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医生事迹材料
篇一: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医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他,有着医者的慧心巧手,更有着医者的良知厚德,二十余载坚守烧伤科一线,甘之如饴,如痴如醉,以不懈的技术钻研赢得了同行的尊敬,以无私的爱心奉献换来了病人的爱戴。今年,他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就是农工党员、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助理、烧伤科主任吕国忠。
“医生”,是最崇高的称呼
教授、主任、院长助理、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内唯一的中华医学会烧伤整形外科分会常委、省卫生厅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省“135”工程重点医学人才、省333工程重点培养对象等一系列头衔,吕国忠总是看作身外之物,对那些光环和荣誉,他一直都保持着特有的淡然。他总说,他最喜欢、最看重的还是病人一声“吕医生”,“医生”在他心中是最高的称呼,有着最重的份量。
吕国忠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大夫,对治病救人、祛除病痛有着神圣而美好的向往。他1984年大学毕业,辗转放射、胸外科等科室后,最终定位烧伤外科领域。“在那时候,烧伤病房的工作环境尤其差,整天看到的都是血淋淋、惨不忍睹的场面。”当一切偏离了想象,他也曾感到迷惘。但没多久发生的一件事让吕国忠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当时有七八名消防队员被化学试剂灼伤后送来急救,他抢救的那名消防队员,烧伤面积超过80%,是伤情最重的一个。整整经历了1个多月、数十次手术后,终于转危为安。那一刻,他感到“医生”的份量,感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得。一袋病人家属送来的自家种的5斤花生,他和同事们一起分享了,那种香味至今让他难忘。
90年代初伴随江南乡镇工业的发展,无锡化工、冶金、环保、造船等行业的发达,烧伤病人也成倍增长,吕国忠渐渐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成长为科室骨干和专科领军人物,他感恩机遇、感恩病人、感恩前辈,医生这份职业让他有着无穷的动力更新知识、总结教训、储备经验,可是在他心中医术可以前行,但医者不能忘本,“有病人,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成了他的口头禅,作为“医生”的坚守,他看得比什么都重。他说,至今病人一声真情的“吕医生”,依然会让他动容,因为那样的呼唤满含信任与理解,是最纯朴的东西,融入血液,化作生命。
专科,不懈追求的理想
2002年,医院委派吕国忠赴加拿大留学一年,这一年对他的影响和促动非常大,尤其是国外的先进技术、人性化管理和团队协作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2003年,吕国忠回国担任科主任以后,立志从这三个方面学习和赶超,将专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技术上,他一步一个脚印,在实践中不断赶超国际和国内一流技术,不断调整专科发展战略。2006年重点攻关重症监护,提高危重烧伤患者抢救率;2008年整合科室改建为烧伤整形科,同年跻身全国中西医结合烧伤协作组长单位,并正式挂牌成立“无锡市烧伤研究所”。从单纯烧烫伤诊治向修复疤痕整形、残余创面、难愈性皮肤溃疡诊治及功能康复护理扩展;2007年国内首例率先开展国际领先的meek技术,实现烧伤植皮微创化;致力自主研发具有活性的组织皮肤;深化中西医结合技术在烧伤整形整治的应用等等,对他来说,技术没有止境,追求不能停步。他潜心临床诊疗的同时,对科研和技术总是身先士卒,带头攻关,个人先后荣获省、市级医学科技成果奖20余项,在省级以上专业杂志和全国、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
人性化管理,他思考最多,用心至深。他经常说,医院人性化管理不能停留在“一束鲜花”、“一次年夜饭”的层面,必须将“患者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烧伤病人尤其是危重烧伤病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需求。比如隐私需求,由于身体袒露面积较多,吕国忠很早就专门定制和启用病区围帘;比如根据护理难度的不同需求,进行病区分设,首创儿童和重症病区;比如室温需求,烧伤病人体温条件敏感,为尽量减少病患消耗,他努力实现了重症监护专门温控,即使三九天也保持33—35摄氏度;还有沟通需求,发现烧伤病人许多因为气管切开、手足受困,口头或体态语言均无,有些听力也受到影响,他授意做了各种“痛不痛”、“胸闷吗”、“要喝水吗”、“点点头或摇摇头”、“是就眨个眼”等牌子,轻易化解沟通难题。他说,这些还算小事,难度最大的是心理干预和取皮供区的选择,人性化意味着一个细节、一个语气都能决定成败,人性化意味着取皮供区是从患者角度作长远考虑,还是从医者便捷出发。吕国忠常常不厌其烦、反复说服患者从头皮、背部这些今后容易掩盖的部位取皮,有一位美女模特,因为无法接受取头皮戴假发,曾有过误会和责难,但吕医生依然坚持从手术难度、恢复速度和蔼劝说,直至做通工作。出院后半年,一头秀发的她专程赶回医院,感激不尽。“这就是人性化,多想患者需求,这样的人性化我会一直坚持!”
