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粮食安全问题-环境管理(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15:4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与粮食安全问题-环境管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与粮食安全问题-环境管理》。

第一篇:环境与粮食安全问题-环境管理

环境与粮食安全

引:所谓粮食安全,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

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 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 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

一、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1、在生产层面上:

从 2003 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 6 年丰收,年均增幅 3.56%, 没有现延续多年的每 3 年有 1 年粮食减产的局面。2009 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纪录,达到 5.308 亿吨,提前完成 “十一五”规划要求。(“十一五”规划实在2010年完成)

2、在供给层面上:

在2012年,进口的粮食超过了7000万吨,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低于 95%(这突破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的红线)(在4月10日举行的中国社科院2013年农村绿皮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上)。并且近年国际粮价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出现产区缺口严重现象,例如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 7 个主销区,产需缺口由 2003 年 485 亿公斤扩大到 2007 年 550 亿公斤左右。

3、在需求层面上:

我国粮食需求量逐增,从品种结构看,小麦和稻谷消费需求量缓慢增长,玉米和大豆需求量增长较快,超过80%而其他粮食消费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从消费区域看,农村和城镇口粮消费总量在逐步减少。主销区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部分粮食主产省的粮食消费也有较大增长。

二、危害粮食安全的环境问题

(一)自然环境

1、大气环境

(1)在高浓度污染物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称坏死斑),或者植物叶片直接枯萎脱落;(2)在低浓度污染物长期影响下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产生不可见伤害,即生理机能受到影响,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坏。

(3)大气污染减弱作物生长势,降低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使植物病虫害危害加重。☀ 以空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为例(“酸雨”对于农作物的危害)

“酸雨”使水稻叶片变成淡绿色或灰绿色,长有小白斑,随后全叶变白,叶尖卷曲萎蔫,形成枯熟,最终全株死亡;小麦的麦芒变成白色;而使蔬菜以及果树的叶子脱落,造成植物死亡或者果实脱落等症状。

酸雨首先导致土壤酸化。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过量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也能加速土壤

矿物质营养元素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酸雨还能诱发作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如四川的一个发电厂附近酸雨区域受害菜地达11.3%。其中酸敏感蔬菜蕃茄、芹菜、豇豆和黄瓜产量可下降20%;而中等敏感性的生菜、四季豆和辣椒产量下降10~20%;抗酸性较强的青椒、甘蓝、小白菜、菠菜和胡萝卜产量下降低于10%。

☀以空气中颗粒物污染为例

2、土壤方面

(1)土地流失与荒漠化:

水土流失是中国生态退化的普遍问题。三个地区的例子:东北、西北和华南。东北--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以及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是中国的粮仓。在过去的60年里,东北黑土层的厚度从80多厘米急剧下降到不足30厘米。土壤有机质的密度从12%下降到不足2%。大约85%的土壤缺乏足够的营养。水土流失和退化的原因包括过度耕种、滥用化肥和过度砍伐。反过来,水土流失造成了更加频繁的干旱、洪水和沙尘暴。

我国沙漠占到中国国土面积的27%。并以每年3400平方公里增加。造成河流和湖泊干涸(导致土壤盐碱化,因而无法种植农作物),对1亿多人构成了直接的威胁。特别是,荒漠化造成农田和牧场退化,从而造成农作物产量的下降。

同时乱砍滥伐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4%,只有少量的原始森林得以保存。并且以年均5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采矿和砍伐破坏了山区的森林,从而造成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减少了蓄水能力。

(2)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严重影响这粮食的安全,主要来源是工业废弃物、采矿活动以及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

第一,化学和其他工业设施排放出的污染物和有毒物质,减少或杀死了植物。农村工业造成的污染比城市工业更为严重。

第二,中国存在大量的小矿场,尤其是小煤窑,因为中国将近70%的能源需求依赖煤炭。煤炭的废弃物--包括硫化物--以及其他的有毒化学物破坏了相邻地区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

