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教学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数学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加强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教学中,我试图改变“教材”指挥“教师”的被动局面,切实发挥教师作为教学决策者的作用,将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视为平等互动的关系,有目的地对教材部分内容及呈现形式进行调整,加强体验性学习内容,弱化一些经验性的学习内容。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教材一开始就出现一张2003年的年历,然后让学生观察后回答“一年有几个月 哪几个月是31天 哪几个月是30天 二月有多少天 ”等等,接着让学生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随后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平年和闰年的判定”,最后教学“用拳头来记认天数是31或30的月份”,用歌诀记住有31天的月份“以及”计算平,闰年一年的天数。这样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使得学生学习认知的心理机制只能是“同化”,无论在教学方法上怎样变化,都难以引起学生主动的思考。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我运用PowerPoint重新整合了教材资源,上课一开始,一幅“生日快乐”的精彩画面随着旋律优美的乐曲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亲切地说:“同学们,你喜欢过生日吗? 能告诉大家,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吗 ?让我们同唱一曲《生日快乐》歌,共享快乐的时光,让我们借助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自己生日这一幸福而美好的日子。”这样,把对孩子极具吸引力的“生日”与数学新知的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孩子们进入快乐的数学园地。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当学生说出一年有365天或366天后,教师问:“真的吗? 同是一年还会有不同的天数 我不大相信,你能不能举例证明给老师看看!”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拿出自己从上搜集下载或从杂志中剪出的不同的年历及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他们在收集信息,观察计算,相互交流中,已经感受到一年有12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以及2月份有28或29天。实质上已经自己学习和掌握了新知。在课的最后,教师又这样问:“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天,明年有多少天吗?平年和闰年有没有规律,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根据课上收集的数据进行讨论,他们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了规律。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把学习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探究等活动凸显出来,使之成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数学教学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教学中,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间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更具有时代特点,同时也使老师改变了传统观念,给教学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把从1900年到2004年的年历全部放入这个课件中,教学时能根据学生提出的哪一年的年份,直接用文本输入法,调出这一年的年历来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再用红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1天的这几个月,用黄色的背景来显示这一年中有30天的这几个月,并加以闪烁。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不管是哪一年,这一年的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和12月,每月都有31天是大月,每年有7个大月;而4月,6月,9月和11月,每月都有30天是小月,每年中有4个小月。但2月份比较特殊,有时有28天,有时又有29天,我再把从1989年到2004年的2月份全部放在一个屏幕上,加以比较,启发学生找出2月份是29天的分别是哪几年,说明2月份是29天的这一年叫做闰年,也用红色的背景加以显示并加以闪烁,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通常每4年中有一个闰年。同样在教学“每四百年又一闰”时,又分别把1100年,1200年,1300年,1400年,1500年,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的2月份加以比较,学生才能真正清楚地加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样的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双向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化了,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信息技术探求自学,交流的新形式,改善接受性学习。
第二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变数学教学模式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改变数学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媒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等特点,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十黑板十一张嘴”的单一的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在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又能实践个别化(因材施教)、协作等方式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堂模拟演示
研究表明,人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各种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直觉的、逻辑的、情感的;也可以是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的。它们又往往交叉组合在一起。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性、非线性网状信息,符合人类知识记忆的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它能较好地组织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使他们得到充分的感知。模拟演示教师在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时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在常规教学手段的条件下,教师的示范或某个操作的演示往往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而运用电脑模拟演示功能却能很好地实现。
例如:我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条边长短有关”的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认识,我们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在电脑屏幕上出示一组两个角相等而边长不等和两个角的两条边长相等而角度不相等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结果有70%的学生非常肯定地得出边长的角大这一错误判定。此时,我并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要学生以四人一组一起讨论,学生们在一起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验证,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时,为了学生更进一步直观验证,展现认知过程,利用电脑屏幕,显示一个高亮度的“角”,要求学生注意这个角的两条边变化时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们目睹着两边慢慢地延伸而角的大小没有变化,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观察明白了道理,统一了认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二、在线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教学模式在常规的教学中也经常用到,但往往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
(一)、教师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无法根据每一学生的具体需要去做出有效的辅导。
(二)、师生交流的方式极其简单和单一,并且辅导的范围也非常窄小,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辅导。这样就会使个别辅导教学走向两极分化--学习成绩有余力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的辅导,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而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就能很好地做在线个别辅导。
