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官庭审语言ppt-word
法官庭审语言
一、法官庭审语言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二、法官庭审语言存在问题的基本原因
三、法官庭审语言的基本要求
四、法官庭审语言的技巧
一、法官庭审语言对司法公正产生的影响
当事人最直接的感受往往来自于法官的语言,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一个教士问主教:“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主教感到他对上帝不敬,断然拒绝。另一位教士问:“我在抽烟的时候可以祈祷吗?”主教觉得连抽烟时都想着上帝,可见其心之诚,于是欣然同意。
(一)法庭语言的不规范,使当事人对权利能否实现产生怀疑。•
一是语言内容不公正。
审判中,有的法官法庭语言的倾向性时有暴露,有意或无意在语言上偏袒一方,显得很不公正。
比如在刑事庭审中,法官随意打断被告人或其辩护人的发言,不让其充分发表意见,语言中往往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
在民事庭审中,法官代替某一方陈述主张,有意无意的讲:“你是不是××意思?”此时,法官就偏离了应有的中立位置。• 二是法庭语言不客观。
例如,法官问一方当事人:“你将违约情况讲一下。”在没有认定违约之前,是不能让当事人陈述违约情况的。这说明法官不能客观对待案件事实,其实质是未审先定,主观臆断。
• 三是法庭语言的不科学。
使用的语言过于书面化、概念化,或过于口语化、庸俗化,没有科学性。毕竟审判工作不同于一般性工作,法庭语言应当兼具法律性和平实性。
(二)不讲法言法语或语言不文明,使当事人对法官业务水平产生怀疑。•
有的法官表述时,粗俗、脏话、江湖话、本地俚语信口冒出。
有的法官表达内容不准确,意思模糊不清,语言速度过快或过慢。还有的法官阴阳怪气,不合乎一般的语言表达要求,很容易使当事人对法官的业务水平和驾驭庭审的能力产生怀疑。
(三)表达时姿态不得体,使当事人对法官失去信心。
庭审中,有的法官表达时手舞足蹈、摇头摆尾,有的还拍桌子打板凳,还有的法官粗暴、冷漠、自高自大、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很不得体。使当事人感觉法官对本案缺乏自信,对法官是否公正失去信心 •
二、存在问题的基本原因——个人素养
法官的负面表现主要有:
1、喋喋不休的法官
特点:废话太多。对说什么把握不准。
对当事人的陈述不断以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和重复,以追求当事人陈述的原意。实际上这些法官经常代替一方当事人陈述;有的时候是处于好意而频频对陷入困境的一方律师“出手相救”。
这些法官通常都是尽职尽责的法官,他们希望明确当事人意思,保障当事人的权利。
但是,给参加庭审的诉讼参与人和旁听群众的印象是法官在“喋喋不休”。
不必要的重复,有时候导致代理律师在当事人面前“很失颜面”。而对方当事人则会认为法官在帮助另外一方当事人说话,从而留下法官不公正的印象。
• 2、不耐烦的法官
特点:烦躁易怒、随意打断当事人陈述,态度粗鲁。
问题主要出在怎么说,出在使用语言的方式上。
法谚有云:“正义不生气”。
有些年轻法官,自以为是,认为法官应当严格就本案有关的事实予以审理,任何多余的表述都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
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很多当事人对此并不能理解。法官制止当事人的陈述,律师仅会认为法官过于武断,而普通公民会想:法官为什么不让我把话说完呢?甚至很多旁听公众会认为法官是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另一方。•
“在司法实践中,还有少数法官开庭时与当事人打嘴战,甚至动辄训斥当事人。有的法官遇到言辞激烈、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双方为一问题争吵不休时,往往会说出“有没有完?”、“少说没用的话!”、“我问你什么你就说什么!”等不良效果的语言。导致当事人对法官信任的全部丧失,即便他胜诉了,也不能减少其对法官的怨恨。
• ——宋鱼水法官:“一位老作家将出版社诉到法院。庭审中,老作家情绪激动,不断地重复陈述,将旁听席上的人送进梦乡。宋鱼水神情专注地听着,不时轻轻点头。一直到中午12点多,等老作家的情绪缓和下来,宋鱼水才向他讲解法律,指出双方的不当之处。老作家一言不发,半晌,突然站起来说:‘法官,我接受被告的方案。这事发生以后,你是第一个完整听完我讲话的人,你对我尊重,我信任你。我尊重法庭的意见。’
• 3、急于查清事实的法官
指的是那些在双方辩论还没有充分展开之前法官就急于查清事实而提前介入双方之间辩论的法官。
这些法官对说话的时间发生了错误认识。极易给一方当事人造成法官在帮助对方的印象。
法官的音调、语气、节奏,能集中表达出法官的情感。法官的言谈、举止会对当事人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庭审中,当事人总是千方百计从法官话语中捕捉对己有利的诉讼信息。
