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苏锡常镇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时间:2019-05-13 14:3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7届苏锡常镇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7届苏锡常镇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第一篇:2017届苏锡常镇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苏州市2017届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一、关于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材料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以假设的口吻阐述了“我”过去的经历对现在之“我”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的,而不是浮泛的可有可无的。

说其深刻、影响深远,是指这些经历(或其中之一)一定参与了“我”的生命构造,比如思想认识的变化、人格的形成、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总之,有了那样的过去,才有了现在这样的“我”。换言之,“我”过去之种种经历,无论大小,无论成败得失,无论顺境逆境,无论主动迎接还是被动应对,都成就了今天的“我”。没有那一个(一些)经历,“我”成为不了“今天的自己”。

这段材料的主要矛盾是“经历过的瞬间”与“今天的自己”。学生作文只要抓住这组矛盾关系来写,即视为符合题意。可以展示、剖析两者间的关系,也可以作整体观照,立足“经历”对人生之重要影响,指出要“珍视过程”、“珍惜经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如果对材料进行质疑,谈一个人不受经历、遭遇的影响,不改初心,只要言之成理,亦符合题意。

如果只是浮泛地叙写某一次经历而未揭示对“我”思想、人生等的深刻影响,或只是停留在对过去经历的简单感动、感谢、难忘上,而未能揭示过去的经历对现在之“我”的影响;或并未立足于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我”之间的关系而空泛立论的,均视为偏题,赋分不宜超过42分。

二、关于判分 1.判分原则

从考场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1)关于题中的“瞬间”。瞬间,意思是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在作文评判中,不必拘泥于它的短暂性。学生只要是写一段经历,或一个个经历,都视为符合材料中“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的意思。

(2)议论文重点判断是否对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如果能紧扣概念内涵,围绕矛盾关系进行分析,观点及构思有独到处,判为一类卷。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能就中心论点展开分解与剖析,并能在分析说理的基础上得出有一定意义的结论,判为二类卷。如果观点比较正确,论证分析比较简单,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如果只是简单堆砌事例,基本不作分析,虽然切题,也只判为四类卷。缺少对材料本身的分析,“整体打包”,论述重心偏移的,判为四类卷。明显没有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来写,硬贴标签,四类卷以下。

(3)记叙文重点判断所描写的人、事、物是否体现材料的内涵,对暗扣材料的作文更要谨慎赋分。因文体的特殊性,记叙文要进入一类卷,立意的深刻、独到不是必备条件。

(4)建议均分不低于47分。4.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第二篇:2017届苏锡常镇高三一模作文七篇

2017届苏锡常镇高三一模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1.一蹴而就的喧嚣

在一件瓷器的铸制过程中,由泥土到成形,浇灌其成长的是工匠们的耐心与血泪。然而在大机器生产的时代,这些看似繁琐而毫无必要的工序被无一例外地删除了。

他们以为节省下的是无数的时间,然而在这一蹴而就的轰鸣声中,缺少工匠们爱抚的那些瞬间,瓷器们早就不是真正的自己。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又有多少个体在有意无意的“删除”下,无法成为本该有的自己?我们依靠思考积淀下每一场经历,以完成智识的进步,然而崇尚一蹴而就的喧嚣把它击溃了。

弗吉尼亚·伍尔芙曾把人群对一件新鲜事物的拥戴比作“一群蚂蚁狂热地抬着一根稻草”,然而新鲜感的保质期却是极短暂的,蚂蚁们抬了一会儿,却“再把它随意丢在那里”,而公众对新鲜事物的突然热情与突然冷淡便反映了他们耐心严重的缺失。

而耐心恰恰是能够考验人们是否愿意等待其经历每一个瞬间的,方可成曾用棉花糖实验类比过网络对人们获取延迟满足能力的损伤,同样一颗棉花糖,那些选择暂时不吃以在将来能够获得第二颗的孩子被证明拥有更强的长远发展能力,然而在网络中人们在更直接的刺激诱惑下早已吞下了第一颗棉花糖,而自愿放弃等待棉花糖一点点积累的过程。只有耐心地等待着思考的积累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但人们在喧嚣中对一蹴而就的渴望却扼杀了这一可能性。

于是,真正的美丽是靠品味出来的,因为它往往因积累了太多的经历而不会让其容颜流于表面,原始时期的仰韶彩陶使用的是极简的抽象纹样,然而它那每一笔令人费解的勾画都蕴含着那个时期古老而神圣的图腾信仰。这些信仰在千年的传承中经历着一代又一代的瞬间,战火、重塑、解读、埋没„„删除其中任意一段,它都不再是自己。

然而含蓄而有底蕴的美丽到了现代却猝不及防的止步了。人们没有耐心等待它们的积累,甚至没有耐心去解读,于是对“网红”此类喧嚣之物的追求逐渐取代了美。如波德莱尔所谓,“给群众的不能是精制的香水,那只能激怒他们,要拿给他们的是精心挑选的垃圾”。喝惯了杂烩汤的人们再不能品一口好菜,于是人们在喧嚣之中也无法意识到,他们拼命追求的只是没有经历任何一个瞬间的、那些一蹴而就的垃圾。

生活不是苟且,要知道急于求成终一无所得。在思考中积淀下所经历的每一个瞬间,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2.一心一境

禅师问僧人:“寒来暑往何处去了?”僧人答道:“寒时暖处去,热时凉处去。”禅师道:“冷时冷死你,热时热死你!”

世上本没有一处地方可以躲避生之恸,任何一个瞬间,我们都是在经历着生活的寒暑变幻。若是只知逃避,企图将一切困难从人生中删除,那么终将不能成为理想的自己。唯有一心一境,用全身心经历任何一个瞬间,才能不为生活桎梏,成就自己。

然而,时人缺少有一心一境的精神。他们害怕经历困难,只想着度过任何一个快乐的时光,从而失去自我,被世俗生活圈养。没有风雨的生活与在围栏内的家畜无异。他们删除了困难,但同样删除了生活,删除了自我,只待被生活拎起,无助地被送往屠宰场,与其说他们活着,不如说,他们已经遇难。时人的问题在于,冬天时认为暖和一点好,夏天却又觉得冷一些好。晴天总想着雨打芭蕉,雨天缺又想早些放晴。人们就是在删除了一个又一个瞬间,生命的真味才流失殆尽。

村上春树曾经写道: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未眠。在这一天之中最混沌也是最具希望的时间。村上春树发现海棠未眠,他以他的一心一境,经历任何一个瞬间,这与他的创作经历是相符的,年轻时村上春树远赴美国开始创作之路。他在车站、在街角,在任何一个能放下一张纸的地方汲取着灵感,任何一个瞬间,都能成为他笔下的故事,一心一境,便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再往深里说,一心一境,看似寻常言语,却反映了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它象征了一种向上的生命态势,一种精神奔赴性,一种升跃的生态向度,它昭示着这样一个情境:西西弗斯不断地将巨石推向山顶,一心一境,认真感受每一个瞬间,以自己的经历,化作自我灵魂的蜕变;以生活中的苦难,完成生命的突围——黑暗中消灭黑暗的勇气,绝望中杀死绝望的运动。

唐代散文家张朝在《幽梦影》写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乐亦无穷矣。一心一境,愿经历任何一个瞬间,感知生命的滋味,成就别样的自己。

3.朝花夕拾

十年前的一天早晨,晨光熹微,我来到妈妈的书房。见我来了,她停下伏案时飞动的笔杆,从手边挑出一本作家梅子涵和他的女儿同著的《双人茶座》。我津津有味地捧读了三天,末了,饶有兴味地大声宣布:“我看完了!”妈妈笑语:“若今后你发现什么值得珍视的瞬间,亦可以付诸笔端,记录下来。”

于是我便启开了日记的大门,日日晚间在纸上回忆白天的趣闻。

一年级时粉红的练习簿是我的第一本日记,那时我亦与妈妈共享。或是哪次游玩归来,众人双目疲倦,唯我心神爽然,纸页“刷刷”。妈妈的鉴赏是最有说服力的,她在漂亮的字旁留下精致的五角星,在歪曲的拼音边写下端方的楷体字,在可圈可点处画上细密的波浪线。她面色姁姁,眼中总透出欢愉的兴致,鉴赏之外,她并不改动一丝一毫。

而我渐长大,不再那样乐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却鼓动起朝夕相处的好友与我一起写下每日的情愫。每至两天,体育课上我便搬来椅凳与她同坐。同学们或下棋对弈,或相对谈天,我与她铺开纸页,胸中打算有一番作为。或轻轻耳语,或悄悄大笑,或相互瞅瞅近日来别人眼中的世界,或塑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美传奇,满足自己的幻梦与渴望。现在想来与友人的友谊许不只戏耍那么简单,我们平等的、推心置腹的文字游戏,记在那些单纯的简单的瞬间,使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校园生活中品出甘美滋味。

然终一日,我跨出童年的生活圈,至更宽广的天地游目骋怀。生活节奏固然紧快,而最为惬意的,仍是坐在“书似青山常乱叠”的案几前,徐徐在日记本上书下几行文字。此刻陪伴我的不只我的父母、朋友,亦有穿越时空以文字与我相见的人中翘楚。“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这是我与鲁迅先生一同分享读书的阅读体验。“心宽屋自大,屋小心乃宽。”这是我同周有光先生共品那明灿有光的人生况味。“若你按照自然造就你的生活,那你一定不会贫穷;若你按照他人的观念造就你的生活,那你一定不会富有。”聆听伊壁鸠鲁的哲思,我亦为自己之随性深感富足。我时常端坐,默默地记下那些警句佳意,内心真挚地欢迎这些读来口颊生香的句子进驻我的生活,融入我的生命,与我共同面对现实的晨光与波涛。

