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一下册政治全册复习提纲

时间:2019-05-13 15:5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初一下册政治全册复习提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初一下册政治全册复习提纲》。

第一篇:苏教版初一下册政治全册复习提纲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复习提纲(1)地球上最重要的的东西是什么?生命 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是什么?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呵护生命。珍爱生命,我们应该怎么做?

珍爱生命,不仅仅是用生命培育生命,更是用生命善待生命,用生命拯救生命,用生命熏陶生命。

为什么要保护地球?

地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为了珍爱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生活得更美好,必须保护生命的家园----地球。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有意识的生产活动。

人的生命不在长短,而在其质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人的生命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只要对社会、对他人有所贡献,就能够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怎样过有意义的生活? 有明确的进取目标;

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 需要敢于创造。

为什么我们要树立明确的进去目标?

有了进取目标,前进才有方向,学习才有动力,工作才有劲头,人生才有乐趣。谈谈你对贡献的理解。贡献不在大小,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实现。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境遇有好坏,但只要能一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生活,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人生,脚踏实地,从日常点滴做起,这也是对社会的贡献。谈谈你对人生的感悟。

人的生命不在长短,而在其质量。人的一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有欢笑也有眼泪;一个人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社会;人生的意义不仅是自身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为社会、为后人留下点什么。11.青春期是人生的转折时期,是向成人的过渡阶段。

12.青春期容易产生那些矛盾?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这些矛盾? 独立性和依赖性、自制性和冲动性、封闭性和开放性 勇于正视,认真分析,积极解决。

13.在青春期为什么会产生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我们,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开始增强渴望父母把自己当作大人,受到尊重与理解,因而父母像以前一样事无巨细的照顾和干预感到厌烦,对他们的一些看法结论开始怀疑,甚至反驳但是由于生活经验不足,经济上还不能独立,还需要从父母那里寻求帮助或指导。14.人一生这种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指哪一个时期? 青春期。

15.青春期胜利不断走向成熟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性机能发育成熟; 身体外形急剧变化; 体内机能迅速健全。16.我们青春期应当掌握哪些生活保健知识? 讲究卫生,勤洗澡,勤换衣。

女生不要紧腰束胸,否则会影响身体发育。

男生要保护嗓子,不吃刺激性的食物,不要大喊大叫,以免嗓子嘶哑。饮食适量,避免体内营养比例失调,危及身体的发育。戒绝烟酒。抽烟喝酒对青少年的身体又很大损害。生活有规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17.如何调节青春期心理?

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有理想、有目标,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与人相处时,以健康的心态对待他人,学会尊重、信任、友爱、热爱集体,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情绪稳定,心情舒畅,学会倾诉,遇到郁闷会调节,遇到矛盾会解决,保持一颗平常心。18.怎样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少年应该了解自身的变化,注意营养和适当的运动,做好心理上的准备,顺利度过这一美好时光。

19.青春期为什么容易出现追星现象?请就青少年追星现象提几条合理化建议。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有着美好的设计和想象,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可以仿效的人物。

对于追星要持正确的态度,对于心目中的偶像要尊重,但也不可盲目崇拜,同时,我们更需要认真的欣赏自己,发现自身的美好与独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走向成熟。20.如何克服青春期的烦恼?

我们要克服烦恼,悦纳自己,就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制力。敞开心扉,学会沟通,要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相信父母和老师; 有想不通的问题应大胆的向别人倾诉,不让某些问题长期困扰自己;

要积极参加集体文娱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心情;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倾吐、宣泄。

21.闭锁心理有何危害? 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使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任其发展下去会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22.怎样克服青春期闭锁心理?

青少年要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相信父母和老师; 有想不通的问题应大胆的向别人倾诉,不让某些问题长期困扰自己; 要积极参加集体文娱活动,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心情; 也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进行倾吐、宣泄。

23.什么叫情绪?人类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指哪四种?

它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并能以人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一种体验。喜、怒、哀、惧

24.影响情绪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个人的境遇、社会生活、个人的志趣变化 所处的环境、地点,兴趣、爱好的变化。25.什么叫积极情绪?什么叫消极情绪?

凡是对人的行为起着促进、增力作用的情绪就叫做积极情绪。凡是对人的行为起着削弱、减力作用的情绪就叫做消极情绪。26.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情绪?

我们要尽量利用情绪的积极一面,克服情绪的消极一面,让情绪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增添一道亮丽的色彩。27.不良情绪有什么危害?

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甚至会危害人的健康。28.调节情绪的常见方法有哪些?

意志控制法、注意转移法、认识改变法、合理发泄法、尽情倾诉法、情绪升华法。29.积极情绪有哪些益处?

可以对人的行为起着促进、增力的作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产生积极的结果。笑时肺部得到扩张,血液加速循环,舒筋活络,能消除心中的烦恼。30.表达不满时应当注意些什么?

我们应学会既得体的表达自己的不满,又不伤害对方,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31.法律对未成年人权利给予特殊保护的原因。

未成年人年龄小,发展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水平、行为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其权利更容易受到忽视甚至侵害。

家庭、学校、社会中还存在很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和行为。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的保护就是保护国家和民族的明天。

32.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哪些方面的保护?(怎样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为未成年人成长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是国家、社会、家庭、学校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33.什么叫学校保护?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学校保护?请列举学校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学校保护是指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学生和幼儿园儿童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的保护。

因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损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现象还经常发生,学校是未成年人受教育的基地,是他们成长的摇篮。未成年人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因此,学校保护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34.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是什么?家庭保护有何重要意义?请列举家庭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家庭保护

家庭保护对未成年人健康心理、良好性格、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35.什么叫社会保护?社会保护的主体有哪些?请列举身边不履行社会保护职责的社会现象。社会保护是指社会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维护未成年人的正当利益。

在干扰学校教学秩序的地方设立经营娱乐场所; 招收童工;

传播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出版物。

36.什么叫司法保护?司法保护有何重要意义?司法保护的方针、原则分别是什么?

司法保护,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所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司法保护在整个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定条件下,他是维护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使其早日改过自新的保护措施,是教育、感化、挽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一个重要举措。

方针:教育、感化、挽救 原则:教育为主、惩罚为辅

37.我国目前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两部主要法律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8.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学校应当承担哪些责任? 学校应该保证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保护未成年学生生理健康的

同时,还要注意对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39.未成年人人身权利中最重要最起码的权利是什么?法律为什么对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作出特殊保护? 生命健康权

因为离开了生命健康权,其他权利只能是一句空话; 未成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均为发展成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其生命健康权极易受到侵害。40.我们每个人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41.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应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 要懂得生命的价值,理解父母养育之恩; 要多学一些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要杜绝不良嗜好,抵制不良诱惑,纠正不良行为;

当遭遇危险情境、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要沉着冷静,采取最佳的应对措施。4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做? 未成年人应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觉抵制社会不良影响,自觉与会各方面的保护相配合,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面对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行为习惯,作为未成年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注意培养自己对真与假、美与丑的分析和辨别能力; 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自觉把自己置于正面教育的氛围中,不进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不乱交朋友。被人殴打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记住犯罪分子特征;

及时治疗并保管好病历、单据等; 尽快与老师、家长联系;

迅速报案并提供时间、地点、打人者的面貌特征。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政治复习提纲(2)

应对、防范被拐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独自在家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要一个人走在黑暗偏僻的地方,包括街区;有陌生人问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随便与陌生人攀谈,不要随便接受他人的饮料等食物。不随便跟不熟悉的人出走。

万一被拐骗,一时无法逃脱可以假装服从,迷惑对方;在人多的公共场所可向别人暗示、报警或伺机逃脱;记住拐骗者的相貌特征,以便有机会向公安机关报告。要锁好院门、房门;出去玩要关好门窗,千万别忘记锁门,防止盗贼潜入; 钥匙要保管好,要注意把钥匙放在衣服里,不要放在外面,以防坏人跟踪入室;

当有人敲门时,一定要问清来意,对不熟悉或不认识的人,坚决不要开门。遇到陌生人以修理工、推销员的身份要求开门时,应予以拒绝。

当坏人欲强行闯入时,可到窗口、阳台等处高声喊叫或打报警电话吓跑坏人。我们应当记住哪些重要的电话号码?

匪警

110、火警119、查询、班主任、父母 依法进行自我保护,我们应当做些什么?

面临陷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冷静、沉着、机智,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方法,以保护生命为第一原则。

依法进行自我保护,要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社会公共秩序包括哪些秩序?它有何重要性? 社会生活秩序、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等

公共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如何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

要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强化公民的诚信意识;

要加强法治,依法惩治那些不守规则、不守秩序的行为;

必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惩处扰乱、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意识,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遵守公共秩序要从小事做起,要自觉树立社会公德的习惯和意识,自觉遵守公共场所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

50.中学生上网有何利弊?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网络?