法官急于查清事实而提早介入改变了矛盾的对抗形式,由当事人之间的冲突转换为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冲突。这使得法官的处境十分被动,也影响了法官公正形象。
• 4、缺少知识的法官
特点:不知道该在法庭上说什么。
《新民晚报》曾登载一篇文章:“郑惠强代表说,他旁听了一个庭审,两位辩护律师唇枪舌剑,口若悬河,再看看审判法官,他真是为法官着急。为什么?因为法官的表现比起律师太逊色,一场庭审听下来,法官言辞干瘪,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两句话,驾驭庭审实在是勉为其难。”
能言善辩绝非法官的职业目标,在英美当事人主义的庭审程序中,法官应当是沉默的。
美国有一个故事,老法官教新法官怎样当法官:开庭时喝一口水包在嘴里,休庭时才吐出来。
• 经过改革之后的中国民事审判制度仍然有很重的职权主义色彩,中国法官为了查清事实而不得不说话。
• 有的法官话少,似乎一点错都没有,但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无言以对,内容空洞,一件案子一次开庭不知所云,还需二次三次开庭,极大的浪费了其他法官和当事人的时间、浪费了司法资源。•
有的法官不知道如何控制庭审,诉讼参与人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引导他们回到正题;参与人陷入误区时,不知道如何去引导他们走出误区,这样的法官是 “愚蠢的法官”,他们很难得到当事人的尊重。•
三、法官法庭语言的内容分类、基本要求 •
(一)法庭语言的内容分类。
按照新的司法理念和要求,法官的角色是主要是居中裁判,但是,法官还可以发问,这意味着法官既要履行程序职责,还可以参与实体调查。这两种行为的内容和性质是有区别的,对语言表达方式和要求是不一样的。• 程序性语言 • 实体性语言
• 一是程序性语言。
指法官执行程序法、履行程序职责时实施的语言行为。
两大类:
一是按照诉讼法规、实现程序正义必须说的话;
二是那些不属于实体调查的辅助问话:庭审前身份及相关情况审查问话;赋予法律权利的问话;关于权利理解清楚与否的问话;就证据等提请质疑的问题;话语推进性问话;话语监控性问话;调节、裁断性问话等。
• 二是实体性话语。
是法官参与实体调查时实施的言语行为,这些行为是为“实体”和“实体正义”目的服务的,也即有关案件本身问题的问话或者事实调查性话语。•
(二)法庭语言的基本要求。
为保证法官的中立位置,语言表达应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程序性话语可多说。
中国司法改革中,一个最主要的趋势是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并举。法官的角色转变之后,法官应该多说程序话语,目的是保证当事人程序权利,让当事人感到法官对其权利的重视。•
• 二是实体性话语要少说。
对实体调查问题,法官应该采取消极的态度,少说或不说,鼓励控辩(诉辩,原被告)双方多说。因为实体性问话涉及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是诉讼的真正目的,当事人对这方面尤其敏感,不能轻易多言、表态,否则回影响当事人的评判。•
三是总体上要少说、多听。
威严和能力更多地出自法官的沉默。新的司法精神和理念下,法官应该少说,多听,这是一个总的原则和技巧,是当事人对司法公正认识的基本前提和要求。法官应该根据庭审的进程,适时把控,坚持少说,多听,认真地听,慎重地听。•
四、法官法庭语言的技巧
是指法官巧妙地使用语言的技能,也就是巧妙地掌握和运用语言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
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对于法官提升自身形象,提高裁判质量,树立司法的威严将产生积极影响。
(一)程序话语的语言要求。
现在,司法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程序和程序正义问题,这是司法公正的保障。
无论是程序还是程序正义都是通过语言来实施的,因此,法官的法庭语言,是程序和程序正义的一面镜子。
(一)程序话语的语言技巧。•
一是要说到位。
在程序问题上,不能偷工减料,不能马马虎虎,不能视程序为过场而认为程序问题无关紧要。
一个案子涉及很多人,有很多被告人,很多辩护人,法官必须一个一个地问,绝不能说:“大家(你们)听清楚没有”,“大家(你们)有没有异议”。法律就是法律,审判毕竟是审判,不是开群众大会,不是讨论问题,也不是征求意见。
• 二是要明白易懂。
程序话语往往 “法言法语”较多,容易形成障碍。
常常听到被告人说 “我不懂法”。“不懂法”是不了解法律知识,还是读不懂法律呢?恐怕兼而有之。
法官有责任和义务让参与诉讼的人听懂。法官要“因人施语,随机应变”。
法官要了解被告人的文化背景,否则,可能还闹出笑话。
• 例如,有个被告人,法官问他是否“上诉”,他莫名其妙,问法官:“上树?”对不同的对象,同样的问题,语言表述起来就应当不同。• 三是要说得体。
人的话语不仅形成了指向意义,还形成了褒贬意义。因此,说话措辞不仅要指向正确,还要说得得体。
例子:一被告人被指控犯有盗窃罪,审判时,被告人拒不说出作案时间,经检察机关做工作,被告人的老婆愿出庭作证。再次开庭时被告仍不说作案时间,审判长一气之下,高声叫道:“把他老婆带上来!” ——“老婆”这个词语不适合这个场合;——侮辱证人:证人是可以随便“带上来”的吗?
