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出入境管理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出入境管理服务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现状与问题调研...1 1.国家关于护照申领方法的“双轨制”...1 2.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主要问题...1
二、加强我局出入境管理服务工作的对策...3 1.工作思路与对策...3 2.具体措施与建议...4
加入WTO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申请出国境人员不断增多,对出入境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的申请、审批手续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给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压力和挑战,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如何调查分析我局出入境管理上必须顺应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服务于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是摆在我局出入境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调查分析,我个人认为,我局出入境管理工作上应该立足于我省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从以下方面做好管理服务的突破性工作: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依法行政,完善公安出入境法律;加强科技创新,走“科技强警”之路;发展中介组织,规范出入境市场行为;发挥基层会安派出所和社区居委会的职能作用,确实掌握入境人员动态;建立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积极防范,趋利避害,以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
一、基本现状与问题调研
1.国家关于护照申领方法的“双轨制”
我们局是属于按照传统的护照申领手续,既公民申办护照,必须由所在单位或户口所在地派出所签署意见加盖公章。而现今许多地区推行的“按需申领护照”,是指除特定岗位国家工作人员还要按照人事、干部管理权限出具审批意见外,绝大多数的常住市民只需凭身份证、户口簿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提交申请表即可申领护照,无须再提交相关的材料及所在单位或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意见,取消了境内外证明材料和层层审批,真正实现了一次受理完毕,减少了障碍,免去申请人往返奔波之苦。而且基本实现与国际通行做法一致,以前需要30个工作日,现在加急只需要5个工作日。与我们传统的申办护照方法相比,这种“按需申领护照”主要在以下2个方面明显不同:
(1).申领手续不同:实行按需申领护照城市的常住户口人员只要凭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原件以及符合标准的照片、并提交填写规范的出国申请表,即可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受理窗口办理。免交所有境外邀请材料及相关证明,免交单位政审意见。(2).受理对象不同:分为普通居民和特定身份人员。普通居民全部实行按需申领护照。属中央五部委规定的特定身份人员,除需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签署单位意见外,其他的申领护照手续与普通居民相同。2.新时期新形势下出现的主要问题
《出入境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实施一个时期后,再加上由于“按需申领护照”方法仅在部分地区实施,因此一些问题不断显露出来,各省、自治区、市、县公安机关对实施细则的理解和掌握也不一,不同的地方存在着不同的申请办法,不同的审批条件和办事时限,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公平不协调等问题,公安出入境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主要问题有:
n 人员流动及地区之间不协调带来的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较大,人户分离和档案挂靠现象越来越明显,而居民出国(境)又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办理,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在出具政审意见时出现以下问题:一是政审意见的不真实性,尤其是在人情关系下派出所在没作任何调查时就草率地签署政审意见。而且,外来的许多申请人大多是在已经实行“按需申领护照”的城市就业,由于这些城市派出所往往不了解申请人的情况而无法或干脆不给申请人出具政审意见,这样就造成申请人往返数次而无法办结出境证件。仅2005年,我局出入境管理部门在受理过程中,因为暂住地派出所不肯出具申请人无犯罪记录的证明而导致申请人往返数次的事件多达十余起。例如申请人XXX,于1998年在北京X校读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私营企业工作至今。由于该申请人工作业绩突出,公司奖励其赴泰国旅游。来到我市派出所办理时,因为长期在外,派出所无法了解其1998年以后的情况,便要求申请人在北京暂住地派出所开具一个无犯罪记录的证明。但申请人去了好多次都没有得到。后我局外管科发函也未得回音,最后为了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只能由其所在的私营企业出具一个不属于五种不易出境人员的证明,同意申请入出境的意见后申请人随旅游团一同赴泰国旅游。
n 出入境管理人员严重不足。
我局出入境管理科目前仅有两人,一班人马两块牌子(出入境管理和外国人管理),已经不适于新形势的发展需要。而且2006年是需要我们打好基础的关键一年,必须立足于基层的工作。因此,申请出国境人员不断增多,对出入境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给我们入境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压力和挑战。
n 部分地区审批过严带来的问题。
对法规运用及管理偏严的地方,还对出国境申请设臵了种种条件,要求提交的材料过多,手续繁琐,给群众造成“卡”住申请人的印象,损害公安机关的形象。n 出入境违法犯罪活动的防止问题。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化与“按需申领护照”的实施,公民出入境日益频繁,出入境领域违法犯罪活动案(事)件频频发生。一是弄虚作假骗取护照案(事)件,比较突出,一些外省人冒用本地居民身份证件,骗取护照;一些本地居民因种种原因不以真实身份申办护照,而是冒用他人身份证件骗领护照。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勾结有关人员弄虚作假,伪造、冒用他人身份证件,为企图偷渡人员骗领护照。二是一些机构和个人为谋取利益,从事非法出入境中介活动。三是不法分子组织他人偷越国境。
n 面对新形势,基层的工作水平和队伍素质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问题。
