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奖事迹材料

时间:2019-05-13 14:46: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奖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奖事迹材料》。

第一篇:科技奖事迹材料

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候选人张凌云事迹材料

胞示踪—激光共聚焦造影技术,首次将羧基荧光素酯cfda引入木本果实韧皮部实时追踪同化物的卸载情况。该技术系国际首创,解决了荧光物质难以引入木本植物韧皮部的难题,实现了木本植物碳水化合物卸载的实时追踪,大大加速了木本果树同化物运输与品质调控研究进程。结合细胞生物学技术、免疫定位技术和蛋白印迹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苹果、葡萄、核桃、枣等果实中同化物卸载路径及机制,实现了技术和理论的双重突破,为果实同化物运输和经济林分子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重要刊物plant physiology, plant cell and physiology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受到国际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引用次数37次,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上,大大丰富了花粉管极性生长理论,有望通过生物工程等手段加速裸子植物分子育种,缩短其生长发育周期,为提高珍稀、濒危及花粉萌发困难的裸子植物有性生殖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推荐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2009年7月27日篇二:(新)2013省级科技进步奖申报材料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

(科技进步奖)

一、项目基本情况

第一完成单位基本情况

二、项

篇三: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

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电子技术专业,拥有物理教育和应用物理的专业知识特长为我从事青少年科技辅导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基础,但在科技辅导工作实践中深深认识到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足,1995-1996年我毅然停薪留职应聘到浙江001电子集团技术研究所,从事电子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技术革新工作。两年的产品研发工作培养了我较为敏锐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较为成熟的创新项目市场价值观。

1997年回到学校教育工作岗位后,不畏农村中学设备、器材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不利因素,结合物理教学,采用“瓶瓶罐罐皆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2001年在小路口中学任教,辅导学生xx的《潜水泵无水断电自锁装置》作品参加安徽省第一届青少年发明创新大赛。大赛中我悉心指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展现,主动交流,一路高歌,进入20强、10强,最后杀入总决赛。在总决赛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一举夺得青年组一等奖。(该次大赛只设两个一等奖,青年组、少儿组各一个,总分不分组),作品的创新性、实用性及选手的现场表现赢得了专家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决赛实况在安徽电视台的金点子栏目现场录制并播出)本人同时被评为安徽省首届青少年发明创新大赛优秀辅导员。

2002年辅导学生参加“海尔杯”全国少年儿童创新大赛,历经两个多月的“海选”,获“海尔”科技希望奖(三等奖)并获奖金1000元。(央视一台报道本次大赛参赛作品八万余件,三等奖共200人)

2003—2008年本人先后数次被评为祁门县优秀科技辅导员。

2008年本人调到祁门二中任教,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并取得了少许成绩:

2008年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投入3000多元资金,由我牵头创建了学校首个科技活动室,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并探索、总结有效的方式、方法。经过两年的努力,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得以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日渐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之一。

2010年带队参加黄山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本人所辅导的四个学生作品均获奖。xx的作品《太阳能防雨淋自动晾衣架》、xx的作品《水塔抽水自控装置》获一等奖;xx的作品《方便、实用的改进型教学圆规》、xx的作品《多功能水平仪》获二等奖。

2011年带队参加黄山市第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本人所辅导的学生作品中,xx同学的作品《无能耗过载自动报警插座》、xxx同学的作品《简易激光水平仪》获一等奖xx同学的作品《碰不倒的吸盘式茶杯》、x同学的作品《音乐报警节能冰箱》、xx同学的作品《磁吸式电学教具》,xx同学的作品《方便实用的鞋套式垃圾袋》获三等奖。

2011年辅导学生参加安徽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太阳能防雨淋自动晾衣架》获三等奖。

2012年辅导学生参加安徽省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品《简易激光水平仪》获三等奖。

2011年12月,我参加了《安徽省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通过培训本人的科技辅导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2012年我被评为黄山市优秀科技辅导员。?? 10来年的科技辅导工作中,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已然过去,上级部门和领导给予的肯定和荣誉却太多太多,细细想来,心有不安,唯有“迈步从头越”,不断努力、进取,让自己的科技辅导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篇四:优秀科技工作者事迹材料

汗洒科教路 情谱创新曲

——记濮阳市科技教育奇葩 杨建庄

杨建庄,男,1957年10月生,汉族,河南濮阳人,中共党员,95年北师大硕士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濮阳市油田六小科教主任,兼任河南省科技英才俱乐部高级教练、河南省科技教育讲师团高级讲师、中国创造教育委员会常委,中国科技教育协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理事、中国儿童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常委,教育部社科学术常委与教育科研鉴定评审专家等职。该同志思想政治素质高,有良好职业道德,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潜心从教,精心育人,勤奋敬业,创新奉献,科技教育硕果累累:主讲的创新课获全国优质课一等奖9项;他承担国家重大课题通过国家鉴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10项,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11项,开发的14项实用技术在全国推广并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编著《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实践活动》、《创造性教学通论》《学创造》等6套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国内推广应用;国家刊物上发表教育创新论文87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另著《创造发明心理学》《、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指南》、《创造发明技法六十八》、《扬起创新的风帆》青少年创新辅导专著。他辅导学生参加3-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国家创造发明一二等奖86项,获省部创造发明一、二等奖210项,获局市奖创新发明奖1123项,28项发明技术获国家专利奖和国际工程大赛奖;其中6人分别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75人获国际工程大赛、全国小小科学家、宋庆龄发明奖、小院士等,连续6届获濮阳市科技创新市长奖。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十佳优秀科技教师,教育部学术带头人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教专家等。

