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职务犯罪的特点与防治措施(文晓红)
浅谈职务犯罪的特点与防治措施
专业:法学(本科)姓名:文晓红 学号:20071430080229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有的国家工作人员经不起考验,趁政府职能和新旧经济体制转变之机,大肆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犯罪活动,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恶痛绝,反腐倡廉,惩治职务犯罪,已经成为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反腐败是对党内存亡的头等大事,决不能视而不见,讳疾忌医,而应坚决纠偏补弊,激浊扬清,认真加以解决,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论断,因此,认真地探讨、研究当今职务犯罪的概念、特点与防治措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
职务犯罪是指与职务有关的犯罪总称。“职务”是构成职务犯罪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职务就谈不上职务犯罪。一般意义上的职务是指工作中新规定担任的事情;刑法意义上的职务则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不同于上述一般意义上的职务,也不完全等同于行政法上所称的职务,它是指行为人因依法或受委托从事公务而取得法律身份担任组织指挥、监督和管理性质的事情。它涉及到的领域包括政法、经济、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人员团体等各个方面,因此,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溢用职权,不履行职责,故意或过失实施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破坏国家管理职能,侵害国家、集体利益或公民的人身权利,并依照弄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作为。根据这一概念,职务犯罪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职务犯罪的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二是国家工作人员故意或过失实施的犯罪与其职务之间具有必然联系;三是职务犯罪破坏国家管理职能,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人身权利;四是职务犯罪在行为方式上,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不作为。
二、职务犯罪特点。
(一)权钱交易突出,权钱交易是当前职务犯罪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政治经济以扭曲的方式进行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一种畸形的交易行为,掌握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以人民赋予的权力来谋取金钱或其他特质利益,即通过权力与金钱的交换以牺牲国家或集体的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为代价来满足个人的贪欲。在我国,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和国家权力相对集中的部门,有少数人大搞权钱交易,谋取私利,极大地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尽管各个案件的犯罪形式、手段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云谋取私利,如: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利用职权及其影响大搞权钱交易,采取向有关部门负责人批条子、打招呼、下指令等手段,通过为他人解决贷款、建筑工程基础上营业执照、赴港定居、汽车过户等问题,多次受贿,共计索要收受人民币153万元、美金3.5万元及价值140多万元的高级手表、钻戒等贵重物品,成为人民的罪人。再如深圳工程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兼广为公司经理曾莉华在与境外公司合作经营一些工程项目时,以“入门费”、“感谢费”、“办理出国旅游”等费用为名,进行刁、卡、压先后向三个公司的董事长索贿并接受贿赂共计人民币387万元,港币13万余元,美金2.8万元,并将绝大部分赃款换成港币或美金转移到香港存入外国银行,企图以后享受。在上述的案件中,几乎都是在“有权不用白不用”、“别人都吃了,你不吃白不吃”的思想下产生的。还有原深圳能源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劳德容,原深圳市九州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某某都是权钱闪易的突出代表,掉进了职务犯罪的深渊。
(二)职务犯罪案件数额越来越大、大案要案增多。职务犯罪中的接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案件,其犯罪的数额越来越大。如: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财政局预算科科长罗斌信贪污公款高达1.5亿元,创下全国个人贪污公款数额之最;有受贿案件中,广东湛江特大走私受贿集团安,涉及金额达百亿元,数额之大,涉及干部之多,创建国以来之最;辽宁省锦州开发区公安局局长赵国利上任短短200余天,贪污公款总额达二千余万元,日平均贪污达10万多元;挪用公款案中,犯罪分子不仅挪用国家资金而且把手伸向水利建设资金、移民资金、救灾资金、养老福利资金、下岗职工补助资金,令人发指。如三峡库区特大挪用移民资金赌博案件,该案的犯罪分子,保管移民款的出纳员王素梅竟将百万元移民款挪用,扔进赌场……从上述犯罪案件看,当职务犯罪之多,数额之大,危害之严重,超过了建国以来的任何时期。
(三)犯罪手段狡猾隐蔽。职务犯罪绝大多数属于智能犯罪,行为人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职务,在犯罪前总是想方设法变换作案手段,隐瞒所犯罪行为,逃避法律制裁。从当今的犯罪情况看,主要有如下几种手段:一是善于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作为犯罪工具,从而有较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二是权钱交易的犯罪活动往往混杂在合法执法任务中,经过预谋策划,作案隐蔽,侦查取证困难;三是职务犯罪的主体都是有职有权的人物,他们的活动能力强、社会关系广,作案前有准备,作案后有对策,不仅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而且常常利用职务干扰侦查活动;四是犯罪手段不仅从单向双向、多向发展,而且从个体向综合性发展,表现为内外勾结、里应外合。如少数人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有意损害国家利益为外商谋取好处,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以回扣的方式占为已有;五是职务犯罪与其他经济违法、行政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起相互联系、互相包容,而犯罪分子又往往避重就轻,转移视线,具有较大的欺骗性。
(四)数罪交织,案中有案。在职务犯罪活动中,往往滋生多人犯罪、多种犯罪相互牵连,交叉传染。表现在个行业或一个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与社会上的其他人员相互勾结,相互串通,共同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带有极为浓厚的群众犯罪色彩。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侦破一案,挖出一窝,带出一串,形成小案大案,案中有案的连环套,涉及的单位多,人员也多,甚至牵涉到单位或领导,从而形成一个犯罪网络,相互包庇,情况十分复杂,犯罪分子单个相牵,群体相连,各自为政,各显其能,相互保密,绝不转易暴露,以免殃及自身,同时犯罪方式各目繁多、花样翻新、很难发现。
(五)发案部位增多,涉及面广,党政领导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的贪污贿赂行为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在党政领导机关的贪污贿赂犯罪案件中,有的牵涉人多,甚至个别地方的领导班子基本烂掉,还有的领导部门集体共同私分公款,在建筑行业的一些包工头为了揽到某项工程,不惜花重金行贿,打通所有关系网,拉干部下水,所以有群众反映某些单位是“建起一幢房子,烂掉一个班子,倒了一批干部”、“工程上马、干部下马”,其中一些职务较高的干部也参加了犯罪。
(六)顶风作案和持续作案突出。近几年来,不少犯罪分子我行我素,毫不收敛,顶风作案和持续作案,通过司法机关的严厉打击,虽然在某些人中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遏制了他们的犯罪欲望,但是,也仍有人臵国家法、党纪政纪于不顾,以身试法,顶风作案、持续作案。以深圳市为例,前年全市检察系统共立案查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300余件,涉案人数327人;去年1—6月,已立案查处职务犯罪案件202件,205人涉案,立案数高居不下。
三、职务犯罪的防治措施