例如: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当学生认识了直角,学会了画直角后,我们设计了一个拓展题:经过屏幕上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射线可以在屏幕上任意旋转),要求学生用鼠标拖动、旋转两条射线,利用电子直角三角板工具,能画出多少个直角(无数个)?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直接操作,也可以通过网络控制平台与教师直接交流,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实时监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辅导,因材施教也就落到了实处。
三、自主探究,网络协作研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协作”、“会话”是其中的两大要素,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研究、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网络中的资源丰富多彩,各种信息以多媒体化----文字、图象、图形、视频图象、动画等等呈现,形象逼真,生动新颖,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网络所带来的强烈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处于一种强烈的感受之中。正是这种新颖性和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成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当学生在共同探讨或研究某一个问题时,他们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网络在线实时异地对话、互发e-mail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和探讨。这样拓宽了传统意义上的协作学习,给学生学习创造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篇:信息技术改变教育教学方式
一、信息技术要求优化教学内容
二、信息技术要求教育方式的转变
三、现代信息技术要求师生关系的改善
四、信息技术对教学方式的冲击 总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教学环境,我们应将此与现代教育思想紧密结合,探索出更多新的教学模式。
第四篇: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数学课堂教学
在当代的教育理念中,学生数学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就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新的数学课程理念的融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身虽不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直接动因,但却是这场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技术、方法和工具,是营造数学学习环境,实现数学课程更新的一个重要保障。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具备图、文、声、像并举的特点,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如黑板、粉笔、书本等)的功能,给传统课堂带来极大的冲击,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优势。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契机,结合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改变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变枯燥为有趣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树立生活数学的教学观:既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实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又要注重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实现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只有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才能使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学生经历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去捕捉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
活,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贴近生活,引入时代气息,使教材变的“有趣”起来。例如,课一开始,利用电脑制作课件创设许多故事情境:(1)小朋友跟小精灵一起乘坐“嫦娥一号”到“月球上的数学王国”去探秘;(2)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口渴分吃西瓜的故事;(3)乌鸦喝水的故事……这样一些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曲折的情节,把学生带进了童话般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好奇心和愉悦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使他们兴趣高昂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变沉闷为活泼
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涉及动画、静画、声音和视频技术等,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可以使事物生动、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我运用网络搜集了很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圆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利用多媒体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要吃的月饼、有草原上的蒙古包、有2008奥运会的五连环、有自行车的车轮、还有井盖、民间的剪纸等一幅幅美丽的图片……这一切,使学生看呆了,深深地感受到数学的神奇、美妙,此时的内心体验远比老师的一一说教好上千百倍。当我问:“看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点什么吗?”同学们都一反过去沉闷不语的状态,争着抢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圆给人类提供了许多生活的便利。”“圆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利用圆的特征,可以设计出许多美的事物。”“圆真是无处不在啊!……”
三、变被动为主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教师传授被动的接受知识。上课时,由于班里学生多,在师生互动环节中,总是“一人讲,众人听”,甚至有个别学生一堂课未曾轮到过一次。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学习上很被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时,在没有使用多媒体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小数点位臵的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的性质,死记硬背性质,做题时很容易出错。应用了多媒体后,我精心设计了课件。首先出现:1,10,100比大小,和50与5比大小。接着在这些数的前面都添上了零变成整数部分为零的小数,即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和0.50与0.5的大小,学生特别想弄清结果,主动参与的意识大大增强。这时把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必要的学具,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去讨论,去发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再用电脑投影进行演示,学生从中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发现与思考,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变难为易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揭示教学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语言和文字所难以直接表现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往往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要解决行程中的“相遇”、“相向”、“向背”、“同向”等问题时,可以用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现这几种运动,并且教师可以把这组动画进行任意切换,反复比较、区别,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和理解,使教学目标高质有效地达成。
五、变少为多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能拘泥于课本,要学会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灵活的运用教材,充分的挖掘课本中隐含的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它为教学提供了广泛的信息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因数和倍数》这一节内容后,我紧接着让学生思考1----100中谁的因数个数最多。开始学生以为数越大因数越多。我在大屏幕上为他们一一演示100、99、98、97……等数的因数。然而演示的结果与大家的想象大相径庭,他们很困惑。接下来经过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终于找到了60的因数最多。我又继续提问:你们还会想到60的因数多会跟时、分、秒有关吗?课件出示《数学王国》这本书中的答案。古时候人们恰恰是因为60的因数较多,才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定为60,这样就可以使许多关于时间的运算简便。又如一年为什么有12个月,一天为什么有24个小时,这些秘密同学们都可以运用现代技术中的网络自己找到答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网络的神奇魅力。
