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申报材料

时间:2019-05-13 14:3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申报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申报材料》。

第一篇: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申报材料

立足平凡岗位 实现人生价值

在工作中,我能够认真按照学院和系部的工作部署,积极配合学院各部门以培养思想素质好,技能水平高的人才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以 “教育是根本、服务是基础、发展是核心、引导是途径”的指导思想,及时发现新形势下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具体工作方法如下:

(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及业务水平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需要多元化知识的职业,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必须注重个人理论修养的提高。所以,在工作之初我认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各类培训,认真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科学发展观指引自我思想的成长和进步。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水平的提升,更好地促进本职工作。

(二)以班风学风建设为立足点,构建良好育人环境

在学校的育人过程中,班风学风在同学们成长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优良的班风与学风对于抑制这些消极因素,激发积极因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班风学风建设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组建民主高效的团支部、班委会,建立班长、支书例会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同学担任班级主要学生干部,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言传身教地加强对班级干部的教育与培养,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协助他们制定一系列适合班级班风学风建设的一些制度,充分发挥班级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将班级团支部、班委会的力量进行有机整合,确保班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2、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我一直把思想政治工作置于班级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有关学生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并在班内积极开展“理想与信念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找到目标树立理想,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3、经常性地深入同学宿舍,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与沟通,真心诚意与他们做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及时发现他们中间出现的问题,尽力地予以解决。

4、建立相应的荣誉激励机制。首先,严格认真地做好每学期的评优与奖学金评定工作。其次,每学期召开班级表彰会,对获得奖学金、三好学生等优秀荣誉的班级与个人通过表彰会形式予以表彰,并在班级张贴栏内张贴。从而在班级内营造一种赶学比超的氛围与风气,激发广大同学的集体感与荣誉感。

5、以学术科技活动为学风建设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本学年,班级学生建立经管系沙盘模拟社团,参加商务谈判培训班。通过学生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有效推进学风,在班级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以党建工作为指导,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1、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在高校德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各种形式,联系专业特色和发展前景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指导学生撰写并递交入党申请书。目前,我所带班级的学生有92%以上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对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同学,通过党课,向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传达党的知识和先进理论,帮助他们对党形成系统深入的认识。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寻找党建工作与学生工作的结合点,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作用和功能,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求学生党员配合班级工作,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带动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注重在各班级积极开展主题教育。以重大节日、纪念日为契机开展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在班级中以“学习雷锋月”、“绿色低碳生活”、“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等为主题,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主题班会、志愿服务、交流座谈、观看影片等活动,力求以生动多样的形式,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以学生组织为载体,构建学生素质拓展平台

在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中,学生组织是素质拓展计划最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例如:学生会、学生社团、大学生艺术团等,在担任学生

组织指导教师的过程中,我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唱响主旋律,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学生会、学生社团开展主要工作及活动要紧密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服务。

2、抓好学生会、社团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开设干部培训课程,言传身教,细致谈心等方法,建设一支高效团结、积极主动、受同学认可和支持的学生干部队伍。鼓励他们大胆地积极主动地去开展工作,为同学服务。

3、群众性与分类服务原则。在学生活动的策划中,坚持和贯彻群众性与参与性原则,要对同学群体进行群体细化,分类开展活动,扩大活动参与面,将尽可能多的同学吸引入我们的活动中来,去获得收获与提高。

4、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带动学生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文体活动,例如;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合唱比赛、演讲比赛;经管系“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歌咏比赛;经管系“炫动青春 飞扬青春”文艺演出等,并组织本系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文体活动,例如:科技文化艺术节、新生才艺赛、魅力主持人大赛、社团巡礼节等,受到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在实际工作中,我深知言传身教的作用。平时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始终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态度投入工作,经过努力,先后获得“2009年度江苏省优秀班主任”、“2009年度院级优秀班主任”、“2010年度院级工会积极分子”、“2010年新生优秀带训教师”“、2011年度院级工会积极分子”、“2011年首届职业指导教师技能比赛优秀奖”等,所带班级先后获得“院级五四红旗团支部”、“院级文明班级”、“江苏省文明班级”、“院级心理健康班会活动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辅导员工作是在不断发展的,特别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许多新问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开创辅导员工作新局面。曾经的成绩,已经过去,积累之下的经验教训,将不断促使我在思索中工作,在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我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来对待我的工作、对待我的学生。我深知我还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够,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改善,我会在探索中前进,立足平凡岗位,谱写绚丽人生,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篇: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申报表

附件1:

2008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申报表

注:此表可复印

附件2:

中国高教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简介

中国高教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以下简称研究会)于2007年12月通过教育部、民政部审批,2008年7月在山东大学召开成立大会正式成立,现有常务理事单位43个,理事单位98个,会长为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同志。

研究会下设“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层论坛”、“学生处长论坛”、“研究生工作部长论坛”、“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四个论坛,办有“高校辅导员”网站和《高校辅导员》杂志,依托这些载体,积极推动各高校及辅导员间的工作交流,以达到加强研讨、形成共识、推动创新的效果。研究会还通过建立辅导员工作专家库,开展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大力推进辅导员研究工作,努力提升辅导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2008年10月,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同志就研究会工作作出专门批示:刚刚组建,要加强具体指导,共同努力,打造出这个平台。真正办成高校辅导员的精神家园,提高工作质量、锻炼培养人才的摇篮,研究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平台。研究会将认真贯彻落实卫红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在教育部思政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具体指导下,有效整合各理事单位乃至全国高校资源,努力搭建辅导员工作、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为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附件3:

《思想教育研究》简介

《思想教育研究》是教育部主管、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会刊,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现任主编为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曦。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思想教育研究》已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2008-2009年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2008年版),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思想教育研究》不仅是各级教育部门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及实际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交流工作经验的园地,也是各高等院校宣传展示校园风貌、育人环境、先进经验和自身形象的良好平台和载体。

《思想教育研究》主要栏目有专家视点、学科建设、书记论坛、理论探讨、观察与思考、借鉴研究、学生事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高校党建、实践与探索、调查研究、课程建设、军队院校、博士园地等。

《思想教育研究》为月刊,大16开本,每期80页,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2006)和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1999)的要求,对所用文章实行严格规范编排,每月25日出版。

第三篇:2010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事迹

2010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事迹

一、同济大学辅导员严长征

他是一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博士,但他更热爱辅导员的职业,他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严司令”、“白菜大哥”、“严婆婆”、“严爸爸”、“严大叔”和“严教授”。他学以致用,运用自己扎实的学科背景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做好专业学习;他与学生形同手足,关心同学们的生活,用爱浇筑、用心关怀每一位学生;他紧紧抓住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引领广大同学在服务世博中成长成才;他在辅导员工作中孜孜不倦的努力与付出,他喜欢做一个指点青年迷津的“灵魂工程师”。他就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辅导员严长征。

(一)携手同心耀世博,引领服务育英才

1.“严司令”的备忘录——发动学生组织,创新岗前教育

2010年,上海迎来了万众瞩目的世博会。作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志愿者选拔工作的负责人,严长征迎来了他成为辅导员后最重大的一次考验。他结合学院与报名者的实际情况,充分发动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的骨干成员,采取由老师掌握全过程,学生干部直接参与选拔细节的形式,严格按照材料递交、初审、面试和综合评分的顺序,公平公正地在全院筛选出了523名志愿者。选拔工作井井有条,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组织与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组织的凝聚力。由于他在选拔过程中指挥若定,一丝不苟,大公无私的作风,为他在学生们中间赢得了“严司令”的美名,而出色的选拔工作也受到学院领导一致好评。

选拔工作后的志愿者培训工作更加重要。为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培训水平,更好地培训志愿者,“严司令”放弃了寒假休息时间,结合目标培训对象的基本情况,多方面采集有关素材,同时努力熟悉指定课件、培训视频和相关的培训资料,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世博志愿者培训师资格。3月底刚刚带队参加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东南区学生组织大会回国的得他,还没来的及倒时差就立即投入到志愿者的培训工作中,共完成5个场次,超过2000人次的志愿者专题培训。他还积极联系各学院的人气老师轮流对志愿者进行特色的个性化培训,并精心挑选典型实例和生动的多媒体教材,使志愿者能够更加生动、灵活地记忆服务常识。在志愿者小组成立之后,他引导志愿者们进行了一系列有趣而有效的团队建设活动,使组员之间能够尽快熟悉和了解,融入团体。经过精心选拔和一个多月的培训,学院志愿者前期工作顺利结束,他“严司令”的形象也已深入人心,志愿者们也为成为“严家军”而自豪不已,领导更是对他赞赏有佳。

2.“白菜大哥”的世博日记——科学管理团队,用心关注细节

世博会期间,严长征也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担任城市最佳实践区高校方的轮值片区长,带领来自7个学院的2批388志愿者,完成了长达一个月的志愿服务。作为片区长,他需要管理志愿者的所有问题,包括饮食、健康、服务、安全和心理状况。由于工作性质的转变,严长征一改“严司令”的威严形象,摇身一变成了志愿者“小白菜”心目中憨态可掬、体贴入微、值得依靠的 “白菜大哥”。

同济大学世博志愿者们是“先锋部队”,不仅是世博开园的第一批志愿者,而且人数也是最多、跨度最长的一批。作为“先锋部队”是光荣而神圣的,但也因为是“第一”的缘故,问题多也就难以避免。为了迅速帮助“小白菜”解决问题,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尽快熟悉了解世博园片区情况,“白菜大哥”脱下“白菜服”便装到每一个岗点陪岗。亲身体会客流带来的压力,观察“小白菜”们志愿服务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帮助解决棘手问题。正式运营期间,他更是坚持每天至少三遍的巡岗,城市最佳实践区平面面积不大,但20个岗点在各展馆内外、楼上楼下,全部岗点走一遍也要1个半小时,入园30天,“白菜大哥”严长征基本在每个岗点都至少陪“小白菜”们站过一班岗,与2个批次384名志愿者都有面对面的交流。很多“小白菜”至今都对这“白菜大哥”记忆深刻,“有他在,我们心里踏实”。

“白菜大哥”没有停止思考与前进的步伐。他摸索并制定了“点面结合、时尚激励、文化疏导”的工作方案,通过挖掘典型人物、制作时尚激励品、建设班车与休息室文化等手段,多途径激励、维护志愿者士气,多角度疏导志愿者心理与情绪,全面树立同济大学世博志愿者的时代形象,营造同济学子参与世博、奉献世博的良好氛围。此外,他还探索了“2+3+x”管理模式,在城市最佳实践区推广实行。

为了减轻每一名“小白菜”的劳动强度,他制定了科学的轮岗制,采用做一休一,使各岗位志愿者都能在一小时工作后就得到及时休息;同时发挥了自己在心理咨询方面的特长,把在学院内的心理疏导工作移植到了园区,全面了解每一颗“小白菜”志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尽自己最大努力为他们排解压力。一名受过严长征“辅导”的志愿者说:“和‘白菜大哥’谈心感觉就像手机充电,他的话能说到我心坎里,再苦再累,和这位大朋友聊聊我就又有服务动力了!”。对抗枯燥的业余生活是保证服务质量的重要工作,除了每天晚上的鼓励和例行活动,“白菜大哥”还努力地营造特色文化氛围来激励志愿者。生日会是片区休息室文化的一个亮点,每当集体生日时,严长征这位“白菜大哥”都会送给“小白菜”们一份小礼物。留言本文化,也是第一志愿服务期间媒体关注的一个亮点,每个小组设有一个留言本,志愿者们利用轮岗休息的时间,在留言本上图文并茂的记录服务的经验、收获与心得,与其他班次的志愿者形成交流。为了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每天晚上离开园区,作为“白菜大哥”的他都要在保证每一个“小白菜”安全上车后,他才会离开,这是为了让每一位志愿者都能够平安回家。

虽然严长征总是在思考并以各种措施来避免意外的发生,但意外终究还是会发生。就在离园前一天,片区的一名小白菜在志愿服务结束回到学校后,突然出现四肢瘫软,无法行动的症状。这可把同寝室的室友们急坏了,吓出了一身冷汗,大家七嘴八舌乱了方寸,这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这位体贴并可靠的“白菜哥哥”。严长征接到求助电话,立马赶到现场,在进行了急救措施后果断决定送她去医院,“白菜哥哥”和3名同学一起,将这位病员“小白菜”半背半抬送到了医院。他始终陪伴在这名同学身边,鼓励她,安慰她。化验、诊断、输液,直到天亮这名同学的病情好转并稳定下来,他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学校,投入新的辅导工作中。

作为片区临时团支部书记,世博期间,他同样留心关注了表现优秀的志愿者个人,世博会结束之后,他向党组织推荐了23名优秀个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用心关注每一名志愿者,全力完成志愿服务工作,是严长征这位“白菜大哥”在世博会前对自己定下的目标,他以出色的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并获得了褒奖。他先后获得“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先进个人”、“世博先锋行动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土木工程学院团委也获得了“上海世博会志愿者工作优秀团队”称号。

3.“严婆婆”的记账本——总结服务经验,传承志愿精神

世博志愿者服务工作结束之后,严长征被学生们授予新称号“严婆婆”,因为每次开会他必然要反复提到对世博精神与志愿者精神进行总结与传承。他鼓励褪下“白菜叶”的志愿者们将世博精神和志愿服务理念传承下去,在学院中开展了世博志愿者总结工作和后世博的一系列活动。首先,在学院进行优秀志愿者表彰活动之后,发动了一部分志愿者进行座谈会,相互之间分享做志愿者的经历,交流经验,同时向同学表达作为世博会志愿者的独特感受。其次,在学院中组织了世博特别摄影比赛,将同学们各自有关世博的照片进行展出并在学院内评奖。最后,他还组织了以“青春世博”为主题的20个暑期社会实践团赴祖国各地实施、宣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和“团结、奉献、互助、进步”的理念。其中,赴河南新密的以“垃圾不落地”这一绿色低碳主题的实践团队,获得了上海市知行杯暑期社会实践比赛的特等奖。

严长征说,世博会服务工作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能够指导带领同学们一起服务世博,帮助他们做好志愿者,是他一生的荣耀。他说,这就是辅导员的责任所在,也是辅导员的价值所在。

