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伊拉图同志事迹材料
伊拉图同志事迹材料
伊拉图,高级编辑,现任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从事新闻工作30年来,先后在内蒙古日报记者部、农牧部、周刊部、经济部、翻译部、总编室等6个部门工作,担任过基层记者、编辑、版面主编、副主任、主任、编委、副总编辑等职务,曾获得内蒙古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全国蒙文报纸新闻奖一等奖9次;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次。他编辑的新闻稿件中,有8篇作品获得内蒙古新闻奖和全国蒙文报纸新闻奖一、二等奖,1篇作品获得五省区党报民族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全区、全国性专业新闻奖40多次。2004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5年,被选入内蒙古自治区“四个一批”优秀人才,同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无悔的选择
注定和记者这个职业有一种不解之缘。1987年,伊拉图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的时候,曾有留京的机会,来到内蒙古日报社后,又有调到自治区政府部门工作的机遇,但他毅然选择了新闻事业,并且无怨无悔。
刚参加工作时,为了让新来的大学生了解基层,得到锻炼,内蒙古日报社决定让他们到基层记者站工作1年。有人想方设法留在相对安逸的呼和浩特市,他却自愿报名来到离呼和浩特市最远、内蒙古最寒冷最艰苦的呼伦贝尔盟记者站。
从小就习惯了吃苦的他,紧紧抓住这个学习实践机会,顶风冒雪,扎根群众,穿林海,访草原,结交了一批“安达”(兄弟),采写了一批反映群众鲜活生活和诉求的新闻作品。他也完成了对新闻工作初窥门径到逐渐熟悉的过程。那一年,他共采写稿件近80篇,在“新记者”中创造了奇迹,连老记者也不得不刮目相看。
1992年,他又一次自愿报名,随内蒙古自治区社教队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格吉乐图嘎查下乡1年。他与当地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苦,一边为牧民宣讲党的方针政策,一边真情记录他们的生活,他那低调、认真、热心的品格,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当年11月1日,他在基层一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的脚底沾着泥,笔端带着情,心头压着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大写着一名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
这些年,他有1300多天是在乡下采访;他的足迹,走遍了内蒙古自治区12盟市80多个旗县;他采写的各类新闻稿件达到1500多篇。各种大奖也如影随形:1992—1994年,他采写的稿件《活畜市场放开势在必行》等稿件连续3年蝉联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全国蒙文报纸新闻奖一等奖。其中《我区稀土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推广工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荣获中国新闻奖。通讯《内蒙古细毛羊从牧场走上拍卖台》一举拿下1999年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全国蒙文报纸新闻奖三等奖3个奖项。同事们因此说他 1 是“获奖专业户”。
执着的追求
1997年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年。
当年4-7月,他参加了内蒙古日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报道组,承担了多项重点报道任务。期间,他先后深入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的6个旗县市10多个苏木乡镇采访,完成了中央代表团赴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大青山革命根据地慰问活动的报道,先后采写了50余篇新闻稿件。
当年10月初,报社派他去赤峰市搞报纸发行,并完成全区扶贫开发现场会议、全区农区畜牧业现场会议的报道任务。这一走,就是48天。48天时间里,他深入赤峰市和通辽市的11个旗县区,在圆满完成了报纸发行任务的同时,采写了新闻述评《合作经营带来了什么》等获奖作品。
一个又一个重大采访报道任务压在他的肩上,他不讲条件,不说困难;一次又一次在采访一线奔波忙碌,他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就在那时,无情的病魔正悄悄地吞噬着他心爱的妻子的身体。他急忙赶回家里,带着妻子奔波于呼市各大医院求医。没想到,这场病折磨了妻子3年……
1999年8月初,妻子的病情有所稳定。此时,编辑部正在组织策划新中国成立50周年成就报道。看到他按耐不住奔赴一线采访的欲望,妻子鼓励他说:“你去吧,我自己能行!”