• 四是要说规范。
目前,在法庭审判中,法庭调查开始之前对被告的程序性询问没有统一的规范,有的比较严谨、正规、正式,有的则相当随便。• 例如:一位审判人员在法庭调查时,问双方当事人,是这样的:“你们打群架的时间,是用什么家什打的?”
在这里,“你们”应由当事人的姓名代替,“打群架”应改成殴斗,而“家什”则应改成凶器或工具。
• 不规范的、不一致的地方很多。
如:有的问被告人的姓名,有的不问而直呼其名;有的问有无别名,有的不问;有的既问年龄又问出生时间,有的则只问出生时间;
对于提起公诉前侦察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强制措施,有的用“羁押”,有的用“刑事拘留”,有的用“被抓”,还有的用“被抓获”;在同一场审判中对不同的被告询问时,有时用“羁押”,有时用“被抓”(还见过“关押”)。
对于出生的地方,有的用“籍贯”,有的用“出生地”;对于以往受到的法律方面的处理,有的用“法律处分”,有的用“法律处置”(此外,还见过“法律处罚”);
在援引法律条文的时候,有的说出具体条目,有的笼统地说“刑诉法”,有的更简单干脆就说“依法”;在告知被告人权利时,有的较全面,有的有遗漏;在援引法律条款时,条款序号不一致,等等。
法官的语言,不是无缰的野马,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赛道上奔驰;如果撇开“法”来谈法官的语言技巧,那么,这些技巧就很容易让法官走火入魔。
• 五是说话要适时。
法官说话要符合诉讼法和诉讼法的程序。要注意使用言辞的顺序,要符合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要注意在哪个诉讼阶段,就使用哪个诉讼阶段的言辞。
不能在开庭审理阶段,就使用法律审理完毕时的言辞;也不能在法庭调查阶段,就叫诉讼双方去辩论;更不能在案件审理阶段,就告诉当事人案件处理的结果。
• 六是不能随意打断当事人讲话。
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有一段话说到法官在法庭上的作用,“在民事诉讼中不允许法官传唤他认为可以使事实得到澄清的证人,法官只能传唤诉讼双方请来的证人。同样,要由律师轮流质询证人,而不是由法官来质询,以免显得法官有所偏袒。而且要由律师尽可能完整有力地阐明案情,不要粗暴地打断律师的话头,以免影响他辩护的效果……”
一个开车时经常按喇叭的司机,一定不是一个驾驶技术出色的司机。同理,在法庭上,一个动不动就打断人家话语的法官,一定不是一个优秀的法官。
法庭话语统计分析表明,法官打断他人话语最多,这种做法总给人“你不用解释”,“你的案子已定”的感觉。如果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实在非打断不可,也要讲究技巧,尽量在话语结尾时打断,等当事人把一个意思说完时再打断。
七是要多用封闭性问话形式。
封闭性问话是指问话限制了答话的范围,例如:是否申请回避?听清楚了吗?答话选择余地非常小,只能回答申请或不申请,听清了或没听清。
在程序性问话中,宜采用封闭性的问话形式,除了开庭前有关被告人身份核定的问话以外,其余的问话,要么是审判长宣读或者解释法律规定和权利问题后,询问诉讼参与者是否清楚;要么是就证据等询问有无异议等。法官不需要对方提供太多的信息反馈,用正反问话和是非问话能较好地控制审判的进行,提高效率。•
是非问话和正反问话在法官的话语中主要起程序功能和作用。在民事审判中,法官可以多使用正反问话;在刑事审判中,法官可以多使用是非问话。•
(二)实体性话语的技巧。
庭审中,实体性话语直接关系当事人诉讼目的实现,是当事人在内心对法官产生信任还是怀疑的分界点,是法官业务水平和庭审能力的最好体现,也是司法公正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就实体方面,法官的语言显得更为重要,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
• 一是多用开放性问话形式。
开放性问话是指问话人给答话人提供较大的余地,答话人可以有选择的回答。
例如,问:被告打在你什么部位?原告可以有多种选择回答此问题。开放性问话的好处是获得的信息量大,支配力小。实体调查主要是查清事实的真相,因此审判人员在不得
不询问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开放性问话,以便于查清事实。
• 二是要合乎逻辑地问话。
合乎逻辑地问,是说询问一定要符合事物认识的一般规律。一般的认识规律,就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者因果顺序,或者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或者从局部到整体,或者从整体到局部,顺藤摸瓜,循序渐进。这样容易理解,容易问清。
我国的诉讼法和司法解释规定的法庭调查质证的顺序,实际上也是按照事情的自然发展规律去进行的。法官的目的是查清事实,因此不能对被告采用“突击式”、“跳跃式”等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方式,和“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怪招。
由于现在法官的主要职责是程序性的,因此,在实体调查询问时,只限于事实不清楚的问题,尤其是重要的、关系到有罪无罪、罪行轻重的问题。法官如果采用一些怪招来询问,那么法官就不是在履行法官的职责,就背离了法官的角色。• 三是要让当事人解释。
法官进行实体性调查时,其问话不同于公诉人的问话,也不同于辩护律师的问话。公诉人和律师为了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常常要控制对方当事人或被告人。法官不能这样做,因此,让被告人在答话之后做一些解释,听一听解释(尤其是那些被告人不服指控的案件),有利于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地了解真相,公正判决。• 四是不要与当事人较劲。
法官要心态平和,不要当事人一说出为自己开脱的话,就跟他较劲。例如,刑事案件的被告人说他害怕,法官马上讥讽道:“你别害怕了,都30多起了。”这种话都不是法官应该说的。被告人一般总要为自己的行为开脱,找理由,这很正常,如果法官在每一点上都要“针锋相对”、“对着干”,那法官就不是法官了。•
五是不要就一个问题进行多重问话。
在一个问话话轮里,可以有重复问话,也可以有多种表述,但不应同时在一个话轮里问两个命题或者内容互相独立的问话。
在修辞学上,这种问话叫做“多重问话谬误”。一个问话问一个问题,这应该是法官问话的一个原则。
