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文荣事迹材料
无 悔 的 选 择
――李文荣同志的典型材料
依安县第一小学
李文荣同志的主要事迹
无悔的选择
她是一位很普通的女人,像一棵草、一棵树,更像一泓平静的湖水,一条潺潺流淌的山泉,既有小草和绿树对大地、高山的眷恋和执着,又有湖水与小溪一样的清澈与透明。她热衷于党的教育事业,用生命之火谱写了共产党人壮丽的人生。构成了她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就是依安县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李文荣。
选择——无怨无悔
人们常说,人生就是选择。是的,李文荣之所以能在17岁这多姿多彩的年华里踏上三尺讲台,便是一次选择,一次无悔的选择。
1977年毕业于克山萌芽学校的李文荣,由一名稚气未脱的女学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那一刻,庄严地改写了她人生花季的历史,从此,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便永恒的选择了她。上班的第一天,她没有更多的炫耀,和普通的教师一样,在老教师的呵护下、在孩子们的企盼的眼神中伴着鲜花登上了三尺讲台。从此她更坚定了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决心。一封信念坚定的入党志愿书便从这位年轻的教师手中郑重递交校党支部。为了教好学生,她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积极向经验丰富的老师虚心求教,把寒暑假充分利用起来,多次自费去外地进修学习,她边实践边摸索,根据学生的特点,挖掘教材精华,更新教学方法。课堂上她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游戏,变生硬的讲述为有趣的提问,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小学教师五年级数学大讲赛中,获全县第一名。她的每一节课都是这样精心设计的,教学结构严谨科学,提问巧妙恰当,教学手段先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取得了显著的课堂教学效果,她所教的班级连续多年在学校、县里成绩抽查中均名列第一。
她不但教好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作为一名班主任,她不但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她培养的学生不但成绩优异,而且品行兼优。她出色的工作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寒来暑往,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党没有忘记这位扎根教育、矢志不悔的好儿女,在震耳欲聋的宣誓中,李文荣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列,从此为她以后的成长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年五月,纪检委缺一名文书,组织部决定在教育系统中物色一位三十岁以下工作出色的女党员,李文荣被选中了。县直机关,工作条件好,工作负荷轻,轻松、悠闲的工作环境令人羡慕,可李文荣却在大家的不解、猜疑中放弃了这次难得的机会。
耕耘——不倦不辍
一九九0年二月,她被任命为一小副校长。这时她如鱼得水,一头扎进了教学管理工作中,有人说她壮得像头牛,有人说她犟得像头牛,因为她把牛的精神完全融入了教学工作中,每天早来晚走,深入教研组指导教师备课,亲临课堂听课,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关键之处亲自做示范,她指导的语文课《海底世界》,数学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倍的应用题》先后荣获市一等奖,在李文荣的言传身教下,一小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较快,慕名前来求学者络绎不决,1990年、91年学校每年学生递增人数达百余人,班级人员均超过60人。为了不负家长厚望,为了让社会放心满意,李文荣高瞻远瞩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文化水平上下了功夫,她率先垂范,带头自学文化知识,九三年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获得大专学历,在她的影响带动下,学校三十名教师中有近二十人参加了高函学习,该校 教师大专达标率位于全县之首,师资力量稳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县名列前茅,身受家长、社会好评。她本人专科毕业后继续参加本科的函授学习,在哈师大中文毕业后,又在东北师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班结业。
一九九二年三月,李文荣被任命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她的人生坐标上又加重了砝码。作为年轻的领导者,她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大胆开拓,一小学区地处县城中心,学生家长多数是上班族,学生三点钟放学无人管理,基于这种状况,李文荣同领导班子商议决定在放学后对学生实行看护,直到家长下班为止,课后看护,解决了家长后顾之忧;而后,她又从学校实际出发,创办了校园食堂,此举不但方便了学生而且为资金短缺的学校增加了许多收入。以上几项重大举措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同,其他学校纷纷效仿,现已在全县普及。
每天清晨第一个到校,傍晚最后回家的李文荣,十几年如一日,她从没休过一个星期天,一个节假日,在她的意念中,根本就没有“休息”二字。当别人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之时,她仍在岗位上不停地思索工作。一九九四年春天,这位壮实如牛的校长病倒了,由于过度的疲劳,超负荷的工作使她过早地换上了多种疾病。家人和亲 朋好友时常埋怨她说:放着轻松的工作不干,偏要自己找罪受,每当这时,她都会发自内心的说:“党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志愿,今生从教,我无怨无悔。”
奉献——不计得失
一九九六年李文荣被教委调到依安艺校工作。这项工作在别人看来算是清闲的工作,可天生工作狂的她脑海又不停地思索了,我县艺术教学工作一向薄弱,既然领导把我放在这个位臵上,我就要把它干好,不能因为自己身体不好而耽误了工作。就这样她在“零”的起点上开始了二次创业。
