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巉口镇扫盲汇报材料

时间:2019-05-13 14:2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定区巉口镇扫盲汇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定区巉口镇扫盲汇报材料》。

第一篇:安定区巉口镇扫盲汇报材料

安定区巉口镇

扫 盲 汇 报 材 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我镇对扫盲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并希望你们对我镇的“两基”迎国检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扫除文盲是宪法规定的基本政策,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我镇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推进我镇“十二五”期间的扫盲工作,巩固提高扫盲成果,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制订规划,进一步完善措施,继续实行“双线”承包责任制,把扫盲农业技术培训与制止辍学工作结合起来,杜绝新生文盲,扫除现有文盲与使脱盲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巩固和扩大扫盲工作成果。下面,就巉口镇2006年至2010年扫盲工作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巉口镇以农业为主,全镇辖24个行政村,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生产合作社116个,农户6812户,总人口26486人,其中女12448人,农业人口占了20508人。分布零散,大部分人口居住山区,自然条件差异大,区域性文化也各不相同,文盲呈现“二多三大”的特点。“二多”:一是偏僻山区文盲多,占全镇文盲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妇女文盲多,占全镇文盲的一半以上;“三大”:一是文盲数量大;二是文盲年龄偏大;三是分布面大。扫盲工作的形势严峻。

近年来,我镇按照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等12个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7]22号)、甘肃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扫盲工作的实施意见》(甘教基[2008]62号)精神,把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镇有各类学校23所,其中完全中学一所(巉口中学),独立初中1所(景泉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中心小学2所,完小13所,教学点2所(其中张家庄小学为赵家铺学校教学点,西坪小学为上岘小学教学点),幼儿园2所。在职教师37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65人,县内招聘教师10人,工人4人。现有教学班145个,其中高中19个班,初中28个班,小学94个班,学前、幼儿园6个班(包括苗苗幼儿园)。在校学生为3899人,其中学前幼儿197人,小学1170人,初中1462人,高中1070人。全镇4至6周岁适龄幼儿入园率分别达到95%和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96%。开展成人教育的学校及培训机构主要有:中小学校16所,有村农科教中心(农民技术学校)15所。

面对扫盲工作的严峻形势,镇政府在充分摸底调查、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职能作用,统筹规划,逐层落实,责任到位,形成了“一堵、二扫、三提高”的扫盲工作思路和方法,展开了一场全民扫盲活动。

二、主要工作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从科教兴国、科教兴镇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扫盲工作,首先在党政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认识,把扫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扫盲工作摆在与经济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同安排、同考核、同总结,切实抓实抓好。同时通过加强对广大群众宣传教育,使群众充分认识到扫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扫盲工作中切实做到步调一致,认识统一。

(二)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克服扫盲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切实加强对扫盲工作的领导,形成社会各方参与扫盲的合力,加大扫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社会各方面重视、关心和支持扫盲工作的氛围。每年年初,镇党委、政府及时调整和成立扫盲领导小组,成立以镇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教育(学区、学校)、妇联、共青团、派出所、村委会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扫盲工作领导机构,下设扫盲办公室,并制定工作日程、安排及相关的工作制度,同时各村也及时、相应成立了扫盲领导小组,加强对扫盲工作的组织领导。在此基础上,将区政府与我镇签订的目标责任书量化、细化后,镇与村、村与社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制定计划,明确职责。建立相应机构,确立工作职责,实行专人负责,把扫盲工作作为一项正常的、经常性的工作抓紧抓好。实行镇政府和学区扫盲工作“双线”责任制,政府包动员、包入学、包巩固、包筹措扫盲经费;学区包教、包学、包扫盲、包杜绝复盲将文盲人口核对、登记造册工作,列出年度扫盲人员名单,先进行宣传动员,然后向文盲人员下达《扫盲学习通知书》明确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教学人员、脱盲时间和奖励办法。制定实施扫盲对象的脱盲计划。鼓励中小学教师和在校学生积极投身扫盲工作,把教师参加扫盲工作的成绩作为职称评定、考核晋级、评选先进、绩效考核的依据。两线贯通,双管齐下,扫盲任务落实到村、户、人。并把扫盲任务作为考核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任务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扫盲工作机制。做到有一个脱盲一个,杜绝新生文盲。真正做到了工作任务落实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使扫盲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保质保量完成。

(四)、深入宣传,广泛动员,营造良好的扫盲氛围。结合广大农民群众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对知识渴盼的心理,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宣传、广泛动员,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治穷先治愚”的道理,在全镇上下营造出了“要摘文盲帽,快上农技校”、“有文化的都来教,没文化的都来学”的浓厚扫盲氛围。各村委会、中小学加强领导,及时调整充实扫盲和成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责任、广泛宣传,激活载体,在辖区显眼处设置一幅固定标语,向群众发放一份扫盲工作宣传资料,营造扫盲工作积极、主动、合作氛围。做到“十个有”:有机构、有队伍、有经费、有计划、有宣传、有培训、有基地、有教学、有考试、有档案,从而保质保量完成扫盲任务做到“十个有”:有机构、有队伍、有经费、有计划、有宣传、有培训、有基地、有教学、有考试、有档案,从而保质保量完成扫盲任务

