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时间:2019-05-13 14:4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第一篇: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

核心提示

他16岁参加鲁南抗日部队,从此走进枪林弹雨之中;17岁经历“鲁南事变”,浴血奋战数日才突出重围;19岁调入军工厂,制造、改进地雷、手榴弹„„他就是今年已92岁高龄的抗日老战士黄xx。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这位抗战老战士,走进他记忆里的炮火硝烟之中。

不愿偷生赴国难

在山东省临沂市西南25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个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过“鲁南事变”的小县城——苍山县(现改名兰陵县)。这里是抗日老战士黄xx的家乡。

1924年2月,黄xx出生在苍山县的一个农家。家里只有两间草屋和几亩靠天收的山坡地,由于家里穷,他到了上学年龄却不能走进校门。7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和一个哥哥艰难度日。8岁时,他得了一种在当时很难治的黑热病。由于脾脏肿大压迫腹腔,他连路都走不成,母亲背着他四处求医,但均无疗效。

眼瞅着他的病情越来越重,母亲找到了“神婆”。有两个村子的“神婆”都说,这孩子活不成了。再后来,路过村子的一个八路军卫生员告诉他母亲一个治病方子。母亲按照方子把用醋泡过的乌鸡蛋蛋清和罗面时散落的飞面掺和在一起,贴到他的脑门上,没想到贴了几次他的病情居然好了起来。

1940年初,日寇的铁蹄踏进沂蒙山区。每一次鬼子进山扫荡,全村人都跑出去躲避。可有一次乡亲们没有来得及撤离,黄xx亲眼见到鬼子在村里烧杀抢掠。“抓鸡赶猪抢女人,我家的两间草房也被烧了。”黄xx说,“鬼子杀人比杀鸡还容易。我想,与其这样等着被鬼子杀害,还不如参加队伍跟鬼子干!”

1940年10月的一天,八路军山东鲁南军区司令部驻扎村里,动员青年参加八路军,黄xx第一个报名参军。

浴血奋战突重围

走进部队,也意味着走进了枪林弹雨之中。黄xx至今还记得当年那出生入死的战斗经历。

那是1941年的农历正月初一,黄xx和战友们刚围坐在一起准备吃饺子,村头突然响起急促的枪声。“鬼子想趁过年把我们‘包饺子’。战友们丢下饭碗紧急转移。我们接连翻了3个山头才甩掉了后面的日军。”黄xx回忆说,“到了天黑后,部队隐藏到一个小村子里,靠老乡帮助,一人吃了一个小红薯算是过了这个年。”

在之后的时间里,黄xx跟着部队在山区里打游击。埋地雷、炸汽车、拆铁路,他参加过多次战斗。黄xx说,铁道游击队属于鲁南军区司令部领导,他所在部队经常配合游击队行动。

“鲁南事变”,是黄xx经历的又一次残酷战斗。1941年4月25日,国民党顽固派经充分预谋,乘鲁南军区主力和地方武装春季反击日军“扫荡”之际,出动整编师团的军队,并纠集地方土顽2000多人,大举进攻鲁南军区所在地苍山县。

“4月25日天刚亮,县城四周就枪声大作。我们刚从西城门撤出,敌人就进了东城门。出西城门就是一条长沟,沟的北边是山头,敌人早已埋伏在那里。我们刚一出城,敌人的机枪子弹像雨点儿一样射来,很多战友都倒在了沟里。”黄xx说,“我当时给鲁南军区司令部军工科科长黄华(建国后任外交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当通信员,他带着我顺着沟底的北沿跑,穿过了敌人第一道封锁。”

“我们跑了一整天,天黑后到了一个村子,休息了一两个小时后又向东转移。半夜时到了另一个村子,但黄华根据枪声判断前边仍有敌人封锁,立刻带着我们又掉头向天黑时到过的那个村子走。”黄xx说,“黄华比我大6岁,他个子高、本事大,对形势判断准。不久,我们听到东边的村子枪炮声响成一片。原来,由于天黑看不清,鬼子和伪军打了起来。”