团队协作,是专科发展的关键。“烧伤治疗拼的就是
团队协作!救人于水火,救人于危急,生机转瞬即逝,必须团队协作!”2006年11月8日,无锡城郊某炼钢厂送来28名病人,2人途中死亡,烧伤面积在50%以上的多达18人,为了26个鲜活的生命,医院100多名医护人员开始生命大营救,吕国忠指挥烧伤科15名医生和25名护士分成8个小组,同时实施急救手术,术后很多病人开始出现并发症:胃出血、休克、呕吐、烦躁,吕国忠深知24小时内的有效抢救对病人成活率影响最大,必须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后十多天里,他带领团队奋战一线,自己每天都住在医院,没有离开病房一步,创造出国内成批烧伤救治史上危重烧伤病人数最多、烧伤程度最重两项第一,华东地区烧伤救治史上成功救治烧伤人数最多、面积最大、程度最重三项第一。“这些重大事故,考验的就是团队战斗力,有时为了一个病人就得20余名医护力量扑上去。”他在致力于团队专业技术和科研能力、博士硕士技术梯队建设的基础上,对塑造团队精神、凝聚团队合力高度重视,一位科室同仁援外两年,其父母生病无人照料,他及时派人进行陪护;无论在职还是退休人员生病有难,他都进行看望、伸出援手给予帮助,让科室成员深深感到作为烧伤科一员的温暖。
在他的带领下,无锡市三院临床烧伤医治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特别是对烧伤面积大于95%的危重病人成功抢救率居世界先进水平。2011年成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实现了无锡医疗界国家重点专科“零”的突破,201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现在,吕国忠又向着建成国家级“烧伤救治中心”的目标迈进。
病人,永远放在第一位
在2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吕国忠诊治了上万名病人。见惯了生离死别,但他始终保有爱心。“没有爱,就当不了一名好医生,烧伤病人的康复尤其需要关爱。”吕国忠说。
2005年11月,当时年仅17岁的苏州某高校大一女生小周,在一场意外中全身70%严重烧伤,尤其是面部和双手严重畸形。“女儿两个多月没进食,一直住在重症监护室,我们急得不得了。吕主任是她的主治医生。他不仅医术好,还经常安慰我们,让我们有事就去找他,并把他家里的电话留给我。”小周的母亲说。入院近一年后,小周终于出院了,但她拒绝术后锻炼,整天躲在家中不敢出门,更不愿意回到学校,甚至想到了死。焦急的父母再次找到吕国忠求助。吕国忠在工作之余,一次又一次赶赴宜兴市与小周谈心。“我不开心的时候,有什么心里话,只愿意对叔叔说。我现在还记得,他说我是个奇迹,一定不能放弃,要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在吕叔叔的鼓励下,小周一边进行康复治疗,一边自学电脑和英语。如今,她不仅事业有成,而且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小宝宝更是惹人疼爱,吕国忠也成了她最亲的良师益友。
吕国忠和爱人都是医生,都是农工党员,爱人是无锡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医师和行政领导,业务同样十分繁忙,夫妻两个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都特别强,问及吕国忠是否会因此忽视了小家,“这个对我们俩已经习惯,孩子被一个人关在家里的时候太多了,也许因此孩子也从小懂事,比较优秀,没让我们多费心。”轻描淡写,不经意间,让我们深刻感受,“病人,永远放在第一位”,就是吕国忠的信念。
“浴火重生”,行板如歌。对于病人,那是一首首生命交响曲,对于医者,同样是经历生与死考验的人生之歌、灵魂之曲,此曲只应天上有,愿吕国忠和他的团队创造更多的人间奇迹、生命奇迹。
卅铺卫生院医生xxx先进事迹
xxx,男,汉族,xxxx年x月xx日出生,现年xx岁,中共党员,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人,从事卫生工作近20年,现任xxx卫生院院长职务。
从小生长在沟壑纵横的山乡,他目睹了庄稼人“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无数次听到了农家院里乡亲患病的无奈呻吟。在其父亲的影响下,他在读中学时就萌发了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的愿望。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第一批面向基层的中专生——他从卫校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xx卫生院。虽然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激情很快被淹没,怨天由人显然无济于事,调整心态,埋头苦干。春秋轮换二十年,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和汗水早已融入了这片热土,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充实的每一天在平凡中更凸显真实和朴实。
