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于军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于军同志主要先进事迹
于军同志作为从事环境地质研究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长期工作在艰苦的地质行业一线,刻苦钻研,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多年来共主持完成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省部级合作等重大项目五项,在地面沉降灾害评价、机理分析、模型预测、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为长江三角洲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的防治、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长期以来过量开采地下水引发严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成为影响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学科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有效防治地面沉降灾害,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摆在地质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地面沉降具有发生初期不宜察觉、发展过程持续时间长、危害范围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尤其是地面沉降预警预报更是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极具挑战性。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于军同志毅然承担起了当时江苏地矿行业经费投入最大、目标难度最高、运作情况最复杂的部省合作项目“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工程”。在他的带领下,历经数年的努力,终于在苏锡常地区建成了以分层标、基岩标、GPS标石为基础构架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使长三角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从无到有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06年该同志负责完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域)地面沉降地质结构模型研究”项目,又成功将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拓展到江北扬、泰、通地区,并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地面沉降分层标、基岩标自动化监测,建立了地裂缝自动监测站、苏锡常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中心,使得江苏省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多年的生产科研实践,使得该同志在学术理论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性突破,主要表现在:针对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研究现状,提出了利用“区域分解”方法建立地面沉降预警模型的研究思路,并最终成功在该地区建立了区域地面沉降耦合模型,开展了较高精度的地面沉降预测预报;在地裂缝灾害预测研究上,运用GIS技术建立了典型地区地裂缝成因机理空间分析模型,并综合考虑地面沉降、地下水水位、基岩面起伏形态、古河道分布特征、地表岩性特征等因素,以GIS空间叠加分析为手段,成功进行了地裂缝易发区预测;在地面沉降信息系统研究中,利用ArcObjects中的ComGIS组件和ActiveX控件技术,使3S数据信息在所建立的信息系统中实现了无缝结合及多模型系统的综合集成。
该同志根据大量实际工作经验和理论分析所提出的苏锡常地区地裂缝成因类型划分,对于深入研究该地区地裂缝成因机理、预防预测地裂缝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GIS平台自主开发的地面沉降预警预报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促进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建设,提高自动化监测、分析预测水平具有重要的基础意义;依托虚拟现实技术(VRT)建立的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地质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为深入分析地面沉降机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技术平台。该同志的上述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的地质灾害前期论证工作(如京沪高铁江苏丹阳——昆山段地面沉降专题研究、苏通大桥地面沉降稳定性评价、西气东输沿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7年以来,该同志作为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首位入站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的高端人才,一直致力于地面沉降风险管理研究,提出了实现灾害最小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发展目标的地面沉降风险管制模式,从收益、成本、风险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研发了地面沉降风险管理评价模型,在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为决策者提供了制定相关防治措施的综合支持,使江苏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正是由于该同志的突出成绩和表现,先后被评为地质调查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2005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评为“国土资源青年科技骨干”,同年被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特聘为硕士生导师,2006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全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同年当选中共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333高级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先后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2008年,该同志入选中组部、团中央第九批博士服务团,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挂职锻炼。挂职期间该同志始终牢记中组部、团中央对博士服务团成员提出的“了解国情,服务地方,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要求,虚心学习、积极工作,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得到了良好锻炼和提高,为支援国家西部大开发做出了应有贡献,得到恩施州委、州政府和共青团恩施州委的高度评价。
近些年来,该同志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合作编写出版了《苏锡常地裂缝》学术专著一部。2005年该同志应邀参加了第十届东北亚地区地质环境学术研讨会(韩国)、第七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上海),并在大会上用英文做学术报告,在国内外同行中产生积极影响和广泛好评。2010年该同志关于“地面沉降地质结构虚拟现实模型”的研究论文又被第八届国际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墨西哥)接受,并特约在大会上做演讲发言,体现出现今我国地面沉降研究的较高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第二篇: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