艺校是新组建的学校,一没校舍,二没师资,三没生源,这样的校长如何当,况且自己又是门外汉,于是她顶着重重阻力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在教委领导的支持下,决定把实验小学和六小作为临时性授课教学点,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她在自己业务不熟的情况下,多方了解、咨询,决定聘请我县在艺术方面有一定威望的老师授课,由于授课费不高,人们对此不予了解,聘任工作有一定困难,于是李文荣便亲自登门拜访,她的诚心打动了老师们,师资确定了,下一步就是生源。她召开各校主抓艺校校长会,向她们讲清当前形势,让她们动员好本校学员,就这样,通过她的积极努力,艺校班终于开课了。李文荣深入教学第一线,实验、六小两头跑,由于领导管理到位,教师授课认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生、家长、老师由不了解到认可最后到支持,艺校班越办越兴旺了,三年来先后培养特长生近千人。其中美术、书法作品先后在市、省、国家及国际比赛中获大奖,音乐、乐器、独舞、独唱在市“三独”比赛中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艺校录制的专题片“小荷才露尖尖角”受到社会的好评。李文荣又一次成功了,她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从不服输的李文荣,以超人的智慧和才能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创造了一项项佳绩,教育事业需要这样有胆有识、敢想敢做的工作者。一九九九年八月在教育内改刚刚拉开序幕之即,她被任命为依安县第一小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上任后严峻的问题便摆在她面前,教育内改形势严峻,环境、人员都很陌生,如何打开僵持的工作局面,一向笑容可掬的她紧锁双眉,领导内部团结协作,发动群众公开考核。主意拿定,说做就做,虽然领导职数较少,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在领导监督、群众公开选举下,成立了职工代表大会,领导教师在公平合理的竞争中进入了自己新的岗位,由于领导工作到位,竞争合理,学校内改工作 进展顺利。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迈过一沟,又遇一坎,她又面临新的难题:教学大楼拔地而起,教学设备亟待更新,十几万元的债务急于还清。面对困境,她虽然着急,但不灰心,不气馁,她常说:该做的事不管困难多大也要做。学校厕所年久失修,雨季使用危险性较大,李文荣来校后,便把此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多方求援,终于得到款项便立即动手修建,可由于包工者偷工减料,致使厕所质量较差工期延误,她拒理力争,为学校挽回重大经济损失。李文荣常以陶铸的话自勉:心底无私天地宽。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来校短短几年间,修建近二百平米的自行车棚一个,瓷砖花坛21个,购臵桌凳五百余套,完成了幼儿园规范化建设,修建了校墙、平整了操场、美化绿化了校园。
抓外部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校之长,虽然工作头绪繁多,但却从未忽视教育教学工作,亲自挂帅进行师德讲座,先后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教育改革讲话、教师师德修养等多项内容,在教师思想素质提高的同时业务素质必须提高,二者相辅相成,她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在狠抓教师“五功、六能”等常规工作 的同时,经常深入班级听课,并多次选派青年教师到省、市学习、取经,并鼓励教师多写经验论文,为提高自身业务奠定坚实基础。
奋斗——执政为民
在奋斗与求索面前,她一刻也没有停歇过,她深知,一名党务工作者为党利民永无止境。在2005年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她首当其冲,走在活动的前头,认真钻研党的建设性理论,积极落实上级党委工作布署,特别是在查摆阶段,她勇于解剖自己,并积极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为支部顺利开展先进性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一小的老师们说:“李书记执政为民,一心扑在事业上,在她心里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她自己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为有这样的好书记而自豪。”的确,她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用共产党员人无私的情怀续写着她执政为民的人生坐标。
严慈相济,体恤部下是她的又一特征。
一九九九年冬天,我校退休教师牛殿金老师老伴病故,还未相识的李文荣协同领导班子成员在百忙中到家中看望,并帮助牛老师料理了丧事,感动得牛老师老泪纵横。二000年春节期间,我校取消坐班的赵淑平老师儿子结 婚,没有告诉校长信儿,那天李文荣儿子正好过生日,可当她从老师口中得到消息后,急忙赶到饭店,赵老师握住书记的手不知说什么好!
多少年来,她就是这样,教师家里的婚丧嫁娶、大事小情,她都挂在心上。
第一小学的每位老师都深为李文荣感动过,退休的赵淑萍老师的孩子结婚,老教师花丽艳的丈夫病重,李书记第一个赶到她家中看望;老教导主任李波得了尿毒症,需要输血,她毫不犹豫的献出200CC鲜血;青年教师国忱搬家,李书记亲自到场忙上忙下;青年教师郑伶、马丽红教学经验不足,李书记就不厌其烦地手把手的教……在第一小学只要是一提起李书记的为人,没有一位不挑大姆指的,她们深为有这样一位好领导、好知己、好姐妹而骄傲和自豪。
在第一小学,每天第一个走进校园的是她,最后一个走出校园的还是她,她用鼓励和希望的笑脸相迎每一位走进校园的师生,她又用安慰和谢意的笑容送走每一位归家的师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每天都是这样周而复始,甚至在年三十晚上她都要在学校和值班的教师一起吃年夜饭。一次她的儿子问她:“妈妈你每天早出晚归整日忙 于工作,是不是把我们都忘了?”李文荣笑着安慰儿子:“妈妈是党的干部,你是党的孩子,我们能有今天是党给的,我们应该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师们的心坎上。”
一个人当她把青春与情感、热血与才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一片沃土,奉献给她所衷爱的教育事业,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她能创造出辉煌的业绩呢!
收获——硕果累累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一小连续七年在教育系统评估中荣获教育、教学前三名,几年来,先后获省“注题”实验先进学校、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档案管理”先进单位、市“德育科研先进单位”、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级“绿色学校”、市“安全工作”先进单位、市“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市“创新理论与实践”先进单位、市“公安机关先进单位”、市“文明学校”、市“合格小学”、并连续七年荣获市“五比五看五争当”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她本人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中国精神”读书教育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市教改先进工作者、市优秀教师、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省、市少儿文化先进工作者、“九五”期间跨世纪合格校长、市校务公开工作先进个人、市“廉政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校长、市“帼国建功” 先进个人、县“三八”红旗手、县政府模范工作者等三十多项荣誉。她撰写的论文先后编入《中华现代教育》和《中国教育管理精览》、《中国百科专家学者经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国当代创新人才》、《当代中国科教文集》等著作中,发表在《黑龙江教育》上。
面对荣誉,她笑得坦然,因为荣誉只能代表过去,它是对以往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鞭策。
在布满鲜花与荆棘的路上,她将无怨无悔地走下去……
第二篇:文朝荣事迹
村支书的楷模——文朝荣
2014-5-15 10:05| 发布者: 蒋敦萍| 查看: 100| 评论: 0|原作者: 宫喜祥 周黎兵 刘 莹 马 刚|来自: 乌蒙新网——乌蒙新报
