,坚持产业互补、合作和升级的原则,避免产业同构同质形成恶性竞争,有意识形成合理的差异化的区域经济结构,以求xx、长三角在错位发展中共赢。

1、思想对接:与苏浙沪相比,xx县表面上看是发展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上的差距,实际上一个很重要的差距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表现在发展胸怀的广阔度和创新氛围的浓厚度等方面。解放思想促进科学发展的大讨论xx县也开展过,但次数少了点、势头弱了点。以长三角地区的苏州为例,该市的发展抓住了三次大的机遇。一是80年代发展集体经济,二是90年代浦东开发,三是中国加入wto。每到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苏州都要进行一次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大讨论,每个阶段的解放思想都有不同的内涵,在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中来统一思想。这次轮到xx了,在迈向泛长三角时代之际,xx县有必要更广度地转变观念,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牢固树立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抢抓机遇、率先发展,破除陈腐观念、畏难情绪,寻求思想观念上等高对接,当好配角,唱好主角。

2、空间对接:“点轴”开发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点”会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等,相互连接起来就是轴线。轴线一经形成,就会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根据这一理论,“点”应该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向安徽xx发展推移时,必然会沿合铜黄高速和长江岸线两条轴线进行空间对接。目前,xx正充分利用沿江沿路(轴)进行产业布局,发展特色功能区,xx的这两条轴上共分布13个乡镇,基本聚集了制造、采掘等xx主导产业。20xx年,覆盖吸引人口65.1万人,占全县67.5%,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3.1亿(其中3个乡镇因地理位置原因无规模企业),占全县54.3%。可以说已经具有很强的承接能力和很大的承接空间。

3、产业对接:一是推动工矿业对接。长三角目前的产业形势是:二产加速升级,三产加大投入,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因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正向中西部转移。xx县的对接途径是:继续加大机械制造业、造船业、采掘业的推进力度,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和规模,积极吸引长三角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而与长三角形成产业关联。目前,xx县的工矿制造业在县政府实施的“双沿双围”战略推动下,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产生聚集效应,具备对接的能力。沿路:汽车零部件工业功能区至20xx年底,已进驻企业20家,4家投产企业创产值2.7亿元;20xx年上规模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企业达25家,完成产值79236万元。沿江:以东方造船、泰航船舶、舟洋船舶为主的长江岸线经济成长迅速,目前已形成年生产能力50万载重吨的产业集群。在当前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抓住了资源无疑就抓住了发展的先机。吸引长三角企业到xx投资资源深度开采加工,是产业对接的最佳实现方式。

二是完善农业对接。“生产出优质、安全、特色的农产品,是安徽农产品与长三角实现无缝对接的必由之路。”省农委副主任刘永春一句话道出了安徽的农业对接路径。据有关资料,安徽农产品70%销往长三角,已有100多家长三角企业在安徽投资农业开发。上海、浙江等发达省市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转移步伐加快,我省已将长三角作为农业招商的主战场。xx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xx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2万亩,总产51.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2万亩,总产21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8亿元。拥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产业化格局初见规模。但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品牌开发、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对接的空间巨大。对接中,xx县一要加强政府间沟通交流,20xxxx县政协与江苏江都市政协缔结了友好政协,为两地交流开了一个好头;二是要做好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区域间的相互认同;三要协调好区域间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关系。

三是加强旅游对接。2004 年,黄山市与长三角共同签署《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建成中国首个无障碍的跨省市旅游区”。20xx

年,《关于沪皖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的协议》就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达成合作协议。可以说,长三角已经看上了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品牌,旅游一体化指日可待。客观地讲,xx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缺少资金投入、缺乏多层次开发,管理营销模式陈旧,对接中,需要找出一个最佳切入点,甚至可认为,xx与长三角360度对接的最佳切入点,也就在旅游这1度,通过旅游了解xx,“亲近”xx,而xx旅游的切入点或许暂时不是浮山,而在观光农业这一层面上。理由为:第一、从安徽旅游走向看,未来3年,安徽重点将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上,出台不久的安徽乡村旅游“525”计划就是明证。第二、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xx县的农业基础地位牢固;作为全国水产重点县,xx县拥有各类水面64万亩,其中可养水面达41.2万亩,发展空间广阔。白荡湖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已获农业部批准,省市级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3个,质量、环境、安全、有机产品认证品种5