学习“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于海河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他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忘我工作,为宝清县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曾先后被评为市第二十五届劳动模范、市第八届十佳公仆、市农村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11月6日,于海河同志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年仅51岁。
于海河同志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以生命燃烧的代价奋力耕耘,真学、真信、真情传播并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成就之风令人惊讶,而不知疲倦、不顾生死的投入状态,更让人叹为观止„„
于海河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品质的集成,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一面具有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光辉旗帜。新世纪新阶段,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大力弘扬于海河精神,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当好新时期的人民公仆。
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是于海河精神的核心支柱,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信念和思想境界。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经常“心向往之”,并为之奋斗不息,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要像于海河那样,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信念,树立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不改变落后面貌誓不罢休的决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于海河精神的本质特征,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像于海河那样,努力塑造人民忠实公仆的光辉形象。于海河以“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的高尚品格和行为,模范实践了党的根本宗旨,生动地反映了共产党人爱人民、为人民的本质特征。于海河精神最可贵之处就是让人民群众亲身体会到了党的干部是他们利益的忠实代表,从而赢得了鱼水般的干群关系。于海河的事迹告诉我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服务于群众,是我党千古不变的“主题歌”。
知难而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于海河精神的明显特色,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像于海河那样,以发展为责,以奉献为荣,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弘扬于海河精神,就要树立知难而进的精神风貌。只要我们牢固树立迎难而上的精神,我们将无往而不胜。弘扬于海河精神,就要树立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甘于奉献是于海河精神的重要内容,他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我们一定要以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激昂奋进地谱写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强者之歌。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必须重视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学习和改造。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在生活上、学习上、以及以后工作上的行动指南,贯穿我的一生。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要通过学习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来增强自己对党的感情,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以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实际行动,来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实际生活中,把工作当成事业而非职业,用这种工作状态提醒我,始终饱含激情投入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于海河同志为我做出了榜样,从他身上我感受到了“共产党员”四个字的神圣和责任,我要像他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我将从自身思想深处入手,把于海河的先进事迹,作为鼓励自己克服困难的动力,在创新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齐齐哈尔市朝鲜族中学 赵锐
第三篇:徐其军同志先进事迹
徐其军同志先进事迹
谁都希望到城市工作,可他却偏偏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到偏僻山乡教书;
谁都希望有一个相知相爱的终身伴侣眷顾自己,可他却偏偏得知自己身患绝症后毅然决然地推开了身边的爱情之神;
谁都希望有更多的收入让日子过得舒坦些,可他却偏偏把有限的收入奉献给一个又一个贫困的学生。
他,就是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年轻教师、共产党员徐其军。
一
1977年4月,徐其军出生在六合县泉水乡四合村一个偏僻小山村。父母务农,只靠种田有限的收入维持生活。从小看农村不仅学校少、老师少,而且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也很少愿意到农村任教。这就使很多原本天资聪颖的农村孩子失去了很多成材的机会。正因为这样,立志当一名农村教师仿佛是一粒种子在小学毕业后就洒在了徐其军的心田里。
而在这之后,徐其军真的3次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
——1994年7月,成绩优秀的徐其军主动放弃在全区最好学校六合一中读高中考大学的机会,却报考了溧水师范学校;
——1997年师范毕业前夕,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他被学校推荐到南京晓庄师范继续深造。这是多少同学梦寐以求的地方——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可谓是信手拈来。但徐其军又一次放弃了这一人人羡慕的选择,而回到了家乡六合县任教;
——六合县教育主管部门准备把徐其军分到县城学校。但徐其军又一次放弃了,再三表明到农村教学一线的态度。在他的坚持下,六合县教育局只能把他分到了泉水乡。徐其军拿到通知书的当天又迫不及待地找到乡教办领导:要求到全乡最穷、最缺教师的枣林小学去。当年的枣林小学是六合县出了名的条件差、师资缺、人心散的农村小学,当地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家有一缸粮,不来枣小上。”
因为泉水乡中心小学扩容缺少英语教师,徐其军最终被分配在了泉小执教五年级语文、英语,同时兼任班主任。但这总算从师范毕业来到了农村最基层的小学教师岗位,也满足了徐其军的心愿。
虽是刚刚入道,但他的语文教学很快就显山露水,受到了同事的一致称赞。经他辅导的学生,有多人次在县里组织的作文、演讲等竞赛中获奖。
二
有人要问,徐其军放着现成的城市不进,为啥要到农村?他图的是什么?