临行的前一天,分管社领导通知他:“报社首次处级干部竞争上岗的演讲8月中旬进行,你的民主测评结果很不错,就别下乡了”。他知道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思来想去,他还是对领导说:“已经定好了下乡,这次竞聘就不参加了。”
这一次,他采访了共和国的同龄人、全国劳动模范、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牧民乌力吉和培养百名大学生的赤峰市巴林右旗益和诺尔苏木沙布嘎嘎查(行政村),撰写了《一个牧民的50年》《沙布嘎嘎查50年的民族教育》等稿件,两组报道采用大跨度、跳跃式、粗线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反映了内蒙古农村牧区和农牧民“唱着东方红翻身得解放、靠着改革开放走向富裕文明”的50年历程。
当年12月份,妻子病情恶化,转为急性白血病,再度住院治疗。这次妻子的病情未能好转,住院治疗7个多月,于2000年8月1日去世……
无私的奉献
“你照顾了我4年,作为丈夫,你尽到了责任和义务,我不再拖累你了……”带着妻子临终不舍的目光,带着妻子最后殷殷的嘱托,他含着悲痛踏上了新闻采访的征途。
他深爱妻子,深爱新闻事业。他自己坚持写精品,也带动着新人写好新闻。许多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经他的“精雕细刻”都成了精品稿。他编辑 2 的长篇通讯《雄鹰展翅鹏飞万里》、消息《鄂温克旗牲畜常年吃上了新鲜牧草》等稿件,分别获得了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蒙文报纸新闻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五省区党报民族好新闻奖一等奖。
“敏锐的新闻意识和捕捉独家新闻是他的一大本领”。同事们这样评价他。
2003年,“非典”刚刚解除,他把年幼的女儿托付给亲戚,带领蒙文报“调整产业结构兴区富民万里行”采访报道组下乡采访,一走就是两个月,行程1.5万公里,先后到12个盟市、40多个旗县区、100多个厂矿企业、苏木乡、嘎查村和农牧户进行深入采访,沿途捕捉鲜活新闻,用蒙、汉文采写现场短新闻20多篇,并采写了“调整产业结构兴区富民”大型系列报道10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其中,他采写的长篇综述《畜牧业的大调整大转移》等系列报道,荣获2003年度内蒙古新闻奖特别奖。
2006年,他组建了新的家庭。妻子了解他的过去,明白他对新闻记者这个职业的挚爱,更加支持他的工作,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的新闻之路越走越远……
沿着草原上九曲的河流,他踏歌而来;迎着农牧民热情的笑脸,他大步前进。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一路,又是10多年。
2014年,他不负众望,成为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按说事业上该做的都做了,该有的也都有了,自己也不再年轻,但他依然坚守着对记者职业的那份执着,依然为党的新闻工作而不懈地奋斗着。
这年7月,社里开展“记者走基层改文风转作风”活动,他亲自带领4名年轻记者深入牧区一线采访了近20天,采写的消息《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游牧系统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上4块版的专题报道,被评为“全国蒙文报新闻奖一等奖”。
2015年,作为分管内蒙古日报蒙文报业务的总编辑,他敏锐地抓住了总书记在视察内蒙古时强调的“着力加强牧区工作”这一重要指示,亲自策划完成了“今日牧区”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报道组先后深入牧区70余天,走访了26个旗县、300多个苏木(镇)、1000多个嘎查(村),围绕畜牧业、民生、教育、文化、卫生、科技、法治等七大主题,全方位、多角度挖掘和展示“十二五”期间内蒙古牧区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1篇综述(头版头条)加4个特刊的模式集中推出约13万字的系列报道,为内蒙古日报蒙文报的大型主题采访报道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016年4月份,在蒙文报召开的一次编务会上,伊拉图语重心长地和年轻编辑记者说:“我们要按照总书记48字精神的要求,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说完这段话,他离开了会议室,站在窗前向远处眺望,晚霞映红了天空,呼和浩特又迎来了一个美丽的夜晚,而今晚,他又要和同事们一起,奋战在夜班的一线……
伊拉图工作简历
伊拉图198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当年被分配到内蒙古日报社工作。
1987.07 —— 1988.07在内蒙古日报社呼伦贝尔记者站当记者;
1988.07 —— 1998.12在内蒙古日报社蒙编农牧部当记者、编辑;
1992年3-12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呼格吉勒图嘎查(行政村)下乡;
1999.01 —— 2001.03在内蒙古日报社蒙编周刊部任经济周刊、社会周刊编辑组副组长、组长;
2001.03—— 2002.04在内蒙古日报社蒙编总编室评论组组长、综合新闻版责任编辑;
2002.04—— 2007.07任内蒙古日报社蒙编总编室副主任;
2007.07—— 2009.01任内蒙古日报社蒙编经济部副主任;
2009.01—— 2012.04任内蒙古日报社翻译部主任;
2012.04—— 2014.10任内蒙古日报社蒙编总编室主任;
2014年10月至今担任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
第二篇:苏乙拉图同志先进事迹
引导牧民增收致富的指导员
记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苏木额尔登乌拉
嘎查党支部书记苏乙拉图
苏乙拉图 阿巴嘎旗伊和高勒苏木额尔登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1966年4月出生,1988年4月入党,函授大专文化。