利:拓宽了视野,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提高了自己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弊:上网玩游戏会成瘾,有意、无意地浏览不健康的网页,对视力有影响。要善于上网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表现。(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列举)政治:香港于1997年回归,澳门于1999年回归。

经济:到2000年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文化:国家对未成年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让教育普及化。社会: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得到提高。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最终目标: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改革的重要意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和聚集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不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文明成果来加快现代化建设,又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开创了世界进入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局面。为什么人们要花钱买知识?这对我们的成长发展有何启示? 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与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跟得上时代的潮流。要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掌握文化知识,跟随时代的发展。

59.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60.马列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生产的两大理论成果。

理论成果

主创者

被称为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历史事件

历史意义

第一次飞跃

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泽东

毛泽东思想 党的第七大(1945年)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第二次飞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

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五大(1997年)

为党、国家和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有利于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6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在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3.跨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怎样的发展阶段?

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64.我国总体小康水平的现状。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

65.全面建设向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和内容。提出:党的十六大。内容: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6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怎样才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每一位公民都必须树立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责任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67.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艰苦孕育着希望,奋斗孕育着成功。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式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顽强进取,才有我们祖国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

今天,只有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畏艰难,奋力拼搏,才能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6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新发展

基本内容

主创者

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历史事件

历史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江泽民

党的十六大(2002年)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

党的十七大(2007)年)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编后语:

请同学们在复习识记完这些基础内容后,补充习题认真看,课本内容认真浏览认真阅读,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最后祝大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 姜菊丽老师编辑整理

第二篇:初一政治下册期中复习提纲

初一下学期政治复习提纲、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课标依据:懂得自尊与知耻,理解自尊和尊重别人是获得尊重的前提,不做有损人格的事,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想到尊重,理解宽容和相互帮助。

第三篇:苏教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

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图,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

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

二、教学例2 学生自学

要求: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这4道算式。

3、把这4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

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

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

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X+50>100、X+50<100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

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

四、课堂作业:练习一的1、2、3。

板书: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

(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4页的内容,练习一的4~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

2、根据等式的性质

(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

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

二、教学例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例4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

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

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强调书写的格式。

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

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一的第4、5、6题。

第4、6题做在书上,第5题写在作业本上。

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这时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7~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3 16+a=27+b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3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

二、完成第6页的7~12题。

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是含有未知数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就能很快知道

最后的结果。

第9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

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教师要特别关注前面解题还有错的学生,争取人人过关。

集体订正,分析错误原因。

第12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

三、课堂作业

第6页的第10、11题。

板书:

学生的板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7~10页,例

5、例6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

时0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这一等

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

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五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五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

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一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核对 ⑶、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六

1、出示例六教学挂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六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六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六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⑴、出示X÷0.2=0.8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⑶、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二题

⑴、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

⑵、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一题

⑴、请每位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一题应该怎样解,指名口答。(第三组)

⑵、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

⑶、集体核对

2、练习二第二题 ⑴、指名读题

⑵、生独立填写,师巡视。⑶、你在填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三题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8~11页,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4~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7

1、出示教学挂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

=0.06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名上黑板。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

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题目的各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指名口答后生集体填写在书上。如有不同的可以书上

补充。

⑶、请同学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⑷、集体核对。

10、练一练

⑴、引导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⑵、引导学生明确题目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并将这个关系写在书上。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生独立解决,师巡视,帮忙有困难的学生)

⑷、集体核对。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4题

⑴、生独立读题,明确题意。⑵、引导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⑶、集体核对。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

⑷、做完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2、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明确题意。

⑵、小组讨论每题的数量关系,全班交流。生独立解答

⑶、集体核对

3、练习二第6题 ⑴、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⑵、小组内核对,同时交流讨论数量关系。

⑶、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练习二8~12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来说一说,等式有怎样的性质?指名口答。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行一些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

二、练习二第8题

1、指名读题

2、生独立填写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你是怎么填的。(小组内交流)

4、我们在解答方程时,要养成检验的习惯,也就是将算出的未知数的值再代入方程,看等

式是否成立。

三、练习二第9题

1、指名读题

2、这道题目,已知哪些量,要求什么量?

3、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4、生独立做在课练本上。师巡视(注意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5、集体核对。

四、练习二第10、11题

1、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这两道题目的数量。

2、生独立解决,师注意巡视,发现问题,个别辅导。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不同做法,并通

过板演在全班讨论。

3、集体核对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12题

第7课时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13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的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让学生把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形成知识的体系,进一

步理解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正确率和速度。

3、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反思

提问: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方程、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

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解方程:求方程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1、举例说一说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等式有哪些性质?你是怎样解方程的?

3、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内逐一交流这3个问题,有组长组织。

全班交流。

二、练习与应用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

选3题让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帮有错的学生订正。

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

小组交流这4题的方程和解题过程,没有意见的就通过。

全班交流:

(1)交流有困惑的地方。(2)交流有不同意见的题目。

4X=10 1.6X=5.6 X+7=17 X+110=250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1、4题。

板书:

第8课时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探索与实践”的题目。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出示第8题题目。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连续的3个自然数”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说。

学生独立思考这3个问题,在本子上适当记录。

小组内交流,把困惑、疑点、不同意见的地方记录下来。

(1)a+b+c的和等于3b。

(2)3X=99 X=33(3)5n=55 n=11 很多学生在做这道题时会感到比较困难,要让有能力的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多举例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补充:依此类推,9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99,你能用方程算出中间的一个数是多少吗?

解:设中间一个数n。

9n=99 n=99÷9 n=11 第9题

学生读懂题目意思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同座位同学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全班交流:(1)从第一个天平可看出,一个梨子的质量相当于3个苹果的质量。

(2)从第二个天平可看出,三个苹果的质量相当于6个桃的质量。

(3)因此,一个李子的重量相当于6个桃子的质量。

二、评价与反思

组织学生先进行自我评价,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与应用的第5~7题。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页例

1、练一练,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

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去过南刚体育馆观看过篮球比赛吗?(出示一张球票)这是老师去南刚体育馆看比赛的票,拿着票,老师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你知道老师是怎么找到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2、出示例1的情境图。

这是班级的座位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有个小朋友叫小军,你知道他坐在哪里吗?

指名学生回答。

如果我们不知道小军的位置,听了刚才同学的发言,能顺利地找到小军的位置吗? 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描述小军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不够清楚,比较麻烦)

3、揭示课题并板书。

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描述小军的位置,显得不够规范或比较麻烦。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小军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

(1)介绍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实际上,在确定位置时,竖排叫列,横排叫行。(指图说,板书)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

数,确定第几行一半从前往后数。

这叫什么?这是第几列?(从图中指列、行问)这是第几行?

指第1列第1行的图问:这一位同学在第几列第几行?(第1列第1行)

小军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 同桌互相指一个位置说说。

(2)出示抽象图。

如果把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表示,每一行有几个圈呢?一共要画几列呢?

出示抽象图:

第7行 ○ ○ ○ ○ ○ ○ ○ ○ 第6行 ○ ○ ○ ○ ○ ○ ○ ○ 第5行 ○ ○ ○ ○ ○ ○ ○ ○ 第4行 ○ ○ ○ ○ ○ ○ ○ ○ 第3行 ○ ○ ○ ○ ○ ○ ○ ○ 第2行 ○ ○ ○ ○ ○ ○ ○ ○ 第1行 ○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图中的第1列在哪里?第1行呢?(标出“第1行”和“第1列”)

谁能像这样标出其他的列和行? 指一指第4列第2行在哪里? 第3列第4行在哪里?

……

同学们在明白了列和行的含义后,现在能正确、简明的确定位置了吗?

(3)用数对表示位置。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你知道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学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

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师指抽象图中任意一个圈问:请你用数对表示。

2、完成“练一练”。

(1)学生在书上完成1、2题。

你能找到第2列第4行的位置吗?有数对怎样表示?(2)(5,5)表示什么呢?是图上的哪个圈?

