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虢镇高家堎村促进农民增收先进事迹材料
虢镇高家堎村促进农民增收先进事迹材料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高家堎村地处陈仓区虢镇城西、北环路北侧,陇海铁路沿村而过。全村1620口人,辖4个村民小组,670亩耕地。村党总支下设6个支部,党员77名,其中男性党员62名,女性党员15名。该村目前有村办企业6个,拥有固定资产5300多万元。村上曾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小康村”、“省级先进党总支”、“省级文明村”、“省级模范村委会”、“省级卫生先进村”等荣誉称号,1993年6月,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曾来该村视察。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541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示范村。
高家堎村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加之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3亩,村办企业为该村主导产业。2008年“5.12大地震”致使该村6个村办企业不同程度受损,织布厂受损严重,被迫停产,新的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通过多次召开两委会、村民代表会研究决定,一边进行灾后重建,一边恢复生产,组织人力物力及时对因地震受损的墙体、屋面、水塔全部进行维修加固,同时通过互联网、纺织报发布招商广告,并通过招标将织布厂闲置设备出售,盘活资金130多万元,场地、厂房通过招标以30万元/年租赁给一纺纱企业,使该企业重新启动。该村运输队自2003年一直由本村村民承包经营,虽然经营情况很好,但承包费每年只有10多万元,2008年底至2009年5月,新的领导班子先后召开五次两委会、三次村民代表会,将经营权收回村上集体经营,到2009年底,仅半年时间就获利80多万元,为村上新增收入60多万元。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大力推广新技术新项目的推广示范,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一是要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努力实施“丰收计划”,大力
推广优质品种及配套技术。二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这样既可以增加农业发展后劲,又可使农民得到实惠。此外,要加大农保体系建设,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三是全面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重点选育推小麦、玉米、畜禽、果蔬、等名特优产品和优质高产品种,实行统一供种,使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同时,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建立优良品种示范园和苗木示范园。
今年以来,我村大力开展引导性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就业政策、劳动法等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破除土里刨食、靠天吃饭的陈旧思想,引导他们主动走出家门,从农业以外的方面想办法来增加自身收入。今年以来,共组织引导性培训3期,培训人数达180人。通过开展阳光培训工程,使我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转变了思想观念,拓宽了致富的视野,而且使他们掌握了一门外出务工的技术,大大地增强了外出务工的成功率,为增加收入提供了坚实保障。
实现农民增收举措到户是突破农民增收难点,是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虢镇党委、政府安排,在广泛宣传动员、制定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立足本村实际,顺应农民增收意愿,科学筛选增收途径。坚持“因户施策、分户指导、举措到户、科学增收”的原则,实行“一户一卡一策”的办法,用信息、政策、资金、科技、帮扶“五到户式”扶持,解决农民增收中存在问题,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在调查摸底的同时,我村按组抽调4名调查员深入到户,按照2009年农民增收入户调查表所列项目,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对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劳动力和家庭经营资源情况、2008年收入情况、2009年增收目标及措施进行深入调查了解,摸清底子;二是依据《农民增收类型划分标准》,对所调查农民进行增收类型划分,为制定增收措
施准备第一手资料。做好建档立卡工作,认真填写三种表:一是填写《2009年农户增收台帐》;二是填写《2009年农民增收农户分类花名册》;三是填写《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明细卡》,并把明细卡发放给农户。截止2009年底,全村村民分红由原先的600元/人增至1000元/人,并将男60岁以上、女55岁以上的老年人养老金由原先的800元/人/年提高到1000元/人/年,同时在这两家企业新安置劳动力260多人,全村现有780多人有工资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6591元猛增至2009年的8541元,增幅高达29.58%,在农民人均纯收入8541元中,工资性收入和村上分红占83%。
按照村上2009—202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村上成立了组织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狠抓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创建和谐、文明、民主、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年村上投资20多万元新建村民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一处,安装健身器材12台、套;投资3万多元新安装景观灯三盏;投资5万多元植树800棵,栽种苗木16000多株,新增绿化面积12亩;投资3万多元新修村内水泥路面400多方米;投资近10万元新修100立方米人畜饮水蓄水池一座,并对因地震受损生活水塔全面整修加固;投资10多万元对村级阵地进行全面整修;投资6万多元修建公厕一处,在村主干道和巷道口安装垃圾箱38个,并给每家每户配发垃圾桶共410个;投资3万多元新修长途汽车候车亭两座;投资2万多元新建文化墙一条街。2010年,该村又投资80多万元,为村民户安装天然气;投资3万多元安装录像监控设施一套,摄像头5处;投资10万元,全面整修村民门前花坛、道沿、路面;并计划7月份在全村进行低压整改。目前,该村已按照市、区规划和城中村改造要求,设计制作出“高家堎住宅小区”蓝图,目前正在积极落实之中。
加强民主管理、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是该村两委会一直努力地目标之一,村上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和村民监督委员会,设立了村务公开栏,每季度对党务、村务、财务、计划生育等有关事项及时公开,重大事项召开两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决定,并通过公告、通告等形式及时公开。制定村规民约、村民代表议事会章程,逐步实现村民自治,努力提高村民参政议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效显著。
