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问题分析

时间:2019-05-13 14:4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见义勇为问题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见义勇为问题分析》。

第一篇:见义勇为问题分析

莫让英雄流血更流泪 浅谈现行见义勇为奖励保护机制

自《上海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以下简称《保护办法》)于2002年5月出台后,我市对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奖励和权益保护逐步走向规范化,有力地推动了各地见义勇为事业的大发展。

应该说,近年来全市对见义勇为申报评审和奖励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愈发加大,对于传播社会正能量,树立社会良好典型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在工作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亟需进一步明确和解决。在此对见义勇为工作开展中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进行一些简要的探讨。

一、行为界定不够明确,具体操作中存在争议

(一)缓刑犯等特殊人员能否作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从《保护办法》上看,并无对见义勇为的主体进行规定,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即见义勇为的主体为自然人。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这样一种情况,居民周某,驾车逼停套牌车司机,并与其搏斗,配合警方将其抓获。从行为而言应当构成见义勇为,然而,其本人身份特殊,系在社区矫正的缓刑犯。对于这类特殊人群,是否能够成为见义勇为行为的主体十分不明确,其行为究竟是戴罪立功还是见义勇为十分难以界定。

意见建议:建议对于此类人群,不适用见义勇为的申报和保护。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式社会的楷模,传播的是一种社会的正能量。虽然从行为的角度而言,确实值得赞扬,但是从人员主体来说,其实戴罪之身,不适宜作为楷模宣传。

(二)负有法定职责或者特定义务的人员能否构成见义勇为

在见义勇为评审过程中,遇到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保安抓小偷,《保护办法》中有明确,职务行为不可作为见义勇为。然而,保安抓小偷是否是职务行为?保安的职责是预防犯罪,还是阻止犯罪甚至于抓捕罪犯?

不和谐音符,个别见义勇为人员及家属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甚至作出一些与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不相称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王某,拿荣誉作为挡箭牌,不愿服从单位的合理调动,对单位的工作形成不利影响。

意见建议:见义勇为从主观上来讲,必须有使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免受或少受损害的目的,是出于崇高的精神而实施救助行为。如果行为人虽然实施了危难救助,但主观目的是为了获得报酬,不能构成见义勇为。

是否授予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还应结合行为人的一贯表现来综合判断。一次的见义勇为行为,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价值取向。作为荣誉称号授予个人,就意味着在社会上树立的一面旗臶,必须慎之又慎。同时,可以形成一种物质奖励模式,认可其见义勇为行为,给予其一定物质奖励,但是由于其行为不突出,可以不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避免一些问题的产生。

(六)见义勇为认定表彰是否存在时效

实践中我区遇到了居民张某,他要求对十年前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表彰,因时间较长,许多证据已经湮灭,调查核实极为不易,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意见建议:见义勇为表彰应适当地限制时效,除前述原因外,还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界定标准也会产生差异。同时,对很久以前的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表彰,也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建议规定,见义勇为的申报,应在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之日起2年内进行。

二、基层力量不够充实,相关规定难以落实

(一)见义勇为表彰奖励信息渠道不通畅

由于各地见义勇为工作机构缺乏联系沟通渠道,基本各自为政,造成各地对本地人员在外地见义勇为的情况往往不能及时掌握。尤其在实践中发现,大量的见义勇为先进分子非上海户籍人士,对于这部分人的奖励保护工作就十分难以开展,一旦他离沪回家后,我们的工作将无法进行,也缺乏移交的渠道,对见义勇为奖励保护工作带来难度。

(二)不同级别表彰的见义勇为人员相应的保护力度差别较大

不利于见义勇为事业的发展。

意见建议:在资金具备的情况下,设立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可以更加科学的管理基金,更加有利于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同时,各街道设立分基金会,专人专项管理,程序化、制度化操作,拓宽基金的来源渠道,不断的充实见义勇为基金,有利于加强对见义勇为的奖励保护力度。