晚间时分,记忆之花绽放之时,我将其轻轻采撷,小心安放入册册日记。我常认为保有日记习惯的人从不惮将自己的文字示众,因为它们那样真实、纯美,全然一个有温度的生命。日记成为人生瞬间的记载者和守护者,伴我走向完整独立丰富的个体。今日,它陪着我从跌撞的蒙童长为攀爬的顽少,亦将伴着我直至拄杖的耄耋吧,我想。

4.不可或缺的孤独

孤独是什么?大多数人是不愿提及这个词的,至少,它不值得去追求。

孤独与寂寞不同。寂寞让人发慌,而孤独却是一份福气。它是真实与幻想的对白,是庄子所说的“独与世间精神之往来。”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提到:“我们的孤独太少,而不是太多。”何谓孤独?从情欲、语言、暴力、思维、道德角度来说,它是残酷青春中困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是尘世喧哗却无人倾听的“语言孤独”,是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是人类无法逃脱却不可排遣的“思维孤独”,是以爱的名义束缚与被束缚的“道德孤独”。

而纵观现实,地铁里的“低头族”,朋友圈充斥的“自拍秀”以及各类公众营销号油腻的“心灵鸡汤”,这不是人的孤独,而是寂寞。

人,不能不孤独。孤独的人,在浮华喧嚣中,审视内心,保留生活的本真。卡尔·荣格曾说:“向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才是清醒的。”西楚霸王项羽梦想的孤独,林黛玉对爱情憧憬的孤独,龙应台三次目送亲情的孤独。从某种程度上,他们都是反抗时代与世俗的抗争者和孤独者。若删除他们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剥夺他们内心的孤独,他们绝不可能成为如今在我们心中的形象。审视自我,才能不在浮华喧嚣的浪花中淹没。

人,不能不孤独。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活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态。从不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孤独的人,安于心。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孤独,她不依靠任何人,因为她是自己的依靠;她不寻找什么,因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经历过二战的诗人,饱受生活与思想的折磨,对生活也就多了一份希冀,意大利诗人翁尔贝托·萨巴便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人。他将自己的孤独化为美丽的思想,洗涤着每一个孤独的灵魂。

孤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追求,它值得我们骄傲、寻找和依靠。人,不能没有孤独。它让人审视自我,保留本真,让人安于心。

正如叔本华所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5.春花秋月入诗篇

“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霄自散仙。”才女鱼玄机之言,也正合我的处世之志。便如林语堂所谓“人生如诗”,此言得之。人生便如诗,有沉郁顿挫,也有轻快柔美,春花秋月都入我诗篇,无法删减。

春花秋月,恰似人生之二境。春花,乃喜悦自得之境,而秋月,则恰恰相反,是悲凉哀婉之境,春花秋月入诗篇,两者交融,互相交织,才能铺写最辉煌的生命之诗。

春花之类,动心。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展现的神随物往;严羽《沧浪诗话》中所描绘的思与境谐,亦是陈继儒《小窗幽记》中所写的“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文豪们于诗词、文章中体验春花之美,畅游书海,与先贤神交,其中之自在满足,却是无法言述啊!却又如笠翁李渔《闲情偶寄》中体会民俗、自然,栽花养鱼,也不亦乐乎。沉醉于自然之景,也乃春花一乐也,一点点,一滴滴或是读书所得,又或是自然之享,经历的那一刻,便融入了自己的生命篇章,成为独一无二的诗篇,无法删除。

秋月之悲,醉心。“自古逢秋悲寂寥”,古往今来,秋都是一个让人悲怆的季节。而我看来,秋却只是一个幌子,真正要悲的不过是“秋”字下掩抑的那份情。《浮生六记》道:“世事茫茫,荣枯有数,岁月难量。”一句十二字,道尽沈复心中悲伤。或许妻子的逝世,身世的坎坷,足以让沈复悲凉,而他却执笔,将与妻子的快乐,悲伤全都记录下来。《浮生六记》那痛苦交织的快乐,却也铺成了沈复最壮丽的生命之诗。苦中有乐,乐中有苦。正如那春花秋月入诗篇,有苦方知甜。每一篇都是人生的记载,教人如何删减?

有“春花”,方知“秋月”之艰辛,有“秋月”,更显“春花”之美丽。春花秋月,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正因有了这春花,我才知人家真情,也正因有了这秋月,我才更知世间冷暖。春花秋月,得之心而寓之于情,共同书写最美丽的人生长诗。

人生如诗,我愿体会那“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情万丈;我愿体会那“一泓秋水照人寒”的悲凉;我愿体会那“一汀烟雨杏花寒”的惆怅„„

春花秋月入诗篇,我愿用岁月铺写这生命之诗!

6.馄饨店

生活总是叫人不得安生的。每次我经过那家门庭冷落的店铺,这个想法就冷不丁地冒出来。

我总是看见那个身着大红色衣服的女人靠坐在店门前的小椅上。显然,这个颜色并不适合她,再加上她干枯毛糙又像是营养不良的头发与腊黄色的脸颊,她整个人都透出一股诡异忧怨的气息来。

她是这家混沌店的女主人。开了十年之久的店铺,近来,也似是要渐渐沦落了。早已没有了先前热闹非凡、蒸汽腾腾的场面了,曾经经历过的繁荣一天一天陨落,到现在这间钢筋水泥构成的屋子里,只剩下冷落的气氛。那些曾有的快乐、热气、零散的 与女人的青春岁月一样、与女人穿过的红衣服一样,破洞、破损、变得破烂、最后消逝。

我多么希望能在我经过这家店的时候,哪怕只见到一个客人,这至少能减弱我对自己良心的谴责。可是没有,始终没有!有的只是女人看向我时可怜、乞求、脆弱的眼神,这时,我选择加快步伐,隐没在她的眼光之中。

我大概能回想起多年前她家馄饨的味道,肉是多的,皮是薄的,汤是鲜美的,买是需要排长队的。可这时曾经,现在是现在。我常常在想,要是女人能把过去那些曾经繁荣的印象统统删除,她会不会好过一点。

是过去的美好、是青春的快乐,与现实的冷落、衰老的可怖共同促成了如今有气无力靠坐在馄饨店门口的女人,街头是匆匆的过客,店内是高高叠起的馄饨皮和切好的肉,女人像是一个石化雕塑,冷落地端望着世界的变化。

这个女人应该还有个温柔美好的童年,因为印象中的她是温柔的、客气的、爱笑的。只是现在不是了而已。

经历的反差共同构成了如今失落的她。

终于有一天,装潢队来了,他们卸掉那块发黄的馄饨店招牌,修修补补,然后离开。玻璃门贴上了出租的白纸。馄饨店前的女人永远不见了。

我总是想是这个女人所有的生活经历购置了她一颗苍老的心灵。

夜里我站在阳台上,能远远望见那家已被整理出来的馄饨店,在周围的服装店里显得独树一帜。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种生活,馄饨店的前世今生恰是女人青春的千千缕缕,那千千缕缕构成她,悲伤、快乐这些情感,根本无法删除。

7.疤痕长存

我爬上床,脚只顾往上抬,那一瞬间我也许已经知道要撞了,果然,左膝与坚硬的木梯狠撞,很疼。

宿舍的灯,熄了,黯然铺天盖地来袭。朋友推门而进,传出一阵翻柜展被的声音。“她似乎睡了,谁又管她呢!”我的胸气郁。今天,我们之间没有晚安。

膝盖的疼层层叠叠涌进心里,黑暗中我只好用手轻语,默默自责自己太过莽撞,若是再慢,再小心一些,也许就不会这般样子。

眼睛闭了许久却无法入睡,我索性坐起,掀开被子,用适应了黑暗的眼睛审视起那一块伤痕。那痕迹是一圈黑青的圆,很钝似的,似乎不会很痛。但它却是我从小摔跌必磕之地,一次次的痛让我欲忘不能。

突然想起了最惨痛的一瞬,我奔跑向厕所,在长长的水泥路上重重地摔了。那地碰巧有些起伏不平,竟把肉都刮了出来,血流如注。

在外人看来,这一幕应该颇有黑色幽默之感吧。我也想笑,但那痛却让我止不住地淌泪,而那块疤痕成了最深的一块,久久没有消除,使我欲穿些轻便的都不能得,真是不想经历过此痛。

看着周围尤其细嫩的皮,我赞叹身体的再生机制。我未跌的地方可皮糙肉厚,但只那一处,尤其可爱,甚至残存着当时父母的一次次鼓励,支撑这我一次次泪眼朦胧中的再次站立。

心念一动,我放平身子,仔细再黑夜中捕捉那一丝痛。这痛让我警醒,让我坚强,让我自爱,让我感受到自己独特的心思与脆弱。

黑暗中,我听到朋友的静谧,她应该已经入睡。这一份静与白天的针锋相对截然不同,争吵的话语又流回我的胸中,闷闷的疼。

我以前从未想过我们之间会出现争吵与裂痕。我有些后悔自己的过激,想要倒带回到过去。那些彼此心中给对方晚安的时间。

我很想拉她起来,谈一谈。但是,夜那么静,又那么真实。我突然觉得拙劣的倒退与弥补似乎毫无意义。

因为我相信,这每一个瞬间里的痛与脆弱,都会使人更真实,情感更鲜活。“我们也许明天会更好的,”我想着,在轻柔的疼痛中入了睡。

作文诊所第十四季点评作文:

苏南四市一模联考江苏省江阴中学学生考场作文

瞬间成就自我

詹妮特·温特森在《守望灯塔》中曾言明生命的一切意义都在发生的那一时刻。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那么又怎么有可以缺失的时刻呢?

