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连云港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
连建质„2008‟551号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建设局,市各有关单位:
现将《连云港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连云港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建设部第141号令)、省建设厅《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细则》(苏建法„2006‟97号)、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程》(J10777-2006)、《关于公布<2008年度承担政府和重大、重要项目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推荐目录的通知>》(苏建质„2008‟43号)等规定,规范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制定本办法。
一、检测机构资质的管理
1、连云港市各检测机构应在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定通过的检测项目和参数范围内开展工作,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机构,还应取得江苏省建设厅颁发的检测资质证书,并在资质核定范围内承担检测任务,不得超越资质或无资质开展检测业务,资质核定内容变动后,应在15天内到市建设局办理备案手续。
2、在连云港市范围内新申报检测资质的单位应按照省建设厅《江苏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细则》(苏建法„2006‟97号)、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规程》(J10777-2006)的有关规定办理。
3、省外检测机构应按照规定到省建设厅办理进入江苏承接业务备案手续。市外检测机构应到连云港市建设局办理进入本市承接业务备案手续,备案应提交下列资料:
(1)备案申请表、营业执照、企业资质(证书及附表)、计量认证证书及附表;
(2)在连云港市固定检测场所的证明材料;
(3)在我市分支机构的营业执照、计量认证证书;(4)在我市分支机构承担检测业务人员的身份证、岗位证书、职称证书、有效劳动合同和社保证明;
(5)分支机构设备清单及所有权证明;(6)拟备案开展的检测项目;(7)检测报告签发人的授权书;
(8)企业注册地的地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近三年单位信用证明;
(9)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上述所需材料必须提供原件和复印件各一份。(原件经审核后退还)没有办理备案手续的检测机构不得在我市承接检测业务,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得作为工程质量评价和竣工验收的依据。
二、对建设单位的要求
1、建设单位不得将检测业务委托给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未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机构。
2、单位工程的见证取样类检测业务只能委托一家检测机构在其核准的资质范围内进行检测(专项和备案类检测除外),同一单位工程的相同检测项目不得同时委托两家检测机构。
3、建设单位应在委托检测合同签订后七个工作日内将工程质量检测合同送工程所在地质量监督机构(或在质量监督网上)进行登记备案,并按“工程质量监督注册号”进行公示,同一工程不同检测项目委托多家检测机构的,所有合同应同时备案。建设单位须持签订的建设工程委托检测合同、检测机构提交的资质证书副本复印件以及见证人员岗位证书办理备案手续。
4、政府投资的文、教、卫、体、广播电视、科技、民政、劳动保障等社会事业项目和政府各部门投资建设的办公楼、业务楼、培训中心等项目以及城市道路、桥梁、供水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项目、被列入各级政府重点建设工程名单的项目,其工程质量检测任务原则上从省建设厅推荐的每年度《承担政府投资和重大、重要项目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推荐目录》中选择A级检测机构承担,对未列入该推荐目录的检测机构承接政府投资和重大、重要工程项目检测任务的,各级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大工程监督检查和抽测力度,由项目所在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制定检测方案,对影响工程结构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的项目进行抽测,比例为15%-50%,确保政府投资和重大工程的施工质量。
三、对施工、监理单位的要求
1、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前应编制详细的检测方案,并将检测方案按“单位工程监督注册号”在“工程质量监督网”上进行登记备案。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必须注明“单位工程监督注册号”,做到每份检测报告都与“单位工程监督注册号”对应,同时可以采取防伪编码方式,便于质量监督机构审查检测报告,以防虚假报告。质监机构在审查检测方案时应该根据“单位工程监督注册号”进行详细审查,以防材料漏检。
2、施工单位在首次送检时应向检测机构提交经质量监督机构审查的检测方案,检测机构应按检测方案的内容进行检测。检测方案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监督注册号、单位工程名称、结构层次、面积、建设单位名称、检测项目频率、检测标准、检测参数等。
3、各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检验标准要求进行取样、送检,送检次数必须按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每个单位工程均须有完整的质量保证资料和检测报告,不得数个工程使用一份检测报告。否则,不得参加市优质结构工程的评选,工程不得验收、不予备案。
4、监理单位要按照检测规范要求严格把关,未经检测的,不得签字认可,原材料不得用于工程中,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否则,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监理人员的责任。
5、严格实行见证取样送检制度,按照要求应当检测的项目,必须按照规定执行,试样抽取的数量、部位等应按有关标准实施,无见证送检的报告不得作为质量保证资料和竣工验收资料。
四、对检测机构的要求
(一)人员
1、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人员应取得省建设厅主管部门核发的上岗证,按核准的检测项目开展工作,其中报告签发人员应为检测机构法定代表人、机构负责人或者技术负责人。
2、各检测机构应配备相应的检测人员,对应开展项目持证上岗人数不少于3人。
3、检测报告审核人员必须具备初级以上技术职称,且有从事本行业工作5年以上经验,并持有相应的岗位合格证书。从事建设工程结构检测的主检、主审人员,应具有工民建结构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取得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任职资格。