为了遏制职务犯罪的增长,最大限度也减少这类犯罪,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强化监督体系,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权力不受监督和制约,必须导致腐败,这是由于权力本身的属性和特点,所决定的。为了防治职务犯罪的增长,在权力系统中必须强化监督和制约,建立和健全以下监督网络。据深圳市检察院介绍,最高人民检察院、省人民检察院及市人民检察院在今年年内都要设立侦查指挥中心,并分别建立一级、二级、三级侦查人才库。各级侦查指挥中心和侦查部门今年可以根据侦查工作的需要,随时调用本级或下级侦查人才库人员参与案件查办。
深圳市检察院说,职务犯罪侦查人才库的建成将全面提升深圳打击职务犯罪的水平和能力,深圳市检察院新设立的侦查指挥中心今后将可协调全市反腐败案件的查办。该中心有权指挥机动反腐队参加深圳市区两级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机动反腐队的加盟将极大提升区级检察机关办案的抗干扰能力。
1、强化党的监督。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党监督是最直接的监督。党对党员的监督既要严格、又要铁面无私、不徇私情。只要他是党员,就不管他是一般干部还是高层领导,都要一视同仁,必须克服党不管党,对党员监督软弱无力和不一视同仁的状态。
2、强化党的监督机构的监督。我国的专门监督机构有两个,即政府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政府监督部门是专门负责对政府门市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对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审计部门主要对事业单位的违法犯罪活动进行调查,对违法问题予以处理,对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但是目前我国的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作用还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这些监督机构的权力比较弱。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专门监督机构的权力,使其不受任何机关和个人的干扰。可借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廉政公署”的做法。
3、强化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职能,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是人民代表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和开展行政司法活动进行监督。具体包括对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是否正确贯彻实施完法和法律,是否正确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有违法、渎职行为等依法进行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这种监督职能,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等行为是一种强有力的制约和抑制,对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是不够的,以致造成权力失控,职务违纪、违法犯罪现象的滋生,本人认为需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充分运用审议权,通过一府两院工作报告的审议,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二是落实检查权,定期不定期对一府两院的工作进行检查,但不能流于形式,要找出根本问题;三是拓宽信访渠道,通过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强化司法监督职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组织法》的规定,人民检察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和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对于刑事案件的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选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依法保障人民对于违法的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控告的权力等,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对预防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接受贿赂、循私枉法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第30条第2款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这是我国司法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预防审判机关内部的贪污、受贿、循私枉法等犯罪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
5、强化社会监督职能。社会监督职能包括人民群众以各种方式和平途径对国家政治、经济工作进行监督。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人民群众的监督是最广泛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正确,充分行使监督权,是预防职务犯罪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如此同时,舆论监督也非常重要,新闻部门拥有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多种传播媒体,抓住一些典型的职务犯罪案件,真实、客观、及时予以报道,公开揭露职务犯罪行为,以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这对于遏制职务犯罪无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警示教育,警钟长鸣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二)加强行政管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职务犯罪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行为人利用职权犯罪。因此,加强管理,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来约束,规范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行为,是防治职务犯罪发生的重要方面。
1、权力适当分散,强化分级管理,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在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权力过分集中带来种种弊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客观经济调控体系,保证企业的依法自主经营,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强调责任制,加强监督,这不仅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也是很重要的。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级干部要身体力行,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本行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抓好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遏制职务犯罪的增长,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制订出一套有效可行的监督办法,防止监督流于形式或造成真空状态。
3、强化管理,堵塞漏洞。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要钱帐分管,领取现金、物资手续要完备;加强对现金、发票、印章、凭证的使用管理,加强对实物验收,入库存、保管、领用等制度,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依,堵塞漏洞,从管理上铲除职务犯罪的土壤和温床。
(三)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社会分配不公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脑力劳动都与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拉开差距,甚至出现“倒挂”,“研究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二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平均水平过低,在工业、建筑、商业等几大行业中,机关干部的工资几年来一直排在第九位以后,要预防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一个较有力的措施,就是适当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工资,使他们的生活水平不低于社会一般人的生活水平,并且还要略高一点,这样才能使国家工作人员有一个保持廉洁最起码的物质条件。