一、创新教育研究与技术开发求实协作,硕果累累。

杨建庄坚信科研是开发教育技术的生产力,他甘做“科研兴教,教改强师”领头羊,带头身先士卒,立德诚为本,立业勤为先,他引领教师群体推动教改,用创新求实、协作奉献的人格魅力凝聚了一支创新能力强、勤奋敬业、结构合理的科技教育团队。他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以及科技部、教育部重点立项课题13项,他负责课题设计、项目申报、项目实施、总结验收等多项工作;他全身心投入,锐意创新,创造力培养实验教学做到了有质量、有经验、有成果,实验中他积累翔实工作资料,在学生创造力培养方式上开创了三条有效途径,创见性地提出12条创新教学原则和18条创造性教学策略,构建出“三维

同步增长”创新教学模式,被国家教育部认定 “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创造实践和表现能力”,该研究成果在教学中推广效果显著:实验班学生获省创造发明奖210项,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86项,总计1353人次。课题研究中他起草创新教育文件82万字,组织科普活动130次,参加国际和全国创新教育学术交流32次,做专题经验发言25次,创新研究成果应用到10余省市普遍反映很好。在技术创新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他把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有机结合,调动起校内外科技力量的合作积极性,取得了突出业绩。承担国家重点和重大课题通过国家鉴定,其中《青少年创造力教育培养技术研究及开发应用》、《中小学创新发明竞赛的开发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心理学研究与实验》、《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青少年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与人格本位培养的实验研究》等1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研究成果得到国家科学规划专家、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的高度肯定,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该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全国同类课题研究中居领先水平”。他管理的创新教育工作被评为全国创新教育先进集体和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5次。2006年9月获国家“十五”重点课题“小学生创造力培养先进实验学校”,2007年9月获“全国青少年创新人格与实践能力培养先进实验学校”,2008年9月获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先进实验学校,2009年9月被评为国家重点项目先进集体,2010年9月获国家重大项目“青少年创新示范基地”和“全国创新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

二、帮带青年教师创新率先垂范,培养科教团队成绩斐然。

杨建庄认为:“没有好的教师,就没有好的教育;科教要以育人

为本,育人要以教学为重,教学要以教师为主。科教要拥有自己的名师,才能培养出更多科技英才,创新教育会成为影响和推动濮阳发展的重大资源。” 杨建庄的创新教育工程首先从培养青年教师入手,他悉心指导中青年教师沿着“合格——骨干——名师”台阶式拾级而上,培养教师参加教育创新一丝不苟,倾心付出,他示范引领,主讲的《发明训练》、《统计与可能性》、《平移与旋转》和《联想与创造》获省和全国创新优质课一等奖。作为教育部学术带头人和科教专家,他指导中青年创新教育教师参加教科研活动,亲自参与课题的规划、立项、开题、实验、研究、结题、推广;他主研的《青少年创新人格与实践

能力培养的心理学研究与实验》、《油田开发生态系统受损机理及其复活重建的综合技术开发》、《智能图像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在教学系统中的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他发明的《一种新型高效实用的教学信息采编系统》《、微机智能风力实验平台》《静电除尘演示器》、《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智能控制下溶液导电性能演示器》、《模拟生态燃料电池》、《数字化日月地三球运动演示仪》、《一种能提高电池板光电转换率的定日技术》等8项获国家发明一二等奖;他主持的《学生创新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实验研究》和《新课程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研究》等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杨建庄分别获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学术带头人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教专家。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他给青年教师创造平台与发展机会,带出了一支业务素质高、敬业精神强的科技师资队伍。他指导教师承担国家科教创新立项课题26项、省部级课题35项,指导教师成获省和国家科技教育成果奖87项,研究成果在国家正式刊物公开发表97篇,获国家优秀论文一、二等奖265篇,科技教师获省和全国优质课、观摩课一二等奖48项,培养省市级科技教育骨干教师68名。受他指导和人格魅力影响,许多人受益终身;他的严谨、勤奋和执着,感染着每一位青年教师。他的引领让一个个学科带头人饮誉濮阳,一批批骨干名扬河南。近年来有46名青年教师参加省、国家优质课和技能竞赛荣获大奖,是全市乃至全省获奖最多的教师群体。如陈丽萍 获“河南省优秀科技教师”,吕辉获省级名师和濮阳市青年科技创新奖,陈媛英获全国优秀班主任等等,是科技教师群体中最有影响力的杰出代表。

三、39年坚执辅导青少年发明实践和竞赛,拿银夺金。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杨建庄