个,已具备休闲渔业、生态渔业的基础;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周潭镇大山村已成为国家级生态自然村和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建设xx示范基地、安庆市“农家乐”示范点。随着大交通、大旅游网络的形成,xx县与长三角旅游对接的路径重点放在:休闲度假、疗养观光。实现方式是:长三角资金、管理等要素的嫁接转移。

4、市场对接:一是做好物化市场对接:长三角物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是:物流总额占全国五分之一强,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但各城市之间还处于相对孤岛状态,物流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共同建设程度不够;仓储配送设施有待完善;存在产业类同、过度竞争,各行业、各环节间衔接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中,物流成本偏高是根本所在。xx现代物流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但xx的优势在于地理区位和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的长江黄金水道,方向上,把“大力发展水陆联运和江海联运”写进了“十一五”规划。随着空间、产业的全面对接,xx极有可能成为皖西南、周边县市,及至长三角地区的中转集散地。目前,xx县的物流业发展思路应该在长江和合铜黄高速的交汇处——老洲镇,以此为重心,逐步规划建设物流中心,使之成为长三角西翼重要的物流枢纽。二是做好要素市场对接:xx县的生产要素成本低。20xx年,xx县一般工人工资在每月400——560元,而长三角已达到800多元;平均建筑造价在430元左右,长三角地区基本高出30多个百分点。因此,长三角对接xx除了地域空间、环境容量,更有利润空间。其实现方式是:拓展市场,即吸引长三角的企业将制造基地转移到xx,从而无限度接近xx市场,更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

五、分工合作,广泛互利共赢

xx加入到长三角“俱乐部”要走的路还很长,只有立足自身,扬长补短,不盲目跟进,要从容面对,不好高骛远,要步步为营,在双向互动中求得对接,赢得发展。

1、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一要积极呼应北沿江高速公路早日开工;建设xx至桐城高速公路工程和xx至普济圩公路。二要以“五纵四横”为框架完善县内交通网。三要加大长江岸线开发力度,规划建设xx四大港区,努力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港区。

2、做好服务环境建设:一是充分抓住xx为扩权县的时机,争取省政府的支持,建立xx与长三角地区政府间协调机构或议事组织,做好相互间各项对接工作,保证产业有序转移。二是招商引资的氛围再浓一些,县干联系成员单位、领衔招商制度再实一些,在长三角地区的招商推介活动再多一些。三是做好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清理涉企收费、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企业负担作为当前的硬任务抓紧抓好,建立服务环境问责制度;进一步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效能建设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形象,提高办事能力,推行“一个窗口收费制度”,建立健全项目办理各项制度。

3、调好产业结构: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我县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不少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快”,也谈不上“好”,因此,在做大做长产业链上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上“提升”的空间很大。二是振兴优势产业。我县的建材采掘业,目前基本算得上优势产业,但“优势”是相对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审视问题,“优势”也要发展、要巩固,把“优势”做成有影响力、有优势力。三是发展新兴产业。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国家、省都制定了产业振兴规划。我县的新兴产业应该是利用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发展船舶制造业;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大力投资和培育新材料、环境保护等未来优势产业的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xx县生态优美,山青水秀,是一笔宝贵的生态资源,更是一块持续发展的“金字招牌”,这就要求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做到不降低环保门槛、不牺牲生态环境,不接受污染转移。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要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地开发矿产资源,推进规模化开采、精深化加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第二篇:农业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思考建议(本站推荐)

当前,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正掀起新一轮热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宁安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将大大加速**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融合,**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如何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农业大市的优势,推动**农业更深、更广地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以求在新一轮区域分工合作中,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

市的跨越,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抓住农村改革发展的契机,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思路对接。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速融入长三角,首要的问题是要在认识上、思路上对接和融入。要以全市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抓手,下大力气摒除那些不符合科学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如小农意识、封闭意识、保守意识,确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理念。一要确立规划引领理念。在农业发展规划上要突出分工合作,体现分工合作,围绕分工合作。要本着“加强交流、促进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政策和诚信为保障,充分发挥我市农业资源、环境、劳动力和区位等优势以及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加工、技术、资金、市场等优势,吸引沪、浙、苏三省市农业产业化的“大龙头”在我市建基地、办企业,提高我市龙头企业的规模、实力和档次,提高我市农产品深加工的水平。二要确立市场运作的理念。积极开拓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市场,逐步畅通我市与长三角地区间农产品销售渠道。建立和完善我市与长三角地区省市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效协调机制,推进地区间农业和农村经济联动发展。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基础性配置作用,实现双赢。三要确立服务都市的理念。长三角地区是一个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仅上海市,年消费需求约900亿元,自产约200亿元,需从外面输入约700亿元,这为我市农产品开拓上海等等大都市市场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要瞄准东部市场需求,研究长三角城市农产品需求品种、数量、质量、市场运作方式,充分发挥我市农业生产潜力,形成最大的比较效益。