(二)微风细雨润无声,点点滴滴总是情

1.关爱学生——良师益友为目标,全心全意为学生

严长征没有为人父,但却已是一位资深“爸爸”,很多学生都愿意称他为“严爸爸”。作为班主任,他就像父亲要了解孩子一样,总是非常深入细致的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学生入校之初,他就通过新生教育周、反复翻阅学生信息卡、分批找学生单独谈心等方式,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就记熟了两百名学生的姓名、生源地等基本情况。每当有人质疑做这些事的必要性时,“严爸爸”总是一本正经地说:“哪有哪家的父亲不知道子女信息的呢?”在辅导员工作中,坚持一个月走访学生寝室一到两次是他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方法。利用每一次走访寝室的机会,“严爸爸”认真地了解他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业和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根本没有老师的架子,跟学生们亲密无间的交流,同娱同乐,让学生们倍感关怀,从心底感受到温暖是这些“孩子们”对“严爸爸”最深刻的记忆。

严长征坚持每两周给学生开一次班会,而且经常是分小班进行,以尽快的熟悉班级的总体情况,加强班级的凝聚力建设,长期的班级感情建设给每一位学生的都营造了“家”的感觉,严长征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和需求都非常了解,哪位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哪位学生成绩出现了下滑、哪位学生什么时候拿过何种名目的奖学金、哪位学生遭遇了情感挫折等这些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信息他都了然于胸。同学们说,“严老师就像这个家庭的大家长,我们喜欢叫他‘严爸爸’”。班级里同学们彼此感情亲密,其乐融融。有同学参军了,学生们挥泪送别,制作纪念卡片送给暂时离开集体的同学;有同学参加献血量,同学们自发形成后勤保障队伍,去食堂联系炖好鸡汤给参与献血的同学补充营养„„这样温情的一幕幕经常都在这个大家庭里上映。

2.帮助学生——重燃人生梦想,创造美好未来

在严长征所带的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需要特别的帮助和关心。在他所在的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学业难度较高、学习压力大,加之高考统一选拔进来的学生之前基础教育水准和标准不一,出现了不少学业困难的学生;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庭亲密关系困扰、家庭贫困导致自卑心理、个人感情受挫致使意志消沉等情况。每当面对这种情况,严长征就将自己从老师角色转变为一名平易近人而对学生关爱备至的“邻家大叔”,被“90后”的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严大叔”。他对待工作细致而入微,考虑得十分周到得体,他将所有出现暂时困难和长期困难的学生资料都进行了仔细的分类汇总,并认真查阅了相关的帮助指导资料。针对出现各式各样特殊困难的学生,除了发挥专业特长,辅导学生课业外,“严大叔”还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利用朋辈关系帮助学业困难的学生结对子互助学习,并时常与他们谈话,帮助学生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他的办公室里,专门分隔出两间布置温馨的小屋,为有心理困惑的同学提供心理咨询。同时,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邀请专业老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从大一新生的懵懂到毕业生的压力,讲座覆盖了大学里每一个关键时刻,为学生们解决当前的心理困扰。

在他的班上有这样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贫困,性格内向,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大三的时候,家中遭遇重大变故,父亲因病去世,给这位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打击。“严大叔”帮助该生申请国家助学金和临时困难补助等多种方式,使其在经济上脱离了困难,并多次找该同学谈话,开导该同学,与其一起吃饭、散步、打球,鼓励他重拾信心,一定要学有所成,回报家庭、学校与社会。经过长期的帮助与开导,该同学终于重阴影中走出,逐渐的融入到了集体的生活当中,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且已经顺利的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免试直升研究生。这位同学每每谈到这位“邻家大叔”,总是满怀感激地说:“‘严大叔’不仅是老师,更是亲人,他让我重新找到了太阳的温暖。”

像这样的例子,在严长征的班级和年级中还有不少,这其中都倾注的是一位基层辅导员、班主任的爱心、热心与关心。“每一位大学生都是社会的宝贵财富,都是我关爱的对象,无论谁对我的学生失去信心,我都会永远对他有信心,我相信经过打磨,他们每一个都会成为一块精致的美玉”。“严大叔”始终掩饰不住内心的那一份激情与对辅导员工作的执着的爱。

3.培养学生——指导科技创新,鼓励课外活动

严长征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博士,虽然很年轻,但在很多学生眼中他就是一名教授,大家喜欢称他为“严教授”。在担任辅导员期间,严长征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尽力为同学们创造一个创新实践的舞台。四年间,他先后带领学生参加了ASCE 2010 Southeast Student Conference Competition 和ASIAN Universities Build and Break Competition 两项国际赛事及多项国内赛事,协助组织了第一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论坛及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承担全国土木工程大学生论坛及华东地区高校结构设计竞赛委会会秘书工作,同时亲自指导SITP学生创新项目和科学商店项目。每每提到这些成绩,“严教授”总是谦虚地将之归结为领导们的厚爱、学生们的努力,“指导学生使其进步视为自己最大的乐趣,往往竭尽所能,倾囊相授。”

他还非常重视学生们的课外活动,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他经常督促学生会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从辩论赛、篮球赛一类的传统比赛,到英文电影配音大赛、摄影大赛一类的才艺展示,项目种类丰富多彩,各类比赛精彩纷呈。

从“严司令”、“白菜大哥”、“严婆婆”到“严爸爸”、“严大叔”、“严教授”,学生们对严长征的肯定与赞许或许难以用言语一一表述,但从他多变的身份以及那些可亲可爱的昵称看来,他一定是位深受学生喜爱并愿意与其做一辈子好朋友的优秀辅导员。正是由于严长征老师关心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他深受学生们喜爱,有学生曾作短诗一首,表达对他的感激:

点亮我

——献给严长征老师 灯下,有我的影子 而你只是一枚灯芯 当你随风而去 留下的思念

将为我点亮脚下的路

这首小诗不正是严长征老师那一份最真实而朴实的心愿的写照吗?

二、中山大学辅导员林忻

2004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留校担任2+2辅导员,成为首批进驻广州大学城的辅导员之一。700多天和学生的朝夕相处,让她成为了学生口中“最可爱的辅导员”,也让她深深地爱上了这个神圣的职业。2009年研究生毕业后,她毅然选择继续担任辅导员。尽管旁人都说这工作琐碎、压力大,她却总笑着说:“如果可以,我还真愿意一辈子都当辅导员,在孩子们血气方刚、正值人格锻造的时候,你能陪伴在他们身边,并且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促进他们的成长,那是多么有意思的事情!”

用爱心帮助成长、用行动带领前行

六年的学生工作里,对待学生她始终坚持“用爱心帮助成长、用行动带领前行”的工作信念。与学生谈话时,她善于聆听,通过与学生讨论式的沟通,充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思辨精神。面对沉迷网络的学生,她深夜从市区赶往大学城,亲自到网吧把学生劝回宿舍,循序渐进打开学生心扉,多次促膝长谈和关心督促,使一位在其他老师眼中“烂泥扶不上墙”的学生,重新热爱学习生活;面对普通生对国防生“入学分数低、素质差、不爱学习“的误解,她通过别出心裁的主题班会,让国防生展示文体、书画、学术等的才艺,表达心声,打破隔阂,帮助国防生们找到学习与训练的平衡,使国防班成绩在一学期内提高22%;面对痛失双亲的学生,她献出的是温暖的聆听与无微不至的关怀,把学生从寻短的鬼门关,拉回自立自强的精彩人生„„她所带领的学生工作团队曾获“广东省先进团委”、连续7年获“校优秀学生会”称号,她培养了受团中央、教育部表彰的“全国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中国大学生十大自强之星“、“全国公关大赛冠军”等优秀学生。

用公益实践引导自立成才,用“红三月”服务培养公共精神

受自身所学公共管理的专业思想影响,她一直以“培养具有公共精神和执行力的健康青年一代”为追求。2006年,她创办了“红三月”社会服务公益实践活动,主题紧扣时政热点,组织学生以团支部为单位,开展公益服务和调研,引导学生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五年来,她立足社会所需,切实定立每年“红三月”的主题,迄今已出色地举办过“和谐社会,从身边起”、“建设粤西粤北新农村,你我齐献策”、“科学发展共建大学城”、“关注农民工子弟”、“让亚运走进每一位平凡人”等系列活动。她积极联系团省委、团市委、广州市义工联等单位,为共计2532人次的学生提供公益实践的平台和途径;她和学生一起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在海珠广场义卖为农民工子弟筹得善款2.3万元;她认真批阅团支部撰写的红三月活动报告,指导学生设计关于公益项目的调研,并请老师给予学生报告点评,用专业理论为学生们点拨在公益实践中遇到的公共问题和可行性改善方案。她欣慰地发现,学生们不仅在“红三月”中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志愿加入了长期的志愿者、义工队伍,同时也开始更多主动地关注和思考社会问题,学以致用。“红三月”活动多次被广东电视台、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不仅成为学院学校的品牌活动,“关注农民工子女”系列活动还被列入广东省志愿服务的典型案例。

用辅导员干劲服务亚运,用志愿精神感动亚运

2010年5月,由于志愿服务经历丰富,她被借调至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大学城中心体育场(UTM),担任橄榄球和足球赛事观众服务副经理。这是大学城赛区最大的场馆,面积达6.2万平方米,也是大学城赛区观服志愿者最多的一个场馆,由485名的本地学生志愿者和34名的省外代表性志愿者组成。她及时调整心态和工作安排,迅速吃透亚运观众服务16块功能职责的要义,按亚组委要求编排好场馆观服运行推进表。与此同时,她的辅导员工作丝毫没有落下,在亚运筹备最紧张的9、10月份,她用高强度的加班方式,一边给志愿者进行深度细化培训、组织场馆足球测试赛和助威团比赛,一边完成了研究生迎新工作、本科生和研究生奖学金评定工作、团学换届选举工作等。连续40多天高强度的工作,每天工作至深夜2、3点,每天仅有的4小时睡眠,使她的身体发出了抗议:一次深夜开车回家实在太累,她草草将车停在路边便睡着了,是好心的警察敲车窗把她叫醒送她回家;第一次橄榄球测试赛当天,她高烧坚持带病工作,结果演变成肺炎,但即使是在肺炎住院期间,她也坚持完成了第一次橄榄球测试赛的6000字总结报告。

她深知要实现赛时高效运作,完善机制和志愿者管理是重中之重。她虚心学习北京奥运会经验,通过测试赛摸索总结,制定出科层制的场馆观众服务运行架构,编写了《观众服务职位说明书》、志愿者培训课件、《志愿者激励机制》、《应急预案手册》等,精心建立起一支志愿精神饱满、专业素质高、层级管理科学的观服志愿者团队。

与此同时,长期的辅导员工作,也让她不自觉地把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带到了亚运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用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无私奉献的态度感染志愿者,努力使志愿者在亚运中实现“我志愿,我快乐,我服务,我成长”。她总结出志愿者从报名开始,经过培训演练到开赛上岗,心态上大致经历“兴奋期、倦怠期、振奋期、疲惫期、感动期”的心理特征,关注不同时期每一位志愿者的心理动态,利用团队心理辅导和个别辅导的方式,发挥朋辈效应,完善激励机制,排解志愿者的心理矛盾。为了让志愿者早上能多睡半个小时,她多次与安保业务口联系沟通,签下500多份志愿者保证书,为志愿者申请到便捷安检通道;为了鼓励志愿者,她坚持在场馆里向每一位遇见的志愿者行志愿礼。她耐心地给一位志愿者回复了2000多字的信,用深入浅出的道理化解他担心“因为志愿服务而影响学业”的顾虑;一位志愿者骨干给她发过这样一条短信:“林老师,面对观众的无理责难和劳累的服务工作,我心里可能偶尔会不平。可是每次见到您工作,和您交流,我深刻地知道,有人和我一样在承担,甚至承担得更多,你身上散发的积极阳光的气息感染着我,我知道我们应该更积极主动。”

她灵活善变,在不违背赛时政策的基础上用诚意和可行方案化解危机。在男子1/8淘汰赛卡塔尔对乌兹别克斯坦开赛检票时,几位乌兹别克斯坦观众在安检时被发现带有违规的国旗和钢制打击乐器,安检人员严令他们将违规物品带离场馆,他们不但不听劝阻,硬闯安检线,还扬言要将今天不能入场的遭遇曝光网上,一时闹得不可开交。接到志愿者上报后,她通过对讲机了解大致情况,并立即赶到现场,她也意识到这事件可能涉及外交,必须得小心处理。几名外国观众一见到她就劈头盖脸一顿大声投诉斥责,她耐心地听完观众的控诉,对刚才可能存有的误会向观众表示歉意,然后礼貌地用英文详细解释了场馆的观赛规定,提议帮助观众先把违规物品办理寄存,以免影响他们准时入场观赛。善意的沟通和解决办法使外国观众情绪缓和,很快就同意处理方案。她亲自帮观众办理好寄存手续并带到座位,交代区域坐席志愿者给予他们更多观赛帮助。赛后,这几位外国观众态度大为转变,原本的怒火变成了夸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盛赞亚运志愿者“厉害”,临走时还一定要给她送上一面乌国国旗,以示衷心的感谢。

她所在的场馆其中一个项目是橄榄球比赛,这是一个在国内比较冷门的项目。为了在坐拥3.1万个座席的场馆积聚人气,营造文明热烈的观赛气氛,她积极联系大学城管委会、城内十所高校以及番禺区镇街来进行橄榄球赛事宣传,在大学城内派发橄榄球赛事书签和观赛纪念帖,不遗余力地推广橄榄球赛事,还邀请自己的学生过来观看橄榄球测试赛,回去后在同学中,在家人朋友中普及推广橄榄球知识,某位高校领导也因此表扬她是“大学城赛区最早进入角色,最熟悉场馆业务的经理”。最终,每场的橄榄球比赛的观赛观众都在2.5万人以上,上座率至少达到92%,气氛火爆且场馆观赛秩序良好,实现零事故,受到上级好评。

凭借充分的准备和务实的工作,她带领519名志愿者顺利完成了12天78场的亚运赛事服务。每场接待2万-3.2万名观众,观众服务超过25万人次,成功处理200余件应急事件,解决了63宗观众投诉和求助,场馆主任笑称在对讲机里听得最多的就是“呼叫林经理”。志愿者们在最后一天纷纷找她签名留念,给她送上亲手制作的纪念册,她用十足的干劲在亚运中感动了别人,同时也在亚运中被能干的志愿者们所深深感动!