实施创新教育的核心。他潜心从教,精心育人,培养青少年创新素质39年如一日敬业于科技教育;他为了强化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实践操作能力,编写了860万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实践活动》科技创新辅导用书,主编了《创造性教学通论》高师培训和6套《学创造》实验教材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在全国推广近20省市推广应用;国家刊物上发表科技教育创新论文87篇获全国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另著《创造发明心理学》、《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指南》、《创造发明技法六十八》、《扬起创新的风帆》等专著。每年都积极组织科技活动节和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周,指导学生参加3-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赛,辅导的《濮阳市人工招鸟入住现状的调查与建议》、《一种植物型除虫济的研制与探究》、《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带声光显示的验电器》、《呵护精灵使者先从学校做起》、《空中穿绳器》、四、科技教育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杨建庄在科技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很有建树,尤其研究开发的创

新教学技术和教学模式,对有效促进青少年的创新学习与创造性倾向和人格特质提高产生了积极影响。所著《创造性教学通论》与《青少年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对培训教师创新教学实践和教学中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借鉴与指导意义。实验教材《创造性教学通论》和《学创造》(1—12册)已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教材并批准在全国推广应用,国内22个省近万所学校作为“校本课程”使用后,普遍反映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杨建庄创新教学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现有省内外上万所学校纷纷要求参与他主持的创新教改实验,有效推动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近几年他接待国内考察学习团40余次,应邀在国内10余省举办创造教育讲座32次,他代表课题组参加国际和全国创新教育学术交流32次,做专题经验发言25次,创新研究成果省内外推广受到教育部认可与高度评价。他深入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特长的培育方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研究成果被《中国创新教育网》转载,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河南电视台》、《河南日报》、《教育时报》、《中国石化报》、《石油教育》等30余家媒体报导。

树高百尺,离不开大地的滋养孕育;江流千里,离不开源头的涓涓细流。

第二篇:获奖者事迹介绍-20150802 - 运盛青年科技奖

推荐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大地母亲的疗伤师

——周顺桂事迹介绍

周顺桂,男,湖南永州人,1975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博连读,2003年获博士学位。2003-2005年,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9月作为引进人才至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导、二级研究员。2014年11月起,在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任常务副院长、院长。

近年来,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国家支撑计划课题等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约达300),他引次数超过1500次;申请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兼任广东省污泥产业协会理事长、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秘书长、广东省土壤学会秘书长等社会职务。先后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五)、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中国青年科技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主要先进事迹如下:

一、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土壤胞外呼吸电子转移机制与环境效应研究, 开辟了“土壤生物电化学”分支学科方向,提出了基于生物电化学调控的土壤原位修复策略。

周顺桂博士的研究领域属于土壤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领域。自2003年起,立足于污染土壤修复国家需求,在国内率先开展基于微生物胞外呼吸的土壤原位修复理论与技术研究。主要学术贡献为:

(一)建立了基于生物电化学的高通量胞外呼吸菌筛选系统,发现并命名4个微生物新属、30个新种;分离保藏胞外呼吸菌1000余株,建立了我国首个胞外呼吸菌种资源库,为研究土壤胞外呼吸提供了宝贵资源;

(二)建立并完善了系列原位在线的土壤生物电化学新方法,定量阐明了铁循环过程中铁还原菌、电子穿梭体、铁物种的角色与功能,为研究红壤物质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提供科学方法;

(三)设计构建了土壤微生物电池新装置,拓展了胞外呼吸理论在土壤污染修复、生物能源回收利用的应用潜力;提出了土壤好氧/厌氧界面“天然微生物电池”假说,为理解胞外呼吸在土壤碳循环过程的角色与功能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2010年与2013年,周顺桂博士作为执行主席,举办两次 “中国青年科学家论坛”,探讨了微生物胞外呼吸的前沿科学问题与实际应用前景。

二、自主研发出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系列技术、产品与装备,关键技术设备推广至我国8省的30余家企业,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有机固体废物具有“污染源”与“资源”的双重属性。我国有机固体废弃物量大面广、来源与组分复杂,污染日益严重。有机废物资源化是实施节能减排、缓解资源短缺瓶颈、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技术的国家战略需求。

(一)主持“城市生活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针对我国污泥处理工艺设备落后、二次污染严重、技术模式单一等突出问题,基于循环经济理念与节能减排政策,以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装备研制、绿色产品开发为重点,发明了污泥生物制肥、生物炭化、生物发电等资源化技术,研制出污泥生物肥、土壤调理剂、轻型营养栽培基质、生物炭肥等绿色环保产品,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成套装备(即污泥Bio-X专利群),提升了我国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并在我国广东、湖南、江苏、新疆等8个省区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的31家企业推广应用,产品累计推广面积达500万亩,减少化肥用量120万吨,减排温室气体95万吨。