二、搭建平台。一是会展平台。近年来,安徽省与上海、浙江等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交流与合作,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自2000年以来,安徽省在上海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安徽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会,这也为我市加强与沪、浙等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搭建了平台。许多**的农产品在上海市场从无到有,逐步显现出自身的优势。可以预见随着世博会即将在上海举行,这又为我市农产品开拓上海市场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要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农产品会展活动,充分展示推介**农产品。二是设立承接农业产业转移示范区。上海、浙江等发达省市正逐步将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向内地转移,**作为农业大市,更是承接这次产业转移的理想投资场所之一。**可选择1-2个有特色、有规模、有品牌的县、区,围绕1-2个龙头企业、龙头产品,建立承接现代农业转移示范区。三是在长三角地区设立名优产品深加工与展示基地。根据我市名特优产品在长三角地区受欢迎程度,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地县、区合作,联合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合当地种养大户,建立加工与展示基地,实现发展,互动双赢。

三、打造品牌。一是打造产业板块。按照市委、市政府“十一五”期间的战略部署,重点围绕粮、油、棉、茶、畜牧、水产等六大主导产业,强化措施,狠抓关键,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基地建设,以优质粮产业工程、种养业良种工程、测土配方施肥行动等重点项目为支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促进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领农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政府出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鼓励政策,在财政投入、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更大支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兼并重组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引进新机制,增加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二是打造特色产品品牌。目前,全市有11个企业12个产品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5个企业的55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12个企业获有机食品基地和产品认证。4个企业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37个产品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要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标准化生产,实行品牌整合,坚持以“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围绕水产品、禽类、绿茶、特色蔬菜等主导系列农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我市是劳务输出大市,每年有100多万农村劳动力输出到长三角地区,要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分工的一个分工重要结合点。既要有计划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要大力开发劳动力资源,通过实施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技能,使劳动力数量优势转变

为资源优势。四是打造农业强势招商品牌。不断加大面向长三角的农业招商力度,发挥我市农产品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等优势,承接长三角地区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资金等优势,引进长三角发达省市的龙头企业以各种形式在我市建立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努力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

四、差异发展。一要做好“吃”字文章。我市拥有

一批独具风味的知名农产品,如高山茭白、瓜蒌籽、“皖江”牌大闸蟹、猕猴桃、墨子酥等,深受省内外包括长三角地区消费者的青睐。要继续拓展市场空间,鼓励扶持更多的农产品进入长三角地区的大中型超市,进入更多市民的餐桌。二要做大“饮”字文章。我国茶文化内涵丰富,积淀深厚,茶叶消费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要抓品种、攻品质、创品牌,打造精品茶园,确保茶业增产增收,做大做强茶产业。加大“岳西翠兰”“天柱剑毫”、“桐城小花”等名优茶的开发、策划和营销力度,扩大消费市场辐射面,进军长三角市场。三要做精“游”字文章。以天柱山景区、司空山、妙道山国家森林公园、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孔雀东南方影视基地等为依托,开发生态旅游、休闲及观光农业产业,建设对应长三角经济圈的“生态园”、“后花园”。加快旅游发展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区、示范点建设,通过开展争创旅游经济强县、优秀旅游乡镇、星级“农家乐”项目等一系列创建活动,挖掘整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镇村、生态农庄生态观光园等农业观光项目,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地区涉农产业的发展。

第三篇: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 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 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安徽铜陵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陈良平

去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视察工作时,提出了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战略要求。省政协对此十分重视,围绕参与“泛长”合作,举办专题资政会、召开常委会、提出建议案。市政协在积极参与省政协研讨活动的同时,先后两次开展专题调研,上月底还邀请省“政协江淮行”采访团来铜采访,围绕的仍然是这一主题,省内十几家主流媒体集中宣传铜陵积极融入长三角取得的初步成效和下一步打算。本文系自己参与调研等活动的体会与思考。