伤疤是抗日“纪念章”

“4月26日天亮时,我们又被包围了。黄华带我们先向西北突围,再往东南走,经过一天一夜急行军,27日才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一次整个鲁南地区都被敌人包围了。”黄xx说。

在突围过程中,黄xx两次负伤。一次是弹片击中前额,幸好只是擦破了皮肉;另一次是子弹击中他的左臂,这一次是实实在在开了个洞。黄xx抬起胳膊,指着他左肘关节上方一处大而深的疤痕说,当时没有药,伤口感染,形成了一个大脓包,整条胳膊都肿得厉害。行军时他就用布条把胳膊吊在胸前,到营地后把脓往外挤,再用盐水冲洗,洗后撒些中药面。过了两个多月,伤口才慢慢愈合。

1942年,鲁南军区开展生产自救,黄xx被调到被服厂工作。一年后,他到鲁中军工厂学习武器弹药制造技术,之后在鲁南军工厂任手榴弹模具组组长。他先后参与过枪榴弹、手雷、地雷、破击炮弹等生产制造,直至日寇投降。194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几家军工厂合并,他依然工作在弹药生产一线。

1949年,黄xx被抽调到华东工业干部学校学习,两年后被分配到华东工业部下属的一家建筑单位。1955年,他随单位参加了洛阳拖拉机厂、洛阳轴承厂、洛阳玻璃厂等重点工业项目的土建工程建设。1956年调入河南省公安厅工作,后被分配至焦作劳改单位。1965年调市教育局负责基建工作,1986年在市建筑三公司离休。

新中国成立后,黄xx曾多次调动工作,但最高职务仍是副科级。如今,他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身体尚好,头脑清楚,听力、表达力都好,而且行走自如。老人现住在焦东北路一号院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里,这是10年前购买的二手房。关于待遇和住房,老人并无挑剔。他说比起牺牲的战友,自己幸运多了;比起抗战年代,现在的生活好多了。

战争年代的炮火硝烟已经远去,但关于战争的记忆将伴其终生。“我是战争的亲历者,日寇侵略中国的历史,我是见证人。”黄xx说,“谁要想抹杀和篡改历史,那是痴心妄想!”

第二篇:寻访抗战老兵 留下历史记忆

寻访抗战老兵 留下历史记忆

——淮师传媒学院赴轮窑村传播红色精神

7月10日至12日,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红色记忆,寻访践行”志愿行动启动,团队来到淮安市轮窑村,对抗战老兵乔国柱进行采访和慰问,针对其抗战经历拍摄纪录片,并组织红色精神宣讲活动,对红色精神进行保存和传承。

志愿者们手捧鲜花和慰问品来到老人的家,立刻让这个安静的村庄热闹了起来。现年88岁的乔国柱老人16岁从军,加入陈毅部队,期间参加过数次大大小小战役,右手臂上的炮弹疤痕现在还清晰可见。

倾听红色往事 留住历史记忆

正如全国各地其他抗战老兵一样,乔国柱老人虽然思维清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语言表述能力越来越不好,能听到他们故事的人越来越少。此次,志愿者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选择了用文字和纪录片的方式,将乔国柱老人的历史记忆留存,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老人家在镜头前并不拘束,提及抗战,情绪很是激动,他为志愿者们展示那枚代表荣耀的纪念章,用并不流畅的语句描述那个炮火连天的时代,讲述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第一次上战场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与敌人对战时,以千抵万的战斗激情;肩扛重机炮行军时,咬牙坚持了耐力。说到动情处,老人轻轻的唱起了国歌,志愿者们渐渐的加入到歌声中,村子在响亮的国歌声中显得更加祥和。