经历的那一瞬间可以是刘亮程笔下“今生今世的证据”,见证“我”曾经存在于世的点滴。古老传说中的荆棘鸟,一生只为寻找那一根宿命中的荆棘藤,义无反顾飞身其上,在锐利的刺穿透喉口时纵情高歌。无人知晓它从何处来,又将去往后世的何方,如果没有那声振寰宇的引吭长鸣,世界只会将它当作尘埃一粒遗忘在角落,被岁月无情地抹灭。但临终前锥心泣血的呼喊证明了它也曾在天际翱翔,也曾精彩过绚烂过。如繁世烟火除了余烬也必将证明美的驻足回眸。

经历的那一瞬间还可以被吸纳内化,成为长伴一生的智慧财富。

晚明士子张岱中年之后携浩繁的明史书卷辗转于江南山林庙宇终成《石匮录》一书,传于后世,在浮华人生之上写尽苍凉一笔。若无早年精雅奢靡的生活支撑着他得以游历览物,广闻博学于明代诸门各类艺术,积淀集聚文化盛世之精髓,又何来其著作中针砭时弊,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述说呢?慨然于神州陆沉,悲乎哉天下左衽者,所书文字不是以血写就是以泪和,唯张岱凭借早年所经历的一幕一帧的融合升华于其中独秀一帜,脱颖而出。又有谁能割裂两段岁月,无数弹指间铸就的张岱呢?

经历的那一瞬间,更可以是作为个体精神品格塑造必不呆缺的基石,奠定今日,成就未来。假使没有那一场横祸的晴天霹雳,史铁生断不会拥有和地坛树影下一般顽强不屈的灵魂;假使岳母不曾以针蘸墨刺字于岳飞脊梁以示警戒,南宁“十二道金牌”或许不能召回手握重权的大帅,使他不忘“精忠”;假使乌台诗案未曾发生,东坡终将不得参透“渺沧海之一粟”之达观豁朗……生命的厚度,精神的支柱,有哪一寸不是倚仗着经历过的瞬间,曾经的点滴?至此,生命质感立现。

我们都好比老匠人手中的铜锣,少不了千锤锻打,少不了一锤定音,每一个瞬间成就自我。

第三篇:2016苏锡常镇一模作文评分细则(整理)

2016苏锡常镇一模作文评分细则整理

一、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梦 一颗种子 在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李春风

二、审题立意:

我们通常关注“作文审题”,却忽视了“材料”。什么是材料作文,什么是材料?材料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语境文本,文本是有语境、又内部结构,有话题及倾向性,词句都具有语境含意,有表层内容深层主旨意蕴的。说到底,我们还应从现代文解读视角来解读文本(形象、手法语言、结构层次、情感主旨意蕴)。

这则材料如何解读?把它还原:

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种桃李春风。

这样的表述,标记了标点,也符合学生常态阅读习惯。下面我们通过划分结构层次环节来概括提炼材料内容,进而把我文本主旨。

整个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指向每个人,第二层指向“我”。在语言上,这则材料运用了修辞。“一亩田、种子”都是修辞化表达,只有“梦”才是概括性表达。第一层“每个人心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梦,一颗种子。”,“一个梦,一颗种子”是并列结构,因此这句话可以这样概括出来“每个人心里有一个梦”。“每个人心里一亩田”,“这一亩田”指什么?是一个人的世界。

材料为一则譬喻性材料,别有寄托,意蕴丰富。“田”比喻为心灵空间、心理世界。材料中指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空间,孕育着一颗“梦想的种子”。“种”体现为主体播种、培育等实践性努力。“桃李春风”可以理解为“春风桃李花开日”,“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桃李芬芳、春风骀荡的美好景致,喻指希望、温暖、爱心等美好的东西。

审题立意可以扣住关键词“心田”“梦”“种”“桃李春风”展开。“梦”可理解为理想、愿景、志向、希望等。从“桃李春风”看,“梦”必须具有美好的特质,故只要写在心中确立(或“种下”)理想、愿景、志向、希望等一切美好的东西,均可视为切题。

三、标杆文选

心田(一类上)春日阳光柔柔地抚过初嫩得柳芽,吐露微香得异色芍药,笼上窗台,照进屋子。最后,定格在书本的纸页上。温暖浸入我的心田,在那里,一个梦想正欲破土而出,发芽开花„„

这颗梦想的种子是何时埋于心田的呢,这似乎已模糊而不可知。是课本上一首美丽的诗词,还是博尔赫斯让人怦然心动的一行诗句,抑或席慕容一则清新隽永的散文?无论如何,我心中的种子早已不知于何时深埋心田,我想成为与文字、书籍相依相存、不离不弃的人。

不知道多少次被文字震撼心灵。犹记得读《李尔王》时,看到不谙世事的李尔被赶入雷雨交加的荒野,内心是何等苍凉悲苦。第三幕里,一个老人在风雨中呼唤正义的场面无疑使非常动人的。每每读及此处,我都不得不合上书页,几欲恸哭。

李尔王由于不谙世事而度过了十分曲折的后半生,而凡人如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文字让愚钝的我稍稍明白些事理,而我却也迫不及待地也想执起笔来,书写我自己的,有过懊丧,也有满足,回忆起来当甘醇如酒的悠悠岁月。

也不知多少次,被作者们构筑的精妙世界所深深吸引。王小波写小说,把语言锤炼得像诗一样凝练精华,读他的文字就像嘬一颗甜,吟哦品尝,芳甜盈齿。而他构筑的长安城、洛阳城,都如同空中巴别塔,属于他的语言的巴别塔,在空中熠熠生辉,永远给我们以智慧和趣味。还有卡夫卡,在深夜提着一盏灯引你在城堡内拾级而上,向你开出一扇光怪陆离却又真实异常的大门,于是,你又陷入了他的诡奇世界。

文字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如此不同。它点亮我的灵魂,让我心中的梦想茁壮成长。它让我想欢笑,想歌唱,又想落泪,想苦吟。并且想切实地用自己手中的笔,描摹出自身对于世界的真实想法,建立只属于我的天地。这梦想或许是有些太过虚妄,然少年心事当凌云啊。没有人甘愿自己的青春在沉默中荒废。与书相伴,通过文字表情达意的这十几年中,我或许是从大人先生们那里枉得了一些狂气与执着,然而,这些我是不愿抛弃的啊!

日头更大了,春风裹着桃花李飞,柔柔地拂动我心田中的小苗。它将长成什么?嘘,且看罢。

明朝散发弄扁舟(一类上)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世隔绝,自然和谐。

每个人心中都种着一个梦,而我心里种着的,便是桃李春风的“桃花源”。现代的城市生活纷繁复杂,世人都在为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而孜孜追求。有限的生命耗费在这些世俗的竞争,这是大多数人的梦,梦的结局是希望收获。然而,在时间的流逝之后,却再也无法享受曾经的美好。奔波忙碌,使内心的那亩田枯涸,种上的梦也无法收获。即便如此,世人仍乐此不疲地奔赴虚名的战场。汉朝的贾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一身才华却得不到施展。最后为了虚名便回朝,竟与皇帝彻夜谈论星象,他的梦也没有收获。

“桃花源”令人向往,它是无忧无虑,和谐安然的净土。它亦是一种境界,需要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

陶渊明辞官后,在南山下搭建了一处住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每日便是过着这样一种悠然自得的田家生活,“桃花源”存在与否于他而言都已无关紧要,陶翁已在自己心中种上了一处“桃花源”。隐逸的生活是怡然的,红尘中的一切也就入不了陶翁的眼。他每天担心的也不过是菜地中的“草盛豆苗稀”,放弃对名利的浇灌,在内心的这亩田中,生生不息,滋养着“桃花源”。

这样的生活便是我所向往的,我的梦便是“桃花源”。在时代的洪流中,我虽不能像苏轼一般淡泊处世,但我仍拥有一颗豁达的心。“乌台诗案”让才子苏轼贬谪,屈居团练副史,有名无实。夜游赤壁所著的《赤壁赋》就是他内心的独白。“盖将紫气变着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将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番辩证的对比,苏轼发出如此的反问,体现了他豁达的胸襟和伟岸的情怀。淡泊处世难以做到,不羡不贪,不嗔不痴,以真性情立身处世,“桃花源”便也不难而获。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仙李白在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之时,也不曾悲天悯人,痛苦流涕。我要做到的,便是豁达之心,种下我的“桃花源”。我要在心里的那亩田中,收获我的“桃花源”。