(二)参与“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综合利用系列技术及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完成人)。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陈勇院士领衔,周顺桂博士带领团队为骨干成员。该成果针对有机废物传统处理成本高、二次污染重、资源化率低等难点,从各种有机固体废弃物物化特性、生物转化/热转化机理、转化过程污染物迁移与控制方法的基础研究入手,系统性地研制了一系列废弃物资源化与能源化利用的新技术和装备。在该成果中,周顺桂博士的主要贡献是:①发明了有机物料快速降解的多功能复合菌剂,缩短了有机废物堆肥周期;②发明了重金属原位钝化技术,显著降低重金属污染风险。

(三)发起创建全国首个省级污泥产业协会,显著推动了污泥处理行业的 2 科技创新。主要包括:①对污泥泥质(包括有机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体等)及土地利用环境风险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监测分析与试验研究,为制定污泥处理处置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②发起创建了全国首个省级污泥产业协会,并任理事长,协会为促进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设备、产品、信息、金融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有利于推动污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坚持人才队伍建设,默默耕耘收获累累硕果。

由于其突出成果及学术影响力,周顺桂博士于2008获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2010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首批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3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获得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等系列荣誉。目前兼任中国环境资源与生态保育学会秘书长、广东省土壤学会秘书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等职务,是ES&T、Water Research、Bioresource Technology、Chemosphere等20家SCI期刊审稿人。

经过数年努力,由周顺桂负责建设的“土壤生物电化学”研究中心,已建成设备齐全、实验条件与研究实力达到省内一流水平的研究平台。周顺桂还将大量精力投入青少年的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活动。2008年以来,周顺桂指导或合作指导12名中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国家一等奖2项、国家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5项。数名中学生获得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与“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等荣誉,保送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尤其值得欣慰的是,早年指导的一名中学生,如今已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而研究方向正是他从事的土壤污染修复。

第三篇:国家科技奖感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是一名军队的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叫马伟明。今天,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回顾近30年的科研创新之路,我深深体会到,作为党和军队培养的院士,必须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军队战斗力为己任,以打赢未来战争为目标,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全身心投入科技创新实践,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存在问题。

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没有科技的强大,中国就谈不上真正强大,而科技的强大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唯有靠中国人自己发愤图强,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用仅有的3万5千元,造了两台小型十二相电机,在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们终于查明原因,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难题,此项发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当我再赴该公司验收设备,指出该类电机系统存在的设计缺陷时,外方首席专家还狡辩:“你的理论太离奇,我们听不懂。”从世界专利索引上证实“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是由我发明它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祖国!”此后,这家公司不得不将原来视为核心机密的整套设计图纸送我们审查,并花高价购买我们的专利。

二战以来,各国海军一直致力于高性能潜艇的研制。但由于潜艇空间狭小,承载重量受限,为其提供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一直没有理想的解决方法。当我们率先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时,电机界普遍认为,这是天方夜谭。搞技术创新,就是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经过充分论证,我们首次提出电力集成产品2002年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受此鼓舞,我们马不停级高速感应电机系统很快研制成功。这一创新成果先于美国研制成功,几步跨越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设备还被国外垄断着,我国为此付出昂贵的购买费用。我们决心利用已经掌握的相关技术,主动作为,打破垄断。经过两年多努力,成功研制出大功率风力发电变流器,其性能指标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应,一台风力发电变流器对中国的销售价格,从230万元一

三代新型供电系统电机和风电关键设备的研制经历,使我更加坚信,欧美国家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垄断不是打不破的正意义上

我认为,对军队来说没有平时和战时之分,只有战争和准备战争之别。而战场上的胜负,更多的取决于战争准备。在新军事革命挑战的今天,军事科技在战斗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敌我双方的较量,更多的表现为科技领域的比拼。作为军队院士,首先是一名战士,我

舰船综合电力系统是舰船动力平台的第三次革命。它将日常供电、电力推进供电和现代高能武器供电三者合而达国家就开始研发这一系统,现已进入实船应用阶段,而我国新型舰船还未能迈过这道坎。本世纪初,我们联合国内10多家科研院所和军工企业,展开课题攻关。但是,其中负责一重要分系统研究的单位,几年来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本来就比别人落后了20

我和我的团队秉承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海军装备建设需要,再大的风险也要去闯,再硬的骨头也要去啃,再重的担子也要去挑。

某项尖端技术,是近年来世界海军强国争相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代表未来新型主战舰船标志性的核心技术。我们瞄准前沿,主动作为,超前介入,自筹资金对这个项目进行自主研发。有人劝我:“一个世界科技大国斥巨资历时十几年都没有完成的项目,你还要强攻硬上知道风险很大,但搞科研就得担风险,国防建设急需,天大的风险也要干!否则,国家要出了1:1单元设备样机,突破了全部关键技术,实果鉴定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抚摸着样机,激动得流下热泪。军委胡锦涛主席在反映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的报道上批示,要继续对马院士的科研工作予以支持。

每一项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在充斥着太多利益和诱惑的今天,唯有坚守一份淡泊和清贫须与发达国家赛跑,与时间赛跑,外国十几年搞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后发优势搞出来。有人算过一;我们拿了很多奖,一些人以为我们赚了很多钱,但知情人却称我们是“最穷的教授”、“高智商的傻子”。说实话,如果我们只想个人发财,每个人都能成百万富