(二)缺乏相应的见义勇为发现机制

现阶段,见义勇为仍然依靠公安、居委的“友情提示”来发现见义勇为人员,缺乏一套完善的体系,也缺乏适量的人员去及时掌握发生在我区域内的见义勇为行为,导致了很多见义勇为事迹被埋没。

意见建议:以居委为核心,每个居委安排一名居委干部作为见义勇为联络员,每周走访居民,了解身边好人好事,并建立逐级上报体系。同时,公安机关加强与部门间的联络,在办案审讯期间,发现有见义勇为事迹的,及时上报,形成一整套发现网络。

(三)见义勇为基金的捐赠渠道不够畅通,未建立捐赠长效机制

按照见义勇为条例及相关实践来看,见义勇为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政府财政拨款;二是社会捐赠;三是基金的投资收益。其中,政府财政是基金的根本保障;社会捐赠是基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基金的自身增值是实现基金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但从目前来看见义勇为基金存在“一次募集,终身使用”的情况,见义勇为基金没有建立经常性的捐赠机制,没有后续资金注入,使得在开展见义勇为工作时底气不足、放不开手脚。

意见建议:一是建立政府财政每年为见义勇为基金拨款制度,发挥政府的扶持引导作用。二是加强有关见义勇为保护和政策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见义勇为相关政策的了解和对见义勇为工作机构的信任。三是规范捐赠程序,进一步规范基金的管理,做到科学化、公开化、透明化。出台对捐赠人的激励政策。对于捐赠财物达到一定数额的个人或单位,政府相关部门对其予以奖励。如对企业进行税收减免,给予其投资优惠等。

第二篇:见义勇为立法问题

浅谈“见义勇为”立法问题

见义勇为历来为中国传统道德所推崇,而见义勇为者更是以其自身的高格调倍受尊崇,这也在无形中影响社会的道德的发展。“向善”,是大多数人普遍的学习方法也是提高自身修养的捷径。所以社会整体风貌的形成离不开社会个体行为的进步。今天,传统道德观念渐渐淡化社会冷漠问题愈演愈烈。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把见义勇为问题带到了风口浪尖,由此引发了对见义勇为行为的立法问题的讨论。

我个人对这个问题也有一定观点。我认为见义勇为本身就是一个道德层次上问题,见义勇为本身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高要求,如果我们再把它法律化势必会引起相反的结果不但没法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而且很可能诱发严重的社会不满情绪产生更多的社会矛盾。

首先,“见义勇为”的现代汉语释义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的去做”从这个释义上看,见义勇为的能动性很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去衡量什么是“正义”,选择自己认为是正义的事去做,当然如果人们不去做某件事我们也没有权利去指责别人。见义勇为是一个道德上的高标准,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这么高的要求不是每个都能够做到。所以,如果将见义勇为这个高标准的行为规定为法律义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公民自由权的限制这也是不符合宪法要求的做法那就更谈不上要收获成果的目标了。

其次,见义勇为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问题。如果见义勇为是一个法定义务那么当我们看到遇到一件我们可能会受到一定损失的事我们是该冒着自身的危险去见义勇为,还是该维护自身的利益呢?我想多数人会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去选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同时又违反了公民的法定义务这样不仅不能改变社会冷漠现状还会加深公民与国家之家的矛盾。所以,见义勇为立法问题我们要多方面去考虑不能一面提倡保护公民的自由权、保护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一面又将这样一种与宪法精神冲突的行为确定为法律义务。

一部分人认为应该把见义勇为规定为法律义务也是有道理的,我们都说法律是道德的最低要求。如果我们将见义勇为规定为法律义务可以把见义勇为问题从高高的道德层次是拉下来,会使社会的道德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这种观点有一定的说服性,但是千年以来形成的道德观不是一个简单的立法就能够调整的。思想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想改变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形成的自私、自立的思想观念就得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思想指导实践,只有每个人都能把见义勇为当成是一种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根除社会冷漠加剧的弊病,表面的行动只能是隔靴搔痒。

