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3 14:2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

第一篇: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

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

寺的别名极多,《僧史略》载灵祐法师指出寺有十种名称,分别是:

一曰寺(义准释书);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之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遮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

这些名字有的很少流通,再提也意义不大,本文罗列几种唐诗宋词中常见用词,粗粗一数,已超十数。这些名称都是寺的意思,你知道吗?

1.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其义即空净闲静之处。也作为寺院的总称。如:

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游云门寺】唐·宋之问

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投道一师兰若宿】唐·王维

2.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又称僧伽蓝,伽蓝等。译曰众园。僧众所住之园林也。也作为寺院的异名。如:

大士生天竺,分身化日南。人中出烦恼,山下即伽蓝。——【九真山净居寺谒无碍上人】唐·沈佺期

3.招提:梵语,四方之意。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为招提僧坊。魏太武帝造寺,以招提名之,招提二字,遂为寺院之异名。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题灵隐寺山顶禅院】唐·綦毋潜

塔庙出招提,登临碧海西。不知人意远,渐觉鸟飞低。——【登西灵塔】唐·陈润

4.祇园: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佛经记载由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为佛所建。祇园后为寺通称。

香刹看非远,祇园入始深。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题东武丘寺六韵】唐·白居易 祇园树老梵声小,雪岭花香灯影长。——【题豫章西山香城寺】唐·陈陶

5.绀园:寺之别称。绀指青而含赤之色,经典中称佛绀目绀发,故称寺庙为绀园,绀殿、绀宇均属此类。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游少林寺】唐·沈佺期

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宴兴德寺南阁】唐·李白

6.精舍: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此名自佛祖所曾居的祇园精舍而来。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舍。”

石壁开精舍,金光照法筵。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冬中至玉泉山寺】唐·张九龄

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闲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

——【龙门八咏·远公龛】唐·刘长卿

7.塔庙:早期佛寺以佛塔为主要礼拜对象,因此塔庙也是寺的异称。

云天宜北户,塔庙似西方。林下僧无事,江清日复长。——【西郊兰若】唐·羊士谔

荆州本自重弥天,南朝塔庙犹依然。

——【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唐·刘禹锡

8.丛林:也是寺之别称。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

曲径绕丛林,钟声杂梵音。松风吹定衲,萝月照禅心。——【访请上人】唐·牟融

丛林已废姜祠在,事迹难寻楚语讹。——【和丁宝臣游甘泉寺】唐·柳宗元

9.仁祠:佛寺别称。释门正统三曰:“精舍所踞,号曰仁祠。” 仁祠表虚旷,祇园展肃恭。栖息翠微岭,登顿白云峰。——【送舍利宿定普岩】唐·孔德绍

薄暮曲江头,仁祠暂可留。山形无隐霁,野色遍呈秋。——【秋晚游普耀寺】唐·宋之问

10.刹:梵语,译做土田。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佛刹、宝刹、梵刹也用来代指佛教寺院。

金园宝刹半长沙,烧劫旁延一万家。楼殿纵随烟焰去,火中何处出莲花。

——【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唐·张谓

金银拱梵刹,丹青照廊宇。石梁卧秋溟,风铃作檐语。——【游南明山】唐·唐彦谦

11.净居:伽蓝之地也。旧唐书高祖纪:“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

隐咏不夸俗,问禅徒净居。翻将白云字,寄向青莲书。——【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唐·孟郊

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李適

12.金地:又名金田。佛寺之别称。取佛经中给孤独长者布金买祇园的典故。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从驾幸少林寺】唐·武则天 老僧趺坐入定时,不知花落黄金地。——【题山僧水阁】唐·施肩吾

13.宝坊:寺院之美称。欲界色界之中间有大宝坊,佛于此说大集经。又据,给孤长者布黄金为地买祇园,故寺宇号为宝坊。

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祇园寺】唐·綦毋潜

季月启重阳,金舆陟宝坊。御旗横日道,仙塔俨云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马怀素

清朝的皇子教育

乾隆二十一年(1756),内阁中书赵翼被派充军机章京,逢早班之期,五鼓即需至值房,“时部院百官未有至者,惟内府苏喇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时复倚柱假寐,然已隐隐望见有白纱灯一点入隆宗门,则皇子进书房也。”这给当时会试屡次落第的赵翼留下极深的印象,后来忆及,仍不禁感叹“吾辈穷措大专恃读书为衣食者,尚不能早起,而天家金玉之体乃日日如是”(《檐曝杂记》卷1)。直至光绪中期,任职吏部考功司的何刚德黎明时带领引见入宫,看到年幼近支王公入学,立刻想起“三更灯火五更鸡”之说(《春明梦录》卷下)。

清人对这种要求至严的“家法”及其收效颇为得意,乾隆时为皇子授读的钱载在家信中写道,“盖一则习劳、一则聚在一处书房,心力易于定,而他务及外务均不得而使之近,此天家之善教也”(《郎潜纪闻四笔》卷十),这当然是鉴于前朝皇子或颟顸无知、或结党乱政而言的。

上书房课读制度的形成

清朝重视皇子教育的传统始于清圣祖,这应与其早年经历有关。圣祖六龄即位,并未接受系统的教育,仅能跟随两名略通文字的内监学习句读与书法,至亲政后始有机会发奋勤学,五更即起读书,“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庭训格言》),并延纳儒臣、举行经筵日讲。因此,当皇子临近入学之龄时,圣祖对于师傅的选择、课程的设置均有过缜密的考虑,而上书房课读的雏形即隐然其中。由于康熙朝尚实行公开建储之制,相较于其他皇子,皇太子胤礽的教育最受圣祖关注,亦留下了更详细的史料。胤礽年幼时是由圣祖亲自加以训诲,“告以祖宗典型,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之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指示精详”(《清圣祖实录》卷234),这在清朝可谓鲜见。胤礽稍长后,圣祖曾先后简派张英、熊赐履、李光地等为其授读,并命老成翰林时相随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胤礽年已十四,读完五经,圣祖乃正式为之选择讲官,经过与阁臣的讨论,最终确定为工部尚书汤斌、吏部尚书达哈塔与少詹事耿介三人,并于六月初九日起为胤礽课读,圣祖时常前往检查。

至于其他皇子,则并不能享有这种待遇,往往是年龄相仿者集中在一起就读,似亦无固定的师傅。不过,当皇太子与诸皇子皆在宫中时则一同读书,读书之处即是后来的上书房。

其次是课程设置的问题。清朝作为满洲征服王朝,制度设计一方面需注意平衡满汉,另方面则强调“国俗”与满洲认同,避免同化。胤礽的讲官之一达哈塔为满洲正白旗人,不识汉字,圣祖特别召见训谕:“讲解书义,有汤斌等在,尔惟引若等奉侍皇太子,导以满洲礼法,勿染汉习可也。”(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七日《起居注》)足见其用心之深。就《起居注》所载来看,胤礽清晨开始读书,先读经书,巳时练习满汉文书法,随后反复诵读本日所学经文,傍晚外出练习骑射,晚间讲官检查当日学业,任取一段经文令太子讲解,至此才结束一天的课程。值得一提的是,圣祖自言“朕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通”(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日《起居注》),因此也要求诸皇子按此强度背诵,胤礽往往在午后开始诵读,至傍晚才可诵满120遍。

世宗即位时,三子弘时二十岁,四子弘历、五子弘昼俱仅十三岁,正为读书之龄,此先已由庶吉士福敏授读数年。雍正元年(1723)正月,世宗命朱轼、张廷玉、徐元梦、稽曾筠为皇子师傅,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开讲,其后又有蔡世远、梁诗正、任启运等年辈稍低的翰林入直。乾隆元年(1736)正月,高宗命鄂尔泰、张廷玉、朱轼、福敏、徐元梦等为皇子师傅,为时年九岁的皇长子永璜、七岁的次子永琏授读。世宗、高宗父子都在改元之岁首宣布皇子就傅,显然是欲郑重其事。不过此时课读皇子并无固定场所,曾先后换过南薰殿、西长房、兆祥所、咸福宫等几处地点。