有人问我,你最担心的是什么?我最担心的是人才断档,后继乏人。我时时提醒自己,生命有尽头,事业无止境。唯有把培养后人、提携后学作为神圣职责,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延续。我也是在组织的培养、师长的教诲、同事的帮助下,一路走过来的,34岁晋教授,

第四篇:2012环保科技奖公示

2012环保科技奖公示

2012-11-21 来源:-

记者昨日从环境保护部获悉,在刚刚发布的2012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公示名单中,由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天津大学、北京赛科康仑环保、江苏华晖环保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高浓氨氮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以总分第一,排名一等奖首位,欲拔头筹。

该项目第一完成人、过程所湿法冶金清洁生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曹宏斌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项目破解了高浓氨氮废水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难题,形成了全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浓氨氮废水清洁处理工艺,目前已在稀土、氮肥、有色冶金等行业建成并投运30余个示范工程。

长期以来,氨氮废水一直是制约稀土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稀土行业产生的氨氮废水也是高浓氨氮废水中最具代表性和处理难度最大的一类废水。但稀土高氨氮高盐废水一直缺乏有效的处理技术。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是空气吹脱法、蒸氨法、精馏法、生物硝化—反硝化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二次污染、能耗高、处理能力有限、设备内部易结晶结垢影响操作等问题,且很难回收氨资源。

该项目负责人之一林晓博士告诉记者,江钨集团江西金世纪新材料有限公司采用该技术建设的稀土行业氨氮废水资源化治理示范工程,已于2011年10月投运,该公司由此成为稀土行业率先实现氨氮废水稳定达标处理并全部资源化回收利用氨的企业。项目运行后,水中99%以上的氨被回收制备高纯氨水,可回用于生产,降低氨原料的消耗,也可直接作为产品销售。废水处理后氨氮指标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既可直接排放、也可回用于生产,实现了废水的资源化处理。

据统计,金世纪氨氮废水资源化治理项目运行一年来,累计减排氨氮1200吨,回收氨水7500吨,为公司节约原料成本450万元,减少排污费近百万元。该项目的实施还大幅提升了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林晓还透露,随着稀土行业环保新国标的实施,中科院过程所在金世纪氨氮废水资源化治理项目基础上,继续优化技术体系,改进核心设备设计,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稀土行业典型高氨氮废水的高效清洁处理技术体系,形成可实现污染物资源化、高值化的产业化平台技术,这将为我国稀土行业清洁生产以及行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

第五篇: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事迹简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附件

“奥凯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事迹简介

1.刘希锋

男,1974年9月生,现任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畜牧装备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该同志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科研一线从事科研与技术开发作,是单位最年轻的学术委员和公认的技术尖兵。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2项,主持研发了国家重点新产品2项,获国家发明金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一等1项,国家专利11项。该同志带领技术团队依靠自主创新解决农业生产重大技术难题。主持农田林影地改良技术装备研究项目,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利用地下暗沟缝隙垂直导入薄膜的铺膜技术,提高作业效率10倍以上,在地下垂直铺膜技术上取得重大技术进步。2011年1月省科技厅组织以蒋亦元院士为主任委员的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水平”。期间还主持完成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LDP-80型断根铺膜机成果转化中试”、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和省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农田林影地高产恢复技术及配套机具推广”,通过三个项目的示范推广,引导和加快农田林影地科学改良治理,在黑龙江省及内蒙、新疆改良恢复农田林影地近200万亩,提升粮食产能2亿斤,为我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013年该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在黑龙江省“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功能性饲料及粗饲料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中,作为副主持承担了分课题“秸秆加工贮藏工艺及关键设备的研究与应用”的研究任务,2011年7月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结论为“国际领先水平”。2012年“功能性饲料及粗饲料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作为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GA09B50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首席专家之一,主持承担分课题“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及关键设备的研究与应用”。该课题通过研制原料适应性强的秸秆固化成型机,集炊事、烧炕、供暖、洗浴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秸秆燃烧炉和秸秆直燃热电联产微型发电机组,并进行寒区规模化秸秆气化应用试验与示范,解决了制约我省农村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多项技术难题。

该同志还先后多次被授予省农委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部,省农机研究院“十五”、“十一五”优秀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特别贡献个人等荣誉称号。

2.刘雪美

女,1973年11月生,现任工学博士,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主要从事现代植保机械研发和精准施药技术研究工作,尤其致力于有限元分析、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计算机建模与仿真等现代设计技术在植保机械设计和精准施药技术研究上的应用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农业部农药化学与应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山东农业大学青年科技创新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作为主要人员参加完成山东省科技厅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其博士论文获2012年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称号;以第一或主要发明人申请专利20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4项授权,实用型新10项,7项授权。相关专利用于喷杆弥雾机中试及产业化转化,推进了精准施药技术的实际应用,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农业机械学报》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EI收录检索10余篇;获山东省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位)、二等奖(第一位)各一项。其指导的研究生参加2012年齐鲁研究生论坛获学术报告一等奖。