第三,过度使用化肥和杀虫剂也是土地污染的原因。南方:

广东土壤污染调查:部分地区农作物被毒死

韶关大宝山矿区的上坝村老百姓就是因为长年吃这种“毒菜”与“毒大米”而成为著名的癌症村,很多村民年纪轻轻就死去。研究表明,人们长期用受镉污染的水进行灌溉稻谷,使得此地稻田重金属超标率高达70.9%,严重污染。人们食用后致使镉在体内蓄积,造成肾损伤,进而导致骨软化症,周身疼痛,称为“痛痛病”。

北方:

占全国粮食总产五分之一的东北黑土区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减少了50%,并在继续变薄,几百年才形成一厘米的黑土层正以每年近一厘米的速度消失(黑土层变薄,是指黑土地的有效耕层变薄,直接导致支撑粮食产能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加上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以工业废水的污染,使产量剧减。现在农药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成为土壤污染源。

3、水资源方面(1)水资源短缺

中国的水资源人均水平占有量比全球平均水平低25%。随着人口剧增使得农业的耗水量由70%增至80%,但是由于水质污染严重及工业和家庭用水的增长,对农业用水构成了威胁。

2010年云南干旱事件导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730万亩,其中秋冬播农作物受灾32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9.8%,水果、茶叶、蚕桑、橡胶、咖啡五类经济林果受灾1482万亩,占总面积的81.8%。云南省小春粮食减产约60%。

(2)水体污染

据统计,全国有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利用污水灌溉农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也受到污染。环境和水资源污染降低了我国粮食农产品的质量,污染又加重了水资源短缺,造成生态脆弱,旱涝频发,影响粮食生产的增长,降低了粮食的有效供给能力。

2006年的一项研究调查了中国30条带着处理水入海的大河。结果显示,长江、珠江、黄河、闽江和其他一些河流排放的污染物比上一年大幅度增加。在主要的污染物总量中,化学需氧量占到86.3%,营养盐占到12.5%左右,其余的则包括油污、重金属和砷。

北方:2012.3.26山西汾阳26个村庄农作物因河水污染颗粒无收

振兴化肥公司排放废水污染河流,在农民先后种植辣椒和玉米后,全部绝收。经调查其排放废水中COD是1020毫升每克,高于化工行业的COD的含量应该是150毫升每克。氨氮含量为103毫升每克,远超是化工行业的75毫升每克,严重超标。

山东等地企业将污水用高压水井压至地下致水污染。地下水会一直向下渗透,甚至到达地下300米以下。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会一直沉淀在土壤底层中。土壤表层污染还可以通过燃烧使污染物挥发掉,但地下土壤底层污染则长期无法根除,直接影响到农作物,人一旦食用了被污染的农作物将对人体产生直接影响

(二)社会环境(1)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剧增、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人均灌溉量下降和作物产量随过量使用化肥而减少时,人均粮食产量每年约下降了0.5%)。

中国在近50年里,人口增长了2倍多。人口的规模给土地带来了巨大的不均衡压力,在中国西部的沙漠地区及西藏等地,人口压力微乎其微;而在东部沿海省份尽管只占中国15%的面积,但却拥有中国41%的人口。

(2)城市化

城市化造成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劳动力数量减少、农业劳动力素质降

低。

1996年至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由1254.8万公顷,减为10427.8万公顷,人均耕地由0.106公顷降为0.094公顷。耕地的减少直接导致了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减少。1998年后粮食播种面积也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而迅速减少,减少的速度甚至比耕地的还要快,到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已经降低到1 000万公顷以下。在耕地减少中,建设用地数量自1999年以后有明显地上升趋势,到了2004年增长到29.3万公顷,所占比重达到了22.6%。虽然从占耕地减少总额的百分比来看,建筑用地并不是最大的,但是从各年占用面积变化情况来看,建设用地占地面积在逐步增加,并且预期近几年内还将不断增长。