三年后的 2000年,因为学校调整,徐其军如愿调到了母校泉水乡枣林小学担任教导主任。这个教导主任有名无实——学校只有76名学生,6名教师。学校也是当时南京最偏僻、条件最艰苦、规模最小的农村学校。可徐其军在这里却如鱼得水,对所任课程不仅制定了详尽的教学计划,而且每一堂课都做认真的备课笔记。同事们说,这个貌不惊人、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青年人,工作极为认真,每天总是最早到校、最后一个离开,还经常把来不及批改的作业捆在自行车后带回家。为了让学生受到正规的英语口语训练,他自掏腰包买了录音机,放在办公室公用。学校教辅资料奇缺,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很少,这些他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年底利用上南京开会的机会,特意从新华书店买来英语、作文等教辅资料,无偿送给学校。校长得知情况后要报销,徐其军却坚决不同意。
在同事的眼里,徐其军是个热心人。莘宝荣老师说,当年自己参加自学考试,《古代汉语》两次考试都未能通过,是徐老师的热情帮助使她顺利地过关;吴万斌老师学习《许国璋英语》缺少教辅资料,又是他骑车20多里从家中拿来了教材和磁带;1999年下半年,学校考虑到徐老师上班路途远,就给他腾了间宿舍,可徐其军只住了一个多月,就主动找到校长,将房子让给家里人多、居住拥挤的吴老师;平行班的备课,他总是带头查找资料、撰写教案、设计试卷供大家分享,而当评优评先时,同事们纷纷举荐他,他坚决推辞。
2002年10月,25岁的徐其军在婚检中发现肾功能异常,后来到一家大医院检查确认由于长期劳累过度导致肾衰竭,加上没有及时治疗,已并发尿毒症。由于徐其军先天基因特殊,要找到匹配的肾源换肾难度很大。
在这如晴天霹雳的打击之下,徐其军反而从开始的震惊走向了平静——也许老天不公,让年轻的他遭此重罪。病魔并没有让徐其军倒下,有一种信念让治疗后重返校园的徐其军,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那时,为了控制病情,他每天必须服用7种药物,当年每月1200多元的工资,除了买书之外就几乎全部花在买药上。复查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糟糕,徐其军的听力、视力、记忆力开始下降,头发不断脱落,每天早晨都会呕吐„„一次手术前,医生让徐其军选择血透还是腹膜透析。血透效果相对好,副作用也小,但要经常去医院,而腹膜透析可以在家做,但容易感染。徐其军想都没想,选择了后者,因为这样不会耽误他教书。
他为此学会了自我透析。每天两次,每次2公斤的药水注入体内,代谢出2公斤左右的血水,时间在2小时左右。一两次尚能坚持,一天两次,经年累月,这样的苦痛常人是无法体会的。就这样,徐其军常常是这边拔掉透析的针管,那边就笑容满面的走上讲台。徐其军从家里到学校,有近1个小时的路程;放学回家后,早已累得腰酸背痛上不了床。尽管如此,他备课、上课、辅导孩子、批改作业、质量检测总是一着不让,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前茅,班级管理更是井井有条,一直都是学生喜欢、家长信赖、领导放心的好教师。
上级领导出于对徐其军的关心,提出让他遵医嘱休息,他却始终不肯。他知道,全校只有6名教师,人手严重不足,且都年老体弱,英语除了他没人能教,孩子们不能不学英语。所以他主动向校长提出申请,担任三年级的班主任,除教三年级的语文外,另跨学科兼教五年级的英语,一周上19节课。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徐其军还挤出时间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后取得了双大专文凭。生病以后,他依然抱病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08年顺利通过了本科所有课程的考试,并获得了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被全国高等教育自学委员会授予第三届全国自学成才“自强不息奖”。门卫郑家福提到这些就会感慨地说,他经常看到其军老师在宿舍里拥被夜读,寒暑不辍,教师聚会也几乎不参加。
三
2002年10月,25岁的徐其军与相恋三年的未婚妻满怀喜悦地准备结婚。就在这时,婚检结果表明病情暂时不宜结婚。面对这个婚检报告,徐其军沉默了、痛苦了、彷徨了——他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拿出十多年辛苦摘抄的几十本读书笔记、文学作品提纲、发表过的文稿、获奖证书以及朋友间往来的书信统统付之一炬,仿佛要同这个世界永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家人和同事的劝慰鼓励,还有那窗外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操场上欢快的打球哨子声,乡间小道上嬉皮的吵闹声——这一切都在呼唤他灵魂的回归:走出精神低谷的徐其军把这些艰难当作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挥笔写下“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这一条幅,贴在床前勉励自己。
