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助信息技术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基本策略
借助信息技术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106―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要结合信息技术丰富数学课堂和教学资源,教师必须正视信息技术的作用,致力于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愿意自觉地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看见它对学生产生的巨大诱惑,也要发现它给小学数学课堂的变革带来了很好的机遇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正视信息技术的有效性,彻底改变和摒弃不合适宜的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运用信息技术,完善学生抽象思维
“加强学生空间观念形成”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之一,当然毋庸置疑也是教学难点,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当代小学数学课堂上渗透信息技术,将数学本身抽象的方程式、知识点等通过信息技术转化为具体、形象、容易被理解的方式,从而帮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学习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更快地促进了教学进度、更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出了更加多样性的学习环境,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之中,成为学生认知、理解和发展的必要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其中的重点、难点、抽象的知识点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借助图文进行展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变化的过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巧用信息技术手段,挖掘定理的内在含义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除了板书讲解几乎没有额外的巧妙方法,因而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很容易造成似懂非懂、半信半疑的局面。而多媒体信息技术以直观、形象、多感官同步进行的优势突破重重障碍,已然成为目前教学的最佳助手。毫无疑问,信息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素材、展现思维的细节之处,从而让定义定理证明的过程清晰了然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比如:在教学“对长方体的认识”这一小节时,我联想到多媒体应用中有一项可以分别展示点线面运动的过程的功能,它可以使得一个点、一条线、一个面单独地显示并闪烁,便于学生视觉上的?^察。所以我先使用绘图工具画出一个正规长方体框架,然后依次双击该长方体的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有序地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相关性质,紧接着将立体的长方形拆分下来,形成一张平面图,组织学生自行想象如何将平面图重新组合成原来的长方体。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教学过程非常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只有循序渐进地将新知识传输到学生的心中,使数学定律一遍遍地植入学生心中,才能使得专业认知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减少日后学生花费在复习巩固旧知识上的时间。
三、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学的焦点转移到构建数学模型上来
很显然,数学模型是构建在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之间的一座坚固桥梁,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重心是在理论教学和例题训练上,忽视了数学模型对建立知识体系的重要性,因而小学生无法真正进入数学的瑰丽殿堂,仅在门外徘徊,所以现代化教学要突破瓶颈,从信息技术入手指导学生树立起建模思想,简化数学学习。
例如:在教学《事物的等效替换法则》的相关规律时,我们通常研究的两个对象是――倍数关系与除数关系之间等量关系的建立。明确这一目标后,我便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从“水杯容量的多少”这一角度考虑,将三个小杯盛水的量等效替换成一个大杯的净容量,待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后,我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事先测量过的三小杯中的液体倒入一个大杯中,学生就会发现其实这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此一来信息技术就将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型。在这一实践环节中,学生显然初步建立了模型思想,也对日后即将要接触的数学空间几何知识萌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一箭双雕。
总之,作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应当都清晰地感受到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彰显出的强大生命力。数学本就是一门考验学生抽象性思维的学科,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更要建立在适宜的课堂进度的基础之上,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限制,创造出新颖的教学方式,让陈旧的教学痕迹销声匿迹,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寓教于乐”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编辑:蔡扬宗
第二篇: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 改变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重庆市石柱县龙沙镇小学校 谭玉兰
【摘 要】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也已广泛进入农村课堂。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可以创设、模拟多种与教学内容适应的情境;形象、生动、直观的出现在学生眼前,是从根本上改变数学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 多媒体 合理利用 小学数学 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各种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使他们有更多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窄,接触新鲜事物相对较少,外出增长知识和见识的机会也很少。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时,如果能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讲解,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有趣的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年来的课改实践,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帮助。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选择一些优秀课件,就能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正好能满足这一需要。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影像故事来引入新课。“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地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既改变了传统引入课题的教学方式,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生动有趣、学生喜爱的动画和故事,很自然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132639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信息技术能设计以趣味图形、图像、动画、数字、符号等相互配合,辅以精炼的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恰好能改变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
集中的特点,让他们在无意识中就回到了课堂上。
我在一次外出听课时就注意到,一位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数一数”时,就非常巧妙适时的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技术,上课一开始她将一幅生动美丽的校园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马上被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色彩及热闹场面吸引住了,非常高兴,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这时老师并不急于把问题提出来,牵制学生的注意力,而是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随意看自己想要看的,还可以说说图上有什么。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再提出要求:“这里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呢!图上画的是什么?各有什么?你们找一找。”把学生的兴趣引到数学上,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提的问题上,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观察,然后再适时地指导观察方法,有意引导他们按顺序观察。很快就找到了从数量“1”到数量“10”所表示的物体,如“1位老师”,“1面红旗”、“2位小朋友跳绳”“3位同学踢足球”“4个垃圾桶”等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要求深入观察,随着知识点的增多,对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了观察的方法。符合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打破传统课堂模式,有效地改进教学方式
《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中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合理利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学习载体,使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协同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自我学习积极性,发挥主动性和自主性。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探究、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种方式中进行数学活动,积累多样化的活动经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如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P96—97“9加几”时,“有几瓶牛奶”(9加几),多媒体课件给出两箱牛奶实物图(一箱9瓶,一箱4瓶),通过学生提问题,得出算式9+4,在计算9+4时得多少时,学生可以通过直接数瓶子得出:9+4=13;或者把牛奶换成飞来的小鸟代替,数小鸟得出9+4=13;或者将4分成1和3,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把9分成6和3,先算6加4得10,再算10加3得13,即9+4=13,或者直接用10加4得14,再用14减去1得13,即:9+4=13„„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数学知识,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不同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抽象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我先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让他们根据前面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拼摆法或者割补法,组内先观察,再讨论,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屏幕上演示出旋转、平移和比较的过程。通过自
己动手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更多的贴近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是当前教学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窄,接触新鲜事物相对较少,外出增长知识和见识的机会也很少。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了解更多贴近生活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三册“认识时间”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让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钟,再让学生找出常挂在家里客厅的钟,就能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三根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一秒、一分钟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钟,学生在形声结合、图文并茂的演变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些知识。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的联系越来越紧
密,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学资源相对滞后,有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把学习数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还使原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容更加生动,更加精彩。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作为教师,我们要坚持把握教材,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恰当合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课程标准(2011)版》
第三篇: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一、信息技术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二、信息技术要求教育方式的转变
三、现代信息技术要求师生关系的改善
四、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冲击 总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教学环境,我们应将此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探索出更多新的教学模式。
