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八 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策略
专题八 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策略
撰 稿 人:赵亚夫
主持专家:赵亚夫(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教授)
嘉 宾:张汉林(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习效益,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我们欣喜的看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三年多时间里,教师们显示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观,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广大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
本专题以学习方式转变为中心,结合有效的学习指导策略分析,展开专题学习内容。为了便于大家实际运用转变学习方式的多种策略,更为整体地把握学习指导的概念和意义,我们采用了“一体多维”的案例分析方法。简单地说,就是从教学实践中选择一个常态的、完整的“教学实录”,把它作为内容分析骨架,并在其中贯穿主要的学习指导细节,再在重点部分插入其他教学案例,从不同角度阐释转变学习方式的指导策略。
下面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一课的剖析,看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学习方式的,并“顺藤摸瓜”去发现其他的办法。.导入的学习策略
这位教师是这样开始的。展示 PPT(《世界是平的》一书的封面),然后问学生们看过这本书没有。学生没有什么反映。老师只好自己破题: “核心内容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今天世界发展的一个巨大潮流。在今天,这种潮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个新的内容。《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它是以区域集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什么叫“区域集团化”呢?首先我们解决一个概念问题。” 接下来是让学生看书,依照书中内容解释这个概念。
这是一种常见的学习方式,好处是开门见山,学生可以很快进入主题,抓住要害问题。老师还展示了两个 PPT(《世界历史》当代卷的有关解释和一幅世界地图),其意图是使书上的内容更为立体、丰满,使学生多些理解概念的视角。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一学习方式往往只是作为老师导入新课的引子,而且又多是为了教教科书知识所必须的引子,所以不太注意这是起动学生动机的关键一步。因此,作为学习方式它就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了。比如,这位老师用了 3 分钟时间完成以上程序,学生则始终没有进入角色。说明学生开始学习的 3 分钟里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那么,这个学习方式是不是没有用了呢?显然不是。在这里,我们还是用开门见山的办法,但换个角度导入:
某教科书在这节课的前面有个“内容提要”写得比较精彩。它说: 1992 年 2 月 7 日,欧共体 12 个成员国的部长们在荷兰的边境小镇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其后,荷兰首相吕克贝斯说:对欧共体的三亿多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令人满意和充满希望的时刻。其中,时间(包括 1992 年,以及文中提及的两个时刻);历史意义(既包含历史缘由的意思,也表示一个阶段性的结果);令人满意(可供学生思考的内容要素:需要;合作;妥协;国家利益);充满希望(既是对未来的展望,也在其抱负中蕴涵了解决发展中问题的经验)等,都是直接导入的新素材,而且这些素材运用得当的话,既可以是学习课堂十分集中,又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一开始就处在十分活跃的状态。
从学习方式方面讲,上述导入与这位老师采用的方式差不多——其形式都是阅读教科,但是,其学习价值恐怕完全不同吧。在此,我们还要引申说一层意思,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法”问题,它是比较深刻的“学习方式”问题。即,我们是强调教学方式一定包含学习方式——“教”是为了“学”。如果我们从课堂教学的第一分钟开始,就理所当然地交给学生,导入就不再是 方便 老师教的工具,也不是为了学科知识逻辑化的必备环节,而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挑战学生思维定式、蕴涵学生情感冲动的学习方式。比如:
视频一:《我的 1919 》。(山东师大附属中学 田雪莲 老师)
老师运用电影资料(该资料截的很精心)向学生展示了巴黎和会戏剧性的一幕:日本代表首先发言,站在演讲台上他不是开口演讲,而是找他的怀表。中国代表随后发言,首先向所有代表出示日本代表“送”给他的怀表。日本代表愤怒了,指责中国代表的“偷窃”行为。中国代表就此发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内容发人深省的演讲。然后,老师提出问题:他们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山东问题是怎样形成的?
这则视频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学习方式的转变问题,比如手段、情感和情境等。从学生的投入程度看效果的确很好,是一个成功的导入。从学习策略的角度看,这段视频有以下特点:细腻的情节中包含了可以直接激发学生思考的要素;日本代表的“愤怒”正好点明了本课的焦点问题,学生可以自然地、多角度地展开下面的学习问题;老师比较冷静,没有在视频之外附加过多的情感因素,而是将学生们理性地引入了对实质问题的讨论。
指导导入的策略要点:、精熟课程标准,整体把握学习内容,精细设定教学目标;、通读教科书,弄明白单元学习主旨,确定具体的导入方式;、通过其他参考书或网络平台了解别人的做法和建议(如,组织方式);、着重激发学习动机,并为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活动做好准备。.提出问题的学习策略
在学习过程中,从 老师的提问可以看到学习方式吗?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在学生确定欧盟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主题后,老师紧接着说: “那为什么一个起步较早,发展比较快,一体化程度比较高的这么一个组织会首先出现在欧洲,而没有出现在其它的地方呢?它到底有哪些具体的因素促成呢?还有,欧盟在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中,又为以后的人类的发展包括对今天的亚太、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了哪些具体的经验和教训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历史学习。”
这是非常普遍的问法。显然,老师还是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学”。一次问的问题是否太多了?学生是否也能够思考到这样的问题呢?问题是否过大、是否模糊且不在一个层次上呢?或许会有老师问:我们都比较习惯这样问了,而且觉得这样讲课很流畅,为什么不可以呢?特别是,我们是“为了学生带着问题学”才这样的处理的啊?我们则要反问:你觉得这样做真的奏效吗?