梦之初,情之切【一类中 】

乘一辆北上的列车,去遥远的北方,我要完成我的梦想。

当我的朋友们正为语数外奔波,我毅然选择艺考。没有人相信一个没有受过培训的文科生可以通过戏文的艺考。但这是根深于心的梦,不问前方,我还是要做。

火车里的电台在播侃侃唱的《梦田》,沙哑又怆然的民谣女声,在父亲的车载音响里听过无数遍。“种桃种李种春风”最爱这句词,这首歌,父亲亦是。

父亲哼唱时我问他,他曾种下的种子是什么?他说逃离农村,过更好的生活。他说他已经做到了。虽然我们并非大富大贵之家,想来每日也算桃李春风。

关于我心田上的这颗有关戏剧的种子,是争个中学时代情感的迷失所衍生。在终日学习力,我们泥足深陷,对父母恩情不懂及时感恩,漠视人情友谊,这是我所厌。

直到遇见赖声川导演的作品,只要《暗恋桃花源》的配乐一响,我泪流满面。《如梦之梦》长达八个小时,我却在画质不清的录像前动也不动。“情”啊,我又看到了我们扔掉的这个情字,不由得入了痴。

张岱在《湖心亭看雪》里,届小厮口说:“莫云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痴人,必是至情人。梦之初,是载了颗情感的种子。我本身只是天地沙鸥,却欲将情播撒,唤回那些沦丧了的情。因为梦之初,情之切。

在北京,在上海,我一个人一路闯来。在陌生的考场,我信马由缰,我道尽世间种种爱恨情仇,何一个畅快淋漓了得!期间数日,长埋于心的种子发芽了:或是我行文处难抑泪水,或是字里间人物之情的滋养,不仅梦在长,情亦是。我更是问自己,我的桃李春风为何物?是严歌苓笔下那个最终面对失忆妻子起码换来相聚的陆焉识?还是李碧华笔下为师兄描眉的小豆子?或是刘镇伟笔下遇见紫霞的至尊宝?解构又再拼凑,每个角色都不尽完美,而且都有我们。往常看到的更是泥足深陷的自己。但之于我,那必是在江湖夜雨里十年灯里,想着桃李春风一杯酒的黄庭坚了。梦之初,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时吟的“春风得意马蹄疾”吧。

而今想来,我心田上种的这粒种子代价犹为巨大,但让我再选一遍依旧如此。就算所有人不理解,但我却收获了他们的祝福,就算我一节专业课也未曾上过,我却从未怀疑过自己能考上。

在上海,有人问我,你成绩那么好,为什么要来和我们抢名额。

我哑然。是因为爱,因为最初的梦的种子,为了我短暂一生能用来播撒爱。因为梦之初,情之切。

我把我的青春献给了我爱的文学,那后面的日子里,我会献与艺术,献与梦。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足:9-10两段,败笔,掉书袋,与上下文不连贯,破坏了原文的文气流畅。

惊雷唤春风(一类中)

那个年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他却还在奋笔疾书,仿佛一切都与他无关——除了一件事:梦想。

他就是傅雷。在我心目中,他是一位真正有骨气的文人。

作为一名翻译家,他所充当的是思想传播者的角色。但他有着更为不凡的梦想:以西方思想感化中国愚昧的社会,让他的同胞们不再愚昧、不再受辱。

当日军的铁骑无情地踏上中国国土,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傅雷,在这样一个时代毅然坚定地向梦想前进。纵使眼前是冰封万里的黑暗,他心里,却永远是桃李春风的光明。

“东不至黄浦江,北不至白渡桥”,傅雷在上海这个风雨飘摇的地方,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华为激扬文字。当大多数文人纷纷率妻儿老小逃离时,他选择坚守。窗外炮火隆隆,他握紧笔端,翻译那些西方启蒙之作。他知道,它们才是国人抵御外敌最强大的武器。他知道,自己胸膛里,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在热烈地跳动着——这是他的梦想。

为了先进思想在中国大陆生根发芽,为了中国雄狮苏醒时惊天动地的声响,冲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译圣贤书,这是他一生的追求,是他一生的梦想。他很早就种下这颗种子。当外患内战的战火硝烟相继散去,只见果实缀满大树下,傅雷仍然静坐其下,陪伴他的是一支笔、一页书。

现实却总是如此无情。这声惊雷,在当时没有唤来春风,而是狂风暴雨——文革中,傅雷倒下了,带着遗憾离开了。那棵大树,就这样轰然倒塌了?

不!没有!

你看,我们这代人心里,也各怀有一颗种子,一亩田,一个梦想。傅雷先生的大树,仍在茁壮成长,为我们遮风,为我们挡雨。那声惊“雷”唤来的迟到的春风,此时正拂过我们这一株株桃李——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国人早已睁开双眼打量世界。他此时一定也含笑九泉,在冥冥中继续为我们这些桃李送春风。

又一次打开《傅雷家书》,那是傅雷给儿子更是给所有中国人的忠告。在本子上记下这句:“得失成败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是的,傅雷先生,你做到了。在追梦之路上,你缺失竭尽所能。此时,定也无愧于心。

缓缓合上书,喃喃自语道:“傅雷先生,感谢你的惊雷唤春风。我们,也一定会追随你的脚步!”

第四篇:苏州市2017届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苏南四市2017届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一、关于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材料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以假设的口吻阐述了“我”过去的经历对现在之“我”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深刻的,而不是浮泛的可有可无的。

说其深刻、影响深远,是指这些经历(或其中之一)一定参与了“我”的生命构造,比如思想认识的变化、人格的形成、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总之,有了那样的过去,才有了现在这样的“我”。换言之,“我”过去之种种经历,无论大小,无论成败得失,无论顺境逆境,无论主动迎接还是被动应对,都成就了今天的“我”。没有那一个(一些)经历,“我”成为不了“今天的自己”。

这段材料的主要矛盾是“经历过的瞬间”与“今天的自己”。学生作文只要抓住这组矛盾关系来写,即视为符合题意。可以展示、剖析两者间的关系,也可以作整体观照,立足“经历”对人生之重要影响,指出要“珍视过程”、“珍惜经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如果对材料进行质疑,谈一个人不受经历、遭遇的影响,不改初心,只要言之成理,亦符合题意。

如果只是浮泛地叙写某一次经历而未揭示对“我”思想、人生等的深刻影响,或只是停留在对过去经历的简单感动、感谢、难忘上,而未能揭示过去的经历对现在之“我”的影响;或并未立足于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我”之间的关系而空泛立论的,均视为偏题,赋分不宜超过42分。

二、关于判分 1.判分原则

从考场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对每一位考生负责;议论文重在评判其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1)关于题中的“瞬间”。瞬间,意思是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在作文评判中,不必拘泥于它的短暂性。学生只要是写一段经历,或一个个经历,都视为符合材料中“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的意思。

(2)议论文重点判断是否对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如果能紧扣概念内涵,围绕矛盾关系进行分析,观点及构思有独到处,判为一类卷。虽无深刻、独到之见解,但能就中心论点展开分解与剖析,并能在分析说理的基础上得出有一定意义的结论,判为二类卷。如果观点比较正确,论证分析比较简单,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如果只是简单堆砌事例,基本不作分析,虽然切题,也只判为四类卷。缺少对材料本身的分析,“整体打包”,论述重心偏移的,判为四类卷。明显没有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来写,硬贴标签,四类卷以下。

(3)记叙文重点判断所描写的人、事、物是否体现材料的内涵,对暗扣材料的作文更要谨慎赋分。因文体的特殊性,记叙文要进入一类卷,立意的深刻、独到不是必备条件。

(4)建议均分不低于47分。4.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这次写作,属于“大多数都写对了,但写好的不多”。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群庸现象比较明显。开学已经过去一个月,学生似乎还没有进入状态,“退潮”现象明显,具有典型的“一模作文”特征:

1、审题上思维飘忽。从以上审题可以得知,命题者要求围绕“经历”与“现在的我”之间的关系,分析经历对现在自我的影响。从关系入手,分析其中的影响,这应该是本次写作的核心意蕴。虽然说,本次写作,大多数考生并没有明显离题,但也没有击中核心意蕴,他们的立意命中三四环处,思维不够聚焦与清晰。如个别学生的立意是:“删除过去”,“先谈过去、再谈未来”、“后悔过去”、“坚持自我”、“保持完整自我”、“独一无二的自我”、“拾起记忆”等。从这些立意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立意大而空,如“先谈过去再谈未来”,有的立意“滑行分析”(往前走一步,立足于“怎么办”),如“删除记忆”、“拾起记忆”,有的立意只抓一点不及关系,如“坚持自我”等等。

2、议论文说理空洞与无力。这是本次议论文写作最大的问题,学生并没有在立意上化大为小,只是泛泛地地谈过去的经历对现在自我的影响。就本次写作而言,说理空洞与无力的表现有三:“形而上”空谈,很多学生喜欢抽象地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角度,来分析“经历”对自我的影响,可是,是哪些经历对现在自我形成影响?逆境还是顺境?逆境中的什么精神对补充了现在自我的精神图谱呢?是所有的逆境都能有如此大的作用吗?对此,学生选择性地回避;“整体打包”、“伪逻辑链”分析,如有些同学把“经历对自我影响”作为一个标签,然后从失败者、成功者、拼搏者角度分析,或者从个人到他人再到社会与国家,或者从个人到文化再到历史,拿腔拿调,说教味浓;以例代议、用例肤浅,经过一阶段的搜集与整理,较之零模考试,很多学生的素材努力向“新鲜度”、“个性化”、“文学化”靠拢,高频的人或事有:武亦姝、《朗诵者》、“诗词大会”、葛兰西、李渔、张岱等,然而,在论证分析时,并没有深入分析武亦姝的过去与现在的关联,没有联系李渔与张岱的经历来进行分析,只是作为一个标签在使用,在事例与子论点之间的对接,学生做得还远远不够。