摘要: 老支书文朝荣从毕节市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回家后,已经是2013年8月。3个月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治疗,他感觉到身体大不如从前。他问儿子文正友自己得了什么病,儿子支支吾吾。他也不再追问,照例每天拿着镰刀巡山,与已经有...老支书文朝荣从毕节市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回家后,已经是2013年8月。3个月的住院时间和术后治疗,他感觉到身体大不如从前。他问儿子文正友自己得了什么病,儿子支支吾吾。他也不再追问,照例每天拿着镰刀巡山,与已经有缸钵粗的华山松近距离接触,可是每每走到村口,爬上两段山路,已累得气喘吁吁。
苍翠挺拔的华山松,从村头一直绵延到山顶。30多座山坡,交织成郁郁葱葱的林海,海雀村掩映其中。文朝荣说:“海雀人选择用华山松构筑绿色生态和谐之梦,就是因为华山松经霜耐寒,在贫瘠的土地里能壮成、涵水养土,还能生籽结果,福荫后人。”
看着父亲对华山松林难舍难分的眷恋,好几次,悄悄跟在后头的文正友眼里噙着泪花。看着父亲身体越来越差,从双脚行走到依靠拐杖才能靠近山林,文正友忍不住劝说父亲:“您身体不好,不要太过劳累。”
“其实你不说我也知道自己得的是什么病。我只是忍不住想到山林里走走,听听鸟叫,和华山松说说话,我心里就高兴。”文朝荣说到这里,话变得语重心长起来。“儿啊,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你记住一定要守住这些松林,有青山常在,才有绿水长流,不然海雀又会回到过去我们过怕了的苦日子。”
青山有幸埋忠骨,翠松无悔护恩人。时空定格在2014年2月11日,苍天垂泪,林海肃穆,文朝荣因患癌症不幸病故,永远和他钟爱的华山松相伴在一起。
生存怪圈里的苦日子
“海雀村,作坊河;罩子遮齐门槛脚。要想扯尺遮羞布,肩膀当作地皮磨。”地处乌蒙大山深处的赫章县海雀村,平均海拔2300多米,山寒水冷;森林覆盖率不到5%,荒山秃岭;缺水,缺电,无通村公路,全村的苗、彝群众基本是文盲,没有一名初中生。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海雀村的状况。
按照彝语,“海雀”是 “候确”的音译,是“湖水灌注”的意思。海雀村过去有3个海子,水从高到低从一个海子流到另一个海子。当时的海雀,却找不到一处海子,没有绿水青山,有的只是让人揪心的穷山恶水,连年水打沙壅的生态灾变。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不少地方都享受到开荒种地带来粮食增产的好处,可我们海雀却没有。”年过半百的村民王永刚回忆,当时的海雀村,地势高寒不适宜玉米生长,群众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种一坡收一萝,粮食作物以洋芋、荞麦为主,更为致命的是,由于从大集体开始时在山上过度放牧,面积上万亩的草山草坡和次生林沙化严重,满眼荒山秃岭,石头越长越高,土地越种越薄。山下的人给海雀村编了几句顺口溜:“海雀地无三尺平,有女莫嫁海雀人。踏着云雾去种地,抬起楼梯进家门。”
经济的贫困导致了生态的恶化,生态的恶化又加剧了群众生活走向水深火热。每到年关,就出现群众开始缺粮,而到青黄不接的四五月,海雀村700多苗彝同胞几乎家家断炊,靠挖野菜、吃洋芋叶度日,一些饿得睁不开眼的群众到山下借粮,借一斤包谷,秋收后要加倍偿还。尽管赫章县当时的恒底区考虑到海雀的贫困程度,把救济粮指标多拨给海雀村,但犹如杯水车薪,只能解决一时之急。
1985年5月,新华社一篇不足千字的报告里这样写到:“在海雀村3个村民组察看了11户农家,家家断炊。苗族老大娘安美珍瘦得只剩下枯干的骨架支撑着脑袋。她家4口人,丈夫、两个儿子和她,全家终年不见食油,一年累计缺3个月的盐,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了。苗族社员王永才家靠吃野菜等物过日子,更谈不上吃油、吃盐。在他家的火塘边,一个3岁多的小孩饿得躺在地上,发出“嗯嗯嗯”的微弱叫唤声,手中无粮的母亲无可奈何。走进苗族大娘王朝珍家,给一下子惊呆了,大娘衣不遮体,见有客人走来,立即用双手抱在胸前,怪难为情地低下头,她的衣衫破烂得掩不住胸肚,那条破烂成线条一样的裙子„„大娘看出了记者的难堪,反而主动照直说:“一条裙子穿了三年整,春夏秋冬都是它,唉,真没出息,光条条的不好意思见人。”大娘的邻居是周光华家。主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早在去年年底就把打下的粮食吃光了,几个月来,找到一升吃一升„„”新华社的这篇报告在最后说到:“这些纯朴的少数民族兄弟,尽管贫困交加,却没有一个人外逃,没有一个人上访,没有一人向国家伸手,没有一人埋怨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情景令人十分感动。”
海雀村的极度贫困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关注并作出批示:“有这样好的各族人民,又过着这样贫困的生活,不仅不埋怨党和国家,反倒责备自己‘不争气’,这是对我们这些官僚主义者一个严重的警告!!请省委对这类地区,规定个时限,有个可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多做工作,改变这种面貌。”
批示引起了贵州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将这篇报道和批示用急电传给各地(州、市)委负责同志,并连夜召开全省电话会议,布置各地(州、市)、县立即检查安排群众生活。
省委随即派出8个工作组对贫困地区进行调查,详细了解农村缺粮情况。中央分两次拨给贵州生产救灾款3600万元,增调粮食5亿斤。贵州省委、省政府派调查组星夜兼程奔赴海雀村核实情况,决定批给赫章县100万元救济款,帮助解决农户渡过生活难关。
1985年7月24日,刚到任的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马不停蹄来到赫章县等地调研。1988年6月9日,由胡锦涛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海雀村也因此被誉为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
在乌蒙山区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视为“不适宜人居”的土地上,海雀村人在文朝荣支书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战天斗地,绝处求生的惊天壮举。
为绿荒山白了头
海雀村拉开决战贫困的大幕,是从种树开始。
1986年春天的海雀村,山上一棵像样的树也没有,就连护卫在一些人家房前屋后的树也少得可怜,掰起手指头就可以数出来。
和往常一样,文朝荣吃了午饭扛着锄头去对门的营盘山挖地。春日的阳光很暖,他的身后跟着的小黑狗摇着欢快的尾巴。
天有不测风云,还没到山顶的沙地里,对面的红房子村方向尘土飞扬,气势汹汹的狂风正朝营盘山这边扑来。文朝荣想起去年冬天,邻居家的杈杈房就是被这样的狂风吹垮的,他不由自主地为自己的杈杈房捏了一把汗,想着赶回去,但风势来得凶猛,已经来不及了。文朝荣迅速趴在地上,闭上眼睛,任沙尘从身上狂扫而过。
等到狂风过后,文朝荣从山上回来,看到寨子里有几栋杈杈房被狂风扯得支离破碎,鼻子一阵酸楚,老天不开眼,我们偏要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与风沙战斗,否则海雀人真的活不下去。”
很多天,文朝荣苦苦思索:“风沙大,可以盖土墙房来抵挡,但每年的水打沙壅,肥泥不断被冲走,庄稼越长越矮,石头越长越高,怎么办?”
他想到了种树:“只要山上有树,就可以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
下定决心后,文朝荣迅速召开党支部会、村民代表大会、寨老会等各种形式的思想动员会,动员村民们种树。
会还没开完,就引来大多数村民的激烈反对: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力气?树能当饭吃?