再有,一般的做法,是不是这样的一连串的问题问完了以后,老师马上就进入下个学习环节了呢,在下面的学习过程中也很少再呼应前面的这些问题了。如果是,这些问题问的就没有都大意义了。因为你一开始隐含的问题过多、过散,学生不会抓住学习重点的。再往下看老师和学生的一段对话:
师:刚才丘吉尔说了,为了欧洲人还能再自相残杀吗?
生:不能。
师:那得怎样?这是历史的经验,还有教训。欧洲走向一体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背景,欧洲人都崇尚什么? 生:自由、民主、平等。
师:自由、民主、平等,还有法制,那这也正是使欧洲走向联合的一个得天独厚的一个背景。
这也课堂上常见的对答方式(“一问一答”),方式不可谓不好,可是没有什么质量。其一,问与答之间没有明确的理解意图;其二,提问的话题转折过于突然;其三,学生的已有的学习经验没有被提升。所以,我们习以为常的这样的对话,应该说是不太有效的。
有效的对话起码应该是有针对性且具体的,更为有效的对话的理应具有思维含量,应该包含学生的合理想象、假设和质疑。我们再强调一点:在课堂上,应该多提学生的问题——他在学习此课题时理应思考延伸的问题,而不是老师的问题——仅考虑教学技法意义的问题。
指导提问的策略要点:、有意识少问回忆类问题;、把问题类型与教学目的相匹配(如,激发智力活动,优化学习习惯等);、用恰当的口吻发问(当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时,不都是他不能回答,很可能是问题模糊或问题过难,应及时调换问题角度);、给学生充足的回答时间;、时常变化你的赞许方式(试着使用一些探究性或澄清性的方式,而不是滥用“好”、“真不错”一类的表扬)。.情境创设的学习策略
老师为了让学生联想到历史上的德法关系,出示了 PPT 《最后一课》(普法战争),并插入了一个小讨论“探讨背景”,通过回忆过去所学知识增强对这段历史的印象。接下来又出了 6 张 PPT,如 马恩河战役图片、凯旋门图片、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人民带来的灾难、痛苦、死亡,以及两段文字材料和一个柱状统计图。这都是在营造一种历史情境,手段不可谓不多,材料典型,方式也新颖。如果仅从形式效果说,还真是不错,学生看的也认真。但是,下课后问学生的感受则没有什么印象。学生不投入吗?学生不喜欢这样的形式吗?都不是。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什么印象呢?我们认为:一是老师用的手段太多;二是主题转换的太快;三是结构体中问题较多且时间跨度较大。结果是:学生被形式吸引,反倒不太注意重点;恰恰是不太合理的学习方式,致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游移不定。我们看另一种处理方法。
视频二: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深圳保安中学 唐云波 老师)
老师在网上选取了一个流行的动画人物(小破孩),命名为“二毛”,通过 老师撰写的《二毛回忆录》将鸦片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和二毛的个人经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我们这里选了其中的两个片段: 1842 年的回忆和 1850 年的回忆。
老师还把二毛“送”出去留学,他的毕业论文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学生现在要做的事是帮助二毛完成他的论文。学习步骤是:阅读课本或资料,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体现在哪些方面;组织语言,提炼观点,寻找论据;得出结论,落笔成文。
显然,如此的学习,既有助于启动学生深层次的学习动机,又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宜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我们强调转变学习方式,不是在追求这样的效果吗?另外,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老师费心思的地方:具体的故事情节;注意启发学生的感受;被强化的角色意识;细化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如果再提高一个层次,就该让二毛长大,让学生全程参与这一完整活动的创造过程。要知道,在情境中长见识、培养各种学科学习能力,才是情境创设的出发点。
指导情境创设的策略要点:、无论怎样设计情境,其内容都反映一个中心议题;、设计情境除了强调内容的具体性外,还应该追求细节上的真实;、情境需要包含相应的各种能力因素,它不是简单地表现一个故事,而是发展学生能力的有效架构。、情境本身反映学的方式和方法。.解析材料的学习策略
我们再回到原案例。老师着手解决第一个学习课题:欧洲为什么要联合,怎么联合,以及联合的进程。先从马歇尔计划开始,随后引了一段材料 PPT 《大国兴衰》,说明二战以后欧洲的经济是个什么情况。老师给出如下问题:欧洲有一种内在要求,这个要求是什么?西欧的经济活动要突破什么限制?请用最简单的语言说明,这则材料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整个材料展示了 1 分 55 秒,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随即附和。
然后,出示 PPT 《两极格局图》,停留时间 1 分 36 秒。思考:当时的国际环境对欧洲有利吗?西欧各国接受马歇尔计划,美国人的钱好拿的吗?引出“北约”,问:西欧各国的安全有保障吗?思考:怎样才能维护自身的利益?找回昔日的辉煌呢?你们说它应该怎么样 ?(生:联合。)老师肯定地说:联合,这是当时的国际政治形势决定的。紧接着出示了 PPT 美苏争霸漫画和 PPT 文字材料,闪烁时间 50 秒。再看一个材料,欧洲的政治家在当时发出了什么样的声音呢?丘吉尔和阿登纳都说了欧洲应该怎么办呢? 其中老师允许学生随机讨论,实际上多是学生的自言自语。