镜头忠实的记录下了老人对当年历史的记忆,也记录下了乔国柱老人珍贵的红色精神。

传承红色精神 履行志愿义务

“从今天起,我自愿成为关爱老兵志愿者·······”作为抗战老兵志愿者,大学生们在乔国柱老人的带领下进行了宣誓。然而对于老兵,要做的不仅仅是关心和爱护,对他们的经历也不仅仅停留在保存上,而应当把他们的精神传播传承下去。

作为红色精神的传承者,志愿者们为村里带来了一场图文并茂的红色精神宣讲,将抗战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把历史故事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年迈的老兵、青春的大学生、天真的孩子,构成了一条红色精神的传承链。

抗战胜利70周年,作为社会新生力量的大学生应当肩负历史责任,不忘历史使命,将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张洁)

第三篇:永不磨灭的记忆

谨以此文纪念辽河会战五十周年

永不磨灭的记忆

作者姓名:程尚军

作者单位:辽河油田多种经营事业部天意公司

今年三月二十二日,下辽河油田已经五十年了。从六七三厂、三二二油田到如今的辽河油田,辽河会战五十周年,辽河油田的发展历历在目,唤起我作为第一代石油娃的许多记忆。

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在玉门油矿参加石油工作的,建国初期,国家搞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石油,西方发达国家又搞经济封锁,父亲这代石油人怀着为国家多找油的信念,毫无怨言,听从党的召唤,奉献一腔青春热血努力工作。一九五九年,在松辽平原发现大油田,我的父亲和几万石油大军一起,参加石油大会战,会战初期生产、生活条件何等的艰苦,住的是马棚、地窖、干打垒,生产运输设备不够用,靠人拉肩抗,把几十吨重的钻井设备搬到井场准时开钻,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头顶青天,脚踏荒原,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成立了大庆油田,我也诞生在那个年代。

哪里有石油,那里就是家。一九六七年三月,只有五岁的我,告别了大庆杏树岗的家,告别左邻右舍叔叔、阿姨,告别童年的小伙伴。随父母坐上一列火车满载着石油装备,近千名石油工人、家属、子女驶离了生产、生活相对稳定,初具规模的大庆油田,来到辽宁南大荒盘锦进行石油勘探,拉开了六七三厂会战的序幕,创建了辽河油田五十年来无数个第一,让那些参加会战的石油娃和老石油们铭刻在心上。第一口油、汽井,第一所学校六七三厂职工子弟学校,(现在红村中小学)第一所医院,第一个家属站,第一个联合站,第一个家属区,第一车原油外运,第一口高产井,第一条柏油路,第一座楼房,第一座俱乐部,第一所幼儿园等等,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单位用的是番号,叫六七三厂。

刚刚到这里,什么都没有,影入眼帘都是沼泽、芦苇、盐碱地,寥寥的几户人家,住着底矮的土房,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是露天大坑的水(俗称鸭子汤)生产生活物资全靠外运,坑洼不平的土马路上,除了油田生产车缓慢的行驶着,很难见到汽车,偶尔能看到马车几人力推车。没有住房、医院、学校等等。钻井队井打到那里,家属孩子就近住在老百姓家中,一年多的时间经常搬家,沙岭、热河台,东风、黄金带、于家楼等地。不上学的孩子在家里玩,那些上学的孩子在附近学校上课,由于经常搬家,他们也经常转学。生病也要到很远地方就医。

一九六八年,我们家和其他家庭一道,搬到建好的第一个家属区红村,也是六七三厂总部,当时有地球物理(现在的测井和物探),机修厂和汽修厂及管子站,规模都很小。几十栋家属区的房子五花八门,有土坯房,半土半砖的,白砖的,红砖的,房顶有尖顶的,平顶的,半圆顶的。刚刚搬到新家人人都高兴,但是面临的生活困难也很多。没有电,家家点油灯或蜡烛;没有自来水,到外面大坑挑水;没有天然气管线和液化气灌,做饭取暖全靠干草、劈材、原油。在那里住过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家家门前的草垛和油坑,小孩玩耍掉进油坑,弄的满身是原油。商品短缺,许多商品要到田庄台、大洼或营口去购买,没有交通车,只有走路或搭便车。没有通讯设备,谁家有个急事,需要打电话找人,得要到某某单位借电话,不知道经过多少次插转,才能找到人。我也到了上学的年龄,就读于六七三厂小学,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师资、教室、桌椅板凳不够用,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自己带一个小板凳和一个大板凳去上学,教室不够用还要和高年级倒,每个年级上半天课。