一、影响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若干因素

作为皖江城市带重要成员之一,铜陵交通及区位优势明显,工业基础较好,与长三角产业配套性、互补性、协作性非常强,近年来与长三角地区经贸合作日益加深,为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铜陵参与“泛长”分工合作的困难因素也不可忽视。从自身看,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重大项目储备不足,资源环境容量有限,行政效率和发展环境还有一定差距。从参与“泛长”分工合作方面看,一方面,长三角主动转移的大多属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房地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龙头企业偏少,难以对铜陵产业结构产生实质性影响;另一方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长三角向外产业转移的势头减弱、步伐放缓,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回流”现象,加之各地纷纷瞄准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开展招商,双重压力显现。面对生产要素与经济利益在区域内外的博弈,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合作和竞争,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二、铜陵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目标定位思考

“泛长”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但产业合作无疑是最核心最关键也是最深层次的合作。铜陵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主动提供配套服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自觉实行错位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经济互动共融、互惠共赢。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基础材料、新型材料供应和特色加工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实现增长方式从注重资源开发向精深加工转变。全力打造“千亿铜产业”和千亿元铜企业,在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特别是发展铜基高新技术材料方面下工夫,建设世界级的铜加工研发中心、铜产品交易中心、废杂铜回收及拆解中心,将有色控股集团公司打造成为安徽工业的旗舰。进一步巩固全国电子材料和纺织基地地位,改造提升化工、建材、能源三大基础产业,把铜陵建成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水泥生产基地和华东地区重要的电能输出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发展现代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从过去的比较单一向适度多元转变,从处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转变,从传统发展模式向科学发展模式转变。充分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发展直接面向生产领域、消费领域的整机产品,大力发展工程机械、电工电器、重型矿山机械、交通运输机械、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主攻固废处理设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设备、监测仪器仪表、环保药剂等设备及配套产品;大力扶持发动机、变速箱和汽车电子等汽车零配件生产,拓展品种,形成规模。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基地。铜陵在铜冶炼、铜加工、电子材料等方面,科技实力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已建成国家级铜铅锌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借助长三角地区的人才科技优势,坚持走集约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之路,力争在培育自主创新体系上再上一层楼。以“双试点”市为契机,建成产业链完整的铜加工制造、研发基地;加强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在科研与技术推广上有所作为,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循环经济示范市。立足长远,敢想敢做,着眼新材料、新能源、低碳产业等,实现从依赖资源发展向依靠创新为动力发展的转型。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优质特色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我省农产品70%销往长三角,随着长三角工业化、城镇

化的推进,农产品市场空间更为广阔。铜陵应把安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列为重点工程来抓,加大农业投入,引导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做强现代农业,努力为长三角地区提供特色农副产品。

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联动基地。依托交通优势,加快现代物流业和新型流通组织、物流基地建设,提高流通的速度、质量、规模和效益。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专业市场的转移,同时要着力于资本市场的对接,吸引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到铜陵落户。逐步提高劳务及技术输出组织化程度,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建立面向长三角的劳务培训输出基地。依托旅游中转优势,建设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度假设施,加快发展工业特色旅游,建成面向长三角的休闲旅游基地。把建设“两型”社会作为刚性原则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环保和生态建设投入,建设宜居城市。

三、推动铜陵参与“泛长”分工合作的措施建议

新一轮产业转移有新的特点。从转移方式来看,由过去单个企业、零星产业转移为主,转为联合体、集群化、产业链的转移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生产要素的影响力已经减弱,综合要素成本逐渐成为决定因素。这些,都需要仔细分析,深入研究。

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增强参与“泛长”发展分工合作的主动性。参与“泛长”合作,首要的就是观念上融入长三角、思想上接轨长三角,切实消除各种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要认真研究国家相关重要文件精神,准确把握产业转移内在规律,理清思路,超前谋划,确定融入重点和接轨方向,采取有效对策措施,以最低的成本、最小的环境代价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借梯登高,借力发展,把潜在的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发展成果,实现铜陵综合实力整体跃升。

着眼提高工业化质量,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性。承接转移是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是目的。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产业集聚这一主线,把自身滚动发展与引进战略投资者、技术密集型企业相结合,致力于解决铜陵重工过重、轻工太轻、产业链短、环境压力大以及服务业相对滞后等