(五)、深入核查,建立真实可靠档案。根据我镇各学校负责区域的实际情况,以村为单位组织村主干、教师深入各个家庭,对所在施教区内15-50周岁的青壮年,核对户口、核对文盲身份并签字,特别是对其中新生文盲、复盲、迁移性文盲等新增文盲要加强核查,建立真实可靠的文盲人员档案,(填写《安定区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摸底调查表》)。进一步完善扫盲工作档案,建立扫盲工作动态管理机制,健全“八表七册一卡”纸质档案,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专柜存放存档,并建立扫盲电子档案,形成完整的文盲基本情况资料,为今后一阶段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扫盲工作打好基础。

(六)、严把入口关,杜绝新生文盲。切实提高少年儿童入学率、巩固率,保证不再产生新的文盲。重点在“堵”字上下功夫,学区严格执行省、市、区关于义务教育的规定,建立适龄儿童入学登记制度,鼓励帮助残疾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学习,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辍学失学,把控制辍学工作作为实施全面育人目标的重要措施。实行一年级入学通知书制度及“就近、划片”入学制度,严格学籍管理,保证适龄少年儿童(含残疾少年儿童)按时入学。每学年开学初,全镇各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利用课余和双休日等近一个月的时间,深入每户居民家中调查摸底,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免特困生的书本费。特别是党的惠民政策的实施以来,极大的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入学难问题。这些举措彻底杜绝了新文盲的产生。

(七)扫除剩余文盲,认真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自2005年以来,我镇根据剩余青壮年文盲少、居住分散的实际,认真研究扫盲工作,采取了相应的工作措施:一是稳定成教队伍,保证成教工作的连续性,镇村成教专干坚持三年不变更。二是做好宣传工作,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优抚军烈属,推广先进生产技术等活动中,宣传《扫盲工作条例》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三是采取集中上课与分散辅导相结合、自学与包教结合、学文化和学实用技术结合等多种形式,不拘一格,因地、因人制宜,努力为文盲学员提供最便利的条件。同时在扫盲工作中注重与扫除法盲、科盲结合起来,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了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保证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效果,镇上及时将扫盲教材发放到了扫盲对象手中,保证每个学员人手一册教材,并责成各领导小组督导员,合理安排集中学习培训时间、地点,确保学习时间不得少于规定要求。同时认真聘任扫盲教师,由驻队干部、基层干部、退休老教师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担任扫盲教师,切实做到了扫盲工作“时间、人员、教材、场地”四落实,确保扫盲工作如期顺利完成。利用农闲时间,在镇所在地的学校集中开办扫盲班,学校教师负责上文化课,农技部门负责讲授农技知识,实行识字、农技“共进餐”,借助学校的教学设施实行“学校代办农技校,一长管两校,一师任两教”的办学方式,学习采用定点集中与上门教学相结合,一般农闲时间每周2次,每次3小时,保证每期学员学有收获。具体落实“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工作措施,使学习文化知识与农科技培训的有机地结合,达到让广大农民学一门技术、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目的。四是积极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我镇根据地域性、季节性和推广优良品种的需要,由农技部门通过集中传授、现场示范、分散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对农民开展农科技培训,因地制宜地开展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免耕全膜覆盖栽培技术、玉米增产技术(玉米育苗定向移栽)、农药的配制与使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稻田化学除草技术、沼气利用等多种项目的农科技培训。五年来,全镇参加各种农科技培训达3000多人次。从而涌现出一大批种、养殖能手和示范户、专业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八)确保学习质量,全面完成扫盲工作任务。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我镇每年利用一个月时间组织青壮年文盲参加“扫盲”学习,镇政府领导亲自做动员,安排部署工作,落实责任。在扫盲工作中结合本镇实际,以村民委会为单位,以就近分班、方便群众的原则集中开办扫盲班,对15至50周岁的文盲进行逐个扫除,5年来,共办文化知识学习班157班次,农民技术培训班140班次,执教人员188人次。特别重视了妇女文盲的扫除工作,巉口镇239青壮年文盲中,妇女文盲有146人,占文盲总数的66.1%,镇政府把扫除妇女文盲作为全镇扫盲工作的重点,针对妇女实际,开展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比自立”活动,并筹措资金,成立妇女脱盲班103班次。在教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认识自身的价值,通过学文化、学技术,改善经济状况,提高家庭、社会地位。如文盲妇女梁晓玲通过妇女脱盲班学习,她认识了很多字,不但能读懂一些实用技术的书籍,还开了一家小书屋,既帮助了左邻右舍的大姐大嫂,又使使 自个家庭步入了小康,生活越过越红火。

(九)、扫盲成果。“梅花香自苦寒来”。巉口政府全力以赴,在社会各界积极努力,广大干部、教师呕心沥血,自2006年以来,累计扫除青壮年文盲239人(不包括丧失学习能力的41人),其中女146人,非文盲率由2005年的87.4%上升到99.0%,提高了11.6个百分点,文盲率下降到1.0%,其中女非文盲率为98.4%,文盲率下降到1.6%,达到国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标准。全镇4至6周岁适龄幼儿入园率分别达到95%和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96%,杜绝了新文盲的产生。扫盲工作提高了公民的素质,公民素质的提高,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目前,巉口镇贫困人口下降到94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13元。

三、落实经费,保证扫盲工作有序开展

镇政府进一步落实政府行为,强化责任意识,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渠道增大对扫盲经费的投入,确保了扫盲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加强与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社会各方面对扫盲教育人员和资金援助,特别是教育、待分大中专毕业生参与到扫盲工作中,弥补了扫盲经费和扫盲教师不足的问题。妥善安排村和学校的扫盲工作经费,保证书本、教学用品、取暖照明和教师超课时补助等扫盲教学工作经费的足额到位,确保了扫盲工作的顺利开展。五年来,扫盲经费总开支58437元,其中财政拨款37277元,自筹21160元,主要用于购买学习用品奖励学员、培训教师。