那时的生产条件比较困难,钻井队钻探施工的地方,没有像样的路和桥梁,钻井设备又比较重,父辈们经常靠人拉肩抗,把钻井设备及物资运到井场。我亲眼目睹过32144钻井队的干部职工,在一次大雨过后,拉钻杆的车陷在离井场几公里的路上,无法把钻杆运到井场正常开钻,在队长指导员带领下,发扬“铁人精神”克服困难,全队干部职工齐上阵,连倒班休息的同志也参加搬运钻杆活动,扁担压断了就用肩膀扛,四个人抬一根几百公斤重的钻杆,走在泥泞的路上,摔倒了爬起来继续走,硬是把几车钻杆抬到井场,没有耽误打井。“黄五井”井喷,当时我的年龄还小站在远处看热闹,不太懂井喷后不及时抢救,造成的后果和损失是巨大的,但是抢险的过程和场面是相当危险和惊心动魄的。六七三厂所有职工全部参加抢险,我的父亲也是抢险队员之一,情况是万分危机的,方圆几公里不能动明火,几十辆甚至上百辆消防车抢险,他们是省里各个城市紧急调来的,许多解放军战士也加入抢险行列,许多抢险队员昏到了,一批批抢险队员又冲了上去,经过干部职工解放军战士共同努力,终于制服了井喷,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涌现出一批抢险英雄模范。

记得几年前父亲和他的伙伴们,退休后到油田多种经营企业参观,当他们来到我工作的单位参观的时候,看到高精度拔管厂生产的油管及套管,他们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他们哪个年代,这些物资都是靠进口的,六十年代困难时期,一头猪才能换一米石油专用钢管,简直没有想到一个三产小企业,能够生产如此高精度的石油管材,又看到我们自己生产制造的钻井队用的生活空调野营房,泥浆固空循环系统感慨万千,回想当年他们住干打垒,马棚、地窖、帐篷,挖泥浆池的情景,变化太大了,如果他们那个年代能用上泥浆固控循环系统,钻井施工过程中突发事故,就不需要有“铁人”王进喜和石油工人跳入泥浆池中搅拌泥浆,避免卡钻、井喷等事故。当他们亲眼看到天意公司生产制造的,国内先进的顶部驱动装置、旋转导向时,这些老石油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夸赞说“你们这一代石油人,让我们当年的梦想成为现实。老人们激动了,流泪了。

从六七三厂到现在的辽河油田,走过五十年的艰苦的创业历程.这短暂而漫长的五十年凝聚了多少人辛勤的汗水和生命,他们战胜了井喷、地震、洪水,冰雪等自然灾害,找到了几个高产油气田,把昔日南大荒、盐碱地、沼择地,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化工城市!从六七三厂至今,辽河油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整齐的街道,宽敞的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商品琳琅满目,通讯,互连网进入家庭,许多人购买了小汽车,人们都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水、电、气、暖一应俱全,人们安居乐业。生产用的钻采设备全部更新换代,采用现代化的石油装备。辽河油田原油天然气产量具全国前几位,为国家上缴大量利税,为国家能源战略做出大量贡献。在稳定区域市场基础上,开拓大量的外部市场,在陕北黄土高坡、新疆浩瀚的沙漠、冀东平原、中原大地、江南水乡等地,到处都有辽河油田人的身影。现如今辽河油田的石油人,走出了国门,遍布苏丹、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家,辽河人的风采赢得国际友人的赞颂。

辽河油田风风雨雨走过的五十年,是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五十年,是创造和谐、创造辉煌的五十年。作为一名石油人,我觉得人生有一种精神,无法用文字和语言表达,任凭时光的流逝抹不掉,岁月的风霜雪雨冲刷不掉。那就是大庆铁人精神,是石油人的石油情怀!辽河油田是我从石油娃到石油人锻炼成长的地方,是我激情燃烧的圣地!请老石油们放心,新一代的石油人会把它建设的更加美好!我是石油人,我爱辽河油田!