1993年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他面临着医生少,病人多,条件差的状况,需要快速成长起来他,起早贪黑,深入病房,关心病人,收集资料,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很快掌握了该病从防到治的一系列工作,在短时间内便能独挡一面,人们也很快知道了一个叫xxx的医生,此一役充分赢得了领导、同事和病人的信任和尊重,在1992年曾获得县卫生院的表彰,1994年—1997年连续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工作中他深深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知识更新的重要性,2000年根据医院安排他到市人民医院外科进修,他充分珍惜这一年的宝贵时间,主动放弃节假日和夜班休息,加班工作,尽可能多地接诊病人,参加手术,增加知识,兢兢业业的工作不仅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也说来获得了带教老师的一致好评。带教一年间,参与完成外科手术400余例,并且还得到前来会诊手术他院的知名专家亲自指导,为自己的专业水平知识、手术操作技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回院后在上级医院医生的指导下克服困难,顺利开展了卅铺卫生院难度较高的手术,同时还带动了其它科室相关业务的迅猛发展,医院整体业务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1年因工作需要再赴市医院继续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当年回到医院开展外科疝气修补术,x线等功能科室,小规模乡镇至今检查病例已逾万例,无一差错事故,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开展了胆囊手术,阑尾手术,静脉曲张,疝气修补等手术。此举不仅解决了本地区病人往返大医院的劳苦,而且为临床医疗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近二十的经历,工作是他生活的一条主线,在这条线上病人是他工作的全部。每天上门诊,下病房,做手术,值班、会诊,用热心、耐心、精心、细心围着病人转,虽然工作平凡、枯燥,但面对一张张痛苦面容,他没有选择,病人的需要就是他的第一目标。在除夕之夜,时钟已近深夜11时,正当全家欢聚度佳节的时候,医院一个电话要他马上赶到医院紧急诊疗病人,一个下午刚刚手术的病人出现异常情况,面对风雪交加,冰冻近尺厚的积雪滑冰,欢乐的节日氛围即刻淡去,妻子担心,年幼的孩子渴望,没有犹豫,顶着风雪赶往医院,妻子不放心,打着手电一路陪行,到医院时整个人身外是一层冰冻而里面却是一身然汗。问题解决后,回家的路上零点的钟声早已敲响,看着万家灯火,绚丽的礼花,疲惫的身心却是坦然和塌实的。不眠的夜晚何止记忆中的点点!为了开展一系列在当时乡镇医院属于高难的手术,白天上班手术,晚上守护病人二十四小时在医院连续工作早已不是偶然。
2003年非典袭来,面对未知的生与死的考验,没有退缩,带领一班人走上最危险的预检门诊,面对一张张外地归来者惊恐的面容,一丝不苟的接诊、登记、筛查,宣传隔离、防护知识,闷热的天气,简陋的条件,厚厚的隔离服下满是汗水,连续超负荷的工作考验的是意志和精神,没有白天黑夜,没有节假日,哪里有险情他就需要出现在哪里。庆城县xx镇是一个相对偏僻的少有人知的地方,在全国来说也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而今一个开放的、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有哪个愿甘守清贫?面对医疗系统一些地方的红包、回扣,他独赏由淤泥而出盛开的莲花,是那么美丽、圣洁而高雅。去年年初,一居姓病人为一长期困扰身体的腹股沟斜疝特地从外地赶回xx卫生院院就诊,根据其病情决定为其采取较前沿的无张力修补手术时,病人及其家属出于复杂的心理几次将一只鼓鼓的红包揣进他的口袋和抽屉,面对无法推却的热情,也为了宽慰病人只好暂时保存,手术、治疗结束,当病人出院前他和病人及家属再次就此事进行了沟通,向他们宣传医院的规章制度,讲明道理,用心交流,最终顺利退还红包,病人由衷地高兴,他也如释重负。类似久远的事情在他从医生涯中早已不必作为记忆,因为频繁而平凡。
他是一名临床医生,而且负责全院药事工作,在一般人的眼里这是一块肥缺,然而,当第一次我把远道而来陌生的药商送来的回扣上缴医院会计室时,他们表现出是满脸的惊讶和不解。“其身正不令而行”,卅铺卫生院院因此成为没有被药品腐败的一方净土,多年来和xx卫生院打交道的药事人员由衷感叹——干净!
当年的毛头小伙而今已近不惑之年,小医生而今已在指导着今天的小医生,接过老一代传、帮、带的接力棒将严谨治学和朴素的医德传承着。“学无止境”,冯志礼当初只是一名中专生,在工作之余象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挤出时间来刻苦自学,现在不仅顺利通过了甘肃中医学院的大专自学考试,而且1998年又完成了甘肃中医学院的临床本科段的在职函授。学习并取得了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医生,深知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既不能生存和发展,更何谈用心服务乡亲?每当遇到抢救危重病人的时候,他站在一线,承担起责任,让年轻的医生放手工作,错误严厉批评,成绩为他们加油,当鲜花和掌声来临时又甘于退守幕后,多年来他没有得多少金杯、银杯,但有一方百姓的口碑以足矣!