在痛苦的抉择中,徐其军毅然地作出一个重要决定,主动与未婚妻解除婚约。未婚妻不肯答应,多次到徐其军家中安慰他、劝说他,情真意切地请求徐妈妈让儿子收回这一决定。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失败,未婚妻最终只能潸然泪去——徐其军透过窗户眼含着晶莹的泪花为她献上一个个祝福:我要把对你的爱献给更多的孩子们,让孩子们能得到我更多的爱。
枣林小学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比较困难,往往连书本费都很难筹齐。徐其军担任班主任时,每当新学期开始前,他都要抱病一一家访,了解学生情况,动员孩子们来上学。
学生王治成、王治强俩兄弟,几年前父亲因病去世,母亲远走他乡,家中落下巨额债务,只能依靠年迈的爷爷过活。爷爷无力承担他俩上学的必要开支,徐其军家访得知情况后立即向校长作了汇报,建议校长给予适当减免,并主动从自己的买药钱中挤出一部分给补齐,这一帮就是几年;学生侯亚齐是个先天缺少耳廓,听力受损发音不全的少年。为了让他掌握汉语拼音,徐其军从零开始,手把手地教他声母、韵母、字母表,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帮他正音,终于使他走出了自闭,并能熟练地运用汉语拼音查字典了。
2008年大雪封山,徐其军不顾沉重的病情,一次又一次护送山里的孩子回家;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他又主动捐出了当月工资;多年来他一直默默地从微薄的薪金中抽出钱来,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即使在他病情危重的时刻也从未间断过。有一个姓史的男生家庭贫困,衣衫不整,大冬天里脚趾甚至露出鞋外。徐其军不嫌不弃,自费为他买了一件羽绒服。多年来,他用自己有限的收入,不仅为学生买书、买文具,还为他们买衣服、买鞋子。
徐其军的老同学、竹镇民族中学教师胡家锁说,徐其军对学生的关心并不会随着学生的毕业而终止,就在今年3月,在病中醒过来的徐其军,还打电话给自己,一再叮嘱要多关心几个当年他曾带过的学生。手术不久,尚在康复中的徐其军又偷偷乘车来到竹镇民族中学,给几个即将参加中考的学生打气鼓劲„„
四
徐其军的病情是严重的。但他能坚持至今,与时任南京市教育局局长、现任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传德对他这个乡村小学教师多年的关怀关心密切相关。
2006年9月6日,这虽然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对徐传德和徐其军两个人来说却永远都不会忘记。徐传德,时任南京市教育局局长、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徐其军,六合区竹镇镇泉水乡枣林小学一名普通教师。当天接近傍晚5点半,徐传德开完办公会顾不上吃饭,就拉上几名工作人员急急出了门。半路上,还特意买了一大捧百合花。原来,得知徐其军身患重病仍坚持乡村小学讲台的事迹后,徐传德就有一股见到徐其军的冲动,他既感到内疚,又觉得兴奋。内疚的是知道得迟了,激动的是南京有徐其军这样的好老师,这是南京教育界的光荣。奔波200多里路来到了枣林小学,徐传德激动地把鲜花捧到徐其军面前:“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你的精神让我这位老教师深受感动,我要向你学习!”
“你现在身体处于什么状况,吃多少种药?”徐传德在枣林小学的教室里关切地询问徐其军的病情,并一一详细记录。不久,徐传德就利用个人关系请到了南京军区总院世界级肾脏病专家为徐其军会诊。专家的治疗方案,使徐其军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徐传德又同六合区多方商量,想方设法解决徐其军的巨额治疗费用。2007年枣林小学撤并时,在徐传德的建议下,考虑到徐其军的身体状况,六合区安排他到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竹镇中日希望小学任教。从那起,徐传德始终与徐其军保持联系,还经常专程看望他,了解他的治疗进展情况,给他捐款、赠送图书,帮助他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每年春节之际,徐传德更是亲笔给徐其军书写贺卡,勉励他同病痛作斗争,并邀请他来局里参加新年联欢会。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转眼到了今年年初,已经专职任中共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书记的徐传德惦记徐其军的心始终没有放下,亲自同六合区委区政府商量后决定立即为徐其军换肾。今年3月,手术获得了成功。5月5日,徐传德协六合区委书记李世贵再次看望徐其军„„“徐书记和我这样一个普通乡村教师的缘分,让我一辈子都难忘记。”徐其军感动地说:“没有组织的关怀,没有徐书记这样的关心,我真的难有今天!”