村民思想不通,村支部领头做给大家看。文朝荣与另外两名苗族村干部商量:“看来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要花时间,我们先把树苗找到,带头做给大家看。村里苗族群众占多数,你两个苗族干部多做工作,只要村支部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就这样,三名村干部白天干农活,晚上就去串门,挨家挨户搞动员。一次说不通,两次,两次说不通,就三次。个别村民意见大,文朝荣就上门苦口婆心地劝说了五六次,终于做通了工作。
在群众思想基本统一后,又一个难题困住了文朝荣。全村大大小小30多个光秃秃的山头,要在这么大的面积上种树,到底种多少棵树?种什么树?这么多树苗又要去哪里找?树要种到哪年哪月?一连串的问题,让他睡觉都闭不上眼睛。
文朝荣左思右想,古代愚公都能挖山开路,我还不信种树会有挖山难?只要全村人齐心协力,把冬天闲着烤火的时间都用上,一年一年地栽,一片一片地栽,光秃秃的山坡一定能长出树林来。
为了找到苗木,他每天早早地起床,一边向乡里汇报,一边往周边的村子和乡镇跑,县区乡的各级干部都被他这样的精神打动了。1987年初冬,林业部门免费提供给海雀村100亩华山松苗,村委自力更生培育了35亩苗圃。
这一年的冬天,文朝荣带领全村200多名青壮年顶风冒寒,背着洋芋上山当午饭,开始了海雀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壮举。
这年冬天,文朝荣带领大家在几座山头栽种了800多亩华山松。面对那些只剩下荒砂的山头,文朝荣总结出了“点穴种树”、“浅坑植苗”、“同向移栽”、“借泥成肥”等种树经验,他还编了鼓励大家种树的顺口溜:种树之人下决心,千难万苦不灰心。关键窝窝要打好,树子最怕栽坐根。一年更比一年大,一年更比一年青。
第二年春天,种下的苗木迎风生长,村民们看到了绿色的希望,对海雀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初冬,庄稼刚刚收完,全村男女老少自发扛起锄头树苗,背着洋芋上山,继续种树。临近除夕,村干部们商量,“叫花子也要过三天穷年”,还是放大家一天假准备过年。一些村民说,时间不等人,树还是要继续种。文朝荣出了主意:“干脆每家出一个男劳力上山种树,其余在家准备年饭。”
除夕当天,天空中下起毛毛雨,村民们冷得直发抖,带去的十多斤洋芋中午就被大伙吃完了。到晌午时候,大家肚子咕咕叫唤,有人停下来歇口气时,发现文朝荣不见了。
一会儿,文朝荣提着一大篮煮熟的鸡蛋,喘着粗气跑上山来。原来,文朝荣趁大伙不注意,偷偷跑了回去,他瞄准了头晚上妻子放在木箱子里的五十个土鸡蛋,一回到家就把正在蒸饭的甑子抬开,把鸡蛋全部放进锅里。
正在外面做事情的妻子钻进屋来,瞪大眼睛质问文朝荣:“你这是干什么?这鸡蛋是我凑了几个月,专门给姑娘坐月子吃的,你把鸡蛋全部煮给别人吃了,你还是她家爹不是?”
文朝荣怪难为情地说:“大家栽树也辛苦嘛,栽树也都是为了全村人好,况且我是村支书,我不能看着大家饿肚子啊!”李明芝气得直咬牙,狠狠地说:“树、树、树,你就知道树,去年家里杀来过年的两只大公鸡,我们汤都没得一口喝,全让你抬上山给他们吃了,你怎么不把自己也煮了给别人吃,这个家你还要不要,婆娘儿女你还要不要!”说完哭着摔门而出!
大伙吃完鸡蛋,来了力气,来了精神,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
绿了荒山白了头。经过1987年以来十多个冬春的艰苦奋战,加上2002年退耕还林的一千多亩山林,目前,海雀村共有林地达1.34万亩,户均65亩,人均14.3亩,退耕还林143户共1120亩。群众每年可获退耕还林补助款24.8万元,森林覆盖率从不到5%上升到现在的70.4%,海雀村因植树造林成绩突出,受到国家绿化委表彰,荣获“全国绿化千佳村”称号。据估算,海雀村的万亩林场,经济价值达4000多万元,人均近4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青山变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科学发展的榜样力量
在带领大家饿着肚子种下千秋树的同时,文朝荣一刻也没敢忘记这些年海雀人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
20多年前,村里的赤脚医生王富华向文朝荣哭诉:“文支书,家里揭不开锅了,我那儿子、孙子都跟媳妇回娘家恒底村去了,我这张老脸往哪里搁啊!”“他们都会回来的。”文朝荣拍着肩膀安慰王富华。其实,他的心里更难受,这都是穷根惹的祸,水从低处流,人往好处走啊„„这成为文朝荣心里挥之不去的苦难回忆。
多少次,文朝荣在下山赶场或偶有机会到区里开会时,看着山下别的村寨种出的玉米又大又好,他心里好生羡慕。海雀村地处高寒地带,主要农作物是荞麦和洋芋,种的玉米苗因为肥力欠缺,长得又矮又小,耗子都要跪起吃,要是能有办法种出像别人这样的玉米来,那该多好呀。
文朝荣心里想:“这些年,政府给我们的救济粮不少,但老是靠政府救济,海雀人腰杆直不起来,我们也要有志气,要想办法不再让领导们担心牵挂。”
1990年,为了使村民们尽快走出贫困,文朝荣又背上他的小黄包,装上洋芋下山了。他首先来到农技站。
那是一个阳光好得喜人的天气,文朝荣在农技站的墙壁上看到了白刷刷的四个大字:“科技兴粮”。一间屋子里堆着一捆捆像胶子一样的东西。
他找农技人员取经,农技人员告诉他,那胶子就是地膜,要让海雀村长出大包谷,你扛两捆去试试,肯定很神奇,技术我们来教你。
这年春天,在海雀村破天荒出现了白色地膜,村民们围拢来看稀奇。
文朝荣借机向村民们大讲科技兴粮的好处和知识,村民们表示怀疑,地都被胶子蒙住了,还能长出庄稼?第一年,文朝荣没有说动一户人,只有自家地里种上了地膜苞谷。
秋收时节,他的地膜苞谷长得又粗又大,全村各寨的老老小小看得眼睛发亮,村民们做梦也想不到,稀奇了,使用地膜覆盖种植,竟然能增加好几倍的产量。后悔、叹息的声音一阵接着一阵。
第二年,海雀村民都在自家地里开始使用地膜种苞谷。
之后,文朝荣根据海雀海拔高、土地瘦薄的特点,以科技兴农为先导,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他一边积极推广地膜包谷,全村每年盖膜不少于200亩,粮食单产亩产从不足50公斤上升到174公斤。他又一边大种绿肥,实行土地的有机改良,每年绿肥面积不少于100亩,有效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1994年,全村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14.46万公斤。是十年前粮食总量的两倍多,人均占有粮203.5公斤。
文朝荣笑了。有了科技兴粮,海雀人终于吃上了饱饭。
正当大家沉浸在温饱即安的快乐中时,文朝荣开始尝试寻找挣钱的门路。随着山上林茂草丰,文朝荣又带着村民们开始从发展畜牧业着手,走上了喂猪养牛致富之路,改变了传统的养牛耕地,喂马骑耍,养羊避寒,养猪积肥,养鸡买盐的观念,教会了村民养畜赚钱。
这一次,海雀人不再瞻前顾后,村民们都说:“跟着老支书干,错不了!”文朝荣用一次又一次的正确判断,让海雀村人彻底信服了。
山变绿了,温饱解决了,可见过世面的文朝荣没有满足。“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海雀村确实变了个样。可是,与山
下的村寨相比,海雀人还差得远。”他心里琢磨着,海雀村过去穷,除了地势高寒,土地贫瘠等自然因素外,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全村人缺文化,思想观念落后,耕作方式原始,搞发展放不开手脚。
要保住海雀村的青山绿水,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并举。不能放任人口过快增长,不能让下一代再吃没有文化的亏!