综上所诉,想要改变当前的社会现状还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我们更呼吁有能力见义勇为的人要积极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见义勇为群体增加了才能更好的引导社会向着温暖社会的方向进步。

第三篇:关于见义勇为认定问题的探讨

关于见义勇为认定问题的探讨

摘要 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的高尚义举,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直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近年来,“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案件屡见不鲜,其中一部分是因为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过程存在问题所致。由于我国目前对见义勇为的认定机制尚不完善,致使一些危险救助行为得不到及时认定,以至于使救助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笔者试对见义勇为认定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见义勇为 认定 问题 探析

一、“见义勇为”释义及特点

1.国内地方性法规对“见义勇为”的定义。目前,虽然我国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对见义勇为行为均未明确规定,但在有关地方性法规中对“见义勇为”进行了定义。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办法》规定“公民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之外,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1)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或者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的;(2)制止侵害国家、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的;(3)协助公安、司法机关追捕、抓获通缉的罪犯或者犯罪嫌疑人的;(4)为保护国家、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抢险、救灾、救人的;(5)其他应当确认为见义勇为行为的。”;《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本条例》规定“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不负有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的人员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或者救人、抢险、救灾等行为”。各地方性法规,虽然体现了同样的主体、客体和主观方面,但在认定标准上存在诸多差异。

2“.见义勇为”的行为特点。经过对各地的地方性法规关于见义勇为的定义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见义勇为应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具备紧急性、利他性意图和危难救助行为。

二、见义勇为行为认定的法律现状

1.我国对见义勇为尚未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法律界定。近年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在见义勇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道德范畴并逐渐引起法律学界的重视,一些地方已经将其写入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但是,我国《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条例》从1995 年首次立法研讨会算起,历经17 载至今仍未出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目前也还没有对见义勇为进行统一立法,因此也没对见义勇为形成统一的、权威的法律界定。

2.地方性法规对于见义勇为的认定存在诸多差异。目前我国规范和保障见义勇为行为的法规包括:31个省(区、市)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中的19 个条例、8 个规定、4 个办法,这些地方性法规之间存在诸多差异,其突出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1)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标准不同。例如,《广东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规定》规定见义勇为必须是在“法定职责”以外实施的行为而《四川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规定见义勇为是公民在履行“特定义务”以外的行为。较之广东、四川的不同的是,在北京和青岛,按当地的见义勇为保护条例,对于见义勇为的认定没有受“法定职责”或“特定义务”的限制。

(2)“见义勇为”行为认定的申请主体不同。由谁提出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认定的申请,对此各地的规定也有所不同。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办法》规定“见义勇为行为本人或其近亲属、有关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向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县(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申报、举荐确认见义勇为行为”,而《云南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规定“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安全监管等有关部门应当将见义勇为人员的事迹材料向所在县(市、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申报”。

(3)对“见义勇为”的认定机构不同。有的地方性法规规定由公安部门进行认定,如《内蒙古自治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有的规定由社会管理综合治理部门组织认定;有的规定由民政部门进行认定,如《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

(4)对“见义勇为”的认定时效不同。见义勇为事件发生后,申请人应在多长时间内向认定机构申请认定,各地区的规定各不相同。实践中确实出现过因“超出”申请时限而无法得到认定的案例。例如北京市规定市民应在行为发生之日起的30 个工作日内进行申报,江西省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见义勇为行为发生之日起90 日内向行为发生地的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书面申报见义勇为行为,有特殊情况的可以延长申报时间。从以上规定,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地方给出申请时间长,有些地方则相对较短,各地规定参差不齐。

三、见义勇为行为认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对见义勇为的行为认定是对其行为人予以充分保护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在对其行为认定后,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充分保护。由于我国当前各地对见义勇为认定标准、程序、机构的不统一,导致同样的见义勇为行为在不同的地区存在不同的认定结果,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认定的见义勇为行为其赔偿标准有所不同,流动人口见义勇为者回到家乡所享受的待遇也不相同等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制定全国统一标准的法规,规范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标准和程序,才能充分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笔者认为,如对见义勇为统一立法,在对其认定方面,首先需要明确如下三个问题。