结构性问题,不断增强工业经济的活力和后劲。坚持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不断提高开放水平,通过投资、重组、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加强与长三角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跨国公司、龙头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整体延伸。千方百计拓宽招商路径,采用小分队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有效方式,推进招商引资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重点技术装备,发展高端产业。坚持园区经济、港口经济、循环经济联动发展,推进铜陵工业结构新一轮优化升级。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作用。结合承接产业转移的实际需要,坚定各类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完善园区道路、水、电、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吸引力和聚合力。借鉴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模式,鼓励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行园区经营性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探索创造产业转移地的发展环境,在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内划定特殊区域,设立“园中园”,克隆和创造与产业转移地相近的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生产、生活乃至人文环境等,形成与转移地的“同城效应”,减轻“水土不服”,实现无缝对接。

优化承接环境,增强体制机制和服务方面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改善政府服务,提高审批效率,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完善财税、投资、金融体系建设,设立承接产业转移专项资金,加大对产业转移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外贸政策方面,扩大皖江城市带口岸与长三角区域通关适用范围,实现与长三角地区通关、检验等贸易监管的一体化。建立健全合作协调机制,借鉴WTO谈判规则,通过实行最惠方待遇的方式,与长三角成员方签署互助共赢的优惠方案,在认真履行泛长三角成员方义务的同时,共享合作发展的成果。

重视区域发展研究,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的转移支付、专项贴息、重点项目投资和国债项目支持。争取省委、省政府加大对铜陵做强铜产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市、国家“火炬计划”电子材料产业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争取享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等政策支持;加快京福高铁、庐铜铁路、长江二桥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铜宣高速公路恢复建设,尽快形成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为进一步适应承接产业转移的紧迫需要,积极争取扩大铜陵行政区域,实现“跨江发展”,增强铜

陵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在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四篇:泛长三角经济深度合作的构想

泛长三角经济深度合作的构想

孙自铎

2008年07月21日11:25来源:《安徽日报》

确立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寻求加强合作的路径,首先必须准确地分析区域之间的基本特征,才能确立目标;并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战略目标的路径与对策。

泛长三角地区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使长三角与周边地区之间形成深度的一体化合作关系。其战略目标可以作出如下归纳:由区际间外部的商品、资源的交流,深入到产业一体化分工合作模式和全要素的充分自主配置,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对外提升竞争力,提高开放水平,对内成为推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

1、增强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带动性。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实力最强的城市集群,但与国际上的几大城市群相比,这里的区域太小,辐射带动性不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2007年长三角地区土地占全国1%,人口占6%,GDP占全国的18.7%。即便与国内城市群相比体量也处于较低地位。京津唐地区面积是长三角的1.7倍。泛珠三角地区9省的人口、GDP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土地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长三角地区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通过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实施,使之成为全国发展动力源,不仅对该区域而且对全国都有重要意义。

2、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如上所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要求。完成这一任务,目前尚没有成熟的案例和很好的措施。泛长三角地区内,一方面相互之间的差距很大,另一方面发展滞后地区又具有迅速发展的诸多条件,处于经济崛起之前。长三角可以利用这点,带动周边地区经济走向繁荣,同时在合作中求得自身发展,进而起到示范作用,而且也只有取得双赢之结果,泛长三角地区的合作才能推向深入。

3、促进产业升级和转移的先导性。当前,促进结构升级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目标。此外,一批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而且只有在核心区实现产业升级才能更好地向周边地区转移产业,而大量的传统产业转移出去也迫使核心区要有新的更高层次的产业填补。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合理分工,使价值链均匀分布。核心区向产业的高端发展,把中低端的产业向周边扩散,推动周边地区企业的专业分工、集群化发展,把各地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区域一体化的分工之中已经深入到产业内部,即相互之间形成围绕统一产品进行研发、生产、营销、策划、售后服务等分工模式。由此既可以促进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又有利于统一利用品牌、人才和技术等稀缺资源,还有利于降低营销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这将在全国的产业升级中起到先导性作用。

根据泛长三角地区深度合作的战略目标,以及现实中面临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按照区域一体化的目标、要求和原则统筹安排。坚持规划先行,并使这种规划既要有思想观念和体制政策方面的融入设想,又要有产业关联,通关申报和口岸验收乃至技术接口等