4、检测机构应建立检测人员档案。检测人员应持证上岗,且上岗项目不得多于5项;报告审核人员审核项目不得多于8项。
(二)设备
1、检测单位应正确配备与检测项目相对应的检测设备,并按要求进行检定或校准。
2、为加强检测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在本市开展见证取样类检测工作的检测机构均应采用计算机辅助管理,且满足下述要求:
(1)管理软件应能符合现行标准规范,且通过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技术鉴定;
(2)管理软件应能满足试验室密码管理;对报告审核、签发人员以及系统管理员的权限进行控制;
(3)管理软件应对数据的修改进行控制,应有日志文件记录数据的每一变更情况,以备管理部门核查;(4)混凝土、砂浆抗压、砖强度、钢材、焊接等力值类的试验应采用数据自动采集方式进行。
(5)检测数据应与市建设局、市质监站联网。
(三)健全的管理制度
1、严格检测试样留置制度
(1)检测试样留置制度是省建设厅规定的重要管理制度,各从事见证取样类检测的机构和企业试验室要设立检测试样管理员,专人负责试样留置工作。
(2)对规范和标准明确要求需留置的试样,应按规范规定的程序、环境、数量和要求留置。规范和标准没有明确规定的,非破坏性检测且可重复检验的试样,应在样品检测或试验后留置3天;破坏性试样或不可重复检验的试样,应在样品检测或试验后留置2天。
(3)对未按照规定留置试样的检测机构和企业试验室,一经发现,应视为弄虚作假进行查处。
2、严格执行不合格报告上报和处理制度
(1)检测机构和企业试验室对出现的不合格检测结果应及时通知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并同时通过“工程质量监督网”按照“单位工程监督注册号”上报工程所在地质量监督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质量监督部门应及时对出现的不合格检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处理。
(2)检测机构和企业试验室应当单独建立检测结果不合格台帐,并按月上报市建设局和工程所在地质量监督部门,工程所在地质量监督部门应将处理结果在网上公布。
(3)对于不合格检测结果隐瞒不报或者将检测不合格结果直接告知该工程施工单位或者材料供应商并采取更换样品、弄虚作假的检测机构和企业试验室,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3、委托信息管理。使用部位、设计等级等委托信息是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基础数据,委托单位不得任意修改委托信息。对于确属工作失误造成委托信息填写错误的,由施工单位项目经理提出申请,总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审查同意后,由监理(建设)单位提交检测机构。检测机构应认真核对申请事项以及有关负责人签字,经技术负责人确认后方可给予修改,检测机构应同时将有关资料归入档案。
4、各检测机构安装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必须与市建设局和质监站的远程监控中心联网,便于各监督管理部门实时掌握检测机构的行为、试验管理情况。
5、各检测机构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工程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加强内部管理,运用科学的手段确保检测工作的公正、科学、准确、及时,为建设工程提供科学、公正、规范的检测服务,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检测服务。
6、单项工程竣工时,检测机构要出具工程检测情况汇总表。
7、档案管理。检测机构应将原始记录、检测报告按规定时间保留,一般不少于15年。记录的保存应便于检查人员查阅。
检测原始记录应有唯一且连续编号。检测原始记录不允许转誊,在检测现场发现的任何以白纸或其它形式的草稿记录,均可按弄虚作假处理。
五、检测批次要求
1、所有应检测的原材料和建筑结构(含钢结构)及构配件均应按照规范要求,按照批次进行检测,不得减少。
2、基桩质量检测应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和《关于进一步规范桩基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通知》(连建质„2006‟160号)执行。
3、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土壤氡浓度检测、建筑节能现场热工性能检测必须严格按照相应规范和文件执行。
4、商品混凝土和管桩企业应完善相应的试验室管理和检测工作,检测内容、数量严格按国家相关标准执行。同时各种检测需要送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复检,送检比例不少于30%。进入施工现场的管桩由具有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准资质的检测机构按单位工程每10000米进行一次抗弯性能检测,不足10000米也应进行一次检测。
六、监督管理
1、检测机构有下列行为的,责令限期改正,并作为不良信用行为予以通报:
(1)外地检测机构未进行备案,就擅自开展检测工作的;(2)资质核定内容变动后,超过1个月不办理备案的;(3)检测人员无证上岗的,或施工现场不满足2人及以上持证上岗规定的;
(4)现场检测未按规定抽样检测的;(5)不合格检测结果未按规定上报的;(6)随意修改检测数据或信息的;(7)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的;(8)检测数据无法追溯的;(9)未按规定上报统计报表的;(10)单项工程竣工时,不按规定出具工程检测情况汇总表的;
(11)其他违反规定的行为。
2、检测机构有下列行为的,责令限期改正,暂停其在本市内承接新的检测业务:
(1)超过资质核定范围承接检测业务的;(2)检测工作中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
(3)被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的。(4)其他严重违法违规问题。
3、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监督机构要加强检测机构检测行为的监督检查,要强化对质保资料和检测资料的审查,特别是对涉及工程质量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各种材料的检测情况的核查,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必须核查单位工程检测情况汇总表,强化对工程检测的监督管理。
4、各级质量监督机构要制定工程检测抽检计划,对工程进行随机抽检。
七、本办法从印发之日起实行,原《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的若干规定》(连建质〔2002〕519号)同时废止。二○○八年十二月十九日
第二篇: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
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
[/M]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根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以及实施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接受委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对涉及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和功能项目进行检测以及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见证取样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活动。第三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确保检测质量。