四、存在的问题

(一)对《义务教育法》和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对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扫盲工作。从调查资料看,当前扫盲工作对象80%是妇女,大多数居住在山岭地区,交通不便;从思想状态看,她们只顾眼前利益害怕别人知道自己是文盲,不愿参加扫盲学习,困难较大。

(二)我镇学员居住分散,群众外出打工,办事等频繁,集中组织学习难度较大。

五、今后设想和建议

1、完善“以区为主”体制下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财政保障机制,由区政府出面,协调财税部门直接参与,推进扫盲工作有效展开。

2、整合农业、教育、科技部门在农村实施教育培训工作的人力、物力资源,重视教育培训过程,扎实富有成效地完成新的扫盲工作任务。

3、要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农村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在稳固乡镇成教干部和农技校长的基础上,建议出台相应激励政策,增强农民学习的动力。扫盲工作是迎接“两基”国验之一,通过这次督导检查后,我们坚持从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统揽教育工作,坚持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这一观念不动摇,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把“保学控辍”工作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手段,把提高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作为“科教兴镇”的重要举措,把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农技培训作为富民强镇的基础工程。

经过近五年的艰苦奋斗,我镇扫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新的文盲人员扫盲工作和对已脱盲人员的加强和巩固,力求做到“工作不停、力度不减、人员不散”,以使我镇扫盲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再创新的成绩。我们将努力推进我镇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镇的“两基”迎国检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

二0一一年三月十二日

第二篇:安定区巉口中学德育工作总结

安定区巉口中学德育工作总结

巉口中学位于国家级文物新莽权衡出土地——巉口镇,是一所农村普通完全中学,现有27个教学班(高中21个,初中6个),教职工113人,学生1700名。重点服务安定区北部七乡镇。近年来,巉口中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摊子大,情况复杂,稍有不慎,就有闪失;二是生源差,学生素质基础差,是被重点中学和城区中学挑拣过的三四类学生,高中招生分数线连年在350分左右,加上三限生300分左右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三是住校生多(校内住宿1300多人),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不少难度;四是几乎都是农村学生,因家长忙于农事或外出打工,家庭教育跟不上,行为习惯差;五是学校与农户杂处,加之巉口是陇中咽喉,流动人口多,周边环境复杂,学生时时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学校常常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样,德育工作的难度系数非常之大,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德育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但是,在校委会和党支部的领导下,全校上下迎难而上,本着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的原则,坚持‚爱、严、细、近、新、实‛的六字方针,通过树立榜样、课堂引导、活动激趣、环境熏陶、目标激励、规章约束、爱心感化等方式,转化后进生,促进中等生,创出了一条薄弱学校德育工作的路子。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1、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为副组长,学校政教处、团委、教导处、办公室、总务处、工会等负责人以及年级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整合了各方面教育力量,使学校德育工作既分工负责,又统一协调。德育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德育工作研讨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策略,确定工作目标,工作上“求实、求近、求小”,积极指导各年级开展切合实际的分层次系列教育活动。(德育网络示意图见附页)

2、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促进自身素质的根本性提高。以师德师风培训周为依托,始终坚持每两周一次的教职工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制度,以教师职业道德为重点,进一步推动教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师德报告会‛、‚德育论文交流会‛、‚班主任培训会‛以及带领德育骨干到兄弟学校(会宁、陇西、通渭的一些学校)学习取经、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办法,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强化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同时把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并将其纳入教职工工作考核、职务评聘之中,将职业道德建设落到实处,促进了教职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初步营造了人人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德育环境。

3、抓好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作用。我校坚持精选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坚持规范落实班主任待遇制度,严格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利用‚德育论文交流会‛、‚班主任培训班‛等提升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发挥《班级评估和班主任考核细则》的作用,不断健全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估机制,注重评价的真实性、过程性、激励性,真实、客观地衡量班主任工作,并加大班主任津贴,制定针对班主任的年终考核优惠政策,着力表彰在教书育人中成绩显著的班主任,在近几年的县级优秀教师中,我校都有一名优秀班主任入选,极大地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4、结合实际,有计划地培养住宿生管理人员,使他们发挥特长,独当一面。我校有住宿学生1300多名,对住宿生的管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每天除上课时间外,这些学生都要在宿舍生活,尤其是在周末,大多边远山区的学生回不了家,呆在宿舍里面,稍有不慎,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学校成立楼管会,从教职员工中选拔出了6名教师,通过培训,派往兄弟学校学习考察管理经验等,分配他们具体管理住宿学生。学生会专门设立楼管部,从住宿生中选拔出12名责任性强,有组织能力的同学组成。并制定学生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如《巉口中学学生宿舍管理条例》《楼管人员职责》《文明宿舍评比细则》《楼管部学生干部职责》等。结合工作实际,在年终考核中给与楼管人员比较优惠的政策,使他们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住宿生生活井然有序。

