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石油学会首届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公示
附件
中国石油学会首届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
入选人员及主要事迹
(人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1、王峰,男,汉族,1967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首批高级技术专家。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中国石油股份公司重大专项等多项研究工作,在水平井压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国家专利9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获孙越琦青年科技奖。
2、田军,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创新形成的前陆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地质理论与技术,在库车找到一个2万亿方储量大气区;在塔中塔北找到两个10亿吨级碳酸盐岩大油田,为塔里木油田连续八年油气三级储量超4亿吨,连续六年年产油气2000万吨以上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3、白旭明,男,满族,1969年10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华北物探处总工程师。创新提出了体现华北探区特色的系列物探技术,所倡导形成的城区勘探、二次三维、2.5T等勘探技术,为华北油田增储上产,油气勘探大发现、大突破作出贡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发明专利1项,受理专利1项,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著作1部。
4、冯耀荣,男,汉族,1960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从事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32年,主持、负责或作为骨干成员完成了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28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和研究文集9部。获第十五届孙越崎能源大奖、中国石油集团杰出科技工作者。
5、刘文汇,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教授,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40余项,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油气地质理论发展和勘探技术支撑作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已合撰专著10余部。
6、刘玉章,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页岩气研发中心主任,是国家973页岩气开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有30多年工作经验,在堵水调剖、提高采收率、储层增产改造方面取得多项成果,特别在高含水油田改善水驱开发和非常规储层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近期组织开展页岩气开发机理和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工艺研究,形成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引领了国家相关规划、政策和标准制订。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4部。
7、李相博,男,汉族,1965年7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战略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长期致力于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尤其在陆相盆地深水沉积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认识,建立了深水砂质块体搬运沉积(SMTD)的判别标准。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近年取得一系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国石油“西部大庆”建设作出了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发表论文32篇,其中1篇入选“中国精品期刊顶尖论文——领跑者5000”(F5000),1篇荣获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优秀论文奖。
8、杨智光,男,汉族,1966年3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兼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主持开展了碳酸盐岩、火成岩及酸性气藏高效安全钻井技术、复杂地质条件下深井钻井液与高温高压固井技术等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论文或在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30多篇。获国家工程技术事业突出贡献者、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工程技术十大杰出科技贡献者。
9、罗东红,男,汉族,1961年11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开发总师。从事海上油气田开发、生产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30多年。参加国家重大专项和863课题3项。负责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综合科研6项,生产性科研52项,解决重大技术问题13项。负责主持了30多个油气田的开发方案研究和报告编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
10、张师军,男,汉族,1962年11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参加了十余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973项目和国防化工新材料项目,完成20余项中国石化项目。主要从事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发泡技术研究,高性能BOPP专用料等合成树脂、纳米级全硫化粉末橡胶粒子的开发、加工及应用。获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中国石化科技发明奖及进步奖15项,国外专利10项,已授权国外专利8项,国内发明专利47项,发表论文68篇,参与编写学术书籍8部。
11、张金权,男,汉族,1972年6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通信电力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主持应急通信与信息、油气物联网、管道安全监测等重要领域技术攻关,完成 863 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4 项、中国石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3 项,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1 项,中国石油自主创新重要产品 2 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14 项,专利 106 项,主持编写国家行业标准 2 项和国家工法 1 项,发表论文10余篇。
12、钟兵,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多年从事低渗高含水、复杂气水关系等不同类型气藏科学开发和提高储量动用率、采收率的技术攻关,先后主持和承担完成各级攻关项目60余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13、贺晓军,男,汉族,1966年7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科技开发处副处长。主持和参与科技攻关项目50余项,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项国内首创,8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FITS加氢系列技术更是全球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申报国际发明专利6项、中国发明专利13项,发表论文16篇。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首届湖南省石油化工优秀工程师。
14、聂红,女,汉族,1962年1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石油炼制核心技术加氢催化剂与工艺研发近30年,主持并承担多项国家和中国石化重大项目。所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50多套装置,为重油高效转化以及生产满足国IV、国V排放标准的车用燃料作出重要贡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主持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并已成功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项生产技术的国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中国石化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各1项,中国专利授权120余件,国外专利授权50余件,发表论文90余篇。获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