从整个活动看,教师的教学流程是流畅的,而且关注了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活动也是“双边”的。可是我们的印象并不深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材料解析的不够。比如:
丘吉尔说:“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老师还自己制作了一幅图:在世界地图上贴了三祯照片:熊;野牛;驴)
这位老师在使用材料时同样给了我们若干思考: 一,材料是还原事实的依据,故需要分析,分析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明确背景;二,读材料应注意细节,甚至需要逐句分析,抓住关键词,理解中心意思,体会作者的真义(如,可怜的小毛驴是一种什么境遇);三,需要合理的想象,但要符合真实(如,这里似不必要使用图,因为这样的形象容易偏离作者的原义);四,还需要就事论事,而且意思要完整;五,引文要准确(这里的引文不准确)。比如,这节课两次用了 舒曼计划,第一次用的材料不够完整。
我们不太主张一节课用太多的材料,即便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多用材料特别是滥用材料,也是没有好处的。即使最功利的说,在历史课上我们也强调把材料用足、用到位,只有当学生真正走进材料了,会读了,能够自己读懂时,达到举一反三的程度,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解析材料,才价值可言。所以从学习方式上看,一定要充实学生读懂材料的前提和条件。
指导材料解析的策略要点:、并非所有的学生都以同样的方式解释材料; 2、为学生阅读材料设定一些目标性任务;、教师事先要考虑到学生在词汇、语义,特别是在一些关键词或新词语方面的困难;、应使学生尽快找到事实性信息,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质疑;、鼓励有想象力的阅读和解释,适时给一些阅读技巧;、强调对概念的理解,培养真实于原著的意识。.陈述过程的学习策略
欧洲合作的一体化的突破口是什么?合作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老师通过这样问题将学生带进重点内容的学习。由法德两国历史上解决争端的主要方式(战争),到现今西欧政治家的智慧,从政治因素,到地理因素,围绕“资源”这个点,老师和学生一同采用对话的方式铺陈事实。
生:舒曼计划(应该)高在资源的共享吧。
师:很好,资源的共享,从历史的角度来讲。
生:也要通过两国的合作来解除两国之间的矛盾,达到和平共处的目的。
师:我觉得他说的非常好。大家给点掌声。有没有补充?
生:为了两国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资源共享和共同利用煤钢的资源,因为资源是工业的基础。如果两国可以共享的话,就可以使两国可以更好的发展。
师:这可以解除战争的什么基础?
生:物质基础。
师:物质基础,好。下面,我们再往下看,欧洲联合是从煤钢联营开始的。
以下陈述史实,直到《罗马条约》内容学习完毕。老师采用了步步为营的策略,多角度地呈现问题线索,答案不是老师直接给出来的,而是通过问题引出来的。这样,虽然学生们没有形式上的“自主学习”,实际上他们仍是学习的主人,一样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当然,我们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陈述历史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比如,视频三: 《古代商业之宋代商业》(北京实验中学 李军 老师)
老师利用学生对《清明上河图》比较熟悉,而且《清明上河图》本身的内容易于学生演义的特点,放手让学生根据图中的内容创作了一幅别样的东京市井画。学生采用了北京的吆喝、相声和山东快书等手段,主人公选择了武松(动画)。尽管学生采用的形式与历史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们如果注意到内容的细节,就不难发现学生真正用心的地方。他们要表现自己理解的历史(通过同学们的笑声我们也感受到他们理解了创作者的意图)。当然,这则案例还有改进的地方,特 别是 老师的指导还不到位。这个点子很不错。老师聪明的由汤恩比的想法切入:他为什么要做个宋朝人?而学生的作品正好展示了汤恩比要做个宋朝人的理由。这样的史实铺陈容易被学生接受,容易造成神入的效果,而且也是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个有意尝试。如果老师再大胆些,充分让所有学生参与到 15 分钟的故事情节中,陈述的过程将会变成理解和生成的过程。
指导陈述过程的策略要点:、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资源,使学生有追溯历史的可能;、提供有挑战性的材料,使学生从中寻找所需要的信息;、给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活动的机会,并使个体的创造性活动有施展空间;、充分考虑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进行合理推理、做出有逻辑性的符合事实的结论的指导方法;、注重运用专业术语,提高学科学习能力和意识;、注意学习资源和学习成果的共享。.表现的学习策略
老师强调《罗马条约》在欧洲各国之间建立了一个更加紧密的联系基础,它使欧洲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愿望更进一步,有一个具体目标。还有关税同盟和关税同盟问题,对此,老师和同学有段对话:
师:法国对于在农业方面统一价格、统一市场、自由流通非常感兴趣,为什么会这样?