文朝荣又一次带起了头。
上世纪80年代,海雀村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村民们传闻计划生育是要拿人去开刀,个个怕得要命,都到处躲藏。国家的政策执行不下来,文朝荣横下了心。他特意找来几个胆子大的计生户到家里喝酒,几杯包谷酒下肚,他说:“我们吃饭靠借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多生了孩子,人口增多,一个人的粮几个吃。结扎手术对身体一点影响也没有,我来带个头结扎,你们大家总不会有想法吧。”第二天,就有9户人家跟着文朝荣走进区公所的计生手术室。村里的计生工作刚打开局面,有人又说,老支书年纪大了,反正也生不了孩子,割不割都一样。文朝荣听到后,伤透了脑筋,为了让少生快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他动起了结婚后才生了一个孩子的大儿子文正全的脑筋。他说:“儿子,生一个够了,你还记得你们小时候因为兄妹多,我天天带着你到处借粮的苦日子吗?”
文正全说:“我听父亲的,但还是要和妻子商量一下。”
文正全没有说通妻子罗文兰,文朝荣就亲自出马,去做儿媳的思想工作。
在文朝荣的动员下,大儿子文正全带头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成为全村乃至全乡、全县第一批少有的办理独生子女证的人。就这样,婚育新观念在海雀村蔚然成风。目前,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涌现出3户独生子女户和12户双女户。
“人口虽然得到控制,但素质不高,不懂得发家致富也是枉然。”文朝荣还是放不下心。他想:“改革开放好多年了,偌大一个海雀村,只有5个文化人,初中毕业生一个都没有,海雀贫困的一个主要根源也在于教育发展的滞后。治穷要先治愚,要让群众摆脱贫困,就必须抓好教育。”
要好好办个小学,培养更多孩子读上初中乃至更高的学校,是文朝荣平生最大的心愿。1988年一个秋天的早晨,文朝荣心情激动地在村民大会上说:“现在我们最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好好为我们村的孩子们盖一所学校,不能再让他们像我们这一代一样,进城连个厕所都找不到„„”
“是啊,早就应该有了,早就应该有了!”“有钱的捐钱,有材料的捐材料,好好给孩子们盖一个学校。”文朝荣首先带头捐了168元钱。
文正友回忆说:“那168元钱,是我家当时的全部财产,是我父亲头天瞒着我母亲把家里的牛牵到四方井街上卖掉得的钱。”
如今,在文朝荣的努力下,帮扶赫章县的台盟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资46万元,为海雀村建起了一栋8间校舍的教学楼,办学能力从3个年级升到了6个年级,不仅解决了整村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也吸纳了邻近村的部分儿童到海雀小学读书。目前,村里最美的地方是学校,村里还成立了教育基金,考上大学有奖励,读职校都可以申请无息贷款。灵魂深处的群众情怀
“再穷也没见父亲哭过。”在二儿子文正友的记忆中,父亲这一生只哭过三回。
第一回:2008年,文正友担任村主任已经三年有余,为了方便给自家的小超市运货,他花了7万元买了一辆小皮卡,高高兴兴开回家中。过了不久,河镇乡乡长余朝斌来村里调研,把文正友喊到办公室说:“正友啊,你买车可千万不能用下拨的资金啊。”文正友拍着胸脯对乡长保证说,我父亲是老党员,我也是党员,买车这7万元是自己多年来的积蓄,政府拨给村里的12万元基础建设资金自己一分都没动。为了让乡里领导放心,文正友先后跑到乡里三次,每次都去汇报资金的使用进度。
消息传到老支书耳里,文朝荣火速把文正友叫到老屋。文正友刚一进屋,老支书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拉住文正友说:“儿啊,你父亲当了二三十年支书,一辈子做事情光明磊落,没给你们留下一点扯不清的账,你不要让老百姓看不起你„„”话还没说完,文正友明白了,原来是父亲听说自己跑到乡里算了三次账,害怕自己挪用公款。文正友向父亲详细解释了一遍,眼眶不禁湿润了。他想起父亲平日里艰苦朴素,克己奉公,有多少次,自己和大哥甚至还埋怨过他,什么好事都为老百姓,对自家儿孙照顾得却很少。
第二回:“要是没有老支书,我们母女不知道该怎么活。”三十多岁的王兴秀每每想到这些,都会流下感动的泪水。2003年,文朝荣每天上山巡林,都会遇到从海雀组嫁到可乐乡的苗家姑娘王兴秀。
“这姑娘是我看着长大的,是个乖娃儿,怎么来娘家住了这么长的时间,也不回婆家?是不是家里出什么事了?”就这么一想,这么一问,文朝荣回想起80年代种树和90年代推广地膜苞谷的时候的一幕幕,那时王兴秀才十来岁,特别勤快,她和大人一起上山栽树,纤细的小手,拿着树苗一株一株地放在她爸爸妈妈挖好的坑里。文朝荣一看她这么小,就从兜里拿出一块小粑粑递给她。对她说:“小闺女,你真听爷爷的话,来帮爷爷种树。”小姑娘说:“爷爷,这
不是帮您栽树,我爸爸妈妈告诉我,这是帮我们自家栽的。”
一问才知道,王兴秀嫁出海雀村后,丈夫不管她,公婆也不管她,丢下她和两个孩子,一分钱也不给娘三个。文朝荣一听,眼泪就流了下来。
海雀村的一人一草一木,文朝荣都熟悉,海雀人的生活越来越好,可嫁出去的海雀女儿却受了苦。文朝荣心里很难受,他真情地对王兴秀说:“孩子,回到娘家来吧,爷爷会想尽一切办法,让你们安心住下来,有地种、有房住,娃儿有学上。”
回到家中,文朝荣叫来了大儿子文正全,把王兴秀的事情讲给了文正全听,随后又说:“儿啊,你我都是党员,你现在又是村干部,在外边有活干,不靠土地生活,干脆就分个3亩地给她种,让她有口饭吃,也要向上级反映她的情况,安排她回来,帮助她把房子盖起,让她母女三人有房子住。”
文正全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因为他知道父亲的品性。早年,村民王德光3兄弟分家后,一家4口只有一亩地,地里刨食糊不了口,他曾起过开荒的念头。是父亲主动找到王德光把自家的4亩地送给他种;苗族老人安美珍过去一家4口挤一间茅草房,是父亲领着二十几个青壮劳力,给老人修了土墙房;饿饭的年月里,掌管着救济粮分配大权的父亲,先后四次将救济粮指标让给了乡亲们。父亲一生想的都是为老百姓做事,做儿子的更不该推脱。
在文朝荣的帮助下,王兴秀母女三人得以把户口又重新迁回海雀,2007年,经过文老支书的积极争取,上级给了建房款,文老支书又请人帮她家建房,母女三人住进了新房,有了自己的家。
第三回:今年2月11日,海雀村下着漫天大雪。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将辞别人世的文朝荣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来,紧紧握住二儿子文正友的手,大哭着说:“儿啊,我不想死,我想活下来,2020年实现小康,我真想看见那一天。儿啊,如果我走了,到那一天,你一定要多放鞭炮把我震醒,我要看看海雀的小康„„”
乌蒙山上挺立的华山松
老支书走了。下葬那天,大雪纷飞,华山松林银装素裹。与海雀相邻的四方村、红房村、双乐村、双河村、新营村、新寨村、老街村、恒底村、河坝村、板底村„„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都在追忆发生在老支书和自己之间的故事:走的路、过的桥、住的房、山上林、兜里钱„„哪一样没有老支书的艰辛付出?