两个“5”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教室里的座位共有几列几行呢?第1列第1行是哪个同学的座位?用数对怎样表示你能说说自己的座位在第几列第几行吗?用数对怎样表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并互相指其他座位说数对。

2、完成练习三第2题。

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用数对确定位置。你能悦纳嘎数对表示这四块瓷砖的位置吗? 追问:第3列的两块瓷砖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第4行的两块瓷砖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写出的两个数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一列的两块瓷砖,数对中的第一个数相同; 同一行的瓷砖,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

3、完成第3题。

(1)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每一块花砖的位置。(2)在小组中交流花砖位置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3)汇报交流结果。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你以后有什么指导作

用呢? 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 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两个数的外面用小括号括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6页例

2、练一练,练习三第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的位置,提高学生用数

对确定位置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熟练运用数对表示实际生活中物体位置。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图。第4行 ○ ○ ○ ○ ○ ○ ○

B

第3行 ○ ○ ○ ○ ● ○ ○

A

第2行 ○ ○ ● ○ ○ ○ ○

C

第1行 ○ ○ ○ ○ ○ ○ ● 第 第 1 ………… 7 列 列

请用数对表示图中A、B、C的位置。A(3,2)B(5,3)C(7,1)你是怎么确定位置的?说说你的想法。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1)出示没有标出行与列的公园平面图。你能试着标出平面图有几行几列吗?

尝试标行与列。

(2)出示完成的方格图。

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上节课所学例题及练习题的标法有什么不同?

指出:例2中0既表示列数的七点,也表示行数的起点。

说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书报亭的位置?(2,3)

(3)分组讨论:儿童乐园等其他景点的位置怎样用数对表示?

盆景园的位置(5,7)大门的位置(3,1)饭店的位置(5,2)

谁能说说确定景点位置时可以怎样找?

(4)观察比较。

看一看,表示儿童乐园与书报亭位置的数对有什么特征?(数对中左边的数都是2)

这说明什么呢?(儿童乐园与书报亭在同一列上)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呢?小组中说一说。

交流汇报。

2、练一练。(1)完成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你是怎样找到这些点的?说说你的想法。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D点和E点应该怎样表示呢?

“顺次连接A、D、E、C、A”是什么意思?

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检验对边是否平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4题。

怎样用数对表示试验小学和图书馆的位置? 实验小学(5,5)中两个5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3,2)(2,3)表示的位子哈相同吗?为什么?你能找出这两个位置在哪里吗?

小组中讨论第(3)(4)小题。

2、完成练习三第5题。汇报交流结果,展示路线。指导用数对进行描述。

四、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自己了解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对于用数对确定位置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说说在确定位置时我们可以怎样找?

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4、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

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

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 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 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

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

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

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练习教学内容:完成练习四的第5~8题。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发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些简捷的方法,并能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选择用合理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4和6 3和7 5和9 10和6

二、完成第25页的5~8题。

1、第5题

⑴ ①让学生观察左边4题,说说这几组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②找出每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③比较和交流: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

⑵独立完成右边4题,再比较交流发现了什么?

2、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说说分别是什么方法求出每组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

3、第7题

先让学生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过程实

际上就是求7和8的最小公倍数。

4、第8题

先让学生说说求几月几日小林和小军再次相遇,可以先求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

三、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思考题

提示:先用列举法找3、4和6的最小公倍数。

第三课时: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

3、例4和“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准备:

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因数

1、操作活动。

⑴先让学生用边长6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再提问:哪种纸片能将长方形正好铺满?

⑵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⑶1、2、3、6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⑷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

揭示: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1、自主探索。

提问: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的公因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②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中找出8的因数。

2、明确8和12的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4,指出:就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出示相交的集合圈,让学生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再看图说说各

自的想法。

4、完成“练一练” 重点让学生操作与填空。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

1、练习五第1题。

填好后让学生看图说说15和20的因数分别有哪些,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2、练习五第2题。

3、练习五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具体说说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练习五第4题。

先出示第1组数,让学生判断,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然后完成先面几组。

5、练习五第5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说说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大

公因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四单元第1课时:分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例

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六的1至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概括过程,进一

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在说明所表示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

谈话:在三年级,我们曾经分两次认识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进

一步认识分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中的一组图

谈话:先来看这几幅图,请大家根据每幅图的意思,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分数后,再想一想: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

提问:你认为这些图中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而左起第四个图形是把6个圆看成一个整体。引导比较:左起第四个图形与前三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说明: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提问:(1)在这几个图形中,分别把什么看成单位“1”的?(2)分别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几份?

(3)从这些例子看,怎样的数叫作分数?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指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上面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各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反馈交流时,教师请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回答,一人说分数,另一人说分数单位。在学生回答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每个图中的一份,在学生回答分数中各有几个分数单位时,课件演示

每个图中各有这样的几份。

3、完成“练一练”

提问:各图中的涂色部分怎样用分数表示?请大家在书上填空。学生汇报所填分数时,教师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再指名读一读,并要求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提问:每个分数的分母与分数单位有什么联系?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先让学生在每个图里涂色表示三分之二,再说说是怎样涂的、怎样想的。

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

3、做练习六的第3题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说法,说说第一题中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三好学生有这样的几份,再让学生按照第1题的句式说说后两题中每个分数的意义。

指出:在研究分数时,把哪个数量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数量就是单位“1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先让学生看图指一指直线上从几到几的这一段可以表示单位“1”。再让学生中直线上的点表示各分数。然后让学生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要求学生说说所填写的两个分数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分数都是把12枝铅笔看作单位“1”平均分后得到的;第一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第二个分数要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

四、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对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满意吗?

第2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学内容:例

2、例

3、练一练、练习七1-4题。

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能判别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提问:什么叫做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你能说出一些分数,并说明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吗? 3. 引入新课(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分数。

二、教学新课

1. 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出示例2

学生涂色表示相应的分数。

问:把每个圆都看作单位“1”,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图色部分各表示几分之

几? 里有几个1/4? 生答师板书。

要表示5个1/4,该怎样涂颜色?明确:用一个圆最多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要用

两个圆。5个1/4就是5/4。

问:通过刚才的涂色,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当涂色部分不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涂色部分正好满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相等;涂色部分超过1个单位时,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2)教学例3 出示例3,学生涂色。

引导学生看图,讨论:要表示每个分数,各要涂几个1/5?分别用了几个圆?你有什么发现?

(3)分数分类

比较例

2、例3中的这些分数,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4)认识概念

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出: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和分母相等或者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叫做假分数。问:和1相比,谁大,谁小? 学生举例说明真分数和假分数。

(5)小结:学生自己整理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特点。

2. 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请学生说一说分别把什么看做单位“1”?

(2)做“练一练”第2题。

(3)判断。

真分数一定小于假分数。

假分数都大于1。

小于7/8的真分数只有6个。

集体订正。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1.练习七第一题

要通过描点、观察、交流,使学生在直线上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分布在0和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都大

于1。

2、练习七第二题 独立完成,交流

3、练习七第三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4、练习七第四题 独立完成,交流结果

学生说说是怎样比较他们的大小的?

四、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五、作业 相应的练习册。

第3课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教学内容:例

4、例

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七5-8 教学目的:

1、探索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2、体会分数的实际应用价值,拓展对分数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桌相互举出一些分数,说明意义,并说说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根据要求表示分数。

3/4 4/7

3、贴出: 红彩带 黄彩带

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能提出什么问题?

结合学生回答,揭示,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二、新授。

1、教学例4。

明确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思考:把谁看作单位“1”?黄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红彩带的1/4。黄彩带的长与其中的1份一样长。也就是说红彩带的1/4与黄彩带一样长。(贴出答案)

同桌相互交流。2。教学试一试。贴出 红彩带:

蓝彩带:

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学生小组讨论:把谁看作单位“1”?蓝彩带的长相当于红彩带的几份?

汇报交流,明确答案。

改题:红彩带的长是蓝彩带的(—)

学生思考,小组内交流。

明确:把蓝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红彩带的长与其中的4份一样长,也就

是4个1/3,即4/3。

3、教学例5。

(1)出示: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问: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明确:把红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其中的5份。

(2)出示 红彩带:

你能画出绿彩带吗?学生独立画,交流校对。

4、教学试一试。

出示 红彩带: 花彩带:

问:你可以怎样提问?你会解答吗?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独立完成,并校对。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习七5、6 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4、完成练习七7(1)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1/5” “鸭的只数是鸡的3/4”着两句话的?

(2)学生填空。

(3)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完成练习七8

(1)出示统计图,问:你知道了什么?

(2)补充问题,独立解答。____ 是 ____ 的(—)

(3)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册。

第4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七9-14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板书:分数。问:关于分数,你了解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

1、完成练习七11(1)读出分数,说出这个分数表示什么意义?分数单位是什么?

(2)找一找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完成练习七9、10 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各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完成练习七12 读一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每一句话的?

4、完成练习七13 独立完成,并交流。

5、完成练习七14

(1)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意的?