在其作为骨干人员进行“气流辅助式喷杆弥雾机”项目研究过程中,为了彻底克服应用于弥雾机的风助风筒内流场强旋流、流道窄的不足,在结构参数优化设计的基础上,发明了导流器结构,并对新型导流器式风助风筒进行了CFD仿真分析和优化,导流器结构一方面起导流的作用,拓宽进口处流体流道;另一方面,减弱甚至破坏旋流的形成条件,减少能量损耗,提高气体利用率,提高了风幕风速一致性。授权的发明专利“一种带有导流结构的喷雾机风助风筒”(ZL200910016794.X),应用该技术成果的气流辅助式喷杆弥雾机自2011年起在山东华盛中天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加工生产。之后又获发明专利“一种作业环境感知的喷杆喷雾机主动控制系统”(ZL201210099520.3),将二维超声波风速传感器测量的田间作业环境下的自然风速和旋转编码器测量的喷杆喷雾机的行进速度信息实现CAN总线化通讯,该成果的应用大大节约了植保喷雾作业的人力物力,提高了植保喷雾作业效率,减少作业周期,更重要的是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大大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该同志还是国家级精品课程、省级教学团队主讲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关心学生、尊敬师长、团结同事。她积极承担社会服务,担任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评审专家、浙江省、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等。

3.吴宗江

男,1975年2月生,现任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该同志自1999年毕业进入公司以来,先后从事公司水稻、小麦和玉米收获机械的研发工作。多年来一直以提高收获机械产品性能,开发适合中国市场的优秀农机产品为目标,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严谨务实,使公司的多个收获机械产品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其所参与的雷沃谷神4LZ-6型自走式谷物联合收割机项目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至今已销售400余台。所负责设计的雷沃谷神4YZ-4C型自走式玉米机项目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现该产品已累计销售2000台,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所负责设计的4YZ-4B型自走式玉米机,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已累计销售2300余台,实现销售收入4.8亿元。所负责设计的4YZ-3C型自走式玉米机在2013年取得近3900台销量,实现销售收入7亿余元。负责重大产品开发的同时,其主导攻关的多项关键技术均获得突破,并成功应用到了收获机械产品上,共计获得28项国家专利。部分关键技术如:收获机械钳式制动器的应用、玉米机动力输出常开式离合器的开发、玉米机前置秸秆还田机开发应用、复合辊式剥皮等为公司的收获机械产品的竞争力提升和行业技术进步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公司研发系统的青年技术骨干,该同志好学上进、勇担重任的精神,以及卓越的业绩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曾连续多年获得福田雷沃重工 “技术标兵”、“劳动模范”、“先进职工”、“优秀设计师”等荣誉称号。

4.张志辉

男,1976年2月生,现任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及吉大仿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该同志在地面机器系统机械部件的仿生制造及其耐磨与抗疲劳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主要业绩是: 1)开发了适应不同工况的多种刚柔耦合仿生制造技术,提出了设计与制造参数全程优化方法,该技术和方法在农业机械和制造机械领域具有普适性;2)揭示了耐磨和抗疲劳刚柔耦合仿生部件的功能实现原理,探索出一套从设计、仿真、优化、试验、测试到应用的仿生研究系统方法;3)实现了仿生制造技术在热作模具、制动毂(盘)等机械部件上的应用,为企业增加利润7966万元,节约资金4175万元,取得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该同志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863”子项等国家纵向课题5项,是科技部农转基金项目“多功能耕种机具仿生技术应用与中试”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机械仿生耦合设计原理与关键技术”等6个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的主要参加人。获2013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3),2012和2009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排名第3)。发表学术论文47篇,其中被SCI收录41篇(包括第一和通信作者论文18篇),SCI论文被引用259次。申报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项。

该同志研究内容和成果在地面机器系统制造领域有创新性和国际前瞻性,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他注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并重,提出的“面向设计与制造的全程参数优化方法”入选吉林大学“试验优化技术的双识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课程体系,丰富了仿生应用技术实践教学的内容。该课程体系获得2013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申请人排名第4)。

5.陈龙健

男,1979年10月生,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副教授。

该同志在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长期从事农业生物质工程特性和生物基质传质动力学模型科研工作。系统开展了农业生物质物理结构、化学组分、机械特性、光谱学等宏观和微观物性表征方法研究,定量揭示了其工程物性参数间内在关联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开发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和设备,为农业生物质资源的科学、无害化利用奠定理论、方法学以及工艺、工程技术基础。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等项目10项,副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等5项,主要参加科研项目15项。近年来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8篇,单篇论文最高IF=12.888,IF>5的论文3篇,单篇论文被SCI期刊最高他引40次;累计IF>50;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EI收录论文15篇;出版学术著作1部(独著)。以第1完成人获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9件;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件、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件,获公开国家发明专利3件;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1项。

该同志积极承担教学工作,主讲《农业机械与设备》、《农业机械装备生产实习》、《工程软件训练》和《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Transport Process(双语)》4门主干课程,教学效果优良;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篇(IF=5.627)并获中国农业大学第三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和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2012)。独立指导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6名。