2001年医院应工作需要让他负责卅铺卫生院全院的医疗业务管理工作,作为一小小乡镇卫生院的院长,他只有一颗年轻火热的心,一股工作的激情,七个月的时间只修了五天假期,从处方、病历、常规诊疗制度入手规范管理,不断讨论、不断斗争、不断改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赢得了当年上级部门的考核好评的成绩,医疗质量和安全一举进入全市先进行列。边远地区没有边缘心理,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以及医院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小医院医疗质量已在全县乃至全市卫生系统中名列前矛。
xx卫生院院长xxx用一柄手术刀划出了他从医近20载无私奉献的工作轨迹,也划出了一代良医高尚的人生轨迹。无论多么华丽的辞藻、多么优美的言语、多么深情的诗句,用在他身上,仿佛都变成了一堆苍白无力、空洞庸俗的文字,赞美不了、歌颂不完??他的事迹、他的精神、他的人格根本就是一泓清澈见底、容不得半点淤泥和瑕疵的清泉,源远流长滋润、影响着周围的同事。
他是一个谦虚、朴实、进取却又十分低调的人。声誉、头衔甚至连自己的身体,在他看来都算不了什么;唯有病人和祖国的医疗事业,他将这视为头等大事。只要是关乎病人的、哪怕是大材小用,做一些芝麻绿豆大的手术,他都欣然接受;只要是有助于祖国医疗事业发展的,他尽心尽力,出力却不出名。我想他不需要、也不喜欢那种声泪俱下地高歌赞扬,他所希望看到的是乡镇卫生医疗系统中能涌现出许许多多一心只为病人,一心只为医学事业的悬壶济事者。在他眼里的医疗事业之路是没有尽头的,在他眼里救死扶伤的爱心之路是没有尽头的,在他眼里医学造诣更是没有尽头的!求索、默默地求索,永远让自己站在起点上,这就是xx卫生院院长xxx还将恪守半辈子的行医信条和人格信念!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大医有魂,生生不息。
当今社会,常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打着行医的幌子,吭蒙、拐骗,安排医托,贩卖假药,诈骗钱财,危害百姓,甚至连有些正规医院也千方百计变换手法,抬高收费,虚报药价,赚黑心钱。xxx对此十分痛恨。他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因此,他虽然生活不是特别富裕,却从不为钱动心,为钱丧德。从医三十余年来,他一贯自觉遵纪守法,从不违纪违规行事,决不多收一分钱。为了杜绝伪劣药品,他坚持购进的药品一定要是通过了药检部门检验的药品。由于他严守规章,严格把关,几十年中,他在使用和销售药品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故,在历次地、市卫部门的检查中,均未出现过问题。
社会的发展进步,给基层医务人员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他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我的工作能取得些许成绩,靠的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上级卫生部门和地方干群的支持,多为国家出点力,为群众办点实事是应该的。他并着手培养接力人,为卅铺镇的医卫事业的兴旺注入新的活力,为迎接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新一轮挑战作好充分准备。
“塔高根于基”,虽然在基层医院不能成为一名高新知识领域中的医务塔尖精英,虽然他平凡的像一滴水,但乡亲的需要,基层医院的需求,他的人生追求将根植于此。
wuwei0934篇三: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终)优秀医生先进事迹材料
杏林春暖,在医生这个备受尊崇的行业里,xx 同志已经艰苦奋斗了35年。在这漫长的35年里,她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品行以及丹心仁术精益求精的医德,在整个社区以及业内已深入人心,接触过xxx的病人,及儿童家长,没有一个人不为她肃然起敬。
她现任生服务中心保健科科长,为社区的妇幼保健工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她坚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宗旨,恪守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极不平凡的光辉业绩和对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的执着追求与奉献,赢得了来者的信赖、同行的尊敬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展现了新时期基层妇幼保健工作者的崇高风范。并先后获得过“先进工作者”,“岗位能手”等光荣称号。虽然有着不菲的成绩,但她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在取得个人进步的同时,帮助身边的同事及下属,积极组织和开展一些极具意义的学术活动和比赛,并在活动中起到表率作用,多次获奖,得到同仁们的一致好评。