具体的工作机制和措施。就是说,通过规划要实现全面对接,并把相互的战略目标具体化。为此,首先要认识到泛长三角地区深度合作的必要和意义,既要从战略高度确定合作的目标和任务,更要看到这种合作是对双方的互需互补,并具有互动互促的不可替代作用;既不是强势方面的恩赐,也不是弱势方的紧靠紧贴。只有建立统一科学的规划,才能树立起良好的目标,并使双方的合作得到贯彻和落实。

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实行包括人在内的所有要素的自由流动,自主配置,并完善补偿机制。泛长三角深度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当然应是区域内所有生产要素自由配置才能达到优化组合。目前在商品、资本、资源、人才和技术流动方面阻力趋小,但普通劳动者的自由移动仍有约束,即使流动也有诸多不平等的政策约束,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现实中之所以核心区的产业转移进展缓慢,由此导致升级的迟缓,究其原因,核心区的中低端产业仍然能依靠外地的低工资劳动者和低价原材料、能源等维持下去。长期保持这种态势,虽能取得一时之利,但不利于长久发展。与区域一体化的深度合作相悖,要加以解决。

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目标,要由行政推动转向以市场自发机制为主。在初始阶段,以行政力量推动合作是必要的,也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历史经验表明,行政推动虽能取得一时之效果,但难以长期坚持,只有建立在市场机制上的合作,才会有长久的动力。为此,要遵循市场要求的平等原则。区域间合作如果是建立在不平等的交换和往来基础上,既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原则,也必然会遭到不利一方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

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体制政策的一致性,进而解决区域内收敛大于扩散的现实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一个区域的核心区对周边地区呈现出收敛状况是必然也是合理的,但如果长期保持这种收敛大于扩散的状况,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也不利于区域总体实力的提高,而且统一的一体化区域发展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泛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相互之间在文化、观念虽有差异和不同,但总体上存在共同合作的思想和观念方面的基础。目前体制、政策上的确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可能更多的是由利益关系不当造成的。当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合作关系,这种体制、政策上的趋同将会大大推进,最终走向一体化。

第五篇:有关长三角部分企业考察调研报告研究

有关长三角部分企业考察调研报告研究

摘要:高职生的就业问题是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和企业关注的问题,如何根据企业的需求以及高职生现状做好高职生的就业工作,是目前高职就业问题的热点。文章根据对长三角部分企业的调研,力求寻求更多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创业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关键词:高职生就业;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就业指导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the employment of many is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business concern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s well as the statu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o do a good job in securing jobs, higher, higher employment is a hot issue.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o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art of the research enterprise, to promote more vocational graduates to seek full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ffective ways and methods.Key words: vocational high employment;personnel training;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employment guidance

前言

在就业市场上,高职生一直处于一种较尴尬的境地,与本科生相比,其理论知识水平显然有所欠缺,竞争力较弱;与中职生相比,简单的基层操作工作显然也不能满足他们的“胃口”。于是,就出现了高职生面对就业市场而出现的一种低不成高不就的局面。有人曾说,招聘会上空手而归的多半是高职生。我们对苏州、嘉善、上海、杭州、义乌等地共20多家企业深入考察,我们看到,在所考察的这些企业中,我校毕业生倍受企业的欢迎,他们的精神状态以及工作现状让我们精神振奋。现将此次调研情况作一分析,试图寻求更多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和创业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一、目前我院学生就业岗位分析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我们欣喜的发现,我院的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管理层、技术人员和外贸人员,不乏成功创业的校友,他们自己拥有了自己的公司。那么,为什么有些高职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他们为何在长三角地区深受欢迎,能在岗位中游刃有余?关键是他们准确把握了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把握住了自己,拥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肯吃苦,不怕脏、不怕累,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有着良好的心态,因此就业前景是很光明的。相反,有的高职生觉得做技术工作太累,想找个天天坐办公室的工作,好逸恶劳,当然会失败了。据了解,我院在长三角地区的学生成为用人单位首捧的重点,有些企业我院学生录用率甚至能达到80%以上。

其次,他们敢于在一线扎实工作。由于企业里需要的人才是“金字塔”结构,实际对一线从事生产制造的员工需求是大量的,由于我院培养的专门人才技术技能过硬,特别是综合素质相当高,所以企业很愿意从我院学生中录用新员工。