在思想观念上,对摆脱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抛弃习惯沿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国际规则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内涵等诸多方面,基层的工作人员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
在管理机制上,我国的出入境管理分属公安、外交(外事)两大体系,在公安内部又分属公安出入境管理和边防两个部门,三方各自又有不同的隶属关系,不能及时沟通、协调,不能实现信息共享,合力搞好出入境管理。
在队伍素质上,尤其是在基层,存在着业务骨干少,学历偏低,专业人才短缺,特别是既懂国内、国际法律,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匾乏。如果不加强业务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就无法适应处理各类涉外案(事)件的要求。
在科技手段上,尽管目前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出入境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了境内外人员因私出入境的电脑受理、审核、审批,也建立了境外人员临时住宿登记系统,但还存在境外人员基本资料和住宿登记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尚未能与户政、治安、刑侦等部门联网,户口资料和涉外治安、刑事案件信息无法实现共享,也未能与检、法、司、安等部门联网等问题;而且,当前的骗取出境证件事件越来突出,手段越来越科技化,给出入境管理工作带来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滞后也严重制约着出入境管理工作的发展,也影响了出入境综合效益的发挥。
在涉外案(事)件处理上,与境外的司法协助还不够密切,存在对外国当事人取证难,采取强制措施和执行难等问题。
二、加强我局出入境管理服务工作的对策 1.工作思路与对策
n 以服务为基础,树立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的崭新形象。
强化效率意识与服务意识,树立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的崭新形象,以优质服务去迎接入出境人员,去感染入出境人员。n 结合我国国情和本地区的特点,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
采取政策调研与科技开发并重、创立新型办证机制与调整内部科室协调同步的工作思路,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和本地区的特点,学习上海等先进地区的“多渠道受理、集中审批制证、一次核对办结”的办证模式。n 加强科技创新,向科技要素质,向科技要警力。首先要实行信息网络化管理,规范出入境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的效果。要在现行三级网的基础上,向下与各县(市)局及派出所联网,确保各基层点录入的散居社会的入境人员信息并人数据库,实现共享。同时,设立统一的“不准入境人员信息库”和“注意人物信息库”。各基层点录入的入境人员资料进人数据库后即可进行比对,及时发现可疑,及时处理。
建立边检入出境人员信息及各省处理证照信息的共享。基层派出所录入入境人员姓名后,电脑即显示所有信息,缩短境外人员办理住宿登记时间,同时也改变过去基层派出所无法掌握辖区人员是否办理证、照(存在异地申请等)或办理证、照后是否出、入境的情况,真正做到对辖区人口情况明、信息灵。这样才能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保障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同时要在全国建立“不准出境人员报备信息库”,变要申请人办理政审意见为由政府部门内部协调调查,最大限度地为申请人提供便利。n 积极发展中介组织,规范出入境的市场行为。根据《因私出入境中介活动管理办法》,我们根据这个办法加强对因私出入境中介活动的管理。首先是依法受理、审批成立中介机构的申请,并积极扶持合法中介机构开展业务,引导出国人员向合法中介机构寻求中介服务,抑制非法中介活动,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其次是查处、打击非法中介活动,对未经资格认定、登记造册擅自开展中介活动的,依法取缔,对合法中介机构违法经营的,也依法查处。n 充分发挥基层公安派出所和社区居委会的职能作用,全面掌握入境人员的基本情况。
随着当前入境人员数量的大量增加,我局派出所警力紧张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要将责任落实到乡(镇)政府、办事处,落实到村(居)委会,社区组织,充分发挥他们人多、力量大、日常工作与人口管理联系密切的优势,确保100%的覆盖面。作为社区民警,应当依据统计学原理进行分片分时段的抽查,核定人口登记情况,为上级公安机关提供科学的数据,为国家制订各项法规、政策提供依据。上级公安机关要把社区民警的发现漏登率作为考核的指标,以促使社区民警充分发挥力量,确保登记完整、准确。
n 坚持制度建警,建立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塑造出一支高素质的出入境管理队伍。
面对出入境管理任务越来越重,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的形势,建立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坚持制度建替,成为新形势下的顺应时代要求的根本途径。首先,要建立绩效考评制度,把政治学习、作风建设、业务培训、纪律教育列入制度,制订规划与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落实措施;其次,要规范民警的教育培训,并形成制度,长期坚持。这样才能建立一支掌握专业知识,精通我国出入境管理法律、法规,掌握国际法律、法规和惯例。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能够协调各有关业务部门关系的高素质的出入境管理队伍。
n 高度重视与认识“按需申领护照”政策,提高我局的响应能力
“按需申领护照”事关建立符合国际通行惯例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对此项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与认识。实行按需申领护照,不是单纯的放宽限制、简化手续的问题,而是公安出入境管理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步骤。大胆改革、简化手续必须建立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前提。2.具体措施与建议
n 信息科技化支撑。
在详尽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了“特定身份人员因私出国报送备案信息系统”,完善“法定不准出境人员通报备案信息系统”,并实现与“人口信息系统”的联网。其效果要求达到:一个市民前来申领护照,只要填上姓名、身份证号码,受理民警可以立即进行网上比对:普通市民当场办结;特定身份人员需验看相关证明;法定不准出境人员自然拒之门外,整个受理过程一般仅需要几分多钟。同时,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申领护照的申请进行自动比对和查控,既能有效地减少差错率,及时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又能防止办“人情证”和“开后门”等不正之风。
n 内部机制与机构调整。
针对新方法的实施与出入境人员的增加,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护照科和一个报备组。报备组专门负责特定身份人员报送备案和法定不准出境人员通报备案信息库的建立、管理和日常维护,并归口负责其他各类的出入境交控、查控。这是建立报备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一环。同时,综合本地区交通、人口分布状况,适当增加发证点,以方便市民取证。n 增加受理渠道。