(四)加强政治思想和法制教育,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职务犯罪的产生,固然有其经济方面的因素,但在同等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下,有的干部犯罪,有的干部为政清廉,有的干部违法乱纪,有的干部奉公守法,关键是干部个人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有差别。因此,加强对干部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等教育,提高国家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是减少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当前形势下,应配合“三个代表”的教育特别是共产党员,特别要讲党性、讲修养、用党的章程严格要求自己,把法制教育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建立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消除极端个人主义、反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文化的影响,推广,扶持正义和正气,增强国家工作人员拒腐防变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五)加强全社会的综合治理。反对腐败、惩治职务犯罪,为政清廉,克己奉公,是一项长期的重大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和“打、防、教、改”并举的方针,组织各部门、各单位、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公安司法机关专门工作与群众工作相结合,各司其职,能力合作,动用政治、经济、行政、纪律、教育、法律的各种手段,进行全社会、全方位的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防治职务犯罪体系,从根本上预防,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参考书目:
①《党风廉政教育学习资料汇编》中共广东省纪委宣教室第4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1979年版第1468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检查院组织法》一书;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组织法》第30条第2款;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1条;
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⑦《中国共产党章程》一书。
第二篇:监狱系统职务犯罪情况分析 郭晓红
监狱系统职务犯罪情况分析
以番禺区检察院查处的监狱系统职务犯罪
为切入点
郭晓虹
摘要近年来,监狱系统职务犯罪呈现出多发和高发趋势,本文从番禺区检察院近年查处的监狱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发生的原因分析入手,探讨预防监狱系统职务犯罪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预防监狱系统领域职务犯罪,努力从源头上遏制倩败现象和职务犯罪。
关键词黑箱操作减刑假释工种分配
作者简介:郭晓虹,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检察院。
近几年,番禺区检察院立案查处了番禺区监狱系统案件4件4人,违规违纪3件3人。在办案中发现,监狱系统的制度漏洞极易引发贪腐行为,若不加以防范将造成严重后果。本文试从近年来查办的监狱系统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分析,对如何预防监狱系统职务犯罪提出建议。
一、监狱系统职务犯罪的特点
1.减刑制度“黑箱操作”。根据《监狱法》的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服刑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其中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减刑制度体现的 是法律对于犯罪人实行的“宽严相济”、“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政策,这本来有利于犯罪分子的积极改造,促使他们接受教育,遵守监规,早日回归社会。无奈这种减刑制度被某些有心人“黑箱操作”,将原本子虚乌有的发明创造,硬生生捏造出来作为减刑的手段。如该院经办的一件番禺区监狱案件,某监区负责考核、奖惩管理的副监区长和负责全面工作的监区长,为某经济犯递交的凭空捏造的汽车后视镜方面的发明创造专利证明材料上签上“情况属实”并加盖监区的公章,从而为该经济犯创造了减刑的机会。
2.假释申报猫腻多。根据《监狱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可以假释。”假释制度是为了促进犯罪分子的行为得到矫正,消除犯罪分子的恶性,达到让其回归社会的目的。但刻板的书面审查制度、人为因素较大的考核评分制度,使得徇私舞弊假释司法腐败案件屡见不鲜。如该院查办了违法违规的监狱腐败案件中,副监区长陈某利用分管考核、减刑、假释的职务便利,帮助服刑人员通过假释申报,并从中收取服刑人员家属的贿赂。
3.安排劳动岗位无监督。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罪犯劳动时间为一星期6天,每天劳动8小时,平均每周劳动时间不超过48小时,未成年犯的劳动时间减半。”在一视同仁的劳动时间内,不同的 工种却有着根本的差别,因此的监狱里面的工种分配就有“轻工”一说,某些犯罪分子为了谋得一份“轻工”,不惜用重金开路为自己谋得一份轻松如意的工作。如该院查办的案件中,在安排劳动岗位监区长说了算的制度中,监区长为服刑人员安排轻松的劳动岗位从中收取服刑人员家属的贿赂,从5000元到10000元不等,实行“过河”都要“湿脚”的方式,衍生为另一种司法腐败。
4.调监区调出“利益”来。大监狱小监区的管理模式本来是为了更好地管理服刑人员,配置警力,而且调配监区的服刑人员一般要经过主管监区的监狱长批准方可进行调监区,而监狱长一般情况下是很少跟服刑人员接触的,所以这管理制度看似健全完善。可是,该院经办的监狱案件中,就有服刑人员通过监区长走关系买通监狱长,从而轻而易举、随心所欲地进行调监区,当然帮助该服刑人员调监区的监区长和监狱长也随之调出“利益”来。
5.监狱代工也“营利”。由于监狱里的服刑人员是需要劳动的,而他们的劳动报酬跟市场价相比低很多,这从中就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利润,于是很多企业老板为了最大的赢利,也愿意让监狱的服刑人员代工,只要保证一般质量过关就没有问题了。该院监所科查办了一宗服装企业老板找到监狱的服刑人员代工,为了让监区长把好审查服装质量关、保证交货时间前交货等原因,分多次性共送了l0多万给监区长。
二、监狱系统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部分监狱执法人员执法意识淡薄、素质不高。监狱部分执法人员没有接受正式的法律专业教育,就业后也没有加强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只是按照传统的管教模式看守,对现实的执法认识模糊。以至于在执行常规制度、记分考核、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执法过程中,存在不少以权谋私、黑箱操作的行为,更甚是触犯了法律底线自己都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在办案中就出现一名监狱系统的干警在被调查(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过程中,为掩饰自己的犯罪行为,试图行贿我们的办案干警,开出的行贿金价码从5万升到5O万,天真的以为所有的执法行为都可以与金钱挂钩,由此可见监狱系统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和法律意识不高是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客观原因:刑法执行制度不健全,执法环节存在漏洞,社会环境消极影响。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刑法执行制度在实践中存在不健全的方面,如悔改的衡量标准没有具体详细的规定,容易造成执法人员执法不一。法院对减刑、假释没有进行实质性审查便作出裁定等。制度的不健全加上执法环节缺少监督,导致监狱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权力运作的封闭性不仅遮住公众的视线,就连具有监督职能的部门检察院和裁定部门法院也没能很好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反而为监狱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暗箱操作的犯罪行为提供了温床。在外,少数罪犯及其家属为了谋取减刑、假释、监外执行、工种分配等等,千方百计拉关系走后门,不惜用重金、美色等手段回来诱惑监狱执法人员,看似在世外 桃源的监狱执法人员也经不起诱惑,走上了违法犯罪的路子。
三、监狱系统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建议