乾隆朝是上书房课读走向制度化的关键时期。乾隆初,高宗选择干清门内东庑五间作为上书房的固定场所,据昭梿言,选择此处是因为“近在禁御,以便上稽查也”(《啸亭续录》卷3),皇帝在干清宫中即可听到皇子读书之声。其次是上书房总师傅的产生,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侍郎介福、观保、蔡新为上书房总师傅,后来则更多以大学士、尚书等贵臣派充,专司稽查。复次是“皇子六岁入学”家法的确立,并推及至于近支子孙,虽然尚不清楚这一变更具体发生于何时,不过在乾隆四十三年的一份上谕中,高宗已然将之形容为“我国家之制”,并作为清朝皇子教育远胜于先代的例证(《清高宗实录》卷1067)。在退位前一年,高宗已五世同堂,自皇子以至元孙皆在上书房读书,上书房课读至此达到巅峰。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上书房无印信、无额定实缺,并非官署,上书房行走是派差,各官均另有其本职。在乾隆初确定固定地址前,上书房仅是一种泛称,其满文作dergi bithei boo,dergi有尊上之意,故汉字有“上”、“尚”两种歧写,《御制增订清文鉴》释为“内廷阿哥读书之所”(dorgi agesai bithe hūlara ba),满人旧有“书房”(bithei boo)之称,或因皇子读书所在,故加dergi以示尊崇。

晚清以来学者就上书房的始设年代问题聚讼未决、歧说纷出,事实上,从康熙朝皇子读书开始,宫中大抵即有上书房之称,最终在乾隆朝形成完善的课读制度,因此没有必要亦不可能追溯到一个确切的初始年份。

书房课程与作息

前述胤礽的课程只是早期皇子教育的一种尝试,雍干以降,无论是课程强度、学习内容还是仪式规范,皆较之前有了明显的完善。

皇子入学首先要学习的是尊师,这主要体现在仪式上,清朝皇子的地位甚为尊崇,王公大臣皆须双膝跪行礼,汤斌为胤礽课读时,虽是坐讲,但见面、授书时仍需跪拜。雍正元年弘历等入学时,世宗本拟令皇子拜见,后因诸师傅惶恐不敢受,乃改为皇子作揖,诸师傅站立受礼,从此成为皇子拜师礼之定制。平日授读时,诸师傅亦不必向皇子跪拜,不过这只限于汉臣,由于八旗制度下形成的强烈的主仆意识,教授满蒙语文与骑射的谙达仍需向皇子长跪请安,口称奴才。

学习尊师的另一方面来自皇帝以身示范的影响。上书房总师傅固是由重臣兼充,不过真正为皇子授读的诸师傅多系以翰林派充,品秩不高,皇帝对之十分尊重,时加问候、赏赐,以确立师傅在皇子间的权威。世宗某次驾临书房,梁诗正正为弘历作大字,世宗见“墨渍袍袖”,特命弘历在一旁护持(《郎潜纪闻三笔》卷11)。

就汉文经典的学习来说,上书房根据就读皇子皇孙的年龄与程度,分为若干房,由不同的师傅授读。当时虽没有一份明晰的课读章程,但历任师傅遵循的读书次第与范围是大致相同的,即由经学而史学而词章,这可从高宗与仁宗的回忆中得证。高宗九岁读书,十四岁学作文,至二十岁“其间朝夕从事者,四书五经、性理、纲目、大学衍义、古文渊鉴等书”(《乐善堂全集》庚戌年原序);仁宗六岁随觉罗奉宽读书,十三岁时粗通五经,改从谢墉学今体诗,十七岁又师从朱圭学习古诗古文(《味余书屋全集》定本序)。

上书房读书的定制是所谓“卯入申出”,亦即说皇子每天最多有近12小时在书房中度过,暑热时则改为午初(11时余)散学,此外每年仅有六天放假,即元旦、端午、中秋、本人生日、万寿日及前一日,甚至除夕也只是提前至辰时散学而已。

那么,皇子们每日在书房中的读书生活又是如何?这方面最详细的材料来自宣宗第七子奕譞(后封醇亲王,即德宗本生父)所撰的一部专记“宫阙轶事”的《竹窗笔记》(影印本见《故宫珍本丛刊》第585册)。据其回忆,皇子与师傅均卯时至书房,随后由谙达教习骑射、满蒙语文与翻译,历时约四刻,早餐(辰初二刻)后至晚餐(午正)前温习旧书、讲授新书,午餐后写字,读古文古诗,稍年长者加读《通鉴》,并练习作诗,暇时亦偶尔学作赋,但不学八股。两餐是皇子的固定休息时间,此外每天亦有一二次休息机会,需要经由师傅同意,每次不过一刻,只能在书房下屋小憩,不可外出四处走动。这是道光朝的情况,其他时段虽限于史料不可详知,不过应与此大致相似,可以说清朝皇子皇孙读书的强度是相当大的。

皇子六岁入学,在二十余岁封爵分府、搬出宫中前,都必须在上书房苦读,如少年封爵、并无职任者,虽已分府亦须前来读书,只是午后即可散学,以示区别。在近二十年的读书阶段,师傅的教导对于皇子的成学有直接影响。在上书房中,师傅无论其品秩的高低,对皇子而言都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如皇子读书不认真,师傅可以罚书、罚字、罚站,皇子“惟师傅之命是听”;逢早晚餐时,“师傅准去吃饭方去”,否则随侍谙达与内监“无敢催促者”,傍晚散学时亦然(《竹窗笔记》)。

书房中的人情与政治

自秘密立储实施后,清朝对皇子的约束愈加严格,时时防范其与大臣结交。如文首引钱载之言,上书房课读事实上将皇子束缚于此,令其不得参与外务,如此便不难理解何以有皇子年近三

十、分府已久,仍需每日前来读书。咸丰五年(1855)七月,文宗与恭亲王奕因康慈皇太后丧仪发生冲突,上谕罢奕职差,“仍在内廷行走、上书房读书”,“俾自知敬慎,勿再蹈愆尤”(《清文宗实录》卷173),由此可见上书房约束近支宗亲的功用。整体而言,清朝的约束政策是相当成功的。不过,对于深居宫内的年轻皇子来说,书房是为数不多的可与外朝交流的场所,很多重要的人际关系乃至政治资源都来自这二十年的读书生活。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然是师生之谊。皇子在分府之前,所熟识的朝廷大臣仅有诸位师傅,朝夕过从,终生感念。奕譞六岁入学,师从朱凤标十六年,“吾师慈祥善诱,训诲周挚,课程诵读之暇,凡余一言一动,师辄援引经义、曲加譬拟化导,责备尤严”。咸丰十一年(1861)奕譞受任御前大臣,朱凤标虑其年少而膺重任,恐有过失,“频锡手书,训勉备至”,奕譞来拜会时,亦必耳提面命,反复训诫。奕譞对恩师感念至深,曾形容为“如负冬日,不可暂离”(《窗课存稿》自序),朱凤标逝世后,奕譞特将早年经其批改的诗稿汇刻一册,以示纪念。

不过在清朝前中期,为了避免结党之嫌,师生间的往来是相当谨慎克制的,绝对不会牵涉至朝政层面。在上书房读书的皇子会时常与各位师傅诗文唱和,这当然是课程训练的一部分。皇子分府离开上书房后,师生之谊仍然存续,如高宗第六子永瑢、第十一子永瑆成年后与蔡新、谢墉、钱载、周煌、金甡诸师都有密切的联络,时有诗文唱和,蔡新、钱载晚年致仕归里,文集编订后都寄送永瑆,由其作序付梓;谢墉晚年获谴在京,永瑆特在热河挑选京中难得的野蔬、干肉、鹿肉馈送恩师(《诒晋斋集》卷5)。

讨论书房中的师生关系则不能不提到清季稗史中盛传的奕詝(文宗)与奕的竞争。民初徐珂编订的《清朝野史大观》中辑有一则轶闻,言宣宗时皇子射猎南苑,奕詝之师杜受田深知奕詝骑射不如奕,遂教导其不发一枪一箭,宣宗若问,则答以春季不忍伤生,奕詝遵计而行,宣宗果然大喜,称其有君子之度。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大致将奕詝得立归因于杜受田的心计,如果考虑到文宗即位后对杜受田倚任之深,此种传说恐非空穴来风。同时就读、年龄相仿的皇子都希望得到皇父的青睐、甚至成为心中默定的储君,暗中竞争自然不可避免,而师傅正成为皇子背后的坚定支持者。