第五条 推进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进步,鼓励检测机构积极开展检测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利用,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检测工作质量。
第二章 检测机构和人员
第六条 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
第七条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的内容分为见证取样检测和专项检测。检测机构资质标准见附件一,各项资质检测仪器、设备最低配置见附件二。
第八条 检测机构可取得一项或多项检测资质。检测机构申请见证取样检测和专项检测资质的,除须满足附件一的相应资质标准外,其中注册资金应叠加或不低于人民币500万元,人员、设备、办公、试验场所等应满足检测活动的需要。
第九条 检测机构的检测技术人员经过岗前培训和考核,取得岗位证书,方可从事检测工作。检测技术人员不得同时受聘于两个及以上检测机构。检测技术人员单位变动的,应办理变更手续,在原检测机构从业不满一年的,不得办理变更手续。
检测技术人员的考核和岗位证书由省建筑业管理局统一组织和颁发。
第三章 检测机构资质申请、受理和审查
第十条 新设立的检测机构申请资质,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浙江省建设工程检测机构资质申报表一式三份及电子版(见附件三);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
(三)与所申请检测资质范围相对应的计量认证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四)办公和试验场所房产证明或租赁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五)企业资信证明及股权设置情况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六)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所申请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任职文件、学历证书、职称证书、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及其个人工作简历及相关证明材料,检测技术人员名册及相应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证明、身份证、学历证书、职称证书、执业资格证书、岗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等有关证明和资料;
(七)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度及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等资料。
第十一条 已具有某项检测资质,需申请其它业务检测资质的,除提交第十条所列材料外,还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检测机构资质证书正本、副本复印件;
(二)企业的财务决算年报表;
第十二条 检测机构申请资质应向企业注册地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提交所有申请材料,并交验相关证件、证明原件。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受理单位应当在受理之日起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机构。
第十三条 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受理的申请材料进行查验,复核企业提交的证件、证明原件并在相应复印件上加盖核对专用章,并组织专家组对申请机构进行现场核查(核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期限内),出具受理意见和核查意见,填写《浙江省建设工程检测资质审查汇总表》(见附件四),连同企业申请材料(不含原件)一起报送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的检测机构资质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组织专家组对检测机构申请项目进行现场核查(核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期限内),根据审查结果做出书面决定,对符合资质标准的,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颁发《检测机构资质证书》,并报建设部备案。
第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核查时,应对核查对象的资质条件、内部管理、技术能力等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提出核查意见,填写核查表。
第十六条 《检测机构资质证书》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包括正本、副本及一枚资质专用章。资质证书正本与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资质专用章与证书配套使用。
第十七条 《检测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限为三年。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检测机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30个工作日内,按本办法申请审批程序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检测机构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内没有下列行为的,有效期届满时,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在资质证书正本、副本上加盖延期专用章。检测机构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延期,并书面通知检测机构,说明理由。
(一)超出资质范围从事检测活动的;
(二)转包检测业务的;
(三)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资质证书的;
(四)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或者鉴定结论的。
(五)出具错误的检测结论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主要检测仪器未经检定或超出检定周期以及功能损坏仍进行检测,情节较为严重的;
(七)档案资料管理混乱,造成检测数据无法追溯的;
(八)未按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进行抽样、检测或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