新丰组50岁的王光荣平日里都会赶着羊上山吃草,这一天,他静静地把羊关在羊圈里。“我去送送我们的老支书,我们心里的老支书啊,不能不去。”
这一天,从寨门到墓地,一路上全是送他的人,邻村的人都来了百十个,他们说,过去大家都不想种树,支书对他们的帮助特别大,天寒地冻都要来送一程。无论壮年还是长胡子的老人,都争着在棺木上山的时候使把劲儿,都争着为老支书的墓地添一把土。
老支书走了,93岁的安美珍老人活动不便,就坐在门口喃喃念叨。“舍不得啊!好人啊。当年我的房子要垮要垮的,是文支书找人给我修房子,还对来帮忙的人说,人家家里困难,修好房子各人回家吃各人的饭,不要给老人家添麻烦。”老人沧桑的脸上挂着眼泪。
“你放心,我一定会帮你守好这片林!”51岁的苗族汉子王德光接过护林队长的重任,他每次巡山都要到老支书坟前,默默地和老支书说几句心里话。
“只有他配得上这个地方!”曾担任10年村支书的苗族老人王学方说,朝荣老哥下葬的地方正是海雀的“心脏”。是啊!老支书弥留之际,仍然割舍不下那片他倾注了毕生心血的华山松林。他的墓地背靠海雀山,与华山松林相伴,听得见小溪的歌唱,看得见海雀的村庄,如同一棵傲然屹立、万古长青的华山松,就这样痴痴地守望着家园,守望着海雀的未来。
“老支书是海雀村的灵魂,他为海雀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心愿。”得知老支书病重,赫章县委书记黄光江前去看望,并认真听取老支书对海雀村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老支书忍着病痛说:“我们海雀要管好森林,保护好生态,要在海雀赶场,让老百姓有买卖东西的地方;如今海雀的孩子在大家的关心下,有很多进入了初中、高中,还有两人考取了大学,要抓好这里的教育,让孩子学得更好,长大有出息。要搞好医疗卫生,方便老百姓看病。面对老支书的想法,黄光江说:“请您放心,您的心愿我们一定会好好落实,尽快落实。”
老支书走了,几代中央领导对海雀村的期盼和愿景已经变成了现实。海雀渐渐浓缩成为贵州扶贫攻坚变迁的一个缩影,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本。
省委书记赵克志不久前专程来到海雀村调研,非常动情地说:“老支书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造福子孙的精神,是全省人民学习的榜样。艰苦奋斗就是不甘落后、不怕困难,无私奉献就是勤政为民、清正廉洁,愚公移山就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改变面貌就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造福子孙就是着眼长远、打牢基础。文朝荣同志是贵州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杰出代表,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
第三篇:李文祥事迹
李文祥先进事迹摘要
履历:
1925年农历端午,生于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白衣阁北街村。
1947年12月,参军加入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29师85团。1948年9月,参加济南战役,负轻伤,立二等功。1948年冬,参加淮海战役,任副班长,同月升任班长。立特等功。
1949年3月,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第28军83师247团。
194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参加渡江战役。
1949年5月,参加上海战役,立一等功。
1949年10月,参加福州战役,获特等人民功臣奖状。1949年9月,参加平潭岛战役,获战斗模范称号。1955年7月任副连长,授少尉衔。
1956年8月,复员转业为18级干部,任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保卫科干事。
1957年,在福建仙游与陈宝珍结婚。
1962年7月,响应国家干部精简支农的号召,返回家乡当农民。先后担任民兵连长、生产大队长、生产队长。1979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务农30余年。2011年1月4日,省委书记卢展工慰问时无意之中发现他的事迹,省委、省政府、省军区作出向李文祥同志学习的决定,全省掀起学习热潮。
主要内容:
李文祥1925年5月出生,1947年参军入伍,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解放军第28军83师247团战士、班长、排长、副连长,先后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和平潭岛等战役,荣立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各一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1956年,他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总公司工作。1962年,他响应国家支农号召,主动要求回家乡务农,先后担任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
1962年,党和国家发出了党员干部回乡支农的号召。单位召开动员会后,李文祥第一个报了名,咬破手指,按下了鲜红的指印。就是这一按,按出了他50年的另一番人生境遇;就是这一按,按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当年7月,李文祥带着妻子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家。从此,在福建省建筑工程总公司的花名册里,少了一名干部,而在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多了一个农民。当时的北街村,到处都是盐碱地。这位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汉子横下一条心,他说:“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打仗攻山头还难!”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两年时间,原本亩产只有一二百斤小麦的低产田,全部种上了水稻,产量也增长到400多斤。
稻改成功后,大家联名推荐他连任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祥婉言谢绝:“我年龄大,文化低,还是让年轻人干吧,我做好配合就行啦。”就这样,他由村支书到副支书,由民兵连长再到生产队长,最后成为社员,“官”越做越小。
在李文祥的生活中,我们不能不提他的妻子陈宝珍。这位当年美丽清纯的闽南姑娘,如今已经年近八旬,50年过去了,陈宝珍老人早已和这里的生活融为一体,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北街村村民,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太。因为拿不起路费,这么多年,她只回过一次福建老家,还是卖了一头猪换来的路费。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牵挂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的生活和待遇问题,先后于1979年和2001年两次对优抚对象进行全国性普查。几十年来,为了掌握准确情况,县民政局对优抚对象曾进行过12次核查。在这些普查、核查中,李文祥的辉煌历史始终没有任何记载。1993年,范县对全县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进行排查,寻访人员到李文祥家里了解情况,李文祥拿出的却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党费证。2009年,范县民政局开展了“红色记忆・追忆英烈”活动,广泛收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英模资料,李文祥老人在他填报的表格中,对参加的各种战役和家里的困难,一个字也没填。
十几年来,民政部门对前来反映生活困难的每一名优抚对象,都进行了登记。可是,在我们的登记册中,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李文祥的名字。
几十年来,他把一枚枚军功章悄悄地藏在了小布包里,把信念深深扎进家乡的土壤,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本该享受的各种待遇。
“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辗转来到范县,专门为李文祥落实待遇。“李文祥同志,组织已经决定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请你回福建工作,不用在农村受苦了!”听到这个消息,李文祥十分激动:“没想到,这么多年了,组织还惦记着我呢。”随后他平静地说:“我在农村这么多年了,已经习惯了。再说,我是队长,村里的群众也需要我。要是大家都去富的地方,穷地方没人来,那不就更穷啦?!”
