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第三章先秦散文

时间:2019-05-13 14:1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编第三章先秦散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编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一篇:第一编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三章 先秦散文

应用:①先秦诸子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四、一些读书人游说、著述、聚徒讲学,诸侯也愿意听取士人的意见。

五、百家争鸣的文化环境,促成了诸子散文的繁荣。②先秦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生产工具的进步,制度的改革。

二、政治方面,王权式微,诸侯争霸。

三、文化方面,文化下移,私学兴起。四、一些士人,或撰儿史著,或编篡历史文献,提供政治借鉴。

五、我国向有著史的传统。至战国,社会空前繁荣又空前动荡,更加需要认真总结历史,从而形成了历史散文的繁荣局面。

(一)《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1.《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识记:①《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伪《古文尚书》; ②《逸周书》;

《逸周书》向来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但文字表现与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③铜器铭文;

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金文、钟鼎文。今存最早的铜器铭文属于商代。西周时随着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改进和改良,铜器铭文步入全盛时代。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传统形式的铜器铭文已很少见。六朝以后,铜器铭文不再流行。商、周铜器铭文,尤其是内容比较丰富的周代铭文,是研究当时语言文学的重要资料,有一定的文学价值。④《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

理解:《春秋》的微言大义。

孔子修订《春秋》颇有深意,他以谨严的书法和微言大义,暗寓褒贬,表达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维护统一等思想。语言准确而简明,与《尚书》的佶屈聱牙不同。

2.《左传》的叙事、写人和辞令艺术(附:《国语》简介)识记:《春秋》三传。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理解:①《左传》及其作者;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春秋》多出13年。《左传》记事详赡,文采生动。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左传》后人又称《春秋内传》)②《国语》概况。

《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王朝及鲁、齐、晋、郑、楚、吴、越各国的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1000—前440)。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它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后人称为《春秋外传》,然其不传《春秋》甚明。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应用:①《左传》的叙事艺术; 《左传》叙事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千余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千姿百态,几乎每战不同。它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左传》作者注意记叙这样错综复杂的战前外交策略,在战争叙述中添加了曲折的故事意味。如果说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还可以从史料中容易获知,那么展现生动鲜活的战斗场面就不是作者能亲历亲闻的了。但作者写战争场面,却一如亲历。《左传》叙事,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和人物言语,同样是以全知视角观照的结果。《左传》往往以寥寥数笔描绘细节的风神,情味十分浓厚。②《左传》的写人艺术;

《左传》在叙写历史事件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左传》在体例上虽不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由于穷乡僻壤物描写十分成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并对后世史传文学、叙事文学产生了深广影响。这规则的主要方面,一是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左传》运用上述写人手法,不仅能够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性格的发展。总的来看,《左传》虽然奠定了史传文学(乃至叙事文学)塑造人物的基本艺术规则,但是它的写人还不十分成熟,类型化人物明显多于性格化人物,这与它产生的时代的文学表现水平以及它的体例等等都有关系。史传文学中人物塑造得比较成熟,还要等到《史记》。③《左传》的辞令艺术;

一、互谅互让,争取双赢。《烛之武退秦师》种烛之武理由充足,言辞委婉伶俐。

二、逆向思维,言不敢言。《展喜犒师》展喜引经据典,礼节俱备。绵里藏针。

三、两相比较,以明取舍。《子产告范宣子轻币》通过“贿”与“德”的比较,显示出贿能招祸,德能久存,直说得范宣子口服心服。

四、实话实说,以真取胜。《仔产却楚、逆女以兵》郑国终于捍卫了国家安全,又没有导致郑楚外交关系的破裂。

五、以谐对谐,以庄对庄。《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以谐对谐,以庄对庄,就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④综论《左传》的文学成就。

《 左传》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一、文学性的剪裁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情节化。文学性的剪裁,指其既叙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又善于使所传达的事件蕴含意趣,极少杜燥乏味的流水账式的史事记述。历史事件故事化、情节化,是说其在叙述史事时,常借助于于人物形象的描写,描绘他们的言语、行为及彼此间的关系,有的甚至带有小说、戏剧色彩。如《郑伯克段于鄢》。

二、刻画人物性格神形毕现,有立体感。《左传》在体例上虽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其在叙写历史事件时却十分注重人物的刻画。并且不仅能够写出某人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侧面,有的甚至可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如《晋公子重耳之亡》。