例如,法官一口气连问了三个问题: “小女孩儿对你怎么样?”“你对小女孩儿怎么样?”“小女孩儿怎么称呼你?”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没有中心,没有重点,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除了给答话人增加负担、令当事人无以适从外,没有任何作用。
六是不要在问话中提示答案。
有时候,法官并非有意袒护哪一方,但是往往在问话之后,又用问话提供回答——可能法官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这成了一个习惯的话,那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作为中立的审判者,法官只能问第一个问题,若第二个问话带有提示,实际上就是诱导或偏袒。•
七是不要随意下结论。
对当事人的陈述、供述、回答,不能没有经过合议庭确认当场就发表评论。这种评论性的或者结论性的话语应该留到做结论的时候再说。•
八是对当事人的相互问话不要先审查。
诉讼法没有规定当事人的相互问话要先报审判长审批,然后能发问。法律只是规定发问要经过审判长允许,先报审、再发问,会大大削弱了控辩(诉辩)双方的对抗性。
第二篇:法官庭审行为规范
法官庭审行为规范-行政诉讼程序
法学C104杨聪骆1082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已经分别实行了多年,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一直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法官庭审规范。各地人民的法院庭审程序和法官庭审行为差别非常大。为了实现立法宗旨,规范庭审程序和法官庭审行为,切实做到程序公正,中国法庭委员会制作了法官庭审行为规范系列电视教学片推荐给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和有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工作者参考。
行政诉讼不同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案件,庭审中主要有被告来举证,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在审理这起有两位小区居民诉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违法颁发建设许可证一案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第一:与其他案件的诉讼审理程序一样,行政诉讼案件在开庭准备阶段有书记员宣读法庭纪律,两位书记员(其中一位宣读法庭秩序)。法庭秩序,是指《人民法院法庭规则》所规定的,为保证法庭审理的正常进行,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应当遵守的纪律和规定。该规则规定,诉讼参与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维护法庭秩序,不得喧哗、吵闹;发言、陈述和辩论,须经审判长许可。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未经审判长许可,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不得发言、提问;不得鼓掌、喧哗、哄闹和实施其他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
第二:由审判长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进入法庭后核对当事人及其他代理人的身份,在开庭审理前,法官需要强调的是,行政诉讼案件的被告没有反诉的权利。
审判长核对身份后正式开庭,“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依法公开审理原告刘灿丽李辉诉被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违法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一案现在开庭”。然后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担任法庭记录。然后宣读诉讼经过:法院收到刘灿丽、李辉的起诉状后在法定期限予以立案,并向两原告发送了受理案件通知书,权利义务告知书及举证须知,向被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发送了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权利义务告知书及举证须知,因北京海开房地产集团公司与本案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依照《中环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通知该公司作为第三人参加本案诉讼,向该公司发送了参加诉讼通知书起诉状副本权利义务告知书及举证须知,上述诉讼文件行政诉讼当事人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和应履行的诉讼义务。
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厉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
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
第三:法庭审查。依照《中环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条的规定,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1、行政诉讼是针对被告的行为,而不是对原告的行为进行审查。
2、法院审查的行政行为只能是具体行政行为。
3、只能就其合法性进行审查,而不能审查其合理性。但是法律规定了一个例外,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4项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处罚显失公正的,可以判决变更。这就是以合法性审查为原则,以合理性审查为例外。