(九)聘用未取得岗位证书的检测人员从事相关检测工作情节较严重的;
(十)在检测工作中,发现严重事故隐患,未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报告的。
(十一)有其他不良行为且已造成较严重后果的。
第十八条 检测机构的资质证书有效期满后不申请延期的,其《检测机构资质证书》自行失效。第十九条 检测机构取得资质后降低资质条件,不再符合相应资质标准的,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撤回相应的资质证书。
第二十条 检测机构因改制或者分立、合并,或因其他原因发生资质条件变化的,检测机构应根据变化后实际达到的资质条件,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资质。
第二十一条 检测机构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向所在地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第二十二条 检测机构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到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一)因破产、倒闭、撤销、歇业,或因其它原因终止业务的,应当于15日内办理注销手续。
(二)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应于30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三)遗失《检测机构资质证书》的,应在省级以上公众媒体上声明作废后领取新证。
第三篇:3、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
浙江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根据《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以及实施对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是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接受委托,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对涉及建筑物、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和功能项目进行检测以及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见证取样检测,出具检测报告,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活动。
第三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应当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国家和本省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确保检测质量。第五条 推进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进步,鼓励检测机构积极开展检测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开发利用,推广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检测工作质量。
第二章 检测机构和人员
第六条
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活动。
第七条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业务的内容分为见证取样检测和专项检测。
检测机构资质标准见附件一,各项资质检测仪器、设备最低配置见附件二。
第八条 检测机构可取得一项或多项检测资质。检测机构申请见证取样检测和专项检测资质的,除须满足附件一的相应资质标准外,其中注册资金应叠加或不低于人民币500万元,人员、设备、办公、试验场所等应满足检测活动的需要。
第九条 检测机构的检测技术人员经过岗前培训和考核,取得岗位证书,方可从事检测工作。检测技术人员不得同时受聘于两个及以上检测机构。检测技术人员单位变动的,应办理变更手续,在原检测机构从业不满一年的,不得办理变更手续。检测技术人员的考核和岗位证书由省建筑业管理局统一组织和颁发。
第三章 检测机构资质申请、受理和审查 第十条 新设立的检测机构申请资质,应提交以下资料:
(一)浙江省建设工程检测机构资质申报表一式三份及电子版(见附件三);
(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
(三)与所申请检测资质范围相对应的计量认证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四)办公和试验场所房产证明或租赁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五)企业资信证明及股权设置情况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六)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所申请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任职文件、学历证书、职称证书、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及其个人工作简历及相关证明材料,检测技术人员名册及相应劳动合同、社会保险证明、身份证、学历证书、职称证书、执业资格证书、岗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等有关证明和资料;
(七)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度及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等资料。第十一条 已具有某项检测资质,需申请其它业务检测资质的,除提交第十条所列材料外,还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检测机构资质证书正本、副本复印件;
(二)企业的财务决算年报表;
第十二条 检测机构申请资质应向企业注册地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提交所有申请材料,并交验相关证件、证明原件。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受理单位应当在受理之日起5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机构。
第十三条 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受理的申请材料进行查验,复核企业提交的证件、证明原件并在相应复印件上加盖核对专用章,并组织专家组对申请机构进行现场核查(核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期限内),出具受理意见和核查意见,填写《浙江省建设工程检测资质审查汇总表》(见附件四),连同企业申请材料(不含原件)一起报送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四条 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受理的检测机构资质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必要时组织专家组对检测机构申请项目进行现场核查(核查所需时间不计算在规定期限内),根据审查结果做出书面决定,对符合资质标准的,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颁发《检测机构资质证书》,并报建设部备案。第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核查时,应对核查对象的资质条件、内部管理、技术能力等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提出核查意见,填写核查表。