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管理的网络机构,不留管理上空档。成立家长委员会,使之成为沟通家长和学校的另一条渠道,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可能地形成了合力。学校还成立了综治领导小组,并配有专职综治专干,聘请巉口法庭庭长为法制副校长。与当地派出所和村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及时反应机制。派出所干警经常性地到校园、学生宿舍、学生租住地看一看,加强了对学校内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的监控,遏止了不少随时可能会发生的不良事件,有效约束了有不良习气学生的不轨行为,也对社会不法分子起到了震慑作用。这些做法在学生日常行为的养成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健全制度,完善计划,使学校德育工作有章可循。

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巉口中学学生一日常规要求》《巉口中学学生管理条例》《巉口中学学籍管理条例》《巉口中学学生德育考核细则》《巉口中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试行)》等。《值周检查细则》明确规定检查评比的程序,扣分的办法等,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班级卫生状况、学习秩序等各个方面,安排教师轮流全天候进行检查,对发现的各种情况及时通报,或表扬,或批评,对学生遵守《守则》《规范》以及学校规章要求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另外,每学期都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好德育工作计划,注重落实,及时总结,不断积累经验。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一)硬件建设再上新台阶。近几年来,学校经过多方争取,已建成学生宿舍楼3栋,教学楼一幢。教学楼前的广场设计独特而且宽敞,既实用又美观。广场两侧的花园里栽种的树苗和花草正在茁壮成长。经过多年精心绿化,办公楼前的松柏和树墙,以及校园南北两侧马路上的行道树已是郁郁葱葱,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

(二)宣传工作注重实效性。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有序地开展了起来。校门口校墙外侧书写着:‚当你走进校门时地时候,想想父母对你得殷切期盼;当你走出校门的时候,想想你的作为是否问心无愧。‛教学楼和宿舍楼的玻璃门上写着‚文明、礼让,勤奋、创新‛等语句,在教学楼的大厅里设置礼仪镜一面,并将校风,教风、学风和对学生的要求等内容醒目地书写在大厅墙壁上。在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的楼道墙面上书写具有人文性的宣传标语,如‚靠拼搏创造未来,用知识改变命运,以成才回报父母‛,‚时时记着父母对你的期盼‛,‚阳光会使花儿开放,文明会使人们高尚‛,‚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当头‛,‚要迎着晨光实干,不面对晚霞幻想‛,‚与其后悔从前的过失,不如预防将来的错误‛,‚上下楼,靠右行;过走廊,话语轻;讲安全,爱生命;闲杂人,莫领进;讲卫生,保清洁;多宽容,讲友情;守时间,按时寝;对财物,惜如金‛,‚首盼子女平安归,再盼子女能成才‛等亲切励志的语句,产生到了警示和鼓励的双重效应。在教学楼的楼道墙壁上,还设置了安全警示牌,书画展览框,名人名言栏等,时时陶冶、警示着每位学生。学校两栋学生宿舍楼分别起名‚自强楼‛和‚厚德楼‛,其鼓励和警戒作用更是不言而语。

(三)传统文化教育起到熏陶作用。语文教研组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科特点,开辟了‚国学角‛传统文化教育专栏,第一学期办专栏六期,从《三字经》到《弟子规》,从屈原到李清照、陆游,图文并茂,内容新颖,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深受教育。另外,‚校园之声广播站‛广播,《巉口中学报》的发行,报刊阅览橱窗、宣传专栏的及时更换,各班富有创意的教室布置,各教研组、班级主办的手抄报、黑板报等的展览,其内容都对学生起到了熏陶作用,增加了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语文老师有意安排学生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古诗文篇目,有不少同学都能熟练地背诵其中的不少内容。

(四)各类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了爱国情感。

1、常规活动:每年秋季组织一次田径运动会,每年夏季组织一次篮球运动会等,在元旦时组织学生进行越野、爬山运动。每学期都开展争创文明宿舍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选择适当的时间,经常性放映爱国主义影片,让学生永远牢记历史,关注共和国的成长。

2、节假日、纪念日活动:利用‚五.一‛、‚五.四‛、‚七.一‛、‚清明‛、‚国庆‛等节日和‚七.七‛、‚九.一八‛、‚一二.九‛等纪念日举办一些活动,既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又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放歌青春歌咏比赛‛、‚成长中的故事表演活动‛、‚历史告诉我们演讲比赛‛、‚卡拉OK大奖赛‛、‚国防教育征文活动‛、‚‘感恩父母’征文‛、‚奋进中的巉口中学书画展览‛等。

3、创新活动:针对我校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校组织开展的‚中学生与文明礼仪系列活动‛,从开学初就进行了周密安排,各班在班会上进行了扎实有效的动员,在以后的文明礼貌用语征集,学唱文明礼貌歌曲,文明礼仪表演活动中,各班同学都表现不凡,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一定作用。学校先后三次面向学生征集‚校园警示语‛并进行了评奖,然后把获一等奖的作品书写在校墙和宣传栏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了应有的警示作用。在2006年‚五.一‛和2008年清明,学校组织部分学生来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会宁会师园,参观了会师楼、会师塔,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等,通过‚重走长征路,寻找民族魂‛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了革命前辈艰苦创业,为子孙后代谋福利过程的艰难,进一步理解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意义。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个一‛活动(读一本革命战争题材的书籍;唱一首革命歌曲;写一篇讴歌祖国的作文;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开一次爱国主义主题的班(团)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每次活动都深深感染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使心灵受到洗礼,写出了不少观感和体会,学校及时将一些寓意深远的作品进行展览,拓宽了教育面,教育效果良好。学校注重学生对各类活动的积极参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要落实参加活动的学生人数,以确保大多数学生有受到教育的机会,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目的。