大学城中心体育场观众服务团队用真挚的热情与专业的服务赢得了观众的赞誉,微笑与服务成为广州亚运会最火红的点缀,林忻本人也因此获得“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三、武汉大学辅导员吴奇凌

热情、幽默、创新,充满朝气,体现了辅导员的活力与睿智;细心、勤奋、严谨,讲究方法,诠释了辅导员的责任与执着。他,就是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辅导员、学生发展的好“导演”吴奇凌。在吴奇凌看来,学生是“演员”,大学四年是“剧本”,而辅导员的职责就是要做学生发展的好“导演”。如何搭建优质平台,挖掘“演员”潜力,引导“演员”演绎精彩大学生生活,是“导演” 要努力去做的事!

青春浩气越千山,搭建舞台励德能

“让大学生走进社会、锻炼能力,作为辅导员我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但是我可以像导演一样搭建一个舞台,让这方舞台发挥无穷的力量。” 吴奇凌曾在辅导员手记里这样写道。

“种太阳”关爱打工子女工作室,一个由他指导、颇有名气的 “舞台”。为了建设好这方舞台,他与学生们一道深入农村考察调研,精心策划帮扶教程,翻山越岭联系帮扶对象„„截至2010年,工作室已在湖北省的“三县五镇十村”建立了“种太阳”服务站,1100余名志愿者先后为2100余名农村留守儿童开展了文化课辅导、兴趣培养、心理辅导、理想信念教育等帮辅活动,服务时间累计达462万小时。吴奇凌的学生,“种太阳”的学生负责人李可欣,不仅成功当选为“珞珈十大风云学子”,而且还成为2010年“全国大学生人物”和“湖北省人物”的候选人。“种太阳”志愿者刘静在志愿者大会上动情地说:“曾经我很迷茫,但是自从加入了‘种太阳’工作室,我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奋斗的目标。”

2010年种太阳关爱打工子女项目被团中央列为“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五个重点项目之一,是全国唯一一个由高校主办的项目。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数十家媒体多次报道了“种太阳”工作室的先进事迹,引起强烈的反响。世界儿童基金会副会长博文先生给予了吴奇凌高度的评价:“你指导的‘种太阳’,不仅在打工子女的心中埋下希望的种子,也塑造了当代大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高尚品格。”

爱好文艺的吴奇凌改组筹建了学生社团——青羽舞蹈团、天籁合唱团、樱缘剧社、范思哲模特队,这些社团成为新闻学院师生快乐成长、共建和谐的大舞台。近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团体在学校开始名声大震。在学校“金秋艺术节”四个板块的比赛中,30余个院系角逐,他“执导”的文艺节目几乎每年都会拿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板块的一等奖。在“湖北省高校文艺调演”中,青羽舞蹈团、樱缘剧社代表学校出征,都捧回了金奖,他本人也两次被授予“金奖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研精覃思创“大戏” 幕后“执导”育三千

“辅导员是一项可以建功立业的事业,只有自己精通专业,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才能。”吴奇凌这样看,也这样去做。作为新闻学院的辅导员,他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闻传播知识,以加深自己对新闻传播专业的认识。从2005年起,吴奇凌连续五年“执导”了“湖北省新闻先生、新闻小姐大赛”,并结合自己对专业的理解,巧妙地在大赛中融入了时闻评论、新闻辩论会、危机主持、巅峰采访等环节,打造一个培养学生媒介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专业舞台。

五年来,来自省内的几十所高校的3000余名学生报名参加过这个比赛。他们中间走出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走出了“中国新闻奖”获得者、走出了许多年轻的媒介精英„„

做一个全省的比赛的“导演”,不仅要拼智慧、能力,还要拼身体。2008年大赛期间,吴奇凌因为工作太劳累,患上了胸膜炎,心脏如刀绞般疼痛,行动都十分困难。医生强烈要求他休息一段时间再上班,否则可能引发严重心脏病。可是他没请一天假,坚持搞完了赛事。赛后,学生们围着“吴导”哭成一团,他却会心地笑了。

“谁将主持北京奥运”、“大学生广告大赛”、“校园世界杯解说大赛”„„五年来,“吴导”孜孜不倦地“执导”着一场场精彩“大戏”,无怨无悔地奉献着他的青春、智慧和激情。

甘当“剧务”行万里,尽心竭力插“两翼”

好导演,有时候也要做一名甘愿奔走的“剧务”。“一体两翼”的培养模式,是吴奇凌推崇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学生培养模式,一体就是知识“本体”;“两翼”就是人才成长的两个关键因素,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酷寒难当的严冬,吴奇凌都奔波于北京、广州、长沙等地的街头,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等50余家单位均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有一年冬天,吴奇凌只身前往北京联系某报社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恰巧负责的同志不在,他硬是在凛冽的寒风中等了三个多小时。当这位负责人见到吴奇凌头发已经结冰,面容已经青紫时,被深深的感动了,他翘起大拇指:“您是一位好老师,您的学生一定也是好学生,我们非常荣幸能够成为武汉大学的实习基地。”

一个演员必须要在舞台上不断历练才能成熟起来,吴导和他的同事们搭建的这方舞台,成了学生学习者到实践者转变的重要舞台。2010年,大三学生刘志毅,在实习期间成为全国报道“富士康”事件的第一人,一时间举国上下无不开始关注打工者的生存状况。为期半年的实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不少学生提前就被用人单位“预订”了,近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就业率的始终保持在95%以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进入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南方周末等著名媒体工作。

良苦用心学伯乐 因材施教桃李芳

一名好导演,要善于发现每一个演员的特点,还要善于为其安排合适的角色乃至剧本。为了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吴奇凌将学生们的照片、出生日期、爱好、理想等信息做成名片,编辑成册,揣在包里,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学的生基本信息像幻灯片似的储存在他的脑海里。每学期初,他都要认真分析学生上一学期的情况,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他都亲自谈心交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对于有特长的学生,吴奇凌还亲自为他们量身定做学习方案。

2007年5月,细心的吴奇凌发现2005级有一名香港籍学生学习成绩并不出色,但却很有广告创意能力。他鼓励这名学生参加“挑战杯”比赛,并帮助她组建参赛团队,最终她所在的团队取得了全国“银奖”的优异成绩,这在文科类的参赛作品里是非常少见的。

2008年的圣诞夜,武汉街头寒风凌烈,飘着细雨。凌晨12点半,吴奇凌接到电话,得知一个有自闭倾向的学生还没有回宿舍。他穿起衣服,就在学校旁边的网吧一家挨一家地找。终于在清晨6点多,他在离学校10多公里的一个网吧,找到了这个学生。当他看见这名学生身穿一件单衣趴在网吧里睡着了时,吴奇凌眼圈红了。他立刻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学生穿上,又将这名学生接到自己的家里吃早饭。没有责怪,吴奇凌只是简单地问了一句话:“在网吧呆一夜,不冷吗?”一米八几的大男孩“哇”地哭了起来,将一肚子苦水毫无保留地倒来出来。经过认真分析,吴奇凌发现,这个学生非常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就帮助这个学生转入网络传播专业学习。吴奇凌还有意识地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并让他担任了学工助理,不断地鼓励和表扬他,让他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自我成就感。最后这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攻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又到了一所高校做辅导员。后来他在给吴奇凌的信中感激地说道:“要是没有‘吴导’,我绝没有今天的成绩,是‘吴导’改写了我的人生轨迹,我也要做一名像‘吴导’一样的好辅导员”。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导演,吴奇凌在导演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在用实际行动导演着自己的青春,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他几乎每天工作十一、二个小时,一半以上的双休日在学校度过。他将自己的青春、心血毫不保留地融入到了学生工作当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五年来,他带的学生有160余人次在各项专业比赛中斩获国家级和省级大奖,仅在教育部主办的唯一的文科类大学生专业比赛“全国高校大学生广告大赛”中,他的学生两年间就有25人次获得国家级奖励,获奖数量、获奖等级位列全国同类高校之首。

四、北京大学辅导员李玉莲

三十三年来,李玉莲一直躬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她在辅导员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她是学生思想上的领路人、成长道路上的铺路人、生活上的知心人,也是学生工作的开拓者,是北京大学辅导员队伍中的一面旗帜。“挥蹄勇做千里马,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李玉莲辅导员生涯的真实写照。

视事业为生命,三十三年矢志不渝

1978年秋天,李玉莲从药学院毕业,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憧憬,承载着学院发展的希冀与责任,身为党员的她放弃了专业毅然加入了药学院刚刚组建的学生工作办公室,成为了学院里第一批专职辅导员。

作为一名辅导员,她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变化,而是如何承受不变的痛苦。在大学求学时期,药学院的一个实验室意外发生火灾,李玉莲奋勇救火造成了全身大面积烧伤。没有人能够体会烧伤给她遗留了多少痛苦,只知道由于肢体受损,她的每一步都要付出辛苦;只知道由于皮肤大量损伤,她的每一个夏天都异常湿热,她的每一个冬天都特别寒冷。但是,她的每一位同事、她辅导过的每一位学生都知道,她是一个视辅导员事业为生命的人。他们看到的是她在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奔波的身影,听到的是她悉心的指导、贴心的疏导、耐心的辅导。她以一颗坚强的心把握生命,更以一片矢志不渝的情成就学生。

辅导员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基础在于求真。担任辅导员三十三年来,李玉莲探索不懈、奉献不止,她不仅坚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而且将她的理想和信念传递给学生们,如春风化雨般教育并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李玉莲格外重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她,“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本科生,特别是对医学类本科生而言,是基础、是支柱、是根本”。早在1995年,她就面向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设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系列主题讲座,结合医学界优秀党员的先进事例对学生加以引导。为了扩大教育的覆盖面,2002年开始,李玉莲改进了讲座的内容和形式,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社会的关系为主题,面向全体学生举办人生观价值观系列讲座。2007年,她进一步创新教育形式,以“真理与价值、科学与人文”为主题,邀请院士及专家进行系列专题讲座,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累计参与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人生观决定着人生格局的开阔度,价值观左右着人生道路的延展度,融合着李玉莲人生体验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药学院学生们开启壮丽人生铺就了基石。

三十三年来,李玉莲一直保持着每周到专业课上点一次名、见一次学生的习惯,风雨无阻;三十三年来,她一直坚守在辅导员工作的一线,即使是在担任院党委副书记时也从不间断带班;三十三年来,她从不顾惜自己的身体而是忘我的工作,一直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她如盈盈春风化育万物,引导着学生们成长成才,推动着北京大学辅导员工作的发展。

把学生当子女,杏林育人下自成蹊

三十三年的辅导员生涯中,李玉莲辅导过药学院24届学生,总计超过2400人。如今他们遍布大江南北,有的成为了制药企业的总经理,有的担任医院的药房主任,有的工作在新药研发的第一线。每逢毕业周年聚会,学生们总不忘邀上李玉莲老师,并亲切地叫上一声“李奶奶”。李玉莲笑称孩子们把她叫老了,学生们却说这一声“奶奶”饱含着尊敬之意、亲切之感以及沉甸甸的感激之情。

学生的需要就是李玉莲的工作。正是在李玉莲的倡议下,药学院于1991年率先开创了新生导师制。由于新生缺乏对药学专业的了解,入学后常常感到专业与他们做医生的愿望相去甚远,部分学生感到迷茫、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在发现这一问题后,李玉莲深入研究、细致谋划,建议学院为每一位新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对其学业和大学生活进行指导。导师制实行以来,受到了新生和专业课教师的普遍欢迎,在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推进专业学习方面成效显著。在李玉莲的大力推动下,药学院还对新生导师工作方案进行了数次修订,该项成果获得2004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并逐步在全校推广。从1990年开始,面对学生日益关注的就业问题,李玉莲总结出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策略。她根据学生的需求举办系列就业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努力提高职业素质;她还积极地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广泛收集招聘信息,为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她牺牲暑假休息时间亲自带学生去东北、山东等地的制药企业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主动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从2005年开始,李玉莲老师在学生中持续开展了“百家企业文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用人需求,主动增强业务能力、自觉提高综合素质。

李玉莲心中时刻牵挂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她为了保证全院700多名同学的身体健康,长时间地工作在一线。当时她所带班级的李柳同学高烧不退,被诊断为高度疑似病例,这不仅给李柳本人带来很大的思想包袱,还在学生中引起了恐慌。针对这种情况,李玉莲每天和李柳通过电话交流,了解她的身体状况,疏导她的负面情绪,帮助她以健康的心态接受治疗;她坚持每天和学生骨干沟通,通过他们向全体同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稳定同学情绪。在她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药学院全体学生都平安地度过了“非典”时期。为了学生,她有时甚至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孩子。在儿子8岁的时候,有一次高烧不退,夜里两点正在照顾孩子的李玉莲接到了学生家长的求助电话。李玉莲把儿子反锁在家里,与学生家长一起安抚学生,鼓励学生走出失恋的阴影。天亮后李玉莲才回到家,一开门儿子就紧紧抱着她的腿,因为哭了很长时间孩子已经说不出话来,只是一边呜呜地哭一边紧紧地抱着她不放。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玉莲有些哽咽,不过她说正是因为她的关爱不够,儿子自立得很早,现在已经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

在李玉莲心中学生是第一位的,学生们也总是挂念着李玉莲。每到教师节、元旦、春节,李玉莲总会收到散布天涯的学子们寄来的贺卡或发来的祝福短信。学生们说只要看到李老师、想到李老师,心里就踏实就坚定。同样,只要想起这些学生,李玉莲就感到由衷的欣慰。三十多年过去了,同学们无论离校多久,回来时都一定会来看看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她辅导员事业的生动写照。将创新作责任,时代潮人润物无声