并且城镇建设占用的大多是平原地区土壤肥力高、农业劳动力集中度高的优良耕地,数据显示,2000年全国有5000万失地农民,在2001-2004年4年间,大约又增加了670万,虽然每年中国耕地都有占有补,但却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如2004年建设占用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占72%,而补充耕地中有灌溉设施的仅占34%;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数是居民点周边的优质高产良田,补充的耕地多来自未利用的原开发用地。由于占多补少、占良补差,使得城镇建设的过程加快了耕地质量下降的速度。

中国2006年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2.99%。城镇人口比重增加的另一面则是农村人口比重逐渐减少,有数据显示中国农村人口总量从1996年开始减少。而且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相对趋向高龄化。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弱化。

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 对于国家:

从保护耕地政策、独生子女政策、灌溉系统投资、南水北调工程、大规模造林运动和退耕还林工程六个方面入手。

1.保护耕地

为了遏制耕地的减少和保护未来的粮食安全 2.独生子女政策

减少人口压力造成的用地紧张。3.国家对水利系统的投资

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庞大投资,实现粮食自给。灌溉系统上的开支是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国大约51%的耕地得到了灌溉;将近三分之二的灌溉地区使用地表水,而其他地区则使用地下水。

4.大规模造林工程

减少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如“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和间作林、太行山绿化工程和治沙工程 5.退耕还林和退耕还牧 到2007年,退耕还林和退耕还牧已经恢复了2400万公顷的森林和草场,占到中国新增森林面积的 60%左右,受益的农民达1.24亿。

6.应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重金属污染整治和补救制度。

对重金属污染控制应实现地方政府负责制,打破先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对于我们:

1、生活节俭,不浪费粮食;(光盘行动)

2、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3、进行“环境友好、粮食安全”的宣传

第二篇:关于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重于泰山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愈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我国工业化进程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压力,对本不稳固的粮食安全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客观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改善粮食供求形势,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安全是核心、是基础、是关键,确保粮食安全,重于泰山。【开头,点明主题,指出粮食安全的严峻局势。】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国内、国外双重挑战,形势严峻。【过渡段,切入到对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的分析。】

我国国内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城镇化加快推进,建设用地不断蚕食耕地面积。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形成了土地的相对高收益率;另一方面农资价格上涨、粮食生产成本逐步上升,这导致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不断下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个别地方政府出现忽视粮食生产的不良倾向和放松粮食安全的麻痹思想,也给粮食安全蒙上阴影。【分析段1,粮食安全的国内挑战。】“粮食武器”已成为个别西方国家控制我国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产品市场逐步放开,不可避免地受到“粮食武器”的干扰。中国需要养活13亿人口,基于“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悲观预期,个别国家欲把“粮食武器”作为控制我国的战略选择。【分析段2,粮食安全的国际挑战。】

进一步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是基础。科学有效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加强粮食供给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还存在一系列与粮食增产不相适应的环节。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础设施陈旧,一家一户的生产组织方式落后,粮食流通体系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等。粮食是特殊而敏感的产品,粮食供给即使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都可能引发人们不必要的恐慌,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国际粮食形势严峻,我国粮食供给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采取战略措施,增加粮食供给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策段1,增加粮食产量和有效供给,论证“提高粮食有效供给能力是基础”。】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是核心。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除了体制变迁的特殊阶段外,科技进步对粮食增长的贡献始终居于突出地位,成为粮食生产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成为提高产量的惟一途径;而提高粮食单产主要有增加农业要素投入和推动科技进步两种途径,在物质投入边际效益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现代科技必然成为粮食增产最重要的战略举措。因此,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农业关键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中试熟化和推广普及,研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靠的新品种,健全粮食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从而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增强粮食有效供给能力。【对策段2,举例论证,自主创新。】