这种竞争当然都是暗中进行的,皇子的日常姿态必须谦和友爱,对他们而言上书房又成为培育、展现昆仲之情的最佳场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是和睦手足的一种象征。道光元年(1821)冬至,宣宗来到上书房,想到即位逾年“不得至书帷与诸弟相亲”,不禁大发感概:“去岁冬日曾至上书房,寒窗相对、昆弟言怀,本月十九日几务之暇,偶复临憩,抚简编而如旧,感驹隙之递迁,惟期诸弟乐善为怀、毋忘夙诲也”(宣宗《御制诗初集》卷4)。皇子之间最常见的联络方式是诗文唱和、品评书画,仁宗早年与永瑆、永璘两兄弟同住毓庆宫,又在上书房同室读书,先后二十余年,感情最笃,故诗稿中有大量与二人的酬唱之作。诸兄弟冬日读书时,往往以吟咏为乐,并辑为《尚书房消寒杂咏》一册,乾隆四十九年(1784)永瑆又题诗其上存念,不久永琰(仁宗)用原韵相和,至五十一年,早已离开书房的皇六子永瑢又用别韵唱和三首,忆及旧日“天家开讲席”的盛况(《九思堂诗钞》卷4)。内廷皇子的昆仲友爱,正是通过这些书房唱和之作展示给外廷臣僚。

最后需要一提的是书房中的随侍人员,即哈哈珠子。此词是满文haha juse的音写,意为幼童,但“非年届十八岁弗用,仅存其意而已”(《听雨丛谈》卷12)。皇子各配八名哈哈珠子,负责料理杂务,他们出身八旗闲散,与皇子年辈相仿,容易得到信任,在清初尤其如此。胤礽身边的亲信哈哈珠子德住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突然因“悖乱”被处死,事关机密,详情已不可考知,极有可能是因涉入宫闱政争,圣祖希望以此警示胤礽。不过随着后来对皇子的约束日益严格以及八旗制度的改革,哈哈珠子由八旗、内务府统一挑补,不可能再作为皇子的私属性力量参与政治角逐。

文成公主入藏走过的唐蕃古道之谜

“曲径行回两城间,斜阳卸影鸟飞还。云重峭壁青千丈,风皱奔流绿一湾。踏破丹梯崖似岩,凿开石锁坦为关。往来茶马从此过,地大势高一线川”——这是清乾隆年间,青海乐都诗人钱茂才笔下的唐蕃古道景象。

唐蕃古道是一千多年前唐朝与吐蕃王国间往来的官道,全长3000余公里,是汉藏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即经此道。它不仅把青藏高原和汉地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且成为我国和印度、尼泊尔等国联系的桥梁。然而,在漫漫历史中,唐蕃古道的原始面目早已模糊。它留下的诸多谜团,依旧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说。

“日月山”真是源于文成公主吗?

距离青海省会西宁大约70公里的日月山,在广阔的草原上一眼望去就是两个小山包,但这里的海拔其实已经达到了3510米。日月山是青海农区和牧区的分界线,朝东望是农区,朝西看是在青海湖畔展开去的无边草原。这里是通向青藏高原深处的要道,因为有着文成公主途经此地铜镜坠地化为日月的传说,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高原的天气变化无常,记者一行在盛夏的7月抵达这里时,早上还是晴空万里,和风煦日,但一阵云起,气温就迅速降到了穿着大衣也不嫌热的地步。

很多学者认为这里就是古籍中记载的唐蕃古道要地“赤岭”的所在。在当地随处可以买到的各种旅游书籍上,此种说法也随处可见。考察团成员在青海省湟源县博物馆后院的石刻堆中“意外”地发现了“唐蕃界碑”的碑首。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上世纪80年代在日月山山口出土的。根据史书记载,唐与吐蕃划界立碑之处,就在赤岭。这是不是就能证明赤岭就是日月山?对此考察团并没有给出肯定的答复,而是认为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论证。

今日月山即唐赤岭的说法是有反对的声音的,如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宗俊就认为,唐赤岭的位置应该在今天的卓尼县羊巴城以西十多公里处的洮河北岸。他指出,首先,唐赤岭为今日月山之说的来源首见于日本学者佐藤长承袭法国学者石泰安之说,石说出现于1952年。但据藏学家吴均先生研究,藏史上有“于唐境公谷梅如地方凿岩石为日月图像”以象征“在天为日月,在地只甥舅”之说,但“梅如并不是今青海日月山,这一点毫无疑问”。今日月山之得名,“据传乃源于文成公主入藏之故事,普遍流传则在17 ̄18世纪。它只是一首美丽的动人心弦的诗歌素材”。因此今青海日月山得名与唐蕃分界有关的说法是存疑的。

其次,史书关于赤岭的明确记载见于北魏宋云的行纪。但结合宋云的记载和今天的实地考察,会发现如果将赤岭假定为今日月山的话,在行程和时间上是有不少矛盾的。但如果将赤岭的位置安排在今洮河一带,则可较好地解说。

“喋血”的石堡城究竟在哪儿?

确定赤岭的位置,也是为了给著名的石堡城定位。按照史书的记载,赤岭就在石堡城以西20里。唐前期,对于石堡城的争夺,是唐与吐蕃之间最惨烈的交锋之一。《旧唐书》载,开元十七年朔方大总管信安王祎攻陷石堡城,但开元二十九年又被吐蕃攻陷。唐玄宗震怒。为了重新占领石堡城,玄宗及其将帅颇费筹划,几经努力,并不惜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天宝四年,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攻石堡城不克,随即被玄宗借故贬杀。继任节度使王忠嗣在玄宗的屡次催逼下上言:“石堡险固,吐蕃举国守之。今顿兵其下,非杀数万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失亡,不如且厉兵秣马,俟其有衅,然后取之。”玄宗对他这个回答很不满意,但王忠嗣认为:“以数万之众争一城,得之未足以制敌,不得亦无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乎!”可见在他眼中攻取石堡城之难。决心要掌握石堡城的玄宗于是再次换将,贬王为汉阳太守,授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最终在天宝八年,攻克石堡城。

但此次战役唐军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史载,哥舒翰为夺取石堡城首先投入了六万三千人的庞大兵力,且均为边军劲卒,并逼迫负责攻城的两位下属裨将立下了三日攻克的军令状。结果正如王忠嗣所言,唐军“士卒死者数万”。与之相比,吐蕃付出的代价是十分有限的,“但以数百人守之”,只是在战前“多贮粮食,积檑木及石”,最后被唐军俘获的也只有悉诺罗等四百人。大诗人李白后来有嘲讽哥舒翰的“西屠石堡换紫袍”之句,并非随意而言。李宗俊认为,从唐军的攻击遇到巨大困难可以推断,“三面险绝”的石堡城在地利方面的优势是巨大的。而今卓尼县羊巴城的险绝地形恰与之相符。相较而言,青海日月山附近的古遗址“坐落在土坎上,周围地势开阔,从最近湟水处计算,土坎相对高度不过二十米”,谈“险绝”似乎过了些。

另外,如果假定石堡城就是今羊巴城所在,也可以比较好地解释其战略意义。这个“石堡城”所在的洮州地区是交通和战略要地,以西就是唐时所称的黄河九曲地区。睿宗年间,吐蕃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获取了本属唐境的九曲之地,从此整个陇右南部地区完全暴露在吐蕃威胁之下。唐的这一重大战略失误,直到石堡城被收复并稳固占领,才得到了弥补。不过对于李宗俊的说法,也有不少反对意见。看来对于唐蕃古道的众多谜团,还有待更多史料以及实物的证据。

复杂路网中究竟谁主谁辅?