一路与学生同行,李玉莲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信息时代的“潮人”。自从有了办公电脑,李玉莲就开始学着使用QQ、飞信等即时通讯软件,为的是能够打破年龄的界限,了解“80后”、“90后”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行为模式。很多学生对李老师的“时髦”赞不绝口,他们说父母连发短信都不熟,李老师却能通过QQ和大家聊天,还加入了QQ群,很多当面说不出口的心里话,在与李老师聊QQ的时候就能轻松地表达出来了。虽然李玉莲的年龄和学生们相差的越来越远,但是学生对她的感情却越来越亲近,大家都把她当做是值得信赖的朋友。情感上遭遇挫折、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都会在第一时间找她倾诉,考前心理压力太大的学生还在半夜给她发短信求助,而她不仅是最耐心的耳朵、最安全的秘密保管箱,更是最智能的麻烦解决者。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仅是李玉莲的工作信条,而且已经被她内化为自己的责任。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她在学生中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读一本好书、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公益活动、为药学院的发展提一条建议、写一篇好文章);中央16号文件发布后,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重点在学生中进行道德教育,以文明礼仪为重点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建立素质教育图书库向药学院全体学生开放。2008年,她结合北京奥运会这一重大事件,以“精彩奥运,平安先行”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在帮助学生完善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学生工作岗位上耕耘了三十多年,李玉莲同志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修养,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尽管如此,她从不满足于现状,而是时刻关注着社会的新形势和学生思想的新动向。她注重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注重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勇于在常规的学生工作中开拓新的工作方法和理念。近两年来,她带领办公室的同事共同申请了包括“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在内的五项研究课题,并以申请建立北京大学学生工作创新基地为契机,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内容及途径、学生成长成才教育途径和方式以及加强新生中预备党员的继续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在她的带领下,整个学院的辅导员工作一直保持着与时代同步、与学生需求相一致的步伐。

放弃专业毅然踏上辅导员之路,三十三年鞠躬尽瘁,李玉莲从未后悔过;在为同学服务、帮助同学们进步的道路上,李玉莲从未迟疑过;在时代赋予的挑战和机遇前,李玉莲从未放松过。她似一朵莲花,洗尽铅华,无风自香,以终生的追求诠释着奉献的内涵,以无言的行动实践着朴素的理想。她用自身的勤恳书写下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片冰心,她用坚毅的努力定义了当今时代的师者典范。

五、合肥工业大学辅导员钟小要

“您是我大学的第一位老师,感谢您的教诲”,“您感动了我,改变了我,你永远都是我的老师”。2011年元旦期间,钟小要如以往一样手机短信都会爆满,开心地收阅和回复着一条条来自在校和已毕业学生的祝福短信,收获着感动和幸福。钟小要感慨地说:“正是这份幸福的感觉伴随我走过了8年时光,使我深知这份平凡工作的神圣和无上价值,值得一生去守望。”

爱岗敬业,成长守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钟小要将“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热爱学生”视为自己工作的立足之本。八年风雨征程,八年矢志不移。八年来,他坚持居住在学生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倾听他们的心声。节假日与学生捆绑在一起,经常放弃休息时间找学生谈心交流,教育引导,全身心扑在工作上,让学生有困难需寻求帮助随时可以找到他,深夜,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着„ „用他自己的话说:累并快乐着!他在学生和同事的眼中是“工作最投入的辅导员”。

用真心关爱学生,用真情温暖学生,用真诚感动学生,他本着一颗真诚、公正、平等的心去帮助每位学生,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在学生生病或有问题时,不管有多晚,都能在第一时间赶到为学生排忧解难。一名同学确诊为Iga-肾病,因经济困难而回避治疗,钟小要了解情况后,耐心的做好了说服工作,组织了爱心募捐活动,两个多月钟小要定期的到医院对他进行看望和护理,带去学校的最新消息,帮他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出院时,他深情的说“谢谢老师,是你们给了我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用爱诠释,心灵守望,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他的QQ、博客、BBS等为学生所熟悉的 “守望驿站”,一直被学生称之为“心灵的港湾”,很多问题可以在那里得到倾诉和解决。在日常生活中,他努力做学生身边的有心人,时常由衷赞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尊重和支持。对于一些行为有偏差的学生积极采用各种指导方法,努力让每个学生找到自信,做到自强。他一直把关心特困生、后进生、心理问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工作的重点,并给他们定位为“发展学生”,在他的耐心细致的工作下,让一个个“发展学生”跨越了生命的鸿沟,从坠落的边缘拉回来,完成了思想的洗礼。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刻苦学习;督促学业有困难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打开学生心理心结,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名来自内蒙的学生,因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痛苦失落,甚至有了退学的念头。在一个学期中,每周定期到院办公室谈心成为了她的生活习惯和依托,在钟小要同志的耐心帮助和鼓励下,她慢慢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变得开朗和积极,也申请了学生干部,后到一家甲级设计院就业。她曾感动的说:“谢谢老师,是您帮助我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幸福”。

“什么样的辅导员带出什么样的学生”,钟小要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工作的动力和座右铭,对工作严谨务实、富于创新、甘于奉献是学生对他的评价。他向来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己所不能,不施于人”,要求学生不迟到不缺勤,他自己总是比学生到的更早。工作的严要求和高标准,以身作则,勤奋敬业的方式带动和影响了一批批的学生成长发展,成为了学生提升自我的楷模。

思路创新,学业守望,做学生的远航灯塔

他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构建“三全二分”育人工作体系——全程、全方位、全覆盖地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分层次、分类别指导和引导,守望学生的学业,如学生前行的灯塔,引导学生找到成才的方向,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建立实施学生谈话制度、学生激励制度、成长目标责任制、学生家长联系制等。在办学专业调整中,他提出了“做实保稳定、做细促融合、做好谋发展”的学生工作思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他提出规范化和精益化工作思路,构建了“大学生学业规划设计”体系,建立各类的信息库,他坚持《班级周记》制度,被学生誉为“班级生活档案”。有效的工作措施架起了一座“心桥”,使教育工作顺利“抵达”学生的头脑和心灵,全力为学生的成才保驾护航。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他创造性的提出了系统化的主题活动设计和引入项目化管理的工作思路。2010所申报的“感恩与责任意识教育工程”和“低碳大学,和谐校园”获得校级品牌项目并立项资助。所开展的“温长征路·系中国魂”主题活动入选2010年安徽省《高校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典型案例汇编》。“建筑风、党员亮点工程、建艺有约、和谐艺家”四大品牌活动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被新安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学生说:“这些精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我们找到了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所指导的学生中2010年获得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国家级3项、校级23项,学生创新基金项目资助14项;在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中所获奖项占据学校总数一半;夺取校第十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最高奖“斛兵杯”。2010年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49个。承担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铜艺术品大赛等在学校的作品征集工作。一系列的科研实践开阔同学们视野,增强实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激发他们积极创新意识。

他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连续五年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以关爱农民工子弟成长为主题开展“梦·启航”系列志愿活动被合肥日报、安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与香港“无止桥”慈善基金会合作,联合南京大学等四所大学学生参与安徽省池州市栗坑村“无止桥”建设项目成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品牌活动。钟小要积极地联系企事业单位,争取到用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资助费用达到10.4万元,建立了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等10家单位为学生实习基地。各类不同功能定位平台的建立,为学生成长搭建了良好的素质拓展平台,使学生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学校与社会的真实对接。

探索研究,职业守望,做学生的指导专家

钟小要同志始终他深知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先有一桶水。多年来,他坚持学习和培训,注重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近三年,他主持了200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课题1项,参与了省级2项,校级课题4项;2010年所撰写的论文获得了安徽省第六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共发表论文3篇。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校兼职骨干心理咨询师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讲教师资格。参加了全国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全国心理委员工作研讨会等培训学习,逐渐使自己具有了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向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方向不断迈进。

“他只是生命力一个平凡的个体,苦苦守望着自己的航线,也许不是每个守望都能圆满,但是有了守望,生活便变得深刻。”钟小要同志就是这样一直坚守着并不断追去卓越,用自己的灵魂、汗水和温暖,用日复一日的一言一行,化成生命的力量,化作指路的明灯,守望着学生的梦走向远方„ „

六、新疆大学辅导员哈那提•艾克拉木

在十多年的学生工作中,该同志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中共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履行一个辅导员的神圣职责,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无怨无悔,在平凡的学生工作岗位上挥洒着热血青春,彰显了当代高校辅导员的精神风采。

该同志留校至今作为一名党员、高校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忘我工作。在学生指导方面,深入学生中间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该同志始终把为学生服务放在第一位,以积极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严格遵守国家的法治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做好以党建促团建工作的同时,严格落实各项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组织校内外的一系列丰富的学生活动,受到领导和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青年学子

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分析问题,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及存在的薄弱环节,结合新疆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的现实形势,提出具体方案,经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良好成绩;

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

该同志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在广大学生中举办“人文系列讲座”、“诗歌联赛暨清明诗会比赛”、新生文艺汇演、新生辩论赛、新老生联宜、各式各样的球类比赛、冬季长跑、拔河比赛、学院运动会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新疆丝绸之路博物馆、八路军办事处、新疆大学校史馆、人文学院民俗博物馆等。通过系列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精神。学院维语2009—9班学生孙斌获得2010年 “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的为主题的自治区“双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的好成绩。每年组织开展了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认真做好招生、新生接待和军训以及入学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等工作

在每年的新生入学中,该同志积极组织迎接新生工作。在军训过程中,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积极组织新生参加了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使入学的新生在最短时间内熟悉了自己的学习生活环境。

针对毕业生的情况,鼓励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积极主动的帮助学生寻找就业之路,并与各用人单位及时沟通。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努力为广大学生服务

该同志十分注重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在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方面,认真做好了学校贫困补助的评定,以及学生助学贷款的申请和发放工作,让贫困学生安心于学业。并建议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解决了一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多次在傍晚和凌晨3、4点钟带生病的学生去医院做手术,并主动承担部分医疗费用。积极召开会议,加强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

该同志每周定期召开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工作会议,使各项学生工作更加有序的开展,能够更好的为全院师生服务。该同志总是事无巨细关心和组织学生活动,使广大师生感到一种积极、友好、团结、健康的学习氛围。加强早操、晚自习、晚点名考勤监督,规范学生日常作息。加强学生党建工作

作为学生党总支的书记,该同志带领总支委员及六个学生党支部,在人文学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加强学生党组织的建设和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党员发展上严把党员发展质量,教育学生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优秀团员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为他们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该同志建立了党员发展档案,对每个学生入党思想动态进行归档,做到合格一批发展一批。在发展党员时,力求公正、公平。2010年发展学生党员60余名。这些学生党员在创建优良学风、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等方面中发挥了一个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影响带动了周围一批同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该同志安排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并按照学校要求在各班都推选出了心理健康委员,让他们参加心理健康培训,使之成为我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心与各位同学直接沟通的纽带。配合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做好每一届“5·25”心理健康教育月的宣传活动,在2008年5月23日我校第二届“静怡杯”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中积极组织我院学生参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全力维护校园稳定

为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疑虑和突出问题,该同志坚持每周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促膝交谈,使广大同学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亲人的关怀。他经常说一句话:“学生就是我的弟弟,妹妹”,的确,他说到了,更做到了。

为切实维护校园稳定,增强民族团结,该同志牢固树立“民族问题无小事”的意识,经常占用自己节假日和休息时间,耐心细致地与学生交流,他真正做到了生活上关心、习俗上尊重、政治上引导。2009年4月,我校北校区语言学院的少数民族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该同志利用休息时间到北校区学生中了解情况,并协同学校有关部门领导化解了矛盾,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的高度赞许。2009年7月5日上午,该同志接到学校指示后,立即深入学生中间,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在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过程中,该同志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维稳工作,立场坚定,始终与广大学生在一起。事后,该同志主动参与到组织学习当中,耐心细致地做好全院学生的思想疏通工作。同时,组织民汉学生之间的加强交流学习,为民族团结事业添砖加瓦,受到了学院师生的一致好评。

组织学生每周三进行政治学习和主题教育,以多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吸引学生,卓有成效。每年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新疆丝绸之路博物馆、八路军办事处、新疆大学校史馆、人文学院民俗博物馆等,通过强烈的的熏陶,培养了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

七、南开大学辅导员季芳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9届毕业晚会上,470名毕业生悄悄为陪伴他们整整四年的辅导员季芳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屏幕上亲切的照片和熟悉的字迹徐徐映入眼帘——那是近千封写给学生的亲笔书信和卡片,以及他们一起走过的点点滴滴。

当晚会主持人再次自豪地宣布“我们全年级实现了零休学、零退学、零违纪,真正一个都没有少”时,全场几百名学生齐声喝彩:“季老师教会我们懂得坚持与责任!”