第四篇:改变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生兴趣
黑山寨学校 韩玉荣
2016.1.20
转变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学生兴趣
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学习方式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以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而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有机的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前提和基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结果和目的。
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教学提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机会和权利,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探究。
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忽视了发现和探究的价值,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也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这种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见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来达到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会带来积极的学习效果,反之,则效果不良。可见,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影响深远。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单一的、被动的、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合作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如今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互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二、一些半文半白的词语,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老师要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新课程理念体现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堂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爱语文源于学生对语文产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与喜爱。在语文课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带给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感情的陶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语文的快乐,学生就一定能爱上语文。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思念之情。对于鲁迅作品的理解,孩子们有些困难。初读课文时,孩子们对于鲁迅的作品中的一些词语,学生现在读起来有些陌生。一些事物的名称,不影响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就不必追究。一些半文半白的词语,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老师帮助学生加以理解,还有一些词语如,“值年”、“祭祀”、“五行”、“闰月”,老师作了通俗的讲解,学生大致了解就可以了。
三、教学生环境、人物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环境描写具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表现作品主题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唯一的听众》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有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成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好心灵,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学习对环境、人物心理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本文教学的重点是继续学习这种写法,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
出示课件同时配上我的讲解,孩子们对重点句的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然后教师再尊重孩子们的独特感受,理解我”对老人的敬佩、感激之情。让他们用朗读表达自己的体会。
四、鼓励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理解提出不懂的问题
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所至,便再次披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庄严地把自己掩埋在“百象冢”旁。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以充满深情的笔触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课文讲述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理解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提问,激发了学生钻研的乐趣,学生为寻找问题而绞尽脑汁,老师则从说教中解脱出来,从多层面、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使之在教学进程中获得解决,这种教学的方式方法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让我们在这种探求中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吧。
五、培养学生自律能力,才能有序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自主了,也相对自由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容纳错误的行为,当学生发生不正当行为时,教师要在不伤害学生的前提下,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引导他们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长在课堂纪律中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首先是自律,然后要求本组成员严格遵守纪律,根据课堂程序一步步向前走,并及时提醒开小差的同学跟上小组合作的步伐,不让他们掉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性。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中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真正灵动起来。
第五篇: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精选)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2010学,我参加了“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通过各位名师对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教育研究的过程方法、研究成果的表述等知识的讲解,使我对教育研究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通过各位名师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互动交流、数学工具运用、测试命题等策略地细致讲解,使我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进一步认识了新课程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以往在工作中的不足。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是幼稚而不成熟的,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太多的问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了更新,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要做好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备课、课堂教学、课后测试这三个关键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认真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1、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2、要改变备课模式,变“教案”为“学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建构、自我内化。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预设。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是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
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
1、着力打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下身子”与学生交流。只
有在和谐、平等、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才有师生全身心的投入,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致高涨。这就需要教师树立以发展学生为本的观点,坚持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更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此外,教师还要时刻铭记学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他们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积极地建构知识。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数学新知,让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学情,结合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知的动机,积极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
3、注重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一是注意提问方式,有效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急于得出问题的结果。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给足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得出问题的结论。二是注意课堂提问目的,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教师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便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效果。问题的答案其实就是课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问题的解决,也就自然攻破了重点和难点。三是课堂提问表达要简单明了。为了引起学生积极有效的思考,课堂提问必须明确提问的意思,教师提问用词需要准确流畅,关键性的词语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否则会误导学生的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可涵盖太多的信息量,要突出知识的重点,否则学生的思维会过于开阔,从而无法突出问题的主旨。
4、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倾听。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致力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其实,我们教师更需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要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更应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在课堂中善于倾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问题时,要善于倾听、关注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组合,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思考,推进教学过程。有了教师的倾听,才有师生、生生间有效的互动,才有学生新知识的建构、能力的提高。
5、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课堂练习,是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如果能以学生的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为出发点,根据知识的纵、横联系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能展现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能让知识的教学过程成为学习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处理、最终内化成知识的过程;实践与创新的过程。
三、抓好课后测试,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
1、注意对主干知识的考查。
在命题中,应对基础知识全面考查,突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操作技能的必要性,以及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既注意覆盖面,又注意突出重点,有利于从不同层面对数学主干知识进行考查。
2、注意题材选择,把握情境性。
传统命题大多采用纯文字、符号来陈述和表示数学问题,学生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接受。命题时可拓展思路,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题目渗透具体情境中,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中各要素进行观察、理解、想象和思考。注意数学知识的基础性与灵活性。
总之,重视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多种手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今后,我将把这次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探索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