三、生动的场面描写和传神的细节描写。A,《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注重对方战前谋划的叙述。如《晋楚城濮之战》。B,还表现在它简洁生动地描绘战争场面。C,《左传》叙事或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极为传神。

四、关于叙写外交辞令,理富文美。如《烛之武退秦师》。3.《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理解:《战国策》概况。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经西汉刘向整理编订,成33篇,作者已难以确考,一般认为它并非一人一时所著。

应用:《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一、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如苏秦说秦惠王连横发争天下的说辞,排比夸饰,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如“触龙说赵太后”。

三、摹绘人物,形貌毕肖。刻画最为传神的是策士形象。如“苏秦始将连横”。

四、引譬设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唇亡齿寒”等。使文章形象生动,饶有趣味而富于文采。

(二)《庄子》、《孟子》等诸子散文

应用:先秦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基本特点。

一、春秋末至战国初,有《老子》、《论语》和《墨子》。《老子》篇幅简短,《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

二、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

开始摆脱语录体,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较浓厚的文学色彩。

三、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

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

发展趋向:由简而繁,由疏而密,理性和逻辑不断增强。就文学色彩看,《孟子》、《韩非子》,尤其是《庄子》应受到更多重视。

1.《论语》、《老子》、《墨子》简介 理解:①《论语》概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仁”倡“礼”,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为主,兼记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成书最早也应于春秋战国之际。②老子及《老子》概况;

一般认为,老子的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稍早。先秦时流行孔子曾问学于老子的说法。《老子》产生不晚于战国中期,是老子的后学所记,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③墨子及《墨子》概况。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应用:①《论语》的文学价值;

《论语》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一、《论语》多为简短语录,辞约义丰。

二、有的章节能够通过言谈举止表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②《老子》的文学特点;

《老子》是道家学派开山的理论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有两点可作简略介绍:

一、形象化的说理。即通过可感知的有形事物,比譬说明抽象的道理。

二、语句上的韵散结合。《老子》的语句简短而比较整齐,有的整章用韵,有的韵散相间。体现着韵文向散文的过渡状态。③《墨子》的文章特点。

《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作,其文章重理性轻感性,质实不求文采,文学价值并不大。但却有自己的特点:

一、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如《非攻》上篇。

二、质朴无华,造句遣辞口语化。如《兼爱》。2.《孟子》的雄辩风采 理解:孟子及《孟子》概况。

孟轲,邹人。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称为“亚圣”。应用:《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一、雄辩色彩

A.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彀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B.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机彀,便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二、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典型事例。3.《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理解:庄子及《庄子》概况。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人。后世将庄子和老子并称“老庄”,但庄子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齐同万物的差别,与老子颇有不同。《庄子》52篇,今存33篇。现在通行的是郭象注本,包括《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作,《外篇》和《杂篇》则基本是其弟子和后学所作。应用:①简说《庄子》的文学特色即是其寓言特色;

《史记》本传说:“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基本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就形成它的明显特征:深遂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统一,把自己的思想完全融入到一个个美妙的寓言故事中去。②综论《庄子》寓言的文学成就。

《庄子》寓言,描述了众多形色奇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惊世发聩的深刻思想和沉重情感。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

1、异彩纷呈的故事;

2、奇幻谲诡的想象;

3、空灵飘忽的文风;

4、谐趣和讽刺横生;

5、精湛传神的文笔。4.《荀子》和《韩非子》 理解:①荀子及《荀子》概况;

荀况,战国后期赵国人。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隆礼重法,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即《荀子》)三十三篇,今存三十二篇,多为荀子自著。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②韩非及《韩非子》概况。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今存。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应用:①《荀子》说理文的文学特征;

先秦说理散文发展到荀子,已经成熟。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辟。而从文学的观点看,《荀子》价值不是很大,有两点可注意:第一,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中比喻丰富多彩,层出不穷。第二,创作赋和诗。②《韩非子》寓言的特点。

韩非子散文最具文学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共有300多则,载于内外《储说》、《说林》上下以及《喻老》、《十过》和其他一些篇章。尤其内外《储说》、《说林》上下,前面冠以简短的经文,其后则全由独立成篇的寓言连缀而成,成为“寓言群”。

韩非寓言的一贯特征是,往往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阐明思想。这些寓言,都通俗浅白,形象可感。先讲一个(或不止一个)故事,之后摆出寓意,比较明切。但是由于韩非寓言大多采用历史故事的形式(尽管有的也是虚构),表现手法又比较单调,较之《庄子》寓言的想象富奇、飞动飘逸,显得沉闷而缺少姿彩。