老师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学生尊敬师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正因为老师间关系和谐,为学生做出了榜样,成为师生、生生和谐关系的典范。针对农村孩子不是特别注意文明礼貌的实际情况,学校通过开展文明礼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文明礼貌习惯,学生碰见老师问声好,老师点头微笑还个礼,整个校园其乐融融。

四、采取各种措施转化后进生,落实‚力求个个成人‛的教育理念。

(一)规范日常行为,注重习惯养成。由于生源状况,来我校就读的学生大多自控力比较差,行为习惯存在形形色色的问题,这是我校从上到下一致的感受。为此,每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第一次班会、第一次学生大会和第一次住宿生会议都要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作为中学生所要遵循的要求。对每学年招收的高一级新生进行军训,增强了学生的纪律意识。平时以德育评分表考评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以《遵纪守法承诺书》《学生安全协议书》《与校外租住学生家长、出租房房东的责任书》约束学生。校园卫生实行班级责任制,由卫生领导小组管理,设立卫生专干具体负责,划分到各班,要求每日三扫。宿舍楼卫生也纳入学校管理,宿舍内卫生由学生打扫,楼道和卫生间等由学校雇佣的清洁工打扫,楼管人员负责检查督促。既保证了校园的干净整洁,又使学生养成了讲卫生,爱护环境的习惯,通过竞选组成的学生会,除了履行日常检查职责外,还经常性地向政教处、团委提供有关信息,加强了学校和学生的联系。校长信箱的设立使学生和校长有了便捷的对话通道。这样,通过拓宽管理渠道,强化监督机制,使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矫正。

(二)针对部分学生不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却在音体美等方面有浓厚兴趣这一情况,学校因势利导,设立音体美特长班,并分科组建音体美兴趣小组,将爱好篮球、铅球、长短跑等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训练,优化组合,组建学校男女篮球队、田径队等,平时加强训练,有比赛时就代表学校参赛。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扬长避短的机会。学生有了学习提高的机会,就会务正业,不去务邪业、歪业,这样,既减轻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压力,也使一大批学生通过发挥特长得到了转化。

(三)设立切合实际的目标,让后进生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根据《文明班级标准》《文明宿舍评选细则》《班级考核责任书》等,通过文明礼仪系列活动,评出文明班级、文明个人;通过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每学期都要评出了文明宿舍、优秀楼管学生干部、优秀住宿生;通过值周检查成绩、各类活动评比结果和财产管理、劳动表现等,每学期都要评出先进班集体和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先进个人;通过考试成绩评出学习拔尖者、学习优秀者和学习进步者,并在每学期开学典礼上进行奖励。这些目标的制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把学生引导到争创先进的行列中来,培养了学生从一滴一点的小事做起和注重过程的习惯,使他们明白了‚细节决定失败,过程决定结果‛的道理。

(四)抓住重点,结对帮扶;联系资助,爱心感化;力求后进生得到转化。学校要求班主任要搞清重点学生如问题生,后进生,恋爱生,住宿生,单亲家庭学生、独生子女;明确重点时段,如下午放学,下晚自习,周末,节假日前后。教师们教育学生时牢记十一忌:忌挑剔心理;忌唠唠叨叨;忌动辄请家长;忌一碗水端不平;忌只说不落实;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忌讽刺挖苦,打击报复;忌刻板印象;忌言而无信;忌口是心非。通过老师们的辛勤工作,掌握了重点的教育对象,使学校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校建立了‚学困生‛‚贫困生‛‚留守生‛‚单亲(孤儿)学生‛档案,要求全校教职工每人帮扶2名学生,从学习到生活各方面照顾他们。学校教职员工每学期都积极参加捐助活动,对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资助;学校还想尽办法联系社会力量资助贫困学生,利用西部助学网站这一平台和发挥来我校支教的天津师大研究生的作用,通过他们拥有的网络平台,和全国各地心系贫困学生的热心人取得联系,为我校贫困学生捐物捐钱,已收到衣服1300多件,现金24600多元,资助学生146名。对国家‚两免一补‛资金,‚深圳——甘肃助学金‛、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款等,学校都严格按照要求落实到那些确实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每次发放资助款(物)时,学校都要举行一个仪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明白贫困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丧失信心,既然有这么多人关心着他们,就没任何理由有丝毫的懈怠。从而使受到资助的学生从心底生发出感恩的意念,使广大学生明确助人是一件无尚光荣的事,让他们在得到关爱的同时从心底产生出爱人之心。使他们从困顿、迷惑中走了出来,脱离了后进生行列。

班主任、科任教师互相协作,抓住问题学生心理,通过谈心、解惑、激励、表扬等方式,使一大批学生从思想上发生了转变,在各方面取得了进步。对个别屡教不改,影响恶劣的学生,学校通过谈话、家访等形式仍不能奏效的,根据有关学生管理规定给予适当的处分,以起到惩戒作用,达到教育大家目的。

尽管我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但由于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近年来无一人有违法犯罪行为,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也很少发生,满口脏话、吸烟酗酒、骑车横冲直撞、随地吐痰等不良行为越来越少,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高,良好的学风、校风正在形成。我校的高考已经连续两年受到安定区委、区政府的表彰奖励,中考六合率在农村普通中学中列第一位,2005年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定西市国防教育示范学校,2007年还被评为安定区教育先进单位。不过与上级部门德育工作的要求相比,我们觉得在许多方面还需要加强,如校园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有待加强,规章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等。我们相信,有各级党委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我们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篇:安定区巉口中学创先争优经验交流材料