1.改革刑法执行制度,量化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的认定标准。根据现行刑法的规定,悔改或立功是减刑的选择性条件之一,服刑人员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均可以获取减刑资格。同样悔改也是假释条件。但是刑法中没有具体规定“悔改”的衡量标准,因此监狱机关在执行法律政策的时候容易造成宽严不一,作法各异的情况。在这样没有量化标准的规定下,监狱管理人员对服刑人员的评定享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服刑人员及其家属很有可能利用这点与监狱管理人员进行权钱交易,通过贿赂监狱管理人员来获得减刑、假释机会,因此必须改革刑法执行制度,量化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的认定标准,使规矩成方圆。
2.改革人民法院对减刑、假释的书面审核制度。现时,人民法院对服刑人员的减刑、假释进行书面审查中,不需要讯问服刑人员、询问被害人等实质性审查,也不需征求检察机关的意见,更不需就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的表现情况进行调查核实,由于不了解服刑人员真实改造情况,只能以监狱提供的材料为基础进行审查,所以法院对减刑、假释的裁定权流于形式,无法正确判断刑罚执行机关报送材料的真实性,让减刑、假释权无形中交还给刑罚执行机关,让监狱机关既当足球员,又充当裁判员,难以遏制司法腐败问题的产生。3.加强检察院对减刑、假释、安排服刑人员劳动岗位、调监区、代工等程序的全程监督。根据法律规定,法院的减刑、假释裁定应当抄送检察院,但检察机关只有提出纠正意见的权力,并无权参与审查服刑人员是否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程序,而且监督也是事后监督。检察机关了解服刑人员在服刑期间表现的手段也是很狭窄的,一般也是通过监狱机关的书面审查材料,无法在日常的服刑期间进行全程监督。同样的对于安排服刑人员劳动岗位、监区分配、代工等程序的监督也不适合事后监督,一定要作出事前监督或全程监督,让检察机关充当“裁判员”,这样才能将
监狱系统的腐败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
第三篇:丽水市松材线虫病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丽水市松材线虫病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摘要介绍了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传播特点,总结了其防治措施,以期为丽水市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发生特点;传播途径;防治措施;浙江丽水
中图分类号S76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198-01
我国于1982年首次在南京中山陵的黑松上发现松材线虫病,浙江省于1991年首次在象山县发现,目前全省已有32个县市(区)发生松材线虫病,丽水市9个县市区中,缙云县局部发生疫情,莲都区和景宁县发现松材线虫病疑似症状。丽水市现有松林面积近46.67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33.8%,在全市森林资源中具有很大比重,因此松材线虫病一旦大规模暴发,将会给全市的森林生态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对全市近年来逐步建立的“中国生态第一市”、“华东天然氧吧”、“浙江绿谷”等品牌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直接给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林农增收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工作,对保护丽水市森林生态景观、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传播特点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疫病,具有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传播迅速等特点,一旦感染,无有效除治办法,俗称松树“癌症”,是国际国内重大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1-2]。松材线虫病是由线虫引起的、以松墨天牛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松树病害,具有4个特点:一是寄主种类多、分布广,松材线虫病寄主以松树松属树种为主,少数为非松属针叶树;二是适生区范围大,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其适生区;三是传播蔓延迅速,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主要靠媒介昆虫和人为携带病木材及其制品所致。四是致死速度快、防治难,由于松材线虫和松墨天牛大部分时间均在寄主树干内取食、危害,防治困难,松树一旦感病很难治愈,发病速度快,最快的40 d以上即可枯死。
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途径有2种:一是自然传播,通过媒介昆虫携带松材线虫病传播到邻近的松树,截至目前,我国发现的能携带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有5种,即松墨天牛、小灰长角天牛、台湾长角天牛、松纵坑切梢小蠹、黑翅土白蚁,主要是松墨天牛。自然传播一般为近距离的林间传播。二是人为传播,带有松材线虫和传播媒介的病材、病枝、苗木及繁殖材料、松木包装材料等通过人工、运输工具等扩散,这种传播方式不受自然屏障限制,而且速度快,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危险的传播方式。防治措施
2.1把好检疫封锁关
把好检疫封锁关是防止松材线虫病传入或远距离传播的重要手段[3]。发生区封锁疫木,防止病源人为传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生区砍伐以及收购、销售、存放、携带、使用病木及其产品。对松属苗木繁育基地、贮木场和木材加工厂开展产地疫情调查,详细登记松材的带疫情况,一旦发现有松材线虫病的发生情况,要下发除害处理通知书,责令限期对疫情进行除害处理。同时根据产地检疫结果,对要求调运的松属苗木和繁殖材料、松木及其制品数量进行全面核实,严禁带疫苗木、木材及其加工产品进入市场流通。调运疫区的松材线虫病寄主植物、繁殖材料、木材及其制品必须实行检疫要求书制度,要事先征求调入地森检部门的意见,并按照调入地的检疫要求书内容,进行严格的现场检疫检验,确认未携带松材线虫病方可签发植物检疫证书,并及时通知调入地森检部门。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或木材检查站)要配备专职检疫人员,对过往的松材线虫病寄主植物及其产品实施严格的检疫检查,严禁未通过检疫的松苗、疫木及其制品调运。各地森检部门对来自发生区或来源不明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要进行复检,发现带疫就地销毁;确认无松材线虫的繁殖材料要经过1年以上隔离试种,确认没携带松材线虫方可分散种植;对松木及其制品活包装材料要实施跟踪调查,严防疫情传入。要定期对该地区用材单位进行检疫检查,杜绝非法购买和使用疫情发生区松材及其制品的行为。
2.2全面清理病死木,加强营林措施
在发生区采用枯死1株砍伐1株的方式进行清理,并就地烧毁,包括树干、木材、枝桠、根桩等,都要进行除害处理,杀死其中的线虫和传播昆虫,防止其再次传播。为保证除治成效,实施清理病死树和病区皆伐时,所有伐桩高度应低于5 cm,病区除治迹地要清理干净,不残留直径1 cm以上的松树枝桠。所有病木除害处理必须在3月底松褐天牛成虫羽化前全部结束。运用营林措施,优化林分结构。砍伐枯死树和改造相结合,对松林进行更新改造,调整树种结构,封、造、补相结合,在原有松林中,补植枫香、木荷等阔叶树,部分松木纯林演变成混交林。在松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强抚育管理,搞好卫生伐,注重林内枯死松木的清理工作,确保林内通风通气,降低松褐天牛害虫的种群数量,使松林林分结构得到最大优化,提高松林自身抵抗病虫的能力[4]。
2.3加强防治宣传工作,做到治早、治小、治了
松材线虫病发生与危害规律决定了病害除治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其防治工作关系到丽水市乃至全省的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关系到广大林农的根本利益。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工具,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松材线虫病的危害性,增强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要依法采取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积极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以“疫病不除、预防不止”的决心,切实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工作。要搞好监测工作,早发现,早治理,在疫情发生面积小、危害程度轻时下大决心、下大力气进行防治,尽量把松材线虫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3参考文献
[1] 汪中良.安庆市松材线虫病的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160,165.[2] 李鸿飞.浅述松材线虫病的防控对策[J].现代园艺,2010(8):41-42.[3] 方贤华,郭树林,翟田俊.舒城县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179-180.[4] 王国明,赵颖,陈斌,等.松材线虫病除治迹地自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动态变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2):170-177.