树立食物安全观念,提高食物质量安全是关键。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避免工业污染;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坚持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和科技支撑,不断提高优质特产农产品的规模和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畅通劣质产品退出制度,加强生产安全认证制度、质量安全信息追踪制度和食品卫生保障制度,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检测检验,努力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绿色无公害产业链条。【对策段3,注重食品质量。】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只有把粮食问题解决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结尾,呼应主题,强调粮食安全的任重道远。】

第三篇: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粮食安全问题及其食品安全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的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的问题。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其中有三个含义,一是粮食供应量要有保证,二是保证大家要有能力买,三是买的粮食是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

从全球来讲,粮食安全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粮食的分布不均。世界上仍有5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以上)受到饥饿威胁,36个国家面临严重粮食短缺,每年几百万人死于饥荒。现在的工业大国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盟都有余粮,但是更广大的地区像非洲大陆、西亚的部分地区很多人都处在饥饿之中。而且,世界的可耕作土地越来越少,今后世界粮食供求矛盾仍将是令人关注的大问题。

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口因素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并不只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对粮食供给的压力,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等多个方面:

1、粮食需求的膨胀。

2、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3、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4、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粮食生产与气候生态保持着高度的因果联系,特别是在目前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的伤害、极端天气反复发作的条件下,气候变异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并进而严重影响全球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第一,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第二,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第三,投机资本可能搅浑粮食市场。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耕地仅占世界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2001年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明确表示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既是我国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的目标。

尽管粮食安全所遭遇的挑战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警觉,但粮食安全问题并非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区域性组织的单兵作战所能解决,未来需要制定一个全球性的应对方案。

第一: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资本投入

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资本投入。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国提高产量仍有很大潜力,比如有“粮仓”之称的乌克兰,目前的粮食单

产还不到美国的一半,拥有大量耕地的俄罗斯粮食单产甚至更低,而巴西还有4亿多公顷可耕地尚未开发。

第二: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

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围绕着农业问题所进行的“多哈回合”谈判必须尽管结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该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做出相对的让步。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国凯恩斯集团应当大幅削减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以欧盟、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农产品自给国集团必须大量削让关税和配额限制,而二十国集团也应当尽可能地降低市场准入的门槛。

第三:创建协调性与联动性的国际机制

(1)联合国可建立一个全球性粮库,履行“世界粮食银行”职能,并制定“特别借粮权”,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应对粮食危机,同时“世界粮食银行”可以以优惠条件向出现短期粮荒的国家借粮。

(2)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获得撤销相关国家粮食贸易限制性规定的职权,即使一些国家需要设立新的限制规定,必须提前通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协商。

(3)经合组织负责制定全球性的生物燃料指南和保障措施,审查和评估相关国家发展生物质能的长期影响,并且指定相应的政策对其进行指导。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负责评估相关国家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际市场粮食产品及期货的分析和监督,建立对粮食投机行为的纠错机制和严惩规则。

最后,说说食品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近期,各大媒体先后曝光了一系列的假食品害人事件:劣奶粉“喂肥”大头婴、粉丝掺假添加有毒化学肥料、高州某工厂生产的“毒罐头”流向市场以及影响极其恶劣的广州假酒中毒致多人死亡事件。因此,食品安全再度敲响警钟!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一次调查显示,近八成市民买食品时担心出现卫生安全问题。对于目前广州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市民的满意度仅为二成五。“让民众‘吃’得放心”已成为有关部门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也是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关于食品安全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执法人员责任感

二、净化市场源头

三、建立市场级检测体系

四、分区片管理并发动群众

五、增加媒体透明度

第四篇:粮食安全问题

1在粮食安全问题对社会有举足轻重的今天,人口数量在发展中国家增长的势头犹如星火燎原的势头不可遏制,这无限增长的人口给现在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得一些国家因为粮食安全问题而产生**,经济、文化的发展收到制约。而城市的扩展用地、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生物能源占用地、泥石流和地震频繁爆发使得我国耕地不断减少,使粮食总产量的增长步伐难以跟上人口增长的步伐。粮食人均食用量将会呈日益减少之势,进一步危及到我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采取措施减缓可用耕地面积减少和抑制人口数量的增长迫在眉睫。