为民服务教书育人 创先争优立业兴校

---巉口中学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巉口中学党支部按照教体党工委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以创建“五好”先进党组织、争当“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为主要内容,紧扣中心工作,加强领导,创新载体,做到了组织领导到位、安排部署到位、活动开展到位,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夯实基础,全面强化党建工作。一是加强硬件建设,优化工作环境。学校先后投入11.52万元,购进了校园广播系统,装备了党员活动室、校园广播站、团队活动室,制作了16面不锈钢宣传栏及20面活动展板,开辟了宣传长廊,强化了阵地建设。二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党支部制定了中心组和党员理论学习实施方案、宣传方案、学习制度等,每学期为党员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合理安排学习和工作,真抓实学。三是建立工作台账,规范党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党建工作台帐,落实党员责任制,根据《党员发展规划》,把优秀中青年教师、教学骨干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全面实施“双培双推”工程,有力促进了教学工作和党建工作双丰收、双发展,目前共有14名年轻教师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6人被确定为发展对象。在32名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中,共有党员教师24名,占75%。

二、围绕中心,努力形成活动特色。一是与“五个校园”建设相结合。将创先争优活动融入“五个校园”建设中,全力打造平安校园、健康校园、绿色校园、数字校园、人文校园。二是与强化内部管理相结合。加大管理力度,“指挥前移,重心下沉”,不断提升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科学管理水平,严格依法执教,坚决杜绝乱收费行为,严禁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实施“家长满意”工程。三是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积极推进高中新课改工作,加大校本培训力度,调整工作思路,深入研究新课改,撰写教学反思、特色教案,探索“走班制”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大力开展党员示范活动。设立 12个“党员示范岗”和教导处、办公室、政教处等3个“党员示范处室”,发挥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积极作用。如我校青年党员教师周玉凤、樊海在学校高效课堂推行中走在全校前列,在全区教学比武中分别荣获语文、物理学科一等奖。五是注重以教科研为先导。向教科研要质量,学校目前共承担25项省市级课题研究任务,已有8项通过省级鉴定,14项通过市级鉴定。

三、强化措施,有力凸显活动成效。在全体党员教师中开展“做好五件小事、擦亮胸前党徽”活动。上一节示范课,提一条建设性意见,帮一名青年教师,联系一名学困生,包扶一名寄宿生;设岗定责,依责承诺,据实践诺,点评奖惩,认真开展“一诺三评三公开”和“三亮三比三争创”活动;积极开展优质课评比、优秀班主任、师德师风标兵评比活动,宣传展示优秀教师风采,激励广大教师向身边的师德典型看齐,积极投入教学工作,修身立德,全面育人,努力提高师德修养水平,形成“人人争先,人人争优”的局面。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增强了三种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提高了三种能力(教学业务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施“青蓝工程”,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以党员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结对帮扶30岁以下年轻教师,促进他们尽快成长;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充分利用重要集会和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每学年举行一次学生感恩教育大会,每年五四前夕,组织部分青年团员赴会宁参观学习,重温长征精神,每学期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做一场法制教育报告会,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学生手抄报、梦想课程、“校园之声”优秀广播稿展播、学生手工制作展等活动,创建“书香校园”;开展帮扶,爱心暖人,始终坚持帮困机制,通过“奖、勤、减、免、补”等政策,开展“党员教师1+2帮扶活动”,累计帮扶特困生和学困生306人次。

四、创新思路,破解学校发展难题。针对学生活动场地狭小的情况,学校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近40万元,大力整修校园环境,硬化校园4000平方米,新建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场地;开展“抓好常规管理、促进学校发展”活动,全面修订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职责,以制度化保障学校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精神品味,在全校每学期开展“文化班级”和“文化宿舍”创建活动,班班有班徽、班歌、班名、班旗、班训,既美化学习生活环境,又营造了良好育人氛围;面对生源质量差的校情,坚持“特色化办学、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调整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办“小三科”为优势的特色学校,取得了突出的业绩,近年来高考升学率稳中有升,今年特长生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57人,创我校历史新高。

今后,我们将深化已取得的经验和做法,落实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为推进我校各项工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四篇:巉口镇双联汇报材料