第十六条 《检测机构资质证书》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包括正本、副本及一枚资质专用章。资质证书正本与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资质专用章与证书配套使用。
第十七条 《检测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限为三年。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检测机构应当在有效期满前30个工作日内,按本办法申请审批程序申请办理延期手续。
检测机构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内没有下列行为的,有效期届满时,经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在资质证书正本、副本上加盖延期专用章。检测机构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延期,并书面通知检测机构,说明理由。
(一)超出资质范围从事检测活动的;
(二)转包检测业务的;
(三)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资质证书的;
(四)伪造检测数据,出具虚假检测报告或者鉴定结论的。
(五)出具错误的检测结论造成严重后果的;
(六)主要检测仪器未经检定或超出检定周期以及功能损坏仍进行检测,情节较为严重的;
(七)档案资料管理混乱,造成检测数据无法追溯的;
(八)未按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要求进行抽样、检测或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
(九)聘用未取得岗位证书的检测人员从事相关检测工作情节较严重的;
(十)在检测工作中,发现严重事故隐患,未及时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报告的。
(十一)有其他不良行为且已造成较严重后果的。第十八条 检测机构的资质证书有效期满后不申请延期的,其《检测机构资质证书》自行失效。
第十九条 检测机构取得资质后降低资质条件,不再符合相应资质标准的,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撤回相应的资质证书。第二十条
检测机构因改制或者分立、合并,或因其他原因发生资质条件变化的,检测机构应根据变化后实际达到的资质条件,按照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资质。
第二十一条 检测机构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向所在地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第二十二条 检测机构发生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到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一)因破产、倒闭、撤销、歇业,或因其它原因终止业务的,应当于15日内办理注销手续。
(二)变更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应于30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三)遗失《检测机构资质证书》的,应在省级以上公众媒体上声明作废后领取新证。
第四章 检测机构行为规范
第二十三条 检测机构应严格按国家和本省有关法律、法规及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开展检测工作。
第二十四条 检测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确保检测质量。
第二十五条 检测机构的检测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精确度及使用除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检测设备、仪器、仪表应采用定设备、定岗位、定人员的办法进行管理,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制定维护计划,定期进行维护管理,保持良好运行状态;
(二)检测设备、仪器、仪表操作人员应经专门培训,熟悉操作规程和操作要求,能正确操作和维护,按时、按规定填写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
(三)对非定型生产的专用检测设备、新开发的检测设备、从以机测为主改为自动采集信号为主的技改设备以及其他用于检测的非标准检测设备,均应按规定程序通过鉴定并经计量检定或自检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第二十六条 由施工单位现场取样送检的,现场取样应在建设单位或者监理单位见证人的监督下进行。提供检测试样的单位、个人和取样见证人,应当对试样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负责。
见证人员应由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建设单位或者监理单位应在工程开工前,指定见证人,并将见证人单位、姓名等基本情况书面告知所委托的检测机构。
第二十七条 检测报告应公正、科学、规范,并符合下列规定,方可作为工程质量验收依据:
(一)由检测机构按规范规定在施工现场采样、封样进行检测,检测结论应对其试件所代表母体的质量状况负责,严禁出具“仅对来样负责”的检测报告。
(二)由建设或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按有关见证取样送检制度送样,或由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采样、封样的,检测报告应注明见证单位和见证人。
(三)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应字迹清楚、结论明确,经检测、审核、批准人等相关责任人签字;有注册专业工程师要求的专项检测报告,还应加盖注册工程师专用章。
(四)检测报告应加盖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资质专用章和检测机构的公章或报告专用章,多页检测报告应加盖骑缝章;
(五)检测机构在工程现场进行抽样或现场检测,其检测报告应包含足够的信息,如工程概况、检测内容、检测依据、检测方法、取样方式、数量、部位及相应的规范要求、检测结果等内容及其它需要包含的内容。
第二十八条 承担专项检测的现场检测,现场检测人员不得少于2人。
第二十九条 检测机构应加强检测资料管理,建立台帐,检测合同、委托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应当按统一分类,连续编号,原始记录、检测报告数据不得随意抽撤、涂改。单独建立检测结果不合格项目台账。
检测机构资料归档保存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第三十条 检测机构承接检测业务应当与委托方签订书面合同。其内容包括委托检测的内容、执行标准、双方责任、义务以及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