苏乙拉图同志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心存一条信念,那就是对党的忠诚;心系一条宗旨,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怀一条戒律,那就是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一身正气。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积极带领嘎查牧民办实事,办好事。
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党员形象
俗话说“牧民富不富,全靠车头带”,苏乙拉图作为额尔登乌拉嘎查党支部书记,他用自己最朴素的感情和炽热的情怀,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搞建设。他带领嘎查全部党员和广大牧民群众,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力度。
前些年,额尔登乌拉嘎查党支部的战斗力弱,党员纪律松懈,制度不健全,办公场所和活动阵地多年失修。1 苏乙拉图担任书记后,诊断结症、对症下药。先后投入4万多元,按高标准、多功能的要求维修扩建党支部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确保支部成员办公有场所,党员活动有阵地。积极申请草原书屋工程,确保嘎查牧民党员空余时间可以读到自己有用的书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他组织牧民到经济较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放宽思路,改变落后生产方式;聘请“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讲师团巡回宣讲,教育牧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养畜。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支部干部学习教育,把每个月的后三天作为集体学习日,带头学习、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政策、法规,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素质,采取各种办法把党员的思想统一起来,坚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达小康的信念。
带头示范,走科学发展新路子
在这几年的牧业生产中苏乙拉图意识到传统的粗放式牧业生产的弊端,他认为,说再多的话也是空的,不如自己先带头干起来,于是他把自己13000亩草场分成几片进行围封,分别作为抗灾基地、羔羊基地、母畜基地,大大提高了草场利用价值,通过开展羔羊育肥收入也比以前提高2万多元,在牧民生产中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由于看到了他家的变化,嘎查牧民都纷纷效仿他 2 的做法,积极开展羔羊育肥、划区轮牧、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开展休牧、禁牧工作,走出了一条现代畜牧业发展新路子,仅通过羔羊育肥一项该嘎查每年户均就净增5000元左右。
随着这几年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苏乙拉图的思想也跟着时代同步走,改变了以前牧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牧区,尤其老人生病也无法得到及时医治,所以他说以后他老了一定要去城里养老,苏乙拉图怎么说了,也怎么干了,分别从锡林浩特市和阿巴嘎旗买了两套楼房,不忙的时候也去城里住上几日,过几天城里人生活。
帮扶互助,带领牧民奔小康
为了帮助嘎查贫困户都能早日脱贫,苏乙拉图和支部一班人研究决定,对申请到的40万项目款,用在为贫困户脱贫致富上。于是用这40万项目款买母畜,以462只为单位投放到15个贫困牧户家中进行饲养,在短短的两年间就使这些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000元。
为了鼓励牧民积极参加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解决牧民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他从嘎查集体出资1.6万元,为全嘎查312个牧民缴纳了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自筹款部分,切实减轻了牧民负担,使牧民参加牧区新型合作医疗率达到100%。同时他也鼓励牧民学生奋发 3 图强,努力学习,他常对自己女儿说“我们牧民不能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像瞎子一样”。在他的督促下女儿没有辜负他的希望成功考入新疆大学,他还为本嘎查考上大专院校以上的学生每人每年奖励1000元目前已为10名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发放了奖励资金,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牧民子女因家庭生活困难而辍学的问题。
苏乙拉图把带领广大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知难而进,奋发向上,自强不息,树立新时期优秀党支部书记的光辉形象,牧民真正信任他、爱戴他,这也是对他多年工作的有力肯定,相信在他带领下的嘎查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苏乙拉图同志1987年被阿巴嘎旗委授予“阿巴嘎旗优秀团支部书记”称号,1989年、1991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苏木级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旗级劳动模范”称号,2000年被锡林郭勒盟盟委授予“盟级先进个人”称号,2001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苏木级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苏木先进嘎查干部”称号,2006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防灾减灾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草原110先锋”称号,2007年被阿巴嘎旗旗委授予“草畜平衡先进个人”称号。