巉口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进展情况汇报

自“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我镇严格按照行动要求,立足镇情,完善机制,创新服务理念。确定了“三个五”的工作措施。第一,对贫困村要落实好“五个一”:一是理清一个发展思路。按照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要求,各帮扶组利用两周时间,采取召开座谈会和个别走访等多种形式,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在种、养、加工和劳务等方面结合贫困村的现状,进行了积极对接。目前,已确定的贫困村结合各自特点就特色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改善等都已有了较好的发展打算。二是制定一套帮扶计划。根据各村不同情况,制定了贫困村的三年帮扶规划和计划。在民生工程方面:计划修建水窖480眼,荒山造林100亩,庭院硬化200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13户;在旱作农业方面:计划扩繁黑膜马铃薯原种4315亩,黑膜马铃薯一级种6585亩;在道路建设方面:计划新修道路10公里,维修道路21公里,硬化道路19.3公里;在畜草产业方面:发展规模养殖户210户,养殖小区6个,新建圈舍160间;在阵地建设方面:计划新建体育场2处,维修更新村级活动场所2处,新建村卫生室2个。三是协调一批项目资金。目前已协调到位龙滩村地膜20吨、投资36万元新建大型养殖场2处、龙滩村户均5000元40户的养殖基地、新大坪原种30吨;上岘村2000亩的玉米籽种、新大坪一级种20吨、洋芋储藏窖改建款30万。四是扶持一个龙头产业。立足于产业结构调整,主抓畜草产业,把发展规模养殖专业村和规模养殖户,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走出一条“龙头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和“扶持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企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畜草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新路子。五是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充分利用镇劳务培训基地,举办“两后生”和劳务输转人员的培训,邀请市区技术人员进村讲授科学技术,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第二,对贫困户做到“五进五帮”:一是党员干部进帮扶户,帮助找准发展路子。省直单位4个(省人大、代工委、科教文卫、农牧厅)70人联系我镇4个村(龙滩、联星、新坪、上岘)150户特困户;区直单位3个(区人大、区农业局、车道岭林场)64人联系2个贫困村(龙滩、联星)99户特困户,镇干部结对帮扶特困户119户。目前,确定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都已经进村入户,和联系村联系户进行了初步对接,调查摸底工作已全部结束。二是信息服务进帮扶户,帮助确定致富项目。大部分单位正在制定帮扶方案,单位和干部与联系户已全部完成对接。已确定项目8个。三是科技培训进帮扶户,帮助提升致富本领。为了帮助广大贫困户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帮扶人员进村入户,在积极对接的同时,全面开展技术帮扶培训。目前,4个贫困村各召开培训会1次,累计培训农民800多人次,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培训5000多人次。四是利民实事进帮扶户,帮助措办急需实事。各帮扶单位和干部心系群众,大力筹措物资实行对接帮扶,解决群众急需的困难和问题。目前,省人大已帮扶龙滩村地膜20吨、镇干部已送去化肥30袋、地膜6吨、技术服务4类120项。五是文明新风进帮扶户,帮助争创星级农户。镇上借助文化年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民俗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大力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培训,使我镇科技型、致富型、新风型农民达到户均一人以上,贫困户中十星级农户达到50%以上。

第三,对干部要求下得去、蹲得住、走得勤、说得来、想得实、做得好,全面落实“五个一线”工作法:一是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掌握民情民意,对接帮扶人员走

第五篇:巉口镇双联汇报材料

巉口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进展情况汇报

巉口镇位于定西市区以北19公里处,距省城兰州79公里。总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耕地13.67万亩,退耕还林6.57万亩。辖18个村122个村民小组、6706户28990人,农业人口2.7万人。全镇共有贫困村7个,特困户376户。目前,联村联户单位协调各类项目资金1267万余元,其中:已帮扶项目27项745万元,在建项目10项483.8万元,争取项目1项38万元。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全镇紧紧围绕“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任务,立足镇情,突出创新,着力在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上下功夫,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为贫困村落实“八个全覆盖”、做好“五件实事”已全面开展,确保行动开展有声势、有特色、有活力、有实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打造第一工程,力求行动有声势

镇上把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作为干部能力锻造、政府形象提升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工程,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营造良好氛围,确保了行动健康有序开展。全区动员会议之后,我镇及时召开党委会议,传达学习区上动员会议精神,并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双联”行动实绩档案,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为联系单位提供了住所和协调联系便民服务室。同时,采取以会代训、悬挂横幅、制作宣传牌、板报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行动开展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召开各类专题会

议80多场次,悬挂横幅25条,制作大型喷绘宣传牌20块,书写板报95期,发放宣传资料1.2万多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在全镇形成了干群积极行动,镇村纵向联动,各级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横向互动的良好工作局面,做到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创新实践载体,搭建第一平台,力求行动有特色

全镇按照“坚持工业立镇战略,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打造西部文化名镇,构建富庶和谐巉口”的总体思路,结合镇情实际,反复酝酿讨论,创新实践载体,突出实践特色,着力打造行动开展第一平台。一是对贫困村落实好“五个一”。即理清一个发展思路、制定一套帮扶计划、协调一批项目资金、扶持一个龙头产业、培养一批新型农民。二是对贫困户做到“五进五帮”。即党员干部进帮扶户、帮助找准发展路子,信息服务进帮扶户、帮助确定致富项目,科技培训进帮扶户、帮助提升致富本领,利民实事进帮扶户、帮助办理急需实事,文明新风进帮扶户、帮助争创星级农户。三是对联户干部落实“五个一线”工作法。即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惠民政策在一线落实,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好事实事在一线办结,科学发展在一线体现。要求干部能够下得去、蹲得住、走得勤、说得来、想得实、做得好。通过创新行动载体和分类指导,进一步明确了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的工作职责,靠实了工作责任,确保目标看得见、工作好开展和任务能落实。

三、发挥服务功能,履行第一责任,力求行动有活力

全镇把改善民生作为行动开展的第一责任,充分发挥镇党委的协调服务职能,积极与各级联系单位衔接汇报,沟通信息、整合资

源,为联系单位和联户干部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为了确保全镇特困户达到全覆盖,我镇于4月下旬召开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人大代表、企业在行动”动员大会,发动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确保所有特困户都能够得到联系帮扶。全镇共有273名干部联系特困户359户,其中 43位人大代表联系特困户46户,16家企业联系非贫困村5个、特困户55户。各级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从群众最关心的住房、行路、吃水、用电、看病、就业等现实利益问题入手,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广泛收集生产生活需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求智于民。目前,各级联系干部进村入户8500人(次),召开以种养业为主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会25场2200多人(次);共捐赠米、面、油和农膜、良种、化肥、书籍等生产生活资料14项折合现金68万余元;帮建道路、妇联贷款、马铃薯储藏库等各类项目26个,总投资1212万元。通过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的服务职能,激发了“双联”行动活力,切实做到了在位不缺位、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为民不扰民。