2在石油等不看了可再生资源面露难枯竭的今天,寻找新能源代替石油、煤炭等能源的地位是在所难免。很多国家已经将眼光放在了生物能源上。通过生物科学家的研究,已经找到了可以提取生物柴油的作物。这些可再生能源作物将占用生产粮食的土地,使用于种粮的耕地在已经减少的基础上再次减少,犹如给耕地面积的减少火上加油。能源作物中由于一些经过了基因的修改而提升了在土地中吸取营养的速度,使得土地中含有的营养和矿物质的量下降若该土地再次用于粮食生产,其产量将严重减少。

3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行业衔接紧密,互相影响。我国的粮食市场也已经与国际市场接轨,若是能够利用好国际贸易关系,将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自从联合国粮农组织1974年提出“世界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际上对这个概念的界定几经修订,但基本含义没有改变:第一,在生产层面,确保能生产出足够数量的符合需求的食物;第二,在供给层面,最大限度地稳定食物供应;第三,在需求层面,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食物。长期以来,中国是否存在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存在争论。

一、居安思危,唤起人们增强粮食安全的意识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80%的中国人民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人均粮食仅为210公斤。在粮食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我国政府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组织粮食合理分配和流通。到1984年,扭转了长期粮食短缺局面,人均粮食达到390公斤,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96年以后,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粮食供求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的粮食安全质量进一步提高,由数量上的满足,向品种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发展,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56.7%和67.7%,下降到2002年的37.7%和46.2%,基本达到了小康要求。

但在粮食供求稳定的形势下,也一度出现“粮食多了”的杂音,动摇了粮食基础地位,淡薄了粮食安全意识。在粮食连续丰收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居安思危,正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因素。其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中,全国共减少农田13580万亩,2007年粮食种植面积刚刚恢复到15.8亿亩,仍低于16亿亩的安全警戒线。其二,我国人多、地少,淡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繁,制约着粮食的持续增产。其三,世界粮食生产下降,库存减少,供求紧张。当今世界,粮食出口国仅有美国、欧盟、加拿大等10几个国家和地区,而粮食进口国多达100多个,致使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

二、立足国内,自力更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内,是由我国国情、粮情和粮食商品特殊性决定的。依靠大量进口粮食解决我国人民吃饭问题,既不现实,又不经济,更不可靠。具体地说:其一,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又是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大国,占世界9%左右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左右的人口,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其二,世界粮食贸易量有限,每年只有2.3亿吨左右,如果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势必挤占其他粮食进口国家的份额,势必带动粮价上涨,影响我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其三,依靠进口粮食必然受制于人,造成政治经济上的被动。其四,增产粮食,是主产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限制国内粮食生产,大量进口粮食,势必导致农民收入减少,这个问题历史教训很深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既是绝对必要的,又是完全可能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有些西方国家对中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持怀疑态度。1994年9月,美国学者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他认为,到了21世纪初,中国可能大量进口粮食,买光世界上2亿多吨的贸易粮食。十几年的事实,有力地驳斥了布朗先生的论调。

立足国内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方针,之所以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有:一是我们国家的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和农业问题,把解决粮食问题视为重大政治、经济和战略问题,并建立了粮食问题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二是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实行最低收购价等。三是加大对农业投资力度,扶持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防治病虫害等。四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袁隆平现在研究的第三期超级水稻正在向亩产900公斤攻关,实现这一目标,平均一亩可增产150公斤,如果推

广一亿亩就可以增产150亿公斤,可以养活一亿多人口。

三、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粮食生产持续提高。但绝不能因此而放松农业生产,忽视粮食工作。