第四篇:永不磨灭的记忆范文

永不磨灭的记忆

---,男,现年--岁,----年-月毕业于----,大学本科学历,法学学士学位,中共党员。----年-月,被选聘到------工作,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三年的农村工作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的部分,为我的生命历程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首先,村官经历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总书记曾对大学生村官说过,“农村基层的工作经历是人生的一个坐标,有了这个经历,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众、如何尊重群众,知道什么叫实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实。大学生村官们要珍惜现在的机会,不断地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与素质,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村官经历进一步培养了我忠于职守、奉献农村的敬业精神,造就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雷厉风行的务实作风,锻造了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顽强毅力,始终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我从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成长为一个老道成熟的管理者,脱掉学生胎,换掉书生骨;洗去菩萨心,革去小资面,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其次,村官经历完善了我的知识结构。大学生村官们虽然都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我们还是一张白纸。毛主席曾说,中国的国情是什么?就是农业和农村,了解了农业和农村,就了

解了中国国情。社会和人心是一门大学问,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研习,而农村正是一个好课堂、好阵地。村官经历,是对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总结和检验,是对书本知识的提炼和升华,是一次重要的社会实践,是走向更广阔社会舞台、从事更重要社会角色的一次大集训。三年的村官经历,我重新认识了中国,学会了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发动群众,如何团结同志等等,这些东西是任何一个高等学府都无法教授的。

再次,村官经历磨练了我的意志。毋庸讳言,农村生活清苦,物质相对匮乏,到村上工作之后,我举目无亲,许多工作和生活上的障碍无处诉说,一到晚上就只剩下独自一人,可正是因为这样的遭遇和环境,我开始审视自己,品味孤独,沉淀人生,去挖掘自己的内心,这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定位和浴火重生的过程。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处在多么困苦的环境中,都能看到希望,重拾生活的勇气。

温总理曾鼓励年轻大学生:“既要放眼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大学生村官不乏凌云之志,但缺的是注重当下,踏踏实实从小事、细微之处做起。不管以后从事何种事业,都应注重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都应有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除过各级组织的教育、管理、培训、引导外,个人更应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强化学习,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多思考,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大胆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

中提高素质,培养提高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使 “村官”经历,成为一生中难以眠灭的记忆,成为影响自己一生的重要历程。

第五篇:抗战老兵采访稿

抗战老兵采访稿

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抗战老兵采访稿范文一|

我们在山西的候马、降州一带,开始和日本兵接火,我们这个营在第一线。我正式成为一线救护站负责人。本来有两个护理,团里支持一个担架排(二三十个人)、一个医生。救护战在连部后这、营部附近树底下插一个十字旗,备下止痛、止血药、止血带、夹板、绷带。那年四、五月份,我们已经换了单衣,先开始接到命令,团部发来相关的物资和支援的人手,营长在开会时就交待了救护站的位置和相关的安排及作战时间。我就在营部附近设了救护站待命。当时所有的药都是国产的西药,没有美械美药。

第一次是拂晓时分,我们部队开始攻击。没有炮兵支援,也没有迫击炮支援,只有机枪。第六连步兵开始进攻日本人的阵地。救护站离第一线有三百米左右,不光打枪听得清楚,子弹嗖嗖地往身边飞,我们都找了地方边掩护边工作。我们进攻时日本人不出来,只是叫援兵。拂晓作战到中午,日本人的援兵到了,受伤几人,没有死亡。第一次作战没有太多的伤亡。