3、记叙文套作明显。部分执着于写记叙文的同学,现在已经有了自我的素材,或传统工艺(煮茶、年画、煮粥、剪纸),或传统习俗,或者某个人的故事(文人柳如是、“阿婆”系列)等等。这一点固然好,但是是否运用得当关键还在于对接与转化。此次写作,生搬硬套的现象还是比较明显。很多文章,如果不从本次主题角度来看,是一篇上乘之作。但是,结合本次“经历与自我”之间关系来看,发现旧作中的“坚持”、“理想”、“执着”、“工匠精神”等等套作痕迹依然明显存在。【教学建议】

距离高考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用好这段时间,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以为,在接来下的时间内,要有三个意识:

1、个性意识。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如何寻找与建立自我写作的“银河系”,应该成为学生接下来要思考的重点。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从群庸中突围出来,体现出写作的个性与独到。就本次写作而言,如果你能读懂一位文学家、思想家的经历与思想,深入了解一段历史、一种习俗与一种文化,完全可以将题目化大为小、化意为象,运用具象思维,写出独到的文章。“与其挖坑三千,不如掘井一口”,建议考生,在接下来有限的时间内,有意识地围绕一位作家或者一种文化,全面了解与深入理解,努力建构相关思想体系,打造专属自我的写作领域。

2、打磨意识。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无论是整篇写作还是微型写作,就当下而言,打磨意识显得非常重要。我以为,最需要打磨的是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如果是围绕一位文学家,考生要从多角度、多层面来分析了解与理解该作家的经历与思想,了解该作家的作品等等,尽量能够全面立体地理解专属素材;打磨“半成品”,对于议论文写作,非常需要打磨一两段说理性文字;对于记叙文写作,需要精心打磨一两段描写性文字,使之成为整篇之中“萤火虫的屁股”;最后是打磨“成品”,对于以前所写的文章,如果有比较满意的作文,完全可以尝试打磨成精品。

3、多写意识。在复习迎考阶段,特别需要多写,最好保持“一周一作”的节奏,保持写作手感,“保温”思维速度。在多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多写”不仅是数量多,而是多主题的写作,努力将自身建构的素材,不断地“打碎”与“重铸”,强化对接与转化佳作意识;“多写”要有精品意识,努力做到“写一作、改一作、成一作”;“多写”中的重点意识,“多写”的“多”,是多次关注记叙文中的描写与构思,多次关注议论文中的推理与论证意识,重点部位,定点敲打与锤炼。总之,“多写”中要注意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而不是低效负效的重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距离高考,即便所剩时间不多,我们的作文还是可以大有可为,相信自己。

没有宫刑,怎么会有《史记》

——漫谈2017届苏锡常镇高三一模作文 苏大附中

严爱军

“没有宫刑,怎么会有《史记》?没有文革,怎么会有杨绛?” 在2017届苏州一模考试中,一位同学写出了上面的话。此话换成陈述句是:宫刑成就了司马迁的《史记》,文革成就了今天杨绛。貌似,历史上的司马迁还得感谢宫刑,杨绛还得感谢文革。因为这些人生逆境成就他们今天的伟大。

是这样吗?我想问。为了分析和说明这一问题,我们还是先回到本次考试的题目:

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删除”=“如果没有”,所以说,作文所提供芥川龙之介的这句话,是句双重否定命题。如果根据“逆否命题=原命题”的逻辑原则,这句话可以如此表述成:“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都不能成为今天的我”,简而言之,“经历的瞬间成就现在的自我”。

命题者的意图很明显,引导学生认识到:过去的瞬间,汇聚成现在的自我。围绕“经历”与“现在的自我”之间的关系,深刻进行分析。当然,此处的“自我”是形而上的“我”,不一定指向现实中的个体,也可以指文化、历史、建筑、宗教、艺术等等。此处,为了表达方便和论述问题集中,我想“我”主要指向个体的“自我”。

古希腊有个德尔菲神庙,专门解答人生疑惑。神庙旁边有两道神谕:“认识自己”、“凡事勿过度”,引导从知行角度讲目光向内转。是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外向”看世界,一只眼睛“内向”审视自我。“今天的自己”,是时间角度上的人生切片,此语意在引导学生精神目光内转,回溯人生走向,寻找过去闪光的瞬间,剖析对自我精神面相、人格力量等方面的影响。

是的,“现在的自我”,是从过去的自我发展而来。法国存在主义有句很重要的话,所谓存在,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人一出生,犹如一张白纸。对此,洛克说,“心灵在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世界的书写”。而人的存在就是,从当初的“白纸”到现在的“五颜六色”,也就“自我的形成”。

而“现在的自我”是个复杂的存在,如果按照荣格的完整理论来说,应该包括“身心灵”三个方面,“身体的成长是需要的,精神成长是必要的,而灵性修养是重要的”,这与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观点暗合。即人生的成长与存在,应该包括身体健康、精神成长与灵性修养。身体健康来自于前期的自然需求。然而,精神与灵性呢?这些抽象的内容,一般包括知识、情感、意志以及终极信仰等等。那么,这些内容是如何形成的呢?

对此,大致有两种认识,一是“内求说”,意是向内心探求,即人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等,可以通过内在的自求自养,能够构成自我,正如尼采说过类似的话,人生要想发展,要完成四个阶段:“自我认识、人生期许、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这才能达到你要发展的“自我”。另一种是“外铄说”,认为人的发展由环境、他人、各种教育力量所决定的,直至发展到现在的自我。

对此,我以为,“今天的自我”,应该是两种说法综合的产物。自期与自律,是每个人的行动准则,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而这应该是人们最为内心深处的渴望;“离群索居者,不是神明就是野兽”,一般人,不可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个体的形成肯定需要外在环境因素。而这些,都需要个体的参与才能完成。

然而,如果你在文章中写这些内容,阅卷者会以为写作很空洞、抽象。当然,十五分钟的审题时间,你可能不会想全这些内容。对此,你还必须要要具象化思维,即结合你的知识背景、阅读储备与专题研究内容,结合具体的人物来分析与阐释。化大为小、化意为象是立意独到的至高要求。

这个题目,命题者很善良,并未设置多大陷阱与多陡梯度,学生完全可以选用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等等,来演绎这一命题。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写出个性化的材料,才能突围群庸。有些作家,他们写作也有自己的喜爱领域。比如,熊培云喜欢罗马罗兰,喜欢法国作家群,而余杰喜欢俄罗斯作家群,林贤治喜欢五四知识分子„„当然并非说这些作家仅仅围绕固定领域进行思考与写作。

为此,针对这个考题,与平时的阅读进行适度的迁移与关联。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有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人物与专属领域。如记叙文写作,有些同学能够借助传统习俗、传统工艺等素材进行构思,虽然这存在套作的风险,但是这起码显示出该生已经有了专题意识。再者,议论文写作,如有些同学,结合张岱、李渔的生平经历,从历史时代、士大夫情怀等角度,分析其中的成因。还有的学生,我估计是看了林贤治的《旷代的忧伤》。小作者,在文中粗略梳理了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的革命经历,据此指出,葛兰西为何最后能够在狱中写出意大利思想史重要的著作——《狱中札记》,这主要取决于他的革命经历的中对“苏联式马克思主义”认识,以及“锻炼得如刀剑”的意志。哪怕,身处监狱,葛兰西也有捐躯赴国难的精神,但绝不会停止思考的脚步。

其实,在这本书中,林贤治还写了类似的很多人,比如顾准、遇罗克、张中晓等人,他们即便身处逆境,也会能够化逆境为动力,在黑暗中单兵掘进,让独孤的思想释放光芒,烛照至今人的眼睛。正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所言,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是的,由于这些人的星光,让我们能够找到思想的力量与精神的源泉。

有时,他们用生命在释放光芒。泰戈尔有句小诗,“如果你在黑暗中看不见脚下的路,就把你的肋骨拆下来,当作火把点燃,照着自己往前走吧。”奥威尔、索尔任尼琴、顾准、遇罗克等等,都是如此。在黑暗的时代,不忘初心,坚守自我,拒绝被同化,朝着抵抗力的方向行走,只为了在困境中寻找与确认自我的存在。如同《1984》中的温斯顿,在“老大哥”的目光下,依靠“双重思想”,努力保住真实的、不被同化的自我。

那么,是不是这些宫刑成就了《史记》,是不是文革成就了顾准、遇罗克、杨绛等人呢?是不是集权反向促成了索尔仁尼琴的信仰与薇依的斗争精神呢?是不是每个人身上所有遭遇的一切都成就现在的“自我”,即便是这个经历是刻骨铭心的瞬间,都有如此大的作用呢?