生:法国的农业发达。
师:农业在法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尤其是法国的西红柿和土豆,还有葡萄,产量很高。可惜的是,它的价格也高。但是,德国是传统的工业国,它的农产品主要靠进口,它需要西红柿、土豆,还有葡萄,可是法国的价格太高。它就从地中海沿岸的其它共同体国家购买。矛盾出来了,你们这 6 个共同体国家是 6 个兄弟,自家兄弟,你为什么不买法国的农产品,非得买其它国家的?可是价格高,大家看,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生:降价。
师:降价,法国农民不是亏了?
生:消除关税。
师:好,还有什么措施呢?
生:调控。
师:怎么调控。
生:宏观调控。师:如何进行宏观调控。
生:需要一个超国家的机构。
这是用语言陈述的方式表现学习内容,也是历史课最常用的学习方法。特点是效率高,层次清楚,有利于话题的转承。从《罗马条约》到欧洲联盟,用时 28 分 40 秒,课的主干内容是清楚的。接下来是用《欧盟示意图》和 《世界经济地理》表现欧盟的位置和实力,但用法比较单一。在这里,我们介绍一则很有新意的做法。
视频四:《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北京实用美术职业学校 张轩 老师)
这是一所美术专业学校,学生都具有绘画特长,老师就利用这一点大胆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本中的重点内容画成漫画,然后在上课时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明创作意图。当作者对课本内容没有理解所画作品表现的不尽正确时,老师没有做廉价的评价,而是通过其他同学的纠正解决问题(当然这种办法还可以更巧妙些)。
指导学生自我表现的策略要点:
• 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才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看法;
• 帮助学生在面临选择时,主动发现可供他们选择的办法;、在学生选择后,鼓励他们珍惜这个机会,用自己的能力和方式尽可能详尽地说明或解释清楚主要概念和观点;、通过表现证实他们的选择的价值和重要性。.角色扮演的学习策略
角色扮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之一。角色扮演在高中历史课中仍然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确定研究活动的目的;了解他人的情感;在民主的氛围中提供体验的机会;培养创造力,保持兴趣,因此激发对学识的渴求;为教师提供观察学生行为的极好机会等。因此,角色扮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课程中。
在这节课中,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在梳理 欧盟国家在 商品、人才、技术、劳务等方面互惠后,一下子启用了两个角色扮演:一个女学生扮演成欧盟国家的旅游代理向同学接受欧盟成员国国民的种种便利,诸如商品税、驾照和劳务等;三个男学生则举办了一个欧盟虚拟博物馆,全面介绍了欧盟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但是效果并不太好,主要原因是:只注意了学生准备什么材料,而没有关注他们的情感是否投入,所以学生们的汇报动机普遍偏低;费时较多且多为念稿,其他学生没有参与感;老师没有注意适时指导,有点放任自流。下面借两段视频加以说明。
视频五:《雅典公民的民主生活》(泉州一中 张秀芳 老师)
两个表演者扮演夫妻,其中妻子要参加公民大会,丈夫劝阻她不能去。内容和角色都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表演者很认真,内容交代的很清楚。接下来是公民大会会场内的情景。老师没有过多干预学生的表演,完全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个意识是好的。但是,如果老师能够引导表演者适当面向所有同学,放松精神,戏剧化的味道再浓一些,效果会更好。再有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否应该考虑表演的内容不要过多,情节集中或许更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视频六:《罗斯福新政》(北京 161 中学 胡昌 老师)撰稿视频的内容相对集中。同学们模拟成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为解决经济危机出谋划策。角色有四个:主持者和三个部门的总策划。我们看到,犹以第四个角色表演的最好。其一,扮演者很自信自己角色;其二,扮演者对所展示的内容十分熟悉;其三,有神入的感觉。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角色扮演的落脚点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学习内容,提升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所谓戏化,就是要通过“演”进入角色,再通过“符合”角色身份的内视使历史变得易于理解。如果只是把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意在有表演的形式,对历史课堂而言,这样的角色扮演是没有意义。
指导角色扮演的策略要点:
• 收集、阅读相关材料,体验和感受所承担的角色。
注意:做这项活动应该面向所有学生,起码应该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学生都参加诸如从多种途径收集所扮演人物的资料(传记、日记、访谈、历史记载等)。、要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探究问题的认识。
内容包括:通过角色扮演表达各种观点,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知道如何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为了说服受众所采用的各种表现手段。、通过神入养成批判性思考能力。.发散思维的学习策略