季芳连续送走2008届、2009届、2010届三届毕业班,累积学生人数达1400余人。她的学生们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走过了中学的花季雨季,我们在大学里迎来了‘季辅导的辅导季’。”

但问耕耘 莫问收获

“但问耕耘”,是她六年如一日勤奋工作的座右铭。为出色完成育人使命,做一名优秀的南开人,做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季芳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颇具特色的“四度”与“四识”。即教育学生“有跨度、有先识”,处理危机“有速度、有胆识”,要求自我“有深度、有学识”,勉励学生“有广度、有见识”。

“春植理想树”、“温情暖冬日”、“关爱农民工子弟”、“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募捐、“托起明天的希望”西部摄影展、“三万尺高空”中美高校学生交流会——在别开生面的党团活动中陶铸学生的青春。

“立志、敦行、修身、自律”学风建设月,“看我前途发煌无垠”系列生涯辅导,宿舍里的“生涯卡片”,考研前的“一张卡、一颗糖”温馨加油计划——以爱心弥漫的育人细节温暖人心。

支持三农学社在全国率先建立社团党支部,得到国务院的“红色指针”批示;指导绿色行动小组开展项目,荣获国际“根与芽”环保奖;帮助藏族学生发起组建“博藏文化社”,活动辐射津城,广受好评——让异彩纷呈的品牌社团风生水起。

功夫不负有心人,季芳所带的学生中,近半数同学以优异成绩赴国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在就业的同学里面先后有十多位学生入选基层选调生,有四位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赴甘肃省支农支教。发起“博藏文化社”的五位藏族学生全部顺利完成学业,回到家乡,投身西藏建设。也有一位成功进入斯坦福大学深造的学生,她的家长用一句对联肯定季芳的工作实绩,称其帮学生“飘洋过海学长大,顺水扬帆展奇才”。

“不问收获”,季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却把学生们的点滴成长放在心上。她的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高校模拟商务谈判大赛、全国大学生保险模拟法庭大赛、中国平安励志论文大赛等大赛中屡屡夺魁,也荣获了“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天津市先进班集体、天津市五四红旗团支部、天津市大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等诸多集体殊荣。她的学生04级张之、05级王怀远,曾分别在全国学联和天津市学联任主席团成员;04级许源丰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大学生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05级马春龙在全国高校模拟商务谈判大赛中被评为最佳谈判手;05级秦倚天,曾获得第二届两岸校园歌手邀请赛银奖,并作为南开大学学生合唱团团长,多次带领团队在国际合唱比赛赢得金奖;04级张先成在第四届全国外事礼仪大赛中被评为全场最佳男选手,毕业后同样选择了留校做一名学生辅导员,同样以突出的表现获得了南开大学十佳辅导员的光荣称号。

坚守责任 不离不弃

《天津教育报》上刊登着一张季芳老师的照片,青春洋溢、笑容灿烂,那是1400名学生大学生涯里一份美丽的记忆。而笑容背后则蕴含着一份经得住现实考验的、有胆有识、勇于担当的韧劲与乐观。

一次深夜,学生突发疾病被送往医院抢救。大夫开出病危通知单,一份急需家属签字的治疗方案摆在了季芳面前。此时,耳畔是女同学们恐惧的抽泣,眼前则是学生家长远在千里之外的无奈现实。

季芳看着虚弱的学生,更是急在眼里疼在心头,她握着学生冰凉的手,轻轻呼唤她的名字,周围的学生骨干心领神会,也围绕在昏迷学生身边,连续不断地呼喊她的名字。季芳医生几番商讨治疗方案,并随时联系学生家长,通报病情。整整一夜,季芳奔跑在急诊室、病床、化验室和药房之间。最终,学生渐渐转危为安,终于苏醒了,伴着蒙蒙亮起来的天色,季芳与学生们紧紧相拥,喜极而泣。至今季芳仍然记得在危难时刻获得的那份信任和重托——家长在电话里郑重地恳求:“季老师,孩子就托付给您了,您和医生商量方案,代我们签字吧。”

季芳的学生中,还曾有一名患有轻度抑郁症的女生,会酗酒后大醉而归,有时莫名地失踪数天,甚至有过几度割脉的举动„„还有一位因人际关系紧张而休学的自卑男孩儿,复学转入季芳的年级后仍不易接近甚至有些自闭„„还有一名因为考试焦虑而严重神经衰弱的女生,服下大量药物后陷入抽搐的病患„„

面对这些特殊情况,季芳从不放弃。从宿舍里的走访到校园中的漫步,从午后的促膝长谈到深夜里的电话安慰,从生活的况味到人生的激励,日复一日,她用师者的责任、亲人的爱护,凭借扎实的心理辅导和生涯规划技能以及长时间对一线工作的经验体会,用心交流、用情沟通,用坚持和坚守凝聚起集体的温暖,一点点消解了学生的伤痛,传递给学生前进的动力。

这几名同学一直顺利地走到毕业。其中那名曾经抑郁的女生顺利地被某银行录用,那名自卑过的男孩拿到了美国四所大学的入学通知书,而那名焦虑女生则成功修下了双学士学位。

在这份对学生的不离不弃中,季芳更深刻地解读着坚守和责任的深刻涵义,追寻着高素质辅导员的前进目标。她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和二级就业指导师的资格认证;承担南开大学选修课《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授课任务;自2007年3月起,坚持在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做心理咨询,已担任了近百场咨询工作;她还结合工作实际撰写了多篇论文。那张青春洋溢的笑脸也随着她的进步,向更多的学生传递着爱与希望。

南开之约 为公奉献

每天走访学生宿舍并与每个人谈心的季芳,成为很多学生心中“最可爱的人”;近千封写满知心话的“季老师的信”,成为很多南开学子毕业后一直美好的回忆与珍藏;很多经济学院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青涩到成熟,一路回首,提到大学里最感恩的人中,一定会有“敬为师、爱如姐”的季老师。

现在,身在世界各地的毕业生们,仍把季芳视作南开这个“家”中“最亲的人”,他们牵挂着季老师,约定“常回家看看”。他们也会时常提起那份承载着他们特殊约定的“寒假作业”:“一卷书、一里路、一篇文、一个承诺”。就是那次,季芳面对全年级近500名学生上交的特殊“作业”,从午后的伏案而坐,到深夜里的挑灯夜战,掀过一封封信纸,实现着她逐一“亲笔回信”的承诺。她将每一封信都视作与学生心灵对话的机会,从中看到学生期待的双眸,更感到辅导员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她在信中与学生探讨幸福而饱满的人生该是怎样,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感困惑和学业压力,她传递给学生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理念„„她用一张张信纸、一道道笔迹书写出了对学生的关爱与指引。

当回信如约而至,数百位学生一一收到那份长长的季老师亲笔回信时,每个人内心深处不仅升起了敬佩和爱戴之情,更获得了一份无声却极为厚重的激励。也许学生们不知道,这份约定中包含着季老师多少个无眠的深夜和病痛中的坚持。但学生们至今记得“当身处困境之时,季芳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带给我们莫大的勇气。”

南开园中,“季辅导”的“辅导季”,从不会失约。季芳用她的言传身教,用她的爱与责任,把允公允能的校训精神、把为公奉献的理想信念融入了学生的血液,让每个人每一次的抉择都无愧“南开人”这响当当的称号。

在远赴甘肃武威支教的毕业生中,拥有经济和法学双学位、婉拒了两个一线城市高收入工作岗位的安银阁同学格外引人关注,当回答《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媒体提出的问题时,他说“老师教导我们要把人生轨迹与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我希望带着在南开学到的知识与能力去建设祖国。”

在2008年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2010年留美经济学年会等大型活动中,近百名的学生志愿者跟着他们的“辅导季”,精神饱满地走上了机场安检、论坛主会场等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兢兢业业。作为2008年应征入伍的新兵,那年在读大三的东北男孩儿赵野携笔从戎,响应祖国的呼唤,实现了绿色军营之梦,赴边疆保家卫国。在部队获立功嘉奖的赵野,回忆他的成长时感慨地说,辅导员的言传身教让他终身难忘。

季芳认定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是南开大学辅导员中普通的一员,但她就像一滴水,虽然平凡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她的每一个学生。如今,季芳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在研究生辅导员的岗位上迈开了新的征程。在这里,她将继续用坚持和执着,为学生的成长护航;用真情与爱心,将学生的痛苦融化;用热情和匠心,把学生的思想点亮;用能力与智慧为学生的前途悉心规划。

八、山东理工大学辅导员李涛

从1998年至今,李涛用实际行动展示出一个普通辅导员的风采,他说:“我的生活平凡而简单,回头看看,每一个带过的学生,都是我走过的脚印,是他们串起了我前行的足迹,给了我莫大的幸福”。

爱学生:责任要担当

一本名叫《我的事业是父亲》的书告诉人们,把孩子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值得每一个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而在李涛看来,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也是一个辅导员值得付出全部心血的事业。这个学生眼里亲切的大哥哥,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对学生时刻充满着爱,并把这种爱融在繁杂琐细的日常工作中。“对每一名学生负责,对学生的一辈子负责”,这是一份朴素的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1999年,刚刚毕业1年的他,就承担了一份责任——担任全系五百余名学生的辅导员。而今,他承担着11个班的辅导员工作,而这11个班又是“非同一般”的11个班,特别之处在于这十一个班跨度非常大,从大一到大四,从专科、专升本到创新实验班,工作不免十分繁琐。然而凭着一种深沉的爱与责任,他愿意为这份工作付出。

为了将自己的学生带好,李涛不断地研究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实行不同的管理模式。为了使未升入本科的专科班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他一次次找学生谈心,请老师为学生辅导英语及专业课,多次组织“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学涯规划”、“一封家书”等主题班会活动,并且经常通过电话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为了熟悉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他查阅大量的专业信息,多次拜访专家和老师„„“李老师是学文科的,怎么对我们机械专业讲得头头是道?”不少学生感到困惑。李涛说:“不了解你们学什么,我怎么指导你们怎么学?”

曾经,无数次和学生促膝长谈,谈话记录本换了一个有一个;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召开班会,同样的问题讲了一遍又一遍;曾经,吃完晚饭就到学生宿舍,不知不觉间已是深夜;曾经,多少次半夜起床带生病的学生去医院治疗;曾经,2岁的孩子因药物过敏而紧急入院,他却在为学生奔波劳碌,妻子是学校教学骨干,她知道学生也是孩子,她理解他,面对家庭困难,很多时候,她选择了独自承受„„

经常有同事问他:“你这么拼命工作,不顾家了?”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就是最好的回答。他说:做学生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而认真担负起一个辅导员应尽的责任,就是对学生最大的爱。

爱学生:工作要内行

要想让学生在校期间健康成长,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工作必须内行。如何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优质服务?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如何管理好班级,发挥班集体的育人功能?这些问题,李涛勤于思考,乐于行动。

每当新学期开学,李涛都要在每个班级组织一次“就业意向”的活动。作为辅导员,李涛不希望自己仅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旁观者,他更要尽己所能帮助每一名学生不断进步和提高。为此,他为学生提出了“五个一”综合素质提升计划:拿一次奖学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参加一次科技创新活动、掌握一技之长、培养一项爱好特长。“五个一”标准使同学们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成为他们衡量自己是否进步、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高的依据。

为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同学之间沟通与交流,李涛组织开展了撰写班级日志活动。为每个班级配备一本班级日志,并命名为《缘来在一起》,学生轮流每天为这个集体写一篇日记,可以写班级的事,可以写同学的事,也可以为班级建设提出意见建议。在这本班级日志上,大家敞开心扉,写自己想写的事情,写自己想写的人,一本小小的日记成了感情的纽带和载体,在同学们之间传递。李涛也经常翻阅班级日记,写下自己的一些感悟,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李涛是一个拥有创新火花的人,工作中这种火花时时处处绽放。他改进了班会的模式,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式主题班会模式,获得学校工作案例评选一等奖;他创办了“博学讲堂”,邀请专家、教授、企业家等各界名士为学生举办高水平讲座;他提出了基层团支部建设的“先锋行动计划”,基层团建迸发出无限活力;他实施了新的学生骨干培训模式,注重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培训与提升;他加强了学生组织文化建设的理念,构建学生组织可持续发展模式¼¼ 李涛认为,只有自己站在时代的前沿,才能跟得上学生的思想变化;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起来,才能教给学生有用的东西。他认真研究工作,付诸于实践。每年学校组织的案例、课件、论文评选他都获得一等奖。他不仅要做活动型、事务型辅导员,更要成为理论型、创新型的辅导员。

爱学生:成长要导航

学生习惯于称辅导员为“导员”,而在李涛身上,“导员”又被他的学生们赋予两个新内涵:“学生创业导师”、“学生生涯规划导师”。这两个称呼体现了他在辅导员的工作岗位上始终追求的目标:专业化和专家化。

2002年,李涛第一次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一举获得两项全国铜奖,从此他便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全省率先开设了《创业学》全校公选课程。期间,他参加了教育部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团中央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师资培训、英国大使馆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英国创业教育委员会创业教育教学法师资培训。而今,李涛已经成为“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培训师”、“NCGE创业导师”。

李涛是一名坚定的公益创业理念的推广者,他正在积极探索公益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新模式。2010年,他发起成立了全省高校第一个公益创业社团—东儒公益创业社。该社团秉承“公益×创业”理念,致力于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的基因注入大学生群体,推动公益创业教育的发展。为了将公益创业理念得以更大的推广,李涛指导三个学生创业团队,分别组建创业咖啡吧、傲途教育、寸草心公益拍卖行三个公益创业实体公司,并组织开展了公益创业挑战赛、公益创业论坛、模拟企业经营对抗赛、创业沙龙等活动。

近年来,李涛主编出版《共青团工作热点问题研究》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程(理工类)》,连续4年获得学校学生工作课题A类立项,承担校级教学研究课题2项,主持参与团中央、团省委研究课题各1项,发表创业教育研究论文10余篇,研究成果获全省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山东省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获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三等奖1项。

为了能够引导更多的学生,他除了为学生开设《大学生创业基础》、《大学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外,每年为学生做创业报告、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多场。一名上过李涛课程的学生给他发短信说:“上完您的课程,我受益匪浅,也许在这之前我思考过我的人生和大学四年该怎样度过,您的课让我明白了人生不能光去思考,还要做规划”。每一场报告,每一堂课后,李涛都会收到学生发来的类似短信,他都会存在手机中,也正是学生们的肯定和鼓励,激励着他用心为学生导航。

九、西南大学辅导员舒刚

人生是一场旅行。舒刚老师把大学比喻满载莘莘学子,朝着梦想不断前行的青春列车。他所负责的年级和班级就是一个个车厢。而他自己,就好比每天忙碌、穿梭于各个车厢,为青春之旅提供导航和服务的乘务员。

九月迎接孩子们登上列车,启动大学青春之旅;六月与他们依依惜别,送他们踏上新的征程。在列车上,乘务员的工作是平凡的、琐碎、不分昼夜的。可谁都无法否认,乘务员的工作也是及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在大学青春之旅期间,辅导员的作用也正是如此。作为辅导员,他爱岗敬业,在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上始终发挥着教育导航、日常管理和贴心服务的职能。

教育篇:他高举理想信念信号灯,让青春之旅不迷航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是教师要为学生传授事物的规律与道理,讲授专业知识,解答疑问。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和一线工作者,高校辅导员之为师者,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相对专业教师有不同之处。舒刚老师在工作中始终注意高举爱国理想信念的导航信号灯,确保同学们青春之旅不迷航。1.抓党建带团建,稳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他是学生党支部书记。他为入党积极分子讲授大学生入党条件等主题党课;他还承担“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任务。他精心准备授课内容,力求所讲内容生动易懂。在他所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党委本科学生第一支部,每个党员都担任了一个学生班的蹲点工作。他们紧密联系班级团支部,将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工作与团支部推优入党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为班级入党积极分子做辅导的工作,对学生党员自身素质的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它既促进了学生党员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发挥了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2010年创先争优活动中,学生支部在促进优良班风学风方面做出公开承诺。支部推出的学习示范岗党员杜川同志、卜海东同志因成绩突出,年底分别荣获西南大学第二届本科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二等奖、重庆市优秀学生干部荣誉。他所带党支部的出色表现,连续四年获得学校表彰:2008年6月,支部被评为2007-2008“先进党支部”荣誉;2010年6月,支部被评为2008-2010学“先进党支部”荣誉。他是学院团委书记。在团学工作方面,他带领干部同学紧密围绕上级党委团委工作重点,认真落实开展工作。他精心组织选拔、培训团委学生会干部。围绕爱国、理想、信念主题,他带领干部同学认真策划团日活动。秉承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追梦求实”的院训,学院团委、学生会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荣获表彰:2008年1月,所带团委获重庆市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2010年6月,所带团委获西南大学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2010年5月,所在学院获西南大学09-10学年下学期志愿者服务工作“优秀志愿者支队”荣誉称号。2010年12月所在学院获得西南大学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集体荣誉。2.火红组织开展三大特色活动,彰显育人效果