(2)学生画一画。

(3)交流,展示画出的各种图形。

6、指导完成思考题。(1)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2)集体交流。

三、总结。

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作业:练习册

第5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内容:例

6、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的1至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

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 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 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小结: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口答。

2、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交流。

3、第3题

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整理和复习(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上的内容以及51~53页第1题~9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

构。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问:这一单元,你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分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1、第51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2、第51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评讲,可指导在直线上表示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方法。

3、第3题,口答

4、第4题

让学生结合情境解释分数的意义。

重点讲解第3小题:小明从家到学校,1/6小时正好走了全程的2/3。

1/6小时是把1小时看做单位“1”,平均分成6份,小明的时间相当于其中的一份。

5、独立完成第5、6题

评讲总结方法

6、做第7题

让学生运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进行填写。

指导1.7的填法:

一、可以把1.7看成1和0.7的和。0.7是7/10;

二、把1.7直接看成是17/10,从而得出结果。

7、做第8题

引导:前两题可直接根据小数意义,改写成小数,后两题要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

算改写成小数。

8、做第9题

(1)试做(2)分析小结:要将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3)讨论怎么样将带分数化成小数

三、课堂总结

整理与复习(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3页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2、能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应用 1、第52页第10题

先做第一题:五一班一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有21人。女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1)先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口头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0份,女生人数占了其中的21份,所以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40。(2)再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并写出得数。

(3)独立做下面两题(4)交流总结 2、做第11题(1)学生先独立练习

(2)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3)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3、做第12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1)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算式中选择的被除数为什么不同?除数为什么相同?

(3)商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4、做第13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5、思考题

方法一:可以根据每个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来判断。

方法二:通过画图帮助思考

二、课堂总结

三、完成补充习题上的练习。

第五单元:找规律

第一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把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列表思考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一张填有1一10这10个数的单行数表,一张填有1一15这15个数的单行数表;每人4个用硬纸做的长方形框,分别可以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

教学过程:

一、初步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知规律。

谈话:(出示下表)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红框,可以使每次

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提问: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请大家拿出自己手上的数表想一想,也可以用这

样的方框试着框一框。

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1)列表排一排1+2=3,2+3=5……9+10=19 一共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

相机引导:这样列表排一排,要注意什么?(有序思考,不重复、不遗漏)

(2)用方框框9次,得到9个不同的和。

引导:你能把你用方框框数的过程演示给大家看吗?

结合学生的演示,强调:从哪里开始框起?方框依次向哪个方向平移?一共平移多少

次?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更简便?

(第一种要算出每个具体的和,第2种方法只要考虑把长方形平移多少次就行了。)

二、再次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规律

如果每次框出三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你能用平移的的方法找到答案吗?拿出能框3个数的长方形框自己试一试。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你是怎样框的?(强调按顺序平移)一共平移了几次?(7次)

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8个)

提问:如果每次框出4个数、5个数呢?再试着框一框,看看分别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组织学生交流结果。

要求:刚才我们用方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了2个数、3个数、4个数和5个数。你能联系每次平移的过程和得到的结果,把下表填写完整吗? 每次框几个数平移的次数 得到几个不同的和

引导:观察表格,自己想一想,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几个数有什么关系?得到几个不同的和与平移的次数有什么关系?把你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可能得到:平移的次数与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相加正好是10;得到不同和的个数比平移的次数多1;每次框出的数越多,平移的次数与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越少;每次框出的数的个数增加1,得到不同和的个数就减少1••…

追问:利用大家发现的规律想一想,如果每次框6个数,平移的次数是几?能得到几

个不同的和?

三、尝试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1.教学“试一试”。

提问:(出示题目)如果把表中的数增加到15,你能用刚才发现的规律说说每次框出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吗?每次框出3个数或4个数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部分学生感到有困难,也

可以让他们边操作边思考)2.做“练一练”。

提问:(出示花边)这是小红设计的一条花边。每次给相邻的两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

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

提问:如果给紧连的3个方格盖上红色的透明纸,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盖法?每次盖

5个方格呢?

鼓励学生简捷地推算出答案。

四、课堂小结,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什么规律?是用什么方法发现规律的?

2.做练习十的第1题。今天我们探索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应用。(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吗?

提示学生将每3张连号的票画一画,找到答案。3.做练习十的第2题。(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提示:可以根据题意先画图,再思考。

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的过程。

第二课时

探索图形覆盖现象的规律(2)

教学内容:

P57---58 找规律例2 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

覆盖的总次数,解决相应的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探索规律

1、出示例2,理解图意指名说说

(1)浴室的一面墙长有8格,宽有6格;

(2)理解问题

2、你准备怎样来贴瓷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明确方法:可以从左上角开始有次序地进行平移,可以向右平移,也可以向左平移。

3、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思考:你是沿着什么方向贴的?平移了几次?有几种贴法?

4、交流汇报,引导思考:

(1)沿着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平移6次,可以有7种贴法)沿着这面墙的宽贴一列有多少种贴法?(平移4次,可以有5种贴法)

(2)一共有多少种贴法呢?(5×7=35种)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贴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你是怎么想的?(就是求5个7

或7个5是多少)

5、小结:我们发现沿着长贴有7种贴法,沿着宽贴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7×5=35种

贴法。

二、运用规律

1、完成“试一试”(1)你能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完成这道题吗?出示“试一试”这个图形你会把它平移吗?小组讨论,明确可以把“凸”字形看作长方形。

(2)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

(3)交流,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表达思考过程。(沿着长有6种贴法,沿着长有5种贴法,所以一共有6×5=30种贴法)

2、完成练一练小军打算在阳台上的一面墙上贴花砖,请你算一算,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的过程。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2、学生质疑。

四、拓展延伸

1、完成P59第3题

(1)仔细审题后,动手框一框,并算一算5个数的和。(2)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小结: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就等于中间的数乘5。

(3)如果框出的5个数的和是180,应该怎样框?能框出和是100的5个数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后解答。

(4)一共可以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独立思考后同桌说说,学生解答后再组织交流思考

过程。

第六单元

第一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61页例

1、例2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初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能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彩笔、各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引入:猴王分饼

观察图片示意图,用分数表示每只猴分得饼的大小,这几个分数相等吗?出示阴影部分是1/2的图片?比较相等的几个分数有什么发现?

(大小相等,分子分母在变化)

如果还有一只猴需要四块,猴王会怎样分呢,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的纸,指出:这些正方形纸都一样大。

提问:你能先对折,并涂出它的 吗?

学生折纸。涂色。交流后,追问:你能通过继续对折,找出和 相等的其他分数吗?学生

操作。组织交流。

1/2= 2/4 1/2 = 4/8 1/2=8 /16

2、发现规律

引导观察:请大家观察每个等式中的两个分数,它们的分子。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观察、思考,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再在小组内交流。a、先从左往右看,1/2 是怎样变为与它相等的2/4 的?

由1/2 到4/8,分子、分母又是怎样变化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b、再从右往左看

2/4是怎样变化成与之相等的1/2 的?

4/8又是怎样变成1/2 的?

谁能用一句话说出这两个式子的变化规律?

综合以上两种变化情况,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其中的规律?你觉得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不能同时乘或除以0)为什么?

3、沟通联系

谈话:你能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引导辨析:所写的分数是否

相等?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你能用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三、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练一练的第1题。

2、练一练的第2题

3、练习十一第二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

教学内容:

课本第62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4-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

2、掌握约分的含义和约分的一般方法,学会约分的书写形式,认识最简分数。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已经约分的书写形式

教学难点:约分时通常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

2、想一想: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3、写一写:请你写出和12/24 相等的分数 在学生交流反馈后,引导学生对相等的分数做比较: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大的,分子分母都比原来小的。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你能写出和 12/18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

学生尝试自主思考。汇报: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2、教学约分的含义。

师: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12/18 6/9 12/18 4/6 12/18 2/3 教师指出:约分要注意两点,一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要与原来的分数相等;二是约分后得到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比原来的分数小。

3、教学约分的书写形式

分子分母都要同时除以几呢?(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3或者6。)

方法一:先分别除以12和18的公因数

2、再分别除以6和9的公因数3。

方法二:分别除以12和18的最大公因数6。

规范:画斜线的方向和商的书写位置提示:熟练以后,约分可以直接写成12/18= 2/3 约分到什么时候就不要继续除呢?(除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为止。)

4、教学最简分数。

像 2/3的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约分时,通常要约成最简

分数。

同步练习1:说出一个最简分数

同步练习2:把 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的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练一练62页第一题)

2、分组练习(指名板演)练一练第二题

练习十一 第5题

四、课堂作业:

第三课时 约分(练习)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的第8-15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促进学生初步形成约分的一般技能技巧,教学重难点:

约成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自主回顾

回顾一下对约分的理解情况突出三点: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同时去除;

约分的形式;约成最简分数。

什么是最简分数?说一说。

出示分数卡片 判断哪些是最简分数

二、巩固练习

1、找朋友 :找出和18/54 相等的分数。9/27 1/3 1/2 6/18 3/4 2/9 2/6 3/9 你是怎样寻到的?说说自己的理由好么?