第二篇:先秦散文教案

先秦散文

[写作背景] 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生在春秋末期,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他大力宣扬“仁”的学说,以“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人格修养准则,并进而在政治上提倡文教德化。孟子生在战国中期,面对当时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大力倡导“仁政”和“王道”,以修身养“善”为“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准则,并进而形成政治上的“民本”思想。应当说,孔孟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有许多可以批判继承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

五四以来,“孔孟之道”遭到猛烈批判,实际上当时批判的锋芒主要不是指向孔孟的仁学,而是汉儒和宋代理学家借助儒家思想所生发出来的封建专制道统。汉儒通过独尊儒术,宣扬君权天授,把“绝对君权”天意化;宋代理学家则高举“存天理,灭人欲”的大旗,把人性钉死在一系列“吃人”的纲常之上。这是封建专制主义对孔盂仁学的阉割,而不是孔孟仁学的罪过。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和《孟子》之中。这里所节选的十二则语录,侧重点是人格修养,贯穿思想是“仁”,不仅是孔孟思想的精华,而且有现实意义。

[层次结构] 这篇课文由十二则语录组成,其中孔子语录、孟子语录各六则。孔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不因富贵或贫贱违仁。

第二则:“三人行必有我师”语录中的后两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说的是“师”的两个方面,即一是从其善者,二是去其恶者。这精神已包涵在“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句中,因为肯定了“人人可师”,而人人又都有善与不善两个方面,那就必须既从其善又去其不善。“从其善”与“去其不善”都是“师”,故而“人人可师”。

第三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是以河水的不停流逝为喻,彰明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无论运用到哪里,都有积极的认识和激励意义。

第四则:松柏后凋。当从“真金不怕火炼”方面去理解。第五则:身正令行。如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第六则:杀身成仁。这里当然要讲究“仁”的实际内涵。孟子的六则语录大致可概要如下:

第一则:做官要为民父母。在今天,应从“公仆”的角度去理解。第二则:推善及人,从“仁爱”到“仁政”。

第三则:与民同忧乐。后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第四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这段话的论证逻辑是: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大成败因素中,人和是关键;而“人和”的关键则在于“得道”。孟子的“道”,主要就是“仁政”、“民本”。

第五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炼成钢”、“磨炼出人才“失败乃成功之母”,这都是符合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格言。

第六则:民贵君轻。

[内容述评] 孔孟的这十二则语录,涉及面很广,内涵十分丰富,但有一核心思想贯穿其中,那就是“仁”。在孔子那里,“仁”主要是做人的标准。<说文):“仁,亲也。”(札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实际上是把这种原本在血缘关系中已有的“亲亲”之心,发扬为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仁心、爱心。他强调不能因为“富与贵”、“贫与贱”而“违仁”,提倡“杀身以成仁”,显然是把“仁”崇尚为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

在孟子那里,“仁”主要是善政的标准。他提倡“仁政”、“王道”,实际上是主张用仁爱之心来治国平天下,将“爱人”演化为“爱民”,从而也就形成了他的“民本”思想。他强调“为民父母”、“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显然是把“爱民”崇尚为政治的最高准则。

不难看出,无论是孔子讲做人,还是孟子讲政治,都是以“仁”为出发点的,从做人到治国,仁爱之心一脉相承,这就是孔孟思想的仁学核心。

这仁学的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心性、道德,因而孔子和孟子自始至终都十分重视人格修养。孔子提倡“好学”,孟子倡导“养气”,都是重视人格修养的体现。在这十二则语录中,不仅讲仁、讲义、讲仁政、讲爱民是讲人格修养,其他几条,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松柏后凋”,“身正令行”,孟子的推善及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都是在讲人格修养。可以说,在重视和讲求人格修养这个方面,集中了更多的孔孟思想精华。

当然,任何思想都受到时空的限制,都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结构整体,因而即使是精华,也不可能、不应当全盘照搬到今天来;只能是批判地继承。但我们决不能忽视汉儒和宋代理学对孔孟思想的阉割,也不能倒脏水时把孩子一起倒掉,而应当像马克思批判地继承黑格尔的哲学那样,把孔孟思想中那些具有合理性的内核分解出来,并依据今天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地予以改造利用。事实上,这里所说的“民本”思想、“好学”精神、“从善”意识、“得道”观念、“成仁”节操,只要对“民”、“学”、“善”、“道”、“仁”作出正确的解释,也许都是十分可贵的精神财富;至于“逝者如斯”、“松柏后凋”、“得道多助”、“身正令行”、“生于忧患”等所潜沉的自然、社会、人生的哲理内涵,恐怕也是永远颠扑不破的。