二、考察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及企业人才定位

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沟通机会很少,包括正式的机制,没有正式的方式,非正式的也很少。校方和企业家例行的峰会很少,再一个就是时间要求差距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的职业不断派生,市场需求变化非常快,我们高职是时代的产物,能不能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这些现状都亟需改变,这些现状不改变,我们离企业的需求永远差距很大。企业和学校对人才标准要求有差距,企业要的是包子,学校

给的是蛋糕。这样会给高职院校的就业以及企业的用工带来很大的被动。

对于有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沟通现状,企业有怨言,企业对高职院校有很多不满,他们认为,你的课程设置这么落后,不应该有的课程设计这么多,我们要的你们都没有。还有即使是企业认可的课程,里面的内容也很陈旧就不说了。企业到学校实验室来参观后,认为学校里面的实验室设施比企业还落后。企业说你们提供这样的设备,让学生在这么落后的设备上做实验,到我们企业以后,怎么能够在我们先进的设备上做实验。企业人士认为,从公司的角度来讲,企业非常欢迎不但技术精通熟练,同时又具备复合型才能的人才。而复合型才能,应当包括与人沟通、外语、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企业非常需要既精通技术、会外语,又懂得成本核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在与苏州精实电子等一系列企业的交流中,企业非常希望能够以校企合办的形式开办定向的培训班,课程由企业定,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员一边上班一边学习,企业先与学员签订长期合同,中途加入或者退出也行,学生毕业后在公司工作。这样企业可以全程监控学生的培养过程,学生也可保证就业去向,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同时企业可承担部分培养费用。现在不少毕业生,包括高职毕业生,常常抱怨一线的技术工作辛苦、工作环境差,总想坐办公室当白领,看不到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空间。高职院校应该强化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训,内容应当包括:职业道德、技能知识、对行业的敏感度、职业工作规范等,这样才能尽快成为本行业的专家,成为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

在与调研企业的真诚交流中,所有企业都极力强调企业文化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地位,也是企业人才定位的重要环节。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的经营管理文化,是一个企业所凝结、积淀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价值观念、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的企业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三、目前部分高职生就业思想认识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诚然,此次出行,我们也看到一些高职毕业生常见的就业问题,有的学生已经离开学院和企业为之精心挑选的工作岗位,频繁跳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思想上的“高瞻远瞩”造成的,他们中间不乏很多是缺乏正确的择业观,表现出种种与社会客观实际不合拍的现象。

1.问题表现。(1)定位缺乏理性思考。有些高职生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总认为自己有专业知识,学业上有一技之长,加上在学院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职业技能证书,不愁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其忽视了社会的需求性与现实性。(2)过分强调专业对口。有的高职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情有独钟,认为自己的父母全力以赴地供养自己上学就是为了学这门专业,狭隘地理解所学的专业必须对口,过分地强调学以致用。具体表现为工作中优先考虑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专业不对口就觉得不理想,不踏实,上岗缺乏干劲,有投错“佛门”的感觉。(3)期望值过高。有些高职生认为自己有知识,有能力,懂技术,择业观明显表现为热衷于寻找比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较高的、地域条件较好的、环境优雅、“舒适”的“实惠”职业去干,极不情愿选择那些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域比较偏僻的、信息比较闭塞的、交通不便利的地方去创业和工作。(4)心境浮躁,行动盲从。有些高职生看见其他的同学离开工作岗位,也不了解其中原委,心境浮躁,随大流,盲目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问题探析。(1)对社会目前就业现状的把握程度不够。他们认为找工作非常简单,然而,现实社会不是学生想象中的理想社会,社会上的众多职业也不是他们心中绘制好的理想职业,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目前还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把剩余的劳动力变为人力资源,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高职生对这些问题,平时接触较少,了解肤浅,认识不足,估计不准,感触不深,所以,一遇理想与现实碰撞,尴尬的事情就会出现。

(2)学生自身的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很勤奋,三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在他们中间,已经有一大批成为社会急需的实用型、操作型人才。但

有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后,一蹶不振。

四、强化就业指导的创新势在必行

1.应该是工作思想认识的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进程,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认识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就业指导工作思想认识创新来说,最核心的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毕业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了这种和谐发展,就为科学发展观实质的实现,也就是说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

2.是工作机制的创新。这次长三角之行,让我们深刻体会就业指导工作中创建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职能为一体的,全程化、全员化、专家化的,专职于兼职相结合的,集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新的工作机制是适应未来学院发展就业工作的新机制。