2014年五六月间,由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五省区18位考古专家组成的“2014唐蕃古道考古探险”考察了沿线44处考察点。一般认为,唐蕃古道分为东段和西段两部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团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指出:“西段就是从鄯州到吐蕃牙帐(拉萨),这是唐蕃古道的主体部分,它分为南北两条支线,北线是文献记载的驿道,由玉树经聂荣、那曲至拉萨;南线即从玉树经四川石渠县、德格县,进入西藏江达县,经察雅、芒康、林芝、工布江达进入拉萨,是近些年通过考古发现逐步确认的唐蕃古道的新支线”。张建林说,文成公主从西安出发,究竟走了多长时间,是由北线还是南线进入西藏,由于缺乏确切的史料记载,仍有待进一步的考古论证。

记者了解到,东段同样也可分为南北两条路线。南路,即从长安出发,沿渭河北岸先到马嵬驿(今咸阳市兴平县),穿过周原和古都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进入陕甘交界的陇山,出大震关,过天水、甘谷、陇西、渭源至临洮,在临洮又分为两条支线,一路由临洮北行至兰州,经今民和、乐都至西宁;一路由临洮西行,经今临夏、永靖、民和、乐都至西宁。

在这复杂的路网结构中,哪条是主路,哪条是辅路,还是并无主辅之分,只是行者临时的选择,都并没有肯定的答案。结合历史记载可以知道玄宗西逃,金城公主入藏都曾经过马嵬驿,可见走的是南路。因此也可推断文成公主入藏同样是走此路。而隋炀帝李广于大业五年亲率规模浩大的队伍由南路至西平(西宁)击吐谷浑,其车驾也是选择南路。此外,名僧玄奘及一些边地官员等亦是由南路到兰州(玄奘由长安至兰州转行武威入西域)、西宁或入蕃。由此可见,南路在长安至西宁间的交通上似乎应该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从实际的地理情况上看也可以为此得到解释:兰州线路程较短,但临夏县更加通畅平坦,对于大队人马来说优势就更加明显。

人名妙联趣对

“大雨冼星海,长虹万籁天。冰莹成舍我,碧野林风眠”——这是老舍的一首名联绝句,寥寥二十字把八位人们熟悉并称道的文学家、艺术家的名字联结在一起,形象鲜明,意境开阔,余味无穷。诗中提到的大雨,即孙大雨,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冼星海是著名人民音乐家;高长虹、谢冰莹、碧野都是著名作家;万籁天是戏剧、电影工作者;成舍我是老舍的好朋友,曾任重庆《新蜀报》总编辑;林风眠是画家。

用人名连句,在对联中尤为多见。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授户部主事,官至江西提学副使。他恃才傲物,导致一些人对他不满。一次,江西一考生,恰与他同姓同号,也叫李空同。李梦阳在考卷上看后,急不可耐地指责这个考生说:“你怎么能跟我同姓同号呢?这不是冒犯我的尊严吗?”这个考生理直气壮地说:“名字是我父亲命的,我岂敢更改呀!”李梦阳自讨没趣,便另生一计,他出一上联,要求考生对出下联,方可宽恕。其联曰:“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这个上联,既用了两个历史人物,又嵌进四个“相如”,并影射考生虽与提学同姓名而实不相称。这名考生明白了提学的用意后,灵机一动,马上对出了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这个下联,也用了两个历史人物,嵌进了四个“无忌”,言外之意是:古代名臣都不忌讳名号相同,你又何必计较呢?李梦阳看了对联,佩服他才思敏捷,聪明过人,随即改变了态度,笑容可掬地把考生送出了门外。

“初唐四杰”中有个骆宾王,和他同时的大臣马周,亦字宾王。清嘉庆年间,有人用他俩的姓名作了半联求对:“马宾王,骆宾王,马骆各宾王。”其中“马骆各”三个字互相牵连难度大,一时间没人对得上。事隔一千三百余年后,至道光癸卯年(1843年)乡试,朝廷派龙主僖为贵州主考,龚宝连为云南主考,这时一直惦念此联的《欧波渔话》的作者叶延琯,触动灵机,才对出了下联:“龙主考,龚主考,龙龚共主考。”下联“龙龚共”三字与上联的“马骆各”铢两悉敌,且以“龙”对“马”,以“主”对“宾”,可谓天衣无缝,云南、贵州又是毗连省份,真是天生妙联。

清乾隆进士纪晓岚一辈子巧对,偏被其妻难倒了一次,至死未能破题。其妻月夜指纱窗道:“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直至近代,才有对曰:“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以梅兰芳对诸葛亮,明月香花,可谓巧之又巧对,应对比出对更高明。1937年,阎锡山路过无锡,游览无锡名胜锡山。他登上锡山山顶,鸟瞰无锡城,大有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之感,便出一上联曰:“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一时也竟无人能对下联。1945年范长江跟随陈毅到天长县采访。天长是安徽的边界,与江苏接壤,濒临长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触动了范长江的灵感,遂对出下联曰:“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陈毅闻之,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第二篇:【释名】唐诗宋词中的寺庙名称

【释名】唐诗宋词中的寺庙名称

说明:本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寺的别名极多,《僧史略》载灵祐法师指出寺有十种名称,分别是:一曰寺(义准释书)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之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遮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

但是,你知道唐诗宋词中的寺庙都是怎么称呼的吗?本文罗列几种唐诗宋词中常见用词,粗粗一数,已超十数。这些名称都是寺的意思,你知道吗?

1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其义即空净闲静之处。也作为寺院的总称。

龛依大禹穴,楼倚少微星。沓嶂围兰若,回溪抱竹庭。——【游云门寺】唐·宋之问昼涉松路尽,暮投兰若边。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投道一师兰若宿】唐·王维2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又称僧伽蓝,伽蓝等。译曰众园。僧众所住之园林也。也作为寺院的异名。如:

大士生天竺,分身化日南。人中出烦恼,山下即伽蓝。——【九真山净居寺谒无碍上人】唐·沈佺期日本孝谦太上皇御题唐招提寺匾额3招提:梵语,四方之意。谓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为招提僧坊。魏太武帝造寺,以招提名之,招提二字,遂为寺院之异名。

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题灵隐寺山顶禅院】唐·綦毋潜 塔庙出招提,登临碧海西。不知人意远,渐觉鸟飞低。——【登西灵塔】唐·陈润4祇园:祇树给孤独园的简称,佛经记载由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为佛所建。祇园后为寺通称。

香刹看非远,祇园入始深。龙蟠松矫矫,玉立竹森森。——【题东武丘寺六韵】唐·白居易祇园树老梵声小,雪岭花香灯影长。——【题豫章西山香城寺】唐·陈陶5绀园:寺之别称。绀指青而含赤之色,经典中称佛绀目绀发,故称寺庙为绀园,绀殿、绀宇均属此类。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归路烟霞晚,山蝉处处吟。——【游少林寺】唐·沈佺期绀殿横江上,青山落镜中。岸回沙不尽,日映水成空。——【宴兴德寺南阁】唐·李白6精舍: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此名自佛祖所曾居的祇园精舍而来。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舍。”

石壁开精舍,金光照法筵。真空本自寂,假有聊相宣。——【冬中至玉泉山寺】唐·张九龄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闲云随锡杖,落日低金绳。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龙门八咏·远公龛】唐·刘长卿7塔庙:早期佛寺以佛塔为主要礼拜对象,因此塔庙也是寺的异称。

云天宜北户,塔庙似西方。林下僧无事,江清日复长。——【西郊兰若】唐·羊士谔荆州本自重弥天,南朝塔庙犹依然。——【送僧仲剬东游兼寄呈灵澈上人】唐·刘禹锡四川乐山乌尤寺正觉禅林8丛林:也是寺之别称。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

曲径绕丛林,钟声杂梵音。松风吹定衲,萝月照禅心。——【访请上人】唐·牟融丛林已废姜祠在,事迹难寻楚语讹。——【和丁宝臣游甘泉寺】唐·柳宗元 9仁祠:佛寺别称。释门正统三曰:“精舍所踞,号曰仁祠。”

仁祠表虚旷,祇园展肃恭。栖息翠微岭,登顿白云峰。——【送舍利宿定普岩】唐·孔德绍薄暮曲江头,仁祠暂可留。山形无隐霁,野色遍呈秋。——【秋晚游普耀寺】唐·宋之问10刹:梵语,译做土田。一佛济度之境,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刹。佛刹、宝刹、梵刹也用来代指佛教寺院。