正因为她对专业素养的严格要求和对本职工作的认真负责,她为妇幼保健事业带领出了一支敢拼敢打的队伍。2009年甲流来袭期间,她成立应急小组,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工作,协助院内和辖区内的甲流消杀培训及各项健康教育宣传,她带领全科人员高度戒备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一刻都不放松,并为此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更是难得跟家里人一起吃上一顿热饭。因为这种执着认真的态度和精神,他们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并受到上级领导及广大就诊人群的一致好评。2011年,为了消除麻疹、乙肝,她带领科室的同事们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辖区内托幼、中小学等1万余人的接种工作,并经常利用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到辖区探访流动儿童,儿童家长随时都能拨通她的手机进行相关方面的咨询,而她也从不推托,有问必答,将妇幼保健工作落到实处,因此她得到了儿童家长的广泛称颂,大家都亲切地叫她x老师。
在她的辛苦工作和带领下,社区的妇幼保健工作做到了无有效投诉、无医疗事故、医疗差错的发生,家长满意度调查满意率达100%,医务人员成为了辖区居民信任的家庭医生,同时,保健科科室也得到了区卫生局、区疾控中心和各级领导的肯定,先后获得“xxx计免,传染病,儿童保健先进单位”,“医院先进科室”等光荣称号。
行医三十载,一心为患者。在她35年的从医生涯中,大家得到了一位优秀的医生,更看到了巿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沉稳、睿智、实事求是、埋头苦干的基层妇幼保健科科长的超凡魄力。她以一腔热血,饱含爱心的积极心态,以实事求是,踏实进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医疗卫生工作者执着、敬业、奉献的精神。
古人云:“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她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在医生这个岗位上踏实认真地奋斗了整整35年,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从不曾有半点私心,用她自己的话说:“医生一旦少了一点无私,那么病人就多了一份危险”,以这样的情操和觉悟,至始至终服务于辖区内的妇女儿童,我们不禁为这样的医生而骄傲,为这样的医生而致敬!也希望更多的医护人员能以孙丽娟同志为榜样,将医疗卫生工作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医生这一伟大的职业形象铸就辉煌。
第二篇:优秀医生推荐主要事迹附件
优秀医生推荐主要事迹附件
xxx,性别 男,1969年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xx县,一九九一年毕业于赣州卫校。从事乡镇医疗工作近三十载,该同志热衷医学,努力钻研中药、西药的治疗方法,积极攻治遇到的疑难病症,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精准高效治愈。认真细致、积极求索、与时俱进,对待病人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他曾经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获得病患的好评。
在xx卫生院十多年期间,他爬山涉水,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帮病人出诊、看病。有时候他还在病人家中日夜守候,直到病人病情缓解,他才放心离开。他曾经十天十夜陪护在重度农药中毒的昏迷病人身旁。该中毒患者误将农药(乐果半瓶)当作酒水一饮而尽。当时病人昏迷不醒,口吐白沫,被紧急送往xx卫生院。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洗胃,注射阿托品、解磷定,叫救护车送去县人民医院治疗。但经过县人民医院治疗五天,患者依旧昏迷不醒。当时医生就下达了病危通知单后,救护车送回家里等待后事。但其家属不愿放弃,又送来xx卫生院。当时只有他和另一位医生值班,很难开展重病救治及护理。但他还是用所学知识尽力去挽救。为该患者双管输液,维护心、肝肾的药物循环使用,导尿,按时排放。因当时条件简陋没有心电监护仪,他用听诊器二十四小时时刻监察。就这样经过了十天十夜的战斗,功夫不负有心人,病人终于醒了过来。经过精心调治半个月,基本可以吃饭,病人经治疗后好转出院。这病人目前尚在,现已八十多岁高龄。
在xx乡卫生院工作期间,他曾用中药救治过一位十八岁的女患者。该患者从小患有溶血性贫血症。其父母耗尽心血,辗转省医院、市医院、县医院无果。后使用民间草药治疗,结果全身发烫、浮肿。收到了病危通知单,但患者的父母不想放弃,2005年送至xx乡卫生院。因许多专家治疗无果,当时他心里很是矛盾。又想想她父母十多年的求医决心,他当时只好对她父母说:“输液不了,高烧不退,又不能吃任何食物,像这种情况只有一条路可试试,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这时,女孩的父母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渴求他就用中药试试吧,死马当活马医,就看这女孩的造化了。他根据患者的情况。在家长允许的情况下用中医尝试医治。于是他选择了几十种中药,熬制成药汤,叮嘱家属二十四小时喂药,就这样一汤匙,一汤匙的喂,只要能吞您就喂她。经过了半个多月的喂药,患者开始退烧了,这让其父母看到了希望。而后经过三个多月的中药口服,患者浮肿渐渐消退,可以少量进食。半年后患者基本恢复,如今女孩已嫁人生子,孩子也健康活泼。
近三十年来的医学生涯,他深知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性。他心里时刻装着病人,用真心对待病患,从死神边缘把许多病人拉了回来。他坚信记住医务人员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将来的生涯里他将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中药及西药结合的合理治疗,为更多病患解决痛苦,让更多的人恢复健康,让更多的家庭重拾欢笑。他希望医学的路越走越精,人们的身心越来越安康!