最后,老师要学生们畅谈欧盟的影响,这部分课本没有,完全基于前面的学习。学生们表现的很不错。他们谈到了欧盟在解决 伊朗核问题、朝鲜核危机中有作用;谈到解决国际争端,没有美国、中国、俄罗斯、欧盟不行;还有它和中国的关系,2004 年以来,欧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仅次于美国。想到,只有 顺应全球化的潮流,走合作共赢之路,才 能发展强大的道理。老师要学生们找到“欧盟经验”。学生们清楚地指出是:合作;面对历史,“捐弃前嫌”;合作共赢。这是一种比较常态的划句号的做法,即用小结的方式归纳所学课题,再设计一个小高潮结束全课。老师在此处的设计,既有较宽的视角,又有全课的中心思想有所提升。这里不涉及他的归纳总结是否都合适,仅就他的设计意识而言,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其一,尽可能在所学基础发散学生的思维;其二,在发散中注意提炼重要观点;其三,是在比较自然的对话中为本课划上句号的。
当然,能不能再延伸些,不把句号划在课堂上,而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特别是其中耐人寻味的地方有更持续的思考呢? 我们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视频七: 《孔子和老子》(山东邹平一中 刘庆亮 老师)
老师的小结很有特色,先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这一课的感想。一个学生说自己特别喜欢孔子,提出了充分的理由。另一个学生说她喜欢老子,因为自己不愿意想的太多,想的太多负担就重,不快乐。接下来一个学生又从入世的角度谈孔子,反对避世。老师没有一一总结,而是通过 PPT 归纳了孔子和老子思想的几个要点,其中还有对学生思考的补漏。既肯定了学生的见解,又延伸了她们的思考。最后,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一般而言,这样的作业都是针对教科书的重点内容给
一、两个思考题,而且思考题多是和下节课学习的内容有着承接关系。总之,思考题的作用是为了下面的学习做铺垫的。刘 老师的作业是借用前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的话,作为一个中国人有两本书最重要:《论语》和《道德经》。刘 老师希望这是学生一生的作业。这节课的结语也耐人寻味:当以后你们成功或从中得到启示的时候,不要忘了杨叔子,也不要忘了刘庆亮。我们把发散思维放到最后只是为了讲座的方便,实际上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发散思维可以用在一节课的任何地方。历史课不要太拘泥于一个事实、一个观点只有一个论点或一种结论,应该适时地启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问题。既然基础教育中的历史课不是为了培养史学家而服务的,那么此阶段的历史学习只有不违背基本的历史思维方式,什么样的历史理解方式都可以尝试。
指导发散思维的策略要点:、关注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并能够从多种资料中,看出异同点;、在思考一个特定事物时,能够把它与之相关的事物加以综合考虑;、依据材料再造或形成新的形象,教师为此应为学生提供较宽的视野;、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考从不同角度寻求论证的可靠度;、历史课应该保持一个永远没有终结的学习程序,学生们可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一直继续下去。
本专题除导入有其特定的位置外,其他学习策略可以自由安排其位置。另一方面,这里所涉及的学习方式在通常情况下,不是单方面运作或起作用的,它们常常是被交叉使用的。什么才叫做的有效,要看学生的学习成效,特别是看他们实际运用这些策略的行为水平。
第二篇:高中学生历史学习问卷调查表
高中学生历史学习问卷调查表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你一定取得了进步,请你认真填写问卷调查,以便老师了解大家学习历史的状况,促进今后历史学习,请同学们按实际情况填写。(可以多选)、年级()
A 高二文科B 高二 理科
2、你对历史感兴趣吗?()
A.特别感兴趣B.比较感兴趣C.不太感兴趣D.一点也不感兴趣
3、你喜欢目前的历史自主学习方式吗?()
A.特别喜欢B.比较喜欢C.不太喜欢D.一点也不喜欢
4、目前你学习历史的状态是()
A.主动学习(我要学)B.被动学习(要我学)
5、你对你的历史学习状况满意么?()
A.很满意B.满意C.不太满意D.很不满意
6、历史成绩不好的原因是()
A.对该课程不感兴趣B.没有认真学C.认真学了,学不会
7、每天你在课外学习历史的时间有多少()
A.有很多B.半小时一1小时C.半小时D.没有
8.你认为目前的历史学习方式能否提高你的学习成绩?()
A.能B不能
9、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您平常有兴趣深入探究吗?()
A很有兴趣B有兴趣C 一般D没有
10、你认为与同学合作时,最重要的是()
A.自己努力做好份内的事B.团结他人共同努力
C.经常讨论和交流,综合大家的意见D.只按自己的意见
11、你喜欢什么样的合作方式()
A小组合作B班级合作C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个人独立完成,不参与合作
12、你打算以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习历史?
A.课前预习B.课堂认真听讲C.课后认真复习D.自学
13、在历史学习中,你以什么方式记忆最有效?()
A.理清线索B.死记硬背C.理解记忆D.反复看书E.其他方式,请写出这种方式
14、你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如何?()
A.量大B.适中C.量小
15、你认为在历史学习中,你应该改进的是什么?()
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你觉得应该怎么改进?
16、你愿意参加什么形式的历史活动?