1“.陌生人”的救助义务属于法律义务还是道德义务。这其实是法律与道德关系如何协调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就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如将“陌生人”的救助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会衍生出诸多问题,不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如果负有救助义务的对象不是特定的,见危不救的责任很难追究;如果对处于危难之中的陌生人有救助义务,危险程度多大时可以施救,这种危险程度在紧急状态下是很难界定的。其次,由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国民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将对“陌生人”的救助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不能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笔者认为,将其作为一种道德义务更适合。

2“.救助者所处的危险环境”是否应成为认定见义勇为的必要条件。严格地说,当救助者实施了危难救助行为,也并非就一定构成见义勇为,必须是行为人因实施该行为而使自身承受一定的人身危险时才能成立。显然,这是与一般的好人好事、助人为乐等道德行为以及普通无因管理行为区别开来的重点。而事实上,由于近年来见危不救、见死不救的事件频频发生,尤其当“小悦悦”案发生后,社会各界引起了人们对道德滑坡的大讨论,为了鼓励临危救助行为,一些地方在修订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法律法规时放宽了对见义勇为的认定条件。

但是,如果将“不顾个人安危”作为认定见义勇为行为的必要条件,对于救助者来说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危险的?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被救助人的人身或财产权益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与行为人因见义勇为而自身承受一定的危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为同一事物素质、技能存在差异的不同主体来说危险性是不一样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见义勇为行为中,只应该要求被救助人或物处于危险中,而不应苛求见义勇为者在行为时也必须承受一定程度的人身危险。舍生取义固然高尚,但“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更值得提倡。

3.见义勇为受益人是否有举证义务。“取证难”是大多数见义勇为行为得不到及时认定,致使“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主要原因。由于当前一些地方性法规中明确规定了受益人的补偿责任,当见义勇为的救助者、受益人乃至于第三方的权益都受都到侵害时,受益人出于对个人私利的考虑,为了逃避补偿责任而不愿意陈述实情,给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在我国,一些地方性法规中规定“见义勇为行为受益人逃逸、隐瞒受益事实、拒绝作证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机构应当予以查证,并向社会曝光”,事实上类似的惩罚只是在道德层面上的“轻度”惩罚,因为我国尚无一部法律对见义勇为行为受益人的不举证行为予以惩罚。

笔者认为,法律鼓励受益人举证,却对隐瞒真相者不予惩罚或只给予轻度处罚,这对于在见义勇为者,尤其对在其见义勇为过程中身心受到严重损害的见义勇为者来说是极不公平的,只有将见义勇为行为受益人的举证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才能对见义勇为者予以充分保护,符合我国法律平公正的原则。

见义勇为是一种英雄之举,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国家应该大力予以鼓励和保护。当务之急是尽快立法,只有先解决见义勇为认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统一见义勇为的认定机构、认定标准、完善认定程序,才能逐步建立起整套完善的见义勇为法律和社会保护体系,对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予以充分保障。

第四篇:浅析见义勇为

浅析见义勇为

摘要: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从受益和被受益的角度去看,见义勇为者和被救助的人之间的关系构成无因管理。它是无因管理的一种。但是由于见义勇为的紧急性和人身危险性,故“见义勇为行为属于一种更高层次上的无因管理行为”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由见义勇为所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出现。通过法律的完善来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是鼓励人们践行该高尚义举的必由之路。

一、见义勇为定义及其构成要件

(一)见义勇为定义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为政》中提到:“见义不为,无勇也。” 意思就是:“看见正义的事情而不去做,这种行为是不勇敢的行为。”可见古人都提倡见义勇为。在当今社会,我们把看到正义的事情奋勇去做,来作为见义勇为的定义。“见”是指看见,“义”是指社会上的公平正义。“勇为”是指自己去做。虽然人们通常把见义勇为看成是一个道德范畴,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体系的完善,道德法律化理论的普及。通常把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联系在一起,去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虽然法律没有对见义勇为做出很明确的定义,但是在全国各地都相机颁布了见义勇为的表彰条例。