首先由被告说明许可证的内容;然后两原告宣读起诉状陈述起诉事实和理由,明确诉讼请求;然后被告进行答辩;再由第三人发表诉讼意见。结合上诉三方观点,审判长宣布本案庭审的审查重点,主要有三点:两原告的起诉是否超出了法定的起诉期限;被告许可第三人建设便民店是否符合城市规划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国家强制性规定的规定;被告是否履行了规定的审批程序。各方当事人应围绕上述庭审重点陈述事实提出证据发表质辩意见。
第四:庭上举证质证,行政诉讼中主要由被告来举证。举证和质证是庭审的中心环节,是一场短兵相接的巷战。公诉人能否在庭审中进行有力的举证和有效的质证,不仅关系公诉机关的形象,而且直接决定了对犯罪事实和性质的认定,决定公诉的最终成败。
被告向法院提交申报表、立案表、计划项目表,许可证附件及附图等等。
第五:法庭辩论,原告、被告和第三人围绕上述三点进行辩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如果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并经过人们法院许可,人们法院准许证人出庭作证事物,应当在开庭审理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当事人在开庭审理过程中要求新的证人出庭作证的,法庭可以根据审理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准许以及是否延期审理。
第六:法庭审判,法官首先对各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了认证,并阐述采纳这些证据的理由。“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一目,参照北京市生活居住建筑间距暂行规定第四条第五条的规定判决如下,请各方当事人起立,1、撤销被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1998年12月17日向向北京海开房地产集团公司颁发的98规建字1713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被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自本判决生效之日起60日内重新审核北京海开房地产集体公司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海园小区建设便民店的申请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各方当事人请坐。”
受理费由被告承担,判决生效后7日内缴纳。判决书将于闭庭后10人内送达给各方当事人,如不服判决,可于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递交上诉状,上诉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毕庭
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不断健全和发展,关于行政诉讼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行政诉讼案件的庭审程序是否规范,原告的诉讼权利能否得到维护,法官庭审行为是否严谨将直接影响庭审结果的公正,海淀区人们法院公开审理的这起行政诉讼案无论是在法庭庭审程序上还是在法官的言行举止方面对司法实践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本案件的庭审对我们的司法体制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司法体制改革方案:
1、检察院刑侦职能划归公安局管辖,检察院专司法律监督,2、看守所划归司法局管辖,3、法院执行职能划归司法局管辖,法院其他有关行政职能划归司法行政机关管辖,法院专司审判。
4、建立政法系统财政保障机制,政法系统经费由国家统一保障,不再受制地方。
中国法庭委员会制作了法官庭审行为规范系列电视教学片,体现了立法的宗旨,推动了社会法治的发展,有利于司法体制的健全。
第三篇:解析法官庭审技巧
法官庭审技巧
法庭是法官进行审理和裁判案件从而解纷止争的特定场所。在法庭这一特殊的舞台上,法官的庭审技巧高低对于实现审判的公正与效率,维护法庭权威和法律尊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事民事审判多年,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对之作些粗浅的归纳,以求教于同仁。
从法庭上法官居中端坐于讼争双方之间的场景设置以及从纠问式向诉辩式之庭审方式改革的要求来定位,法官在法庭上的角色应该是中立的和被动的,相应的对法官的基本要求是“静听、多思、少说”六个字。
首先,法官应耐心细致地倾听讼争双方的诉辩意见。
听是基础,兼听则明嘛。听不光是实体公正的要求,也是程序公正的要求。法官通过听讼能查明事实,同时也使当事人情绪和主张受到尊重,为服判息诉打下基础。法官在听讼时不要老是低头看案卷,应抬起头来观察原、被告双方的言行举止及反应,捕捉一些细微的信息形成法官的内心确信,从而判断真伪,查明事实。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简单案件没有问题,困难案件就要求法官运用生活情理等经验法则来确定案件事实,当然这种经验法则是建立在理性推定的基础之上。中国古代早在西周时期,就创立了五听制度,即通过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五种察颜观色的方法来确定当事人的陈述真假。虽然这种方式近于主观,但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这实际上是司法心理学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下面是一起运用经验法则判决的案例。原告王某诉被告张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因二人发生借贷时未打借条,原告在诉讼中不能提供证明借贷关系事实的直接证据,但能提供一些间接证据证明其曾多次向被告及其丈夫主张过债权。办案法官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最终作出了有利于原告的判决。其
一、原、被告系姑表姐妹关系,除本案纠纷外,双方均认可无其
他矛盾。其
二、被告不但否认借款9500元的事实,而且否认了曾两次偿还原告总计2200元的事实,同时完全否认双方存在任何经济往来。其