该村设有党员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信息中心、计划生育室、警务室、农民信息田园服务中心,并设有治保会和综治维稳办及录像监控室,各项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工作成效显著。
如今的高家堎村,村容整洁,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设施齐全,环境优雅,庄基规划整齐有序,楼房林立,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全村经济繁荣,人心稳定,村两委会一班人思想开阔、干劲十足,以“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增收、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建设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动力,正在带领全村村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建设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不懈的努力。
第二篇:虢镇高家堎村创文先进事迹
虢镇高家堎村创文先进事迹
高家堎村地处虢镇北环路,全村4个村民小组,410户,1648口人,现有耕地665亩,有渭北铸造厂、机械加工厂、织布厂、运输公司、建筑公司、劳务队共6个村办集体企业,44个个体私营企业;2011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98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03元,先后被授予“省级卫生村”、全省“升级晋档、科学发展”一类示范村称号,村级党组织设总支委员会,下设五个党支部,党员78名,村两委会组织机构健全,工作密切配合。
创文工作开展以来,村两委会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结合村情、实际,把“创文”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有机结合,紧紧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创文”工作和科学发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整治村庄环境,活跃村民文化生活,加强未成年人教育,关注老年人生活,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在创文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我们多措并举,狠抓落实。一是让全体村民充分享受集体经济带来的实惠。村上每年从集体经济收益中,给每个村民下放1000元,给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发1000元养老金;每年由集体出资,春、秋分两批组织160名村民分别去北京、华东五市参观学习,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全村新合疗参保率达到100%,新农保参保率达到85%以上。二是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全村建立了3个老年活动室,成立了村民自乐班、腰鼓队、秧歌队、广场舞队,建起了村休闲娱乐中心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图书室、信息阅览室正在筹建中。三是投资100多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彻底治理。栽植绿化树800棵,苗木16000株,整修路面、铺设道沿、修建花坛、添置景观灯、改造排水渠、粉刷墙面、维修改造村委会、安装垃圾箱、每户发放垃圾桶、修建公用厕所、主要路口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全村统一安装天然气,村庄环境卫生专人清扫,村内垃圾处理、清运由区环卫所统一管理,村容村貌整洁,使村民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四是在2010年年终召开村民联席大会,在全村范围内评选“十星级文明户”8户;评选“孝星户”8户;评选优秀村民代表8名;评选优秀共产党员8名;评选“绿色文明示范户” 121户,并先后对评选结果进行了表彰奖励,评选表彰活动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人人知荣辱、个个讲文明”、“美在家庭,和在邻里”的新农村建设氛围。
目前,全村经济繁荣、人心稳定,村内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道路整洁、环境幽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走进了每家每户,高家堎村全体村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向更高的目标奋进!
第三篇:虢镇高家堎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虢镇高家堎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高家堎村地处陈仓区北环路北侧,下辖4个村民小组,403户,l678人,耕地面积580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3元,新农村建设星阶评定为为五星二阶村。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高家堎村以新农村晋星创建为载体,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发展主导产业,强化基础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各项社会事业有序推进。先后被授予“省级卫生先进村”、“市级卫生先进村”、“亿元小康村”、“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一、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村上立足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及三产服务业。全村共有村办企业6户,私营企业38户,2009年工业总产值达到l.83亿元,安置本村劳动力355人,为促进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村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投资l00余万元,硬化街道4公里,修排水渠4公里,道路硬化率达到l00%;投资9.5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工程改造;投资150万元,为全村安装天然气,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集中整治村容村貌,优化生活环境。村上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拆除违章建筑5处,清理“三堆”245方;投资30万元,新建休闲广场5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0台(套);投资5万元,栽植苗木1.6万株,绿化面积达到1 2亩;投资12万元,在主干路两侧铺设彩砖2200平米;投资8万元,安装路灯50盏;投资l0万元,建成文化街3条;安装垃圾箱38个,加强了村保洁队管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家园。村上以构建文明家园为目标,不断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投资30万元,对村级阵地进行修缮;全村新农保参保率达到9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在全村主要路段和重点部位安装摄像头7处,加强了安全防控;村上成立了秦腔自乐班、秧歌队、腰鼓队,活动经常。同时以“除陋习、树新风”为主题.积极开展“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孝老爱亲、邻里和睦、勤劳致富的的艮好风气蔚然成风。