金园宝刹半长沙,烧劫旁延一万家。楼殿纵随烟焰去,火中何处出莲花。——【长沙失火后戏题莲花寺】唐·张谓金银拱梵刹,丹青照廊宇。石梁卧秋溟,风铃作檐语。——【游南明山】唐·唐彦谦11净居:伽蓝之地也。旧唐书高祖纪:“伽蓝之地,本曰净居。栖心之所,理尚幽寂。” 隐咏不夸俗,问禅徒净居。翻将白云字,寄向青莲书。——【题林校书花严寺书窗】唐·孟郊塔似神功造,龛疑佛影留。幸陪清汉跸,欣奉净居游。——【奉和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李適12金地:又名金田。佛寺之别称。取佛经中给孤独长者布金买祇园的典故。

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从驾幸少林寺】唐·武则天老僧趺坐入定时,不知花落黄金地。——【题山僧水阁】唐·施肩吾13宝坊:寺院之美称。欲界色界之中间有大宝坊,佛于此说大集经。又据,给孤长者布黄金为地买祇园,故寺宇号为宝坊。宝坊求往迹,神理驻沿洄。雁塔酬前愿,王身更后来。——【祇园寺】唐·綦毋潜季月启重阳,金舆陟宝坊。御旗横日道,仙塔俨云庄。——【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唐·马怀素

第三篇: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唐诗宋词中的月亮

“月到中秋分外明”,明月是中秋节的灵魂。月圆人也圆,明月寄托着人们渴望亲人团聚,万家团圆的美好期待和向往。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明月从海

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此时一定和自己一样在仰望着它,在将情思投向它。而将这层意思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无疑首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转

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以空灵活泼的笔触,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

开描写、抒情和议论,将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与月夜美景糅合起来,描绘了一幅神奇瑰丽的艺术画面,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 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但明月不止在中秋节担任主角,它还构成秋天的神韵和灵气。“春花秋月”并举,代表着四季中最美好的景物。秋因月而生辉,景因月而增色,明月成了秋天诗情画意中的 “点睛之笔”。但明月又不仅仅属于秋天,古往今来,明月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和厚爱。咏月诗词长盛不衰,代有名篇。在这些诗人笔下,明月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不仅 有春月、夏月、秋月、冬月的不同,还有弦月、残月、圆月的变化,以及山月、江月、湖月、海月的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明月在诗人笔下不再是客观的景物,而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打上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印记。

明月是乡愁的驿站,月光中盛满了浓浓的乡情,大诗人李白的“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浩叹曾经触动过无数游子的神经。“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孟浩然更让月生出了与众不同的清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在建德的那个晚上,船靠岸的当儿,他极目所见的是高高的、有些遥远的灰色的天空,在空旷的野地里,树低低地像诉说着夜的语言。当一切都变得朦胧时,只有明月清清亮亮地洒下光辉,静静地铺成了一江月色,藏在内心深处的那羁旅之思于是一点点揉碎,散在水里,溶开了。也只有这一轮月,才这么亲切,才这么触手可及!

月,就这么不经意间染上浓浓的愁绪,把夜笼得有些凄清。不仅仅是作客他乡的无奈,也有对人生的前路的失意,彷徨。它们淤积在心中,顶多也只是酒浇的块垒,一轮月的 渲染,一切便不同了。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科举考试中,张继落榜了,倒睡在归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对漆黑的夜和刚刚沉下去的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辗转难眠,尽管四周非常安 静,唯有江枫、渔火而已。兴许,月也不忍见到这么颓废的张继,暗自伤叹一隅。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听得寒山寺里钟声一波一波传入耳鼓,像敲打着诗人脆弱的心。没有 了辉煌的未来,没有了自豪的壮气,躺下的志气也被黑夜吞噬了。这深刻的失落,这铭心的万分感慨,都由这黑夜、这孤月翻出了新意。

但明月不仅是情的象征,还是美的化身,明月代表着优美,与太阳的阳刚之美相对。“炉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词人以月喻江南女子的美,收到人与月交辉的效果。明月 还是崇高圣洁的象征,代表着伟大崇高的人格。李白在“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中,即以明月代指友人,称赞友人品行的高洁。

更多的时候,月夜作为一种美好的氛围、意境,激发着诗人的遐思和诗兴,诗人借月传情,借月抒怀,诸如“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 箫”;“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之类。

而明月作为一种永恒的事物,在怀古诗词里,更与人生的短暂形成鲜明对比。“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发散着思古之幽情。这方面的代表作当推张若虚的《春 江花月夜》。它将游子思妇的哀愁置于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中,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样的良辰美景来反衬相思离愁的痛苦,用江月的永恒来与人生的短暂作 对比,表达出对生命、青春和美好年华的珍惜,境界开阔。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和夜这五种事物展开,而月则是中心,从月之初升开始,写了月下的江水、花洲和思妇的情 怀,最后以月落作结,抒发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感慨。诗人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技巧和视角,营造出一个五光 十色、绚丽多姿的艺术世界。闻一多称赞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第四篇:唐诗宋词中的民生问题

【摘要】中国古代社会,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压榨、掠夺,使得百姓生活举步维艰。广大民众为维护其基本的生存权与统治阶级进行过生死博弈,但新王朝不但承袭了旧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往往对广大农民实施着残酷的封建剥削,民不聊生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常态。

【关键词】中国古代 民生 历史状况

民生的基本内涵

中国民生思想源远流长,萌于西周,成于春秋,盛于明清。“民生”语出《左传·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意为人民只有勤于劳作,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人民的生命才有保障,其要义是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尚书·五子之歌》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视“裕民”为仁政:“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①荀子提出“下富则上富”的哲学命题:“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②《国语·楚语上》警示:“民乏财用,不亡何待?”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代先贤无不把重视民生视为经世治国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民生的历史状况

自有人类,衣食住行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物质生产不丰富,民生问题的内容也相对简单,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大家如何团结起来保证生命安全、共同劳动以获取食物和保证食物共享。进入阶级社会,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压榨、掠夺,使得百姓的生活举步维艰。统治阶级围绕土地,对赋税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和变化。

安史之乱是唐朝重要的历史事件,杜甫以自己的诗作,见证着历史的真相。“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为了躲避战乱,杜甫远走他乡,受尽熬煎。安史之乱的叛军曾将杜甫虏获,在目睹长安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萧条景象后,杜甫依然竭忠于大唐朝廷,始终不忘国家命运,期望天下太平,并非总是演绎“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民生影像。杜甫由于战乱所迫颠沛流离,后来落脚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总算有了自己一间可以遮风避雨的草堂。翌年夏天,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痛苦的生活体验使得杜甫迸发出对于现实生活的强烈不满,并对与己一样的天下苍生未来产生美好的想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从悲惨的自己推及天下寒士,将生活不如意的愤懑,升华为忧国忧民的情感,从而展现出杜甫胸怀天下关心民生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理想。当平复安史之乱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一扫战乱之苦的阴霾,重新拾起回归长安开始新生活的希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官僚花天酒地、百姓食不果腹的人间苦难,是对封建时代制度吃人的强烈控诉。杜甫个人的不幸遭遇,并未使其两耳不闻窗外事,相反,对于当时发生的安史之乱极其关注,很多的诗作都是围绕安史之乱带给百姓的无穷灾难,以及百姓忍辱负重参军作战的爱国行为而写,其中最著名便是“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石壕“一男附书至,两男新战死”,潼关“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安道”,无不是战争对民生的极度摧残;“暮婚晨告别”,“席不暖君床”,以至于“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新婚别,“生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甚而于“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的无家别,“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并且还“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的垂老别,“满目悲生事”,数不完的生死别离,感不尽的民生沧桑。