三、在庭审及庭后的多次调解中,原告情绪激动,诉讼积极,被告则消极应付,异常平静,仅明确否认双方借款事实,并未进行积极辩驳。其
四、诉前和诉中均有中间人参与说和,但未成功,被告曾透露并非借款而是原告在某煤矿的投资。其
五、诉讼中原告坚持主张对双方进行测谎鉴定,并如期缴纳了相关费用,被告虽同意鉴定和交费,但其后予以翻悔。其
六、被告丈夫曾在办案法官面前抱怨原告操之过急,言语中已暗示双方确有经济纠纷之意。其
七、原告提供的几位证人当庭作证时虽不能证明双方借款的详细情况,但均能证明原告多次向被告主张过债权。根据以上多种情况,办案法官经综合分析,排除了原告恶意诉讼的可能性,确信原告起诉的事实属实,遂判决被告偿还原告借款7300元,并支付相应利息。判决后,被告不但未提起上诉,而且在上诉期间恳请法官再次予以调解。被告最终以偿还原告6000元而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事实证明法官的判断是正确的。
另外,法官听讼时态度应诚恳、平和,表情要严肃,不能心不在焉,也不能情绪激烈。原告陈述时要将目光注视原告,好象要看透原告似的,偶尔目光转移到被告身上,有意无意地观察被告的反应。被告答辩时也要将目光注视被告并观察原告的反应。法官对当事人不能有好恶情绪或抱有同情心,更不能显露出来。不能让当事人从法官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中觉察出变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当然,有的法官在庭审时抽烟、打瞌睡、来回走动,那更不应该。
其次,法官应深思熟虑。
法官是判官,意即判断的官员,而思考是判断的前提。法官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在于他那充满智慧的思考。整个庭审过程就是法官在听讼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并作出判断的过程。法官对案件的思考是全面的、理智的,而不是片面的、任性的。法官不但要对案件事实思考,而且要对适用法律思考;不但要对双方当事人的心理及相关的人情世故的思考,而且要对案件处理后的社会效果进行思考;不但要考虑公平,还要顾及效率。理性的思考指的是法官的每一个判断都有充分的理由,有令人信服的推断过程,而不是突然的心血来潮、任意胡来。比如上文所举的例子中就比较详尽地说明了办案法官为何作出原、被告之间存在借贷事实的论证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理性的,是社会上一般民众能够认同的。当前民事疑难案件越来越多,对民事法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这种要求就体现在法官的思考能力水平上,即能否做到理性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
最后法官应慎言。
法官在法庭上不能不说,但应少说,谨慎地说。多嘴的法官不是好法官。法官的魅力不在于他的口才而在于他的思考和判断。很难想象,一个在法庭上喋喋不休的法官能给当事人带来多少可信度。法官不能过早地透露自己的意见,相反要让当事人双方意见、主张通过论辩以后充分显示。法官应不言自威,无声胜有声。有句话叫做言多必失,话多后会无意中暴露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和观点,而使当事人对法官的中立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多嘴对法官有百害而无一利。法官在法庭上说话大都是程序性语言,如宣布开庭,告知诉讼权利义务、宣布法庭调查、辩论等等,程序性语言比较简单,可以不费什么脑筋。除此之外还有归纳原、被告陈述的一致事实和争议焦点、认证及宣判。归纳应该全面归纳,不能有遗漏,特别是争议事实和理由,不管有无道理。把争议点公开和固定,既便于法庭审理,也使当事人重新审视自己的主张是否在理。人是理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除外),一般来讲,只要你把他当作理性的人而给与充分尊重,那么他也会更加理性地对待自己。所谓理不辩不明,有的看似模糊的事实和道理通过庭审这种形式,经过原告陈述、被告答辩、法庭归纳、双方举证、质证及双方互相辩论这一过程,结论便显得十分清晰,这也是公开开庭的意义所在。认证是庭审的难点,何时认证、如何认证的确是法官需要慎重把握的环节、步骤。笔者认为除了一些显而易见且双方当事人均无异议的证据可一质一认外,其余证据最好在法庭辩论结束之后综合认定或者干脆就在宣判时认证。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双方当事人在法庭辩论阶段就彼此提供的证据该否被法庭采信展开充分的辩论,为法官的最后认证作厚实的铺垫。这样的认证更能体现法官的被动性和中立性,从而更易为当事人所接受,也可以避免先前的认证错误而需要更正 3 的尴尬。宣判实际上是综合认定案件证据事实并在此基础上适用法律作出判决。宣判的重点体现在说理部分。强调判决说理是庭审方式改革的要求,其重要性在此就不再论述。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官的释明义务。如何把握释明义务也是一个难点。释明义务把握不好会出现二种情况,要么坐视不公正的发生,要么违背法官的中立性。笔者认为,除了法律明确规定必须释明之外,其余的要否释明就由法官按照自己对公正的理解而自由判断。
法官在整个庭审过程中说话的口气应该是坚定的、平和的,不容置疑的,语言不能躲躲闪闪、似是而非,不能说废话。法官是法律的喉舌,是活的会说话的法律,是公正的化身,所以法官对自己的话语要慎之又慎。
随着司法改革的步步深入,法官的职业色彩也逐渐浓厚,如庭审时穿法袍、敲法槌,法官的职业门槛抬高等,这些变化和进步让身为法官者感受到职业的尊荣。但同时我们也感觉到目前的法治环境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民事法官们经常会面临“秀才遇见兵,有礼讲不清”的尴尬。中国的法治之路依然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笔者坚信,通过我们这些法官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司法环境会有一个根本的改观,到时我们的法官将更得心应手,我们的庭审将更富艺术和美感。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四篇:法官庭审技能评价办法
辽源市中级人民法院