《河南省维护社会治安见义勇为人员保护奖励办法》中称“本办法所称的见义勇为,是指公民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公共利益和他人生命财产的安全,挺身而出与犯罪分子和重大治安灾害作斗争的行为。”

《北京市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指出:“本条例所称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

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大概意思是一样的,所以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见义勇为的定义:“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而不顾自己的安全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救助行为。”

(二)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见义勇为行为包括四方面的构成要件:1主体要件

见义勇为的主体是比较特殊的,它没有年龄的限制,也无需分辨国籍,其主体应该是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自然人。因此对于负有法定或约定义务的人,或者有利害关系的人,而实施的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救助行为,都不能算是见义勇为的行为。

2主观要件

见义勇为的目的应具有实施者要有“保护正义”的目的。如果实施者没有想去“保护”而是在实施不法行为过程中意外实施了“见义勇为”行为这种行为是不能算是见义勇为。

3客体要件

见义勇为行为的客观要件是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

4客观要件

客观要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所要保护和救助的对象在客观上正在或将要遭受不法侵害、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第二,行为人在实施见义勇为时必须面临一定的人身危险性。第三,行为人主动挺身而出,并具体的实施了保护和救助行为。一种行为是否是见义勇为行为只要符合以上四个要件我们就可以认定此行为为见义勇为行为。

二、见义勇为与无因管理的比较研究

(一)无因管理的历史发展

从历史发展来看,无因管理作为一项一般性制度,其制度理念来源于古代法中对拾得遗失物这一具体行为的法律规定。无因管理制度起源于古罗马法,其目的为了使不在的人的事物得到管理,是准契约的一种,罗马法规定了两种诉权:一种是无因管理正面诉权,也称直接诉讼,即本人对管理人之诉权。另一种是无因管理反面诉权,也称为反对诉讼,即管理人对于本人的诉权。其后,德国普通法、法国民法均沿袭了罗马法的做法,仍将无因管理视为准契约。《德国民法典》、《瑞士债务法》和《日本民法典》,摒弃了准契约说,把无因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制度,并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所继受。[5]日本民法典则将无因管理与契约、不当得利、侵权行为并列为债的发生原因。[6]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沿袭日本民法,也视无因管理为债之发生原因之一种,将其与契约、不当得利及侵权行为并列,但依其第 178 条之规定,“管理事务经本人承认者,适用关于委任之规定”,故又与德国民法和瑞士民法存在相似之处。可见,无因管理制度从准契约到制度转化是经历了一个从非独立制度到独立制度的演变过程。同时,各国也设立相应的法律条文,明确了管理人与本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完善了无因管理的立法制度。但值得是注意的是法国仍然坚持准契约说,并且在英美法系中是不存在无因管理的概念和制度的。并且我们也常常在侵权的方面去考虑无因管理的问题。

无因管理涉及两个利益:其一,是本人的利益,其二,管理人的利益,无因管理制度的基本任务就是在于权衡这两种利益。要想权衡这两种利益首先我们要知道无因管理的构成条件是什么。

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有三个部分:

1、为他人管理事务,2、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3、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三个要件:

1、为他人管理事务。

为他人管理事务是无因管理的首要条件,它的意思就是,为他人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行为,管理人的行为可以是民事行为也可以是事实行为。而所要管理或者服务的事务可以是与财产相关的事务,也可以是与财产无关的事项。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是不能成为无因管理的对象的:“(1)、违反法律的行为。(2)、纯宗教或者公益性的行为。(3)、必须由本人亲自实施的行为。(4)、需本人授权才能实施的行为。并且实施管理行为必须是自己主观上愿意去做,对象是管理他人的事务,这样才能构成无因管理。

那么管理人在管理中需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呢?