2006年以来,徐其军身患重病仍然坚守三尺讲台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素不相识的人自发来到学校,把鸡蛋、板栗送到徐其军家中。六合区城乡教师自发捐款10多万元,作为徐其军的治疗费用。1000多位市民发来祝福短信,有人专程从江宁、高淳等地赶来探望,有人从仪征送来了治疗肾病的药方,有人从四川打来了长途慰问电话,有人从海南寄来了医疗费。95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昔日的斯霞同事刘强老先生激动地说:“南京教育为什么这几年成了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南京的教育质量为什么这几年年年攀升,就因为有徐其军这样在基层热爱教育、不计名利的好老师!”
徐其军先后荣获2006 “南京市好市民”、“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2007“全国模范教师”,2008“感动南京的新闻人物”、全国自学成才“自强不息奖”,2009全国“敬业奉献好人”、江苏省“十佳师德模范”、“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南京市新世纪教书育人楷模”、“感动江苏教育十大人物”提名奖,2011年被六合区委授予“李元龙式的好党员”称号。
徐其军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人。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省委书记罗志军,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相继做出批示,号召人们学习徐其军,宣传徐其军。徐其军虽然2007年才入党,但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人民教师,他的确做到了“教师为人师表”“党员为师之表”。他的身上显示出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爱心、奉献的精神,也显示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自强不息、服务人民的高尚品质。徐其军情系教育、心系学生、献身农村教育的信念,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了他那不平凡的感人篇章。
第四篇: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读后感
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读后感
于海河同志参加工作以来,他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忘我工作,为宝清县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曾先后被评为市第二十五届劳动模范、市第八届十佳公仆、市农村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11月6日,于海河同志在工作期间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年仅5岁。
学习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后使我深受感动,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向于海河同志学习:
一、要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
于海河同志入党26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 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 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立场坚定,意志 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向于海河同志学习,就是要像 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 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 采。
二、学习他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崇高境界:
于海河同志从事农业农村工作20余年,在本职岗位上始终做到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带领一班人全力以赴投身农业事业,常常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无私奉献,毫无怨言。工作期间,先后争取农业重要项目30余项,争取项目资金7.9亿元,扶持了多个农业科技示范区、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一手筹划建设了宝清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去世前一天下午还带领大家实地研究工作,直到去世前的最后时刻还忍着剧痛在病床上修改关于园区建设的汇报材料。
于海河同志把一生最大限度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风亮节。
三、学习他心系群众、真情为民的公仆情怀:
于海河同志为民服务意识强,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经常深入村屯了解情况,能扑下身子和普通百姓面对面、心贴心沟通,想方设法为基层群众排忧解难,是百姓眼中难得的“好官”、“贴心人”。于海河同志患有严重的关节疾病多年,主治医师和家人曾多次劝他卧床休息养病,但是他一直拖着病腿坚持工作在一线,忍着病痛深入百姓家中访贫问苦、解决困难,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和爱戴,也感染了身 边的同事,得知他不幸离世的消息,数千名干部群众自发参加告别仪 式,痛哭着为他送行。于海河同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体现出党员领 导干部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本色。
四、要学习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
于海河同志在工作上高标准、在生活上低要求,生活简朴、为政 清廉,从不贪图享受。他衣着朴素,生活节俭,同事们都说他不像领 导干部,天天一瘸一拐、满面风尘的背个大包出入在田间地头、村屯 小道,是典型的“农民”形象,即使出公差跑项目,他也坚持吃住简 单,从不讲排场,尽量为组织减轻负担。尽管于海河同志长期担任宝 清县乡镇和县直重要部门党政主要领导职务,却始终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秉公 办事、严于律己,从不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和家人谋求私利。于海河 同志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办事,全心全意为民,以实际行动树立 了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先进形象。