让我们回到存在主义的那句名言,“存在,就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选择成为”的可能,潜台词是,人生也有不能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而这也许会造成人生的失望。对此,克尔凯廓尔认为,人生有三大绝望:不知道有自我、不愿意有自我和不能够有自我。试问,对于一个不知道有自我的人来说,所有的行动对“现在的自我”都显得荒谬;对于一个不愿意有自我的人来说,有些行动也是显得毫无意义与价值。尤其是最后一种失望,外在环境的限制或者自身的因素,使得人们有时不能够选择朝自我的方向发展,或者在成就自我的路途中变得困难重重,甚至放弃自我生命。

再回到刚才那位考生的思路上来,对此,我们不能认为“宫刑成就了《史记》”,因为这种观点预设了一个前提,“写《史记》必须遭受宫刑”。撰写《史记》,最为关键的是司马迁的史官意识和“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寻找心灵契合的精神诉求。据载,司马迁遭受宫刑之人,更多的读书人远离了他,反而为他撰写《史记》增加了写作难度与心理压力。

是的,苦难可以造就人,但不是说,造就自我一定要经过苦难。苦难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坚强,也可以让人变得消极失望,甚至丢失自我的存在。有人说,我们不要去赞美苦难,因为苦难磨蚀了很多人的心灵。如梁漱溟的父亲梁济,虽为清朝官员,一直提倡新学与新民,始终奔走呼告。然而,当时的社会“国性不存,国将不国”,他看到不希望。“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他临死前对梁漱溟的发问,最后投河自杀,并留一下遗书一封,其中写道:“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梁济生前遭受的苦难,成了阻碍他选择成为自我的绝境,这是克尔凯郭尔的所谓的第三大失望。

为此,最后我想说,具有优秀思维品质的学生,在深刻理解命题者意图的基础上,学会思辨性思考问题,寻找思维中的“黑天鹅”,就像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诗中说的那样,林中有两条小路,我选择人迹罕至的那一条,那使得一切都变得不同。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伤疤

师傅的额头上有好长的一道疤,每次勾脸,总要先用肤蜡将疤填平,才能上油彩。若说嗓子是戏子的命,那么脸蛋便是戏子的魂,我常常好奇,是什么人这样心狠手辣,欲使师傅魂飞魄散?

一日,师傅要登台唱戏,为他勾脸的人,是我。

“师傅,徒儿斗胆,”我一面调和油彩一面问,“不过师傅额头上的疤是怎么来的呢?”

“哦,这个呀,师傅笑了,是老天为了成就我留下的印记吧

“师傅莫要玩笑。

“啧,告诉你也无妨。'师傅敛了笑,"这疤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红卫兵打出来的。” “啊?”

“那会儿搞批斗,我跟我师傅一起被抓,成了牛鬼蛇神一类。红卫兵让我们跪在火堆旁边,当着我们的面,烧戏服和头面……”师傅的手哆嗦了一下,“苏绣的戏衣,袖口上还有掐丝珐琅彩的扣子,还有点翠和水钻的头面……”

”后来,他们让我们互相揭发,我们都不肯,红卫兵就给我师傅灌泡了辣子的烧酒。我冲上去要拦,一个红卫兵拿皮带抽我,皮带的铜扣打在我额头上,就有了这疤……“师傅的拳头捏紧了,泡了辣子的烧酒。”他兀自重复了一遍,神情有些痛苦。

我有些惶恐,“师傅,徒儿多嘴。”又说,“要是没有这事就好了……”

师傅抬头看了我一会儿,没有说话,却站起身来,“随大王,东征西战……”

是《霸王别姬》,我愣了,耳畔渐渐响起了战场上阴风阵阵吹动战旗的声音,楚兵哭泣叹息的声音,和虞姬凄婉的、且歌且诉的声音

“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抬手,她行将拔剑自刎!“不要!”我失声惊叫,不顾一切地夺下了她手中的什物。

我所夺下的不过是一把折扇。我才意识到,这是后台,不是战场。面前站的是师傅,不是虞姬。师傅的语调很平静,但他的眼睛是红的,“没有这件事,哪来这样的我?不经历这样如地狱般的劫,我咋能体会那种刻骨铭心的痛?”他扔给我一方手帕,我才惊觉自己早已泪流满面,慌忙擦拭干净,提起笔,继续为师傅勾脸。勾完脸便是戴头面,师傅背对着我。我替他理顺脑后的线帘子时,听到他低语:“若是删去浴火涅槃,凤凰就不是凤凰。只是一只老不死的花毛大鸟而已。”

他在同谁说话呢?

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

《天堂五分钟》中的乔,终身被捆绑在对艾利斯尔杀害自己的哥哥吉姆以及被母亲误解自己任由哥哥被杀害的仇恨中,却从未敢反省过去的那一个瞬间。自己心里或许存有的那一丝一毫的胆怯。

如果要挑选一个瞬间加以删除的话,乔无疑会选择那个造成他一生悲剧,让他在仇恨中挣扎的一刻。他不敢面对自己被误解,自己胆怯的过去。孰不知,就是那一刻的痛苦,让他尝到了今天消逝的仇恨,获得心灵救赎的无比欢愉。

或是因沮丧,抑或是由于内心胆怯,我们倾向于回避过去那一瞬的不幸、痛苦。可孰不知,删除我们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们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可就因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力比多效应”,即人总有回避痛苦、寻求快乐的习惯,使我们故意无视过去的波折,沉浸在虚无渺茫的人为幸福中,使今天的自己因少了过去那些痛苦的洗礼,变得残缺而空虚。

有人可能会争论,经历过的就过去了,删掉一些瞬间或许还能活得轻松自在。可这又能长长久吗?单脚走路又如何走得坦荡,走的快意自在?

法国的漫画家,菲利普曾说过这样一句颇有哲理意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这就揭示了过去每一个瞬间对于现在及未来的意义。过去的瞬间是无比幸福的,它囊括了喜、怒、哀、乐各个方面,以及经验指导我们完成对未来的选择,从而让我们更加精准的以选择不断的救济选择,以成就今日一个更好,更为丰富,更加勇敢的自己。

我欣赏赫塔 米勒,这个戴着手绢而写作的作家,拥有无数个被专制政权监视、欺辱的痛苦瞬间。可倘若失了这些个瞬间,他又怎能以一方手绢实现对自己的不断治愈与疗救?又怎么会在现在成为那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自己?同样的,被纳粹迫害的朋或伊德,被南非政府视为宣扬眼中钉而榨取他手臂和眼的萨克斯,倘若删去任何痛苦的瞬间,又怎能成就现在的不朽?以及当时那为了自由理想而奋斗的自己?

不过,倘若真对哪些瞬间有所抵触也无可厚非。既然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不如从现在起为自己的未来创造一个美好的过去;从现在起努力实现自我价值,那么未来就会成就一个丰满的自我。

我们只需懂得,过去比现在有更多的未来,每一个瞬间,又怎可删得? 评分:63

回忆的力量

我,越来越珍视回忆。

我庆幸现代人能用照片保存回忆,网络上曾风靡过这样的活动:找出小时的全家福,按相同的姿势再拍一张。于是看到女孩儿的羊角辫垂成长发,兄弟三人的高矮完全颠倒,细密的皱纹爬上母亲的眼角。网友纷纷感叹,岁月恍惚,人生易老。

我却以为照片的作用不止于此。照片不是镜子,镜子描摹体态,照片回溯人生。若不能使人联想起往昔,解答在时光交错间,我们何以成为了我们,那么照片的意义便如张爱玲所说的,何异于剔了仁的瓜子壳,留那纷纷的黑白供人悼念,也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罢了。

我想,有些回忆,是一切美好的姿态给人安慰,塑造着人的当下。《局外人》的索默尔入狱后,便是以回忆过去来过活下去的。夏日的味道、第五街区的冰棍、玛丽水红色的裙摆……加缪说,“人哪怕只活一天,余生皆禁闭于密室里,他也不至于绝望到死去。”我想的确如此,对于处于生命低谷的人们,他们需要的,是无力摆脱人世缠绕时,回忆带给他们的安慰。

而有一些过去的瞬间,甚至拥有定义人生的巨大力量。并且需要在当时以为只是微小的决定,回首时才发现掀起的巨浪。《播弄》中的若冰会不会感慨,她若当时没有要趟那条绿裙子,便不会与爱人擦肩错过了?那《匆匆》中的朱丽叶,若选择与那绝望的男人交谈,他是否便不会卧轨自杀?一切会有变化吗?站在当下看往事,感受那一念之差,带来的诡谲与神奇,兴许这些了也提醒着我们,要珍重地做好每一个决定。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过去弥足珍贵之处在于:他见证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成长。是我捏着丑陋的成绩单,在没有一颗星星的夜空下踱步。是古筝琴弦上涟涟的泪水,铭刻着我对梦想的偏执。是无数个焦灼的中午,母亲在餐桌上把我骂得狗血淋头,逼迫我面对那虚伪而失败的自己。

这些回忆不美好,不具有震撼人心的魔力,他们是那么苦涩,却好像带着痛定思痛的回甘。他们带给人的绝非安慰与鼓励。而是一步步的、扎扎实实的隐秘地成长。并且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恰如芥川龙之介写下的,删除我经历过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岁月朝生暮落,时光雪泥鸿爪。唯有回忆潜伏于脑海深处如鱼群般唼喋。我静静的感受它们游动的轨迹。于这个清晨,突然被一种奇妙的幸福贯穿,在心中涌起欢喜自足。评分60