管理者在管理中有三方面的义务。第一:管理人在管理过程中,不能故意损坏被管理的事务,不能违反本人的管理要求和社会常识。在给别人造成损害时,若管理着是故意的或者是重大过失,应负赔偿责任,若管理者是一般过失则可以减免管理者的责任。第二:通知义务,管理者应该讲管理事务及时的通知本人,除非有紧迫情况无法通知。第三:报告、计算义务。管理者应急事的向本人报告管理事务进行的状态,当管理关系终止时,管理者应该交付本人所得物及其孳息,本人应该就管理者因其管理而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2、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

无因管理的主观要件就是管理人要有为他人谋利益的意思,也就是说管理人在管理事务中是为了本人的利益,如果管理人专门为自己的利益而管理的话则不构成无因管理。

3、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

无因管理中的无因二字可以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无因意思就是指“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也就是说管理者和本人之间没有法定或者约定必须要去管理本人事务的义务。在这需要注意,衡量管理人是否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是以客观的标准来确定的,如果被管理人和本人之间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但是管理人不知道仍实施了管理行为,这也不能构成无因管理。

三 见义勇为的法律性质

我认为见义勇为具有无管理的基本特征, 属于无因管理的范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二者可以可以看成是种属关系。无因管理历史悠久,在生活中经常能够遇见,它所涉及的事务范围十分的广泛。不仅仅包括财产方面而且还包括人身安全,既包括个人利益,一种又包括集体利益。只要是维护他人利益或者为使他人利益免受损失的行为, 都可成立无因管理。显然、见义勇为符合这一些。见义勇为是无因管理的一种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李某外出,邻居发现李某家的院墙如再不修缮将有倒塌的危险。邻居出了300块钱雇人把李某家的院墙修缮好。”就这一行为,我们只能给它定性为无因管理,而不能说成是见义勇为。

(二)见义勇为具备无因管理的全部构成要件。第一, 在客观要件上, 无因管理必须是管理

了他人的事务, 见义勇为也同样如此。并且这种管理是没有进行双方约定过,或者法定过的。此外, 见义

勇为行为的表现方式应如无因管理一样, 必须是积极的作为;第二, 在主观要件

上, 行为人都要具有维护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意图。这种意图必须是积极的,正确的,不违反法律规定发。第三, 在主体要件上, 见义勇为和无因管理的主体都十分的广泛,一切不特定的自然人均可成为其行为主体, 并没有对行为能力的特别要求,只需具有相应的意思能力即可。

见义勇为虽然属于无因管理的范畴, 但是它只是无因管理行为的类型之一。它与其他无因管理行为相比较, 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1.见义勇为的 外延较窄,内容和范围有特殊的限定。它是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为保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而不顾自己的安全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救助行为。它是一种救助行为,而无因管理同样可以有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行为。

2.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要比一般的无因管理行为的构成要件更为严格。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不但具备一切无因管理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共同要件,且还有进一步的特殊要求;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第一, 在客观要件上, 见义勇为的成立要求管理人管理的他人的事务, 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人身危险, 行为人往往会因为管理他人的事务而可能损害自身的健康甚至献出宝贵生命。不符合这一要求, 只能成立一般的无因管理, 而不能构成见义勇为。第二, 在主观要件上, 有时候管理人的救助行为是由于自身的原因而去救助的,比如说:“邻居不在家,但是邻居家起火了,不及时的管理会危及到自身,这时管理人才去管理,这不能构成见义勇为,只能作为无因管理,在主观方面上,见义勇为体现出比一般无因管理行为具有更为高尚的道德标准。

3.在当今社会,小悦悦事件的发生,见证了人性的冷漠,见义勇为要比一般的无因管理更加需要提倡,但是又发生过很多“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件。”更加证明了见义勇为应该建立相应法律救济途径。并且应该给予见义勇为者一定的荣誉。

四、我国见义勇为的现状:

我国并没有将见义勇为入法,但是在全国各地都相机颁布了见义勇为的表彰条例,建立了见义勇为基金会。但是由于近年来,“老人摔倒无人敢扶”、“路边受伤儿童无人敢救”等事件发生,“好人难当”、“做好事当心成肇事”、“做好事前先拍照”等社会心态不断蔓延。