通过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使我感受到了于海河同志爱岗 敬业、锐意进取、忘我工作、勇于奉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勤于学习,增强实干精神,勇于创新,勇于担当,多给群众办实事,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更一个新的台阶,为农场的新城镇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
学习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局长王贵
近日,我通过黑龙江日报、东北网、龙江先锋网和省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学习了《农民的儿子于海河—追记省优秀共产党员、宝清县政协副主席于海河》先进事迹。于海河同志是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他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生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事农业农村工作23年,把全部身心都用在了为农民群众谋发展上,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关键时刻,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爱如海河”的无私奉献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于海河这位在家人和亲友眼里最平凡的人在农村、农业、农民这最不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爱如海河的骄人业绩。于海河同志用他51岁的生命践行了一个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带领一班人全力以赴投身农业事业,常常一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无私奉献,毫无怨言。他可以为缓解紧张的干群关系,在村里常驻走访几个月;他可以为了村里建学校,顶着菜刀把自留地收回来重新发包;他可以为了天下第一难的上访问题,耐心地倾听每一个上访人的“诉苦”。“我爹妈都是农民,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把农民当爹妈,怎么做都是应该的了。对他来说,就是报天恩!。没有豪迈誓言和惊天壮举的于海河是平凡的,但他却用任劳任怨、大公无私书写了一个凡人的崇高。他不愧为农民的好儿子,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学习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心如海河”的淡泊名利精神。“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淡泊于名利,是做人的崇高境界,没有包容宇宙的胸襟,没有洞穿世俗的眼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这个县农业局局长可以为了解决农户的假种子问题,一趟趟往返哈尔滨和宝清之间,请东北农业大学的专家进行技术鉴定,请省城的资深律师为农民代理诉讼,到省有关部门找领导陈述案情,把原属于是农业局的下属单位种子公司告上法庭,愤然拒绝种子公司老板的10万元现金。他任农业局局长和示范园区主任期间,每年由他经手审批的项目资金多以亿计。然而,身边的人都知道,他做事极为认真、极为清廉。人到无欲品自高。于海河的简朴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这习惯让他一辈子对衣着没有奢求,干干净净,穿暖就好;这记忆让他一辈子对粮食珍惜如金,粗茶淡饭,吃饱就成。
学习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志如海河”的只争朝夕精神。“只争朝夕”是党员干部一种作风,表现的是大干、实干、快干;“只争朝夕”是党员干部一种思维,突出的是创新、创造、创优。他10多年的“老残腿”,一直靠吃药对付,那么多事情要忙,他实在舍不得花时间去看病。直到2011年9月,他被妻子硬拽着去了哈尔滨,需要马上手术,但他为了不耽误工作硬是拿上医生开的应急药,拉着妻子离开了医院。他在宝清农业战线工作了20多年,从乡镇到农业局,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县145个行政村。为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他起早贪黑领跑项目,领导群众建基地、办讲座、做示范、抓指导,力推良种科学种植,足迹遍及全县145个行政村,建起大豆、水稻、甜菜等产业基地、园区,引导农民走致富路。在任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带领班子成员争取了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项目50余个,争取项目资金7.9亿元,引领农民群众建起55个农业园区,其中国家级6个,带动农户3.5万户,人均增收幅度达19.8%。于海河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毫无怨言;于海河到哪儿,哪儿就云开雾散、风平浪静。
学习于海河同志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清如海河”的清正廉洁精神。“清廉则无畏,秉公则无私。”于海河同志始终经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秉公办事、严于律己,从不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和家人谋求私利。在常人眼里,当过镇长、局长、政协副主席的于海河,想给妻子找份工作应该不是很难。然而,不只妻子,包括妻子的那些娘家亲戚,还有于海河一直住在农村的五个兄弟以及15个侄子外甥女,都没沾过他一点儿光。海河清廉,清廉海河。于海河的清廉,如海那样透明清澈,如河那样扬清涤浊。在洁身自好的同时,他也为黑土沃野注入了股股清流,清流四溢,清爽洗心。于海河同志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办事,全心全意为民,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党员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先进形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于海河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系群众、为民解难的公仆情怀;学习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学习他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实干精神;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质。以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做到活学活用,多学多用,学以致用,坚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红兴隆管理局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