如果战争尚属人祸的话,干旱当属天灾。面对大旱之灾,杜甫《夏日叹》“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夏夜叹》“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盛世繁华难掩天灾之年百姓的艰难生计,字里行间彰显悲天悯人的民生情怀。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中唐诗人李绅,他写了两首《悯农》诗,“悯农”就是怜悯农民的意思。诗很简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在地里锄禾苗,盛夏之际,赤日炎炎,农民的汗水一滴一滴地流到禾苗根部的泥土里。谁知道我们盘中的米饭,每一粒都是用农民的千辛万苦才换来的啊!另一首具有类似功能的唐诗,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也是同情农民的。它本来有八句话,前面四句是:“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是说农民太贫穷了,捉襟见肘,只好寅吃卯粮。后面的四句是写的什么:“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人,也就是晚唐的聂夷中,他把希望完全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君主关注社会上的穷苦百姓,希望皇帝出面来解决百姓的生计问题。诗人没有号召人民起来斗争,起来推翻封建制度。即使拿到今天的社会来,后面四句诗也依然有意义。当然我们今天希望的对象不是君主,而是社会上比较强势的人群,就是公务员、企业老板、新闻媒体的大腕等等富裕的人,有权力的人。你们的目光不要光盯着香车宝马,盯着豪华的宴席,你们应该多看看社会的弱势群体,多看看贫穷落后的农村,看看城市里那些贫困的角落。也就是说,今天的强势人群也应该让自己的心变成一根根光明的蜡烛,也应该“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总而言之,唐诗中描写民生疾苦的诗篇,有很多都非常优秀。尽管唐代诗人所揭露的那些具体的内容,像安史之乱,早已成为历史了,有些现象也许永远不会重现了,但是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有它本身的问题或弊病,都需要诗人或其他有心人来予以揭露,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唐代诗人针对民生疾苦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也许是迂腐不切实际的,但是他们通过这类主题所传达出来的仁爱精神,那种关注社会上的穷苦人群,同情社会上的不幸人群的精神,却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民生疾苦主题的唐诗,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最主要的价值就在于其中蕴涵的仁爱精神。

作为一代诗歌,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思想内容看,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方面都有所扩展,但又缺乏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中追求远大理想的积极昂扬的精神;而在抒发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忧国的情绪上,又比唐诗炽热和深切。这是由时代的条件决定的。宋朝比之以往的几个统一王朝来,是中央集权最为集中的朝代。这一方面对巩固宋朝统一、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和抵御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侵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军权集中带来了宋朝军队训练不良,战斗力削弱,政权集中带来了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腐败无能,财权集中又刺激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享乐。所以开国不过三十多年,宋太宗时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起义,人数达数十万。正是在积贫积弱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情况下,地主阶级中的有些改革家就出来倡导“变法”,改革弊政,形成了变法运动。王安石就是杰出的代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诗歌中反映民生疾苦、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现实主义倾向,都和这种社会政治情况有关,跟变法运动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如梅尧臣《汝坟贫女》、《田家语》;欧阳修《食糟民》、《边户》;王安石《兼并》、《省兵》;苏轼《荔支叹》等一批作品。但是如同变法运动只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缺乏远大的政治前途一样,在宋诗中也缺乏唐诗中积极昂扬的政治进取精神,往往悲慨多于壮歌。这是一。其次,宋朝从开国之初直到灭亡,一直处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不断侵扰和威胁之中,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朝代中最缺乏抵御力量的软弱王朝。宋王朝对他们一再割地求和、输币纳绢、称臣称侄。但是,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爱国将领和官员,尤其是广大汉族人民群众,是不能忍受这种受侮辱、被奴役的处境的,他们表现了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因此宋代诗歌中(包括词)所反映的爱国思想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宋初路振《伐棘篇》对国耻国难的慨叹,苏舜钦《庆州败》对败于西夏的“羞辱中国堪伤悲”,苏轼《祭常山回小猎》、《和子由苦寒见寄》等所表达的“与虏试周旋”的决心,都是例证。而在北宋灭亡以后,更成为南宋诗歌的基调。伟大诗人陆游正是在南郑戎马生活中找到了创作的生命,为苦难的祖国歌唱了一生;在南宋灭亡前后,文天祥、谢翱、林景熙、郑思肖、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为宋代诗坛增添了最后的光彩。这是唐诗中所没有的。整个封建时代,也或多或少地出现过统治者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现象。在封建制度下,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少量的生产生活资料,但是这远不能满足农民阶级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民阶级需要依靠租种地主阶级的土地来维持生计,这样,封建社会的民生问题出现了,就是解决减租和农民吃饭的问题。在建朝之初,统治阶级对农民基本都是执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策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出现“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的太平景象。但是大多数时期,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一样,他们最关心的是从农民身上如何榨取更多的血汗。唐朝杨炎提出的两税法、宋朝王安石变法等政策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实属难能可贵。但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关系下,解决农民耕者有其田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实际上减租也是不可能的,相反是增租和苛捐杂税,给广大农民造成极大痛苦。民生希望彻底破产的时候,脱离了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下去,在万般无奈之下被“逼上梁山”,演绎了不知多少次波澜壮阔的起义。尤其是两宋时期的“均贫富”和明末时期的“均田免粮”等农民起义的口号,都直接表达了农民阶级渴望获得土地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农民起义虽被镇压了,但新王朝的统治阶级又重新卷入了封建制度的漩涡。每个新王朝不但承袭了旧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往往变得更加专制。

结 语

通过翻检历史典籍,我们发现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很少受到过统治者真正的重视,无论是封建盛世和还是农民起义都无法改变封建制度的本质,也就无法彻底解决封建时代的民生问题。

第五篇:唐诗宋词中的南京

唐诗宋词中的南京

唐宋并称,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的首都是长安(今西安),宋代的首都是汴京(今开封)。政权北移,南京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南京就带有感伤意味。A刘禹锡虽然留下了《金陵五题》,但其实他从来没有到过南京,诗纯粹是通过他的想象写成的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和白居易齐名。在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唐朝经历过安史之乱,开始走下坡路,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跟李白等人所生活的盛唐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心态也投射到刘禹锡的作品当中。有意思的是,刘禹锡虽然留下了《金陵五题》,但其实他从来没有到过南京,诗纯粹是通过他的想象写成的。他在序言里就提到了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当时人的评价,以及他本人的自负之情。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安徽和县)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you)尔生思,欻(xu)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

石头城是孙权建造的。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指东吴、东晋以及宋、齐、梁、陈;南京也是十朝都会,“十朝”除了刚才所说的“六朝”,还有南唐、明朝、太平天国、民国。无论数六朝还是十朝,其开端都是孙权建立的东吴。孙权曾在石头城屯兵,是长江边的军事要塞。南京人对这首诗感到格外亲切,因为除了石头城之外,它还提到了淮水,也就是秦淮河。“山围故国周遭在”,这里的“山”就是今天的清凉山以及国防园,“故国”是指石头城的老城墙;“潮打空城寂寞回”,“空”字耐人寻味,石头城曾经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是人群密集的,如今却空空荡荡,“寂寞”二字奠定了整组诗寂寞、冷清的基调。“女墙”是指城墙上凸起的城垛。三四句中出现了一个意象,“月”,是用亘古不变的月亮来反衬朝代的短暂,这种写法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诗宋词中,凡后来吟咏南京的,多不能超越刘禹锡的《石头城》,而往往使用这首作品中的一些意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乌衣巷也跟孙权有关,孙权的军队生活在这里,因为军服是黑色的,所以取名为乌衣巷。朱雀桥也是东吴时期的名胜,位于南京城南。在古代,朱雀一般指城南,玄武一般指城北。当年的朱雀桥应该是车水马龙、红尘滚滚的,但刘禹锡时代的朱雀桥已经野草丛生,“夕阳”也营造了苍凉的气氛。“旧时王谢堂前燕”,“王”指王导,“谢”指谢安,都是东晋的望族。《乌衣巷》与《石头城》中都有“旧时”一词,充满了今非昔比的感叹。《石头城》是总写,《乌衣巷》侧重于通过王侯将相的变化来折射南京的变化。从艺术成就来看,组诗中《乌衣巷》和《石头城》是最高的。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城》

相比于这首《台城》,韦庄的《台城》更为人所熟悉,受他影响,后人一般认为台城位于玄武湖边,但另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作为六朝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后宫禁城,台城位于都城中部略偏东北,在今天的东南大学附近。台城以内是皇帝所居住的地方,这首诗是以皇家角度写南京变化的。当时南京是豪华的地方,而豪华中的豪华首推皇家的台城;六代豪奢最典型的要推陈后主,陈后主曾在台城内建了三座阁楼,结绮阁、临春阁、望仙阁,极其奢华。“后庭花”全称“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创作的一首宫体诗,这首诗里有一些不祥之象,如“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充满了亡国之音。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jiong)。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生公讲堂》 第四首作品是从僧人的角度展开的。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很多朝代都是崇尚佛教的,东晋有一个著名僧人叫竺道生,是鸠摩罗什的门徒之一,据说他演说佛法时连无知的顽石都会点头表示认可。竺道生在南京说过法,门庭若市,而今当年说法的地方已经空荡得连夜里都不用关门了,蒲团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映照在庭院中。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江令宅》