[艺术特色] 《论语》是语录体。《孟子》是论辩性很强的论文,但一经摘录也成了语录。这些语录体现了语录的一些基本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如下两点:

一、深邃的哲理性

语录的基本特点是短小。短小而又要有意义,那就必须短而见深,小而有味,包蕴令人深思乃至惊醒的哲理内涵。这里所选取的几则孔孟语录,就因其识见真灼、哲理丰赡而具有历久常新的生命力,o“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以小见大,体现了自然、社会、人生的普遍规律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揭示了政治成败的根本原理;只要是为了真理。贫富不移,杀身成仁,不就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吗?只要是出于真诚,“为民父母”、“身正令行”为什么不可以作为当官的准则呢?“松柏后凋”、“苦其心志”,恐怕是磨砺、培育真正能担负“大任”人才的必由之路;能否推善及人,能否忧乐与共,恐怕是衡量人心的一杆永远不可或缺的秤。这类哲理名言,千古流芳,绝非偶然。

二、语言的精练美

古人云:“通道必简。”这个“简”,就是精练的意思。深邃的哲理内涵,必须通过精练的语言凝结下来,方能成为上乘语录。精练之法极多,就这十二则语录来说,至少有下列三点值得注意:一是将深远难尽之意溶化在生动的比喻之中,如:‘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等。这类语录的突出特点,就是意理的疆界无边,张力极大,有发人邈思、含蕴无穷之感。二是将正反两个方面凝聚在简明的对偶句中,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这类语录的特点,在于正反对举,意理鲜明,双向·道断,理在必然,从而强化了道理的全面性和精辟性。,’三是不论用什么手法和句式,都要尽可能地凝缩字句,使其像格言、警语那样简洁醒豁,这十二则语录中的许多断语,之所以能成为广为流传的成语、座右铭乃至对联·,语言的凝练美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圆。

[译文]

孔子说:“发大财与做高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应当接受。穷困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抛掉它,就不应当逃避。君子抛弃了仁德,以什么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不能瞬间离开仁德,仓促匆忙的时候一定要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要这样。”

孔子说:“三个人二起走路,一定有我可以师法的地方:选取优良的东西跟着学习,看到不良的东西则可以对照着改进自己。”

孔子站在黄河岸边说:“一去不复返的就像这流水啊,白天晚上都不停!” 孔子说:“年末天寒,然后就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了。”

孔子说:“他自身的行为端正,不用强迫命令事情就行得通;他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孔子说:“有志之士和仁义之人,没有为了活命而损害仁义的,只有用自我牺牲来成全仁义的。”

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但老百姓却有饥饿的颜色,田野上有饿死的尸体,这就是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相互吞食,人们尚且对其十分厌恶,而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实行政治管理,却不免于带领着野兽来吃人,那他作为老百姓的父母体现在哪里呢!敬重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敬重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在自己的手掌之中。

齐宣王在雪宫召见了孟子。齐宣王说:“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的欢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得不到这样的欢乐,就埋怨他们的君王。由于自己得不到欢乐就埋怨自己的君王,是不对的;但作为老百姓的君王而不与老百姓一起欢乐,也是不对的。以老百姓的欢乐为欢乐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欢乐为欢乐;以老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人,老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虑为忧虑,这样而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没有的。”

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三里长的内城垣,七里长的外城墙,四面围攻它而不能取胜。况且四面围攻,一定会有得到天赐良机的时候,然而却不能取胜,这说明天赐良机不如地形有利。城墙不是不高,城池不是不深,武器和铠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也不是不充足,然而却不得不丢弃城池而逃跑,这说明地形有利不如人心所向。所以说:防民流失不能凭靠封地的疆界,巩固国防不能依恃山河的险要,威服天下不能仰仗兵革的坚利,得到人心者相助者多,失掉人心者相助者少,相助者少到极点,连亲戚也会背叛他;相助者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让全天下所顺从的人,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常常不用作战,要作战就一定会胜利。

舜,是在种田人中发现的;傅说,是在筑墙人中发现的;胶鬲,是在盐民中发现的;管夷吾出之于家臣;孙叔敖出之于船民;百里奚出之于商人。所以说,老天爷将要降下大任务给这个人,一定先要磨炼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饿损他的皮肉,空乏他的身体,有意违背和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以此来启动他的心智,磨炼他的情性,增长他的实际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取得教训。内心感到窘迫,头脑反复权衡,而后方能有所作为。表征于颜色,兴发于声音,而后方能表达明白。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弼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来忧患,这样的国家一定会衰亡。这样就可以知道:生机来自忧患,死亡来自安乐。