法官庭审技能评价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庭审能力是评价法官水平的重要内容。为了体现法官的庭审技能,提高法官的庭审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庭审技能评价是指庭审中由审判委员会委员或其他法官对主持庭审的法官的庭审技能进行评价。
第三条各院应建立法官庭审技能评价档案,记载法官庭审技能情况及评价结果,并作为执行有关法官待岗培训、轮岗或引咎辞职制度的配套依据之一。
第四条庭审技能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
(二)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三)静态评价与动态管理相结合。
第二章评价组织形式
第五条各院成立法官庭审技能评价小组,审判管理部门负责具体考评工作。
第六条评价采取直接观摩庭审、从科技法庭录像资料中调取抽评等形式,对需要评价的内容逐项打分,或标注评语,并将结果反馈至审判管理部门,在评价档案中体现。
第三章评价内容
第七条法官庭审技能评价以三大诉讼法、《人民法庭规则》,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和法官职业特点要求为评价内容。
第八条庭审开始前,应当评价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书记员行为规范;
(二)审判法庭法台、席位设臵;
(三)法官仪态;
(四)法庭用具的使用。
第九条庭审中,应当评价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法官庭审用语;
(二)诉争焦点的归纳和调查重点的确定情况;
(二)指导当事人举证的情况;
(三)引导当事人质证的情况;
(四)认证的理由及结果;
(五)主持及引导辩论情况;
(六)辩论后的庭审小结情况;
(七)主持调解情况;
(八)当庭宣判情况;
(九)判决认定的事实、说理及法律适用情况;
(十)诉讼程序的完整情况;
(十一)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保障情况;
(十二)庭审秩序。
第十条评价庭审技能还应评价法官的庭审艺术和控制、指挥、引导庭审的能力,包括以下事项:
(一)有效控制庭审节奏;
(二)适时制止法庭发生的扰乱法庭秩序的行为和其他无礼行为;
(三)文明、平等对待所有诉讼参与人,不得出现歧视或偏袒的言行举止,并要求其他人如此;
(四)保持诉讼程序朝着能够达成解决结果的方向进行,不允许诉讼参与人拖延、纠缠枝节问题或者浪费时间;
(五)主持审理案件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必要行动,以保证所有当事人都对诉讼有所准备,保证庭审按时开始,保证各方当事人有公平的机会提出辩论意见,保证庭审能不间断地进行并使纠纷得以解决。
第四章评价标准
第十一条庭审技能分为娴熟型、一般型、不合格三个等次。第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认定为娴熟型:
(一)庭审秩序井然,节奏繁简得当;
(二)法官庭审用语准确、适度并符合审判职业特点;
(三)庭审重点把握得当,找准找全了焦点问题;
(四)焦点问题审理透彻,案件事实审查清楚;
(五)有效控制举证顺序,引导当事人准确举证,并阐明证据的来源、内容和证明目的;
(六)主持当事人质证完整、充分,并引导当事人有针对性的发表质证意见;
(七)认证适时,并具有充分的认证理由和法律依据;
(八)主持辩论时,引导双方就诉争焦点展开辩论,能控制辩论秩序,节奏把握得当;
(九)具备当庭宣判条件的能当庭宣判;
(十)具有较好的庭审艺术和庭审应变能力。
第十三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应当认定为娴熟型:
(一)遗漏关键庭审程序或当事人关键诉讼权利;
(二)庭审偏离或错误审理争议焦点;
(三)庭审秩序出现意外严重影响庭审正常进行,无力解决;
(四)遗漏关键证据认证或认证理由错误;
(五)具备当庭宣判条件而不宣判;
(六)判决结果错误。
第十四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不认定为娴熟型:
(一)庭审中多次出现干扰因素,虽然都能及时制止的;
(二)遗漏了诉讼程序或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虽然庭审结束前都进行了弥补;
(三)庭审开始时审理偏离或未找准审理重点或争议焦点,虽然庭审调查结束前仍回到了对重点或焦点的审理;
(四)法官发表意见经常出现逻辑错误或词不达意,虽然已经纠正;
(五)遗漏非关键证据认证两处以上;
(六)虽然能当庭宣判,但判决结果与旁听庭审的感观明显不符。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不合格:
(一)庭风庭貌不合规范,或法官严重不遵守纪律;
(二)庭审秩序混乱,法官不予制止或无力制止;
(三)庭审调查未找准或偏离争议焦点,导致事实调查不清;
(四)当当事人举证或质证严重偏离主题,或因法律知识欠缺不知道举证及相关举证知识时,不予引导;
(五)应当或可以当庭认证的不予认证;
(六)关键证据认证错误两次以上;
(七)不具备当庭宣判条件而宣判,出现事实不清、说理错误或适用基本法律错误;
(八)遗漏重要诉讼程序或当事人诉讼权利两项以上。
第十六条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不合格:
(一)遗漏非重要诉讼程序或当事人诉讼权利两项以上;
(二)庭审中一直有旁听干扰因素影响庭审秩序而不制止或制止不力;
(三)案件事实基本清楚,但庭审重点模糊,非主要争议焦点归纳不全;
(四)当事人举证、质证或发表意见偶而偏离主题,不及时引导;
(五)可以认证而没有认证的证据达二分之一以上;
(六)能当庭认证,但认证理由不充分。
第五章评价方法
第十七条庭审技能内部评价一年进行三次。
第十八条每年第五、十月份的下旬由审判管理部门组织人员对法官进行庭审技能的评价;每年内审判管理部门不定期组织一次审判委员会委员对法官进行庭审技能的评价。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本办法由市法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第五篇:浅谈新任法官如何提高庭审能力