在目前来看我国见义勇为的法律救济制度存在众多的缺陷与不足,有很多都没有落到实处,我认为立法层次普遍较低、立法不平衡,对见义勇为行政确认制度、行政指导制度、行政补偿制度的缺失,在民事赔偿上又不具备可操作性,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见义勇为基金经费筹集、管理体制不灵活,地方立法与基本法民法、刑法衔接存在问题,地方性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导致了见义勇为者在受伤、牺牲之后承受了无法承受之重,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但受伤之后却遭遇尴尬。所以从法律上构建见义勇为的救济机制,势在必行,制定一部独立统一的《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法》是当务之急。英雄流血又流泪是最令人伤心的。但愿相关法律能够早日出台,通过法律、法规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地解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从而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见义勇为的行动中去。如果见义勇为能够成为一种正常行为,公平正义就会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硬性元素,和谐就会自然笼罩在我们的周围

第五篇:见义勇为材料

见义勇为材料

2015年5月25日晚,在学校值班到10点钟,骑着自行车回家,街上的路灯没有那么亮,我顺着自行车道不慌不忙地骑着车,突然从前方传来一阵喊叫声:“抢劫啊、抢劫啊、、、、、、”,开始只听到声音,没有看到人,在往前走走,就看到一个拎粉包的女子与一个穿白衣的男子,扭打在一起,男子看到女的喊,向四处张望,女的趁机把包抽走了,向着前方跑去,边跑边喊,过路的人都很快地走了,没有人去帮忙,也不清楚是不是真的抢劫。

男子看她跑了,又去追那个女的。那个女的一看男的过来,喊得更厉害了。看到这种情况,我拿起手机打了110,并说明了地点、事件、人物,我收起电话不到一分钟,南环分局就给打来电话核实情况,我又说了一边。这时那两个人又跑远了,我不敢跟着过去,不过一想到警察马上就来,我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

能够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如果人人都能献一些薄力,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

下载见义勇为问题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见义勇为问题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见义勇为事迹材料[本站推荐]

    (篇一)侠义铸肝胆勇为见精神先人后己,不求回报,这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小伙。危难之际,他不顾个人安危,三次跳入冰冷的河水搜救落水儿童,当落水儿童被救起后,他又不顾自己......

    见义勇为主持稿

    见义勇为主持稿观看 《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 专题片教案【活动目的】通过此次班会, 引导同学们认识了解我国文学之经典,民族文化精神之伟大。学习优秀的文......

    见义勇为表扬信

    见义勇为表扬信 见义勇为表扬信1 尊敬的xx路巴士:你们好!正当你开启此信时,可能一切归于平静。我正安坐于家中,过着宁静的生活,但当天那一幕仍历历在目。感谢贵公司的王振海先生......

    见义勇为发言稿

    发言稿 我院2012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二班班长胡玉峰同学在高冠瀑布景区勇救落水游客,帮助落水游客成功脱险,这一行为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彰显了社会正能量。 6月22日,......

    见义勇为政策汇总

    见义勇为政策汇总 一、什么行为是见义勇为行为? 见义勇为,是指在法定职责或者特定义务之外的人员,挺身而出,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

    见义勇为表扬信

    见义勇为表扬信1 体育管理系:鉴于近期我院学生餐厅学生手机被盗的事件频发,我院保卫处与后勤服务总公司饮食中心联合蹲点、监视;加大对此事件的侦破力度。20xx年11月12日中午1......

    见义勇为 事迹材料

    勇斗持刀歹徒 19岁的吴宇昊两年前徒手勇斗持刀歹徒,为失主成功追回了被盗手机,被当地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公民”称号。 在今年的高考(微博)中,吴宇昊通过加10分的优待进入心仪的......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助人为乐,按字面解释,其意是说把帮助别人当作乐事。在道德领域,助人为乐则是社会公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见义勇为则是助人为乐的更高层次体现。助人为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