人民最重要,国家在其次,而君王是最轻微的。所以,为老百姓所拥戴就可以作天子,为天子所喜爱就可以作诸侯,为诸侯所喜爱就可以作大夫。诸侯危害国家,就应当废旧而立新。(陶型传)[课外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十二讲》第三章 先秦儒家

第三篇:论述先秦散文与我的写作实践

论述:先秦散文与我的写作实践

我国文学历来是勇于进取,在形式和体裁上不断创新或推陈出新的开放型文学。比如,诗歌的发展是由四言诗而五言诗、七言诗,由古体诗而近体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的发展是由先秦散文而汉赋、骈文而“古文运动”中的古文,到了现代,散文的种类和形式,真可谓千姿百态、色彩纷呈。其中先秦散文对我的写作影响尤为深刻,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先秦散文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 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 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先秦散文集中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既是先秦文学中的精华也是重点。从总体上分为以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为主的历史散文和以议论、说理为主的诸子散文,其著作中博大的思想内容对我影响至深。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及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为本人的著作。

其中,《论语》的风格是语言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其中运用到的许多形象化语言,往往包含着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而《墨子》一书,语言质朴,但有很强的逻辑性,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由小及大,层层推进,既是演说,又是比喻,论证明白而严谨;《孟子》的散文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端锋芒显露。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样的,有时整段用,有时全篇用。就象“鱼,我所欲也”,就是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论主旨。这些对我后期阅读其他作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从中也获得不少感悟。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大量的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庄子》寓言丰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创。这些寓言也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有着奇幻斑斓的色彩。像写河伯看到“秋水将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当他来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际,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可笑的。接着通过与河伯的对话,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写诸侯间的战争时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建在蜗牛的左角,一个建在蜗牛的右角,“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可返”象这样的奇幻的想象,在《庄子》中还很多。像我们今天经常提到的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成语典故,则出自《韩非子》。在诸子的作品中,我认为除了要吸取前人精华之外,还在于如何通过这些知识调整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何更好的运用。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代诗人、作家、文论家这些关于文学任务和功能的论述,对后来的创作实践和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在追随前人脚步的基础之上更应该与时俱进,吸取优点,改正缺点,加强学习,扩大阅读范围,争取把自己的写作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四篇:庄子“逍遥游”之我见——先秦散文研究

摘要:庄子的“逍遥游”表现出一种对自由的追求以及看破红尘最终达到超凡脱俗,殊不知这些只是为他失败的人生找的漂亮的借口。

关键字:逍遥

借口

我见

庄子“逍遥游”之我见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做过漆园吏。世人评价他虽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人格,追求逍遥无侍的精神自由。在他的“逍遥游”中,他表现出洞悉万物,看破红尘、功名、利禄、超越生死境界,最终达到了超凡脱俗。这样的庄子让每个人都觉得他活得洒脱,将志趣寄于天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可是他真的达到了看破功名利禄了吗?其实不然,他作品中对仕途的鄙夷与不屑,这看起来更像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做法。虽然曳尾途中说明了庄子他放弃了荣华富贵,心甘情愿选择了拖着尾巴在泥巴里爬的贫穷生活,但我并不认为这是他超脱的表现。他只是看穿了盗国盗民的统治阶级的丑恶面目,不愿为取得功名而受人驱使,牺牲自由的同时又有可能会徒留空名。这说明庄子而非真的鄙夷权利,不然他又怎会当初做了那个小官。只能说他的目光比我们更加深远,虽知当官的神气、威风,但也知当官的危机,不愿意因小而失大,拿自己的生命去和功名利禄开玩笑。所以才嚷着逍遥是生命的大事业,而此大事业就是无事无业。