第四篇:浅谈环保部门职务犯罪特点与原因及对策
浅谈环保部门职务犯罪特点与原因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环保地位提升、权力加大、资金增多,环保领域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领域之一。为有效预防环保系统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宾川县人民检察院预防科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与有关单位座谈等形式,了解和分析了环保系统易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环节,浅谈如何治理和预防环保系统职务犯罪行为的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环保部门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现状和特点
(一)当前环保部门职务犯罪案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经过30多年地努力,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全所未有的发展速度,震惊世界的眼光,我县也像全国一样飞速发展。但由于前面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环境保护。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种环境问题引起的矛盾越来越复杂。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一些地方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不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增长;只顾向前,不计长远,考虑局部利益多,考虑全局和集体利益少,加上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监管、处理、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导致全国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环境保护和经济飞速发展不配合,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感,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金山银山更要绿水清山,环境保护已经摆在各地方政府重要工作日程上来。在维稳工作方面,由于环境保护问题引起群体事件排在所有群体事件的第三位。这就充分说明环境保护工作极端的重要性。
环保工作之重要相对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在环保系统内部甚至出现了职务犯罪蔓延的苗头。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9年12月,全国环保系统有563人被立案查处,且案件数和涉案人数逐年上升。如2007年,环保系统违纪违法案件比2006年增长88%,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数比2006年增长216%。这充分显示:环保系统职务犯罪案件数量在增加,大案在增多,犯罪手法不断翻新,手段更加“智能化”,隐蔽性越来越强。环保系统已成为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高发领域之一。
(二)环保系统发生案件的特点
第一、权力的滥用是发生职务犯罪的最大祸源。从近几年环保系统发生职务犯罪案件本质看,受贿、贪污、挪用案件居多,这些违法违纪者以部门负责人、业务主办和财务人员居多。因此,权力滥用,权力金钱化,以权谋私是此类案件的基本特征。如:湖州市环保局局长、党组书记王安健案(2005年5月,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王安健非法受贿16.5万元,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苏月来受贿10.3万元,判处有期徒刑10年;童国权受贿6万元,判处有期徒刑3年。与此同时,另有多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12名党员领导干部中有6人被开除党籍,3人被开除公职。),温州市原环保局局长叶钢炼案等。
相关案例:
王安健案:“收买”从7年前开始
这些以排污、治污为己任的管理人员,怎么会遭受深度“污染”呢?这要从湖州市环保局与环科所之间的关系说起。
环科所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三废治理工程设计等业务。许多业务都必须由环保局审查或验收,而实权就掌握在王安健等人手里。
从1998年春节,乔建新来到苏月来家,以“拜年”为名送上3000元。1998年6月,王安健从建设局副局长升任环保局局长,半年后又收受乔的两万元“拜年费”。之后两年,每逢春节,乔都送钱“贺岁”。
改制“成全”权钱交易
2001年开始,该所开始转制。由沈顺雨等6人出资组成股份制企业,但仍沿用原来的名称和资质,仍与环保局合址办公,行政管理的表象非常浓重,给人造成仍是环保局下属单位的错觉。
转制后,环科所暗地里每年还是向环保局交一些钱,用于干部福利,目的是希望环保局帮助拓展甚至垄断业务。这种不彻底的改制成了此后权钱交易大行其道的深刻根源。
“企业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在一起,还以为你也是环保局,他巴不得你做业务,到时候拿来批批也快。”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此后,拥有同济大学硕士文凭的沈顺雨成了法定代表人,他全面继承前任负责人的经验与做法,继续“拜年”。
据查实,沈顺雨给王安健、苏月的钱大大超过前任。“前面的送了11.7万元,他送了37万元,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对方给他灌输的思想就是,要办事就一定要送钱。”何国富说。
收来的钱都已经发霉
湖州市纪委纪检监察二室主任姜斌说,从案子查处过程来看,受贿者一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这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二是随大流思想,认为“某某人也有”,就收下了。
王安健等人就认为行贿人都是本单位干部,乔还是局党组成员,都是“自己人”,比较安全。王安健的钱一直放在上海儿子家,分文未动。王安健认为,如果到退休都没事的话,再来“处理这个事”。所以,当检察机关找到这只密码箱时,里面的人民币有些已经开始发霉了。鉴于王安健能主动交代问题,司法机关在量刑时给予了从宽处理。
侥幸是他们共同的心态
而苏月来,在该案刚暴露时候,组织上曾给过他一次机会,让他争取从宽处理,但侥幸心理让他失去了最后的机会,他是这一窝案中被判刑期最长的一个。时至今日,苏月来对自己的行为依然执迷不悟,把自作自受归结为“天意”。
也许,在该案中,最难过的该属童国权。他原为湖州市环保局建设项目管理处处长、市管后备干部。因为对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有自首情节,被减轻处罚。想到案发第二天本可以参加副处级干部选拔考试,他更是万分痛心:“主要怪自己,没好好把握,怨不得别人。我要这个钱干吗?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叶钢炼案:检方指控,叶钢炼自2005年至2008年任温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期间,其手下的一处室副职刘自荣为岗位调动和升迁,先后送上现金共计人民币10万元、港币8000元、美元1000元,叶钢炼予以收受。在叶钢炼的支持、关照下,市环保局聘任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刘自荣为开发监督处副处长(主持工作)。2008年3月,刘自荣竞聘中层正职,同年5月被温州市纪委“双规”后,叶钢炼主持温州市环保局党组会议通报竞争上岗情况,仍决定拟任刘自荣为温州市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
温州化工总厂原负责人张建国为感谢叶钢炼在职务提拔、环保项目审批、验收等工作中对其的支持、关照,在1999年至2008年间先后14次送给叶钢炼现金共计人民币17.6万元,叶钢炼均予以收受。2008年5月底,担心出事的叶钢炼退还给张建国人民币3万元。
第二、无视法纪,违章办事。当前一些企业主为了逃避或减轻环保监督和处罚,大肆行贿,拉拢腐蚀环保干部。使一些干部违反规定审批、出假监测报告、随意减免排污费或协商收费等。导致个别干部无视法纪,贪图钱财,接受企业受贿。如:贵州省清镇市原环保局局长杨贵斌案,遵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原站长黄源案等。