对在建工程的工程质量检测业务,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检测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同一单位工程的材料检测业务,原则上应委托同一检测机构检测。
第三十一条 检测机构应当将检测过程中发现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程和技术标准情况,以及检测结果的不合格情况,及时报告工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第三十二条 检测机构不得承接与其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供应商的检测业务。
第三十三条 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不得推荐或监制监销建筑材料、构配件和建筑设备。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建设工程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对检测机构及其检测活动实施监督检查。检测机构应当接受监督,配合检查。
第三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检测机构的监督检查,主要检查以下内容:
(一)是否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资质标准;
(二)是否超出资质范围从事检测活动;
(三)是否有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它形式非法转让资质证书的行为;
(四)检测报告是否规范,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是否真实;
(五)是否按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测;
(六)仪器设备及环境条件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事项。
第三十六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可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检测机构的工作场地(包括施工现场)进行抽查;
(二)向检测机构有关人员调查、了解情况,被调查人员有配合调查的义务;
(三)查阅、复制检测机构的有关合同、发票、账簿以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
(四)对有证据表明检测机构弄虚作假、管理混乱或者有其他质量事故隐患的,对其技术资料和有关设备予以查封或者扣押,或责令有关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隐患。
第三十七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检测机构及其检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每次抽查的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应做出记录,并由参加检查的监督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签字后归档。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监督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监督检查要形成检查报告,报告应包括检查组人员名单、检查内容、发现问题等,并由检查组负责人和成员签字。第三十八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按规定权限进行处理,并以书面形式发出整改要求,责令有关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消除事故隐患,并于15个工作日内报告资质审批机关。
第三十九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行业内检测机构进行相关检测项目的比对试验,提高检测业务水平。
第四十条 省外检测机构进入本省承接检测业务,应到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备案。承接每一项工程检测业务后还须到业务所在地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工程项目登记。
未按规定备案和项目登记的省外检测机构不得在本省承接检测业务,否则检测结果无效,且在半年内不予备案。
第四十一条 持本省检测资质证书跨地区承接业务的,应在承接每一项检测业务后到工程所在地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项目登记。
第四十二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检测信息化工作,建立检测单位信用档案制度,对从事检测活动的单位和人员实施动态管理。对检测机构或者检测人员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和其它不良行为,应记录在检测机构的信用档案内并在有关媒体上公布。第四十三条 检测机构及检测人员有违反本办法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四十四条 检测机构承接与其有隶属关系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施工单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设备供应商等检测业务的,其所出具的检测报告不得作为竣工验收依据。
第四十五条 涉及工程质量检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也可以向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调解,或依法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从事建设工程质量仲裁裁决或司法鉴定活动的检测机构认定和管理办法,由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商省有关部门另行制定。
第四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及个人不得明示或暗示建设单位将检测业务委托给指定的检测机构。
第四十七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有关人员为检测机构招揽、指定检测业务,干预检测机构正常的检测工作或在资质许可和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实施。原印发的有关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文件同时废止。
第四篇: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申报程序
一、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标准
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根据其检测内容分为地基基础专项检测和见证取样检测。
(一)地基基础专项检测机构应满足下列基本条件:
1.取得独立法人营业执照,且注册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