15、高雄厚,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持完成了国家973、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围绕高品质清洁油品生产、重劣质原油高效转化及降低石油加工过程碳排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创造经济效益逾60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7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索引30篇),出版专著3部。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创新奖、甘肃省科技功臣、中国石油劳动模范。
16、高瑞民,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教授级高工,现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院长。多年从事钻采工艺、提高采收率及油田化学等技术攻关,先后主持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5项。主持攻关的特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陆相页岩气勘探发现与技术突破及鄂尔多斯盆地下组合低渗/特低渗低温油藏工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延长油田增储上产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授权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22篇。
17、董月霞,女,汉族,1968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总地质师。从事石油地质勘探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21年,主持、参加并完成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中国石油“九五”重点科技工程项目等30余项。针对渤海湾盆地复杂地质条件,创造性地实践了富油气凹陷立体勘探理念和精细勘探配套技术,使油气钻井成功率和储量发现率大大提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创新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撰专著6部。获第十五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奖、第十一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和中央国家机关企业劳动模范、中国第十八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8、董绍华,男,汉族,1972年1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科技信息处处长。在中国管道界率先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组建国内最早的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管道检测、评估、修复为一体的多元化技术创新基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全国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2项,编制国家、行业、企业标准45部,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
19、程杰成,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先后主持国家和中国石油攻关课题20多项,解决了化学驱相关理论和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其中聚合物驱技术实现系列化、产业化,三元复合驱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工业应用,发明的泡沫复合驱油方法拓展了四次采油技术新领域。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多个油田应用,大庆油田化学驱产油量连续12年达1000万吨以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化学驱生产基地。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集体奖)主要贡献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多项,专利12项,发表论文65篇,著作2部。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缪长喜,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先后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及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35项,主持开发的乙苯脱氢催化剂和苯乙烯成套技术,每年为应用企业创造效益18亿元以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156项,发表论文77篇。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专家。
第二篇:中国石油学会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人员及主要事迹
附件
中国石油学会第二届
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人员及主要事迹
(人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1.王招明,男,汉族,1955年7月出生,教授级高工,原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总地质师。长期在一线从事科研生产工作,创新形成含盐前陆冲断带超深砂岩油气地质认识和礁滩复合体、层间岩溶型油气藏地质新认识,对前陆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东河
1、克拉
2、克深气藏群、塔中、哈拉哈塘、古城
6、中深1等多个油气重大发现的核心技术贡献者,为油田的跨越发展和新疆的发展、稳定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二等奖18项。
2.王香增,男,汉族,1968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在特(超)低渗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关键技术、特(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开发、页岩气勘探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2项,授权专利29项(发明专利13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被聘为陕西省三秦学者,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第二十四届孙越崎能源大奖。是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冯庆善,男,汉族,1974年10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负责ISO管道完整性管理标准编写和工作组召集,担任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 TM0125-2015《防腐层耐划伤测试方法》标准编写委员会主席、ISO/TC67/SC2/WG21工作组召集人、ISO19345《管道完整性管理》项目负责人、GB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第一编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30余篇。发布NACE标准1项、国家标准3项,编写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9项。获ASME全球管道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兰玲,女,汉族,1963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清洁燃料重点研究室主任。长期在科研一线潜心从事加氢技术研究工作近30年,进行多项国家攻关课题、中石化十条龙攻关课题、中石油重大专项课题等研究。首创的柴油加氢改质MCI技术、汽油加氢脱硫DSO技术广泛应用于中石油、中石化20多家企业大型汽柴油加氢装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申请专利70余项,取得技术发明授权20余项,发表论文30 余篇。获中国石油先进科技工作者、十大科技金花、劳动模范,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