xx县xx乡卫生院推荐
第三篇:优秀骨干医生事迹
先进事迹介绍
牛学勇,男,38岁。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镇卫生院医生,毕业于鹤壁市职业技术学院,大专学历,全科医师。
参加工作以来,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关心体贴病人,始终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团结同事,乐于奉献,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受到病人、家属及同事的普遍好评。
参加工作后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医疗培训学习,医院代办新华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后,为适应社区工作需要,积极要求第一批参加河南省全科医生培训并以优异成绩考试合格。通过努力提高了医疗技能,更好的服务患者。自己积极参加医疗行业各项学术活动,了解应用各项新技术。利用新乡医学院专家教授来我院交流活动之际,积极向专家学习。利用节假日到市级医院学习,给自己充电。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医疗科研新发展,医疗理念新方向。我辖区老年患者腹股沟疝发病率较高,到大医院行新型无张力疝修补术,费用高,老百姓经济负担重。我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到市级医院拜师学艺,通过刻苦学习熟练掌握了手术技巧,让患者在我院就能完成手术,大幅度降低了老百姓的就医经济负担,也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工作中,热心服务患者。视患者如亲人,多沟通、多交流。应用新医患关系理念,与患者成为朋友,让患者积极参与到治疗当中,有一个健康的就医心理,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吴某在大医院诊断为“肺癌”,对诊疗抵触,对生活丧失信心,通过与其沟通使患者树立了生活信心,配合治疗,提高了生活质量与生存时间。我辖区敬老院孤寡老人赵某、武某等多位老人住院有诸多不便,不是无人照顾就是无法按时交住院费用,经常影响患者治疗。我向院领导反映后,院领导与敬老院协商后开通了敬老院孤寡老人住院绿色通道,使老人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绿色通道开通后及时救治老人20余次,极大地保证了老人的健康。我辖区中山北路王某老人独居,脑梗塞发病,邻居发现时全身都是大小便,送到我院后,我们全体医护人员给老人换洗衣物,翻身,帮助打水、打饭,经过细心照看与治疗,看到老人康复能够生活自理,我们也欣慰地笑了。我接诊的毎位手术病人,术后我都亲自看护患者度过麻醉清醒期,直到患者病情稳定,我才离去。病人及家属亲切地叫我“保护神”。
做为一名医生,工作性质特殊,只要患者需要,不管白天、晚上,上班还是休息,随叫随到。
参加工作以来,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医病医身医心,忘名忘利忘我”。坚持为病人提供价廉、质优、高效的医疗服务。不为金钱所动,不开大处方、不收病人财务,多为患者着想,给患者最合理的治疗,为创建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卫生院努力。
参与我区残疾人鉴定工作以来,热情地为广大残疾人服务。对符合条件的积极给予办理,能一次办理的坚决不让患者跑第二趟,对不符合条件办理的耐心给予讲解残疾鉴定标准,让患者知道为什么不能办,避免产生社会矛盾。对于无法到医院的残疾人,如鹤壁集镇毕吕寨村一老人;鹤壁集镇梨林头村一老人;中山南路一对老夫妻;寄住淇滨区福田六区的一老人;寄住淇滨区牟山一区的一老人,我利用休息时间免费到残疾人家进行鉴定,很多残疾人家属深受感动,要挽留吃饭或给红包答谢,都被我拒绝,为广大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服务是我应尽的职责。
我是区及市志愿者,利用自己的知识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和各类下乡义诊活动,送医、送药下乡,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党和国家的卫生政策,使广大老百姓了解国家对卫生事业的巨大投入,全力保障全民健康的政策。让老百姓感到党和国家的温暖。
工作以来,我在领导的关心下,上级医师的鼓励下,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爱岗敬业、心系患者,受到了领导、同事及广大患者的好评,工作以来未发生任何医疗事故,连续多年被医院评委先进工作者。今后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广大患者服务。
第四篇:优秀乡村医生主要事迹介绍
二十年坚守只为一句承诺
——乡村医生张红事迹介绍
张红,女,37岁,大专文化,山东省平邑县白彦镇下王庄村人,在本村担任乡村医生已16 年。
一、立志学医,服务乡邻
我的家在“百度〃百科”是这样介绍的:“白彦镇地处平邑县南部,沂蒙山区西南边缘,沂河水系温凉河上游。东与魏庄乡、郑城镇为邻,南靠枣庄市,西与济宁市接壤,北临流峪镇,距县城35公里。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具有明显的山区特点,除温凉河两岸有部分平原外,均为丘陵类型,多部为山地”。下王庄村就坐落在镇驻地南10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丘陵村落,地广人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村里只有3个老赤脚医生,山村的闭塞加上知识的匮乏,只能凭着早年的一点经验,勉强维持着整个村落1000多人的生老病死,稍有点急、重的病人就处理不了,需要翻山越岭都转到10余里外的村诊治,特别是在农忙时、深夜里,费时、误事,小病成了大患,群众不免怨声载道:“咱这村里,要是有个看病好、信得过的大夫,老百姓也就不用再折腾受这份罪了。”这一切,让毕业不久的我看在眼里,去学医,不为别的,就为了方便父老乡亲,能“小病不出村”。
1997年9月,从临沂卫校毕业后,我的小诊所开业了。刚开始,没有几个人愿意来找我看病,我并没有气馁,日诊临床夜读书,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医学知识。在专业上力求精益求精,对一知半解的问题,经常到镇卫生院、县医院找老师虚心请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人们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贾庄村的一姓张的男子,在别处因用药的原因,导致急性尿储留。当时腹痛难忍、痛苦不堪,在床上翻来覆去,一个40多岁的汉子哀号不已,找了村里的几个乡医都束手无措,极力让转院治疗,无奈交通不便又没有机动车,家里人没办法了“死马当活马医”,找到了我。我二话没说,带齐必要的药品、器械,连夜赶去,按照实习时所学的导尿技术,熟练地为病人解除了痛苦,治疗完回家后,天已大亮。第二天,病人家属来我的诊所,对我千恩万谢,直到今天,病人见到我还一直念叨:“多亏了有小张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给救回来的!”