2.已通过计量认证;
3.单位从事质量检测、施工、监理、设计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低于总人数的70%、并且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且从事工程桩检测工作3年以上的不少于4名;
4.有符合开展检测工作所需的试验室、仪器、设备和工作场所;
5.有健全的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二)见证取样检测机构应满足下列基本条件:
1.取得独立法人营业执照,且注册资金不少于80万元人民币;
2.已通过计量认证;
3.单位从事质量检测、施工、监理、设计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低于总人数的70%、并且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从事检测工作相关专业的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不少于4名;
4.有符合开展检测工作所需的试验室、仪器、设备和工作场所;
5.有健全的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二、检测业务内容
(一)地基基础专项检测
1.地基及桩基承载力静载检测;
2.桩的承载力和完整性高应变动力检测;
3.桩身完整性低应变动力检测;
4.桩身完整性声波透射法检测;
5.抽芯验桩检测。
(二)见证取样检测
1.水泥、骨料、掺和料、外加剂及混凝土的性能检测;
2.钢筋及钢筋接头(焊接与机械连接)力学性能检测;
3.砌筑砂浆、砌墙砖和砌块检测;
4.防水材料检测;
5.涂料、胶粘剂等有害物质检测;
6.钢结构防腐涂装检测;
7.混凝土预制构件检测;
8.钢材化学性能分析。
三、检测机构资质申报程序
1.由申请资质的检测单位向注册地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申请材料,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提出初审意见并全部报建设厅审批; 2.省级注册的检测单位申请资质,直接向建设厅报送申请材料;
3.检测单位申请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可单独申请地基基础专项检测或见证取样检测,也可申请其中一项作为主项,同时申请另一项作为增项。
四、受理时间及审批时限
1.建设厅每双月前5个工作日受理各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省级注册检测单位的申请材料;
2.检测单位报送申请材料时,应提供所有证明文件的原件,以便受理部门进行核对;
3.建设厅自受理后20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
五、企业申请材料
(一)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申请表。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申请表》可登陆陕西建设网(www.xiexiebang.com)免费下载。
(二)附件材料
1.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计量认证证书;
3.单位技术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证明文件;
4.检测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资料(包括职称证书、聘用合同、身份证、从事专业经历证明等);
5.主要仪器设备、检测设备证明资料(发票、调拨单等);
6.工作场所证明。
(三)说明
1.申请材料包括《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申请表》一式三份,附件材料一套;
2.附件材料为有关证明文件的复印件,应按照以上附件材料内容用A4纸复印并按顺序装订成册,附件材料应设目录和页码。
3.企业向资质受理部门报送申请材料时,应提供所有证明文件的原件,以便受理部门与附件材料进行核对。
4.《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申请表》封面不得使用硬皮或塑料皮,建议附件材料不要使用硬皮或塑料皮。
六、资质证书变更
单位名称、地址、经济类型、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等内容发生变化,需要在资质证书上变更的,按以下程序可随时到建设厅办理:
持原资质证书、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及工商局出具的变更证明、变更批准文件(董事会、股东会决议)或任命文件、有关职称证书和经企业注册地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变更的申请报告等证明材料,在发生变更后一个月内办理。
七、资质证书遗失补办
单位遗失资质证书申请补办,应持在省级综合类报纸上刊登的遗失作废声明(声明中应注明企业名称、遗失资质证书编号、原发证时间)、遗失资质证书复印件或企业留存的经批准盖章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申请表》、经企业注册地设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同意补办的申请报告,到建设厅随时办理。
八、检测机构的资质复查: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为3年,检测机构应当在资质证书有效期截止前3个月按原申报程序和要求申请换发新证;逾期未申请换发新证的,视为自动放弃检测资质。
第五篇:大连市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实施办法
大连市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实施办法
(暂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落实工程质量保修期内的维修责任,规范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辽宁省建设工程质量条例》、《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和《辽宁省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保修金)(以下简称保证金)是指发包人与承包人按本办法规定在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中约定,从应付的工程款中预留,用以保证在保修期内因承包人原因导致建设工程出现缺陷进行维修的资金。缺陷是指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标准、设计文件以及承包合同的约定。建设工程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工程保修期限按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扩建、改建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章 保证金的预留
第四条 发包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工程质量保修事项和保证金预留等内容,并与承包人在合同中对涉及保证金的下列事项按法规及本办法规定进行约定:
(一)保修范围、保修期限、保修责任;
(二)保证金预留比例、期限;
(三)保证金存储、使用、返回方式;
(四)其他需约定的事项。