17、老师应如何改进教学,或者你喜欢老师以什么样的方式授课?你的建议是: 红笔代表我觉得应该添加的
第三篇: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
1、改变教师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供契合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为教师
专业发展补养,提供教师工作的胜任力。通过教师分级培养,各学科均有在市或区级有知名度的专家型教师和崭露头角的新秀教师。
2、2、重建教师评价体系,实施教师档案信息化管理,全面可持续地评价教师和教师团队的教育教学工作。
3、3、借助省、市、区名师资源,带动学校学科的教学研究质量,着力推动薄弱学科的发展,实现学科发展的均衡。
4、4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生命质量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为着眼点,提升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学习的幸福感和效能感。
四、2012年至2016年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举措
1.推进校本研修,建立教师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开展以“三个一”(即“定一个专题,研一套理论,育一批新人”)为特色的校本培训。积极营造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校本研修氛围,以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为出发点,以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开展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每年不超过24学时。
2.2.重建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现行教师评价以学生学
科成绩为主要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片面化、主观化、模糊化,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重建教师发展性评价,将有利于提升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教师发展性评价主要从“学生学业成绩、教师个人业务成果、承担学校工作”三个维度考量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采集客观数据,实施教师档案信息化管理,每学年向每位教师提交工作业绩单,全面持续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根据以上信息综合考评学校各个教师团队的工作实绩,促进团队成长与教师合作文化的推进。
3.3.分层培养和分类培养相结合,让不同层面的教师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未来五年中,将继续坚持和完善骨干教师和名师的评选和培养制度,形成立足于本校的骨干教师和名师队伍,完善骨干教师、名师与新教师结对。搭建学校教师成长平台,带徒工作(拟采取工作室的形式,建立师徒团队),评选校级教坛新秀。重视学科教学研究每年评选教学新苗(5年内新教师)活动的,让教师在学科研究活动中获得成长。
第四篇:改变学习方式 感受学习乐趣
改变学习方式 感受学习乐趣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浪漫,爱说爱动,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对自己的行为控制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堂上有时会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视这些特征为影响学生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好像是被捆住了手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一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日积月累,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我们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一入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也必将对孩子的学习和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的心得和体会。
一、数学课上有“童话”。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童话入迷。《白雪公主》、《小红帽》等优美的故事伴随着他们长大,并潜移默化地从中懂和许多道理。数学课上为什么就不能有童话呢?如在“8的认识”时,我们就可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让学生装扮“白雪公主和小矮人”,从而引出“8”,还可不断变换“白雪公主”的位置,让学生区分“8”和第“8”的不同含义。
除了利用已有的童话创设情境,还可以教师自己编,慢慢地让学生编。如“10的认识”可这样创境导入:在数学王国里,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特别是“0”,“0”非常伤心,这时“1”站出来和“0”手拉手组成“10”(板书“10”),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这个新朋友“10”,这样不仅使抽象的数字形象化、生活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又渗透着思想教育,一举数得。
二、数学课上有“儿歌”。
儿歌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将数学与儿歌联系起来,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认识“上下,前后、左右”时,可出现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上下前后左右----头在上,脚在下,胸在前,背在后,两手侧平举,指着左和右。”要求一边读儿歌,一边做动作,甚至可以让它成为课中操。相信经过几次练习,这六个方位会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又如“10的分与合”可编“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
三、数学课上有“游戏”。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适当运用游戏,有利于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符合不孩子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如在“人民币的认识”的练习中,可设计“天线宝宝卖文具”的游戏:“拉拉新开了一家文具店,欢迎小朋友去参观„„四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当“天线宝宝”,其他孩子当顾客,看价钱、讨价还价、付钱、找钱„„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真正实现了“玩中学,乐中学”。
此外,课堂上还可有“玩具”,课堂上还可有“擂台”,课堂上还可有许许多多孩子们感兴趣的东西。总而言之,数学数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势利导,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情境,让孩子通过数学活动,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江承杏)
探究:不要被学生的“会”所牵动
教学案例:[现象]这是一节口算教学(9+几)的新授课。师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9+4,然后要求学生用小棒操作探究算法。学生表现却出人意料:有的小声说:“不用摆,我都知道等于13。”有的则毫无热情地摆弄起小棒;还有的趁机把小棒当玩具。教师见状,草草收场,探究到此为止。教师自己也纳闷:学生都会算了,还有操作探究的必要吗?