第三篇:伊才勇同志优秀事迹简介
伊才勇同志优秀事迹简介
伊才勇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兢兢业业、勤劳务实,为企业的壮大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得到了公司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
一、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将企业带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他通过引进MBA先进的管理经验,组织公司高层学习世界著名企业的管理理念。全面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使管理人员的营销思维和管理方式得到很大的提高。增强了管理人员对外资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为企业“立足辽宁辐射全球”的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了一套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在这套管理体系下,人事任用和薪酬发放上的主观随意性减少了,制度成为至高无上的管理者,有才能的人得到了提拔,职工的辛勤工作得到了认可,经济处罚也被沟通和培训所取代,人性化的管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环节。
二、打赢国际反倾销诉讼案,开拓国际市场、发展新兴产业
2006年欧盟对华436家速冻草莓出口商提出了反倾销诉讼,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员工上下同心,配合律师共同取得了有史以来最大一宗农产品反倾销诉讼案,而我公司是此次诉讼案中胜诉的2家出口企业之一,是辽宁省内唯一的一家。公司于2005年兴建年产500吨果菜冻干生产线项目。作为项目主要负责人,严格要求,锐意进取,在短短的七个月内便提前完成了的全部土建工程,降低了建设成本。项目将在2008年底投入生产,届时将新增销售收入7500万元;利润2627万元,税金579万元,出口创汇908万美元。
三、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作为一名优秀领导者,他经过多年来的劳动付出,使公司发展成为丹东地区农副产品加工出口的领军企业,并荣获了国家、省级、市级多项荣誉称号。200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278万元,其中出口创汇1185万美元,年利润437元,税金268万元。同时带动了地区内的包装、印刷、运输等二、三级企业的快速崛起,形成了一条产业集群链。
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他用创新的模式带动了地区农副产业的快速崛起,他提出的“农业产业化规模管理”的设想,以科学化的程序一步步指导果农的种植。使得当地的种植业形成了地区规模化,实实在在的增加了果农们的经济收入。目前共发展长期签约种植户已达8000余户,带动草河经济管理区内山东沟村、黄岭村、管家村、上堡村、下堡村、秋岭村、保卫村9个乡村,75个村民组的11000人致富,共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18000亩。农户在以前人均纯收入40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收入近2500元。使地区生活水平标准进入小康生活。
五、心系下岗职工,共建和谐社会
他时刻不忘关注社会弱势人群的生活状况,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号召,公司在招收加工生产人员时,他首先考虑到就是招收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年龄相对稍大的下岗工人,为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他不仅按期足额的发放工人的工资。并且在各项待遇方面也最大限度的满足工人的需要。他通过对公司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提供300人就业岗位,安置了社会的富余劳动力,为政府缓解了就业压力,为下岗失业职工提供了生活保障。既巩固了地方经济,又安定了社会,又壮大了企业的自身,收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第四篇:伊合拉斯公司简介(修改版)
伊合拉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简介
新疆伊合拉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2月,注册资金800万元,位于乌鲁木齐市解放南路695号,公司现有职工600余人,是一家集穆斯林(清真)食品研发,生产和配送、连锁超市经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近年来,在自治区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商业模式、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托资源优势,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