3.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将随着大众化的进程会进一步社会化。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不变的,继续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指导。

4.工作手段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工作手段。这个方面我觉得不仅仅是我们在就业工作的管理工作平台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在服务平台方面,所起的作用。目前,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就业网站基本都建立了。它一方面可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管理更为及时有效,同时使得毕业生信息发布、交流、意向反馈更为方便。我院的就业网越来越引起广泛学生和家长、企业的关注,也是学院与毕业生建立联系的纽带之一。

5.工作内容的创新。主要是就业指导内容的细化,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的指导都出现了,其中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单纯就业指导过程性的就业指导,变为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负责,全程、终身性咨询指导。我院形成了由学院党委、就业办、学生处、各系书记、辅导员、班级班主任网络化的工作机制,工作的内容紧跟时代和学生实际,深受学生的喜爱。

五、学院发展与促进学生就业齐头并行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学院领导精心谋划,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地调研,把握市场和企业的发展脉搏,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市场的拓宽。在新的形式下,高职院校如何与促进学生的就业工作紧密吻合呢?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途径开展:

1.树立“经营”就业的观念,经营是解决问题的认识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过程,是不断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的过程,是不断创新的理念促进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搭建新的前进平台的过程,眼光与市场接轨,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新需求,与市场保持零距离,理念与国际接轨,观念与地方特色接轨。

2.注重市场化运作。创造性的开展好校企联合,固定时间及地点,变学生身份为员工工作身份,设身处地体验社会对“工作的人”要求的专业、沟通、协作、应变的能力以及承受批评、经受挫折、蒙受委屈等与情商有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和基本职业能力。

3.加强实习实训设施建设,培养高级人才必须有良好的实训条件,利用学院体制灵活的优势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多渠道、多方面等筹措资金。主动出击,与社会、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利用社会资源设施,丰富自己的办学条件。

4.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课程改革,我院经过人才水平评估、思想政治工作评估和就业工作评估,逐步提升内涵建设,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和企业急需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智能型、技术型、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带有强烈的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目前的课程需要进一步探索,以期符合市场需要,实现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的实用化与操作化,根据企业及市场的需求来设置技能课程,加大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与企业合作的相关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

5.学校专业设置以职业和就业市场需要为导向。实现现实性、超前性、针对性、动态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每年都要与企业深入探讨,看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了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6.引导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需要创新。(1)根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市场对人才的总需求,实行“订单教育”培养人才。(2)教学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应该是单一的、教条的。(3)要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教育,及时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4)树立就业典型,让学生看能看得见,学能学得着,干能干出样,培养健康体魄,健全学生人格,防止畸形发展,造就合格人才。

7.教学方法需要创新。(1)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注入式转变为启发式,由单一的灌输型转变为双向型交流。(2)教学方法应该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才会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才能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有了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所授之课,才会有人听,有人学,有人掌握,有人运用,最后创出成果。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才会产生实质性的效果。(3)创新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课堂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把课堂逐步向学生实习基地——工厂、企业或其他场地迁移,帮助学生架接“直通车”,让学生在就业前思想上就有充分准备,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无论放在哪里,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展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院与企业的联结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将不断孕育产生,与企业零距离磨合的就业局面将逐步呈现,我们有信心看到,我院的就业工作将在院党委的高度重视下朝着健康规范笃实和前瞻性的方向发展。

下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关于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2008年5 月 16日在省政协促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论坛上的发言) 滁州市政协主席 江 俊 根据省政协的工作部署,我市政协就促进泛长......

    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专项调研报告

    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 专项调研报告 先进制造业是南京建设“五大中心”的重要产业支撑。推进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体扩......

    关于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调研报告(★)

    关于人民陪审员参与执行的调研报告 摘要:人民陪审员参与案件审理,与法官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互补,促进了司法公正,也实现了案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完美统一。近年来,随着法院受理......

    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深入发动和引导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妇女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推......

    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调研报告

    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推助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改革,进一步加快临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临朐县第八期科级干部理......

    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妇女参与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在深入发动和引导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同时,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引导妇女广泛参与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推进我......

    社会力量参与消防事业调研报告

    社会力量参与消防事业调研报告社会力量参与消防事业,有助于发挥其自身优势,弥补国家消防力量不足,形成消防安全共治格局。《消防法》第7条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消防......

    关于“供销社参与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供销社参与乡村振兴”情况的调研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