第五首作品是从文人的角度展开的。“江令”是南朝时期南京一个有名的文人,叫江总,他曾担任过尚书令,历史上称为江令。他早年在南朝陈后主手下做官,以文词出众,后来出使北朝被扣留,陈朝灭亡之后才回归南京故里,江总当年的房屋可能已经不在了,但池水、楼台、院子中的竹子和树木都还在。B杜牧的《江南春》、《泊秦淮》,李商隐的《咏史》,韦庄的《台城》,都是写南京的名篇

杜牧是晚唐诗人,曾在扬州、南京一带生活过,对南京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和历史知识,他留下两首作品与南京有关。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鸡鸣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当时梁武帝曾经舍身同泰寺,也就是鸡鸣寺的前身。南朝时的南京,城里城外兴建了很多佛教寺庙,到了唐朝时,很多寺庙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香火繁华。《江南春》既有航拍式的视野,又有聚焦式的特写,色彩亮丽与烟雨迷蒙相结合,现实风光与不露声色的讽古相结合。杜牧所生活的时代,皇帝也崇尚佛教,有很多劳民伤财的大兴土木之举,杜牧表面上讽刺南朝,实际上也有借古喻今之意。《泊秦淮》开篇就营造了冷清凄迷的氛围,三四句把商女的无知与诗人的有情相对比,更助长了诗人内心的落寞。“商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歌女,“商”指“宫商角徵羽”,作音律解;第二种是指在江面上来往做生意的商家女子。

另一位与杜牧齐名的诗人李商隐,和南京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疏远,但他也有好几首作品跟南京的地名、历史有关。如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李商隐《咏史》

北湖就是玄武湖,玄武湖水面开阔,南朝时是操练水军的地方,“埭”指水闸。诗人看着漫漫湖面,思维跳跃到数百年前,这里曾经竖起高高的降旗,“三百年间”大致是指从东吴到陈,期间政权频繁更迭,好像一场梦,“钟山龙蟠”本是南京的骄傲,诗人在这里却做了一篇翻案文章,认为地利不如人和。“一片降旗百尺竿”让人联想起刘禹锡的一句诗。刘禹锡最擅长怀古诗,他的《西塞山怀古》有“王濬(jun)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益州即成都,在长江上游,西晋和东吴的军队曾在西塞山交锋,东吴为防止西晋王濬的船只顺流而下,就用铁锁把江面封锁起来,八尺为一寻,铁链很长,但西晋军队浇油放火,硬生生烧断了铁链,船队势若破竹兵临城下,东吴只好在城上竖起降旗。最后要介绍的是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韦庄是晚唐诗人,经历坎坷,黄巢起义后韦庄流落到了南京,登临台城时产生了怀古之幽情。细雨飘洒在江面上,江边杂草丛生,是一幅迷离、破败的景象;“空”有徒劳之意,用鸟的无情来反衬诗人的有情。鸟无情,台城的柳树更无情,南京历史上曾经遍植柳树,一直到了唐朝,台城柳树依然如烟似雾,笼罩着十里长堤,而这时台城里的朝代早已化为乌有,这里同样是用柳树的无情来反衬人的有情,用柳树的永恒来反衬朝代的短暂。这首作品虚实相间,充满了感伤。

C 跟南京关系最密切的唐代诗人是李白,宋代诗人当推王安石

下面介绍几位与南京关系密切的名家。唐代跟南京关系最密切的诗人是李白。李白晚年时浪迹江湖,曾长期漂泊在安徽、南京一带。南京很多古地名跟李白的作品有关,如白鹭洲、凤凰台、长干里、劳劳亭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今天南京有很多地名与凤凰台有关,这首作品很明显受到崔颢《黄鹤楼》的影响。“自”是用长江的永恒来反衬人事的变化;“吴”是东吴,“晋”是东晋,“衣冠”指士大夫;“三山”是长江边的三座小山,三山街与之有关。李白被唐玄宗流放出了都城长安,他把原因归结为皇帝身边有奸佞进谗言,是浮云遮蔽了太阳,奸臣蛊惑了皇帝,所以自己才会到金陵,而长安是视野无法到达的地方,不由让人暗自愁生。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这首诗是用女性口吻来写的,“剧”是做游戏的意思。长干桥是南唐出现的,但“长干”这个地名在唐朝已有,当时秦淮河两边聚集了很多商人,他们聚居的地方叫“长干里”。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劳劳亭”这个地方已经不存在了,位置大约在今天江宁一带,“劳劳”是挥手分别的意思。李白写南京有关的诗,从总体看也是有些伤感之情的,跟李白作品中一贯的豪迈有点不同。

最后再提一下李煜和王安石。南唐后主李煜的对手是宋太祖赵匡胤,李煜成为亡国之君,被软禁在北宋首都汴京,经常想起南京的风花雪月、车水马龙,他有一组作品叫《望江南》,这里的江南指的就是南京。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宋代跟南京关系最密切的诗人当推王安石。王安石年轻时曾追随其父在南京生活,也曾在南京做过官,后来他被罢相后,又回到南京,直到去世,晚年留下很多与南京有关的作品,如《桂枝香》,是王安石流传不多的词之一。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很难把唐诗宋词中的南京一网打尽,我只能通过介绍一些名作,以点带面,勾勒出一个比较粗浅的轮廓,唐宋文人对于南京的认识、印象可见一斑。【人物简介】

俞香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传媒语言规范化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低俗化问题研究”。参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花卉题材文学与花卉审美文化研究”,致力于花木审美文化研究。出版专著《传媒·语言·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核心观点】

●唐宋并称,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的首都是长安(今西安),宋代的首都是汴京(今开封)。政权北移,南京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南京就带有感伤意味。A刘禹锡虽然留下了《金陵五题》,但其实他从来没有到过南京,诗纯粹是通过他的想象写成的

刘禹锡是中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和白居易齐名。在刘禹锡生活的时代,唐朝经历过安史之乱,开始走下坡路,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跟李白等人所生活的盛唐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心态也投射到刘禹锡的作品当中。有意思的是,刘禹锡虽然留下了《金陵五题》,但其实他从来没有到过南京,诗纯粹是通过他的想象写成的。他在序言里就提到了这组诗的创作背景,当时人的评价,以及他本人的自负之情。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安徽和县)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you)尔生思,欻(xu)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 石头城是孙权建造的。南京是六朝古都,“六朝”指东吴、东晋以及宋、齐、梁、陈;南京也是十朝都会,“十朝”除了刚才所说的“六朝”,还有南唐、明朝、太平天国、民国。无论数六朝还是十朝,其开端都是孙权建立的东吴。孙权曾在石头城屯兵,是长江边的军事要塞。南京人对这首诗感到格外亲切,因为除了石头城之外,它还提到了淮水,也就是秦淮河。“山围故国周遭在”,这里的“山”就是今天的清凉山以及国防园,“故国”是指石头城的老城墙;“潮打空城寂寞回”,“空”字耐人寻味,石头城曾经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是人群密集的,如今却空空荡荡,“寂寞”二字奠定了整组诗寂寞、冷清的基调。“女墙”是指城墙上凸起的城垛。三四句中出现了一个意象,“月”,是用亘古不变的月亮来反衬朝代的短暂,这种写法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诗宋词中,凡后来吟咏南京的,多不能超越刘禹锡的《石头城》,而往往使用这首作品中的一些意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

乌衣巷也跟孙权有关,孙权的军队生活在这里,因为军服是黑色的,所以取名为乌衣巷。朱雀桥也是东吴时期的名胜,位于南京城南。在古代,朱雀一般指城南,玄武一般指城北。当年的朱雀桥应该是车水马龙、红尘滚滚的,但刘禹锡时代的朱雀桥已经野草丛生,“夕阳”也营造了苍凉的气氛。“旧时王谢堂前燕”,“王”指王导,“谢”指谢安,都是东晋的望族。《乌衣巷》与《石头城》中都有“旧时”一词,充满了今非昔比的感叹。《石头城》是总写,《乌衣巷》侧重于通过王侯将相的变化来折射南京的变化。从艺术成就来看,组诗中《乌衣巷》和《石头城》是最高的。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台城》