2、能用不同的分数表示下面各题的商吗?

练习十一 第8题

我们在刚刚学习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时,只会用2/8 表示2÷8,现在我们还可以用 1/4来表示。看,我们的进步啊,这就是学习的魅力。

你能写出不同的除法算式吗? 1/2=()÷()=()÷()

你能说出几个除法的算式?

这些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比较大小(第十一题)

4、计算并化简(第十二题)

5、集中练习把0.5化成分数 问问自己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吗?你会把它化成最简分数

吗?分母是10的最简分数有几个?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作业

第四课时 通 分 教学内容:

第65页的例4和“试一试”,“练一连”和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通分及公分母的意义。

2、能正确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通过亲历探索通分的意义与方法这一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做为公分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最小公倍数4和6、8和9、9和5 2。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变的分数1/5、3/4、7/10

二、新授

1、出示例题

例4:把3/4 和 5/6改写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题目要求是什么?(改写 分母

相同 大小不变)

你计划使用什么数来做这个相同的分母?12、24、师根据学生发言出示

3/4=()/12 5/6=()/12 3/4=()/24 5/6=()/24 你是怎样改写的?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汇报 板演

2、揭示通分的意义

小组学习,交流各小组汇报。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取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

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你觉得通分的依据是什么?

4、通过自学、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概念和方法,根据这些我们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5、通分和约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先找出1/6 和 4/9的公分母,再把这两个分数通分

思路引导: 1/6和4/9 的公分母是()

要求学生自由说说中间的过程。

2、练一练(65页)

三生板演。集体讲评。

3、判断(练习十二 题3)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分数的比较大小

教学内容:

课本第66页的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通分的意义,2、掌握通分的方法。能熟练的把异分母分数化成与它们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3、能灵活的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什么是通分?怎样通分?

2、我们可以在什么时候应用通分?

3、互动:相互出题 练习相互评价 交流(3分钟)

二、教学例5

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答。

师:谁看的页数多?这个问题实质是什么?

生: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师: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

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

3/5=27/45 4/9=20/45 因为27/45>20/45

所以3/5>4/9 小芳看的书多。

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小结:通分的方法在比较分数大小中的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66页练一练

2、练习十二 第五题 先明确题目的要求有两个。

3、自由练习

分小组编拟 交换练习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时 通分(练习)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

数的大小比较。教学重难点: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 纠错

二、集中练习

1、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可以安排为擂台赛)

a、21/21和31/26 5/7和4/5 b、8/9和4/7 1/3和4/9

请同学评讲

2、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 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1/2大的分数有:

比1/2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 1/2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拓展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小红:我7步走了4米。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小组讨

论,明确解题步骤。

四、课堂总结

第七单元 统 计

第一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P74-75复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

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回忆铺垫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二、学习例题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提问:根据第一

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指名口答。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

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

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

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二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教学内容:

P77--79统计练习十三2-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

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

交流说说理由。

四、全课总结

1、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小结所学的知识。

2、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球的反弹高度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第72—7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

2、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完成实践活动,增强合作意识。

3、让学生体验活动的愉悦,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

篮球、足球、排球各4个,四把米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喜欢玩球,今天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知识来球,有兴趣吗?

二、引导探究

1、提问:这些球从高处落地后会怎样呢?在正常情况下,球的反弹高度会不会超过下落

高度?(板书:反弹高度 下落高度)

2、教师动作示范,学生观察球下落过程,提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反弹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不同球的反弹高度一样吗,弹性一样吗?

三、带着问题实验操作

1、学习书上示意图,指名说说实验步骤以及注意点。

集体交流并板书:定(下落高度):100厘米、150厘米、180厘米。

落:注意球的上沿与高度标记齐平。

观察,记号,量一量:注意,取整厘米数。

计算并小组讨论。

2、组员分工:落球人员,测量人员,观察人员,记录人员。

3、实验操作。

4、计算。

5、小组讨论。(提示:把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化成小数比比看)

小结:同一种球从不同的高度下落,它的反弹高度是不一样的,但表示同一种球的反弹高度与下落高度关系的分数大致是一样的,也就是弹性是一样的。

四、第二次合作实验

1、学生再次合作作实验。

2、计算结果

3、讨论

4、集体讨论后小结:

不同的球从同一个高度下落,其反弹高度一般是不同的,同时表示相应反弹高度与下落高

度关系的分数自然也就不同。

五、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

2、指名说说引起球的反弹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3、算一算比赛用的篮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六、总结:

谈谈你这一节课的收获。

第八单元 分数加、减法

第一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1)

教学内容: 教材第80页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指名读题,并要求根据题意列式

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启发学生解释自己列式的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道分数加法算式。因为相加两个数的分母不同,所以把它叫做异分母分数的加法。(板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

2、提出问题:以前我们曾经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加法,那么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该怎样计算

呢?

指导分小组操作:折一折,涂一涂,分别表示出1/2和1/4,再看看1/2和1/4相加的和是

多少。

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您能根据操作的情况说出1/2和1/4的得数是多少吗?

追问:你是怎样看出1/2和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被看作了几分之几?想一想,计算1/2+1/4时,先要做什么?

明确:计算1/2+1/4时,先要把1/2和1/4通分,把它们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要求: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完成例题中的填空。

3、交流学生填空、计算的情况

讨论:把1/2和1/4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过程应用了什么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概括地说,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两个分数怎样?(通分)

二、教学“试一试”

1、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学生完成计算后,组织讨论:

(1)例题学习的是异分母分数的加法,5/6-1/3是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在已经板书的“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后添上“和减法”,完成课题的板书)

(2)计算5/6-1/3时,先要做什么?想一想,通分的目的是什么?5/6-1/3的得数是多少?作为得数3/6和1/2,哪个更简洁?应用什么方法可以使3/6化成1/2?

指出:计算结果如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你是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

指出: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先要根据减数的分母,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

3、提出:你会验算上面的两道题吗?你打算怎样验算?

交流后:让学生各自验算,确定上面两道题的计算结果。

4、引导学生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提出要求: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2)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明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自觉进行验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十四的第1-4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能把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经验和体会说给其他同学听

听吗?

第二课时 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2页的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灵活地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初步学会估算异分母分

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进一步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

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通分练习(口答)

5和3 10和7 9和3 8和5 20和15 35和7

2、计算练习(指名板演)

1/5+3/10 3/5-3/8

二、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十四第5题,学生自己读题观察。

1/2+1/3 1/9+1/10 1/4+1/7 1/5+1/8 1/2-1/3 1/9-1/10 1/4-1/7 1/5-1/8

2、交流观察后发现。

3、每人选择两组题目计算出结果,并校对结果。

4、交流计算后发现。

5、教师小结:两个分数最大公因数是

1、分母分子都是1的分数加减,得数的分母就是原来两个分母的积,得数的分子就是原来两个分子的和或差。

6、根据规律,请学生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分数加减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再交流。

三、估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1、练习十四第6题

(1)出示题目: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接近0?哪些接近1/2或1?

4/7 1/10 8/9 2/25 9/20 11/13 7/15(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3)教师小结:分母分子相差越大,分数就越接近0;分子接近分母的一半,分数就接近

1/2;分子分母越接近,分数就越接近1。

2、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题目:先估计哪几题的结果比较接近1/2,再计算。

4/5+2/3 1/10+3/7 2/9+1/3 5/8-1/5 3/5-1/2 1-1/9(2)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3)再每人选择三个题目计算验证。

(4)教师指出:先估算再计算,可以提高我们计算的正确率,培养灵活的思维能力。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四第8题

先说说图意,再填空,然后计算。

2、练习十四第9题

先说说图意,再估计,然后计算。

五、总结延伸

思考题:请把合适的分数填入下面括号里。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的例

1、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

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

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1

1.呈现问题。

(1)出示“原来的”两杯果汁,并出示条件“两杯果汁共400毫升”。

提问: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示,让学生发现不仅甲杯减少了.乙杯增加

了,而且甲杯和乙杯正好同样多。

(3)回顾操作过程,出示例题中条件部分的完整示意图,提出问题:原来两杯果汁各有

多少毫升? 2.解决问题。

(1)提问: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人乙杯后,两个杯子里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2)小组讨论:知道了现在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3)在学生提出“再倒回去看一看”时,追问: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

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学生画图后,组织展示、交流,并相机呈现教材提供的第二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到“再倒回去”后,甲杯在200毫升的基础上,增加了40毫升;乙杯在200毫

升的基础上,减少了40毫升。

(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办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

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

3.填表回顾,加深对“倒过来推想”的体验。

(I)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将教材中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要求边填边想表中的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

(2)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

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揭示课题并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学习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地表示出来?