1984年,福建的同志再次专程来到范县,为李文祥发放了生活补助费,以后每季度给他寄一次。不久县民政局也根据相关政策,给工资40%的补助。他知道他办理了原后,马上拿出福建方面给他寄来的生活补助费凭证,找到民政部门说:“福建给我发着钱呢,咱不能昧着良心拿两份,让国家吃亏啊。”
今年2月初,有关部门专门安排李文祥老人到濮阳市人民医院做了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并让他在职工食堂免费就餐。当他听说一份套餐要15块钱,便对女儿李金英说:“我们不能这样吃人家的,这都是公家的。”看到不小心从碗里掉到桌上的米粒,老人用颤抖的手,一粒、一粒地捡起来,放到了嘴里。老人这个举动,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回到病房,李文祥紧紧拉住前来看望他的一位市领导的手,后悔地说:“不该啊,那天见到卢书记,我真不该把那包东西拿出来,不该惊动领导,给大家添麻烦了。”
鲁迅先生曾经形容那些脚踏实地推动民族进步的人是“中国的脊梁”。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有像李文祥这样居功不傲、安贫乐道、默默无闻的人,都是民族的英雄,都是时代的先锋。他们身上闪耀出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光辉,正是中原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具体体现。
第四篇:李文祥事迹
“道德模范”李文祥先进事迹
他是一位战斗英雄。济南攻坚战,他冒着枪林弹雨为部队炸开坚固城门;徐州碾庄阻击战,他带领战士吃麦子喝冷水,顽强阻击敌人4天4夜;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保卫战,他打坏了两支枪,血战后一个排仅剩3个人。
他战功卓绝却不居功自傲。在国家困难时期,他主动放弃干部身份回乡当农民;他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他安贫乐道,半个多世纪坚持人生信仰从不动摇。
他就是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北街的退伍老军人李文祥。
枪林弹雨:战火涅槃的英雄赤子
1948年,23岁的李文祥应征入伍,成为一名爆破手。在当年9月打响的济南战役中,李文祥和战友们顶着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用三轮车把炸药推到城门下,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李文祥的左手也被打伤,但他强忍伤痛码好炸药,毫不犹豫地拉开导火索。一声巨响,城门被炸开,解放军蜂拥而入,冲进了济南城。
战役结束,李文祥获得了第一枚军功章。随后,李文祥所在的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参加徐州碾庄战役,李文祥驻守在太平庄,和国民党精锐部队相遇。他和战友们吃麦子喝冷水,硬是阻击敌人4天4夜,经过浴血奋战,全歼国民党军12万人。在淮海战役中,李文祥再次荣立一等功。
1949年4月,李文祥随部队渡长江参加了解放苏州及上海的战役,在渡江战役前夕,李文祥火线入党。从此他坚持自己的信仰,63年无怨无悔。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李文祥跟随部队从山东打到台湾海峡,经历大小战役、战斗数十次,他作战勇敢,从普通战士干起,一直到班长、排长、副连长。
一个泛黄的小布包是李文祥辉煌历史的见证,里面装满了奖状、军功章:济南战役的二等功勋章,淮海战役的特等功勋章,进军福建时的一等功勋章,渡江战役的荣誉勋章,渡海战役、平潭岛战役的战斗模范书„„
困难时期:带领乡亲甩掉穷帽子
1956年,李文祥从部队转业,到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公司担任保卫干部,他不愿在办公室享清福,主动申请去建设一线。1962年,李文祥自愿回乡务农,带着妻子回到了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农村老家。
李文祥的老家地处黄河滩涂,土地贫瘠,乡亲们辛苦一年吃不了几顿饱饭。李文祥下决心改变现状,他利用在南方学习的水稻种植技术,带领乡亲挖河、修渠,引黄河水种稻子。
在挖河修渠过程中,李文祥专拣推车、扛包之类的重活干。“共产党员要往头里跑。”在李文祥的带领下,他们第一年修好水渠,第二年试种,当年就有了好收成。74岁的农民张文斌告诉记者:“那会儿,连窝窝头都吃不饱的乡亲们忽然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饭,感觉就像做梦。”72岁的老会计陈玉文说:“我们村种植水稻逐步向全乡,甚至全县推广,李文祥被选为乡种稻队队长。现在,范县的大米已经是响当当的名牌了,李文祥功不可没。”
当时的队干部董明瑞说:“李文祥最大的特点是大公无私,他被选为八队的队长,白天和社员一起干活,晚上在家与队干部商议队里的大事小情,开会的一切费用都是李文祥自己开销。”
当年20多岁的闽南姑娘陈宝珍跟随李文祥来到河南农村,说到自己的丈夫,她埋怨中充满骄傲:“当村干部时,他做啥事都带头,掏粪时他站在粪池里,挖渠的关键时期他40天没回家。”
安贫乐道:坚守信仰一辈子
刚回到老家时,李文祥没地方住,就在一个破庙安了家。在村里最困难的时期,他带领大家为温饱奋斗,直到54岁才有了女儿。改革开放土地到户后,年近花甲的他和妻子带着幼小的孩子靠4亩地生活。尽管生活困难,李文祥却从没向组织张过一次嘴。
如今李文祥已经87岁,为了生计,女儿在离家不远的工厂干活,女婿则去内蒙古打工。村主任董明亮告诉记者:“李文祥的家境在村里属于中等偏下,一家6口人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前年他中风得了脑血栓,更是每况愈下。可我任村主任13年来,他没提出过任何要求,今年河南遭遇大旱,他还想为村里的抗旱打井出点钱。”
陈玉文说:“李文祥刚回村时一贫如洗,但看到当时4岁的董保安得了病,便背着他上了医院,还垫了20元救了董保安一条命。李文祥当队长16年,我给他当了16年会计,李文祥没多吃队里一斤粮,没多花队里一分钱。”
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说:“2000年,俺村困难户赵相荣的儿子好不容易找了个对象,可是没钱结婚,我们家辛苦一年攒了200多元钱,我爸爸全拿了出来。那年春节我们家没割一斤肉,剁点萝卜包顿饺子算过了年。”
半个世纪来,李文祥守得住清贫,安贫乐道,从不向人炫耀自己的历史。新年过后,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范县慰问,问起他的从军历史,李文祥才把泛黄的小布包拿了出来,看着那么多军功章,在场的人无不对老人肃然起敬。