居民既可直接到公安机关设立的受理点提交护照申请材料,也可以通过指定的邮政网点向出入境管理处递送申请材料。指定的邮政速递局还可以申请人提供了上门填表、递送的服务项目,但申请人如果是通过邮政递送申请材料的,本人必须亲自到出入境管理处指定的发证点就近领取护照,履行“一次核对”的手续。n 因地制宜急事急办。
如果有充分理由证明是急需出国的,可以来当地出入境管理处书面陈述理由,递交相关证明,警方会给予相应时间的急事急办措施。具体地说,奔丧、探病的需提供亲属死亡证明或者住院证明等有关材料;开学在即的需提供开学日期在一个月之内的国外接受学校出具的正式入学通知书;国外有效入境证明即将过期的,需提供相关证明文件。n 拓展咨询功能。
在已有的电话、信函、传真等答复方式上,增设网上咨询。以各种方式扩大咨询受理量,以满足大批量、多层次的咨询服务要求。
n 配合“按需申领护照”城市或地区,达到简化申请、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建议推出以下便民利民新举措:
(1).在实施“按需申领护照”的城市,申办《往来港澳通行证》和《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只要符合条件,免交所在单位或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意见。
(2).为领取申请表提供更大方便。市民既可凭身份证和户口簿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服务窗口领取,还可通过专门网站下载。
(3).减少申请表的填写申报内容。
(4).开展“警务公开”活动,放宽申请条件,简化手续,缩短工作日。在正常情况下,我局在2个工作日内受理、审核完申请材料。对于特别紧急的,我们在当日办结。(5).争取与邮政部门协商提供特快专递送证上门服务,这样在整个申请过程中,群众去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提交申请表一次,将完成所有护照申办手续。
以下可以考虑删掉
“按条件申领护照”新方法的工作注意事项
1、申请人是否属批准实行按需申领护照城市的常住户口人员,如果不是就不能按需申领护照。
2、必须携带本人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和符合公安部标准的近期2寸正面免冠光面白底彩色半身相片1张。
3、填写规范、清晰的出国申请表。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每本护照收取人民币200元。
4、仔细核对护照受理回执上的内容,并妥善保管,以便领取护照时使用。
5、申请人属特定身份人员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签署单位意见。
结合我省实际,应明确我省国家工作人员因私事出国(境)需要登记备案的范围,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一些贪官利用按需申领护照后国门大开外逃。需要登记备案的申领人员应该包括以下几种:(1)、省、市(州)、县(市、区)党政机关、人大、政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央驻川机构、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在职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离退休副厅(局)级以上干部;
(2)、国有企业的法人代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国有控股、参股企业中的国有股权代表;(3)、金融机构的法人代表,县级以上金融机构领导成员及其相应职级的领导干部。
(4)、各部门、行业中涉及国家安全及国有资产安全、行业机密的人员。
6、不批准出境的申领人员:
(1)、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认定的犯罪嫌疑人;
(2)、人民法院通知有未了结民事案件不能离境的;(3)、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的;(4)、正在被劳动教养的;
(5)、国务院有关主管机关认为出境后将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或者对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第二篇: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策勒乡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是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随着我乡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外出务工人口日益增多的趋势,及时建立健全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机制,提高流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维护流动党员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改革和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按照自治区、地县委组织部的相关要求,为积极配合做好全国党员发展管理工作座谈会有关筹备工作,现将我乡近年来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调研如下:
一、我乡党员流动趋势
当前我乡党员流动有四个趋势:一是党员流动数量逐年增加;二是流动范围更广且地点不固定,外出党员大多流向大城市,并且随时有可能更换单位和地点;三是流动时间更长;四是流动党员年轻且文化较高,流动党员具备了年富力强,知识结构合理,且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
二、我乡流动党员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针对流动党员来去难掌握、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我们在探索中不断建立各项机制。一是登记备案制度。基层党组织设立《流出党员登记薄》、《流入党员登记薄》,对流动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做到流入流出时间清楚、去向住址清楚、联系方式清楚、发挥作用情况清楚。二是定期报告制度。流动党员在外出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向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以及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等情况。基层党组织每月向县委组织部报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