5.刘书杰,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海油研究总院钻采研究院院长。从事钻完井专业现场和科研工作27年,具有陆地和海上油田开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钻井隔水导管下入深度控制、区域井壁稳定性等领域具有较深的造诣和建树。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海洋工程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中海油建设“海上大庆油田”立功个人、渤海3000万吨立功个人、“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6.刘合,男,汉族,1961年3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持攻克精细分层注水提高老油田采收率、非常规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和深层火山岩气藏开发等采油工程关键技术,支撑了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对同类油田勘探开发起到先导示范作用。作为863首席专家和中美“能源与水”政府合作中方负责人,引领先进采油工程技术方向,开展CO2无水压裂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解决能源开发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能源与水纽带关系。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发明专利19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孙越崎能源大奖、黑龙江省长特别奖。
7.刘向君,女,汉族,1969年6月出生,教授,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一直致力于岩石力学、测井以及石油工程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是我国首先在测井资料工程应用领域做出成功探索的专家之一,在工程地质力学参数场预测,复杂地层井眼稳定性预测、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领域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10余篇。获孙越崎能源科技青年奖,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8.李杰训,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设计师。作为大庆油田地面工程技术领军人物,组织开展聚合物驱地面工程技术研究,取得的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优秀设计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优秀规划设计奖18项,获得专利4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2篇。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行业设计大师。
9.李浩,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作为加氢专业和天然气净化专业的带头人,带领团队攻关形成适应大型高酸天然气净化的系列工程技术,完成海南炼厂大型渣油加氢工艺及工程技术开发和几十套加氢装置的设计工作,负责加氢及天然气净化技术开发与研究等科研项目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1项、银质奖1项,金钥匙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行业突出贡献优秀人物,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石油和化工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10.张水昌,男,汉族,1961年11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在海相油气生成与成藏机理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对海相石油地质理论进步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推动油气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在海相油气资源预测与勘探发现中成功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发表论文284篇。获中国石油杰出科技工作者。
11.张丽霞,女,汉族,1962年8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1项,提出“陆相湖盆具备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新认识,组织完成中国陆相页岩气第一口出气井,填补我国陆相页岩气勘探空白。实现延长油田深层石油勘探、天然气勘探及陆相页岩气勘探的全面突破,有效缓解延长石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近20篇。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延长石油集团劳动模范及先进个人。
12.张玮,男,汉族,1957年1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长期工作在物探科研与生产一线,担任“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油气专项《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长,带领科技团队开展物探核心软件、装备、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配套技术成为我国陆上新一代地震勘探技术,在国内全面替代国外技术,为中国油气勘探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
13.金成志,男,汉族,1960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地质师。全国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松辽盆地致密油开发示范工程和“大庆探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项目长,主持完成19项省部级、公司(局)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发表论文28篇。
14.胡志海,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具有25年加氢技术研发和管理经历,研发方向包括清洁燃料生产技术、重油高效转化技术、油化结合技术、替代燃料技术、炼油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和催化剂降成本等,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十二五”支撑项目子课题及数十项中国石化课题的研发,主持开发的技术在30余套工业装置成功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前瞻性基础性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发明专利近300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6篇。
15.赵勇,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技术发展处处长。长期从事低渗及致密油气田开发科研工作,对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和工具、超低渗透油藏改造技术、子洲米脂气田防漏堵漏路技术和大型储油罐阴极保护技术作了较深刻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试验,为长庆油田实现年产5000万吨、建成“西部大庆”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16.唐建明,男,汉族,1965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首席专家。从事生产科研一线工作25年,主持并承担“七五”至“十二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数十个部级大型油气地震勘探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发明专利8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中国石化劳动模范、杰出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功勋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创业奖。
17.贾爱林,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院长,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天然气开发关键技术”项目长。长期从事开发储层、地质模型建立、开发方案的研究工作并有一定的造诣,攻关形成我国6类主要气藏的主体开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银锤奖、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奖,中国石油十大杰出青年、特等劳动模范,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名。