为了充分利用新疆独特的原材料资源优势,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食品的研究开发、规模化生产,实现公司长期健康发展为目的,公司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红雁路268号投资5000万元,建立了现代化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伊合拉斯食品厂,该厂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拥有年生产5000吨沸尔玛(营养粉)、2500吨饼干、2000吨巧克力、1000吨糖果、1000吨糕点(月饼)等6套全自动生产线。主要生产“伊合拉斯”牌老年、青年、女士营养粉,“伊合拉斯”牌果仁系列沸尔玛、巧克力、威化巧克力饼干、糖果、蛋黄派、月饼等200多种产品。公司积极开拓市场,除了电视广告、公益赞助等营销策划外,先后在乌鲁木齐市、伊宁、克拉玛依、哈密、吐鲁番、库尔勒、阿图什、喀什、和田、博乐、乌苏等全疆11个大中城市建有56家配送中心、860个连锁超市、4万平方米的成品库房、形成了以配送中心和超市为主体的、遍布南北疆的物流流通体系,逐步走向了北京、上海、宁夏、内蒙古、兰州,哈尔滨等内地大中城市以及中亚国家。企业形象深入广大消费者的心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公司生产的各种产品,深受各族消费者的青睐。
二、确保质量安全,塑造名优品牌
公司成立这10年来,以“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质量方针,把质量体系放在管理的首位,严格按照GMP(良好生产操作规范)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对员工的个人卫生、操作规范、生产环境、基础设施做了明确规定并严格检查,从采购、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实施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质量控制体系。公司先后被自治区消费者协会评为消费者信得过企业并通过国际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QS认证以及国际食品安全监控中心HACCP体系认证,公司产品取得自治区标准化协会“符合标准信用产品”称号和乌洽会金奖产品,企业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被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质量信得过产品”,企业四种产品已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 “伊合拉斯”商标荣获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命名的新疆著名商标称号。
三、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做大做强企业
公司充分利用新疆特色农产品资源,开展民族传统食品现代化改造和特色食品的开发。从原料生产到产品加工实施产业化经营机制。公司采用“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和田、阿图什、轮台,木垒县等地区签订了原料收购协议。核桃、杏仁、鹰嘴豆、红枣分别是上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上述地区的主导产业。通过形成利益共同体,既保障公司原材料的供给,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链。公司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安置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几十万人增收。为解决当地的再就业和社会稳定团结做出了自己的努力。2006年公司被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认定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四、不忘社会责任,谋求长远发展
公司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忘记对社会的回报,几年来,公司先后解决下岗和待业青年就业,安排就业岗位2000多人次。在捐资捐款方面,先后捐资近300万元为贫困地区农民解决生活和建立希望小学;捐资100万元,为阿图什阿扎克乡打机井、修路、修桥、援助教育,解决了该乡饮水、交通、教育等生活困难;2005年为新疆大学就读有困难的学生捐助10万元;2006年公司为喀什地区疏附县吾库萨克乡捐资20万元创办“伊合拉斯希望小学”,同时为了解决这所小学的各项办学费用,每年另外捐助5万元;2007年为支持和田地区的教育事业,捐资60万元,在和田县创办了第二所“伊合拉斯”命名的希望学校,同时为了解决该学校形象和学生着装问题,每年给学校学生提供校服一套和每年5万元的捐款;7·5事件后为受害者捐助12万元。通过一系列的爱心活动,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更使“伊合拉斯”品牌深入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内心。
新疆新疆伊合拉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浓厚的地方特色、高品质的产品、严密的质检手段、严格的管理在10年间打造出了“伊合拉斯”这一优秀的地方民族品牌,“伊合拉斯”这个词在维吾尔语中的含义是“忠诚”,这也是公司当初创设这一品牌的初衷,从大的方面讲,我们将忠于党和国家、忠于人民;小的方面讲我们将忠于自己的企业、让自己的产品忠于消费者,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
今年,国家给与了新疆很多的关心和政策性的支持,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也将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如既往地去奋斗、去创新,为把“伊合拉斯”建设为中国清真食品第一品牌而努力奋斗!