第五篇:李文艳事迹 文档
漫漫修远岗位路,芬芳信念润人生
—记环境管理监察处城建房产科长李文艳
李文艳,女,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7月生,毕业于吉林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政工师、高级经济师,现任环境管理监察处城建房产科长。
坚守体现本色
二十八年前,因为熟人的关照,刚参加工作的李文艳被分配到砖瓦厂厂办工作,工作轻松,待遇也好,可是她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考虑再三,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岗位,毅然向厂领导主动提出申请到最苦最累的一线去工作,这样的选择令很多人疑惑不解。两年后,一名亲友邀请她去南方工作,有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但李文艳还是不为所动,继续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工厂核算员。在她的心里,忠诚企业、忠实信仰,是任何金钱和物质都无法衡量的。面对着繁琐的工作、亲友的埋怨、微薄的收入,她从不退缩、动摇,年复一年地工作在林业企业、工作第一线。二十几年来,她先后被授予“三八”红旗手、岗位标兵、优秀个人称号,连续三年被局工会局党委林业局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城建系统排头兵等光荣称号和荣誉,她说:“坚定信念,坚持理想,一定能从平凡中得到快乐。”
尽心成就使命
7月28日,对于红林人来说,是一段永远值得铭记的日子,突如其来的洪水打破职工群众安静祥和的生活,在林业局党委的号召和统一部署下,全民皆兵全员抗洪,从而打响红石林业局建局史来最壮观的战役,而对于弹性工作在老家休假中的李文艳得知这一情况后毅然决定在第一时间赶回洪灾还在肆虐的红林,老局的朋友劝阻说,道都被冲坏了,你不回去也没人怪你,而且还有危险。“那哪行啊,红林现在也是我的家,你能看着家被毁却无动于衷?我现在多呆一会儿都是折磨,这么说话不是在拔高。退一步说,我们家你徐哥那个有事就向前冲的主也需要我照顾啊!”
就这样李文艳收拾好行李匆忙赶回局址所在地临江,拖着带病的身体投入到救助站的工作中,在以后抗洪自救的日日夜夜里,她以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在面积6平方公里的局址里来回奔忙,耐心劝导联络群众,积极参与抗洪抢险,废寝忘食进行水毁情况调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人生的信仰。
大爱原本无言
“抠门科长”是李文艳手下员工暗地里给她起的绰号,说她把上级要求节能降耗的要求领会到极致。例如,正面写满字的档案袋把里面材料归档后她会接着用反面,并把破损的地方用胶水粘上;复写纸用到连她自己也看不清楚复印的内容后才处理;一
把一元钱的裁纸刀用了五年,弄得科员每用一次就得修理一次...工作上如此,生活中也这样。同事们经常看到下班买菜的她和小商贩为菜的质量和价格讨价还价。前不久,为了给房产科定制房屋产权证她在长春市区走了六个印制点,最后选择好一家后开始施展她那“讨价还价”的特长,先是每本15元然后13元,到11元后商家开始有气无力地恳求她:大姐,您就饶了我吧,公家单位的人我接触不少,像您这样的我还是头一次遇到,又不是花你的钱,你这是何苦呢?在李文艳锲而不舍的坚持下,房产证最后以10元的价格成交。
亲民因为责任
李文艳将“关注、关爱、关怀”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工作各个环节,将“爱心、细心、责任心”作为服务企业服务本职岗位的核心。“房产科主要负责企业房屋、档案管理;负责统一合理配置、调整、管理职工、行政办公、生活服务用房;负责组织实施企业职工住房制度改革、廉租房补贴调查、申报、发放工作,建立职工住房资料数据库等,因为房产工作的特定属性、因为我们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广大职工群众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是企业的窗口,是承上启下的纽带,是政府、林业局文件的诠释者。我们既是房管员也是宣传员还是接待员,出发点是服务,以关注民生、关爱企业、关怀他人为己任,目的只有一个,是让林业局、环境
管理监察处放心,让红林职工群众的满意”。在一次房产科例行晨会上,李文艳作了一个简短的发言。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前不久,企业退休员工魏清华因为房屋买卖发生纠纷后,怒气冲冲来到房产科要讨个说法,李文艳微笑着迎上前搀扶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坐到沙发上、倒了一杯水递过去,专注倾听事情原委,等老人激动的情绪慢慢平静下来后翻找出原始档案重新审核,然后以唠家常的方式讲述相关程序、规定,解答老人疑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时,为红林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的魏清华泪流满面,当她向外走了几步后竞回过身身来双膝跪下,以人类最厚重的情感表达方式以示感谢。
新年伊始,环境管理监察处房产科在处行政和科长李文艳的带领下,强化科室内部建设,实行业务公开,亮证挂牌上岗,公开身份,明确分工管理,公开岗位职责,推行诚信政务,公开办事程序,强化工作责任,公开服务承诺,将职工群众的评价纳入工作人员考核内容,以此约束和规范科室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由于新举措方便了职工群众办事,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受到职工群众的好评。
从2001年4月担任露水河林业局行政事务管理处城建党支部书记到2009年任环境管理监察城管大队支部书记、房产科长至今,在从事城建环境管理监察工作11年的时间里,始终勤勤恳
恳、任劳任怨,以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高度责任感,忠实地履行一个基层干部的职责,全心全意为企业分忧解难。让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真真切切地看到,她是一个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能干事,干得了事,干得好事的优秀后备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