第四篇:高家堎简介村情简介2020.5.25初稿
高家堎村村情简介
宝鸡市陈仓区虢镇街道高家堎村,位于陈仓区委、区政府驻地----虢镇---北环路北侧,因以高姓人家居多,村庄由北向南又呈阶梯状分布、高低不同,堎、坎较多,故称高家堎村。
全村现有420户,共1702口人,可耕种土地面积430亩,陇海铁路沿村而过,新修的城市道路----陇海北路紧邻铁路穿村而过,北新路、西宝中线两条大路横贯东西,村北为陈仓区规划的道北新区,村南为陈仓区行政商贸区,地理位置优越,综合交通便利,村庄规划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结构紧凑,环境优雅,1993年6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曾来村视察。
高家堎村民风淳朴,村民勤劳朴实,人才辈出,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早在春秋时期,姜太公吕尚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高邑,其后代便以封邑“高”为姓,高家堎村的高姓人氏相传为高氏始祖后裔的一支,从上古农耕时代到现在的高度文明社会,高家堎村的村民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开拓耕耘、发展繁荣,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家风家训,也成就了高家堎村优良的村风、家风、家训:一、国家至上---报效中华、爱国守法、保国为民、无私奉献。二、家庭美德---父严子孝、母慈媳敬、兄友弟恭、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团结邻里。三、个人品德---明诗书、尊礼仪、知荣辱、尚廉洁、广善行、尚勤俭、勤学习、勿生非。四、治家格言---德厚传家久、家和万事兴、有德才有福、有爱才有家、勤劳实干为本、艰苦奋斗立业。
在村西南方向,早年间建有一处宗祠,墙壁上挂有祖先画像以及“家训”、“族规”、“家法”内容的牌匾,它包含了以“忠信孝悌”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如敬长老、孝父母、友兄弟、尊师长、睦近邻、崇俭朴、恤孤寡、戒淫逸、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也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每年正月初一,由村集体倡导,全村老小共同在宗祠内举行盛大的祭祀高氏祖先活动,追慕先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好家训,实则就是宗祠文化的流转,家族文化的延伸。
高家堎村父老乡亲祖祖辈辈恪守训诫,特别重视后辈儿孙的成长教育,历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截至目前,为教育事业输送大专、本科等优秀生源200多名;为国防建设输送优秀合格军人120多名,其中军校生、国防生达到12人;在国内外从事政务、金融、商贸、科技、医疗、建筑的各界精英及社会贤达层出不穷,这些优秀人才在为社会积极做贡献、体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时刻谨遵祖训,铭记村风、家风、家训,他们在人生舞台上各领风骚,在各自的领域和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好故事,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引导全村群众从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养分,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高家堎村于2018年11月份建成了虢镇街道唯一的“家风家训堂”,走进场馆,宽敞明亮,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共制作展板38块,展示内容共五部分,包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家风家训的重要论述。(二)中国历史上名人经典家训和家风故事。(三)反映“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语句和名言格言警句民谚等。(四)高家堎村的历史沿革。(五)本村评选出的十星级文明户、孝老爱亲示范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村民代表以及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
在这些良好的家风家训熏陶引导下,高家堎村的民风、村风、家风更上了一层楼,近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事迹,在上级部门及村两委会主导下,利用三八妇女节、七一党建节、重阳节、春节等“我们的节日”,每年进行一次评选活动,由全体党员、村民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40户、孝老爱亲模范户16户、优秀党员10名、优秀村民代表8名,在家风家训堂对他们的优秀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并在全村范围内进行张榜表扬,旨在弘扬社会正能量,提升村民道德素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通过一系列活动,村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凝聚力得到很大提高,比、学、赶、超道德模范的良好风气逐渐形成。今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党员、群众放弃春节休息时间,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计报酬、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疫情防控,放假在家的年轻大学生组成志愿者,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来,他们日夜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彰显了良好家风教化下的精神风貌。
在村两委班子领导下,在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优化生活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对全村420户分期分批安装天然气、给排水管网改造、安装卡式水表、硬化街道、新修排水渠、人畜饮水工程改造、融媒体电视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极大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村两委会一班人紧紧抓住地理优势,凝心聚力促发展,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土地、场地、厂房出租及物业管理为主,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为辅,年收入400万元左右,安置本村劳动力600余人,有效推动了各项产业发展。
如今的高家堎村,弊绝风清,村风正、心气顺、民心齐、干劲足,一派和睦繁荣的景象。走进高家堎村,民风淳朴,环境优雅,绿树成荫,园林式的村庄映入眼帘,阵阵花香扑面而来。近年来先后被省、市、区各级政府授予“省级卫生先进村”、“省级生态示范村”、“绿色文明示范村”、“全市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市级文明村”“区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村党总支先后被省委组织部、陈仓区委授予“一类示范村党组织”。我们坚信,在上级及村两委会班子坚强有力领导下,我们一定会再创佳绩!
第五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