18.常宏岗,男,汉族,1965年6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院长。从事油气田开发和石油化工领域科研及管理,主持“大型高含硫气藏安全开采和硫磺回收”获20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4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制定“ISO 16960用氧化微库仑法测定总硫含量”国际标准和“GB 17820-2012 天然气”等12项国家标准,主编《配方型脱硫溶剂的应用与气体净化工艺的发展动向》《天然气气质管理与能量计量》等专著,组建“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等。获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19.谢玉洪,男,汉族,1961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师兼勘探部总经理。主持并参与“八五”至“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国家“863”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研项目30余项,创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理念和勘探工程技术体系、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理论和技术体系,研发平台拖曳隔水管移位技术和耐温抗压防冲蚀为核心的测试模块化工艺等,为南海西部油田2008年油气产量上千万方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0年实现国内油气产量5000万吨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团体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发明专利16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漆立新,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主导塔河油田整体评价、顺托果勒大型凝析气藏和顺托-顺南大型天然气藏勘探,发现两个亿吨级油气田群,新增三级地质储量超 5 亿吨,探明储量超过2亿吨。提出早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盆地具备完善的生、储、盖组合,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热液溶蚀型储层形成模式,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勘探发现奠定理论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第三篇: 潘一山,辽宁省评选推荐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结果公示
辽宁省评选推荐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结果公示
按照中国科协《关于开展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要求,根据《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表彰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省科协组织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学会和各市科协上报人选进行认真评选,评选出上报人选26名(其中十佳人选1人),为了接受社会监督,现将拟上报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进行公示。公示期为9月11日-9月22日,如对上述上报人选有异议,请与省科协组织宣传部联系。
通信地址:(110016)沈阳市沈河区文艺路44号(省科技馆8楼);
联系电话:024—23212013 23221497
辽宁省拟推荐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名单
于逢平,男,汉族,1971年生,大连造船厂集团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他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精于管理,是时代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主持的BELANAK FPSO等多个新产品研制和技术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半条船船台建造下水及坞内漂浮合拢工艺”更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其本人荣获“大连市优秀共产党员”、“首届大连市青年科技奖”、“大连市优秀生产运行工作者”、“中船重工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于2009年入选辽宁省百人层次人才。
王越超,男,汉族,1960年生,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主持完成十余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取得多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奖5项。作为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积极组织领导开展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光电信息处理等科技创新、推动高技术成果转化,并做出突出贡献,研究所设立的新松机器人公司在创业板首批上市。研究所已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国立研究机构,党和国家领导人近年来多次来所视察。
任永志,男,汉族,1968年生,辽宁省能源研究所室主任,研究员。长期工作在科研工作第一线,多次承担和完成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省(部)科技计划项目,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节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发表有价值的科技论文30多篇,获省科技进步2等奖两项。举办了7届“国际生物质气化技术及其应用培训班”,促进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与交流。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
刘成雁,男,满族,1958年生,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是辽宁省委和省政府联合授予的“省级优秀专家”,还曾分别获得过省政府、省科协授予的“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大学毕业后的三十多年中,他一直从事着科研、教学、科技推广及管理工作。他曾多年在东陵区任职,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推广适用新技术服务;他在任省属科研院所负责人的十余年中,带领全院职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和民生安全,特别是在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奥运会的食品安全提供保障服务,做出了突出的工作;
刘敬党,男,汉族,1959年生,辽宁省化工地质勘查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他三十年来一直从事地质理论研究及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在主持辽东硼矿研究及勘查工作中,取得地质理论和找矿重大突破,共发现硼矿床九处(其中大型硼矿床三处,中~小型硼矿床六处),占我国可利用硼镁石型硼矿资源75%以上。为缓解我国硼矿资源紧缺局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三项。并荣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务院特殊津贴、辽宁省优秀专家等荣誉。
刘黎明,男,汉族,1967年生,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材料连接技术方向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辽宁省先进连接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六届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二等奖等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国际焊接学术专著1部,参编2部。
孙玉红,女,汉族,1962年生,辽宁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建设类高职高专施工类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专业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曾荣获“十大杰出青年教师”、“优秀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2项,重要参与科研课题30余项,共获经费100余万元,科研成果获市级科技进步奖7项,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编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EI检索2篇。总之,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时时体现着一名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精神,辛勤工作,默默奉献。
朱蓓薇,女,汉族,1957年生,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依靠自主创新,为提高我国农(水)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被评为辽宁省“攀登学者”和“领军人物”。先后主持国家“863”等重大科研及企业合作项目100余项。获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8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8部,申报发明专利65项,已授权35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过30亿元。
