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业典型材料-郭代春
创业典型事迹材料
——郭代春的养殖之路
近年来,黄丝镇积极实施创业就业政策,采取一系列惠民利民优惠政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区指导推荐”的就业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对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参加技能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接受就业指导,在加上政策扶持,逐步实现了推荐就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就业再就业是一项民生、民心工程,涉及到每一户家庭和每一位待业人员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社区的稳定和谐与繁荣发展。
郭代春家住黄丝镇兴源路,一直以来都想搞生猪养殖,但是苦于没有技术,一直只是个空想。在一次镇干部到户采集创业就业信息的时候了解到了他的需求,并向他介绍了黄丝镇近期有这方面的技能培训,可以去参加学习一下。
他每次参加培训,笔记都写得详详细细,认认真真,从一个对养猪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到充分了解养猪技能的能手,他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经过两次养猪学习培训、参观访问,郭代春受益匪浅。他决心走一条规模化的科学养猪道路。
说干就干。建猪场,买种猪、母猪、小猪,不到3
个月的奔波,他瘦了5斤肉,各种开支达7万多元。终于,总数67头的养猪场建成了。
他家现在猪栏又有大小猪110头,成了镇里最大的养猪专业户。但他还是像以往那样,乐意帮助乡亲们共同走规模化的科学养猪道路。他的邻居,去年下半年就跟随郭代春科学养猪,初步尝到甜头,今年喂猪28头。在他的带动下,许多人都跃跃欲试,也准备跟着大干一番。
第二篇:创业典型
XXX同志创业典型
7月4日,旱魔还在肆虐,一个身影在旱情严重的达依乡家竹村达吼坝挖掘水源点来回忙碌着,她就是XXX镇大学生“村官”XXX。作为一名抗旱党员突击队成员,他与其他广大党员一样深入家竹村寻找水源保民生。
在抗旱救灾一线,随处可见像徐丹梅这个的年轻人-------大学生村官用热血和汗水唱响一曲青春赞歌。
“这里的群众更需要我”这是她对家人的声音。
7月8日上午9点XXX镇XX村“农事村办”服务站收到第二批救灾物资,共25kg塑料水箱630个,25kg大米120袋。XXX马上和其他工作人员卸货、清点,然后将救灾物资及时发放到特困户、贫困户、低保户、孤寡老人的家中。虽然XXX是城关镇人,但是当地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彝语。问她来这里想家没有!她嘿嘿一笑:“不想家是假事,但是这里的群众更需要我。”
在抗旱救灾的一线,看到的是她的汗水,她甚至来不及擦擦身上的汗珠;听到的是她的吆喝声,在那旱魔掩盖的日子里,要属她的吆喝声最为生动、最为感人。
我们无法想象,在城市娇生惯养的美女青年,能够克服如此之大的困难,她和村民打成一片的那一刻,我们看到了她是多么的坚强,多么的善良,在烈日下,她又显得更加漂亮
用不着繁琐的举例,有一种工作,你没有经历过久不知道其中的艰辛,你没有经历就不知道苦后的快乐!这是这些大学生“村官”在基层的体验,他们让青春在磨砺中闪光!
第三篇:创业典型材料
真情创业典型
林淑云开办淑云食品店
自从淑云下岗后,就一直闲在家里没事做。靠吃老本过日子,过一段时间后她先后在超市当过营业员、防损员等工作。可是淑云不满足于以往的工作,经过深思熟虑后2010年12月淑云最后勇敢地迈出了创业步伐,嗨!真是万事开头难,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她的想象,尤其是资金的问题,创业需要资金,社区人员了解她的情况后,上门向她宣传再就业各项政策,开展“真情创业”指导,帮助她参加劳动就业中心SYB创业培训,在四月份拿到了小额贷款8万元。并在文笔路开办了一间食品店,后又为每天的营业发愁,没办法已经没有退路了,必须成功,于是,开始学着如何去解决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这样她的店生存了下来,她的付出比以往想象得要更多。同时她各方面进步了,成熟了,稳重了,更加懂得经商规则。在这里有以下几点亲身体会经验告诉即将要创业的朋友们:1、在创业之前,首先要给自己拟定一个财务分配计划。2、在创业之前,自己要有绝对的营销能力或技术支持能力。3、在创业之后,必须拥有稳定的客户。4、在创业之前,经营的方向必须明确。5、在创业之前,不管你是经营或代理产品,必须做详细的市场调查。6、在创业之前,必须要能接受成功或失败的考验。
淑云下岗失业后很快找到了出路,但她心里却没有忘记那些仍未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她把商店的工作岗位优先提供给下岗失业人员,现已招用了2名困难就业的失业人员。淑云说:“是‘真情创业’帮我走上了创业之路,使我有机会招用这些失业人员,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第四篇:创业典型材料
一、本人简历:
周广沛,男,徐州财校2004级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2009年毕业。总结其成长之路,可以归结为:创业在于平淡,成功在于漫长,成功的路上要耐得住寂寞。
二、个人奋斗史:
08年离校参加顶岗实习期间,工作不好找,这触发了周广沛构思已久的创业想法。带着刚刚萌芽的想法和目标回到老家与家人商量要开展生猪养殖业,刚开始受到家人的极力反对和外界人的讥讽、嘲笑,但是周广沛还是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并充分分析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全面分析了生猪养殖的理论可行性,说服家人投入到创业队伍中来,以创业带动就业,一人致富可以带动全家、甚至可以带动全村。周广沛对创业的坚持不懈最终打动了家人,有了家人的支持,周广沛就有了更大的创业动力和创业资金,创业之路迈出了踏实的第一步。
在周广沛的生猪养殖创业计划书里,把创业划分为三个步走,第一阶段为准备、实验阶段,第二阶段为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为生产发展、深加工与销售阶段,并详细规划了各个阶段的发展蓝图,初步设想实现三个步骤需要十年的时间。
2008年11月周广沛正式开始创业(生猪养殖),在实现第一阶段过程中花了一年半的时间(2008年11月——2010年4月)。在这至关重要的起步阶段里,完成了创业初始阶段必须要具备多项条件,如资金、技术、场地、原料、管理人员等。创业的启动资金主要来源于周广沛积攒多年的零花钱、压岁钱和上学打工积攒的钱,一共是四万元。带着初始的梦想和资金,他开始了一步步的摸索和操作,每天起早贪黑的投入到建设厂房和采购,经过一个多月的摸爬滚打,筹建了场房二十间,引进十头优质母猪,生猪养殖场规模存栏一百五十头,年出栏可达三百头左右。周广沛的生猪养殖场主要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发展生产,所谓的自给自足就是自己养母猪然后进行繁殖发展,母猪产仔主要供自己饲养,这样的饲养方式准确的说可以确保零损失,而母猪产仔一次一般在12头左右,从乳猪到商品猪出栏的饲养时间大概需要七个月的时间,超出七个月就会亏损。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周广沛坚持每天都在养殖场做好养殖记录和生产日记,母猪、仔猪、种猪、肉猪、商品猪等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管理方式和喂养方式,做好猪的养殖记录,并投入大量精力在做好卫生防疫、消毒隔离、饲养人员的技术指导、饲料的调配、销售等一系列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4月由于生猪养殖场的繁殖速度在迅速增长,成效良好,原有的场房和设备、场地已经远远不能承载现有的发展规模,周广沛再次筹集、投入10万元的资金扩大养猪场规模和更新设备,使之现有猪场规模,同时存栏量为500头,年出栏量为1200头左右,引进母猪的数量也不断的增加,由2008年开始时的10头增加到100头左右。以此同时顺利的完成了第二阶段发展。第二阶段的顺利发展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无论是资金、技术、人员管理都走向了成熟,周广沛的养殖场初见成效。
从2010年4月的第二阶段发展至今有着向上发展趋势,商品猪的数量增加,优良品种和外来的技术也得到引进,最主要的是得到政府的扶持。周广沛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充分把养殖场的现有规模发展好,为三年后的第三阶段的生产发展、深加工与销售奠定基础。
第三阶段主要以生产发展、深加工与销售为主导,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在养猪场的基础上,成立一家屠宰场,进行深加工,争取往外地市场销售。同时周广沛多方研究对生猪养殖场的粪便利用,在政府的统筹扶持下,建成了沼气池,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系统。
周广沛生猪养殖场从2008年至今共投入成本16万元整,现有存栏量为480多头(不含母猪),生猪养殖场的规模从原有4亩地扩大到现在10亩地,每头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需要7个月的时间,平均每头体重在110公斤左右,每头猪的成本为800到1000元左右,主要倾向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及饲料价格波动,三年来共出栏生猪(商品猪)800头左右,平均每头的利润在300----500之间波动。
创业在于平淡,成功在于漫长,成功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创业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一个具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能否最终走上成功创业之路,与是否相信自己可以在激烈的挑战和竞争中胜出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创业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所以是否自信、能否在挫折和失败中重新振作,对于创业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第五篇:创业典型材料
靠勤劳创业靠科技致富
鹅经济撑起她发展的晴空
——刘莲同志事迹 刘莲是菲莲鹅雏孵化厂厂长,十几年来,在县直各部门及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凭着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由家庭孵化作坊发展成了大型孵化厂,走上了一条依靠科技孵化鹅雏发家致富的道路。目前,菲莲鹅雏孵化厂现有标准化厂房360平方米,单机孵化能力8640只的机械孵化设备4台,年孵化能力15万只,创产值20万元。