第三、发案集中,窝案频发,是当前发生职务犯罪的案件又一特征之一。而环保系统职务犯罪案件主要集中在环评、固废、财务、人事、污控重点岗位,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已成为违纪违法案件易发多发的“高危地带”。且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窝案、串案明显增多,部门集体参与违法犯罪。如:湖南浏阳环保腐败案中,环评单位将环评项目收费金额的35%以“协作费”名义返还给浏阳市环保局,这些费用也被贪腐者部分侵吞,此案共立案查处12名党员领导干部。
二、易发生职务犯罪的环节及危害
只要是权力机关,都有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可能。经调查分析,环保系统在行政审批、排污许可证管理、环保执法、行政处罚、排污费征收、环境监测等环节则是职务犯罪的易发地。
(一)滋生职务犯罪的主要环节
1、项目管理。随着环境保护力度日益加大,建设项目审批前臵,实施“一票否决”,项目审批、验收往往是同一科室负责,在机制上就存在漏洞,也就易滋生腐败。导致个别人用这种“特权”借机吃、拿、卡、要,甚至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2、排污许可证管理。目前实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工作,主要污染物控制形势严峻,在日常的排污许可证发放和管理中,业主为取得排污权,贿赂环保干部,导致环保干部违反规定,随意发证或违规发证等。
3、环保行政执法。由于企业环境管理很不规范,存在偷排漏排、环保设施不正常运行等违法排污行为。企业为了逃避处罚,行贿执法人员,个别现场执法人员对违法行为视而不见或发现后大事划小(提出较低额度的处罚金额)或隐瞒违法行为(不提出处罚意见),接受企业受贿,导致执法人员履职不到位、到位不履的现象时有发生。
4、行政处罚。在行政处罚中,业主为了减轻处罚或不受处罚,向环保工作人员行贿。致使环保人员对提出的违法处罚案件的处理上不按程序处理,或在处理中有失公平,不按规定随意大幅度降低处罚种类或处罚金额额度。
5、排污费征收。业主为了降低成本,少缴排污费,向环保工作人员行贿。在征收过程中,征收员不如实核定排污量或不依据排污量协商收费以及随意减免排污费等。
6、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报告作为认定企事业单位是否达标排放的依据,企事业单位有可能为获得达标排放的依据而贿赂环境监测干部或技术人员,违反有关规定,为企业出具监测假报告。
(二)职务犯罪案件的危害
环保系统职务犯罪问题造成的危害可谓损失惨重,危害极大。首先,给国家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阳宗海砷污染事件造成上亿方水体受污染,周边上万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影响,当地旅游产业受到致命打击。其次,影响环保形象。宁波市环保系统腐败窝案,在当地产生恶劣的影响。第三,导致执法难、难执法,造成“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三、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原因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样,职务犯罪也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找出原因,将职务犯罪消灭在萌芽中。我们认为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
职务犯罪行为滋生和蔓延主要与社会风气、教育、制度、监督等因素有关。
1、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社会环境决定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当前社会上不良风气盛行,对国家干部的吃吃喝喝、贪图享乐等不良习气不以为然,且攀比心态致使一些环保干部心理失衡,从而渴求通过手中权力换取金钱上的补偿。
2、法律法规不完善。权力腐败之所以能产生并迅速发展,与政策、法律、法规存在漏洞是密不可分的。职务犯罪分子就是善于寻找政策漏洞,只要政策本身具有这样那样的漏洞,权力腐败就会很快地渗透进去,在其中开始滋生和发展,并很快形成规模。特别是监督机制存在缺陷,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措施。
3、思想教育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理想信念丧失,价值取向偏移,消极腐朽的东西滋长。
4、制度落实不到位。各项制度执行不力,特别是党风廉政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纸上写的多,嘴上说的多,墙上挂的多,认真落实少。有些同志对制度规定熟视无睹、漠然处之,使规章制度形同虚设。
5、监督不到位。环保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局外人很难了解,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内部监督机制虽有,但不健全或监督不到位。
6、查处不力。环保系统纪检监察部门人员少,或只有兼职人员,特别是县级环保部门大多没有专职纪检监察人员,致使在查处案件,了解、收集情况等人手不足,查处力度不大,使一些职务犯罪分子侥幸逃过打击,滋生新的犯罪。
(二)主观原因
环保系统职务犯罪问题的发生主要与环保干部的自身素质有关。
1、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价值取向偏离。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少数环保干部放松了对自己的思想改造,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滑坡,单纯强调工作的艰苦性,忘记了应尽的责任,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一味追求享受,偏离了一个合格环保干部的轨道。
2、侥幸心理和盲从心理。客观上的打击不力,造成个别职务犯罪分子逃过一劫,使部分意志不坚定的人产生错觉,觉得有人职务犯罪也没有事,自己不做太吃亏,盲目跟从。同时,个别人自认为职务犯罪手段高明,做得天衣无缝,抱有侥幸心理。
3、特权思想和利益驱动。由于环境执法还不很规范,环保人员不足又使环保管理权力过于集中,极少数人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看成自己的特权。同时,个别单位受利益驱动,钻法律空子,重罪轻处,形成集体职务犯罪。
四、预防环保系统职务犯罪的建议和对策
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严密的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体系,从源头遏制职务犯罪蔓延的趋势。
(一)预防环保系统发生职务犯罪行为的建议
1、项目管理。要推进科学的审批管理机制建设,制定责任追究制度,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一是要建立环境评估机构(中介机构),对环评文件是否符合要求出具评估结论,环保部门依据评估结论对项目进行审批。二是建议环保项目审批与验收分离,具体验收可以委托环境评估机构对项目是否达到验收要求进行评估,提交评估报告,作为环保验收的依据。由另一部门组织验收。三是要明确环保行政管理、环评机构、评估机构三者之间在项目审批和验收工作中的权与责,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并加强监督。四是建立重大项目环保审批集体审议制度,重大决策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进行征求意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和举行听证制度等,促进环保审批和决策的民主化。五是建立环保咨询专家库,在建设项目评审中,采取随机抽取参加建设项目评审,有效预防项目审批过程中的腐败问题。
2、排污许可证管理。要结合总量减排、项目审批等加强对排污许可证的发放与管理。一是建立地区排污总量与发放排污许可证总量的台帐,对污染物总量实施动态管理。二是加强总量控制制度的落实,排污量的分配要集体研究,建立总量分配限额审批制度。三是要建立污染减排“以奖代补”制度、排污量购臵制度或排污权交易制度,不能把排污权交由环保干部自由分配,对没有总量空间的地区推行总量交易市场机制。
3、环保现场执法。进一步规范环保执法,加大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一是建立严格的环保执法程序,使环保执法人员按规范程序执行,有利于监督,有利于预防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二是要落实环保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规范,明确权与责。三是开展执法监督专项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防范失职与渎职行为发生。四是建立执法人员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并实行责任追究。