邢兆凯,男,汉族,1955年生,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1982年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地处辽宁省防沙治沙第一线彰武县章古台乡的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工作,一干就是22年,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我省的治沙事业。于2003年6月,组织任命为辽宁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辽宁省森林生态重点实验室主任。在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的工作期间,先后完成科研成果十余项,其主要成果在我国的“三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任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期间,带领实验室完成多项研究成果,实验室曾获多项国家、省级奖励。2008年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辽宁省创新型领军人才”称号。
吴玉厚,男,汉族,1955年生,沈阳建筑大学校长,教授。一直从事陶瓷零件精密加工、数控机床主轴系统等方面研究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其它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获发明专利5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首批领军人才,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获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计划资助。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和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十大科技英才,沈阳市劳动模范。
张世强,男,汉族,1967年生,锦西天然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教授级高工。1989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完成各级科技进步奖励成果1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数篇,组织重大技术改造、设备检修、基建项目、管理项目多次,累计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10亿元以上。在管理创新方面,张世强积极倡导并实施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企业管理正在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
张恩和,男,1939年6月生,中航工业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型号总设计师,研究员。作为“太行”发动机总设计师,在主持研制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关注的“撒手锏”项目——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太行”发动机过程中,和各参研单位团结一致、顽强拼搏,克服了重重困难,使研制工作取得了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实现了由中等推力到大推力、从涡喷发动机到涡扇发动机、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对我国航空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李晓东,男,汉族,1965年生,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他首创稻田养蟹模式取得成功并在全国推广,现在全国稻田养蟹面积已达到1500万亩,全国农民因此累计增收超过400亿元。主持承担了多项省政府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并因在河蟹人工育苗、生态育苗、系列活饵料培养稻田生态养殖以及海蜇养殖产业化开发等方面贡献巨大而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丰收一等奖。带动着一个创新团队攻克多项水产科技难题,在河蟹、海蜇、单环刺螠、毛蚶、美洲帘蛤等多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水产种类种质开发和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推动了产业进步,为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耀祖,男,汉族,1970年3月生于辽宁省大石桥市,教授级高工,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部副部长。他主导设计的新产品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先后承担了国家、省、市等重大科技项目20多项,完成科研攻关课题300多项。主导了年产百万吨乙烯的压缩机组研制、千万吨炼油装置压缩机组研制。目前正承担国家级重大研发项目:天然气长输管道关键设备国产化20MW级电驱压缩机组项目。2009年,李耀祖荣获“第七届辽宁省青年科技奖”。
杨关林,男,锡伯族,1962年生,辽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病方面有其独特的见解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是我省中西医结合领域领军人物,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创建“血脉病”学术体系,提出冠心病痰瘀互结理论,其代表方剂-化瘀祛痰颗粒剂已申请国家专利。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18项,其科研成果获国家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望。
邹天来,男,汉族,1960年生,本钢技术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工。大学毕业以来,从一名普通的工程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技术管理人员、企业领导者,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奋力创新,刻苦攻关,无私奉献,为本钢获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本钢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小珊,女,汉族,1960年生,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数值预报室正研级高级工程师。主持和主要参加完成科研课题40余项,主持建立的《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等多个系统一直在气象业务预报中使用。主持的项目《东北区域中尺度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推广应用》获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成果应用二等奖、《辽宁省城市环境气象业务服务系统研究与建设》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次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30多篇。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辽宁省青年先进(科技)工作者。
尚 红,女,汉族,1960年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教授。是首批从国外学习归来从事艾滋病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是主管全国检验医学工作的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也是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知名民主党派人士。在艾滋病研究工作中,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有130余篇论文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推动了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社会工作中,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促进医疗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俊生,男,汉族,1968年生,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辽宁省脑与脊髓损伤重点实验室负责人,主任医师,教授。国务院特贴、中国医师奖、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五一奖章、辽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青年科技奖、辽宁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项目10余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著书5部。