工作情况,并及时调整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三是持证管理制度。对短期外出(6个月以内)的党员,核实情况后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并每年查验一次。四是流动党员接收制度。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的接收工作,对拒不接收按规定转来党员组织关系或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及时进行查处。五是定期联系制度。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指派专人负责,经常与外出流动党员所在组织生活党支部联系,与其互通情况,掌握信息。六是定期走访制度。对流入党员,及时了解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七是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活动日”,定期组织外来流动党员上党课、观看电教片,引导他们在本地做贡献,为家乡谋发展。八是流动党员奖惩制度。对在外出期间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党组织给予表彰奖励;对外出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连续6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的,党组织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组织处理。
(二)及时接转组织关系。我乡对外出时间6个月以上的党员,且从业的地点和单位比较固定,并有党组织的,应将党员正式组织关系转入地方或单位的党组织,以利于外出党员参加其组织生活并交纳党费。与此同时,对流入本地的外地党员,党组织也做好组织关系接转和对流入党员的管理教育工作,做到了流动党员不脱离组织。
(三)组建临时党组织。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入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办法。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支部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由于外出党员远离属地,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不能
及时有效地接受原所在地党组织的直接指导和督促,各原所在地党组织要特别注意选配思想素质好、自律意识强、有一定威信和组织领导能力的党员作为临时党组织负责人,并加强与他们联系。
(四)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传帮带。抓住流动党员活动范围广、信息多、观念新的特点,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流动党员的考核内容,既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合法勤劳致富,又要鼓励他们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带信息、带经验回乡。党组织每年在适当的时间,借流动党员回乡之机,召开党员座谈会,在与流动党员谈心交心、介绍本地情况的同时,从流动党员中选树典型,听他们介绍先进经验,提出发展我乡经济的参考建议。组织他们开展诸如每位流动党员为家乡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帮助一人以上外出就业,为所在村组或贫困户做一件好事等有利于发挥流动党员模范作用的活动,确保流动党员时刻不忘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觉悟,拓宽他们配合家乡发展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路子。
三、存在的问题
(一)去向难掌握。少数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前和返回时不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有的流动党员担心影响打工挣钱,不愿公开甚至刻意隐瞒党员身份,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更无从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情况等。
(二)活动难开展。一些流动党员不主动亮身份,不与所在地党组织联系,使流入地党组织无法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一些流动党员工作不固定,工作和居住地经常变换,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均无法对其进行经常性思想教育,党组织生活也无法进行。
(三)管理难到位。在外出的党员中,多数从业于个体私营企业,但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建设还不够健全完善,适应不了对流动党员管理的要求,且有的地方党组织对流入党员管理也不够重视,出现了管理上的“真空地带”。
(四)组织关系难接转。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未转到其工作地党支部。乡外流动的党员,到党政党建办接转组织关系的较少。
四、对流动党员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流动党员电子档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研发流动党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技术,搭建党员互动平台,逐步实现了党员信息化管理、网络教育培训和网上咨询服务。
(二)建立优秀流动党员激励机制。通过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流动党员,鼓励和支持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并在税收、贷款、项目等各方面给予 “优先”待遇,对招商引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流动党员,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激励流动党员积极发挥作用。
(三)建章立制,强化约束。要立足经常性工作,把对外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关措施、办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第三篇: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为此,笔者对县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教育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积极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方法,搭建新载体,构建了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
1、建立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网络体系
一是创新党组织设置。针对党员教育管理难、党员发展纳新难、党员作用发挥难的“三难”问题,及时印发《关于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意见》。按照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原则,以经济关系和社会联系为纽带,以各种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为依托,突破城乡界线和行政区域,通过抓延伸、抓拓展、抓统筹,在农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科技致富示范基地”中建立产业党小组84个。采取文秘杂烩网“单独建”和与所在村、相邻企业“先联后建”的方式,建立非公企业党支部17个,规模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100%。结合实施“农户增收计划行动”,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农村党组织中建立城乡、村企帮联型党组织100对,使城乡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全面覆盖。