该同志热爱本职工作,刻苦努力,兢兢业业,业绩突出,表现出了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并获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农业大学优秀教师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6.周艳

女,1970年7月生,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副研究员。

该同志在工作中注重产学研结合,创新意识强。工作以来先后取得科技成果14项,其中7项科研成果获得了兵团、师(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3项,并全部应用于生产;执笔撰写并发表科研论文17篇;该同志结合兵团农业生产实际需要,研发出犁耕机械、植保机械、播种机械和林果机械、节水过滤器等多种农机新产品,适应新疆兵团农业生产需要,研发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其中,她研究开发的“1GZ-4.0型耕耘整地复式作业机”项目,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产品的先进技术,针对兵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复播种植及保护性耕作对新型耕整机具的迫切需要开发。一次作业可完成切断根茬、耕耘松土、破碎土壤、混合残茬及平整镇压多项作业,形成利于作物生长的3种耕层结构。该机型和她研制开发的1LCH系列大型垂直换向犁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目前都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为新疆及兵团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非常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制定完成的NY/T 1559-2007《滴灌铺管铺膜精密播种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农业行业标准由农业部发布实施后,极大地促进了滴灌铺管铺膜精密播种机在西部干旱区尤其在新疆及兵团的大规模推广应用。2007年新疆兵团在国内率先实现棉花大面积精量播种600.2万亩,率先实现大面积膜下滴灌560万亩,有力地推动了兵团精准农业和节水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她还针对目前节水过滤器存在结构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维护安装困难、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研制出了卧式自动清洗网式过滤器,太阳能自压全自动网式过滤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解决维护安装难度,满足了市场的需要,产品技术性能更好,在技术上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获2项国家专利,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产品推广至新疆、内蒙、甘肃、宁夏,并出口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生产企业创工业产值180.6万元,节电、省工,作物增产增收节支总额达1134.6万元,为新疆及兵团推广节水滴灌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该同志扎根兵团,对兵团农机事业执着追求,默默奉献,工作勤奋、扎实,深入基层,政治思想、科学道德与学风优良,她在农机科研、产品开发及科技推广工作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并取得了突出的业绩。因为她农机科研工作的成就和贡献,被派往中国农业大学深造学习,参加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建设兵团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攻读农业机械博士学位。

7.孟志军

男,1975年9月生,现任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该同志主要从事精准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长期以来以积极进取的工作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农机装备自动与信息化领域科研、产品开发及应用推广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和突出的业绩,对推动我国农业装备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科研项目。曾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0年获“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荣誉称号,2012年获北京市农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4),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项,获中华农业科技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高水平学术会议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EI收录论文17篇;在相关领域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21项。在精准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发过程中,注重产、学、研结合。面向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需要,在农田激光平地、播种监控、农机导航和农机作业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研发了系列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和应用系统,相关技术成果已推广到黑龙江农垦、安徽农垦、新疆兵团等10多个农(团)场,近2年累计签订技术成果应用横向项目合同2000多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该同志多年来一直专注于先进实用精准农业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面向典型农业生产区域农艺作业需求,在精准农业智能装备共性支撑关键技术研发基础上,积极创新,围绕“土、种、肥、药”等关键环节进行系统的精准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在土地精细整理智能装备技术研究方面,作为课题主持人负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部粮食主产区增量经济型土地整理技术开发”研究开发和应用示范工作。成功开发了1PJ系列农田激光精平机产品,创新性研制了激光接收器可自动升降装置,显著提高有效工作高差到±40cm;研究开发了地形适应与负载敏感的激光平地控制系统,平地机支持平地铲过载保护功能,有效提高了设备作业适应范围和作业效率;设备支持自动、手动功能,作业方便,作业控制精度高,在我国很多地区使用效果良好。另外,在种肥精准播施自动控制技术方面及在农机自动导航技术方面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该同志曾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2008)、“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10)、北京市农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8.泮进明

男,1977年11月生,现任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和求是青年学者。

该同志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家禽养殖LED特种光源与智能调控技术及装备。在科研工作方面,主持863重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江干区“百人计划”创业项目A层次资助等项目。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8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篇。重要科研成果包括:1)针对畜禽养殖废水氨氮浓度高、处理难的问题,创新性提出高浓度氨废水水培陆生草类植物处理技术,处理负荷为现有同类技术10倍以上,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0)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5)的重要内容,已产业化推广应用;2)在家禽规模养殖光环境调控方面,重点针对家禽的生理需求研制LED特种调制光谱与智能调控技术,已在浙江、天津、陕西、安徽、河北、福建、四川等地推广应用,入选2012年全球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100佳(全球现仅16家,农业领域唯一)。

在教学工作方面,主讲本科生课程《非点源污染控制》和研究生课程《农业空气质量检测与控制》,教学效果良好。积极参加浙江大学农业工程学科、智能生物产业装备创业团队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工作,获2009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0)、2009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10)和201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6)。另荣获浙江大学青年岗位能手、优秀班主任、2011届浙江大学百篇特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该同志还担任了国际SCI期刊《Transactions of the ASAB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emical Reactor Engineering》和国内EI期刊《农业机械学报》等的审稿人,兼任国际固态照明联盟(ISA)专家组成员(负责全球战略规划家禽养殖LED照明部分的撰写)。