要针对制约粮食生产的关键问题和粮食生增产的潜力,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依法保护耕地,遏制粮食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耕地资源是增产粮食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人均粮田不足1.3亩。1999年到2006年的七年间,全国粮食耕地由16.97亿亩降到15.72亿亩,每年平均减少1788万亩。对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保护力度,严格控制非法占地,确保总量动态平衡,使全国粮食耕地面积保持在16亿亩警戒线以上。

2.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粮食综合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原则,在继续抓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旱涝保收基本田,把主产区建设成稳定的优质商品粮基地。要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粮食品种为中心,引导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适应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是增加资金投入。一方面,要抓住国家投资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国债资金和基本建设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在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下,引导、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加快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引进种源和先进适用技术。

3.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增产的科技含量,这是优化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为此,对优质粮食品种要实施科技攻关,力争在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治、粮食加工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科研成果,并认真做好利用、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把增产增收显著的重大实用科学技术及时推广运用到粮食生产中去。

四、进一步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粮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因此,保障供应,稳定市场,确保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短缺的形势下,国家靠统购统销、合理分配手段实现粮食安全;进入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强化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有促进粮食生产发展、搞活粮食流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市场的特点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自身存在着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消极因素,甚至有干扰破坏粮食供求的弊端,尤其是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多元化粮食主体经营的激烈竞争,增大了粮食购销市场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还要看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粮食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致使粮食供求中紧缺与过剩交替出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粮食市场多次紧缺与过剩,都是依靠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和政策干预,缓解了矛盾,稳定了市场。为了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竞争带来的波动,解决“卖难”、“买难”,保护产区农民利益,稳定市场粮价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健全和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储备粮是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和调控手段。目前,中央储备粮管理体系初步形成,规模基本到位,制度比较健全。为适应粮食市场全面放开的新形势,必须加快地方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实施“节约粮食”工程,积极开发“无形粮田”

节约粮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这些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以及粮食的比价不合理,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日渐淡薄,不爱惜粮食和浪费粮食现象处处可见。据有关专家调查测算,我国每年损失浪费粮食几百亿公斤,令人触目惊心。据原内贸部对22个省574个县1400多处的调查,粮食产后综合损失率18.1%,约826亿公

斤,其中有些是难以避免的,有些则可以减少或挽回一部分。如果能从浪费的粮食中挽回20%,一年即可增收165亿公斤,相当于全国一年增产的粮食,是不动一锄一镰的大丰收。为此,建议实施“节粮工程”,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减少粮食收获、运输、储存、收购、销售和消费环节的损失浪费,并形成节粮惜粮的社会风气。

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这是基辛格在上世纪70年代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

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中国历史上,就有“兵马不动,粮草先行。明成祖朱元璋的”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帝王之道,以及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政治哲学都表明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粮食也始终以一种潜移默化、化大象为无形的方式左右着古代中国政治。粮食问题几乎是所有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就是典型的代表。粮食以一种独有的隐喻讲述着真实的历史,任何政治家都难以逃脱粮食的政治。

下载环境与粮食安全问题-环境管理(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与粮食安全问题-环境管理(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看待粮食安全问题

    如何看待粮食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家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它不仅要求数量充......

    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乔忠民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人们的正常生活。今年以来,国际粮价持续在高位运行,其中大米和小麦价格均居高不下,37个......

    浅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浅谈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研究中国的粮食安全既不同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也不同于发达国家。自从联合国粮农......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探讨从全球来讲,世界的可耕作土地越来越少,粮食安全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对我国来说,更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大力增产粮食,确保粮食安全......

    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论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与国 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粮食安全问题不只是一国内部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 性的问......

    浅谈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浅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生存安全,粮食安全不能解决的话,国家就有可能灭亡,社会可能停滞,个人就无法生存。因此,粮食安全已成为当代社会各个国家特......

    如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如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应该立足国内粮食生产,开展多边粮食贸易。严格保护生产资源,倍增农业投入力度。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完善仓储......

    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看法

    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看法粮食安全,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 民以食为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粮食供给始终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粮食......