长期以来,在他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生工作品牌活动。

(1)以求实、创新为特色的本科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

以人为本,学术立院。这是舒刚老师所在学院的办学理念。结合这一理念,依托学院本科生创新实验室平台,2007年起至今,他带领学院团委连续承办4届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活动。在论文大赛参赛作品中,产生了不少西南大学“含弘杯”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乃至全国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的获奖者。比如2007年第十届挑战杯二等奖三等奖作品获得者分别是来自03农学专业阎星颖、王秋实; 06农学专业田晓庆、陈倩同学分获2009年第十一届挑战本作品二等奖和三等奖。2010年6月,在重庆市团市委、市科协、市教委、市学联共同举办的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重庆赛区中,他参与指导的《重庆国文教育发展(集团)公司创业计划书》(作者贾文等)获得铜奖。因成绩突出,2008年11月,他所在的学院荣获西南大学首届含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之最高荣誉“含弘杯”,并获组织奖;2010年12月,他所在学院获西南大学第二届含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之“优胜杯”,并获组织奖。团委学生会通过本科生学术论文大赛等活动,为学院在学生中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敢于创新的学风氛围作出了积极贡献。

(2)以健康、团结、进取为追求的大学生体育活动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青春之旅,不仅需要同学们具备海量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水平的智商,同时也需要强健的体魄。在促进学生积极开展体育运动的工作方面,舒刚老师带领团委学生会干部同学,以备战每年学校田径运动会为中心,开展了大量系统的工作。新生入校不久,团委学生会即刻举办迎新运动会,为运动员选拔提供机会。学校田径运动会正式开赛前一个月,各项目的种子选手进入备战状态,每天下午课后集训1个小时,强度由松入紧,再由紧入松,循序渐进。正式开赛时,全院动员,全体团支部、全体同学纷纷投入到后勤保障、宣传报道、摇旗呐喊的工作中来。赛后全面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将运动会中凝聚成的精气神进行巩固,并鼓励将之发扬光大到同学们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连续四年,在西南大学每届田径运动会上,舒刚老师所在学院都保持着学生团体总分都第一、男子总分、女子总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这些成绩,不仅是同学们强健身体素质的体现,也是班集体的凝聚力塑造、学风建设推进工作的精神动力。

(3)以“心系三农”为导向的大学生社会实习实践活动

大学生在青春之旅中,要想顺利成长成才,不仅需要留意校内的风景,同时也需要留心车窗之外的世界。动员和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舒刚老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他所在学院的品牌学生活动之一。他以“心系三农”的学院精神作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倡导学生利用寒假暑假组队开展实践活动。

2010年暑假,在团市委、校团委关于大学生“三进三同”体验式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指导下,所在学院共计组建11支社会实践服务团(队),奔赴祖国各地开展实践活动。组队数量名列全校前列。同时,舒刚老师还亲自带领一支学生队伍深入江津农村,进村社、进农户、进田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农民生活和农村现状,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市情民情。辛苦的付出,让同学们增进了同农民群众的感情,增长了实践才干,也收获了另一种成长。因工作突出,2010年11月,他所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被评为“2010重庆市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2010年西南大学大学生暑期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荣誉称号。

3.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工作不断注入新动力

为做好辅导员工作,他珍惜各种学习锻炼机会,积极提升自身思想修养和业务技能。力争向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发展。2010年他通过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获得应用心理学专业教育学硕士学位、他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他撰写调研论文获得学校学工论文征集三等奖、他参与校级学生工作重点课题“学生学风建设”的研究、参与校级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大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

管理篇:他兢兢业业,确保青春列车平稳顺畅前行

为保障青春列车平稳顺畅前行,舒刚老师严谨勤恳工作,认真排查列车安全隐患、维护车厢秩序,协调乘客之间的关系,营造愉快旅行氛围。1.长鸣警钟,力保青春列车一路平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期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也面临着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安全威胁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事关重大,涉及学生安全、学校稳定和社会稳定。而大学生普遍涉世未深,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强化。因此作为辅导员对此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的责任感。

他在思想上重视的基础上,不忘在纪律和制度确立保障;他团结干部同学,经常深入学生生活,开展调研和排查工作,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保持学生的信息准确、渠道畅通。在他的车厢中,他时时刻刻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在心里,挂在嘴边,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警钟长鸣。他还专门收集整理各类大学生安全事故案例,给每一位学生印发《大学生安全手册》,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有了思想上的重视、纪律和制度的保障、畅通的信息渠道、科学的防范知识,才有了同学们成长路上一帆风顺!2.抓班风促学风,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在旅途中,有的孩子可能会发生打瞌睡或误餐的情况。奋斗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倦怠都会导致学生走神,继而发生学习滑坡、掉队现象。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唤醒他们,这些打瞌睡的孩子就将衍变成所谓的“后进生”。

从事辅导员工作以来,舒刚老师先后担任过5个班集体的班主任。随着时间的积累,他带班经验逐渐成熟。对待学风问题,他主张通过优良的班风来带动学风,用班集体的力量,来影响、激励和感染每一个成员。促成优良班风的因素有许多,最为基础的是班集体成员对班集体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的形成。他带领班干部讨论制定班级公约,确定班级口号、班级标志、班歌以及班级建设计划和目标。他坚持每周一次小班会,促进班集体成员定期交流;每月一次大班会,结合班集体成长发展阶段,开展主题讨论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他关爱学生亦师亦友,每逢节假日,或为孩子们送去签名粽子、或邀请学生到家中煮元宵、或为即将参加考研的学生捎去金桔,寓意金榜题名给学生鼓劲加油。2007年3月,他所带2005农村区域发展2班被评为2005-2006学重庆市先进班集体荣誉称号;该班魏民同学还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学生干部、张婷同学在参加河北省秦皇岛市公务员笔试面试都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3.注重管理育人相结合,模范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抓好日常管理工作,也能潜移默化地发挥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功能。学生工作事物千头万绪,小事琐事多,可是每一件“小事”的背后,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他说:“每个孩子对我来说,只是工作的几百分之一,可是对于孩子的家庭来说,他就是百分百的幸福和希望所在。”舒刚老师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工作信念去对待一件一件“小事”的。

他不仅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对干部学生在工作方面也是反复强调细节决定成败。刚与他接触的学生们起初还不习惯,可是到后来才发现正是这种严谨的习惯,让自己受益不少。

在学院领导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1月舒刚老师所在学院获西南大学学生工作先进集体荣誉;2011年1月获得西南大学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荣誉。

服务篇:他倾注热情,为学生成长成才给力加油

长明不灭导航的导航信号灯、管理井然的车厢秩序都是青春之列一路畅行的保证。然而,要想让车厢中的大学生们无忧成长、快乐成长,还需要乘务员提供无私和热情的服务。1.注重帮困服务与感恩教育并举,让爱的阳光洒满车厢

舒刚老师的车厢里,农村生源地学生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多。为了帮助困难学生分忧,他通过阅读档案、调查走访等方式认真仔细反复甄别学生困难程度,将国家助学金、或通过私人募集到的慈善物资、补助公平公正分配到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对困难学生他给予特别照顾,也体现在精神的鼓励上。他勉励他们勤奋学习,争取用优异的学习成果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同时也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困境。

在一些特殊事件时期,他更是全力尽心帮助学生脱离困境。比如5.12地震、玉树地震发生之后,他第一时间深入学生当中,详细摸查,并对其中家庭受灾的学生给予精神安抚,积极为他们募集经济上援助。比如他在学生突发疾病后,总是第一时间赶赴医院,积极协助办理救治手续、参与后勤保障服务。

他还利用所学专业之长,通过开展群体心理辅导等活动的形式,帮助大部分同学营造健康阳光成长氛围。他也注意关注心理有困惑、或情绪有障碍的个别学生。

2.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个性化,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自身发展

毕业的下一站,你准备在哪里换乘哪一趟人生列车?换乘什么样的座位?从迎接孩子们登上青春列车起,舒刚老师就会经常向自己的学生问起这个问题,引起同学们对大学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和思考。他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所想与国家需要、社会需要进行链接。他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生返校现身说法,为学弟学妹讲述农科行业职场感悟。临近毕业,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个性化指导服务方案。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全程化的理念,让舒刚老师所在学院本科生年终就业率都保持较高水平。2009年12月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获西南大学2008-2009年促进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3.进驻学生生活园区,积极拓展教育管理服务新平台

如果说班级是一个小车厢,那么学生生活园区可以说就是一个超级大车厢了。园区学生工作一直以来是西南大学的特色和亮点。舒刚老师在西南大学楠园园区学生成长成才指导与服务中心担任主任已有五年。长期以来,在他和其他园区辅导员的关心指导下,园区学生自律委员会和园区党员服务队开展了大量的园区学生活动。这些活动围绕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文化娱乐、服务管理四大工作中心,为园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2010年9月,为进一步促进学生工作“创特色、树品牌、上水平”,西南大学启动了辅导员入驻园区工作,升级园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他是首批入驻园区辅导员之一,并担任楠园园区学生成长成才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为了有效开展工作,达到“让辅导员不仅入住学生宿舍,更入驻同学们的心中”这一目标,他将楠园全体辅导员们团结在一起,在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园区学生品牌活动、园区文化定位等诸多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讨和创新工作。为促进园区辅导员与同学们交流,楠园在各宿舍楼显眼处挂出了园区辅导员联系牌,打出“有困难,找园区辅导员!”的服务承诺。

山高水长。青春不停站。看着一届又一届学生在自己的车厢里愉快地度过青春之旅,舒刚老师感到很幸福、很充实。他说:“在大学青春之列上,有许许多多每天忙忙碌碌穿梭于各个车厢的可敬可爱的乘务员同行们。虽然忙碌,但我们感到的是幸福和充实。让乘客一路平安,心情舒畅,是每一个乘务员的职责;让学生在青春之旅中收获成长,并最终成为国家栋梁、社会之材、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每一个辅导员的心愿!能从事辅导员工作,是我们人生的荣光!”

十、云南艺术学院辅导员邵清友

自2005年留校担任学生专职辅导员,他时刻以“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扎实工作”为准则,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等都有了一定提高。在平凡的学生辅导员岗位上默默地做着自己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履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责任,不断学习与思考,不断推动本职工作的前进。

政治思想品德方面

思想积极上进,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学校的政治学习,提高思想觉悟,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中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教育方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刻提醒自己需要保持的党员先进性,做到对待业务认真敬业、严格要求;对待同事、学生做到热情以待、主动关心。积极响应学校和党组织的各项学习和活动。深信端正自己的态度和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作为教师的首要条件,不断努力完善自身综合素质。

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他本着“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原则,勤奋工作任劳任怨,认真完成日常工作和领导交给的任务。本着服务的态度面对学生和同事,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力求促进我院管理的良性发展。加强学生干部的管理,注重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社团活动的力度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认真做好学生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状况、思想动态、纪律状况。努力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努力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及时了解掌握和收集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对突出问题及时汇报和解决。在2007年9月组织编写了《设计学院班主任管理手册》、《设计学院班级管理手册》,进一步推进了我院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每月定期召开班长会议促进交流学习和安排学生管理工作,积极协助学院开展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促进班级文化建设,及时了解掌握和收集同学的思想情况和对学院工作的意见。每两个月组织学生干部进行分年级学生工作调研会,每学期组织跨年级分专业互动交流会和学生代表座谈会,每年组织了一期学生干部素质拓展活动,通过拓展和相关活动促进协调组织能力的提高。这些交流都极大促进了我院学生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开展。在2006年11月筹备召开了设计学院首届学代会。建立完善了一整套学生工作制度;对学生会干部进行了调整、充实;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锻炼学生干部,对他们的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工作态度以及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和要求;进一步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觉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六年来他认真做好毕业生信息采集和毕业生推荐工作,联系用人单位300多家,并组织设计制作2006—2010届《云南艺术学院毕业生简介》,组织参与学院每年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认真做好学生党团工作,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一是在学生党支部建设、团委工作、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他在党总支的指导下,积极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特别是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他指出不足,耐心细致地说服引导,以情动人,春风化雨,做到考察细心、指导耐心。

二是认识深刻,措施得力。共青团是党的助手,作为共青团干部,他充分认识到必须时刻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理论知识,更要充分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才能在服务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中把握好方向,才能充分完善团的组织结构建设,积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了使共青团的各项工作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青年学生,在他牵头组织下,完善了设计学院共青团的组织机构和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为推进共青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带领广大共青团干部,积极认真的开展了“一帮一”活动、“形势与政策”教育系列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月”、“美化校园从我做起”系列活动等。还推出了团干部的培训、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共青团学生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组织团员深入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积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把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抓紧抓牢。在2005年下半年,在团委的领导下,认真开展了“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制作了特色与实用性兼备的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支部工作手册,并积极组织各支部开展形式多样、效果较好的支部活动,建立增强团员意识的长效机制,确实提高了广大团员的政治素质和凝聚力、战斗力。

三是开拓进取,开展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他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坚持组织了参与面广泛的每周师生联谊足球赛,不仅仅锻炼了身体,并且还增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友谊。坚持每年10月举行全院设计杯拔河比赛、每年4月设计杯快乐同心板比赛的活动,扩大了班级间、年级间、专业间学生的相互交流、学习,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坚持每年到指定基地进行学生干部拓展培训,带动我院大部分班级参与班级拓展活动,促进班级凝聚力、加强大学生集体协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积极奋进的精神。坚持定期召开各类师生交流座谈会。在每个学期期末按照专业进行教学调查交流会,在学年末进行学生工作和班主任工作问卷调查及考核工作,在每年6月积极组织毕业生座谈交流会和精心安排毕业典礼。坚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认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我院专业设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师生业余文化生活,对营造学术氛围及学生的专业学习、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增进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校园的建设。