二是实施网络管理服务。依托县党建网,设立流动党员信箱,公布“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建立党组织和党员信息库,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技术,搭建党员互动平台,逐步实现了党员信息化管理、网络教育培训和网上咨询服务。同时,积极开展“三项教育”。即:实行“远程教育”,流出地党组织指定专人,每月通过网络或qq群,加强流动党员的联络、教育和管理,并建立工作情况记录本,将每月工作情况详细记载备查;开展“网上教育”,在县党建网上开设流动党员信箱,加强流动党员的联络、教育和管理;实行“委托教育”,对外出党员进行行前教育,并主动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委托他们代为教育管理。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针对流动党员来去难掌握、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我们及时印发《县流动党员管理办法(试行)》和《县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知识问答》,探索建立十项新机制。(1)登记备案制度。基层党组织设立《流出党员登记薄》、《流入党员登记薄》,对流动党员逐一登记造册,做到流入流出时间清楚、去向住址清楚、联系方式清楚、发挥作用情况清楚。(2)定期报告制度。流动党员在外出期间,定期或不定期向所在地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以及参加流入地党组织活动等情况。基层党组织每月向县委组织部报告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情况,并及时调整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3)专用电话受理制度。开通“12371”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印发《县“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受理暂行办法》,明确受理时间、受理方式、受理范围、办理程序等,确保与流动党员联络畅通。(4)持证管理制度。对短期外出(6个月以内)的党员,核实情况后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并每年查验1次。(5)流动党员接收制度。认真做好流动党员的接收工作,对拒不接收按规定转来党员组织关系或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的党员,及时进行查处。(6)定期联系制度。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卡,指派专人负责,经常与外出流动党员所在组织生活党支部联系,与其互通情况,掌握信息,并以印发《致流动党员的一封信》等形式,将支部有关工作情况和要求转告外出流动党员。(7)定期走访制度。对流入党员,及时了解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8)流动党员补课制度。对未能参加党组织重大活动的外出流动党员,党支部指定专人通过电话、网络、qq等多种方式负责对其进行补课。(9)流动党员教育培训制度。坚持“三会一课”等制度,通过建立流动党员“活动日”,定期组织外来流动党员上党课、观看电教片,引导他们在本地做贡献,为家乡谋发展。(10)流动党员奖惩制度。对在外出期间表现突出的流动党员,党组织给予表彰奖励;对外出流动党员无正当理由不及时办理组织关系转接事宜、长期不与党组织联系,连续6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的,党组织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组织处理。
2、探索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新方法
一是全面推行“党员政治生日”制度。由乡镇党委、县级部门党组(党委、工委)统一印制“党员政治生日”贺卡,在流动党员政治生日来临前,由所在党支部采取上门走访、网上谈心、手机短信、信件邮寄等方式,为流动党员发放“党员政治生日”贺卡,开展谈心交心活动,了解流动党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听取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并将谈话过程在《党员政治生日谈心谈话登记簿》上记录,党支部及时进行研究,帮助解决问题。截止目前,全县共向流出党员邮寄“党员政治生日”贺卡129张,上门发放70张,发送祝福短信178条。
二是全面推行 “编外指导员”制度。对农村流动党员,由乡镇党委负责,主要选配乡镇领导、包村干部、村干部和流动党员亲属中的党员担任“编外指导员”,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联助机制。通过乡镇领导包抓、包村干部包联、村干部包管、亲属党员一包到底的“四包”方式,加强流动党员的联络教育。对居民党员,由所在党组织负责,主要挑选社区党组织书记、支委、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原工作单位负责人以及亲属党员,担任“编外指导员”。流动党员“编外指导员”每月以电话、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化手段与外出党员联系,做流动党员的政策宣讲员、学习辅导员、意见收集员、工作监督员。
三是学习推广“党员中心户”制度。学习借鉴安塞县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新制度新做法,在全县农村推行了“党员中心户”制度。按照“居住相邻、从业相近、易于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各村党支部通过设置党员中心户、中心户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形成了“村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党员+群众”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机制,进一步延伸了基层党组织功能,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全县共设置党员中心户436户,联系党员2130人,联系群众7310户。
3、搭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新载体
一是深入开展“双向沟通”活动。利用春节流动党员返乡访友的有利时机,组织开展“双向沟通”活动,即:党组织开展“送学上门”,对外出务工返乡党员进行党性教育,通报支部活动开展情况;外出务工返乡党员向党组织汇报思想,谈学习体会、谈打算,对群众谈见识、教技术,互通有无、互相促进。
二是丰富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回村就职、回乡创业、回报家乡”等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带资金、带技术、带信息、带订单、带朋友回乡兴业,带动农村闲置劳动力外出谋出路。黄牛铺镇黄牛铺村流动党员李保才, 从2005年开始就带着五六个人去宝鸡找活干,如今他所在的建筑工队已壮大到四五十人,还经常手把手给工友教技术,保证他们出得去、长久有钱挣。面对破旧不堪、岌岌可危的村级小学校舍,他与村支书带头各捐款500元,动员村民集资,并利用自己的瓦工技术,加固维修校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积极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动员优秀流动党员主动与流出地贫特困户结对子,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为家乡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截至目前,全县流出党员共引进资金7.4万元,发展产业项目6个,带动就业141人。各级党组织先后为流动党员家庭办实事好事49件,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120人次,帮助6名流动党员解决了创业资金,走访慰问流动党员91名。