[分析]新课标指出:学生只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归纳、交流等活动,才能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把课堂奉还给学生,放手让他们动手探究,但我们对学生的信任要把好一个“度”,切不可过分轻信学生。因为学生的“会”可能是家长告知的,是一种假象;也可能是“空洞记忆”,经不起推敲,并没有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如果我们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蒙蔽,就会给后面新知的学习留下隐患。
[对策]教学中我们应强调“过程”与“结果”的平衡,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结论的获得过程,而不只是注重结果。这就要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己有知识经验的基础,根据探究计算方法的需要,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定向操作:(1)动手前,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2)操作中的观察提示:师边巡视,边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让生明确操作的顺序,观察的重点,让他们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具体的提示方法视情况而定。(如a、针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b、就操作过程中的某种现象请生说明;c、提醒已完成的学生尝试着总结计算方法等)。(3)操作后要有分析讨论:抓住关键、概括算法。只有把观察思考与操作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离开学具后,在头脑中留下鲜明、完整的表象。
[结论]在计算教学中,应大胆地让学生探究算法,但千万不要被学生的“会”所牵动,应下功夫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在掌握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探究和学习。
(江承杏)
以评促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应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还应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由此可见,过程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向。如何让这些理念在实践中加以体现呢?我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些尝试:
[镜头一]这是前不久的一节公开课上,我设计了四枚奖章:“发言章”(图案:大嘴巴)、“合作章”(两只紧握的手)、“倾听章”(一对竖起的耳朵)、“真棒章”(竖起的大拇指),正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时,出现的生生之间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场景。
“‘倾听章’要跟生交朋友,因为他觉得生,特别专心听同学的发言。(当发现有个别学生走神时所作的提醒评价)。”
“‘合作章’”想和生
2、生3手拉手,因为他们两个合作特别默契。(促进其他小组合作时所作的评价)„„(以下是课堂小结时的评价)“我认为生4可以得到‘发言章’,因为他爱动脑筋,积极发言。” “我觉得我的同桌能得到‘合作章’,因为他今天肯跟我合作了。” “我可以得到‘倾听章’因为我很专心听讲。”
“认为生
5、生6和生7都可以得到‘真棒章’,因为生5和生6今天的课堂表现与已往相比,进步特别大,而生7爱动脑筋,想法与众不同„„”
征得其他学生的同意后,我郑重地把“奖章”颁发给爱表扬的孩子。得到“奖章”的学生,面对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他们的小脸兴奋得通红,腰杆子挺得笔直。
[镜头二]在平时,课堂教学评价采用星级制,评价结果体现在课堂评价表里。评价表分三级(一颗星、两颗星、三颗星)。经评价在发言、倾听、合作等方面有一项表现突出或进步明显的学生就可以得到一颗星,三项或三项以上的均可以得到三颗星,表现特别突出还可以加星。然后在周末、月末、期末时,评出语数课堂表现的周冠军、月冠军与学期冠军,予以奖励。此外每次测试都与相应时间内的课堂表现情况挂钩,酌情加分或扣分,引起学生甚至家长的高度重视。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积极评价,学生已悄然发生了一些变化:(1)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求知欲更旺。
孩子们最期待的是公正评价和积极的肯定。由于在评价中,能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性差异,注重纵向评价,对学生进行全面、公正地评价,发现其身上哪怕是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就使得聪明的孩子得到了肯定,调皮的孩子得到了关注,而中间状态的孩子也得到了细心关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激发,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2)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
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学生越来越感到与同学相处的重要,合作交往的意识也增强了。他们学会客观评价、发现并欣赏他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他们也学会通过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并从中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
“为了孩子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评价正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如果说新课标倡导的“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是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处方”,那么我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所做的尝试,只能勉强称得上是一个“药引子。”衷心地希望,在领导关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药引子”能引出更多的“好药方”。
(江承杏)
少一些限制
多一份惊喜
学生学习过程的知识构建,学生思维的开发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完成,是老师是不可替代,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才能起作用。这些道理我们都懂,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却大打折扣,总觉得不放心,不敢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索,无意识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路。近日,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学生的表现让我惊喜不已,下面谈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教学口诀“一一得一”时,只在黑板上画了一朵,请学生根据图写乘法算式,全班出现了两种答案:(1)1×1=1;(2)1×1=2。我没有指出谁是谁非,把问题抛还给学生:谁讲得清原因,谁就对。学生独立思考后的交流特别激烈,出现以下发言:生1:只有1朵花;生2:只有1堆;生3:只有1个1„„生n居然说:“因为只有一堆,每堆一朵,1个1是1,所以1×1=1。”当生n说完后,孩子们已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了。此时,我突然觉得我再说什么都是多余的,打心眼里不敢小瞧这些孩子。接着由此导出的口诀“一一得一”学生的理解也顺理成章了。在之后的其他口诀的教学中,我继续放手给孩子们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兴趣异常浓厚,学习效果也不错,孩子们不仅能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最快的30秒内算了32题)而且连二年级才学习的7、8、9口诀也能同理推导。他们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达到了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触类旁通。
原来,课堂上适当放手,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讨论、交流,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会绽放出如此耀眼的火花。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不放心、讲得多、不放手、包得多”的倾向,应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努力做到学生能发现的知识,老师决不替代,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并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次数,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江承杏)
新知前一定要“复习铺垫”吗 ?
学生在学习新知前一定要“复习铺垫”吗?对这一问题的老师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观点一)新课前应适当的复习做“铺垫”,让学生明确方向,避免走“弯路”。(观点二)创设有利的情境“直奔主题”更棒,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那么,新课前到底该“复习铺垫”还是该“创境直奔主题”呢?带着这个困惑,查询了一些资料,也请教了一些专家,加上自己的尝试,有了一些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是不是应该先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个新问题,当你去解决它时,一般没有人会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别无选择,你只好在碰到问题后,在实际解决过程中摸索出需要哪些知识,并且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这些知识,这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试想,如果在学习新知前,我们都无微不至地为学生“铺垫”,那么当学生有一天突然要独立面对学习或生活中的新问题时,他该会多么的手足无措啊!