四是言传身教,在学生中享有较高的威望。该同志作为总辅导员始终牢记 “学生工作要耐心、细心、爱心” 原则。作为学生的辅导员,在实际行动中,他严格要求自已,处处起到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在工作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让他们明确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该干什么、学什么、有什么样的能力;积极为他们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配合学校、银行做好助学贷款工作。利用各种关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的日常费用;定期和不定期的与学生谈心,了解情况,出现情况及时解决、处理,深得学生的爱戴。

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邵清友同志在工作的同时,还注重努力学习业务知识,刻苦钻研科学文化,全面提高自身的素养。在过去几年中刻苦钻研业务,虚心向同事请教,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在2006年10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参加“全国第一届辅导员培训”, 2007年8月参加省教育厅高校班主任、辅导员骨干培训班。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的内涵,理论水平和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几年来,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使他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学生管理工作和党务工作经验,具备了较强的业务水平,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他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倾注了对学生管理工作和党团工作的满腔热情,是各方面都经得起考验的一名“党性强、作风正、工作出色”的优秀辅导员。

第四篇: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风采录

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风采录

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4年4月23日,由教育部思政司组织的“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评选揭晓,一批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他们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造性地开展学生工作,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式、新载体,努力拓展工作途径,自觉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本版今日刊登10位人物的事迹、40位人物提名奖名单,以期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更好地调动和激励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徐冶琼:为学生“私人订制”服务

徐冶琼,女,中共党员,1986年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本科生辅导员、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院团委书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资助情况动态表”“毕业生求职状态动态表”„„在徐冶琼的办公电脑里,有定期更新、细化到每位学生的动态表格,以便为学生提供“私人订制”服务。新生入校时,徐冶琼在学长学姐选拔和结对宿舍安排上可谓是别具匠心:“不挂科”“跨专业”“爱好特长相似”“老乡”„„最大程度地实现人性化。如今,学院已形成了低年级有“学长制”、高年级有“学术导师制”的全程导学、导行的“导航服务”体系。她将校史与党史相结合,将珞珈红色资源转变为独特的育人优势,带领学生党员循着历史的脉络,探寻校园革命旧址,查阅校史档案,走访老教授和老党员,历经半年编写出《珞珈风云》。正因为充分调动了学生已具备的历史知识、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历史思维,历史学院的学生活动也形成了品牌效应和历史气派,“历史文化节”已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20余所高校,首创全国高校历史文化联盟,参与超过50000人次。

宋晓东:“有温度”地助学生远航

宋晓东,男,汉族,1984年生,中国共产党员,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团委书记。他始终努力践行专业化、科学化的学生工作理念,真正做到了“常规工作有新思路,重复工作有新点子,自选动作有新成效”。他坚持将“爱祖国、爱航天、爱航空、爱北航”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他构建了“课堂讨论—讲座报告—参观实践”三个模块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围绕美债危机、产业升级等主题,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展开学习讨论。他开展了一系列的特色活动,“小班日志”活动让每位同学轮流记录班级生活的点滴趣事,学生们说“这一本本的日志都是我们美好的回忆”。“有温度”是宋晓东始终坚持的工作理念,多年来他矢志打造经管学院学生工作的“家文化”,通过朋辈辅导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他逐渐形成了“面向工作实践提炼理论问题,再用理论研究指导工作实践”的工作理念。比如他从频率、时长、对学业影响等维度,构建了学生网络游戏沉迷度模型,建立了一套心理危机识别的指标体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排查并给予帮助。

陈诗诗:成长路上的“知音人”

陈诗诗,女,中共党员,1983年生,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2010级、2011级本科生辅导员。她寓教于“乐”,首创中山大学学院一级合唱团“天籁之音”合唱团,以合唱为教育的纽带,让学生在单调的实验之余更好地体会人生的快乐精彩。她“以音乐会友”,用爱和音乐感染他们。她结合环境学科的优势,指导开展“南粤环保行”公益活动,每年暑假带着学生志愿者走进农村,深入社区开展环境生态调研,同时以科普讲座、绿色传承教育、环保公益晚会等形式与学生一同传播环境保护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环保实践全过程。她积极探索科技创业及社会企业创业的教育路径、方式,帮助学生联系院内外资源,邀请本专业领域的教师和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团队,为学生科技创业项目的孵化提供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积极拓展学生多元化的实习模式。这些年,诗诗坚持24小时为学生开机,随时接听电话,学生们都开玩笑称她是“7—11”老师。

赵力蓥:同学口中的能人“赵妈”

赵力蓥,男,汉族,1987年生,中共党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法九年级带班辅导员、法学院学生工作组组长。他带班四年如一日,是法九年级同学口中亲切和蔼的“赵妈”;他团结同志,以身作则,是学生组辅导员们眼里统筹全局的“大当家”;他学业成绩优异,同时思想政治过硬,是学弟学妹们仰望的“双肩挑”。他坚持关心“每个人”的成长,同时更注重根据集体成长的规律,以党建工作和集体建设、学风建设为重点,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将个人发展同集体建设联系起来,成就了“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的法九集体:校级素质拓展活动优秀集体奖、校级“优良学风班”、校甲级团支部等。他鼓励辅导员“一个肩膀挑业务学习、一个肩膀挑思想政治工作”,先后为后备辅导员组织了在岗辅导员复习司法考试心得交流等一系列交流培训,引导大家以“为同学成长成才服务”的意识和平等姿态来面对同学„„使后备辅导员“上岗前不紧张、上岗初不慌张、在岗时不困惑”。

李兴华: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

李兴华,女,1982年生,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思想政治教师、院团委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李兴华完善“三困学生”帮扶机制,建立学生个性化就业辅助档案,实现高层次高质量就业,建立网上家委会QQ群,为学校家长搭建沟通之桥。她一方面依靠自己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策划“辅导员沙龙”“师友漫谈”“化学人漫谈”等活动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另一方面坚持参加各类辅导员实务培训,获取国家人保部高级职业指导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等证书,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她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学生个性化就业辅助档案》,以职业规划师的眼光开展职业咨询服务,对求职、出国、读研的同学进行分类指导。她采取点对点双向推荐的方式将学生与用人单位一一对接,档案中黑色的“待就业”名单越来越少,红色的“已就业”名单越来越多,直到最后插满小红旗。她所带的学生每个人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学生初次就业率达到100%。

王敬国:七尺男儿慈母心

王敬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80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学院团委书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人。十年间,他充分利用网络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QQ到Email到飞信到微信„„坚持利用双休日的4个小时举行飞信家长会,与学生建立谈心室,超过3200个小时的倾心交流使他的爱无处不在。2008年春天,特困生小薇没有按时返校并失去联系,他几经辗转见到了一心想要“暴富”给母亲治病的小薇,机智地带她脱离传销组织,帮助小薇设计勤工助学计划。深受鼓舞的小薇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专业一等奖学金,考取了研究生并出国深造。他深知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习。他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研究励志教育,将团体操、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打造精神激励的利器。从2006年至今,他连续七年组织编排大型团体操,获七个大型团体操表演一等奖,数学学院的团体操已成为全校公认的励志教育品牌,5000名学生的励志记忆。李 睿:同心砥砺与学生一起成长

李睿,男,汉族,1980年生,中共党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本科生党总支副书记、学工办副主任。12年来,他从调解纷繁复杂的矛盾、应对突发状况入手,逐步总结出以“213”为要诀的工作方法:像120急救医生一样,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工作第一线;始终坚定一个信念——一切为了学生;始终把握三个关键——信息渠道通畅、处置措施适当、原则立场公正。他注重了解学生的新期待、新需求,尊重个体差异。他在服务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系统地划分学生不同需求和不同发展阶段,体现“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挖掘优势潜能,开展分类指导。他重点关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生中不断涌现出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参军入伍投身国防建设、志愿服务西部等先进典型。最值得自豪的是,他入职后指导的首届学生中有三位毕业后放弃设计行业令人欣羡的高薪,毅然选择辅导员工作,并同时入选“青年英才计划”。

杨 建:“亦师亦友”呵护学生

杨建,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生,担任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学生社团指导老师、创新创业班班主任。他创办学院创新创业培训班,建立“一年级培养兴趣打基础、二年级集中培训提能力、三年级重点组队练实战、四年级服务社会谋就业”教育模式,自己获12项专利。他每周都坚持去课堂听课,把学生对于课程的意见等信息反馈给授课教师。他在年级、班级、宿舍中引入激励机制,在学生当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近三年来,学院创新创业培训班的学员获准专利160余项,11人获“挑战杯”、英语演讲、数学竞赛等赛事的国家级奖项,32人获省级奖项。学生感觉杨建一直站在与他们一样的高度上,时而在前方“高呼呐喊”,时而在后面“推波助澜”。他带过的三届毕业生一次性全部就业,其中,25%升学攻读研究生,60%进入宝钢、马钢等冶金行业企业,5%左右毕业生选择选调生、选聘生、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

牙森·伊沙克:给学生最好的舞台

牙森·伊沙克,男,维吾尔族,1967年生,中共党员,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党总支书记。无论作为普通的学生工作干部,还是作为学院辅导员的带头人,他始终以“用真心关爱学生,用真爱温暖学生,用真诚感动学生”。他结合实际,总结出“发现、教育、感化、转化”的学生思想转化工作的“四步法”,有效利用重大节点、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等政治学习时间,对各族学生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我们要用耐心和真诚真正地走入学生的内心。”他指导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风建设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共选修课,积极做好选调生、村干部、特岗教师、毕业生入伍等方面的宣传、推荐工作,所在学院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毕业生考研升学率居全校各学院之首。

蒲清平:“读懂”:做专业化辅导员

蒲清平,男,1969年生,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博士研究生辅导员。他坚持“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的基础上研究,走专业化道路”的工作理念。他矢志“读懂”学生,做学生品德的引导者;“读懂”时代,做学生创新创业的启迪者;“读懂”专业,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者。他把思政专业和学生工作相融合,带领学生在近40摄氏度高温下历时一个月对重庆市10多个区县的村镇开展居民用水和生活情况调查,在汶川地震后率领学生到灾区服务和调研,在三峡水库蓄水后关心农民收入与环境保护,实现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他提出了构建理论、实践、网络三合一的改革思路,并专注于感恩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业受挫学生的教育管理研究等,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他的价值目标,实现研究生和本科生科研创新和能力培养互动;以项目资助代替物质奖励,积极争取企业资助100万余元,设立学生科研项目、公益项目、实践能力提升项目20余个。

第五篇:二00八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

“二00八全国高校辅导员人物”事迹材料

冯圣兵:角色在变,爱心永恒

冯圣兵,男,中共党员,汉族,1975年10月生,2001年7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文学院的学生工作。

冯圣兵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贫困的家庭环境不但磨炼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拥有了一颗济危扶困的心。考上大学后,他通过省吃俭用和课余打工,省下近万元资助其他贫困学生。

1998年年底,他带头成立了以“济困助学,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圣兵爱心社,让冯圣兵一个人的自发善举变成一群人的共同事业。因为圣兵爱心社的突出表现,2003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等联合授予“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而冯圣兵自己也先后获得“全国三好学生”、第四届“国际青少年消除贫困奖”等一系列光荣称号。

不论是当学生还是做老师,不论是做一线的辅导员还是担任文学院的党委副书记。角色在不断地转换,爱心始终不变。一名女生因病在同济医院去世。冯圣兵连续奔波3天,为其操办后事,还为她申请了保险理赔。该生母亲感激不尽,打来电话再三泣谢。汶川地震后,他不仅积极带头捐款,全力解决震区学生经济困难,还通过走访寝室、个别聊天等多种方式鼓励他们勇敢战胜灾难。

冯圣兵工作以来,先后参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著作3部,主持和参加校级以上科研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生工作论文9篇。2007年,冯圣兵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推行的“三三法”,被评为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工作特色奖。

认识、了解他的学生都十分佩服他的敬业精神和高尚品德,为他的精神所折服。他是爱的播种者,爱的耕耘者。变化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对学生赤诚的心。

李卫东:做学生最亲爱的人

李卫东,男,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0月生,1998年7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2008年任学院2006级(302人)辅导员。李卫东热爱辅导员工作,1997年7月本科毕业后,他留在本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11年来,他在辅导员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一名来自四川的同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父母不愿意供她读大学,她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来学校报到。李卫东了解情况后,帮助她通过申办助学贷款、介绍勤工助学岗位等途径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鼓励她立志勤学,经常关心她的学业、思想和生活,还多次慷慨解囊,先后赞助其生活费用,使其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顺利就业。

在工作中,他注意结合专业特点和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开展思想教育。坚持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学进行个别谈话,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他积极探索和创新学生党支部的活动形式,经常组织党员深入社区或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和党员教育活动。他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模拟金融市场、网络创业大赛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形式,为学生培养、提高能力提供平台。在辛勤工作的同时,李卫东还积极探索总结学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并积极推广。他结合工作实践编著了《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一书。书中,他系统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如何科学规划,如何分步实施,如何构建核心能力等现实的问题。他积极向同行推广自己“以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为体系的学生培养模式。2008年,李卫东老师应邀到广东省十余所高校做讲座和经验介绍。

李卫东带过的一届学生曾给他送了一面写着“送给我们最亲爱的人—李卫东老师”的锦旗,这是李卫东老师关爱学生和广大学生爱戴李卫东老师的见证。每当看到挂在墙上这面锦旗,他就会觉得付出的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赵强:育人先律己,用爱关怀人

赵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81年11月生,2004年9月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任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学工组长,2008年担任复旦大学复旦学院一个班(115人)辅导员。

对赵强而言,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关爱他们。其中有一个学生,更是让赵强至今牵挂。2006年夏天,2004级化学班一名学生因尿毒症晚期住进了医院,情况十分危急,唯一的治疗办法是换肾。该生家境贫寒,昂贵的治疗费用对这个贫穷的家庭来说是“不能承受之重”。他因此一蹶不振,其父母忍泪告诉赵强,他们打算放弃治疗。