徐兆东,男,满族,1960年生,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教授。对教育科研和科普工作孜孜以求,先后发表了学术著作9部,主持完成市级以上科研课题6项,取得了重要创新性成果,荣获辽宁省“十五”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铁岭市2009年软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他不断提高科研和科普工作水平,开展了中韩合作“爱心阳光”第35期培训班、辽宁省“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希望行等大型活动,积极投身于农村、街道、社区企业等日常科普活动中,并在全社会倡导提高全民素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贾贵起,男,汉族,1959年生,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总设计师,研究员级高工。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朝阳市第八届、第九届政协常委。朝阳市首届自然学科带头人,辽宁省高层次科技专家库专家,东风汽车公司专家,2008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能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工作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业务能力、工作能力很强,经验丰富,能够解决产品开发过程中复杂的技术难题,是公司产品开发工作中的技术带头人。
郭启勇,男,汉族,1958年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承担科研课题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课题子课题2项,科技部课题1项,辽宁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1项,辽宁省科委课题2项,沈阳市科委课题1项。已完成课题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2项,三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省优秀课程1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1项,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主编专业本科教材3部,主编专著2部,主译专著1部。副主编七年制教材1部,副主编本科教材1部,参编本科教材1部,在国家级杂志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0余名。
黄国建,男,汉族,1963年生,鞍钢股份公司技术中心产品所首席工程师、一级首席专家,教授级高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项目-西气东输X70宽厚板研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一代可循环钢铁流程工艺技术—高品质中厚板生产技术—高品质管线钢的研制”及鞍钢18项重大科研课题,在高钢级管线钢产品开发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研制开发出系列管线用钢新产品,推广量达200余万吨,创效6亿元以上,产品应用于西气东输工程、川气东送工程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等30多条重点管道工程。近几年来,申报中国发明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10余项科技成果,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辽宁省优秀新产品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鞍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鞍钢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鞍钢集团重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2010年,2个项目通过辽宁省科技成果鉴定。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辽宁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省优秀专家、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先进个人、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鞍山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鞍山市优秀专家、鞍钢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
景希强,男,汉族,1957年生,丹东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丹东分中心主任,研究员。先后主持和参与三十多个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的选育工作,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奖6项,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丹东市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20余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青年工作者、优秀专家、劳动模范、首批创新型领军人才,丹东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被省科协聘为辽宁省高层次专家库专家。
韩建荒,男,汉族,1962年生,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八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编了“油气管道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行业标准,参与编写了辽宁省《无损检测人员考核题集》、《压力容器制造质量控制表样册》,主编的行业标准《石油天然气钢制管道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及质量分级》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监督优秀项目三等奖。他先后担任中国技术监督协会ISO9000质量体系内审员、中国特种设备无损检测鉴定考核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机械工程学无损检测理事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考核委员会委员、抚顺市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韩建荒同志主导研制成功的用于油田稠油开采的注汽锅炉填补国内空白,现已形成系列化发展格局,年生产能力达100余台套,满足了油田各种油气条件的稠油开采需要。多项产品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项,创国内同类产品最高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其中,国内首台注汽锅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原石油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开发研制的亚临界油田专用注汽锅炉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超临界油田专用注汽锅炉已通过省级鉴定,创国内同类产品额定压力最高记录;50t/h和100t/h注汽锅炉处于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其中有1项新产品获“中国企业新纪录”。自主研发的球型汽水分离器获得国家专利,成为企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提高注汽锅炉热能利用率和稠油采收率,韩建荒带领科技人员又新近研发了过热注汽锅炉,并一次试运成功,适应了市场要求,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公司注汽锅炉产品已通过CTA信息验证。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注汽锅炉产品生产的领军企业,为国内注汽锅炉行业标准主编单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90%以上。并有部分产品销往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苏丹、老挝等海外市场,为我国的能源开发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潘一山,男,汉族,1964年生,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教授。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委托课题192项,发表论文136篇,SCI、EI检索97篇,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8项。在煤矿冲击地压预测及防治领域取得了重要开创性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在全国十多个矿区和5个油田成功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领全校科技工作者,创新性开展了“百名教授、千名研究生”下企业活动,为煤炭行业科技进步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四篇:学会推荐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公示
学会推荐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公示
方慧,男,1965年10月生,河北隆化人,满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油气与深部物探研究室主任。作为一名老党员,多年来,方慧同志始终注意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自觉践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作风严谨,公道正派,成绩斐然。