庄子有一次到魏国去见魏王,当时的打扮是这样的:“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穿的是布衣,布衣也就是麻布,还不如今天的麻袋,而且这个麻袋还是打着补丁的;鞋子破了,要用绳子捆在脚上。就这样去见一国之君了。梁惠王见到庄子就说了:庄先生,你怎么搞得这么狼狈啊?庄子一听就看不起梁惠王了。庄子说我这个叫贫穷,不叫狼狈,贫穷只是没有钱,狼狈是没有精神。我只是没有钱,但我是有精神的。[1]不论庄子是狼狈还是贫穷,辩来辩去不过是突显了自己的困窘。我承认庄子敢于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但是他没有勇气直面现实,用斗争来改变自己贫穷卑贱的恶劣生活处境,只能在自己的思想天地中编织着那美丽梦幻的白日梦,去追求所谓的自然天性。庄子的思想与阿Q精神似乎有些异曲同工之处,只是前者被我们奉为了智者,而后者却成了愚者。我想一个真正的智者,不应只是单单有智慧,还应有用智慧让自己生活变得更舒适的能力。显然庄子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但庄子也为这样的自己找了一个漂亮的借口——不显己用,不拘己才,以无用大用,而无为自在。即无用就是智慧。有一个姓石的木匠带几个弟子们到齐国去,路过一棵非常大的栎树,经过的人都看傻了,但石木匠看也不看就走了。他对徒弟们说,这棵树没用的,正因为没用所以才活了这么久。没想到这大树成精了,晚上石木匠就做了一个梦,这大树精很不高兴,说,你把我跟什么比呢,跟有用的木头比吗?我追求一辈子不是追求有用,我是追求无所可用,我追求无所可用已经很久了,好几次差一点死了,今天我终于得到了这么高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无用,无用成了我的大用[2]。听起来似乎很妥当,很有道理。其实,这只是他为自己现在的境遇、为自己的困窘找的借口,从而说明自己如今的境遇只是追求高尚境界的结果,说到底还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宋国有个人名叫曹商,他以宋国使臣身份出使秦国,出使时带了几辆车,由于秦王喜欢他,又送了他一百辆车。曹商回来后揶揄庄子说:“要说在穷巷破屋里打草鞋。整天把自己弄得面黄肌瘦的,那我不如你,但是如果说一见君王的面,就可以让他十分赏识,赐车百乘,这是我的长处”。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请医生,治好一个疮赏一辆车,为秦王舐痔疮的赏五辆车,手段越下流,得的赏赐越多。你大概是为秦王舐痔疮了吧!否则怎么会得到那么多的车呢?走你的吧!”[3]世界上有两种人,其命运遭遇迥然不同:一种人,巴结权贵,尽其谄媚阿谀奉承之能,以侥幸取宠,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自认为春风得意,于是竟行冷嘲热讽之事,大多横行霸道却又受统治阶级欢迎。而另一种人,则是藐视权贵,视视名利为粪土,宁可终身贫困潦倒,也不愿屈节折腰,最终终生失意不得志。

在我看来,那些是金钱为粪土的人,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金钱作为资本才这样做的,而那些贫困潦倒却又高喊着忘怀一己之功名,纯纯常常,恬淡无怀,无往而不逍遥,无适而不自得的人。我只觉得可笑,或许有些人说这是一种境界,但这种境界有时候在现实面前倒更像是无稽之谈。

惠子在魏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魏国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仰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难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的相位来威吓我吗?”[4]权利,人们有时看作是天下至贵的东西,庄子却把它视作人生的负累,要求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和人生的独立,将自己的志趣寄于天地,与天地为伍,做到天人合一,超凡脱俗。

此时的庄子将自己的志趣寄于天地,认为“逍遥乎天地之间”。我并不认为他一开始就有如此高的情操,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没有人生下来就可以做到淡薄名利,一开始的庄子也是心怀大志,只不过将希望寄托于水上浮萍,到头来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庄子无非是把权利的本质看得比我们透彻一些,知道权利带来荣耀和财富的同时,也会潜藏着致命的危险。于是才为自己的懦弱与胆怯找了一个视权利为腐鼠,躲之还来不及,谈何去追求的漂亮借口。

所以庄子真的像他所说的逍遥乎无为也,逍遥乎无事之业,逍遥乎天地之间吗?我看未必,他只不过是一个用逍遥为自己辩解的不得志的穷困窘迫的凡夫俗子。

参考文献:

[1]选自《庄子全译 》

庄周原 著,张耿光 译注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3-1

[2]选自《庄子--(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方勇 译注 中华书局 2010-6-1 [3]选自《庄子现代版》 流沙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4-1 [4]选自《庄子》 庄子 著,顾长安 整理 万卷出版公司 2009-9-1

第五篇: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1先秦散文主要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就大体情况而言,历史散文主要是叙事的,诸子散文主要是说理的。