六、变慢为快
在小学数学阶段,以前由于利用原有的教学仪器对部分概念以及公式的推导比较抽象,导致教学起来学生不易懂且费时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不言而喻。然而,现在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快速的展现教学内容,而且还省时省力。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这一课时,我通过运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向学生们展示了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起初,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让学生迅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其次,在学生有疑问之处,我反复展示课件,并适时的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解开疑问,还可以准确反馈出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准确快速的反馈。在课堂中,对于好的且不同的解题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实物投影进行展示,并对其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错误的,我们可以个别展示,组内交流,指出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节省了时间。此外,通过电脑出示习题也加大了练习的密度,节约了教学时间,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练习机会。
总之,理想的数学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把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教和学和谐共存,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成为开阔视野、拓宽思维、积极创新的过程,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多媒体课件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其策略研究》
作者:马惠平
2、《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3、《小学数学教育》——《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优化数学教学方法 》作者:胡国鸿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摘要: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现代信息技术使我们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转变,由此引发了学习方式的改变,如何在新形式下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就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关键字:信息技术、新型学习方式
一、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通过课堂实践、及对一部分教师、学生的调查总结了传统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单一,学习的主动性差,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弱
我所在的是一所乡镇中学,学生普遍形成了“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性差,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机会很少。我调查了我所教的学生,每个班50多个学生,而家有电脑的只有2、3个,平时他们所接触的也只有每周一节课的时间,对电脑操作极不熟练,学生难以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与工具,不能够及时的掌握新信息、新知识,容易和时代脱节。
(2)学习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知识的来源狭窄,阻碍了学生自身能
力的发展
大多数的学生的学习只局限于课堂上,没有用积极地态度去学习,在学习的交流类型上比较单一,或者根本没有交流学习,学生的学习地点比较固定,学生的依赖性强。我们学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农村孩子,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周边的文化娱乐设施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的学习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这些问题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不协调,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就应该具有与之协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实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必要的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在新学习工具的使用中胸有成竹,更快更好地习惯、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使用新的学习方式。
二、新型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使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等。以前传统教育形式下形成的学习方式与现在的教育环境不协调,而新型学习方式的引进使学生与教育环境逐步协调,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不仅得到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可以自由选择题目、自由交流,满足了学生听觉、视觉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信息技术还帮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集思广益,培养了学生交流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增强信息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我们现在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识
必须不断地加强,要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树立积极地态度和浓厚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适合信息社会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信息鉴别能力,在网络中文明交流。
(2)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而现在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它的引入促使我们创立新型的教育关系。课标上明确提出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音响逼真的功能来渲染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改变过去照本宣科的现象,同时自然渗透德育,陶冶学生美好情操,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想像得到发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要求学生根据自我学习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的重难点进行自主选择,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评价。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所在的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普遍不好,五年级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更是知之甚少,刚上第一节课的时候,我真是吃了一惊,很多同学连开机、关机都不会,这可怎么教?回到办公室,问到以前的教师,他们就告诉我,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按照课本照本宣科,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给学
生基础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精讲,比如对小学生教鼠标功能的时候,交给他们最基本的指向、打开,拖动等,而对于鼠标左右键的的拖动的不同,则不具体讲解,作为学生的研究内容,因为讲的太细化了,往往学生连最基本的都忘了。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为学生适应新型学习方式提供了条件,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顺利开展,新型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能力培养的一股重要力量,在信息技术教育环下使用新型学习方式,必须立足于教师与学生间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新型学习方式给学生来的优越性出发,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积极地与学习活动,自觉地适应新型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