因此,作为老师,应该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既要按教材的学习进度,确定学生解决新问题应具有的知识基础,又要了解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针对教材情况和学生实际,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并让学生在已有的、众多的知识中寻找要解决的问题的相关信息,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假如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新知比作“树上的果子”,学生的学习对新知的探索就像“摘果子”。那么,“复习铺垫”就是提醒学生“摘果子”时的该从哪儿开始“跳”,该怎么“跳”(即限制“跳跃起点”和“跳跃方式”),而“创设情境、直奔主题”则是让学生独自“在树下坐一会儿”,想一想,如何“跳”才能“摘到果子”。让学生摘到“果子”是我们共同的心愿,但如果惟恐学生“摘不到果子”拼命地“铺垫”,长此以往,造成 学生能力低下,这样的“好心人”做不得。教师应该是”好心人,但首先必须是一个“有心人”,要用心钻研教材,细心体察学生,准确地定位学生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要将自己置于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在果树下思考”。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站在各自的“起跳点”上,应用自己的跳跃方式“跳一跳”,达到既“摘到果子”又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真正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江承杏)
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
都说“只有创境才能入情,入情才能生趣,生趣才能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说到“创设情境”,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的苏教版教材。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引起了老师们极大的关注。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时,让学生从现成的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探索数学知识,学生兴趣浓厚。效果也不错。但时间一长,学生对主题图好象不再感到新鲜有趣了。难道主题图的作用到此为止了吗?我在困惑中尝试,在尝试中有了感悟。
二年级下学期“角的认识”的主题图是两个学生手中拿着剪刀,五角星等许多带有“角”的东西。备课时,第一反应就是将这张情景图挂在黑板上,让学生去找挂图中的“角”。但仔细一琢磨:不对,“角”对于学生并不陌生,而且生活中到处都有“角”,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找挂图中的“角”呢?于是,课前我就布置了一道作业“你能找到隐藏在生活中的‘角’吗?”并要求每生至少带一样实物。事实证明,这个想法是正确的:第二天在交流时,学生果然带来了各种各样带有“角”的实物(除了课桌上现成的课本、作业本等,他们还带来了积木、自己折的五角星,四角扑克等,甚至还有个孩子得意地宣布他发现了一个可大可小的活动角——妈妈晒衣服的裤架)。但是,在请他们指“角“时,却意外地发现,很多孩子都只指着“角”的顶点,这说明学生对“角”这个平面图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在反复的实物触摸中充分地感受“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抽象出“角”。后来在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角”时,他们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惊喜:“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不能光指着它的顶点;“角”有大有小;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上的“角”相等„„
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课的所得,重新认真地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通过细细地品味和思考,慢慢地感觉到新教材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原来可分为两种:(1)自然情境类——向我们提供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上册“数一数”的主题图,我们就可以直接将其作为挂图,让孩子们在美丽的“游乐园”中“畅游”,找到隐藏在其中的数字娃娃;(2)活动方式类——提供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或操作的方式,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的主题图就属于后者。
享受着尝试成功的幸福,我深刻地体会到新课改新教材在给我们师生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挑战。课改真的不仅仅是换一本教材,它是一种教育思想的更新,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超越。而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理念—观念—行为”是一个很漫长的艰辛的过程。所以,做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理解新理念,在吃透教材,尊重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地审视“主题图”,寻求最佳的切入口,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展示其迷人的“内在魅力”,让其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江承杏)
第五篇:如何改变学习方式(写写帮整理)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中,自主探求、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应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堂上的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体验过程。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改变当前学校中普遍存在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呢?
1.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学目的不是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影响学习者的诸种行为,而且教学过程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那种固定而程式化的教学应当抛弃。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事件构成: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就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促进保持和迁移。
2.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广义而言,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体验到的一切都是课程。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教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一所学校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取决于所在地区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人的素质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供给学生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3.实行研究性学习,开展 hands-on活动,布置小课题和长作业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进人问题情境阶段;第二,实践体验阶段;第三,表达与交流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开放性、问题性、社会性和实践性。
hands—on意思为动手活动。是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旨在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的管理活动。它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hands-on活动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动手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展开这一活动时,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学生观察一个物体或一种现象,或者操作某些学具;第二,学生在研究所观察的物体或现象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以弥补他们在单纯的观察和操作过程中的不足;第三,老师按一定的顺序给他们推荐活动,学生可以从中作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第四,这一活动可以以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每周至少花两个小时进行同一主题的活动,并应保证这些活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五,孩子们每个人都记录活动过程。学生通过这一活动,逐渐学会操作,同时培养并巩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理解力。
关于小课题与长作业。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观点,认为搞课题是大人的事,学生的学习似乎与研究无关。因此,学生绝少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我们的学生也因此普遍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目前,进行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教学中布置作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美国,小课题称 Project,在教学材料中,有很多 Project。学生非常有兴趣地完成这些小课题。在完成小课题时,学生往往会进行合作交流。在我国,小课题的研究,也受到极大的重视,正逐渐成为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方法。学生进行这些小课题的学习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便于学生具备较大的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间;其次,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重学习的过程;第三,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第四,对小课题的评估注重过程。不注意结果;第五,小课题的呈现主要通过学生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操作,其内容结合身边的事物;第六,小课题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小课题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也可以通过作业形式布置下去,时间可以延续几周或几个月。这就是长作业,长作业是课题学习在课外的延续。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实际上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