历史散文有《春秋》《左传》《战国策》《国语》等。《春秋》是孔子编订的战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记叙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哀公十四年(前480)这242年间的各国大事,孔子还按照他自己的观点对那些事件作了一些评断,选择了他认为恰当的字来暗寓褒贬之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言大义”。《左传》仿照其体例,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12个鲁国君主的序次进行记载,全书30卷,详细记叙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社会事件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生动描绘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以委曲尽致的笔调来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如写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阝之战、晋楚必阝之战,均是情节紧张而极富戏剧性,成为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战国策》亦称《国策》,传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时,经刘向整理,编为33篇。主要记叙了当时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其间有传记、故事、论辩、书信,反映了当时各国间尖锐而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先秦继《春秋》《左传》之后又一部著名历史散文。在艺术创作上,较之《左传》又有发展,常在复杂的政治事件中生动描绘人物言行,刻画出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写出不少情节曲折的故事。如《冯谖客孟尝君》《荆轲入秦》《触詟说赵太后》、《苏秦始将连横》等均为脍炙为口的名篇。此书尤重语言艺术,大量运用了夸张、比喻。排比等艺术手法,并杂以寓言故事,呈现出一种“敷张扬厉”“辩丽恣肆”的鲜明特色。《国语》共21卷,据说为左丘明所作。这部书有重点地记叙了各国历史中若干事件。文字朴实平易,特点在长于记言,同时也善于描写人物神态。

诸子散文可分为三个时期:

1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主要作品中,《论语》是语录体,《老子》多用韵,它们都词约义丰,《墨子》开始向组织结构严密的论说文形式发展。

2二期是战国中叶,主要作品有《孟子》、《庄子》,它们的文辞比前一个时期繁富,说理也畅达。

3三期是战国末期,主要作品有《荀子》、《韩非子》等。

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逻辑谨严,分析深入、文辞绚丽,达到了很高成就。诸子散文中有些文字

(1)一是以表现人物性格、描写人物行为见长,使人读了如见其人的音容笑貌。《论语》《孟子》中这类文字较多,《墨子》里的《公输》也属这类。如《论语》里写孔子门徒子路,写出了他的直率、鲁莽、刚烈的性格;写颜渊写出了他沉默好学和安贫乐道。《论语》中形象性地句子也很多,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2)二是多采用含义深刻的寓言故事形象地阐明理论。

《庄子》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庄子》中有所谓“寓言”“重言”“卮言”。

庄周认为世人都“沉浊”,不可以“庄语”,故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词”的“寓言”“重言”来表达他的思想。

寓言包括一些神话式的幻想故事和通常说的寓言;重言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卮言是抽象的理论。《庄子》艺术上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如《逍遥游》开头写“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它一开头就说天地的广大,写鲲鹏的任意变化遨游。写出了一个十分开阔的意境。在艺术上,后世许多诗人和散文家都爱学习《庄子》的风格和技巧。它那些想象丰富的寓言和重言给后世文学家无穷启发。

(3)三是重在抽象分析。同时也富有文采,如《荀子》《韩非子》。《荀子》中的《劝学》《天论》《性恶》善以说理见长,议论风生,沉着浑厚;《韩非子》中的《五蠹》《孤愤》《说难》均风格峻峭犀利,论理精细周密。它们都给后世散文以重要影响

先秦思想就是在乱世求变的思想

先秦文学的成就是巨大的,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有史以前的口头文学,由于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不多,但其中神话一部分却是相当丰富的。神话的产生远在阶级社会以前。它在广大群众中口耳流传,经过不断的修改补充,越来越优美,越来越富于艺术想象,这是口头文学的发展规律。不难想象:原始人创造的神话活在人们口头的历史时期是非常长远的,而神话被记录下来直至今天为止,不过是很短的时期。毫无疑问,神话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古的宝贵遗产。它通过丰富、美丽、奇特的幻想,表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积极影响。

诗歌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一种口头创作,完全是属于全社会的文学艺术。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庭,从集体歌唱到个人单独创作,这中间也有着漫长的过程。先秦文学的巨大成就之一是诗歌。比较原始的诗歌被后人用文字记下来的很少,所以《诗经》三百篇便成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有一部分民歌是人民的口头创作,经采录后成为书面文学。它们是被剥夺了文化学习权利的人民大众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现实性和战斗性都很强。另外一部分诗歌是“雅”和“颂”,基本上是贵族的创作。贵族作品主要是歌功颂德以及反映贵族统治阶级的生活,虽然也有不少反映现实的有社会意义的诗篇,但并非替人民说话的。因此,民歌部分是《诗经》精华的主要部分。它们揭露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本质,代表人民的直接呼声,有强烈的人民性、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和贵族士大夫的诗歌形成鲜明的对照,充分反映两个阶级两种文化的斗争。