这可急坏了赵强。他一边安抚学生,劝他好好养病,一边马上召集班委、党员开会,成立筹款小组。那3个星期,赵强与全班学生一起,顶着炎炎夏日四处奔走求助,捐款倡议书从学校一直分发到校外,每天平均睡眠不足5小时。最后,他们共募得来自国内外捐款80余万元,手术得以顺利进行。学生的父母感激地说,是辅导员和同学们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为做好学生们的导航人,赵强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同时在自身的实践中寻找更多经历和经验,与学生共同成长。他身先示范,取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多项佳绩,还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撰写了多篇研究论文。

同时,他注重学生的学业指导和科研能力的培养,自己编写了一本《学习自助指南》,帮助学生摆正心态,学会学习。在04级化学班120人中,有15人获得了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训练营资助,37人获得复旦大学科创行动项目资助,参与发表的SCI论文有22篇,还有4人获得了复旦大学科技创新类杰出单项奖,学生的学习情况、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工作4年来,赵强抓住“爱与责任”以及“学术科研”两条主线,始终秉持“育人先律己,用爱关怀人”的信念,严格要求自己,身先垂范,倾情于工作,注爱于学生。

皇晓东:学生出成绩是自己快乐的源泉

皇晓东,男,土家族,中共党员,1955年生,1998年7月起担任辅导员,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处级辅导员。2008上半年负责2004级2个班65名学生,下半年负责2个班66名学生,全年分管学院就业工作。

怀着对学生满腔的爱,年过40的皇晓东愉快地干起了辅导员,而这一干就是10年。“这么大年纪了,还当什么辅导员?学生事无巨细都会找你,很麻烦的。”曾有人这样劝他。皇晓东说:“没办法,就是喜欢学生。”

皇晓东2003年春节在山东探亲时,得知烟台、威海有大型人才招聘会,马上就带上学生的资料赶到现场,收集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就业,原本也不是皇晓东的工作。2003年他主动向学院提出来做就业工作,他这样说道:“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就必须解决好学生的实际问题,而目前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就业。”

皇晓东认为,为毕业生找工作就要舍得“磨”和“跑”,没什么诀窍。只要听到哪里有招聘会的信息,皇晓东就会像弹簧一样蹦起来。为了帮学生找工作,皇晓东甚至没有顾及自己的身体。有几次出差生病打吊针,听到用人单位的消息,拔掉针头就跑。几年之内,他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参加了上百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走访了500多家用人单位,他直接推荐的学生达到3000多名。

皇晓东总结自己为学生找工作的体会就是以“五心”换“五赢”。“五心”,即热心、爱心、细心、诚心、责任心。这样,才能换回“五赢”:学生找到工作;家长满意;用人单位招到合适的员工;学校就业率高,影响扩大;自己满足,心情舒畅。

多年下来,皇晓东用心经营了一张张学生就业资源网。有人善意地提醒皇晓东:“你有那么多资源,要办个职业介绍所,早就大发了,哪像现在这样辛苦没有回报。”皇晓东说:“谁说没有回报,我可以身无分文走遍全国,哪里都有学生接待,哪里都有我的儿女。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听到学生们就业了、干出成绩来的消息。这就是我追求的回报,我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孙雅艳:把爱传给学生带给社会

孙雅艳,女,汉族,中共党员,1979年5月出生,2004年7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担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8级学生(100人)辅导员。

孙雅艳在担任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03级6个班146名学生的辅导员期间,记录了厚厚的12本工作笔记,用文字把与学生相处的点滴及时记录下来,形成了15万余字的手稿《我爱我生手记》。

她把部分手记里的故事上传到学校的bbs和自己的博客上与学生共享。有学生说:“我时刻沉浸在一种幸福之中,因为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关心我、爱护我的好老师。”

孙雅艳还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法。从2008级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针对“90后”的学生特点,她利用网络资源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她到广西百色玉凤镇坤平初中开展支教服务。将辅导员的细心、耐心、爱心、恒心精神传递到贫困地区。在支教地,她在教学工作之余,还开办了校园广播台、合唱团等,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她利用周末和休息时间,走遍田阳县18个村52个屯300多名学生家庭。通过家访,她收集了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并通过多种途径争取社会帮扶,累计为他们争取到助学金26万余元。

作为辅导员,她还将她的爱心传递给了她的学生。她曾7次亲自组织并带领大学生赴安徽、广西、贵州和四川绵竹灾区等地开展“音符串起希望”三下乡实践活动,资助贫困生400多名,举行爱心义演48场,开设公开课230节,同时为贫困地区学校配置了一批电脑、音乐器材、体育用品和学生床架等硬件设备。在她的引导下,大学生们不仅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自身的素质也在三下乡的实践过程中得到提升。

孙慧环:在志愿服务中挥洒青春

孙慧环,女,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4月生,讲师,1998年7月至今担任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辅导员。2008年担任人文学院2006级8个班(183人)的辅导员。

孙慧环在辅导员工作中,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可持续发展为追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踏实工作的同时,孙慧环还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运用新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007年4月,孙慧环借调至奥组委任奥林匹克公园北区场馆群观众服务经理。作为一项专业较强的工作,要实现赛时高效有序的运行,只有建设起一支团结奋斗的观众服务志愿者团队,才能做好一切工作。即使在场馆工作期间,孙慧环仍不忘自己是一名辅导员,她时刻关心、爱护大学生志愿者。

在赛前作计划的时候,她将志愿者服务过程分为:兴奋期、平静期和疲惫期3个阶段,认真分析志愿者在每个阶段心理特征,制订了《志愿者思想教育指南》。她充分关注每位志愿者心理和思想状态变化,及时为其解决问题或提供工作指导,帮助他们尽快调适心理状态,保证志愿者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2008年8月10日,网球开赛的第一天就因雨退票。不满的观众们聚集在场馆门口不肯离去。她和观众服务工作人员一边冒雨为观众分发雨衣,一边安抚情绪激动的观众。面对观众的指责与辱骂,志愿者也有了一些思想起伏。她微笑着,亲自向这些观众道歉,耐心地解释着相关的政策和情况,最终安抚了观众的情绪,也为志愿者做了最好的示范。

奥运会志愿者们用自己的热情微笑和周到的服务,为国内外运动员、教练员和海外游客献上了一张张北京最好的名片。孙慧环本人也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格桑尼玛:任劳任怨,乐于奉献

格桑尼玛,男,藏族,中共党员,1970年7月出生,2003年5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任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正科级辅导员。2008年负责28个班级448人。

作为辅导员,格桑尼玛自身不断重视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树立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刻苦钻研本职业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结合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在深入学习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教育学生,使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格桑尼玛在方式上既注重灌输,又注意引导,尽可能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易于贴近、易于接受,避免空洞说教。

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桑尼玛利用业余时间不断进行理论研究,撰写理论文章,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3篇关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论文章,努力做到既懂得管理规律,又懂得教育规律,工作中能够做到服务和服从于育人这一根本目标,创造性地做好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格桑尼玛平时事事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在本职岗位上始终做到对学生服务至上,对于学生的困难有求必应。半夜三更送生病学生到医院,主动承担学生治疗费用等是经常发生的事。他还经常性地深入学生宿舍,个别谈心、谈话,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情况等,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格桑尼玛严格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使学生近几年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治安事件和严重违纪事件。特别是在去年的拉萨“3•14”事件和当雄地震时,格桑尼玛为学生安全,不管白天黑夜,始终带病坚守在学生工作岗位上,从而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杨晓英:用心培养每一名学生

杨晓英,女,汉族,中共党员,1973年11月生,1997年7月从事辅导员工作,现担任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2008年担任2005级1至5班(共150人)辅导员。

对辅导员工作,杨晓英始终充满热情,充满对学生的热爱。杨晓英曾经带过一个学生,家庭非常困难,性格也比较内向,为了让学生安心完成学业,她不断地关心和照顾这个学生,并想办法为她联系到了资助。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杨晓英积极报名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第一批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辅导员。

在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后,杨晓英开创性地把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融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过心理辅导,别人眼里的问题学生都与她很亲近,有些学生与父母都不沟通,但却愿意把心里话说给她听。

杨晓英还利用自己所学,在学院给学生做了“关注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阳光使者”等多场相关讲座,通过这样的形式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杨晓英第一时间就给自己的所有四川籍学生打电话,询问家里的情况。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的扶助、心理上的疏导。

杨晓英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她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责任意识的培养,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要对父母、社会、国家怀有感激之情。

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良好的习惯。在理论学习中,她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她通过体验式教育对党员及学生进行培养。

杨晓英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逢招聘会她必去,帮助学生寻找就业机会,并组织老师主动去相关企业单位推介毕业生,由于工作出色,曾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工作者。

滴水见世界,片叶知春秋。杨晓英在将近12年的辅导员工作中,用心和学生沟通,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成为学生的贴心人。

赵敬兰:为辅导员事业奉献34年

赵敬兰,女,中共党员,1954年2月生,1975年7月至今担任学生辅导员。2008年担任河北经贸大学2005级会计学1、2班,2006级酒店管理1、2班(共154人)辅导员。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育人是我的天职。我选择辅导员职业,终身奋斗,无怨无悔。”这是赵敬兰同志常讲的一句话,就是这样一句话,一个信念,支撑着她走了34年。

34年中,2008年是赵敬兰备受煎熬的一年。这一年,疾病无情地夺走了她的独生儿子。家庭的不幸,给她心灵和身体带来巨大的创伤,过去得过的心肌炎又犯了。天灾和疾病的折磨,并没有压倒她。她说:“自己虽然遭受了不幸,失去了亲人,但对学生的情感永远暖在心中。”

这一年,她除去处理儿子的丧事请了几天假,拖着带病的身体,坚持天天上班。特别是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她的部分学生到北戴河实习,她不仅天天通过手机短信和利用晚上打电话教育学生要关心人民的疾苦,积极捐钱捐物,用优异实习成绩报答祖国和人民。她还利用暑假深入北戴河实习地看望学生,她指导学生利用实习业余时间自编自排《爱的奉献》节目,为抗冰雹、“3•14”事件、抗震救灾前线下来的英雄们演出很多节目,受到领导及英雄们的好评。

赵敬兰同志党性意识强,时刻把学生的疾苦放在心上。她的学生患肺结核,她挺身而出,亲自带学生去市肺结核医院检查,安排住院治疗,送钱送药,并多次到医院病房看望守护。面对学生就业问题,她年年都到省人才市场千方百计联系企业推荐学生,帮助学生找工作单位。

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赵敬兰从方方面面去努力,抓两头,促中间,管倒末,重视特殊,她用百倍的耐心,千倍的信心,去研究,去攻克,去战胜,去引导,去帮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解决问题,达到了预期思想教育的目的,培养了一批合格人才。

夏磊:病患不怠,与爱同在

夏磊,女,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0月出生,2004年7月起从事辅导员工作,现任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学生科科长、学生党支部书记。2008年分别担任2004级(335人)及2008级(284人)辅导员。

夏磊给人的印象是沉着冷静、有条不紊,交给她的工作总是能够按时保质地完成。由于长时间紧张的工作,生活变得没有规律。2005年5月,夏磊不幸检查出患有舌鳞癌。得知这一消息的瞬间,她的心情极度低落,可是坚强乐观的她很快振作了起来。

无论治疗的过程多么痛苦,每次只要一见到学生,一收到他们发来的短信,夏磊就精神振奋。有人劝她换一份轻松一点的工作,她却一边笑着,一边口齿不清地说:“我离不开我的学生,不能没有他们!他们是我战胜病魔的动力!”

从2005年5月至今,夏磊先后经历了两次手术,4次化疗。在这段时间里,她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次累。她几乎都是最早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她的乐观、她的坚强感染和激励着学生们,也让一些知情的学生家长很感动。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成都震感强烈。这一刻,夏磊正走在离家不足200米的校园里,她想到了学校里几百个令人牵挂的学生,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赶到学生宿舍楼。一张张熟悉而惊慌的面孔让夏磊的心忐忑不安,孩子们涌上前去,既感动又自豪地竖起大拇指说:“我们的夏老师是第一个到我们中间来的!”

在大致了解学生的情况后,夏磊马上召集各班班长开会,部署工作。可就在这个时候,因为过度疲劳,夏磊的病情出现了反复。

去医院检查后,医生怕病情恶化,千叮呤万嘱咐她不能太累,否则会导致全身免疫功能迅速下降。可经过短暂的休息,她又回到了学生身边。

2008年9月,她没有放弃她热爱的工作,也没有丝毫的倦怠,而是以更高的热情迎来了她的第二批学生。刚入校的新生中,有许多孩子来自地震灾区,他们饱尝着失去亲人的痛苦,经受着巨大的心理创伤。参加2008年暑假全国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她,利用过硬的专业知识,对孩子们进行灾后心理辅导,用母爱关心呵护他们。

下载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申报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申报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度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博客文集

    我愿坐在你的跷跷板上 华秀梅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翘翘板上行走,然而并没有很多人能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翘翘板理论,其实跷跷板理论也可以很简单。第一次使用跷跷板理论是在去年......

    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骨干培训有感(范文)

    加强自身建设,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加我校“2011年学生工作研讨会”有感 我于4月24日—4月30日参加了教育部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全国高......

    全国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心得体会(5篇范文)

    今天上午九点半开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冯培教授在全国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网站为全国高校辅导员讲授了题目为《疫情防控下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讲座......

    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情景案例

    类型:偷盗 案例一: 一天早上出完早操后,一名同学向我报告说放在书包里的两百元钱被人拿走了。当时操场上还有很多人,而这位同学的书包和其他人的书包就放在一起,并且其他人的书包......

    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创新论坛会议精神

    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会议精神总结 第一部分 辅导员创新论坛 2013年5月8、9日,第六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和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现场会在上海交大举行。......

    2017全国高校辅导员结构化面试题集及参考答案

    2017全国高校辅导员结构化面试题集及参考答案 一、自我介绍: 1、基本信息 2、在校期间的表现:学习成绩: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学金 学术科研:协助导师研究教育部课题 社会活动:社......

    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学习心得(本站推荐)

    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班学习心得 ------长江大学医学院黄柏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深入领会中......

    强卫印-2013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学生突发事件的处理高手---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强卫印事迹材料一、个人简历强卫印,男,汉族,19??年??月出生,中共党员,毕业学校学历,现任陕西国防工业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