2.在学生讨论后,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整理。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又收集了24张一—→送给小军30张一—→还剩52张

提问:你能根据上图再说说题目的大意吗?要求小明原来有多少张邮票,你准备用什么策

略来解决?

3.明确可以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提出:你能仿照上图的样子,表示出“倒

过来推想”的过程吗?

学生尝试画出倒推的示意图后,出示下图:

原有?张←一一 去掉收集的24张←一一 跟小军要回30张←一一 还剩52张

要求根据上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再让学生综合“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列式解答。4.要求学生根据答案和“小明邮票张数”的变化情况顺推过去,看看剩下的是不是52张。5.引导反思: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三、应用巩固

出示“练一练”,学生各自读题。

提问: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 学生解题后,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推想的过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教学反思:

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2页练习十六3-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

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进一步培养学生“逆推”的思维意识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本领?“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的关健在哪里?

二、练习

1、练习十六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你从题中知道什么?

(2)整理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大门——(向北走2格)熊猫馆——(向西北走1格)百鸟园——(向东走4格)猴山)——(向南走2格)蛇馆}(3)寻找策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4)学生独立完成(5)展示交流

2、练习十六第4题:

(1)读题后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2)小组交流:从你家到学校要经过哪些地方?那么从学校回到呢?

3、练习十六第5题:

(1)确定方法:你认为应该从左往右考虑呢?还是从右往左考虑?

(2)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在填空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练习十六第6题:(1)观察图片理清题意。(2)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3)学生独立完成?

(4)交流:你用的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5、练习十六第7题:(1)看图理解题意:

(2)你从第3幅图开始倒过来说一说题意吗?编一道应用题。

(3)学生独立完成。(4)交流订正。

6、练习十六第8题

(1)学生独立完成。(2)小组交流方法。

7、练习十六第9题。

(1)看表理解:说说收支情况。

(2)学生估计第一问,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独立完成第二问,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没有别的方法?

8、练习十六第10题。

(1)游戏:拿出牌来,根据题意玩一玩、想一想。(2)同桌玩,你还能根据第10题想出别的玩法吗?

9、思考题:

读一读,整理题意,再想一想。

三、总结:

“倒过来想”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决策略,其实也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种策略,遇到问题时,如果你也能倒过来想想或站在他人立场上想想,也许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了。

第十单元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能力目标:在活动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

教学过程:

我们曾一起探寻过美丽的图形王国里很多图形的奥秘,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黑板上贴出),你能找出其中与众不同的图形吗?

(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合理就行,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从而引导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那老师要问一问了,你打算怎样研究圆,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生汇报,教师适当板书

那这一些呢?它们的圆又藏在哪里?(生答,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一指)仔细看!(据你对圆的一些了解,你能简单介绍一下圆吗?(生介绍)

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圆形的物体,瞧,这些物体上都有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指一指吗?除了刚才这一些,能说说你在哪里还看

到过圆形吗?

(生:钟面上有圆、轮胎上有圆、钮扣是圆的……)

同学们,你们还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想!)好吧,就用我们手头的工具,先自己画一个圆。开始!(请一部分学生上黑板画,画好先不下去,介绍一下画法)

【二】画圆部分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聪明想到了很多画圆的方法,画圆的感觉怎么样?(歪歪扭扭的,不大好

画……)

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

在交流中再次强调: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

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1)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

(2)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上。(3)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的注意点: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定点、定长、旋转)]

圆的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105页的例

7、例

8、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九的第一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天表、验证和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

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关于圆这个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它的特征和画法,还掌握了它的周长,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你们还向学习关于圆的哪些知识呢?(学生回答后揭示

课题:圆的面积)

2、追问:你认为要学习圆的面积,我们需要研究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整理出:(1)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这样推倒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教学例7。

1、初步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2、实验验证:圆的面积和半径或直径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开做个实验。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

提问: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猜一猜,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的几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4倍,有可能是3倍多一些,并让学生适当说明

自己的想法)

出示方格图后指出:用数方格的方法验证猜想。

交流数方格的方法。

计算:这个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2)指出:只用一个圆,还不足验证猜想,我们再找两个圆,并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下面两幅图,计算并填写图下的表格。

3、交流归纳:从上面的过程中,你能发现圆的面积和它的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中相机总结:(1)圆的面积是它的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2)圆的面积可能是半

径平方的π倍。

三、教学例8。

1、谈话:经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的面积大约是它半径平方的3倍多一些。那么圆的面积究竟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继续学习。

2、2、操作体验:教师演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并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让学生用预先已经平均分成16份的圆,仿照教师的拼法拼一拼。

提问:拼成的图形像个什么图形?

追问:为什么说它像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图形上下的边不够直。)

3、初步想象:如果把圆平均分成32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想一想,品成的图形与前面的图形相比竟回有怎样的变化?用实物或投影演示,验证或修正学生的想象。

4、进一步想象:如果将圆平均分成64份、128份)——也用类似的方法拼一拼。闭上眼睛想一想,随着份数的增加,拼成的图形回越来越接近一个什么图形?

5、交流后,教师出示推导图。

6、推导公式。

(1)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交流中借助图示小结:长方形的面积与员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宽是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

是圆周长的一半。

追问:如果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和宽个应怎样表示?(重点引导学生理解C2 =)

(3)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来计算圆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形如教科书第105页上的板书,并得出公式:S=πr.追问:(1)看着公式再回忆一下刚才的猜想,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多少倍?(2)有了这样一个公式,知道圆的什么条件,就可以计算圆的面积了?

7、做练一练。

核对答案后,先引导学生比较两体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总结已知直径求圆面积的方法。

四、教学例9。

1、出示例9。学生读题后,可以先问问献身个有没有在生活中见过自动旋转喷水器,西崽让学生想象自动喷水器旋转一周后喷灌的地方是什么图形,最后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喷灌的地方是一个近似的圆,圆的半径就是喷水的最远的距离。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组织交流。5

五、练习。

1、指名读题,并要求说说对题意的理解。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反馈交流,六、全课小结。

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初一期末复习提纲全政治2013.1

初一思想品德上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扬帆起航

第一课走进中学

1.校训的作用?(谈一谈你对校训的认识和理解?)P5

①校训是学校为了树立良好的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②它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③校训已经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2.怎样走近新同学?(走进新同学的方法?)P7+8

①敞开心扉,对新同学说一句“你好”.②给新同学一个善意的微笑,作出一个友好的动作。③结识新同学,让同学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可以从介绍自己开始。被人记住名字是被尊重和被接纳的体现。记住他人的名字,是良好友谊的开端。

第二课昨天与今天

1.中学与小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同?P13

①课程的门类多了许多,②各门课程的内容也逐渐系统化和深入化了。③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变重了,难度加大了。④老师的授课方式也不同了。老师会更多的指导和启发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2.怎样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P13

①需要我们在学习上更加主动、认真和努力。②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课新的起点

1.为什么要树立理想、目标?(树立理想、目标对我们成长的意义?)P18

①明确目标,树立理想,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②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是我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2.怎样制定计划?(制定计划要注意什么?)P19

①计划要明确具体。②计划要切实可行。③计划要体现自己的个性。④计划要留有一定的余地。⑤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吸取他人的经验,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⑥自己的计划,最终还得自己拿主意。

3.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计划)?P19+22

①要使远大理想变成现实,需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具体计划。②理想和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我们要从现在开始,按预定的计划,扬帆启航,驶向理想的彼岸。

第二单元学会学习

第四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好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①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③兼顾全面基础与学科特长④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学习⑤劳逸结合 ⑥文明娱乐、健康休闲 ⑦正确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2.怎样珍惜时间?P25—27

①珍惜时间就是要珍惜每一个今天。②珍惜时间首先体现为合理安排时间。③要分出轻重缓急,排好先后顺序。④安排学习时间要结合学习计划和学习任务,并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⑤珍惜时间也体现在善于有效利用零星的时间上。

3.自主学习的要求是什么?(怎样独立思考,自主学习?)P28

对于初中生来说,自主学习要求我们能自觉地、独立地制定学习计划,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做到不依赖老师和父母的督促与管理。

4.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P31+32

①从一定意义上说,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②学习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所学课程、学习环境以及自身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此外,在掌握学习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要借鉴别人的好的学习方法,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结合第二课第1题)

第五课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1.劳逸结合的意义(好处)?P33+35

①劳逸结合使身体和大脑得到休息和调剂,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②一张一弛,使我们的学习生活保持了合理的节奏,让我们轻松愉快、精神焕发,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玩的原则?(娱乐、休闲的原则?)P37