日本人的援军到了以后反击得非常凶,团里无法顶住,撤到附近的高地,在高地上打得很凶。我的救护站也跟着撤到山头,离第一线还是三两百米。这个时候日本人和我们开始打得十分激烈。日本人的山炮打得很凶,一打就是排炮打,一条线来回扫着打。部队伤亡很大,连着一两个月冲杀声、肉搏声、枪炮声听得清清楚楚。营部一吹冲锋号,兄弟们带着刺刀往前冲。四川兵的喊声特别清楚,“格老子的往前冲啊”。重伤的一般只能抬下来,轻伤的扶下来。腿上受伤的把绑腿剪开,手上受伤的剪军衣,然后止血、消毒、止痛。一面包扎一面开伤票,让到后方医院入院。填了伤票,止血包扎后轻伤的指个方向,赶紧让他走到团救护站,重伤的抬到团求助站,一级一级往后送。日本人的山炮打得很凶,飞机也很凶,在地上都能看到日本人的脸清清楚楚,往地面扔炸弹、打机关枪,一点也没有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我们也往天上打枪,但没有打下来的。

冲锋战是吹号的,肉搏战就没吹号了,和日本人拼到一起,看谁刺死谁。叫骂、哭喊声就在不远的地方,一群人绞成一团,兄弟们都没什么说的,所有人都拿勇气在上面打,这是我亲眼看到的。打死的埋都没有法子埋,就丢到那里的也有。好多报阵亡的连抚恤也没有,都是陷命沙场的。山头战打得十分惨烈,救护站只有两个医生在救护,有时一天三十个人,有时一天二十个人,反正来了人赶紧救,然后送团部,团部治不了再往师部送。日本人一定要歼灭我们,我们始终不让它歼灭我们,就是轮流拉锯战。团里没有粮了,买不到,只好到地方去征粮。老百姓也苦,没吃的,有的也会把粮埋起来,不让拿走。打仗时大家都吃干粮袋里的炒米,平时买点菜,再采些野菜。老百姓后来也对我们好了,知道我们打日本人,杀猪给我们吃。日本人非常残暴,平时躲在据点里,要乡公所给女人,出来就四处强暴妇女,污辱完了还要用刺刀捅下体杀死。老百姓十分愤慨。

当时老百姓淳朴得让人奇怪。作战以前,一个卖菜的来部队卖菜,部队十分奇怪,哪里有这样卖菜的,就报营部,抓来问他到底干什么。结果对方就说,皇协军让我来卖菜,顺便看看你们有多少人、是什么番号的。营长大怒,说,你这不是探子么?就抓出去枪毙了他。我还问营长,一个好好的人你就这么杀了么,营长气愤愤地说,我们的探子他们抓到了不也是杀么?就这样,一条三十来岁的老实汉子就这样死了。现在想起来还是不该。抗战老兵采访稿范文二

我叫刘海波。我的老家是祖国河南省延津县,我是一个乡下孩子,在乡下长大。我是家里的老大,外祖母只有我母亲一个,所以对我很疼爱。我幼年的生活、求学都是在外祖母家的乡下里。家里有些地可以种,靠天吃饭,不能说小康,但是能保证吃饱。十五岁那年我才回到家乡。家乡本来有弟弟妹妹,今年一个妹妹过了。