4、行政处罚。进一步规范环保行政处罚程序,并实施处罚公开。一是成立集体研究环境行政处罚决定的机构,并开展工作,形成集体决策机制。二是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严格按照环保部门规范的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若干意见,防止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三是要在新闻媒体上或环保网站上公开,即要确保执法公平,又要震慑违法行为。
5、排污费征收。进一步规范排污费征收程序,坚决杜绝协商收费行为,加大排污费稽查力度,进一步加大排污费征收审计力度。一是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关于环保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后经费安排的实施办法》规定,完善排污费征收程序,进一步规范排污费的征收。二是对排污费征收进行公开,同时对企事业单位核定的排污量进行公开。三是加大对拒缴排污费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收费依法、公正、公平。四是对排污费的征收时限以及环保干部的责任要明确,并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未履行收费职责进行严肃处理。五是加大排污费征收工作的稽查和审计。
6、环境监测。环境监测领域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监测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更要加强技术犯罪易发生环节的监督和防治。一是利用技术犯罪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提高技术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加强管理,完善监测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并建立相应记录,同时要对监测的重点环节建立相应监督机制。三是制定技术失误与人为因素导致环境监测报告失真的明确界限和惩处办法,依法追究人为因素导致环境监测报告的相关人员责任,严厉查处环境监测职务犯罪行为。四是对设在环保系统环境监测单位的环境评价和咨询机构,特别是存在的环境评价机构,要与环境监测机构完全脱钩,成为独立的中介机构。
(二)预防环保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
通过分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应从以下几方面去解决:
第一、强化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制约,用规章制度遏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一是进一步突出监督重点,增强监督“效力”。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要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督。加大对环保行政审批、排污许可、环境执法、排污费征收、环境监测的监管力度,保证各项权力正确运行和使用。二是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各个环节严格的责任制度,彻底改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应当特别重视的是,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仅只是预防职务犯罪发生的前提和基础,规范运作、严格执行既有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关键。三是实行权力合理配臵和监督。过度集中的权力是滋生腐败、滋生贪污贿赂的肥沃土壤,也是导致武断专横、滥用职权、权责不分、管理混乱的根源。因此,对过度集中的权力要采取分权原则,如在项目环保审批、验收要做到“审”、“验”分开,加强相互之间的监督和制约才能有效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四是建立干部轮岗制度,并实施干部交流。通过干部轮岗交流,既可以加强干部培养,也可保护干部,可以有效预防腐败问题。五是保证必要的环保工作经费。虽然目前达不到“高薪养廉”,但需要保证环保工作经费,如果环保执法者没有经费找其他出路,就会直接导致或诱导职务犯罪问题发生。
第二、加强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能力。通过学习,努力提高环保人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信念,身体力行;牢固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当人民公仆,不为名利所动,不为金钱所诱,严以律已、勤政廉政,真正为民掌好权、用好权;奉公守法,荣辱不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在诱惑面前不低头,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一是加强法制教育,提高环保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要加强法制教育,重点学习《刑法》中关于职务犯罪的有关内容,深刻理解什么是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以及侵占罪、挪用资金罪、商业受贿罪?同时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的教育活动,以便了解构成职务犯罪要件,增加分辨罪与非罪的能力。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公职人员的从政道德意识。必须端正公职人员的思想,提倡从政道德,提高整体素质,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三是保持心态平衡,不可盲目攀比,切忌侥幸心理。现实生活中不平衡的事到处都有,哪个单位都有,每个人都有,许多违法犯罪者,都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心理产生不平衡,总想通过歪门邪道找回失衡心理,结果误入歧途。
第三、打防结合,严厉惩处,增强对职务犯罪行为的震慑力。在实际工作中,仅有宣传教育、制度建设并不是万能的,要想取得预防职务犯罪的最终效果,还必须坚持打防结合的原则,不断加大打击的力度。纪检监察部门与司法机关要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职务犯罪行为,始终保持强大的对职务犯罪行为的震慑力。特别是纪检监察部门应发挥查处国家工作人员违纪行为的职能优势,对违纪行为严格依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决不能姑息迁就。
通过对环保系统易发职务犯罪环节及预防对策的分析和归纳,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环保系统职务犯罪行为的特点、发生原因,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行为的发生,进一步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环保事业健康发展。
第五篇:浅论职务犯罪产生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浅论职务犯罪产生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作者:王少辉
【摘 要】职务犯罪在目前我国正全面建设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的今天是一项亟待解决的的重要问题。职务犯罪,本文对其定义以及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提出了如何对职务犯罪进行防范预防,强调了防范警示在控制职务犯罪中的意义。
【关键词】职务犯罪;贪污;腐败;防治
近年来职务犯罪案件越来越多,主要由于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人民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与改变。案件涉及人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职务也越来越高。案件涉嫌金额也在不断增大,涉案手段越来越恶劣。由于职务犯罪涉案人员多为管理人员,与普通犯罪相比,职务犯罪的影响更大、更为恶劣。因此,对于职务犯罪要引起高度重视。职务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职务犯罪指的是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它的本质特征是权力商品化,犯罪人利用社会公共权力进行“权钱交易”,以满足个人、家庭或小集体利益,其犯罪造成的危害较之其他刑事犯罪相比更甚,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