新疆伊合拉斯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2010年10月
第五篇:小伊小拉姆日记
主人望着伤痕累累的我们,想起当时把我们赶出去的时候,眼泪不禁潸然泪下。我们和主人相拥在一起,抱头痛哭。叮咚!叮咚!呀,不好坏拉姆爱丽娜来了。爱丽娜尖叫,“天哪,你们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还把陌生人带到我们家里,你不想活了吗。”只见爱丽娜扬起鞭子就朝我们劈头打来。主人挺直了身板,拽住鞭子说:“你们这间黑屋,随便打人。”主人虽然正义的对她说。可是爱丽娜好不领会,像个好斗的小公鸡。插着腰说:“你们一个也别想走。”这时爱丽娜的主人来了。爱丽娜的主人说;”不好好干活,还在家里撒野。”我的主人说:“你随便扣押人,就是不对的。”爱丽娜和它的主人板着脸说:“除非先赔我们加的点灯,还有贵族台灯,法式香水,和比利时带回来的巧克力。主人问:“一共多少钱?”爱丽娜娇声娇气说:“8697元。”主人掏出钱包把钱给了爱丽娜的主人,我们手牵着手回家了。
一回到家,我们惊奇的发现,家里都变样了家园是一座雪山,可以种10棵菜呢。小屋也变了,充满了田园的气息。已进小屋,小耶热烈的欢迎我们。可小娅用眼睛瞟了我们一下。继续吃着爆米花,看电视。主人保证以后发生什么事情,再也不赶我们走了呢。才过了一会,天就黑了,我们坐在椅子上,闻着从厨房里飘来的一阵阵香味。我和小宝贝的口水直流。我心想:好久没有吃到主人做的菜了,想起在爱丽娜家过的日子,我的眼泪又止不住了。主人说终于完成了,还有一个大蛋糕呢。小娅懒懒的坐在贵族椅上一动不动,我和小宝贝说:“我们去端菜。”小恩笑着:“你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还是我们去吧。”恭敬不如从命。小恩和小耶充当起了店小二。
不一会小恩出来了,他大叫道:第一道火腿三明治。第二道珍味八宝饭,第三道苹果派,第四道草莓派,第五道拉姆小馒头,第六道黑森林怪味圈,第七道大热狗,这么多菜,我和小宝贝已经知足了,但小娅说:“有品位的人就要菜多,”小主人还是不停地做……第八道美味花香豆,第九道椰香烤饼,第十三道杰克南瓜酥,第十四道云朵面包,最后一道是给小伊和小宝贝特意准备的虫虫谷特色布丁。我们的口水都要流干了。吃完饭,主人还有一件神秘礼物要给我,噔噔噔噔!一件白色蕾丝的拽地长裙,还有系在头上的粉色丝带呢。看的小娅眼睛都红了。主人说:“赶快穿上试试,”我迫不及待的穿上。”小恩小宝贝都惊呆了,简直是仙女下凡,我照照镜子,也不敢相信眼前这位窈窕淑女。小娅急了对主人说:“我也要我也要。”主人说下次再买给你。”接着我们又是一阵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