1986年,刚满21岁的方慧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毕业,此后的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学习、工作在物化探所。作为项目、课题或专题负责人先后参加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专项2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项,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2项,地质大调查项目5项,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项目1项。带领科研团队多次进入大别山区、青藏高原藏北无人区、青海祁连山地区、川西龙门山地区、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展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的“被动源电磁断面法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主持完成的“九五”地矿部重点课题项目“大别—胶南大陆科学钻探选址综合地球物理调查研究”和“东海科学钻探靶区大地电磁及重力测量研究”项目,为大陆科学钻探选址,正确部署科学钻探井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资料;在“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中,主持完成了5个专题,在研究青藏高原含油气盆地深部构造格架,在探索青藏高原油气勘查有效方法技术组合等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和认识,编写成果报告6部,发表论文3篇。在“介质含水率与探地雷达信号关系研究”工作中,自主研制了探地雷达三维正演软件,建立了沥青、石英砂等物质含水率与雷达信号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开发了探地雷达资料自动解释技术,发表论文3篇。在“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综合地球物理调查”项目中,提出了龙门山构造带地壳内存在一个与512汶川地震关系密切的刚性体,分析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机理;在“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物化探调查技术有效性实验”工作中,提出了青海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模式,初步总结了圈定天然气水合物有利赋存区带(块)的物化探有效方法技术组合。除承担科研项目外,还曾作为总工程师,先后在新加坡、香港负责多项工程勘察及环境调查项目,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0年获“国土资源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称号。
目前他正在承担着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国家专项、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质大调查等多个科研项目。地质科学研究是他毕生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怀着对科学不懈的追求和探索,必将在地学领域收获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张少华,男,1966年3月生,汉族,籍贯安徽泾县,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现任东方地球球物理公司物探总监。1991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后分配到物探局第二地质调查处工作,一毕业就投身到生产科研工作第一线,脚踏实地从实践中学习,向老师傅学习,很快就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科研生产骨干,承担起了繁重的科研和生产任务。90中期开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山地地震勘探开始进入攻坚阶段,但野外地震勘探难度很大,如何采取有效的技术攻关措施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面临很多世界级的难题,在老专家的指导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下,他能够勇于思考,从地震采集、激发方式、静校正技术、三维混合式特观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多突破的进展,他先后在塔里木主持过多个重大的地震采集技术攻关项目,尤其在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克拉苏和迪纳山地三维勘探的成功为西气东输工程资源的确定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并于2000年获得中国石油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由于其出色的业绩和工作精神于1997-1999和1999-2001连续两届并评为物探局劳动模范。
从2001年-2004期间,他被聘任为东方地球物理公司采集技术支持部主任,负责全公司的采集技术支持和技术攻关工作,针对公司在各个油田承担的疑难地震探勘攻关项目,及时组织专家进行重大技术攻关,有力地推动了采集技术的进步和找油找气的突破
2006年底他从美国学习MBA回国后,自2007年初担任东方公司科技发展部主任以及近期担任物探总监以来,能够积极探索,开拓思路,把先进的科技管理理论和科技攻关模式与东方公司的科技环境比较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项目管理模式,加强科研顶层设计,跟踪国际技术发展动态,坚持联合开发的科研模式,组织了一批国家、集团公司的科研攻关项目。在此期间,东方公司承担了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的高精度地球物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项目,作为副项目长,他能够积极组织课题设计和攻关研究,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装备全数字万道地震仪研制、GeoEast核心软件研发和配套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该项目为整个国家油气重大专项的完成做出了重要的技术贡献,为中石油的找油找气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地球物理技术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推广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气勘探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产品方面,他不遗余力,积极推动,坚持从点上试验,以点带面,逐年提高软件产品的应用率,提高在找油找气中的贡献率,有力地推动了国产软件的不断成熟和规模化应用。
曲寿利,男,1961年2月出生,籍贯山东省荣成,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现任中国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院长。二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地球物理的计算机和软件应用、地震资料处理、物探技术方法研究的前沿。先后承担和参加了40余项部、局、院级的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获局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二十余项,并在国内外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撰写专著两部。在多年的生产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提高分辨率地震技术、深层地震技术、提高信噪比技术、静校正技术、偏移成像技术、全三维技术、AVO与AVA技术、开发地震技术、储层与裂缝描述技术等,在这些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创新成果。在1988年完成的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方法》项目中, 改造、开发的软件模块共30多个,其中最为关键的子波处理部分的反Q-滤波、地表一致性反褶积、迭后传输补偿、道积分、剩余子波消除等方法至今仍居国内领先地位;1994年完成的AVO(幅距关系分析)局级重点科研课题中研究的剩余时差校正方法在国内外居领先地位,俄罗斯地球物理专家曾引用了此方法;1996年负责研究<<三维CDA共深度面元迭加方法研究>>局级科研项目。在国内首次借用俄罗斯二维CDA叠加方法的思路,实现了三维随深度变化的锥体CDA超面元叠加方法;1996年负责完成了<
第五篇:优秀班组评选结果公示
优秀班组评选结果公示
为了弘扬我公司的企业精神,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工作效率,加强员工的竞争意识,我公司从上月开始评选优秀班组。本次评选严格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由质检部、生产部、技术部及采购部门相关负责人依照我公司的优秀班组评选办法和评定标准对车间每个班组进行打分,然后由人力资源部将评选结果汇总并报总经理批准,最终确定出得分最高者作为本月公司优秀班组。
现公开公示评选结果,即日起三日内如无异议,公司将最终确定优秀班组名单,公司奖励随后发放。
希望受到表彰的班组能起到更好的表率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再接再厉、积极进取,为公司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再创佳绩。
江苏永固有限公司 2013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