所谓的庭审能力又叫庭审驾驭能力是法官在法庭上根据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和经验依据法律、运用程序规则主持整个庭审过程,指挥和控制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和履行诉讼义务以查明案件事实、分清责任、作出裁判的能力。庭审能力是法官依法行使审判职能所应具备的最基本能力之一,它是法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在法庭上的集中反映。而
要提高庭审能力,就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法官的素质除具有一般人的素质特征外还应具有从事审判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素质,具体表现为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经验素质三个方面。
1、道德素质。法官在道德方面的素质是指法官的职业道德。它是基于法官这种职业特殊性要求而提出的从事法官职业者所必须遵守的一种行为准则。我国法官法、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都对法官的职业道德进行了明确、严格的规范,这些都充分说明法官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促进庭审能力的提高。
2、专业素质。是指从事法官这一职业所应当掌握的知识。法官适用法律并非是对法律执行机械的操作,因为法律不只是简单的法律条文,它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法官审判案件也不是简单的事实要素规程,它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所以法官道德应当具有广博而精深的法律知识,在审理疑难复杂的案件时法官不仅要在浩瀚的法律海洋中寻找到应当适用的法律,而且对所选择的法律应该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这就要求法官即要掌握应用法学,也要通晓理论法学;即要熟悉实体法、也要熟悉程序法;即要了解中国法、也要了解外国法。
3、经验素质。法官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职业,经验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一个优秀的法官不仅要学会和掌握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正确把握法律精神;不仅要了解和懂得法律的含义,更重要的是具有积极进步的价值观念;不仅要把法律妥当的适用于具体案件,更重要的是能够意识到适用法律的社会影响及其后果;不仅要保持义正言辞、行为果断的作风,更要谙熟调和折中、平衡协调的方法;不仅要有正义临然、刚正不阿的风格,更要具备宠辱不惊、贫富不移的品质,而这一切都是在个人复杂的人生阅历、丰富的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著名法学家霍姆斯说过:“法律的生命一直并非逻辑,法律的生命一直是经验。”
第二,要充分做好庭前准备。庭前准备的目的在于集中解决庭审前的各项准备活动,使庭审一次性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协调。庭前准备工作的中心内容是争议焦点和证据的整理,并在这过程中促成当事人的和解。因此庭前准备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庭审的效率与质量。法官们在庭审前要认真审阅当事人的诉讼材料(如起诉状、答辩状、陈述意见),当事人之诉是法官审理案件的基础和条件,没有诉就没有审,审是针对当事人之诉进行审。因此审之初必须了解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焦点。同时,拟一个庭审提纲,让我们庭审时有个思路与路标,保证庭审围绕当事人的争执的主要问题进行审理,可以避免双方当事人在庭审过程中陈述与案件讼争焦点无关的其它内容,节约庭审时间,及时审理查明案件事实,分清双方的是非责任,提高庭审效率。另外要注意,庭审前还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明确当事人的争议焦点的基础上要根据案件的性质和当事人的争议焦点来学习相关该类案件的法律、法规。只有明确当事人的争论焦点又熟悉了法律规定,才能既有目标又有效果。因此法官绝不可轻视庭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庭前准备工作。
第三,要逐步培养归纳能力和引导能力。归纳、引导是法官的一项基本技能。归纳是指许多的事例概括出一般的原理,法官的善于归纳一是善于归纳当事人诉辩主张,各自的主要观念;二是善于归纳双方当事人的焦点;三是善于归纳本案庭审的重点。庭审中主要是归纳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和无争议的事实,争议焦点归纳的好能增强双方的对抗,凸现法官集中裁决中立者的地位;无争议的事实归纳的好,可以大大提高庭审效率,减少庭审的无用功。
引导是指法官开庭审理的法庭调查和法庭辨论过程中引导诉讼,避免无意争讼,突出问题的焦点,提高质证的质量和辩论的效率,实践中法官主要在举证、质证和辩论阶段做好引导。在举证阶段,法官要根据举证证明义务的分配原则进行引导,具体可采取宣讲性引导、提示性引导,针对性引导和限制性引导等方式来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用纠问式的方式,而要采取诉辩式的庭审方式,引导当事人自行举证,来体现争议焦点和查明的事实;在质证阶段,法官要根据诉讼请求的范围,引导当事人围绕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质证;对庭审辩论阶段引导,要确定辩论范围、审定辩论的内容、限定辩论的时间,决定辩论的开始和结束,掌握整个庭审节奏。使辩论紧扣争议焦点、内容具体充实。过程完整明细,动作规范有序,时间紧凑合理。使辩论具有针对性、充分性、完整性。
综上所述,提高庭审能力是目前新任法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也决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新任法官们认真的思考提高庭审能力规律、总结老法官庭审能力的经验教训、提炼提高庭审能力的捷径。因此,作为新任法官们必须不断的去思考、总结、提炼,从而尽快的提高自己的庭审能力,确保实现个案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