职务犯罪属于刑事犯罪的一种,从已被揭露的大量犯罪案例来看,职务犯罪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尤为突出的是有: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分析可得,主要原因就是在权、钱、色这三个环节上存在着很多漏洞。总体来讲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贪官级别越来越高 腐败危害越来越重
众多职务犯罪的首要特征是位高权重,贪污受贿。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从犯罪的主体上看,涉嫌贿赂、贪污的官员职务越来越高,正职领导干部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涉嫌贪污受贿的都是基层的直接管财务的厂长、会计、采购员,出纳等,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是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如在辽宁沈阳查处的慕绥新案件中,竟有16人是“一把手”,他们的腐败行为,给党和人民群众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危害,甚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会影响一个地区的风气。
1.2 品行不端正,情趣不健康
检验一名领导干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尺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生活的堕落跟经济的犯罪,一直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部分干部的堕落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开始的,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忍受不住诱惑,就会背叛自己的誓言,贪污受贿、权色交易,最终道德败坏,沦落成人民的罪人。最近很多地方发生的贪污案,被查处的领导干部都有以下共同点:经济贪婪、生活腐败,做人的底线丧失殆尽。这些领导干部平时看似道貌岸然,讲话振振有词,有的还把自己打扮成为一方百姓殚精竭虑的公仆,而背地里的生活却是醉生梦死、穷奢极欲。产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2.1 政治立场动摇
列宁说过这样一句话:“政治上有修养的人是绝不会贪污的。”列宁说的政治修养就是党性修养。很多贪官对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对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做了错误的判断。河北省原常务副省长丛福奎,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国家电力总公司原总经理高严,都是从丧失了政治信念后开始堕落,丛福奎甚至成了佛家弟子,被封了法号。很多贪官都烧香拜佛,寻求保佑,但最后也没有躲过牢狱之灾和灭顶之灾。
2.2 道德防线崩溃
吉林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姜德志说过:“我了解的贪官,走向犯罪都是从道德败坏开始的,都是从行为操守不检点开始的”。
2.3 法律意识淡薄
所谓法律意识就是人们对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权力的属性是它的腐蚀性和扩张性,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为边界,你运用权力的程序就把握不住,你就要脱离法律的轨道,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4 侥幸心理作祟
贪官们为什么要贪污受贿?不该得的钱你得到了,这钱是不合法的,也都是知道的,但为什么还要想得到呢?都存在侥幸的心理。众多贪官的经历证明:这样的侥幸心理要不得。因为人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存在、精神生命存在和社会生命存在三位一体的。你的精神生命之所以受到创伤,是因为你真的贪污了。因为道德的谴责、对法律的恐惧感也伴随而生。
2.5 特权思想严重
通过两种方式表现特权思想,一是犯罪干部中很多人员将党与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利变成了自己的特权,将自己以管人者自居,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认为自己有用特权,认为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的约束。实际却是,当腐败分子受到惩处在进行自我反省时会提到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监督我,就不会有如此的下场”,此时后悔已经晚了。二是忘记了”权利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的重要宗旨,完全没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人民群众也颠倒了主仆的关系,观念淡薄,糊了了干部的本职是为人民服务。3 职务犯罪的防治对策
打击是惩治职务犯罪的治标措施,预防才是治本之策。人们往往关注打击职务犯罪而忽视预防工作。惩办贪污腐败,令人解气,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以减少国家和人民群众的损失,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预防职务犯罪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育是反腐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不少事实证明,“千腐败、万腐败,都是思想先腐败。”陈希同、成克杰、王宝森、胡长清、程维高等,这些高级干部之所以堕落,都是从思想蜕化变质开始,逐步滑向腐败深渊的。
3.2 制度建设是预防腐败的保障
香港廉政公署有一句口号:“有健全的管理就会减少贪污的机会。”从已经暴露出来的案件中,也反映出我们在制度建设方面的缺失,还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3 监督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关键
当制度的执行不被保障,在制度“无效”的情况下,就需要有效的监督。在成克杰、慕绥新等腐败的案件中我们不能看出,这些人在作案时跨度大,时间久,并且越来越严重,而且有很多都是边腐败边提拔。这就应该引起我们的强烈反思,在我们的监督体系下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我们的监督体系不能发挥其效用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首先,要客观的认识到通体监督的局限性,要解决监督主体依法独立监督的制度保障。其次在对各级“一把手”强化监督的同事,也要加重党组织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责任,如有状况发生要追究他们的失察之责。再次各监督主体要各负其责,同时还要形成合力,将监督重心迁移,重视公职人员的道德监督和党纪政纪监督,不要等到发展成非常严重的犯罪时才来算账。这对党和个人都是极大的损失。四是依法依纪监督,这样才能建立健全发现机制和惩戒机制,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能法外开恩。
在工作中,必须贯彻党中央关于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三位一体”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寻找最佳的预防职务犯罪方法,才能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光显,张泗汉.贪污贿赂罪的认定与处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2]李文燕.中国刑法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8.[3]朱丽欣.查办贪污贿赂案件执行手册[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4]陈志军.关于当前受贿罪若干问题探讨[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5]陈正云,文盛堂.贪污贿赂犯罪认定与侦查[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6]高铭暄,马克昌.刑法热点疑难问题探讨[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