正是靠着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热情和蔼的服务态度,再加上手脚勤快随叫随到、用药合理价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邻八乡逐渐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周边村甚至外乡镇的病人都慕名而来。
二、顾全大局,服从管理
到了1997年7月,因为政策的原因,全县进行乡村组织一体化办医管理,整合原来各自为政的个体诊所,统一转变为一体化村卫生室。已经小有名气的我自愿服从大局,不计个人得失,领头做出表率,积极配合镇卫生院,仅用了1天时间,就完成了相关工作,为全镇一体化村卫生室的顺利建设,带了一个好头。
在村卫生室工作期间,我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于工作认真出色,任劳任怨,深得同事和群众好评,2002年4月,被推荐为卫生室室长,成了当时全镇最年轻、在全县也为数不多的室长之一。为做好工作,我个人投资数万元,在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的基础上,超标准建设了一所卫生室,达到了六室分开、布局合理、制度齐全、规范有序的标准,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村卫生室虽然人不多,室长却不易当:对上,要完成各级交给的各项卫生任务;对下,要照顾好每个人的情绪,服务好每个病人。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亲力亲为和无私奉献的原则,带领卫生室其他乡医,精诚团结,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个人连续10余年受到县、镇主管部门的表彰,村卫生室也多次被命名为县先进村卫生室。
三、立足本职,情系群众
爱心是我行医的信念和做人的根本。多年来,我先后减免孤寡老人、困难户、军烈属医药费近万元,现在还有五万余元的陈旧近乎发黄的欠条,可我一次也没有主动上门去催收过。对于大病患者和困难户更是无私地伸出援助之手,减免医药费不说,有时还要义务把病人送回家。记得2004年2月的一个上午,村民刘某之子,突发上腹疼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前来就诊,我通过仔细检查,考虑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并发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险。在患者无钱的情况下,我通过多方联系,镇卫生院同意先为患者免费治疗。患者住院期间,我多次前去询问有关治疗情况,并送去了营养品。患儿出院后,我又免费为其做好了其他后期相关治疗,知道他痊愈。
2005年12月,那一天下着鹅毛大雪.涝洼村吴大娘由于患慢支十多年,身体虚弱在数九寒天肺部感染.他儿子打电话让我马上去一趟,我带齐急救药品急忙走出卫生室。由于路上结冰又下着
雪,寒冷的北风把雪刮在脸上像割一样疼,想着大娘呼吸困难等着急救我加快步伐急忙往前走。一不 小心脚下一滑一下摔倒在地不慎摔伤,导致左脚骨折。尽管剧痛难忍,还是拖着伤退一点一点往前走,三里多路走了近一个小时,来到大娘家急时诊治,用了喷雾剂,输上液,缓解了哮喘挽救了生命。大娘一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紧我着我的双手说谢谢,不用谢这是我一个乡村医生应该做的。
我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除了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非常多,没有什么太轰动的大事迹,总结起来只有一个“忙”字:16年来日常诊治病人二十余万人次,出诊近万人次,每天按照各项操作常规处理20多个病人是很平常的事。坚守在“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岗位上,几乎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从没有过一个节假日。特别是2009年以后,随着国家新医改的逐步开展,工作任务多了,压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负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诊疗工作,我还坚持两月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坚持每月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和防病治病卫生常识;要对所建立的2046人的《居民健康档案》,逐一校对和完善,对65岁以上的老人作重点健康体检,对孕产妇作定期随访,此外,还几乎天天要为几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诊病、检查,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条山间小道,对每一户村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了如指掌:谁患过哪些慢性病、谁对哪些药物过敏、谁家有几个小孩、谁有没有烟酒嗜好、谁有什么饮食习惯等等,在我心里一清二楚。
四、坚守承诺,无怨无悔
在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更多的是口诛笔伐。但是,我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却一直没有这种感觉,感受着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赖。因为我不会给人开大处方,能吃药的决不打针,能打针的决不输液,我总觉得如果单纯地去追求经济利益,我会良心上过不去,行医与我不仅是职业,还是一种救助与守护。
目前,我国有近8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健康离不开像我一样百万乡村医生的服务与保障。能成为在贫困山村地区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的人,虽然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依然很差而工作量总是很大,我却无怨无悔,因为对于农村里的病人们来说,我就是他们的主心骨和救护者,这份工作所带给我的荣誉感,就是乡亲们的尊重和鼓励。开始和我一起工作过的同事,有的已经受不了低工资、高强度的乡医工作,相继不干了。我也有数次转行的机会,但是让群众“小病不出