二、问题与难题
由于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亟待破解的难题。
1、行踪难掌握,不利于一体化管理。少数流动党员组织观念淡薄,外出前和返回时不向流出地党组织汇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有的流动党员担心影响打工挣钱,不愿公开甚至刻意隐瞒党员身份。有的流动党员不愿受约束,外出不领流动党员活动证,即使领了活动证,也不主动与党组织取得联系,造成流出地、流入地“两不管”现象。尤其是部分大学毕业的学生党员和复转军人党员只是将组织关系挂靠在原户籍所在地党组织,人却长期在外流动,管理难度更大。
2、活动难开展,不利于一体化教育。由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体制缺位,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一些流动党员到外地后,用人单位对流动党员管理不够重视或没有党组织,致使部分流动党员的学习教育无法落实。一些流动党员不主动亮身份,不与所在地党组织联系,使流入地党组织无法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一些流动党员工作不固定,工作和居住地经常变换,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均无法对其进行经常性思想教育,党组织生活也无法进行。
3、作用难发挥,不利于一体化服务。部分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对原党组织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家乡建设漠不关心,不愿发挥党员作用。部分流动党员迫于生存压力,一心打工挣钱,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不想发挥党员作用。一些流动党员对自己放松要求,长时间脱离组织,放任自流,甚至做出有损党员形象的事情。
三、对策与思考
1、建立“上下联动”责任制。逐级建立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抓流动党员工作责任制,落实乡镇、部门党组(党委、工委)书记“第一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直接责任人”和流动党员编外指导员 “具体责任人”的责任,实行“专人抓、专人管、专人负责”,加大党建目标责任考核,逐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网络。
2、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议依托居民身份证管理系统,把党员信息作为居民身份信息的重要组成,随时随地查询党员的信息。同时,建立全国联网的党员信息库,实现流出、流入地党组织信息共享、情况互通和远程查询,为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夯实基础。
3、建立教育培训积分机制。按照“突出重点、分类计算、累计积分”的原则,对党员教育培训实行积分制管理,凡参加各级组织培训的党员,凭培训证、学历证等到上级党组织区分级别积分备案,全年累计积分至少要达到12分,每半年公布1次积分情况。对达不到积分要求的,限期进行补课;补课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党组织对其批评教育、甚至进行组织处理。对流动党员教育培训积分重点加强监管,实行全国信息共享,让未参加教育培训或有补课记录的流动党员自加压力,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4、建立优秀流动党员激励机制。通过定期评选表彰优秀流动党员,鼓励和支持外出党员回乡创业,并在税收、贷款、项目等各方面给予 “优先”待遇,对招商引资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流动党员,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激励流动党员积极发挥作用。
第四篇: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调研报告-lys
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
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掌握流动人口现状、特点、趋势,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构建和谐阎村具有重要意义。流管办在开展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过程中,采用了召开出租房主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实地检查、暗访等形式,深入了解情况,分析梳理我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建议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近年来,我镇逐步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力度,主要体现在:
1、组织力量初步得到改善。至2009年9月,按照区流管办的要求完成了管理员3-5‰的配比工作,我镇配齐了19名区级管理员和37名镇级管理员,充实了管理员队伍,加强了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
2、体制机制有了较大的创新。我镇总结实际中的管理经验,初步形成了由镇流管委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基层组织具体组织实施的管理机制。强化“属地管理”,推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暂住人口管理做法。各村(社区)还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社会化路子,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程度得到了提高。
3、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09年10月,全镇登记暂住人口1.51万人、出租房屋1569户。与此同时,公安、计生、综治、卫生、教育、工商等部门团体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突出以人为本,在优化维权服务上迈出了一大步,全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随着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环境的不断改善,来我镇务工谋生的流动人口还将不断增加和频繁流动,聚居倾向将更为明显,这将
对我镇的公共资源供给、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运作和社会治安稳定等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工作难点和薄弱环节,主要有:
1、服务管理理念有待提升。近年来,我镇在开展流动人口管理服务过程中,一些单位和干部对流动人口存在排斥、防范的观念,具体工作中往往是歧视多于尊重、管理多于服务、防范多于保护,导致工作开展不够主动。
2、基层基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镇流动人口服务站只有5个,区级管理员19人,村级管理员37人,相对于流动人口来讲,人员少,村级管理员兼职多,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抵触情绪大,个别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出租房登记率低、暂住人口漏管失控和信息登记质量不高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不少用工单位主动申报意识不强,重经济轻治安的出租业业主还普遍存在,给暂住人口登记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3、流动人口中高危人口管理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已成为左右全镇刑事发案、影响全镇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落实好重点人员管控,建立重点人台帐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工作。要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流动人口中高危人员的管理工作。
4、服务维权任重道远。一些企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签订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签订中不平等情况时有发生、劳动超时加班现象频繁,而合法的加班工资难以兑现、工资拖欠和不按时足额发放在个别企业和建筑领域也很常见;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覆盖面较小,其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同城同待遇”政策在有些地方难以完全落实,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居住环境恶劣,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建议
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通力协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
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流动人口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措施,完善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针对目前我镇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工作难点,建议如下:
1、应强化清理整顿流动人口的领导力度,把好“指挥协调关”。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要在流管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由流管办、综治办、计生委、民政办、城管所、派出所等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综合治理。
2、派出所应对辖区暂寄住流动人口进行身份审查,把好“审查、教育和处罚关”。一是对无身份证、无婚育证、无固定居所和无固定收入的“四无人员”进行清理;二是对审查合格的要登记、造册、办证、进行普法教育;三是要加强监控和管理,做到“四知、两做到”。①知身份,②知暂寄住理由,③知原户口所在地,④知现实表现;做到见面知人、提人知门,做到“来有登记、人在管好、走有核销”。对违法犯罪的流动人口进行依法惩处,增强居民的安全感。
3、村(社区)、基层服务管理站要建好档案,把好“监督管理关”。流动人口要在村、社区内落脚居住,对新入住村、社区的暂寄住人员,村、社区要配合管片民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如建立流动人口档案、做好入户普查、协助做好登记(注销)办证、做好法制宣传、把好房屋出租关、加强日常走访和管理,切实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好“服务、疏通、管理关”。为了发挥流动人口为第二故乡的经济建设做贡献的积极性,管理工作要做到“管而不死,管而有序”。要求各相关部门,如计生、工商、税务、城管、公安等政府管理部门,既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又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培训和宣传教育;既依法行政,又根据相关政策,为流动人口经商、开发项目等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使党的各项政策得到切实有效地落实。
5、强化治安管理。强化对流动人口中可能危及社会治安的高危人员的管理控制;加大对出租大院、六小行业、建筑工地、劳务市场、房屋中介、公共娱乐场所等流动人口容易聚集的场所、部位的日常检查力度,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场所,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规范中介市场的经营秩序。
6、强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包括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税收征管、劳动就业、用工单位、育龄妇女等在内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实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及相关情况提供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强信息资源整合,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综合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共享,提高综合管理效能以及为各有关部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行政管理、开展公共服务提供支持。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也显得越来越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一些有益的方式方法,使之既既管理到位,又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阎村镇流管办
2009年10月21日
第五篇:上传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调研报告
兴平社区“诚信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兴平社区按照拉布大林街道党工委的安排部署,积极打造“一居一品”特色,全力创建诚信型社区,特别是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社区结合工作特点和具体情况,通过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查找问题、求策于民。经过认真梳理汇总后,形成了社区工作调研报告。