相比于这首《台城》,韦庄的《台城》更为人所熟悉,受他影响,后人一般认为台城位于玄武湖边,但另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作为六朝时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后宫禁城,台城位于都城中部略偏东北,在今天的东南大学附近。台城以内是皇帝所居住的地方,这首诗是以皇家角度写南京变化的。当时南京是豪华的地方,而豪华中的豪华首推皇家的台城;六代豪奢最典型的要推陈后主,陈后主曾在台城内建了三座阁楼,结绮阁、临春阁、望仙阁,极其奢华。“后庭花”全称“玉树后庭花”,是陈后主创作的一首宫体诗,这首诗里有一些不祥之象,如“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充满了亡国之音。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jiong)。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生公讲堂》 第四首作品是从僧人的角度展开的。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很多朝代都是崇尚佛教的,东晋有一个著名僧人叫竺道生,是鸠摩罗什的门徒之一,据说他演说佛法时连无知的顽石都会点头表示认可。竺道生在南京说过法,门庭若市,而今当年说法的地方已经空荡得连夜里都不用关门了,蒲团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映照在庭院中。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馀,至今人道江家宅。——《江令宅》

第五首作品是从文人的角度展开的。“江令”是南朝时期南京一个有名的文人,叫江总,他曾担任过尚书令,历史上称为江令。他早年在南朝陈后主手下做官,以文词出众,后来出使北朝被扣留,陈朝灭亡之后才回归南京故里,江总当年的房屋可能已经不在了,但池水、楼台、院子中的竹子和树木都还在。B杜牧的《江南春》、《泊秦淮》,李商隐的《咏史》,韦庄的《台城》,都是写南京的名篇

杜牧是晚唐诗人,曾在扬州、南京一带生活过,对南京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和历史知识,他留下两首作品与南京有关。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

鸡鸣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当时梁武帝曾经舍身同泰寺,也就是鸡鸣寺的前身。南朝时的南京,城里城外兴建了很多佛教寺庙,到了唐朝时,很多寺庙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香火繁华。《江南春》既有航拍式的视野,又有聚焦式的特写,色彩亮丽与烟雨迷蒙相结合,现实风光与不露声色的讽古相结合。杜牧所生活的时代,皇帝也崇尚佛教,有很多劳民伤财的大兴土木之举,杜牧表面上讽刺南朝,实际上也有借古喻今之意。《泊秦淮》开篇就营造了冷清凄迷的氛围,三四句把商女的无知与诗人的有情相对比,更助长了诗人内心的落寞。“商女”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歌女,“商”指“宫商角徵羽”,作音律解;第二种是指在江面上来往做生意的商家女子。

另一位与杜牧齐名的诗人李商隐,和南京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疏远,但他也有好几首作品跟南京的地名、历史有关。如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李商隐《咏史》

北湖就是玄武湖,玄武湖水面开阔,南朝时是操练水军的地方,“埭”指水闸。诗人看着漫漫湖面,思维跳跃到数百年前,这里曾经竖起高高的降旗,“三百年间”大致是指从东吴到陈,期间政权频繁更迭,好像一场梦,“钟山龙蟠”本是南京的骄傲,诗人在这里却做了一篇翻案文章,认为地利不如人和。“一片降旗百尺竿”让人联想起刘禹锡的一句诗。刘禹锡最擅长怀古诗,他的《西塞山怀古》有“王濬(jun)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益州即成都,在长江上游,西晋和东吴的军队曾在西塞山交锋,东吴为防止西晋王濬的船只顺流而下,就用铁锁把江面封锁起来,八尺为一寻,铁链很长,但西晋军队浇油放火,硬生生烧断了铁链,船队势若破竹兵临城下,东吴只好在城上竖起降旗。最后要介绍的是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韦庄是晚唐诗人,经历坎坷,黄巢起义后韦庄流落到了南京,登临台城时产生了怀古之幽情。细雨飘洒在江面上,江边杂草丛生,是一幅迷离、破败的景象;“空”有徒劳之意,用鸟的无情来反衬诗人的有情。鸟无情,台城的柳树更无情,南京历史上曾经遍植柳树,一直到了唐朝,台城柳树依然如烟似雾,笼罩着十里长堤,而这时台城里的朝代早已化为乌有,这里同样是用柳树的无情来反衬人的有情,用柳树的永恒来反衬朝代的短暂。这首作品虚实相间,充满了感伤。

C 跟南京关系最密切的唐代诗人是李白,宋代诗人当推王安石

下面介绍几位与南京关系密切的名家。唐代跟南京关系最密切的诗人是李白。李白晚年时浪迹江湖,曾长期漂泊在安徽、南京一带。南京很多古地名跟李白的作品有关,如白鹭洲、凤凰台、长干里、劳劳亭等。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今天南京有很多地名与凤凰台有关,这首作品很明显受到崔颢《黄鹤楼》的影响。“自”是用长江的永恒来反衬人事的变化;“吴”是东吴,“晋”是东晋,“衣冠”指士大夫;“三山”是长江边的三座小山,三山街与之有关。李白被唐玄宗流放出了都城长安,他把原因归结为皇帝身边有奸佞进谗言,是浮云遮蔽了太阳,奸臣蛊惑了皇帝,所以自己才会到金陵,而长安是视野无法到达的地方,不由让人暗自愁生。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 这首诗是用女性口吻来写的,“剧”是做游戏的意思。长干桥是南唐出现的,但“长干”这个地名在唐朝已有,当时秦淮河两边聚集了很多商人,他们聚居的地方叫“长干里”。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劳劳亭”这个地方已经不存在了,位置大约在今天江宁一带,“劳劳”是挥手分别的意思。李白写南京有关的诗,从总体看也是有些伤感之情的,跟李白作品中一贯的豪迈有点不同。

最后再提一下李煜和王安石。南唐后主李煜的对手是宋太祖赵匡胤,李煜成为亡国之君,被软禁在北宋首都汴京,经常想起南京的风花雪月、车水马龙,他有一组作品叫《望江南》,这里的江南指的就是南京。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

宋代跟南京关系最密切的诗人当推王安石。王安石年轻时曾追随其父在南京生活,也曾在南京做过官,后来他被罢相后,又回到南京,直到去世,晚年留下很多与南京有关的作品,如《桂枝香》,是王安石流传不多的词之一。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

很难把唐诗宋词中的南京一网打尽,我只能通过介绍一些名作,以点带面,勾勒出一个比较粗浅的轮廓,唐宋文人对于南京的认识、印象可见一斑。【人物简介】

俞香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传媒语言规范化研究”、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低俗化问题研究”。参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花卉题材文学与花卉审美文化研究”,致力于花木审美文化研究。出版专著《传媒·语言·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中国荷花审美文化研究》(巴蜀书社,2005年),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下载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诗宋词中寺庙的名称(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诗宋词

    课程名称:唐诗宋词 班级: 学号: 姓名: 论文: 1. 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 ①:《百家讲坛》苏轼之初出茅庐 ②:《百家讲坛》苏轼之天伦之乐 ③:《百家讲坛》苏轼之......

    唐诗宋词精选范文合集

    唐诗精选: 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读唐诗,崔颢的《黄鹤楼》一定要品鉴一番的: 《黄鹤楼》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诗宋词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

    寺庙管理制度

    芦花镇寺庙管理制度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接受属地政府的领导和各级政府民宗、文物、园林、卫生、消防等部门的指导。 2.寺庙在政府宗教事......

    浅析寺庙文化

    浅析寺庙文化 ——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摘要】:回首两千多年的历史,世间沧桑的岁月从指间滑过。随着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步入香火鼎盛的寺庙圣地,那里是艺术的殿堂,是人......

    寺庙观后感

    游龙华寺有感趁着五一假期,我参观了位于上海徐汇区龙华镇的千年古刹----龙华寺,感受了这座历史悠久的佛寺所包含的文化底蕴,进一步了解了佛教与中华文化的交流融合及佛教对于......

    寺庙怎么审计?

    寺庙怎么审计? 【猫大叔的回答(138票)】: 谢楠爷腰,新年第一答呀! 一直以来叔都在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审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寺庙也是一个经济实体,以上规则同样......

    寺庙管理

    经营管理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情况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