四、科学制定规划,落实第一要务,力求行动有实效

全镇把促进发展作为“双联”行动取得实效的根本措施,协调各级单位搭建联系平台,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联系计划和帮扶措施,为行动扎实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通过镇党委认真服务、多方联系、积极衔接,各联系单位结合贫困村发展现状,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特困户等多种形式,发放征求意见表3万多份,征求到产业培育、项目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意见建议700多条,研究制定发展规划和联系计划27个。按照联系计划,省人大为龙滩

村帮扶地膜20吨,确定投资20万元培育大型养殖户40户,户均补贴5000元,投资4万元,向40户贫困户投放羊只40只;衔接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7户66万元,争取到道路建设资金60万元,新修村社道路4公里、整修道路13公里;争取到位项目资金12万元为龙滩、新坪、联星3村各修建村级卫生室1处;争取到项目资金2万元配备村集体办公、娱乐等文化设备。区人大机关投资17.5万元培育大型养殖户1户;联系林业局建立经济林试验基地5.2亩,争取到项目资金150.5万元,对朱家店到张家湾社4.3公里道路进行硬化。区农业局帮扶马铃薯专用肥60袋0.36万元,农药180瓶9000元;发放新大坪原种36吨2.88万元,争取到项目资金3万元,为龙滩村修建母亲水窖30眼,争取项目资金38万元计划为龙滩老庄坪、张家湾两个社实施引洮入户配套工程;镇党委整合到位项目资金359.75万元,实施危旧房改造335户;整合到位资金2万元维修龙滩村址;整合资金6万元,建设沼气池30眼;整合资金16万元,建设青贮氨化池302座;整合资金80万元,建设马铃薯储藏窖80眼。省农牧厅为上岘村协调到位地膜12.5吨(其中黑膜2吨,白膜10.5吨),新大坪原种32吨,玉米籽种2吨,计划投入30万元建设大型马铃薯储藏窖1座,投入4.5万元建设分散式马铃薯储藏窖3座;省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确定为新坪村投资80万元新修道路20公里,投资60万元在花路湾、段家窑两社发展规模养殖户100户,建立标准化圈舍100间,引进良种羊500只;镇干部为联系户帮扶地膜、化肥等物资价值1.8万余元;定西市三牛农机制造厂为石家岔村配套双垄沟起垄全覆膜机10台,价值1.2万余元;扶正制药、恒升钢厂、花炮厂等16家企业为所联系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42个。

通过各级联村单位、联户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民生实事的有效落实,推动了全镇“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扎实有效开展。总之,全区“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启动实施以来,我镇严格按照省、市、区委的总体要求,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工作不到位,工作方法不灵活;二是在对接协调方面存在信息交流不畅,配合不够默契的现象;三是帮扶方式欠佳,引发新的矛盾,帮扶措施亟待改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将不断加强与联系单位的协调配合,积极整合资源,完善帮扶机制,扶贫与扶智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短效与长效互促,着力在宣讲政策、技术培训、文化建设、基础改善和强基固本上下功夫,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改变农村贫困现状,让群众得到一些摸得着、看得见的实惠,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下载安定区巉口镇扫盲汇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定区巉口镇扫盲汇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定区巉口镇二00九年基层党建工作总结-定稿

    安定区巉口镇二00九年基层党建工作总结 2009年,巉口镇党委按照区委十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区组织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基层党建为载体,把握大局,突出重......

    巉口镇两基实施方案

    安定区巉口镇 “两基”迎“国检”工作的实施方案 2011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将对甘肃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的进行检查验收(以下简称“两基”迎“国检”......

    安定区巉口镇赵家铺退耕还林工程示范点简12.6.27

    安定区巉口镇赵家铺退耕还林工程示范点简介安定区巉口镇赵家铺村位于定西市区以北26公里处,巉郭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村共辖8个村民小组、538户、2198人,耕地面积1.4万亩,......

    安定区巉口镇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推荐5篇]

    巉口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工作开展情况 汇报 (2012年4月12日)各位领导: 下面,我就巉口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工作开展情况作一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巉口镇......

    巉口镇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材料

    巉口镇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材料一、基本情况 巉口镇位于定西市城市规划的最北端,距城区19公里,省城兰州79公里,总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耕地13.67万亩,全镇现辖18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

    巉口镇文化站工作简介

    巉口镇文化中心简介 巉口,东临会宁,南附安定,西接金城,北接靖远。是甘肃的咽喉,兰州的门户,定西的窗口;陇海铁路、巉柳高速、天巉高速公路、312国道、巉郭公路纵贯全境,全镇流域面积......

    巉口镇马铃薯经销协会简介

    巉口镇马铃薯经销协会支部联基地情况 简介巉口镇距定西市19公里,全镇现辖18个村委会122个村民小组, 6716户2766人,总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37万亩,退耕还林65720亩......

    巉口镇农家书屋简介[5篇模版]

    巉口镇农家书屋简介 巉口镇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北部,距定西市区19公里,距省城兰州79公里,总流域面积320平方公里,耕地13.67万亩。全镇辖18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组,6706户28990人。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