继《诗经》三百篇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出万丈光芒的诗歌就是“楚辞”。“楚辞”主要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新诗体。由于战国时代社会的根本变化,私人著书的风气大盛。屈原的“楚辞”也就是

在开始有了私家著述的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专著的新纪元。屈原“楚辞”的特点是一种骚体形式,这一形式是从民间歌曲,特别是楚声歌曲学习来的。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从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这是诗歌的发展,也是文学的革新。不仅如此,在内容上也大量采用民间的素材,如神话传说和方言习俗等,在创作方法上也大胆吸收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更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善于向民间文学学习的光辉榜样。事实证明;我国文学史上有成就的作家,大都向优秀的民间文学学习,挹取其精华,作为自己的营养,反之,其成就则极为有限。屈原这种良好的创始,正说明文学史上作家创作方面一个重要规律。屈原以其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诗篇中洋溢着悲愤炽烈的感情,表现了崇高的政治理想,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远祖。

我们习惯向来是“风”、“骚”并称的,“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国风》和《离骚》在过去的确为我们指示了文学创作的两条光明大道,今后也还会继续起着应有的作用。《诗经》和楚辞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先秦的散文也和诗歌一样,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极其光辉的成就的。它的发展过程也很长。殷商以来,既有甲骨的契刻文,又有竹木筒的记载。到了西周,金属范铸的铭文比殷商更发展。历史方面,既有记言的《尚书》的训诰体,又有记事的《春秋》的策书体。春秋以后,既有杰出的历史散文,又有卓越的诸子散文。由于那时文学、史学和哲学尚无明确分工,它们虽是历史哲学著作,同时也都是很好的文学作品。所以散文的发展,在先秦这一阶段也是百花齐放、丰富多采的。先秦的历史著作有记言体,有记事体,有编年体,有国别体,体裁既多,文章又好,这对我国历史记载形式的多种多样以及历代史学的发达是有绝大影响的。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高潮及其巨大成就是在当时各种阶级、阶层和各个学派的斗争中出现的。无可否认,没有春秋战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没有那时各式各样的思想斗争,那种光辉灿烂局面的出现是不能想象的。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构成了我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至于后世政治家、哲学家、学者的政论文和理论文,古文家、历史家的叙事文和传记文,很多取法于先秦的散文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即使在今天,先秦散文在艺术方面也还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先秦散文是我国散文萌芽、发展和初步形成时期,并且达到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秦散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历史散文,主要作品有《周易》、《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内容主要为记录历史史实,语言简练概括。二是诸子哲理散文,包括《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内容主要是阐述各家思想,各具风格。

下载第一编第三章先秦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编第三章先秦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专题[小编整理]

    广东商学院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第一专题 正确认识部分中东北非国家目前形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0年12月中旬以来,部分中东北非国家相继爆发......

    [第一编思考练习题]

    [第一编思考练习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一关于上古歌舞的著名记载出自( ) A.《礼记•郊特牲》B.《吕氏春秋•古乐》 C.《毛诗大序......

    第一编信用社概况(定稿)

    一、单项选择题1.农村信用社筹建完毕,应向( )申请开业。 A.中国银行 B.中国工商银行 C.中国人民银行 D.中国农业银行【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农村信用社筹建完毕,应向中国人民......

    第一学年自我鉴定 [小编整理]

    第一学年自我鉴定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大一的美好时光已经匆匆地向我挥手告别,大二的未知生活又冲我展露微笑,通过大一一年的学习生活,我成长了很多,第一学......

    第一编公务文书

    辅导二(1):第一编公务文书 第一章法定公文 本章学习重点:法定公文的概念及特点,公文的体式,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财经写作常用的法定公文。 一、公文的概念及特点 公文的含义:简单地......

    第一编第二章事务文书大全

    第二章 事务文书 一、重难点解析 简报 简报即情况的简要报道,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内部用来通报情况、交流信息的一种简短的文字材料。 编写简报的要求是选材要......

    2009第一学期教案(小编推荐)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六(2)班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4.欣赏......

    2009年第一学期工作总结[小编推荐]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学生社团联合会财务部2009~2010学年上学期工 作总结社联财务部 2009-12-28 工作总结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结束,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