村”这一内心的承诺,让我坚守至今。现在,在我的耳熏目染下,连我的孩子也愿意接过我手中的接力棒,他们以能成为和我一样的人为荣,为了山区的父老乡亲,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走下去。
第五篇:优秀医生事迹:救死扶伤 大爱无疆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 叶志佳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叫叶志佳,是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医生,也是广东省第12批援冈比亚医疗队队员,我汇报的题目是《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今年3月30日,总书记在刚果共和国接见援非医疗队员时说:“50年来,中国医疗队不仅在为非洲人民服务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无上荣誉,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造就了一种崇高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这就是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总书记如此高度赞誉中国援非医疗队,作为1991年至1993年参加援助冈比亚医疗队的老队员,我非常激动,深感自豪与骄傲,因为,我们用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情怀,为中国医疗队精神添光、增彩。
20年前发生的三件事情,让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初到冈比亚,我遇到的第一道难题是语言关。还记得第一天坐诊,几个病人走进诊室,他们神情紧张,指手画脚不停地说着什么。天呀!他们在说什么?我根本听不懂!我顿时呆了,满头大汗。语言不通、交流不畅,会影响我了解病情,影响正确诊断呀。
在异国他乡,我们全体医疗队员不畏艰苦,甘于奉献,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让我终生难忘的第二件事情,是爱心无影灯的故事。那是一个燥热的夜晚,翻来覆去,好不容易进入梦乡。“咚咚咚,咚咚咚„„”我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有情况!我从床上一跃而起,拿起手电筒,最先跑出了房间。借着手电筒昏暗的灯光,我看到一个三岁的小孩,声嘶力竭地在一个男人怀里哭着,血不断从他的嘴角留下来。
原来是孩子从床上掉下来,牙齿刚好咬到舌头,仅有三分之一还连着舌根。必须马上做缝合手术!我立即要求医院提供电力,可是电厂却出现故障无法供电。孩子的爸爸听说没有电,扑通一声跪在我们面前哀求说:“求求你们,想想办法,救救孩子吧!”是啊,缝合的最佳时间一点点过去了,再不缝合孩子以后说话就会受到影响。大家都急得直冒汗。
“叶医生,用手电筒的光线你能完成手术吗?”有个队友大胆提出这个想法,略作思考我说,“为了保住孩子的舌头,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克服。”于是,大家马上行动起来,跑回宿舍逐个房间搜集手电筒。很快,二十多把手电筒组成的爱心“无影灯”,把原本昏暗的诊室照得通亮,我小心翼翼地缝合开裂的伤口,血止住了,小孩子的舌头保住了。
半年后,爸爸带着孩子,拿着一大袋在冈比亚称为“高级水果”的马铃薯和洋葱来看我,听着小孩子“中国医生好”的清脆声音,我心醉了,是大爱无疆的“无影灯”,让小姑娘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中国医疗队救死扶伤的事迹越传越远,我记忆犹新的第三件事情,是一位塞内加尔小姑娘,跨越边境,长途跋涉300多公里慕名找中国医生求医的经历。
这位13岁的小姑娘得了口腔肿瘤,脸部严重变形,无法正常进食。由于肿瘤巨大,破坏范围广,手术切除不但存在出血多的危险,还极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而且由于孩子口腔、鼻腔压迫变形,麻醉困难,加上缺乏专科手术器械和麻醉机,手术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如果不进行手术,肿瘤进一步增大,生命必将受到严重威胁。
“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启程回国了,做这么大风险的手术,万一出事了怎么办?这会影响我们两年来的声誉和成绩。”在病例讨论会上,一些队员提出担忧。队长洪日珍仔细分析了大家的意见,坚定地说:“我们是祖国派来的医疗队,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中国形象。只要在冈比亚一天,我们就没理由不尽自己的努力。手术固然风险较大,但是我们能眼睁睁看着小女孩走上绝境吗?希望和风险是并存的,只要有一分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百的努力!” 意见统一后,我们仔细做好准备工作,为孩子输液、补充营养、化验、配血、改良手术器械,制定严密的手术方案及各种抢救措施。我在其他队员的配合下,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切除了病孩口腔里的肿瘤,术后情况良好,手术成功了!
在我们精心护理下,小女孩平安度过感染关,拆线后就可以正常进食和说话了,然而她竟要不辞而别。原来为了治病她已身无分文,不用说医药费,就连回家的车费都没有。我悄悄为小女孩垫付了治疗费,还送给她回家的路费。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小女孩回家路上那张快乐的笑脸。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总书记说出了我们中国援非医疗队员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