在七七事变以后,我家乡有一个少尉军官,叫周道明,他是我临近乡村的一个人,到家乡说,日本人侵略中国,要我们亡国灭种,说三个月亡中国。如果爱国就要当兵。这样约四五十个人,都是二十岁上下,同学同乡一伙在九月二十号离开了家乡。我当时带了家里的三块银元和一个饼,经过了新乡集合,制定了时间、地点,搭车上火车到了汉口。那条铁路当时叫“平汉路”,现在好象叫“京广线”了。我们坐船到武昌,在武昌的一个中学里面正式入了伍,剃了头、换军衣。那时我还穿着妈妈给我缝的长袍,在武昌剃了光头后,就把长袍卖了三块钱,穿上了军衣,分在当时在陆军预备第五师六五四团,直到此时我们才知道周道明是我们连的连长。当时只发了一套军衣和帽子,没有鞋,枪也没有。编组后成立一个连,开到武昌一个郊县叫“葛店”,是靠江边一个镇,开始集训。此时已经过了一两个礼拜,每人又发了一个毛毯。集训是徒手训练:跑步、拨慢步(一种不实用又特别累人的步法,现已不再有此项目)、正步、分列式等。不到一个月,还没领到饷,北方战事已经打得很激烈了,上海也失陷了,上面有命令挑医兵(就是医务兵)。连长知道我读过书,就让我去当了医兵。这样,参军一个月左右我就离开了连队,到团里报道,去了训练班去当了一名医兵。

当时训练班主任姓范,训练时还会打人,我没挨过打,但别人有挨过的。我们在训练班里讲卫生常识、急救教育、环境卫生等。过了两三个月,我们整个师都归了一百零九师(该师的底子是原东北军的部队,才从台儿庄战场上撤下来,由两个打残的师并起来,再加上新兵,才凑齐一个师,给了新番号。师长记得原来叫赵毅,从前张学良手下的旅长,我们一来就换成了中央派的,叫胡松林)。接着部队从葛店去了江西,我们团到了新余,我在卫生队当看护兵,一面受训。那时已经开始照顾部队里的病人了,还碰到四五个军人得了天花,但是老百姓却没有得天花

下载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永不磨灭的记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9.3抗战胜利纪念日,永不磨灭的历史坐标,向抗战老兵致敬

    9.3抗战胜利纪念日,永不磨灭的历史坐标,向抗战老兵致敬! 时间流逝,记忆能否长存?2016年,抗战硝烟散去已经整整71年。也许我们不曾经历过那段历史,但我们永远无法忘记那段历史。硝......

    永不磨灭的记忆——钱学森

    永不磨灭的记忆 ——观《钱学森》有感 最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

    抗战老兵先进事迹材料在我县村乡村有一位老人,叫。如今101岁高龄的他,虽说很多事已忘记,但一提到当年浴血奋战打鬼子的峥嵘岁月,老人显得劲头十足。老人,是一位曾经参加过台儿庄......

    8慰问抗战老兵

    慰问抗战老兵 彰显阳光大爱 ——九三学社城南支社一行慰问抗战老兵 感恩铭记心头,感动充盈心海!这是个寻常的日子,又是难忘的一天。 10月14日,秋高气爽,阳光明丽,在王爱萍女士的......

    探望抗战老兵心得体会[定稿]

    2015年8月,是抗战胜利70周年。幸福树家电经理xx,为了让员工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在8月7日,率部份员工,前往各乡镇看望我们幸存的抗战老兵。这天,我们作协一行人也随xx员工去看望几......

    抗战老兵采访提问

    抗战老兵采访 【抗战老兵——梁德恩】抗日战争时期,梁德恩的父亲随军出征,抵御外敌。受父亲的影响,当年年仅13岁的梁德恩来到了部队。由于年龄小,梁德恩在部队里主要学习医护知......

    《寻访抗战老兵》演讲稿

    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 顾园园 2015年9月3日,首都北京,胜利日大阅兵。由300名抗战老兵组成的第一方阵缓缓经过天安门。嘹亮的军歌,花白的头发,道道深刻的皱纹,抬手!敬礼!他们给......

    抗战老兵社会实践报告

    抗战老兵社会实践报告1 (一)、调查资料xx镇位于x、x两县交界处,距县城 x公里。南连xx乡相邻,是附近相邻六个乡镇的物质集散地。全镇幅员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x0亩,其中田3x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