①要玩得健康。②要玩得节制。③要玩得节俭。④要玩得有个性。

第六课聪明以外的智慧

1.要成才,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个性。动力来自态度。态度决定未来。态度决定效果。态度与兴趣密切相关。态度决定于目的。正确的学习目的是促使我们勤奋学习的根本动力。

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P38--40

2.良好学习习惯包括什么?P40

①勤奋学习②刻苦学习③持之以恒地学习④一心向学⑤专心致志⑥定时定量地学习

3.为什么在学习中既要善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P42

(1)竞争的好处、作用:P42

①竞争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主动性、激发同学们的进取心和开拓创新精神。②水平相当的人一起角逐,彼此竞争,就能互相勉励,共同进步,将比自己成绩好、水平高的人作为竞争对手,可以激发斗志,从而推动整个集体向前发展

(2)交流合作的好处、作用?(为什么要交流合作?)P42-43

①合作给同学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同学们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协作的能力。②相互交流和合作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③交流不仅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激发我们的思维,提高创造力。④交流和合作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⑤个人的学识与力量毕竟有限,我们需要借助他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实现自己人生的超越。

(3)因此,在学习中既要善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

4.怎样竞争?(竞争应注意什么?)P42

①我们每位同学都要有竞争意识,勇敢的和他人争高下,要不断地给自己树立竞争目标,不断地寻找竞争对手,这样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向前。②竞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赢。竞争需要开放,需要人与人之间坦诚交流。③竞争不能封闭自守,不能排斥同学,否则等同于作茧自缚,会妨碍自己的发展。

第三单元成长中的我1.正确的认识自我的重要性、意义P54-55

①人的一生,认识自己最重要,也最困难。②正确地认识自己,不仅可以解决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使我们愉快的面对青春期的种种变化,也有助于我们各方面的发展。

2.认识自我的方法有哪些?P55-58

①自我评价②比较评价③他人评价④心理测量与评价 P55

P56

P58

比较评价的原则、注意事项?P55-56

①在进行比较评价时,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不隐瞒,不缩小,不夸大。②比较评价也要求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P56

P56

4.认识自我的原则有哪些?P55-59

①在进行比较评价时,要实事求是地、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判断,不隐瞒,不缩小,不夸大。②比较评价也要求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③在认识自我时,不管采用什么评价方法,都应该以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④在认识自我时,要以“现实自我”为对象,在激励和发展自我时,可以以“理想自我”为目标。

5.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我?P60-68

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只能成为我们自己②悦纳自我的性别,悦纳自我得体貌,悦纳自我的性格,悦纳整体自我③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个综合性的看法或整体印象。全面的认识自己、愉快的接收自己,并在此基础上激励自己,改进自己,发展自己,这就是对自我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态度,这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6.积极的、健康的性格特征有哪些?P66

自尊、自爱、自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认真负责等都是积极的、健康的性格特征

7.为什么要悦纳整体自我?P66-67

①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我们应该愉快的接收自己的“普通”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和环境,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③每个人也有一定的弱点和不足,没有必要为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而自卑,要愉快的接收自己,并通过努力,改进和发展自己。

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

第九课 “人”字的结构

1.为什么要与人交往?P71—74

(1)心灵的呼唤:①与人交往,是人类心灵和精神的内在需要,如果交往的需要的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心灵的孤独和精神的寂寞。②安全、爱、被尊重的需要都与交往有直接的关系,只能通过交往来实现。③如果交往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不仅会影响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甚至会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2)发展的需要:④交往是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社会交往。

2.为什么个人交往离不开发展?P74

①个人要发展离不开交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社会交往,逐步学会社会生活的过程。②一出生或幼年时就脱离人类社会的人,由于缺乏与人的交往,他们的知识、智力、能力、情感等都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③即使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从小不与他人交往,人也不可能有心理和精神的健康发展。3.为什么社会进步离不开交往?P75

①社会的进步依赖交往。正是通过互相交流和往来,人类的文明成果、科学、文化得以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推动了世界文明进步。②也正是有了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才促进了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飞速发展。这些进步和发展又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4.正常交往对中学生成长的意义?P75

①有利于我们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积累经验,激发思维,锻炼能力。②有利于我们情感、意志和人格的健康发展。③有助于我们道德、审美等素质的提高。④我们的个人发展需要交往,离不开交往,我们应该重视交往,乐于交往,学会交往。

第十课假如我是你

1.成功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文明交往的内在基础是什么?P76

平等于尊重、宽容与理解、关心与互助、负责与合作是成功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文明交往的内在基础。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品质、品德)(人与人之间;同学之间)

(1)要平等待人——平等待人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社会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在交往中,我们不应因家

境、身体和智能等方面的原因歧视他人,而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2)要尊重他人——相互尊重是人际交往中的内在要求。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自由、正当合法权益、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尊重他人的思想、情感、言行和生活方式,尊重他人的劳动和创造等。

(3)要宽容待人——宽容包括:宽容他人的不同之处、不同观点,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对于同学的成绩、长

处和优点,不嫉妒;对于别人的缺点和不足、错误或过失,不过分苛责。当然,对人宽容并不等

于无原则的纵容。宽容是在不违背是非原则的基础上的求同存异。

(4)要理解他人——理解他人是指对于他人的思想、情感与言行,他人的处境、问题和困难,他人的愿望与需要等,能够乐于和善于给予了解、体谅、重视和关心。学会理解的关键是学会换位思考。

(5)要关心和帮助他人——不仅包括关心他人的身体健康、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也包括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愿望

和需要等,并能在他人需要时,及时地伸出真诚的援助之手。美好生活离不开。

第十一课交往有艺术

1.成功交往的艺术包括?p85

礼貌待人、善于表达、学会倾听。

9.成功交往有哪些基本要求?

①平等与尊重、宽容与理解、关心与互助、负责与合作,是成功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文明交往的内在基础。②礼貌待人、善于表达、学会倾听,是成功交往的艺术。

③积极参与他人的活动,努力让别人接受和接受别人,学会赞美与批评、劝告与安慰、协商与协调,学会化解冲突和矛盾,都将有利于我们开展成功的人际交往,有利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

第十二课考试的心情

1.面对考试,不同程度的紧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P95

①面对考试,大多数同学会感到有些紧张。紧张是正常的,但是不同程度的紧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②适度紧张是有益的。适度的紧张有利于提高生命的活力和活动的效率。考试前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考试中正常水平的发挥。

③过度紧张是有害的。过度紧张会使大脑神经活动失去平衡、受到抑制,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造

力全面下降。

2.调节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哪些方法?P97-98

由于造成个人心理紧张的原因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调节方法。

①认知调节法。首先要正确看待考试。其次要正确估计考题的难度和我们的能力。

②积极暗示法。③深呼吸调整法。

3.要得到理想的考试成绩,考前应怎么做?P98

要从容应考,得到理想的考试成绩,最重要的是在考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合理安排学习与休息时间;②适当加强营养和锻炼;③与家长沟通,减轻来自家庭的压力;④平时要认真学习,及时复习;⑤学会一些必要的考试技巧,如答题前认真审题;做题时先易后难,不着急、不大意、不心烦;答完之后仔细检查。

4.学会平静地、正确地看待分数的意义?P99

①有利于学习和考试;②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③对我们的全面发展有积极作用。

5.为什么要确定恰当的自我期望值?P100

①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期望值过低,可能会导致不思进取。

②如果自我期望值过高,就容易紧张焦虑,会因一两次的考试“失败”而失去自信。

6.对分数的认识?(为什么、怎样做)

A.①分数不代表一切。②分数可以反映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方法的优劣和学习能力的强弱,表明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差距。③分数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素质。④但是,分数反映的只是某一阶段的学习状况,不能反映一个人全面的素质,更无法充分体现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进步和成绩。

B.①我们要重视考试、关注分数,但不要片面理解分数、过于看重分数。②以理性的、平静的态度看待分数,客观地分析分数所反映的问题,及时地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改进学习、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第十三课分数的品质

1.诚实的定义:P105所谓诚实,就是指实事求是,不说谎,不欺骗,不作假。

2.诚实的意义:P105+106

①诚实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诚实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②诚实也是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③诚实考试不仅是我们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保证我们顺利成长的重要条件。!