一、兴平社区地处市区中西部,座落在繁荣的市贸区,东起百合路,西至拉场三队交界处,南起中央大街,北至迎春路,社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有居民住户2154户,人口总数5701人,社区党员153人,驻区单位48家,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市的40%。社区治安秩序稳定,经济繁荣、交通便利,人居环境优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曾先后荣获市,办事处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凭借兴平社区辖区商业繁荣,城乡结合经济较集中的优势条件,定位为“诚信型社区”。
兴平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地缘优势,打好诚信特色建设这张牌,2009年以来,共为736户个体商户建立了诚信档案,并在社区设立诚信英雄榜和诚信白榜,及时总结张贴出诚信建设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典型,对失信的不良行为进行鞭挞,及时将守信和失信行为登录到居民诚信档案中。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兴平社区始终坚持以社区干部诚信建设为先导,以社区诚信建设为基础,通过开展社区诚信服务连民心、聚民气、集民智,初步形成了社区干部恪守诚信
之则,驻社区企业、商户讲求诚信之道、社区居民尊崇诚信之风的文明诚信社区新格局。
1、兴平社区共有一个党总支,三个党支部,居委会工
作人员8人,平台工作人员5人,有党员152人。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拉布大林街道办事处捆绑式承诺方式,结成38个捆绑群体。2010年党员做出承诺280项,党总支做出承诺6项,支部承诺18项,通过2010年公开承诺“回头看”已完成。2011年党总支新做出承诺4项,党支部承诺12项,党员承诺119项,至2011年底已经在实践中全部得以践诺。通过新一轮领带点评和群众评议,党组织满意率99%,党员平均满意率98%。为使诚信型社区建设这一构想深入人心,兴平社区党总支提出了党员诚信是面旗,讲诚信首先从社区党员做起的号召,始终坚持党建工作的核心地位,并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塑造诚信新形象,将创先争优活动与诚信建设有机地融汇到一起。社区党总支高度重视,切实担负起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领导和指导责任,通过认真调研和广泛征求广大党员干部意见,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成立了社区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远程教育网络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创争标准,扩大活动的知晓率和覆盖面,并且召开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动员广大党员和社区干部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开展了以个体商户中党员为
主体的诚信经营创先争优活动,设立了党员先锋岗,通过民主测评,评选出个体商户党员先锋岗1个、社区干部党员先锋岗1个。
2、为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社
区结合实际,明确了以“立足本职展风采、城乡统筹创一流”为主题,以“村居一家亲,共铸诚实与守信,创业发展共繁荣,创建诚信型精品社区”为争创目标,以“推进城乡一体化、生产集约化、乡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进程”为活动载体,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为全面规范社区干部的诚信行为,兴平社区制定了社区工作者诚信服务标准,建立了社区工作者考核办法,定期对社区工作者诚信服务进行考核。并定期组织学习培训,从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等各方面对社区干部进行培训,全面提升社区干部的综合服务水平,要求社区干部在工作中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目标、有分工、有合作;做到“四抓”:即抓创新、抓特色、抓重点、抓落实,按照“五好”工作标准,加强社区管理,提高战斗力。
3.兴平社区内商业网点集中,市区内几家大型的商家企业几乎都聚集在此,为切实加强商家的诚信教育,兴平社区共举办诚信经营培训班、座谈会十余次,不断完备辖区个体工商户档案,根据每户经营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比规则,并极力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其中,寓规范于活动之中,不
仅有效肃整了市场竞争机制,无形中也提高了个体商户的诚信度,如今,在辖区内已涌现出以梁洪利为代表的多家诚信经营典范。同时在社区设立群众意见箱,倡导辖区居民发扬主人翁精神,尽职监督,及时反馈意见,以此广纳民意,塑造商户服务形象,提升社区工作质量,积极引导信誉好、效益好的商户参与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32个。
4、做好诚信社区宣传工作。社区建设的主体是居民,只有通过各类型的活动,把居民组织起来了,凝聚起来了,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才会如鱼得水,锦上添花。为加强诚信社区建设的宣传,成立了社区艺术团。
兴平社区艺术团共有30人,年龄最大的 75岁,最小的 53 岁,全部来自辖区文艺爱好者,凭借着对文艺的热爱,他们自发的组织到一起,自己购买了音箱、乐器、麦克等设施,坚持定时排练,创作编排了不少新颖独特的文艺节目,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做了大量的工作。一直以来,社区艺术团都是社区诚信建设宣传的主力军。
2010年至今,老年艺术团共进行了十余场大型演出:如“2011年全市春节联欢会”“迎新春居民乐社区联欢会”(2场)、“社区文艺汇演”、“五月四日到市敬老院的慰问演出”、“计划生育协会日专场演出”(2场)、“两个文明现场会廉租
小区的演出”以及“广场百日活动中在广场的演出”(2场)等等;在兴平社区内宣传演出十余场。
在市委组织部和办事处街道党委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兴平社区老年艺术团在不断壮大,逐步走向正规,老人们的演出热情空前高涨,社区文化建设找到了可喜的突破口,无形中带动了社区全面建设又快又稳的发展脚步。
二、存在的问题。
兴平社区广泛开展“三问”(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调研活动,以做好民计民生、社区服务,保持社会稳定为目标的社区活动,加强两委班子建设,提高社区干部和党员队伍素质为重点,狠抓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社区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得到明显增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经过调研,发现诚信型社区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社区工作人员学习不够,思想体会还未深透,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掌握不够深、学习内容不系统、效率不高。
3.社区与个体商户之间的联系亟待进一步加强,诚信意识宣传有待创新。
兴平社区
201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