生命的碎片

这个春天极不安生,眼见着气温已然回升,一场雨,又把轻寒捎回来。

早晨在床上坐起身,看阳光映在玻璃上,远远的传来鸟鸣的声音。想起,十年前同样的春寒中醒来的孩子,在微弱的灯光里听见鹧鸪的声音。

矮矮的,坐在老木凳上脚还够不到地面的,孩子。

金银花落入水面以后,曳着细碎的气泡下沉,在杯底重新绽开,饱胀的枸杞半透明的悬浮着。爷爷坐在茶几边上,对着展开的晚报打盹,苍老的头颅,猛然下坠而忽又抬起,向着深而又深的岁月里啄食些许片段和记忆。房间里的老座钟,搅打着整幢房子里的空气,而谁家的收音机隐隐传过来昆曲的声音。

我曾经那样的想离开那幢灰色的、矮矮的小楼,一切都过得如此缓慢,猫蜷在墙根,风似乎睡着,以及摇曳的烛光边奶奶念佛的声音……我要逃离那个似乎阻碍我生长的低矮的天花板。逃离,逃离。

最终,我确实离开了。搬到了靠近城郊的楼下。推开窗去倾听到运河上货轮隆隆的声音,以及汽车碾过马路的声响。

然而,我似乎不能适应离开后的日子。和陌生的邻居在走道上交换一个僵硬的微笑,推门而出后,在强烈的阳光底下,车流在身边疾驰而过。我深切的感到迷失在一种虚空里。

因为你最后是逃不走的。过去的日子,已经在一生里打上了烙印。当我多年以后回到那幢房子,发现院子被封起来,一扇绿铁皮门锁在我的面前。我进不去,我没有钥匙。

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去了。我当年是那样的想要离开,就像大多数人一样,在年轻的时候想要远走高飞。或许没有目的地,只是想摆脱自己的生活,然而,当越走越远,再也回不去的时候,在陌生的原野的长夜里点一支记忆的烟。当许多画面滚过胸腔,才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心还有一角在开始的地方。

人,都是不安于现在,最后都要离开,也最后都要老去的。让明眸转黄,青丝染雪,你走过的路多得自己都记不清。当你老得这个世界都要将你遗忘,便只有怀抱着记忆取暖,面对自己喃喃细语是:那些你愿意记住的,和你不愿意经历的成就了你。不管多么苦涩,你最终都会对着她微笑以至落泪,一如面对一生的老友一般。

我清楚我回不去那幢房子了,但那段日子已经活在我体内的某一角。他是我的一部分,哪怕我曾经想过要抛弃它。

不要抱怨现在的日子,不论怎么样,那都是你的人生,这些千百个日子,堆叠起来,最终才成了,你。

珍惜当下,因为那是你一生的片段,是你生命的碎片。评分59

放下你的后悔药

近日,网络掀起一阵新浪潮,一种名叫“后悔药”的“药品”广泛销售,甚至还获得了上千好评。原来,这种“后悔药”,多半是糖果或佛金,消费者买来,也不过是娱乐了一番。但倘若世上真有后悔药,会有人吃吗?

后悔药,顾名思义,想要遗忘某件令人悲伤之事,“服用”之后便可忘得一干二净,将这件事,从脑海中删除,于是只留下快乐的回忆。

我认为即使它真的存在,也是万万不可取的,人只有经历了所发生的一切,才能成为现在的自己,无论结局是好是坏,若你连自己都丢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成功者而言,每一次经历、每一个坎坷都是他进步的基石,倘若一键删除了所有的阻碍,即使他们的路途一帆风顺,但当他们再度面临困难,便束手无策了。经验使他们冷静、沉着、无所畏惧。人们只知王健林在节目中的海口:“先定了小目标,挣它一个亿。”却不知,这目标正是在奋斗时期的王健林给自己定下的。当时,全公司都拿不出200万,一个亿是天方夜谭!倘若删去了这个经历,王健林如今还会被人熟知吗?他或许成就不了那个有雄心壮志的王健林。

对拼搏者而言,任何一个瞬间都是有价值的。在一个个瞬间的积累下,他们才发现今天的自己,有一定高度却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对失败者而言,那些失败的经历,看似痛苦,实际上又何尝不是一次次经验的积累?没有了他们,你就成为不了今天的你,或许你会因此沾沾自喜。但可惜的是,你同样也成为不了明天成功的你。

事实上,任何一件细微的事,都可能决定你的人生。有些人费尽心机,去寻找所谓的“后悔药”,想要坚持一切抹去。但若真的将一切抹去了,你便不完整了,你或许会遗忘自己当初的,本心,忘记了目标。

当下人们渴望删除自己部分记忆,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痛苦的回忆缠绕使人难以释怀;第二心有不甘,得不到宁可遗忘;第三希望应有更好的生活渴望空白人生。可笑的是,人们总希望从过去下手,摧毁现在和将来的自己。为何不从现在入手给予过去的自己合适的空间,并迎接美好的将来的自己呢?

难道你真的要为一个犯了错的自己而放弃一切?放下你手中的后悔药吧!从现在开始珍惜一切瞬间,迎接更好的自己。

评分:47分。

我们从何处来

近阶段,《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众文化类节目火爆起来。又由“请假诗”、“准请假诗”之间的情怀传递。让人们不禁感慨中国人诗心与文化未死,中国文化,所经历的每个历史瞬间,每一种文学载体的演变,无不深深地影响与塑造着中国人的现在精神素养。他们成就了现在的中国文化,也是我们不可抛弃的。

在这些文化类节目出现之前,媒体们不免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些距离我们现实生活如此遥远的古典文学还存在吗?我们又该重拾吗?”事实给人们打了一剂强心針。正如《南方周末》给中国诗词大会起个标题《我们不需要普及知识,只要唤醒记忆就够了》。诗词从来没有远去,甚至永远不会从我们的生命中删除,因为我们陪随着他而出生成长。三岁咿呀学语的儿童便会背《春晓》,那时只觉得有鸟,有花,真有趣。渐渐长大,体味到其中的春天盎然生机。再到一定的年岁,方懂了其中春天生机背后的生命轮回,热闹后的冷清。每一首诗已经刻进骨血。成为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人生体验的一部分。

然而,造就我们的仅仅只有古典文化吗?当然不是。中华民族走过的苦难与幸福,在给予我们人生体验之外,塑造起我们的精神与气节。今年,教育部宣布将教科书中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点抗战,为从1931年到1937年之间的中国人民承受的苦难证明。其实,就算不编入教科书,这段历史就不存在了吗?当年杨靖宇的部队浴血奋斗,为中国百姓给予的鼓舞力量已深深的为之后的抗战奠基。后面抗战的辉煌是从这几年血泊中开出的曼陀罗花。

现今,总有人质疑文化类节目仅知识性普及,历史教科书只在字面上动文章。其实,正如陈丹青所说:“魂是叫不回来的,我们要保存长时记忆。”是的,中国历史文化的那种足迹,造就了现在的中国,我们不需要一味去还原当时,还原原本面目。应该从我们自己身上,来发现中国文化的魂。

所以,在诗词大会火了之后,一味推崇古典文化教育也是不妥的。散文,小品文,小说等都塑造着我们,应该在现有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循序渐进的去发展中国文化,缺一不可。

评分:49分。

朝花夕拾

十年前的一天早晨,晨光熹微,我来到妈妈的书房。见我来了,她停下伏案时飞动的笔杆,从手边挑出一本作家梅子涵和他的女儿同著的《双人茶座》。我津津有味地捧读了三天,末了,饶有兴味地大声宣布:“我看完了!”妈妈笑语:“若今后你发现什么值得珍视的瞬间,亦可以付诸笔端,记录下来。”

于是我便启开了日记的大门,日日晚间在纸上回忆白天的趣闻。

一年级时粉红的练习簿是我的第一本日记,那时我亦与妈妈共享。或是哪次游玩归来,众人双目疲倦,唯我心神爽然,纸页“刷刷”。妈妈的鉴赏是最有说服力的,她在漂亮的字旁留下精致的五角星,在歪曲的拼音边写下端方的楷体字,在可圈可点处画上细密的波浪线。她面色姁姁,眼中总透出欢愉的兴致,鉴赏之外,她并不改动一丝一毫。

而我渐长大,不再那样乐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却鼓动起朝夕相处的好友与我一起写下每日的情愫。每至两天,体育课上我便搬来椅凳与她同坐。同学们或下棋对弈,或相对谈天,我与她铺开纸页,胸中打算有一番作为。或轻轻耳语,或悄悄大笑,或相互瞅瞅近日来别人眼中的世界,或塑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美传奇,满足自己的幻梦与渴望。现在想来与友人的友谊许不只戏耍那么简单,我们平等的、推心置腹的文字游戏,记在那些单纯的简单的瞬间,使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校园生活中品出甘美滋味。

然终一日,我跨出童年的生活圈,至更宽广的天地游目骋怀。生活节奏固然紧快,而最为惬意的,仍是坐在“书似青山常乱叠”的案几前,徐徐在日记本上书下几行文字。此刻陪伴我的不只我的父母、朋友,亦有穿越时空以文字与我相见的人中翘楚。“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吾愿足矣。”这是我与鲁迅先生一同分享读书的阅读体验。“心宽屋自大,屋小心乃宽。”这是我同周有光先生共品那明灿有光的人生况味。“若你按照自然造就你的生活,那你一定不会贫穷;若你按照他人的观念造就你的生活,那你一定不会富有。”聆听伊壁鸠鲁的哲思,我亦为自己之随性深感富足。我时常端坐,默默地记下那些警句佳意,内心真挚地欢迎这些读来口颊生香的句子进驻我的生活,融入我的生命,与我共同面对现实的晨光与波涛。