第五条 保证金的预留比例: 对于全部或部分使用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按不低于单位工程价款结算总额的 5%预留保证金,具体预留比例根据招标文件和合同确定。具体管理办法仍按现行办法执行。对于社会投资的建设项目,住宅工程(包括住宅或住宅小区工程、公寓工程、含有公共建筑的住宅或公寓工程)单位工程价款结算总额 3000万元以下的按 3%预留;3000万元及以上的按1.5%预留,并不得少于90万元。工业、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单位工程价款结算总额3000万元以下按1.5%预留;3000万元及以上的按1%预留,并不得少于 45万元。其他工程由发、承包人在合同中约定。
第六条 建设工程保证金由发包人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比例在竣工验收前以承包人名头存入保证金专用账户;存入时应在单据摘要栏中注明具体工程名称、发包人、承包人等明细。发包人不得重复预留保证金。单位工程价款结算总额以最终工程竣工结算价款为准。采用工程质量保险等其他保证方式的,可以不再预留保证金。
第七条 社会投资项目的保证金预留,应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前存入由第三方金融机构(以下简称金融机构)托管设立的保证金专用账户。
第八条 保证金托管金融机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市财政部门全市统一指定。大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大连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和各区、市、县(先导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以下简称监督机构)在指定的保证金托管金融机构开设保证金专用账户,并开通网上银行业务。同时分别与保证金托管金融机构签署保证金托管协议,协议中应明确保证金的预留、支付、返还等事项;托管金融机构应按月将各保证金账户的存储情况及时反馈给开设账户的监督机构和同级财政部门。
第九条 保证金托管协议签署期限为五年一次。监督机构、发包人、承包人等服务对象每年对金融机构进行一次满意率考核。如服务对象满意率未达到 50%或金融机构在保证金托管过程中出现下列任一种情况时,监督机构有权提前解 除托管协议:
(一)因自身原因未及时将储户资金存入指定账户或拖延出具相关票据,影响储户财务记账的;
(二)擅自挪用储户账户内资金的;
(三)不按相关规定按时计息的;
(四)支付保证金时设置障碍,不及时返还的;
(五)支付保证金时未按有关规定进行核实,造成储户资金流失的;
(六)人为增加手续费等其他不合理收费的。
保证金托管协议期满后或监督机构提前解除托管协议时,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市财政部门重新指定托管金融机构。
第十条 监督机构在监督工程竣工验收时(如果单位工程价款结算总额未确定,可在形成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前)应审核金融机构出具的保证金预留凭证,并对保证金的预留比例进行核实。
第三章 保证金的使用
第十一条 建设工程在保修范围和保修期限内发生质量缺陷,承包人应当履行保修义务;对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责令改正并处罚款。
第十二条 保证金仅用于支付由于承包人原因造成缺陷,且原承包人解体、撤销或无能力维修等情况而由发包人另行组织进行维修的费用。
第十三条 使用保证金时,由产权人(或使用人)向发包人提出申请,发包人选择维修施工单位;当出现发包人解体、撤销等情况时,产权人(或使用人)向监督机构提出申请,可由其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选择维修施工单位。维修施工单位应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确定的维修价款应经造价咨询机构审核。维修施工单位按双方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内容完成维修任务后,发包人(出现发包人解体、撤销等情况时,为产权人或使用人,下同)应及时组织维修工程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形成书面意见后,发包人和维修施工单位共同向监督机构申请保证金。保证金使用额度不得超过本工程缴纳的保证金数额及利息。对于社会投资项目,监督机构接到发包人和维修施工单位共同申请后,向金融机构出具工程维修资金支付通知(见附件一),金融机构接到通知后 10 日内从保证金中支付维修资金给维修施工单位。
第十四条 保证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批准减免、缓存、滞留、挪用、封存等。
第四章 保证金返还
第十五条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若2年期间未出现质量缺陷的,满2年时返还保证金和利息的70%,满5年时将余额和利息全部返还;若2年期间出现质量缺陷且已进行保修的,满2年时返还保证金和利息的50%,满5年时将余额和利息全部返还;因承包人原因出现质量缺陷但未进行保修的,扣除相应的维修费用,满5年时返还保证金余额和利息;合同有特殊约定的,在不违反本条规定的原则下可按合同执行。
第十六条 对社会投资项目,保证金返还时,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承包人应向监督机构提交工程质量保证金返还申请书(见附件二),并附金融机构出具的保证金预留、支取凭证等材料原件,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工程竣工验收备案表等材料复印件(复印件应加盖建设单位公章)。工程质量保证金返还申请书应经发包人、物业公司(无物业公司时,为业主委员会或产权人,下同)等单位确认;
(二)监督机构对相关申请材料核实无误后,向同级财政部门提交保证金返还报告(见附件三),即:大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大连市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站向市财政部门提交保证金返还报告,其他各区、市、县(先导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向当地同级财政部门提交保证金返还报告。经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监督机构向金融机构发出返还通知;
(三)有关单位 14 日内不予答复,经催告后14日内仍不予答复,视为同意返还。发包人等单位提出异议承包人不认可的,由监督机构仲裁并执行。
第十七条 金融机构应即时向承包人支付返还保证金,逾期返还的,从逾期之日起,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向承包人计付利息,并按照保证金托管协议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八条 经确认原承包人解体或撤销的,按有关债权债务等规定处分保证金。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保证金在预留、使用、返还过程争议的处理按相关规定和合同执行。
第二十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监督机构、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保证金预留、使用、返还中因工作失误造成经济损失的、或弄虚作假损害部门利益的、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 2013 年 4 月 1 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