在没有搞鹅雏孵化以前,刘莲家人口多,耕地少,日子过得紧紧巴巴。那时,在农村除了种地外,很少有人会想到别的什么出路,“老守田园”的观念同样也在左右着她的思想。后来,看到左邻右舍都靠养牛发了财,腰包鼓了起来,生活水平今非昔比,这一切深深触动了她,于是她开始琢磨起了自己的“挣钱道”。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别人说用火炕、水袋孵雏既简单又方便,而且成活率挺高,效益不错,就觉得这条道可行。说干就干,没钱买种蛋就借点,不懂技术就边干边问,通过向亲友求助,东挪西借凑了200元钱,买了300多个种蛋,就在自家的火炕上小打小闹地干了起来。
干事业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第一批雏没出几个,大多数都死在蛋壳里,创业一开始就“夭折”了,不
1但没挣着钱,而且还因此欠下了不少外债。性格倔强的她却没有气馁,下定决心不成功决不罢手。
失败的惨痛教训也使她深深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搞好鹅雏孵化,光凭吃苦耐劳还不行,还必须懂得科学孵化的技术。找到了原因后,她立即到县新华书店买来了几本有关鹅雏孵化方面的书籍,每天刻苦专研,从中学习科学孵化技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有多年孵化经验的农户请教。通过学习,她渐渐地悟出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原来是自己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对温度掌握的不够准确,按要求在刚开始孵化时温度应在39℃---40℃之间,10天后保持在37.8℃---38℃就可以了,而且每4个小时要翻一次种蛋,让种蛋受热均匀。由于她恰恰忽略了这一点,特别是临出雏头两天温度偏高了,导致大量鹅雏死亡。这次教训,使她真正认识到学习科学、掌握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于是,她决定拜师学艺,外出取经。有朋友向她介绍说大同区有专门的鹅雏孵化厂,规模大,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她就经常去那里学习实践技术。就这样,她一边学,一边干,一边摸索。工夫不负有心人,付出总有回报。短短的半年时间,她就掌握了鹅雏孵化的基本要领,鹅雏孵化成活率逐年提高,而且有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她也成为孵化业的行家里手。
在成功面前,她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2000年,刘莲从电视上看到介绍新品种长白鹅,这种鹅饲养成活率高,增重快,鹅
绒品质高,市场销路很好。于是,她就从外地联系购进一批种蛋孵化,结果鹅雏被抢购一空,群众反响很好。为了进一步提高养殖厂的经济效益,她全部更换了新品种,因此她的鹅雏供不应求。当时,年孵化鹅雏超过4万只,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
有大规模才会有大发展,有大发展才会有大效益。刘金莲深知,要想发大财,小打小闹不行,必须搞规模生产才行,但苦于没有资金,多年建厂的想法一直没有实现。2004年,县妇联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为其提供一只鹅雏孵化机,同时积极协调县畜牧局,无偿为她提供了2台鹅雏机械孵化设备,并帮助她解决了场址、种蛋来源及市场销售渠道,还无偿借给她1万元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有了镇领导的大力支持,她的信心更加十足,当年就盖起了360平方米的孵化室,她的孵化厂已初具规模。在经营管理上,她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从种蛋选购到鹅雏销售都直接与农户签定订单,仅2006年与县内外65户养殖户签定购雏订单15万只,当年实现效益20万元。
依靠勤劳吃苦,依靠科学孵化,她走上了富裕之路。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有艰辛,有欢乐,特别是镇党委、政府在困境中的支持和帮助令她永生难忘,每当看到周围处于困境中的贫困群众,一种无私相助的感恩之心油然而生。为了带动群众早日致富,她有求必应,力所能及、千方百计地为她们的发展鹅经济架桥铺路。十几年来,她先后共拿出资金1万余元,帮助10户贫困家
庭搞起了大鹅养殖,现在她们的年平均收入均都在3000元以上。贫困户李平,孩子上高中,夫妻二人身体都有病,想干点什么又缺少资金,刘莲每年都以成本价赊给她家200只鹅雏,并无偿提供鹅雏饲料和技术指导,支持她养鹅致富。经过几年的发展,李平家的大鹅养殖已成规模,年人均收入达4000元,不仅偿还了多年的债务,而且还购置了家用电器,走出了一条依靠养鹅兴家致富的新路。同时,刘莲还为乡亲们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安置了10多名贫困农民和下岗职工在她的厂子就业。
多年的努力,也让刘莲获得了很多荣誉。2004年,她被评为全省十大养殖女状元、百家养殖大户;2004年、2005年先后被评为镇农村经济工作先进个人;她的鹅雏孵化厂也被定为省妇联、市妇联的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示范基地。
这就是刘莲,靠勤劳创业,靠科技致富,用爱心回报邻里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