晚间时分,记忆之花绽放之时,我将其轻轻采撷,小心安放入册册日记。我常认为保有日记习惯的人从不惮将自己的文字示众,因为它们那样真实、纯美,全然一个有温度的生命。日记成为人生瞬间的记载者和守护者,伴我走向完整独立丰富的个体。今日,它陪着我从跌撞的蒙童长为攀爬的顽少,亦将伴着我直至拄杖的耄耋吧,我想。

春花秋月入诗篇

“春花秋月入诗篇,白日清霄自散仙。”才女鱼玄机之言,也正合我的处世之志。便如林语堂所谓“人生如诗”,此言得之。人生便如诗,有沉郁顿挫,也有轻快柔美,春花秋月都入我诗篇,无法删减。

春花秋月,恰似人生之二境。春花,乃喜悦自得之境,而秋月,则恰恰相反,是悲凉哀婉之境,春花秋月入诗篇,两者交融,互相交织,才能铺写最辉煌的生命之诗。

春花之类,动心。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展现的神随物往;严羽《沧浪诗话》中所描绘的思与境谐,亦是陈继儒《小窗幽记》中所写的“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文豪们于诗词、文章中体验春花之美,畅游书海,与先贤神交,其中之自在满足,却是无法言述啊!却又如笠翁李渔《闲情偶寄》中体会民俗、自然,栽花养鱼,也不亦乐乎。沉醉于自然之景,也乃春花一乐也,一点点,一滴滴或是读书所得,又或是自然之享,经历的那一刻,便融入了自己的生命篇章,成为独一无二的诗篇,无法删除。

秋月之悲,醉心。“自古逢秋悲寂寥”,古往今来,秋都是一个让人悲怆的季节。而我看来,秋却只是一个幌子,真正要悲的不过是“秋”字下掩抑的那份情。《浮生六记》道:“世事茫茫,荣枯有数,岁月难量。”一句十二字,道尽沈复心中悲伤。或许妻子的逝世,身世的坎坷,足以让沈复悲凉,而他却执笔,将与妻子的快乐,悲伤全都记录下来。《浮生六记》那痛苦交织的快乐,却也铺成了沈复最壮丽的生命之诗。苦中有乐,乐中有苦。正如那春花秋月入诗篇,有苦方知甜。每一篇都是人生的记载,教人如何删减?

有“春花”,方知“秋月”之艰辛,有“秋月”,更显“春花”之美丽。春花秋月,都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正因有了这春花,我才知人家真情,也正因有了这秋月,我才更知世间冷暖。春花秋月,得之心而寓之于情,共同书写最美丽的人生长诗。

人生如诗,我愿体会那“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豪情万丈;我愿体会那“一泓秋水照人寒”的悲凉;我愿体会那“一汀烟雨杏花寒”的惆怅„„

春花秋月入诗篇,我愿用岁月铺写这生命之诗!

第五篇:2013-2014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附加卷(含答案)

2013~2014学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

(一)语文 Ⅱ(附加题)

注意事项2014.3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为选考历史科目考生加试内容,共2页,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为3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庄荀皆文士而有学者,其《说剑》《成相》《赋篇》,与屈骚何异。扬子云之文好奇,而卒不能奇也,故思苦而词艰。善为文者,因事以出奇。江河 之 行 顺 下 而 已 至 其 触 山 赴 谷 风 博 物 激 然 后 尽 天 下 之 变 子 云 唯 奇 故 不 能 奇 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

20.文中提到的“庄荀”指谁?写出他们的姓名。(2分)

21.本文认为“扬子云之文好奇,而卒不能奇”的原因是什么。(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家》中,高家因高老太爷久病不愈便请巫师来捉鬼,巫师说要捉高公馆所有房间的鬼,但当捉鬼捉到觉慧的房间时,却被觉慧挡在了门外。

B.《子夜》中,当吴荪甫等待公债市场斗争能传来好消息时,王和甫却打电话告诉他,屠维岳已将资金投给了赵伯韬,这让吴荪甫深感大势已去。

C.《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首尾呼应:开端是小男孩曼诺林在黎明时分送圣地亚哥出海;结尾是圣地亚哥扛着工具回来,小男孩再来看他。

D.《阿Q正传》中写阿Q临死前,感到最遗憾的事有两件:一是画押时,圆圈没有画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

E.《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出山时,先写司马徽推荐,后写徐庶再荐,之后用刘备三顾茅庐等情节来铺垫请出诸葛亮。

23.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32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中湘云、袭人劝说宝玉,宝玉听了大觉逆耳,并称赞林黛玉从来不说这样的混账话。他们跟宝玉说了什么混账话?黛玉听到宝玉的表白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请具体说明原因。(6分)

(2)“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这是《茶馆》中谁的台词,他为什么要这样说?(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孙犁论

贾平凹

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划,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书时的自在,是没有任何疾病的自在。好文章好在了不觉得它是文章,所以在孙犁那里难寻着技巧,也无法看到才华横溢处。孙犁一生有野心,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却没有仙风道骨气,还是一个儒,一个大儒。

数十年的文坛,题材在决定着作品的高低,过去是,现在变个法儿仍是,以此走红过许多人。孙犁的文章从来是能发表了就好,不在乎什么报刊和报刊的什么位置,他是什么都能写得,写出来的又是文学。一生中凡是白纸上写出的黑字都敢堂皇而之地收在文集里,既不损其人亦不损其文,国中几个能如此?

评论界素有“荷花淀派”之 说,其实哪里有派而流?他的模仿者只看到他的风格,看不到他的风格是他生命的外化,只看到他的语言,看不到他的语言有他情操的内涵,便把清误认为了浅,把 简误认为了少。天下的好文章不是谁要怎么就可以怎么的,除了有天才,有夙命,还得有深厚的修养,佛是修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初学者都 喜欢拥集孙门,学到一定水平了,就背弃其师,甚至生轻看之心,待最后有了一定成就,又不得不再来尊他。

孙犁不是个写史诗的人,但他的作品直逼心灵。到了晚年,他的文章越发老辣得没有几个人能够匹敌。举一个例子,舞台上有人演诸葛,演得惟妙惟肖,可以称得“活诸葛”,但“活诸葛”毕竟不是真正的诸葛。明白了要做“活诸葛”和诸葛本身就是诸葛的含意,也就明白了孙犁的道行和价值所在。

24.简要说明文中划线语句的含意。(7分)

25.本文对孙犁的作品有怎样的评价?(8分)

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江河之行 / 顺下而已 / 至其触山赴谷 / 风博物激 / 然后尽天下之变 / 子云唯奇 / 故不能奇也。

20.庄周荀况(2分,答成“庄子和荀子”,不给分。)

21.无学问作根基(学问不够),不能因事以出奇(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B、E(B项,将资金投给赵伯韬的是杜竹斋;E项,徐庶和司马徽的位置应对调)

23.(1)叫他走仕途经济之路(2分)。所喜,果然是知己;所惊,不避嫌疑称赞;所悲,父母早逝,无人做主,自己有病;所叹,你我为知己,何必有金玉论。(4分,每点1分)

(2)李三(1分)。一是对政治不满。政治的改良没有让社会好转,反而让百姓的生活越变越差。二是对王利发不满。茶馆改良致使活儿增多,但王利发既不涨工资也不添人,李三不痛快(3分,答对一点得2分,二点全对得3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执着(始终不渝)追求文学的最高境界;淡泊功名利禄;不追求时尚、赶热闹;不避世;

有学问、品德高尚。(每点2分,答出4点满分)

25.孙犁的文章写得自在(2分);孙犁创作题材广(2分);孙犁的文章有深厚的修养(2分)(答“语言有情操的内涵”得1分);孙犁的作品直逼心灵,晚年的文章越发老辣(2分)。

下载2017届苏锡常镇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7届苏锡常镇高三一模作文阅卷评分细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3-2014苏锡常镇一模作文(定稿)

    2013~2014学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作文范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

    2018苏锡常镇三模语文答案

    2017-2018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语文参考答案2018.05 1.B(盘踞:盘结据守,比喻某些自然现象长期在某地肆虐。占据:取得或保持地域﹑场所等。蛛丝马迹:比喻事情所留下......

    2014届苏锡常镇一模优秀作文选

    2014届苏锡常镇一模优秀作文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非洲谚语) 在这人世间有些路是非要单独一个人去......

    2012高三一模作文汇总

    2012年北京市各城区高三一模语文作文题目汇总 西城一模 电影《天堂电影院》的经典台词:If you don't walk out, you will think that this is the whole world.如果你不出去......

    2015届苏锡常镇高三语文二模作文评分标准

    七、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木心的一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

    苏锡常镇二模作文“留一点空间”写作指导

    苏锡常镇二模作文“留一点空间”写作指导 【题目回放】 18.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留一点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苏锡常镇二模作文“留一点空间”写作指导

    苏锡常镇二模作文“留一点空间”写作指导 【题目回放】 18.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留一点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2013徐州二检苏锡常镇一模考试作文阅卷反思与讲评材料与优秀作文

    徐州二检苏锡常镇一模考试作文阅卷反思 一模考试的作文命题形式为材料作文,较之以往的命题作文有所变化,由此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虽然与零模相比,均分有所提升,但从阅卷情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