3.诚实的人会吃亏吗?(诚实的价值):P105

①确实,社会上也不乏老实人吃亏,作假者占便宜的现象。②但是,那些弄虚作假的人,可能会一时侥幸得到某些“好处”,但终究会被人识破,不仅失去他们已经得到的东西,而且遭到人们的鄙视。③诚实的人也许会一时吃亏,但他们最终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并获得他们该得的一切。

4.作弊的危害:P106

①对个人而言:作弊掩盖了自己存在问题,是自欺欺人;作弊被人发现后会失去信誉,损失名誉;即使侥幸成功也会导致良心的自我谴责,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

②对社会而言:作弊破坏了一个班级、学校、团体的风气,破坏了维系社会公共秩序的城实与公正的原则。

5.如何看待偶尔抄袭一次不要紧?P107

①抄袭作业、篡改分数,都是不诚实的行为,性质与作弊相同。②一个错误的行为,无论多么微不足道,其错误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③对微小的行为放松警惕,有了第一次,就会滋生出第二次、第三次。小错误越积越多,对自己要求就会越来越低,最终酿成大错,甚至是违法犯罪。

6.作弊的实质:P108

实质上是用不公平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了不该得到的利益,作弊违反了诚实的准则破坏了公平的原则。

十四课分数之外的收获

1.分数之外我们得到了哪些收获、成绩:p111-113

①我们的身体、心理和其他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成长和发展。②我们有广阔的生活空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③在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我们有了不同的收获。

2、取得成绩的原因?p114

老师的教诲、父母的关爱、同学的帮助、朋友的鼓励、自己的汗水成就了我们各方面发展!

第五篇: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生物下册全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的由来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进化论由达尔文提出)

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黑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2.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3.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阴道:精子进入和胎儿产出的通道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

4.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人体最大的细胞,细胞质中的卵黄为胚胎发育初期提供营养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场所:输卵管

5.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胎盘和胎儿是靠脐带相连)

胎儿产生的废物是通过脐带胎盘排除体外的6.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

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

7.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

8.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38周)

9.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

(2)神经系统以及心、肺功能明显增强;

(3)性器官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10.进入青春期后,男孩会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人体内三大主要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2.蛋白质:主要为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提供原料。

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

脂肪:人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第七类营养素”是膳食纤维

3.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

缺乏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干眼症等。

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

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等。

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4.缺钙的: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中老年、妇女)

缺铁的: 缺铁性贫血(头晕、乏力)、缺碘的 :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智力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5.每日摄入总能量中,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左右

6.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7.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8.消化腺(1)唾液腺——分泌唾液,含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2)胃腺——分泌胃液,含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含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含多种消化酶,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9.注意:消化腺可分为外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脏)和内消化腺(胃腺、肠腺)

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10.小肠功能: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11.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a最长;

b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c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的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而且小肠中含有各种消化液。

12.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13.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胃腺——胃液——胃蛋白酶、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可乳化脂肪,注入小肠; 肠腺——肠液——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 胰腺——胰液——消化糖类,蛋白质,脂肪的酶,注入小肠

淀粉在口腔开始被消化,最终在小肠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开始被消化,最终在小肠被分解成氨基酸

脂肪在小肠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14.营养吸收: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1)胃吸收少量的水,酒精

(2)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维生素、无机盐、水

(3)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1.咽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有结构。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和肺

呼吸道:鼻腔咽 喉 气管 支气管

2.呼吸道的功能:呼吸道不仅能保证气体顺畅通过,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

鼻:鼻毛---清洁;黏膜----清洁湿润。

气管:软骨---保持通畅;纤毛---清洁;黏膜----清洁湿润

3.吞咽与呼吸的关系:呼吸时,会厌软骨抬起,让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会厌软骨放下,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4.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

5.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吸气和呼气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肋间肌膈肌 肋骨 膈顶 胸廓 肺 肺内气压 结果

收缩 向上向外运动 下降 扩大 扩张 减小 吸气

舒张 向下向内运动 上升 缩小 收缩 增大 呼气

6.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1)、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当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时,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除体外。

(2)、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后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血液中的氧气运送到组织细胞处,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氧气可以透过较薄的血管壁进入到组织细胞内,同时,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到血液中。进入细胞的氧气,最终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参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7.肺泡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1)肺泡数量多(2)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第四章第一节流动的组织----血液

1.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90%)、血浆蛋白(7%)等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2.血液分层后,血浆为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中层,白色。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

3.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运输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贫血

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功能和保护作用 发炎

血小板: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核,止血和加速凝血

4.血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5.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分布较深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较小,血流速快

静脉 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分布较深或较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较大,四肢静脉内有静瓣膜(防止血液倒流),血流速度慢

毛细血管,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分布广,遍布全身各器官组织

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

6.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毛细血管;

7.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8.三种血管间血流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9.四肢静脉内表面有静脉瓣,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10.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

11.心脏的功能:心脏是输送血液的泵,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12.心脏的四个腔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13.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

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

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房室瓣,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动脉瓣,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血液只能沿 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

14.心脏内部血流方向:心房→心室→动脉

15.血液循环的途径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16.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17.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动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18.肺动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里流动的动脉血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

19.血型:A型、B型、AB型、O型;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万能输血者:O型血的人;万能受血者:AB型血的人

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健康。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除

1.排泄:人体将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分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途径有:呼吸、排汗和排尿

2.排遗: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

3.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尿道:排出尿液;膀胱:暂时贮存尿液

每个肾有100万个肾单位组成。

每个肾单位主要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等构成。

进入肾小球和出肾小球的血管都是小动脉

4.尿的形成:(1)肾小球的过滤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滤过,形成原尿(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形成尿液(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

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1.外膜:角膜(无色透明,可透光)

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中膜: 虹膜(有色素,中央是瞳孔,通光。调节瞳孔大小)

睫状体:(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

内容物:晶状体:双凸镜,玻璃体、房水。

2.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3.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明亮环境中,瞳孔缩小;黑暗环境中,瞳孔放大。

眼球中的成像部位:视网膜

视觉形成部位:大脑皮层

4.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看不清进出的物体

矫正:戴凹透镜

5.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戴凸透镜 沙眼:由沙眼衣原体感染眼睑内面的结膜

6.外耳: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传导声波。

耳的结构 中耳:鼓膜:接受刺激,产生振动。

听小骨:三块,传递声波

鼓室:

内耳:半规管和前庭: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咽鼓管:与咽部相通,调节鼓膜两侧压力差

7.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8.听觉形成的部位:大脑皮层

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

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9.神经系统的组成:脑和脊髓组成的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周围神经系统。

10.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

大脑: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有专门的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

脊髓:能对外界的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它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道。

1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

神经元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

12.神经纤维、神经和神经末梢

(1)神经元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

(2)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膜,构成一条神经。

(3)神经纤维末端细小分枝叫神经末梢。

1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4.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15.反射又分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简单的反射:先天具有的,一般不会消失,反射中枢在脊髓

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膝跳反射、吃梅止渴、吮吸反射

复杂的反射:后天学习获得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狗做算术、听到上课铃进教室等)。

语言文字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16.内分泌腺无导管: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胰岛(分泌胰岛素)

外分泌腺有导管:汗腺,唾液腺,肝脏。

胰腺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

17.激素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

18.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激素调节影响。

19.肾上腺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并且使皮肤因血管扩张而显得面红耳赤。

20.侏儒症症状:身材矮小,智力正常,原因: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巨人症症状: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呆小症症状:身材矮小,智力低下,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善,原因: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清瘦疲乏,原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注射胰岛素

地方性甲状腺肿症状:缺碘,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常吃紫菜、海带等含碘丰富的海产品

第七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1.、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2.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

乱砍滥伐、乱捕滥杀、环境污染(排放工业废气)、水华和赤潮、生物入侵等。

3.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有:植树造林、放归野鸟、建立自然保护区

4.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水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污染

5.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二氧化碳的排放

6.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二氧化硫的排放,含汞、银、镉的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水,也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控制废电池危害的根本措施是禁止生产和销售危害性大的电池

8.保护生态环境要做好以下工作:保护森林和植被,控制酸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下载苏教版初一下册政治全册复习提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初一下册政治全册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一下册政治复习提纲(小编整理)

    初一政治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一、1.坚强意志是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在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坚定性等几个方面。 2.为什么我们要坚强?为什么坚强的意志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全册) 七年级(下) 第1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 皂荚jiá树 班蝥máo 臃肿yōng zhǒng 攒cuán成 秕b......

    初二下册政治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

    初一下政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一课 珍惜无价的自尊 1.自尊的含义P5 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 2.为什么说自尊......

    鲁教版政治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复习提纲(全)高分

    思想品德复习提纲(开卷考试带我必得高分) 1.家的概念?1.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2.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3.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 2.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吴翠敏 中二 一、所在第一单元 二、授课学时3课时 三、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具体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2、理解并学习本文按......

    七年级政治下册 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学期教案 第一单元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第一课 生命最宝贵 教学目的: (1)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2)树立新的生态道德观、自然观,善待大自然,尊重......

    鲁教版初二下册政治复习提纲

    初二政治复习提纲 第七课: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关心子女胜过关心自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2)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