9.贺刚

男,1978年10月生,现任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科技发展部任部长,高级工程师。该同志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敢于承担责任,勇于付出,在青年科技人员中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主要完成以下成果:

(1)作为第一完成人完成了“9TXG-2.0型太阳能畜产品干燥设备”,主要负责该成果的总体方案设计、试制和试验等工作,经鉴定该成果国内领先水平。

(2)作为第六完成人完成了“太阳能牧草湿法收获工艺及关键装备开发与试验研究”,主要负责“太阳能散草干燥设备”项目的试验工作。主要负责“牧草湿法收贮获工艺”的方案设计、试验、后期数据处理。经鉴定该成果中的设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3)作为第三完成人完成了“9XS-5.0型太阳能畜舍”,主要负责方案设计、试制和试验等工作,经鉴定该成果带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他还主持设计了9QL-6.0指盘式搂草机,参与设计9YFQ-1.9型方捆机、9QL-2.1型青饲料收获机、9HZ-0.2型太阳能牧草种子干燥设备、9QL-1.2型青饲料收获机、8PYD-220型圆形喷灌机、9JYB-3.0型玉米秸秆捡拾压扁机、9YD-1.2型圆捆机和秸秆揉搓压扁方捆机。

申请各类专利17项,发表论文18篇。主持课题3项;参与课题研究12项。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呼和浩特市科技进步奖2项。

该同志还是中国农机院 “第六届‘五佳青年’奖”获得者,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2005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2010优秀共产党员”获得者和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2010和2013优秀员工”获得者。

10.徐立章

男,1979年2月生,现任江苏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该同志自2000年6月毕业以来一直工作在科研第一线,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较强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协调能力、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主要从事油菜脱出物粘附与摩擦机理、农业物料往复式振动筛分理论、水稻脱粒损伤机理等收获机械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十余年他通过研究高产水稻籽粒连接力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先易后难顺序脱粒、揉搓-冲击复合式柔性脱粒新方法,发明了T型配置切纵流双滚筒低损伤脱粒分离装置,解决了脱净率和籽粒破损的矛盾,脱出物杂余量少,作业效率高。经鉴定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提出了基于仿生非光滑结构的油菜清选增频降阻、减粘脱附新方法,发明了非光滑仿生清选筛,创新性地解决了油菜机械化收获中清选筛孔堵塞严重、清选损失大等瓶颈问题。主要完成了全喂入油菜联合收割机、切纵流履带式联合收割机、切纵流智能轮式联合收割机等新产品的研发,并在我国南方最大的联合收割机龙头企业“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和骨干企业“江苏常发锋陵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实现了批量生产,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了我国传统联合收割机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了收获机械行业的技术进步。

该同志科研创新能力强、具有极大的科研工作热情,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部省级以上课题3项,主要完成了(排名前3)国家自然基金2项、其他部省级以上项目10项、部省级鉴定7项,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部省级项目3项。第1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第2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在AMA、机械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第1作者发表论文22篇,其中SCI 收录4 篇,EI 收录12 篇。作为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专利项目金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各1项。博士论文“水稻脱粒损伤力学特性及低损伤脱粒装置研究”201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个人获江苏大学“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共产党员”等多个荣誉称号。

下载科技奖事迹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奖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事迹简介(优秀范文五篇)

    附件 第三届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事迹简介 (按姓氏笔画为序) 一、刘天舒 男,1973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原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生物质能工程技术研究......

    王伟 - 中国青年科技奖(范文)

    主 要 贡 献 1959年6月生,1980年在西安医学院进修学习一年。现为成都口语病医院院长、副主任医师。他从1979年起,根据现代医学理论、结合自身体会和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套运用心理、行为、......

    安徽青年科技奖推荐表

    附件编号安徽青年科技推荐表推荐单位人选姓名工作单位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安徽省人事厅制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奖填表说明1.表内有关内容请用钢笔填写,字迹要清楚;或用计算机打印......

    青年科技奖总结-赵峰

    泰安市青年科技奖候选人赵峰事迹材料 赵峰,男,32岁,大专学历,山东光大日月油脂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1999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10进入山东光大油脂厂工作,参加工作以来一......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试行) (2001年3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22届理事会第5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奖励 第三章 推荐、评审和授予 第四章 罚则 第五章 附则......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附件1 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条例 (2001年3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22届理事会第5次常务理事会议第一次审议通过, 2007年11月24日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6次会议第二次审......

    第三届大连市青年科技奖推荐表

    编 号:第三届大连市青年科技奖推 荐 表推荐单位人选姓名工作单位学科类别大连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大连市委组织部制大 连 市 人 事 局大连市科学技术局填表说明1.请用钢笔填写......

    “五征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事迹简介

    “五征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奖”获奖人选事迹 王振华 王振华同志1999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以全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